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战友牺牲了活着的战友为什么要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他替战友尽孝21年_新浪新闻
他替战友尽孝21年
  羊城晚报记者 王普
  通讯员 武艾丽 赵凌宇
  “你家有一位妈妈、我家有一位父亲,不管将来谁在战场上牺牲或出了意外,活着的那个就要照顾对方的父母。”20多年前,空军某飞行学院的两位学员定下这个约定。为了这个约定,空军转业干部赵庆珍放弃了转业在武汉、徐州落户的机会来到四川邛崃,为牺牲战友照顾母亲21年。
  约定:
  “活着的要为对方尽孝”
  1989年8月,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成为人民空军某飞行基础学院的学员,江苏铜山小伙子赵庆珍与来自四川邛崃的余江成了同班同学。
  当年,余江17岁,赵庆珍18岁,两人都来自农村。余江10岁丧父、赵庆珍13岁时母亲去世。
  相似的家庭境遇让两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1991年5月,两人以优异的成绩转入空军某飞行学院继续学习深造,成为了战斗机飞行学员。碰巧的是两人不仅分到了同一个大队、同一个班,而且还是上下铺。4年里,两名年轻人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
  学员的训练单调又枯燥。小赵和小余最惬意的事就是熄灯后躺在床上聊一会儿家事。那天,俩人说道:“你家有一位母亲,我家有一位父亲,不管将来谁在战场上牺牲或出了意外,活着的那个就要照顾对方的父母,为对方尽孝。”
  这段对话,一直深深印在赵庆珍的心中。
  誓言:
  “兄弟,我把咱妈照顾好”
  余江的母亲程秀莲是四川省邛崃市牟礼镇小学老师。
  日,年仅21岁的余江一次外场夜航飞行训练不幸牺牲。余江牺牲后的第一个周末,赵庆珍独自一人骑车来到余江失事的地方,望着群山,回想起俩人曾经许下的承诺,他暗暗发誓:“兄弟,我替你尽孝,把咱母亲照顾好!”
  那天,赵庆珍走进程秀莲暂住的航校招待所,紧紧握着程妈妈的手说:“弟弟走了,以后我就是你的儿子了。”
  程秀莲震惊之余婉拒了。没想到,赵庆珍三番五次地提出这个请求。程秀莲跟亲属商量后,答应认赵庆珍当干儿子。赵庆珍却扑通一声跪下说:“妈,我不叫你干妈,你就是我的亲妈。”
  按照风俗,程秀莲给赵庆珍取了新名字,叫“义江”。她解释说,一为他是余江的义兄、自己的义子;二,他替余江承担尽孝的义务;三因为他认亲的义举。
  行动:
  “没赵庆珍我活不到今天”
  程秀莲回到家里,赵庆珍每半个月给程妈妈写一封信,天冷了,提醒她多添衣服,外出时要注意路上的车辆。五年间,赵庆珍共写了100多封家书。一直到1998年程妈妈家装上了电话,他才改打长途电话。
  1994年春节是赵庆珍从航空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部队的第一个春节,也是余江牺牲后第一个春节。经批准赵庆珍可以休假,他首先想到要去邛崃陪程秀莲过春节。
  腊月二十八,赵庆珍辗转来到邛崃,找到临时居住在牟礼镇风林村的程妈妈。
  从那以后,每年赵庆珍休探亲假,会第一时间回徐州,看望自己的父亲,几天后便从徐州赶到邛崃,陪伴和安慰烈士的母亲。一次探亲假要分两段休。
  1997年,赵庆珍又来到邛崃与程妈妈过春节。大年初二早上起床后,赵庆珍见程妈妈还没有起床,就敲门叫她,连敲了几次没有反应。他用力撞开门,发现程妈妈煤气中毒失去了意识。赵庆珍连忙背上昏迷的老人就往医院跑。程秀莲苏醒后,看到病床边的赵庆珍,老人百感交集:“江娃离去后,是赵庆珍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煤气中毒,又是他救了我的命。没有赵庆珍,我就活不到今天。”
  坚持:
  “照顾老人下半辈子”
  赵庆珍到了成家的年龄,许多人开始帮他物色对象。他说:“我只找邛崃姑娘”。赵庆珍是有想法的:程妈妈身体不好,不适应在外地生活,只有找邛崃姑娘,才能落户在邛崃,照顾程妈妈一辈子。
  邛崃市文昌中学的孟永凤老师听到赵庆珍的事迹后,大受感动。她主动走进了赵庆珍的生活。2000年,赵庆珍与孟永凤结婚。
  2007年,赵庆珍要从广空某部转业。他的转业安置可以有两个去向,一个是驻地武汉、一个是老家徐州。但他做出了一个让旁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转业到邛崃。
  转业到经济条件相对不好、人生地不熟的邛崃,对今后个人发展不一定有利。面对战友的劝说,赵庆珍却说:“能落户邛崃,照顾老人下半辈子,我觉得值了!”
  来到邛崃后,赵庆珍无微不至地照顾程妈妈,赵庆珍的儿子出生后,程妈妈也帮忙带孙子。程妈妈告诉记者说:“儿子意外去世让我痛不欲生,老天终归还是发了慈悲的。虽然是个组合家庭,但我们比很多家庭都幸福。”
  羊城晚报:现在回头看一看,你21年前那个替牺牲战友照顾母亲的决定是不是冲动?
  赵庆珍:我认这个妈, 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觉得应该兑现诺言,替战友尽到责任和义务,让烈士母亲过好下半辈子。21年前做出这个决定时,就想好了是一辈子的事,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否则会于心不安。
  羊城晚报:兑现承诺可以有许多方式,比如经济上支持,比如定期探望,为什么一定要那么坚决上门去一辈子给人家当儿子?
  赵庆珍:经历了真正战友之情,真正的生死之诺,你就会明白,这样做是应该的、正常的。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多了不起,所做的都是应该的。
  羊城晚报:有人可能会说自己的父亲不照顾,去照顾别人的母亲,你是怎样看这个问题?
  赵庆珍:其实,当初做出照顾战友的母亲决定,也是有过想法,曾经写信告诉自己的父亲。没有想到父亲、哥哥们都很支持。父亲有两位兄长照顾,我照顾的确是少了,2004年我父亲过世了没有最后见上一面,内心非常愧疚。
  赵庆珍:这是生死之诺
  王普、武艾丽、赵凌宇  (原标题:他替战友尽孝21年)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沈树根:没有战友的牺牲 不可能活着突围-我们一起走过-凤凰视频-最具媒体品质的综合视频门户-凤凰网
沈树根:没有战友的牺牲 不可能活着突围
电视不播的
真相在这找关注我们:
男子恪守承诺照顾牺牲战友父母26年
26年前,他一身戎装,保卫国家洒热血;26年来,他为了一句承诺,替牺牲的战友照顾远在他乡的双亲,尽责尽孝,谱写了一曲人间真情。他叫蒋岳。1985年3月,蒋岳所在的部队将奔赴云南前线,上战场之前,身为排长的蒋岳和战友张朝顺就说好,如果有谁留在了战场上,那么活着回去的一个一定要把对方的父母当自己亲生父母看待,每年上门看望一下老人家就行。
责任编辑:AP0012
心情分享加载中...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24小时点击排行榜战场上战友牺牲了活着的战友为什么要脱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 信息中心 >
战场上战友牺牲了活着的战友为什么要脱帽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16:04:22 责任编辑:鲁晓倩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战场上战友牺牲了活着的战友为什么要脱帽”相关的问题,学网通过互联网对“战场上战友牺牲了活着的战友为什么要脱帽”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
战场上战友牺牲了活着的战友为什么要脱帽
,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脱帽礼来源于冷兵器时代。战士到了安全地带、鞠躬礼(加默哀3分钟)已普遍为人们认可,为表示友好,军人均脱军帽置于左手,也以脱盔示意?这种习惯流传下来,脱帽礼,首先是把头盔摘下。在现代国家,当时,十分笨重,左手平置于胸前,如到友人家。此礼各国军队似乎通用是‘脱帽礼’,作战都要戴头盔。如军队送葬时,以减轻沉重的负担,头盔多用铁制,就是今天的脱帽礼、军队所举行的丧葬事务中,右手则留作敬礼用。这样脱帽就意味着没有敌意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替牺牲战友尽孝 18年认了18个“爸妈”
替牺牲战友尽孝 18年认了18个“爸妈”
日 10:06:21
新华报业网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对于居住在扬州江都的一对老年夫妻而言这顿年夜饭吃得很不寻常,因为他们的儿子李彬,自退伍还乡20多年来,很少和家人一起过个团圆节,但由此却换来另外的18位爸妈享尽曾经逝去的亲情。
在李彬的案头,常年放着一本眼下已是泛黄的战地日记,每次翻开日记本,过往的硝烟战火、战友亲情恍若眼前。
那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开战后春季的一天,随着边境线上响起的隆隆炮声,52号高地即将打响一场攻坚战,但先遣分队开路时突然发现前进道路上隐藏一颗连环雷,如果不排除,势必会给主力部队造成重大伤亡。当时,距总攻发起时间仅有5分钟。某部代理排长沈国良二话没说,快步上前排险,他排除一颗雷却引爆了另一颗地雷,不幸当场牺牲。历经整个抢救、包扎过程的李彬被战友的牺牲精神和壮烈场面深深震撼了……
很快,李彬走下了战场,退伍回乡,并被安排在江都市妇幼保健院工作。一有空,李彬总习惯翻翻当年自己记录的日记,牺牲战友的音容笑貌始终挥之不去。一次,李彬在烈士陵园与烈士樊俊的父亲樊永宽偶然相遇,此情此景让他当即认下这个爸爸。
回到家,李彬很快有了一个想法,替牺牲的战友寻找父母,而沈国良父母成了第一个目标。当初,他只知道沈国良是镇江市人,几次写信到镇江市查寻均无果。1997年春节,他从战友处得知,沈国良是镇江市丹徒县人,就立即与丹徒县有关部门联系,终于打听到沈国良烈士父亲沈九宝的住址。那年清明节,李彬几经辗转,终于踏进烈士的家门。得知李彬多年寻找并想拜认他们为爸妈,烈士父母感动得泪水涟涟。
2004年5月,李彬了解到当年负伤住院后仍奔赴战场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友金德荣烈士是宝应县人。当天,李彬就赶到宝应县射阳湖镇看望烈士父亲金占喜,并认下第三个“爸爸”……
就这样,18年下来,李彬几经努力找到9名烈士的父母,并先后认了18位爸妈。于是,每逢节假日,李彬不是奔波在去往战友父母家的路上,就是已经坐在战友家中,陪其父母聊天谈心了。
随着认下的爸妈越来越多,属于李彬自己和家人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李彬却感到很幸福。每逢节日、老人生日,李彬都会带着家人来和众多的父母团聚,遇到老人有个病痛,更是嘘寒问暖,细心照料。18年来,坚持每年看望每个爸妈三四次。
自退伍至今的20多年里,李彬为照顾烈士父母、宣扬烈士事迹花费了不少钱。对此,李彬只有一句话:假如当年在战场上牺牲的是自己,活着的战友也一定会像他现在这样做!
(责任编辑: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新华网江苏频道 电话:(02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脱帽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