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凿齿南村迎都府城隍实况2014键盘设置

户县县北迎祭城隍
  迎祭城隍是户县北部乡村古老的民俗活动,它是在中国古代城隍信仰宗教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的民间信仰形式。它鼎盛于明清,民国时期得以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7年至1983年间被以封建迷信活动为名终止,1984年后,得以恢复。迎祭城隍活动在历史中按地缘形成了三个城隍社,在社内轮流祭祀着三个姓名不同的城隍神。渭河南岸一带十九村为一社,奉纪信为城隍,称为大城隍。往南,大官路东西二十一村为一社,奉韩成为城隍神,称二城隍。县城附近,涝河东西十三个村子为一社,奉周苛为城隍神,称三城隍。三个社迎祭城隍的规矩和形式基本相同,其规矩是城隍神在每个村子享祀一年,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由下一个村子迎至本村祭祀。在城隍驻村期间,全村各户要轮流守爷,十月十五前后,该村要举祭会爷。三个社都有“前村不会,后村不接”的规矩。&&
  迎城隍俗称接爷。接爷有非常盛大的形式和隆重的仪式。接爷的队伍由神职队和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组成。神职队古老庄严——围绕城隍夫妇神轿,武官相护,文官相随,道教乐队前导,掬香诵经队伍相随。神物祭器,神前仪仗一应俱全,气势威严。民间艺术表演有百面锣鼓、梆子舞、夹板舞,芯子社火马社火、武术杂耍和秧歌等。整个队伍旌旗仪仗前导,报马奔驰穿梭,锣鼓震天动地,社火异彩纷呈,绵延数里,成为声势浩大的民间艺术盛典。&
  交接祭祀礼仪也非常隆重。迎神村子的祭祀人员由八位礼宾组成,其中有文祭官,武祭官,司仪,正引,配引,正通,配通,正读,配读。八位礼宾由村里德高望重,贡献突出的人担任。交接神像前,迎送双方要以古法举行祭祀仪式。&
  三个城隍的会期,皆在农历十月中、下旬,乡人叫十月会,也叫冬会。会城隍时要在庙外搭起经棚,把城隍夫妇的神像供奉在棚里,供十里八乡的人前来烧香祭祀。同时要按规矩在神案上摆放丰盛的祭品,酬谢神恩。会城隍时,还要在经棚附近搭台唱戏三至七天。各城隍游区中念曲子,唱道情,唱自乐班的人们,也都会踊跃前来演唱助兴。会城隍时,各村都会自发形成集市贸易。各种小吃摊点云集,栉次鳞比,从衣物、生活用品到书籍光碟,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赴会的乡人摩肩接踵,人潮如涌。&
  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形式盛大古老,它包含了民间信仰、宗教祭祀礼仪、民俗和民间艺术等多种内容,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它也是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对各种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变迁和当今强势文化的冲击,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保护这一民俗活动已刻不容缓。&
  户县县北三个城隍社迎祭城隍都有固定的次序,城隍在每个村子享祀一年,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由下一个村子迎至本村祭祀。迎祭城隍也叫接爷,有盛大的迎神队伍和隆重的交接祭祀仪式。&
  迎神队伍组成如下:&
  一、报马开道:枣红马四至十匹,皮鞍铜镫,头缨项铃。骑马人上身着狐皮褂,下身穿着皮套裤,皆为翻穿。背上斜背黄包袱,历书一巷,长尾雉一只,头裹花毛巾,额插日照子,眼戴大墨镜。左手执辔,右手扬鞭,口衔卷烟。报马飞驰,承担传信和疏通道路的责任。&
  二、彩旗仪仗:解放前,是八卦旗:解放后,八卦旗逐变为龙旗和彩旗。龙旗和彩旗少则六十面旗,多则上百百旗。一般由村里的年轻妇女和学生打旗。&
  三、锣鼓队:锣鼓队是迎神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迎神的需要,三个城隍社的村子家家都备有饶钹,人人都是敲锣打鼓的好手。迎神锣鼓集中了全村的青年男女,他们从本村出发,一路敲到迎神的村子,在神台前表演后,再轰轰烈烈敲回本村。锣鼓队最前边的是龙凤锣架,共八件,二龙、二凤、二猴、二人,上面挂四大铜锣,四小铜锣。锣架上的龙、凤,精刻细雕,随着锣声舞动,栩栩如生。锣鼓队前面还有四个打交子的,四个打梆子的,共八人,扮成戏剧中丑角模样,面目相对,随着鼓声节拍,一边敲打,一边蹦跳,洋洋得意,滑嵇可笑。锣鼓队的鼓分大鼓和小鼓。前后大鼓(牛拉鼓)各一个,中间小鼓近百个。一个&
  鼓配两个敲铙的,敲鼓铙的人身穿白衬衫,上套黑背心,下穿黑套裤,头系白手巾,额上插日照子,戴墨眼镜,眼镜盒挂在腰间,腰微弓,走着八字步,扬手打鼓,一板一眼,铿锵有力,敲铙的翻铙过肩。虽是孟春季节,每个人却大汗淋漓。尽管要敲大半天,每个人精神抖擞,始终如一。有“鼓声如雷震宇空惊动天庭玉皇宫”之势。&
  四、社火队:迎神队伍中的社火主要有芯子社火和马社火两种形式。芯子社火是迎神中的重头戏,它是将形式各异的铁杆(又称芯子)插在专用的社火方桌上,用彩色纸糊成花草树木,山水鸟兽等,由2—6岁的男女小孩扮成故事或戏剧人物,每一桌表示一个故事或一折戏。过去用四人抬,现多用拖拉机拉。芯子社火高低不一,人物多少不同,有些芯子上人物多达十七、八人,非常壮观。马社火也是大城隍社迎神时的主要民间艺术形式,一匹马上扮演一个戏剧人物,几匹马一出戏,演绎一个个忠义仁勇,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血社火是迎神中一种独特的社火形式,它用真人扮演拔舌剜眼、开膛破肚等恐怖场面,乡人以此表达城隍神对世人的警示。&
  五、武术和杂耍:迎神队伍中的武术表演有春秋大刀、七尺长矛、火流球、连枷、三截棍等各种形式,主要用来护神和打场子,同时也显示迎神村子的威风。竹马、旱船、大头和尚等杂耍欢快幽默,表达着乡人迎神的喜悦心情。&
  六、神职队:1,黄旗2面。2,高杆红灯2盏。3,万人伞1顶。4,日照子1面。5,檀香炉1个。6,细乐队8—10人。7,摆放香蜡祭品的供桌1张(12人抬)。8,供奉城隍夫妇牌位的彩亭1座(12人抬)9,诵经队数人。10,中锣2面。11,开道大锣1面(2人抬)12,肃静,回避牌各1面。13,金瓜2根。14,大刀2把。15,神笔2支。16,钺斧2把。17,朝天镫2只。18,*(左扌右拳)龙木2根。19,杀威木2根。20,文官轿l座(4人抬)。21,武官马l匹。22,屏扇2&
  张,23,小鬼判官神像各一尊(各4人抬)。24,路神2位乌梢鞭开路。25,都府城隍神轿(24人抬)。26城隍婆神轿(24人抬)。27,都府城隍坐骑1匹。28,摆马队20匹。29,背行李老人。30,执祭器(12人)。3l,掬香队伍(人数不限,自愿参加)。&
  七、秧歌队:扭秋歌、打钱杆、扇子舞、伞舞等各种古老的和现代的舞蹈组成秧歌队,走在迎神队伍的最后,载歌载舞,喜庆热烈。交接祭祀礼仪&
  交接祭祀礼仪由八位礼宾组成,其中有文祭官,武祭官,司仪,正引,配引,正通,配通,政读,配读。八位礼宾由村里德高望重,贡献突出的人担任,各司其职。&
  交接仪式主要内容有:&
  一、报官入庙(燃烛上香)。&
  二、路神乌梢开道(鸣炮三响,乌梢鞭东西南北各挥打三下)。&
  三、礼乐起奏,礼宾进庙或上供神的高台就位(文祭官和正礼宾,武祭官和配礼宾两列并进)。&
  四、送神村举行恭送仪式,恭送城隍的仪程有:1,由送别村代表致欢迎词。2,鸣炮三响,恭禀尊神准备起驾。3,擂鼓三通,鸣金三点,长号三声,奏乐。4,为尊神拂尘,洗漱[由两名妇女进行]。5,燃香烛,焚黄钱[由送神村文祭官,武祭官进行]。6,文武祭官献茶献羹。7,送神村主祭人诵祭文。8,诵祝词。9,由众礼宾代表全体村民拜别尊神。10,请迎接村举行恭迎仪式,请恭迎村礼宾上座。&
  五、礼宾肃立,正帽整衣(准备举行迎城隍仪式)。&
  六、轮值村司仪唱:‘[某某]村恭迎都府城隍仪式现在开始。1,文祭官,武祭官就位。拱揖。2,礼乐三通,一通乐起[奏乐],二通乐响[奏乐],三通乐止[奏乐]。3,主祭官正冠整衣[正引,配引领引]。4,燃烛上香[正通递烛香],拱揖,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祭酒三盅[正通递酒],叩首,起,复位[正通喊‘上香祭酒已毕]’。5,献茶献羹。主祭官就位,拱揖,献茶,献羹[配通递茶,羹],拱揖,复位[配通喊‘献茶献羹已毕’]&。6,诵祭文,拱揖,供文[正读递文],诵文,复位[配读喊,诵文已毕。]。焚文。7,移交物件册。8,致答谢辞。9,起柱[柱为城隍夫妇牌位]。文祭官就位,拱揖,起柱于案,报柱于怀,移柱于亭,拱揖,复位[正读喊,起柱已毕。]。10,扶神上轿,鼓乐先行,鸣炮起身,城隍金身起驾[某某]村。&
  迎神队伍回村后,先在庙外进行神器进庙仪式:l,落轿,2,乌梢打场,3,鸣炮三响,4,奏安神曲,5,香案进庙,6,日照子进庙,7,万人伞绕场舞蹈一周后进庙,8,背行李老人绕场表演一周后进庙,9,抬城隍神轿绕场表演一周后进庙。&
  然后在庙内进行神像落座仪式:l,金身落座,2,稳香案垫木,3,由主祭人上香,4,全体礼宾三叩首,5,主祭人献茶,6,诵祝辞,7,焚黄钱。&
  从城隍神迎进村子的这一天起,全村人要挨家挨户轮流守护,直到来年下一个村子迎走。这叫守爷。守爷人的职责第一是续香火,保证城隍香火不断。第二就是伺候城隍夫妇的起居。城隍和其他神灵不同,他不但有夫人,还要在庙里摆设他们夫妇的床铺,以及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具。守爷人每晚要给城隍夫妇铺好床铺,第二天早上再把被子叠起来,还要给爷洗漱。天天如此。这是自古沿袭下来的规矩。&
人烟和贺寿&
  三个城隍,不光是迎接盛况空前,还有人们为它入烟贺寿。其热闹亦颇可观。入烟即在此村接回城隍的当天晚上,各村的善男信女(阿婆们居多)前来烧香、礼拜、庆贺其新址,如人们住进新房,乡党入烟祝贺一样。是夜烟烛辉煌,香烟馥郁,庙之内外,照耀通明,有如白日熙熙攘攘,终宵达旦,其来人之多,虽不及贺寿,也是寻常少见的。&
  三个城隍夫妇各有生日:大城隍是二月初八日,夫人是六月初八日;二城隍是正月十六日,夫人是六月十六日:三城隍生日是农历二月十六日,夫人是六月初六。在这六个生日的前一天,城隍所在村的会首人,派人铺好柴,备足椅凳,低桌,烟茶,果品……并派好晚饭,半夜饭,生日的早、午饭(与入烟同)更重要的是选派出精于的招待人员,务必不使前来庆贺的一人受饿,以达到人人满意。&
  凡是与会村的老人们,三三两两,于生日之前一天下午,提着香笼,拄着拐杖,纷纷前来城隍庙烧香,看热闹,休息于柴铺上。吃罢晚饭,有集中围坐念经的,有听居士劝善的,讲善书的,有听念曲子,唱道情的,有听自乐班唱戏的,摇签问卦的,供符求药的,还有遇见亲人说家常的,借机提亲、相亲、说谋的。三、五成堆玩耍纸牌的,学说媳妇好坏的。出去的、进来的、摩肩擦背、欢欢乐乐彻夜不眠的景色多样,令人应接不暇。生日的清早到上午,来庙敬神的仍是络绎于道。大城隍的二、六月两个初八,大王镇很少有人上集,卖小吃的也都来了。人称大王镇“三八”(连腊月初八)没集。其贺寿情景之盛,盖可想见的。&
  三个城隍的会期,皆在农历十月中、下旬,乡人故叫十月会。最迟不得超过冬至节,也叫冬会。老人们有“跟冬会,活受罪,有处吃,没处睡”的口头语,也是述说这个会的实况的考证。&
  会城隍时要在庙外搭起经棚,把城隍夫妇的神像供奉在棚里,并且要在神案上摆放丰盛的祭品,以示祭祀的隆重。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争先恐后前来烧香祭祀。摆放祭品非常讲究,其内容有:&
  五牲:牛头、羊头、鸡、兔、鱼(或鸭、鹅、猪头等)&
  五土:生姜、花生、莲菜、红芋、土豆(或芋头)&
  五鲜:香蕉、毛桃、菠萝、苹果、鲜葡萄。&
  五药:百合、人参、山药、党参、枸杞。&
  五干:桂园、大枣、核桃、葵籽、毛栗子。&
  五哺:杏哺、桃哺、苹果哺、蜜枣、葡萄干。&
  五色:红山楂、黄桔子、绿豆糕、白糖、黑糖。&
  五海:尤鱼、海参、螃蟹、十花菜(或虾)、小活鱼。&
  五粮:麦面、包谷面、豆面、米面、高梁做的副食品。&
  五果:用油炸成的副食品(上可写“福禄寿”三字)。&
  五宝:金马、石山、丝马、竹笔笛、玉枕。&
  经棚里还要请僧道居士,在棚内焚香,燃烛,敬神,诵经,设坛,搭醮,超渡亡魂,登法台,撒米粥,救济饿鬼。经棚前面,张贴着黄纸榜文,居然以城隍的口气,训饬枉死亡魂的。虽是一项迷信活动,但听其幽扬的笛声,缭绕的声音,鼓声、锣音,使人心旷神怡,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之感!&
民间艺术助兴&
  会城隍时,要在经棚附近搭戏台,唱大戏三至七天。在过去,还有各种民间艺术活动助兴。据老人们回忆,过去会城隍时,各城隍游区的村子,所有念曲子,唱道情,自乐班的人们,也如烧香的群众一样,互期不约而来演唱以助兴。道情、曲子、自乐班被安置于庙前与庙左右的院落、街道中。他们在选择戏曲中很有讲究,在敲、打、拉、弹、吹唱中各显所长,发挥特技,为博得观众的好声,竞相卖力。从开始演唱到半夜以后,只剩下的两三家,或一两家,围观者不散,而演唱的班子,愈要竭力争雄,形成对峙局面的当儿,人们又叫“唱别嘈咧”,唱戏的,伴奏的,无不鼓劲,场面愈显得生动、激烈、活泼,十分好看,观众也竞相捧场。欢迎的叫好声、掌声也更热烈!唱到天明,犹不肯休,直到吃早饭时,社首老人硬请吃饭,才同时停止。甚至吃罢早饭又唱起来。最后散场时,互相夸扬,互相敬酒,欢欢喜喜同桌吃饭。&
  自古以来各村会城隍时,都会自发的形成集市贸易。各种小吃摊点云集,栉次鳞比,从衣物、生活用品到书籍光碟,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赴会的乡人摩肩接踵,人潮如涌,盛况空前。&
  1、在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中,城隍神没有种固定的祭祀神庙,由各村轮流迎祭,它是我国古代城隍信仰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2、在迎祭城隍民俗活动中,数村形成一个城隍社,这种民间信仰集体形式是非常独特的。三个城隍社也是三个文化圈,一社之内,通婚、贸易很多,往来非常密切。&
  3、各社内迎祭城隍都有固定的次序和路线,并且有很多规矩,比如“上村不会,下村不接”等,保证这一民俗活动历经数百年一代代传了下来。&
  4、迎祭城隍活动集体参与性强,影响非常广泛。迎神之日,迎送两村男女老少都参与进来,几乎每个人都是其中的重要角色,各司其职,为之忙碌。城隍神初到一村,社内所有村子都要敲锣打鼓去送钱粮;会爷之日,所有村子也都要前去烧香庆贺。&
  5、迎祭城隍规模宏大,内容非常丰富。它集中了民间信仰、宗教礼仪、商贸和各种民间艺术活动,既是乡村传统文化的全面展示,也是乡村的狂欢节。&主要价值&
  一、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是一种独特的城隍信仰形式,它迥异于遍及我国大江南北的城镇城隍信仰方式,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城隍信仰和宗教文化极具学术价值。&&
  二、迎祭城隍形式盛大古老,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三、在漫长的迎神历史中,三个城隍社逐渐形成三个独特的文化圈,这三个文化圈具有很高的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价值。&
  四、迎祭城隍活动是古老的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古老的锣鼓表演、梆子舞、夹板舞、马社火、血社火以及各种杂耍在迎神中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一带的锣鼓、社火非常有名,其中留南村锣鼓获得中华鼓王称号,这和迎祭城隍是分不开的。保护这一民俗活动就是保护古老的民间艺术。&
  五、迎神活动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它能够不断吸收各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一个文化积累过程,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
  六、这一活动道德感强,群众参与广泛,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1、制品&&
  (1)彩亭两座。亭子高六米左右,中间内径一米以上,内供奉城隆爷城隆婆之神位,上层是阁楼式屋顶,飞檐叠幛,五彩缤纷,下层外面以青器装成,称“青器亭子”。&
  (2)芯子社火数十台。将形式各异的铁杆(又称芯子)插在专用的社火方桌上,用彩色纸糊成花草树木,山水鸟兽等。&
  (3)万人伞。善男信女用各色布条做成,布条上刺绣着各自的名字,用来表达对城隍神的虔诚。&
  2、锣鼓队乐器&
  大鼓(牛拉鼓)两个;小鼓近百个;铙钹二百余付;龙凤锣架,共八件,二龙、二凤、二猴、二人,上挂四大铜锣,四小铜锣;夹板四个;梆子四个。&
  2、细乐队乐器&
  铜锣—面;木鱼一个:铜铃一个;梆子一个:小钹两付;二胡两把;笛子两管。&
  3、神器祭器&
  黄旗2面;高杆红灯2盏;万人伞1顶;日照子1面;檀香炉1个;摆放香蜡祭品的供桌1张;中锣2面;开道大锣1面;肃静,回避牌各1面;金瓜2根;大刀2把;神笔2支:钺斧2把;朝天镫2只;*(左扌右拳)龙木2根;杀威木2根;文官轿1座;屏扇2张;小鬼判官神像各一尊;乌梢鞭两条;城隍神轿1座;城隍婆神轿一座。&
  迎祭城隍民俗活动主要分布在户县县城以北至渭河南岸的区域内。这里在地理上属渭河平原,土地肥沃;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干湿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境内的真守村新石器遗址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就有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早期发源地之一。区域内多有五、六千人的古老大村,村落文化高度发展,是户县境内农业文明最为发达的地区。这里距古都长安仅三、四十公里,历史上属京畿之地。境内有汉代国家制币中心钟官城遗址和明代古建筑祁村公输堂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以及道安寺、胜光寺等古迹,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适于农耕的自然条件和京畿之地的地缘优势共同构成了迎祭城隍这一民俗活动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迎祭城隍的村子在历史中按地缘形成了三个城隍社,渭河南岸一带十九村为一社,奉纪信为城隍神,称为大城隍社。十九村依次为:王守村、什王村、真守村、小王店、留南村、马营村、余姚村、三过村、祁村、渭曲坊、元村、定舟村、龙台坊、宋村、康王村、富村、梧村、兆伦村、凿齿村。往南,大官路东西二十一村为一社,奉韩成为城隍神,称二城隍社。二十一村依次为:崔村、尧河村、赵王村、小寨、西羊村、孝义坊、东韩村、南里百村、郭村石村、坡头、东羊村、韩旗寨、秣师坡、真华硙、文义村、显落村、野口村、牙道村、怀道村、许村、中里百村。县城附近,涝河东西十三个村子为一社,奉张宗孟为城隍神,称三城隍社。十三村依次为:六老庵、南河头、西坡、三旗、元王店、索家庄、晋侯村、陂头村、洪洞庵、宁羌硙、中原寺、百福村、皇甫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你看不到我~
看不到我……
视频: 户县迎城隍 金益言影视制作
2014凿齿村迎城隍
<mendVideo();
分享给好友
户县迎城隍 金益言影视制作
2014凿齿村迎城隍
下载至电脑
扫码用手机看
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flash地址: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手机扫码分享视频
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
户县迎城隍 金益言影视制作
2014凿齿村迎城隍
扫码用手机继续看
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扫码后可分享给好友
没有优酷APP?立即下载
请根据您的设备选择下载版本
金益言影视是一家从事政府、企事业单位广告片、纪录片、宣传片、专题片的策划、拍摄及后期制作为一体的专业影视制作机构! 公司承诺:我们的付出永远大于客户的期望! 公司网址:
万万表情系列(VIP会员专享)
泡芙表情系列(VIP会员专享)
暴漫表情系列(VIP会员专享)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转载]陕西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
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5张)
迎祭城隍是户县北部乡村古老的民俗活动,它是在中国古代城隍信仰宗教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的民间信仰形式。
它鼎盛于明清,民国时期得以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7年至1983年间被以封建迷信活动为名终止,1984年后,得以恢复。迎祭城隍活动在历史中按地缘形成了三个城隍社,在社内轮流祭祀着三个姓名不同的城隍神。
渭河南岸一带十九村为一社,奉纪信为城隍,称为大城隍。往南,大官路东西二十一村为一社,奉韩成为城隍神,称二城隍。
县城附近,涝河东西十三个村子为一社,奉周苛为城隍神,称三城隍。三个社迎祭城隍的规矩和形式基本相同,其规矩是城隍神在每个村子享祀一年,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由下一个村子迎至本村祭祀。在城隍驻村期间,全各户要轮流守爷,十月十五前后,该村要举祭会爷。三个社都有“前村不会,后村不接”的规矩。
迎城隍俗称接爷。接爷有非常盛大的形式和隆重的仪式。接爷的队伍由神职队和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组成。神职队古老庄严——围绕城隍夫妇神轿,武官相护,文官相随,道教乐队前导,掬香诵经队伍相随。神物祭器,神前仪仗一应俱全,气势威严。
民间艺术表演有百面锣鼓、梆子舞、夹板舞,芯子社火马社火、武术杂耍和秧歌等。整个队伍旌旗仪仗前导,报马奔驰穿梭,锣鼓震天动地,社火异彩纷呈,绵延数里,成为声势浩大的民间艺术盛典。  交接祭祀礼仪也非常隆重。迎神村子的祭祀人员由八位礼宾组成,其中有文祭官,武祭官,司仪,正引,配引,正通,配通,正读,配读。八位礼宾由村里德高望重,贡献突出的人担任。交接神像前,迎送双方要以古法举行祭祀仪式。
  三个城隍的会期,皆在农历十月中、下旬,乡人叫十月会,也叫冬会。会城隍时要在庙外搭起经棚,把城隍夫妇的神像供奉在棚里,供十里八乡的人前来烧香祭祀。同时要按规矩在神案上摆放丰盛的祭品,酬谢神恩。会城隍时,还要在经棚附近搭台唱戏三至七天。各城隍游区中念曲子,唱道情,唱自乐班的人们,也都会踊跃前来演唱助兴。会城隍时,各村都会自发形成集市贸易。各种小吃摊点云集,栉次鳞比,从衣物、生活用品到书籍光碟,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赴会的乡人摩肩接踵,人潮如涌。
  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形式盛大古老,它包含了民间信仰、宗教祭祀礼仪、民俗和民间艺术等多种内容,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它也是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对各种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变迁和当今强势文化的冲击,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保护这一民俗活动已刻不容缓。
  户县县北三个城隍社迎祭城隍都有固定的次序,城隍在每个村子享祀一年,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由下一个村子迎至本村祭祀。迎祭城隍也叫接爷,有盛大的迎神队伍和隆重的交接祭祀仪式。  迎神队伍组成如下:  一、报马开道:枣红马四至十匹,皮鞍铜镫,头缨项铃。骑马人上身着狐皮褂,下身穿着皮套裤,皆为翻穿。背上斜背黄包袱,历书一巷,长尾雉一只,头裹花毛巾,额插日照子,眼戴大墨镜。左手执辔,右手扬鞭,口衔卷烟。报马飞驰,承担传信和疏通道路的责任。 
 二、彩旗仪仗:解放前,是八卦旗:解放后,八卦旗逐变为龙旗和彩旗。龙旗和彩旗少则六十面旗,多则上百百旗。一般由村里的年轻妇女和学生打旗。  三、锣鼓队:锣鼓队是迎神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迎神的需要,三个城隍社的村子家家都备有饶钹,人人都是敲锣打鼓的好手。迎神锣鼓集中了全村的青年男女,他们从本村出发,一路敲到迎神的村子,在神台前表演后,再轰轰烈烈敲回本村。锣鼓队最前边的是龙凤锣架,共八件,二龙、二凤、二猴、二人,上面挂四大铜锣,四小铜锣。锣架上的龙、凤,精刻细雕,随着锣声舞动,栩栩如生。锣鼓队前面还有四个打交子的,四个打梆子的,共八人,扮成戏剧中丑角模样,面目相对,随着鼓声节拍,一边敲打,一边蹦跳,洋洋得意,滑嵇可笑。锣鼓队的鼓分大鼓和小鼓。前后大鼓(牛拉鼓)各一个,中间小鼓近百个。
一个  鼓配两个敲铙的,敲鼓铙的人身穿白衬衫,上套黑背心,下穿黑套裤,头系白手巾,额上插日照子,戴墨眼镜,眼镜盒挂在腰间,腰微弓,走着八字步,扬手打鼓,一板一眼,铿锵有力,敲铙的翻铙过肩。虽是孟春季节,每个人却大汗淋漓。尽管要敲大半天,每个人精神抖擞,始终如一。有“鼓声如雷震宇空惊动天庭玉皇宫”之势。 
 四、社火队:迎神队伍中的社火主要有芯子社火和马社火两种形式。芯子社火是迎神中的重头戏,它是将形式各异的铁杆(又称芯子)插在专用的社火方桌上,用彩色纸糊成花草树木,山水鸟兽等,由2—6岁的男女小孩扮成故事或戏剧人物,每一桌表示一个故事或一折戏。过去用四人抬,现多用拖拉机拉。芯子社火高低不一,人物多少不同,有些芯子上人物多达十七、八人,非常壮观。马社火也是大城隍社迎神时的主要民间艺术形式,一匹马上扮演一个戏剧人物,几匹马一出戏,演绎一个个忠义仁勇,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血社火是迎神中一种独特的社火形式,它用真人扮演拔舌剜眼、开膛破肚等恐怖场面,乡人以此表达城隍神对世人的警示。 
 五、武术和杂耍:迎神队伍中的武术表演有春秋大刀、七尺长矛、火流球、连枷、三截棍等各种形式,主要用来护神和打场子,同时也显示迎神村子的威风。竹马、旱船、大头和尚等杂耍欢快幽默,表达着乡人迎神的喜悦心情。  六、神职队:1,黄旗2面。2,高杆红灯2盏。3,万人伞1顶。4,日照子1面。5,檀香炉1个。6,细乐队8—10人。7,摆放香蜡祭品的供桌1张(12人抬)。8,供奉城隍夫妇牌位的彩亭1座(12人抬)9,诵经队数人。10,中锣2面。11,开道大锣1面(2人抬)12,肃静,回避牌各1面。13,金瓜2根。14,大刀2把。15,神笔2支。16,钺斧2把。17,朝天镫2只。18,*(左扌右拳)龙木2根。19,杀威木2根。20,文官轿l座(4人抬)。21,武官马l匹。22,屏扇2
  张,23,小鬼判官神像各一尊(各4人抬)。24,路神2位乌梢鞭开路。25,都府城隍神轿(24人抬)。26城隍婆神轿(24人抬)。27,都府城隍坐骑1匹。28,摆马队20匹。29,背行李老人。30,执祭器(12人)。3l,掬香队伍(人数不限,自愿参加)。  七、秧歌队:扭秋歌、打钱杆、扇子舞、伞舞等各种古老的和现代的舞蹈组成秧歌队,走在迎神队伍的最后,载歌载舞,喜庆热烈。
交接祭祀礼仪
  交接祭祀礼仪由八位礼宾组成,其中有文祭官,武祭官,司仪,正引,配引,正通,配通,政读,配读。八位礼宾由村里德高望重,贡献突出的人担任,各司其职。  交接仪式主要内容有:  一、报官入庙(燃烛上香)。  二、路神乌梢开道(鸣炮三响,乌梢鞭东西南北各挥打三下)。 
 三、礼乐起奏,礼宾进庙或上供神的高台就位(文祭官和正礼宾,武祭官和配礼宾两列并进)。  四、送神村举行恭送仪式,恭送城隍的仪程有:1,由送别村代表致欢迎词。2,鸣炮三响,恭禀尊神准备起驾。3,擂鼓三通,鸣金三点,长号三声,奏乐。4,为尊神拂尘,洗漱[由两名妇女进行]。5,燃香烛,焚黄钱[由送神村文祭官,武祭官进行]。6,文武祭官献茶献羹。7,送神村主祭人诵祭文。8,诵祝词。9,由众礼宾代表全体村民拜别尊神。10,请迎接村举行恭迎仪式,请恭迎村礼宾上座。  五、礼宾肃立,正帽整衣(准备举行迎城隍仪式)。 
 六、轮值村司仪唱:‘[某某]村恭迎都府城隍仪式现在开始。1,文祭官,武祭官就位。拱揖。2,礼乐三通,一通乐起[奏乐],二通乐响[奏乐],三通乐止[奏乐]。3,主祭官正冠整衣[正引,配引领引]。4,燃烛上香[正通递烛香],拱揖,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祭酒三盅[正通递酒],叩首,起,复位[正通喊‘上香祭酒已毕]’。5,献茶献羹。主祭官就位,拱揖,献茶,献羹[配通递茶,羹],拱揖,复位[配通喊‘献茶献羹已毕’]
。6,诵祭文,拱揖,供文[正读递文],诵文,复位[配读喊,诵文已毕。]。焚文。7,移交物件册。8,致答谢辞。9,起柱[柱为城隍夫妇牌位]。文祭官就位,拱揖,起柱于案,报柱于怀,移柱于亭,拱揖,复位[正读喊,起柱已毕。]。10,扶神上轿,鼓乐先行,鸣炮起身,城隍金身起驾[某某]村。  迎神队伍回村后,先在庙外进行神器进庙仪式:l,落轿,2,乌梢打场,3,鸣炮三响,4,奏安神曲,5,香案进庙,6,日照子进庙,7,万人伞绕场舞蹈一周后进庙,8,背行李老人绕场表演一周后进庙,9,抬城隍神轿绕场表演一周后进庙。  然后在庙内进行神像落座仪式:l,金身落座,2,稳香案垫木,3,由主祭人上香,4,全体礼宾三叩首,5,主祭人献茶,6,诵祝辞,7,焚黄钱。
  从城隍神迎进村子的这一天起,全村人要挨家挨户轮流守护,直到来年下一个村子迎走。这叫守爷。守爷人的职责第一是续香火,保证城隍香火不断。第二就是伺候城隍夫妇的起居。城隍和其他神灵不同,他不但有夫人,还要在庙里摆设他们夫妇的床铺,以及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具。守爷人每晚要给城隍夫妇铺好床铺,第二天早上再把被子叠起来,还要给爷洗漱。天天如此。这是自古沿袭下来的规矩。
人烟和贺寿
  三个城隍,不光是迎接盛况空前,还有人们为它入烟贺寿。其热闹亦颇可观。入烟即在此村接回城隍的当天晚上,各村的善男信女(阿婆们居多)前来烧香、礼拜、庆贺其新址,如人们住进新房,乡党入烟祝贺一样。是夜烟烛辉煌,香烟馥郁,庙之内外,照耀通明,有如白日熙熙攘攘,终宵达旦,其来人之多,虽不及贺寿,也是寻常少见的。  三个城隍夫妇各有生日:大城隍是二月初八日,夫人是六月初八日;二城隍是正月十六日,夫人是六月十六日:三城隍生日是农历二月十六日,夫人是六月初六。在这六个生日的前一天,城隍所在村的会首人,派人铺好柴,备足椅凳,低桌,烟茶,果品……并派好晚饭,半夜饭,生日的早、午饭(与入烟同)更重要的是选派出精于的招待人员,务必不使前来庆贺的一人受饿,以达到人人满意。  凡是与会村的老人们,三三两两,于生日之前一天下午,提着香笼,拄着拐杖,纷纷前来城隍庙烧香,看热闹,休息于柴铺上。吃罢晚饭,有集中围坐念经的,有听居士劝善的,讲善书的,有听念曲子,唱道情的,有听自乐班唱戏的,摇签问卦的,供符求药的,还有遇见亲人说家常的,借机提亲、相亲、说谋的。三、五成堆玩耍纸牌的,学说媳妇好坏的。出去的、进来的、摩肩擦背、欢欢乐乐彻夜不眠的景色多样,令人应接不暇。生日的清早到上午,来庙敬神的仍是络绎于道。大城隍的二、六月两个初八,大王镇很少有人上集,卖小吃的也都来了。人称大王镇“三八”(连腊月初八)没集。其贺寿情景之盛,盖可想见的。
  三个城隍的会期,皆在农历十月中、下旬,乡人故叫十月会。最迟不得超过冬至节,也叫冬会。老人们有“跟冬会,活受罪,有处吃,没处睡”的口头语,也是述说这个会的实况的考证。  会城隍时要在庙外搭起经棚,把城隍夫妇的神像供奉在棚里,并且要在神案上摆放丰盛的祭品,以示祭祀的隆重。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争先恐后前来烧香祭祀。摆放祭品非常讲究,其内容有:  五牲:牛头、羊头、鸡、兔、鱼(或鸭、鹅、猪头等)
  五土:生姜、花生、莲菜、红芋、土豆(或芋头)
  五鲜:香蕉、毛桃、菠萝、苹果、鲜葡萄。  五药:百合、人参、山药、党参、枸杞。  五干:桂园、大枣、核桃、葵籽、毛栗子。  五哺:杏哺、桃哺、苹果哺、蜜枣、葡萄干。  五色:红山楂、黄桔子、绿豆糕、白糖、黑糖。  五海:尤鱼、海参、螃蟹、十花菜(或虾)、小活鱼。  五粮:麦面、包谷面、豆面、米面、高梁做的副食品。  五果:用油炸成的副食品(上可写“福禄寿”三字)。  五宝:金马、石山、丝马、竹笔笛、玉枕。  经棚里还要请僧道居士,在棚内焚香,燃烛,敬神,诵经,设坛,搭醮,超渡亡魂,登法台,撒米粥,救济饿鬼。经棚前面,张贴着黄纸榜文,居然以城隍的口气,训饬枉死亡魂的。虽是一项迷信活动,但听其幽扬的笛声,缭绕的声音,鼓声、锣音,使人心旷神怡,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之感!
民间艺术助兴
  会城隍时,要在经棚附近搭戏台,唱大戏三至七天。在过去,还有各种民间艺术活动助兴。据老人们回忆,过去会城隍时,各城隍游区的村子,所有念曲子,唱道情,自乐班的人们,也如烧香的群众一样,互期不约而来演唱以助兴。道情、曲子、自乐班被安置于庙前与庙左右的院落、街道中。他们在选择戏曲中很有讲究,在敲、打、拉、弹、吹唱中各显所长,发挥特技,为博得观众的好声,竞相卖力。从开始演唱到半夜以后,只剩下的两三家,或一两家,围观者不散,而演唱的班子,愈要竭力争雄,形成对峙局面的当儿,人们又叫“唱别嘈咧”,唱戏的,伴奏的,无不鼓劲,场面愈显得生动、激烈、活泼,十分好看,观众也竞相捧场。欢迎的叫好声、掌声也更热烈!唱到天明,犹不肯休,直到吃早饭时,社首老人硬请吃饭,才同时停止。甚至吃罢早饭又唱起来。最后散场时,互相夸扬,互相敬酒,欢欢喜喜同桌吃饭。
  自古以来各村会城隍时,都会自发的形成集市贸易。各种小吃摊点云集,栉次鳞比,从衣物、生活用品到书籍光碟,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赴会的乡人摩肩接踵,人潮如涌,盛况空前。
  1、在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中,城隍神没有种固定的祭祀神庙,由各村轮流迎祭,它是我国古代城隍信仰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2、在迎祭城隍民俗活动中,数村形成一个城隍社,这种民间信仰集体形式是非常独特的。三个城隍社也是三个文化圈,一社之内,通婚、贸易很多,往来非常密切。 
 3、各社内迎祭城隍都有固定的次序和路线,并且有很多规矩,比如“上村不会,下村不接”等,保证这一民俗活动历经数百年一代代传了下来。  4、迎祭城隍活动集体参与性强,影响非常广泛。迎神之日,迎送两村男女老少都参与进来,几乎每个人都是其中的重要角色,各司其职,为之忙碌。城隍神初到一村,社内所有村子都要敲锣打鼓去送钱粮;会爷之日,所有村子也都要前去烧香庆贺。  5、迎祭城隍规模宏大,内容非常丰富。它集中了民间信仰、宗教礼仪、商贸和各种民间艺术活动,既是乡村传统文化的全面展示,也是乡村的狂欢节。
  一、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是一种独特的城隍信仰形式,它迥异于遍及我国大江南北的城镇城隍信仰方式,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城隍信仰和宗教文化极具学术价值。  二、迎祭城隍形式盛大古老,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三、在漫长的迎神历史中,三个城隍社逐渐形成三个独特的文化圈,这三个文化圈具有很高的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价值。 
 四、迎祭城隍活动是古老的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古老的锣鼓表演、梆子舞、夹板舞、马社火、血社火以及各种杂耍在迎神中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一带的锣鼓、社火非常有名,其中留南村锣鼓获得中华鼓王称号,这和迎祭城隍是分不开的。保护这一民俗活动就是保护古老的民间艺术。  五、迎神活动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它能够不断吸收各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一个文化积累过程,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  六、这一活动道德感强,群众参与广泛,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1、制品  (1)彩亭两座。亭子高六米左右,中间内径一米以上,内供奉城隆爷城隆婆之神位,上层是阁楼式屋顶,飞檐叠幛,五彩缤纷,下层外面以青器装成,称“青器亭子”。  (2)芯子社火数十台。将形式各异的铁杆(又称芯子)插在专用的社火方桌上,用彩色纸糊成花草树木,山水鸟兽等。  (3)万人伞。善男信女用各色布条做成,布条上刺绣着各自的名字,用来表达对城隍神的虔诚。 
 2、锣鼓队乐器  大鼓(牛拉鼓)两个;小鼓近百个;铙钹二百余付;龙凤锣架,共八件,二龙、二凤、二猴、二人,上挂四大铜锣,四小铜锣;夹板四个;梆子四个。  2、细乐队乐器  铜锣—面;木鱼一个:铜铃一个;梆子一个:小钹两付;二胡两把;笛子两管。  3、神器祭器  黄旗2面;高杆红灯2盏;万人伞1顶;日照子1面;檀香炉1个;摆放香蜡祭品的供桌1张;中锣2面;开道大锣1面;肃静,回避牌各1面;金瓜2根;大刀2把;神笔2支:钺斧2把;朝天镫2只;*(左扌右拳)龙木2根;杀威木2根;文官轿1座;屏扇2张;小鬼判官神像各一尊;乌梢鞭两条;城隍神轿1座;城隍婆神轿一座。
  迎祭城隍民俗活动主要分布在户县县城以北至渭河南岸的区域内。这里在地理上属渭河平原,土地肥沃;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干湿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境内的真守村新石器遗址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就有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早期发源地之一。区域内多有五、六千人的古老大村,村落文化高度发展,是户县境内农业文明最为发达的地区。这里距古都长安仅三、四十公里,历史上属京畿之地。境内有汉代国家制币中心钟官城遗址和明代古建筑祁村公输堂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以及道安寺、胜光寺等古迹,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适于农耕的自然条件和京畿之地的地缘优势共同构成了迎祭城隍这一民俗活动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迎祭城隍的村子在历史中按地缘形成了三个城隍社,渭河南岸一带十九村为一社,奉纪信为城隍神,称为大城隍社。
十九村依次为:王守村、什王村、真守村、小王店、留南村、马营村、余姚村、三过村、祁村、渭曲坊、元村、定舟村、龙台坊、宋村、康王村、富村、梧村、兆伦村、凿齿村。往南,大官路东西二十一村为一社,奉韩成为城隍神,称二城隍社。二十一村依次为:崔村、尧河村、赵王村、小寨、西羊村、孝义坊、东韩村、南里百村、郭村石村、坡头、东羊村、韩旗寨、秣师坡、真华硙、文义村、显落村、野口村、牙道村、怀道村、许村、中里百村。县城附近,涝河东西十三个村子为一社,奉张宗孟为城隍神,称三城隍社。十三村依次为:六老庵、南河头、西坡、三旗、元王店、索家庄、晋侯村、陂头村、洪洞庵、宁羌硙、中原寺、百福村、皇甫村。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况足球2014键盘操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