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 《德 州 扑 克》这个游戏的反水真的特别高吗,想香港公司开户小技巧呢?

南怀瑾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南怀瑾(日—日),出生于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中国文化国学大师。[1]
历任、及教授。[2]
1949年成立后,南怀瑾随迁至,并受邀到的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等地,晚年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病危的消息。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逝世,享年95岁。[3]
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南怀瑾人物生平
南怀瑾民国时期
民国七年(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出生于柳市地团村南宅组(今乐清市长林社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13岁的南怀瑾小学毕业考试倒数第一,只得到肄业证书。父亲要求去学木雕或去商店做学徒,南怀瑾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里,父亲还给南怀瑾请过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7岁的南怀瑾和姨表姐结婚,并有了长子南舜铨。同年又离开温州,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并于浙江国立艺术院学习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并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5]
南怀瑾一家六口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南怀瑾回家度暑假,妻子后来生下次子。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后,20岁的南怀瑾只身入川,考入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后返蜀执教进入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自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方自卫团总指挥,屯垦戍边。后又被调回任军校政治教官。其间,曾在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期服务社会大众,潜心于佛典。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南怀瑾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弃隐灌县(今都江堰市),结识青城派剑术高手王青风,其后,南怀瑾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离开成都。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南怀瑾结识了,晤谈之下,遂为忘年之交。禅门老和尚莅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法会,袁焕仙闭关期满,袁焕仙携南怀瑾赴渝礼请虚云老和尚回到成都成立了弘法,南怀瑾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多有会心之处。於一九四三年初春,在袁焕老的家中度春节後,前往峨嵋山拟闭关三年。到了一九四五年秋,突接密报,谓有人意欲加害,故匆忙离山返回成都,继续在五通桥闭关以满三年之愿。[2]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南怀瑾前往、、西藏参访各派宗教,其间为了修学,在峨眉山中锋大坪寺闭关修行三年。此后的一段时间,南怀瑾以修行的姿态到处寻师,中途不断吸取各家知识,逐渐形成对、、道的见解。
1945年,离藏后赴,讲学于,后又讲学于。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返回故乡乐清,不久,归隐于之间。后又在附近清修。
南怀瑾前往台湾
1949年春前往,相继受聘于、和讲学。
1949年2月,南怀瑾初到台湾,就遇到一家小旅馆失火,有个来自吉林长春的姑娘杨向薇,成了南怀瑾收留的难民之一,后来二人成婚,婚后的南怀瑾由于迫于生计,同温州老乡一起做船运生意,便三条船凑成“义礼行”公司。国民党从撤退时,占用了义礼行公司的船,南怀瑾血本无归,一夜之间负债累累。两女两子先后出生了,不得不栖身于海滨一个陋巷里,挤在瓦可漏月、门不闭风的小屋里。
1955年,南怀瑾在窘困的处境下,出版了《》一书,却一本都卖不出去。不久,便举家迁到台北龙泉街,住在贩夫走卒喧嚣终日的菜市场附近,在这里,南怀瑾常年右手执笔写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推着摇篮,以防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哭闹。困顿中的南怀瑾煮字疗饥,
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完成了《》、《》两本力作,但在书店堆放在角落里,少人购买。[6]
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官方推动,此举在民间激起强烈的文化乡愁。1960年,胡适读了《》之后表示赞许,南怀瑾逐渐让人知晓,弟子渐多,并被和父子俩邀请在台湾三军驻地巡回演讲。
1963年,台北创办人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并兼礼学院院长,南怀瑾接受了教授聘书,附加条件是不到学校上课,由研究生到其家受教。随后,南怀瑾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课程,结果学生增多不少,绝大多数是日后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
1969年,南怀瑾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后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禅林”和“十方丛林书院”。
1971年,南怀瑾创办《》杂志。[7]
1976年,南怀瑾出版的演讲辑录《》,趁势而热,多次重版,流行于华人文化圈。[8]
1984年,南怀瑾为避祸于1985年移居美国,并在成立“东西学院”。1983年王昇遭蒋经国解职,解散刘少康办公室。王昇曾跟随南怀瑾学习佛教,因此据传怀疑南怀瑾可能在台湾将成为新的新领袖。
南怀瑾回归大陆
1988年,南怀瑾返抵香港定居,期间,时任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的前去造访,希望南怀瑾倡导、推动《》中提及的金温铁路,南怀瑾慨然应允,成为金温铁路的催生者,开始筹资兴建这条中国第一条合资的铁路。
1990年,、水灾,南怀瑾捐资救患,并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且为修建禅堂。
日,南怀瑾为大陆和台湾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为两岸和谈奠定了基础。[9]
11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南怀瑾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2月18日,金温铁路正式开工。[10]
日,禅堂落成之时,南怀瑾应长老之邀来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禅学讲座。此次活动是南怀瑾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传统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在7天的禅修中,由南怀瑾亲自讲解禅修要义,并指导全体学员进行禅修实践,还将毕生修学经验与心得倾囊相授,其“南禅七日”[11]
的视频至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日,金温铁路开始通车。[12]
在通车前夕,南怀瑾基于“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想法,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金温铁路现属上海铁路局管辖。
2006年后,南怀瑾移居长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庙港并在苏州创建“”,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后建立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多间,如等。[13]
日,多家新闻媒体向公众传出南怀瑾患有肺炎的病危消息。于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去世,享年95岁。[14]
南怀瑾个人生活
南怀瑾家庭情况
南氏家族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祖先在宋代时从中原移居此地。温州自古以来算是一个鱼米之乡,而南怀瑾出生的乐清县地团村和附近的几个村子,却是个穷地方;地少人多,旱灾、台风、潮水倒灌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十年九荒,讨饭的人很多。南家到祖父这一辈,已经中道衰落了。其父亲南仰周是个遗腹子,上面两个哥哥能力不强,南仰周十二岁就撑起这个大家庭的重担,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性格,总算置下了一份“小康”水平的家产,并在地方上赢得了声誉,还一度当选为乡长。[15]
南怀瑾亲属成员
长辈:父谱名正裕,字仰周,号化度();其母赵氏()
发妻:首房王翠凤,也是南怀瑾的姨表姐。;二房杨向薇,吉林长春人
子:长子南舜铨(南宋钏); 次子;三子[16]
女:南圣茵、南可孟[17]
孙:长孙南品峰[18]
南怀瑾恩师朋友
民国二十年(1931年),13岁的南怀瑾小学毕业考试倒数第一,只得到肄业证书。其父要求去学木雕或去商店做学徒,南怀瑾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里,其父还给南怀瑾请过博古通今的老师。
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国民党政府迁台湾后,在台湾讲《》,聚众讲学弘法,创立老古文化公司,出版佛教典籍的居士,就是老居士座下的上首弟子。
南怀瑾弟子门生
1949年,南怀瑾随国民党来到,在台湾支持印经工作,协助中国佛教法师至台湾弘法。南怀瑾在、及都有开课,此后成为教授。政坛要人如、白万祥、王昇、、等人常前往旁听,也有佛门,许多文化界与财经界人士,如、、也是南怀瑾的弟子。在蒋经国去世后,南怀瑾再度回到台湾活动,的重要核心幕僚,包括与,都是南怀瑾的学生。据传,曾经用南怀瑾的人脉,安排密使与中国共产党进行秘密谈判与交流[19]
南怀瑾主要成就
南怀瑾汇论贡献
纵观南怀瑾一生的主要成就总共分为四个方面:禅宗佛学、、政治行动、经济贡献。
南怀瑾禅宗佛学
《南禅七日》
是当年南怀瑾在厦门南普陀寺为僧人们打禅七的时候,记录下来的录像的名称,把这七天的内容全部收录了下来,方便更多的人可以受教和改善画质,南怀瑾于1993年在闽南佛学院新落成的禅堂内主持第一场禅七,重新整理版本,共21集。《南禅七日》是生命科学的实验。[20]
1949年,南怀瑾辗转赴台,在家设帐授徒,讲授中国古籍经典。去台初期,在台北设立“十万禅林台北道场”,成立“东西精华协会”,另在新竹县设“十万禅林峨嵋道场”,教导众生打禅。后来在台北、北投、汐止、高雄等地多次举行禅七法会。
南怀瑾文化教育
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他和、、、、等人在台港两地往来阐述传统文化。1969年南怀瑾成立中西精华协会。1977年,南怀瑾开始在台湾成立老古出版社,并开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尤其是首部文学作品《》的出版,轰动全岛。
80年代后期,南怀瑾移居香港。1990年因温州水患,南怀瑾建立南氏医药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
2004年,南怀瑾移居上海。2006年,创立太湖大学堂。[14]
南怀瑾政治行动
日,在与的会晤中,南怀瑾曾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一式两分,上书三项原则内容为:
一,和平共济,祥化宿愿;
二,同心合作,发展经济;
三,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
但台湾与大陆两方都不愿回应,以“不会同意我出名的”,予婉告。南怀瑾见两边都迟疑,故写下两封信,分别交由密使苏志诚、汪道涵各自带回,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一封给、一封给、杨尚昆,要求双方签字,搭建了两岸官方沟通管道,并直接促成了「」。此后,两岸都没有给南怀瑾任何下文,南怀瑾因此在两岸秘密沟通的舞台上正式退场。[21]
南怀瑾经济贡献
1997年8月,南怀瑾创办大陆第一家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并作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为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样本。1998年,南怀瑾个人出资与浙江省政府共同兴建金温铁路,的动建,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达到了一个崭新高度。[12]
南怀瑾主要著作
南怀瑾文化著作
全部学术述著清单一览 目录
出版时间(年)《禅海蠡测》1955《楞严大义今译》1960
《楞伽大义今译》1965《禅与道概论》1968《禅话》1973《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1973《》1976《新旧的一代》1977《孟子旁通》(一)1984《历史的经验》(一)1985《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1985《中国文化泛言》(原名:序集)1986《历史的经验》(二)1986《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1986《老子他说》(上)1987《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1987《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1987《》——易经哲学之研究1987《金粟轩纪年诗初集》1987《如何修证佛法》1989《易经系传别讲》上传、下传1991《圆觉经略说》1992《金刚经说什么》1992《药师经的济世观》1995《原本大学微言》1998《现代学佛者修正对话》(上)2003《现代学佛者修正对话》(下)2004《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2005《庄子喃哗》(上下)2006《南怀瑾与彼得·圣吉》2006《南怀瑾讲演录》2007《与国际跨领域领导人谈话》2007《人生的起点与终点》2007《答问青壮年参禅者》2007《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2008《漫谈中国文化》2008《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2008《老子他说续集》2009《我说参同契》(上中下)2009《列子臆说》(上中下)2010《孟子与公孙丑》2011《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上下)2012《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2012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部分学术述著一览(该表格的作品由出版提供[22]
196019651973197619771983198419851986198719891991199219951998——
南怀瑾他人合著
1968禅与道概论1970(与袁焕仙合著)1976习禅录影1980参禅日记初集(原名:外婆禅,由金满慈著,南怀瑾批)1983参禅日记续集(由金满慈著、南怀瑾批)
1984净名庵诗词拾零·佛门楹联廿一副·金粟轩诗话八讲19851986禅观正脉(上)1987金粟轩纪年诗初集2003(十册合集)2005花雨漫天 维摩说法[23]
南怀瑾讲学记录
南怀瑾讲学的部分音频、视频的文字记录。[20]
序列目录(道01)《参同契》录音(道02)《老子》录音(道03)《列子》录音(道04)《在国际道德经论坛的讲演》录像(道05)《庄子》录音(道06)《小言黄帝内经》录像+录音(道07)《黄帝内经举痛论》录像(道08)《庄子外篇》录像(道09)《易经》录像+录音(儒01)《大学》录音(儒02)《中庸》录音(儒03)《孟子尽心篇》录音(商01)《大会计》录像+录音(商02)《工商发展与中国文化》录音(商03)《商业的道德》录像+录音(身01)《示范杨式太极拳》(身02)《示范鸟飞式动作》(释01)《禅秘要法》录音(释02)《观世音法门》录音(释03)《金刚经》录音(释04)《楞严经》录音(释05)《南禅七日》录像+录音(释06)《念佛的方法与理论》(王凯诵)(释07)《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王凯诵)(释08)《如何静坐》录像(释09)《三界天人表》文档(释10)《唯识与中观》录音(释11)《维摩诘经》录音(释12)《心经》录音+文档(释13)《药师经》录音(释14)《瑜伽师地论》录音(释15)《圆觉经》录音(释16)《照明三昧》录音+文档(释17)《准提法-2002年香港准提法开示》录音(释18)《准提法-寒假49天准提法开示》录音(释19)《准提咒》录音(释20)《准提佛母的修法》录音(释21)《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录音(释22)《净念相续与往生净土》文档(释23)《维识略讲》录音+视频
南怀瑾学术思想
南怀瑾前程往事
1918年,南怀瑾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蒙馆教育。到十七岁时,南怀瑾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为乐,从小就是位孜孜以求的好学青年。正应了《论语》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南怀瑾虽说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但是自小其祖母、父辈们并没有要求这位“南门独子”将来能够显达一方或者富贵荣耀,相反其祖母还对其说:“读书可以,但不要做官”,其父更是要求很低,只要能够养活自己平安度过一生,即使不读书也可以。[25]
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家教,对南怀瑾生平,一贯看淡名利与浮华,应该是起着积极的影响,使得后来南怀瑾在正处于“风华正茂书生意气、跃马边陲一呼百应”之时,却能幡然醒悟,此种能力非一般人所能及也。因此后来曾经有人,向南怀瑾提出应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时,南怀瑾回答的只有四个字“卓尔不群”其含义就是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秉性和天赋进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26]
南怀瑾作为一代大师,集“经论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纵横古今、博融东西之学于一身,却连个像样的文凭也没有,更有甚者、曾经有许多国际名牌大学,要冠以南怀瑾为名誉教授、博导之类的荣誉都被一一谢绝。南怀瑾宛然笑曰:“我才不受这个骗”。因此一些所谓科班出身的学者,往往藉此对南怀瑾的著述和学术产生疑问,并吹毛求疵者亦有之。当然对于著述中的一些“硬伤”之处,根据朱清时教授的回忆,南怀瑾都能及时负责的予以针砭和纠正。故鲁迅南怀瑾有句名言:“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禅心和定力,所以伪名儒还不如真名妓”。
南怀瑾正是以其一贯的本色示人。南怀瑾在书中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有三道之学:君道、臣道、师道。在上古,夏、商、周三代,作帝王或者诸侯、士大夫们都有身兼(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的任务和标榜,而师道超越以上两者而独立存在,是在周朝中叶以后的事情。这里是其明显的“分水岭”,应该是(公天下和家天下)本质意义的不同。[27]
从领略部分南怀瑾学术研究的成果开始,谈谈其现实价值和意义。
自从南怀瑾的著作上重新认识《论语》;让孔子更近于真实、平凡和可爱。《论语》作为孔子和他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言语对话,以及处理时务的记录,共分上论和下论。曾经在几十年前有人提出《论语》的编排次序有问题,想邀请南怀瑾一起参与重新排序。后南怀瑾经过仔细反复的研究后,发现并不存在次序排列的问题,相反它的连贯性很具有“艺术性”,因而也就及时的制止了一场“闹剧”。[28]
南怀瑾论语之辨
在南怀瑾的自述里,曾在十五年中讲过三四次《论语》。南怀瑾说:“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汇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自五四后,打倒了被南怀瑾喻为“粮食”店的孔门学问后,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便失去了正确的依沽。根据南怀瑾的指点,南怀瑾认为孔家店被打倒其实跟它的“伙计”有关,作为“老板”的孔子是很冤枉的。也可以说孔子曾经被“曲解”了几千年,正如宋儒陈同甫说的:“夫道之于天下,无本末,无内外。圣人之言,乌有举其一而遗其一,是圣人犹与道为二也”。[29]
南怀瑾正籍于此,通过以经解经、经史合参的方法,加以个人的修证所得,通过《》为绝大多数人还原了平凡、可爱和真实的孔子形象。毋庸置疑孔子是得了道的人,南怀瑾对于形而上本体的认识清楚的很。
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实际就是说:我没有其他的,只有对本体的认识和起用罢了。而曾子对其他门人却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因为同学们程度还不够,所以只能说具体的认识和做法,譬如禅宗神秀大师做的偈子: “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是一样的。南怀瑾正是通过这种对比引用的方法,把《论语》的精神朴素的展现出来,诚如陈同甫南怀瑾说的“用明于心,汲汲于下学,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则日之上达,无非今日之下学也”。此话的意思,当然也可理解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从人、事、物的应对到心性的炼达,直至到达“仁”的境界,后世儒家称之为“天人合一”,南公怀瑾说这是我们中国文化本有的儒家道理。那么儒家的三纲(明德、亲民、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拿佛家来讲三纲就是:悟道、起修做善事、最后大彻大悟。八目等于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27]
这个八目就是大方向的外用之学,而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整体核心部分是“心性”之学,而即使在“明心见性”以后,起修也是一辈子的事情,因此在曾子临终时说:“启予足!启予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南怀瑾一辈子作学问,把对经典的导读,升华至对个人“心、性”的培养和修身上,扩至对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上,以期开创新的人文格局。这种纳百川于大海的力挽狂澜气度,是一般的学者所忽略的核心部分,也是无法企及的高度。如果没有真修实证的功夫,和“普贤菩萨的行愿” 愿力,是办不到的。也正因此他把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统合起来、构成了孔门学问的基本道理“”。[26]
基于这点南怀瑾先后讲了《》、《》等;完成了儒家系列的学术研究,并在内涵和外延上反复作了比较和论述,使其在学问研究方面,始终保持不变的中心思想;所谓“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宁、文王得一而天下平”让读者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原来在中国固有的人文领域里面,本来就包含了对宗教、哲学的信仰和实践方法,儒家和道家在秦汉以前本来就是一家。包括诸子百家等等,构成了中国的整个人文哲学体系内容。
南怀瑾认为,一个国家被灭掉,还可以复国,但是一旦文化衰亡就万劫不复了。中国文化最早出现断层是在秦末以后,而所谓的焚书坑儒的罪过还并不大,关键是西楚霸王一把火烧了“阿房宫”。一直到汉武帝时期,这段时间是断层的。而后来发展出来的儒家思想,有相当内容是董仲舒“独尊儒术”以后,汉儒们经过考据而有所增废,后被称谓(汉学)的一部分,到宋明理学发展起来的时候,孔子就已经被误解的很深了。而这种以“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三纲五常”的腐儒思想和误解,并以“朱、程”为代表的儒学释义和理学思想,一直统领着历代王朝上千年之久。法久弊生、自然就成了后世被打倒的前因;结果好端端的孔圣人便被抬出来“鞭尸”了。
在南怀瑾的《》里,孔子的教育方法和对象是因人而异的,孔子对教育时机的洞察和把握也是“手眼通天”和多变,并且孔子在日常起居生活中,显得活泼而又有生机,譬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并不像后世理学家们,所表现的那么严肃和不通人情,以致把孔子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最终把儒家学问推向了“灭门”之路。南怀瑾这种不带任何个人偏见的导读方法;根据自身修证的经验;运用经典的前后对照与经史合参并举,把儒、释、道三家作了充分的对比和互通,此引人至胜的学问手法,着实开创了当今“述而不作”的新风。这种能让现代普通的中国人,看了后能够接受的《论语》;和儒家思想的普世教育价值方面[26]
,以及在继承传统经典的贡献方面,真能与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相媲美。[30]
南怀瑾与其独特的智慧功德和传统文化功底,为我们开启了通往经典宝库之路,主要的目的无非是百川归大海,让现代的国人有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依沽,只要是真实的东西;看起来一定是平凡的;而正因为它真实和平凡才显得可爱。假如能对读者了解“心性”方面更有帮助的话,那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更深远了。[25]
南怀瑾佛法人生
南怀瑾用佛法的真谛实践人生的价值,阐析人性的诟病与高贵。其生前常感叹,最怕接触学佛的人;学了点佛以后,一看满脸的佛相、满嘴的佛话。南怀瑾曾经公开的说自己没有资格称谓佛教徒,从这种谦虚里我们发现,其实南怀瑾担心的是,把学佛变成了一种“形式和迷信”。
早在五十年代,南怀瑾身居正处于最穷迫的时候,书就了两部著作《》和《楞伽大义今释》,后来南怀瑾也自嘲为“二楞子”。南怀瑾早在二十五岁时,就在川北禅门大德袁祖焕仙南怀瑾坐下悟道,后闭关于峨眉山大坪寺,通阅大藏经典。旋即远走康藏,遍访有成就者,应该说此时,已经确立了一生的目标和方向。后来来台湾做船运生意,在兴隆的时候,每天席开连桌,招待四方来客。却因为一次劫难,而一夜之间沦为落魄游子。这种人生的巨大反差,非但没有击垮南怀瑾,反而像“天赐良机”一样,从此树就了一位和一代大师。[31]
多年以后,南怀瑾在说起这段经历时都一言带过,而对于做学问一事,只说“著书都为稻粮谋”。南怀瑾曾经说过:看了几十年的人生,得意忘形者有之、而失意忘形者更甚之。确实一个人假如没有真正的“修养”境界,是很难做到荣辱不惊的。老师在谈及南怀瑾这段最困迫的时期时,大为感叹:根本看不出南怀瑾很穷,那满面的春风;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一样,富有的很!
在《》的序言里,说道:“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什么是大菩萨?大菩萨无疑就是牺牲自己的全部,来成就众生的觉悟。南怀瑾说“世间一切学问,大至宇宙,细至无间,都是为了解决身心性命的问题。[32]
也就是说:都是为了研究人生。离开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讨,便不会有其他学问的存在”。对于有人说《楞严经》是伪经的说法,南怀瑾就实凭据的予以反驳,令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南怀瑾的慈悲和愿力更体现在下面这段话:“生在这个时代里,个人的遭遇,和世事的动乱,真是瞬息万变,往往使人茫然不知所之。整个世界和全体人类,都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夹缝里生活着。无论是科学、哲学和宗教,都在寻求人生的真理,都想求得智慧的解脱。这本书译成于拂逆困穷的艰苦岁月中,如果读者由此而悟得真实智慧解脱的真理,使这个颠倒梦幻似的人生世界,能升华到恬静安乐的真善美之领域,就是我所馨香祷祝的了”。
《》里的精辟之言在于一句话:“凡一切想皆属妄想”。南怀瑾在《》里说:“,它在全部佛法与佛学中,无论思想、理论或修证方法,显见都是一部很主要的宝典。中国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把它列为五经十一论的重心,凡有志唯识学者,必须要熟悉深知。但注重性宗的学者,也势所必读,尤其标榜传佛心印、不立文字的禅宗,自东来传法的初期,同时即交付楞伽经印心,所以无论研究佛学教理,或真求修证的人,对于楞伽经若不作深入的探讨,是很遗憾的事”。大凡学佛的人都比较喜欢打坐、念咒子或者佛号,殊不知理若不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所以禅门有句话: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更可惜的是因不懂《唯识》学而蹉跎岁月、浪费生命的。[28]
独肩《》勾起千年浮沉,揉碎大地山河纷纭落宿常寂。1973年,南怀瑾再序于台时写到:“时轮劫浊,物欲攫人,举世纷纭,钝置心法,况禅道深邃,剋证难期”正如南怀瑾所言,真悟了“道”哪里还有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等闲家具?当众盲摸象、殊途同归之时自然就是“旨绝文词,拈花微笑”而已矣。
佛法的目的是:让普罗大众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达到“常乐我净”的游戏三昧境界;佛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上;而实现佛法的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南怀瑾归纳总结
南怀瑾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通过对儒、释、道三家学问的和归纳,最终的目的无非是告诉人们:东方有圣人,西方也有圣人,此心同此理亦同的道理。而从“平凡”到“高贵”并不存在边际问题,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是要回到平地上来,总不能悬空挂着。因此做到了“大平凡”就是“最高贵”;南怀瑾临终的这一示现,就说明了这一道理。而所谓的“凡夫”恰恰是不甘于平凡者的代名词。人类对于真理的诉求从来没有缺少过热忱,只是当时代的脚步,不得不再次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时,才发现我们离真理(大平凡)相去已经甚远。当我们甚至已经没有智慧,去发现自己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时,那将是整个人类的灾难。[33-34]
南怀瑾这一辈子,从玩索而有成者到马不撤蹄的为法而忘躯至圆寂,真正实践到从“平凡”到“高贵”的最好人生“答卷”。
南怀瑾对人生阐述就是“儒释道合一境界,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在台湾则多由佛道入门(大多数为佛教众),佛教学方面如《》《》《》《》,可以说南怀瑾是密教准提法在台湾香港的重要推动力。
在中国大陆有多数的民众由西方哲学转入东方文化,其中广为流传的代表作品如《》《》《》《》。其中刊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35]
在道家方面,南怀瑾的书籍在命理及中医学亦扮演不可缺的首阶,如《》《》《》等。[36]
南怀瑾轶事典故
南怀瑾习武缘起
南怀瑾自幼个性就好动,并嗜读武侠小说,刚在十二岁时即开始习练种种武艺。起初,随师习练时,固然不知道以南怀瑾衰弱之躯而学此刚猛之拳是否适当,又不能分辨拳艺的优劣,每回习拳之后却有头脑昏昏之感,莫知其所以然,但以从小志慕侠客义行,所以也就勉强自己而照练如仪。
其后负笈四方,人事接触渐广,以心喜武术道功,乃不计耗资,不论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长的人,或具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顶礼叩拜为师。
因此到二十岁前,所拜的师父,各门各派,积加起来亦多达八十余人。所学范围有、,、,乃至,少时亦习弄过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扑击等。
张清江,于杭州国术馆主办全省性国术比赛,南怀瑾亦参与其盛,以姿势优异而获冠军。
抗战前,各县市普设国术馆,都有专人负责,武风维扬,盛极一时。所以,南怀瑾私自反省所习武艺实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过略窥其门径而已,乃决心继续寻师访道,亲近高明。
南怀瑾老道指点
南怀瑾闻上有一老道,传系满清王公子家者,须眉皓白,童颜鹤发,言已成剑仙;闻之,万喜,即往谒数,皆未得见。后逢人求此人皆称无此剑术,若欲习画之则教人画梅。几番迂折,南怀瑾终见此人,再三恳学剑,但学此,不求其他。因南怀瑾意诚坚,终获约谈。
南怀瑾志存学文兼武,经世济时,而诸事分神,恐心不专而无成,遂弃习剑仙,而于学拳仍勤,每日戊夜,必练拳二三时。昔,武师甚多,南怀瑾亦朝夕浸间,跃马剑,臂缚环,腿绑铁砖,亦近于此之“太保生”矣。后访遇僧道多,皆各有长,与城隍山老道之意,大同。
南怀瑾拯救巨赞
1947年,南怀瑾去上海期间,的被国民党特务列入黑名单并计划暗杀,罪名是、、等人向共产党靠拢,同共产党有关系。
巨赞法师闻之,便来找南怀瑾求救,巨赞和共产党合作,共同护佛教。南怀瑾闻巨赞要护佛教,心动之,故有心救人。
南怀瑾赴南京,寻到彼时之保密局任负责人的。南怀瑾曰:“灵隐寺住持巨赞法师不可屠,手下留情,放其一命,巨赞是要留下来和共产党共同保护佛教的”。待到郑介民口头应允不杀巨赞,南怀瑾不放心,要求写一张手令,拿去交给保密局杭州站站长,终救巨赞一命。[37]
南怀瑾历史地位
南怀瑾官方点评
对于南怀瑾的学术造诣,有着非常不同的评价,但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南怀瑾,都掩盖不了他在文化上的光芒。(《海南日报》)[27]
南怀瑾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除此之外,对于医学、卜算、天文、拳术、剑道、诗词等皆有专精,可谓是博学多才。南怀瑾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著述极为丰富,有《》、《》、 《》、《》等三十多种著作,曾被译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影响了众多中外人士。(搜狐网)[38]
南怀瑾名家评价
南怀瑾的写作,是学术通俗化的一种成功尝试。(复旦大学历史教师)
南怀瑾为奇人,虽与严谨学者异其道,但其修养确有高人之境。(历史学家)[39]
南怀瑾看似严厉,但说话常常诙谐幽默,是弟子们心里的“老顽童”。他认为自己是属于社会的,天下的儿女就是他的儿女。他有四个理念:;资本主义财富;社会主义福利;。(南怀瑾弟子张耀武)[40]
南怀瑾的一生不能仅当作“国学大师”、“禅学大师”看待,在学术研究中也多有创新,在有的读者看来,可能有常识性的错误,但总归成绩是主要的。他经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样的质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谈论,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书法家)[27]
南怀瑾不畏人言,为大陆和台湾两岸和平发展奔走,虽然临终功亏一篑,但仍然功不可没。(发起人之一邓可瑾)
南怀瑾没有被任何一种知识,或者是一种文化所束缚。他写了那么多传统文化的书,但在他身上人们却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后遗症”,不做作。(台湾曾子南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曾王君)
南怀瑾“在讲解中调动其平生读书、实践、阅世、思考、教人所得之深厚学养和独到观点,游乎经史子集之中,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不论出世入世,评比精义,正说反说,更提示《庄子》出入禅道的旨意,且以通俗话语,深入浅出,为读者开启智慧之门户。”(总编、历史学家评价)[41]
南怀瑾领袖慰问
“惊悉(南)怀瑾先生仙逝,深表哀悼,(南怀瑾)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切盼(南怀瑾)先生学术事业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谨向(南怀瑾)先生亲属表示慰问。”(前国务院总理于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唁电中评价)[42]
南怀瑾后世影响
南怀瑾总体论述
南怀瑾大师,幼承庭训,天资聪颖,精研国学,一生、、、、、,对、、均有精湛的造诣,十九岁以前广泛涉猎并兼通、、、、等诸门学问,许多拥趸家里甚至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南怀瑾的一大套书籍,足以说明“一代宗师”的头衔当之无愧。
南怀瑾,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先驱者。与普通学者不同的是,南怀瑾堪称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史书”,是一个素非之人,更非埋首书斋之辈。其著述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时至今日,对于那些无法直接了解典籍,不知如何理解、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普通人作了一个重要引导,但其中最为著名,也是传播最广的著作之一,当数《》。 1975年4月,南怀瑾就已开始普及传统文化的。[43]
但因为旧时社会风气认为,传统文化僵硬老旧,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但南怀瑾一直主张传统是随时可以创新的,并非简单的复古。复古,就是把当代中国的命运交给三千年前的古人承担。当代知识分子自己不承担国家的责任,反而让孔夫子扛责任,就把孔夫子打死了。
南怀瑾讲《》,不复古称:“朱熹注释的《论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孔夫子评价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好像是说宰予是一个又笨又坏的学生。但孔门七十二贤,宰予是言语科里的第一。
南怀瑾一直试图还原孔夫子思想家的地位,让世人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认为那些强调纲常伦理一类的东西,是后代儒生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发展而逐渐附加上的。于是,孔子的思想在发展中被曲解和误读得渐渐多了,孔子也成了一个被随便涂抹的偶像。[30]
所以,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南怀瑾一直在讲《》,并充分考虑到从未深入接触过《论语》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加以经史和参,旁征博引,将原文撮编成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一时间引发台湾读《论语》热,很多人甚至将刊登其讲解的杂志剪贴成册。
也正是因为南怀瑾将传统文化解读给大众之际,非议渐生。有人称其是“伪”,也有说《》根本就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对此,台湾学者的话,也许能说明一二。“南怀瑾将文史哲艺道打成一片,不受学术规范所缚,也不受学术流派所限,更不管枝节末微的是非与对错;其行文论事,总,左右逢源;言说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因此,的书可风动四方,也可让没啥学问的人读之欣喜。于是,明白者,知其、难以方物;不知者,便难免有‘随便说说’‘’之讥了。”[35]
· 各方争议说辞褒贬不一,引人深思
“从学术视角看,有些人认为南怀瑾还称不上是一位国学大师,但是从坚持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看,今天又有哪一位学者能超过南怀瑾的社会影响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对南怀瑾的贡献感佩不已。说南怀瑾和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之间少为人知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楼宇烈曾经两次去香港拜访南怀瑾。南怀瑾非常关心北京大学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多次建议北大能够成立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表示自己可以出资支持。楼宇烈将南怀瑾的建议转达北大,在学校等多方支持下,1992年1月,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它就是如今的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前身。此后,南怀瑾如言,为研究中心提供经费予以支持。
南怀瑾平时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没,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曾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44]
南怀瑾非常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播,甚至因此反对,认为这是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南怀瑾认为中国能历数朝甚至外来统治仍不亡,乃是中国文化不亡所致。 故近几年来大力推动儿童读经运动,希望能将读中国古书的基础往下扎根, 以挽回目前国人几乎对中国自身文化毫无认识的大断层。 惟其儿童读经运动,以推动&、、&三者并进,非独厚中国国学也。 而所注重之读经部分,又以四书五经为主,尤以四书为重, 冀能为中国孕育出经世济民之材,而非诗词歌赋之材也。
南怀瑾撒种育才
早在五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南怀瑾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其后,南怀瑾又奔走于美国、香港、欧洲等地,虽偶于经贸领域度化,然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弘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数十年来,南怀瑾虽旅居海外,然心怀故土乡梓,深切关怀着祖国大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晚年尤甚,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弟子赴大陆投资,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并率先在大陆投资1286万美元修建金温铁路,筹集巨额善款在大陆南北十余所高校设立&&,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爱心……凡此种种,令人深为感佩。
日,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被永远地载入史册,但鲜为人知的是,之前的几年里,南怀瑾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付出了很多心血。在《》记者王铭义看来,南怀瑾是以密使的身份架起了沟通两岸关系的一座桥梁,并直接促成大陆与台湾签订九二共识。
南怀瑾认为真正的佛法是破除迷信,佛法的根本是无主宰,有个上帝、阎王,有个命运做人家主宰的是没有的,主宰的都是你的心。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所以,2000年,南怀瑾又在太湖边亲手创办了,秉承宋明书院之教育,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道授业解惑,践行“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所以,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张耀伟就曾说:”做名人难,做一个要无时无刻都为人师表、做人楷模的名人更难。南怀瑾一生结识的人可谓三教九流,但真正惺惺相惜的恐怕也没有几人。这分热闹中的孤独别人怕是不知道,所以南怀瑾的那分叹息更是一种无奈”。
作家虽对南怀瑾著作的学术性有质疑,却也称赞其在传统文化普及方面的功绩:“他打通了庙堂和江湖,让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了亲切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入门的可能性……大陆的知识分子没有完成文化现代化、知识现代化的任务,大众对世俗化的知识、学问是有需求的,所以南怀瑾的著作填补了这个空白。”
南一鹏则一语道出父亲的心思:“不同于学院派中规中矩的思路,这就是其讲学的风格,大抵能引起人们关注传统的心思,父亲的目的就达到了。”
·首次披露南师最后的表达,手书“”[45]
据南一鹏回忆,在太湖的最后几年里,南怀瑾“一如既往,过着简单的生活——接待处理事务,众人交谈,讲课目,打坐、看书、写作。”[33-34]
2012年8月,南怀瑾身体出现不适,在身边弟子的建议下,去上海就医。南一鹏记述,由于自己身在美国,不能及时赶到,两个弟弟陪在父亲身边。南怀瑾住院几日后,病情状况出现严重化。医生在努力后表示:“我们的能力到此为止了。”听到这样的决定,南怀瑾弟子马宏达心痛地对南怀瑾说:“老师,接下来要靠您。”此时南怀瑾已经无法说话,就用笔写下:“明白,好!”南一鹏听弟弟向他描述,“随后又有学生们来去,父亲就再写下两个字:平凡。”[45]
南一鹏接着写道:“我可以了解,这就是父亲一生修行的总结。社会上关于我父亲的言论很多,有神化的,有妖魔化的,有赞美向往的,有顶礼膜拜的,最多的还是真实懂得修正自己的,所有的反应就是镜中的倒影,自家的心性而已。现在父亲对大家最后的话,就是‘平凡’,如是而已。”[46]
《南怀瑾的商业智慧》仿佛在为世人打开了另外一个金矿,让大家看到南怀瑾的身上还另有挖不尽的宝藏——除了、、、、、等身份之外,南怀瑾还有更多的无限可能。确实,南怀瑾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门学问。[10]
所以,台湾著名国学大师叶蔓说,当年跟着南怀瑾学习,常常会因南怀瑾简短的一句话,甚至是几个字,便如醍醐灌顶般顿悟,若从处世行径上看,南怀瑾与孔孟等儒家贤圣明显更为相似。因此学界曾对南怀瑾的评价“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不过南怀瑾大师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并不满意,甚至给自己的评语称:“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没有一样是对的。”
南怀瑾评议与乱
而在南怀瑾逝世的此后三年,社会上各界人士对这位老南怀瑾的评价褒贬不一,可以说基本趋于两极神魔化,也正因为如此南怀瑾的第三子南一鹏为还原公众一个真实客观的南怀瑾,才编写出版书籍《》,这种现象才有所改观,只不过仍然有一些不法之徒成立微信号,假借南怀瑾的名义推广国学,顶着南怀瑾的声誉招摇撞骗,为非作歹,实际上做的正是欠缺礼义的表现,将南怀瑾的学说,既无礼,也无义。碎片化的短语或许可以起一时的作用,但是见树而失其林,更是可惜。南一鹏表示说,现代人每天接触大量资讯,而无启发;接受大量的碎片化资料,而无整合;所以产生偏见、滋生谣言,很容易误导大众,这也是标准的速食文化表征。这些求一时眼球而不能心中生根的做法,正是文明肤浅的现象。
我们不可否认南怀瑾在诸多领域的博学多才,甚至作出了诸多伟大的成就,尤其是南怀瑾在最后六年,为后世留下30万册珍贵藏书,内容涵盖儒、释、道、医学、军事等各领域,其中不乏一些孤本、善本,南怀瑾的学生已针对这些书籍进行整理造册、上架保存。查旭东曾说,现在普通读者难以看到这些藏书,但今后有望将部分藏书转成电子版本与世人接触,“由于工作量巨大,现阶段仍以保护为主”。[4]
·杂学与国学,真实客观
但是所谓“学专则精,学多会杂”,所以有人曾如此谈笑评价老南怀瑾:“观近代以来,阅遍佛道二藏的,公开的有与二人,若说南怀瑾与对比,还是有差距。圆顿子著作,技高一筹,化经典于无形之中,留意之处皆学问,当然,只有看过道藏的人都知晓,况文笔立论,皆有可观,有理有据,快意恩仇。惜其大业未尽,早返玉京,令人扼腕,虽得享高寿,但距仙何远。而南怀瑾其修持以禅密为主,据说得了密宗真传。其文字,老到圆滑,深谙世事,虽有包装炒作嫌疑,但长袖善舞,终为福寿双全之人。而国学大师,殊为不妥,杂学大师,较为恰当。”正因为如此,后世也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做人当学,学识当如!”
而如今,的那把竹藤椅上再也无法看到此人谈笑风生的模样,南怀瑾大师用95年的修行为世人留下的,却是无尽的影响。[14]
南怀瑾人物争议
南怀瑾国学大师纷辩
南怀瑾是江湖骗子?
1976年,根据南怀瑾演讲辑录的《》在台湾出版,受到了广泛追捧,到1988年时已翻版达18次;1990年,出版社将《论语别裁》等南怀瑾著作引进大陆响起轰动,时至今日,多数人知晓南怀瑾,誉之者尊称其为“国学大师”、“一代宗师”、“大居士”;但也因此围绕著南怀瑾本人和南怀瑾的作品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毁之者直斥其是一个“江湖骗子”、“篡改三教混淆古今”。学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南怀瑾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是打通了庙堂和江湖,让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了亲切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入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南怀瑾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也存在着很多问题。[36]
网络名人亦曾撰文,指南怀瑾试图用哲学去解释科学,其文章又有中国历史的常识错误,称其为信口开河的“国学大师”。[51]
南怀瑾的弟子王学信在对其的回忆录中写道:“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南怀瑾……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弘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26]
南怀瑾是文化名人,不是国学大师?
南怀瑾堪称文化方面的“奇人异士”,但并不是搞学术的,南怀瑾的言论经常让人感觉荒诞不经,不像是个严肃的学者。走红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政府支持的“”;南怀瑾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推动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和两位“国学大师”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南怀瑾高寿、矍铄、著作等身……,“扮相”要远胜于。一份1991年出炉的文件《苏联巨变之后中国的现实应对与战略选择》中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如果不能有效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确立就将成为,无本之木。”也正是从此之后,“国学”逐渐兴起,乃至成为一种“热潮”。“国学热”里从未缺乏官方的身影,孔子像甚至都一度进入了天安门区域。
看了南怀瑾这类书和演进,我们不得不承认南怀瑾确是文化方面的“奇人异士”,但“奇人异士”终归是混江湖的,而不是居书斋的。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在政府和商人出于各自目的的追捧下,一位位“”诞生了。只是,媒体总得守住“事实”的底线吧?[52]
南怀瑾伪国学风波
2007年的一天,有一名小学生打电话问南怀瑾是否出版了一本名为《》的书,但南怀瑾没有在出版过这本书,而该书的作者张保文、许庆元也没有来过太湖大学堂听自己的授课,但在书中却有诸多“南怀瑾认为”、“南怀瑾说”的论断。于是南怀瑾的秘书马宏达找来律师徐涌,南怀瑾走上了诉讼之路。
2009年,徐涌向北京市石景山区和朝阳区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诉书,首批先是状告了、和,认为这三家出版社没有征得南怀瑾的许可而使用南怀瑾的照片作为书籍封面,请求法院判决这三家出版社立即停止肖像权侵害、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后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决定将南怀瑾在朝阳区人民法院起诉的两个案件并入石景山区人民法院进行庭前调解。但南怀瑾与三家出版社因为没能达成一致的赔偿数额而调解失败。
2010年5月下旬,徐涌向东城、西城和朝阳法院再次提交了起诉状。这次起诉涉及到了近十家出版社的七部图书,提起的是姓名、名誉权之诉。但是徐涌仍然没有得到立案的结果。[53]
南怀瑾纪念缅怀
南怀瑾三年祭辰
南怀瑾先生辞世三周年祭辰
南怀瑾辞世三周年祭是由在南怀瑾先生去世三周年所作的祭文。
南怀瑾编书作传
晚年口述立传记,弟子王国平抒写《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一书是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晚年亲自指定的口述传记作者王国平,对南怀瑾去世前一百天生活的真实记录。一代宗师南怀瑾在生命最后关头的隐秘细节,在书中如画卷般逐次展现于世人眼前。南怀瑾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以及临终前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最后思考,尤其值得关心中国文化命运的人们深思和记取。[54]
三子南一鹏整理其父生平编著《父亲南怀瑾》这一人物传记
《父亲南怀瑾》
是首部最完整还原南怀瑾一生的传记作品,作者南一鹏是南怀瑾的第三子,是子女中跟随父亲时间最长的一位。饱蘸深情的笔墨,从“继志述事”的立场,详尽述说了南怀瑾少时在家乡开蒙立志、青年离乡拜师访道、花甲至美国传道授业、古稀回香港广行善业、晚年归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阶段的点滴,记录了南怀瑾亲身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南怀瑾的“言教”、“身教”和“家教”,以生动亲切、真实感人的亲人视角重现了南师一生言传行事的传奇。[31]
文教基金会特推《不堪风雨乱红尘》纪念南怀瑾九十七岁冥诞
为纪念南怀瑾九十七岁冥诞,南怀瑾文教基金会与特推出特别推出《》影片档。系对怀师相当景仰的台湾歌手,多年来翻阅南怀瑾的诗集,并将其中的词句,谱成这首《》。[55]
南怀瑾故居开放
南怀瑾故居重修对外开放
南怀瑾故居,原取名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位于浙江省乐清市翁垟街道地盐村,占地4.29亩,房屋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故居整体呈两层楼中式风格,三面环水,白色围墙围绕建筑,围墙搭配灰色方格窗和灰色瓦片,木质大门搭配褐色梁柱,庭院左侧南怀瑾站姿全身铜像。中心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成为当地人文娱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南怀瑾故居旧址是南怀瑾从出生到17岁的居住地。
1992年,乐清市人民政府经南怀瑾本人应允后,捐资500万元将旧中心重新扩建修缮,于1995年2月投入使用 。日,因南怀瑾中途去世改名为“”。[56]
2013年4月,乐清市耗资600多万元及时启动抢修工程,经过一年间的修复,终于以江南园林古建筑式的风格落成。日经过修葺重新开放,浙江省乐清市地方人民政府特意举办了“南园秋高”主题论坛,至2015年已有一年多,被誉现实版“秘密花园”。[57]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CCTV央视网-视频人物.[引用日期]
.东北林大考研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来源: 新华地方).[引用日期]
南怀瑾.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M]. 东方出版社, 2014.全本
.新华网副刊(来源: 羊城晚报).[引用日期]
.网易(来源:《羊城晚报》)[引用日期]
.新华网(浙江).[引用日期]
.和讯网(来源:《新京报》)[引用日期]
.《华商报》网络版[引用日期]
.温州网[引用日期]
.爱奇艺[引用日期]
.《温州日报》数字报[引用日期]
.腾讯文化.[引用日期]
.搜狐新闻中心.[引用日期]
.未来网(来源:立身国学教育).[引用日期]
.中国乐清网.2003年-10-14[引用日期]
.温州日报数字刊(电子版).[引用日期]
.温州网–温州都市报.[引用日期]
.新浪网(来源: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优酷视频[引用日期]
.《人民文摘》电子版[引用日期]
南怀瑾.南怀瑾选集全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全本
.腾讯新闻.2015[引用日期]
.土豆视频[引用日期]
郭冰. 从《论语别裁》探析南怀瑾的学术风格[J]. 卷宗, 3-294.
李英楠. 寻找优秀的教育方法——记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创办者、国学大师南怀瑾[J]. 教育, -43.
.凤凰网(来源:《海南日报》)[引用日期]
陈士强, 郭建庆. 南怀瑾的历史研究法[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50.
南怀瑾. 南怀瑾选集(第9卷)--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精)[M]. 复旦大学, 2009.全本
.搜狐网.[引用日期]
南一鹏. 与天下人同亲--我的父亲南怀瑾[M]. 上海大学, 2014.全本
.华龙网(来源: 青岛早报).[引用日期]
.新浪网新闻中心(来源:工人日报).[引用日期]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引用日期]
.人民网(来源:解放日报).[引用日期]
.新华时政(来源: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中国江苏网(来源:新浪网).[引用日期]
.搜狐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来源:《新京报》)[引用日期]
.中国广播网[引用日期]
.腾讯文化(来源:羊城晚报——记者何晶).[引用日期]
.腾讯文化.[引用日期]
.东南商报.[引用日期]
陈欢. 缅怀国学大师南怀瑾[J]. 考试:高中文科, -15.
.腾讯文化.[引用日期]
.中国新闻网(来源:文汇报).[引用日期]
易哲知. 南怀瑾与&勾通孟子&[J].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月刊, -13.
潘富恩. 南怀瑾与浙东学派[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46.
柴爱新. 书院复兴——南怀瑾的太湖大学堂[J]. 华人世界, -30.
.凤凰文化(来源︰中国网).[引用日期]
.搜狐新闻[引用日期]
.腾讯网评论专栏.[引用日期]
.新华网(来源: 法制日报-法治周末).[引用日期]
王国平.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M].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4.全本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网易传媒.[引用日期]
.光明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赌博技巧开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