为什么我用盾娘怎么变好感度度砸的董卓形象变了可是为什么技能图标不变呢?

三国董卓执掌朝政 为何不给自己的部下封官?
三国董卓执掌朝政 为何不给自己的部下封官?
  本性残暴,但是被宣召进京,偶然掌握了朝政,起初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为了稳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他大量提拔清流,塑造一个清明的政治形象,力图与政敌们和解。他强迫大儒出山,晋升为尚书。卢植对董卓的政策极力反对,在蔡邕的劝说下,也得到董卓谅解。网络配图  为了得到士人的支持,他按照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的建议,大量重用名士,选拔被埋没的人才,收揽人心。名士荀爽为司空、为太尉,陈纪、韩融、申屠蟠等名士,尽皆得到重用。  还有一批政敌,董卓也都封官,任命尚书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兗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已经逃跑,董卓也都封官,袁绍为渤海太守,袁术为后将军、南阳太守。  董卓自己的老部下,反倒没有人获得提拔,仅仅是低级军职而已。
分页:1/3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眼中
朱元璋几经搏杀,开创了大明王朝。但坐上龙庭的朱元璋,依然是一个&山大王&,一个&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十九日
  在清朝的历史上,多尔衮是最出名的人物之一。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十七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
公元1133年秋,皇帝赵构将岳飞召到首都,亲自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大字,制成锦旗
  伍子胥是谁?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
  英宗赵曙是宋朝第五帝,是宋仁宗弟弟濮王的儿子。仁宗久未得子,后得二子又相继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东汉末期的汉献帝,与清朝初期的康熙帝,都面临着权臣的威胁
  朱元璋绝对是个铁腕皇帝,与历史上众多心狠手辣的皇帝相比,他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晚春四月,京城却风雨如晦。  就在李自成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京城之际,崇祯帝却
  在热播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了能让皇四子弘历顺利继承大统,便忍痛赐死
&四大美人&之中,只有貂蝉的结局是个谜,人人皆知西施与范蠡泛舟西湖,杨贵妃死于马
  康熙帝是一位伟大的千年一帝,目前,在清史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可是,就是这样一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家宫殿。紫禁城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
  明末的政坛相当热闹,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此消彼长,一方唱罢一方登场,政治生态可
  秦始皇与武则天都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中国古代帝王,这两位帝王不仅留下千古传奇,还
孙尚香是江东孙坚的第二个女儿、是孙权之妹,后在赤壁之战后嫁给刘备为妻,并诞下一子
  包拯,民间一般都称之为包青天,又因为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
  光绪皇帝,是一个苦命的皇帝。年少的他,被慈禧太后强行推到皇帝的宝座上。对于历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的大统一,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称帝的人。秦
& & & &景陵是康熙帝的陵寝,在清东
  清朝攻城水平还真是一般化,尤其是入关以前的清军,首先满人不重视火器,因为不够
  明朝的火器现在是被传的越来越神,各种言论都层出不穷,比如吹捧的最多就是大明朝
  蒙古地处草原地区,畜牧业是其主要生存方式。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人
  在清朝的时候,可能有的人认为满清和蒙古的关系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清朝一直提防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领导者是唐朝将领
  在古代战争史上,大家对长平之战应该不会陌生。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一
  古代战争都是以冷兵器为主,而冷兵器时代的交锋都是肉搏战,极其残酷。纵观整个古
  鲁迅先生用&吃人&来形容封建的旧社会来表达其罪恶,其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真正的
  三国,本来不是女子的天下,但是却不缺少美女和才女。如果悉数三国最幸福的女人,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10位皇帝,从小机智聪颖,很有个性,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
清人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三讲到直隶永平府婚俗,女子出嫁之日,其家往往要派人到夫
  时下炙手可热、抢尽眼球的美女经济,其实古已有之。&漂亮的脸蛋出大米&,在中国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一生共结婚五次,封皇后一人,皇妃一人,贵人两人。其中,皇后婉
  在唐诗中就经常能看到狎妓的场景,这种攀比之风愈演愈烈,青楼女子的出场费也会相
  1900年,以英国、法国、美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
  万春公主到二十三岁才出嫁,因为长得美丽个性前卫,能诗能舞,眼界又高,天下男人
  我们在看清朝时期的电视剧时会发现,里面的那些官员住在精致的豪宅中,衣食住行方
  这天上午8时,太后升堂入座后,第一拨由格格朝见。众格格鱼贯而入,向太后行礼毕
杨坚(540~604年),即隋文帝。公元581~604年在位。弘农华阴(今属陕西
  一说起清初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摄政王多尔衮和孝庄太后。他们两人一个为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8月21日凌晨,八国联军攻入了北京。紫禁城中的慈禧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长安杜陵人士也就是如今陕西西安市,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对画画和声乐也极具天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山水田园诗和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
  崔鸿是生活在北魏时期的人,他的老家在齐州的清河地区,祖辈人曾经在山东淄博地区
  孔颖达,一个摒弃各种偏见,融合南北文化的大家,时代更迭迅速,那孔颖达是哪个朝
  严助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辞赋家,著有很多不错的文赋比如《相儿经》《严助赋》等等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
  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
  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造诣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都
  日前,小编看到了一个奇葩言论,台湾独派人士洪耀南称李白是突厥人,并且借此嘲讽
  西汉刘向,是皇室的宗亲,因此在朝为官几十年,期间因为上疏弹劾宦官乱政而被免官
  杨维桢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字廉夫,号铁崖。因为喜欢并擅长吹铁笛,他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blockquote&出售:河图、洛书、无字天书、麒麟、獬豸、灵龟、龙马、白鱼、丹鲤、白蛇(代斩)、嘉禾(九穗)、瑞麦(三岐)、独眼石人(代埋代挖)、黄帛绢书(代塞鱼腹)、黄鸟之旗等。 &br&&br&代理:写劝进表、学狐狸叫、传衣带诏、立禅让坛、代放祥云(七彩)、&b&制订谶言(包传播讲解)&/b&、附会地名、观星、望气、测字、&b&编写传播童谣&/b&、编撰族谱(可上溯至盘古)。 &br&&br&整容:重瞳、出额、四乳、臂长(至膝)、骈肋、并齿、日角、方目、手足 纹理成字(艺术篆体)、各部位黑痣或红痣等。 &br&&br&接受订制及修补:传国玉玺、帝冠龙袍、丹书铁券等。 &br&&br&主持:开国仪式、登基大典、天书封禅、分封建制等。&br&&br& 胎教:保证妊娠期延长十四至四十八个月,出生即能说话,出生时有红光、异香等。 &br&&br&另有景星出、庆云现、帝气冲霄、黑龙出水、凤鸣岐山、白虹贯日、甘露降地等多项业务&/blockquote&《六朝云龙吟》&br&&br&&br&++++++++++++++++++++++++++++++++++++++++++++++++++++++++&br&统一回复评论里的收费问题:&br&最低收费:人命一条&br&最高收费:人命2000万
出售:河图、洛书、无字天书、麒麟、獬豸、灵龟、龙马、白鱼、丹鲤、白蛇(代斩)、嘉禾(九穗)、瑞麦(三岐)、独眼石人(代埋代挖)、黄帛绢书(代塞鱼腹)、黄鸟之旗等。 代理:写劝进表、学狐狸叫、传衣带诏、立禅让坛、代放祥云(七彩)、制订谶言(…
《坏蛋是怎样炼成的——论三国里董卓为什么那么厉害》&br&&br&&b&一、少年游侠&/b&&br&&br&&blockquote&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后汉书》&/blockquote&“双带两鞬”就是两边各挂一个箭筒,以便于左右开弓。&br&游戏《三国志IX》中董卓有【飞射】这个兵法,是非常贴切且有根据的。但是蔡文姬也有这个技能,让人感觉有些恶搞(因为有匈奴老公?),一如曹冲有【象兵】技能(因为称过大象?)。&br&&br&董卓自少年起就行走江湖,而且行走到羌人控制地区,跟那里的豪强大佬混的都很熟,由是以健侠知名。这一时期的董卓,为了款待朋友可以连自家的牛都杀了下酒,视金钱如粪土,双持远程武器,俨然汉朝小马哥。&br&&br&&img src=&/2b2bb44f5ebb6eda10e294a9cc379b6b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16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img src=&/fc9596edba849f7489ec8baa9cd018b0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根据《三国志》裴松之引注《吴书》,凉州刺史、并州刺史还有司徒袁隗也就是袁绍他大爷,都曾先后招安董卓,对羌人作战,而且颇有战果——大破之,斩获千计。&br&&br&前面刚讲过,董卓自小跟边境上这些羌人豪帅来往甚密,回头打起来一点也不手软,已经然可见是个狠角色。&br&&br&&br&&b&二、青年从军&/b&&br&&br&&br&因为有功果,董卓很快就混上编制了,最开始当了个军司马。刘备当平原相的时候,关羽张飞就是“别部司马”,也就是个基层军官。&br&&br&基层不要紧,关键是有机会,他继续跟着打羌人、平并州,又升任为郎中,获得赏赐九千匹缣。这个“九千匹缣”值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董卓“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br&&br&我想起以前看过的各路地摊文学、大哥传记、黑社会纪实等书籍网文,里面不管是杜月笙黄金荣,还是二龙湖浩哥,多少都有这么一段发家史,就是先给人当小弟,发了赏钱之后全分给自己的小弟,从而收买自己的第一批死忠。&br&&br&反正这个男人太抠啊,当不了大哥,唉,就是得豪迈!但是光豪迈,太年轻,也只能到花果山大圣这一级别,混不成真领导。这一时期的董卓,已经有了一些功绩,也聚拢了自己的团队,但是显然还没有脱离浓厚的流氓气息,在官场上并不如意,教人撸了。&br&&br&《三国志》只用了一个字:“免”,《后汉书》详细点儿:“坐事免”。坐事,就是摊上事儿了。&br&&br&&br&&b&三、中年发迹&/b&&br&&br&&br&前面总结过,董卓其人,武功高强、手腕狠毒、善交豪侠、不贪小利,这样的人放在金庸小说里,就是一个黑化了的郭靖或者乔峰,初入官场或许受点波折,但是注定不会沉默太久。&br&&br&史书上免/坐事免的紧接着下一句,就是“徵拜/后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不知道这中间发生了什么,细思恐极。再后来镇压黄巾起义,军败抵罪,估计也就是《三国演义》里被刘关张所救那次。但是很快西北北宫伯玉、韩遂、边章等人反叛,朝廷重新起用董卓。&br&&br&这一战是汉末名将皇甫嵩先上,上去之后无功而返,下马了。董卓上,上来之后出了件怪事:&br&&blockquote&十一月,夜有流星如火,光长十余丈,照章、遂营中,驴马尽鸣。贼以为不祥,欲归金城。&br&&/blockquote&&br&这个事情不陌生,早在东汉初年昆阳之战时,就有过相似的记录:&br&&blockquote&夜有流星坠寻营中,正昼有云气如坏山,直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压伏。&br&&/blockquote&&br&然后我想起个电视剧来:&br&&img src=&/ceb78258dff73f2b45fd_b.jpg& data-rawwidth=&265& data-rawheight=&1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5&&&br&&br&总之战斗很顺利,大破之,斩首数千级。其后又讨伐先零羌。先零羌是古羌人的一支,“羌”古时是个泛民族概念,又叫“诸羌”,就和我们说“诸夏”一样。这次作战汉军不利被围了,董卓装作要捕鱼,先把退路上的一条河给堵上,偷着过河了以后再决堤,从而阻绝了追兵。&br&&blockquote&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徵为并州牧。&/blockquote&顺带一提,这一支先零羌之后就没了,具体怎么没的,我也不知道,但是细想起来有点可怕。&br&&br&再后来韩遂杀了北宫伯玉和边章,联合马腾,也被董卓击败。是的就是那个马腾,伏波将军马援后人,给人印象一直是个大忠臣,其实也是个缓(fan)则(zei)。&br&&br&天啦噜,原以为只有董卓这模样的是坏银,没想到马腾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br&&br&实际上退回到灵帝中平年间,已经到处都有坏银冒头了,还真偏就董卓是个忠臣,而且在当时可以算民族英雄了。&br&论业务水平,皇甫嵩打不下来的仗,他打下来了;其他部队都跪了,他满血撤下来了。&br&论军队威望,小时候分牛,长大了分钱,下面人怎么能不姿瓷?&br&论政治履历,内有刺史太守,外有校尉将军,职务覆盖面非常广。&br&&br&更重要的是,董卓手下的西凉军队,是真正上过汉羌大战场的正规军,而内地的汉朝中央军还有各大家族的部曲,战斗力真要比起来也就是交通协管员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国前期的中原大战中,吕布开始逮谁治谁,因为他麾下有西凉军的残部。但是这些并非精锐,精锐在李傕郭汜手里,所以吕布打不过李傕郭汜撤出了长安。而李傕郭汜那些还不是最精锐的,是董卓女婿牛辅的手下散了之后重新整合起来的,就这批兵力,仍然打败了吕布,打败了马腾韩遂。所以早期董卓手下一个徐荣,能打爆当时的曹操孙坚,这很好理解,单兵素质和指挥水平都不在一个层次上。&br&&br&那年楼主还在火星,曹操孙坚刘备吕布袁绍袁术,毕竟太年轻。黄忠这时候应该是巅峰时期,估计默秒全,但是不知道在哪。&br&&br&以上就是董卓进京前的三个阶段。&br&&br&&br&&b&四、老年发飙&/b&&br&&br&后面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前头把董卓说的简直党的模范干部,那他是怎么变成国妖大老虎的呢?在《演义》中他一出场就是个官架子代表,臭屁的很,实际上人不会突然黑化,是有迹可循的。&br&&br&迟至中平六年,已经显出了端倪。&br&&blockquote&六年,征卓为少府,不肯就,上书言:“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牵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敝肠狗态,臣不能禁止,辄将顺安慰,增异复上。”朝廷不能制,颇以为虑。&/blockquote&说的具体内容不重要,反正就是一个“不肯就”。&br&&br&&blockquote&及灵帝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卓复上书言曰:“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blockquote&双引号里面还是不重要,一个“复”字说明问题。&br&&br&董卓两次公然拒绝中央调令,他此时已经有想法了。这不是我猜的,是史官告诉我的,“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其实即便史书不写这句话,仅从行径上已经非常明显,在地方上经营多年、享有国际知名度又手握重兵的董卓,在面对皇帝两次征召的时候,表示“呵呵”,你说他想干嘛?&br&&br&东汉中央不是没有察觉,第一次诏敕说的还很委婉,征你为少府。第二次就很露骨了,让你把兵权转交给皇甫嵩同志。如果灵帝晚死几年,或者继承人问题上平稳过渡,董卓要么是继续拥兵自重最后给整成大老虎,要么交出兵权当个文明办主任。&br&&br&问题出就出在汉灵帝身上,他做了两件事:&br&1. 他作死。&br&2. 他死了。&br&&br&前面说的两次征辟,董卓是扭扭捏捏,唠唠叨叨,唧唧歪歪,汩汩涌涌,唉就是不去。找的理由包括而不限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高,海外反汉颠覆势力闹腾,各级指战员缠着我不让我走等等等,反正就是走不了。&br&&br&等着灵帝死了呢?你再看:&br&&blockquote&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卓得召,&b&即时就道&/b&。&/blockquote&&br&看四个粗体字:即时就道,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br&可见董卓前几年“以观时变”,真不是白观的,这边一出事儿他分分钟就来了。&br&&br&&br&最后总结一下这个问题:&br&1. 董卓进京前已经积累了相对雄厚的政治资本,尤其是军功(掌戎十年)。虽然这个军功并不光鲜,而且有时败的很惨(输给黄巾贼,我猜测可能是把精锐部队留在了西凉,没有带进中原),但是在东汉末年的乱世拉开序幕以前,已经是风头最盛的人了。&br&&br&2.即便董卓有这些人和(精锐部队),有地利(西凉、河东),但是没有天时,他还是作不了那么大业。有人说,董卓进京是何进袁绍的错,其实不然。河东是哪?河东就在洛阳河对面了,何进跟袁绍的“清君侧”只是一个信号,没有这个信号也会有别的,就等首都出乱子的天时了。&br&&br&稍有常识的人都看得出,如果董卓的铁骑继续前进,这些螳臂当车的外戚宦官士族,难道阻挡的了吗?&br&&br&那么关于灵帝是如何作死的,可见我的早期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汉末何进死会导致天下大乱? - Kaiser 的回答&/a&
《坏蛋是怎样炼成的——论三国里董卓为什么那么厉害》 一、少年游侠 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后汉书》“双带两鞬”就是两边各挂一个箭筒,以便于左右开弓。 游戏《三国志IX》中董卓有【飞射】这个兵法,是非常贴切且有根据的。…
&p&董卓可以控制洛阳城。&/p&&p&主要是因为董卓进入洛阳城后,洛阳禁军选择站在了董卓一边。因为史书上明确记载,董卓进入洛阳城后,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的部属,都归降了董卓。[注]&/p&&blockquote&&b&[注]:俄而进及弟苗部曲皆归于卓。&/b&&/blockquote&&p&何进、何苗死后,洛阳禁军为什么不选择站在曹操、袁绍一边,而是选择了站在董卓一边?这个分析起来比较复杂,我们暂且绕过。但是不管什么原因,既然洛阳禁军选择了站在董卓一边,董卓可以控制洛阳城,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p&&br&&p&更主要的是,董卓又在此基础上,通过收买吕布,接管了并州丁原的部队。[注]&/p&&blockquote&&b&[注]:卓又阴使丁原部曲司马五原吕布杀原而并其众,卓兵于是大盛。&/b&&/blockquote&&p&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丁原被吕布火并后,丁原的部队为什么不选择站在曹操、袁绍身后,却选择跟着吕布站在了董卓身后?这个分析起来也比较复杂,我们暂且也绕过。但是不管怎么说,董卓以凉州大佬的身份,率领凉州军人进入洛阳,先接管了洛阳禁军,又接管了丁原的并州军队,想控制洛阳城,自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p&&br&&p&因为我们看到的相关历史,都是曹操、袁绍为代表的士大夫所记录,所以这段历史看起来就不可思议了。&/p&&p&一切是显然的,既然曹操、袁绍是代表帝国根本利益,又在洛阳城拥有根深蒂固的势力,为什么洛阳禁军在群龙无首之际(何进、何苗死后)、丁原的并州军人在群龙无首之际(丁原被吕布火并后),都不支持曹操、袁绍,还要支持邪恶化身的董卓呢?&/p&&p&这种问题,在传统历史上,只能用一个童话故事来解释了;总而言之,这是因为董卓玩了一个小把戏,于是把大家都唬住了;于是曾隶属何进、何苗的洛阳禁军、曾隶属丁原的并州军人,都选择了站在董卓一边。[注]&/p&&blockquote&&b&[注]:董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雒中无知者。俄而进及弟苗部曲皆归于卓,卓又阴使丁原部曲司马五原吕布杀原而并其众,卓兵于是大盛。&/b&&/blockquote&&p&其实呢,这种说法纯属扯淡。&/p&&p&要知道,董卓派出城的将士,第二天需要全副武装、大张旗鼓的返回洛阳城。“&b&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b&,这意味着,董卓需要每天把众多将士、武器、装备悄无声息的运出洛阳城。董卓率领三千人生地不熟的凉州军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p&&p&更主要的是,袁绍、曹操作为洛阳城的地头蛇,拥有众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董卓率领三千小弟进入人生地不熟的洛阳城,玩了几个小把戏,就能逼得袁绍、曹操只能跑路。那在条件对等时,曹操、袁绍还怎么与董卓斗啊?因为,双方的智商恐怕得差几十条大街啊。&/p&&br&&p&看董卓的历史,我常常会想到袁世凯的历史。在康梁一系、孙文一系写的历史里,袁世凯也是把坏人、无能之类词刻在了脑门上。&/p&&p&这样的袁世凯为什么能爬上朝代舞台的正中央呢?显然是因为他走了狗屎运。如果历史留下的原始资料有限,而且康梁、孙文一系能有效控制舆论,那袁世凯的历史形象就这样定格了。&/p&&p&但是,现代历史留下的原始资料实在太多了,而且后来再也没有一个利益集团能有效控制舆论了,所以让卫道之士痛心疾首的历史翻案风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终于发现,把许邵说曹操的话用在袁世凯身上,应该也是非常恰当的。总而言之,袁世凯那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换而言之,没有那两把刷子,袁世凯哪可能站在那个时代的舞台正中央呢?&/p&&br&&p&其实,董卓与袁世凯,有着惊人相象的地方。&/p&&p&第一、他们崛起的背景,都是正义之士重创了邪恶的利益集团。结果呢?却让一个走了狗屎运的军阀,成为最大的受益者。&/p&&p&总而言之,士大夫集团清洗了宦官,如果没有意外,天下百姓就将走出水深火热的困境,而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了。问题是意外随之而来了,因为万恶的宦官集团倒了,一个脑门上刻着坏人两个字的董卓出场了,从此天下百姓开始了更水深火热的生活。&/p&&p&再总而言之,革命党人推翻了万恶的满清政权,如果没有意外,天下百姓从此就将走出水深火热的生活,而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问题是,意外随之而来了,因为万恶的满清政权倒了,一个脑门上刻着坏人两个字的袁世凯出场了,于是老百姓的噩运才刚刚开始。&/p&&p&第二、他们都是迅速控制了中央政府,但随之而来就是地方大佬,纷纷起来反叛他。董卓废立皇帝的结果,就是传说中的十八路诸侯讨伐他;袁世凯称帝的结果,就是在众叛亲离中死了。&/p&&p&于是,等待大家的不是一个繁荣富强安定的社会,而是一个战乱无休无止的社会。面对此情此景,大家似乎只能感叹,世人到底有什么罪过,老天为什么人让这种走了狗屎运的坏人登场呢?&/p&&br&&p&他们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都臭名昭著;在历史书中,都是以标准的反面角色形象出场。总而言之,坏人、无能两个词刻在他们的脑门上。&/p&&p&如果有什么不同,仅仅是因为袁世凯生活在现代,所以关于他的原始历史资料多的去了,所以后世的人为袁世凯翻案时,相对比较容易;就是人们把袁世凯的基本履历简单罗列一下,人们也会知道袁世凯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反面角色。&/p&&br&&p&为什么董卓控制洛阳城的过程,会被记录的如同儿戏呢?显然是因为客观记述董卓制洛阳城的过程,很容易让人感觉董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反面角色。&/p&&p&因为类似的原因,董卓的对手控制舆论后,自然会刻意模糊董卓控制洛阳城的原因、过程;于是董卓控制洛阳城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玩了几个非常幼稚的、可笑的小把戏。&/p&&p&于是在传统历史书中,董卓的对手,都跟傻子没有区别。因为董卓的对手,只要有几个正常智商的人,就不会让董卓控制了洛阳城。&/p&&p&最简单而言,我前面分析了,只要曹操、袁绍有着正常人的智商,在洛阳城内掌握着庞大的情报系统、军政资源,就绝不可能让董卓的军队一会调出洛阳城,一会又进入洛阳城,竟然会毫不知情。&/p&&p&再简单而言,只要曹操、袁绍一伙人有着正常人的智商,以他们对洛阳城的控制力,就绝不会让洛阳城的禁军,莫名其妙的都投靠了董卓。&/p&&p&再简单而言,只要曹操、袁绍一伙有着正常人的智商,就算他们无法阻止吕布火并丁原,也应该可以阻止丁原的小弟都投靠董卓啊。&/p&&p&更主要的是,只要何进、袁绍有着正常人的智商,就绝不会调董卓到洛阳啊!&/p&&br&&p&从这层意义上,我们通常看到的相关历史,那实在幼稚的如同童话故事了。总而言之,出场的历史人物一个比一个傻,你只要会玩一点小把戏,就可以改写历史。所以就因为董卓会玩小把戏,即使只是率领三千小弟进入洛阳城,在很短的时间内,也有控制了帝国中央政府。&/p&&p&当然了,也正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许多人在看历史时,总免不了要有一种要穿越的冲动,因为到了那种遍地都是傻子的社会中,以我们正常人的智商,想不发达,也实在太难了。&/p&
董卓可以控制洛阳城。主要是因为董卓进入洛阳城后,洛阳禁军选择站在了董卓一边。因为史书上明确记载,董卓进入洛阳城后,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的部属,都归降了董卓。[注][注]:俄而进及弟苗部曲皆归于卓。何进、何苗死后,洛阳禁军为什么不选择站在曹…
斜腰~&br&这个话题好玩儿~&br&作为一个小学时期曾经幻想过做一方军阀欺男霸女的上进青年,我以前就替董太师谋划过这事儿。&br&但后人讨论这话题必然会用上帝视角,譬如我一位朋友就曾简单粗暴地总结过‘重用贾诩’四个字儿。&br&贾诩作为一枚汉末大搅屎棍子来说,是否真具备这种作用先不提,这种结论实在是过于粗略了,对董太师及其不负责任。&br&为了细细分析汉末那盘棋,以及董太师怎样才不会把一手好牌打成烂摊子,我们得先回顾一下董卓其人以及他所代表的西凉军的履历,找几个重点出来。&br&&br&董卓仲颖及西凉军的奋斗历程:&br&某年某月某日,董卓生于凉州陇西。&br&桓帝末,召为羽林郎,后为中郎将张奂部下军司马,167年伐汉阳羌。先后升郎中、戊己校尉,至并州刺史,河东太守。&br&168年,张奂上书灵帝荐李膺,被曹节下狱,后回乡授徒。卒于光和四年。&br&184年,灵帝封董卓中郎将,伐黄巾,败,免职。韩遂、边章反,董卓再任中郎将,随破虏将军张温伐韩遂。大破敌军,全师还。封斄乡侯,邑千户。&br&186年,韩遂杀边章,拥兵十万。&br&187年,凉州刺史耿鄙集六郡兵马伐韩遂,行军途中兵变被杀。麾下马腾等反,投韩遂。&br&188年,叛军进犯陈仓,朝廷任皇甫嵩为左将军,与前将军董卓各令两万部属伐叛军,皇甫嵩大败叛军,董卓与皇甫嵩不睦。随后凉州叛军内乱,韩遂、马腾、宋建,各据一方。&br&189年,朝廷封董卓少府、并州牧,拒领。同年灵帝崩,洛阳大乱,何进谋宦官,召董卓入京。何进为宦官所杀,董卓急行军,途中拾取少帝并陈留王。&br&同年,董卓弟董旻杀何进弟何苗,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随后废少帝,拥立刘协。强征蔡邕,与袁绍争执,袁绍反出洛阳,董卓表袁绍渤海太守,以示安抚。&br&190年,关东联军讨董,董卓震惊,迁都长安。期间将杨彪、黄琬等人免官后,再次任用。献帝先至洛阳,董卓驻守洛阳坞,命王允辅政。随手斩杀袁绍叔父袁隗并全家五十余口。曹操追击董卓,于荥阳遇徐荣,大败。徐荣队外出劫掠,遇孙坚,孙坚大败。王匡屯兵河阳津,董卓派兵偷袭,王匡大败。关东联军内讧。孙坚屯兵阳人,董卓派大都护胡轸并吕布、华雄等攻孙坚,胡轸与吕布等人不和,吕布捣乱,孙坚大败胡轸部,华雄被斩杀。董卓亲自率军攻孙坚,败,移屯渑池。孙坚击败吕布入洛阳,分兵函谷关。牛辅遣李傕攻朱儁,大破,李傕劫掠陈留、颍川。关东联军继续内讧,随后解散。董卓入长安。&br&191年,孙坚攻刘表,死。董卓封太师,在长安开始暴政。&br&192年,王允联合黄琬、士孙瑞等人,勾结吕布、李肃。杀董卓,诛其三族。蔡邕对董太师表达了同情,被王允所杀。董卓余部恐慌,李傕听贾诩言,同郭汜、张济攻长安,吕布败,逃跑。王允等为李傕所杀,李傕挟天子,祸祸天下数年。&br&&br&以上就是董卓的一份履历,似乎有些啰嗦。&br&为了避免对某些言过其实的人的个人能力的争论,我将一些具体战役描述的详细了一些。&br&基本上,在被王允等人刺杀之前,董卓及其集团其实是没有遭遇什么真正的大挫败的。&br&为了方便下面的讨论,我们来把一些重要人物分个类别。有些人在上面没提到。&br&&br&董太师忠心的一伙及其同情者:&br&部下:董旻(凉州陇西)、牛辅(凉州)、李儒(司隶左冯翊)、李傕(凉州北地)、郭汜(凉州张掖)、张济(凉州武威)、徐荣(幽州)、周毖(凉州武威)、伍琼(凉州)、贾诩(凉州武威)。&br&同情者:蔡邕(兖州陈留)。&br&&br&欲杀董卓而后快的大伙:&br&政敌与二五仔:王允(并州太原)、黄琬(荆州江夏)、士孙瑞(司隶扶风)、吕布(并州五原)、李肃(并州五原)、皇甫嵩(凉州安定)、朱儁(扬州会稽)。&br&关东联军们:袁绍(豫州汝南)、袁术(豫州汝南)、袁遗(豫州汝南)、孙坚(扬州吴郡)、鲍信(兖州泰山)、桥瑁(豫州梁国)、张邈(兖州东平)、王匡(兖州泰山)、刘岱(青州东莱)、孔伷(兖州陈留)、韩馥(豫州颍川)、张超(冀州河间)、曹操(豫州沛国)。&br&&br&没具体搀和这些破事儿只想好好过日子的无辜群众:&br&献帝(皇帝陛下)、杨彪(司隶弘农)、蔡邕(兖州陈留)、马日磾(司隶扶风),等。&br&&br&根据这份名单,我们可以得到军事与政治的两个答案。&br&军事上,西凉人很能打,关东联军都是乌合之众,稍微能打的只有一个孙坚。&br&政治上,真正对董卓有杀伤力的反而是他信任的并州人,弘农出身的杨彪等人究竟有没有参与王允的密谋?史无明文,但看王允在事后如何对待与杨彪、马日磾交好的蔡邕,似乎很难让人相信杨彪与他是一伙的,王允也未必很把这位四世太尉放在眼里。这个话题要讨论的毕竟不是针对董卓的阴谋,就先不考虑杨彪的立场了。&br&&br&我们先来看看董卓其人是个什么性格。&br&他少年时一直在羌胡混杂的地方游荡,由他以后的所作所为,似乎不难推测长至青年时的董卓早已是个深具羌胡的直爽与野蛮,但又不乏狡猾的汉子。&br&而董卓对汉室的态度似乎也和羌胡人一样,缺乏尊重,甚至对中原的权威也心存挑衅。&br&他这种边疆出身,在太平盛世注定一辈子要埋在风沙里浴血的武夫,面对中原豪族时,一开始表现出了种源于自卑的畏缩与讨好。这就和久居化外之地的乡巴佬突然进了城一样,也许心里会念叨自己老家也不赖,但看到人家的华贵还是自惭形秽。&br&似乎整个董卓的西凉集团最开始都有点这种乡巴佬心态,所以才会干出批发大白菜一样任命袁绍等人太守刺史之类高官的傻事儿,给自己添堵。&br&听闻关东诸侯组成联军的‘噩耗’时,董太师似乎吓坏了,忙不迭地要搬家。&br&在和杨彪等人争论迁都时,他说了两点,“高祖都關中十有一世,光武宮洛陽,於今亦十世矣。案石包讖,宜徙都長安,以應天人之意。”前一句只是政治口号,说明决策正当性,给自己找台阶。后一句“關中肥饒,故秦得併吞六國。且隴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醋數千所,並功營之,可使一朝而辨。”这才是真心话。&br&言外之意就是觉得似乎打不过,干脆搬到一个比较好守且离家近的地方得了。本来进洛阳就没花什么本钱,现在走人更是包赚不亏。&br&后来搬家时可劲儿祸祸了一遍洛阳的豪族,并挖了汉帝陵寝,更是暴露了董太师患得患失的小农意识。&br&但这种乡巴佬心态,在戳破了关东联军这只纸老虎后迅速的扭转到了另一个极端。&br&“原来你们这些城里人这么没用?!”&br&董太师及其西凉帮的自信心由此空前膨胀,再也不拿中原豪族当盘菜了。笼络?安抚?得了吧,费那劲干嘛?不服就揍丫的。老子知道你看不起老子,那又怎地,刀把子在老子手里呢! 譬如董卓的老上司张温,就被很轻率的揍死了。&br&他到也不觉得完全安全,于是修了郿邬,相当没出息地琢磨不成事儿就躲里边住着。&br&由此可见董太师的缺点,没文化、没远见,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动荡地区长大,骨子里有种根深蒂固的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br&不过他也不是没优点的。&br&&br&我们看一下董卓早年的战绩。&br&初战汉阳羌,胜。战黄巾,败。战韩遂,大胜。&br&是不是觉得有点奇怪?这三个对手里,论战斗力的话由一帮没经验的农民军组成的黄巾怎么也不该比把造反当饭吃的韩遂和羌人更强。黄巾军唯一的优势就是人多,也就是靠人够多才把天下闹腾乱了。&br&董卓初战的汉阳羌离他老家不远,任董卓为张奂的军司马算就地取材。董卓熟悉作战区地形,再加上跟了个好领导。不胜都难。&br&张奂是敦煌人,曾在武威任职,常年在西部边疆吃饭睡觉打匈奴,他手下的大多都是西凉军。&br&董卓战黄巾时是个什么情况呢?当其时董卓正在并州当太守,黄巾势大,朝廷赶鸭子上架一样让各地州牧募兵,仅有的专业军人都按额分配给了卢植、皇甫嵩、朱儁老哥仨。董卓初任中郎将,人生地不熟,手下带的是一帮乌合之众,懵懵懂懂地就被一帮愤怒的农民兄弟们打爆了。&br&事后董卓被免职,但很幸运地又赶上韩遂造反,老董复职中郎将,跟着张温平叛去,带兵打了个漂亮仗,并长时间跟韩遂对峙。&br&至此在东西两边都参战过的老董算是对全国的军事实力有了个大概的认识。&br&“东边那帮新兵蛋子不咋滴,还是咱西凉的兵马牛。”&br&他意识到,自己老家的部队是很有价值的。&br&后来朝廷先后升他当少府、州牧,董卓放着肥缺坚辞不就,牢牢地留在了西凉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也由此跟素来不睦的西凉老乡皇甫嵩把仇做大了。朝廷要他调任,本意是要把西凉军划给皇甫嵩的。但董卓上书“……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颇有挟兵自重的势头。&br&由此可见,董卓对形势还是有判断力的,很明显地意识到汉室已经不行了。在动荡的西凉长大的他知道自己根基在哪,什么才真靠得住。&br&&br&那董卓的军事实力究竟如何呢?&br&与皇甫嵩合军讨伐叛军时,他们产生了战术上的分歧。面对围困陈仓的王国、韩遂叛军,董卓要速攻,皇甫嵩要坚守。叛军撤退后,董卓说不追,皇甫嵩说要追。最后虽然以皇甫嵩大胜,叛军分裂告终,但这其实并不能当做董卓军事能力不济的证明。&br&一来,董卓出战未必会败。二来,皇甫嵩大胜,但叛军依然存在。叛军主力从羌胡过渡到了汉人,而这也未必是好事。&br&之后面对关东联军时,董卓初期吓了一大跳而迁都,正面对决上除胡轸部内讧为孙坚所乘,董卓自己在孙坚手上吃了一败,其他时候以胜为主。虽然这和联军内部各怀鬼胎有关,但刚出道的曹操和孙坚都在董卓军手下惨败过,还是很能证明西凉军实力的。&br&由此推测其军事实力,董卓手下李傕、徐荣、郭汜、樊稠、张济等人都非常能打,尤以李傕为最。董卓本人至少算是能打,战术风格喜欢快攻、偷袭,像个胡人。西凉军那批人也都很服他。而西凉军整体素质在关东联军之上毫无疑问。&br&并州军?并州军是什么东西?可以吃吗?&br&&br&那西凉军这时究竟有多少人马?&br&关于董卓入京,有个典故大伙都知道。说董卓初期带来的人马不多,要靠着半夜让部队出城转天再进来这种假象吓唬人。这种故事是否靠谱,洛阳人有没有那么蠢先不考虑。单看西凉到洛阳的距离,董卓带人马去开分矿,似乎是不能不顾主基地的。特别是韩遂、马腾这俩贼骨头还在家附近踅摸呢。而之后董卓对吕布及并州人马的极意拉拢,似乎也从侧面证明了董卓初期带着的西凉军并没那么多。面对关东联军时心急火燎的要迁都,很可能也是为了离家近部队调度方便这个考虑。&br&&br&那么董太师的强项弱项,优点缺点,以及周围人的态度有了个简单的大概,如果我们是董太师,该怎么打这一手牌呢?&br&细看董卓的牌,似乎还是好牌居多。西凉军是铁杆嫡系,李傕、郭汜以实际行动证明他们不管是军事能力还是祸祸能力均完爆吕布。&br&并州人虚情假意地投靠自己,董太师以为自己曾经在并州当过父母官就能和他们套交情,这似乎是招臭棋,但也不是不可控。&br&蔡邕这种高级知识分子和所谓的士人们并不难掌握,胳膊扭不过大腿,笔杆子不如枪杆子。&br&几乎能拿来当图腾立的四世太尉杨彪立场很暧昧,反董挺董不好估计,这种汉室铁杆还是很有利用价值的。&br&袁绍等人对汉室毫无忠贞可言,利用这一点让忠于汉室的群体靠向自己。&br&关东的豪族彻底跟自己翻脸了,不过反正他们打不过自己,不怕。&br&暂时跟西凉的韩遂、马腾讲和了,但还得放着小心,这帮人造反成性,消化不掉就让他们窝里斗。&br&最后是皇帝,这个皇上是自己拥立的,年纪很小。很有可塑性。&br&&br&个人的愚见,董太师可以走这么几部棋:&br&1、稳定好西凉的局势。韩遂、马腾本来就互相攻伐,相爱相杀。招抚一个让他们对立,保证老家的长治久安。贼骨头不能信任,别俩都招抚了,就让他们自相残杀好了。&br&2、朝廷里中原豪族一直座大,但西边不是没人才。抛开司隶不说,凉州本身就是个战事不断的地方,很培养军事人才。杀马超全家的杨阜,支撑蜀汉的姜维,前朝的赵充国,炒地皮的潘石屹,都是凉州天水人。所以要重用老乡、培养老乡,把汉王朝的部队搞成西凉同乡会。&br&3、让并州人滚到函谷关外,回到并州去发挥他们的作用。一来废物利用,二来断绝王允的内线,反了也无所谓,成不了气候。&br&4、给自己镀金。靠曾经担任张奂军司马的履历,把自己打造成张奂传人,继承了陈蕃、李膺等老一辈爱国士大夫的大无畏精神,给张奂的儿子董事级待遇,让他可劲儿玩书法去。天下人信不信搁一边,反正就这么宣扬。张奂当年回老家讲学收的徒弟没准还在敦煌闲着呢,全都当亲人征辟了。争取把这一批人搞成自己的拥趸。&br&5、重用司隶人,让三辅、三河的大族在朝廷里取代颍川、汝南等地豪族。以杨彪为大旗,宣扬忠汉思想。将三河武士紧密团结在以杨彪为领导核心的朝廷班子里,当然,让他们远离军权。&br&6、皇甫嵩就让他闲着吧,东汉最后的名将可惜跟自己技术风格差太多,当尊牌位供着。不怕丫跟别人勾结,谁放心跟他这凉州人搞阴谋推翻凉州同乡会啊。顺便还能臊臊跟自己捣乱的朱儁,都是抗黄巾先进人物,瞧瞧人家再瞧瞧你,趁乱而起,挟兵自重,一脸奸臣相。&br&7、把能杀的宦官再杀一杀,有事儿没事儿就杀一杀。宣扬宦官之恶,把天下大乱的罪责全归咎于宦官。并把何进树为外戚乱政的典型,将自己包装成进京拨乱反正的救星。&br&8、让侄子董璜娶个公主什么的似乎也不错。&br&9、李傕、郭汜都是骄兵悍将,徐荣不是凉州人跟他们尿不到一块。要注意团结队伍,保证同志们劲儿往一处使。换言之就是别让丫们闲着,闲久了心里容易长草。隔三差五回老家打个叛军,出函谷关打打小诸侯。&br&10、董太师玩暴政的初平二年,皇帝陛下都十岁了。按照上面的思路应该可以避免被并州人暗杀,再撑几年,就把孙女嫁给皇帝陛下,成为皇亲。&br&&br&照这个路数,董太师十有八九能躲过自己人的暗杀,并多掌控汉室几年。&br&至于这个过程中搞搞暴政,欺负欺负皇上,杀几个大臣,似乎也没啥。&br&这之后是出函谷关,还是南下取汉中入蜀,就看董太师发挥了。整体思路还是秦灭六国那样,毕竟占着陕西平天下是有很不错的前例的。&br&汉末的自然气候跟秦朝的差距也没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可以走昔年始皇的老路。&br&之后太师扫平四海,一统天下,功震寰宇,群臣请太师加九锡,进位塞国公,太师三请三辞方允。翌年杨彪卒,卓封塞王。同年汉帝以塞王恩及天下,禅位,改元,汉朝灭塞朝兴。&br&卓行大义于天下,德孝两全,号义德帝,史称塞义德。&br&行峻法,征苛税,大兴土木,人民苦于徭役。&br&不数年,卓卒,二世立,旋亡。&br&&br&脑洞大开,纯粹想和同好扯淡,结果扯成了裹脚布,话唠是绝症啊……&br&话说董太师真能做成这些事儿,那就不是董太师了,是司马师。
斜腰~ 这个话题好玩儿~ 作为一个小学时期曾经幻想过做一方军阀欺男霸女的上进青年,我以前就替董太师谋划过这事儿。 但后人讨论这话题必然会用上帝视角,譬如我一位朋友就曾简单粗暴地总结过‘重用贾诩’四个字儿。 贾诩作为一枚汉末大搅屎棍子来说,是否真…
脂肪的energy density 是3*10^7J/kg. 光明达旦,那个时候如果有1000瓦的灯,必然比4瓦的蜡烛强多了。1000W烧了积日,假设3,总共耗能3*10^5s * 1000W = 1.5*10^8J. 燃烧脂肪的转化成光和热得效率约为30%。这意味着董卓肚子上的脂肪有约30kg。取决于明亮程度,应该比这个数量略小。&br&&br&普通人的脂肪含量20%。大胖子的脂肪含量30%。但是30%不全是都在肚子上的,散布全身。肚子占人体的约莫20%。假如平均分配的话,意味着肚子脂肪含量是体重的6%。这样,董肥的质量是500kg. 已知地球上最胖的人是635kg. &b&所以董卓的体重大概在 300 到 400 千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b&。&br&&br&--------------------------&br&在大家的建议下, 重写答案&br&我当初答题的时候一定是喝多了&br&...你们看我乘法都不会做了.....= = &br&当然这种智商的历史还是留下来吧。&br&--------------------------&br&三国演义: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b&火置其脐中为灯&/b&,膏流满地。&br&其他答者的引文:&br&袁氏门生故吏,改殡诸袁死于郿者,敛聚董氏尸于其侧而焚之。暴卓尸于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为之丹。守尸吏暝以为大炷,&b&置卓脐中以为灯&/b&,&b&光明达旦,如是积日&/b&。&br&&br&所有的推论都是根据大家再点董卓的肚皮为根据的。别的地方是可以烧,但是文中没写烤董卓的JJ的事情啊。&br&&br&演义中说,光明达旦,那个时候如果有1000瓦的灯,必然比4瓦的蜡烛强多了。大家说1000瓦太亮,100瓦就有一般了,取几何平均300W。 300W烧了积日,假设3。脂肪的energy density 是3*10^7J/kg。 总共耗能3*10^5s * 300W = 10^8J. 燃烧脂肪的转化成光和热得效率约为30%。这意味着董卓肚子上的脂肪有约10kg。取决于明亮程度和热转化的效率,应该比这个数量略小。 &br&&br&普通人的脂肪含量20%。大胖子的脂肪含量30%。但是30%不全是都在肚子上的,散布全身。肚子占人体的约莫20%。假如平均分配的话,意味着肚子脂肪含量是体重的6%。这样,董肥的质量是200kg. 已知地球上最胖的人是635kg. 所以董卓的体重大概在 200 千克左右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br&&br&&u&可怜的貂蝉&/u&。
脂肪的energy density 是3*10^7J/kg. 光明达旦,那个时候如果有1000瓦的灯,必然比4瓦的蜡烛强多了。1000W烧了积日,假设3,总共耗能3*10^5s * 1000W = 1.5*10^8J. 燃烧脂肪的转化成光和热得效率约为30%。这意味着董卓肚子上的脂肪有约30kg。取决于明亮程度…
&p&董卓迁都其实完全不是“必要与否”层面的问题,而是&b&“不得不”&/b&层面的问题,换言之,董卓之所以迁都,是其&b&出身劣势&/b&与&b&昏招迭出之后不得不走上的不归路&/b&,是其&b&彻底丧失主宰朝纲机会&/b&的标志,而&b&非有任何反扑机会的战略防御&/b&。&/p&&p&反董义军的结成,实力上来自于东汉以来逐步掌握地方话语权的【清流人士&关东豪族】,名义上则来自于董卓的贸然废立所提供的由头,两者限死了董卓成事儿的可能。&/p&&p&董卓军力本身来自于关西兵将,本身便与经学传家的关东豪族格格不入,虽然董卓极力笼络,却因董卓一系的残暴作风与关西武身而与被笼络对象“同朝异梦”。董卓军将始终无法与关东豪族在洛阳朝廷达成融合,这是董卓一系掌握中央朝政并控御东方之前难以跨越的鸿沟。换言之,反董义军,不仅仅是军政上的投机,还有文化心理上的隔阂,这种隔阂泾渭分明,是“董卓朝廷”难以弥合的裂痕。&/p&&p&董卓废立汉帝的举措,是有&b&致命缺点&/b&的。董卓入京前,无论是气势正盛的宦官之祸,还是潜在的外戚(何进)之祸,都已在火并之中消耗殆尽,董卓入京本身只是趁机摘取火并果实罢了。董卓入京后,未见其重振朝纲、未见其勘平四方、未见其驱除北患,未立寸功便擅行废立之事。&b&董卓功勋未孚众望,擅自废立,只会使自己成附加凉州军残暴尚武属性的霍光式权臣,而非曹操式的再造之臣,更非只有宗室成员才能做的周公式摄政之臣&/b&。德不配位,必有灾殃。&b&董卓废立汉帝前后的一系列毫无功勋背书的僭越举动,为党锢以来因始终未能掌握中央朝政而蠢蠢欲动的关东豪族提供了最为强劲的大义名分&/b&。这一名分,可与商汤伐夏桀、周武伐商纣、亡秦必楚、刘邦为义帝伐项羽相提并论,董卓可以说是硬生生把自己逼到了夏桀、商纣、暴秦、暴楚乃至王莽的不仁不义之舆论境地。&/p&&p&在前述情形下,&b&董卓做出迁都的选择,便不再是结合凉州军力优势与洛阳政治优势之后的必要性选择,而是处于天下人人得而诛之的舆论下风口之后不得不做出的选择&/b&。即便这种选择,事实上消弭了关东义军继续西进的动力,使得关东义军更加忙于内斗与“分赃”,但&b&董卓集团也自此沦为关中一方的地方军阀,不再拥有逐鹿天下的可能&/b&,虽然依旧挟持着汉帝,却也背负着擅自废立、残暴迁都的大恶之名,而&b&无法发挥出曹操以来各种魏晋霸府所能发挥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功效&/b&。质言之,&b&董卓集团自西迁之后,开始的是苟延残喘式的分崩瓦解,而非保帅弃车式的战略防御。&/b&&/p&&p&需要注意的是,董卓之恶名,不仅影响了董卓在世之时董卓军将的前途,而且间接污化了李傕、郭汜、张绣、吕布等一批丧家犬,让这些势力的参与者几乎难以在舆论上反身,并且最终往往陷入自作自死、孤立无援的境地。&/p&
董卓迁都其实完全不是“必要与否”层面的问题,而是“不得不”层面的问题,换言之,董卓之所以迁都,是其出身劣势与昏招迭出之后不得不走上的不归路,是其彻底丧失主宰朝纲机会的标志,而非有任何反扑机会的战略防御。反董义军的结成,实力上来自于东汉以来…
我觉得,在汉末这个话题上,大多数人习惯了演义的故事模式,包括读史之人,也难以跳出前人设定的故事梗概。于是乎,才会有这样的提问——何进傻吗?&br&&br&我们不妨理性的思考一下,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如果何进是个傻瓜,那他手下一帮幕僚为何愿意投入傻瓜门下?&br&在当时有门生故吏的规矩,投入某人门下,就一辈子成了某人的门生,并为其效忠。&br&例如,袁逢征辟荀爽,荀爽没去,袁逢死后,荀爽还为其服丧三年。——想想都口怕。&br&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何进这人不靠谱,他基本上征辟不到正经人(名士)做幕僚的,或者说,他能征来的幕僚都会是趋炎附势之徒。&br&&br&进而,不妨让我们来看何进的幕僚(包括被举荐为官)都有哪些人。&br&公族后代:王谦。&br&名士后人:边让、蒯越、董扶。&br&涉及党事的名士:赵岐、袁绍、刘表、孔融。&br&政治成分未详:伍孚。&br&&br&这名单还是何进从中平元年(184年)三月担任大将军(可开府,有征辟权)后,至五年(188年)的成果。&br&到了中平六年(189年)四月,何进掌权,又开始征辟(或提拔)幕僚,目前就是为了对抗宦官,这回的名单有:王允、华歆、荀彧、荀攸、郑泰、桓典。&br&&blockquote&范书《王允传》:及帝(刘宏)崩,(王允)乃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召允与谋事,请为从事中郎,转河南尹。&br&陈志《华歆传》:灵帝崩,何进辅政,征河南郑泰、颍川荀攸及(华)歆等。歆到,为尚书郎。&br&陈志《荀彧传》:永汉元年(189年),(荀彧)举孝廉,拜守宫令。&br&陈志《荀攸传》: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荀)攸等二十余人。&br&&p&范书《郑泰传》: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郑泰)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p&&p&范书《桓典传》:灵帝崩,大将军何进秉政,(桓)典与同谋议,三迁羽林中郎将。&br&&/p&&/blockquote&&br&其他人物史料就不列举了,直接综合一下:&br&大将军府幕僚:主簿陈琳,从事中郎王允;职位不详:王匡、鲍信、逄纪。&br&尚书台:尚书卢植,尚书郎华歆。&br&御史台:侍御史郑泰。&br&其他朝廷官员:守宫令荀彧、黄门侍郎荀攸、谏议大夫种劭、议郎何颙。&br&朝廷武职:北军中候刘表(前任可能是何颙),虎贲中郎将(同时期有孔融、袁术担任,顺序不详)。羽林中郎将桓典(后调入)、城门校尉朱儁、卫尉杨奇。&br&西园军武职:袁绍、曹操、张扬、张辽、毌丘毅。&br&外派武职:平津都尉桓典(都尉一职见李贤注文),伊阙都尉张承,度辽将军贾琮。&br&&br&我觉得,不用我一一介绍,大家也能看出何进的团队有多么壮观。&br&按照史书记载,参与幕僚讨论,并能够给何进提出意见的人有:袁绍、陈琳、王允、荀攸、何颙、逄纪、郑泰、卢植、王匡、鲍信。(希望我没有记错,即便有小错也不会影响结论)&br&&br&最后,回到正题,请大家仔细看这段史料。&br&&blockquote&范书《何进传》:(袁)绍&b&等&/b&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何)太后。进然之。&/blockquote&我敢说,99%的人看《何进传》都不会注意到“袁绍”的“绍”字后面的“等”字。&br&如果看到了,就会明白,征调外军进京是:&b&以袁绍为首的幕僚团队的主意。&/b&&br&既然团队中大部分人都这么提议,何进同意还有错?&br&&br&史书记载,当时唯一的反对者是:陈琳。&br&陈琳的说辞本身就存在问题:“&b&大兵聚会,强者为雄&/b&”,&br&这话不觉得奇怪吗?大将军何进不死,谁敢称强者?&br&难道陈琳能预见何进会提前死于非命?&br&退一步说,陈琳说的是对的,拜托,何进参考幕僚意见,难道不是少数服从多数吗?&br&&br&有人会提卢植、郑泰的史料,认为他们也反对了。&br&其实,仔细看看下面史料。&br&&blockquote&范书《卢植传》:(卢)植知(董)卓凶悍难制,必生后患,固止之。&br&范书《郑泰传》:(郑泰对何进说)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猒。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亲德之重,据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且事留变生,殷鉴不远。&/blockquote&如果阅读文言文没有障碍的话,大家应该看出:&b&卢植和郑泰是反对董卓成为进京的一份子&/b&。&br&因为何进当时征调进京的外兵有三路:并州牧董卓、武猛都尉丁原、东郡太守桥瑁。&br&讲道理,即便没有董卓,还有另外两路人马。卢植和郑泰并没有反对“征调外兵进京”这项决策。&br&&br&这三路人马的后续剧情是:&br&1.丁原火烧孟津,然后顺利进京拜执金吾。&br&2.桥瑁屯兵成皋(在雒阳以东)。事迹未详。&br&3.范书《种劭传》提到何进派种劭两次劝退董卓。董卓无奈退兵屯几阳亭(雒阳城西大概二十里)。&br&同时,何进派出去征兵的有五路人马:王匡、鲍信、张扬、张辽、毌丘毅(刘备)。&br&&br&我知道,还会有曹粉说:曹操在当时也反对了!&br&我就不说《魏书》的严谨客观讲道理的案例,直接就拿来解读吧。&br&&blockquote&陈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太祖(曹操)&b&闻而笑之&/b&曰:“(略)”&/blockquote&如果曹操属于幕僚团队,并积极参与讨论,为什么要“闻而笑之”?&br&什么叫“闻而笑之”?说明曹操根本不属于这个团队好吧,只能在听说这个决议案后开了一次群嘲技能。&br&&br&话已至此,讲道理的人都能看出当时的政治环境,以至何进的决策,都没有太大的问题。&br&我觉得我说的够多了。不服来辩。
我觉得,在汉末这个话题上,大多数人习惯了演义的故事模式,包括读史之人,也难以跳出前人设定的故事梗概。于是乎,才会有这样的提问——何进傻吗? 我们不妨理性的思考一下,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如果何进是个傻瓜,那他手下一帮幕僚为何愿意投入傻瓜门下…
董先生为人坦荡、光明磊落——李肃&br&&br&&img src=&/9c56ea5cf72aebdd0da5a9e1fadbfb16_b.png& data-rawwidth=&581& data-rawheight=&4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1& data-original=&/9c56ea5cf72aebdd0da5a9e1fadbfb16_r.png&&&img src=&/f6505dfb23f80cfa93fbbbff469d7f62_b.png& data-rawwidth=&715& data-rawheight=&5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5& data-original=&/f6505dfb23f80cfa93fbbbff469d7f62_r.png&&&img src=&/c144ab9ffd45_b.png& data-rawwidth=&716& data-rawheight=&5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6& data-original=&/c144ab9ffd45_r.png&&&img src=&/ce4efadcc_b.png& data-rawwidth=&714& data-rawheight=&5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4& data-original=&/ce4efadcc_r.png&&&img src=&/9b44ae62587edddf6e85d6_b.png& data-rawwidth=&715& data-rawheight=&5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5& data-original=&/9b44ae62587edddf6e85d6_r.png&&&img src=&/765e2c038f4a6744bfb17_b.png& data-rawwidth=&715& data-rawheight=&5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5& data-original=&/765e2c038f4a6744bfb17_r.png&&。&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img src=&/46bbfd814b094d96d8a4c31fd6d96c79_b.png& data-rawwidth=&578& data-rawheight=&4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8& data-original=&/46bbfd814b094d96d8a4c31fd6d96c79_r.png&&
董先生为人坦荡、光明磊落——李肃 。 。 。 。 。 。 。 。 。 。 。 。 。 。 。
董卓犯下的最大的错是:对于政权的理解不深刻,得罪了当时的统治基层:士族门阀与世家大族;&b&得门阀得天下,这是当时的真理,可惜董卓不懂;&/b&&br&&br&董卓进京是&u&诛杀十常侍&/u&之后;&br&&br&东汉末年,登基的都是小皇帝,皇权被母亲的外戚与官僚架空,小皇帝长大后就拉着太监整死母亲的外戚和士人,因此东汉末年的皇帝的权力依托就是宦官(西苑八校尉本来是皇帝设立的直属部队,归宦官统领);十常侍被杀,意味着皇权被架空(诛杀十常侍&b&也是党锢政争的最后决战)&/b&&b&。&/b&&br&&br&问题在于,何进这个蠢货操作不当,本来想杀十常侍的,结果没杀着敌人,自己反倒被杀了;河蚌相争意味着渔翁得利,能控制皇权的就只剩下的官僚(官僚怎一个爽字了得),遗憾的是,官僚还没来得及控制皇权,董卓就进京了;&br&&br&所以,董卓进京抓住了一个好时机,恰好是处于皇权真空期,给了他控制皇权的机会;&br&&br&而皇权是一个国家的权力中心,控制皇帝意味着控制了全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在控制皇帝这点上,董卓做的是正确的&br&&br&董卓最大的错误是:废立皇帝;董卓废立皇帝,有三个原因&br&&blockquote&&ol&&li&立威,通过废立皇帝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权威,就是说我连皇帝都敢废立,你个小瘪三算老几?&/li&&li&对新皇帝有拥立之功,刘协自然对自己感恩戴德&/li&&li&刘协是董太后抚养大的,董卓姓董,五百年前跟董太后是一家,所以,在感情上,刘协更近一些&br&&/li&&/ol&&/blockquote&-------------------------------------------------------------------------------------------------------&br&&b&《旧制度与大革命》说过一句话,对一个不好的政府而言,最危险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它进行变革的时候,只有那种最伟大的天才,才有可能拯救一个想方设法去救济长时间受到压迫的臣民的君主;&/b&董卓能进京,就是因为政府不好,而废立皇帝就是一场大的变革,所以,董卓在此时搞如此大的动作是极其危险的;为什么呢?&br&&br&因为董卓不是天才,否则,就不会在此时擅立新君;&br&&br&&b&按照博弈论,任何帝制的现状都是各大利益集团经过博弈所形成的【纳什均衡点】;&/b&&b&任何一个纳什均衡点,未必是双赢或多赢,但是均有其内在的稳定性,&/b&刘辨的登基也是各大利益集团经过残酷的斗争好不容易才形成的纳什均衡(这个残酷斗争指的是刘协与刘辨的皇位之争);&b&试图改变任何一个利益集团的策略及现状,都会令其遭受损失;&/b&&b&因此,改变这个现状必然需要面对&u&高度复杂的地形&/u&;可惜的是董卓不懂这些;&/b&&br&&br&与何进相比,董卓差远了;董卓不懂政治平衡,轻率地废立皇帝;这等于打破既有的平衡;按照博弈论,一位没有足够实力的“改革”者,在多方博弈中成为关键一票的概率,或者说【夏普里权力指数】是非常低的,甚至可能等于零。因此也就无力推动改革,所以,没有足够的实力,不可以轻易打破既有的平衡;&br&&br&董卓废立皇帝影响最大的偏偏是当时的统治基础:门阀士族&br&&blockquote&&ul&&li&当时最大的门阀是袁绍,袁绍是何进的支持者(刘辨是何进的外甥),所以,董卓废掉刘辨,反对最激烈的是袁绍&/li&&li&至于刘辨的另外一股势力:何皇后及其外戚势力,因为何进被杀,已经丧失话语权&/li&&/ul&&/blockquote&&u&董卓废立皇帝的本质相当于一次暴力改革,试图用暴虐手段改变政权的统治基础---将门阀士族为统治基础的政权改变为庶族地主为统治基础的政权;&/u&这点,武则天也做过,而且成功了;&br&&br&可惜的是&br&&blockquote&&ul&&li&董卓没有跟武则天一样采取科举制(这点凭他的智商是做不到的),&br&&/li&&li&也没跟武则天一样消灭当时的门阀士族的势力(当然,凭借他的实力与能吏,也消灭不了;这也是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篡夺的根源,尽管曹丕采用九品中正制拉拢世家大族,但是毕竟不如本身是世家大族的司马懿;门阀士族的势力非常顽强,直到唐末才消灭干净)&br&&/li&&/ul&&/blockquote&当袁绍反对废立皇帝时,董卓聪明的话,就应该放弃,然后跟后来的曹操与司马懿一样:挟天子以令天下;&br&&br&比较一下曹操就明白了,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曹操处理的非常好&br&&blockquote&&ul&&li&袁绍另立皇帝时,曹操反对;袁绍以盟主名义另立皇帝(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时,曹操坚决反对:“另立新君势必导致天下大乱。如果你们坚持要立新君,我心里仍然只把献帝当做国君。”(《三国志·袁绍传》等);&br&&/li&&li&客观来说,比起汉少帝,汉献帝的合法性低一些(军阀董卓废立的,没有经过人大同意),问题在于,汉灵帝只有两个儿子,而刘辨被董卓毒死了,那么。此时最具有法理基础的,就只有刘协了;&/li&&/ul&所以,即使刘协不那么完全合法,曹操也不另立皇帝,在这点上,曹操比袁绍聪明(袁绍在汉灵帝的两个儿子都健在的情况下,居然另立皇帝刘虞,好在刘虞始终不答应)&br&&ul&&li&很多人让曹操称帝,曹操说这不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吗?自立为帝的最典型代表是袁术,死的时候连糖水都喝不到;还有后来的袁世凯----皇位是有煞气的,没有足够的实力是镇不住的,不要觊觎,更不要轻易动心思&/li&&/ul&&/blockquote&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曹操的政治水平远远高于袁绍;&br&&br&废立皇帝直接导致了十八路联军反董卓的恶果;假设董卓聪明的话,应该学曹操&br&&blockquote&&ul&&li&【善待皇帝】善待汉少帝,学曹操对汉献帝,将女儿嫁给汉少帝,以后,无论哪个女儿的孩子接了帝位,自己都是国丈,可能的话,就跟隋文帝一样,篡夺外孙的皇位(当然,这种情况可能性不大),或者跟曹操一样,让自己的子孙接替皇位&br&&/li&&li&【拉拢实力派:袁绍】,袁绍能成为十八路反王的盟主,说明袁绍的威信极高,不到万不得已,这种人只可拉拢,不能为敌;&/li&&/ul&看看曹操是怎么拉拢袁绍的,曹操占领梁之后,皇帝封袁绍为太尉(三公之一:司徒、司空、太尉),官职在曹操之下,袁绍认为这是他的羞耻,坚辞不就。曹操干脆将大将军的位子让给袁绍,自己屈居司空之位(并代理车骑将军的职务;解释一下:大将军与太尉都是管军队的,相当于现在的军队与政府两套职能系统;大将军相当于武装部队司令官或军委主席(何进就是大将军啊),太尉类似于政府的国防部长;汉时与公相当的的职位有&u&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种&/u&,“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blockquote&董卓懂权术,但是不懂政治,轻易废立皇帝,结果得罪了最大的实力派袁绍,直接制造了敌对势力----十八路反王,不得不迁都(从洛阳到长安)&br&&br&&b&唉,也是一个没学好毛主席语录----统一战线---的二货;&/b&&br&&br&迁都直接伤害了士族门阀,门阀士族的土地与财产都在洛阳(何况董卓还放纵士兵在洛阳烧杀抢掠);&br&&blockquote&&ul&&li&袁崇焕被杀的原因之一就是得罪了当时的统治基础:官僚;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10万大军避开山海关,突破北长城潘家口、洪山口等边镇闯入关内直扑京师!烧杀抢掠是少不了的,而被抢的是肯定是宗室勋贵、官僚太监家的财产(只有他们才有钱让人抢啊),所以呢,这些人撺掇崇祯杀了袁崇焕;&br&&/li&&li&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李自成的失败也是根源于伤害了当时的统治基础:官僚,特别是抢劫了吴三桂的小老婆陈圆圆,后果极其严重,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带了清兵来打你&br&&/li&&/ul&&/blockquote&杀董卓的就是门阀王允(王允出身官宦世家,十九岁就开始任公职,壮年时任豫州刺史)&br&&br&有人可能就要问了,袁绍不就是门阀士族的代表吗,他怎么失败了呢?&br&&br&袁绍的失败有点类似于何进,不懂牌艺,一手好牌打坏了,但是,他的对手曹操最终不也是被另外一个门阀士族的代表司马懿消灭了吗?!!&br&&br&(我说的是历史,不要随便联想)&br&&br&三国系列&br&&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何进身为三军总司令怎么会轻易被人干掉? - 沈雅涵的回答&/a&
董卓犯下的最大的错是:对于政权的理解不深刻,得罪了当时的统治基层:士族门阀与世家大族;得门阀得天下,这是当时的真理,可惜董卓不懂; 董卓进京是诛杀十常侍之后; 东汉末年,登基的都是小皇帝,皇权被母亲的外戚与官僚架空,小皇帝长大后就拉着太监整…
&blockquote&卓远见火起,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后汉书o董卓列传》&/blockquote&本是勤王之师,却有废帝之意,岂汉室忠臣之所为耶?&br&&br&&blockquote&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后汉书o董卓列传》&br&俄而进及递苗部曲皆归于卓,卓又阴使丁原部曲司马五原吕布杀原而并其众,卓兵于是大盛。——《资治通鉴o汉纪五十一》&/blockquote&私杀朝臣,私扩军备,岂汉室忠臣之所为耶?&br&&br&&blockquote&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后汉书o董卓列传》&br&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三国志o魏书o武帝记》&/blockquote&自比霍光,非辅政也,实谋反也,岂汉室忠臣之所为耶?&br&&br&&blockquote&又议太后?戚迫永乐太后,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迁于永安宫,遂以弑崩。——《后汉书o董卓列传》&br&董卓遂废帝,又迫杀太后,杀舞阳君,何氏遂亡,而汉室亦自此败乱。——《后汉书o窦何列传》&/blockquote&逼后弑君,岂汉室忠臣之所为耶?&br&&br&&blockquote&寻进卓为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后汉书o董卓列传》&br&董卓性残忍,一旦专政,据有国家甲兵、珍宝,威震天下,所愿无极,语宾客曰:“我相,贵无上也!”——《资治通鉴o汉纪五十一》&/blockquote&专横跋扈,岂汉室忠臣之所为耶?&br&&br&&blockquote&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三国志o魏书o董二袁刘传》&br&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三国志o魏书o武帝记》&br&丁亥,车驾西迁。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悉驱徙其馀民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留屯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资治通鉴o汉纪五十一》&/blockquote&擅自迁都,毁陵盗墓,岂汉室忠臣之所为耶?&br&&br&&blockquote&卓至西京,为太师,号曰尚父。乘青盖金华车,爪画两轓,时人号曰竿摩车。——《三国志o魏书o董二袁刘传》&/blockquote&妄自尊大,骄奢淫逸,岂汉室忠臣之所为耶?&br&&br&&blockquote&卓坞中金有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珠玉锦绮奇玩杂物皆山崇阜积,不可知数。——《三国志o魏书o董二袁刘传》&/blockquote&吸民脂,敛私财,岂汉室忠臣之所为耶?&br&&br&&blockquote&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三国志o魏书o董二袁刘传》&/blockquote&坏货币,涨物价,岂汉室忠臣之所为耶?&br&&br&&blockquote&法令苛酷,爱憎淫刑,更相被诬,噃死者千数。百姓嗷嗷,道路以目。——《三国志o魏书o董二袁刘传》&/blockquote&秩序混乱,名不聊生,岂汉室忠臣之所为耶?&br&&br&&blockquote&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后汉书o董卓列传》&/blockquote&目无法纪,心无社稷,作恶多端,残忍至极,岂汉室忠臣之所为耶!
卓远见火起,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后汉书o董卓列传》本是勤王之师,却有废帝之意,…
曹操献刀行刺董卓失败,从洛阳向东跑,目标是家乡沛国,半道在中牟县被陈宫抓了之后又被释放了,为何又接着和陈宫一起转向去了西边的成皋呢?难不成是为了专门跑过去杀吕伯奢一家?细思极恐啊!&br&&br&袁术七路攻打徐州,当时吕布在下邳,而袁术的某几路军队的攻击目标居然是琅琊、沂都等在下邳北方的郡县,为何袁术如此安排?莫非大仲皇帝已经有了穿城的技能?怪不得敢称帝!细思恐极啊!&br&&br&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然而他从许都出发,前往袁绍的冀州,直接略走东北方向即可?为何一定要先往西北走所谓东岭关洛阳之类的地方呢?莫非关羽知道那条路线有六个人等着被他砍么?不愧是关公,居然能知道六个人的命运不仅仅要靠自己的奋斗,还得考虑……&br&&br&刘备取荆南四郡,听从马良【湘江之西,零陵最近,可先取之,次取武陵。然后湘江之东取桂阳,长沙为后】的建策,然而零陵在长沙和武陵的南方,刘备是如何无视武陵与长沙的敌军直接攻破零陵的呢?莫非当时马良已经有了神笔,画了灰机让大耳朵进行空袭么?细思极恐啊!&br&&br&周瑜临死最后一战,计划从荆州假途灭虢,大军路过了刘备地盘的公安,也就是如今的湖北荆州市境内,然后催军前行之后居然到了湖南岳阳的巴丘?周瑜军队为何不进反退?不往上游前进反而走到了下游?莫非诸葛真有移山倒海之能?细思极恐啊!虽然当时还有一个巴丘,不过貌似是在大江西啊!&br&&br&所谓荆州城,也就是荆州这个州的治所到底在哪?老罗一直没搞清楚,到底是襄阳,还是江陵,还是南郡呢?还有襄阳、江陵、南郡等地方到底是郡还是县呢?老罗表示:为什么要在意这些细节!反正都是荆州城!——当然徐州下邳,赤壁乌林之类的也不要计较!&br&&br&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了兵出祁山,他可以不顾已经打下来的长安门户陈仓,可以绕道汉中去攻打眉县——请问罗灌水,诸葛亮北伐真的是为了打长安或者凉州么?罗灌水表示: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知道诸葛亮北伐一定要出祁山!即使是走斜谷和箕谷,也要在祁山相会!&br&&br&另外,《三国演义》的地名,许昌是曹丕接受禅让之后才有的,为何曹操在世时期动不动有许昌呢?孙权的治所在南徐,然而南徐是在【南朝宋】时期才有的地名,穿越的有点狠啊!&br&&br&最后是题主这个:&br&董卓火烧洛阳,往西撤退向长安进发,为何半路会路过洛阳东方的荥阳呢?莫非董卓是反其道而行之,从东先遛一圈诸侯,曲线回长安么!壮哉我大董太师,果然脑洞清奇兼且神机妙算!终于让该死的曹操在荥阳被胖揍,要不是瞎猴蹲半路杀出,曹操早就被徐荣弄死了!&br&&br&&br&题主,你还相信《三国演义》的地理么?
曹操献刀行刺董卓失败,从洛阳向东跑,目标是家乡沛国,半道在中牟县被陈宫抓了之后又被释放了,为何又接着和陈宫一起转向去了西边的成皋呢?难不成是为了专门跑过去杀吕伯奢一家?细思极恐啊! 袁术七路攻打徐州,当时吕布在下邳,而袁术的某几路军队的攻…
&p&谢邀。我也曾在我的专栏作品中写过这个话题,我先直接复制粘贴过来,后面再补充一点意见。&/p&&p&——摘录——&/p&&p&话说坐上司空之位不满三天的董卓,敢冒天下大不韪,决意玩废立,其动机究竟如何?&/p&&p&最早记载“董卓废立动机”的史料应该是《献帝纪》(陈志《董卓传》裴注引),大意是说:董卓迎驾时,与刘辨对话,刘辨词不达意,而刘协则能把政变前后经历说清楚,于是董卓认为刘协比刘辨能干,所以才有了废立的念头。&/p&&blockquote&陈志《董卓传》裴注引《献帝纪》:(董)卓与帝(刘辩)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刘协)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blockquote&&p&这个故事被袁宏采纳入《后汉纪》(见卷25),范晔在其《后汉书·董卓传》中也将此事继承,并添加上另外一条理由:刘协是董太皇太后抚养长大的,故称“董侯”,董卓又自认为是董太皇太后的族人,所以才有了废立的念头。&/p&&blockquote&范书《董卓传》:且(刘协)为董太后所养,(董)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blockquote&&p&很多写手都是照着这段史料去写“董卓废立动机”,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p&&p&先看籍贯。&b&董太后是冀州河间国人,董卓是凉州陇西郡临洮县人&/b&,论其出生地也是在豫州颍川郡纶氏县,范晔说董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感情董卓这个亲戚攀得真够远的啊!&/p&&blockquote&范书《皇后纪下》:孝仁董皇后讳某,河间人。&/blockquote&&p&再说,董卓认为刘协比刘辩聪明,所以才有废立之意。这就奇怪了,外戚不都是喜欢“&b&贪孩童以久其政&/b&”嘛?当然玩“废立”,借口必然是说:“&b&为了国家未来,需要挑选聪明的人继任皇帝&/b&”,《献帝纪》以刘协为传主,以此彰显“刘协聪明”自然无妨,而袁宏、范晔舍本求末,竟然认为董卓是以刘协聪明而遂有废立之意,难道这是称赞“董卓是大汉忠臣,真心实意为了大汉的未来着想”么?&/p&&p&显然,史书上解释的动机说太“书面化”,脱离了政治活动的利益本质,这是不现实的。&/p&&p&当董卓当上司空时,朝廷之中能干政的只有何太后、太傅袁隗、司空董卓三人而已。&/p&&p&虽然何氏集团随着何进和何苗的丧命而衰落,但是以“何太后+刘辨”的执政体系继续下去,很可能会带来其他何姓族人入朝为官,甚至舞阳君还会带来朱姓族人入朝为官也未可知。&/p&&p&因此,袁隗和董卓为了进一步掌控朝政,抱团铲除何太后和舞阳君,以达到全盘掌控朝政的目的,这才符合自身的政治利益。&/p&&p&因为刘辩是何氏集团的血脉,所以废黜刘辩也成了势在必行的事。&/p&&p&而对于董卓个人来说,废立之后,自己能以“(冒牌的)外戚”身份干政,使其家族从此进入权力高层,这政治利益实在是太诱人了! &/p&&h2&——补充——&/h2&&p&权臣专权的套路是有先例可以参考的,例如垄断朝廷几十年如一日的跋扈将军梁冀。&/p&&p&他把妹妹梁女莹嫁给汉桓帝刘志,成了皇帝的大舅,同时另外一个妹妹梁妠则是太后,自此开创了外戚梁氏专权的时代。&/p&&p&再看董卓面前的局面。少帝刘辩已经娶了唐姬,显而易见的未来将是:刘辩会提拔唐氏族人入朝为官,比如老丈人唐瑁。这样的话,董卓没机会成为一家独大的外戚,反而阻碍重重。&/p&&p&董卓自认是董太后族人,也就是少帝的奶奶家的族人,毕竟是强行认的,而且又隔着辈分。&/p&&p&何进、何苗虽然身死,但是何进的儿子何咸还在啊,往后,刘辩提拔表兄弟何咸一点毛病都没有吧?&/p&&p&何苗还是朱姓过继来的,未来会不会有朱姓族人被征入朝廷呢?&/p&&p&显然、唐、何、朱之于刘辩,都比董卓亲近。&/p&&p&&b&打破这个局面,董卓只要一次洗牌即可。&/b&&/p&&p&&b&废掉何太后,刘辩,就能彻底专权,并断绝唐、何、朱家族入朝的可能性。&/b&&/p&&p&扶植刘协,这样一个无父无母、无依无靠的孤儿,权势就能独揽了,再往后,董卓只要把自己的孙女董白嫁给刘协,外戚的身份就坐稳当了,安逸!&/p&&p&刘协也有个亲戚,唯一的亲舅舅王斌,表兄弟王端,在董卓执政时期应该是没有被提拔的,具体能查到的史料时间,也是李傕时期(194年)的事了,而且昙花一现,到头也就得赏个500户的都亭侯而已。&/p&&blockquote&范书《皇后纪下》:
帝求母王美人兄斌,斌將妻子詣長安,賜第宅田業,拜奉車都尉。
興平元年(194年),帝加元服。有司奏立長秋宮。詔曰:「朕稟受不弘,遭值禍亂,未能紹先,以光故典。皇母前薨,未卜宅兆,禮章有闕,中心如結。三歲之慼,蓋不言吉,且須其後。」於是有司乃奏追尊王美人為靈懷皇后,改葬文昭陵,儀比敬、恭二陵。
使光祿大夫持節行司空事奉璽綬,斌與河南尹駱業復土。
斌還,遷執金吾,封都亭侯,食邑五百戶。病卒,贈前將軍印綬,謁者監護喪事。長子端襲爵。&/blockquote&
谢邀。我也曾在我的专栏作品中写过这个话题,我先直接复制粘贴过来,后面再补充一点意见。——摘录——话说坐上司空之位不满三天的董卓,敢冒天下大不韪,决意玩废立,其动机究竟如何?最早记载“董卓废立动机”的史料应该是《献帝纪》(陈志《董卓传》裴注…
一、董卓废立的原因&br&1.董卓行废立毫无顾忌的原因&br&@yolfilm提到的立威是很重要的原因,而为什么不害怕刘辩呢?除了@yolfilm提到的“懂事&不会说错话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跟本就没有把刘辩和刘协放在眼里。因为保护皇权的外戚——大将军何进死于宦官之手,而宦官死于外廷官员的代表——袁绍、曹操之手。朝中剩下的人无论是董卓、三公九卿、文武百官甚至是袁绍、曹操都是一个大的利益共同体(后来的袁绍出走、曹操行刺、王允连环计等等都是因为分利不均造成的内斗)。这个时候皇权旁落,皇帝成了孤家寡人,把谁放在这个位置上都是羔羊一般任人宰割。董胖子行废立就像是把羊换成了牛一般随意。&br&&br&2.董卓行废立的真正原因&br&外戚死了,宦官杀光了,皇帝也控制住了。现在朝廷的外廷的官员需要分配既得利益。对董卓威胁最大的人有两类。一类是文官中级别最高的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另一类是京城中掌握兵权的武官。袁氏家族袁隗位列三公,他的侄子袁绍袁术则在京城中掌兵,对董卓威胁最大。所以必须先做掉袁家自己的位置才能坐稳。在前期大将军与太监的斗争中, 袁绍、袁术等带武装队伍的下级军官都是杀太监有功的,没有正当理由加以迫害。所以要想办法把他们的功绩抹去——把皇帝废掉, 皇帝一废, 这些下级军官的功劳也就等于废了。 &br&&br&3.董卓提出废立后其他官员的反应:&br&&ul&&li&第一次在酒席上提出废立&/li&&/ul&1)并州刺史丁原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和董卓同属地方军阀,想要和董卓争利。失败被杀。&br&2)卢植公开反对,险些被杀,后来被罢官。&br&我觉得这是为数不多还忠于汉庭的官员代表,和后来董卓逼迫天子禅位时奋起反抗以手中象简挥击董卓的丁管一样不畏强权,敢于用自己的生命捍卫汉庭。可歌可泣但无济于事。&br&3)司徒王允做了一把和事佬:”废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另日再议。“这代表了很多文官的立场:观望。&br&&ul&&li&与丁原斗争胜利、势力增大后宴请文武提出废立&/li&&/ul&袁绍第一个坐不住了,公开反对。因为现在袁家是对董卓威胁最大的人,董卓下一个就会对他和袁术下手。公开撕破脸皮后袁隗出面才免遭被杀,逃走。&br&&ul&&li&九月朔在朝堂逼迫天子禅位&/li&&/ul&1)丁管作为最后的忠臣奋起反抗,被杀。无人再敢出头。&br&2)群臣无不悲惨。但是无人再出头反抗,实际上很多官员如司徒王允是默许了董卓的决定。&br&于是大家共同分配利益,其乐融融。&br&&u&&b&这就是亘古不变的原则: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来换取多数人的利益。&/b&&/u&&br&&br&&br&二、关于吕布的评价。&br&1.吕布为什么反叛丁原&br&董卓派李肃来拉拢吕布的酒宴上的言论:“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恨不逢其主尔”、“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某欲从之,恨无门路”。&br&由此看出吕布在丁原手下并不得志——至少他这么认为,只是为了混功名才“无奈地”跟随丁原。并且早就想要投靠其他的名主。吕布在丁原手下任主簿,而李肃在董卓手下任虎贲中郎将。在吕布看来自己的才能是不在李肃之下的,李肃也说“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br&如今一边是董卓派李肃带着财物和荣华富贵的许诺还有武将视为生命的天下第一战马来主动拉拢吕布。另一边是在自己看来并不看重自己的丁原。不反才见了鬼了。&br&&br&2.吕布为什么反叛董卓&br&1)王允招吕布为女婿。 如果娶了貂禅, 吕布就是董卓义子加司徒女婿的身份了, 这可以保证吕布成为晚辈中最有前途的一个人, 将来一定会进五府把持朝政。况且貂蝉还是个美女。&br&2)王允利用连环计把貂蝉送给董卓,使吕布恼恨董卓, 二人由此生怨, 貂禅再乘机与吕布偷情, 故意使董卓发现, 导致吕布失去了董卓的信任, 董卓恼怒之下, 声称要杀了吕布。 &br&3)吕布已经失去了董卓的信任,在董卓手下前途无望。所以, 吕布选择了与王允合谋, 干掉董卓。以倒向王允,谋取荣华富贵。吕布是把前程和融化富贵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貂蝉的美貌只是一小部分原因。中计失去董卓的信任自毁前程才是吕布反叛的根本原因。&br&&br&3.吕布是无情无义的人吗&br&1)董卓死后王允为了牵制吕布,放出风声“如今天下大赦, 独不赦李郭张樊此四人。”逼董卓的凉州军的残部造反以牵制吕布。由于抵挡不住凉州兵的进攻, 吕布准备逃跑到关东联军的阵营中去, 因为关东联军是反董卓的, 而吕布是杀董卓的功臣。这时 对于吕布来说, 王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吕布既可以选择带王允一起跑路, 也可以选择不带王允跑路。吕布在形势相当危急的时刻, 反复多次请王允一起跑路, 保命要紧, 这就说明吕布还是比较重感情的, 至少这一回是感情用事的。&br&2)&blockquote&吕布和刘备二人生存于两个强势方的夹缝中,一个结袁术,一个交曹操,是可以互保的。如果袁术要杀刘备,由吕布出面,如果曹操要杀吕布,就由刘备出面。所以刘备每次吃了败仗,抛妻弃子,独自逃命的时候,他的家人都是由吕布照顾的好好的。吕布这样做,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义兄,而是指望万一落在曹操手里,刘备好出面保他。&br&消灭袁术后,吕布被擒,他对刘备说:“你是曹操的坐上客,我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刘备点头。没有过多的话,心照不宣,该刘备出面保他了。吕布对曹操说,服了,让我跟着你干,天下不难定也。操问刘备:何如? &br& 刘备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意思就是:吕布跟丁原的时候,杀丁原,跟董卓时候,又杀董卓,现在跟着你,你不怕他杀你吗?! &br&这一句话的杀伤力极强!把吕布气疯了:“大耳儿!不记得辕门射戟了?不是我,你早就被袁术杀了!”刘备一言不发,吕布目视刘备曰:“是儿最无信者!” &/blockquote&刘备和吕布两个人约好了一起周旋于袁术和曹操两个强者之间。袁术来打刘备的时候,吕布出面辕门射戟保了刘备。等到吕布被曹操抓住的时候,刘备为了减少分利着把吕布卖了。对比以仁德著称的刘皇叔和以无义著称的刘备哪个更无情无义?况且刘备从出道反黄巾到建立蜀国天下三分,投奔过多少诸侯?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刘璋这些知名的都只是个零头。更别提他投奔人家还取了人家地的陶谦、刘表、刘璋了。因此&u&&b&在乱世之中,每个人都是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情谊放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根本没有探讨的价值,成王败寇而已。&/b&&/u&&br&&br&&br&&br&以上观点多出于吴闲云的《博弈三国》。对于一本小说或者一段历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这本书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用博弈论的方式思考和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很不错的书,推荐给题主。
一、董卓废立的原因 1.董卓行废立毫无顾忌的原因 @yolfilm提到的立威是很重要的原因,而为什么不害怕刘辩呢?除了@yolfilm提到的“懂事"不会说错话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跟本就没有把刘辩和刘协放在眼里。因为保护皇权的外戚——大将军何进死于宦官之手,而…
这事儿吧,可以将董卓和袁世凯相比较。&br&&br&董卓麾下的李儒、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徐荣就像袁世凯麾下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作霖、吴佩孚。但是很遗憾,目前海峡两岸的两个政权中,袁世凯及其麾下全无立足之地。同样,董卓的麾下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br&&br&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最后撰写汉末史料的人,都是魏蜀吴的史官。而北洋的那段历史,也是共和国和民国政府书写的。要知道,董卓和袁世凯都代表着当时的中央政府正统,而无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是靠当年的造反和讨伐袁世凯获取政权,魏蜀吴三国的创始人也是靠“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中起家的。所以嘛,这两段实际上都是黑历史。&br&&br&于是,讨董卓和讨袁世凯,对于胜利者来说,在历史上都必须是正义的,否则他们就是“反政府”和造反,所以史书中,袁世凯的北洋和董卓的西凉军都必须要一定程度上的黑化。至于董卓和袁世凯究竟是怎么样的,也只能从记载中的断壁残桓寻找蛛丝马迹了。&br&&br&~~~~&br&&br&反过来,袁家就像孙中山一样,虽然做了很多不怎么光彩的事儿,但三国都必须美化他,甚至都需要通过联姻等方式搞到袁家的正统。人妻曹和俩儿子抢袁绍的二手儿媳;孙权娶了袁术的女儿,让儿子娶了袁术的孙女;刘备更是不知道从哪里鼓捣出来个袁琳......&br&&br&同样,孙中山娶了宋家小姐,常凯申为了得天下,也得娶宋家小姐,咱这边一开始定的国家元首也是宋家小姐,甚至太祖死后当国家元首的还是宋家小姐......
这事儿吧,可以将董卓和袁世凯相比较。 董卓麾下的李儒、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徐荣就像袁世凯麾下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作霖、吴佩孚。但是很遗憾,目前海峡两岸的两个政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天打董卓 武将sina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