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桃李园实验学校里吴裕忠

《溧阳牧歌》征文选登(27)| 李园里唢呐
《溧阳牧歌》征文选登(27)| 李园里唢呐
溧|阳|牧|歌从上沛老镇乘公交车往西数里,有个古老的小山村。村头公交车附近花丛间,立着一块巨石,上书“李园人家”四个大字,其实这个村叫李园里。傍晚,一阵阵高亢嘹亮的唢吶声,使恬静的小山村热闹起来。竹林鸡和池塘鸭们,都纷纷扑着翅膀欢腾,路边的小花狗也在汪汪地叫。西边山坡上的夕阳,静静地给村庄披上了一件金衣裳。年近九旬的吴裕忠老人,坐在小院里的木椅上,双手捏着一支乌黑发亮的唢呐,正在调教他的重孙儿。终于,充满沧桑感的唢吶声停了下来,满头银发的老人娓娓而谈,一个唢呐的传说就像晚霞一样美丽。溧阳人称唢吶为鼓手,吹唢呐也就是吹鼓手,过去婚丧喜事都少不了这种乐器,而现在仅用于丧事。老人说,他家这几支唢呐就像他现在住的房屋,是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记得小时候,他父亲就拿着这支唢呐吹。父亲闲着时,他就用这支唢呐学。他学得勤,肯钻研,在十八个堂兄弟中长进最快,年轻时理所当然地成了吴家唢呐班掌门人。不管哪个村哪一户要办婚丧寿庆,或是房屋落成、乔迁新居,都要上门来请他,由他安排乐班。过年过节时也要动用唢呐,营造节日气氛,所以这门手艺一直红红火火。吴裕忠中年时,吹唢呐的高超技艺远近闻名。溧阳、溧水、高淳三县属下的上沛、上兴、东坝、定埠、桠溪等十乡八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受欢迎的是一曲《抬花轿》,吹出了抬花轿人的动作、行走、姿态,吹出了场面的喜庆热闹。他懂曲谱,在一个陈旧的小木盒里,保存着用毛笔记录的一张张乐曲。旧时用五音记谱,角、征、宫、商、羽,点缀着那些发黄的纸片。有些乐曲簿已破烂不堪,他舍不得扔掉,打算传承给后人。唢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日,唢呐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史料记载,一千多年前有“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之句,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也有吹奏唢呐的艺人形象。老人年近九十,徒子徒孙一百多个,村子里几乎家家有人跟他学过。他的儿女子孙,大都能吹上一二曲。老人说,吹唢吶技巧很多,首先要学会换气,要能用小腹的力量控制呼吸,吸气用鼻,呼气用口,换气衔接要不露痕迹,初练时可用一根芦苇和一碗水,将芦苇管插在碗里吹气,直练到水里能连续不断地冒泡。演奏技巧有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也可两者结合运用,其中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滑音、颤音等,还可像笛子一样模仿鸟叫。上世纪中叶,国弱民穷,老百姓生活拮据,吹唢呐这行当难以生存,吴裕忠唢吶班一度散伙,大家把精力全部投到农事中。文革时期,吹唢呐被定为腐朽没落的“四旧”,幸亏是小村,造反派易忽视,再则他又是老贫农,才将祖上传下的乐器保留下来。改革开放后,他重操旧业走村入户,人们又听到了嘹亮的唢呐声。吹到七十岁时,他感到气力欠佳,在子女的劝阻下,方才歇业。但在心情特别愉悦时,还是会拿出这些玩艺儿揩拭揩拭,吹上几声。说到这里,老人又举起唢呐,呜呜呜呜地吹了起来。小山村四周静静的,大山听醉了,夕阳也听醉了,只有那群无忧无虑的鸡鸭在追逐,在嬉戏。精彩不容错过1、秋夜,凉风习习,你可曾好好看过这撩人的夜?2、《溧阳牧歌》征文选登(26)|情系脱粒机路过全世界,别忘了溧阳在等你○美景|美食|美途|美宿|美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每一个热点,每一个故事,都是为你而写。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