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神树小骑兵历险记里的任务:老橡树上居住着两个训练完成的剑手怎么完成

《神树小奇兵》评测:拥有灵魂的好游戏
腾讯游戏江湖小虾米
()出品,转载请注明!】好游戏都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能使你在游戏的过程中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育碧公司自1986年建立以来,为广大玩家打造了无数这样脍炙人口的好游戏:从《》系列到《波斯王子》、《细胞分裂》,这些游戏无论是画面还是操作,甚至游戏背后深深隐藏着的世界观,都堪称大作级别。而如今的育碧,已经在思考产品多元化的道路,从年初在多平台发布的充满日式童话风格的RPG游戏《光之子》开始,到今年八月底在IOS平台上发布的游戏《神树小奇兵:罗宾之怒》(Little Raiders: ’s Revenge),都能看出育碧的尝试。这款主打清新可爱像素风的《神树小奇兵:罗宾之怒》也是一款有灵魂的好游戏,下面就与小编一起去罗宾的世界冒险吧!玩法评分 ★★★★★游戏的开始有些悲伤,罗宾的家园被匪徒大军占领,失去一切的罗宾被橡树精灵带到老橡树上一点点拯救被俘虏的村民、英雄,以游击队的形式回击匪军、收复自己的家园。游戏中有经营养成的元素,也有策略战斗的元素,所以玩起来让人简直停不下来。玩家先要在橡树上盖民房、经济单位(面包房、酒馆、仓库等)和军事力量(训练所、战争学院等),在橡树家园里玩家可以收集到食物、钱币;但要想快速的获得食物、钱币、木材还是必须要进行推图副本任务。副本任务中除了可以获得各种资源,还能拿到建筑图纸、武器、解救英雄和村民,甚至还有珍贵的钻石。通常副本任务会分三种难度并以不同的颜色标识出来,在任务中还会详尽的任务要求,只要按照提示,轻松完成任务不成问题。游戏的策略性很强,也没有体力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说只要英雄没有受伤或被击倒就能无限地进行下一个任务,因此上瘾度很高。音画评分 ★★★★☆在画面方面,《神树小奇兵:罗宾之怒》的背景设置采用了温馨可爱的童话卡通画风,而人物造型、战斗场景和橡树上的建筑则大量采用像素风,这种新奇的搭配令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各种场景还会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白天黑夜的不同(当然根据的是美国时间),这样的细致也使人叹服。在音乐方面,主旋律是非常符合主题的清新民谣风格,而战斗过程中是比较激昂的鼓点节奏。同样,其他的音效也很到位,各种小细节都十分细腻完善。操作评分 ★★★★★在操作方面,游戏里有详尽的引导系统;玩家只需要根据提示去完成每一步的指令即可。整体的操作自由度极高,无论是攻击敌人或要去往哪个方向,随心所欲地在屏幕上点击对应的人物或方向即可,所以操作便捷性也极强。整体评分 ★★★★★总体而言,《神树小奇兵:罗宾之怒》是一款相当不错的游戏。当然,它也有不少严重的问题,比如一直被玩家吐槽的掉线、闪退和黑屏的问题,以及那简直不能忍的谷歌翻译一般的渣化文案;这些都使这款优秀的游戏蒙尘。但是瑕不掩瑜,作为育碧的新尝试,它当之无愧为拥有灵魂的好游戏。【下载提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责任编辑:jojozhu]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科举制度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但是由于海南古为蛮荒之地,教育落后,在隋、唐两代326年的历史中,海南没有出过一个举人或进士。从宋代开始,由于儒学开始在海南设立,各种官办、私办学校逐步普及,并开始接收普通人家子弟入学,教育得到了发展。同时,自晚唐以来许多朝廷谪中原文化,使海南从宋代开始历经元、明、清各朝,在科举中人才辈出,不断涌现出举人或进士。据《海南岛古代简史》载,从宋代到清代,海南共有举人767人,进士96人。其中:宋代有举人13人,进士12人;元代有举人2人,没进士;明代有举人595人,进士62人;清代有举人157人,进士22人。按县份分,琼山县均居首位,在全岛767名举人中,琼山县有358人,占46.68%;在全岛96名进士中,琼山县有51人,占53.13%。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中举人和登进士的人士都曾是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学生,可见苏东坡对海南古代文化的影响之大。第一个中举人的是宋代琼山县的姜唐佐,于此宋崇宁二年(1102年)中举。相传,苏东坡贬居海南儋州时,姜唐佐曾到儋州拜苏为师,师生关系融洽,书简往来甚多,姜是苏的得意门生之一。当姜唐佐要上广州应考时,苏东坡在他的扇子上题上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题完上两句诗后,苏东坡对姜唐佐说,待你中举后再将后两句诗写完,并称赞唐佐有中州士人之风,告之此行必登科第。后来,姜唐佐果真成为海南中举的第一人,破了天荒。那时,苏东坡已赦北归。后姜唐佐北上应会试。在汝洲(今河南省临池县)访苏东坡之弟苏辙,方知东坡已去世,苏辙便在姜的扇子上挥笔直书,续完东坡的诗句。后两句钦云:“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唐佐为之流涕追念不已。  第一个登进士的人是宋代儋州昌化人符确,以大观三年(1109年)登进士。符确后官至韶州、化州知州。  在上述中举的琼籍人士中,无论从学术思想,政绩及对后世的影响程度,都以明代的人士较为突出。明代中举的人士在京城朝廷任要职的大有人在。如丘浚,琼山人,33岁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进入统治最高层,政绩显著。在文学、史学、经济学等方面也有较高的建树。被誉为“中国十五世纪经济思想卓越代表人物“;海瑞,琼山人,41岁中举人,官至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等。一生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严惩贪官污吏,是有名的清官,是古代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保护神,有“南包公“、“海青天“之称;钟芳,今三亚市人,31岁中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等。一生为官清廉,公正无私,宽政爱民,被当时公认为“岭南巨儒“。在海南古代文化史上,他的地位仅次于丘浚。值得称道的是其子钟允谦,也考中进士,官至刑部主事,知府。父子先后考中进士,为朝廷命官,在海南古代文化史上也是少有的,因此,被世代传为佳话;王弘海,定安人,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王佐,临高人,年仅20岁就中举人,他的成就主要在文学方面,和丘浚、海瑞、张岳崧号称海南四大才子;唐胄,琼山人,31岁中进士,官部至察院右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正史《明史》对其评价很高、称其为“岭南人士之冠“;薛远,琼山人,28岁登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廖纪,陵水人,35岁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等。  上述中举的琼籍人士中,有不少出自文化村镇和书香世家。如著名的琼山府城出了丘峻、海瑞、郑廷鹄;琼山车厢出了唐舟、唐亮、唐娟、唐胄、唐穆;定安南村出了莫魁文、莫陶、莫绍德;儋州徐浦村出了黄河汪清、黄海清、黄河照等。  海南登进士的人士中,有6对父子,他们是:唐舟、唐亮、唐胄、唐穆;钟芳、钟允谦;黄显、黄宏宇;张岳崧、张钟秀;王映斗、王器成。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很好,很详尽:)
  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张岳崧字子骏,又字翰山,号觉庵、指山,海南定安人。张岳崧于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考中恩科殿试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探花。嘉庆皇帝为海南偏隅之地竟有人考得这样高的名次而高兴,特地手谕:“何地无才”。
  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符确,儋州市三都镇人,宋朝微宗帝赵佶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符确乡试中举第一名,成为镇州“解元”。宋大观三年(1109年)赴京殿试科考中进士,成为海南进士第一人。符确后官至韶州、化州知州。
  海南历史上最后一个进士:王器成,字公辅,号心农,又号晚愚,定安县定城镇。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累官至刑部主事。其父王映斗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  
  樓主辛苦了,很有價值的資料.    我收藏了.呵呵!
  很好,good!
  我们周围有3个清代的进士,还有乾隆提名的牌匾,而且还保持完好,不知道琼山志中是否记载
  很好,good!  
  新年快乐!!
  谁说海南无能人,以上的就是很好的例子,MD现在海南的大官都大陆人当,管你海南的经济发展如何,捞钱就走.
  不错!收藏。
  《海口地理》 总第31期  【标题】梁沙村“世家进士”故里享誉岛内外
记者 廖自如/文   地方志 梁沙村因梁姓始居此地且村边溪塘有沙石而得名     梁沙村位于海口市东南部,属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管辖,该村总人口2100多人,410多户,是新坡镇的大村。     唐未进士梁震生有三个儿子,宋初俱登进士,其中次子梁肱于宋开宝年间被调来琼任珠崖郡守,后定居海南,梁肱生有五个儿子,其中二子梁怀恩和四子梁怀德定居梁沙村,因此,梁肱被称为海南梁氏的迁琼始祖,梁沙村为海南梁氏的颖籍和发祥地,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梁沙村因在明朝万历年间出了梁云龙和梁必强两位进士,且同在京都任职而声名大震,名扬岛内外。     该村在明万历30年建有海南最早的冼太夫人庙,俗称梁沙婆庙,为明代进士梁云龙创建,清康熙21年该庙由梁沙村举人梁际运牵头迁至新坡镇现址。     千百年来,梁沙村留下了众多的人文胜迹,该村风光秀美,人杰地灵,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千年古村。     现存文物     “世家进士”牌坊匾     明代万历17年(1589年),朝廷都察陈巡按御史蔡梦说,奉旨来海南,与琼州府知府周希贤、琼山县知县吴印俊为梁沙村明万历甲戌进士梁必强,明万历癸未进士梁云龙立“世家进士”牌坊于村前。     “文革”时期,“世家进士”牌坊被“红卫兵”捣毁,“世家进士”牌匾断裂,现遭弃在村前水塘边。     “世家进士”的碑刻,虽已历经400多年风雨,字迹仍清晰可见。         影像笔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来到山青水秀的梁沙村,我惊异于梁氏的先民何以寻觅到如此美好的一块风水宝地?     俊俏挺拔的椰树婷婷玉立环绕于村边,村前清澈的池塘里一群白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游弋;有着古诗“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诗情画意。     历经千百年风雨,古村依旧遗存着众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名胜古迹,拂去岁月的尘埃,当历史的真实再次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一切都会改变,唯有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如奔涌的江河之水川流不息……    史地发现    好一个风光如画的千年古村     从海口驱车沿东线高速公路往定安方向行驶24公里左右,下高速公路往东2公里左右,在新坡镇通往梁沙村的路口,有一块巨石立于路边,上面刻着“梁沙村”的红漆大字,格外醒目。     几分钟后,穿过一片茂密的林阴道,一个宽大的村落出现在记者眼前。这就是名扬岛内外的千年古村梁沙村。     位于村中心广场,有4棵古老的榕树,靠西边的一棵被台风吹倒了,只剩下光杆子,其余三棵根深叶茂,遮盖了半个广场,有140余年的历史。树底下有一些村民悠闲地聊天,神态自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村民梁定丰和梁振洲闻听记者来采访梁沙村的历史变迁,热情地给记者当向导,介绍该村的名胜古迹。     在该村中心广场的东边,村里正在扩宽道路,将一条古老的石板路扩建成水泥路面。在热情村民的引领下,记者在梁沙村前的水塘边看到了明代“世家进士”牌匾,丢弃在路边的荒草中,牌匾断成两截,只有石碑上雕刻的字迹,无言地讲述着那段逝去的历史。牌坊的圆形莲花石礅还在,几条牌坊石斜卧在地上,昔日的荣光化作凄凉,令人为之叹惜。     离村南边的水塘边,距“世家进士”牌坊遗址约10米远的地方,有口古井,名叫“霖雨泉”,从立于井旁的石碑上记载的文字上看出:该井建于明万历十七年春(1589),距今已有416年的历史。相传该井为明代进士梁云龙所凿,因此该井以梁云龙的号“霖雨”命名。     梁沙村前有六口水塘,环绕村边,水塘碧波荡漾,塘边古木参天。塘面上成群的鹅鸭在水上游动,池塘外是葱绿的菜地和水田,村里有13条巷道,村舍错落有致,整个村庄有种和谐美妙的诗情画意。     在梁沙村漫步,感觉行进在一个美如仙境的绝妙之地,好一个风光如画的千年古村,令人乐而忘返,心醉神迷。    一村两进士同朝为官成佳话     在梁沙村采访,谈起该村古代名人梁云龙和梁必强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两位明代进士已成为梁沙村的“名片”,让村民感到荣光,充满自豪。     沿着该村明代铺的青石板路,在村中间一巷道旁,我们在村民梁振渊的引带下,找到了明代进士梁云龙的故居,原来的故居早已塌毁,在原址上现已重新盖起了两间平房,由他的后裔居住着。     紧挨梁云龙故居东侧不到10米,是明代进士梁必强的故居,现存两进建筑,是清代重修的。     梁云龙和梁必强是梁沙村同族兄弟,梁云龙比梁必强大3岁,两人同在明代万历年间中进士,并同朝为官,一时传为佳话。  
  梁云龙,字会可,号霖雨,琼山县新坡镇梁沙村人,明嘉靖戊子年(1528年)出生。由于家穷,十四岁才入私塾读书。不久,父母双亡,只好退学回家帮助哥嫂劳动,晚上坚持自读。私塾先生知道后,便劝说他的哥嫂让他继续上学读书。他也暗下决心,勤学苦读,追求功名以报答哥嫂的恩情。功夫不负有心人。梁云龙经过多年寒窗苦读,嘉靖甲子年(1564年)参加乡试,中举人。万历癸未年(1583年),梁云龙五十五岁,赴京参加会试,终于进士及第,初任兵部武库司主事。万历十六年(1588年),负责贵州乡试,“所取多名士”。后随兵部尚书郑络到甘肃临洮(今临洮县),坐镇平叛,建议“绝甘凉假道以扼川海之吭”被郑络采纳,果然取得奇捷,升为副使,驻兵井陉。后又调天津。当时日本倭寇入侵朝鲜,来势猖獗,危及中原。有人向朝廷提出增加军费,增设边防。梁云龙则主张敕令将帅固守,不要花钱建御敌台、挖陷阱诸费。朝庭接受他的建议,节省数十万两银子;并且将入侵的倭寇击退,立下大功。升为参政,驻兵开原,后调守陇右,驻兵甘肃庄浪县。他发现土营长鲁氏横行霸道,故撤其职,由此受到各种流言蜚语中伤。在一段时间里,梁云龙失去兵权,仅保留参政职务,听候调动。尽管如此,梁云龙还是以大局为重,随从大司马当谋略,在两河、松山平叛,收复允吾一带三千余里故地。可是,朝中奸臣却嫉妒他的作战才能,无缘无故解除他的职务,解任回家为民。后来,楚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苗藩祸乱朝中忠臣叙起梁云龙的前后战功,提议起用他。于是,明皇便恢复了他的职务,任他为荆南布政使,前往治乱。梁云龙到任后,办事辨明是非,妥善解决好民族争端,使楚荆之地得以安宁。他以征苗有功受到朝廷嘉奖,升为湖广巡抚,提督军门。     在这期间,梁云龙看到广东南部和西南部处处都建有冼夫人庙,纪念为梁、陈、隋三朝统一岭南的少数民族首领冼夫人,颂扬她坚持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奋斗终生的事迹,受到很大教育。于是,他将朝廷因他有战绩而奖赏给他的银两,在家乡琼山县梁沙村建起冼夫人庙,供人们祭祀。     万历丙午年(1606年),梁云龙死于官任上,享年七十八岁,赠兵部左侍郎,赐祭葬。墓葬于琼山县旧州善送岭。梁云龙墓是原琼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云龙配妣郑氏,系府城郑廷鹄之女,生有二子,长子思孚,次子思泰(有传记)。     他的著作有《背水战书》、《海忠介公行状》、《梁中函集》、《寨上曲》、《荡空崧上铭文》等。     梁必强,字益斋,号源沙,琼山市新坡镇梁沙村人,明嘉靖辛卯年(1531年)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聪敏、好学。万历二年(1574年)四十三岁时才考中进士,被任为泉州晋江知县兼考核案员。上任时,有些人听说他是来自地处蛮荒、教育落后的海南,不会有什么大本事,看不起他。但他无怨言,默默公正廉明地工作,认真抓好教育和选拔人才,积极改革考务。他知道,只有把工作搞好,才能改变人们对自己的看法。有一次科考,考生们都瞅着主考官梁必强会出什么题目。只见他用教鞭指向门外墙上一个大“也”字,严肃地说:“这就是本科考试的题目,各人依此题作文。”那些习惯读、写八股文的学子,懵懂了,急得满头大汗,不知从何处下笔。考场外有个捡猎粪的青年农民看见后,嗤鼻笑道说:“天下之大‘也’一字不会写,真笨!”考生们听了这一说,茅塞顿开,才动笔写了起来。又有一次,他决定录取一位高才生蔡梦说,但朝廷派来的主考官文宗不同意。必强以自己的身份作保,最后才批准录取。所以凡经必强所选拔的学生,绝大多数都登乡榜。以后当地人再也不敢低看他了。主考官文宗看到梁必强确实才识出众,便亲笔敬书:“天下才子让晋江,晋江老子让必强。”     梁必强在晋江任职近二十年,为当地培育了大批人才,还改革了商粟财务记账法,发明了原、入、合、支、存等五项记账新法,因此名声远扬,其政绩载于《泉州府志》。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官至礼部观政。退休后,应晋江人民的热情邀请,他又回到晋江,开设学馆,培育人才,受到当地人民称颂。著作有《浪沦集》、《礼部教考案》。     值得一提的是,梁云龙和他的儿子梁思泰、孙子梁燮鼎均为国捐躯,被誉为一门“三烈”,为后人敬仰。     梁思泰,字康斋,号安宇,明代名贤,云龙次子,琼山市新坡镇梁沙村人。少年时志向专一,行遵礼训,孝父敬兄,家庭融洽和睦。谨守德行,无骄傲自夸,不追求奢华,勤奋读书,常以天下为己任。识时务者,预见他必是不寻常的人才。     他由恩荫入太学,登天启顺天辛酉(1621年)副榜。可他却放弃做京官的机会,而到湖广荆州当州判。由于政绩显著,升贵州府同知,得以施展他的才略。不久,贵州安酋叛变,狂逞一方。他奉差督饷征黔,遭敌设伏截劫。因势孤寡援,以身殉国。     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承旨敕勋,御赠光禄寺卿,谥忠烈,赐祭葬,祀乡贤。建祠府城,每年官司春秋二祭。     梁燮鼎,字调元,号理窟,琼山市新坡镇梁沙村人。他继承并发扬祖父云龙、父思泰的光荣传统,无骄矜自满,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善书法,近邻乡里,持纸奉砚,求写者无虚日。     他以父思泰恩荫入太学。初任通政使司知事,次任南京顺天夜通判,三任刑部云南清史司主事,四任本部福建清史司署员外郎主事。     在任期间,他秉正不阿,敢言直谏,对奸佞党羽则处以律条(法规),严惩不贷。坏人为之敛迹,威震京都。皇上对群臣说:“若朝中都是硬骨如梁,朕就无后顾之忧了。”还称赞公:“为人无沾其祖和父辈之功勋,而以先贤功德以勉励自己,实是难得之才。”     他当时掌管朝廷大仓库。贼寇攻城,他率领士兵抵抗。后城陷被俘,贼逼他交出金库锁匙,被拒绝;贼又诱降,他不从,并痛斥贼:“我家世代忠贞报国,泽彼生民。岂能从汝奴隶,涂炭生民!”言毕整肃衣冠,从容就义,为国捐躯。     梁云龙父子去世后,被当地官员祀为乡贤,在郡城西厢建忠烈公祠祭拜,梁民一门“三烈”留芳千古。  
  梁云龙用金银铸冼夫人雕像     梁沙村村南边有座冼太夫人庙遗址,记者日前到此寻访时,这里已成一片废墟,只残存着当年庙宇遗留下的残砖碎瓦。     相传冼太夫人庙,明万历30年最早建于此,当时是海南最佳的庙宇。是梁沙村明癸未科进士,湖广巡抚提督军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梁云龙所创建。据传梁云龙苦读20载,后来冼太夫人托梦让他考取进士。后来梁云龙为报答冼太夫人,将朝廷所奖金银铸造冼夫人雕像一尊,带回故乡梁沙村,当抬雕像行走到村南边的山坡地时,冼夫人雕像坠地。梁云龙认为这是天意,是冼夫人自己选择此地驻足。于是,梁云龙决定在此兴建冼太夫人庙,安置冼夫人神像于庙中供后人奉祭。     当时梁沙婆庙(冼太夫人庙)香火鼎盛,香客盈门。因庙宇狭小,清康熙21年,由梁沙村清举人、琼崖绥靖长官梁际运,同澄迈县博罗村梁儒家等齐心协力,把冼太夫人庙迁移到现在的新坡镇政府旁。1989年重建时,将庙各改为冼太夫人纪念馆。被列为原琼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冼太夫人梁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11月24日)出生,隋仁寿二年(602年)寿终,享年90岁。她是公元六世纪我国岭南地区越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冼夫人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主张和平安定,历经梁、陈、隋三代,协助三代王朝治理岭南。她和她的子孙先后保障岭南地区安定局面达110年之久,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周恩来称赞冼夫人是中国历史上巾帼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在海南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历代海南全岛先后建有冼夫人庙达29座,其中9座已毁,20座尚存。     1989年重建的冼太夫人纪念馆,为海南规模最大的冼太夫人庙宇群。坐落在梁沙村西南角新坡镇政府旁。占地面积1万1千平方米,由正堂和横廊两部分组成。共3进5间。横廊46眼,全部以木质结构为主体。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巧,馆中所藏文物,除了历代名人书画外,还有珍贵的铜质物品数十件。馆门前,有造型雄伟、英姿飒爽的冼太夫人披甲骑马的石雕像和石狮、石龟及30多块历代碑记。     每逢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日诞节,四方群众齐集冼夫人纪念馆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场面隆重而壮观。政府每年都要举办冼夫人文化节,以新坡镇冼夫人纪念馆为中心会场,这里已成为海南冼夫人文化宣传和推广的一个“品牌”。     有专家提议:将新坡镇冼夫人纪念馆与梁云龙故里作为历史人文景观进行资源整合,综合开发,是一笔宝贵而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     梁沙村,这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村,亟待保护、利用,开发其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源,造福于后人。    梁氏合族宗祠是我们的根    梁定丰(男,61岁,梁云龙34世后裔)     位于村东边的梁沙村海南梁氏合族宗祠始建于明代,1979年重修。将原土木大楼改建为水泥钢筋结构两层平楼。于日竣工落成,宗祠规模壮观,气势磅礴。是始祖先灵享祀之地。     每年春祭,海南各地和海外的梁氏子孙都齐集梁沙村梁氏宗祠,拜祭迁琼始祖及其历代祖考妣神主。缅怀先祖,激励后人,发奋图强,报效国家和桑梓。    梁沙村古村的原貌记忆犹新    杨姑(女,103岁,梁沙村民)     我在梁沙村生活了80多年了,我生了三个男孩,三个女孩,丈夫1952年去世,我们家1995年盖了新房,而今5世同堂,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     上世纪初,印象中的梁沙村是个古朴的老村,村里的青石板路很长,村前的池塘长满莲藕,夏天满塘的荷花芳香扑鼻。村前的“世家进士”牌坊耸立在水塘边,好气派,那是全村人的荣耀。村里的老屋古色古香,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日子像流水一样过去,但老村的原貌依然留存在我的记忆中,难以忘怀……
  曾英,琼山人,明英宗正统年间举人,曾任茂名县令,清苦爱民。相传曾英家教甚严,清忠的品格直接影响了其子曾鹏。         曾鹏,字元翰,明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福建副使等职。后改任贵州都匀兵备,迁左参政。根据明代官制,左、右参政(从三品)的职责一般是,分守布政使司(相当于省)内各道,及派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等事。因此左参政官衔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省长。         曾鹏为民平冤,为官清廉,白头不改节,被海瑞称为“先辈师法”,与林杰、何其义并称“五里三进士”,被祀为琼州府乡贤,谥清介公。    王弘海(公元1541年~公元1617年)定安人,明朝进士,教育家。又名王宏海,字绍传,号忠铭。定安人。嘉靖十四年(1561)乡试第一名(解元)。四十四年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时海瑞被捕入狱,他不畏避狱吏恫吓,朝夕探望,调药护理。隆庆二年(1568)授翰林院检讨。万历四年(1576),鉴于琼州士子赴考路途遥远,渡海有风险,特上《请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请求朝廷授权广东驻海南的兵备副使兼管海南科考事宜,允许在海南单独设立院试,乡试考场,得到万历皇帝的允准。此后历任翰林院遍修、会试同考官、春坊谕德、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北京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加太子宾客、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教习庶吉士、会试副总裁、南京礼部尚书。万历二十七年请求致仕。隐居家乡后建造尚友书院教育后学,还造桥修井,绿化荒山。生前,琼州学子已在定安县城立生祀纪之。   死后,百姓为之罢市,朝廷追赠太子少保。著有《天池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来鹤轩集》、《南溟奇甸集》、《文字谈苑》、《南礼奏犊》等。    王佐(公元1428年~公元1512年)字汝学,号桐乡,明代海南临高人。丘浚的学生,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年仅20岁参加乡试中举人,入京师国子监读书,每试名列前茅。先后任广东高州府、福建邵武府、江西临江府同知,为官三省几任政绩昭著。他的成就主要在文学方面,和丘浚、海瑞、张岳崧并称为“海南四绝”。著有《珠崖录》、《鸡肋集》。    薛远(公元1414年~公元1495年),字继远。琼山人,正统四年(1439)28岁登进士,任户部主事。景泰()时,徙官郎中。天顺元年(1457)出使交趾。归京,擢升右侍郎。因治水、赈灾有功,历任户部侍郎、左侍郎、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他对礼、乐、兵、刑、天文、律数造诣颇深,尤精于国家典故。在户部时,奏章、行文、悉出其手。做官40年,食不兼味,家无攻长物。    廖纪(公元1455年~约公元1534年),陵水人,弘治三年(1490)35岁中进士,历任工部右侍郎、吏部左、右侍郎、吏部尚书,著有《献皇实录》。    唐胃(公元 1474 年公元~1359 年)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字平侯,号西洲。海南琼山人。明弘治十一年( 1498 )乡试第二名,弘治十五年( 1502 )会试夺魁,任户部山西司主事。后历任员外郎。广西提学金事、云南金腾副使、广西左布政使。嘉靖十二年( 1533 )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转任南京户部右侍郎、北京户部左侍郎。因上疏谏止征讨安南逆旨下狱,拷掠削籍归乡。后遇赦,不久因病去世。隆庆初追赠右都御史。著有《江闽湖岭都台志》。《琼台志》、《西洲存稿》、《传芳集》等。他笃嗜白玉赡诗文,精选其诗文成集,名《海琼摘稿》。
  李珊(明)  ??琼人出使南洋第一人李珊  ??李珊,字廷珍,自号古愚,琼山官隆三图(今属谭文镇)籍,迁居郡城北,后建庄于城南买盈。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寻选南京福建道监察御史,勇于当事,权豪惶遽,不逞避歛,都下呼为“李阎罗“,名传一时。升广西提刑按察司金事,奉敕提督军务,整饬柳州、庆远两府兵备。后归休。诗文敏畅,有《古愚集》。  ??  ??  成化七年(1471)占城为安南所据,国王槃罗茶被杀,其弟槃罗茶悦逃往山中,遣使来朝告难并请封。至是,遣给事中陈峻,行人司李珊持节前往,赐从一品官服,即绣有一种仙鹤的绯袍,以示明王朝使臣之尊严。次年秋,李珊等乘官船出洋,初到新州港(今越南归仁港),守兵拒之,不得入,改道交南(今越南北部河内一带)仍不敢入,遂以所赍物南下满刺加,谕其王。嘏化十年(1474)冬,始还朝复命。满刺加王遣使随至朝贡,宪宗大喜,赐敕嘉奖。事俱载《明史》。李珊出使比林荣还早11年,李珊应是史册所见琼籍朝官奉遣出使南洋第一人。     湖广巡抚梁云龙  ??梁云龙,明代进士,知名度颇高,他的生平事迹在海南民间都有盛传。累官初任武库司主事,贵州乡试、兵部副使、湖广巡抚、兵部左侍郎等职。  
梁云龙,字会可,号霖雨,琼山县梁陈都(今属新坡镇)梁沙村人。家贫,世务农。初受唐学究(塾师)训蒙于后山。同年五月,父文怀公弃世,遂辍学在家,采樵放牧。一年后,靠老母、兄、嫂淡菜稀粥,力耕劳作,再为他送书入学。云龙天资超众,智虑过人,笃学而忘贫。与族弟必强及诸子侄皆以文名显于一时,后多有所成就。  ??梁云龙在甲子科乡荐应试中考中了举人。他拜良师,在觉崖先生门下,刻苦攻读二十年,于明神宗万历癸未(公元1583年),金榜有名,考中进士,在琼州轰动一时。朝廷按才录用,授予他兵部武库司主事的官职。  ??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典试贵州,所取多名士。此后,一直在戎行军务中发挥他的文化武略。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青海鞑靼部火落赤攻扰临洮、河州,总兵刘承嗣与战败绩,游击李联芳等战死,西陲大震。朝廷召见阁臣议边事,推举将才。首辅申时行之荐,诏兵部尚书郑洛兼右都御史,经略陕西四镇及山西、宣、大边防军务。兵部员外郎梁云龙、佥事万世德随军赞画。临河之祸,乃纵敌人青海所致。遂用云龙之建言:断甘肃、凉州之通道;扼四川、青海之咽吭,迫其归巢,制敌不得四出犯边。是年冬,河套部卜失菟犯甘肃永昌,欲侵青海,令总兵官张臣与之相持月余,设伏兵出其不意击败之,卜失菟仅只身逃脱。庄秃赖后至,也仓皇撤离。  ??  ??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云龙晋为按察司副使,治兵井陉(今属河北省),旋调天津,天津乃京师咽喉,时倭寇关白(日本古官名,辅助天皇,统率百官)丰臣秀吉侵陷朝鲜,势甚猖獗。朝鲜求救,明兵赴援败,中朝震动。恐倭犯国境,有议增兵设边防者,云龙乃持议:宜敕将帅固守,罢敌台陷阱诸费用,所省数十万。进承宣布政司使右参政。  ??  ??  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又治兵辽东开原(今属辽宁省)。泰宁部炒花犯辽东,为总兵董一元击败,云龙也计擒巨寇,受赏纪功。    
      海南第一才子:明朝大学士丘浚(琼山、现海口)      明·丘浚    丘浚(),明朝中叶著名政治家、杰出学者,与同村的海瑞合称“海南双璧”。字玖华,又字仲深,号深庵、玉峰、琼台,别号海山道人,广东(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府城下田村(今府城金花村)人,世以“琼山”尊之,亦称“琼台先生”。丘浚生于永乐十九年,卒于弘治八年,享年七十六岁。丘浚(濬)童雅之年,读书过目成诵,“日记数千言”,显示出过人的才华和智慧。此后,他从祖父丘普之言,定要做到“拓吾祖业,达而为良相,以济天下”。为实现治国安邦的政治抱负,必须增长知识,他奋发图强,且身体力行,研究“四书”、“五经”,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无论经传子史、诗文歌赋,乃至医卜星象,释道农桑之书,都精心研习。他家境贫寒,没钱购书,“闻有多藏之家,必豫以计纳之,卑辞下气,惟恐不当其愿,有远涉至数百里,转涣至十数人,久积至三、五年而后得者,甚至为人厌薄,厉声色以相拒绝,亦甘受之,不敢怨怼,期必得而已,人或笑其痴”。对此,他都无所谓,唯一希望是能借到好书。由于他勤奋攻读,博览群书,才思过人,十八补郡庠生。明正统九年(1444年)23岁乡试考取广东省试第一名举人(解元),三年后,入国子监读书,深受器重,名气益盛。明景泰五年(1454年),复试于礼部,名列前茅,但因长相丑陋,只赐得个殿试二甲第一登进士(传胪)。以后,文名远扬,被选入翰林院。当时选入翰林者共10人,丘浚为庶吉士之首,一时“名动京师”,被命参与《寰宇通志》编纂。该书写成后,被提升为翰林院编修。成化元年乙酉(1465年),宪宗即位,丘浚晋升侍讲,并受命参与编纂《英宗皇帝实录》。三年后,书编成,又被提升为侍讲学士。每次讲学,英宗皇帝都为丘浚渊博的学识与其洪亮流利的言词所吸引,聚精会神听讲,敬服不已。后受命编修《宋元纲目》明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该书在他渊博的学识和辛勤笔耕下完成。成书后,擢升翰林院学士、大学士。稍后,再晋升为国子监癸酒。过三年(1480年)丘浚被加礼部侍郎,仍掌国子监事、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事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参与朝廷机务,成为六部之首。明代皇帝怕宰相权力过大,不设宰相,朝廷只设六部,由皇帝直接掌管。丘浚当时实际上是朝廷核心人物之一,官至一品,显赫一时,但他为民达40年之久,廉洁自恃,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潜心著述。在掌太学的年月里,由于他才识过人,广集诸子百家有关治国济民之说,依据西山真德秀的《大学衍义》,精心钻研,作出新见解,增补了一百六十卷,形成了巨著《大学衍义补》。书中论及政治、经济、军事、礼乐等方面,对治国方略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尤其在财政、赋税、货币和生产等经济理论方面的某些见地对当今世界还有实际意义。他在书中谈到经济问题,把财政问题作为治国之本。他提出“理财为天下之要道”,“财用为立国之本”(《大学衍义补》卷20),财政的收入与支出,直接关系到“国之贫富民之休戚,兵之强弱,世之治乱”,是“人君治世”、“大臣经国”的首要问题,强调了财政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所占的举足轻重地位。把财政管理分为“理国财”与“理民财”两方面,并特别强调其后者。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倍受后人推崇和珍重。死后皇帝赐葬,谥文庄。丘浚平生博学多,著作十分丰富,为我国明代一大文豪,被称为“岭南四大儒”(“岭南四大儒”的其他三人是:唐代曲江的张九黔、宋代增城的余清、崔与之),与海瑞、王佐、张岳嵩并称为“海南四绝”。  
  潘存,字仲模,别字存之,号孺初,嘉庆二十二年(1817)十二月初一生于文昌市铺前镇港头村(从京师返琼后,迁居白沙园村)。潘家耕读传家,书香不绝。七岁读私塾,聪颖过人,年十二三就能操笔为文,滔滔不绝,号为神童,岁试名列前芧,咸丰元年(1851)三十四岁中广东省举人,题第五十五名。不久,应礼部试,循例捐户部主事、福建司行人等职务。潘存于京师余暇,研究经史,工诗词、文辞,书法尤妙,能悬肘作蝇头细楷。凡汉魏六朝碑板,以及唐宋元明诸名家书法碑帖,收藏丰富,朝夕临摹,至废寝忘餐。帮所作文字,名士不惜重金争购,日本人也十分推崇潘存书法。  潘存居京师30年,因秉性耿直,从未依附权贵。公卿知其贤,都中人士同他交谊尤挚,凡有建言,必与讨论。光绪八年(1882),潘存66岁告别京师,返回原籍。光绪十年(1884)时值法帝国主义滋事,扰广西、福建、基隆等地。琼州西北与越南近邻,东北与闽海相接,孤悬海外,为战略要地,是两广屏障。当时的广东总督张树声知潘存才德,推荐他为雷(州)琼(州)两郡团练。张树声离任,经营守卫,地方得以安宁。清廷论功赐以四品官衔。其时,潘存还向朝廷提议“琼州改建行省”,亲自撰拟建省理由与方案,呈报两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对此建议十分重视,但因当时国事纷乱,不久张之洞调离未予处理。查阅历史记载,潘存是至今所知道的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海南建省的人。  潘存公务之余,精研经史百家,著有论学26篇,中华诗词43首;研究了六书之渊源,订正了许多前人不准确的论述,著有《楷法溯源》一书,远销东洋。现存的遗著有《克已集》、《论学十则》、《楷法溯源》以及《赏花有感》等,由侨居新加坡的裔孙潘宾臣印行传世。  潘存离开官场之后,就一心一意地致力于兴学育才的教育实践活动,致力于“教育兴国”、“教育兴琼”。他先后在广东惠州丰湖书院和琼州府城苏泉书院、文昌蔚文书院掌教讲学。在教学中“崇实学,黜浮伪”,为惠州和家乡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为了表达他对丘濬的崇敬,拟发起复建奇甸书院,但因帮未果。便于光绪十六年(1890)与雷琼道朱采一起筹款创建“溪北书院”,购置图书,教化后代,对海南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光绪十九年(1893),潘存不幸病逝,终年76岁。此后,新会的两广总督张人骏以潘存品行高峻,学识深远,奏请朝廷,将潘存生平事迹,学问德行,宣付清国史馆。宣统三年(1911年)国史馆总篡赖际煕、协修商衍鎏撰写潘存传略,以风于世。潘存撰写的楹联很多很好,其中撰佳于“五公祠”的楹联,长期为中外游客所称道。联曰:  唐嗟末造,宋误偏安,天下几人才,置之海外。  道继前贤,教开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  
  清代海南人入翰林的第一人 吴典  
吴典(1740-1797),字国猷,号学斋,府城镇草芽巷人。吴典的祖父吴福,原是琼山十字路镇马定村人。清康熙后期,吴福带着妻儿到府城谋生,在离琼山县衙不远处的草坡上盖了一间草寮,做起了卖豆腐的小本生意。吴典出生于乾隆五年(1740),他自小颖异,喜欢读书,十几岁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十五岁即考中秀才,乾隆三十年(1765)得学使翁方纲赏识,选为拔贡,同一年考中举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中进士,先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任编修期间,任总校中秘书。以博学多才著称,连任国史馆、三通馆、四库等编修官和武英殿分校官,参加《国史》、《四库全书》的编纂,参与《永乐大典》的补佚工作。《四库全书》编成,皇帝蒙赐内宴并赏赉龙尾砚、白玉如意、文绮诸品等贵重御品。此外还于乾隆四十二、四十五年两次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乾隆四十九年分校礼部考试,据云选拔皆为知名之士。又云吴典在官能与同僚相切磋,学行为当道所推许。乾隆四十九年(1784),他因丁外艰而归琼,未再复任。其后曾主讲琼台书院,奖进后学。据吴晋勋《延陵吴氏族谱序》,吴典卒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享年五十岁(虚岁),其生年亦由此而推知。  
吴典平生有一特点是热心乡梓公益建设。他父亲吴位和即以乐善干济著名。乾隆四十三年(1778)琼州岁歉,位和遣人驰告潮商由海道运米来琼,又以千金遣子吴玢购谷于雷州,以备赈济,一时米船云集,米价因之而平。吴典的“力襄公义,不倦”,乃是深受其父影响。他在京任职时,鉴于海南人士赴京会试和到部铨选,无邸舍寓居多所不便,因而邀众捐款,于正阳门外灵中坊创建琼州会馆,此是继许子伟之后琼人在外建的第二个会馆。经营十余载,共建屋三十二间,使赴京琼人栖息有所,其功犹泽及后代。他退职后,又先后重修府学宫,易木柱为石柱,监造文明楼(即鼓楼),建府城南太史桥及白沙东西二桥,在当时而讲都是引人注目的工程,为乡里所乐道。  
父亲去世后吴典辞官回家,出任海南当时最高学府琼台书院主讲。为方便更多的人求学读书,吴典在府城万寿亭街创办“珠崖义学”,免费开学授徒。府城原无医院,吴典用吴氏宗祠一部分公祭费在府城北官村外修建“大慈寺”,寺内除设诵经堂外,还设有养疗室和停柩室等。他还自己出资在海口建设白沙东西桥,带头集资修复文明楼(今鼓楼),热衷于公益事业。    
  许子伟(1555-1613),字用一,号南甸,府城北胜街人。      许子伟14岁丧父,由庶母任氏守节教养。幼年受丘浚、海瑞影响,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常拜读于丘浚“藏书石室”。15岁时逢海瑞罢官回琼之机,拜其为师,深受教诲。万历十年(1582)中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登进士,授官行人司行人。翌年海瑞在南京逝世,奉旨送海瑞灵柩回琼安葬,并守墓三年,回朝后,擢兵科左给事中,不久调入吏科左给事中。一年后,请假回乡省亲,假满回京授任户部左给事中。为官清廉正直,热心造福桑梓。      在京任职期间,许子伟创办琼州会馆,方便琼人来往京师。弃官居琼之后,凡乡里衣食或婚丧方面有困难者,都解囊相助。当朝廷大肆向琼州百姓“科派琼珠,役以万斛”时,他上书抵制,要求减轻百姓负担,结果“得减其数”。      琼州沿海一带的百姓常遭倭寇、海盗劫掠,许子伟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派兵驱除。朝廷派兵在府城城门城墙上置火炮护城,击退倭寇海盗,使百姓得以安居。      为启迪海南文化,许子伟置义学于儋县,开敦仁书院于府城,掌教文昌玉阳书院,建昌明塔于海口下洋村,以培文风。      在文学方面,许子伟学丘浚,作《五指山和邱文庄公韵》;理学方面师陈白沙(广东新会人),作《赠贺定斋邑侯仁政荣满序》等,宣传陈白沙的理学思想。他崇海瑞之气质,敢于疏劾权贵,抗颜谏诤,得罪皇帝,被贬谪到铜仁府(今贵州境内)。后弃官归琼养母,不复出仕。明万历四十年(1613)病逝,谥忠直。著有《谏坦录》、《广易通》、《敦仁编》、《许忠直集》等。      一代文臣乡贤许子伟,博学多才,热心教育,刚正忠直,深受乡民爱戴。记者在北胜街寻访许子伟的故居,令人失望的是,这位乡贤的故居早已被毁,已难觅其踪,唯其遗存的珍贵文稿和精神享誉琼州,光耀人间。  
  海瑞()明代政治家,著名清官,字汝贤,园开,号刚峰。海南琼山人,回族。正德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于府城塘村(现朱吉里)。4岁丧父,由母亲谢氏抚教成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的《治黎集》考取举人两次进京会试不第,毅然听从吏部选派,于三十二年(1553)往福建南平县儒学教谕。主张师道尊严。先后作《教约》、《规士文》等,以严肃校规,因不给提学御史下跪磕头,被称为“笔架先生”。三十七年(1558)春任浙江淳安知县,在任4年多“薪俸外丝毫不侵”制定“兴革条例”36条,载革冗费冗役,力矫时弊,肃清吏治。三十九年(1560)三月,将总督胡宪宗之子路过淳安时,沿途勒索的千余两银钱全部没收入库,不久又抵制宰相严嵩的干儿子,盐政都御史邬懋卿路过淳安搜刮民财之举,四十一年(1562)升任嘉兴府通判,受邬懋卿党羽弹劾,被朝廷取消任命,同年十二月,调任江西兴国知县,考察地理民情,制定《兴国八议》提出改革方案和治理措施严惩违法活动,政绩显著。四十三年(1564)十月任户部云南司主事,鉴于嘉靖皇帝一心寻求长生不老术,不理朝政,致使纲纪败坏,民不聊生,于翌年十月买了棺材,和妻子决别,冒死上《治安疏》批评皇帝,言人所不敢言,震惊朝野,激怒嘉靖。次年二月被捕转刑部死牢。十二月嘉靖皇帝病死被赦复官。不久改任兵部武库司主事。隆庆元年(1567)正月升为尚宝司丞。四月又升为大理寺右寺丞。旋升任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三年(1569)六月转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吏,总督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十府。任职期间,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抑制豪强,扶植贫弱,均赋役,平反冤假错案,实行“一条鞭法”以工代赈,疏俊吴淞江,自茆河,恢复江河两岸熟田40余亩,救活饥民13万,深受人民爱戴。后遭豪绅巨富罗织罪名攻击,海瑞驳斥,诬蔑不实之词后上《告养病疏》恳乞致仕,翌年四月罢官回琼,家居16年,为乡民做好事,其中帮助官隆图青草村(今谭文镇)民众挖沟开渠,引水灌溉农田一事广为流传。万历十三年(1585)被重新重用,升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十四年(1586)二月升为南京都察院右都侍史,上疏神宗皇帝请求整顿吏治严肃纪律。万历十五年十月四日()卒于任,终年73岁,死时箱内仅存俸银10多两和旧袍数件,噩耗传出,南京百姓奔走相告,痛哭流涕,如丧考妣,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忠介。奉旨归葬琼州,同乡许子伟护柩归里葬于府城北滨涯村,一生著有《元祜党人碑考》、《淳安政事稿》、《备忘集》、《续备忘集》、《兴革条例》、《兴国八议》、和《庆元伪学党籍》等,其书法甚佳,尤以行书苍劲有刚骨而受后人称道。一生刚正不阿,谦政恤民,流芳后世,被称为“南包公”“海青天”后人编有《海瑞集》、《海刚峰集》等,后被祀为琼州府乡资。    
  吴元猷()清代名将。又名天右,字敬圃,灵山道郡村人,幼失双亲,乡亲关照入私塾,辍学后,替财主放牛,拾柴草,十五六岁时自立农事,其人体魄力壮,力气过人,在村中,带头办武馆,练就一身武艺,擅长双刀,后到海口水师营海上训练一年后,升为伍长,因屡立战功,加挂龙门千总军衔,调海安讨盗,战功卓著,升协镇,旋擢崖州副将,时盗贼勾结洋匪,大肆骚扰雷琼地区海防,焚掠商船,抢劫村庄奉檄讨伐,带领师船与盗匪搏战,身先士卒,骁勇善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闰四月,会同海口参将黄开广于白沙门,狼狈逃荒,后被招抚,咸丰元年(1851)儋州海盗刘文楷纠集3000余众,打家劫舍,奸污妇女,捕掠商船,危害遍及儋州、昌感、临高、琼山等地,雷琼道派兵围剿失败,元猷奉命与海口水师配合在儋州擒获刘文楷,平定匪乱,后奉诏进京,受奖花翎,授任琼州镇总兵,继升广东水师提督,专职防守广州、虎门要塞,鸦片战争后被革职,病逝后,朝廷赠建威将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斗    广州之战 亚罗之战 第一次大沽之战 第二次大沽之战 张家湾、八里桥之战 北塘之战    亚罗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第一阶段战斗的称谓。某些西方史学家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亚罗战争。     清咸丰六年(1856)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于九月二十五日(10月23日),由海军上将西马糜各里率军舰3艘、划艇10余只、海军陆战队约2000人,向广东虎门开进,企图以武力胁迫清两广总督叶名琛屈服,乘机攻进广州城。当时广东清军总数约7.4万人,其中八旗兵5600余人,绿营兵6.8万余人。广州城内外约有清军1.3万人。城郊和珠江内河沿岸共有32座炮台,防守兵力2000余人。清军8倍于英军。但是,由于昏庸愚昧的叶名琛毫无战备观念,不作战守,惟日事扶鸾降乩,幻想得到神?。因而“亚罗”号事件发生后,虎门要塞及广州清军没有及时进入临战状态。当英军强行闯入虎门时,广东水师提督
因事先未加防范,又未接到叶名琛的命令,不敢开炮拦击。致使英舰乘虚闯过虎门,突入珠江内河,当日上午进攻广州猎德炮台。守军奋起还击,双方展开炮战,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叶名琛当时正在校场看乡试马箭,闻警报后仍以为英军不过是虚声恫吓,满不在乎地说:“必无事,日暮自走耳。”并下令:“省河所有之红单船及巡船,可传谕收旗帜,敌船入内,不可放炮还击。”猎德等炮台的防兵被迫停止抵抗,致使英海军陆战队顺利登陆,占领猎德炮台。二十六日,攻占凤凰岗及沙南等炮台。二十七日又攻占海珠炮台及广州城西南的十三行。至此,珠江内河一带的主要炮台均被英军攻占。二十九日,西马糜各里照会叶名琛,要求允外国人自由出入省城,因叶名琛不复,于是除集中3艘军舰的炮火外,还利用海珠炮台缴获的50门大炮,轰击广州外城,并以总督衙门为主要目标,企图胁迫叶名琛屈服。九月三十日下午,英军继续炮轰,并派海军陆战队登岸,纵火烧毁靖海门外民房,延及城楼。十月初一中午,英军炮火轰开外城城墙2丈多宽的缺口,并击毁总督衙署。下午,英海军陆战队登岸,约二三百人从缺口攻入外城。清军参将凌芳率标兵英勇抵抗。两小时后,凌芳中弹牺牲,标兵退入内城。南海县大浦乡团勇主动增援,杀敌数十,终因武器陋劣,势不能敌,亦退守内城。英军也因兵力单薄,未敢深入,便将靖海门、五仙门及附近民房烧尽,于当日傍晚撤回军舰。这时,叶名琛才派武弁梁定海、谭蛟等率兵1000人,前往被毁的猎德炮台防守。十月初二,英军继续炮击广州城,西马糜各里照会叶名琛,要求道歉,并履行进城规定。初三,叶名琛拒绝西马糜各里要求。初四、初七,西马糜各里再求进城。初六、初八,叶名琛再拒。初八,英军再攻广州,继续炮击城内各衙门。初九,西马糜各里派出3艘军舰,沿珠江主航道东进,炮击位于竹横沙的东定炮台。该炮台有36门大炮,七八十守军,他们开炮拒敌。停泊台外江面的广东内河水师红单船23只,也主动参战。击中英舰1艘,毙敌百余。终因弹药不继,水师战船又先后被英舰击毁。东定炮台失陷。十三日,英舰3艘、划艇2只再次轰击猎德炮台。这时炮台有1000防兵,台后还有陆路乡勇应援。但因火炮火箭射程近,打不到敌舰。而英舰火炮却可击中炮台,防守兵士受伤甚众。随后,英海军陆战队在炮火掩护下登岸,绕道抄袭炮台后路。这时,梁定海、谭蛟却在台后村庄里赌博,闻警后仓皇逃遁。守台士兵无人指挥,又受到英军前后夹击,一哄而散。英军再次攻占猎德炮台。英军为了打通广州与香港的联系和解除后顾之忧,于十五日沿珠江东南水道南返,从侧后袭击并占领了横档炮台。十六日,又攻占威远、镇远和靖远炮台。英军虽然攻占了珠江内河及虎门的主要炮台,但由于沿江军民不断采用夜战近战袭击敌舰,港澳爱国同胞亦以多种方式和英国侵略者斗争,致使英军无法保障水陆交通安全,与香港的联系经常受到威胁。加上是时英军不满千人,而兵勇和团练赴援者数万人。在广东爱国军民的反抗和打击下,英军没有久占广州的实力,进退失据,不得不从十二月二十六日(日)起陆续撤出,困守海面待援。  
  海南进士—王映斗
      
王映斗,字运中,号汉桥,又号瀚峤,嘉庆二年(1797年)出生于今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春内村。“生而显异,读书过目成诵……海外无双”(《定安县志》卷上),加上勤奋好学,学业蒸蒸日上。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王映斗考进县学,成为县学生员;稍后,再考入府学,成为府学生员。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再由享有伙食补助费的府廪膳生员,进补拔贡,接着参加会朝考名列前茅,获一等,被安排在户部江西司当小京官,管理户口、财赋。但他只当了几个月的官,就因慈母与世长辞,请假归里守丧3年。后赴京擢任户部额外主事,任职6年。    道光十四年(1834年),即他29岁那年,在北京天顺府参加省选拔举行的考试中,中了副榜举人。过了10年,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京参加殿试,中了二甲第14名进士。    此后,由于他在官府任职多年,工作经验丰富,表现干练,为人高风亮节,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户部云南司主稿转为陕西司主事。翌年,另任陕西司员外郎(司的副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晋升为司的正职四川司郎中。一直在京户部任职25个年头。清文宗奕讠宁 (咸丰帝)即帝位后,对王映斗的才华和为人颇为赏识,特令他随相国前赴祖国东南沿海省份,在浙江省清理仓库、校阅营伍,还趁机查检东南两河节浮费,裁减冗员。因为他人尽其职,成绩卓著,声名大震,被提升为鸿胪寺少卿,负责礼仪方面的事务。在这期间,严父丧亡,回里守丧3年。其间有一年的5月,粤督徐广籍知晓王映斗学富五车,教学有方,乘他奔丧在家,特聘他出任省城掌管越华书院,时间长达7年之久。在其掌教期间,他发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教学经验,运用独特的教学技巧,谆谆善诱,培养出不少名望很高的社会名流。广东籍的梁跃权中状元、李文田中探花,潘衍、潘桐兄弟竞官至太史。这些充分体现了王映斗教学的才能和成绩卓著,为世人所爱戴。?    迄至咸丰八年(1858年)5月间,王映斗复官京城,经过投递奏折请求,蒙皇上的召见,并于同年10月,补原官职鸿胪寺少卿。翌年11月,擢升为给皇上讲学的内阁侍读学士。咸丰十年(1860年)充任恩科会试同考官、皇帝的后勤长官光禄寺卿。一段时间后,先后授太常寺少卿和掌管刑狱、处理重大司法案件的大理寺少卿。清穆宗载淳于同治二年(1863年)元月,调奉天府丞,提督奉天学政,负责管理教育方面的重任。6年任满,秋季返回北京复职。然而,奉天(今辽宁省)乃满洲民族的发祥地,王映斗能获满清朝庭的信任,有机会到这些地方去担任教育工作,实在是一件难得的事情。其间,王映斗大胆对这里的文教所存在的时弊,进行严厉的改革,促进其文风的发展,深受社会的赞许。年的两年中,王映斗历任相当于今天中央政府部级的太仆寺卿、太堂寺卿、大理寺卿。同治九年(1870年)3月,因年老多病,祈归。途经省城,抚军李福泰知晓,热情地把他挽留再次主持越华书院,时年已七旬加五岁了。在年迈力衰之时,勉强坚持了两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坚决要求归里。王映斗人老志不衰。他为发挥人的价值,在家居4年中,人格高尚,全心全意为人类多作奉献,在有生之年写了不少诗文、公牍和家谱,但都没有编成专集,亦没有付印,因而荡然无存,仅是由他主持编纂的《定安县志》传世。?    清德宗载氵恬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知名度很高的王映斗,在家逝世了,享年八旬加一岁。他的次子王器成,字公辅,号心农,又号晚愚。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累官至刑部主事。乡人为表达对他们父子俩的深情厚意,尊称他们俩为“父子进士”。   
  琼山县塔市乡(现为桂林洋农场)高山村在宋朝时曾有九人中进士,有“一村出九贤”“一村九进士”“九牧重光”之美称。(因高山村祖先从福建而来,林姓,福建林姓有九兄弟皆为刺史,故称“九牧王”,高山村林姓子孙为长牧之后裔。
  水南村,位于三亚市崖城镇,是海南著名的第一文化古村,在这个古村里曾经生活过许多著名的大人物:宋末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唐高僧鉴真、宋宰相卢多逊、宋代爱国将相李光、赵鼎、胡铨,元代宰相王仕熙等等,一大批在中国史书占据相当位置的人。被誉为“岭南巨儒”的钟芳父子也出生在这里,“海南第一文化古村”也由此而来。     钟芳(),字仲实,号筠溪,明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他的祖先于宋代迁来琼州落籍,后迁万安州,曾祖父钟惠在明代洪武年间又迁至崖州。父钟明,因家道中落,过继给远亲养育,改名黄明。钟芳幼年时称黄芳,中进士后才奏复原姓钟。他自小聪明过人,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参加乡试,获第二名举人,明武宗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荣登二甲第三(第六名进士),“一时名动京师,盖谓丘文庄后又一南溟奇才”,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予编修,后官任漳州同知,知府,南京户部员外郎,吏部稽勋司郎中,浙江提学副使,广西布政司参政,江西布政使,南京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等职。他是一位在明代当过文官、武官、法官、学官和财官的著名人物。     钟芳才华出众,学识博而精,对律法、历史、医药、卜算等书籍,无不贯通,写出的文章“雄浑精深,气随理昌”。他在国子监讲学,“胄子莫不感动”。钟芳一生著述甚多,涉及文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术、体育、军事等方面。他写的《春秋集要》、《学易疑义》被选为考生必修的书目。钟芳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知以导行,行以践知”的哲学观点。他的诗文作品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功力深厚,文采新奇,是海南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确是“上继文庄(丘浚),下启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他的著作还有《小学广义》、《皇极经世图》、《续古今纪要》、《崖州志略》、《养生纪要》、《筠溪先生诗文集》、《读书札记》等,被人们尊为“岭南巨儒”。     钟芳一生为官清廉,公正无私,宽政爱民。任宁国府推官时,他理清了许多民间冤案,深得民众赞扬。任广西参政时,他想尽各种办法平息了当地的虎患,百姓刻写石碑作纪念。任浙江学使时,他革除作了浙江学科举考试的弊端,同时向朝廷提出科举取士应以才德兼优者为上的建议,并亲自实施,使浙江的学风为之一新,生员“斐然向学”。任兵部左侍郎时,钟芳亲自带兵,多次到边境征讨外患,军功卓越。任户部右侍郎时,他竭尽才智为国管理财政,取得显著成绩。他廉洁自守,对贪赃枉法、行贿受贿行为尤为痛恨,一旦发现,立即严加惩处。钟芳晚年辞官居家10多年,有人曾求他代谋些私利,均遭回绝。他说:“我守志,犹如寡妇守身,岂可晚而失节!”     钟芳父子也是海南七父子进士中的一对,其子钟允谦,字汝益,嘉靖八年(1529年)登三甲进士第148名,历任浙江宁海知县、刑部主事、福州知府、莱州知府等职。父子先后考中进士,同为朝廷命官,被世代传为佳话。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钟芳在家中逝世,终年69岁。朝廷赠为右都御史。     据有关考察得知,现留于水南村的钟芳后代,全部集中在原水南大蛋的头塘自然村。
  水南村,位于三亚市崖城镇,是海南著名的第一文化古村,在这个古村里曾经生活过许多著名的大人物:宋末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唐高僧鉴真、宋宰相卢多逊、宋代爱国将相李光、赵鼎、胡铨,元代宰相王仕熙等等,一大批在中国史书占据相当位置的人。被誉为“岭南巨儒”的钟芳父子也出生在这里,“海南第一文化古村”也由此而来。     钟芳(),字仲实,号筠溪,明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他的祖先于宋代迁来琼州落籍,后迁万安州,曾祖父钟惠在明代洪武年间又迁至崖州。父钟明,因家道中落,过继给远亲养育,改名黄明。钟芳幼年时称黄芳,中进士后才奏复原姓钟。他自小聪明过人,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参加乡试,获第二名举人,明武宗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荣登二甲第三(第六名进士),“一时名动京师,盖谓丘文庄后又一南溟奇才”,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予编修,后官任漳州同知,知府,南京户部员外郎,吏部稽勋司郎中,浙江提学副使,广西布政司参政,江西布政使,南京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等职。他是一位在明代当过文官、武官、法官、学官和财官的著名人物。     钟芳才华出众,学识博而精,对律法、历史、医药、卜算等书籍,无不贯通,写出的文章“雄浑精深,气随理昌”。他在国子监讲学,“胄子莫不感动”。钟芳一生著述甚多,涉及文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术、体育、军事等方面。他写的《春秋集要》、《学易疑义》被选为考生必修的书目。钟芳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知以导行,行以践知”的哲学观点。他的诗文作品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功力深厚,文采新奇,是海南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确是“上继文庄(丘浚),下启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他的著作还有《小学广义》、《皇极经世图》、《续古今纪要》、《崖州志略》、《养生纪要》、《筠溪先生诗文集》、《读书札记》等,被人们尊为“岭南巨儒”。     钟芳一生为官清廉,公正无私,宽政爱民。任宁国府推官时,他理清了许多民间冤案,深得民众赞扬。任广西参政时,他想尽各种办法平息了当地的虎患,百姓刻写石碑作纪念。任浙江学使时,他革除作了浙江学科举考试的弊端,同时向朝廷提出科举取士应以才德兼优者为上的建议,并亲自实施,使浙江的学风为之一新,生员“斐然向学”。任兵部左侍郎时,钟芳亲自带兵,多次到边境征讨外患,军功卓越。任户部右侍郎时,他竭尽才智为国管理财政,取得显著成绩。他廉洁自守,对贪赃枉法、行贿受贿行为尤为痛恨,一旦发现,立即严加惩处。钟芳晚年辞官居家10多年,有人曾求他代谋些私利,均遭回绝。他说:“我守志,犹如寡妇守身,岂可晚而失节!”     钟芳父子也是海南七父子进士中的一对,其子钟允谦,字汝益,嘉靖八年(1529年)登三甲进士第148名,历任浙江宁海知县、刑部主事、福州知府、莱州知府等职。父子先后考中进士,同为朝廷命官,被世代传为佳话。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钟芳在家中逝世,终年69岁。朝廷赠为右都御史。     据有关考察得知,现留于水南村的钟芳后代,全部集中在原水南大蛋的头塘自然村。
  符确是海南第一个进士吗?  目前,学术上有争议。他很可能是第二个进士。
  在海南姓庄的兄弟姐妹你们好,可以连线吗
  在海南姓庄的兄弟姐妹你们好,可以连线吗
小弟新加坡上
  为什么没有儋州市松林乡兰山村的王进士  具体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了  
  楼上的,你可以提供松林乡兰山村王进士的一些资料吗?
  海瑞只是举人,不是进士!
     作者:bairan8326
提交日期: 15:25:44
      吉大文小传             吉大文(1826——1896),字少史,清末举人,镜湖人。吉大文少年刻苦勤学,为文雄深雅健,力追先正。著有《镜湖诗钞》。他的骈文写得脍炙人口。     吉大文25岁参加乡试中举人。后来连续三次赴京参加礼部会试,不中。按例授予内阁中书(秘书类闲职,好象他不履职)。1868年,崖州黎情紧急,不法分子发动了各地黎人攻击州府。吉大文招募三百乡丁,随同崖州太守征剿,得胜而归。因抚黎有功,议叙知州同知(知州副职)。1877年,崖州东部黎人又出来搔扰,州城告警,知州克星额(人名)刚刚到任,人生地不熟,不熟悉黎情,与吉大文商讨平黎对策,出其不意攻击黎寨,打散了叛乱分子。吏部又因军功擢升吉大文为知府,进京引见。按例授予吉大文候补道员(有位置就授予知府实职),分派福建,督办税厘总局(即税务部门)。1881年,崖州东部黎人又起叛乱,吉大文请假回乡,与本地官员一起防御黎乱。1896年,福建藩台黄廉访移檄调用吉大文,委任他督办省会善后局兼管营务处。是年,吉大文因病死在任上,终年七十岁。     他的大哥吉大升,字伯阶,曾就读于琼台书院。与大文有大小吉之誉。1848年,吉大升参加科考,考中拔贡。吉大升性格刚烈严厉,嫉恶如仇,盗贼对他十分畏惧,甚至在路上遇见,也要改道而行。吉大升对待旧朋好友热情大方,重情重义。吉大升的儿子德昭是候补县丞,德坚是童生,兄弟俩捐银两一千雨六十两给学堂。        附:吉大文诗一首        镜湖秋月        云气光淡 入秋,大湖明月浸波流。芙蓉写照容中镜,桂魄生香水上楼。长笛客声飞鸟渡,短蓑人影钓鱼舟。归时拟向君王乞,一曲清歌彻夜游。  
  祖讳士铨吉太公乃福建莆田人,于明永乐年间蒙选授昌邑(昌化县)儒学正堂,娶妣陈氏,传四子,长邦俊,居昌化,开族于上榕二村,子孙兴旺;次邦豪,居崖州,子孙兴旺;三邦祥,居临高,子孙未知几繁;四邦杰归原籍。吉氏世系辈分诗为:“德进承家训,才高受国恩.人生能务本,世有美名存”.从十六世起按此世系顺序取名。    吉氏世系辈分怎么没有“大”字?
  吉氏辈分诗是清末举人吉大文编写的,他是今乐东镜湖村人,是吉氏十五世。从十六世起,原崖州、昌化吉氏族人按此世序取名,所以吉大文的名就不属此派辈这列。大文的大儿子名德昭(bairan8326认为是大升儿子,实际大升无嗣),有个孙女是进字辈,是90年代海南省交通厅陈姓厅长的母亲。
  更正上面:“孙女”是指吉大文之孙,非德昭之孙    
  廖纪是我们万宁也可说是海南自古以来最有大的官,历任两部尚书,经历过三朝皇帝.但是书上历史上都说是河北省东光人,也说是陵水人,明朝的万宁礼纪贡举村是归陵水管的.现在流行名人故乡之地的说法,我们什么时候也去争回来个:万宁,廖纪故里,文化之乡.从来,在我的心里最大的疑问就是为什么我们家乡出了一概那么大的人物但是 在书上,在老前辈的口里在媒体上很少看到关于廖纪的事迹.我想他在海南人中间的鼓励作用是空白的至少比不上其他人,现在海南也有很多人在大陆大有作为啊,但是如果他们也跟廖纪一样对海南没什么影响贡献的话,那么就太可惜太浪费了.
  廖纪,他17岁才跟他的爷爷父亲离开贡举村的,古称那亮.在大陆成材为官那么就那么大了就不认家乡啦!哎!薄情寡义的人啊!就留下了那个缥缈的神化般的传说和那些落后的兄弟后人.哦听说廖仲恺是他的后代啊!
  慢慢想来廖纪唯有加入河北祖籍才能在朝廷当大官坐好官位的.南方北方自古以来都有斗争的.所以啊......
  文昌自宋以来共有进士16名,占全省进士人数1/6;举人104名,占全省举人人数1/7。
      “余小鱼”同志有一个说法错误了!  海南最后的一个进士是儋州人王云清,王云清,儋州市松林乡兰山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乙丑科进士。    
  郑姓:迁琼始祖郑志灏,福建莆田人,南宋进士,授文林郎,奉旨来琼任昌化知县,三任九戴,落籍琼山谊州(今海口)。其子郑美器,南宋登进士,任南宁军训导(即儋县、昌江一带);其孙郑真辅,咸淳七年登进士。真辅为新进士最年少俊秀,被推选为两名“探花使”之一,代表本科进士骑马遍游京城的名园采摘名花,行探花之举,甚为荣耀,使海南人“三代进士”和“首次探花游城”轰动全国    这算海南的吗?.如果算.海南不止一个探花郎吧?
  这种“探花郎”与第三名“探花”不同,是从本榜新进士中推选最年少俊秀的进士为“探花郎”,代表本科进士骑马遍游京城的名园采摘名花。海南历史上,这样的“探花郎”就郑真辅一位,可见是为英俊的男儿,也是一大荣耀。  
  曾镒 成化十九年癸卯进士,万州人,瑁子.
  曾瑁 景泰七年丙举人,万州人.  
  长见识了
  尚书故里寒云外,乔木人家夕照前,自古奇事万州雪,只因那亮出廖纪,地气自北天下治,海南人才威中原
  学习!
  请教:《琼山县志》古迹记载海口攀丹村(东厢)“留耕亭”为隐士唐寅遗留,他是攀丹唐氏几世祖?请哪位读过《唐氏族谱》或熟悉相关历史的老师指教!顺便一说,上面好像有两处笔误:“车厢”应为“东厢”,一处“唐胄”错为“唐胃”。
  桂林洋迈德村清未有一位广东解元,就是举人第一名.好象叫曾对颜?  可惜后来考不中进士.
  作者:余小鱼
回复日期: 16:59:00
      海南历史上最后一个进士:王器成,字公辅,号心农,又号晚愚,定安县定城镇。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累官至刑部主事。其父王映斗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南历史上最后一个进士应为儋州的王云清。光绪15年(1889年)他43岁,已丑科应试中进士,名列127名。(以上资料见《儋州志》)  
  明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廖纪才是海南历史名人中官衔之至尊者!!!!!!!
  楼上的,丘浚呢?
  虎虎虎哥,别不懂装懂,丘浚是内阁大学士,也就是宰相之一
  乱七八糟
  请用史实说话
  被世代传为佳话;王弘&海&,定安人,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那个是hui诲
  此处有误:“一个登进士的人是宋代儋州昌化人符确,以大观三年(1109年)登进士。”  海南岛在当时隶属于广南西路,共置琼州(今海南海口)、朱崖军(今海南崖县西)、昌化军、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四个政区,降儋州为昌化军、崖州为珠崖军、万安州为万安军,领县隶属琼管安抚司。东坡被贬“昌化军”,治所在从前的儋州,熙宁六年(1073)废州为军。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废昌化军、万安军、吉阳军3个军为县,隶属琼州。所以符确登进士时,儋州是属于昌化军管辖。因此,不能说“宋代儋州昌化人”,只能说“宋代昌化军儋州人”,否则就会颠倒历史时间。
  王弘海(公元1541年~公元1617年)定安人,明朝进士,教育家。又名王宏海,字绍传,号忠铭。定安人。嘉靖十四年(1561)乡试第一名(解元)。  
请作者注意,王弘海应是王弘诲 。  
  &虎虎虎哥,别实权哦.不懂装懂,丘浚是内阁大学士,也就是宰相之一&.名是宰相但却无宰相    琼岛椰子树 , 你懂明历史吗?你慢从百度里看明代&内阁大学士&和吏部尚书的概念吧.
  就你懂历史,吏部尚书只相当于中央组织部部长
  研究历史,不要相互讥讽,要相互学习.  明清时期不设宰相职位,也不像宋元那样设中书省。行政上皇帝直接指挥六部,但是他有一个参谋和执行的办事班子,由文渊阁大学士组成,所以也称为“内阁”(清朝后期又改称军机处)。内阁开会的时候,各部尚书(部长)也列席。丘濬原是礼部尚书,晚年时又被授予文渊阁大学士官职,当然就入内阁了,而且为皇上所信任,成为内阁召集人,所以后人说他“相当于宰相”,这是对的。但只能说是“相当于”,不能说就是宰相,那就要闹笑话了。
  1月11日上午,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塑像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落成。孔子成为继毛泽东,孙中山之后第三位进驻天安门广场的历史人物,要尊孔可以去山东孔庙,为何要把孔子请到天安门广场?     目前最常见的解读是,与其他两位相比,孔子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与“革命”毫无关系的人物,这是中国政治的主流话语从革命话语中解脱的一个标志,显然,这一解读并非过度诠释。       孔子进入天安门,象征着中国正在彻底的走向“国家、民族”认同。  
  明代进士邢祚昌   仕头村,古称仕陶村。据民国七年《文昌县志》记载:明代进士邢祚昌及其随从骑马路经邑东平原,举目四望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坡竹草长得非常茂盛,南风吹来,青草乘风翻滚,犹如蛟龙出水,骏马奔腾。进士感慨无比,取名“龙马”。其意在于:在此福地创建家园,繁衍生息,必有龙腾虎跃,天马行空之精神矣!     邢祚昌,字鼎如,号天泽,祖籍大昌仕陶村(今仕头村),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庚子举人,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甲辰进士,成为文昌自明清以来的16位进士之一。他曾任太湖知县、南京大理寺部事、刑部主事、安德知府、广西副使分守苍梧道、布政司右参政、布政使等职。邢公为官勤政廉洁,爱民憎盗,敬祖爱亲,尊师重友,在修桥筑路、乡井建设方面很有政绩。在其治理下,捉寻盗贼抚绥有方,顽民伏法地方平安,深受民众爱戴,其著绩多次记入县志广为传扬。
    据《文昌县文物志》记载:“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为昭彰参政邢祚昌而建。”地方乡贤联名特奏当朝,皇帝赐旨昭彰时任广西布政司右参政的文昌进士邢祚昌,恩准在仕陶村建立“进士坊”。
    进士坊,又称“风宪坊”。高6米,宽8米,三间四柱,全石结构,前后使用护掌,为明代风格。整体造型丰满优美、庄重朴实,典雅大方,虽然浮雕和文字部分经历沧桑岁月的洗礼已有所风化,可坊柱凿刻有凸形的装饰线仍清晰可辨。柱间施月梁,梁下有透雕神鳌的套兽和“如意”云头,上下噬嗑,紧紧锁固着坊梁正檩,承托着楼顶。尤其隔扇明面刻有四块凸形的“渔船”、“牌坊”、“万福”、“架鼓”图案,活灵活现,情趣盎然,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明间专额石上的石牌匾,正背面刻“恩荣”、“王音”二字,坊额两面刻有斗大的“进士”二字。正面坊额刻小字上款:“钦差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盐法巡抚广东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使王业诰、钦差巡按广东兼管清军盐法监察御使梁天奇、广东承宣布政使徐绍源、广东提刑按察使右布政孙朝肃为”;下款:“万历甲辰科兴同进士出身广西布政司右参政钦差整饬广州管柳州庆速思恩等处兵部道邢祚昌。崇祯四年岁次辛未季冬吉旦立”。这是文昌现存唯一的明代石牌坊,已经有375年的历史。     虽然仕头村村民非常重视,妥善保护文物,但是“由于时间推移,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已有部分石板塌落,若不维修,这座牌坊将会坍塌”,“鉴于财力有限,心有余力不足”,仕头村村民代表邢谷壁、邢福浓、邢福垂等于日向文昌市人民政府呈上一份《关于修复保护“进士坊”文物的报告》,“请求上级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派员前来视察,采取措施”,予以重视。     目前仍竖立在海南大地上的17座明清牌坊迎风沐雨,被岁月风化剥蚀,却不倾不圮,顽强地耸立在海南大地。尤其战乱及“文革”时期,这十几座牌坊之所以能够躲过次次劫难,未被重锤拆除、砸断,未被拖去修路、架桥,未被砌垒猪圈、井台,未被政治动乱洗劫,未被……其原因除了凭借自身构件之间的科学搭配与紧密衔接而保证了整体建筑的坚固性之外,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它们几乎被完整地保护下来,功劳应归功于当地的人民。正如仕头村村民那样素有文化教养,景仰先人,重视文化遗产,妥善保护文物的意识与行为是值得学习的,我们也应该为他们树起一座丰碑。  
  海瑞()明代政治家,著名清官,字汝贤,园开,号刚峰。海南琼山人,回族。    海瑞是回族人吗?你在哪里查知?据称回族人是由海南大学的回族教授考证的.但也不能证明海瑞是回族人呵.  海瑞的祖居在屯昌,琼山.  敬请各位再论证.
  永远铭记海南文化的先驱,他们是海南的骄傲!
  海南日报海南周刊本周一发表黄良丰作家故意抬高邢宥官职之文:         …………                得米8万余石救灾。还是不够,邢宥又从军粮中扣取20万斛加以救济。这样救活了40余万灾民的生命。但同僚以为未上奏而发官仓储粮,是专擅越权行为,欲加以论罪告状。          敢作敢当的邢宥却不以为然道:“民命危在旦夕,若等待上奏批准才开仓放粮,那就来不及了。专擅之罪,吾自当之。”邢宥急民之所急与办事果断、勇于负责的精神,不仅深为江南人民所赞颂,而且得到宪宗皇帝赐赦褒奖:加升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仍掌苏州府事。这一年秋天,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抚南畿,总理兵、民、财、赋,并兼理嘉、湖、杭三府粮储,提督屯种。这年秋天同一个月,琼州仕人丘濬晋翰林院学士、薛远晋户部尚书、邢宥升左都御史,出现了“海外衣冠盛事”、“鼎臣继出,名满神州”的盛况。          吾居官无余藏,汝母之服未除而有斯疾,必不起。我死丧礼宜从俭,汝能勤俭以保第,吾目暝矣”。邢宥死后葬于故乡八门湾畔铜斗山之阳。仕途好友丘濬在京华惊悉邢宥病逝时,曾做《挽邢湄丘》一诗,哀其:“故人老死我何堪,眼泪汪汪望海南。”            大错特错!邢宥根本没担过左都御史!是沽名钓誉之徒给他强加上去的。是左佥都御史的啊,
  关于恳请帮忙查找“廖纪”后代的函            各位廖氏朋友、文史爱好者:            廖纪(),字廷陈,别号龙湾,民间称作廖天官,明代杰出政治家、儒学家。系海南省万宁市礼纪镇贡举、三星一带(原属广东琼州陵水县那亮乡)人,出生于河北东光,其先祖学举公南宋年间来自福建甫田。弘治三年(1490)登进士,官至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一品)、吏部尚书。其生平事迹载入《明史》、《明名臣言行录》、《广东通志》、《琼州府志》》、《河北通志》等。廖纪育有三子,廖承、廖铅、廖镕。       适逢中国经济腾飞、文化百家齐鸣之际,海南大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文化魅力独特” 是《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总体思路中一大范畴,历史人文是主要内容。     鉴于此,为了进一步加快加深挖掘廖纪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廖纪后代、族人提供族谱及详实史料、廖纪墨宝。据说海南籍国民党要员曾三省在南京任职期间,曾遇到一位自称廖纪后代的国民党高官,好象是甘肃、贵州一带人。       谨恳请黄埔军校同学会帮忙在国内外查找廖纪后代(或者曾三省后代联系地址也行)。       如蒙支持,无胜感激之至!                           廖纪研究会       日                  联系人:曹先生      电话:       Email:                         附:             曾三省() 谱名宪祖,字述尧,万宁礼纪镇(原属陵水县三区)大村村人。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聪明伶俐,好学勤读,成绩优异。1913年入琼崖中学攻读,由于品学兼优, 1919年高中毕业后负笈羊城考进广东大学文学系,后转法学系。时适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广东国民政府,国民革命热火朝天。他深受影响,敬佩孙中山,信仰三民主义,乃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初,他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发起筹建陵水中学,1926年又筹建陵水县女子小学,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他又任陵水县党部书记兼县民团团长。1926年在中央党训班结业后,任甘肃《国民日报》社社长、甘肃党部常务委员。1927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一等书记官。年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总干事,广州特别市特派员兼救济院院长,广东省党部常务委员兼南路督导专员,琼崖党部监察员,广东省党部常委兼书记长(正省)。抗战胜利后,被选为海南大学筹备委员。1946年,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和主席团成员。1947年被聘为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宣传委员。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次年赴台,后来离台赴美。1976年12月病逝于美国。                        和曾三省在南京的同事廖氏官员:             廖兴序 少将。号稚岩,贵州印江人。黄埔军校第6期工兵科毕业。1930年任中央调查科特务组组员,1937年任贵州省省溪县县长,1941年2月任贵州省第4区(毕节)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5月9月去职,1946年11月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复任贵州省第4区(毕节)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10月任黔西北行署副主任,12月在贵州毕节向人民政府报到,1950年3月在赴贵阳学习途中叛逃,12月在贵州纳雍被俘。
  关于某些学者对于历史名人邢宥官职的    错误写法                      近日,《海南日报》《海南周刊》经常发表历史名人邢宥的文章,以及过去朱某辉、邢某某等专家编的邢宥的书,据仔细拜读后,发现很多作者对名贤邢宥的最后的最大的官爵都有错误理解。其实,以《明史@ 列传》为证,邢宥的最后的最大的官职是“右佥都御史” 《明史@七卿年表》也未见邢宥之名!!而很多作者要么写成都御史,要么写成左副都御史、都宪等,这都是不应该的。故意提高、错解历史名人的官职是备受嘲笑的事,也不是一个党报的方针、一个理性专家的治学态度吧。     百度百科 都御史:      都御史为御史的一种。中国古代封建朝廷设有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都御史即为都察院的长官。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明朝都察院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清朝时都御史为从一品。       1636年,清朝皇太极即位后,清朝廷将监察文武百官的职责归于都察院。       1644年,都察院设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负责纠察中国十五道、在京百官。       1723年始,凡总督授加兵部尚书衔者,惯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不加尚书衔则一律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1] 参考资料选自《明史》职官志、《清史稿》职官志。    佥都御史:    官名。明都察院置,分左、右,正四品,位次于正三品之左、右副都御史。清沿置,左佥都御史用汉军,后参用汉人,在都察院办事,乾隆十三年(1748)省。右佥都御史与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同为督抚系衔。如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抚佥都御史可立厥治行劳哉,赐汝朱提文蟒。汝(袁可立)嘉而毛帅骄愎不协,蛊于兵,满蒲昌城袭报用敢献功。’”       读音:佥都御史(qianduyushi)    都宪(都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 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五:“ 濬县 王都宪 越 之父,既葬被发,而丧其元,求之不得,乃刻木以代而葬之。”《平山冷燕》第十二回:“ 平如衡 也笑道:‘兄为都宪之后,门生故吏,满於 长安 。’”《中国谚语资料》:“都宪叩头如捣蒜,侍郎扯脚似烧葱。”         《明史•列传四十七邢宥传》:           宥,文昌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授御史,出巡福建。民十人被诬为盗,当刑呼冤。宥为缓之,果得真盗。天顺中,出为台州知府,有治绩。坐累谪晋江丞。宪宗复其职,改知苏州。奸民揽纳秋赋,置之法,得其赃万缗,以隄沙河,甓官道。大水,民饥,不待奏辄发米二十万斛以振。宥素廉介,及治苏,严而不苛。杰荐于朝,诏加浙江左参政仍理府事,赐玺书。居半岁,遂以右佥都御史代杰巡抚。开丹阳河,筑奔牛闸,省兑运冗费,民以为便。寻兼理两浙盐政,考察属吏,奏黜不识者百七十余人。居数载,引疾归。 明史卷一百十一
  楼主,为什么你说的举人当中没有看到琼山的岑英呢?在地方志里好像看到有这样的一个举人哦!
  文昌龙到坡村大清乾隆年间第43名举人郑如壁()!
  我祖上乐东县黄流镇陈翰明生三子,长子陈朝觐(jin)成均进士,二子陈朝栋九品登仕郎,三子陈朝樟明经贡士、八品(生乾隆戊寅年七月二十七日1758年,卒道光八年正月初八日1828年,葬金鸡岭)。陈朝樟长子陈国瑚监生,二子陈国琏监生,女婿方大文廪生。老祖屋房梁上挂有“京元”、“贡元”两块牌匾。
  在地方志上注明存疑四名  这样的如何考究?????
  日,出席中央文史研究馆成了60周年时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可以化育一个民族的风骨。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兴衰成败,历史文化的根脉始终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发展的精神沃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文化建设的滞后,必然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乃至政治文明形成一定制约。只有当全世界都公认中华文化真正繁荣起来、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强大的时候。      总理说的太对了!!!!!!!!!希望省市县领导深切理解!!
  “琼之有士,始乎儋;琼之士,莫盛乎儋!”明代进士唐胄(琼山人)高度地评价儋州好学重教的文化传统。其实,始乎儋,也止乎儋。最后一个进士也是儋州人。  海南第一个进士:符确。  海南最后一个进士:王云清。
  符确是今东方市三家四更一带人,不是儋州!
  请问有谁知道万宁清光绪末年官至三品侯补巡抚李天毓公(字秀川)的资料,据考证唐惠洽将军是他的外孙
  @余小鱼 3楼
16:53:00  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符确,儋州市三都镇人,宋朝微宗帝赵佶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符确乡试中举第一名,成为镇州“解元”。宋大观三年(1109年)赴京殿试科考中进士,成为海南进士第一人。符确后官至韶州、化州知州。  -----------------------------  按史籍记载,时符确为儋州昌化县居候人,即现在的东方市三家镇居侯村,在该村里现在还保存着符确墓
  符确是东方市人不是儋州市人。
  @阳光大帅猪 84楼
00:56:00  符确是东方市人不是儋州市人。  -----------------------------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余小鱼 2楼
16:49:00  海南
上唯一的探花:张岳崧字子骏,又字翰山,号觉庵、指山,海南定安人。张岳崧于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考中恩科殿试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探花。嘉庆皇帝为海南偏隅之地竟有人考得这样高的名次而高兴,特地手谕:“何地无才”。  -----------------------------  张岳嵩(1773年-1842年),字子骏,一字翰山(一作澥山),又号指山,广东定安人。  祖籍福建莆田县,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于海南省临高县新化乡遵宪都罗万村(今美台乡罗万村)。后随父迁至广东省定安县永丰乡高林村,早年在琼台书院求学,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为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1]。  张岳嵩历官湖北布政使,护理巡抚。道光二十一年(1812年)与明谊编修《琼州府志》。与丘濬、海瑞、王佐并称为海南四大才子。
  《百家讲坛》毛佩琦海南开讲 赞明代廉臣廖纪  南海网 [微博]
18:20 我要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收藏成功查看我的收藏&&  南海网海口10月19日消息(记者李晓梅)10月19日上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在海口举行的国际旅游岛讲坛上开讲,以《明代士大夫的担当与廖纪》为题,讲述了以廖纪的生平事迹和历史影响力,也让大家认识了一个具有独立不移精神和政治理想的的明朝士大夫群体。  转播到腾讯微博  10月19日上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在海口举行的国际旅游岛讲坛上开讲,以《明代士大夫的担当与廖纪》为题,讲述了以廖纪的生平事迹和历史影响力。(南海网记者李晓梅摄)  在长期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原小骑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