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夷及诸天龙防沉迷等多久鬼神等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浅释(下)_妙法莲华经浅释_教学指导_佛法宝藏-佛学在线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浅释(下)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这是闻说法瑞。诸佛皆在每一个国土说法教化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及优婆夷),使他们依法修行而证得阿罗汉,或成菩萨,或得佛果。此为证果瑞。是人和法相对,亦即闻法瑞和证果瑞之相对。‘复见诸菩萨摩诃萨’,又见菩萨及大菩萨。‘种种因缘’,以种种因缘来修种种之法门及教化种种众生。‘种种信解’,指四谛法、十二因缘,或六度万行等之种种信解。‘种种相貌’,以种种行门,修种种法。‘行菩萨道’,佛陀之白毫相光由此土到他土,表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即行菩萨道。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般’,是入灭之义。涅槃是不生不灭,圆寂之义。功无不圆,德无不寂——功德圆满。此现诸佛施教化众生之事毕,收无量法还归一法;示现灭息教化。乃至起塔而做佛事,是以表示始于出世,而终于像法。‘以佛之舍利起七宝塔’,以佛之舍利来建塔。‘舍利’,是灵骨之义。这是在佛入灭后,以火焚之获得的舍利,其数无量,故建塔而供养。‘塔’,有两义:(一)方坟。(二)高显。此七宝塔供养舍利,表示佛之法身所在,这是现佛涅槃瑞。菩萨行行瑞及诸佛涅槃瑞,是始终一对。菩萨为始,佛为终。以上所讲皆为他方国土瑞。‘涅槃’,有四种:(一)自性清净涅槃。(二)有余涅槃。(三)无余涅槃。(四)无住处涅槃。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之佛,是补处菩萨。‘弥勒’译为慈氏;又名为‘阿逸多’,无能胜之义。他以慈眼平等视一切众生而不起分别心。现在他不明白佛陀为何要以白毫相光现神变相(化现神通力,变净土相),于是引起他一连串三个念头——为什么佛陀要现六种瑞相?今世尊入于三昧乃不可思议希有之事,应该问谁?哦!可以问文殊师利菩萨,上座法王子。他曾经供养过去无量诸佛,自然会明了此希有祥瑞之事,我就应当去问他。‘文殊师利’,妙极或妙乐之义。为何弥勒菩萨会起疑问呢?因为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九地菩萨又不知十地菩萨,十地菩萨亦不知等觉菩萨之境界;何况是佛境呢?所谓庸人不知智者。庸愚之人不知有智慧者之境界,不是过之就是不及;心散之人不知定者。总是心神不宁,瞻前顾后,心根散乱,不会了解人定之境界,所以凡夫不知圣者,小乘不知大乘。舍利弗是小乘阿罗汉中之大智者,可是舍利弗又不能了解菩萨之境界。一般菩萨又不能明了补处菩萨之境界。‘补处’,将来补释迦牟尼佛之佛位。弥勒菩萨也就是一生补处菩萨。然而,补处菩萨又不知尊极之佛果菩萨,是故他才会起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不但是弥勒菩萨,连这四众及天龙鬼神等也起了怀疑之念头,为什么佛陀要现光明神通之相?其实弥勒菩萨并非真的不知佛陀现瑞相之因缘,他也曾供养过无数过去诸佛;他只是为了请法,为了替大众释疑,才现怀疑之相而咨询文殊师利菩萨。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这时弥勒菩萨欲求开示决疑,又见四众弟子及诸天龙鬼神等生出疑念,于是问文殊师利菩萨。‘鬼’,分为饿或饱鬼。鬼之义为皈也,皈回去。人人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无明烦恼而造业,死后由其业力带去(皈去)地狱、饿鬼道。因为生时不会好好利用此‘人身’来修善,死后方知错用心,走错路了,以致背觉合尘而沉沦于苦海中,苦不堪言。但是若能及时回头,知迷返觉,佛陀亦能令之登彼岸,终能成佛。‘神’,天心之义,有神通及自然之感应。弥勒菩萨对文殊师利菩萨言:‘请您慈悲告诉我们,什么因缘,佛要现此希有神通之相,放大光明而照于东方万八千土?同时又俱见无数亿佛之国土及佛宣说法相祥瑞。’以目前科学界最先进之发展,以为登陆月球或发射人造卫星到别的星球就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似白毫相光早已悉知悉见一切宇宙多度空间之秘密。显现在白毫相光中之万八千国土,一切众生及诸佛是那么清晰、美丽而庄严。为了令众生明白佛意,于是弥勒菩萨再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文殊师利菩萨,我们的导师——佛陀何故眉间白毫,大放光明普照呢?‘导’,是引导。导师即是释迦牟尼佛。他引导我们从黑暗走到光明之路,回到老家去。是那一个家?常寂光净土也。这时天上降下白色及红色的曼陀罗及曼殊沙华,不但美丽柔软,并且散发出栴檀香味,直到周围四十里。所以众生皆欢喜而满足。天华既集,地则庄严而清净,而此世界,又发生六种震动,四众都因睹瑞而身心畅快喜悦,这是前所未有之希有事。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生死所趣&&&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佛陀之中道白毫光先照东方,再照满八千土,乃至整个虚空,皆成了金色之瑞相。‘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有’,是欲界、色界及无色界。有顶即是三界中最高之非想非非想天。此天界原为无色界,无形色故不可见,但却于白毫光中而能承光远见。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辗转难出。生死即是所趣之五阴(色、受、想、行、识,也即指精神与身体)。‘善恶业缘’,是趣因,‘好丑’,是趣果。正是善恶两条路,修的修,造的造,看你住那边跑而已。修的是修善业,造的是造恶业,要上升或下堕,全在自己掌握中。人身难得矣,若不赶快修五戒十善而行恶,则来生不易再为人。
‘受报好丑,于此悉见’,这是就因地而说。修善者得好的果报,若造恶则得丑之果报。这一切都是顺心性,顺着业力而趣。故众生于六道中互相造业而互相受报,辗转轮回,旋出旋入,永无了期。这一切业缘果报,皆在白毫光中尽见。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又见诸佛,佛是圣中之主,犹如师子一般。这一种法既微且妙,极为希有。佛之声音非常清净,言词非常流利圆满,既响亮又柔软,悦耳动听。每一个人欢喜那一类的声音,佛陀就能以那一种声音来说法,教化无数亿万菩萨。‘梵音深妙’,这种清净之音非常深妙,令一切众生欢喜信受而深信佛乃胜智。同时他方世界每一位佛皆在其世界演说正法。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 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
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我见彼土& &&恒沙菩萨&&&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 砗磲玛瑙
全刚诸珍&&&
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
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诸佛所叹
‘种种因绿’:因为人有种种根机及种种习气毛病,是故要以无量比喻而为众生说法,使他们得以明了真正之佛法,而依教奉行。‘照明佛法’:以智慧之光明来了解一切佛法。‘开悟众生’:使众生之智慧及菩提增长,一如金矿,若不将它开发,则永远不会取到真金,这也是比喻。人本来具足佛性,可惜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但若能遇善知识为其点破,及谆谆善诱,则可依教奉行而得返本还原。所谓‘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若人遭苦’:一般的凡夫,虽然身心皆受苦,却不知是苦,反而以苦为乐,于是苦上加苦;越受苦时则越要造苦。无明烦恼为苦之来源,可是人却执着而不愿舍弃它,故不能脱离苦海,反更堕入地狱,永远受苦沉沦而不能自拔。而外道亦为要了苦而寻求门路,却摸不着了苦之路,终因背道而驰,堕入饿鬼道中。
有些世智辩聪之人,虽然有点小聪明,也通达世间法,却不明了出世间法。因此,当苦难来临时就不懂得如何去应付,要了苦时反更造苦。当一个人处于贫病交迫之逆境时,若能了解‘受苦即是了苦’倒好,知道这是前生所造业而招来之果报,今生就要安份做人。但若抗债不还,自造业而不自己去承当,反更怨天尤入,甚至于利用小聪明去偷、抢、拐、骗;那么‘上得山多终遇虎’,骗人之伎俩终会为人所识破。当计谋一败露、盗铃一响,警察马上来抓人。于是就得到坐牢之果报,或长期或短期,皆由其犯罪之轻重而定。这种果报只限于身体上受苦而已,最严重的莫过于此种恶业会导致将来得到畜生之果报。人之所以会遭苦,皆因本身所造种种恶业。若再不醒悟,则不能再为人而堕入三恶道中,亦称为三涂苦。
‘厌老病死’:苦有三种:(一)苦苦:苦中之苦。(二)坏苦:本来没有苦,但因为快乐是很短暂,乐不久住,是以称为坏苦。(三)行苦:人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迁流,念念不停。犹如大海中之波浪,前浪灭时,后浪又生;后浪灭时,后后浪又生,循环不息。因此行苦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此外,尚有八苦:(一)生苦:当小孩呱呱坠地就哭着:‘苦啊!苦啊!’可见世间有多苦。但是在此堪忍(娑婆)世界住久了,反而以苦为乐,流连忘返。在母胎中,若母亲吃热的食物,胎儿犹如处于火山内。若其母吃冷的食品,胎儿却有冰冷之感觉,如置身于冰冷地狱一般。奈何身在母胎中,只能身受其苦而不能出言伸诉。在出生之际,犹如两山相压;出生后,经风一吹,身体又像被刀割,痛入心肺。但是对于这种种‘生苦’,一般人过了三岁后也就渐渐淡忘。(二)老苦:年纪大了,健康衰退,眼蒙耳聋,又因牙齿残缺而味同嚼蜡,老态龙钟,五官不再受其指挥。换言之,无人能阻止自己日渐衰老,这不是很苦吗?(三)病苦:这苦更是无人可避免,不管你是国王,或总统,或大臣等等叱吒风云之人物,都得屈服在病魔老死之下。病症有种种,而患病所带来之痛苦亦数之不尽。(四)死苦:最苦莫过于死苦及生苦。生时如生龟脱壳,死时如活牛剥皮。是以学佛之目的为何?即为了生死而脱轮回。
(五)爱别离苦:世俗多贪着情爱,难分难舍。但越是恩爱,到要生离死别时越痛苦。一般人误将爱情当作生命中最重要之一部份,而自命为多情,或以痴情种子自居,于是爱人去那里,他也紧紧跟着,那怕是上月亮或往太阳处,皆尾随不舍。有的甚至为了爱人而殉情,这些都是最愚痴之行为,因为,殉情岂不成了‘死苦’!为爱人之去留而烦恼,也即为爱别离苦所困。这些情爱皆为沉沦苦海之因,若能拔除出来,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即不再受轮回。否则于苦海中头出头没,永无了期。
(六)怨憎会苦:这个人我最讨厌!我不想见他!但若对自己的太太亦起了厌恶之心,而她却常常紧跟不舍,那真是‘相见憎如不见’,或者自己讨厌某人而要避开他,可是偏偏又窄路相逢!这些都是‘怨憎会苦’。然而,心自在则一切自在,心如意则一切如意。如心内有着太多厌恶憎恨,所见所闻亦不能使自己如意,就是自讨苦吃。
(七)求不得苦:所求不遂亦是苦。若想升官发财,或男的想求个好太太,而女的又想嫁个好丈夫,但是都不成功,于是烦恼生起,夜不安寝,食不知味,精神恍惚,心神不定,苦也!有些人说我并没有这些贪求,该是没有烦恼了吧!但是,殊不知这五蕴(色受想行识)在一天天的要我们的命。(八)五阴炽盛苦:身体原本为苦,是无常。是故此八种苦时刻逼迫我们,支配我们,心为形役。故佛陀‘为说涅槃’法。涅者不生,槃者不灭。若不执着此假躯壳,而求无上道,则能得涅槃。亦即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之乐,故‘尽诸苦际’,一切苦之边际亦能了。
人想要了痛苦就要广种福田、恭敬礼拜及供养三宝(佛、法、僧),止恶行善等等功德。但不能执着自己曾出过多少钱或干涉这些钱的用法。应以最真诚之心行布施,修福德及慧德,亦即福慧双修。作功德即修福;听经、诵经及研究佛法能开智慧,则名为修慧。所以‘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立志欲求殊胜之法。‘为说缘觉’,十二因缘法,令观世缘,觉了法性。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此为二乘人所修之法。‘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如有佛弟子要求无上道,修习六度万行,佛陀就为他说清净之佛道,即六度波罗蜜。文殊师利菩萨,我住于此娑婆世界。‘见闻若斯’,所见之佛境,耳闻佛音,皆是如此。
‘及千亿事’:还有许多事。‘如是众多’:指所见闻其相甚多。‘今当略说’:我现在要与文殊菩萨略说。‘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我见到彼土,如恒河沙众多之菩萨,以种种因缘修行。人若要求佛道,必先作功德;而要得智慧,更非下一番苦功不可!恒河沙数之菩萨尚且要以种种因缘来修福慧,以求佛果,更何况是凡夫呢!‘或有行施’:有一人用七宝作为布施,以求佛道,这七宝是‘金银、珊瑚’,海中有宝,秀气结成,其色红润,如树之形,名曰珊瑚。‘真珠、摩尼’:摩尼又名为如意珠。‘砗磲、玛瑙’:海中大贝如车之渠,即大海螺。玛瑙为石中秀气,其色红润,如马脑。‘金刚、诸珍’:金刚即钻石,及各种珍宝。‘奴婢、车乘’:此人甚至于将其佣人、私家车等作为布施。‘宝饰辇舆’:镶上珠宝之车子,一如古代皇帝所用之交通工具。牵挽曰辇,肩荷曰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这个人非常乐意以其七宝作为布施。反观现代人士,只出了区区五块、十块或二十块钱就以为很了不起,而牢记于心。殊不知真正之布施功德,除了能毫不悭惜的将其心爱之宝物舍弃之外,亦要心不起执着,方能契合佛道。‘愿得是乘’:愿得佛乘。‘三界第一’:于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中成佛,故为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成佛后,为十方诸佛所赞叹欢喜。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楣华盖&&&
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文殊师利&&&
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
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 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 而被法服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弥勒菩萨对文殊菩萨说:我在世尊(释迦牟尼佛)白毫相中,又见到一些菩萨行布施。他以‘驷马宝车’:四马拉车,以宝饰车。‘栏楯华盖’:横者曰栏,竖者曰循,即车栏;宝车顶上有华饰之盖。‘轩饰布施’:以此最胜庄严具作为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又见一些菩萨,不但以一切珍宝财物,甚至以其身肉、手或足,或妻子作为布施。此非难行能行之布施吗?可笑我们凡夫,稍仿了一点善事或布施,就心满意足而沾沾自喜,哦!以为有多了不起。而一位菩萨本着慈悲为怀之救世精神,不但舍去一切身外物,甚至是自己身肉乃至于手足或妻子,在众生需要时,都乐于布施人。何谓菩萨身体之布施?譬如有人遇车祸或意外中丧失其手脚,菩萨就会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手脚乃至于心肝脾肺肾,施之于急需之病人,拔一切众生之病苦,而使他们脱离恐惧与灾难,这是内财施。‘及妻子施’:即外财施。人间也有菩萨,只要一个人能发大慈悲心,为了众生而行难舍能舍之布施,即称为菩萨。因为在世俗,最难舍弃者,莫过于夫妇之间的恩爱。若他连这种难摆脱之情感都能放下,足见其心之坚定与自在,故名为菩萨。
在水镜回天录中,有一段记载上常下仁老和尚,未出家前,曾为了修道而布施其妻予人。他因父母双亡而于墓旁守孝三年。如此一来,其妻无异是守活寡,因不甘寂寞,故三番二次劝他回家相聚,但他修道心切而婉拒之。然而,人越要向上则越会遇魔考。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丈,魔在头上。常仁大师越要专心修道,越遭受其妻之干优,甚至吵着要下堂另嫁他人,最后竟带了一个男人到墓地去威胁她的丈夫,若他再不回家,她就要跟这个男人结婚。但常仁上人并无半点恼怒,反更宽宏大量地成全他们,足见他修行功夫及涵养之深厚。此乃难行而能行,难舍却能舍。心无贪着时,就不会为染污之尘境所转;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而得出三界,故唯有菩萨方能‘以妻子施’,而求得佛道。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这一些菩萨不但能舍内财及外财,甚至头、目及整个身体皆欣乐施与。这是无畏施,他以身心性命布施予人,为求无上道,故能了生脱死。若人悭贪不舍,亦不行布施,则永远不能了生死。而此布施必须是乐意之施舍,全无一丝毫斗争之意。有些却不是以真心作布施,若见人出一万块钱时,他就要出两万块作布施,若人亦出两万,他就非出三万不可,一定要让别人输了才甘心,这是不如法之布施,亦全无诚心行善。这一段是讲六度中之布施度。
文殊师利(妙德)菩萨,我又见诸王,‘往诣佛所’:也到佛处。‘问无上道’:向诸佛请问无上道。佛即开示苦空无常无我、四念处等之道理。有一首西江月,相传是庄子作的,所说的也是苦空无常无我之道理。词云:‘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月浮云,眼前骨肉已非真,恩爱反成仇恨。莫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清心寡欲脱红尘,快乐风光本分。’诸王一听此四念处之说,‘便舍乐土’:毫不犹豫的舍掉享受五欲乐之土。把宫殿臣妾都舍弃而‘剃除须发’,‘而被法服’:穿上出家禀具之三法衣,袈裟。这段文是指六度中之戒度。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这一段喻为忍辱波罗蜜。一位比丘,独自住在山洞内,难免会遇恶人之打骂,或毒蛇猛兽侵害,但他都愿忍受而不生恐惧心,此即生忍。自节守志即苦行忍。诵经求佛是第一义忍,是以若人能诵持佛经,其功德是不可思议。我在南华寺时,曾有一个由六位比丘所主持之金刚法会,报名捐款之参加者极为踊跃,人数直达一万,一些护法居士们因家务、事业所缠而未能参与,唯有以财施作为拥护道场。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这是第四度之精进波罗蜜。此为废寝忘食而求佛道之精进表现。他到深山‘思惟佛道’:正念思惟佛所行处,即观照禅。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弥勒菩萨又说:我又见到离欲之人,不贪财、色、名、食、睡之修行者。住于‘空闲’:即是在郊外,日夜修禅,毫无间断。若人要真正修道,就必须努力。应天天修习禅定,而不能有一日乃至一时之休息。若躲懒偷安,好逸恶劳,则永远不会有成果,是故每日亦要在百忙中抽空修禅。修禅可得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及神足通,但却未能得漏尽通。唯有四果罗汉及菩萨位以上才会有此神通。除修禅定外,若能专心修念佛法门或念经持咒,亦能得五神通。如智者大师,他是因为诵持法华经而开悟。当他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焚身供佛,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的经文时,就入了法华一旋三昧之最高境界。在定中看见灵山法会,俨然未散,见到释迦牟尼佛仍然在说法。所以持诵经典亦能开悟,但要专心致志,而非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若人在念佛时还在盘算着怎样去赚钱,必定不能开悟,因为这是在念钱而非念佛。
又见菩萨,安住禅定,并端心合掌,以千万首偈来赞叹十方佛。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又见一些菩萨,有深远之智慧及坚固之志气。‘能问诸佛’:善于问法。‘闻悉受持’:听法即能依教奉行。又见佛子,‘定慧具足’:定以摄教,慧以破昏;定慧等持,名为具足。此菩萨能善巧方便的以无量事作为比喻而为众生说法。‘破庵兵众’:彼等假名为佛子,但非行正道,反而以盲引盲者是名魔兵。故以正法眼破除群邪,名破魔也。这一段是般若度。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又见一些菩萨,结跏趺坐。因为有禅定功夫,故天龙皆恭敬礼拜,但他并不因此而生出欢喜心。因为定能发慧,故心不为物转,亦不动念。若无妄念,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故无是无非、无善无恶,即能自性清净,得真如妙性。但不能说我已无念,因为说无念时已有个念。知无念者能伏其心,知无念者当破魔兵众,是以无念为最妙!它包含了忍辱及生忍,既不会为美言所勤,亦不会为了逆境而起恐惧或嗔恨心。
达摩祖师未到中国前,曾派遣佛驮及耶舍两弟子先去中国弘法。师徒们皆为印度人。两人遂演讲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之妙法。当时中国亦有一位从印度来之小乘和尚—菩提流支,他见到这两位新来的大乘禅师,竟联合所有的出家人杯葛他们,并将他们从长安赶到卢山。佛驮、耶舍却意外的见到远公大师,并将个中情形告诉大师。当大师问及他们传的是什么法?他们将手一伸开,然后又把拳收回来,并问这样一伸一缩是不是很快?大师答:‘是。’两位禅师意谓烦恼与菩提,其变化之快速亦复如是。譬如一伸、一缩,皆同是一只手,却有掌与拳之分别。同理,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两者实非分开,是二而不二。即心即佛,明心见性。故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无念即涅槃,有念即有生死。唯有一念不生全体现,本有佛性现前时,连鬼神也会肃然起敬,若无念,能返本还原,此为本地风光也。‘天龙恭敬,不以为喜’:所以天龙的恭敬亦是本有;不以为喜,即舍禅。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又见到一些菩萨在林中修禅,即自利。同时发出清净光,照地狱众生,即利他。以大悲心救拔地狱罪苦众生,此为悲禅。
‘又见菩萨,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这些是在林中或室内修常行不坐不卧的苦行菩萨。此法门名为般舟三昧,亦是佛力三昧,九十日中常行不坐不卧,为除睡魔而勤求佛道。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又见一些菩萨受持十种具足清净大戒如净宝珠。戒禁身口,名威仪。自净其意即无所缺犯。(一)不缺戒。谓重罪无犯。若犯十恶五逆重罪,如浮囊缺失。(二)不破戒。谓中罪无犯。若犯中罪,如浮囊残破。(三)不穿戒。谓小罪无犯。若犯小罪,如浮囊穿穴,此为律仪摄。(四)不杂戒。谓不起恶念,若起恶念,则身口虽净,意杂烦恼故,此又名定共戒。(五)随道戒。如初果者耕地,虫离四寸等。(六)无著戒,又名道共戒。如阿罗汉于三界六尘,永无贪着。(七)智所赞戒。谓善能出假涉俗利生,即能以权巧方便法来弘法利生,故为有智者所赞叹。(八)自在戒。谓游戏神通逆顺示现,但不犯性戒(若生一邪念即犯戒,此无形)及遮戒(身口不得犯,此乃有形)。因为有自在及神通故,能假以造罪及杀生示现以教化人,是以不犯性遮二戒。
譬如楞严经内,护法摧碎魔王的头。又如梁武帝在位时,有一位宝志禅师,每餐皆吃两只白鸽,吃得连骨头也不剩。一天,其厨子偷吃了其中一只白鸽之翅膀,以为将之刹碎后,可以瞒骗过去。那知志公上人一看便说:‘你偷吃了鸽子。’厨子虽然惊怕,却矢口否认。这时志公上人也不跟他争辩就将鸽肉吞下。奇异之事发生了!志公上人吞下碎鸽子肉后,居然又吐出了两只活生生的白鸽。其中一只白鸽,正好是少了一边翅膀。故志公上人为一异人。苦人能吃下煮熟的鸽子而吐出活鸽子,或吞下牛肉而吐出活牛,才算不犯杀生戒。若没有这种本领而随便吃众生肉,将来就要还报及堕地狱。此戒又名俗谛戒。(九)随定戒。行住坐卧,一举一动,一言二行,皆在定中,皆有威仪。(十)具足戒。谓戒波罗蜜毕竟圆满,无法不备,又名为中道第一义谛戒。
又见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恶骂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价直千万
&&&施佛及僧&&& 干万亿种&&&
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种种微妙&&& 欢喜无厌&&&
又见佛弟子,专心致志的在修忍辱行门。忍辱能对治嗔恚心,故能忍受一切恶骂捶打,乃至面观一切顺或逆境,皆能处之泰然。但修行者切勿因为要去研究他人忍辱之深浅,而将自己的修行放松了。譬如要去纽约,可以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但若兜着圈子走,就会耽误很多时间。故应自修而非修人,否则,别人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而你自己却要等到九大阿僧祇劫方能成佛。当你能于空中现十八变之神通,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而互不相碍,才能有资格去试验他人之禅定功夫。
‘增上慢人’:指骄傲而目空一切的人。骄者不但必败,也是最愚痴的行为。何以故?释迦牟尼佛是一位大觉者,他以孝顺、平等及慈悲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因为他悉知悉见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皆为自己过去之父母。大觉大悟者尚且不骄不慢,更何况是凡夫呢?所以,唯有愚痴者才会起骄傲心而轻慢他人。
又见不苟言笑,光明以自严而离掉举的菩萨。‘掉举’即是三心两意,不知何去何从,心不自主,既追悔过去又冥想未来;又名掉悔盖。‘及痴眷属’:是嗔盖,即无明,不懂因果。发脾气是最伤神,也会使人失去理智而犯下种种过错。许多罪恶的发生乃至于杀人,都是一念‘嗔’而起,故嗔是最可怕,它会使人做出愚痴的行为及十恶五逆谤法谤人等罪而种了下地狱、饿鬼及畜生之果报。‘亲近智者’:若能改恶从善而亲近善知识,则能日渐在潜移默化下,将恶习除去,改邪归正;此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语说:‘善一伙,恶一群’,物以类聚。如现时在万佛圣城,每日都有法会,这即是亲近智者,因为多闻佛法能使人的智慧增长。
若一心除乱,能去贪盖。不贪,自然不会犯五戒十善。贪,会令人触事昏迷,举心缚着而障碍道业。然而世人多贪欲,为口奔驰,为利忘躯,终日为赚钱而绞尽脑汁。甚至为了钱而不择手段,六亲不认,自赞毁他,损人利己。这些恶业,不但损人,亦伤害到自己的自性,把本有的智慧遮盖住,以致广造众罪。所以,唯有断除贪欲才能使自性光明显现。
‘摄念山林’: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天堂、地狱或人间,不离于当念。故要成佛、菩萨、阿罗汉,皆由一念所生。人之一念虽能达万八千里,但全无光明,唯有佛陀的白毫相光既能通达万八千里,又能彻知彻见尽虚空之万事万物,圆融无碍。‘摄念’,即是将散出的心收回来,而安住于一念——念佛,此谓‘以毒攻毒’之法门。将万缘放下,仅存一念。最好是达到无念,本有的大觉圆明佛性则自然现前。故摄念山林为除睡盖义。睡觉是修行者的障碍,因为在睡梦中不容易持戒,自然而然会被梦境所转,而魔王最爱在梦中扰乱修行者的定力,使其犯戒而起贪嗔痴之念头,而遮盖自性。是以此菩萨能舍去三毒及五欲等无明烦恼而安心办道,并持之以恒,永不退转。
又见菩萨以上好的饮食、衣服、卧具及汤药或栴檀宝舍、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源浴池等千万种布施来供养佛法僧。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
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 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 心无所著
以此妙慧&&&
或见菩萨在说寂灭法。寂灭之法,本不可言说,但以慈悲故,以种种方便法教化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以智慧观察诸法之体性,乃无形无相,非长短方圆,亦非青、黄、红、白、黑等色,犹如虚空,空无所有,但一切形相,却又未离开虚空而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若将地面挖开一尺,就有一尺的虚空,若挖一丈,就有一丈的虚空。但在未挖前亦一样有一尺的虚空,未曾有增减。是以虽有形相,形相不能包含虚空,而虚空却能包含一切形相。故云:‘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诸法本无真假之分,这种名相上的分别,只不过是众生之分别心在作怪。故自性本空,亦即诸法实相。可是这样一说就把有些人吓坏了!什么都没有,那么‘我’不是完了吗?哦!那可不用怕,什么都没有才是真有。若能无挂碍、无执着,则所有山河大地乃至森罗万象,无一不在你自性内包含着。但若尚存一丝一毫之执着挂碍,则不能承受此殊胜微妙法,否则你将会是一个法财伟士,尽虚空遍法界皆包含于自性内。故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乃本有之家珍,何须外求乎?因此现在我说法是无一法可说,而你也无一法可听,这才是真正的般若妙慧!
又见佛子,法王之子,其心于诸缘而无所染着。故其智慧及自性光明显现。若对任何事物放不下、舍不掉,不要说成佛了,连起码的妙慧都没有。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尤其是出家弟子,应该‘心无所著’,即是‘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舍命为佛事,造命为本事,正命为僧事。即事明理,明理即事。’以此般若妙慧弘法利生,延续佛法明灯,不许有末法之存在,只准正法长存。否则出家只为讨一张长期饭票而不修行、不做僧事,或心身染著名闻利养,楞严经云:‘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出家人若不精进修禅习定,持咒诵经,严守戒律,而倚佛吃饭,赖佛穿衣,将必堕三途。古德云:‘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还。’诸修行人要戒之慎之!梵网经亦云:‘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这段戒文足为我们借镜。
我一向的宗旨是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是故初到香港的那一年,在郭宽蒲介绍下,在芙蓉山观音洞里住。里面除了四壁外,空无所有,且极为潮湿。我就在一块平滑之石上打坐。三天后,双脚开始麻木,非常难受。将生起退心,但一转念,宁可修行死,莫为偷安活,况且是他人介绍之美意,怎能半途而废?于是再住了半个月,双脚已恢复自如。每日皆下山到竹林禅寺乞食。由于洞内太潮湿,有碍修行。一年后,我在洞外搭个小茅棚。不料引起隔邻某法师的妒忌。他尽歪曲事实,指我有能力搭棚亦应有能力自供粮食。是故,在他怂恿下,竹林禅寺住持也从此不再给予我任何斋饭。哦!没饭吃更好!我索性端坐用功,一连数日,未觉饥饿。时有一劳宽胜女居士,因其脚被恶犬咬伤,久不能愈,医药罔效,巫祷不灵。在彷徨之际,一连数日,夜梦韦陀菩萨告诉她,若要病愈,得先供养一位住于观音洞之安慈法师,并为她示现此人之相貌。宽胜惊喜之余,备粮供养,前往观音洞。孰知我隔邻之法师一见斋主来临,便往前迎接,并自称为住持,硬要施主之物。劳居士说他非梦中所见之人,坚持不给。因此,两人起了争执。吵声将我引出洞外,劳居士一见我出来,马上认出这位才是安慈法师,而将供养品全部交给我。我即时将它分一半给该法师,但他毫无满足之意,且气犹未消,愤愤然的对劳居士说:‘下一次你来时,必定将供养品给我!’宽胜的脚则霍然而愈,消息一传开,许多斋主源源而来,每一次我都将供品分一半给该法师,但这未能减低他对我的仇视及种种破坏诽谤。
不久我搬到一向闹水荒之筲箕湾西湾河马山村之山脊一荒地。于此西乐圆精舍落成后,竟有水源自来,且聚成水塘,毫无旱象。而我曾住过的观音洞附近,听说水源突断而成旱象。故许多人叹为奇迹,并认为是我将水源迁走。
出家人若能不贪求名闻利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受佛正戒,成就威仪,严净毗尼,弘范三界,自然天、龙、人恭敬供养,十方诸佛菩萨护持,欢喜赞叹。此乃顶天立地大丈夫之行为,不失为僧宝之本色也。
文殊师利&&&
又有菩萨&&& 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
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 严饰国界&&&
宝塔高妙&&& 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
各千幢旛&&&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
文殊师利菩萨,我又见到一些菩萨,于佛灭度后供养舍利。供养舍利,亦同于供养三宝,同为供佛无异。但要以真心而非以染污心作供养。心有所求有所期望,即非清净心。应视供养布施为己重任,是则名为报佛、法、僧宝之恩惠。若无三宝住持正法城,则魔王现世,亦即世界毁灭之日;是以每日食饭前,应作如是观。若不供养三宝,则饭食难消。讲的是法,修的是道,应福慧双修。现在不供养三宝,将来即使成了阿罗汉也一样托空钵而无人供养。供养三宝是修福,印刷经典、宣扬佛法是修慧。
又见佛子造无数恒河沙之塔庙严饰国土。塔——供养舍利。庙——供养佛像。这里有一个相当有趣的公案,是有关于宝塔。佛陀在世时,有一长相极为怪异之人。一般人之高度为五尺多,肩阔二尺,他却正好相反,身高两尺半而肩阔五尺!他虽然身形奇异,犹如黑锅,却拥有婉转动听的歌喉,声音清脆,如引磬又如洪钟。由于此人之果报太特殊,引起徒众之疑惑,而请示于佛。佛见众徒迷惑的神情,乃微笑说,此人于过去无量劫中曾为佛弟子,见人欲造妙高宝塔,心存妒意而批评说:‘何必造那么高呢!太高了连塔项都见不着!’‘不过我倒赞成有个铃铛挂在塔顶,我就布施这个!’就因为心存恶意脱了一句:‘不用太高…’,他生生世世的高度都不超过三尺!但因为尚有善心布施铃铛,故得声量如洪钟之善报。是以烦恼只因多开口,无益语言不能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若能发大菩提心修布施功德,将来之福德亦是无量无边。建造妙高宝塔庄严国土,各悬一千宝幢宝旛,以珠交罗作露塔幔。风动宝铃,微妙雅和之音等,皆为供佛之最胜庄严具,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花伎乐,无时不供养。(小由旬,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
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
佛放一光&&& 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
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场&&& 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
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
众宝严净&&& 及见诸佛
此非小缘&&&
文殊当知&&& 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 为说何等
文殊菩萨,诸佛弟子,以塔庙供舍利及佛像,庄严处所,使此国之妙境界,出乎自然,美好殊胜。天树王(波利质多树),长于帝释天园内,枝叶遍覆五十由旬。此喻塔庙严饰如树华开。
释迦牟尼佛所放之白毫相光,使我们得见万八千国土中诸佛希有之智慧与神力。此殊胜境界实为罕见,是故必有大因缘,佛陀示现此等之瑞相。是欲为大众宣说无上妙法,抑或为众授菩提记呢?我与四众天龙八部等殷勤启请,文殊菩萨为我等释疑。‘瞻仁及我’:彼此怀疑的对望。‘瞻察仁者’:瞻仰观察仁者文殊。‘四众欣仰’:即僧尼士女欣然仰慕之义。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
当尔之时,文殊菩萨听闻此语,即为弥勒菩萨及诸大众说:‘以我过去的经验,凡是诸佛放这种光,即说大乘佛法,如大雨滋润众生,吹大法螺以号召一切众生,击大法鼓以惊醒迷梦。’
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是以现在释迦牟尼佛现出光明,亦复如是。佛陀先说三藏教理,小乘经典,浅显易懂,后现光示瑞相,使众生如实知解一切世间、三界所难信之圆顿法门,继而为大众解说妙义,令入佛智。
诸善男子,譬如过去不可思议无量劫中,有一古佛号日月灯明如来。‘日’,表慧光破人天长夜,洞明黯闇宇宙。‘月’,表定力。‘灯’,表戒智。故戒定慧圆满具足。
一切诸佛皆有通名及别名二种称号。日月灯明,即别号。如来乃至世尊,此十种是诸佛之通名。每一位佛的名号原有一万,代表万德庄严,但人类之记忆力太差,根机钝,以至减为五千,又再减至一千、一百,到最后便固定十个名号作为诸佛之通号,今浅释如下:‘如来’:即是佛,然而许多不明白佛理的人常说如来佛,这是错误的。‘如来’,如者不变,静。来者随缘,动。动静一如,互不相碍。般若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即不生不灭法身如来。’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即有生有灭,应身如来也’。
‘应供’:如来世尊,具足万德,应受人天供养。
‘正遍知’:知现前一念能生万法,名正知。知万法不离一念心,为遍知,故名正遍知。
‘明行足’:福德智慧两具足。
‘善逝’:往最好处去,即从迷乡往于智地。
‘世间解’:善解世间及出世间法。
‘无上士’:诸菩萨等无明未尽,有佛在上,名有上士。如来极证,名为无上士。
‘调御丈夫’:调,有威德故众生恭敬,而能调伏之。御,能以善巧方便法摄受一切众生。佛是大丈夫,能调御一切众生。
‘天人师’:天及人间之导师。
‘佛’:具足为佛陀耶(梵语),此云自觉、觉他及觉行圆满。凡夫身陷三界火宅,堪忍苦海,不想出离,名为不觉。罗汉能知其煎迫而欲脱离三界,能自觉。而菩萨不但自觉,亦能觉他,度脱罪苦众生,但犹未觉满。唯有佛陀,能自觉、觉他,觉行亦圆满。故佛就是一位最圆满之大觉者。
‘世尊’:为出世间及世间人天贤圣所尊敬。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演说正法’:权巧方便法,因人施教,故不定。与根性深厚者,说自性本体之法;为中等根机者,讲伦理法乃至于科学、轮回等说。而对于无知识者,谈业力因果律等法。演说佛法除了契机契理,亦要开合并用。能开不能合谓之有始无终,能合不能开谓之有终无始。亦要随机应变,若见人打瞌睡,就立刻将话题一转,把他的注意力重新拉回来。声音更要有抑扬顿挫之分,偶尔压低声音(抑),反而使听众之注意力加强。但时间一久,其注意力不再集中时,又得改用‘扬’,如大云起,电光晃耀,雷声远震,令众悦豫。用过了扬就用‘顿’,声音忽然停顿,引起听众之好奇而注目凝神。‘挫’,即来回重复演说,使彼等印象深刻。声音用得恰当,摄受一切众生则事半功倍。
从佛陀最初发心出家修菩提道谓‘初善’。自尔之后,修苦行,布施内、外财(外财国城妻子,内财头目脑髓),甚至为众生而舍弃性命,即‘中善’。佛陀说法教化众生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乃至于涅槃,是‘后善’。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中,第一劫所修之功德为初善,第二劫所修之功德为中善,第三劫所修之功德为后善。初中后善之整个过程,有本有际。‘木’,即最初所发之菩提心;‘际’,示现种种所修之法门。法义从初至终,深固幽远,语言善巧,所说微妙,纯一圆顿法门,令人乐闻,具备清净之相。‘具足’,无欠无余之义。‘纯一无杂’,一乘纯净,无二无三。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童涅槃。
声闻缘觉为小乘法,即佛教之初学者。声闻,顾名思义,是闻佛之声音而悟道。佛陀在成道后,最初度化五比丘,讲的是苦集灭道生灭相应法—四圣谛法。修四谛法可度生老病死,得究竟涅槃,常乐我净,究竟脱离三界苦果。佛陀为声闻弟子说四圣谛法、方等乃至般若经,由浅入深,回小向大,渐次趣入大乘妙义法门。
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支,亦即包含了四圣谛之义理。无明、行是能引支,识、名色、六入、触、受是所引支,爱、取、有是能生支,生、老死是所生支。所引所生即苦谛,能引能生即集谛,无明灭了至老死灭是灭谛,观因缘智即道谛。声闻根机较钝,故为总相说四谛法,而辟支佛根机稍利,故为说因缘法。修辟支佛者,生于佛世,云缘觉。若修行者于无佛出世,观十二因缘得入道者,名为独觉。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庆与人同’。此类修行者于深山穹谷中,静心观察,见春天万物齐荣,知世事无常,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故倍复精进,如救头然。于是善思惟十二因缘法,豁然开悟,知鼻孔由下长,头发顶上出,又知此身是九孔常流不净物,最终归于老朽,此时了悟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行菩萨道即自利、利他,舍己为人。为救度教化众生而愿下地狱,使罪苦众生发菩提心而脱离三涂。众生难度颇堪伤,故菩萨们时常奔走跋涉,不辞劳苦,应身无量,拔济一切难调难伏之众生,由生死苦海至菩提涅槃岸。行此六度行门,立功立德,如救自性众生,故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成一切种智’:言智有三:一切智,空智也;道种智,假智也;一切种智,空假不二,中道了义,三智圆融。‘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六种梵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
初佛之后乃至于二万佛皆同名同姓,名为日月灯如来,姓颇罗堕,此云捷疾、利根或满语三义。(一)捷疾:很快能成佛。(二)利根:有大智慧,因修种种行门,学习经典,读诵大乘法。(三)满语:所说之法皆圆满无碍。
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文殊告诉无能胜菩萨,这二万位日月灯明佛皆演说初、中、后善法。最后的一位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曾为王,并有八位王子:(一)名有意:有大乘思想之意。(二)名善意:善发菩提大道心。(三)名无量意:有大智慧解无量义。(四)名宝意:真发明性,内求固有家珍。(五)名增意:增修无上菩提大道。(六)名除疑意:修道人莫起疑,疑心若起便迷途,故除疑惑能使智慧增胜。(七)名响意:修大乘法知法性空,如空谷以传声。(八)名法意:能解无上甚深微妙法。
这八位王子,皆有威仪德行,各领四天下(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也就是一个世界那样大),在父王弃国出家而得无上正等正觉后,亦舍国城妻子,剃度为大乘法师,并发大菩提心修习种种行门。此乃过去承事供养千万佛之善根因缘。昔佛八子,令佛(释迦佛)一子,数虽不同,并出同居之土,土有见思,俱示有子。有子事同,一子表一道清净,八子表八正道也。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昔佛亦为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诸小王、转轮圣王等说大乘菩萨无量义法。说是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现说法之六种瑞相:(一)初说法瑞。(二)入定瑞。(三)雨华瑞。(四)地动瑞。(五)众喜瑞。(六)放光瑞。大众睹此瑞相,得未曾有,故皆大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末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文殊告弥勒,在日月灯明佛之无量义会中,有二十亿菩萨,见佛之白毫光亦起疑问,欲知此光所为,故亦有发问及回答二序。时有妙光菩萨,即是文殊菩萨前生,有八百弟子。昔佛起定后,因妙光菩萨而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佛所护念。今佛起定后,法不孤起,起必因人,故亦因舍利弗而说此经。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日月灯明佛说妙法莲华经历时六十小劫,由于昔佛入于定中三昧说法,故令听者亦入于定中,专心为法而不觉时间长,是以六十小劫,似用一顿饭之时间而已。六十小劫有多长?说长非长,说短非短。一劫为十三万九千六百年。一千劫共为一个小劫。然而一念是万劫,万劫即是一念;万劫不离一念心,时间的长短无非分别在心。在四王天方一昼夜,而人间已是五十年!三十三天之一昼夜,则为人间一百年。同理,若人修习禅定,不起妄想,即使坐了一日,亦如同几秒钟。但若人打坐时妄想纷飞,即使坐了几秒钟,亦有度日如年之感,在那儿尽打妄想…‘哦!怎么还不敲引磬?我的腰又酸、脚又痛,噢!真受不了!’又如人听经,若能专志凝神,必能深入了解经义,而法喜充满,岂有时间上之观念?相反的,若人不能暂时将事业或家庭之心放下,而专心听法,必不能获得法益,所谓专一则灵,分歧则蔽。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日月灯明佛用了六十小劫,说法华经,大众皆默然端坐,承受圣旨。说是经已,即于梵(梵天王)、魔(魔王)、沙门(译作‘勤息’,即出家人),及天人、阿修罗等众中而宣言:如来将入于无余涅槃。除唯识论之四种涅槃说法外,统论涅槃则有三种:(一)性净涅槃:凡圣平等,即法身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二)圆净涅槃:出障圆明即般若德。此是如来之三德秘藏。(三)方便净涅槃:为众生故,从空出假,非生示生,非灭示灭,即解脱德。于六道中不染纤尘,出涅槃而常乐。所行所作皆为方便涅槃。诸佛皆于中日——阳,出生;于中夜——阴,入灭。中日表光明,中夜表黑暗。又唯识明有四涅槃:(一)自性清净涅槃:佛与众生平等共有。(二)有余依涅槃:因有色身,以假为真,认贼作子,向外驰求,起贪嗔痴等染污念而牵动诸烦恼业障,故云余依苦未灭。唯有达到灰心泯智,我空法空,破我法二执,方能得入无余。(三)无余依涅槃:谓烦恼既尽,苦依亦灭,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四)无住处涅槃:入于寂灭。谓真如兼复出所知障。大悲般若经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尽未来际,寂而常照,利益众生。’将前三与后四涅槃归纳起来,可解为自性清净,即是性净。有余无余,出烦恼障。无住,出所知障,即是圆净。从体起用,示生示灭,而实非生、非灭,即方便净(方便涅槃)。一切众生原本性净(佛性),二乘无学具有前三,唯有佛陀已圆入四种涅槃。
这时日月灯明佛在诸比丘及大众中为德藏菩萨授记,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日净身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佛本具十号,此略与三。佛授记完毕即于中夜入灭。妙光菩萨便承继佛位演说妙法莲华经,历时八十小劫。他亦成为众王子之尊师,在他教化下,诸王子坚固恒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八位王子从无量劫以来曾恭敬供养百千万亿佛,出家后修佛因故皆成佛,法意王子是众王子中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法王破有,如灯续明。然灯佛是释迦牟尼佛之师父,而文殊菩萨却是然灯佛之老师,若论辈份,文殊菩萨应是释迦佛之师祖。但佛法平等,无分高下,圆融无碍。诸佛菩萨为救度众生故示生示灭,假世涉俗利生,现各种相貌角色,犹如在人生舞台上演戏。一旦此剧演完时也就各回本位,而入于寂灭。
在妙光菩萨(文殊)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贪著名闻利养,故其名为求名。因其身心于名利生染着,故不能专一读诵经典而随忘,智慧光明久未能显现。虽然其慧业未修得圆满,但其福德却得植无量,因他曾于百劫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百千万亿诸佛。文殊告弥勒菩萨:‘你知道那位妙光菩萨是谁吗?他就是我的前生,而求名菩萨是谁呢?就是你呀!’文殊菩萨又说:‘现在又见此瑞相,我想是佛陀要请妙法莲华经之预兆。’
人若真诚读诵经典,常有天人散花,有异香遍布,鬼神恭敬供养。若为了贪求名闻利养而出家,最要不得。修道人不应求供养之丰厚,更不应为了供养薄而恼怒于心。真正修道者,多亦少,少亦多,皆以平等视之。我有一在家徒弟,是一外国人,见人封果仪给我,他亦照做。我撕开一看,哦!是一个Penny,我很高兴,因为这是他最真诚的心意。第二天他又再供养果仪,并解释昨天刚好身边没带钱。是故有诚心者,少亦多;若无诚心,多亦少。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数劫&&& 有佛人中尊&&&
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
度无量众生& &&无数亿菩萨&&&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时&&&
所生八王子&&& 见大圣出家&&&
亦随修梵行
时佛说大乘&&&
经名无量义&&& 于诸大众中& &&而为广分别
佛说此经已&&&
即于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无量义处
天雨曼陀华&&&
天鼓自然鸣&&& 诸天龙鬼神&&&
供养人中尊
一切诸佛土&&&
即时大震动&&& 佛放眉间光&&&
现诸希有事
此光照东方&&&
万八千佛土&&& 示一切众生&&&
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
以众宝庄严&&& 琉璃玻璃色&&&
斯由佛光照
我回想过去无量劫中,有一古佛号日月灯明世尊,曾度脱无量众生,成就无数菩萨之道业。佛未出家前所生的八王子亦随大圣修梵行(修诸净行)。尔时日月灯明佛,为诸大众,广分别演说无量义后,即跏趺坐入于无量义三昧中。当时,现说法之六种祥瑞,天鼓空中自呜,天龙八部恭敬供养人中尊,即日月灯明佛。并于是佛光中见生死业报处,及以琉璃玻璃色(此琉璃形如玻璃,出自波罗奈国,其色莹洁)等众宝庄严诸佛净土。
及见诸天人&&&
龙神夜叉众&&& 乾闼紧那罗 &&&各供养其佛
又见诸如来&&&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严甚微妙
如净琉璃中&
&&内现真金像&&& 世尊在大众&&
&敷演深法义
一一诸佛土&&&
声闻众无数&&& 因佛光所照 &&&悉见彼大众
或有诸比丘&&&
在于山林中& &&精进持净戒 &&&犹如护明珠
又在佛光中见天龙八部众,各各供养其土之佛。又见诸如来演说法义深远之初、中、后善。自然成佛道,法尔如是,本非造作,佛道清净,契理悟真,即登正觉,故云自然成。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紫金光聚身,胜妙净明,如琉璃色净,内外莹彻。‘内现真金像’:身如金像,性如琉璃。色身微妙,现于性中。
又见他土诸佛,于无数声闻等众会中,敷扬演说,无上甚深微妙法。复见二乘比丘众,于深山穹谷,精进持净戒如护明珠。他们昼夜六时皆自严守戒律。昼,初、中、后日分为三时;夜,初、中、后夜分三时。能持一分戒律就有一分光明,更何况严净戒律呢?这样自性光明自然显现,乃至能成佛。故诸佛教义中,以戒律为最。尤其出家人更应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戒定慧,方能永无魔事而成就无上菩提。
五戒十善为做人之最基本条件,持之以恒,能净化身心。为沙门者每天应念这首偈颂:‘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可入世。’此意谓出家人需要自严戒律,身口意三业清净,要成就一切众生,而非障碍或恼怒他人,乃至一只畜生或一条虫都不得令它起烦恼。非但身不犯过,连起恼人、害人之念皆勿生起。已生起之恶念悉令断除,未生之善念令之生起,已生起之善念令之增长。
又见诸菩萨&&&
行施忍辱等&&& 其数如恒沙&&&
斯由佛光照
又见诸菩萨&&&
深入诸禅定&&& 身心寂不动&&&
以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
知法寂灭相&&& 各于其国土&&&
说法求佛道
尔时四部众&&&
见日月灯佛&&& 现大神通力&&&
其心皆欢喜
各各自相问&&&
是事何因缘&&& 天人所奉尊&&&
适从三昧起
赞妙光菩萨&&&
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
唯汝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
令妙光欢喜
说是法华经&&&
满六十小劫&&& 不起于此座&&&
所说上妙法
是妙光法师&&&
悉皆能受持
又见恒河沙数之菩萨修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有三:财施、法施及无畏施(助人脱离恐怖与困难)。忍辱亦有三:生忍、法忍及无生法忍。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念玆在玆,昼夜六时皆安住禅定中。‘身心寂不动’:内外寂然,身心不动,入于深定,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已了知诸法寂灭相理,而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于佛光中所见之瑞相,皆令四众欢喜而好奇的互相发问,佛为何现此大神通力?正在天人奉敬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而起,并赞叹妙光菩萨,是能奉持及证知如来法藏之一位明眼善知识,故为一切人天所归依信奉之导师。世尊赞叹,令妙光菩萨欢喜之余,随即正式演说法华经,历时六十小劫,不起于法华座席。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令妙光法师顶戴奉旨,信解受持。
佛说是法华&&&
令众欢喜已&&& 寻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众
诸法实相义&&&
已为汝等说&&& 我今于中夜&&&
当入于涅槃
汝一心精进&&&
当离于放逸&&& 诸佛甚难值&&&
亿劫时一遇
世尊诸子等&&&
闻佛入涅槃&&& 各各怀悲恼&&&
佛灭一何速
圣主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我若灭度时&&&
汝等勿忧怖
是德藏菩萨&&&
于无漏实相&&& 心已得通达&&&
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
亦度无量众&&& 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分布诸舍利&&&
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数如恒沙
倍复加精进&&&
以求无上道
佛说此法华经,令大众欢喜信受,并于是日为天龙八部、鬼神等开示诸法中实相妙义。‘诸法’,即一切法,八万四千法门。法门虽多,只要能知解其中一法门,则一知一切知,一明一切明,闻一知十,一即无量。有人问我,八万四千法门中,那一个第一?这是个问题,但也不是问题,何以故?不明了即是问题,明白后则不成问题。我给他的答案是:八万四千法门皆为上首。这些法门无非用以对治我们的坏习气毛病。只要能应病予药,契合我们的根机,即为无上法门。‘实相’,实相者无相,也无所不相,要是有个相就不是实相。一切相皆由实相产生,但它的本体是无相,因本体无相才会产生一切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故诸法为单一法,法华经即是实相法。
佛说,我已为汝等如实演说诸法实相,故将于子夜时分入灭,往后汝等应当自勉,一心精进,远离懈怠放逸。佛示现入灭亦是教化众生之方法,因为佛若常住于世,众生会生出依赖及放逸心。出家不修行者,犹如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须知佛法难闻,圣僧难求,佛宝更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一如我现在日日说法,但你们因依赖有师在而不发奋努力,不将每日之笔记,细细阅读,却置诸高阁。可是人生多悲欢离合,一旦有特别因缘我离开了你们,反而促使你们产生自立之力量,而发奋图强。切记修行者要仗自力,打起精神,鼓起勇气,勇猛精进。‘佛陀本无种,众生当自强!’
当八王子及诸众等闻佛欲入涅槃时,每一位皆悲从中来,而忧悲苦恼于心,师徒们情同父子,莫不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婆夷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