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位高人写的微信能讲讲灵宝毕法上卷四部功的具体修炼方法?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道友作答,谢谢

《灵宝毕法》功法四题
我的图书馆
《灵宝毕法》功法四题
&《灵宝毕法》功法四题
《灵宝毕法》是钟吕金丹派秘典,其书奠定了宋元以降内丹学的理论功法,宋代内丹家“皆祖述钟吕”,盖有取于此书。然时人常推尊张伯端的《悟真篇》,殊不知张伯端语多恍忽,了不将功法示人。明代天师张宇初即评说:“张之书多文而隐”1。而《灵宝毕法》则不然,名曰《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唯因“秘传”,反将内丹功法诀要“泄露”无遗。如所周知,普通内丹书不但含混、模糊,且多用隐名,而《灵宝毕法》一书不仅讲具体功法,且对内丹隐名、术语作释。此二者均属罕见之举,亦为本书的特色,对于修道者颇具操作意义。
《灵宝毕法》相传为钟离权得之于终南山,授予吕洞宾,故又名《钟离授吕公灵宝毕法》,郑樵于宋高宗绍兴年间撰成的《通志·艺文略》著录。据此可断两宋间此书己流传于世。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则为《钟离真人灵宝毕法》。按钟离权字云房,号“正阳子”,《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有传,系采自众说,但多神话。南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记“钟离权字云房,自称汉时遇王玄甫得长生之道,避乱入终南山”云云,亦是传闻2。实为五代道士,据宋人称其“五代时隐士”可定,亦可由此推定其书上限在五代。有关吕洞宾的传说也不出宋人的范围,较早的是宋《国史》的记载(元脱脱主编的《宋史·陈抟传》本此)和宋真宗时人杨亿的《杨文公谈苑》(参《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十三)。据此,吕洞宾当亦为五代人,与陈抟同时,往来于陈抟斋中3,宋初又“多游人间,颇有见之者”。钟吕金丹派的另一名著《钟吕传道集》,题为“正阳真人钟离权云房述,纯阳真人嵒吕洞宾集,华阳真人施肩吾希圣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钟吕传道记》,“施肩吾撰”。此书与《灵宝毕法》同一思想体系,而且明明白白是在为《灵宝毕法》作解。在《道藏》中收于《修真十书》卷十四至十六,而两宋间人曾慥所编《道抠》亦有节要。《道枢》卷三十九《传道上篇》相当于《修真十书》卷十四;卷四十《传道中篇》相当于《修真十书》卷十五及十六第一篇“论还丹”;卷四十《传道下篇》相当于《修真十书》卷十六“论炼形”。末谓钟离于是择吉日授纯阳子《灵宝毕法》。(可见过去有人认为《钟吕传道集》出南宋光、宁时,是不对的。)考吕洞宾弟子华阳子施肩吾(非唐代栖真子施肩吾)为宋真宗时人,其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在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之前,而他传道于李竦也在此前后4。凡此种种,可以推断《灵宝毕法》制作年代的下限当在宋真宗以前。显然我们不能遽定这部丹书就是钟离权亲著,但它属于钟吕金丹派的功法经典还是可以断言的。我们今天研究它,也主要着眼于其内丹功法价值。
笔者分别四题,略论其丹法观念。
一、丹法结构
《灵宝毕法序》云:“仆志慕前贤,心怀大道,不意运起刀兵,时危世乱,始以逃生,寄迹江湖岩谷,退而识性留心,唯在清净希夷。历看丹经,累参道友,止言养命之小端,不说真仙之大道。因于终南山石壁间获收《灵宝经》三十卷,上部《金诰书》,元始所著;中部《玉录》,元皇所述;下部《真源义》,太上所传。共数千言。”这里所说“灵宝经”非指作为三洞之一的洞玄部《灵宝经》,而是取义于道教传统中“灵宝”一词的神圣意味。号称三十卷却仅数千言,可见并非实际卷数。根据著录,宋代此书为十卷。今本三卷,分为十篇,这十篇就是原来的卷数。每篇又分六仪,即六种编例。除了序中提到的托于三清(元始天尊、元皇天尊、太上老君)的《金诰》、《玉书》、《真原》之外,还有《比喻》、《真诀》和《道要》。书中把内丹劝法分成小、中、大三乘,即三种层次。匹配阴阳、聚散水火、交媾龙虎、烧炼丹约为小乘安乐延年法四门;肘后飞金晶、玉液还丹、金液还丹为中乘长生不死法三门;朝元、内观、超脱为大乘超凡入圣法三门。这三乘对应于人仙、地仙和天仙这三种成仙层次。比较而言,《钟吕传道集》则是对《灵宝毕法》内丹功法的理论阐释,全书以钟吕对话的专论形式展开,有论真仙、大道、天地、日月、四时、五行、水火、龙虎、丹药、铅汞、抽添、河车、还丹、炼形、朝元、内观、魔难、证验那专论。这些名目大多是《灵宝毕法》讲过的,但也有小异。如水火等,《灵宝毕法》比较偏重气液关系,始终贯穿着阴阳互含的思想,一如中医学讲八纲,阴阳为总纲。《钟吕传道集》则分论之,且将前著所说心火、肾气之火、膀胱之气“三火”称为“君火”、“臣火”、“民火”。《灵宝毕法》是在玉液还丹、金液还丹二项之下附带讲玉液炼形利金液炼形,《钟吕传道集》则将还丹、炼形分为二项。《灵宝毕法》公“内观第九”篇附带讲“魔”,《钟吕传道集》则把“魔难”作为一个独立专题,并分释“十魔九难”。尽管有此小异,《钟吕传道集》涉及功法的基本结构跟《灵宝毕法》是一致的,其中所讲“法有十二科”即是后者的十法门。正如该集《论证验》总结的那样:“法有十二科:匹配阴阳第一,聚散水火第二,交媾龙虎第三,烧炼丹药第四,肘后飞金精第五,玉液还丹第六,玉液炼形第七,金液还丹第八,金液炼形第九,朝元炼炁第十,内观交换第十一,超脱分形第十二。”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宋代以后内丹功法通常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合道”(或“炼神返虚”)四步,那么在《灵宝毕法》中是否有此观念或此观念刍型?‘我们知道,同为钟吕金丹派著作的《西山群仙会真记》已有这方面比较清晰的观念,只是提法稍异,作“炼法入道”、“炼形化炁”、“炼炁成神”、“炼神合道”、“炼道入圣”。更早,在唐初道经《洞玄灵宝定观经》中即有得道七候之说,其第五至第七(也是最高层次的征候)为:“五者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者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者炼神合道,名曰至人。”司马承祯《坐忘论》末附《坐忘枢翼》,其“身有七候”全抄自《定观经》。但是《定观经》和《坐忘论》却并非标准的内丹书,所以那里的形→气→神→道只是表明修炼所达到的层次,而并非丹法结构本身。同样的观念也体现于五代谭峭的《化书》中,此书设想宇宙生成是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万物而变得闭塞不通,因此修道就是以形化气、气化神到神返虚的过程。这种顺则生物成人、逆则返虚复命的观念对后世内丹道影响甚巨。内丹家将它转换为可操作的功法,这就形成了内丹从时间上渐次展开的丹法结构。我认为从《灵宝毕法》起,是形成了这样的内在结构的。因为它的小乘四门即相当于筑基功夫,中乘三门皆是炼精化气,大乘三门中的朝元则是炼气成神,即炼五脏之气以朝元,内观为炼神,超脱即返虚。
应当说明的是:通常所谓“炼精化气”以下,《钟吕传道集·论还丹》作“炼形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其实“炼形成气”就是“炼精化气”,即炼“形中之精以生气”(同书《论炼形》)。诚如《灵宝毕法·超脱第十》所言:“道本无也,以言有者非道也;道本虚也,以言实者非道也。”《钟吕传道集·论朝元》也说:“道本无形。”“炼神合道”即是“炼神返虚”。
从内丹修炼的体位程序来说,《灵宝毕法》也是大体合乎精→气→神→虚这种从下炼至上的丹池法构的。如“小乘”一段讲“小炼形”等功法,重视心肾相交,意在通过“勒阳关而炼丹药”(具体地说,“以肚微胁脐肾”,使之渐热),以“炼汞补丹田”(又名“成圣胎”、“胎仙完”),说白了就是聚精、固精。文中指出可补因肾虚而导致的晚年亏损,表明了这就是筑基功夫。其重点在于下丹田精区。“中乘”之法虽要领在“五行颠倒,三田返覆”,自在打通上中下三丹田、心肾肝肺脾五脏,但重心实在中丹田气区。“道要”说肘后飞金晶:“飞金晶入脑,下田返上田;采药,下田返中田;烧药进火,中田返下田。乃曰三元用事。”玉液还丹一段,“比喻”说:“金玉之气凝于空而为瑞气祥烟者,比于气炼形也。”这是说,在前炼精化气的基础上有两种气,一种是金液之气,一种是玉液之气,在还丹后用之以炼形。“真诀”说:“若不行此玉液还丹之法,而于三百日养就内丹,真气才生,艮卦飞金晶,一撞三关,上至泥丸,当行金液还丹之法,自顶中前下金水一注,下还黄庭,变金成丹,名曰金丹。”“金”既指金液,又指金精(“飞金晶”又名“飞金精),则“丹”当指精所化之气,亦指化气的中丹田5。黄庭居身中央,于此变金成丹,可知重点在于中丹田气区。“大乘”之法则中移上,重心自在上丹田神区。朝元“道要”说:“气全可以内观,炁后聚阳神以入天,神炼之而合道,入圣超凡。”内观“金诰”说“观乎神而不观乎形,形无不备而神得见矣。”至于超脱,则是将阳神超脱于圣躯而入虚,是钟吕内丹道最为神秘、最具宗教意味的一幕。这一段功法被《钟吕传道集》概括为五气朝元、三阳聚顶,乃炼气成神,非止于炼形住世。总之,正如《钟吕传道集》所总结的那样:“丹田有三:上田神舍,中田气府,下田精区。精中生气,气在中丹;气中生神,神在上丹;真水、真气合而成精,精在下丹。”6钟吕金丹派的丹法结构,就身体部位而言,乃是,下而上的修炼程式。这一点在《灵宝毕法》中已初见端倪,到华阳子施肩吾编《钟吕传道集》时就更为明确了。
《灵宝毕法》基于天人合一观念,特重修炼的时。其中言及“时”之处颇多,例如:匹配阴阳一段论人“气散难生液,液少难生气”,于是要求“当其(指修炼者)气旺之时,日用卯卦,而于气也,多入少出,强留在腹,……”又言“又于日入用乾卦之时,以聚元气”;早朝则用震卦;是为乾艮震三元用事之法7。诸如此类,可以说每一节特定的功法都有时的规定。这种时取法于天地自然的循环,诚如“比喻”所说:“以月外比太空,以心肾比天地,以气液比阴阳,以子午比冬夏。子时乃曰坎卦,肾中气生;午时乃曰离,气到心,肾气与心气相合而太极生液。……离卦,心中液生。”《钟吕传道集》对此解说道:“人之一日,如日月之一月,如天地之一年。”“大道长养万物,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人也。”人身亦同天地,“不知交合之时”;“月中不知损益,日中又无行持”,就会“端坐候死”。又言:“身中用年,年中用月,月中用日,日中用时,盖以五藏之气,月上有盛衰,日上有进退,时上有交合,运行五气而气传六候,金木水火土分列无差,东西南北中生成有数,炼金生真气,炼气含阳神,炼神合大道。”8
然而《灵宝毕法》所谓“时”实乃身中活子午。何以见得?因为上文讲的十分清楚:子时是作为“肾中气生”即阴中生阳的自我感觉的标识,同理,午时是“心中液生”即阳中生阴的标识。正因为它们描述的是心肾、气液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阴阳关系,所以可用《周易》表示阴阳互含的坎({kan})离({li})二卦象征性地显示出来。换言之,所谓“时”是对身体某种修炼事件的描述的浓缩记号。记时并非根据外部的昼夜变化,而是依赖于自我感觉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
即以肘后飞金晶为例。“比喻”说:“阴阳升降在天地之内,比心肾气液交合之法;日月运转在天地之外,比肘后飞金精之事也。日月交合比进火之法加减。阳升阴降,无异于日月之魂魄;日往月来,无异于心肾之气液。”9以下即言“人之午时”当岁之夏至、月十六日,“人之子时”当岁之冬至、月之旦。“真诀”言行肘后飞金精“当正子时,非始非终”,后文又说:“自丑行之,至寅终而可止,乃曰肘后飞金晶。”同样是肘后飞金晶,单行时用坎卦来象征;而行金液、玉液还丹、炼形时,择时又自不同:“方行还丹炼形之法,凡用艮卦飞金晶入脑,止于选卦而已。”艮卦({gen})是东北方卦,时序上次于坎卦(正北方卦)。可见是表示修炼的进一步深化。
但是这种身中活时用于炼五脏,必须考虑春夏秋冬四时禁忌。正如书中所说:“天地有五帝而比人之有五脏也。……凡春夏秋冬之时不同,而心肺肝肾之旺有月。”因此,“凡春二月,……真气随天度运而在肝。若遇木日甲乙,救土于辰戌丑未之时,依时起火炼脾气;余日兑卦时,损金以耗肺气,是时不可下功也。……”10按五行说,木在四时为春,在人五脏为肝,故春天木气旺,肝气亦旺;若遇木日甲乙更旺。而土在五脏为脾;木旺则克土,故于代表土的辰戌丑未之时救土炼脾气。兑卦是西方之卦,于四季代表秋天,而二者均为金行。肺主金行。五行金克木。故说“余日兑卦时,损金以挽肺气,是时不可下功”。这体现出五脏平衡的观念;夏、秋、冬依此类推,各有禁忌。所谓“五行颠倒”,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考虑四时对五脏旺衰的影响。
严格的程式化也是《灵宝毕法》有关“时”的观念的一项内容,因前文讨论其功法结构已言及之,这里不再赘述。
三、肘后飞金晶
肘后飞金晶在《灵宝毕法》内丹功法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是玉液还丹炼形、金液还丹炼形乃至五气朝元、三阳聚顶的前提条件。“肘后飞金晶”又名“肘后”飞金精”,“晶”即指精。《灵宝毕法》说“又曰抽铅”。关此,《钟吕传道集》解释说:“既以采药为添汞,添汞必须抽铅,所以抽铅非在外也。自下田入上田,名曰肘后飞金晶,又曰起河车而走龙虎,又曰还精补脑,而长生不死。”11若用阴阳消长象征的方式,可以说添汞乃是采{kan}(坎)中的一阳添{li}(离)中的一阴;抽铅则是抽(离)中的二阳(正阳之气)以进火;主旨皆在修得纯阳(阳神)。所谓“三卦”(又称“三花聚顶”)的“三阳”指的正是这种以乾卦({qian})来象征的纯阳或阳神。所谓“河车”,是精水中车轮转动作比喻来指谓精气在身中的循环往来,即后世所说“周天”。肘后飞金精是河车的第一步,“龙虎”喻气液(真一之水和正阳之炁),故说“起河车而走龙虎”。而称肘后飞金精为还精补脑,显然是从实质意义上指明它的功效等同于道教房中术。
然而最令一些研读钟吕金丹派著作者不解的,恐怕还是词组“肘后飞金晶”中“肘后”一词的意义。其实,答案就在《灵宝毕法》本文之中。兹录其文如下:
  真诀曰:坎卦阳生,当正子时,非始非终,艮卦肾气交、肝气未交之前,静室中披衣握固,正坐盘膝,蹲下腹肚,须臾升身,前出胸而微偃头于后,后闭夹脊双关,肘后微扇一二,仲腰,尾闾穴如火相,自腰而起,拥企夹脊。慎勿开关,即时甚热气壮。渐次开夹脊关,而放气过关,仍仰面,脑后紧偃,以闭上关。慎勿开之,即觉热极气壮。渐次入顶,以补泥丸髓海。须身耐寒暑,方为长生之基。次用还丹之法。如是前件,出胸伸腰闭夹脊,蹉而升之腰间。火不起,当静坐内观,如法再作,以至火起为度。12
这是从背部督脉引精气入脑的修炼方法,其中打通三关是关键。《灵宝毕法》说:“烧药勒阳关,始一百日飞金晶入脑。三关一撞,直入上宫泥丸。”“背后尾闾穴曰下关,夹脊曰中关,脑下曰下关。始飞金晶以通三关。”文中讲得明白,“肘后”是指配合升身出胸、偃头于后,用意念闭夹脊双关等一系列动作,手肘向后微扇一二,然后伸腰,以便使闾尾穴下关如火相的精气自腰而起,放气过夹脊中关。结合下文来看,若火气不壮,还可用手搓动腰间,以助精气升上,而这也是肘后的动作。“肘后”一词,表明此乃背部的功法。
四、玉液与金液
玉液还丹和金液还丹是继肘后飞金晶之后的两种功法。在《灵宝毕法》中,玉液炼形和金液炼形附着于此二名目之下,实则为四节功法。到《钟吕传道集》有专门“论还丹”、“论炼形”,这一点就更明确了13。然而为何分别为“玉液”、“金液”?亟须澄清。因为如果仅从《钟吕传道集》中孤立地寻摘出“金液乃肺液也”、“玉液乃肾液也”这两句话,不仅无法了解其实质,而且易生误解。《钟吕传道集》上下文是这样的:
前贤往圣,多以肺液入下田而曰金液丹,心液入下田而曰玉液还丹。此论非不妙矣,然而未尽玄机。……金液乃肺液也。肺液为胎胞,含龙虎,保送在黄庭之中。大药将成,抽之肘后,飞起其肺液入上宫而下还中丹,自中丹而还下田,故曰金液还丹也。玉液乃肾液也。肾液随元气以上升而朝于心,积之而为金水,举之而满玉池,散而为琼花,炼而为白雪。若以纳之,自中田而入下田,有药则沐浴胎仙;若以升之,自中田而入四支(肢),炼形则便迁尘骨;不升不纳,周而复还。故曰玉液还丹者也。14
《钟吕传道集》侧重于理论阐释,对“玉液”和“金液”是从脏腑、丹田之间的功能关系去作解释,并未从功法上加以说明。《灵宝毕法》书中表明,“玉液”、“金液”都不过是一种比喻:
“金液”、“玉液”固然是一种比喻,但在内丹功法中却有某些实际意义。“玉液”实因“玉池”而得名,而“玉池”是口腔的隐名15。“重楼”又名“十二重楼”,出《黄庭外景经》,指喉颈。“真诀”说,毕金晶后,“既罢离卦,添入咽法炼形。咽法者,以舌搅上颚两颊之间,先咽了恶浊之津,次退舌尖以满玉池,津生不漱而咽。……乃玉液还丹之法。”“金液”的命名,则与飞金晶和肺均有关,前者涉及功法,后者涉及理论。文中又从五脏关系方面阐发说:“所谓金液者,肾气合心气而不上升,薰蒸于肺,肺为华盖,下罩二气。即日而取肺液在下田,自尾阁穴升之,乃曰飞金晶,入脑中以补泥丸。补足,自上复下,降而入下田,乃曰金液还丹。既还下田,复升,遍满四体,前后上升,乃曰金液炼形。”前引《钟吕传道集》与这一段论述吻合,只是略去了具体功法,但特别点出“金液乃肺液也”。结合《灵宝毕法》来看,可知:之所以命名为“金液”,乃是由于认为金晶系心肾二气相交于肺,形成肺液。而肺在五行中属金,故名此液为“金液”。若不结合理论、功法,融汇贯通来读,就易发生误解。
以上讨论的勒阳关、飞金晶、金液还丹、玉液还丹等法,按照作者的观点,“止于炼形住世、长生不死而已,不能超脱也”。尚有朝元、内观和超脱等更深层次的道教修炼功法,值得深入研究,容当另文讨论。
1张宇初:《岘泉集》卷二。
2又有称唐代前期钟离权传道者,如宋王常集《真一金丹诀》首云,大唐显庆五午(660)庚申岁正月一日壬寅朔,荆湖北路草泽大贤处士钟离权于鲁国邹城(今在山东)东南崆峒山遇仙,授之丹诀。至麟德元年(664)三月二十五日科试,有鄂州进士吕洞宾访见钟离,问及登科得失。因经数举不第其名,再谒钟离,得真一金丹炼形之道,入终南山修炼功成。真人施肩吾不可隐吕先生之机,乃图于海中邹山石室。此与宋代更为流行的岳州石刻吕洞宾自传唐末传道说(见两宋间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神仙鬼怪》)不同。但皆称唐代。估计是从唐《异闻集》所载沈既济《枕中记》开元中道者吕翁事敷衍、变型而来,且能与栖真子施肩吾生当唐代一事吻合(实则传钟吕之道的华阳子施肩吾系北宋时人)。
3《能改斋漫录》卷十八进指出《枕中记》吕翁非吕洞宾之后,案引《本朝(指宋朝)国史》称:“关中逸人吕洞宾,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此段为《宋史》所本)。又《雅言系述》有吕洞宾传云:“关右人。咸通(860—874)初,举进士不第。值巢贼为梗,携家隐居终南,学老子法。”从时间上推,后者与《宋朝国史》并无冲突。
4参拙稿《华阳子施肩吾的丹道见想》,载《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4页。昔人多据《上阳子金丹大要》,将钟吕丹道谱系下接刘海蟾、张伯端。实则此说更晚出,且张伯端《悟真篇》自序并未称其丹法传自刘,故“刘海蟾传道”说实属附会。过去研究者以刘鉴泉先生较为公允,将施肩吾置刘海蟾前,说:“唐时传丹诀者最多,纷从无统,洎钟吕施刘显,而道始正矣。”(《道教征略》上册,《图书集刊》第1期第44页)但其传授图仍是调和诸说。
5《钟吕传道集·论还丹》云:“丹乃丹田也。”故下丹田精可称丹,中丹田气可称丹,上丹田神亦钉称丹。所谓“内丹”,概指以三丹田为本位的精、气、神。
6、17《修真十书》卷十六《钟吕传道集·论还丹》。
7《灵宝毕法》卷上。
8《修真十书》卷十四《钟吕传道集·论四时》。
9、12《灵宝毕法》卷中。
10《灵宝毕法》卷下。
11《修真十书》卷十五《钟吕传道集·论抽添》。
13《钟吕传道集·论还丹》关于还丹有更为复杂的一套说法:细分之,“有小还丹,有大还丹,有七返还丹,有九转还丹,有金液还丹,有玉液还丹;有以下丹还上丹,有以上丹还中丹,有以中丹还下丹;有以阳还阴丹,有以阴还阳丹。不止于名号不同,亦以时候差别而下手处各异也”。
14“玉池”一名出《黄庭外景经》:“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宗教所)&
馆藏&5922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灵宝毕法(上)
正阳真人钟离权云房序
道不可以言传,不可以名纪,历古以来,升仙达道者不为少矣。仆志慕前贤,心怀大道,不意运起刀兵,时危世乱,始以逃生,寄迹江湖岩谷,退而识性,留心惟在清净希夷。历看丹经,累参道友,止言养命之小端,不说真仙之大道。因于终南山石壁间,获收《灵宝经》三十卷:上部《金诰书》,元始所著;中部《玉书录》,元皇所述;下部《真源义》,太上所传:共数千言。予宵衣旰食,远虑深省,乃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天地升降之宜,气中生水,水中生气,亦心肾交合之理,比物之象,道不远人。配合甲庚,方验金丹有准;抽添卯酉,自然火候无差。红铅黑铅,彻底不成大药;金液玉液,到头方是还丹。从无入有,尝怀征战之心;自下升高,渐入希夷之域。抽铅汞,致二八之阴消;换骨炼形,使九三之阳长。水源清浊,辨于既济之时;内景真虚,识于坐忘之日。玄机奥旨,难以尽形方册;灵宝妙理,可用入圣超凡。总而为三乘之法,名《灵宝毕法》。大道圣言,不敢私于一己,用传洞宾足下,道成勿秘,当贻后来之士。
上卷小乘安乐延年法四门
匹 配 阴 阳 第 一
《玉书》曰:“大道无形,视听不可以见闻;大道无名,度数不可以筹算。资道生形,因形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天得乾道而积气以覆于下,地得坤道而托质以载于上,覆载之间,上下相去八万四千里。气质不能相交,天以乾索坤而还于地中,其阳负阴而上升;地以坤索乾而还于天中,其阴抱阳而下降,一升一降运于道,所以天地长久。
《真源》曰:天地之间,亲乎上者为阳,自上而下四万二千里,乃曰阳位;亲乎下者为阴,自下而上四万二千里,乃曰阴位。既有形名,难逃度数,且一岁者,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一岁以冬至节为始,是时也,地中阳升,凡一气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阳升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阳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阳合阴位,是时阴中阳半,其气为温,而时当春分之节也。过此阳升而入阳位,方曰得气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后,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节阳升,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天,乃阳中有阳,其气热,积阳生阴,一阴生于二阳之中。自夏至之节为始,是时也,天中阴降,凡一气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阴降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阴降共四万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阴交阳位,是时阳中阴半,共气为凉,而时当秋分之节也。过此阴降而入阴位,方曰得气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后,四十五冬至,冬至之节阴降,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地,乃阴中有阴,其气寒,积阴生阳,一阳生于二阴之中。自冬至之后,一阳复生,如前运行不已,周而复始,不失于道。冬至阳生,上升而还天,夏至阴生,下降而还地。夏至阳升到天,而一阴来至,冬至阴降到地,而一阳来至,故曰夏至、冬至。阳升于上,过春分而入阳位,以离阴位,阴降于下,过秋分而入阴位,以离阳位,故曰春分、秋分。凡冬至阳升之后,自上而下,非无阴降也,所降之阴乃阳中之馀阴,止于阳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下降得位,与阳升相遇,其气绝矣;凡夏至阴降之后,自下而上,非无阳升也,所升之阳乃阴中之馀阳,止于阴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上升得位,与阴降相遇,其气绝矣。阴阳升降,上下不出于八万四千里,往来难逃于三百六十日,即温凉寒热之四气而识阴阳,即阳升阴降之八节而知天地。以天机测之,庶达天道之绪馀。若以口耳之学,较量于天地之道,安得筹算而知之乎?
《比喻》曰: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别求于道,人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肾比地,肝为阳位,肺为阴位。心肾相去八寸四分,其天地覆载之间比也。气比阳而液比阴。子午之时,比夏至、冬至之节;卯酉之时,比春分、秋分之节。以一日比一年。以一日用八卦,时比八节,子时肾中气生,卯时气到肝,肝为阳,其气旺,阳升以入阳位,春分之比也,午时气到心,积气生液,夏至阳升到天而阴生之比也;午时心中液生,酉时液到肺,肺为阴,其液盛,阴降以入阴位,秋分之比也,子时液到肾,积液生气,冬至阴降到地而阳生之比也。周而复始,日月循环,无损无亏,自可延年。
《真诀》曰:天地之道一得之,惟人也,受形于父母,形中生形,去道愈远。自胎元气足之后,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炁,虽有自然之气液相生,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且一呼元气出,一吸元气入,接天地之气,既入不能留之,随呼而复出,本宫之气,反为天地夺之,是以气散难生液,液少难生气。当其气旺之时,日用钌卦,而于气也,多入少出,强留在腹,当时自下而升者不出,自外而入者暂住,二气相合,积而生五脏之液,还元愈多,积日累功,见验方止。
《道要》曰:欲见阳公长子,须是多入少出。从他儿女相争,过时求取真的。
此乃积气生液,积液生气,匹配气液相生之法也。行持不过一年,夺功以一岁三百日为期。旬日见验,进得饮食,而疾病消除,头目清利,而心腹空快,多力少倦,腹中时闻风雷之声,馀验不可胜纪。
解曰:阳公长子者,乾索于坤,如气升而上也。儿日气,自肾中升;女是液,自心中降。相争,儿女上下之故。闭气而生液,积液而生气,匹配两停,过时自得真水也
真解曰:此乃下手之初,于卯卦阳升气旺之时,多吸天地之正气以入,少呼自己之元气以出,使二气相合,气积而生液,液多而生气,乃匹配阴阳,气液相生之法也。
聚 散 水 火 第 二
《金诰》曰:所谓大道者,高而无上,引而仰观,其上无上,莫见其首;所谓大道者,卑而无下,俛而俯察,其下无下,莫见其基。始而无先,莫见其前;终而无尽,莫见其后。大道之中而生天地,天地有高下之仪;天地之中而有阴阳,阴阳有始终之数。一上一下,仰观俯察,可以测其机;一始一终,度数推算,可以得其理。以此推之,大道可知也。
《真源》曰:即天地上下之位,而知天地之高卑;即阴阳终始之期,而知天道之前后。天地不离于数,数终于一岁;阴阳不失其宜,宜分于八节。科至一阳生,春分阴中阳半,过此纯阳而阴尽,夏至阳太极而一阴生,秋分阳中阴半,过此纯阴而阳尽,冬至阴太极而一阳生,升降如前,上下终始,虽不能全尽大道,而不失大道之本,欲识大道,当取法于天地,而审于阴阳之宜也。
《比喻》曰:以心肾比天地,以气液比阴阳,以一日比一年。日用艮卦比一年,用立春之节,乾卦比一年,用立冬之节。天地之中,亲乎下者为阴,自下而上四万二千里,乃曰阴位,冬至阳生而上升,时当立春,阳升于阴位之中二万一千里,是阳难胜于阴也;天地之中,亲乎上者为阳,自上而下四万二千里,乃曰阳位,夏至阴生而下降,时当立秋,阴降于阳位之中二万一千里,是阴难胜于阳也。时当立夏,阳升而上,离地六万三千里,去天二万一千里,是阳得位而阴绝也;时当立冬,阴降而下,离天六万三千里,去地二万一千里,是阴得位而阳绝也。一年之中,立春比一日之时,艮卦也,肾气下传膀胱,在液中微弱,乃阳气难升之时也;一年之中,立冬比一日之时,乾卦也,心液下入,将欲还元,复入肾中,乃阴盛阳绝之时也。人之致病者,惟阴阳不和,阳微阴多,故病多。
《真诀》曰:阳升立春,自下而上,不日而阴中阳半矣;阴降立冬,自上而下,不日而阳中阴半矣。天地之道如是,惟人也,当退卦气微,不知养气之端,乾卦气散,不知聚气之理,日夕以六欲七情耗散元阳,使真气不旺,走失真气,使真液不生,所以不得如天地之长久,故古人朝屯幕蒙,日用二卦,乃得长生在世。朝屯者,盖取一阳在下,屈而未伸之义,其在我者,养而伸之,勿使耗散;幕蒙者,盖取童蒙求我,以就明弃暗,乃阴间求阳之义,其在我者,昧而明之,勿使走失。是以日出当用艮卦之时,以养元气,勿以利名动其心,勿以好恶介其意,当披衣静坐,以养其气,绝念忘情,微作导引,手脚递互伸缩三五下,使四体之气齐生,内保元气上升,以朝于心府,或咽津一两口,搓摩头面三二十次,河出终夜壅聚恶浊之气,久而色泽弃美,肌肤光润。又于日入当用乾卦之时,以聚元气,当入室静坐,咽气搐外肾,咽气者是纳心火于下,搐外肾者是收膀胱之气于内。使上下相合肾气之火,三火聚而为一,以补暖下田,无液则聚气生液,有液则炬液生气,名曰聚火,又曰太乙含真气也。早朝咽津摩面,手足递第一线伸缩,名曰散火,又名曰小炼形也。
《道要》曰:花残叶落深秋,玉人懒上危楼。欲得君民和会,当时宴罢频收。
此纳心气而收膀胱气,不令耗散,而相合肾气,以接坎卦气海中新生之气也。必以立冬为首,见验方止,行持不过一年,夺功以一岁三百日为期。旬日见验,容颜光泽,肌肤充悦,下田温暖,小便减省,四体轻健,精神清爽,痼疾宿病,尽皆消除。如惜岁月,不倦行持,只于匹配阴阳功内,稍似见验,叙入此功,日用添入艮卦,略行此法,乾卦三元用事,应验方止。
解曰:花残叶落深秋者,如人气弱,日幕之光,阳气散而不升,故曰“懒上危楼”。楼者,十二重楼也。心为君火,膀胱民火,咽气搐外肾,使心与外肾气聚而为一,故曰“和会”。宴乃咽也,收乃搐也。早晨功不绝者,此法为主本也。
真解曰:艮卦阳气微,故微作导引伸缩,咽津摩面,而散火于四体,以养元气。乾卦阳气散,故咽心气,搐外肾,以合肾气,使三火聚而为一,以聚元气,故曰“聚散水火”,使根厚牢固也。
交 媾 龙 虎 第 三
《金诰》曰:太元初判而有太始,太始之中而有太无,太无之中而有太虚,太虚之中而有太空,太空之中而有太质,太质者,天地清浊之质也。其质如卵而玄黄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阳升到天,太极而生阴,以窈冥抱阳而下降;阴降到地,太极而生阳,以恍惚负阴而上升。一程式一降,阴降阳升,天地行道,万物生成。
《真源》曰:天如覆盆,阳到难升;地如磐石,阴到难入。冬至而地中阳升,夏至到天,其阳太极而阴生,所以阴生者,以阳自阴中来,而起于地,恍恍惚惚,气中有水,其水无形,夏至到天,积气成水,是曰“阳太极而阴生”也;夏至而天中阴降,冬至到地,其阴太极而阳生,所以阳生者,以阴自阳中来,而出于天,杳杳冥冥,水中有气,其气无形,冬至到地,积水生气,是曰“阴太极而阳生”也。
《比喻》曰:以身外比太空,以心肾比天地,以气液比阴阳,以子午比冬夏。子时乃曰坎卦,肾中气生;午时乃曰离卦,心中液生。肾气到心,肾气与心气相合,而太极生液,所以生液者,以气自肾中来,气中有真水,其水无形,离卦到心,接著心气,则太极而生液者如此;心液到肾,心液与肾水相合,而太极复生于气,所以生气者,以液自心中来,液中有真气,其气无形,坎卦到肾,接著肾水,则太极而生气者如此。可比阳升阴降,至太极而相生,所生之阴阳,阳中藏水、阴中藏气也。
《真诀》曰:肾中生气,气中有真水;心中生液,液中有真气。真水真气,乃真龙真虎也。阳到天而难升,太极生阴;阴到地而难入,太极生阳:天地之理如此。人不得比天地者,六欲七情,感物丧志,而耗散元阳,走失真气。当了卦肾气到心,神识内定,鼻息少入迟出,绵绵若存,而津满口咽下,自然肾气与心气相合,太极生液;及坎卦心液到肾,接著肾水,自然心液与肾气相合,太极生气。以真气恋液,真水恋气,本自相合,故液中有真气,气中有真水,互相交合,相恋而下,名曰交媾龙虎。若火候无差,抽添合宜,三百日养就真胎,而成大药,乃炼质焚身,朝元超脱之本也。
《道要》曰:一气初回元运,真阳欲到离宫,捉取真龙真虎,玉池春水溶溶。
此恐泄元气而走真水于身外也。气散难生液,液少而无真气,气水不交,安成大药?当此年中用月,以冬至为始,日中用时,以离卦为期。或以晚年奉道,根元不固,自度虚损而气不足之后,十年之损,一年用功补之,名曰采补还丹。补之过数,止行此法,名曰水火既济可以延年益寿,乃曰人仙,功验不可备纪。若补数足,而口生甘津,心境自除,情欲不动,百骸无病,而神光暗中自现,双目时若惊电。以冬至日为始,谨节用法,三百日脱其真胎,名曰胎仙。
解曰:在外午时为离卦,太阳为真阳,在人心为离宫,元阳为真龙也。真虎乃肾气中之水,真龙乃心液中之气,口为玉池,津为春水。
直解曰:一气初回元运,以冬至为始,即子月也。真阳欲到离宫,以离卦为期,即午时也。真龙者,心液中之气;真虎者,肾气中之水。气水相合,乃曰龙虎交媾也。
烧 炼 丹 药 第 四
《金诰》曰:天地者,大道之形;阴阳者,大道之气。寒热温凉,形中有气也;云雾雨露,气中有象也。地气上升,腾而为云,散而为雨;天气下降,散而为雾,凝而为露。积阴过则露为雨、为霜、为雪,积阳过则雾为烟、为云、为霞。阴中伏阳,阳气不升,击搏而生雷霆;阳中伏阴,阴气不降,凝固而生雹霰。阴阳不谐合,相对而生闪电;阴阳不匹配,乱交而生虹霓。积真阳以成神,而丽乎天者星辰;积真阴以成形,而壮乎地者土石。星辰之大者日月,土石之贵者金玉,阴阳见于有形,上之日月、下之金玉也。
《真源》曰:阴不得阳不生,阳不得阴不成。积阳而神丽乎天,而大者日月也,日月乃真阳,而得真阴以相成也;积阴而形壮于地,而贵者金玉也,金玉乃真阴,而得真阳以相生也。
《比喻》曰:真阳比心液中真气,真阴比肾气中真水。真水不得真气不生,真气不得真水不成。真水真气,比于离卦,和合于心上肺下,如子母之相恋,夫妇之相爱。自离至兑,兑卦阴旺阳弱之时,比日月之下弦,金玉之在晦,不可用也。日月以阴成阳,数足生明;金玉以阳生阴,气足成宝。金玉成宝者,盖以气足而进之以阳;日月生明者,盖以数足而受之以魂。比于乾卦进火,炼阳无衰,火以加数,而阳长生也。
《真诀》曰:离卦龙虎交媾,名曰采药。时到乾卦,气液将欲还元,而生膀胱之上,脾胃之下,肾之前,脐之后,肝之左,肺之右,小肠之右,大肠之左。当时脾气旺而肺气盛,心气绝而肝气弱,真气本以阳气相合而来,阳气既弱,而真气无所恋,徒劳用工。百采合必于此时,神识内守,鼻息绵绵,以肚腹微胁,脐肾觉热太甚,微放轻勒,腹脐未热,紧勒,渐热即守常,任意放志,以满乾坤,乃曰勒阳关而炼丹药。使气不上行,以固真水,经脾宫,随呼吸而搬运于命府黄庭之中。气液造化时,变而为精,精变而为珠,珠变而为汞,汞变而为砂,砂变而为金,乃曰金丹,其功不小矣。
《道要》曰:采药须凭玉兔,成亲必藉黄婆。等到雍州相见,奏传一曲阳歌。
此乃与采药日用对行,凡以晚年补完十损一补之功,此法名曰炼汞补丹田。补之数足,止于日用离卦采药,乾卦烧炼勒阳关。春冬多采少炼,乾一而离二,倍用功也;秋夏少采多炼,离一而乾二,倍用功也。随年月气旺,采炼之功效在前,可延年住世而为人仙。若以补数既足,见验进功,亦谨节用功。采药一百日药力全,二百日圣胎坚,三百日真气生而胎仙完。凡药力全而后进火加数,乃曰火候;凡圣胎坚后,火候加至小周天数,乃曰小周天;凡胎圆真气生,火候加至大周天数,乃曰周天火候。采药而交媾龙虎,炼药而进火,方为入道,当绝迹幽居,心存内观,内境不出,外境不入,如妇之养孕,龙之养珠,虽饮食寤寐之间,语默如婴儿,举止如室女,犹恐有失有损,心不可暂离于道也。
解曰:药是心中真气,兔是肾中真水,黄婆是脾中真液,和合气水而入黄庭。雍州,乾卦。勒阳关,胁腹也。
右小乘法四门,系人仙。
中卷中乘长生不死法三门
肘 后 飞 金 晶 第 五
《金诰》曰:阴阳升降,不出天地之内,日月运转,而在天地之外。东西出没,以分昼夜;南北往来,以定寒暑。昼夜不息,寒暑相推,积日为月,积月为岁。月之积日者,以其魄中藏魂、魂中藏魄也;岁之积月者,以其律中起吕、吕中起律也。日月运行,以合天地之机,不离乾坤之数,万物生成虽在于阴阳,而造化亦资于日用。
《真源》曰:天地之形,其状如卵,六合之内,其圆如球。日月出没,运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上下东西,周行如飞轮。东生西没,日行阳道,西生东没,月行阴道,一日之间,而分昼夜。冬至之后,日出自南而北,夏至之后,日出自北而南,冬之夜乃夏之日,夏之夜乃冬之日,一年之间,崦定寒暑。日月之状,方圆八百四十里,四尺为一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凡八刻二十分为一时,十二时为一日,一月三十日,共三百六十时,计三千刻,一十八万分也。且以阳行乾,其数用九,阴行坤,其数用六。魄中魂生,本自旦日,盖九不对六,故三日后魄中生魂。凡一昼夜,一百刻六十分,魂于魄中一进七十里,六昼夜,进四百二十里,而魄中魂半,乃曰上弦。又六昼夜,进四百二十里,通前共进八百四十里,而魄中魂全,阳满阴位,乃曰月望。自十六日为始,魂中生魄,凡一昼夜,一百刻六十分,魄于魂中一进七十里,六昼夜,共进四百二十里,而魂中魄半,乃曰下弦。又六昼夜,进四百二十里,通前共进八百四十里,而魂中魄全,阴满阳位,月中尚有馀光者,盖六不尽九,故三日后月魄满宫,乃曰月晦。月旦之后,六中起九,月晦之前,九中起六,数有未尽,而生后有期,积日为月,积月为岁。以月言之。六律六吕,以六起数,数尽六位,六六三十六,阴之成数也;以日言之,五日一候,七十二候,八九之数,至重九以九起数,数尽六位,六九五十四,阳之成数也。一六一九,合而十五,十五,一气之数也,二十四气当八节之用,而见阴阳升降之宜。一六一九,以四为用,合四时而倍之,一时得九十,四九三百六,变为阳之数二百一十六,阴之数一百四十四,计三百六十数,而足满周天。
《比喻》曰:阴阳升降在天地之内,比心肾气液交合之法也;日月运转在天地之外,比肘后飞金晶之事也;日月交合,比进火加减之法也。阳升阴降,无异于日月之魂魄;日往月来,无异于心肾之气液。冬至之后,日出乙位,没庚位,昼四十刻,自南而北,凡九日东生西没,共进六十分,至春分昼夜停停,而夏至为期,昼六十刻;夏至之后,日出甲位,没辛位,昼六十刻,自北而南,凡九日东生西没,共退六十分,至秋分昼夜停停、而冬至为期,昼四十刻。昼夜分刻,准前后进退,自南而北,月旦之后,三日魂生于魄,六日两停,又六日魂全,其数用九也;月望之后,魄生于魂,六日两停,又六日魄全,其数用六也。岁之夏至,月之十六日,乃日用离卦之法,人之午时也;岁之冬至,月之旦日,乃日用坎卦之法,人之子时也。天地阴阳升降之宜,日月魂魄往来之理,尚以数推之,交合有序,运转无差,人之心肾气液、肝肺魂魄,日用虽有节次,年月岂无加减乎?
《真诀》曰:坎卦阳生,当正子时,非始非终,艮卦肾气交肝气。未交之前,静室中披衣握因盘膝,蹲下腹肝,须臾升身,前出胸而微偃头于后,后闭夹脊双关,肘后微扇一二,伸腰,自尾癌穴,如火相似,自腰而起,拥在夹脊,慎勿开关,即时甚热气壮,渐次开夹脊关,放气过关,仍仰面脑后紧偃,以闭上关,慎勿开之,即觉热极气壮,渐次开关入顶,以补泥丸髓海,须身耐寒暑,方为长生之基。次用还丹之法,如前出胸伸腰,闭夹脊,蹲而伸之,腰间火不起,当静坐内观,如法再作,以火起为度,自丑行之,至寅终而可止,乃曰肘后飞金晶,又曰抽铅,使肾中气生肝气也。且人身脊骨二十四节,自下而上三节,与内肾相对,自上而下三节,名曰天柱,天柱之上,名曰玉京,天柱之下,内肾相对,尾闾穴之上,共十八节,其中曰双关,上九下九,当定一百日,遍通十八节而入泥丸,必于正一阳时,坎卦行持,乃曰肘后飞金晶,离卦采药,乾卦进火烧药,勒阳关,始一百日飞金晶入脑,三关一撞,直入上宫泥丸,自坎卦为始,至艮卦方止。自离卦采药,使心肾气相合,而肝气自生心气,二气纯阳,二八阴消,薰薰于肺,而得肺液下降,包含真气,日得黍米之大,而入黄庭,方曰内丹之材,即百日无差药力全。凡离卦采药用法,依时内观,转加精细,若乾卦进火烧药,勒阳关,自兑卦为始,终在乾卦,如此又一百日,肘后飞金晶,自坎卦至震卦方止,离卦采药之时,法如旧以配,自坤至乾卦行持,即二百日无差圣胎坚。勒阳关法,自坤卦至乾卦方止,如此又一百日足,泥丸充实,返老还童,不类常人,采药就,胎仙完,而真气生,形若弹圆,色同朱橘,永镇丹田,而作陆地神仙。三百日后行持,至离卦罢采药,坤卦罢勒阳关,即行玉液还丹之道,故自冬至后,方曰行功,三百日胎完气足,而内丹就,真气生。凡行此法,方为五行颠倒,三田返覆。未行功以前,先要匹配阴阳,使气液相生,见验方止;次要聚散水火,使根源牢固,而气行液住,见验方止;次要交媾龙虎,烧炼丹药,使采补还丹,而煅炼铅汞,见验方止。十损一补之数足,而气液相生,见验方止。上项行持,乃小乘之法,自可延年益寿。若以补完坚固,见验方止,方可年中择月,冬至之节,月中择日,甲子之日,日中择时,坎、离、乾卦三时为始,一百日自坎至艮,自兑至乾,二百日后,自坎至震,自坤至乾。凡此下功,必于幽室静宅之中,远妇人女子,使鸡犬不闻声,臭秽不入鼻,五味不入口,绝七情六欲,饮食多少,寒热有度,虽寐寐之间,而意恐损失。行功不勤,难成乎道。如是三百日,看应验如何。
真解曰:此乃三元用法;谓坎卦飞金晶;下田返上田也;离卦采药,下田返中田也,乾卦勒阳关,中由返下由也。亦曰三田返覆。
《道要》曰:日月并行复卦,蹲升数日开关。贪缶扬扬州聚会,六宫火满金田。
解曰:日月并行复卦者,一阳生时;在日为子时,在年为冬至也,所谓月中择日、日中择时也。蹲升,说巳在前。数日,是定一百日。开关,是先开中关,次开上关。贪向扬州聚会,扬州者,在人为心,在日为午时,在卦为离。聚会者,真阴真阳交横,故日采药。乾为六官,火是气也。勒阳关而聚气,以肺气为金,而下肾之丹田,故曰“火满金田”,乃行乾卦而勒阳关,聚火下丹田也。
直解曰:日月并行复卦者,冬至甲子时也。蹲升数日开关者,蹲腹升身以起火,至百日开关也。此乃自坎至良,飞金晶之法。扬州聚会者,离卦采药交阴阳也。六宫火满丹田,则乾卦勒阳关,聚肺气于下田,自兑至乾者也。
终南路上逢山,升身频过三关。贪向扬州聚会,争如少女烧天。
解曰:终南者,圣人隐意在中男也,中男即坎卦。良为山,山是势,飞金晶至巽卦方止,第二百日下功之时也。升身频过三关、贪向扬州聚会,说已在前。争如少女烧天者,少女是兑卦也,勒阳关至乾卦而方止也。
兖克州行到徐州,起来走损车牛。为恋九州欢会,西南火入雍州。
解曰:艮州,艮卦;徐州,巽卦。自艮卦飞金晶,至巽卦方止也。起来走损车牛,车为阳,牛为阴,“是夹脊一气飞入泥丸也。九州,在人为心,在日为午时,与前来药园也。西南,坤卦也。雍州,乾卦也。勒阳关,自坤至乾方止,第三百日下功之时也。
直解曰:此乃第三百日之功,飞金晶之法,起艮而止巽也。九州欢会,采药如前。勒阳关;则自坤至乾酉止也。
此是日用事,乃日三元用法。飞金晶入脑,下田返上田;采药,下田返中田;烧药进火,中田返下田:乃曰三元用事。中乘之法,已是地仙,见验方止。始觉梦寐多有惊悸,四肢六腑有疾,不疗自愈,闭目暗室中,圆光如盖,周匝围身,金关玉锁,封固坚牢,绝梦泄遗漏,雷鸣一声,关节气通,梦寐若抱婴儿归,或若飞腾自在,八邪之气不能入,心境自除,以绝情欲,内观则朗而不昧,昼则神采清秀,夜则丹田自暖,上件皆是得药之验。改既正当,谨节用功,以前法加添三百日胎仙圆,胎圆之后,方用后功。
结缘推荐:健康超声博
微信公众号:fushou178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位高人总结的潜规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