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小精灵里面的精灵洗精灵石,我可以等他满级了以后,在回过头来洗前面的6.7.8.的石头呢

[转载]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泰和隋之间的相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短命、二世而亡:秦持续17年,隋持续了37年。
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秦建长城,隋建运河。
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
皆因暴政而亡。
第二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对唐太宗的评价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计算机辅助教学
中国历史上有个封建帝王被称为“千古一帝”,是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治世”。今天我们学习
师:(多媒体演示课题)&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打开教材,看本课的课题
教师演示第一目:唐朝的建立
(演示隋炀帝陵)这是谁的陵?可以提供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个历史人物的画像,请学生猜想。
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方法是教师介绍与该图有关的信息,看哪个学生猜得有快又准。
1、这座墓在南方地区
2、它位于古城扬州
3、它的主人死于非命
4、墓主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
5、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隋炀帝为什么会死于非命呢?请大家看教材第8页正文第一自然段,说说隋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
此处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那一个朝代?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演示唐高祖李渊像)这是谁?
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玩同样的游戏:
1、他原是隋朝太原留守。
2、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也乘机起兵。
3、他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重新统一了全国。
4、他被自己的儿子逼迫禅位,而这个儿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
5、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唐高祖李渊)
多媒体展示:
1、唐朝的建立者是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
A、581年& B、589年
C、617年& D、618年
3、唐朝的首都是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东京
学生看图,思考,回答问题
(演示唐太宗李世民像)这是谁?(如果需要游戏,方法同上)
展示: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P8正文第三自然段。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李世民有战功,但又杀死自己的亲兄弟,迫使自己的父亲退位,自己做皇帝,你怎样看这件事?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朗读,思考问题,可适当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12~16分钟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一、二自然段和唐太宗的话,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唐太宗看到隋帝国在农民战争中崩溃,会受到极大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请一位同学回答: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
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17~21分钟
(演示魏征像)这是谁?
请同学朗读课本P9正文第三自然段。
演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
——唐太宗
提问:唐太宗为什么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提示学生阅读P9最后一段文字)
看课件演示文字,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请同学朗读课本P10正文第一自然段。
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国的封建制度能否保证每个皇帝都能任用贤臣呢?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国家一直保持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呢?(个小组集体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是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这也是我们国家政治改革的努力方向。
讨论,发言(可联系实际,思考当今社会的政治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2~30分钟
演示:贞观新政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正文第二自然段到P11第三自然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做了哪些改革?
请同学概括一下(学生回答后,演示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简要分析一下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它的进步之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最后,提问,唐太宗晚年的政局大不如前的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根据时间在课内完成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下思考,下节课再回答。)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阅读教材,归纳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概括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
阅读并思考
30~35分钟
请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统治措施之间的关系。
36~38分钟
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39~44分钟
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历史故事,将这些故事汇总起来出一期手抄报或者板报,也可以制作成专题网页发布到校园网上供全体师生阅读。
第三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学习社会经济繁荣,培养学生总结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填写乾隆武则天无字碑,正确评价武则天。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女皇武则天,使学生认识武则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提高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开元盛世,使学生认识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通过学习社会经济繁荣,使学生认识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 对武则天的评价
教学思路:
通过对武则天与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之亡”的道理;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能够总结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学生领着复习:什么是“贞观之治”?是由谁统治的?
(二)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
1、对于武则天,你了解多少?
2、什么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三)分析:
1、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自由回答,从学生提供的信息了解了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的过程以及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如:农业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人才上:能破格用人,要用有才能的官员:如宰相狄仁杰就是其选用的有名的贤相。那么,她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2、对于第二个问题,先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唐玄宗,你采取哪些措施?
此问题学生是想像回答,只要想像合理都应表扬。(这一回题学生回答很精彩)
有的同学说:减轻兵役、徭役,这样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他们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有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粮食产量就会提高,人民的生活就会改善。有的说:要重用人才,因为身边只有具有才能的人才能为你出谋划策,向你进治理国家之策,国家政治才能稳固,经济才能发展。有的说:田地包给老百姓,老百姓只上交一部分税,其余一部分归自己所有,能调动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元盛世是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的新发展,这样再回到第二个问题上来,从而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由学生补充讲述唐朝衰亡的史实,以便使学生对唐朝兴衰有个完整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分析唐代兴衰的原因,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唐代兴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贤则昌,失贤则亡。
再请同学思考:唐代的兴衰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学生自由回答……
最后学生总结:用人要用德才兼备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4、通过隋朝和唐朝比较分析隋亡唐兴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经济是密切相关的,政治开明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经济发展对政治的安定又起了决定作用)。
接下来请同学思考:结合实例谈谈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同学讲得十分热烈)
1、中国加入WTO就是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突出的例子,也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2008年申奥成功也是突出例子,我国能成功举办奥运会充分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将给世界各国的企业带来商机,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3、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给整个美国带来了恐惧和不安,不知有多少人永远不会回到让他们无比留恋的家里和亲人们团聚了。而美国的经济必然也受到一定的冲击。  
4、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这冲突不仅不能给人民带来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冲突会激起更大的反抗怒火,甚至会出现极端的报复行为。那么,又何谈经济发展呢?
5、政治为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那么唐朝社会经济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
(1)农业生产:主要讲述发明与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曲辕犁
(2)手工业&&
(3)人口&&&&&
(四)总结:
唐朝由于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而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对我们今后的启示:
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必须重用贤才。
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必须国家安定、稳固,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反过来,经济水平提高了,GDP上升了,国家才能进一步安定。
(五)评价:
这堂课采用公开评价和个体自我评价两种,公开评价即以组为单位全班分三个组,得分最高的为优胜组,各个组选组长。组长在课堂上随时记下组员的得分情况,这样在进行公开评价时就有依据。
个体自我评价,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1、搜集资料的情况;
2、上课发言的情况;
3、上课同学间讨论的情况;
4、课后写小论文或自制历史小报的情况
在这四项当中,只要有一项十分突出就可得满分,而不必面面俱到。
对评价结果的处理: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活动的(比如上课未发言)可以课下准备另一个活动来弥补。(如课下找资料说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第四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联系当今考试的实际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唐朝人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面貌的了解,感知科举制度的创新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想象唐朝人的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科举制焕发的活力,加深学生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学习衣食住行时尚,学生通过相声表演体验想象唐朝人的生活,体会盛唐博大宏放的精神面貌。
通过学习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多媒体演示图片,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 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难点&& 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师:首先,同学朗诵自己填写的乾陵武则天无字碑。
生:(略)朗诵会现在结束,请同学们上交课下作的课本P19自我测评与自己填写的乾陵武则天无字碑,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成绩册。
师:今天我们学习
师:(演示课题)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师:(演示江南贡院图)这是什么地方?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0正文第一自然段。
生:(略)
师:这是什么拓本?
生:(略)
师:这是大雁塔进士题名帖拓本。&
22号同学请回答:什么叫科举制?科举制是什么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0正文第二自然段。
生:(略)
师:同学回答课本P20 想一想&
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1材料。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ou)中矣。”&&
——王定保:《唐摭(zhi)言》
生:(略)
师:唐太宗为什么要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ou)中矣”?
生:(略)
师:(演示唐三彩文官俑)这是什么俑?
生:(略)
师:这是唐三彩文官俑。同学朗读课本P21正文第一自然段。
生:(略)
师:同学请回答:科举制有什么好处?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5材料阅读。&
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anfu)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
生:(略)
师:同学谈谈,读了这段材料,你怎样看科举制度?怎样看现在的考试制度?
生:(略)
师:(演示唐代面食)这是什么时候的面食?
生:(略)
师:这是唐代面食。请同学们看P24你知道我国古代食用面食的情况吗?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1正文第二自然段。
生:(略)
师: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唐代物质生活情况。
师:(演示唐朝陆羽写的《茶经》)这是何时何人写的一本什么书?
生:(略)
师:这是唐朝陆羽写的《茶经》。同学朗读课本P21正文第三自然段。
生:(略)
师:同学谈谈唐朝人饮茶的情况吗?
生:(略)
师:(演示唐戴帷帽骑马女俑)这是什么俑?
生:(略)
师:这是唐戴帷帽骑马女俑。同学朗读课本P22正文第一自然段。
生:(略)
师:同学谈谈唐朝人骑马出行的情况吗?
生:(略)
师:同学出两个人表演一段相声《衣食住行时尚》
乙:好久不见了
甲:好久不见了!
乙:你今天怎么穿成这样啊?
甲:这是唐装啊!
乙:唐装?
甲:对呀,这是今年最流行的呀,
乙:是吗?
甲:我现在已把唐朝乐队奉为我的偶像,做为唐朝人感到无比骄傲。
乙:你成了唐朝人了?
甲:对呀!
乙:那好,我考你几个问题?你们唐朝人都穿什么呢?
甲:没看见么?头戴胡帽、身穿胡衣、脚蹬胡靴。
乙:那你们唐朝人都吃点什么呢?
甲:吃啊,问对了,好东西可多了,饺子、胡饼了,最好吃的是毕罗。
乙:毕罗是什么呀?
甲:手抓饭哪!
乙:就是那种用手抓起来,吃得很香的哪种饭?
甲:就跟没说一样
乙:那你们都喝什么呢?
甲:刚吃完就喝呀?
乙:说一说么
甲:我们是边吃边喝(做喝动作)
乙:咖啡?
甲:(摇头)
乙:牛奶?
甲:(摇头)
乙:冰红茶?
甲:还酸奶呢?是茶。
乙:茶呀!
甲:以茶待客、以茶会诗这已成为我们唐朝流行的总趋势了
乙:那么早你们就饮茶了?
甲:不知道有一本书叫《茶经》的书么?
乙:《茶经》?我听说过有《诗经》、《书经》、《圣经》,没听说还有什么《茶经》啊!
甲:你怎么这么没文化呢?我们唐朝有个叫陆羽的,《茶经》就是他写的关于茶的专著。
乙:那我今天晚上去你家品品这一千多年历史的茶
甲:告诉你,跟着我你就长学问吧!
乙:我再问你个问题,你们唐朝人都住哪儿啊?
甲:象我这样从上到下都是名牌,当然住高楼厅榭了
乙:高楼厅榭呀,那象我这样的人呢?
甲:你呀?也就住小平房吧!
乙:怎么会这样呀?
甲:当然了没给你整小山沟就不错了
乙:我再问你一个问题
甲:还问哪?
乙:问问么?你看现在的人都化妆,你们那时候也化妆么?
甲:你一提这个我就激动,我们化得可好看了,红色颜料涂在脸上,头上梳着高高的椎髻,嘴唇涂得黑黑的
乙:哇,好酷呀我,再问一个问题你们出门都怎么走啊?
甲:(做骑马动作)
乙:骑马呀
甲:你真聪明。
乙:衣食住行你们唐朝人都那么时尚,真羡慕你们的生活!
师:(演示唐鸵鸟石刻和唐昭陵六骏·拳毛騧(guo))这是两幅什么石刻?
生:(略)
师:这是唐鸵鸟石刻和唐昭陵六骏·拳毛騧(guo)。回答P23想一想&
鲁迅在提到“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时说:“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鲁迅为什么把昭陵上“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当作唐代豪迈闳放的象征?这是一道比较难的思考题,如果你答不出来,可以向其他同学求援。
生:(略)
师:这是什么图?
生:(略)
师:这是唐代驯马图。&同学朗读课本P23材料。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韦尔斯:《世界史纲》
生:(略)
师:请结合唐朝的史实谈谈你学习这段材料的体会。
生:(略)
师:请朗读课本P23正文第一自然段
生:(略)
师:首先举例说明这段课文,再简单总结归纳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生:(略)
第五课 “和同为一家”
一、基础知识目标
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比较突厥和回纥两个民族在生活、文化方面的异同,培养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和表述历史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突厥、回纥、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过重大贡献。
2.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边疆各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是友好的,其中吐蕃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3.通过本课学习,加深学生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唐朝对西域、西南和东北的管辖,说明以上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2.本课难点:使学生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这是一个难点。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又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介绍突厥族发展的视频资料-“突厥兴衰”,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还有没有这个民族了(没有了,已溶入其它民族中。)?再让学生阅读“和同为一家”这句唐朝时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的话。提问学生谁知道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唐时,我国边疆地区还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从而引入新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1.突厥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和习俗
2.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视频资料中的有关知识)
3.唐朝对东突厥、西突厥的战争
教师在讲解后提问学生: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在对待民族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材料,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这种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唐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各族友好交往;北方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由此可以看出,一旦少数民族对唐王朝构成威胁,他就用战争解除这种威胁,征服之后加以安置,对战败民族的贵族还加以优厚待遇,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那么,对西突厥地区又是如何解决的?
4.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位置,阅读教材注示的小字,然后点明:
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力。同时充分说明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管辖的地区,历史上是中国领土。&&
(二)、“回鹘衣装回鹘马”
1.回纥人的发展
教师展示有关“回纥”的资料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唐与回纥的友好交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大、小字内容,总结归纳回纥与唐在哪些方面进行交往及其概况:
政治上,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接受唐中央的领导。唐与回给为邻,北方平安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经济上,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
请看下面一段材料。(屏幕显示)
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选自封演《封氏见闻记》
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回鹘人用大量马匹换取茶叶,中原地区则需求马匹;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好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三)、“车书本一家”
1.靺鞨族的生活
2.渤海政权的建立
3.渤海与唐的关系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教材观察教材“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示意图”,思考它与中原哪座城市相仿,请找出相似之处。阅读温庭筠的诗,体会“车书本一家”。(给学生一小口诀:车同轨,书同文,我们本是一家人。)
(四)、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给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云南大理崇圣守三塔》的图片,思考其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五)、“和同为一家”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吐蕃
3.“和同为一家”
教师在播放完相关视频资料后,让学生思考:文成公文入吐蕃和昭君出塞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关系,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藏族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的美好传说,拉萨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归纳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唐朝中央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的加强,友好互助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
第六课& 开放与交流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学生天生有着探究的动机任何神奇的、未知的事件都能促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发现问题。所以当他们从影视文学作品中了解了一些与本课有关的事件后,各种疑问、奇思妙想也就随之而来。基于学生的这个特点,我对本课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1.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则须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探索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现象,解答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唐朝的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是国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接受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气魄。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高僧到日本传教,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朝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玄奘西游”则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
学期第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随唐历史”的有关章节,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对哪一课最感兴趣?看完你感兴趣的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海内存知己”感兴趣的程度达到70%左右,且提出了很多问题。
1.针对学生的疑问,显而易见的问题,当堂让学生自问自答了(如玄奘西游时真有孙悟空帮忙吗?等等);还有一部分问题,我请学生和我在学习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提到“海内存知己”前面讲)的过程中共同探讨解决;对于涉及本课的一些问题,我把它们进行了整理归纳分类,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学生问题摘录如下
⑴频繁的贸易往来: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⑵唐与日本: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玄奘西游: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2.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记下书名、出版社、出书日期)、上网查找(记下网站)等方式积累资料;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图画、表格、多媒体课件)或以讲故事、表演等形式,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的准备活动,以便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初步体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愉悦,增强其参与的意识和成就感。
教案(教学过程)
教& 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唐诗什么意思?
学& 生:略
师:这句话正好反映了唐朝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开放与交流”,了解唐朝和它的近邻友好交往的盛况。
师:隋朝时候,和中国通商往来的有十几个国家,到唐朝时发展到七十多个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国家和唐朝往来?
学& 生:略
题: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
学& 生:略
问& 题: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生:略&&&&
师:强盛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先进国家,外国人把中国人成为“唐人”。但是它并没有陶醉,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交往。交往中肯定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换个角度,以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的路线与汉代相比较,又会是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唐朝的主要交通路线》)
师: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略)。唐代的主要交通路线,陆路两条(略);海路三条(略)。比较这两幅交通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 生:略
师:从对比的角度看,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相对比较方便。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比较,我们清楚了唐朝频繁贸易往来最重要的基础是国力强盛,再加上唐朝政府较开放的对外政策,较便利的交通等条件,吸引了许多外国人,长安也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同亚洲近邻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师: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也是广泛和深远的。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板& 书: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题: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学& 生:略
师:日本向唐朝学了许多东西,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们前面,想一想我们应向日本学习什么?(做思考题)上面讲的是人家学我们,当时有没有我们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事例?
板& 书:二、玄奘西行
多媒体:《玄奘西游》
师:从长安出发,沿汉代的“丝绸之路”进入印度半岛,当时叫“天竺”他在那烂陀寺学习后,又遍游天竺各地,返回长安。
题: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生:介绍一两件有关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学生课件演示,图画展示。
教& 师:玄奘回国后又做了什么事?
多媒体展示:《阿旃陀石窟》
师:通过《阿旃陀石窟》说明《大唐西域记》的价值。阿旃陀石窟在今天的印度孟买,当时已经过了几百年的经营,很多的名工巧匠在这里画了壁画,塑了石像。后来佛教衰落,石窟逐渐埋没在荒草之中,19世纪初又重新被发现。人们就是通过《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才断定它是历史古迹,其它史书对此都没有记载。伴随着佛教在唐朝的广泛传播,天竺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了唐朝的文化领域。
学&& 生:略
师:唐朝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国策,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唐都长安,使它发展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国际大都会。请同学们看看《唐长安城示意图》,归纳一下它的特点。
学& 生:城市规划气魄宏伟,街道整齐,功能区健全……
教& 师:阅读本目教材,请同学描述一下唐都长安的繁荣状况。
学& 生:略
小结: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唐朝所以能“海内存知己”是和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分不开的。如今我国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你认为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
学&& 生:讨论
第七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自隋统一,结束了几百年的割据分裂状态,至唐灭亡,期间虽也发生过一些战争,但总的来看,国家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下。从开皇之治,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中外交往频繁。各族人民经过共同努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无论是在科学技术、医学还是在诗歌、建筑、绘画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和伟大的创造。
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一下隋唐文化在科技方面的表现。
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它们都是何时发明的?
教师指出:其中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就是在隋唐时出现的。
提问:假如现在人类还没有发明印刷术,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2页小字的介绍,鼓励学生讲解雕版印刷的操作程序:雕版印刷就是把要印的书稿内容反刻在一块块木板上,让字面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墨,覆土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为正字了。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隋唐时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如当时就有雕印的白居易的诗出售。唐朝时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展示图片:雕版印刷的《金刚经》部分(卷首图,卷尾文)。
让学生阅图简介:《金刚经》是一部经卷。画面精美,文字清晰,足见当时的印刷技术已很纯熟了。从这部经卷的卷尾标注来看,是一个叫王玠的人,刻经为父母祈富消灾。从图中还可以看到经卷的卷尾还标有雕印时的时间,咸通九年是公元868年,正是我国历史上的唐朝。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火药也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古代的炼丹师们在炼制弹药的时候发明的(展示火药发明的图片)。唐朝的时候,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学生讨论:火药有哪些用途
火药作用:制造鞭炮、制作武器弹药、开山修路、开采矿山等等。但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军事应用中显示出来的。人们利用火药的燃烧、爆炸作用或发射弹丸制作出具有杀伤破坏力的武器,统称为火器。火器真正应用于唐代。唐末北宋的火箭是在箭头附近装上用火药制成的燃烧物,点燃后用弓箭射向敌营,燃烧敌人的营房、人员、军械。北宋的火器主要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对人马的杀伤力不大,后期制造出爆炸性火器,如霹雳火炮,射出碎片可以杀伤敌人,威力较大。火器的发明是兵器史上的重大转折。以往的武器战争仅仅是机械力量和人的勇力智谋的厮杀,而火器的发明开始了军事方面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战术革命。它首次把化学力量和单兵战斗结合起来,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威力。
隋唐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尤其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由学生总结得出)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彩图2-一河北赵州桥,指出桥的建筑特点。(石拱桥)
教师简介:赵州桥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坐落在今河北省赵县城南洨河上,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欧洲出现类似的石拱桥要比赵州桥晚700多年。而且,早已毁坏。
引导学生阅图评价赵州桥: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赵州桥是我国也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
第八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中泥塑造像和壁画的了解,知道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伟大的艺术宝库。
通过对唐代典型乐舞作品的观察、欣赏,知道唐代乐舞取得的巨大成就。
过程与方法:
教师以具体史料介绍敦煌莫高窟丰富的艺术宝库,重点介绍彩塑和壁画内容,通过对比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和莫高窟,来体会莫高窟的艺术神韵。
收集唐代有关乐舞图片和《丝路花雨》中的舞蹈片断,制作课件,让学生欣赏并从中感受唐朝乐舞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唐代乐舞和敦煌莫高窟中的雕塑壁画的有关内容的学习,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感受古代先人的伟大创造力,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诗歌,无论是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委婉大气,还是白居易的千锤百炼,都带着我们进入了诗人的世界,带着我们通过文字看到了唐代社会。而这一节课,我们再从另一个从侧面来了解一下唐代社会。就让我们跟随着精美的壁画,细致的雕塑以及风情万种的舞蹈,共同体味一下唐朝的艺术。
说了这么多,同学们不仅要问:唐朝艺术是什么呀?我们也没见过。下面就请同学门看几幅图片。这些画都是产生于唐代,
问:那他们现在都在哪呢?
问:那么这些画他们最早来自于唐朝的哪里呢?
不是繁荣的长安城,不是鼎盛的洛阳,而是来自于当时看起来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它是唐朝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就是敦煌莫高窟。
下面请大家带着问题来看一段录像
敦煌在哪?莫高窟在哪?
莫高窟距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什么人修建了莫高窟?又为什么修建?
莫高窟在唐代达到了它的鼎盛的时期,那么唐代的莫高窟里都有什么呢?(看图)
看了这些图片,他们共同刻画了什么?
问: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问:佛教传入中国后,我们的先辈们为了表达对佛祖的崇敬之情,敬佩之心,开始雕刻石像,于是出现了石窟艺术(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展现图片。
问:你感受到了两者有什么不同。
鲜明的对比,一下子就能让我们体会到敦煌艺术的精雕细刻与绚丽多姿,
同学们都知道刻画佛像是为了让佛来保佑平安,因为平安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观念。当时的人除了刻画佛之外,还画了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果你是当时的人你会画些什么呢?哪些是与你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呢?。(自由回答)
现在让我们看几幅图(看图)
(无论是不是玄奘,他都体现了当时的僧人互相之间交流着对佛教的理解。大象是我国原来就有的吗?是通过商业贸易交往过来的。这些人正在去交易的地方。这些只体现了敦煌一个地方的情况吗?敦煌只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一站。他恰恰体现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的交融,贸易往来的频繁。这种频繁的贸易往来,文化的交流,为什么会被允许出现呢?体现了唐朝的开放风气,大唐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的胸襟,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朝的这种开放风气还体现在另一种艺术成就上,那就是风情多种的乐舞
问:观察唐朝音乐都包括哪些?那说明了什么呢?
音乐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舞蹈是流动的艺术,但是唐朝的舞蹈已经不能复原了,那我门通过什么方式才能看到呢?
让我们来看看敦煌壁画中都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呢?
飞天,这就是敦煌壁画中著名的飞天,他指引着人们走向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人们想象中的最美好的世界。飞天舞就表现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力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憧憬。
让我们把眼光集中在飞天上,想象他从古老而有神秘的印度起飞,飞过巍巍的昆仑山脉,从新疆飞到了敦煌,飞往神州大地,飞向遥远的东方。在这些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精灵里,如果我门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是:人与神,静止与流动,瞬间与永恒,这就是天人和一的境界。
既然这是人们想象,这些优美的舞姿人们根据什么来想象呢?还有一些表现现实的舞蹈,下面请看两幅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呢?
仔细观察他们的衣服,动作、舞姿
中原地区的舞蹈是什么样的呢?前面我们欣赏了静止的画,让我们看看凝固的陶俑。
两种舞姿,一个柔美,一个活泼刚劲把这两种优美的舞姿结合在一起的集大成这是《霓裳雨衣舞》,他当时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看的。它是宫廷舞蹈,它的乐曲是唐玄宗所作的,编舞是大名鼎鼎的杨贵妃。唐玄宗统治时期是唐朝历史上什么样的时期,在最鼎盛产生的《霓裳雨衣舞》是唐代舞蹈的巅峰。仔细观察哪些地方体现了两种舞姿。
舞蹈中我们看到了融合,舞蹈中我们看到了美,所以当时的唐朝诗人白居易感慨的说: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问:这么美的舞蹈,这么精美的壁画,这么细腻的彩塑,共同构成了璀璨的唐朝艺术,那么什么样的时代才能产生这样的艺术成就?
这样的时代是我国的什么时代?——唐代。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它的艺术也必然不同凡响。唐朝艺术带给我们那种心灵的震撼,会使我们长久的回味着那个曾令无数人魂牵梦绕的时代。
第九课& 贵姓何来?---透过百家姓看历史
活动目标:
通过探寻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通过对中国诸姓源流的考辨,探索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树立中华诸姓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振兴中华民族的观念。掌握使用工具书和收集、查找、运用资料的技能。培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
从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与课本有关的内容。查阅《中华姓氏大辞典》等工具书以及相关的读物。
活动设想:
将本课分成两次来学习,第一次课程,讲解姓氏文化的基础知识,把全班按姓氏分组,布置调查报告(以一个姓为主)。两次课之间学生搜集资料。第二次课程,公布调查报告结果;从调查报告中引出新内容;按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学习,穿插猜谜、提问等内容。(希望能解决班里每个同学关于自己姓氏的来历的疑问)
活动过程:
介绍姓氏的基本知识。包括:海外的寻根热(落叶归根思想);欧美、日本、阿拉伯、缅甸等国家的姓氏简介,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更为精深的奥秘;姓和氏的区别(简单介绍);宋版《百家姓》。按照姓氏把全班分成5-6组(大姓可直接分配,小姓可按在百家姓中的远近成度分配),布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内容包括:1、确定一个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小姓可以选一个共同的姓来研究);2、该姓氏在百家姓中的位置;3、在全年级中该姓氏所占的比例;4、该姓氏的来历(源流);5、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轶事(利用查阅《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文化》、《百姓祖宗源流集》);6、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变迁(改姓等)。布置搜集相关资料。(参考书、网址、文章)
分组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评选最优(可以现场打分,包括教师)。由此引入新课。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可能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有很多疑惑,到底姓氏是怎么来的,最初姓氏的来源什么?
一、姓氏的起源(姓氏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
姓:现在的姓,是古代姓、氏的合称。姓和氏在上古时期各有分别,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各氏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女祖,成员皆为其后代,各氏族的标志称姓。《说文》:“姓,人所生也。”三代(夏、商、周)以前妇人称姓,男子称氏(轩辕氏、神农氏)。因此作为族号的姓,较古老的不少从“女”,如姜、姒(音s&)、姬、姚、嬴等。氏是较姓后起的标志宗族的称号,为姓的分支,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同一女祖,子孙繁衍,同一宗族分支散居各地,在同姓之下另有标志以示区别,那就是氏。《资治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考,母或已故母之称)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比如古称商人的祖先为子姓,其后代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因此,三代以前妇人称姓,男子称氏。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氏有的得自先祖之姓,有的得自先祖之号(如轩辕氏、高阳氏),有的得自先祖之谥(如文、武、昭、景、成),有的得自于先祖之国(即封地,如齐、鲁、燕、赵),有的得自先祖之爵(如王、侯、公孙),有的得自先祖之官(如司马、尹、史),有的得自先祖之字(如孟、孙、叔孙),有的得自先祖之工作(如巫、卜、陶),有的得自先祖之居(如西门、南宫、东方)等。《通志·氏族略序》说:三代之前“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秦汉以后,姓、氏不再区别,或称姓,或称氏,或兼称姓氏,沿用至今。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称:“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总之,古代的姓、氏或姓氏,就是今天的姓。
小结:姓氏来源的主要有10种
(1)以祖先的族号为氏,如:唐、虞、夏、殷等;
(2)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如:王、公、伯、侯等;
(3)以分封的国名为姓氏,如:齐、鲁、宋、卫等;
(4)以担任的官衔为姓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
(5)以贵族的谥号为姓氏,如:武、宣、穆、庄等;
(6)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如:城、郭、园、池等;
(7)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8)以从事的工作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9)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
(10)因避难而改姓氏,如:韩信的儿子韩天贡,逃到广西宜山改姓韦。
根据所学,考察一下自己的姓氏属于上面的类型吗?如果是是属于哪一类呢?统计班里有多少姓属于上面的情况。没有属于上面情况的同学也不要着急,我们看看下面的情况有没有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二、姓氏的变迁(改姓、少数民族的姓和汉姓)
姓氏最早出现时,数量很少。但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姓氏鉴于文献的有六千多个,其中常见的有二三百个。这么多姓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们和前面的姓有关系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改姓。
俗话说:行不更名,做不改姓。古人认为改姓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但还是有很多人不得不改名换姓。究其原因有很多。
1、皇帝赐姓:郑成功。原名郑森,南明把他赐姓朱。因为这个姓不能直接称呼,所以被人称为国姓爷。皇帝赐姓也有不好的,因为得罪皇帝而被罚。
2、避讳:敬姓,因为要避五代的晋皇帝石敬瑭,改姓文,后改回。
3、避祸:司马迁之子为避祸,改为两姓:同、冯(在司马氏的基础上各加一点);
4、收养:曹操
5、过继:高力士,唐代著名太监。原姓冯,也是世家大族,进宫后被高姓太监收养,因此改姓高。
6、入赘:高谅在海陵游学,生活困难落水被老汉救出与其女结婚改姓陈,成为海凌陈姓的始祖。
7、迷信改姓:略
8、从夫改姓:范徐立泰、陈方安生
9、纪念而改姓:战国四公子,楚有春申。后人为纪念他,一支改姓为春。
10、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事实上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冲突与交融的历史。虽有冲突但同化、融合是主要方向。在这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为和汉人更好的融合改用了汉姓。如:爱新觉罗:金(本意),陈,关,肇;蒙古族原无姓,只称什么部(土尔扈特部)改:包、鲍、白、博等;回民为什么马姓的多?信奉伊斯兰教,默罕默德,音译过来为:马哈麻德,所以回民伊马姓为多。
三、姓氏与等级(贵姓、大姓、小姓)
中国的姓氏鉴于文献的有六千多个,其中常见的有二三百个。姓氏有大有小,大姓人口过亿,小姓不足一千。你们能列出几个大姓,并说出原因呢?
赵钱孙李、张王李赵遍地刘。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大姓、国姓。据统计,现在李姓为全国最大姓,人口过亿。人们见面常说:“您贵姓?”虽然姓氏有大有小,但姓氏分贵贱吗?
现在没有但是古代姓氏是有贵贱的。上古三代“贵者有氏”只有贵族才有姓氏,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所以姓氏是区别贵贱的重要标志。例如:唐朝李世民修《贞观氏族志》;武则天改编《姓氏录》;宋版《百家姓》赵钱孙李。赵姓是国姓,其他为当时的后妃。明朝《千家姓》就是朱姓排第一了。用姓氏来排政治地位的高低。姓氏完全变成了一种工具。
今天的社会是不是所有成果都是古代那些“贵姓”创造的呢?
四、姓氏趣谈(逸闻趣事)
同学自由发言,列举古代近代有关姓氏的趣闻轶事。
课后评价:
布置小论文《中华姓氏的奥秘》,从本课所学的内容中任选一点写一篇小论文。把调查报告和小论文以及课堂发言、搜集资料等情况汇总。给与评价,并记入平时成绩。
  课后延伸:
  把本次活动情况汇总,在学习园地中展示,并制成简报。建立交流园地,交流遇到的问题。
  附: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後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第十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知识与能力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手段:运用地图、表格等手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程对学生而言也比较难理解。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作业安排: 填充图。
导入设计:
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由统一再次走向分裂。学生齐读导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讲解新课:
一、澶渊之盟:
1.北宋政权的建立。
教师依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单介绍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指出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逐渐加强。
接着,请学生讲述并演示“陈桥兵变”的故事(课前即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解北宋王朝的建立经过,并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后,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2.辽政权的建立。&&&
指导学生演示课本内容,适当补充有关知识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单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 “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3.宋辽之间的和战。
建议教师采用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内容。
关于北宋的北伐,可向学生提问:“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
“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以此指出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
学习“澶渊之盟”时,可先让一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
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些问题来得到正确认识,如:
&“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
&“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
&“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等。
指导学生了解课本中选自《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强对和议积极作用的认识。
二、宋夏和战:
1.夏政权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简介夏政权的建立。
2.宋夏之间的和战。
本部分内容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内容非常相似,组织学生讨论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互相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
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楚:“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等几个问题。
教师引导分析辽、西夏统治者的掠夺性和北宋统治者的腐朽、软弱性。
三、碰撞中的融合:
课本介绍了辽、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的措施和成果。
辽统治者重视农耕,推行汉法,革除弊端,创立“胡、汉分治”的政策,使辽很快进入封建社会。西夏统治者也积极地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宋与辽、西夏在碰撞中、特别在和议后的密切交往中,共同获得了新的发展,进行了新的融合。
建议教师首先提问“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要提醒学生注意结合前文内容)、自由发言,教师最后可归纳出以下几点:
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
可利用课本插图和彩图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
(彩图“契丹王子骑射图”)。
&“辽马鞍、铃铛”既反映了其游牧民族的本色,服饰和马鞍上精美的龙形等雕饰又反映了学习汉文化和与汉民族的融合。彩图“西夏文敕牌”反映了西夏文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用了汉字的笔画创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小结全课:
组织学生评议自主学习成果。
第十一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导入:(屏幕里显示《满江红》词)同学们都知道这首词的作者吗?(学生答:岳飞)好,请同学们说说岳飞的故事(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你们说的有的是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有些是民间传说。我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岳飞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岳飞和他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
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女真的兴起和金的建立
1.女真的兴起
结合“金灭辽、北宋形势图”,介绍女真人生活的区域,引导学生回忆了解女真族就是唐朝的黑水靺鞨,是今天满族的祖先,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屏幕显示有关女真人的图片、文字资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女真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认识到女真人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2.女真的统一
公元11世纪,女真完颜部逐渐强大起来,并统一了女真各部落。那时女真受辽的控制,辽统治者对女真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女真人强烈的怨恨和反抗。
3.阿骨打称帝建金(1125年、会宁)
12世纪初,女真人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起抗辽大旗,他历数辽的罪状,号召女真人团结起义,同心抗辽。女真军队作战勇敢,屡战屡胜。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女真人对辽的战争的性质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场女真人反抗剥削和奴役的正义之战,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辽战争的胜利,促进了女真社会的进步,也有利于我国东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称皇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指导学生看书,了解阿骨打为何以金为国号。)
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请同学们归纳概括阿骨打在历史上的贡献。
学生归纳完毕后,屏幕里显示阿骨打的主要功绩:①起兵抗辽,使女真人摆脱奴役的地位;&#年,称帝建金,促进女真社会的发展;③在位时,创制女真文字。
引导学生认识阿骨打不仅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优秀人物。
辽和北宋的灭亡
结合“金灭辽和北宋形势”图讲述金灭辽和北宋的过程。
在金不断强大的同时,辽的统治越来越腐朽,国内各族人民部断起义,辽的统治岌岌可危。阿骨打乘机继续攻辽,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军俘虏,辽朝灭亡。请同学们想一想,金灭辽战争和以前金抗辽战争的性质一样吗?引导学生认识到金灭辽的战争不是反抗压迫、奴役的战争,而是女真贵族对辽的掠夺性战争了。
2.金灭北宋
利用电子地图,讲清在灭辽的当年冬天,金军挥师南下,一路烧杀抢掠,渡过黄河,进逼东京。大家想想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性质是什么?经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对金来说这是一场掠夺性的非正,而对北宋来说,这是一场反抗掠夺和奴役的正义战争。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东京保卫战的简单经过,引导学生认识到东京保卫战是北宋军民抗金的重大胜利,但由于北宋统治者采取投降政策,使抗金斗争受到压制。1127年,金军再度南下,并攻陷东京,掳走北宋皇帝、大臣后妃3000余人。
岳飞抗金和宋金对峙
1.南宋的建立(1127年、赵构、临安)
指图说明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称帝,南宋建立,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南宋建立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抗金斗争。结合地图简介南宋初步北方军民的抗金活动。在南宋抗金斗争中,涌现出一批抗金名将,如韩世宗、岳飞等。
2.岳飞抗金
首先,结合地图介绍金军南下追击南宋统治者一路烧杀抢掠,对南宋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破坏。简介韩世宗在黄天荡阻截金军;岳飞收复建康,金军被迫撤至长江以北的情况。
然后,结合地图以及教材52页小字部分,使学生了解郾城大捷的概况。通过演示图片、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岳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个人品质以及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情况。岳飞抗金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正义斗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最后指出,长久以来,岳飞作为民族英雄受到人们的称颂和尊敬,岳飞抗金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大家认为该如何评价岳飞呢?他是不是一位民族英雄呢?(组织关于岳飞的讨论,可以自由发言,观点可以不一致,只要言之有据,就给予鼓励。)
岳飞抗金无疑是反抗掠夺和奴役的正义斗争,岳飞身上所体现的崇高爱国热情和高尚的个人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民族英雄是指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而岳飞抗金是汉族与女真族之间的一场战争,这是中华民族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而不是抗击外来侵略,所以岳飞并不是民族英雄。
关于秦桧谋害岳飞这一内容,指导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对比增强学生对岳飞的正义事业而战的人物的同情、尊敬和爱戴。对秦桧陷害忠良的行为进行谴责和唾骂。
3.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结合“金、南宋对峙形势图”,使学生了解1141年宋金和议的主要内容。特别要把双方的分界线落实在地图上。宋金议和后,双方的对峙局面形成了。后来,金迁到燕京,改名中都(今北京)。而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过着醉生梦死的苟安生活。正如诗中描述的那样:“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屏幕显示)
归纳总结:
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出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的历史功绩。
请同学们画出“辽、北宋、西夏并立”和“金与南宋对峙”的示意图,并指出各个
政权更替交换变化的过程。
课后活动提示:
请同学们收集整理岳飞抗金活动的文字图片资料,讲一讲岳飞的故事或制作小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岳飞故居或岳飞庙。
第十二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宋代的政治、军事势力较弱(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史实),但社会经济却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而且经济重心也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讲授新课】
经济重心南移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可分为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引导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后概括如下:
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治重心的南移(东吴、南朝、南宋等),且南方政府较为重视农田开垦和兴修水利;南方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南方出现了一批经济中心。
农业和手工业
学生看书,列举两宋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略)
宋代手工业
通过比较中外矿冶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国两宋时期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展示自己课下收集到的有关两宋时期的瓷器的图片资料,并做简单介绍。学生应知道官、哥、定、汝、钧五大名窑。理解中国为何被称为“瓷之国”。
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城镇的兴起
应让学生理解城镇的兴起是商业发展的结果,它是由贸易集市发展而来的。
纸币的出现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了解纸币产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纸币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可参考课本所提供的吴泳《鹤林集》中的材料)
比较古今纸币的异同。
海外贸易兴盛
提问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政府支持;自身经济繁荣;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等。
指导学生完成自我测评。
第十三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师: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话说南宋绍兴府有一个老员外,中年丧妻,膝下无子,却有四个女儿,四个女儿都出了门子。这天,是老员外的六十寿辰,四个女婿都来贺寿。酒席宴上,老员外说:“我老了,打算把家产卖了,你们哪个孝顺,愿意招我,我就去跟你们哪一个过。”四个女婿听了,都争着要老员外去。老员外说:“你们也别争了,从大女婿开始,以桌上的酒菜为题,说几句话,我听着哪个说的顺耳,我就跟哪个去。”大女婿摇头晃脑地说:“壶之中有酒泱泱,碟中有菜乎香香;老泰山者,东床再生父母也……”老员外听了很高兴,二女婿不服,打断他的话说:“大壶里倒酒你喝酒,大碗里盛饭你吃饭,吃不饱你再吃我带来的大鸡蛋!”三女婿说:“白瓷碗里盛鱼虾,青瓷盘里装西瓜,装不下还有我烧的大青花。”四女婿说:“一壶老酒三贯三,满桌饭菜三两三,半斤八两一边多,大家吃酒我买单。”请同学们对这四个女婿的身份,按顺序每个人用一个字表示出来。
师:老员外这四个女婿的身份,按顺序是士农工商。那么,老员外到底喜欢哪个女婿呢?
师:显然老员外还是喜欢大女婿。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看看教科书P70士农工商这目,说一说老员外为什么喜欢大女婿?
师:大女婿是士人,宋代的士人与科举考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演示宋人科举考试图),这是教科书上的宋人科举考试图。(演示教科书p70材料)再看一下教科书p70这段材料:“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魏泰:《东轩笔录》&
哪位同学根据宋人科举考试图并结合这段材料,分析一下宋代的士人。
师:(演示宋卖眼药图)我们再看一下教科书p71的宋卖眼药图,看看这幅图给了我们什么信息?
师:下面请四位同学到前面来按照你们对课文的理解分别扮演一下“士农工商”这四个人。
师:我接着给大家讲故事,老员外喜欢大女婿,二女婿不服气,说:“爹,吃完饭,先接你老到俺们城外赵家庄住几天,你老看俺乡村好,你老就住,你老看俺乡村不好,你老就走,咋样?”同学们,我们和他们一起到赵家庄去玩一玩儿好不好?
师:二女婿带着大伙到了赵家庄村口的小河边,看见一位风度翩翩的老者正从一条小船上走下来,二女婿认得是陆游陆放翁老先生(演示陆游像),急忙上前唱了个大诺,陆老先生随口正在吟诗,我们看看教科书p72,谁来当一回陆游,吟颂一下陆老先生这首诗(演示: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师:大伙听说赵家庄有作场,急忙谢过陆老先生,搀着老员外,跑着去看作场。这里咱们按下不表,单说日月穿梭,光阴如箭,转眼到了年底:老员外和众人要向二女婿告辞,回家过年,二女婿死活不答应,非要大伙在赵家庄过年。大年初一运天早上,老员外和众人被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吵醒,起来一看,门外到处在放炮,二女婿正站在门口帖对联,陆老先生则站在门口大声吟诗,老员外急忙出来向陆老先生施礼:“请问陆老先生又有何佳作呢?”陆游急忙还礼,且说:“此诗非老朽自撰,乃当年荆公老前辈所为(演示王安石像),此情此景,恰好相似,顾尔吟之。”同学们,欲知陆游所吟何诗,请看教科书p71材料。(演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和宋《岁朝图》),谁再来当一回陆游,吟颂一下王安石这首诗。
师:老员外听罢,笑着说“这乡下过年果然很热闹。”&
二女婿插嘴说:“老员外,你老要住到五月单五,七月初七……还有热闹可看呢!”老员外问二女婿怎么个热闹法同学们,谁能替二女婿回答这个问题呢?
师:老员外打算在赵家庄长住下去,可其他三个女婿就是不答应,非要老员外跟他们到都城临安住些日子再做决定,老员外拗不过这三个人,只好跟着他们到了临安。到了临安一看,果然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不同凡响。要说那临安有什么热闹,我们先一起讨论讨论教科书p72、73这三幅图((演示宋“丁都赛”戏曲砖雕、男女伎乐图和蹴鞠纹铜镜图)。
师:我们再看看教科书P73的材料(演示: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声乐嘈杂十数里。——吴自牧:《梦梁录》)
师:我们最后再用3分钟时间看一看教科书P72—73城市风貌这一目,看完了,大家要给这个故事设计一个结尾,老员外到底跟谁过呢?
师:同学们,我今天给你们讲的这个故事,到这儿算是告一段落,至于老员外到底跟谁过,恐怕也不会只有一个答案,故事也许会继续延续下去,不过这都不要紧,既然我们了解了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下面我给大家留个课外作业,课下看看教科书及有关的课外书,或在互连网上查一查有关宋代社会生活的资料,编一个反映宋代社会生活的小故事。这个课外个作业,你可以自己做,也可以按小组或自愿结合来做。下节课,我们搞一次宋代社会生活故事大赛,你们看如何?
本节课学习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史。社会生活史在过去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几乎没有什么反映,然而,社会生活史又是历史这门课程中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北师大版新教材根据新课标“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的要求编写的这一课,为我们解决了这一缺憾。如何教好这一课,不仅对学生学习宋代的社会史知识,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一定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意义。从本课的教案设计思想中可以看到,本节教学区别于“传统”,体现新理念的重要方面,就是教师用一个“故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我也曾用本教案参加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举办的“课堂教学设计比赛”。遗憾的是,由于“非典”的来临,使本教案未能用于正常的课堂教学,只是在101网校进行了网上教学,所以,本课的实际教学效果究竟如何,现在我心里还没有准谱,需要进一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第十四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1.知识与能力要求:
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改制、文天祥抗元、人分四等和文化趋同等历史史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观看《射雕英雄传》电视剧片断学习蒙古的统一;通过对比蒙古民族与汉民族的人口比例、生活习性,讨论分析忽必烈的一系列政策;讲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学习其民族气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对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物的学习,形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和人生态度;学习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与责任感;通过学习本课,形成民族团结、友好的意识。
重点:学生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
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历史人物,用语言说明民族关系的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导入:
做一个小调查:统计班级学生民族情况。
得出结论:汉族占绝大多数。
中国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汉族一直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90%以上),封建帝王汉族居多,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千古留名的却也不少,比如……(学生可以说出很多,包括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统治中国的。
学习探讨的过程:
一、探究蒙古统一的过程:
1.教师提出问题:利用投影或在黑板上写出。
⑴13世纪的蒙古人民是怎样生活的?
⑵成吉思汗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⑶文天祥是什么人,他是怎么死的?从他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观看材料,思考讨论:(给出以下材料)
材料(1):蒙古史书记载的12世纪的一些情况“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这段记载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
材料(2):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有关成吉思汗征伐南宋的一些片段。
材料(3):《过零下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
结合材料,阅读相关课文,分组讨论上述问题。
解决问题:
先请各组代表回答,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与解释。
3.提出新问题:
自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几十年来征战不断,你怎样看待这些战争?目前世界上局部战争不断,你又怎样看待这些战争?(留作课后思考)
二、探究元帝国的统治政策:
1、教师提出问题:
元朝是谁建立的?什么时候建立的?都城在哪里?
面对如此广大的疆域,如果你是元朝统治者,你打算怎样来管理?
忽必烈都采取了哪些重要的统治政策?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个?哪些政策对国家的发展有利、哪些不利?
&“回族”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观察、阅读,思考问题:(给出以下材料)
材料(1):《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元朝疆域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材料(2):行省制度――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在政治、经济方面都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政治方面,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直辖河北、山西、山东。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当时共设有十个省,分别称为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和湖广。那时的行省相当于今天的省级行政区划,现在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西等省名称未变。分别称为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和湖广。最初这些行省是作为军事机构设立的,忽必烈灭南宋以后才逐渐把它们固定下来,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其中个别行省是在忽必烈死后设立的。元政府通过向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在云南、岭北。辽阳设置行中书省,促进了祖国边疆的开发。元政府还把台湾、西藏置于中央的管辖之下,拓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业。
材料(3):蒙古初入中原时的农业政策――蒙古人进入中原的初期,依据自己的生活习俗,认为中原地区人民的生产对他们没有什么帮助,应该把土地完全闲置起来,作为牧场。
3、解决问题:
先请学生回答,然后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解释。
三、知识点总结: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71年忽必烈建元;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行省制度;重农政策;人分四等。
第十五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知识与能力要求:
知道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了解活字印刷的优点,认识中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了解指南针、火药的发明、改进、应用及其向外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火药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
了解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对元代棉纺织业的贡献,初步认识先进生产工具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2.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头绪多而杂,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重点,拓展知识面。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通过研讨比较分析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区别,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认识此项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通过阅读了解指南针的发明、改进、应用、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
回忆已学有关火药的知识,了解火药、火器的改进,应用情况,及其对中国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社会的巨大的震动。
讲述黄道婆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黄道婆对元朝棉纺织业的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
三大发明及棉纺织技术革新多出自普通劳动者,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重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与传播。;
难点: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导入:
启发提问入手。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同学们能列出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标志吗?
(四大发明、文字、长城、唐诗、宋词、兵马俑、四大名著等等)
关于四大发明,我们都了解哪些相关的内容?
(学生能够说出四大发明,但宋以前的成就仅限于司南、造纸、雕版印刷术、火药)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的科技又有了巨大的进步,都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
(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棉纺织业的发展)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印刷术的发展创新:
1.教师提出问题。
动脑筋想一想:
雕版印刷术的优点和缺点?
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究竟好在哪里(或毕昇的贡献)?
活字印刷术又有什么发展?王桢还有什么贡献?
推一推、算一算:
从雕版印刷的出现到活字印刷的发明经历了多长时间?
2.教师应给出的材料:
实物刻章,并在纸上印出汉字;
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花费12年时间,雕版达13万块;
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北宋平民毕昇画像及活字印刷的操作步骤;记载活字印刷的惟一著作《梦溪笔谈》及其作者沈括,可让学生看&
“每课一得”,了解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其著作《梦溪笔谈》被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誉为‘冲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3.学生讨论研究,得出答案,发现新问题:(结合给出的材料,阅读教材,分组进行讨论)
雕版印刷的缺点:麻烦、费时、效率低、数量少、易抄错漏抄、雕好的版片需精心存放,占大量房舍,发现错别字需整版重新雕刻,这些缺点促成了印刷术的改进。
活字印刷的优点:省时、省力、省料、省钱、灵活、方便、效率高,尤为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是:我们的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为世界最早。
发现新问题:活字印刷术从发明到普及为什么经历了那么长的时间?
4.问题的延伸,学习内容的升华:(强调以下内容)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传播极广,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最后请学生联系现实想一想,说说我国近年来印刷术的发展变化,体会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局面,勉励学生认真学习,增长才干。活字印刷的发明无疑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新。毕昇的伟大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提高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但是这一科技成果未被统治者重视,毕昇死后,也只在小范围内运用,又由于泥活字易损坏,难着墨,未大力推广;
王桢的贡献:制成木活字,还发明了圆盘形活字盘,大大的降低了劳动强度
此外明、清出现了锡、铜、铅铸成的金属活字。例如:清朝雍正年间用新制的铜活字印成《古今图书集成》,共五千零二十册,一万零四十卷。早在宋元时期还出现了套色印刷;
活字印刷在十四世纪走出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朝鲜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推陈出新,将木活字改为铜活字,铸成了二三百万个铜活字,并在1436年铸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铅活字。约十五世纪活字印刷传入欧洲国家。1456年德国使用活字印成了欧洲第一部活字印本《四十二行本圣经》,比毕昇的发明晚四百多年。活字印刷又从德国传遍欧洲,为欧洲的科学文明走出中世纪漫长的黑夜,以及社会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武小精灵有什么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