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红楼梦问道王羲之

质疑于钟华老师《问道王羲之》关于黄山谷的评价
&&&&&&&&&&&&&&&&&&&
为黄山谷喊冤
&&&&&&&&&&&&&&&&&&&&
——质疑于钟华老师《问道王羲之》关于黄山谷的评价
观看了于钟华老师在“百家讲坛”的《书法档案》以及《书法报》的文字连载,又购阅了《问道王羲之》。以为《问道王羲之》是继孙晓云老师的《书法有法》之后,一本极好的关于古典书法的文化读物。为什么说是古典书法的文化读物,因为于老师始终把书法放置于文化这一概念之下来思辨。在梳理古典书论的过程中,于老师总是借助古典汉语言留存的历史文化痕迹来破解古典书法的秘密。此外,本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接受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启示,去破解古典书法的秘密。当然,其结合中外哲学、心理学,以及西方美学的研究方法,甚至借助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典书法成果的启示来破解古典书法秘密的方法,即具有现代性开放性的研究方法也是我所喜欢的。
然而,关于黄山谷部分的表述却让人很难接受。在“黄庭坚:书法的‘罪人’”这个章节中有两个说法,一说“我对黄庭坚这个人是绝对的认可”,一说黄庭坚为宋元以来今法的第一人。(为了便于表述,本文的引文都是《问道王羲之》一书)评价似乎极高,然而文本最终却把黄庭坚定论为“罪人”。标题的“罪人”是加引号的,本以为是说反话。可“中国书法史上出现了一个分水岭,黄庭坚起到了一个不好的作用”一语表明,在于老师那里黄庭坚是实实在在的书法罪人。“罪人”的依据是什么呢?
依据一。黄庭坚放弃依照晋唐旧法制作的“诸葛家笔”,改用新师傅“吴无至”制作的“无心散卓笔”,并由新笔连带出新的笔法——“悬腕”法。由于黄庭坚的提倡以及皇帝赵构的推崇,不仅使“晋唐那种自由的方式彻底丧失”,也使晋唐那种具有笔芯、笔柱、笔被、笔腹的毛笔制作方法彻底失传了。
依据二。黄庭坚的新笔法背弃晋唐之法,结果导致“神采”“形质”兼具晋唐书法的沦丧,之后的书法就只注重“形质”而不知“神采”。具体说就是宋之后的新笔法使“人们在书写之中被书写本身左右,在书写之中丧失了自我,丧失了自由”。
依据三。于老师依据是吴宗济先生“书话同源”的理论,认为书法是人类思想启动和变化的静态模式,所以书法应当是一种自然的书写,书法里面的情感才能自觉地流露。晋唐的书法就是这样一种自然的方法,而黄庭坚则是“为了使自己的书法作品能够在形式上很漂亮,他通过自己的影响不断把书法拉向了纯粹的视觉性,使得表达真情的晋唐古法在他那里终结了。”
以上的信息归纳至《问道王羲之》163-175页的文字,信息表明在于老师那里只认同黄庭坚这个人,不认同他的书法。只认同晋唐书法,不认同宋以来的书法。听百家讲坛的时候对这个讲法就觉得有点疑惑,阅读书籍确认这个观点之后就更加不解。于老师的“书法档案”到黄庭坚之前就戛然而止,黄庭坚至今九百多年时间里的书法竟然进入不了“书法档案”。
下面谈谈笔者不同的看法。
看法一。“无心散卓笔”的出现,应该是缘于时代书写条件的改变,而不是也不可能缘于一个书家的书写方法或习惯而改变。犹如真书好像突然间最大限度地在王羲之身上体现出来,这绝对不是王羲之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的道理一样。书家对“诸葛家笔”的不适应也并非始于宋代,“传说唐代书家柳公权向笔工诸葛氏求笔,诸葛氏将当年王羲之常用的笔相赠,柳氏却不适用。”朱友舟的《鸡距笔》(《书法报》)也说:“柳公权曾经评价鸡距笔出锋太短,伤于劲硬。”之后的《散卓笔》一文引用李阳冰的《笔法诀》证实“散卓笔”在唐代已经存在”(《书法报》)信息表明诸葛家确实是晋法毛笔制作的传承者,透露唐朝人所使用的毛笔已经不完全相同于王羲之使用的毛笔,散卓笔也并非宋才横空出世。即旧法毛笔的变革并非起始于黄庭坚那个时期,至少从唐朝起就开始有不同于晋人的制笔方法。按照孙晓云老师《书法有法》的考证,“无心散卓笔”与宋朝桌椅普是密切相关的。
把“无心散卓笔”新笔连带出新的“悬腕”法的出现,罪归黄庭坚似也不妥,因为“悬腕”法的出现是缘于桌子的普遍使用。当人们普遍使用桌子起,就放弃晋唐那种左手执纸,右手执笔的书写方式。当人们把晋唐人书写时左手的任务交给了桌子,左手就被解放出来了。其实晋唐人左手执纸右手书写,晋唐以前人们也用此法,只不过左手执的不是纸张而是简或牍。即桌子还没有走进人们书写活动的时代,中国人是习惯于左手执纸(简牍)右手书写的。可见决定书写方法的是书写材料的变化,材料变法跟着变。桌子的普及,使书法摆脱了晋人仅靠左手控制的那个有限的“窄小”空间的辖制,进入了一个可铺展的“宽大”时代。“古来无大字”指的就是仅仅依靠双手控制书写的历史时期,所以世传晋人的书法都是小字。不是他们不会或不愿意写大字,而是没有写大字的条件。可以肯定,要是让王羲之们拥有黄庭坚们的书写条件,那么晋唐时代的书法绝对不是我们现在见到的那样一种模式。晋笔晋法失传罪归黄庭坚不妥吧。
看法二。关于黄庭坚“把书法拉向了纯粹的视觉性”的评价是正确的,因为黄庭坚标志性的楷书就是一种个性化的笔画结构,其草书则有明显的安排和讲究。书法走向纯粹视觉性有问题吗?
其实,根据汉魏晋的书法美学原则,黄庭坚的楷书方法才是正确的。汉代蔡邕《笔论》把书法定义为“书者,散也”(后人都把这“散”字解释为抒发感情抱负的意思),另外“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其中“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的定义清楚表明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书法要求书家不仅要把每一个汉字写得像某种生命的形态,而且每个笔画也都要充满生命力。延续这一理论,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后面还有与之呼应的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论述。根据汉至晋这一书法美学原则,以《松风阁诗帖》为代表的去规整的黄氏楷书岂不是晋人楷法的践行者?
把“纯粹的视觉性”书法排斥在“书法档案”就更让人不解了。写在纸上被后人承认的古典书法至少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类似于《兰亭集序》书家的“文稿书”,另一类是为了书法而书法的“抄(诗文)书”。于老师以晋唐古法才是能够表达真情实感的书法为由,将黄庭坚同时代及其之后历代书家的书法及其书法活动排斥在他的“书法档案”之外。这个观点恐怕没有多少人会同意,原因很简单,晋唐留下的书法就不完全都是“稿书”。比如被于老师纳入分析唐朝张旭的狂草《古诗四贴》,就是一幅不折不扣的“纯粹的视觉”书法。宋以来文人的书法文化活动蔚然成风,其源头至少起于汉末。汉代赵壹《非草书》所描述文人们忘情心追手摩书法的状态,以及“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的批评,强有力地印证文人追求的书法与日常的书写是两回事,证明书法就是为了“视觉”而诞生的。另外从王羲之的书法帮助老妪买扇子,书写《道德经》跟道士换鹅,到唐朝四明狂客以及张颠醉素的书法行为,都可以印证晋唐书法并非完全都是承载思想情感的书法,“纯粹视觉书法”宋之前就古已有之,并非肇始于黄庭坚。
晋人书法也是“视觉性的”书法,只不过到了黄庭坚这里又有了变化,或者说黄庭坚进一步丰富了书法的“视觉性”。比如草书,晋人更多的是在每个字的草法上寻觅构造的方法,黄庭坚则是在长篇草法的构造有了新的方法。这个过程是有脉络可寻的,甚至可以说是起源于王献之对王羲之草法的变革。从王献之的《中秋帖》,到张旭的《古诗四贴》和怀素的《自叙帖》,再到黄庭坚。清晰地显示大草的发展脉络,《中秋帖》是行的上下连贯左右不顾,《古诗四贴》在行连贯的基础上又左右兼顾,《自叙帖》则是长篇大草的实践,黄庭坚的代表作《诸上座》帖则创造了大小穿插,左右移位,上下左右互补(《山谷题跋》“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可以印证其草书的来历)。追求书法的纯视觉怎么就是一种沦落呢?当书法依旧以汉文化为载体时,它的任何表现形式就一定还属于汉文化的范畴。强调书法只能依照晋唐的方法,那才是一种狭窄的文化观念。
看法三。关于“书话同源”于老师也列举了唐朝怀素的《自叙帖》和张旭的《古诗四贴》作为例证。用《自叙帖》来论证书法与书家思想的一体化是合适的,因为怀素所书写的是自己的书法经历,这样的书写才有实现书法与书家思想一体化的可能。但是也有人怀疑《自叙帖》应该还有另外一种稿本,因为文稿是边思考边书写的,其真实的呈现形式应该是孙过庭《书谱》的模样,而《自叙帖》前后连贯,上下左右都有很好的呼应,所以应当是为书法而书法的特殊文稿。张旭的《古诗四贴》并非在表达自己的任何东西,他抄录了四首古诗,前两首书是梁•庚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和四五少年赞》。这种抄录古诗的书法,叫我们如何去考量书家书写时的内心情感?诗歌作者不同内容不同,但是用的是同一种格式的笔墨线条。稳定的笔墨线条,它怎么能够表达至少四个主题两个诗人的情感,或者说是张旭书写时起伏变化的情感?
在“书法中的连读”一节中,于老师讨论了书写和语言如何同步的问题。于老师先肯定书写无法与思想同步,书写滞后于语言的表达或思考是一种事实。然而,于老师却认定“王羲之完成连读的任务以后,就使得书写和语言这两个东西通过书法合二为一,我想到什么,我的手随时就跟到哪里,就已经写出来了”(《问道王羲之》154页)。仅仅凭着王羲之书法中的几个连读墨迹,就可以下这样的结论?这样的推论很不靠谱,如果说是个别词语同步还可信。汉字的复杂与繁难是明摆着的,一个词语蹦出来不过几分之一秒,几分之秒一的时间可以完成书写的汉字寥寥可数。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墨迹是最好的例证,因为书中有一处漏字,六个改错,这是王羲之的书写并没有能够与语言同步的最好例证。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恰好是其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因为它自然、率真、不造作、不安排。书法的连读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不错,但是书法是否与人的思想情感同步并非影响书法的要素。要说速度和同步,王羲之写字肯定赶不上“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中的官狱,书法肯定也没有他儿子《中秋帖》一路的快,更不可能比肩张旭的《古诗四贴》。所以不是同步不同步的问题,而是精熟不精熟的问题。是精熟到书写的时候只忙于表达而忘却了书法,然而由于其技法不仅纯熟高明,即使放笔写来也可以字字精彩,丝毫不见荒率破败(即使是错别字),上下前后左右头尾都无懈可击。即使有误,恰好又可以结合文本的语言意义,从情感或情绪的意义给予填补解说。人们大抵就是据于这样的审美收获,才有高级书法流露书家真情实感的说法。
根据现存的资料,说晋人书法是最自然流露书家情感的书法是可信的,因为当时晋人没有把书法活动跟日常的生活剥离开来,他们展现书法的载体是书信或便条,他们是用书法来包装自己的言语、情感以及所要传达的信息,所以没有刻意去构造一个所谓整体视觉效果的意识。“乘兴而来,兴尽而归”这一魏晋风度,拿晋人的书法作为印证是最恰当不过的了。“顺性而为”的人格魅力,最终造就晋人书法的自然和率真。而自然和率真恰恰是最高级艺术不可或缺的要素,当然这种自然和率真跟后人的书法概念是不完全一致的。所以只能说晋人的书法拥有书法的灵魂,但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去构造书法的外部形式。在晋人的基础上后人用自己的方式给书法安排了一个所谓的外部形式——章法。章法确实使书法变成一种有序的格式,然而客观上却把书法引向形式主义。书法的历程如此,其它艺术比如原始的舞蹈、诗、歌也莫不如此。若以此为理由不让宋之后的书法进入“书法档案”,那么唐人的律诗、宋人的词、元人的曲岂不也要排除在“诗歌档案”?
       
我还是喜欢《问道王羲之》,该书对书法密码的破解部分让我对书法尤其是笔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于老师对晋人书法的崇拜可以理解,但是其“书唯晋唐论”实在难以接受。其实即便于老师找回晋人造笔的方法,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晋人的笔法,也不可能重现晋人的风采。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拿着晋笔晋书与人交流,岂不是天下第一怪哉。即使有人愿意如此交流,那么也是一种仿古的行为。只要是模仿,晋人最为可贵的率真和自然必然消失,这也是现代人模仿古人的手札都得不到喝彩的原因。况且晋人书法里的思想行为也不全都高贵到哪去,被于老师极力追捧的《奉橘帖》固然精彩,然而内容与情感却不怎么样。一次顺手送人三百枚橘子,在种植水平低下的年代,三百枚就是一个令人咂舌的数字,所以从本质上说跟“王恺石崇斗富”并没有任何的区别。实际两晋社会风气极坏,那时所有的率真与自然就是对败坏社会风气的反动。王羲之的父兄王导、王敦是东晋政权得以建立的背后推手,东晋创始之初的实际掌权者。王氏家族是显贵一族,其子弟难免具有贵族虚浮习气,起码《奉橘帖》的显贵做派就很难让人觉得高尚,更不必说伟大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百家讲坛》收视率狂跌或淘汰 观众审美疲劳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xiaodan
《百家讲坛》主讲人、浙江大学博士于钟华近日为新书《问道王羲之》在京举行签售。相较于《百家讲坛》当年新书签售场面之红火,荧屏讲师们如今已走下“神坛”,黯然失色。出版方中华书局表示,如今《百家讲坛》系列书的起印量已从几年前巅峰期的百万册下滑到两三万册,签售现场冷落,不再有昔日之火爆,令人恍若隔世……
地位岌岌可危
《百家讲坛》最红时堪称“造星机器”,它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荧屏桥梁,并捧红了易中天、纪连海、于丹、袁鹏飞、阎崇年、马未都、王立群等一批专家型荧屏明星。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创造了《百家讲坛》0.57%的高收视,纪连海的《历史上的和珅》更是创造了0.69%的最高收视。一时间,这些学者明星出场费甚至可与歌星、影星比肩。然而,时隔多年,《百家讲坛》不仅已经失去“造星”功能,收视率也直线下降,由此,相关图书不再火爆也在情理之中。
纪连海向媒体透露,从去年10月份起,除了他讲的李莲英系列之外,“收视率再也没有超过0.1%。”收视不到0.1%和他曾经创下的0.69%相比,甚至还不到七分之一,可见下降之猛。有一阵,由于《百家讲坛》收视连续跌出央视10套所有栏目前十名。按台“末位淘汰”标准,其地位岌岌可危,甚至一度传出了将停播的传闻。当年,很多出版社都争抢《百家讲坛》主讲人的图书版权,所有书都要争着和央视签约,价钱抬得很高。易中天的《品三国》出版时,甚至举行了一场吸引全国出版社关注的无标底竞标,最终上海文艺社以55万的首印数和14%的版税夺得了《品三国》的出版权。当时《百家讲坛》其他一些主讲人的书起印量也在十万册以上,而如今能有两万就不错了,也有不少出版社为此亏本,印多了砸在自己手里。
中商情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中商情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5 邮箱:
大家都爱看
7月4日讯,记者获悉,国务院会议决定暂停IPO,此举由国务......
环能科技中报利润分配拟10转12
环能科技7月5日晚......
日,沪指上涨0.87%再创年内新高5178.19点。201......
日,沪指上涨0.87%再创年内新高5178.19点。201......
俄罗斯双屏手机YotaPhone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前联通版Yota......
还记得今年初,小米发布的千兆网线吗?如果你觉得1.5米的长度不太......
7月3日下午消息,蚂蚁金服对外宣布完成首轮融资,......
在去年一年利润翻倍,在线餐厅预订商Chope获800万美元
现在是北京时间1:05,完全是个夜猫子潜伏观影的最佳时间点......
跑男第二季完美收官,让我们为《跑男2》成员们的精彩表现点赞,而......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何风光不再? |百家讲坛_新浪新闻
  《百家讲坛》主讲人、浙江大学博士于钟华近日为新书《问道王羲之》在京举行签售。相较于《百家讲坛》当年新书签售场面之红火,荧屏讲师们如今已走下“神坛”,黯然失色。出版方中华书局表示,如今《百家讲坛》系列书的起印量已从几年前巅峰期的百万册下滑到两三万册,签售现场冷落,不再有昔日之火爆,令人恍若隔世……
  地位岌岌可危
  《百家讲坛》最红时堪称“造星机器”,它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荧屏桥梁,并捧红了易中天、纪连海、于丹、袁腾飞、阎崇年、马未都、王立群等一批专家型荧屏明星。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创造了《百家讲坛》0.57%的高收视,纪连海的《历史上的和珅》更是创造了0.69%的最高收视。一时间,这些学者明星出场费甚至可与歌星、影星比肩。然而,时隔多年,《百家讲坛》不仅已经失去“造星”功能,收视率也直线下降,由此,相关图书不再火爆也在情理之中。
  纪连海向媒体透露,从去年10月份起,除了他讲的李莲英系列之外,“收视率再也没有超过0.1%。”收视不到0.1%和他曾经创下的0.69%相比,甚至还不到七分之一,可见下降之猛。有一阵,由于《百家讲坛》收视连续跌出央视10套所有栏目前十名。按电视台“末位淘汰”标准,其地位岌岌可危,甚至一度传出了将停播的传闻。当年,很多出版社都争抢《百家讲坛》主讲人的图书版权,所有书都要争着和央视签约,价钱抬得很高。易中天的《品三国》出版时,甚至举行了一场吸引全国出版社关注的无标底竞标,最终上海文艺社以55万的首印数和14%的版税夺得了《品三国》的出版权。当时《百家讲坛》其他一些主讲人的书起印量也在十万册以上,而如今能有两万就不错了,也有不少出版社为此亏本,印多了砸在自己手里。
  观众审美疲劳
  《百家讲坛》为何出现收视冷落,人们议论纷纷。
  《百家讲坛》主讲人翁思再认为,节目品位较高,但帝王将相说多了,选题变得越来越窄。《百家讲坛》学者说来说去还是那些人,新人难以出现,形式多年不变,再加上全国各地类似节目一窝蜂竞相模仿,时间久了,难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文化中国》主持人今波说,《百家讲坛》当年之所以火,是因为国学热、学者明星、文化通俗化等元素的合力造成的。但时间久了,新鲜感过去,节目又没有创新,就出现了疲劳期,遭遇了瓶颈。像易中天、于丹那样善于演讲的学者可遇而不可求,就那么几个,可谓凤毛麟角。再说,有的学者即便很能讲,但学术界对这种通俗化的表达评价不高,甚至引来争议,不利于学术地位的提升。
  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百家讲坛》还是过于精英化、学术化,若将自己定位成更通俗化,更接地气,还可浴火重生。因为,老百姓对历史文化、国学知识的需求很大。这点,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发行量近一亿册并影响了几代人、从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荧屏热播等现象中得到佐证。
  方式十年不变
  《百家讲坛》出现的收视冷落令人想起了央视另外两档讲坛类节目《开讲啦》《青年中国说》的兴起。《开讲啦》《青年中国说》不仅播出后收视一路创出新高并名列同时段全国第一,而且,这两档节目在互联网上的点击量总数超越了10亿。这是一个更值得令人欣喜的数字,同时也证明了讲坛类节目唯有创新,与时俱进,才有出路。
  与《百家讲坛》相比,《开讲啦》《青年中国说》无疑更具互联网的新思维。《百家讲坛》是专家、学者“一桌、一人、一口”的自我演讲与单向灌输,10多年未变,既没有观众的互动环节,也没有彼此争论的空间。虽然说《百家讲坛》定位是“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但这是一座单向通行的桥,而老百姓通向专家,则是此桥不通,这束缚了大众思考,在“互联网+”给这个世界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显然有点落伍。
  而登上《开讲啦》《青年中国说》讲坛的嘉宾都是现身说法,犹如自媒体“自我发声”,而台下众多听众可与嘉宾积极互动、讨论甚至争执,犹如网上点赞、点评、争论,充满了互联网的平等、互动、宽泛、多元、参与、挑战等特点,并展开自由碰撞,这无疑比单向说教更具吸引力。何况,与《百家讲坛》相比,《开讲啦》《青年中国说》更贴近当今时代,话题更接地气。由此可见,节目潮起潮落,其实反映了节目创新与守旧的巨大落差。
“把三个书架分给5个人,前三个人每人拿了一个书架,各拿出一百元,分给剩下两个人,请问每个书架多少钱?”这道题对小学生来讲确实有点难度,但并没有难到奇葩的程度。大学生不会做这么简单的题目,还有理了?
到手的宝贝得而复失,大抵是世间最倒霉的遭遇之一。广东惠州的林先生就摊上了这档子事。林先生花钱从江底捞出44根阴沉木,估价50万元以上。正在与买家谈价格时,当地警方介入,初步认定为乌木,暂扣了去。
一是福州版“雷政富事件”,据说有22名处级以上官员被拖下水,其中还有一名女官员;二是江西安远县一副镇长被曝与多名女性存在不正当关系,当事人称曾因不雅照被遭敲诈10万元;三是武汉某高校前校花打入深圳富豪圈,闪婚骗巨款逃往国外。
浙江的高考总分第一批次为810分,上海的高考总分为600分,江苏的高考总分只有480分,浙江的一本线比上海的高考总分还高。拿这种总分都不同的考试来比较,甚至还有机构搞出排行榜,有意义吗?《问道王羲之》:于钟华引用历代书论解密“书法档案” | 北晚新视觉
《问道王羲之》:于钟华引用历代书论解密“书法档案”
日讯,今年4月30日到5月11日,央视《百家讲坛》开播一档叫做“书法档案”的系列节目。整整十二期,垄断了一整个黄金周。主讲人叫于钟华,1974年出生于安徽亳州,著名书法家陈振濂先生的入室弟子,经由十年闭关,先后在浙江大学获得书法学学士、硕士学位,现攻读哲学博士。在《百家讲坛》众登台者中,于钟华的讲法显得很独特:十二期节目溯游而上,从苏东坡、颜真卿、怀素、张旭一直讲回“书圣”王羲之,一边讲一边当场挥毫示范。他引用历代书论,层层解析他所悟到的顶级书法家的“内传笔法”。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档案解密方式使他一夜间粉丝量剧增,吸引了大波“鱼翅”(于钟华粉丝的昵称)。最近,“书法档案”的讲义由中华书局出版,还起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叫《问道王羲之》。
在网上的书法家论坛中,有人提到于钟华,说他为人低调、学问好,家中藏书万卷,买书简直像买青菜一样。在中华书局见到于钟华时,第一印象的确印证了“低调”的说法。他极有耐心,把书法的门门道道都向你娓娓道来,即便是个完全的外行,估计在一小时里也会对中国书法的总体发展脉络有个大致清晰的了解。不过,于钟华倒是觉得,虽然自己平时为人处世算是“低调”,但做起和书法相关的事来,其实也有点“高调”,一旦和人争论起专业问题来就会滔滔不绝,不给别人插话的机会。
于钟华认为,书法不是“技”,而是“道”,因此须越过宋元以来的临摹法则,踵武以道摄技的晋唐名家。他的新颖理念令一众苦修书法却无法突破瓶颈的习书者信服,但在书法界业内,也引发了一些争论甚至质疑。“自来学书法都是临帖,为什么会有错?”“书法是否承载得起‘道’?”问题接踵而至,且看于钟华如何逆流而上,从当代回到晋唐,回到王羲之。(张玉瑶)
来源:北京晚报
在网上的书法家论坛中,有人提到于钟华,说他为人低调、学问好,家中藏书万卷,买书简直像买青菜一样。在中华书局见到于钟华时,第一印象的确印证了“低调”的说法。他极有耐心,把书法的门门道道都向你娓娓道来,即便是个完全的外行,估计在一小时里也会对中国书法的总体发展脉络有个大致清晰的了解。不过,于钟华倒是觉得,虽然自己平时为人处世算是“低调”,但做起和书法相关的事来,其实也有点“高调”,一旦和人争论起专业问题来就会滔滔不绝,不给别人插话的机会。
于钟华认为,书法不是“技”,而是“道”,因此须越过宋元以来的临摹法则,踵武以道摄技的晋唐名家。他的新颖理念令一众苦修书法却无法突破瓶颈的习书者信服,但在书法界业内,也引发了一些争论甚至质疑。“自来学书法都是临帖,为什么会有错?”“书法是否承载得起‘道’?”问题接踵而至,且看于钟华如何逆流而上,从当代回到晋唐,回到王羲之。(张玉瑶)
来源:北京晚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家讲坛红楼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