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金之矛军需官所孙幸福被抓了,为什么

热点:&&&&
解放军军需研究实现跨越 新型装备加大科技含量
资料图:军服制作生产线。
  高科技实战演习正在灼热地进行……
  冲破重重封锁,野战主食加工车、自行式炊事车、饮水保障车和野战被服洗涤车等新一代军需装备飞速驰入预定区域。随即,一个现代化的军需保障方阵组成完毕,自成体系的各个保障单元紧张有序地展开工作……不一会儿,干净的衣被、清澈的饮用水、热腾腾的饭菜,神奇般的呈现在参演官兵的面前。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我军军需遂行保障中已成常态。这一切倾注了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人半个世纪的心血和汗水;
  这一切彰显了军需所人的政治本色,是他们忠诚于党,牢记使命、坚持科学发展的生动体现。
  50年生生不息,50年薪火传承,50年发展壮大!
  5月,记者来到这个所,循着他们不断发展壮大、摘金夺银的轨迹,见证了一代代军需所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敢于超越、勇攀高峰的辉煌成就!
  忆往昔且看岁月如歌
  纵览我军80余年历史,作为吃穿代名词的军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以后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军需装备,同其他现代军事装备一样成为提升我军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这个所是我军后勤军需装备的专门科研机构,肩负着全军通用被服装具、单兵防护与救生装备、野战饮食装备和军用食品研究、试制、试验的光荣使命,承担着引领军需保障科技进步和推动保障质量效益建设提升与发展的重要职责。50年来,他们在上级党委的关怀和领导下,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实战需要搞科研,坚持与时俱进,瞄准高科技前沿求实效,先后有17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军队奖励。其中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2项、二等奖44项,有些成果还填补了科研领域的空白。该所所长金友发介绍道:近年来,研究所全面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2003年所党委被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军先进党委,中央军委为军需所记集体二等功,2009年被总后勤部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师旅团”单位。
  然而,人们不会忘记,1960年6月该所成立时的情形。
  军需所前辈们在一个旧仓房里,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征程。设备只有几块木案板和几台缝纫机,工作条件十分简陋。
  摆脱窘境的出路在哪里,面向部队贴近实际搞科研成为大家的共识。经过充分准备,该所派出高寒地区被装调查试验组并随身携带由他们制作的32种试验品,在一个隆冬季节奔赴新疆部队,先后在海拔5500米的天文点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试验。这次历时4个月,行程8000余公里,基本摸清了所到区域的气候特点。也初步掌握了边防部队的需求情况,试验了新品种的性能,积累了一套难得的资料,更重要的是成功探索了一条推进科研发展的路径。从那时起,“深入部队一线搞调查,针对战备需求搞科研”就成为该所的优良传统。
  老一辈军需所人凭着执着的追求和韧劲,攻克一项项难关,突破一个个制约我军军需装备发展的瓶颈,使众多科研成果应运而生。
  岁月如歌,一代代军需所人让“霜重征衣薄”的场景不再重现。
  瞄准战场抢占科技高地
  新春开训,北国边疆,白雪皑皑。一队头戴数字化钢盔、手持微型冲锋枪、脚蹬特种作战靴、身穿07式荒漠数码迷彩服的特战官兵,正在顶风冒雪展开潜伏伪装演练。瞬间,军中迷彩“变色龙”,让勇士们消失在莽莽丛林。
  这种迷彩服正是军需所人的杰作!
  该所曾于1990年研制成功第一代迷彩作训服,并于1992年装备全军,改写了我军没有迷彩作训服的历史。这种迷彩服具有防可见光、微光夜视和近红外侦视等伪装功能,并形成了染料系列、迷彩图案系列、迷彩织物系列和迷彩产品系列。
  20多年过去了,我军迷彩作训服不断更新换代。07式作训服是该所在2007年研制出的新一代数码迷彩作训服。它在国庆60周年首都盛大庆典阅兵式上已悉数亮相,令世人赞叹。从2008年开始,截止到2009年底,由该所主持研制的07军服,包括军官礼服、夏常服、春秋常服、冬常服、作训服和配套服饰共677个品种的装备工作圆满结束。
  粮草未动,科技先行,已成为当代科技强军的主旋律。在新的历史时期,军需保障不仅仅满足于官兵吃饱穿暖问题,首要的是在保障“打赢”方面如何解决供得好、防护好的问题。
  “搞研究就要着眼未来军事斗争的特点,本着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和解决什么。”该所政委赵桂林说。
  50年来,历届所党委始终把保打赢作为科研目标。在“宁可备而不战,决不战而无备”的思想指导下,从实战要求出发,坚持自主创新,首先在野战饮食保障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成功研制出野战炊事挂车、野战主食加工车、自行炊事车、野战面包加工方舱等一批野战饮食装备,以及班排连野战炊具、热食前送器具等便携式装备,构建了集食品加工、制作、贮存和前送一体化的饮食保障系统,彻底结束了我军在野战状态下延续多年啃压缩干粮和“埋锅造饭”的历史。
  为提高单兵战场生存能力,该所研制装备驻港驻澳部队的新型非金属防弹头盔,可以对人体头部、耳部和后颈部提供有效的防护,综合性能达到或超过了美军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该头盔的研制成功,不仅宣告了我国拥有自主研发的新材料,而且解决了芳纶织物织造加工的国产化难题,其成本价格仅为美军作战头盔的五分之一。
  在我国,曾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美誉的汉麻,在沉寂若干年之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其独有的抗菌防臭、耐腐蚀、防紫外、吸湿快干、吸波消音等特性,让军需所人喜上眉梢。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6月经批准,该所正式成立了由总后“科技金星”、该所总工程师张建春领衔的军用汉麻材料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汉麻的综合利用研究,并成功以汉麻材料制作了07式夏袜、短裤、作训鞋、作训服、军用雨衣、体能训练服、防弹头盔、防弹板等,成为部队的新宠儿。目前,该所在汉麻韧皮纤维、汉麻秆芯利用等产品开发上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申报发明专利18项。
  近年来,该所军需装备研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面提升了军需装备的先进性、实战性和标准化、通用化、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了机械化水平明显跃升、具备初步信息化水平、与各类型部队保障需求相适应的第二代军需装备体系。
  官兵冷暖始终记挂心头
  三元混纺面料,俗称“的确凉”,于1971年在该所研制成功,由此得名“的确良”式服装,1973年装备全军后,在军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面料逐渐褪去了昔日的荣耀。
  为追赶时代步伐,军需所人大胆涉足化纤仿毛技术的研究,经过6年的奋力拼搏,终于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运用化纤纺毛技术研制的军服,穿着舒适、挺括保形、易洗易干、不起毛起球,为材料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该项成果于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战更为兵。该所在践行“研为战”的同时,始终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科研项目上突出人性化的特点,做到部队不急需的不立项,部队未应用的不报奖,官兵不满意的不结题。
  野外用水能加热米饭,在过去只能是天方夜谭,而如今已成为现实。该所研制的自热野战口粮,是一种具有高效自加热功能的袋装食品。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把水灌入其外包装夹层中,几分钟就能“煮”熟米饭,即使在摄氏零下30多度的寒冬也是如此。目前这种野战食品已部分装备部队。
  某集团军冒着酷暑在海上进行登陆训练,战士们坐在两栖装甲车里,温度达60多摄氏度,常常大汗淋漓,洗衣成为难题。由此牵引了野战洗涤车的诞生。这种集洗涤、消毒、烘干于一体的洗涤车装备后,首次实现了我军野战条件下被服洗涤作业自动化。
  为解决新疆、西藏边防部队值勤官兵野外露宿问题,他们研制的单兵帐篷、睡袋、睡垫、雨衣等一体化多功能野营睡具,支起来可以作帐篷,收起来可以作雨衣,具有重量轻、携行方便和防风、防雨、防蚊虫以及隔潮、保暖等综合性能。军区领导为此动容,称赞军需研究所为边防部队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为研制某型压缩干粮,科研人员全程跟随部队野外驻训,连续19天试吃这种干粮,亲身体验野战条件下超越生理极限的挑战;为测试07式冬装的保暖性能,专家们穿着试制的样品,在摄氏零下数十度的低温实验室一坐就是大半天……一系列饱尝艰辛的科研成果,折射了军需所人情系部队、为兵服务的务实作风。
  构筑“大科研”的坚实基石
  该所的科研工作涉及10余个学科、40多个专业,每年承担科技攻关项目40余项,其中85%项目是指令性课题。但仅这两年,该所就获得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一切都源于该所党委实施的开放建所“大科研”战略。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所前任所长周国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敞开大门搞科研的“大科研”战略,大胆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实行多种形式联合科研、开放科研和多渠道全方位科研模式,为新时期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今,为实现军需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所党委又赋予了“大科研”新内涵:坚持姓军为兵、服务基层、贴近实战、贴近官兵,把官兵根本利益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部队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军需装备科研成果的试金石;在坚持“三借”,即借人才、借平台、借资源,建立有利于开放合作创新的科研机制;坚持“三重”,即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强重点试验室建设、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三高”,即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提升科研管理水平。研究所先后与清华大学、成都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多所重点院校和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与20多家国家重点试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进行科研合作,借用先进平台开展多样式的联合攻关,聘请16名院士为科研顾问,直接参与军需科研工作,共同培养了4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每年都有20多名研究生在所里做课题,增强了科研实力,拓宽了科研路子,并确立了15个专业学科,任命了8名学科带头人,积极探索以创新平台、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形成创新团队,促进学科发展。
  在军需装备生产试制中,他们把科研工作从实验室延伸到工厂、车间,延伸到科研产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标准研究等各个环节,保证了科技成果的完整性,确保了装备质量,为大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创造了条件。
  在科研成果的论证、立项和试验、试用中,他们加强与部队的联系和协作,使科研贴近实战、贴近官兵,提高了科研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靠性。同时,通过对产品装备部队后实际效能的跟踪,对产品加以改进,使科研成果真正在部队发挥作用,实现向战斗力的转化。
  “大科研”催生大发展。近年来,该所获奖数量和等级在全军后勤科研院所中位居榜首。
  科研群星璀璨耀目
  要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关键在人才。为了拴心留人,科学建造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他们在“大科研”战略的实践中,坚持把培育人才,稳定人心作为全面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目前,先后有3人次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3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各类岗位津贴,有18人次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总后科技“金星”、“银星”和“新星”。可谓群星璀璨,人才辈出。
  张俊生,高级工程师,热熔粘结絮片的主研人员,军需所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首位获奖者。为提高我军冬服质量和防寒性能,减轻单兵负荷,张俊生带领科研人员从1972年开始进行该项研究工作,1977年建成我国第一条絮片工业化生产线。至上世纪80年代初,该技术推广至全国134家企业,在全国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军用被服防寒、防潮性能,减轻了单兵负荷量,引起了我国保暖材料的一次化纤革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金星”、老所长周国泰在组织和领导科研工作期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还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他领导研制的“非典”医用防护服、防弹头盔和防弹背心等科研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为军需所的发展和军需装备事业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张建春两年一跨越,只花了4年时间,便由总后“科技新星”“科技银星”成了“科技金星”。他研制成功了适应高技术条件下作战防护需要的系列迷彩装备;研制成功了具有特种功能的化纤仿毛织物,并装备驻港、驻澳和全军部队;研制成功了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工艺技术和设备,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近年来,他还开展了汉麻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组建了军用汉麻材料研究中心。
  “科技银星”施楣梧是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和纺织材料专家,在军用纺织材料和单兵防护装备等领域建树颇丰。他主研制的04士兵春秋常服面料和冬常服面料、06通用作战防护服装及面料、07军服换装的全部新式面料、07作训服面料等已经装备全军;研制的组合式单兵携行具和一体式防弹携行背心,以及系列军用头盔和军用救生衣已定型并实施装备。
  “科技银星”郝新敏是我军著名功能服装材料、染整专业专家。他主研的“防静电织物、工作服及其标准”等项目,突破了各种织物的静电防护湿度依赖性及耐久性的难关;“特种变形化纤仿毛系列织物”等项目,攻克了原液染色变形丝的纺丝难关;主研的“新型鞋靴材料、模压工艺设备研究”项目,解决了我军鞋靴诸多难题,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
  “科技银星”周宏长期从事单兵防护和士兵系统装备研究工作。他主持研制成功我军系列作战头盔,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研发平台和工程化技术体系;发明测试技术,攻克材料国产化难关,成功研制作战救生衣系列;首次开展携行行为研究,奠定了彻底解决单兵携行问题的技术基础。他的工作开拓了我军单兵装备系统化、数字化发展的新领域。
  “科技银星”谌玉红是该所为数不多的“女将”,是我军服装功效和单兵人机工程研究领域的技术专家。她长期从事服装功效和单兵人机工程研究工作,揭示了人体散热量、出汗量随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和人体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其成果已在军队广泛应用。此外,她还成功开展了单兵携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军服阻燃抗燃测试系统研究,有效提高了我军战斗力。
  “科技新星”张旭东长期从事印染技术和新型纺织材料研究。由他主持和参与的研究成果,已有多项装备应用到了部队,填补了空白,如87迷彩作训服、单兵携行具、07式作训服、士兵常服等。
  “科技新星”张相洪是我军著名饮食装备专家。他在装备研究过程中,解决了车辆工程、金属制造、食品加工和热力工程等领域的诸多难题,对新一代系列化饮食装备的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新星”绳以健是我军炊事能源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科带头人。他研制成功了从单兵到师梯次配备的饮食装备系列,研制成功了野战面包加工方舱,还研制了高原型、普通型系列节能炉灶。
  中青年技术保障专家孙幸福是中试基地主任。他主研的“军用寝具材料系列研究及其工业化”项目,解决了枕头、褥垫的保型性、透气性等技术难题;研制的新型多功能热风压缩成型机、多功能切断卷绕机等,有效提高了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
  如今,一个学历高、能力强、后劲足的高素质人才梯队已在该所崛起。
  全面发展更需全面建设
  健全的科研机制,优秀的科研队伍,良好的科研环境,丰硕的科研成果,离不开该所强有力的政治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这是该所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保证。
  多年来,所党委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保证了全体官兵和职工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集中统一。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开展了以人为本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爱国奉献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政治高度出发,树立了全体官兵的大局意识、职能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目前,全所50%的党员干部被部所两级评为优秀党员,90%以上的研究室获得了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党支部,有43人次的党员干部荣立了二等功或三等功,试验试制室还分别荣立了集体三等功和二等功。最近,被服装具研究室荣获集体一等功。
  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保障有力,是该所全面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了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他们专门筹建了文体活动中心,对禄米仓营院办公大楼进行了全面装修,在中试基地建起了全新的服装试制和工艺示范车间,给科研干部尽可能的解决住房问题。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标准规范的营院管理,使该所先后获得了首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居民区、综合治理和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如今,昔日破败皇仓,变成了整洁有序的现代化军营;往日的军需仓库,变为如今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营院绿树葱葱。
  官兵心头暖了,干事业的劲头更足了。目前,该所正积极开展“三个新一代”军需装备论证研究。他们成立了新一代作战被装、新一代饮食装备、新一代军用食品论证组,邀请了14名院士、31名专家教授,深入研究探讨了“三个新一代”军需装备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深入基层部队进行新一代军需装备建设的深入调研。
  该所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一部改革奋进的创新史,也是一部我军军需装备的发展史。如今,一个产、学、研一体的军需科研基地渐具雏形,一个全新的军需装备研究所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扬帆起航。
(责任编辑:刘峰)
3名辍学少年为筹钱上网,持刀连抢2名学生的单车,被警方抓获,涉嫌多宗抢学生单车案。
这场的空中乘务员的招聘看起来多少有点像选秀活动……
新闻?大视野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你的位置:
&& 详细内容
解放军逐步形成第二代军需装备体系
热度186票&&浏览1324次
时间:日 02:10
资料图:军服制作生产线。
  高科技实战演习正在灼热地进行……
  冲破重重封锁,野战主食加工车、自行式炊事车、饮水保障车和野战被服洗涤车等新一代军需装备飞速驰入预定区域。随即,一个现代化的军需保障方阵组成完毕,自成体系的各个保障单元紧张有序地展开工作……不一会儿,干净的衣被、清澈的饮用水、热腾腾的饭菜,神奇般的呈现在参演官兵的面前。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我军军需遂行保障中已成常态。这一切倾注了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人半个世纪的心血和汗水;
  这一切彰显了军需所人的政治本色,是他们忠诚于党,牢记使命、坚持科学发展的生动体现。
  50年生生不息,50年薪火传承,50年发展壮大!
  5月,记者来到这个所,循着他们不断发展壮大、摘金夺银的轨迹,见证了一代代军需所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敢于超越、勇攀高峰的辉煌成就!
  忆往昔且看岁月如歌
  纵览我军80余年历史,作为吃穿代名词的军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以后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军需装备,同其他现代军事装备一样成为提升我军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这个所是我军后勤军需装备的专门科研机构,肩负着全军通用被服装具、单兵防护与救生装备、野战饮食装备和军用食品研究、试制、试验的光荣使命,承担着引领军需保障科技进步和推动保障质量效益建设提升与发展的重要职责。50年来,他们在上级党委的关怀和领导下,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实战需要搞科研,坚持与时俱进,瞄准高科技前沿求实效,先后有17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军队奖励。其中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2项、二等奖44项,有些成果还填补了科研领域的空白。该所所长金友发介绍道:近年来,研究所全面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2003年所党委被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军先进党委,中央军委为军需所记集体二等功,2009年被总后勤部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师旅团”单位。
  然而,人们不会忘记,1960年6月该所成立时的情形。
  军需所前辈们在一个旧仓房里,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征程。设备只有几块木案板和几台缝纫机,工作条件十分简陋。
  摆脱窘境的出路在哪里,面向部队贴近实际搞科研成为大家的共识。经过充分准备,该所派出高寒地区被装调查试验组并随身携带由他们制作的32种试验品,在一个隆冬季节奔赴新疆部队,先后在海拔5500米的天文点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试验。这次历时4个月,行程8000余公里,基本摸清了所到区域的气候特点。也初步掌握了边防部队的需求情况,试验了新品种的性能,积累了一套难得的资料,更重要的是成功探索了一条推进科研发展的路径。从那时起,“深入部队一线搞调查,针对战备需求搞科研”就成为该所的优良传统。
  老一辈军需所人凭着执着的追求和韧劲,攻克一项项难关,突破一个个制约我军军需装备发展的瓶颈,使众多科研成果应运而生。
  岁月如歌,一代代军需所人让“霜重征衣薄”的场景不再重现。
  瞄准战场抢占科技高地
  新春开训,北国边疆,白雪皑皑。一队头戴数字化钢盔、手持微型冲锋枪、脚蹬特种作战靴、身穿07式荒漠数码迷彩服的特战官兵,正在顶风冒雪展开潜伏伪装演练。瞬间,军中迷彩“变色龙”,让勇士们消失在莽莽丛林。
  这种迷彩服正是军需所人的杰作!
  该所曾于1990年研制成功第一代迷彩作训服,并于1992年装备全军,改写了我军没有迷彩作训服的历史。这种迷彩服具有防可见光、微光夜视和近红外侦视等伪装功能,并形成了染料系列、迷彩图案系列、迷彩织物系列和迷彩产品系列。
  20多年过去了,我军迷彩作训服不断更新换代。07式作训服是该所在2007年研制出的新一代数码迷彩作训服。它在国庆60周年首都盛大庆典阅兵式上已悉数亮相,令世人赞叹。从2008年开始,截止到2009年底,由该所主持研制的07军服,包括军官礼服、夏常服、春秋常服、冬常服、作训服和配套服饰共677个品种的装备工作圆满结束。
  粮草未动,科技先行,已成为当代科技强军的主旋律。在新的历史时期,军需保障不仅仅满足于官兵吃饱穿暖问题,首要的是在保障“打赢”方面如何解决供得好、防护好的问题。
  “搞研究就要着眼未来军事斗争的特点,本着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和解决什么。”该所政委赵桂林说。
  50年来,历届所党委始终把保打赢作为科研目标。在“宁可备而不战,决不战而无备”的思想指导下,从实战要求出发,坚持自主创新,首先在野战饮食保障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成功研制出野战炊事挂车、野战主食加工车、自行炊事车、野战面包加工方舱等一批野战饮食装备,以及班排连野战炊具、热食前送器具等便携式装备,构建了集食品加工、制作、贮存和前送一体化的饮食保障系统,彻底结束了我军在野战状态下延续多年啃压缩干粮和“埋锅造饭”的历史。
  为提高单兵战场生存能力,该所研制装备驻港驻澳部队的新型非金属防弹头盔,可以对人体头部、耳部和后颈部提供有效的防护,综合性能达到或超过了美军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该头盔的研制成功,不仅宣告了我国拥有自主研发的新材料,而且解决了芳纶织物织造加工的国产化难题,其成本价格仅为美军作战头盔的五分之一。
  在我国,曾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美誉的汉麻,在沉寂若干年之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其独有的抗菌防臭、耐腐蚀、防紫外、吸湿快干、吸波消音等特性,让军需所人喜上眉梢。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6月经批准,该所正式成立了由总后“科技金星”、该所总工程师张建春领衔的军用汉麻材料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汉麻的综合利用研究,并成功以汉麻材料制作了07式夏袜、短裤、作训鞋、作训服、军用雨衣、体能训练服、防弹头盔、防弹板等,成为部队的新宠儿。目前,该所在汉麻韧皮纤维、汉麻秆芯利用等产品开发上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申报发明专利18项。
  近年来,该所军需装备研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面提升了军需装备的先进性、实战性和标准化、通用化、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了机械化水平明显跃升、具备初步信息化水平、与各类型部队保障需求相适应的第二代军需装备体系。
  官兵冷暖始终记挂心头
  三元混纺面料,俗称“的确凉”,于1971年在该所研制成功,由此得名“的确良”式服装,1973年装备全军后,在军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面料逐渐褪去了昔日的荣耀。
  为追赶时代步伐,军需所人大胆涉足化纤仿毛技术的研究,经过6年的奋力拼搏,终于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运用化纤纺毛技术研制的军服,穿着舒适、挺括保形、易洗易干、不起毛起球,为材料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该项成果于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战更为兵。该所在践行“研为战”的同时,始终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科研项目上突出人性化的特点,做到部队不急需的不立项,部队未应用的不报奖,官兵不满意的不结题。
  野外用水能加热米饭,在过去只能是天方夜谭,而如今已成为现实。该所研制的自热野战口粮,是一种具有高效自加热功能的袋装食品。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把水灌入其外包装夹层中,几分钟就能“煮”熟米饭,即使在摄氏零下30多度的寒冬也是如此。目前这种野战食品已部分装备部队。
  某集团军冒着酷暑在海上进行登陆训练,战士们坐在两栖装甲车里,温度达60多摄氏度,常常大汗淋漓,洗衣成为难题。由此牵引了野战洗涤车的诞生。这种集洗涤、消毒、烘干于一体的洗涤车装备后,首次实现了我军野战条件下被服洗涤作业自动化。
  为解决新疆、西藏边防部队值勤官兵野外露宿问题,他们研制的单兵帐篷、睡袋、睡垫、雨衣等一体化多功能野营睡具,支起来可以作帐篷,收起来可以作雨衣,具有重量轻、携行方便和防风、防雨、防蚊虫以及隔潮、保暖等综合性能。军区领导为此动容,称赞军需研究所为边防部队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为研制某型压缩干粮,科研人员全程跟随部队野外驻训,连续19天试吃这种干粮,亲身体验野战条件下超越生理极限的挑战;为测试07式冬装的保暖性能,专家们穿着试制的样品,在摄氏零下数十度的低温实验室一坐就是大半天……一系列饱尝艰辛的科研成果,折射了军需所人情系部队、为兵服务的务实作风。
  构筑“大科研”的坚实基石
  该所的科研工作涉及10余个学科、40多个专业,每年承担科技攻关项目40余项,其中85%项目是指令性课题。但仅这两年,该所就获得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一切都源于该所党委实施的开放建所“大科研”战略。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所前任所长周国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敞开大门搞科研的“大科研”战略,大胆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实行多种形式联合科研、开放科研和多渠道全方位科研模式,为新时期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今,为实现军需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所党委又赋予了“大科研”新内涵:坚持姓军为兵、服务基层、贴近实战、贴近官兵,把官兵根本利益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部队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军需装备科研成果的试金石;在坚持“三借”,即借人才、借平台、借资源,建立有利于开放合作创新的科研机制;坚持“三重”,即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强重点试验室建设、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三高”,即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提升科研管理水平。研究所先后与清华大学、成都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多所重点院校和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与20多家国家重点试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进行科研合作,借用先进平台开展多样式的联合攻关,聘请16名院士为科研顾问,直接参与军需科研工作,共同培养了4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每年都有20多名研究生在所里做课题,增强了科研实力,拓宽了科研路子,并确立了15个专业学科,任命了8名学科带头人,积极探索以创新平台、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形成创新团队,促进学科发展。
  在军需装备生产试制中,他们把科研工作从实验室延伸到工厂、车间,延伸到科研产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标准研究等各个环节,保证了科技成果的完整性,确保了装备质量,为大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创造了条件。
  在科研成果的论证、立项和试验、试用中,他们加强与部队的联系和协作,使科研贴近实战、贴近官兵,提高了科研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靠性。同时,通过对产品装备部队后实际效能的跟踪,对产品加以改进,使科研成果真正在部队发挥作用,实现向战斗力的转化。
  “大科研”催生大发展。近年来,该所获奖数量和等级在全军后勤科研院所中位居榜首。
  科研群星璀璨耀目
  要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关键在人才。为了拴心留人,科学建造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他们在“大科研”战略的实践中,坚持把培育人才,稳定人心作为全面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目前,先后有3人次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3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各类岗位津贴,有18人次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总后科技“金星”、“银星”和“新星”。可谓群星璀璨,人才辈出。
  张俊生,高级工程师,热熔粘结絮片的主研人员,军需所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首位获奖者。为提高我军冬服质量和防寒性能,减轻单兵负荷,张俊生带领科研人员从1972年开始进行该项研究工作,1977年建成我国第一条絮片工业化生产线。至上世纪80年代初,该技术推广至全国134家企业,在全国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军用被服防寒、防潮性能,减轻了单兵负荷量,引起了我国保暖材料的一次化纤革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金星”、老所长周国泰在组织和领导科研工作期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还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他领导研制的“非典”医用防护服、防弹头盔和防弹背心等科研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为军需所的发展和军需装备事业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张建春两年一跨越,只花了4年时间,便由总后“科技新星”“科技银星”成了“科技金星”。他研制成功了适应高技术条件下作战防护需要的系列迷彩装备;研制成功了具有特种功能的化纤仿毛织物,并装备驻港、驻澳和全军部队;研制成功了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工艺技术和设备,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近年来,他还开展了汉麻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组建了军用汉麻材料研究中心。
  “科技银星”施楣梧是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和纺织材料专家,在军用纺织材料和单兵防护装备等领域建树颇丰。他主研制的04士兵春秋常服面料和冬常服面料、06通用作战防护服装及面料、07军服换装的全部新式面料、07作训服面料等已经装备全军;研制的组合式单兵携行具和一体式防弹携行背心,以及系列军用头盔和军用救生衣已定型并实施装备。
  “科技银星”郝新敏是我军著名功能服装材料、染整专业专家。他主研的“防静电织物、工作服及其标准”等项目,突破了各种织物的静电防护湿度依赖性及耐久性的难关;“特种变形化纤仿毛系列织物”等项目,攻克了原液染色变形丝的纺丝难关;主研的“新型鞋靴材料、模压工艺设备研究”项目,解决了我军鞋靴诸多难题,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
  “科技银星”周宏长期从事单兵防护和士兵系统装备研究工作。他主持研制成功我军系列作战头盔,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研发平台和工程化技术体系;发明测试技术,攻克材料国产化难关,成功研制作战救生衣系列;首次开展携行行为研究,奠定了彻底解决单兵携行问题的技术基础。他的工作开拓了我军单兵装备系统化、数字化发展的新领域。
  “科技银星”谌玉红是该所为数不多的“女将”,是我军服装功效和单兵人机工程研究领域的技术专家。她长期从事服装功效和单兵人机工程研究工作,揭示了人体散热量、出汗量随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和人体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其成果已在军队广泛应用。此外,她还成功开展了单兵携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军服阻燃抗燃测试系统研究,有效提高了我军战斗力。
  “科技新星”张旭东长期从事印染技术和新型纺织材料研究。由他主持和参与的研究成果,已有多项装备应用到了部队,填补了空白,如87迷彩作训服、单兵携行具、07式作训服、士兵常服等。
  “科技新星”张相洪是我军著名饮食装备专家。他在装备研究过程中,解决了车辆工程、金属制造、食品加工和热力工程等领域的诸多难题,对新一代系列化饮食装备的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新星”绳以健是我军炊事能源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科带头人。他研制成功了从单兵到师梯次配备的饮食装备系列,研制成功了野战面包加工方舱,还研制了高原型、普通型系列节能炉灶。
  中青年技术保障专家孙幸福是中试基地主任。他主研的“军用寝具材料系列研究及其工业化”项目,解决了枕头、褥垫的保型性、透气性等技术难题;研制的新型多功能热风压缩成型机、多功能切断卷绕机等,有效提高了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
  如今,一个学历高、能力强、后劲足的高素质人才梯队已在该所崛起。
  全面发展更需全面建设
  健全的科研机制,优秀的科研队伍,良好的科研环境,丰硕的科研成果,离不开该所强有力的政治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这是该所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保证。
  多年来,所党委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保证了全体官兵和职工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集中统一。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开展了以人为本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爱国奉献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政治高度出发,树立了全体官兵的大局意识、职能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目前,全所50%的党员干部被部所两级评为优秀党员,90%以上的研究室获得了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党支部,有43人次的党员干部荣立了二等功或三等功,试验试制室还分别荣立了集体三等功和二等功。最近,被服装具研究室荣获集体一等功。
  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保障有力,是该所全面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了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他们专门筹建了文体活动中心,对禄米仓营院办公大楼进行了全面装修,在中试基地建起了全新的服装试制和工艺示范车间,给科研干部尽可能的解决住房问题。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标准规范的营院管理,使该所先后获得了首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居民区、综合治理和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如今,昔日破败皇仓,变成了整洁有序的现代化军营;往日的军需仓库,变为如今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营院绿树葱葱。
  官兵心头暖了,干事业的劲头更足了。目前,该所正积极开展“三个新一代”军需装备论证研究。他们成立了新一代作战被装、新一代饮食装备、新一代军用食品论证组,邀请了14名院士、31名专家教授,深入研究探讨了“三个新一代”军需装备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深入基层部队进行新一代军需装备建设的深入调研。
  该所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一部改革奋进的创新史,也是一部我军军需装备的发展史。如今,一个产、学、研一体的军需科研基地渐具雏形,一个全新的军需装备研究所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扬帆起航。
(责任编辑:刘峰)
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点击了以下文章
【已经有156人表态】
[感动最多的]
[路过最多的]
[高兴最多的]
[难过最多的]
[搞笑最多的]
[愤怒最多的]
[无聊最多的]
[同情最多的]
孙幸福被双规了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后军需研究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