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中我宠物经验我中了3亿7000万,按时间算是116小时,但为什么我的人气才790啊?(期间没掉人气)

中国大学生求职招聘|交流平台|社区论坛网站 - 乔布简历
哈哈,正好,这个我就要说两句了,工行的人有点自大,内部人员比较排外,这跟领导有直接关系,大领导和员工基本是0交流,领导也不懂与时俱进,我可以称它为全球最大银行,但我不能说他是最大国际银行,他和国际大银行相差太远,甚至还不如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在全球的金融服务的口碑
(这是后来我觉得必须加进去而编辑的:我不是说崇洋媚外,汇丰,花旗,瑞银,渣打跟咱们这些的确不一样,有全球战略眼光,有很高的未来计划,又有庞大的技术支撑,哪一家没有自己的服务特色,而赢得国际口碑,为什么很多银行的给你一眼看到大部分就是蓝色,或者绿色,也有暗色或者黑色,为什么要呈现这样的格调,就是为了给你舒服的体验,而且这只是十分小到不算数的细节,你确实是最大的银行,可我们是需要这样的银行吗?)
服务真心没有其他银行好,尤其是招商,还有各地的农村、城商银行好,我老家江苏的,江苏银行就很好,不知道你们体验过没,我是指我们这些普通的小客户。工行的盈利不用质疑是最好的,但他的效率不如其他三大银行高,员工很多,做的事也多,工资却没那么高。工行信用卡算是最差的了,一点都不惠民,估计这种小业务是瞧不上的,即便这样,他们内部员工也只知道工行信用卡,工行存款,工行贷款,他们也称之为上面的指标,虽然四大银行都会有点如此,但工行是最严重的。
工行都是只有市区网点才多一些,也许这也能成为它的发展空间,不过你也可以看到很多工行市行大楼内部很空荡,我不知道这句话你明不明白,但是工行的人应该明白,看上去高大上,但内部太空,不紧凑,和你们的服务是一样的。
我知道有些地方我夸大了,也确实略带点情绪化,但如果相对于其他银行对比来看,工行绝对是有问题的。
以下内容,以前辈口述为主自身经历基本为零。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分行都这样子,但据我所知不少应届生都会被分到的工行的几个客服中心去,南方的是在成都,北方好像是在石家庄吧,为期一年零三个月左右,第一个月先培训。上岗后以小组为单位三班倒。培训期间管住宿,之后要自己租房子,有住房补贴。工资好像是是总行发的,但这个江湖上流传的版本太多,具体有多少说不准,但不会饿死就是了。题主有耐心的话,可以等我被流放到当地后再来看我补充的答案。
ps:前面也说了,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当客服,我们这批大概有40%留下在省分行培训,培训完后应该跟一个月班就可以上柜了。
柜员的话是我们这边是上三天休一天,周天关一半网点轮休。上班时间我没细问,大概是早上8点多到晚上6点左右。工资按基本工资+绩效计算。具体工作情况嘛,没有亲身经历不好说,但辛苦是肯定的了。
我现在是在市一级分行打杂,分行机关相对来说轻松些,上班是早上8点到12点,下午是3点到6点,双休节假正常。
....................8.26分割线........................
今天是成都培训第三天,先讲一下目前了解到的情况,中国工商银行目前有四个电子银行中心,分别位于广州,合肥,石家庄,成都(后两个的规模要大些,侧重有所不同)。信用卡电话服务中心(成都)主要负责工行全行的信用卡高端客户(白金卡以上级别),以及南方19家分行和宁夏分行的金卡、普卡客户。今年有来自重庆,甘肃,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的同事,目前封闭培训23天,主要学习信用卡相关业务知识。为了防止顺丰和水表的打扰,还是先匿了。
tip:据说工行苹果分期免手续费的优惠到今年年底结束,果粉不想卖肾的要抓紧了,授课老师说要从工行网站进入才能办理,未亲测。
工行家大业大,枝繁叶茂,平台宽广,实力雄厚。
工行在建立初期,以行政方式建立层级网点。好处是,自建立始,网点数量多分布广,可以充分吸收客户。弊端是,以行政思维管理,稳健足矣,体制僵化与流程繁杂不用赘述。
作为国企,历史遗留问题太多,人员包袱很重。
作为历史上近十年不太招聘员工的企业来说,人员断层严重。老员工不思进取,新员工各种问题。
在当下经济环境,被流程繁杂及一些僵化管理束缚发展(也或许是因为太充分的风险控制),客户流失存款流失,而且这个问题何时能够解决,其实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说了这么多不好的,再来说说好的。
正如硬币有正反面,上述事实换个角度,同样可以看到很多。
因为历史问题,因为人员老化,工行的整体企业文化趋于平和,甚至努力营造“家”的感觉。对员工的关爱、教育投入、文化兴趣培养都是独一无二的。足见大行沉稳。
在工作中,平台平和使人稳步成长,平台宽广引人努力向上,这对于新人成长还是一份宝贵的环境。
而金融的今后处境与发展趋势如何,太难预计。
提问最好信息充分不宽泛,更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更有利于回答,因为工商银行这个主体很大的,工作岗位众多,我也不知道其它人是怎样的体验呀喂-.-
比如,如果上面那个回答的同学问他分到成都95588后那一年会是什么体验,我就可以详细的说。
那么姑且猜测lz还在上学,想了解点以后可能会需要的信息
基层支行员工大概是这样的:
如果是刚入行的大学生,一般会先在支行网点做一段时间的柜员,然后视情况努力转岗,柜员这个岗位我听到最多的体验词是“累死累活、机械重复枯燥无趣、条规众多、错款漏章少凭证后果严重”;最常见的是转到客户经理岗位,这里分个人和对公,拉存款放贷款维护客户关系卖各种产品,拿信贷序列为例,那我听到最多的体验词是“风险、加班、协调关系(外面)客户、(上面)授信审批、(里面)支行其它弟兄。往上是二级分行、一级分行、总行,机关部门。
ps:这里那么多金融业的可以先翻翻他们的回答嘛,你这个问题的关注者里就有做过基层客户经理的
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国工商银行求职信息请点击
写本文的目的,主要是记录我在IBM实习的日子,也是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段时光。它是我人生道路上非常有价值也值得我一生回味的日子。我是在日正式入职的。按道理说,2013年毕业的同学,应该在2012年的8-11月份校招找工作的。而我却在12月份找了一份实习。原因很简单,在校招的过程中,我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奔波了一两个月,拿到的offer也不怎么样,一气之下继续去找实习。经过了两次面试,通过了,在上海,做云计算方面的研发。当时自己非常的开心,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企业以及理想的工作。但是,这只是个开始,因为12月份开始的实习,是基本没有转正的机会的,面试的时候,经理已经讲得很清楚,而我当时已经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努力,争取能留在IBM。所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心里顶着不少压力,因为如果没有转正,意味着在即将毕业的6月份,我需要再去找工作。没有办法,我只能选择向前,后面的结果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遇到了好的同事,遇到了好的Manager,在我最后找工作的时候,他们给予我最大的帮助,感谢他们!
IBM是个很有历史的公司,有很完善的规章制度,之前我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IBM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后来进了IBM,我还是找不到一句话,来很好的描述IBM。直到一天,有个朋友听说我在IBM上班,他说,他一直认为IBM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这句话,震惊了我!描述了长久以来我心里的一个感觉。它很恰当,也很准确。IBM的软硬件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有非常庞大的业务体系及服务范围,这都是其他公司无法与其媲美的!而且历经百年的大企业,在公司的制度和企业文化方面有相当丰富的积累。
还是说说重点,谈下我实习的感受吧。每个新的实习生,都会有一个mentor来带,包括刚进来适应新环境,办理相关手续,以致于后面做项目时分配task,大多数实习生都会跟着mentor做同样的project。一般适应期2周到一个月不等,因人而异,能力强的,更快一点加入项目。刚开始都是以学习为主,mentor会让你看很多和项目相关的资料,定期的检验下你的进度,学习的程度,有的会让你share一下,讲给你的同事听。总体来说一个目的,让你尽快掌握工作需要的知识,尽快上手干活。
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大家对于在校学生或者应届生的期望不会太高,因为作为学生,在校期间不大可能做多么高水准的项目,所以即便项目经验为零也没有关系,公司看中的是你的潜质以及学习能力。IBM本身就有很多软件产品,像DB2,Was等等,而且大多数不管是新研发还是老项目,都要和这些自己的软件捆绑,所以,你需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快速掌握项目需要的东西。我们之前做云计算,因为是做PaaS平台方面的研发,所以会用到很多的东西,各种语言,各种DB,各种server,虽然大多数不需要深入理解,但是基本了解还是必须的。考验的就是学习能力(Quick Learning Ability)。在IBM,用的最多的语言是Java,IBM有自己的JDK,所以想来IBM实习的TX,一定要把Java学好,学精。
要具备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中遇到问题是很常见的事儿,需要我们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和经验有很大的关系。不论是查看系统日志,还是上网查,还是自己调试,还是请教高手,自己是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的。IBM很看重一个人的problem solving skill,所以在面试的时候,一般都会问一个问题,就是:阐述一下你遇到过的一个问题,并且说明你是怎么解决的。
要有责任心。虽然作为一个实习生,似乎不需要有太多的责任,就算你不能按时完成task,老板也不会怪你,要怪也会找你的mentor。但是如果你想赢得同事们的信任,你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你要适当的给自己一些压力,把自己当成正式工看待,视整个team的发展与你息息相关,这样才能快速成长。IBM很重视培养实习生,我之前实习的时候,一般leader会将任务细分成几个,不管是regular还是intern,谁想做哪一个自己挑,足够的公平和信任,只要你自己认为能够胜任,你可以挑选最有挑战的。当然,leader也会考虑,毕竟任务做不完是会影响整个project的进度的。
努力的工作。这一点在哪儿都适用,不管在哪个公司,leader都希望看到员工努力的工作。作为实习生,以学习为主,一定要努力一点儿,少说多做,多向他人学习,你的同事们都可以作为你的前辈,现在的他们,很可能就是你的将来,你应该在他们身上学到应有的素质,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解决问题,积累知识,对于一个实习生,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学会沟通。作为程序员,越来越不会与人沟通是件常事,但我们不能觉得这很光荣,我们需要平时多注重这方面的培养,毕竟沟通是最基本的一个交流因素。在做项目的时候,我们不但经常与自己的同事沟通,有时因为项目的需要,我们需要与别的team的同事交流,以获取可能的帮助,有时通过电话,有时通过邮件,或者聊天,总之,不管用什么方式,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在短的时间内,将问题、需求描述清楚,这样对方才能给予我们准确的答复。
快速、利索的完成每一个task。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是以task为单位的,当领到新的任务后,我们一定要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不能及时完成,一定要说明原因,必要时寻求他人帮助,但是,千万不要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这方面体现我们工作的态度,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一方面是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会让人觉得你很不靠谱。IBM不鼓励员工加班,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我们能高效的工作,争取在一天8个小时之内,将该做的工作做完。当然如果项目紧急,该加的时候还是需要加的。
在IBM感触很深的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实习生的招聘,进来之前不知道。大多时候都是内推,像在上海的话,有很多南大,上海交大,复旦,浙大的同事,在宁波,有很多浙大软院的同事,其实IBM有很大的实习生需求,很多都是team的同事推荐,或者发往那些名校的BBS,QQ群,做技术的话,现在很少有本科生,90%以上都是研究生。在IBM实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通过半年到一年的实习,可以很快的走上职业化的道路。
说了这么多,也该收尾了,以后想到什么再来补充,现在笔者已在宁波入职,但是很怀念在上海的日子!上海是个很美的城市,我很喜欢。
文丨IT面试网
更多关于IBM最新最全的求职攻略,请猛戳:
最近体验类的话题好多,先说一下我对这类话题的一个宏观认识,在刚开始的时候也许你会被公司各种大的动作感到震撼,对企业价值深表认可,会有一种陶醉于其中的感觉。
但是逐渐会发现,我们会慢慢回归到自我,也就是会去思考当前的环境是否与自己的成长规划相匹配,所以在某某公司工作的感受最终会落脚到在某个部门,在某个小组,如果公司很牛X,结果摊上一组不能愉快共事的同事一样会很悲催。
然后再回归到主题,我自己在360的工作还是蛮舒心的,大的方面,公司提供业内一流的福利政策,在工作环境上可以说各种舒适,免费餐厅,健身房,加班打车报销等等,这些方面能为我减少很多苦恼。
小的方面(我所处部门),部门对刚刚毕业的校招生也会有充分的信赖,有足够完善的各种培训,你的努力程度一定会在你的绩效中得到体现,另外虽然公司上市了,只要你努力,新人还是会有机会拿到股票的(注意是股票不是期权)。
不算实习,360算是我进入的第一家公司,到现在快一年了。
从入职开始讲,应届生入职培训,也就是飞扬训练营,最开始极力想摆脱的东西,当时认为并没有什么卵用,现在想起来也觉得非常有意义,是从学校到工作的一个过度,也认识了很多同事。
在公司工作我觉得还是很放的开的,基本不会有人因为你是新来的没什么资历就不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你。
累,确实有些累,因为入职到现在,参与的项目基本只配置一个服务端开发,不过也是锻炼的过程。
被老周叫去聊过一次,老周说话很直接,没架子,也很能喷。
不满意的地方肯定也有,一些大公司的毛病,在这里也会存在。
总得来说,我觉得在这里工作蛮舒服的,至少在当前阶段,我能在这里得到足够多的成长,接触到各种业内前沿的信息,作为开发,我觉得这已经足够了。
想要了解更多360求职信息,请使劲儿
鄙人2011年7月大学毕业加入联合利华,客户发展部(customer development,以下简称CD)管理培训生,现工作3年零4个月。第一年做品类营运(trade marketing),第二年在外地做经销商销售代表(field sales),第三年做重点客户管理(key account),三年轮了三岗,分属CD的三个function。跨部门来说和MKT的同事接触最多(marketing又分brand building和brand development,其中又以BB居多)。和供应链(supply chain)及研发部门(R&D)不熟,就不comment了。支持部门(财务、HR、后勤、法务)应该和其他公司大同小异,也不讨论。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联合利华是一家很大的公司,即使作为管培生拥有轮岗和更多跨部门合作的机会,我也不可能体验出所有的味道。所以我也不准备尝试用全能视角来答好这道问题,我只会从我这一个小小的点来谈一些所见所思。
(排名不分先后,纯粹想到什么写什么)
不缩写不幸福
单以文章第二段为例,U家人从不说“客户发展部”,只说CD;管理培训生只叫MT;FMCG公司标配的Trade marketing部门在我们公司叫CM(customer marketing 念咔吗);下面又分COM(category operation management)、TCM(trade category management)和CMM(customer marketing management 念咔妈妈,后改名SMM shopper marketing management 念sho妈妈);FMCG公司标配的key account在我们公司叫KC(key customer),总监叫KCD(director)经理统统叫KCM(manager),副经理统统叫AKCM(assistant,简称AK);
MKT的品牌建设部brand building要叫BB、品牌发展部brand development要叫BD。除了部门的缩写还有时间的缩写,年至今叫YTD(year to date),第一次看到CNY我在想这一定是Chinese Yuan的缩写吧,其实是Chinese New Year的缩写。不止词组要缩写,单词也要缩写,target一定要写成TGT,forecast一定要写成fcst,真的是能省则省啊!就当我以为已经得到了缩写真谛的时候,一大波人名的缩写正在袭来,James Huang一定要写成JH,潘大明一定要写成PDM——这样的缩写只针对总监以上。
这一段虽然不断中英文切换很累,但为了后面长久的省力,应该是值得的。
FMCG的核心部门是市场部和销售部(在联合利华叫做客户发展部,简称CD)。marketing分为BB和BD,BD负责品牌的创新、建立(通常是国外引进)、定位(如何打广告等),BB负责品牌的建设和运营,更多地要和CD共同确定市场销售方案,提升销量和市场份额。CD架构就复杂了,大的层面分为3大function,客户营销(CM)主要从品类和品牌的维度制定生意计划和营销方案;重点客户KC主要负责重点零售商的客户管理、营销方案卖进、联合生意计划等等;区域销售(field sales)主要负责在终端渠道、门店的执行,比如新品快速上架、提升店内可见度等等。区域销售又分传统通路(general trade,主要是distributor DT客户)和现代通路(modern trade,主要是key customer KC客户)。
从编制上来讲,MKT要比CD精炼的多,毕竟很多设计、制作、发运的工作都可以外包给agency。MKT以brand来划分部门,一个中等规模品牌的team可能就是1个director带2个manager,每个manager再各自带2个人。CD的话总部和区域的编制又是云泥之别。总部平均1个manager带5-8个人,1个director带3-5个manager,1个VP带10-13个director;区域则是1个manager可能要带10-15个销售代表,而每个销售代表下面还有5-20不等的业务员(以前王老吉加多宝的业务员为抢终端大打出手,一般就是这批人),1个区域的总监独霸一片区域(比如整个华东),下面有8-12个manager。
以前开玩笑就说MKT的D手下寥寥6个人,区域销售总监同样work level 3一次可以拖出上千号人,高下立判。但密集度决定工作价值。从这一点上,即使有些不情愿,但还是要承认MKT确确实实才是FMCG最核心的部门。
Unilever是一个全球布局的大公司,人员架构从work level 1一直到work level 7。普通员工就是1,manager就是2,director就是3,区域性的部门VP(比如北亚区市场部的VP)就是4,区域的head是5或6(根据区域的重要性来排),全球的VP、CFO、CMO啦都是6,全球的CEO是7。同一个work level还分1A、1B、1C、1D,2A、2B(不知道会不会跳过)、2C……以此类推。可以说等级还是非常森严的。晋升会遵循所谓的performance culture,但performance是由你的line manager以及line director来认证的,所以你一定要追求QQ棋牌那种精确的积分晋级制度在这样的公司也是不现实的。但至少标榜的是performance culture,那好好工作一定还是有希望升职加薪的吧。
work level 1-7就好像金字塔底到塔尖,人数是递减的,每一层都有固定的head count,所以晋升只能是等到有位子空出来了,你再递补。好在FMCG行业的人员流动率很高,外面的猎头对U家的人也总是盯得很紧,没准哪天你的老板被挖走或者跳走,你就可以上位了。但从上面的编制你可以猜到,MKT的流动率会更高于CD。
对于通过MT program被招募的应届生,在公司内的发展前景是大大优于normal staff的。MKT的MT通常3-4年晋升经理,CD的MT通常4-5年晋升经理,身边的例子屡见不鲜。我第一岗的总监78年生人,升到总监只用了不到10年,人称MT中的翘楚。相比之下,normal staff的处境明显堪忧,坑就那么多,每年还有固定数量的新鲜MT进来,重要岗位重要工作也会倾斜给MT,排名不占优、想表现也没机会,所以对于普通员工来说,除非是进来养老混日子或者刷光环接着往外跳,不然真没啥大意思。
三年轮完CD的三岗,对于评价CD的工作我应该还是有发言权的。总结来说就是琐碎、重复,需要细致和耐心。FMCG的低门槛其实是由FMCG工作的低技术含量决定的。CM的工作主要在于协同BB制定后面几个月甚至全年的营销方案、预估销量和产能、分配促销费用、然后就是每天追踪销量、push销售、更新报表、分析达成情况、以及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从技能上来讲,只要会一点Excel和PPT,有一定沟通能力即可。
KC的工作主要是和CM align营销方案、在客户处卖进、搞好客情来更好执行我们的方案、push区域销售做好销量和执行、应收应付账款管理、以及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从技能上来讲,和CM无差。你大概不会做PPT也问题不大。
第二年在区域做经销商的销售代表反而是我觉得相对激动人心的一岗。同样是客户管理,但KC客户的采购只是一个执行者,他遵循他们公司的规范和标准,虽然我们有谈判,但仍然是仅限在一个很小的框架里。说直白点,我们就是两家公司的传声筒,其实没有什么自主权。我第二年管理的经销商的老板是中部一个四线城市的地头蛇,江湖气十足,我上任第一天灌完我白酒就说了一句“你记住我的手机号,只要不是杀了人,都可以打给我“。
曾经也因为意见不合,和我前任的销售代表大打出手过,就这么一号人。他是这家经销商的唯一决策者,能影响他也就能影响全盘生意,亦即生意要做好还是做坏,很大程度上和我的sell in是相关的。这就让我一下子兴奋起来了,欣然接受这样的挑战。而且做经销商的销售代表是要带人的,我手下8个业务员都要向我汇报,年纪都比我大,对渠道都比我熟,所以怎样可以管好他们就成了我每天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段经历可能是我在Unilever三年最宝贵的经验了吧。
回到总部,你又成为公司业务流水线上无足轻重的一环,而放出去,虽然仍然受到公司框架的制约,但你毕竟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感觉是在做一些销售、做一些生意,而不只是执行流程。总部的人,言必及“生意”,“这月生意怎么样?”“最近生意不好做啊”,每次听到这类对话,只能呵呵了。
很多人听到这里肯定会问,所以这是一家有大公司通病(流程复杂、精细分工导致员工螺丝钉化)、工作内容还相当无趣的快消公司,那为什么还要去?为什么不尽早离开?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主要原因之一。
以前听一个资深HR说过,职业技能的习得10%靠定向的培训、20%从工作中习得、70%从同事处习得。和一群优秀的人共事的体验一定是不同于和一群平庸的人共事的。Unilever从98、99年开始管理培训生项目,至今15年有余,公司现在的核心骨干全是当年的MT,公司每年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也都是MT。而MT的选材标准都是几百里挑一的,如果不是硬实力卓越(比如PKU本硕、海龟名校),软实力方面也必然有过人之处。你身边的同事都是一群这样的人,你对自己的评价也会提升,毕竟能和他们同公司同部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你也是和他们同样优秀的人。而从这些优秀的同事身上可以学到的东西更是数之不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优秀的人待在一起你不自觉就会奋发图强,至少不能拖后腿被甩开吧;而和平庸的人待在一起你可能就容易怠惰,因为你失去了被淘汰的危机感——除非你有更强烈的外部压力和动力,但那种一般很难,还是自甘堕落居多。
和我同期进来的CD MT还有8个,3个复旦的本科、1个复旦本科英国硕士、1个交大本科、1个交大本硕、2个上外。没有谁可以碾压谁,大家各怀绝技各有所长。大家背景相似操一种语言,因为工作属性,大家肯定具有某些共同点才会被召集到一起,比如在大学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比我智商高的没我情商高、比我情商高的没我智商高,但在这群人里你已毫无优势可言了。大家是如此的相似,所以会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又因为如此相似,对抗竞争也就在所难免。你不想输,那你只能自强。
这里又要感慨一下,FMCG行业里第一个想出MT项目的人还真是wise。明明是重复无聊枯燥的事业,却找来那么多明明over-qualified的白纸来献策献力精益求精。
为什么需要白纸?因为这是一个内向的环境,是不开天窗的温室。所谓的企业文化其实都是温床,而白纸是最初形态的胚芽,是最有可塑性、可以浇灌成任意形态的种子,企业的基因需要这些最根正苗红的种子去传承。
一份工作能带给你无非是生存的需求(钱)、安全的需求(500强)、社交和尊重的需求(世界知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激动人心的工作和事业让你认同自己创造的价值)。而对于快消公司来说,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实是较难满足的——尤其对于优秀的MT必然是心比天高那就更难满足。所以公司需要苦心打造“文化”的东西来影响员工的选择(洗脑太难听),而白纸进去就好像葫芦娃里蛇精用迷药催化未出生的七娃——这相对更容易一些。
楼主刚毕业的时候认为钱多=自我实现,所以毅然投身U家MT,现如今终于觉醒——其实在这样一个温室里觉醒是不易的,决定到外面去感受更大的世界、体验更激动人心的生活。已交辞职信,月底离职,后往电商方向创业,写这篇文章也算是给自己做个总结。
上一段说了,所以这是一家有大公司通病(流程复杂、精细分工导致员工螺丝钉化)、工作内容还相当无趣的快消公司,那为什么还要去?为什么不尽早离开?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主要原因之一。另一大原因就是——钱。
其实很简单,employer都比employee精。行业大佬的待遇一般都会低于同行小公司,因为大公司认为他除了钱还能教你技能。但对于MT,快消公司如果没有洗脑成功的话是满足不了其自我实现的需求的,那为了留人,只能给钱了,所以在这一块我只能说是非常给力的(不然HR要打我)。而对于普通员工,薪酬的多少更多只是意味着对你辛苦劳累的补偿,而不是什么真实价值的高低。
想要了解更多的联合利华求职信息请猛戳
  82天实习,62个工作日,53天出差。6张机票,3个城市,2个项目。底稿上百页,函证116封,装订文件18本,盘点1次。认识同事20人,实习生10人。自我怀疑过很多次,但更多次是充满希望。在夜晚曾无数次抬头仰望星空。
  但在这些象征着审计工作的数字背后,更多的是故事和心情。人与人,人与事;沮丧、喜悦、迷茫、希望。都说审计是和数字打交道的,打得交道多了,人也会变得麻木。其实审计人一样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热爱生活。反而由于工作强度高,闲暇的时间少,大家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并肩奋战过的同事之间的感情也会更长久和深厚。
  这一切要从日那天开始,那是一个周一,这一天我正式加入德勤,作为审计部的一名intern。穿着碍眼的西服,早早的来到了公司的15层,培训中心。看见许多和我一样虽然穿着西装但学生气未脱的年轻人坐在那里期待着什么。上午办理入职手续和领取文具。对于我来讲,最期待的就是领取门卡和电脑了,这意味着我可以通过电脑来工作了,可以真正体验一位德勤员工的生活,我期待着接触到公司的业务。而那张带有logo的门卡,让我觉得自己是德勤的一份子,身上肩负着对公司的责任。
办理入职手续花费了一上午的时间,下午的时间则是由后台部门的经理们来讲述各个部门的职能和办事流程,这些部门包括HR(人力资源部门)、FIN(财务部)、PES(行政部)、ITS(技术部)、LRN(培训部)、RRG(公司声誉管理部)、档案管理中心。如往常经历过的培训一样,培训内容很丰富,但却没记住几个,其实经过后来的工作和与同事之间的交流,我认为有很多知识一味地填塞给你,效果并不理想。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解的深度和记忆的长度都会有更好的效果。培训过程中介绍的那些很专业的名词、先进的系统还是让我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看的眼花缭乱,同时不禁感慨一句:“德勤就是德勤,太先进了!” 
  德勤是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但它其实是一个品牌。全球的所有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同属德勤体系,但每一家单独的事务所都是独立的法律主体,相互之间不承担任何连带的法律责任。德勤在1917年首次进入中国,发展至今,已经在大中华区设有22个分所,拥有近13500名员工。
  德勤的业务线分为6个,分别是审计(Audit)、税务(Tax)、管理咨询(Consulting)、财务咨询(FinancialAdvisory Services)、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Services)、法律服务,其中管理咨询和财务咨询一般统称为咨询,法律服务则是德勤最近刚刚开展的业务,属于起步阶段,规模不大。 
  德勤在2013年度全球收入为324亿美元,居四大之首。其中一半的收入贡献来自于美洲市场,亚太地区的贡献仅为15%,且亚太地区的收入增长率也是全球所有分区中最低的。从部门贡献来看,40%的收入来自于传统业务Audit和ERS,32%的收入来自于咨询业务。虽然审计业务仍然是大头,但咨询业务的收入增长率已经是最高的,在未来也会有比较快速的发展。在2013年度全球十大咨询公司排名中,德勤咨询位列第四,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排名中最高的。 
  在德勤工作,即使你再怎么不情愿,也逃脱不了要使用一些公司内部开发的软件和系统,这包括以下一些系统:
  1.Practice Management Portal,也就是Timesheet。这是一个员工填写工时的系统,每隔半个月填写一次。系统内已经规定好了你每一天应该工作的时数(当然了,是8小时),你需要如实填写。最后你填写的工时的加总数,必须等于系统内已经规定好的工作日工作时数(节假日工作时数是0,放心好啦)。如果你在项目上,就写上项目编号和工作时数,如果请假,也要填写工作时数,只不过备注内要写请假。请假的申请还要走另一个系统。 
  2.Staff Scheduling System,这是Schedule,也就是日程安排表。就是一张表格,可以查看你自己在每一周的每一天都被安排在了哪个项目上,也可以查看项目上都有哪些人,以及各部门都在进行哪些项目等信息。记得在实习生培训的时候,大家的schedule上都还是空白一片,没有被安排项目,但是我的schedule已经被排满了,一周都要工作6天或7天,其他实习生看到我的表格后都“祝我好运”。其实并不是我运气不好,而是因为我早早的就给安排项目的秘书发过邮件,说我可以接受连续加班和出差,所以她就先把我安排到某个“高强度”的项目上去了。事后回想,如果我没有主动给admin发邮件,也不会到这个项目上,所以有些事情,还是要自己争取的。 
  3.Travel And Expense,这就是报销系统了。你的出差补助和平时的发票都是通过这个系统来报销的,先进系统填写数字,然后打印出来单子贴上发票拿到经理那里去就好了,报销是最开心的一件事了。  
  4.Travel Management System,这是订票和订酒店系统。大家出门订机票和酒店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有的项目客户会负责给你订机票和酒店,所以就用不到这个系统了。我至今也没有用过这个系统,不过我学习过怎么用!话说我上项目之前都提前跟项目组的人见了面,算是打个招呼。见到Tinson哥的时候,眼前一亮!差点犯了花痴(虽然我是男的),干净的商务装,帅气的发型,饱满的精神,我以为是香港帅哥!寒暄几句之后,他说后天咱们就要出差了,我教你怎么用系统订票,你想学吗!这句话我印象深刻,这句话代表了四大人的一种精神,就是不断学习。四大是个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所以以后见别人打招呼第一句就是:“你想学吗?”,这个开玩笑啦。
  5. 请假系统,没有用过。因为我是铁人,一天假也没请过。总之如果请假,你多半是要填这个系统的。既然说多半,那就肯定有特殊情况。如果你的加班小时数多的话,请假的天数直接抵消掉加班小时数就好了,当然,要经过经理的批准才行。
  6.ACC ,全称Audit Confirmation Center,审计确认中心。主要负责函证的收发工作,因为审计工作会涉及到大量的函证,为了统一的管理这些函证的收发工作,便建立了这个中心。项目上的函证的收发工作都交给ACC来做,当然你的工作量依然不轻松,你要确保函证信息都是正确的,然后才交给ACC,ACC收到回函后,也会通知你去领取原件,他们真的只管收和发。发函的时候没少犯错,跟ACC的联系人沟通,一来二去就混熟了,他们虽然不用出差,但经常在晚上8、9点的时候还在工作,真的很辛苦,感谢ACC的同事们。
  7.AS2,铛铛铛铛,这就是号称德勤花了1亿美元开发的Deloitte Audit System系统了。如果你是德勤审计的一员,那么我恭喜你,你至少摆脱单身状态了,因为即使你没有男女朋友,AS2也会一直陪伴着你,你工作时间的70%以上都是对着这玩意儿。
它其实是审计工作软件,里面已经按照会计要素和其他一些标准生成了从的很多细分目录。比如5000开头的都是资产类科目,审计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所有资产类底稿都会放在的某个文件夹了里。我记得2610里面存放的都是trial balance(TB),试算平衡表。每一张底稿都可以通过系统功能,把加总数字自动link到TB上,当TB有改动时,底稿上已经linked的数字会自动进行修改,这样我们就可以检查错误了。我仅仅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功能,抱歉不能给大家进行更多的普及工作。 
  8.EMS,这可不是中国邮政快递,这是德勤新开发的审计软件系统,全称Engagement Management System。由于AS2颇有些年头了,已经无法满足审计工作过程中的需要,所以德勤开发了这套新的审计软件系统。EMS软件界面华丽,但运行速度较慢,加上是今年新推出的软件,所以在办公室并没什么“人缘”,员工普遍还不太接受这个新的软件。我们都还是在用小巧快捷的AS2,但无论如何明年大家恐怕都逃脱不了EMS的“魔掌”了。
  9. 邮件和聊天系统,Outlook和Lync。入职时公司会发给你唯一的员工号和以你英文名、姓氏命名的@deloitte.com.cn邮箱。邮件系统自不必多说,这里说一下内部聊天系统。邮件系统、聊天系统的在线状态和个人信息都是互通的,这会让你很方便的找到一个人并查看这个人的基本资料。在聊天系统里你可以搜索到德勤在全球的每一名员工,并直接与他通话。我就搜索到了我项目上的合伙人并加了好友,但是直到离开也没跟他说过一句话。
  度过了第一天,接下来4天都是培训。原本正式员工培训一个月的内容,删删减减后在四天内就都填塞给我们了,搞得我们一个个都得了“脂肪肝”(鸭子会被玩命的填塞食物,得了脂肪肝后就可以拿出去卖鹅肝了)。但是我这只鸭子显然不够合格。本科学工科的我,没有一点会计基础,所以什么都没听懂。不过我还是认真听了我听得懂的内容,比如怎样在AS2内建立工程文件,如何新建工作文件之类的偏向于计算机操作的知识。事实证明学习总是好的,后来有很多实习生的AS2都用不了,都是我帮他们一一搞定的。  
  在培训期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培训的气氛。不知道是我们运气好还是因为我们实习生都太笨了,我们有幸接受来自培训部的高级经理给我们亲自授课。每讲一个主题之前,她都会抛出许多问题,然后让我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她做个总结,开始讲授PPT。就这样,我们自己参与了动脑的过程,听取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同时配合PPT,学习了相应的知识。
这种氛围让我印象深刻。在培训的一周内,我与周围的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后一天培训结束的时候,我们关系要好的5个人在德勤的logo前合了影,直到现在,这张照片还保存在我的手机里。我在这结识了许多实习生,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背景,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许多闪光点,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该努力的方向,我感谢德勤给我的这种机会。  
  培训的一周是惬意的。轻松的课堂,与朋友们的聊天,虽然与一些人约好了有空再见面、再吃饭之类的,可当大家都忙起来的时候,见上一面也的确不太容易。想着这一周大家都还在办公室里聊天,下一周就要分布在全国各地出差,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回来后可以一起吃饭喝茶聊天分享各自项目上的奇闻异事、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顿时心中升起一种温暖,觉得生活有所期待,同时我们都是德勤的一员,这种感觉真好。我们在努力工作为公司创造利润的同时,也收获了经历和友谊。无论如何,那一周都令我难忘。  
  这里普及下德勤的职工等级,以便让大家有个基本的了解。审计这边,员工分为10个级别。分别是A1(Associate)、A2、S1(Senior Associate)、S2、S3、S4、AM(AssociateManager)、M(Manager)、SM(SeniorManager)、P(Partner)。一个普通员工的晋级之路是这样的,A1(1年)、A2(1年)、S1(1年)、S2(1年)、S3(1年)、M(3年)、SM(3年)、P(随便你做多少年)。S4和AM是特殊的级别,从S3升到M,不只看你的综合素质,硬性标准是必须通过CPA,有的同事暂时未获得CPA,但工作能力突出也确实该升职了,便可以选择暂时升到S4或AM。  
  接下来一周schedule上只有一天被安排了工作,所以一直处在休假的状态。这唯一的一天工作竟是盘点!盘点就是清点企业某项资产的数目并确定价值,并核对其和企业账面价值是否一致。盘点被安排在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最后一天,为的是确定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最后一天的资产状况。对于没有工作经验,没上过项目的我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一个人去N城市,下飞机后联系谁,去哪里,怎么去,要怎样进行盘点,盘点过程中如遇到特殊情况该怎么及时处理,都需要向客户索要哪些手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从脑海中涌出。我想,从学生突然转变成职场人,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次小小的挑战。学生遇见情况不知道如何处理,怕因为草率处理出差错而担下责任,所以事事都变得小心翼翼。等到可以一个人承担责任,灵活正确的处理突发事件,确实需要很长时间的历练吧。 
  为了防止出现任何意外,我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我仔细阅读了前1年同事们盘点后留下的资料,了解产品的种类,外形,盘点方法,盘点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资产价值判断等信息,并记下自己的疑问,然后去请教项目上的同事们,确保万无一失。即使这样,出发前还是有些小小的不安。随后的盘点进行的很顺利,当天便从N城市返回了北京。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在做之前你总会不停的设想和担心,但其实做起来并没有那么难。
  我很感谢项目上的同事们,他们都会耐心的教我盘点的相关知识,也有的同事很热心的给我发一些资料,我很感谢他们。但其实在四大做久了,你也会遇见一些脾气不那么好的同事,虽然说这些话会吓到同学们,但实话实说总是对你有益。没有同事是不愿意教你知识的,但他们的确是太忙了,所以有时候看上去似乎有些不耐心,也就显得脾气不是那么好了,但我能理解他们。
我作为实习生,一开始任何事情都是被别人教,所以慢慢就形成了依赖,一有问题就去问同事,有时甚至问题都没搞清楚就去问了。但你不能总是依赖别人,如果可以自己搞定的事情就没有必要去麻烦同事,去问同事问题,也要提前把问题看清楚,想明白,这样才不会浪费别人的时间。正是通过这种自学的过程,我们才能慢慢成长,毕竟有些东西只能自己去学习和理解。所以,四大人都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  
  盘点风波结束后,我便被分派到了另一个项目上,也是我之前说过的需要连续出差的某个“高强度”项目A。直到实习结束,我都一直在项目A上,所以我之后叙述的故事也都是关于项目A的。项目A是我真正体验审计生活的开始。  
  1月初,我们一行10人飞往C城市,开始了项目A。项目A是要对一家国企进行年度审计。这个集团分公司子公司加起来一共几十家,对每一家独立的公司都执行完整的审计程序是不可能的任务,也没有必要,因为在这些公司里,一些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比重只占整个集团的微不足道的部分,像这种很小的公司就没有必要执行完整的审计程序。所以,根据公司的营业收入比重和利润比重,我们对所有分子公司进行了审计策略划分,划分成4个审计等级。分别是审计、特殊账户风险审计、审阅、集团层面分析。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审计、特殊账户风险审计的公司上面。
  既然是审计,就需要客户提供相关的财务资料。前两周,我们都是在检查PBC。何为PBC?PBC(Provided By Clients)就是客户提供的excel版的财务数据。一家公司填写一套PBC,一套PBC其实就是一个excel文件,但里面包含几十页的表格,每一页表格都对应着资产负债表内的一个科目,客户需要把跟该科目有关的详细数据填写进相应的表格中。
我们不仅仅为每一个科目设计了详细的表格,还设计了各种公式来检查客户填写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这样,如果客户填写的表格出现逻辑上的错误,我们根据检查列就可以发现这种基本的错误。同事设计的表格极为专业和规范,作为学生的我第一次了解到excel还可以这么用,这着实使我开了眼。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学会了许多excel技巧,同时更加了解到自己在excel操作上的不足。检查PBC直至最终确保PBC经过客户修改后没有错误,这项工作耗费了我们整整2周的时间。
  如果你申请四大的审计,你将会被称为“表哥”或“表姐”,因为大家工作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对着excel表格的。掌握一些excel技巧将会极大的提高你的工作效率,所以请各位有志加入审计部门的同学注意,excel技巧是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当然,在入职之后快速进行学习并掌握也是可以的。看,这里又提到了学习能力,主动快速的学习能力是贯穿你一生的极好的习惯。
  原本以为实习生只是打印打印东西,端端茶倒倒水。没想到上来就做这样的工作,和正式员工一模一样的工作,我感到很欣慰。其实在审计实习,实习生都被当做正式的A1使用的,所做的工作也和他们没有任何区别(当然,拿的工资是不一样的)。这让我在之后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也有机会真正了解审计工作,体会审计人的生活状态。而不是每天打打印倒倒水蹉跎了几个月之后,说上那么一句:“这样的工作真没劲”。  
  这之后,我便被“流放”了。因为被审集团内一家很大的子公司按照审计策略同样需要审计,所以我和另外3位同事便被安排到了子公司,负责该公司的审计。就这样,我们4人离开了大部队,被流放到了子公司B。等再见到大部队,已是整个出差结束,回北京office的时候了。
  但事情总要朝好的方面看,恰恰是通过这2个月的相处,我和另外3位同事的感情变得很深,直到今天,有时一个人发呆时想起一些和同事之间发生的事情,心里还会感觉很温暖。我见过许多身在四大做审计的人都在抱怨工作累,工资低。但当他们选择离开的时候,都会变得依依不舍,脑中只记得曾经的各种美好温馨的瞬间。我想,这就是四大特有的魅力吧,因为我们都曾经是战友,都一起患难与共过。我们在四大耗费了青春,也收获了宝贵的经历。
  在B公司,我真正开始成为了一名A1。接下来的2个月内,我主要做2件事情,收发银行函证和做底稿,顺带整理了十几本纸板资料。  
  函证,是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例如对应收账款余额或银行存款的函证。函证分为银行函证和往来函证 ,我负责收发银行函证。银行函证是对银行进行询证以确认银行存款、账户销户、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一些信息的真实性,往来函证主要是向与企业有往来的公司发函进行相关信息的询证。  
  我一个人负责收发几家子公司的银行函证,每一家公司的所有有效银行账户和在本年度销户的银行账户都要进行询证工作,所以发出的函证加起来一共116封,这还不包括由于错误导致需要二次发函的情况。我根据客户提供的函证信息,通过ACC系统收发函证。116封函证,收发的时间都不同,而且会经常因为填写疏忽出现错误,如果没有很好的记录每一封函证的状态,你100%会把这项工作搞砸的。所以,我们需要函证控制表,用一张表格来记录并跟踪所有函证的状态。这又引出了另一个工作体会,对于工作量比较大的任务来说,一定要合理记录一项工作的进度,以便高效的管理这项工作。 
  合理记录工作进度和时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在四大工作,每天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如果不能有效地记录一天的工作,那简直如同灾难一般,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同时处理很多任务,如果没有很好的记录习惯,工作中的一些小问题可能就会随着时间推移被忘记了。所以在有了收发函证的教训之后,我在之后都会详细记录每一天的工作进度,并尽量分配好每一天的时间。 
  做底稿(workingpapers)在后期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底稿就是对资产负债表的每一个科目记录的数字进行详细的数据记录,对比,分析,并从中查找需要调整的项目进行调整,并进行相应的测试,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对于一名A1来说,你不会被分配到太难的底稿,一般都是货币资金、借款、费用等科目的底稿。 
  每一张底稿不外乎分为这几个部分,左上角是基本信息,例如公司名称、科目名称、会计期间等,中间是底稿主体表格,下面是调整项的详细调整信息,再下面是整张底稿的分析结果,例如费用科目,会列示本年度费用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并给出是否合格的结论。  
  底稿主体表格从左至右一般是期初数列,本期发生额列、,期末数列、调整列、调整后数列、上一期期初期末列及其调整列,最后是两期期末数额的对比列,这一列用于分析科目数额两期变动的具体原因。 
  底稿主体表格从上至下一般是表头,科目明细的名称和加总数。 
  一开始拿到底稿眼睛都看花了,因为觉得底稿实在太过复杂。都是tinson哥手把手教我每张新底稿怎么做的。后来做得久了,也慢慢摸索出来一套经验来,确实不好总是去烦扰tinson哥。拿到底稿后,先看清楚这是什么科目,然后去想一想这个科目是干什么用的。然后认真研究一下这张底稿的格式,弄清楚每部分代表的含义。然后拿出来上一年已经填有数字的底稿再真刀真枪地研究一下,基本上你也就明白这一张底稿是怎么回事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更加了解每一个科目,坏处是比较耗费时间,对于时间很紧的项目来说,可能会等报告都出了底稿还没有完成。上一年的底稿中,也还是可能会存在错误的,甚至表中的有些数字都是不准确的,这可能对后面做底稿的人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也不可全信上一年的底稿,有时候新的底稿并不完善,我们自己也需要进行格式的重新设计。
  做底稿的过程中,有一些功能是很重要的。比如TB-LINK功能,这在前面提到过,它LINK底稿上的加总数和TB里的数字,可以保持数字的同步修改,这样就可以检查底稿做得是否正确、调整项是否正确。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小方砖”功能。这和TB-LINK功能类似,如果底稿上的某一数字来自其他位置,我们就可以把两个位置不同的同一个数字LINK起来,LINK完的数字旁会出现一个小方砖形状的图形,双击它就会打开另一个数字的底稿,这样我们就可以查看某个数字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我的同事就曾被这件事情搞得很郁闷,他负责复核某张底稿,上面的数字都来自其他底稿,但做底稿的人并没有LINK数字,所以我的同事并不知道每个数字到底来自哪一张底稿的哪一部分,导致他的工作额外花费了不少时间。  
  关于底稿质量这个话题,我想可能是四大人颇有的聊得一个话题。我并没有接触过很多底稿,也没有接触过很难的底稿。但我了解到,有时候为了赶进度,或者有些数字实在不好处理,有时候我们的同事是会“放水”的,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底稿可能质量并不是很高,下一年做相关底稿的同事可能也会一头雾水。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花在函证和底稿上面,也会有其他一些临时性的任务,就这样相对机械性的做着重复的工作,所以也就不过多讲述这一部分的内容了。底稿做完后,就会进行相应的期后测试了。很遗憾,这一部分我并没有参与多少。这之后,我的实习也就到期了。  
  3个月时间,我从最初的对四大非常神往、到初次接触四大、再到成为其一员亲身地投入工作中。不得不说我对四大的认识有了不小的变化。现在这个社会弥漫着浮躁的气息,早些年有四大热,现在有投行热、咨询热。从每年高考的分数上就可以看出,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分数一直居高不下,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对于金融行业的向往,对于高薪工作的向往。对于我们学生来讲,没有完全接触过社会,在象牙塔中坐井观天,有时候容易过高或过低的认识自己,也没有形成准确的职业认识就随波逐流去追寻某个所谓的好工作了。  
  其实四大的工作也只是一份工作,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好或那么差。并不如你想象的,每天穿着高档的西服,在顶级客户面前谈笑风生;或站在陆家嘴金融中心的最高层俯瞰整个上海,仿佛你缔造了一个商业帝国;或每天都在接触外国人,用你熟练的英语感受到弄弄的国际化;出门都是飞机,入住的都是五星级宾馆;客户的企业都是大城市的超大型企业,干净,正规。其实我们很少穿西服;我们也接触不到总裁或CEO这类人;我们接触的更多是财务部的普通员工或经理;我们并不常遇到外国人;出门也会坐火车大巴甚至牛车;至于宾馆,至少我还没住过五星级宾馆;也会有坐落在乡下的小企业,看上去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气派。  
  但这份工作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差,你或许以为我们每天都会加班到2点;或许以为每天都会被经理骂;你认为办公室气氛肯定糟糕透了;你以为在这里工作很没有意思,审计工作实在是太无聊了,都是程序化的东西;你觉得审计的工资也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工作强度有那么大。但事实上也并非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即使在忙季,每天加班到2点的情况也并不多;经理也是个很好的人,但不排除确实有脾气很不好的经理;审计工作对于多数人来说却是比较无聊,但这不代表你就不喜欢它,没体会过仅凭别人的言语你能了解到真相么;虽然工资低工作强度大是事实,但在工资之外你又会收获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我想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学生去思考的。  
  其实在德勤,你收获的东西除了银行卡里的那些数字外,还有许许多多更为有价值的东西。你可能会认识许多好友,收获几份友谊,因为与其他类型的公司相比,这里的工作环境相对更为单纯,你甚至可以和合伙人一起吃饭一起有说有笑聊生活;在德勤工作,相比于别处,你会有更优秀的工作习惯,这种习惯会给你带来一生的财富;你会变得更加主动、独立地去学习,但这并不代表你是一个不合群的人,在这你也能体会团队的力量,并在团队中发现自己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并改进。所有以上这些东西都不是钱能带给你的。
  对于工作,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不要人云亦云去选择某个工作。兴趣永远是选择工作先行的条件,只有对某项工作用拥有兴趣,你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工作和学习,这样你在获得快乐的同时,得到提升的几率也最高。但请注意,在兴趣作为首要条件的后面,还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也要结合工作回报,毕竟现实生活不允许存在太多的幻想成分,保证我们幸福生活的工作报酬也是选择工作的重要因素。在这之后,再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考虑一下未来的人生规划等,来选择职业。不要仅以单一的因素来选择工作,即使你进了投行又怎样,可能你过得并不顺利并不快乐。 
  另一方面不要过于浮躁,也就是不要急于求成。越是大的志向,越需要长久的付出才能成功。一毕业就拿到年薪百万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还是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我听到很多人都在谈论投行,甚至谈论毕业后进投行。可我了解到的是,他们连投行是什么都不知道,投行有哪些业务,不同业务目前的状况如何,这些问题他们统统都不清楚,更不要说他们为进投行做过哪些准备。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一定要保持宁静的心,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至于如何进四大、四大需要什么样的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想在网上就太容易搜索到了,我也就不再写关于这些问题的内容了。  
  回想这3个月的时光,我感谢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他们中有些人与我在同一个Team,有些人来自不同的项目,甚至不同的部门。我感谢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我知道在未来你们可能依然会留在公司,也可能会在某一处更好的地方,但无论在哪里,作为战友,我都祝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转自培君社
想要查看更多的德勤求职信息,请点击
1. 加入到现在我最满意的一点:有机会按自己的想法设计自己的成长路线
我是Marketing的管理培训生,正如前面霸爷讲的,会轮3个岗:Brand Building(品牌建议部,15个月), Customer Development (销售部,6个月),和Brand Development(品牌发展部,15个月),共3年。
首先我要说,这三个岗轮换的设计是我见过的业内最佳的实践,没有之一。所以可以在职业生涯的早期,给管培生一个相对快速的方式成长为职业经理人。
但是,其实上面霸爷没提到的是,轮什么岗位、有什么老板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同样是轮Brand Building,在一个每年二十亿生意的牌子,和一个每年几千万生意的牌子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是轮销售,销售下面有起码十几个部门,在每个部门你学到的东西、你的视野和对生意的理解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我的职场我做主。即是说,不是根据今年公司这个位置有空缺了,你就去顶上,也不是根据我15个月或6个月的轮岗时间到了,你就得去下一岗。最重要的事情是把握自己成长的节奏。
我比较幸运,到目前为止,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我到目前对联合利华最满意的地方。当然这是我的体验,不一定适应于所有人。
2. 成长是边际递减的,用更快成长的权利换更高的薪水。
和第一岗的老板关系很好,他是在这个行业做了7年以上的人。他和我说,在这个行业,聪明的人用2-3年就可以摸索的差不多了,而现在我的经历也让我有类似的感觉。
如果真的用心的规划自己的每一岗,从每一岗中尽量得到更多,你会在开始的2-3年成长的很快,但也会慢慢发现,收获是边际递减的。我一直觉得那些在公司待了4年以上的人,很多时候都在重复自己。
他们越来越有经验,工作做得越来越顺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孩子。但他们收获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将自己限定在这个行业,甚至这个公司。
外表光鲜的大公司,都在努力招聘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做很多只要高中毕业就能做的工作,当然,在每一个细小的领域,这群优秀的人都能做到更好,但他们往往因此失去了更大成就的机会。
花更高的薪水,买断你更快成长的权利。
3. 从上到下,透着一股阴柔
作为一个标准的北方人,一个直男,我骨子里还常有和兄弟把酒言欢的哥们义气。我悲哀的发现,在这里很难存在。
可能也和我是Marketing的有关,我看到的70%以上都是女人,剩下的30%的男人中,有10%已经是你的老板,剩下的20%同龄人中,可能10%是gay,或起码是很阴柔的。 我对gay也好,女人也好,没有任何不满意的地方,我只是很难找到一个直爽、有义气的好哥们。
我很喜欢team的同事,但每天吃饭看一群女人叽叽喳喳,我偶尔会想出去散散心,偶尔会反思我是不是来错地方了,偶尔会为我不感兴趣她们的话题而郁闷,当然,只是偶尔。
正如在2中提到的,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一直觉得联合利华(或快消)更适合女生多一点。
这就是我在联合利华工作的体验。一定不全面,兴之所致,随便说说。
不保证客观,只保证真实。
以上。不说太多,有问题可以私下联系。
小编碎碎念:还是那句话,无论什么观点,尊重就好,无论什么都不要去极端的盲目信或者不信,联合利华有好也有不好,,大家最好不要孤注一掷,也许你进不了,也许你进去了并不是你想的哪样美好,所以多听听不同的声音。
想要了解更多的联合利华求职信息请猛戳
有很多朋友跟我说,我在联合利华工作一年了,他都不知道我具体工作究竟是啥,其实不是不愿意分享,实在是感觉说了他们也难以理解。实话连我男票在内,因为经常听到,他知道一些DT KC CD SM ASM,等等的英文缩写,但是并不知道啥意思。至于公司渠道,部门,运行流程之类的,压根没办法让他理解。
我发誓,不置身其中并经过成百上千的报表数据和各种作业的千锤百炼,根本吃不消。废话多了,回到具体工作。实习是至少三个月,想起来这段经历,我觉得比失恋悲壮多了。跟一个DSR学习了一个星期,老板就给我划了一个大地盘,这个地盘里的每一条街道巷子,每一家便利店批发商铺都属于我,但是却没有一家是有合作基础的。所以,我要做的工作就是搞定每一个老板,让他进联合利华的货。五六月份,这座城市天气只有两种,倾盆大雨和炎炎酷暑。
我只能风雨无阻。有时候晒得头晕眼花,有时候被大雨困在某条巷子里,突然想起一句诗,你在巷子里看雨,商铺里的人在看你,好在就算哭死也没人看得到你的眼泪。更虐心的,是被各种门店老板呵斥并拒之门外,人格和灵魂被丢在大街上,任人践踏,最要命的是,为了达到公司的覆盖率和销量指标,你必须得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回去求践踏。其实心理落差特别大,好歹也是985出来的孩子。每天挤公交车,把汪峰的《怒放的生命》单曲重复,总之,我是非常敬佩那些冲在一线的DSR们的。
但是,其实理性滴说,这种生理和心理上带来的磨练,对我们的成长是必要的,毕竟踏出校园大门,我们面对的就是生存。所以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要进U家,心理承受能力一定要非常强,否则待不下去。
开始负责客户以后,工作很自由,理论上是工作完成就可以。但实际上,你会变成表哥或者表妹,在安静的凌晨,穿梭在各种数据和报表里。除此之外,门店工作非常琐碎,周末还没睡醒,门店经理课长啥的就会电话不断,一会工商局检查出问题,一会促销员出问题,一会档期换挡让做陈列。然后最后摔一句话,你要是不马上过来处理,以后有啥事别来找我之类的话。我来帮你把门店管理好了,你是来吃素的吗!!!真想爆粗口没有!!!
我想说的是,一线销售人员,工作是非常琐碎的,周末或者休假,电话都从来不间断,常常加班,陪家人的时间几乎没有。工作和生活不分,常常因此跟男票吵架。可能在跟不同的人接触,处理不同的临时状况确实非常能锻炼人,但是会心力憔悴。所以如果你够强大,来U家是不错的选择。
在发展空间上,我只想说,比我高三界的哥哥现在还没有升,他升了还有比我高两届和一届的,至少也得五六年吧。当然也有normal staff 三四年升职的,但得天时地利人和,那就是命了。所以上一段那句话,我想改成,所以如果你够强大,并且抱着成长和锻炼的心态,来U家是不错的选择。等你觉得你翅膀够硬了,飞到别处去觅食就好了。
现在,我正准备辞职。太繁杂的工作,让我觉得我的整个生活都不好了,毕业时的激情也在繁琐中消磨殆尽。没有工作动力,是痛苦的最大来源。每个人对生活的期望是不一样的,也可能我的选择错误,但是不试试怎么知道对错。年轻的时候,本来就是不断定位自己的时候。
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到小伙伴们一些参考。
想要了解更多的联合利华求职信息请猛戳
如果是你投简历到 Google 的话,据说先需要经过算法筛选,通过的才能到 HR 筛选;通不过的话,你的简历没被人肉眼看到就直接被拒绝了。因此,听说也有人是专门提供简历优化服务的,类似 SEO,让你的简历能通过算法这一关。
如果 HR 挑选到你的话,会主动联系你。最基本的,要确认你不是个捏造简历来浑水摸鱼的人,为此 HR 会了解一下你的经验,看看你是否真的是个工程师。如果在中国的话,HR 还会跟你用英文对话几分钟(我遇到过让我陈述工作经历和亮点的),确认你能适应可能需要英文沟通的工作环境。
之后,我遇到的情况是 HR 让我去 Codility 做题,就是最简单的算法题,我不确认这是不是个别现象。简单的题,在学校里算法及格的人都知道 O(n) 能解决,也没必要怎么优化;难一点的题目,一看就知道 O(n ^ 2) 能解,再思考一下还能找到 O(n log n) 甚至 O(n) 的解法。总之可以认为是 OI 题吧。
随后,那就是电话面试和面对面面试了。前者成本低一些,容易安排;后者能够更好地感觉到你是不是个将来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同事,但成本高一些。具体会被安排多少轮电话和面对面的面试是说不准的。原则上来说,很容易确定要或者不要的人,会面试得少一些;一直不是很确定的人,会被增加面试。我就试过到了 Hiring Committee 通不过,然后增加一轮面试再试一次。
如果你在中国区面试,那么你就等着做 ACM 难度的题目吧。无论是不是刻意考算法的题目,难度都会明显高一些,要用到的算法也是更像 ACM 难度。如果你在别的地方面试,难度就是 OI 题目的难度。我面试过 Google 中国区,同时面试过其它同类大公司的非中国区,感觉中国区面试就是「有心刁难你又如何?」因为中国区人太多,聪明人也太多,必须用更难的题目才能有区分度。如果你能在非中国区面试,尽量就别来中国区面试了,前提是英文口语沟通没问题。
如果你的面试平均分数过线了,那材料就有机会进 Hiring Committee。根据网上那些职位比较高的 Googler 说,这份材料包括面试官反馈,也包括其它人提供的信息。Google 可能会找出过去跟你在同一时期在同一企业或学校有共同经历的 Googler,让他们提交对你的评价。碰巧认识你的人也可以在这个时候提出评价。(所以职业生涯上要注意人品,你不知道将来谁有权影响你的应聘。)
能通过 Hiring Committee 的,会进入大由老板组成的 Executive Committee,再通过就交由创始人确认。最后,创始人也通过了的话,会由 Compensation Committee 确定 offer 价格,这会参考由你的材料估算而来的市价,也会参考竞争对手 counter-offer 的出价(如果有的话)。由于这一部分不是我能亲身经历的,所以我说说我经历过的吧。
我的材料曾经通过北京 Hiring Committee,要送到美国总部去,然后 HR 要我补充材料。要补充高考成绩(我一直不知道「免试保送」怎么翻译)和 GPA(要有成绩单),还有当前薪酬和竞争对手 offer,甚至是得奖和晋升经历。个人感觉 Google 比较精英主义,所以比较在乎你的背景是否一直都是方方面面的佼佼者。随后我就被 Google 总部给拒绝了,不过至少也算体验到完整的流程吧。
文|| 知乎@CatChen
更多关于Google谷歌校招/实习的攻略,请移步:
“善良是不是美德,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有新理解:善良的人害怕敌意,用不拒绝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大部分友善的女性一辈子都会被痛苦、鼓励、空虚、罪恶感、羞耻感、愤怒和焦虑折磨。巴巴内尔给这种病态人格取名为‘取悦病’,改变的第一步是学会说‘我要’。”
上面这段话是我昨看到的。我觉得这个科学理解是有道理的。
但是它上面说的“善良”跟“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是有区别的。我觉得后者是人们必须坚持的东西,而他所说的“善良”其实就是“表面友善”或者“过分友善”的意思。弄明白这个意思之后,我觉得这个新理解是一项很重要的科学发现。
在生活中,确实有人是过分友善的。这种友善的起源是对社会的恐惧,生怕遭到别人的拒绝,生怕别人不认可自己,所以才不得已友善。这种人会对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的敏感,甚至别人每一个眼神和动作都会对他造成影响。我记得好像是林和生写的克尔凯郭尔的传记中,有一句这样的话,“一句玩笑都可以将他摧毁。”我想克尔凯郭尔也正是有这种病态人格的人。只不过克尔凯郭尔最终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出口,所以他也不必太过友善以获取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他可以通过写作来对自己进行肯定。
不幸的是,这种病态人格大多都是天生的。
如果一个人拥有这种病态人格,则会有这三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能够找到一个突破口,将他对社会的恐惧转移到另一种事物中去,以此来支撑他的脆弱。
第二种,就是马加爵、希特勒的例子。他们肯定在友善,或者尝试友善过后,才爆发出报复的想法。或者一些平时表面善良的人,却最终酿成杀人惨剧,也属此类。过分友善,并不代表真正的心地善良,而只是希望得到认可,然而一旦他们对这种认可感到倦怠,很可能也就转移到报复中去。
第三种,就是真正心地善良,但又有这种病态人格的人。他们并不能得到较多的关注,而对其它人来说,他们只是好人一个而已。然而,正如巴巴内尔所说,这种友善的代价就是他们内心遭遇极度的痛苦。而他们自身的才华、能力也可能会因为这种病态人格而无法发挥,整个人生只为别人好,他们不能忍受将自己的痛苦转移到对别人的报复上,也无法找到一个突破口,因为只能一辈子生活在这样一种痛苦中,成为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
这些人,无论他最终以什么样的办法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复仇或者忍受,他们的生活状态都会跟温饱不能解决的人是一样,非常苦。他们是我们社会的,还未被发现的心理弱势群体。
所以我很希望,对这方面有研究的心理学达人能够对这类人进行细致的心理研究。希望市面上不久就会出现这样一本心理学专著。希望这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希望他们能得到更多的关怀。
我们每个人的脑袋就像这样,方向很多,时常彷徨。
在无穷的想法驱使之下,我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因为你总是不知道自己都将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
你或许也看过Oliver Emberton的精妙比喻。他将我们的大脑比作就像灌满了蜜蜂的沙滩排球,上百个互相矛盾的冲动想法把我们推向不同的方向。
我们恨不得一下做完所有的事情:
我们想同时既锻炼身体又学英语,还要出去吃披萨。我们的欲望是无限的,各个不同的力量,把我们大脑的这个“沙滩排球”推向各个方向。
于是,通常的情况是那个球那儿也到不了。它更容易受地形的影响,而不是受到“蜜蜂”们的控制。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多数人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够而挫败。他们失败是因为把能力分散到太多的方向上。
偏执狂一般聚焦在一个目标上,这可能是能够成功的唯一策略。当你能够在一个目标上聚焦,而且是持久地,你的成就将会达到它们的理论上限。
想像一个你自己做梦也不敢想的目标。比如你想写一本书,或者登上火星。
你绝对会扔掉所有其它的事情。你会把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大黄蜂,向一个方向猛推,而且你会行动得非常非常迅速。
信息科技千方百计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最后又把我们的注意力分散支离。互联网正在不知不觉中改造着我们的大脑,使我们充满了方向,却又失去了方向。
事实上,方向的数量与我们可以取得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成反比。按照上面的这个公式,每多一个方向将会使你所能达成的成果降到1/4。
我们脑袋里的想法越多,就越难抵制诱惑,去专注和执着于一个目标。
在互联网内容中每日浸泡的我们每个人,思路就象一只跳来跳去的猴子,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而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就是要驯服这只大猴子。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采用下面这些技巧,让自己更加专注。
1、专注力:到底是什么?
专注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它就是讲你从多个方向中解放出来,一次只将精力放在一件事上。
“Concentration is taking your mind off many things and putting it on one thing at a time.”
2、控制你的思维:尝试“5 More”法则
学会控制你的思维。事实上,如果你认定你可以保持专注,那么你就可以。
你可以试试“5 More”法则,当你就快要放弃的时候,告诉你自己:我还可以再坚持五分钟。
完成这五分钟之后,再来一轮新的五分钟。如此一来,你的大目标就在这样的每一个五分钟的过程逐渐完成。
还有一个小窍门:对于本可以不需要手参与的事情,增加手参与一下,是特别好的一个方法。比如,看书的时候,同时手上做笔记。
3、将最麻烦的任务:最先做
在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时,将难的任务放在第一个,因为最开始做一件事时,我们总是会更加专注和富有能量。
如此一来,你就可以发现,事情完成得越多就越容易。
4、只关注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会慢慢变成我们专注的那个人或事。
你是否注意到,结婚多年的夫妻会变得越来越像对方,而在性格上,很多人会逐渐和他们工作的上司、同事甚至是和他朝夕相处的宠物越来越像。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一下操心太多事情,就坚持2-3件你已经开始操心的事情,然后放弃剩下的那些。
这些放弃不仅包括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目标,甚至会包括你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甚至是你的一些人脉关系,但是请你记住,你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5、明确自己的目标:做一个目标导向的人
我们都要做一个目的导向型的人,然后顺应着心中的方向一点一点去实现。不要担心如果目标不能够100%实现怎么办,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去接近它。
没有目标的持续高强度的专注于某件事,将只会造成困扰。
6、找到你的:专注力“杀手”
如果把思路比作猴子,知道为什么会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驯服这只大猴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主要分内因和外因两类:
外部干扰包括:噪音,对话,不舒服的椅子和桌子,不合适的灯光,电视,工作,家务,网络,电子邮件等。
内部因素包括:饿了,累了,病了,没有动力,感到厌烦,没有兴趣,焦虑,压力和烦恼,消极的想法,白日梦等等。
找到这些杀手,排除他们。
7、找准你:效率最高的时间
专注并不意味着你能够在你所有的工作时间里满负荷工作。人都会有消极的状态(并不犯困却又无法高效工作时),深入了解自己,知道什么时候你的效率最高。
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晚上写作的效率更高,那么就安排晚上作为你的写作时间,这样你就可以在第二天早上寄出文章,这样的方式能让你更高效。
8、学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就算是牺牲一些活动,也要坚持准时睡觉,同时管理好白天的日常安排,保证晚上能够有至少8小时的睡眠时间。床单和床垫一定要买质量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投资,因为人的一生中有30%的时间是需要花在床上的。
你以为你在刷朋友圈,但其实同时被刷的是你的大脑;存在感可能没刷着,时间浪费确是真真切切的。
电脑硬盘碎片化了可以进行磁盘整理,大脑注意力碎片化了却没有简单的程序一键修复。
专注是一种能力,它需要你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学习和培养。
一夜成名的故事听多了,只能让自己活在幻想中,自欺欺人,最终成为“瞎忙”一族。
  “最近干什么呢?”“咳,瞎忙呗!”“瞎忙”,是男人之间常见的口头禅。而它也确实反映了一类人的职场状态,他们一直在忙碌,但忙得没有方向,忙得不够坚持,忙得不分主次……其结果,是一直没闲着,却也没忙出什么成果。
  “瞎忙”一:盲目+忙碌=碌碌无为
  工作缺乏目标,职业没有规划,多年来都在不断地探寻、摸索之中,变化无常,不停给自己制订新规划,可是又不停改变计划,消耗了大量精力,最后仍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类人是典型的瞎忙“患者”,他们通常没有明确的目标,选择工作全凭性子使然,跳槽频繁,而且原因多样。工作太累、薪水太低、老板严苛、缺乏趣味、办公环境不佳、与同事不和等各种原因,都能成为这类人辞职的理由。
  小李大学主修的是金融专业,性格活泼外向,毕业时通过学校招聘会进入当地一家银行工作,在柜台坐班。一开始他干劲十足,大活小活都抢着干,但是这种亢奋的工作状态只维持了大半年,小李开始对日渐熟悉的工作感到厌倦,认为工作太过机械而缺乏趣味。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掉了这份工作,转入一家私人信贷公司跑业务,但是才三个月,小李就坚持不住了,开始抱怨工作压力大,还不稳定。最近,小李正在复习考研,说是以后想当老师,既稳定安逸,又不机械乏味。
  像小李这样没有目标、盲目换工作的职场新人,虽然看上去一直在“奋斗”,但他们频繁换行业、换岗位,工作经验难以积累,简历看着热闹,但有数量,没质量,最终还是碌碌无为。
  “瞎忙”二:目标脱离实际换来一场空忙
  有一类人,他们有一定天赋和能力,有强烈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却跟个人的实际脱节,根本不靠谱。他们渴望自己工作一年达到别人工作数年的成绩,一旦目标无法快速达成,他们便想寻找新平台证明自己。这种忙忙碌碌奔着不靠谱的目标奋斗的人,认为职场重要的不是积累,而是找到赏识自己的人,他们跳来跳去却是空忙一场。
  毕业于重点大学的小张最近又跳槽了,这是他工作两年来的第三份工作。说到跳槽,小张觉得自己特有理,他认为自己才华横溢,因此心气也很高,总惦着往核心部门扎,希望快速成功。但因为所学专业和工作经历所限,每次就业的岗位都让他不是很满意。比如第二个东家是一家外企,学传播的他负责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运营,但小张觉得这不是公司的主流部门,提出想去销售部,然而上司觉得他资历不够,而且工作不踏实,就没给他调工作。小张觉得领导瞎眼了,认为自己“屈才”,干了不到一年就卷包走人了。此后,小张又跳到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现在干了一个月,工作也算顺利。自命不凡的他再次给自己定下目标:“像我这么优秀的人才,公司应该在一年内把我升为部门主管,要是达不到我的目标,我就考虑换工作!”
  小张的状态在名校毕业生中挺普遍。他们不能给自己科学定位,制定的目标虚高,一旦目标在短期内无法实现,他们不是反省自己,而是抱怨怀才不遇。这类员工在职场折腾几年后,事业往往没什么进展,由于不肯持续积累,他们内心期待的目标往往只是“空中楼阁”。工作几年后,他们找到的工作跟刚毕业时没什么差别。而当初不如他们的同学、同事却因踏实肯干而超过了他们。
  “瞎忙”三:不分主次只有苦劳没功劳
  “瞎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来表明自己每天的生活状态。有的人是表面客气,有的人则是真实写照,即“瞎忙族”。有专家指出,典型的“瞎忙族”通常有三大特征:安排不好时间、做事不分主次、闲下来就焦虑。
  “我每天早上到公司打开电脑,例行登录QQ、刷微博、看淘宝,常常是一边整理工作用的资料,一边买衣服、看新闻、聊天,要说手底下一直也没闲着,但经常一晃半天就过去了,一看工作做了还不到一半”。在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的小孟抱怨自己浪费太多时间,老是瞎忙个不停。笔者发现,“瞎忙族”比较崇尚“碎片化节奏”,他们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容易被新来的东西吸引,于是经常同时做很多事,成了事务的奴隶。最终,“瞎忙族”虽忙碌疲劳,但做事拖沓、低效,难以出彩。
  瞎忙族既没长远目标,也没有近期的规划,因此外人看来他们就是一团混乱的工作状态。领导和同事看着他们一天忙忙叨叨还不好意思太甚地批评他们,可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只有苦劳没功劳的工作状态只能导致他们一直在基层岗位上打转,难以被提拔,到头还是瞎忙一场。
  定位—职场需要合理目标
  很多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发展没有合理的定位。想在职场上有所作为,成为众人眼中的成功者,清晰的职业定位至关重要。如何清晰定位,请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能干什么?我对自己薪水要求的底线是多少?我想干什么?如果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什么都能干,那就再问自己一遍,直到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如果想干的和能干的恰好可以在一起,那最好不过;如果二者不幸没有结合,那就得务实一点,优先做能干的事,暂时放弃想干的事。当一个人有了目标,有了科学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就能避免瞎忙状态。
  坚持—职场也讲究资历
  很多年轻人在学校里很优秀,是风云人物,但这并不代表他在职场里就能一飞冲天。职场成功有四个要素,个人能力、职业操守、坚持、机遇。很多名校毕业生、高材生自视颇高,认为自己有能力迅速获得事业成功,其实不然,职场是讲资历的。老员工学历、能力也许不如刚来的年轻人,但他们经验丰富、完成项目耗时短、成功率高,依然是职场中最受重用的群体。现在很多80后、90后,一夜成名的故事听多了,不愿坚持努力,总想快速成功,这跟职场的主流根本不符。
  拓展—路是自己蹚出来的
  职场的路不止一条,但无论哪条路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有些人进了理想的单位,但没进入核心部门,就会产生落差,乃至觉得怀才不遇。实际上,在现有岗位上踏实工作,展现自己的实力,是完全有可能争取到自己想从事的岗位的。只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总是渴望短平快式的成功,想现成的,不愿付出努力,更不愿意自己去“开道”,如果领导没提拔他就是“眼瞎”,就只能靠换工作解决问题,其结果往往是忙着找工作,换领导,可是由于缺少积累无论怎么跳都够不着自己的目标。
有一种失败叫做瞎忙,你是否也在瞎忙?
(出处: 职场帮)
有研究表明,一家公司能否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不在于该公司有多少产品或者有多少出色的营销战略,而是在于该公司是否有可延续的文化。是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大国之林,也是因为她有源远流长的文化。
Ericsson从创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一直处于信息技术领域的最前沿,以其创新的产品及服务为人类的通信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它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
实习期间,我也了解到了公司的方方面面。总的说来,Ericsson的企业文化共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提倡直截了当地沟通。
我觉得这就是外企与国企的最大区别。在Ericsson,有问题了大家都是当面讨论解决。例如,在小部门会议上,大家会把之前遇到的问题统统提出来,有标准不统一、见解不同的问题大家也争取在会上解决,不用将之推到以后。拖延的结果就是问题越积越多,最后找不到解决之道。
这样做也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公司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
第二,尊重每一个员工,做到“尊爱至诚”。
Ericsson明白,只有员工才是公司的最大资产,因此它非常注重保障员工的利益。公司上下班都有专门的班车来接送,每个月都有几天正常休假时间,而且基本上不用加班(这在华为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中国的法定假日,遇到西方的节假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公司也会放假。此外,公司还会举行一些大型活动,像每年一次的春游、亲子游,以及定期举行的爬山活动等。
正是因为这样,平均每一个员工在公司服务的时间有8年,这在以“频繁跳槽”著称的IT业界是很少见的。
再举一个例子。前不久有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去世了,公司专门派出了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去慰问他的家属,并在公司举行了追悼会,号召大家为其亲属捐款。这就足以见得公司的“尊爱至诚”了!
第三,上级放权,员工自觉。
员工入职的时候,都有一个专门的“responsible role”(工作职责)。通过这个“role”,我们就知道自己主要是做什么事情。在未来的工作中,公司也会不会像唐僧一样再经常提醒了,只要每次开会你汇报工作进度就可以了。
当然,上级首先必须得放权,不要经常围着员工转,这样才能给员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样,员工也有需要自觉,只要是自己的任务就要努力完成,并且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有了这样的比较灵活的工作制度,才会营造出一种“创新”的工作氛围,就像Google一样。
第四,注重团队,公司员工一视同仁。
21世纪的工作不再是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完成的了,因此,“团队”才是工作的基本单位。Ericsson很注重团队的培养,如让小部门员工尽量坐在一起,项目/部门经理不单独分配办公室,定期举行“team building”(培养团队合作的活动,如聚餐、体育运动等)等。
这就让每一位员工感觉到了平等,从而激发出了工作的热情。而国企里面的“官本位”让大家苦不堪言,不说是平等,就算领导稍微放下一点架子也是很好的。
再如,公司的每位员工,上至总裁,下到实习生,都是在公司的食堂里吃饭,大家的菜肴都是一样的。而你见到过校长在学校食堂吃饭吗?
第五,客户至上,用户第一。
这对于通信公司非常重要。我们做出了软件,如果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那么只能算是失败的。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没有实用性,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每个公司都在说“客户至上,用户第一”,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家呢?在Ericsson,每次开项目会议都会提到客户的反馈(feedback)和评价。以客户的眼光来看问题才能够使我们不偏离正常的轨道,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来。如果学校能以学生至上,那该有多好啊!
第六,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以创新引领未来。
Ericsson成立了专门的消费者调查实验室,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改进自己的技术,跟上时代潮流。
公司每年都会表彰许多优秀的改进意见(improvements),因为正是这些“good ideas”让Ericsson总是走在技术的最前沿,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在公司经常会看到“innovate everyday”几个字,这也是在提醒大家要具备创新的精神,用创新引领未来!
(原文来自知乎)
更多爱立信求职攻略,大力猛戳:
在我二十岁出头的那几年,胃口好得出奇。
每天深夜,我们都聚集在烤串摊前。哪怕是积雪的冬天,冻得浑身发抖,围坐在火光面前,烤得脸颊微微发烫。我们扯淡,喝酒,满嘴黄段子,肆无忌惮。鸡脖子,肉筋,大腰子,烤得外皮焦酥里侧嫩滑。
夏夜的时候,在隔壁摊上叫上一打啤酒半个西瓜。毛豆,花生,兔头,鸭爪。附送的还有下班的小姐,刷夜的宅男,打架的酒鬼,奔跑的城管。整夜在浓烟滚滚中度过。烤串其实并不好吃,鲎咸刷酱,但是当时我爱得要命,以及那人间烟火的味道。有一次,一个发达了的装逼艺术家来找我们,问:“在这种乌七糟八的地方,你怎么能安心创作?”我微笑着说:“去你大爷的!”
不吃串的日子里,我们自己做饭。我的手艺锤炼得相当不赖。口水鸡,糖醋排骨,啤酒鸭,香辣虾,干锅肥肠,腐乳肉,酸汤鱼,都是我的拿手菜。冬天的时候,我们自己腌酸菜。一口巨大的酸菜桶,一百斤白菜。晒得表皮微干,一层一层码实,洒上大粒盐,压上一块大石头,放水浸泡。最冷的日子,酸菜白肉粉丝豆腐锅。酸菜猪肉饺子,搁大量的油。油多肉满,酸浓可口。满屋子的朋友,欢声笑语,面粉飞舞。
我们自己做肉皮冻,肘子花,自己做贵州酸汤,用啤酒瓶捶打牛排。晒豇豆,茄子,晒辣椒,萝卜条。我们搞了一个私房菜,在家里宴请陌生人。有人邀请我写食谱,我为此咨询了我的父母,菜名浩浩荡荡写满了几页纸。那时候我们热衷吃自助,二十二块一位的重庆火锅,四两一盘的羊肉轻轻松松干掉八盘。后来这家火锅店倒了,大家都说是被我们吃倒的,我深以为然。
那时候,我的一个姐们和我一起吃肯德基。她看着我吃鸡翅的样子不寒而栗。她对我说:“我不知道什么样的男人会爱上你。你吃东西的样子太可怕了,完全不懂节制自己的欲望。”节制?那个时候,我连“饱”是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撑”。对我来说,“恰好”就意味着没劲,只有过度才有吸引力。生活是一个盛宴,它应该是一个盛宴,如果它不是,那么我就用食物塞满它。
饥饿是什么?我想,饥饿是一种生活状态。二十岁的饥饿,是全身心的饥饿。对爱情,对生活,对所有一切。我吃得下一个超市,一群牲口,吃得下一群梦想和野心,一口袋奇迹,吃得下许许多多的爱情。啃咬嚼咽,与嘴沾边的动词就是全部。
那时候我的体重暴增到一百三十多斤。对我的身高来说是一个灾难。全世界的男人都对我视而不见,只有一个人忧心忡忡。那就是我的父亲。在一个盛夏的中午,他从外面回来,拿着一叠减肥中心的促销单。他跟我说:“你必须减肥,这是你现在最重要的事。你可以不工作,但是得减肥。”我看着眼前这个年近六十的老男人,汗水湿透了他的衬衫,粘在了他的背脊上。我想象他骑着车,满大街寻找减肥店,挨家挨户走进去索要传单的样子。妈妈背着他跟我说:“你爸爸说,我们的女儿是块玉啊,但是她以为自己是块石头。”然后我很肯定的跟他们说:“我不会去减肥中心的。我不吃药,也不用什么仪器。我自己减。”
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感觉我很熟悉,因为这三年中,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我想,还会跟随我一辈子。村上春树曾经在一篇短篇小说里非常文艺的形容过。他把饥饿描绘成一幅画:“乘一叶小舟,漂浮在湖面上。朝下一看,可以窥见水中火山的倒影。”坦白说,我觉得他饿得不狠。饥饿本身没有诗意,没有尊严。
饥饿类似于疼痛。在长久持续的饥饿中,胃液烧灼,胃壁摩擦,你会感到真真切切的疼痛。人退化成动物,只想大口大口的吃东西。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想。节食之所以很难,是因为这是在与人最基本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你的时间 7000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