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宜城张自忠将军纪念馆的副官王振武

张自忠副官女儿送锦旗(图)
来源:重庆时报
  朱冬生(左)与母亲亲热地交谈 本报记者 万难 摄本报讯(记者 伊永军)4月3日上午,北碚梅花山的张自忠烈士陵园内,一位老人毕恭毕敬地向张将军的墓地鞠了三个躬。她是张自忠当年随身副官朱增源之女,现年60岁的朱冬生老人。她这次从北京赶来,还为感谢北碚人民一年前帮她找到了失散56年的母亲。昨日,她将印有“圆骨肉团聚梦、传公仆为民情”的锦旗送到北碚区委统战部。据了解,张自忠葬于北碚梅花山,朱增源守陵十年。
其间,朱增源和一蔡姓女子结婚,生育了朱冬生。1950年,朱冬生随父回到北京,其母留在了北碚。日,朱冬生来北碚寻找生母,北碚区委统战部安排专人寻找。5月23日,朱冬生终于与生母团圆。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火炬新动态 胡锦涛访日 山东火车事故 奥运安全 辱华事件
大米涨价 楼盘降价 手足口病 罕见日食
缅甸风暴 失业率
肥田喜事 火影忍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
林心如专辑
我的青春谁做主
潜伏 黑执事 新进职员 咖啡王子1号店 纸醉金迷
我的帅管家
周润发电影全集 郭德纲经典相声
热点标签:
相 关 说 吧
说 吧 排 行
上证指数(77445)
李宇春吧(104510)
茶 余 饭 后张自忠将军最后一战,太悲壮!张自忠将军最后一战,太悲壮!才女休闲百家号张自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民族英雄,张将军英名千古流芳。张自忠,山东临清人,于日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他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也是二战时期反法西斯阵营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张自忠得知后,给将士和副将分别留下一封书信:“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7日拂晓,他亲自率领2000多人东渡襄河,一路奋勇进攻,在14日,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日军伤亡惨重。在得知是张自忠亲自指挥后,日军增兵,加紧包围。16日佛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据张自忠副官马孝堂口述,16日中午时分,张自忠的左肩中弹,但怒目圆睁,大声地呼喊着,指挥着。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身边只留下8名随从。下午3时左右,日军终于冲进我方阵地,张自忠又中数弹,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马孝堂见张自忠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马孝堂迅速脱了张自忠将军上衣,给他裹上伤口,血如泉涌,溅上了马孝堂的脸和全身。马孝堂刚包扎完伤口,日寇就一窝蜂上来了。张自忠让马孝堂快走开,还说:“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心里都平安……”这时张自忠面已苍白,但还有些笑容,接着眼睛就闭上了。此时,日军步兵已到张自忠和马孝堂身前,随即举起刺刀刺要刺马孝堂。张自忠眼睛一瞪,怒吼一声起来,一只手握住日军刺刀。一颗子弹忽由张自忠小腹穿过,张自忠往后一坐,又有一颗子弹从他右腮下射入,张自忠壮烈牺牲!马孝堂头部也被日军连砍三刀,脑部外薄膜已经露出。后来马孝堂被当地民众发现救回,但不久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在牺牲前说出了张自忠将军最后的一战!日军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了张自忠将军的钢笔,确认是张自忠将军后,在陈家集征集一口棺木盛殓,并竖木牌,墓碑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张自忠殉国当日,张自忠部下黄维纲带领敢死队,端着轻机枪于16日夜间突袭南瓜店,奋勇抢回了张自忠的遗骸。张自忠的尸骨运回后方后,经检视,张自忠身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当张自忠遗体运往重庆时,日军则下令停止飞机轰炸,以免伤到张自忠遗体。张夫人李敏慧女士因患病在沪,闻将军噩耗,拒绝医药治疗,绝粒七日而逝,后与张自忠将军合葬!青山有幸埋忠骨,缅怀这位民族英雄!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才女休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才女休闲系列编发教程,用双手打造最美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张自忠将军最后一战,何其悲壮!77年前,日,湖北,宜昌城。10万军民聚集在宜昌城内外,这一天,他们齐聚宜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十里送行。这是将军殉国的第七天,中国人心目中的头七,招魂之日。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城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10万军民不为所动,依然坚持送将军最后一程。就在一天前的5月22日,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将士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柩运送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前往陪都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他们认为,将军为国战死,他们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完在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他们所护送的,是7天前,日,在湖北战场上壮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张自忠,山东临清人,于日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他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也是二战时期反法西斯阵营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张自忠得知后,给将士和副将分别留下一封书信:“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7日拂晓,他亲自率领2000多人东渡襄河,一路奋勇进攻,在14日,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日军伤亡惨重。在得知是张自忠亲自指挥后,日军增兵,加紧包围。16日佛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据张自忠副官马孝堂口述,16日中午时分,张自忠的左肩中弹,但怒目圆睁,大声地呼喊着,指挥着。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身边只留下8名随从。下午3时左右,日军终于冲进我方阵地,张自忠又中数弹,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马孝堂见张自忠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马孝堂迅速脱了张自忠将军上衣,给他裹上伤口,血如泉涌,溅上了马孝堂的脸和全身。马孝堂刚包扎完伤口,日寇就一窝蜂上来了。张自忠让马孝堂快走开,还说:“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心里都平安……”这时张自忠面已苍白,但还有些笑容,接着眼睛就闭上了。
上一页&1共2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将军后人回忆将军
15:31:17 来源:
  专访张自忠之女张廉云:父亲的苦衷 家人最理解
  在临清宾馆,张自忠女儿张廉云在接受记者采访。
  1936年,张自忠和女儿、侄女在八大处。
  日是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英雄事迹,弘扬英烈精神,临清市委、市政府举办了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回到临清参加活动,记者对其作了专访。
  张自忠将军已经离我们远去。夫妇二人在同一年离世,令人扼腕叹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孩子们怎么样了?
  对张将军素有研究的湖北省宜城市(将军牺牲地)政协原副秘书长向安友、与张家过从甚密的张夫人李敏慧后裔李军(称张夫人太姑奶奶),向记者透露了鲜为人知的后人踪迹。此前,记者曾上网搜索,一无所获。
  张家人的低调,由此可见一斑。
  张自忠后人今安在?
  张家第二代:两子一女中 一子早殁
  张自忠将军与夫人李敏慧的婚姻系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据《张自忠年谱》记载,两人于1907年结婚,其时张将军16周岁,夫人比他年长一岁。张奉母命成亲。张夫人出身乡绅家庭,其父李化南在临清县咨议局任事。
  1910年,张将军长子张廉珍出生,其时将军自高等小学毕业。1917年,次子张廉静出生,是年张将军在冯玉祥部从军,26岁。1923年,最小的孩子&&女儿张廉云出生。
  长子张廉珍,解放前曾供职于财政机关,后居家守产,有子七人。
  次子张廉静,曾赴黄埔军校受训,后不幸感染伤寒,于1934年早殁,年仅17岁,无子嗣。
  女儿张廉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长期从事教育、医疗等工作,退休前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张家第三代:九男儿多数搞技术
  长子张廉珍育有七子,庆宜、庆安、庆隆、纪祖、庆范、庆成、庆新。
  张廉珍长子张庆宜,于天津经委任上离休。
  次子张庆安,小名&喜峰&,因其出生时将军在进行长城抗战,与日军在喜峰口生死搏杀。后平安归来,故给儿子命名为&庆安&,可见战况之惨烈。在上海电力工程研究所退休,长期从事技术工作。
  三子张庆隆成就卓著。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深造,专攻风洞实验(空气动力学研究),后加入美国国籍并入其军籍。在入籍宣誓中,张先生表示:志愿加入美国军籍,为美国服务。但是,前提是美国不打中国。两岸未实现&三通&以前,张庆隆曾常年在美国及中国台湾讲学。当他第一次赴台讲学时,一下飞机,即有记者问:&作为张自忠将军的后代,第一次踏上中国台北的土地,有什么感想?&张庆隆答:&1935年,我生于中国的北平,现在,我踏上的是中国的台北。&一言以蔽之,只有一个中国!
  四子张纪祖,赴美经商。张纪祖诞生时,正值其祖父张将军殉难,故未从&庆&字辈取名,而是取名&纪祖&以志纪念。
  五子张庆范,赴美从事数学研究,后入美籍,学者。夫人黄甘枝亦是美籍华人,退休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六子张庆成,系民革四川副主委。
  七子张庆新,美籍华人,从事餐饮业。
  张廉云育有二子,长子车晴,次子车临。由取名可见,不忘故土之意。长子在中国传媒大学任科研处处长,高级教授;次子系央视技术制作中心主任,业务骨干。
  阖门九男儿,多从事技术工作,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谈返乡感受】一回到老家就说临清话
  记者:这次参加张自忠将军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是您第几次回临清?这次回来有什么样的感受?
  张廉云:我回老家回了好多次,但具体是第几次,现在说不上来了。
  这次回来,我思绪万千。今年是我父亲诞辰120周年,我父亲49岁在前线牺牲,过了这么几十年,故乡还在举办活动纪念他,所以我感触挺多的。山东老家是孔孟之乡,小时候我读过一些古书,后来又读了一些革命的书籍,里面就有一个批判的问题,我现在重新来认识这个问题。我觉得传统道德和孔孟文化确实有它优秀的地方,有很多精华在里面,譬如&忠&、&孝&、&讲义气&,这些都是过去的经典的东西,不但山东人,而且全国人民都在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道德和行为。
  我们虽然在北京定居,可是受老家影响挺深的。我们一家人一回到老家临清,就说山东临清话。另外,对临清这些年的发展我很关心,也有所了解,我觉得老家还是挺好的。
  【谈见父亲最后一面】临窗目送父亲默默离开
  记者:您和父亲生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有多长?您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在什么时候?
  张廉云:父亲牺牲时,我17岁。我是北平南园生人,母亲带我们随军好几年,后来在我七八岁时,我们就定居在当时的北平。父亲在张家口等地驻军,我们常常去看父亲。每次看到父亲的副官来接我们,我和姐姐都特别高兴。
  1937年8月,父亲就离开我们,到了前线。在敌伪沦陷区,常常有报纸刊登报道说我父亲阵亡了,我就知道我们又是打了胜仗,敌人在造谣。当时还有地下电台,不断地传达父亲的消息。到了1940年3月,父亲通过地下电台通知我叔叔张自明,让他带我和廉瑜姐(注:张自明是张自忠的七弟,因张自忠非常疼爱廉瑜,所以她一直随廉云一起在张自忠家学习、生活)去前线看望父亲。我就跟廉瑜姐说,咱们去了前线,是骑马呢还是走路呢,兴奋得不得了,盼望能早日见到父亲。但是4月份又接到父亲的电报说,再过一个月让我们去。但是等到5月份,我们却等到了父亲牺牲的消息。当初还想,父亲这些年出生入死,等到了前线我们一定要好好照顾他、孝顺他,可是现在父亲突然没了,那种失去父亲的悲痛到现在印象还很深,就跟自己一下子掉入了深渊一样。
  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是在天津。1937年9月上旬的一天傍晚,父亲从北平坐车悄悄来到位于天津英租界66号路的家中。几个孩子伏在二楼的栏杆上,看着他迅速而安静地走出屋子。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和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
  父亲回来的时候戴着帽子,屋子里只有我叔叔、母亲和父亲在谈话,我们小孩都在外边。父亲向家人交代了一些事情,其中对母亲说道,&我走了以后,家里有什么事情,你跟七弟商议&,再有,&几个女儿和侄女,没有结婚的,每个人我给她们留一点嫁妆费&。
  父亲离开时,正值黄昏。大人在屋里说话,我们小孩不敢进去;父亲走时,我们不敢送下楼去,我们几个孩子就趴在窗户上往外看,目送父亲戴上礼帽后默默地走出屋子。当时父亲忍辱负重,先后受命就任天津市市长和代理北平市市长,很受一些舆论界的非议和误解,但是我们家人对父亲的选择和苦衷清楚得很,也非常理解父亲。
  【谈宣传父亲】不炫耀不拔高
  记者:在您心目中,张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您怎样评价父亲的一生?
  张廉云:我们老家是孔孟之乡,讲忠孝,父亲深受传统道德的影响。他忠于国家,孝顺父母,关心兄弟,经常接济家境困难的亲戚,对亲戚,无论穷富远近,他都一视同仁。
  记者:您曾向读者推荐林治波先生写的《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将军传》一书,因为您说过,&现在写父亲的书很多,但这本书写得最好。&
  张廉云:林治波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学时,已经积累了好多关于我父亲的资料,毕业后他就开始写这本书。
  我和廉瑜姐都很低调,很认真。我们张家的传统是,从来不以父亲来炫耀、宣扬自己的家族,所以好多人写书写剧本,我们一直是挡着,不让他们写。因为我们不愿意随便宣传父亲,也不愿意对父亲的形象有所拔高,只想实事求是。但是林治波毕业后带着提纲找到我和廉瑜姐,我们看了提纲后,觉得很满意,同意他出这本书,因为他掌握了大量翔实的关于父亲的史料。
  【谈母亲】典型的中国家庭妇女
  记者:现在存世的关于您的母亲的公开资料极少,您能不能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下您的母亲?
  张廉云:我母亲是临清教场村人,十七八岁跟我父亲结婚,一共生了三个孩子,两儿一女,我的大哥叫张廉珍,大哥和大嫂现都已故去;二哥张廉静,十几岁就故去了。父母都非常喜欢廉静,他的性格很像父亲。我是唯一的女儿,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
  母亲是典型的中国家庭妇女,很平易近人,孝顺婆婆,关心父亲,对常年在外打仗的父亲很担心。她对儿女一点都不娇惯。
  【谈晚年生活】晚辈孝顺,家庭和谐
  记者:您今年88岁,已到米寿之年,但我们今天见到您精神矍铄、鹤发童颜,气色非常好,感到非常高兴。能不能谈一谈您的家庭和晚年生活?
  张廉云:很简单。我退休比较晚,74岁才退休,退休14年了。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车晴,在中国传媒大学做老师;二儿子叫车临,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我们的家庭民主、和谐、安宁,孩子们对我又非常好,我们从没生过什么气。大儿子住楼上,我住楼下。两个儿媳妇对我也挺好的,我们在一起住了几十年了,没有闹过一点矛盾。两个儿子工作努力,做人正派,我就觉得非常好,不一定非得当什么官。
  我有两个孙子,大孙子在北工大读研究生,小孙子在中国传媒大学读大二。
  记者:听说您很喜欢京剧。
  张廉云:是的,我自小就看京剧。我小的时候,父亲只要一从战场上回到家,就常带我和廉瑜姐去看戏。我觉得看中国的传统戏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京剧里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里面有很多忠勇、信义的故事。
责任编辑:杨翠婷
出&品&人:张晨
策划编辑:庞玉伟 赵鹏 李丹 刘文康
设计制作:任丽丽 李太斗
聊城新闻网微博
掌中聊城二维码
手机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自忠将军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