罡城里大汶河闸坝管理所有什么好玩的

宁阳罡城坝来了大天鹅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随着天气转暖,从西伯利亚到我国过冬的天鹅即将返回它的家乡。天鹅是鸟中的丽者,有许多摄影家专门拍它,为的是表现它的英姿和柔情。我也始终有一种情结和心愿,就是去拍天鹅。
这两年,都是在最冷的时候我去了荣成烟墩角。尽管那里是拍天鹅的最佳场所,但遗憾的是没有拍出心得。近日,闻知我市境内也有天鹅心动不巳。
3月9日,在几个摄影好友的相约下,我们一行来到宁阳县罡城坝。说起罡城坝也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地方。它位于大汶河南岸、罡城里村西。1275年(元宪宗七年)拦大汶河筑坝。元至元四年(1267年)建石砌大闸既可蓄水又能泄洪。此坝为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
在罡城坝,我们远远看见北侧水域有一群白乎乎的东西,近前果然是大天鹅。不过这些精灵对人很介备,只与人保持50米以上距离。这群天鹅是黑嘴白天鹅,大约有50余只。据当地一位农民讲:“这里每年都有来此过冬的天鹅,今年来的不算少。这周边村的人不打天鹅,所以它们年年都来。”我想,如果对这里加以保护,给天鹅一个好的过冬环境,兴许以后会有更多的天鹅来这里,再拍天鹅我就不要再到荣成去了。
在岸边,我们与天鹅隔水相望,看到它们聚在一起、或嬉戏或捕食很是自在。为拍天鹅,我们把长镜头都用上了,但还嫌不够,只叹息要有一支800MM大口径镜头该多好。看着日近中天,天鹅们不起飞也不靠边,我们只能拍一些天鹅在水中的景象,不满意也不满足。不过这次也有收获,毕竟这是在我市境内看到和拍到的天鹅,有先睹为快之感。&&&&
&&&&&在罡城坝的汶河中,天鹅聚在一块嬉耍捕食。
水中的天鹅十分警觉地注视着岸边的我们。
天鹅排成一个长队向东游去,我们和它们隔水相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探寻大汶河_参考网
探寻大汶河
夏海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那么,是哪一条大川,引起了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感叹呢?2500年前,孔子诞生在山东曲阜的一个小山村,他周游列国,他“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前面的那条大汶河,是他不能不跨越的大川了。从孔子时代再往前推2500年,当人类还处于新石器时期,这条河边就活动着一支人类的祖先,他们用泰山石打造石斧、石锛,他们用汶河的泥土捏制陶器,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捕鱼、猎兽,这条河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后人以河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文化遗址一一大汶口文化遗址。是的,这是一条名垂史册的河流,千百年来,这条河日夜流淌,从远古到如今,还将不停地流向未来。它的名字就叫大汶河。一群生活在泰山脚下的作家们相聚了,他们要去探寻这条河,去做一件千百年来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情。寻找源头《泰山大全》记载:“大汶河是我国名川之一,古称汶水,简称汶河,是自东向西流经整个泰山山脉之阳的大河……它源于莱芜市黄庄镇松固山南麓,注入东平湖,全长208公里……”《山东省志·泰山志》记载:“大汶河,又名汶水,为黄河下游最大支流。……上游牟汶河源于沂源县沙崖子村一带。”那么,汶河的源头到底在哪里?我们今天就要用双脚找到它!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向莱芜市黄庄镇进发。当地人都说,汶河的源头就在这里的旋崮山里。旋崮山高729米,号称是沂蒙72崮之首。传说它当年是从海水中打着旋儿长起来的,故而得名。逆河而上,汽车在一个叫台子村的地方停了下来。《莱城文史》中说:牟汶河发源于黄庄镇台子村。如果说这里就是源头,那未免太令人失望了。我们下车察看地势,发现小河在这里有了分叉,一条沿旋崮山山势直插山腹,而另一条则绵绵不断,在东面隐入山峦之中。我们决定继续驱车向东。“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基本走向,汶河却是山东境内惟一一条向西流的大河。向东寻找,也许能找到它的起点。在路的尽头,我们弃车下到河里,沿河床上行。河水若有若无,时而隐入乱石中,时而又露出峥嵘,河床内茂盛的水草告诉我们,这是一条有生命的河。据当地老乡讲,这里叫老龙脖子沟,附近有个地方叫龙巩峪。说是站在旋崮山上向下看,这条河就像龙拱出来的一样。对了,应该是这样的!作为历经千万年的名川大汶河,它的源头只有与龙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中国特色。经过四五里路的追寻,小河被一条横岭截断了,在岭下我们找到了一汪浅浅的清泉!这就是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的汶河头了!向当地老乡一打听,原来我们已出了莱芜市,进入到沂源县的北宅村了!岭是分水岭,岭对面叫南宅村,又叫保安村,岭上的水全部注入了沂河,岭这面的水则流向了汶河。终于找到源头了!狂欢的人们挥舞着旗帜,所有的疲劳全都烟消云散了。我端起相机,记录下了这一难忘的瞬间。为了俯瞰一眼老龙脖子沟的风采,我们又一鼓作气从台子村登上了大汶河的另一个小小源头一一旋崮山。虽然层峦叠嶂,我们没有看清老龙拱地的景象,但站在高高的山上,我有了一种深深的感悟:我们是为寻找大汶河而来的,可又不得不进入了高山,从石缝中、山泉中寻找河的源头。看来山与水真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充满灵气的大地上完美地相依在一起。“仁者近山,智者乐水”,其实山水又岂能分开!也许,探寻大汶河在这里已抽象为一种象征:作家与诗人是关注人的心灵的,因此命定了要在探寻的路上奔波一生,探索与追寻的目的或许最终不能到达,但过程毕竟是美丽的。走进春秋大汶河上游的一条主要支流叫牟汶河,而牟汶河因流经牟城而得名。今天我们踏上了探寻牟子国及长勺之战遗址的征途。《中国地方大辞典》载:“牟,周国名,子爵。故城在今山东省莱芜县东二十里。”也就是现在莱芜市的赵家泉村。西周距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了,由此推测,牟汶河这个称谓不会早于2700年,可牟汶河在此前已不知流淌了多少春秋!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去赵家泉村的路。汽车向西行驶,宽广的玉米地强烈地冲进视线,使人不容忽视它所具有的那份雍容和大度,就好象是经过天安门广场进入故宫的感觉。这一定是牟子国的遗址!是那个消失的国度透出的全部信息。经人指点,我们找到了故城遗址。在一片刚刚收获的土地上,残存的土台子在远处兀立着。以它的无言与存在,向人们展现着时光的斑驳与沧桑。同行的崔作家奔到土墙根上,看到的是树根与荒草缠绕的老土;谭诗人绕到了城墙的后面,同村民谈起这段故城的保护与开发;我则对三四米宽的古墙上,那一大片的庄稼地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出现在镜头中的玉米、棉花及大豆,如果没有人点破,谁也不能想象竟然是生长在城墙上,2700年前的城墙!岁月似乎在开着这样一个玩笑:古老的城墙因为岁月的厚重而肥沃无比,以至于墙头上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而现代的人们却因为浅薄更加无知,竟然一次次毁城取土,用巨大的代价(牺牲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去收获那三五百斤的粮食!在精神与物质的天平上,精神只能被生存的压力挤进了某个小小的角落。牟国故城遗址南北长620米,宽320米,墙城高12米,底宽15米,顶宽4米。其西面和北面邻汶水,并以其作为天然屏障一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的汶水是何等宽大与湍急!我们依次背邻牟汶河留影,因为这是纯净得没有任何污染的水,它流自古老的牟子国。随后,我们又快马加鞭,直奔见马乡,去寻找长勺之战的遗址。一进见马乡,手机就失去信号。也难怪,我们这是走向春秋时代,现代化的通信工具自然会失去功效的。北杓山下,一位热心的王姓村民,带我们来到了长勺之战的纪念碑下。这里位于西杓村小学旁边的高台之上,俯瞰杓山河,所有景色一览无余,是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好地方。站在这里,耳边自然会响起战马的嘶鸣声,响起战士的吼叫声,以及那追人魂魄的大鼓声。是的,在2684年前的春天,鼓声是这里最嘹亮的声音。
有时候,文人的一支秃笔,竞能够使名不见经传的凡人名垂青史。比方说曹刿,比方说长勺之战。如果没有《左传》,谁会知道曹刿,谁又能知道这场“一鼓作气”、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呢?尽管1983年才确定了长勺之战的准确地址,但民间似乎对此早就烂熟于心。公路边,当我们向一卖肉的中年屠夫打听长勺之战遗址时,他挥了挥手中的剔骨刀,很精确地告诉我们:“顺路走四公里,北拐!”传说许多年前这里有人挖出过一把20余公分的青铜剑,卖到供销社只给了四块三毛七,他们担心受骗,又拿回来到潍坊去卖,居然还是卖了四块三毛七一一是按废铜的价格收购的!马上就要返城了,向导突然告诉我们,他盖新房挖地基时挖出了许多罐子、陶片还有骨头,要带我们去看。罐子的年代并不久远,可那骨头碎片却使我们浮想联翩。根据我们的提议,他在自家的排水沟里,用镐头很随意地又挖出一根35公分长的骨头。这会是谁的骨头?2600年前齐鲁士兵的骨头?马的遗骸?还是后来某次战争的遗迹?我们不是考古学家,我们只是面对这森森白骨充满了不尽的想象。我把陶片及骨头装上了车,想分给同行的各位团员留作纪念,谁知10天后分别时,除了作家崔希明外,竟没有一个人来拿这些骨头。崔先生讲这种骨头可以用来蹭瘊子,因此留了一块,其余的只好抛到了荒郊野外。徂徕山中“朝闻道,夕死足矣”,看完徂徕山,此话不妨应验吧!如果不是泰山的光辉过于耀目,放在别处任何一个地方,徂徕山都是一座名头很响的大山。它位于牟汶河与柴汶河的中间地带,是汶河两条主要支流的灵气孕育了它的灵秀与壮美。《诗经·鲁颂》有云:“徂徕之松,新甫之柏。”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徂徕山就以其浓密茂盛的松柏引起了歌者的关注。即使今天,车辆行进在徂徕山中,首先也是被这茂密的松林所震撼。如果说泰山中藏个三五千人十分不易,那么在徂徕山中藏个千军万马却易如反掌。徂徕山优越的自然条件要超过泰山许多,也许“略输文采”吧,这里的人文景观逊于泰山,但并不缺少。据说,如今尚存寺庙3处,碑碣54块,摩崖刻石113处,古树名木千余株。其中不乏像李白题写的“独秀峰”等墨宝,也不乏徂徕山起义的大寺遗址。看来,缺乏总体的策划、宣传与包装,是徂徕山始终不能走上前台的根本原因。中午时分,我们驱车来到了徂徕山的最高峰一一太平顶。这里海拔1027米,离泰山极顶的直线距离仅为30公里。我突然产生一个荒诞的想法:要是在两个山顶修一条索道,岂不妙哉!同行的梁庄镇文化站站长张纯岭讲了一个异曲同工的民间传说:早年碧霞元君曾在徂徕山修炼,得道后在不远处的秋千峰上荡秋千上了泰山顶,成为泰山的主持。下午一点,我们在徂徕山深处的卧尧农家小院吃自带的煎饼、咸菜,又请房东卞大嫂烧了一个大北瓜。席间,卞大嫂竟从声音上认出了“张疯子”张纯岭。作为民间艺术家的张纯岭,近年来一心致力于徂徕山民间文学的收集与发掘,已出版了《徂徕山民间传说》《徂徕山抗日民歌》等著作,由于过于投入与痴迷,几乎被家人当作疯子送到精神病院去。省、市、区电台多次邀请他做嘉宾,并演唱他收集的民谣。目不识丁的卞大嫂就是这样认识了他。在大伙的一再要求下,几杯酒下肚的张纯岭又“疯”了起来,用《小五更》的曲调唱了起来:“一呀么一更里呀,月儿照东墙,蒋介石在南京眼泪落两行,损了兵、折了将,我怎能不悲伤……”民间文学就应该根植于民间。卞大嫂这样的知音,是对民间艺术家最好的肯定。干涸的竹溪唐开元年问,流寓山东的大诗人李白同名士孔巢父,韩淮、裴政、张叔明、陶沔隐居徂徕山南,喝酒谈天、修心养性,史称“竹溪六逸”。今天我们就要去找竹溪。沿蜿蜒的土路蛇行上山,汽车在一块刻有“竹溪佳境”的大石头前停了下来。向导指着悬崖下面突出的石床说:这就是竹溪。这就是竹溪?为何四周没有一棵竹子?向导介绍说,因为石床上石结突出,犹如一个又一个粗大的竹节,又有清水石上流过,故而得名。是啊,这里确实没有成片的竹林,可是哪一片竹林又能获得这样的殊荣!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这里已经没有了溪水。为了修盘山公路,山上的流水已被截住,乖乖地沿河道另寻下山之路了。石竹尚在,而溪水早已不知去向!找不到的,还有唐朝的六位隐士。沿竹溪而下,去看二圣宫。一圣为老子,一圣为孔子,不知这两位老先生如何被供在了一起。资料上记载:二圣宫始建于元朝,但我们去看时,早已墙倾石圮,只剩下前后两个条形巨石垒起的古堡,有人说是过去传教所用的教室,而我看则像是闭关修炼的场所:一扇很小的石门,还有一个小小的天窗,似乎是通气孔。这里风景十分秀丽。背依高山面临竹溪,溪边一片北方很少见的水杉林。整个宫殿隐在山凹里,远远看去,除了感觉地势不凡外,外人很难看到它的全貌。联想到昨天下午,我们参观礤石峪的隐仙观,也是隐在深山中。在三四块天然巨石垒起的洞穴中,我看到了清朝两部尚书、文源阁大学士赵同麟题写的“炼丹炉”三个大字。可以想见,古代的道士在信仰的支持下,踏遍三山五岳,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修心养性,采日月精华,汲天地灵气,意志不可谓不坚也。可以说,整个徂徕山笼罩在道教的辉映下,除了光华寺,我看到的都是道教文化的遗迹。“白云堆里道人家,木食草衣度岁华……不挂市朝名与利,且赢高枕卧烟霞。”石头上,不知何朝何代何位仙人写给云露山水的诗,不巧被我等凡夫俗子碰见,并记了下来。感觉大汶河从大汶口镇向上追溯,统称为汶河上游,由众多支流组成,比较重要的有牟汶河、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瀛汶河等五大支流,在泰安市大汶口镇以上完成了汇合,俗称五汶汇流。从大汶口到东平县戴村坝,这一段河水是大汶河的中游,俗称大汶河。而到了这里,就不得不看文姜台、古渡口和大汶口文化遗址。
相传齐国公主文姜与她的同父异母的兄弟私通,后远嫁鲁桓公。山水迢迢,两人相见何其难!为此,在古驿道旁边,文姜劝丈夫为自己修筑了行宫。而齐襄公也以打猎名义,涉过汶水,与其妹相会。文姜台便成全了一对男女。后来,鲁桓公随文姜去齐国省亲时,发现了两人的隐情。情急之下,齐襄公竟杀死了鲁桓公。文姜已无脸再回鲁国国都曲阜,只好回到文姜台郁郁而死。随后行宫渐毁,至今仅剩一个高1.8米的大土台突兀在水边,仿佛向人们述说着什么。这是我听到的一个很特别的故事,我从司马先生的《史纪》中也查到了有关记载。《诗经·齐风》中有三首写到了文姜及文姜回齐:“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敖。”在文姜回齐的路上,人是那样地拥挤,而汶水是那样地湍急。在文姜台遗址上,我拣到了一块陶瓶残片和一块带有花纹的青砖。我不知道夜深人静之时,这残缺的陶瓶是否会漾出汶水的浪花?这深深的砖纹,是否会映出历史的图像?在汶河古渡,我们看到了已有260年历史的姜公桥。1730年汶河桥被大水冲毁,两岸人民生活极为不便。清朝石匠姜桂松发誓要修此桥,造福后人。他通过承包皇家工程——修复泰山盘道挣了一笔钱,然后于1741年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建造了这座大石桥。至今,这桥仍是两岸人民生活交往的惟一通道。看到这么多的人在桥上走来走去,几个洗衣的农妇便喊:“做嘛的?是修桥的吗?这桥真该修了!”听到喊声,我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于是更怀念那个200多年前的建筑个体户姜桂松。在古渡口,同行的作家殷培文、齐欣讲述了他们与姜桂松的一段奇缘。住在大河棉纺厂的作家殷培文,对古碑颇有研究。2000年春天,他偶然在深山中发现了一块姜氏后代立的石碑,上面刻有其祖先姜桂松修建大汶河石桥的功德,他立即通知了祖籍大汶口镇的作家齐欣。古道热肠的齐欣数次与有关方面联系,终于雇人将这块石碑从深山中抬到了路边,并运回了镇政府大院。如果姜桂松在天有灵,定会对二位作家含笑致谢的。随后我们去了大汶口文化遗址。除了一大片玉米地,谁也无法看到更多的什么。这是所有文化遗址的共同特点。大汶口文化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距今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早期属于母系社会末期,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跨度达2000年。在133座墓葬中,出土了2.1万件随葬品,其晚期的骨针、石锛等物品已相当精致,并出现了贫富差别,但至今没有发现村落遗址。祖先们已经远去,只把背影留给我们,孑然独行,默默无语。拦汶济运从大汶口镇沿河堤西行不久,便是土罡城大坝了。它同戴村坝一起,成为汶河上两道著名的水利工程。土罡城坝最初建于元朝,我们去寻找时,已无处可寻。在一个用水泥石块砌起的大堆边,散落着别处不常见的巨大石头。旁边干农活的老乡指点我们,这就是老坝!原先的土坝每年都被冲毁。后来发现原址下行八里,有一个平坦的地方,河床下石床平整,适宜建石坝。于是便于明成化九年迁于此地。它拦截汶水,自光河注入运河以提高水位,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土罡城坝到底有多深,听当地人的一句咒语就知道了:“我要说瞎话,就让我跳土罡城坝!”每年汛期,上游各支流落水者的家人,都要跑几十里路,到这里来寻找尸首。戴村坝的修建年代大概要晚一点,约在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为此还专门开挖了小汶河,使蓄坝拦截的汶河水能沿小汶河而注入南旺,从而达到提高运河水位的目的。京杭大运河是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河,也是重要要塞之一。自元代开通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对于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功不可没。东平也因此而成为漕运要津,历时600余年。江淮一带漕粮每年400万石皆取道于此运往京都。明朝,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淤工程,并接受民问修河工的建议,筑戴村坝,遏汶水接济会通河。该坝被称为中国的第二都江堰。据说,当年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经对繁华的东平做过描述。9月26日上午,就在我们参观戴村坝准备返程时,一阵乒乒乓乓的鞭炮声吸引了我们一一原来是两位渔民正在坝下祭祀河神。都知道东平湖有渔民,想不到大汶河也有渔民,看来戴村坝拦水功能的确非凡。渔民们燃起一炷香,然后烧起了纸钱。袅袅青烟中,他们把随身带来的烧酒浇在火上。这时,一个人从篮子里拿出了一只缚好的大红公鸡,看来要杀牲了!他走向泊在水面的铁皮船,菜刀一挥,鸡血便涌了出来。船老大握住公鸡,沿船走了一圈,将血洒在了船身。做完这一切后,两人回到岸边,对着船头虔诚地叩了三叩,整个仪式才算完成。这期间,渔民的妻子一直远远地站在一边,问她为何不参加,她笑答:“不让。”看来,这个神秘的仪式还不允许女性参加,怕是大汶口文化晚期一一父系社会的特征吧!只不过,现在的渔民已经不用网捕鱼而改成电鱼,一棒下去,无论大小,一律翻倒,真比孙二娘的蒙汗药还管用。只是不知道每天四五十斤的鱼还能打几天?也不知道“河神老爷”对这种断子绝孙的捕鱼法有没有什么意见?高高的山与古老的城让我们在千年之后去谒见这座古城,究竟是上天的安排,还是无意的巧合?说不清楚,但大汶河世纪采风团在世纪末来到东平州城,一定有着特别的意义。州城始建于公元1000年的宋咸平三年,是从东平湖埠子村移建到这里的。据说,这座古城是一座龟城,北门朝西,南关设计成龟头,龟的双眼及肚脐是幽幽的水井,城墙是黑油油的青砖包皮,内里由三合土夯起。直到1964年以前,这里的城墙仍保存完好。由于地势低洼,早年间城内有许多水塘,盛产鱼、苇、蒲、莲,旧称:“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于江南。”建成龟形。是取其“万年寿”之意。也许还考虑离湖太近,取其不被淹没之意?这里出过“建安七子”之一的刘祯,宋朝父子双状元梁灏、梁固,元代戏曲家高文秀等名流,真可谓人杰地灵。而今,当我们千年之后再到此地时,却发现古城不在,历史上的种种美景,在这里都化为了虚无。
千年古城其实在活过966年后就完全消失了,彻底的,没有丝毫的留恋,在那场浩劫中。州城在宋、金时为东平州、东平府;在元朝时为东平路;在明、清时为东平州;民国至1982年为东平县;1982年后东平县由州城迁往新城,这里变成了一个镇。千年古城就这样一步步没落了,在失去它的建制的同时,它失去了最后的、值得记忆的外貌。不可否认,环境的改变对经济的发展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打击。1855年,黄河夺清河入海,致使东平经济受挫,特别是运河淤塞,漕运停止,渐渐失去交通要塞之功能,州城也逐渐走下了聚光灯追逐的舞台。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其它的原因?我们驱车到州城时,途经了一座高山,远远望去林中隐隐透出了红墙青瓦,颇有点深山藏古寺的味道。一打听,原来叫白佛山。山上仍有三窟石佛像,依山而凿,最早始建于隋朝,是齐鲁第一大佛。登山远望,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们的向导告诉大家,白佛山海拔370米,从东平向南直达徐州,它都是一座最高的山!这是真的吗?我们是从汶河的源头一路寻来的,来寻找汶河的归宿,我们知道东平湖其实并不是汶河的尽头,东平湖与黄河相连,而黄河最终是要流向大海的!探寻途中,我们登上了729米高的旋崮山,也爬上了1027米的徂徕山太平顶。我们更是从1545米的泰山脚下起程的,因此,我们知道山有多高,也知道多高的山都有。可白佛山竟然是最高的,这一点出乎每个人的意料。相传白佛山原来也是同泰山一样生长的大山,由于同泰山争雄,惹恼了玉帝,于是派来二郎神摆平此事。二郎神来后一鞭子抽掉了山头,从此白佛山便停止了长高。不过,这个高度相对于海拔只有38米的州城来说,已经是最高的了!也许正是这样的高度,挡住了东平的视线。至此,我们从文化的意义上,找到了州城衰变的一个重要原因。雨中腊山早晨起来,秋雨就一直不停地下着。按原计划,我们今天去东平湖及腊山,然后就将结束此次探寻活动。车沿东平湖堤岸绕行,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山蒙蒙、水蒙蒙的雨中风光。只是湖中的景色令人有些遗憾,远远望去,养鱼用的网箱把湖面分成了大大小小的筛网,像水墨画中的一个个墨点。来到220国道收费站时,向导郭云策下车,指着一个大闸门告诉我们,这里叫陈口闸,是东平湖的泄水闸。您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他是说,这里就是咽喉,是东平湖与黄河相联接的要塞。只要愿意,大闸提起,注入东平湖的汶河水就从这里流向黄河,流向大海!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终点。也许是黄河的泥土太厚重了,在陈口闸大堤,充当摄影师的我一脚陷进了深深的黄泥中,就像同行的这批作家们,早已深陷历史、深陷在汶河的涛声里……由于雨大、风急,出于安全考虑,终于没能登船进湖,成为一大憾事。到东平湖是不能不上船的,宋代大文豪苏轼这样说过:“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浆歌,行到平湖意自宽,繁花仍得就船看。”看来,只能日后另寻月圆之夜来此荡舟赏花了。山是一定要登的。腊山位于东平湖畔,是一座有着众多文化古迹的名山。这里佛道遗迹遍布,山水景色紧凑灵秀,较著名的有祥龙宫,又叫“三清宫”,是著名道人邱处机修身布道之处。邱处机是哲学家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之一,又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王重阳死后,他坚持师傅以道为主,兼收儒、释精华的全真学说潜心修炼,后被金朝征用赴京。在他66岁时,山东杨安儿起义,征伐未平,邱处机请旨来山东招安,“所到之处皆投戈拜命”,于是名噪一时。他71岁高龄时,率弟子18人前往西域大雪山,面见成吉思汗,历时4年方才到达,劝说他不要嗜杀人命,要敬天爱命,长生久视,清心寡欲。受到了成吉思汗的厚待,视为神仙。公元1224年,邱处机带领蒙古兵攻占了北京太极宫,三年后,太祖成吉思汗下旨,将太极宫改为长春宫,并赐给他金虎牌,道家的事情全部交由他来处置。一时间,道教达到鼎盛。我们从大汶河一路走来,沿途所见的道观,几乎都是全真龙门派的。看来,只有为统治者服务,宗教才能得以发展。据说在腊山玉皇顶可以眺望黄河,不过我们来的不是时候,秋雨潇潇,云雾茫茫,不远处的黄河只隐在一片虚幻的云雾中……汶河经过200多公里的流淌,消失了,融进了600平方公里浩淼的东平湖;但她又时时刻刻存在着,她在积蓄能量,期待着与另一条大河的相逢。神龙不见首尾!尽管我们看不见黄河的真面目,但我们想象得出,两条大河交汇时,一定会撞击出壮美的景观!明天就回到泰山了,探寻就要结束,2000多公里的行程,10多天的奔波,我们的行走究竟探寻到了什么?哲人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里。那么,我们看过的这条河:从汩汩细流到浩浩荡荡,从石缝山隙到汇入湖海,它还是那条从远古流来的大汶河吗?是,又不是。大汶河以生生不息的流动,诠释着生命的更新与嬗变,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海燕的其它文章拒绝访问 | www.pzzc.net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pzzc.net)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5f698df12943b3-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泰安禹王庙、罡城坝  位于县城北15公里、济微公路东侧。罡城坝遗址系元代为兴漕运而修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因易罡城坝址歌功颂德而建禹王庙。禹王庙原名河神庙,大殿为明代建筑,砖、木、石结构,灰瓦歇山顶、蟠龙大脊。院内今存古柏11株,大者腰围均四米以上,其中桧柏两株,有数百年树龄,枝叶繁茂、形如华盖,因树形夭矫做龙形,取名&虬枝歧柏&,旧《宁阳县志》载,为宁阳八景之一,文人诗客来此览胜,多赋诗赞美。1995年,宁阳县委、县政府修复了大殿、月台、神道及400米院墙,添置了禹王像、神龛、石狮及匾额,并打通了近200米长10米宽的道路,开辟了庙前广场3400平方米,栽植柏树、银杏树700余株。目前已对外开放,年接待游人1.5万人,经济效益可观。禹王庙将修复两廊、钟楼、鼓楼,使罡城坝、禹王庙、大汶河融为一体,建成水上博物馆,形成一处人文、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旅游胜地。&
景点门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大汶河闸坝管理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