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扎的麒麟镇纸

非遗往事:东莞清溪高华麒麟的前世今生
非遗往事:东莞清溪高华麒麟的前世今生
来源:东莞时间网
 记者:何超群
2014年,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增加了一项&纸扎工艺&&&清溪麒麟制作技艺。此项目入列国家级名录,可谓一波三折,公示当日,我们没有看见有此项目,而与之同时申报的寮步牙香街、尚正堂莞香制作技艺则榜上有名。紧急启动申诉补录机制,在规定期限内,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申请补录的书面报告很快到达国家非遗中心。经过相关程序后,清溪麒麟制作技艺申诉补录成功。
清溪麒麟制作技艺以高华麒麟制作技艺为代表。&高华麒麟&的创始人黄娇,清溪铁松村人,鸦片战争期间出生,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年去世,可见他一生都是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动荡的年代。他20岁来到清溪最大的集市利村利和墟开设&高华纸扎店&,从事各类纸扎业务,以麒麟制作为其最具特色活计,其制作的&高华麒麟&因制作技艺高超,深受时人喜爱。
从黄娇往下子孙五代,代代以经营&高华纸扎店&为生。第四代黄素明,把高华麒麟制作推向新的高度&&该项目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名录。黄素明个头不高,不善言谈,几次展览会上和他见过几面,并没有什么深交。每次见他,他都在低头专注着自己的活计,旁人赞叹议论,他似乎没有感觉,眼皮都不会抬一下。他只是神情淡定地做他的工作,那种投入和专注,让劳动本身散发出一种魅力和光彩。
我曾经去他的家里拜该访过他。到达他家门口,看到一楼的大门入口右侧有一块自做的匾,上面书写着&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有些年头了,因为,2014年,以&高华麒麟制作技艺&为代表的清溪麒麟制作技艺,已经成功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的客厅,实际上也是他的工作间,平时有些老兄弟来他这里喝茶聊天,他陪着,但不会停下手中活。我们到达的时候,他正好与几个老朋友喝茶聊天。见我们进来,他放下手中活,起身迎接我们。聊天中,黄素明一改以往的沉默姿态,侃侃而谈,他说,麒麟制作不能沿袭老路,在保持传统核心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要努力适应今天人们的审美需要,客户有要求,我们就按客户的要求做给他,这些要求,其实就是他们审美需要,我们如果只按自己老一套做法去做,不思变通,最后只能做给自己看。
他的两个儿子也从事高华麒麟制作。其中大儿子黄志成和父亲一起,在2008年,入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父子同榜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东莞市没有第二例。也许是言传身教所致,黄志成对麒麟制作技艺,也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感悟。他认为,麒麟制作技艺的价值,远没有开发出来,他尝试用树脂做材料,把麒麟头制作成家庭摆件,再进行精心包装,获得市场欢迎。黄志成说,这一版做一批后,就绝版。绝版的目的,不为了提升这批产品的独特性和价值,我们马上要开发另一种新的产品。从不断开发新产品中,我们体会到了麒麟制作技艺无边无际的魅力和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
责任编辑:zhulf
版权声明:
o 凡注明“东莞时间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o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时间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邮箱:(请将#替换成@) 处理时间:9:00—17:00两老自学扎麒麟 创新工艺睁“大眼”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两老自学扎麒麟 创新工艺睁“大眼”
  人物:刘金星
  年龄:62岁
  标签:退休后自学扎麒麟,推陈出新成为樟城麒麟制作第一人
  语录:谁说我们麒麟之乡做不来麒麟,我偏要做,还要做得更美、更耐用!
  樟木头美名远播的麒麟艺术有史可考已达450多年,日前,樟木头麒麟舞已经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过去,樟木头的麒麟头纸扎工艺在整个东莞都很出名,但是解放后这一传统技艺逐渐失传,樟木头竟无一人会扎麒麟,所需麒麟只能从外地购买。麒麟制作技艺这块短板,成为几代麒麟人的遗憾。
  62岁的刘金星是樟木头樟罗社区刘屋村人,自幼喜爱舞麒麟。今年年初以来,退休在家的他自学、钻研制作麒麟的工艺,还收了一位五旬老伯为徒弟。如今,他们不仅成功制作出10多只麒麟,而且还进行工艺创新,使麒麟实现完整“开闭眼”。
  六旬师傅五旬徒,他们对麒麟艺术的执着与坚持,为樟木头“麒麟之乡”的美誉锦上添花。
  自学麒麟制作 师徒“手穿肉烂”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径,走进刘屋村东六巷的一栋民居,头发花白的刘伯在树底下支开一张小桌子,正全神贯注地在扎麒麟头。他50多岁的徒弟刘思运则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练习给麒麟头描花。
  刘伯与徒儿本都是国家工程队的职工,今年初,刘伯陪村里麒麟队前往石龙选购新麒麟,自幼喜爱舞麒麟的刘伯看到作坊里未制作完成的麒麟头,深感喜欢,回到家后就揣摩起麒麟的制作工艺来。平日一起喝茶聊天的好友刘思运也表示出强烈的兴趣。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部队来社区看我们舞麒麟,那时候要去隔壁镇才有生产麒麟,但八九十元一对,我们买不起,只好拿个箩筐来当麒麟舞。”樟木头麒麟制作技术的短板让那时还年轻的刘伯心怀遗憾。今年1月份,刘伯与刘思运从祠堂里弄回一只旧麒麟,仔细研究起它的构造和工艺来。凭着以前从事建筑业的功底,两人很快就掌握了麒麟制作工艺。
  “没有竹子,我们两个就上山砍竹子,回到家把它们劈成竹条用,你看,我们两只手的手指没有一只是好的。”为了钻研麒麟制作工艺,两师徒“手穿肉烂”,更不惜走遍石龙、清溪等制作麒麟的城镇多方求教。
  不完美必放弃 成功做出16只
  据刘伯介绍,制作麒麟一般分为砍竹、破篾、扎框架、贴纸、打磨、晾晒、上色等工序,制作好一只麒麟大约需要12天的时间。仔细看,每个麒麟有500个以上的扎口,每个扎口都需要先用皮纸捋紧了,再一圈圈地绕紧,“扎麒麟讲究一气呵成,如果一个麒麟有一点‘不完美’,我们都会放弃不要。”
  因为上了点年纪,两师徒制作麒麟都得戴上老花镜,被竹枝戳伤是常有的事,浆糊的腐蚀性也让他们的手指头烂了一层,又结痂一层。“虽然很辛苦,但是每一只麒麟完成,心里都会有极大的满足感。”
  刘伯扎的第一只麒麟成功出炉时,吸引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观看,村里也向刘伯订购了一对麒麟。
  “谁说我们麒麟之乡做不来麒麟,我偏要做,还要做得更美、更耐用!”直至这个月,刘伯已经成功制作出16只麒麟,樟木头麒麟舞传承人、麒麟队教练蔡玉财告诉记者,作为麒麟之乡,过去樟木头的麒麟头纸扎工艺在整个东莞都很出名,但是解放后这一传统技艺逐渐失传,至今也没有人会制作。两位老人自学成才,经过不断的摸索成功制作出麒麟,填补了樟木头在麒麟制作技艺上的空白,还成为了樟城目前唯一会做麒麟的人。
  如今的刘伯与他的徒儿每日都坐在树下扎麒麟,风雨不改。“这种纯手工活不能‘假手于人’,更不能机械化生产。”刘伯说,重拾麒麟制造技艺后,他们将会成立麒麟制作基地,招收学徒,让麒麟制作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刘氏麒麟有机关睁眼闭睛更有神
  刘伯做的麒麟以白色底色为主,加以手绘的工笔画,麒麟上的花朵和鸟虫栩栩如生。因为历史久远,樟木头的麒麟艺术形象渐渐分化为两种,主要集中在眼部表现方式不同,一种制作成俗称“虾公眼”的,一种则制作成具有双眼皮的“大眼”。“目前,樟木头的麒麟都以‘虾公眼’为主,这样显得麒麟的形象不够威武,也不够霸气。”刘伯做的麒麟基本上都是“大眼”麒麟,看上去特别有神气,也十分威武。
  “历代的麒麟开闭眼睑都是通过麒麟头内一根绳子,一头连着眼睛,一头连着一根棍子,通过舞麒麟头的人拉动棍子,达到开闭眼睛的效果。”因为棍子受力的制约,这种闭眼睛存在“闭不拢”,只能“闭一半”的问题,而且棍子设在麒麟头的内部不仅阻碍舞者活动,还特别容易折断。掌握了传统麒麟制造后,刘伯并没有满足于只是模仿,而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制作出来的麒麟更加符合现代的要求。通过钻研,刘伯在扎框架的那一个步骤,就把开闭眼睛的“机关”扎在框架内,不占地方还特别美观,通过直线拉动,实现了麒麟的眼睛从“半闭”到“全闭”的转变。这样一来,麒麟眨眼更为迅猛、有神,看上去特别灵动。
  同时,为了让麒麟在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好看,刘伯把麒麟鼻孔、耳朵背部等地方都多粘些毛絮,让麒麟的艺术形象更为饱满、丰盈。“其实,这些创新、发明都不难,只是需要动一动脑筋,就改变了麒麟几十年一成不变的面貌。”刘伯笑着说。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黄超 通讯员 区馨尹 蒋鑫
电话:010-高陵民间花灯纸扎技艺_百度百科
高陵民间花灯纸扎技艺
高陵纸扎花灯是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属于原始、环保、原生态的纯手工花灯纸扎技艺,是一种融绘画、剪纸等为一体综合性的汉族民间艺术,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高陵纸扎花灯的品种有过年喜庆类、赏玩类、装饰类等,其扎制的莲花灯、石榴灯、麒麟灯、十二生肖灯等,色泽艳丽,比例协调,寓意深厚,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陵民间花灯纸扎技艺基本简介
西安市是一个有着2300余年建县历史(距21世纪)的古县,传统佳节春节到来时家家有挂花灯,送花灯的习
易有功制作的“莲花灯” 摄影:卢江
易有功所传承的花灯纸扎手工艺距21世纪初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易有功19岁起随县城隍庙花灯纸扎老艺人董西武学习花灯纸扎手艺,深得师傅真传。经他用秘制配方处理的裱糊用白纸可变厚、变硬,花灯纸扎成品外观造型丰满、耐雨淋、不变形、不易损坏,在高陵花灯界被誉为一绝。
易有功花灯纸扎,是用纸裱糊、竹蔑扎制的花灯造型艺术,通体不用一件现代化材料,是原始的、环保的、原生态的纯手工花灯纸扎技艺,材料简便易找。花灯纸扎制作的工艺流程依次为选材备料、扎骨架、糊纸、秘制配方处理纸面、配色、搭配装饰等6道工序。易有功花灯纸扎是融合剪纸、绘画等艺术,集扎制、造型、裱糊等手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其扎制的莲花灯、麒麟灯、石榴灯、十二生肖灯等色泽艳丽,比例协调,寓意深厚,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
易有功制作花灯达万余件,20余种,最大的有六、七米之高,小的可在掌上把玩。他制作的花灯赢得群众的普遍欢迎,西安、渭南、咸阳、北京等地群众慕名前来购买,“麒麟送子灯”还被花灯收藏者收藏,《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西安电视台、陕西广播电台等媒体曾进行报道。易有功曾应西安兴庆公园、阎良飞机城、县文化馆、县工人俱乐部等单位邀请制作花灯。
清贫的易有功,用挚朴和真诚固守着花灯纸扎艺术的阵地。[2]
高陵民间花灯纸扎技艺历史渊源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易有功花灯纸扎,可溯源于清末,其师傅董西武早年在高陵城隍庙内居住,随庙内60余岁花灯纸扎师傅学习扎制工艺,擅长麒麟灯,莲花灯,石榴灯及丧事纸扎用品的制做。董西武随师傅学习十三年后,离开城隍庙时,师娘给他教了纸张处理配方,这一配方能使一股白纸变厚、变硬,经处理过的花灯外观饱满,平整,风吹雨淋不易损坏。易有功19岁起拜董西武为师学艺,深得师傅真传,掌握了纸张处理方法,花灯,纸扎,社火类竹马、旱船、龙、狮子,十二生肖,飞禽走兽等能形神皆备熟练扎制。 [3]
高陵民间花灯纸扎技艺基本内容
易有功花灯纸扎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工艺流程,二是扎制品种及内涵。
一、工艺流程
花灯纸扎的工艺流程大致有:选材备料、扎骨架、糊纸、纸张处理、配色、搭配装饰等6道工序。
1、选材备料:
①选扎骨架用的竹簧、竹皮、竹杆。其中竹簧、竹皮要求节节少,无虫蛀,薄厚一致,软硬统一。竹杆要求亮洁无霉变。将粗竹簧、竹皮、竹杆用刀子制成细竹蔑子,刮光毛刺备用。
②选麻纸要求韧性好,拉力强。将麻纸裁成5公分宽,15—20公分长的窄条,用于连接骨架的各个接头。
③准备白纸:以普通35克白纸最好。
④根据所扎对象准备油光纸,皱纹纸和普通纸。
⑤准备油漆,大多用红,黄、绿三种。
2、扎骨架。根据所要扎制的对象,具体构思、下料,大的花灯分两次完成。先扎出大概轮廓的骨架,再填细微部分。扎小的花灯一次完成。
3、糊纸,先糊难度大的,后糊难度小的。每两个骨架的竹篾子之间的空间,用撕成与上述空间大小相当的纸裱糊,用毛笔刷上浆糊,将纸粘牢。
4、纸张处理。这是关键一环,要在整个花灯糊完后进行。将密制配方用毛笔涂湿整个灯面,涂完后,经晾晒,整个灯体显得丰满,结实。
5、上色,上色分单色和复色两种,汉族民间流行的石榴灯、莲花灯一般为单色,现实的、写实的一般为复色,有颜色过渡。如动物灯、造型灯。
6、搭配装饰,将做好的花瓣,剪纸图案等按所扎的对象要求进行装饰,最后完成整个过程。
二、扎制品种及内涵
1、过年喜庆类:
①石榴灯,一般做成两个石榴连体开。石榴灯嘴有八个瓣,代表四面八方。有12个叶子,代表一年12个月。民俗上讲究过年娘家给新婚女儿送节送石榴灯,表示希望女儿早生儿子,多子多福。一年恩恩爱爱。
②麒麟送子灯,做成龙头、狮子尾,龙爪、牛腿、鱼鳞。过年时娘家人为新婚第一年的女儿送一对这样的灯,表示希望女儿家祥瑞美满,上天送来仁义的麒麟儿。
③莲花灯,分白莲和红莲两种,两种灯做法相同,灯下部为莲藕,莲头部分是实的,莲尾部分做成不完全状,寓意后继有人、莲藕共三节,莲头、莲身、莲尾,表示有头有尾。节节之间有须根和芽子,表示莲里生子,灯中间为四层莲花瓣,花灯上部表面有绿盖子,意为莲蓬,莲蓬上有12颗象征莲子的银点,寓意为12个月,年年品行高洁,生生不息。红莲花灯一般是舅家给外甥女送。白莲灯一般是娘家给结婚三年以上而没孩子的女儿在过年时正月十五前送,送时娘家人把花灯交给婆家村里儿孙旺的人,让其正月十五晚给女儿家挂上,不许和别人说话,农村讲究这是希望送子娘娘给送来孩子。
2、赏玩类: 鼠、牛、羊、虎、马、兔、龙、蛇、猪、狗等十二生肖,大的可做成五、六米高,小的花灯可放在手里把玩。
3、装饰类:蝙蝠、蜻蜓、蜗牛、熊猫、大雁等;还有汽车、飞机、福娃等。[4]
高陵民间花灯纸扎技艺基本特征
易有功花灯纸扎主要特征如下:
1、是以竹蔑扎制,普通纸糊而成的一种汉族民间原生态纯手工技艺。
2、整个成品系纯天然原材料制成。成本低廉,一次性使用,不浪费资源,无污染。
3、是集绘画、剪纸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融裱糊、编织、造型于一体的综合性手工技艺。
4、花灯造型丰富,色彩鲜艳,内涵丰富。[5]
高陵民间花灯纸扎技艺主要价值
1、易有功花灯纸扎具有重要的汉族民俗价值,与汉族民间节日文化活动紧密相连,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有较高的民俗研究价值。
2、是一种融绘画、剪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3、其密制处理纸配方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4、易有功花灯纸扎所表现的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及理解能力、造型能力,具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6]
高陵民间花灯纸扎技艺制作器具
1、花灯纸扎需如下工具:催花筒、曲剪、剪刀、刀子、毛笔等。
2、所需材料:竹簧、竹皮、竹杆、麻纸、普通白纸、彩色纸、油漆或绘画颜料,糨糊等。[7]
高陵民间花灯纸扎技艺保护现状
高陵纸扎花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较高的民俗研究和艺术审美价值,而其特制的纸张处理秘方则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和许多传统手工艺形式面临的现状一样,由于手工花灯制作产量低、收益微薄,使得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上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这门手工技艺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8]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樟木头客家麒麟艺术_百度百科
樟木头客家麒麟艺术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樟木头客家麒麟艺术。指的是广东东莞樟木头镇的一种麒麟崇拜的艺术。樟木头镇地处东莞市东南部山区,聚居了15万香港人。小镇经济极为发达,港澳风情浓郁,故有“小香港”之称。至今还保留着延绵数百年的客家民俗文化形式——麒麟舞。
樟木头客家麒麟艺术麒麟舞魅力难挡
4月27日正午12时,镇东城文化广场。“咚咚”、“咚咚”、“咚咚”,一阵阵热烈激昂的鼓声响起,两只麒麟不停地在舞动,不断地变换着姿势。出洞、挠头、耍尾、舔足、寻青、探青、醉青……这一刻,它们在文化广场获得了“重生”。
整场麒麟舞分为两段,分别叫做“头套”和“尾套”,统称为麒麟套。由一个男青年舞动麒麟头,一个男少年牵动麒麟尾,随着打击乐表现麒麟舔脚、采青等形态及喜怒哀乐的情绪。麒麟舞结束后,还有武术表演,或徒手单打、双打或持械单打、双打,最后由师傅或长者表演。一场麒麟舞全套舞下来,表演者均大汗淋漓。精彩的表演博得围观的群众阵阵喝彩声。
据了解,这是樟木头镇麒麟舞队在备战不久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群众文化“群星奖”比赛。镇文化站的陈海清老师最近为备战之事忙得不亦乐乎。他介绍说,樟木头的麒麟舞艺术年代久远,以前绝大部分是民间自我组织的。从1997年开始,不仅老百姓极为重视,镇政府更是定政策、拨资金、引人才,组建队伍,在艺术上继承传统,改革创新,支持麒麟舞队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并夺得了不菲的成绩。2001年镇里参加省首届麒麟舞大赛夺得金奖;2002年赴加拿大访问演出广受欢迎和好评;2003年樟木头镇成功举办了中国麒麟舞大赛,镇麒麟舞队的两个节目在比赛中获金奖。去年12月8日,樟木头镇被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麒麟之乡”。
陈海清说,“群星奖”虽然很难拿,但樟木头麒麟舞的魅力难挡,他希望不久能有个“好收成”。
樟木头客家麒麟艺术代代相传450年
为了探寻和麒麟有关的物事,我们首先来到了官仓村蔡氏祠堂。
蔡氏远祖蔡元定,明代嘉靖年间被诏赠选功郎。蔡氏祠堂大门中间有3只麒麟彩画。79岁高龄的老艺人蔡青华告诉我们,樟木头镇是纯客家镇,麒麟是客家人的图腾,麒麟舞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伴奏用唢呐、锣鼓,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后来舞麒麟成了家族代代相传的文化;现在镇上的麒麟舞艺术至少已有450年的历史。
蔡青华现在是樟木头镇麒麟舞武术协会会长,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还能为后辈作一些繁难动作的示范。受他的影响,他的儿孙全部会舞麒麟。谈到他的儿孙,老人开心得不得了,原来他有一个年仅3岁的曾孙颇有学舞天赋,每回看到电视上播放麒麟舞,就老学着舞。“他那么小,举不动麒麟头,不过动作真是像极了!”蔡青华说到这笑得合不拢嘴。
与我们聊天时,老人陷入了长时间的回忆当中:新中国成立前,当地群众一般是在每年农闲时按自然村进行排练,每晚由中老年人组织,青年人在基本功练扎实后,按固定套路进行练习,除夕晚上到各家各户去参户(拜年),大年初一上午还要为全村乡亲公开表演一次,在“庆灯”、“贺元宵”时还要为外村乡亲表演。
“现在麒麟舞更红火了,这是我压根儿没想到的。村村都有麒麟队,玩的人有1000多人哩!”据我们了解,现在樟木头镇已有17支麒麟舞队,这些表演队分布在全镇9个村委会的16个自然村。据初步统计,近10年来,樟木头的麒麟舞上演了近1000场次。小到乡间田舍,大到国内外舞台,都留下了樟木头镇麒麟舞的足迹。
樟木头客家麒麟艺术古老艺术需创新
近年来,樟木头镇对麒麟舞这门古老民间艺术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他们除了保留客家传统麒麟的风采外,还融入了新的艺术内涵。目前由镇文化站、镇武术协会、坭坡村队的骨干组成了麒麟改革研讨小组,还在镇职业中学建立了麒麟艺术培训基地,为麒麟舞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蔡青华老人意味深长地说,麒麟舞的改革要尊重艺术发展规律。尽管樟木头麒麟舞的发展不错,但对麒麟舞人才的培养并非易事。他说,要成为一个麒麟舞师傅,起码要有三样技艺:一会舞麒麟,二要懂武术,三要懂音乐。但现在要找这样的人是越来越难了。
据介绍,作为麒麟舞艺术发展重镇的樟木头,现在已经没有人懂得扎麒麟头了,镇上所用的麒麟头全部是找外地的师傅定做的。此前的樟木头麒麟以耐用著称,整只麒麟是用黄竹扎框,优质沙纸糊面。其最大的特点是体形靓,体宽、个高、尾长;画在麒麟上的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等更是色彩鲜艳、细腻生动,使整只麒麟舞起来威武、轻盈,充满灵性。
麒麟纸扎艺术的失传,樟木头镇许多人对此怀着几许惆怅,也意识到应当恢复这一祖艺。蔡青华建议,可选一些适合人才找外地师傅学习,届时,在客家人的传统节日和庆贺活动中舞的麒麟,或许能再见“樟木头麒麟”。扬州日报社--扬州晚报
第B07版:夕阳红
推进全市重大项目建设
◎朝花夕拾
即兴颂麒麟
&&&&现在的年味没有我们儿时浓了。那时进了腊月门家家磨年粮、杀猪腌咸肉、打年货……舞龙玩狮子、唱麒麟的四处锣鼓家伙敲得叮啊咚的,有过年气氛。我们庄上有个唱麒麟头儿谢大伯,他曾是香火班的旦角演员,四十多岁,嗓音好,每年春节他都要带领六七个小青年走村串巷挨家唱麒麟,弄两个欢喜钱。每到一户敲一气锣鼓家伙,唱一段七字四言麒麟调,他领唱上两句,众和下两句。两个能说会道的到户家恭喜,长长财(收钱),还有一个负责扛(纸扎)麒麟的。&&&&腊月二十之前,谢大伯就查点麒麟班底,如添新手即要趁早(校)练锣鼓家伙,背麒麟唱词,锣鼓家伙要敲得板眼相融,韵味和谐,达到上联一唱,下联恰当。为达这个要求,腊月二十以后,每个夜晚所有参唱者必须集中排练,直到熟练为止。笔者也曾和邻居几个发小参加过三年的麒麟演唱队。(纸扎)麒麟,预先请包扎匠定制,但工资要队员先付,为何要各人先交?问题就怕五天年雨雪天误演,费用无处着落,这也是一直沿用的章法。年三十下午要锣鼓宣天,并带上香烛、炮仗到纸扎匠家祭请“麒麟”。有时扎匠一年能扎几个麒麟发点小才。麒麟请回来放在空房里专人保管,以防损坏。据传&“麒麟”是一种神兽,能给人带来吉祥。如有人把(纸扎)“麒麟”胡须或尾巴上的毛拽去放在婚后不育的妇女怀中即能得喜。为此,每年“麒麟”最终都是“体无完肤。”&&&&正月初一(晴天)凌晨,天不亮众队员都会早早起身,吃点早茶集合,为使新手更加熟练,还要“临阵磨刀”彩排一通。估计各户大市开了“财门”,这才上庄演唱。过去没有什么文娱演出,麒麟队锣鼓家伙一响,无论天有多冷大人小孩能来观看的,皆是“倾巢而出”。“格查查,麒麟上庄第一家;你家财宝无其数,胜过当年(沈)万山家。”“格查查,麒麟跑得汗撒撒(沙);你问跑的什么事,送财送福到你家。”“闹吵吵,咸鱼咸肉挂得高;平常无事舍不得吃,留到初二烧亚朝。”我们这位领队师父肚里货色多,唱麒麟全靠他的随机应变,即兴演唱,看见什么,唱什么。一般以夸奖、奉承、吹捧为达到主家欢喜、乐意、图吉兆为目的,让他们在欢笑声中拿出红包。也常有人家经济条好的,让我们坐在他家院内唱,招待茶水、糕点,让观众挤满院落,就图花钱热闹。这时麒麟就要唱《三国》&或《水浒》中的得意片段,让大家越听越要听……&&&&过年麒麟要唱两三个上午,直到正月初五(财神)日,周围农村大部分龙、狮、麒麟都要上乔墅集镇踩街,顽客不少,为商家带来开门红而大受欢迎。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扬州日报社版权所有 |
| 苏新网备2006011号 |
| 广告服务 | [ 帮助 ] [ 评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麒麟壁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