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蓬鸡蛋羹有蜂窝什么作用

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总集类二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红潮网 历史故事网
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总集类二
  △《众妙集》?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赵师秀编。师秀有《清苑斋集》,已著录。是集,录唐代五七言律诗,起沈期、讫王贞白,共七十六人,不甚诠次先後,五言居十之九,七言仅十之一。师秀之诗,太抵沿溯武功一派,意境颇狭,而是集乃以风度流丽为宗,多近中唐之格。冯氏《才调集》凡例,谓其惟取名句,殆不尽然。陈振孙《书录解题》不载其名。此本明季出自嘉兴屠用明家,寒山赵灵均以授常熟冯班,班寄毛晋刊之,始传於世。其书晚出,故谈艺家罕论及之。然其去取之间,确有法度,不似明人所依托,疑当时偶尔选录,自供吟咏,非有意勒为一编,故前後无序跋,亦未刊版行世。惟传其诗法者,转相缮写,幸留於後耳。观其有近体而无古体,多五言而少七言,确为“四灵”门径,与其全集可以互相印证。明末作伪之人,断不能细意吻合如是也。
  △《江湖小集》?九十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旧本题宋陈起编。起字宗之,钱塘人,开书肆於睦亲坊,亦号陈道人。今所传宋本诸书,称临安陈道人家开雕者,皆所刻也。是集所录凡六十二家:洪迈二卷,僧绍嵩七卷,叶绍翁一卷,严粲一卷,毛一卷,邓林一卷,胡仲参一卷,陈鉴之一卷,徐集孙一卷,陈允平一卷,张至龙一卷,杜旃一卷,李[B193]三卷,施枢二卷,何应龙一卷,沈说一卷,王同祖一卷,陈起一卷,吴仲孚一卷,刘翼一卷,朱继芳二卷,林尚仁一卷,陈必复一卷,斯植二卷,刘过一卷,叶茵五卷,高似孙一卷,敖陶孙二卷附《诗评》,朱南杰一卷,余观复一卷,王琮一卷,刘仙伦一卷,黄文雷一卷,姚镛一卷,俞桂三卷,薛一卷,姜夔一卷,周文璞三卷,危稹一卷,罗与之二卷,赵希路一卷,黄大受一卷,吴汝&一弋&一卷,赵崇钅弗一卷,葛天民一卷,张弋一卷,邹登龙一卷,吴渊二卷,宋伯仁一卷,薛师石一卷,附诸《跋》及《墓志》,高九万一卷,许四卷,戴复古四卷,利登一卷,李涛一卷,乐雷发四卷,张蕴一卷,刘翰一卷,张良臣一卷,葛起耕一卷,武衍二卷、林同一卷。内惟姚镛、周文璞、吴渊、许四家,有赋及杂文,馀皆诗也。案:方回《瀛奎律髓》曰,宝庆初,史弥远废立之际,钱塘书肆陈起宗之能诗,凡江湖诗人俱与之善,刊《江湖集》以售,刘潜夫《南岳稿》亦与焉,宗之赋诗有云:“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本改刘屏山句也。或嫁“秋雨春风”句,为敖器之所作。言者并潜夫《梅诗论列》,劈《江湖集》版,二人皆坐罪,而宗之坐流配。於是,诏禁士大夫作诗。绍定癸巳,弥远死,诗禁乃解。今此本无刘克庄《南岳稿》,且弥远死於绍定六年,而此本诸集多载端平、淳、宝纪年,反在其後;又张端义《贵耳集》,自称其免周晋仙诗载《江湖集》中,而此本无端义诗;又周密《齐东野语》载,宝庆间李知孝为言官,与曾极、景建有隙,每欲寻衅以报之,极有《春诗》云:“九十日春晴日少,一千年事乱时多”,刊之《江湖集》中;因复改刘子《汴京纪事》一联云:“秋雨梧桐皇子宅,春风杨柳相公桥”。以为指巴陵及史丞相。及刘潜夫《黄巢战场》诗曰:“未必朱三能跋扈,只缘郑五欠经纶”,遂皆指为谤讪。同时被累者,如敖陶孙、周文璞、赵师秀及刊诗陈起,皆不免焉。(案:此说与方回所记小异,未详孰是。)而此本无曾极诗,亦无赵师秀诗,且洪迈、姜夔皆孝宗时人,而迈及吴渊位皆通显,尤不应列之江湖,疑原本残阙,後人掇拾补缀,已非陈起之旧矣,宋末诗格卑靡,所录不必尽工。然南渡後诗家姓氏,不显者多,赖是书以传,其摭拾之功亦不可没也。
  △《江湖後集》?二十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陈起编。案:起以刻《江湖集》得名,然其书刻非一时,版非一律,故诸家所藏如黄俞邰、朱彝尊、曹栋、吴焯、及花徐氏、花山马氏诸本,少或二十八家,多至六十四家,辗转传抄,真赝错杂,莫详孰为原本。今检《永乐大典》所载,有《江湖集》,有《江湖前集》,有《江湖後集》,有《江湖续集》,有《中兴江湖集》诸名。其接次刊刻之迹,略可考见。以世传《江湖集》本互校,其人为《前集》所未有者,凡巩丰、周弼、刘子澄、林逢吉、林表民、周端臣、赵汝钅遂、郑清之、赵汝绩、赵汝回、赵庚夫、葛起文、赵崇れ、张榘、姚宽、罗椅、林、戴植、林希逸、张炜、万俟绍之、储泳、朱复之、李时可、盛烈、史卫卿、胡仲弓、曾由基、王谌、李自中、董杞、陈宗远、黄敏求、程炎子、刘植、张绍文、章采、章粲、盛世宗、程垣、王志道、萧、萧元之、邓允端、徐从善、高吉、释圆悟、释永颐,凡四十八人。考林逢吉即林表民之字,盖前後刊版,所题偶异,实得四十七人。又《诗馀》二家,为吴仲方、张辑,共四十九人。有其人已见《前集》,而诗为《前集》未载者,凡敖陶孙、李[B193]、黄文雷、周文璞、叶茵、张蕴、俞桂、武衍、胡仲参、姚镛、戴复古、危稹、徐集孙、朱继芳、陈必复、释斯植及起所自作,共十七人。惟是当时所分诸集,大抵皆同时之人。随得随刊,稍成卷帙,即别立一名以售,其分隶本无义例,故往往一人之诗,而散见於数集之内。如一一复其旧次,转嫌割裂参差,难於寻检,谨校验前集,删除重复,其馀诸集,悉以人标目,以诗系人,合为一编,统名之曰《江湖後集》。庶条理分明,篇什完具,俾宋季诗人姓名、篇什湮没不彰者,一一复显於此日,亦谈艺之家见所未见者矣。
  △《三体唐诗》?六卷(内府藏本)
  宋周弼编。弼有《汶阳端平诗隽》,已著录。是编乃所选唐诗,其曰三体者,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也。首载选例,七言绝句分七格,一曰“实接”、一曰“虚接”、一曰“用事”、一曰“前对”、一曰“後对”、一曰“拗体”、一曰“侧体”。七言律诗分六格,一曰“四实”、一曰“四虚”、一曰“前虚後实”、一曰“前实後虚”、一曰“结句”、一曰“咏物”。五言律诗分七格,前四格与七言同,後三格一曰“一意”,一曰“起句”,一曰“结句”。宋末风气日薄。诗家多不工古体,故赵师秀《众妙集》、方回《瀛奎律髓》所录者,无非近体,弼此书亦复相同。所列诸格,尤不足尽诗之变。而其时诗家授受,有此规程,存之亦足备一说。考范文《对床夜语》曰:周伯弼选唐人家法,以四实为第一格,四虚次之,虚实相半又次之。其说四实,谓中四句皆景物而实也。於华丽典重之中,有雍容宽厚之态,此其妙也。昧者为之,则堆积窒塞,而寡於意味矣。是编一出,不为无补。後学有识高见卓,不为时习薰染者,往往於此解悟。间有过於实而句未飞健者,得以起或者窒塞之讥。然刻鹄不成尚类鹜,岂不胜於空疏轻薄之为?使稍加探讨,何患古人之不我同也。云云。又申明其“四虚”之说,及前实後虚、前虚後实之说,颇为明白,乃知弼撰是书,盖以救江湖末派油腔滑调之弊。与《沧浪诗话》各明一义,均所谓有为言之者也。旧有元释圆至注,疏陋殊甚,已别存其目。此本为高士奇所补正,虽未能本本元元,尽得出典,而文从字顺,视旧注差清整矣。
  △《论学绳尺》?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魏天应编,林子长注。天应号梅墅,自称乡贡进士;子长号笔峰,官京学教谕,皆闽人也。是编,辑当时场屋应试之论,冠以《论诀》一卷。所录之文,分为十卷,凡甲集十二首,乙集至癸集俱十六首,每两首立为一格,共七十八格。每题先标出处,次举立说大意,而缀以评语,又略以典故分注本文之下。盖建阳书肆所刊,岁久颇残阙失次。明福建提学佥事游明访得旧本,重为校补,又以原注多所讹误,并为考核增损,付书坊刊行。何乔新《椒邱集》有是书《序》,今本不载,盖佚脱也。考宋礼部贡举条式,元法以三场试士,第二场用论一首,绍兴九年定以四场试士,第三场用论一首,限五百字以上成。经义、诗赋二科并同。又载绍兴九年国子司业高闶《札子》,称太学旧法,每旬有课,月一周之;每月有试,季一周之。皆以经义为主,而兼习论策。云云。是当时每试必有一论,较诸他文应用之处为多,故有专辑一编以备揣摩之具者。天应此集,其偶传者也。其始尚不拘成格,如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自出机杼,未尝屑屑於头项心腹腰尾之式,南渡以後,讲求渐密,程式渐严,试官执定格以待人,人亦循其定格以求合,於是“双关三扇”之说兴,而场屋之作遂别有轨度,虽有纵横奇伟之才,亦不得而越。此编以“绳尺”为名,其以是欤?绍兴重修贡举式中,试卷犯点抹条下,有论策经义连用本朝人文集十句之禁。知拘守之馀,变为剽窃,故以是防其弊矣。然当日省试中选之文,多见於此,存之可以考一朝之制度。且其破题、接题、小讲、大讲、入题、原题诸式,实後来“八比”之滥觞,亦足以见制举之文,源流所自出焉。
  △《吴都文粹》?九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郑虎臣编。案:《苏州府志》,虎臣字景兆,曾为会稽尉,宋德初,自请监押贾似道,杀之於木绵者,即其人也。是书於吴郡遗文,综缉颇富,其中若李寿朋之《补新军》,汪应辰之《申奏许浦水军》,赵肃之《三十六浦利害》,郏之《至和塘六得六失》诸篇,均有关兵农大计。其他舆地沿革,亦多有因文以著者,如书中龚颐正《企贤堂记》曰:长洲为县,肇唐万岁通天中;而《吴地记》则云,建自贞观七年。考唐《地理志》,与颐正之《记》合,可以证《吴地记》之讹。又《吴地记》云:常熟县改自唐贞观九年。而书中范成大《常熟县题名记》曰:县旧为毗陵,至梁而改,又可与《吴地记》考异,盖是书虽称文粹,实与地志相表里。东南文献,藉是有徵;与范成大《吴郡志》相辅而行,亦如骖有靳矣。
  △《古文集成前集》?七十八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旧本题庐陵王霆震亨福编,不著时代。观其标识名字,魏徵犹作“魏证”,而宋人奏议於朝廷国家诸字皆空一格,盖南宋书肆本也。卷端题“新刊诸儒评点”字,凡吕祖谦之《古文关键》,真德秀之《文章正宗》楼之《迂斋古文标注》,一圈一点,无不具载。其理宗时所刊乎?集以十干为纪,而自甲至癸皆称曰“前某集”,则有“後集”而佚之矣。凡甲集六卷,乙集八卷,丙集七卷,丁集九卷,戊集八卷,己集八卷,庚集八卷,辛集七卷,壬集八卷,癸集九卷。所录自春秋以逮南宋,计文五百二十二首。其中宋文居十之八。虽多习见之作,而当日名流,其集不传於今者?如马存、程大昌、陈谦、方恬、郑景望诸人,亦颇赖以存。所引诸评,如槐城、松斋、斋、郎学士《戴溪笔议》、《东塾燕谈》之类,今亦罕见其书,且有未知其名者。宋人选本,传世者稀,录而存之,亦足以资循览也。
  △《文章轨范》?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谢枋得编。枋得有《叠山集》,已著录。是集,所录汉、晋、唐、宋之文,凡六十九篇,而韩愈之文居三十一,柳宗元、欧阳修之文各五,苏洵之文四,苏轼之文十二。其馀诸葛亮、陶潜、杜牧、范仲淹、王安石、李觏、李格非、辛弃疾,人各一篇而已。前二卷题曰《放胆文》,後五卷题曰《小心文》,各有批注圈点,其六卷《岳阳楼记》一篇,七卷《祭田横文》,《上梅直讲书》、《三槐堂铭表忠观碑》,《後赤壁赋》,《阿房宫赋》,《送李愿归盘谷序》七篇,皆有圈点而无批注。盖偶无独见,即不填缀以塞白,犹古人淳实之意。其《前出师表》、《归去来辞》,乃并圈点亦无之,则似有所寓意。其门人王渊济《跋》,谓汉丞相、晋处士之大义清节,乃枋得所深致意,非附会也。前有王守仁《序》,称为当时举业而作,然凡所标举,动中会,要之,古文之法亦不外此矣。旧本以“王侯将相有种乎”,七字分标七卷,近刻以“九重春色醉仙桃”七字易之。观第三卷批有先熟“侯王”两集之语,则此本为枋得原题。近刻乃以意改窜之,虽无关大义,亦足见坊刻之好改古书,不可据为典要也。
  △《月泉吟社》?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吴渭编。渭字清翁,号潜斋,浦江人。尝官义乌令,入元後退居吴溪,立月泉吟社,至元丙戌、丁亥间,征《赋春日田园杂兴诗》,限五、七言律体,以岁前十月分题,次岁上元收卷,凡收二千七百三十五卷,延致方凤、谢翱、吴思齐评其甲乙。凡选二百八十人,以三月三日揭榜。此本仅载前六十人,共诗七十四首。又附录句图三十二联,而第十八联佚其名,盖後人节录之本,非完书也。其人皆用寓名,而别注本名於其下。如第一名连文凤,改称“罗公福”之类,未详其意,岂凤等校阅之时,欲示公论,以此代糊名耶?首载社约、题意、誓文、诗评,次列六十人之诗,各为评点,次为摘句,次为赏格及送赏启,次为诸人覆启,亦皆节文。其人大抵宋之遗老,故多寓Т世之意,及《听杜鹃》、《餐薇蕨语》。王士祯《池北偶谈》称其清新尖刻,别自一家,而怪所品高下未当。为移第六名子进为第一,第十三名魏子大为第二,第九名全泉翁为第三,第五名山南隐逸为第四,第十五名蹑为第五,第四名仙村人为第六,第十一名方赏为第七,第三名高宇为第八,第四十二名俞自得为第九,第二十五名槐空居士为第十,第四十三名东湖散人为十一,第三十七名徐端甫为十二,第四十四名仇近村为十三,第三十一名陈希邵为十四,第五十三名子直为十五,第二名司马澄翁为十六,第四十五名陈纬孙为十七,第五十一名闻人仲伯为十八,第五十九名君瑞为十九,第十七名田起东为二十,第一名罗公福为二十一。然诸诗风格相近,无大优劣,士祯所移,与凤等所定,均各随一时之兴,未见此之必是,彼之必非也。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曰:元季国初,东南士人重诗社,每一有力者为主,聘诗人为考官。隔岁封题於诸郡之能诗者,期以明春集卷私试,开榜次名,仍刻其优者,略如科举之法,今世所传惟浦江吴氏“月泉吟社”取罗公福为首,其所刻诗以和平温厚为主,无甚警拔,而卷中亦无能过之者云云。则凤等所定,东阳固以为允矣。
  △《文选补遗》?四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陈仁子编。仁子有《牧莱脞语》,已著录。是书前有庐陵赵文《序》,述仁子之言,谓《文选》存《封禅书》,何如存《天人三策》。存《剧秦美新》,何如存《更生封事》?存《魏公九锡文》,何如存《蕃、固诸贤论列》?《出师表》不当删去《後表》;《九歌》不当止存《少司命》、《山鬼》;九章不当止存《涉江》。《汉诏令》取武帝不取高、文,《史论赞》取班、范,不取司马迁。渊明《诗家冠冕》,十不存一、二;又不当以“诗赋”先“诏令、奏疏”,使君臣失位,质文先後失宜。其排斥萧统甚至,盖与刘履《选诗补注》皆私淑文章正宗之说者。然正宗主於明理,文选原止於论文,言岂一端,要各有当,仁子以彼概此,非通方之论也。且所补司马谈《六家要旨论》,则齐黄老於六经;鲁仲连《遗燕将书》,则教人以叛主。高帝《鸿鹄歌》情锺嬖爱,扬雄《反离骚》事异忠贞,蔡琰《胡笳十八拍》非节烈之言,《越人歌》、《李延年歌》直淫亵之语;班固《燕然山铭》,实为贡谀权臣,董仲舒《火灾对》亦不免附会经义。律以正宗之法,皆为自乱其例,亦非能恪守真氏者,至於宋王《微咏赋》,讹为宋玉《微咏赋》,则姓名时代并讹;引佛经横陈之说以注《讽赋》,则庞杂已甚;荆轲《易水歌》与《文选》重出,亦为不检。观所著《牧莱脞语》,於古文、时文之格律尚未分明。则排斥古人,亦贸贸然徒大言耳。然其说云补《文选》,不云竟以废《文选》,使两书并行,各明一义,用以济专尚华藻之偏,亦不可谓之无功。较诸举一而废百者,固尚有间焉。
  △《苏门六君子文粹》?七十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卷首凡例称,或传为陈亮所辑。然亮辑欧阳《文粹序》,载《龙川集》,而此书之序无考,则未必出於亮也。《宋史》称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为苏门四学士。而此益以陈师道、李チ,称苏门六君子者,盖陈、李虽与苏轼交甚晚,而师道则以轼荐起官,チ亦以文章见知於轼,故以类附之也。其文皆从诸家集中录出,凡《淮海集》十四卷,《宛邱集》二十二卷,《济北集》二十一卷,《济南集》五卷,《豫章集》四卷,《后山集》四卷。颇有一篇之中,刊去首尾繁文,仅存其要语者。观其所取,大抵议论之文居多,盖坊肆所刊,以备程试之用也。陆游《老学笔记》曰: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云云。盖风会所趋,并其从游之士,亦为当代所摹拟矣。然其去取谨严,犹工文之士所辑,且李チ集,世无传本。今始从《永乐大典》裒辑成帙,颇藉此书相补苴;又张耒集,写本仅存,字多舛误;陈师道集,刊本较诗差详,较文则略,亦颇藉此书以勘正云。
  △《三国文类》?六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编辑人名氏。今流传有宋刊本。然《宋史?艺文志》载此书,注云:集者不知名,则当时已无可考矣。案:柳宗元《河东集》,有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其文皆采之《汉书》;是编惟采《三国志》之文,盖沿其例。凡分二十三门:曰《诏书》,曰《教令》,曰《表奏》,曰《书疏》,曰《谏诤》,曰《戒责》,曰《荐称》,曰《劝说》,曰《对问》,曰《议》,曰《论》,曰《书》,曰《笺》,曰《评》,曰《檄》,曰《盟》,曰《序》,曰《祝文》,曰《祭文》,曰《诔》,曰《诗赋》,曰《杂文》,曰《传》。所采上涉汉末,而下及晋初,则以《魏志?太祖纪》,其事皆在建安,而裴松之注,所采多晋人书也。惟其中《劝说》、《对问》二门,皆当时口语,本非词翰,取盈卷帙,於义未安。又陈寿所评正犹马、班之赞,摘出别立篇名,亦乖体例。以其宋人旧本,姑存之以备考证焉。
  △《增注唐策》?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前有明正德丁丑新安汪灿《序》,惟言旧刊《唐策》,不知谁集,考书中魏徵作“魏证”,与《古文集成》同,则亦宋人作也。其集中所录,兼有唐人策论、书状、表奏之文,而独以《唐策》为名者,盖辑以备答策之用,从所重耳。每篇略标其要语於上方,而卷前目录又摘其所标之语於题下,中间注语有“崇曰”、“张曰”、“李曰”、“窦曰”、“董曰”诸目,“崇曰”一处作“王崇”,则是其名,而馀又皆题其姓,均莫详其所自,亦不知诸人为谁。殆当时盛行,其本互相训释,而书贾合刊之耳。所注虽简略,而所录皆唐人名作,持择颇审,非明代坊选,冗滥无序者可比,存之亦足备采择也。
  △《十先生奥论》?四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亦无刊书年月,验其版式,乃南宋建阳麻沙坊本也。书中集程子、张耒、杨时、朱子、张┉、吕祖谦、杨万里、胡寅、方恬、陈传良、叶、刘穆元、戴溪、张震、陈武、郑诸人所作之论,分类编之加以注释。据其原目,凡前集、後集、续集各十五卷,此本续集脱去前五卷,仅存十卷,而前集第七卷以上,亦属後人抄补,其原注并佚去不存。所亡之卷,已无篇目可考,不知作者凡几。此四十卷中,核其所作者已十六人,但题曰十先生,所未详也。中间《宋史》有传者凡十一人,其馀若张震字东父,益宁人,孝宗时中书舍人,龙大渊、曾觌,除知ト门事,尝缴回词头,事见《胡沂传》。郑有二,其一字溥之,福州人,光宗时为从臣,奏立太子监国,见《留正传》;其一则绍熙元年为从政郎,进《治术》十卷,见《书录解题》。此所载之郑,其进《治术》者欤。陈武有《江东地利论》,见《永乐大典》,方恬、刘穆元二人,则史传俱无可考见矣。宋人文集,名著史册者,今已十佚其八九,至於名姓无闻,篇章湮灭,如方恬诸人者,更指不胜屈。此书虽不出科举之学,而残编断简,得存於遗轶之馀,议论往往可观;词采亦一一足取,固网罗放失者所不废也。
  △《诗家鼎脔》?二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卷首有题词,署曰“倦叟”,亦不知倦叟为谁也。所录有王恽之诗,颇疑为元人所辑。然元王恽为东平人,而此题曰:“古汴王恽”,里籍既不相符,考《秋涧集》内亦不载此诗,则非元王恽明矣。方回《瀛奎律髓》称庆元、嘉定以来,有诗人为谒客者,钱塘湖山,什伯为群。阮梅峰秀实,林可山洪,孙花翁季蕃,高菊间九万,往往雌黄士大夫,口吻可畏。今考是书,阮秀实、林洪、孙季蕃、高九万诸人之诗,并在选中,或即其时所刊?如陈起《江湖小集》之类欤。上卷凡五十八人,下卷凡三十七人,每人各著其里居字号,为例不一,所存诗多者十馀首,少者仅一二首,盖取“尝鼎一脔”之意,故以为名。其间家数太杂,时代亦多颠倒,编次颇为无绪,然宋末佚篇,赖此以存者颇多,亦未可以书肆刊本忽之矣。上卷首原脱半页,上卷末金沙夏某一人,名字诗篇均有阙佚,今亦姑仍之云。
  △《两宋名贤小集》?三百八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旧本题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思有《宝刻丛编》,世隆有《北轩笔记》,并已著录。是编所录宋人诗集,始於杨亿,终於潘音,凡一百五十七家,有绍定三年魏了翁《序》,及国朝朱彝尊二《跋》,考所载了翁《序》,与《宝刻丛编》之《序》,字句不易,惟更书名数字,其为伪托无疑。彝尊《跋》中,谓是书又称为《江湖集》,刻於宝庆、绍定间,史弥远疑有谤己之言,牵连逮捕,思亦不免,诗版遂毁。案:刊《江湖集》者乃陈起,非陈思。且《江湖集》所载皆南渡以後之人,而是书起自杨亿、宋白,二书迥异。彝尊牵合为一,纰缪殊甚。然考彝尊《曝书亭集》有宋高菊间《遗稿》序中,述陈起罹祸之事甚悉,未尝混及陈思,而集中亦不载此《跋》。当由近人依托为之,未必真出彝尊手。又《跋》内称,陈世隆为思从孙,於思所编六十馀家外,增辑百四十家,稿本散逸,曹溶复补缀之。今检编中所录,率多漏略,如王应麟集虽不传,其遗篇见於《四明文献集》者尚多,而此编仅以五首为一集,溶不应疏略若此,则谓曹溶补缀,亦不足信也。考王士祯《居易录》曰:竹辑《宋人小集》四十馀种,自前卷所列《江湖诗》外,如刘翼躔文《心游摘稿》,林希逸《肤斋十一稿》,敖陶孙《器之瞿翁集》,朱继芳《季实静佳集》,林尚志《润叟端隐稿》,刘过改之《龙洲集》,刘仙伦叔《拟招山集》,黄文雷希声《看集》,黄大受德容《露香拾稿》,武衍朝宗《藏拙稿》,张蕴仁溥《斗野集》,刘翰武子《小山集》,张良臣武子《雪窗集》,越希路谊父《抱拙集》,利登履《道&骨皮&稿》,何应龙子翔《橘潭稿》,沈说惟肖《庸斋集释》,永颐山老《泉集》,薛仲止《泉集》,俞桂希郄《渔隐稿》,葛天民《无怀集》,姚镛希声《雪蓬集》云云。是彝尊本有《宋人小集》四十馀种,或旧稿零落,後人得其残本,更掇拾他集合为一帙,又因其稿本出彝尊,遂嫁名伪撰二《跋》欤。然编诗之人虽出赝托,而所编之诗则非赝托,宋人遗稿,颇藉是以荟卒,其罗亦不谓无功。黎邱幻技,置之不论可矣。
  △《柴氏四隐集》?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柴望及其从弟随亨、元亨、元彪之诗文也。望有《丙丁龟监》,已著录。随亨字瞻屺,登文天祥榜进士,历知建昌军事;元亨字吉甫,与随亨同举进士,历官朝散大夫,荆湖参制;元彪字炳中,号泽翟居士,尝官察推。宋亡以後,兄弟俱遁迹不仕,时称“柴氏四隐”。望所著有《道州台衣集》,《咏史诗》,《凉州鼓吹》。元彪所著有《袜线集》;随亨、元亨著作散佚,其集名皆不可考。明万历中,其十一世孙复贞等罗遗稿,元亨之作已无复存,因合望与随亨、元彪诗文共为一集,仍以“四隐”为名,因旧称也。世所行者仅望《秋堂》一集,而实非足本;钱塘吴允嘉始得刻本抄传之。又据《江山志》及《吴氏诗永》,益以集外诗五首,遂为完书。其诗格颇近晚唐,无宋人杈桠之习,随亨、元彪所作,差逊其兄。然谅节高风,萃於一门,虽遗编零落,而幽忧悲感之意,托诸歌吟者,往往犹可考见。存之足以励风教,正非徒以文章重矣。
内容编辑:fdg
??????????
红潮网-中国军事历史故事()版权所有& 站长QQ:
红潮网声明:本站文章未署名部分来自合作平台福宁客的博客,部份由网友搜集转载自报刊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地址:中国.福建 邮编:355100&&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傅璇琮:求真务实 严格律己
我的图书馆
傅璇琮:求真务实 严格律己
《全宋诗》于上一世纪80、90年代陆续编纂、出版,其所取得的成就,应该说是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清人所编的有关宋诗文献的两部大书,即各为百卷的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确有不少疏误,但钱锺书先生仍有平心静气的评议,谓:“没有他们的指出,我们的研究就要困难得多。不说别的,他们至少开出了一张宋代诗人的详细名单,指示了无数探讨的线索,这就省掉我们不少心力。”(《宋诗选注·序》)《全宋诗》也确实如此,它可以说为研究者开出全宋诗人的基本名单,考辑出大批无名作者的生平事迹,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底本,网罗的散佚之作远出厉、陆二书,从而为宋代文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但这样一部诗歌总集,由于规模大,历时久,又出于众手,缺乏细心考订,不免有所失误。出版以后,不断有批评的文章出现,主要是订正其讹误,补辑其缺佚。应该说这是我们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的好现象,不仅对《全宋诗》今后的补订提供众多有用的资料信息,而且对学风建设也极为有利。我们确实需有一种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不崇虚誉、敢于纠误的正派作风。也正因此,我们特为撰写此文。因为我们对《全宋诗》订补的文章,曾作过一定的复核,发现其中不少自身有误,特别是所谓补《全宋诗》之缺,其辑佚之作,有些是出于宋以前唐、五代时人,有些出于宋以后的金、元、明时人,有些则是《全宋诗》已加辑录的。应当说,由此正可认识到宋诗资料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在学术评议中,注意到资料的细心核实和立论的认真审订。我们希望通过学界友人的磋商、交流,凝聚求真务实的精神,建树严格自律的学风。
已发表的宋诗订补文章,其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订正的失误
首先是关于小传的订正。《全宋诗》的小传纠正了大量前人的失误,发掘出众多新的生平材料,但要为如此多的诗人撰写小传,难免有不周甚至纰漏之处。对此学者们多有订正,但也不是没有失考的地方。如李裕民《〈全宋诗〉辨误》谓《全宋诗》45册27708页之陈善与50册31451页之陈善实为一人,他说:“两传均云字子兼,罗源人,作有《扪虱新话》,显然为同一人,惟后者称其‘孝宗淳熙间由太学第进士’则误,据淳熙《三山志》卷二九,其中进士在高宗三十年。后者所收之诗应并入前者。”(注:《文献》季刊2003年第2期。)”其订正陈善“孝宗淳熙间由太学第进士”之误是正确的,但却不知宋代名叫陈善者不只一人。《全宋诗》50册31451页小传云:“陈善,字子兼,号秋塘。福州罗源人,孝宗淳熙间由太学第进士,未授官而卒。有《扪虱新话》传世。事见《扪虱新话》卷首宋陈益序。”这里,除了“号秋塘”、“孝宗淳熙间由太学第进士”外,俱为另一陈善的事迹。检《扪虱新话》卷首门人陈益序,惋惜陈善“负抱儒业,晚得一命之爵,曾不得寸禄而死”。此序作于淳熙元年孟夏朔日,知此陈善卒于淳熙元年之前。淳熙间之陈善实为另一人,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云:“秋塘陈敬甫善有《雪蓬夜话》三卷,淳熙间一豪士。”该书又记载陈善有《送辅汉卿过考亭》诗云:“闻说平生辅汉卿,武夷山下啜残羹。”查文渊阁四库本《朱子年谱》卷三,淳熙十年癸卯夏四月,朱熹结庐于武夷之五曲,正月经始,至四月落成,始来居之,四方士友来者甚众。陈善诗提到辅汉卿在武夷精舍从学于朱熹,则其诗作年必不早于淳熙十年,与淳熙元年之前已经过世的罗源陈善不是同一人,可以得到证明。
方健对《全宋诗》的批评较多,但他的文章也同样有失考之处。如《全宋诗》72册页有赵宗吉,据《诗渊》辑录《题武夷》一诗,小传云:“宋佥宪。”方健考证说:“今考宋代无此职官,实乃明代‘佥都御史’别称,明都察院设左右御史,古称御史为宪台,故又别称‘佥宪’。此不解宋、明官制之失。”(注:方健《〈全宋诗〉硬伤数例》,《文汇报》(上海)日。)《全宋诗》收录赵宗吉固然不确,但方文将赵氏断为明人亦有误。按,四库全书本《江西通志》卷五一有咸淳三年丁卯解试赵宗吉,江西庐陵人,但其人未作过御史,故非作《题武夷》一诗之赵宗吉。作过御史(佥宪)的赵宗吉,应为元代人,元代文献多见其名,如《文献集》卷一《送赵宗吉御史》、《圭峰集》卷上《送佥判赵宗吉》、《安雅堂集》卷三《分题飞龙亭为赵宗吉御史赋》、《蒲室集》卷一四《赵宗吉御史冠像赞》等,《元诗选》初集卷四六有朱德润《简赵宗吉佥宪》,与《全宋诗》小传完全吻合。
其次是关于诗篇的订正。学者们订正了《全宋诗》诸多误收的诗篇,应予充分肯定。但令人费解的是,《全宋诗》有的本来就没有失误,却被无辜指为失误。如吴宗海指责孔凡礼《苏轼诗集》中补辑之诗、句有部分既不入存目,又不收入《全宋诗》备考,也未辨析,不知何故?但他仅仅将有关诗歌摘录下来,作存疑处理,没有进一步去解决问题,这就缺少学术价值。他举出的所谓苏轼《失题一首》:“读书头欲白,相对眼终青。身更万事已白头,相对百年眼终青。看镜白头知我老,平生青眼为君明。故人相见尚青眼,新贵如今多白头。江山万里头欲白,骨肉十年终眼青。”仔细读来,这根本不是一首诗。查《诗话总龟》卷九,分明是列举出的若干黄山谷有关用“青眼”与“白头”相对的句子,分别见《山谷年谱》卷二六引、《山谷外集》卷一四《南屏山》、《山谷别集》卷一《奉和答君庸见寄》、《山谷外集》卷六《次韵盖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之一、《山谷集》卷二《送王郎》,后人误读文献,竟成为一首“失题诗”。另如苏轼所谓“枪旗携到齐西境,更试城南金线奇”(出自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五),实乃苏辙《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首》之一的句子,见《栾城集》卷六。又所谓苏轼《绝句一首》(濛濛春雨湿邯沟),乃苏辙《高邮别秦观三首》之一,见《栾城集》卷九、《坡门酬唱集》卷一八。孔凡礼大概察觉了整理苏轼诗集时所造成的这些错误,所以没有让错误在《全宋诗》中延续下来,却反而招来了订补者的一番议论(注:均见吴宗海《读〈全宋诗〉零札》,《镇江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实无必要。还有李裕民据《记纂渊海》卷二五辑录潘阆《渭水》四句(注:《〈全宋诗〉补(上)》,《文史》2001年第3辑。),按此诗实有八句,见《逍遥集·渭上秋夕闲望》,《全宋诗》1册57卷633页潘阆卷列为存目,指出《逍遥集》据《瀛奎律髓》卷一二误收,实为魏野诗,见《东观集》卷九,这是正确的,错的反倒是订补者自己。
再次是关于文献出处的订证。对于文献出处,订补者也有不确之处。如房日晰《读〈全宋诗〉札记(十六)》云:“《全宋诗》卷一二七五载王祈句:‘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注出处谓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三九引《王直方诗话》。按,《诗话总龟》前集卷三九无此条,盖卷次有误也。覆核郭绍虞《宋诗话辑佚·王直方诗话》注‘《总龟》前三十九’,亦误。或《全宋诗》编者沿郭误而来。”(注:《江海学刊》1999年第3期。)按,王祈此诗句见于四库全书本《诗话总龟》前集卷三九,《全宋诗》和郭绍虞并无失误,既然房氏指其“注出处卷次错讹”,为何又不注出正确的文献出处而供人覆核呢?
  二 校订的失误
《全宋诗》是诗文总集,按总集校点通例,对文字主要是校是非,提供信实的本子,而不必如别集那样,详校异同,有时还细加论证,补充史事。但有些评论者却未及注意此点,因而出现补校上的问题。房日晰《读〈全宋诗〉札记(十三)》(注:《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据清代的《宋百家诗存·青山集》补校《郭祥正集》,就存在一些失误。如《潜山行》:“笑别姑熟州。”房校云:“‘姑熟’《青山集》作‘姑苏’。”按,姑熟即姑孰,又名南洲(州),古城名,因城南临姑孰溪而得名,故址在今安徽当涂。其地当长江重要渡口,东晋、南朝历为南豫州治所,隋移当涂县治此。北宋韦骧《钱塘集》卷五有《姑熟州宅泛舟清饮》诗,所指即为其地。郭祥正是安徽当涂人,故以姑熟州指称自己的故乡。题中的潜山(县)在安徽西南部、皖河上游。郭祥正此行是从当涂出发指向确山。而姑苏乃苏州市的别称,《宋百家诗存》将姑熟改为姑苏,显然属于臆改,若据以校勘,就违背了校是非的原则。另如《留别宣城李节推献父》:“水流到海无穷时。”房校云:“‘水流’《青山集》作‘水穷’。”按,若作“水穷到海”,一句中出现两个“穷”字,有犯复之病,故所谓“水穷”之“穷”,应为《宋百家诗存》误刻。又:“醉来辞君登海槎。”房校云:“‘海槎’《青山集》作‘海查’。”按,海槎与海查是同一意思,槎、查相通,按《全宋诗》校勘体例,实不必出校。再如《广州越王台呈蒋帅待制》云:“百伎尽入呈优俳。”房校云:“‘百伎’《青山集》作‘百使’。”按,从“优俳”两字推断,原文作“百伎”是正确的,“百使”当为《宋百家诗存》的误刻。如果此类情况均要出校,且不加自己的判断,那么《全宋诗》简直要校不胜校了。虽然校勘问题在《全宋诗》订补中不是很突出,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 辑佚的失误
辑佚的失误是目前《全宋诗》订补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要发现《全宋诗》的错失也许不是太难的事,但要使自己的补正万无一失,却是相当困难的。根据我们收集到的材料,宋诗辑佚问题特多。
首先是辑佚的质量堪忧。我们抽取了若干宋诗辑佚的论文样本进行了研究分析。吴宗海《读〈全宋诗〉零札》“失收”部分收录11位诗家的佚诗佚句19条,除了苏颂、李之仪、晁说之、梅执礼4条外,其他全部属于误辑,失误率约79%。房日晰、房向莉《读〈全宋诗〉札记》(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辑录7家18首佚诗,除了华岳3首、释道璨2首和张先1首可靠外,其他全部属于误辑,失误率约67%。邹陈惠仪《曾巩诗文版本概况与辑佚》(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2期。)辑录曾巩诗6首,其中《咏虞姬》一诗,《冷斋夜话》作曾布妻魏夫人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考为许彦国作;《过灵壁张氏园》已见于《元丰类稿》卷八;《范饶州坐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实为梅尧臣作,见《宛陵集》卷五。这样邹陈惠仪所辑曾巩诗有问题的也占一半。至于李裕民《〈全宋诗〉补》疏于考证之处同样为数众多。
其次是辑佚失误的类型也很多,凡是《全宋诗》失误的类型,几乎在后来的辑佚者文中也都存在。如误收它朝诗家诗作,从李裕民《〈全宋诗〉补(上)》一文中就可发现数例。他据《蜀中广记》卷八辑录郭周藩《谭子池》诗,小传云:“宋进士。”按,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九即有郭周藩条,称其为唐宪宗元和六年进士,并载其《谭子池》诗。又见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一八。《全唐诗》卷四八八也录有郭周藩《谭子池》诗,文字与《蜀中广记》所录大同小异。故所谓郭周藩应为唐人。又有王庆长,小传云:“王庆长,义乌人。绍圣三年(1094)进士。历官知南康军、饶州、严州。请老家居,年七十五而卒。事见《宋元学案补遗》卷二五。”并据《记纂渊海》卷二四辑录其《过华州》诗。但那个时代是否仅只有一人叫王庆长呢?查四库本清《陕西通志》卷九六,作王世昌诗,计有八句:“拔地三峰冷翠微,落岩飞瀑喷珠玑。吟鞭落拓骑驴过,战刃韬藏牧马归。十丈玉莲秋不谢,半楞掌月昼还飞。地灵人杰无遗逸,未分蟠螭老布衣。”查此八句诗又见于《中州集》卷八,亦作王世昌诗,小传云:“世昌字庆长,宁州人,贞祐三年同进士出身,以信都丞致仕。”则此诗显然属于金人王世昌诗。李裕民所辑诗不惟不完整,而且作者也被误考。另如宋雄飞,按四库本《山西通志》卷二二三收其诗,与元人排列在一起,《山西通志》卷一七○“太清观”条云:“元宋雄飞有诗。”则其人应为元人。若李先生认为其人是宋人,应出示更多的证据。
又有唐人诗而被误作宋诗的,如李裕民《〈全宋诗〉补(上)》据《永乐大典》卷二二七六○辑录郑居中《雪山》断句:“为爱诗名吟到此,风魂雪魄去难招”按,此乃唐僧栖白《哭刘得仁》诗中的句子,见《才调集》卷九、《全唐诗》卷八二三。另据《记纂渊海》卷二四辑录李虚己《虢州送别》诗六句。按,此乃唐人岑参《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诗中的句子,见《全唐诗》卷二○○。李之亮《张舜民诗集笺校》据光绪《麟游县志》卷八辑录张舜民《石臼山诗二首》,其实前一首“石臼山中有一僧”乃吴融《阌乡寓居十首》之一,见《全唐诗》卷八六八。
有字号相同而被误辑的,如房日晰《读〈全宋诗〉偶记》(注:《渭南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据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补录陈与义《春晚》诗(转引自白敦仁《陈与义集校笺》附录一《佚诗文》)。按,此诗最早见于《诗人玉屑》卷一九,作于去非《春晚》诗,又见《诗家鼎脔》卷上,题作竹田于革去非《春晚》诗。《宋诗纪事》卷五五云:“于革,字去非,号竹田,丰城人。淳熙八年进士知房州。”《全宋诗》50册页于革名下已经收录此诗,甚确,而白敦仁、房日晰误判为陈与义诗。
也有沿袭旧误而疏于甄辨的。如吴宗海《读〈全宋诗〉零札》据宋谢枋得《千家诗》辑录程颢《秋月》诗。查此诗《记纂渊海》卷二作程伯淳(颢)《秋》诗,《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三○作程颢《秋日》诗,但实际上此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朱熹,见《晦庵集》卷二,题作《入瑞岩道间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四首之三。吴先生又据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一○,吴先生实际是据《宋诗纪事》卷三四转引)辑录苏过《金陵上吴开府两绝句》,其中“时平”一首,实为刘过《上吴居父》诗,见《龙洲集》卷八。
有作者歧异而失注的。李之亮《张舜民诗集笺校》比《全宋诗》多出六首,吴宗海《〈全宋诗〉疏失原因续探》(注:《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袭之,但也不无可议之处。如据吕祖谦《宋文鉴》卷二一辑录张舜民《纵步湘西》一诗,按此诗又见于林之奇《拙斋文集》卷三;又据《宋文鉴》卷二六辑录张舜民《两头纤纤二首》。按,前一首乃孔平仲《两头纤纤五首》之一,见《清江三孔集》卷二七。李裕民《〈全宋诗〉补(上)》据成化《山西通志》卷一六辑录王拯之《灵泉寺》诗。按此诗又见于清《山西通志》卷二二六、曾燠《江西诗征》卷八,均作黄廉《过灵泉寺》四首之一,《全宋诗》12册726卷8140页黄廉名下已据后者收录。以上至少亦应注明互见。
更有《全宋诗》已经收辑,而补辑者不慎而误出的。李裕民《〈全宋诗〉补(上)》据《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五辑录陈补《隐居》诗一首,《全宋诗》21册作陈俌,收录此诗。又据咸淳《毗陵志》卷一九辑录元簿《岁后书怀》诗,按元簿当作元溥,《全宋诗》43册页已经收录。吴宗海《读〈全宋诗〉零札》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辑录程俱《咏劝酒胡》,按此乃程俱《赠王君玉侍郎集酒胡诗次韵》,见《北山集》卷九,吴氏实踵《宋诗纪事》卷四○而误。
有割裂全篇而成所谓佚诗佚句的,如李裕民《〈全宋诗〉补(上)》辑录曹汝弼《喜友人过隐居》诗两句:“旋收松上雪,来煮雨前茶。”按,曹诗实有八句,见《瀛奎律髓》卷二三、《石仓历代诗选》卷一三七、《宋元诗会》卷七、《宋诗纪事》卷九,《全宋诗》2册93卷1053页全诗收录。吴宗海《读〈全宋诗〉零札》据《中吴纪闻》卷六辑录张扩《赠顾景凡》绝句两首:“顾侯风味更严苦,家贫阙办三韭菹。龟肠撑突五千卷,底用会萃笺虫鱼。”“虎头文字逼前辈,衮衮颛蒙分尺素。天闲老骥日千里,何用盐车追蹇步。”按,前者乃张扩《顾景蕃访大年侄昆仲留宿细柳轩……》中的句子,后者乃张扩《景蕃还所借诗卷并辱以诗辄次韵》中的句子,均见《东窗集》卷二,吴氏实踵《宋诗纪事》卷三七而误。又据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辑录黄庭坚的佚句:“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按,此乃黄庭坚《王厚颂》第二首中的警句,见《山谷集》卷一五。又据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辑录王安国逸句:“忽吟佳客诗驱暑,远胜前人檄愈风。”按,此乃王安国《和魏道辅雨中见示》七律中的颔联,全诗见《两宋名贤小集》卷六一、《石仓历代诗选》卷一四三,《全宋诗》11册631卷7536页已经辑录。
有的所辑之诗可校而未作校勘,造成了某种缺憾。如李裕民据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九四辑录张舜民《蚕蛛行》,有不少阙字,如“谁谓□□□,谋身一□□。……余事及□木”诸句就有六个阙字。查此诗又见于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五○,以上几句作“谁谓尔蚕巧,谋身一何疏。……余事及土木”,还有若干异字可供校勘。
辑佚者对一些《全宋诗》失收诗人生平的考证也存在着粗疏的错失。如李裕民《〈全宋诗〉补(上)》有黄昌朝,小传仅云:“宋殿中丞。”按,《吴郡志》卷二八:“崇宁二年霍端友榜:黄昌朝,昌衡弟。”《江南通志》卷一一九《选举志·进士》:崇宁:黄昌朝,吴县人。沈迥,李裕民所作小传云:“宋人,生平、籍贯不详。”按《浙江通志》卷一一五台州刺史、知台州栏下云:沈迥,哲宗时任。《广东通志》卷二六知康州军州事栏下有沈迥,年代不详。又据《蜀中广记》卷八辑录王岩《资阳江》诗,小传云:“王岩,南宋金陵人。王龚门人。事见《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按,王岩此诗早见于方回《瀛奎律髓》卷二九,题作《残冬客次资阳江》,诗下有传云:“王岩,宋初人,隐居蜀川。”李氏显然误写了小传。
以上我们仅仅列举了部分例子,已可见情况的严重性。那么何以会造成如此之多的辑佚失误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从当前辑佚者所使用的文献材料来看,以类书产生的问题最多。类书自然是辑佚宋诗的一大材料来源,但类书也存在着任意删节、张冠李戴、真伪杂陈等问题,尤其是宋代的类书如《全芳备祖》、《锦绣万花谷》、《记纂渊海》(此书更经明人改动)等,诗歌文献的可靠性相对较差,所以过信这类著作,据以辑录的佚诗误失率就特别高。如吴宗海《读〈全宋诗〉零札》一文为张耒之作补遗计7条,全部出自《全芳备祖》,没有一条是辑录得正确的,误失率达到100%。兹列表举证如下:
李裕民《〈全宋诗〉补》(上、下篇)引录《记纂渊海》61条,其中有问题的(包括重出、误辑、割裂、存疑等)有31条,亦过半数,列表举证如下:
对地方文献中宋诗材料的辑录,也应慎重。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引用了大量的地方文献,但有些地方文献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细心考辨,如果照抄照录,疏于考证,自然会产生种种的失误。如南宋鄞县史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影响巨大,而且在文学上也颇有佳绩,自删定史涓以来,人人有集,但除了史浩和史弥宁外,诸史的作品少有传世。其后人辑有《史氏世宝集》一书,就有故意将史浩的作品分拆给诸史的嫌疑。孔辑据《甬上宋元诗略》引《史氏世宝集》辑录了鄞县史氏家族的不少诗作,因此而存在诸多问题。上册301页辑录史才诗三首,其中《送别任龙图》一诗,实际应为史浩的作品,见史浩《鄮峰真隐漫录》卷五,题作《次韵任龙图留别》,有若干异文;另一首《雪窦飞雪亭》一诗,亦为史浩作,见《鄮峰真隐漫录》卷四,亦有数字异文。532页有史浚《偶作》、《竹村居》二诗,均为史浩的作品,见《鄮峰真隐漫录》卷四,分别题作《下水庵晓望偶题》、《和竹里》,有数字异文。757页收史弥应诗二首,其中《过东吴》,乃史浩《次韵孙季和东湖两诗》之一,见《鄮峰真隐漫录》卷三;另一首《小春见梅》,乃史浩《弥坚小圃小春见梅》,见《鄮峰真隐漫录》卷四。762页收史嵩之诗三首,其中《雪后》一首,见《鄮峰真隐漫录》卷三,题作《雪消得寒字》;《宴琼林苑》一首,见《鄮峰真隐漫录》卷四,题作《和九日赐宴琼林苑》。下册655页有史弥忠《秋桂》云:“庭前高挺碧云树,秋日奈兹风露何,两度开花君莫问,为渠天近得香多。”按,此诗颇有寄托,“香”者,相也,是夸耀自己两次为相,此诗显然不是史弥忠所作,而应为两次为相的史浩所作。查此诗又见于史浩《鄮峰真隐漫录》卷四,系《次韵馆中秋香》之一,文字略有差异。单是史氏一族,就发生这么多的误失,主要还在于孔先生过于轻信了地方文献之故。
辑佚者对清代的各类总集也过于轻信。如房日晰、房向莉《读〈全宋诗〉札记》据《宋百家诗存·桧亭吟稿》辑录葛起耕《秋夜》诗。按,此诗最早见于《江湖小集》卷一八,乃张至龙《寓兴十首》之一。该文又据《宋百家诗存·杜清献集》辑录杜范诗六首,其中《燕文贵山水图》、《四圣观》、《憩昌化民家》、《琵琶引》、《答李才翁》五诗,均为高似孙诗;《晚立》一诗,乃黄文雷《看云小集》中的作品,见《江湖小集》卷五○、《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二四,另《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宋诗》卷二三、《宋元诗会》卷五七、《宋诗纪事》卷六九均作黄文雷诗。又据《宋百家诗集·无怀集》辑录葛天民《绝句》。按,此诗见《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宋诗》卷七二,亦题作葛天民,但郑方坤《五代诗话》卷四提示是白玉蟾诗,查《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卷五,此乃白玉蟾《武夷有感》组诗之第六首《暮》,见《全宋诗》60册页。又辑葛天民《竹春词》三首,按此三诗,《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宋诗》卷七二题作葛天民《行春词》,而卷九亦收录,题作葛长庚《行春辞》。此实乃白玉蟾《行春辞》九首中的三首,见《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卷五,《全宋诗》60册页收录。又辑录华岳《醉归》、《晚登醉楼》、《酒家》三诗。按,前两首出华岳《春闺杂咏》十首,后一首出华岳《寻春十绝》,《全宋诗》页据《翠微南征录》卷一一辑录华岳诗,不知何故脱去自《春闺杂咏》(并奇怪地注有“十首今存五首”的字样),至《早春》共六题诗计22首,房辑诗适在其中。《春闺杂咏》十首、《寻春十绝》又见于《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五○,房先生的辑录不惟文献出处太迟,而且也很不完整。又据《华谷集》辑录严粲《失题》诗,按此乃岳珂《梦尚书三桥旅邸》诗,见《玉楮集》卷八,《两宋名贤小集》卷三六○、《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宋诗》卷五四、《宋元诗会》卷四九并作岳珂诗,甚至连《宋百家诗存》卷二四也作岳珂诗。房氏据《宋百家诗存》辑录诗歌6家17首,只有华岳的3首和释道璨的2首比较可靠,其他全部属于误辑,误辑率高达70%,即使所辑华岳的三首诗,也有溯源不当而且也不完整的疏误。
辑佚方法不科学,则是造成失误的又一重要原因。从辑佚的方法来看,一些学者不追根溯源,明明原籍尚存,却引用后出的材料,甚至辗转转引二手材料,从而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失。辑佚者还缺少对文献的广泛调查,一见到所谓佚诗就匆忙辑录,疏于考证和甄辨,有的仅仅查一下本集就判断其是否佚诗,根本不考虑误题、互见等复杂的情况,有的连本集的翻检也不细心,遽下断语,以至于不断有重出(往往是化整为零式)的作品。不少材料可能是《全宋诗》有意舍弃的,却被后来者当作佚诗辑录,结果反而拾废为宝。这种见佚就辑、不作甄别的学风,应该引起注意&
发表评论:
馆藏&23806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蒸鸡蛋羹没有蜂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