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游戏是儿童幼儿同伴交往往的主要活动

&-&&-&&-&&-&&-&一名大班幼儿冲突的解决问题的观察记录
观察方式:个案观察
观察对象:李治儒
观察周期:2010年9月----2010年10月
一、个案基本情况:
教师方面:
李治儒,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但一直以来与其他幼儿的战争不断,他也不是主动打人,但只要妨碍他,他从不用语言却总用行为来解决问题,因此他的朋友很少。再者自控能力差,别人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他控制不了自己。另外他特别喜欢动,跑跳的时候总是又急又快又危险。
家长方面:
孩子在家很调皮,经常把家里弄得乱糟糟。孩子脾气倔强,别人批评他时就不理人所以我们都顺着他,依着他。
个案生活背景:
孩子平时基本都是老人带对孩子,老人对他百依百顺,比较宠爱,想管好孩子但是一见孩子生气就软下心来,顺着孩子。
二、观察与教育记录:
晨间活动小朋友们在玩“找朋友”的游戏,当老师说:“三人一组”的时候,李治儒积极地向朱沈裁冰跑去,没想到朱沈裁冰把他推开另外找了自己的两个好朋友,而他偏偏光往这组插。一来一去,别人都拉好手了,就他落了单,当时就撅起了小嘴巴,叉着腰,用脚跺了两下地,其他幼儿看见了哈哈地笑了起来,这更惹恼了他,他便挥着拳头向讥笑他的幼儿打去嘴里还说“叫你笑话我,打死你!”我见了拉开他,让他冷静了一会儿,问他:“你认为打了那些笑话你的小朋友,就会有小朋友和你做好朋友了吗?”他想了想皱着眉摇了摇头,“遇到问题别急,动动脑筋,打人可不行,你好好想想。”听我说完,他挠挠头,接着点了一下头,说了句:“嗯!”接着我拉过了他的手说:“我来做你的朋友,咱们两个人一组。”后来的游戏中我经常和他一组叫其他幼儿加入所以没有再落单过。
情况分析: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会遭遇同伴有意或无意的阻碍,像上面李治儒找朋友被拒绝或者受到其他幼儿的批评嘲笑,这样的事件往往让幼儿很生气,引起的是幼儿直接的攻击行为,我们应该让幼儿明白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
今天在玩接力游戏的时候,李治儒跑得特别快,在与后边的小朋友交接的时候停不住,一下子撞倒了朱沈裁冰的身上,这下朱沈裁冰不乐意了,两个人打了起来??我见状很快将两个人拉开,看着两个气呼呼的小家伙,我让两个人先在一旁冷静。过了一会我见两人都安静了下来问明了原因后,我问李治儒“你觉得这件实事谁的错?”他还有点不服气,“我不是要撞他的,他打我的脸了!”朱沈裁冰更委屈说:“他先撞的我。”我说李治儒的确是他先撞的人呀。“那DD对不起!”小家伙涨红了脸,朱沈裁冰接着说了句没关系,两人之间好像也不象刚才那样横眉冷对了,于是我还让这两个“敌人”相互进行了一场接力比赛,很快这两个人就又开始了游戏。
情况分析:幼儿在活动中,会发生无意碰撞,不小心影响到了他人,幼儿面对这样的状况,不会解决,导致其处理争执的方式要么打回来,要么告状,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在成人的世界里,如果我们不小心影响到别人,会说声“对不起”来解决问题,然而幼儿往往要么不会说“对不起”,要么很不情愿地去说“对不起”。这些都可以造成幼儿间很多不必要的争执。应当注意培养幼儿的礼貌习惯。
今天幼儿要玩积木我特意让李治儒当发玩具的小朋友,他很高兴,特别是在小朋友说谢谢的时候。结果发到最后发现还剩很少的一点,自己搭了房子却没有屋顶,很着急,看见旁边周思宇有个三角形的屋顶于是就要拿。周思宇当然不同意,就这样两人抢了起来。最后周思宇来向我告状,李治儒看见我过来了很不高兴得把积木扔了出去,然后看着自己的房子呜呜的哭了。看来他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我把他叫过来问他:“你为什么拿周思宇的积木?”“我的太少了,我没法搭房子了!”“所以你就用抢,老师不是说过用嘴巴来解决问题,你怎么又用拳头了?”后来我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说了李治儒因为给小朋友发玩具结果自己的玩具很少后,小朋友们纷纷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一个要送给他,周思宇这时候特意把三角形的积木送给他,小家伙的眼泪还没流完就破涕而笑了。
情况分析:大班孩子已经对如何交往和合作有了一定的认知,在老师的教育下,能明白抢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李治儒控制自己的行为意识还不是很强,语言表达与动作能力的不协调发展可以导致幼儿产生同伴争执。所以如何让幼儿说出来,通过语言解决争执,很关键。 教师有责任对其进行引导教育、讲道理使幼儿真正的知道自己的过错。
今天的区域活动李治儒在时装组,在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李治儒就和刘翔争了起来,两个人都在争一件迷彩服,一个抓着衣领,一个扯着袖子。我将两人拉开问明原因都想当解放军,可是就一件衣服都想先穿,于是就争了。我说“你们两个人这样争下去,看衣服都快让你们撕破了,这样谁都穿不了,必须有个人先让步,轮着穿,谁先?”两个人都看我,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都想先来,“这样吧,剪子包袱锤来决定,同意吗?”小家伙们点点头。结果李治儒输了但是他却主动帮刘翔把衣服穿上。
情况分析: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好东西想多得,游戏想多玩一会儿如此不肯谦让而引起的争执,究其根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我中心,不肯分享;另一方面是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会分享。
三、个案分析及采取措施:
《纲要》中指出同伴关系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幼儿智力、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不良的同伴关系将影响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格的发展,间接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因此,解决同伴争执,培养幼儿化解冲突的技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李治儒小朋友在人际交往方面总与别人发生冲突,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语言表达和动作能力发展的不同步遇事不用语言表达,而急着去插手,由此引起其他幼儿的误会;不肯和不会与其他幼儿分享;缺乏解决挫折问题的策略;不会使用礼貌用语;经常使用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
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运用一些故事和其他表现好的幼儿的榜样作用来感化幼儿。讲一些团结友爱的故事还安排一些人缘好的幼儿与他做朋友,从他人身上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
二、遇到问题发现错误及时批评及时纠正。合理运用惩罚、鼓励、批评、讲道理等方法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三、教育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及时提醒。特别是与其他幼儿发生交往的礼貌用语如借东西时用“我能接你的※※,可以吗?”以及用完后的“谢谢”让他养成习惯。
四、提供机会让李治儒在其他幼儿面前表现自己,增加与其他幼儿的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在幼儿园时让李治儒多当值日生,为他人服务,从其他幼儿的感谢中感受帮助人的快乐。
五、家长方面。将在幼儿园内的一些教育方法告知家长相互配合做到园内园外相一致,并要求家长将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反馈回来,做到家园双方共同教育。
现在李治儒已经比刚刚来到的时候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想加入游戏时能说“我可以玩
吗?谢谢你。”的话,能够和别人一同玩插塑游戏,和刘翔,朱沈裁冰成了好朋友。但孩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在以后的日子中还要对孩子进行观察和适时的教育。
一个不喜欢睡觉的孩子
观察方式:个案观察
观察对象:陈哲
观察周期:2010年9月----2010年10月
一、个案基本情况:
连续几日我班整体午睡情况都较好,可有一小朋友却有点“个性”,这种情况引起了我对他的好奇。班级中的行为表现:陈子安是名大班的幼儿,基本上午睡不睡的,但他会遵守幼儿园的规则,那就是每到睡觉时间他会乖乖的上床,就算看到他,眼睛也是闭好的,过不了几分钟也会不断翻身,比较好的是他不会影响其他的幼儿。这孩子脸上没什么血色。虽然这样,但他的精力还很往旺盛。午睡时所有小朋友都睡了,但他还是不睡,就躺在床上玩一个中午。这样玩不会影响其他的幼儿午睡,只是他不睡而已。情况稍好时可以观察到他睡了十几分钟左右。
原因分析:找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陈子安从小就不喜欢睡觉,在睡觉方面父母没有给他更多的要求,特别是时间上比较忽视。因为他比喜欢睡觉,晚上也睡得比较晚,所以个子不太高,脸色不好看。
二、观察与教育记录:
日――9月24日
开学前几天的时候,陈子安根本没法静静地躺在床上午睡,东转西翻,在床上手舞足蹈。我觉得有点影响其他小朋友,所以就制止了他。他的表情看起来很难受,于是我就陪着他,悄悄地和他说话,给他讲故事,他慢慢的安静下来,我告诉他如果再动的话会影响其他小朋友的,他朝我点点头。
分析:孩子只在情绪很主动的情况下才能接受意见,懂道理,所以我采取了先讲故事后陪他的策略。
日――10月22日
陈子安能够安安静静躺在床上睡觉了,这时,我开始试图尝试让他睡觉,于是我守着他,拍着他的背,几分钟后睡着了。
分析:由此推测,孩子不想睡觉可能是因为没有对他进行严格的要求。但是我也发现就算守着他,睡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最多半小时,但至少也算可睡觉了。
日――11月19日
起床的时候我开始和他谈话,谈话了解他自己不喜欢睡觉,他告诉我他在家确实也睡得比较晚,我问他既然不喜欢睡觉,为什么幼儿园午睡的时候躺在床上,他说的话令我很意外,他说,我想睡但我睡不着,所以我就不喜欢睡觉。
分析:这孩子可能是先天性睡眠少,加上老师和家长对他没有严格的要求,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情况。孩子不喜欢睡觉是因为睡觉睡不着,而并不是真的不想睡,其实她也很无奈。
措施:和家长沟通,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配合调整他的睡眠时间。知道孩子与人交往的重要性_育儿文章_宝宝树
知道孩子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浏览 30838
  陈安涛(发展心理学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交往有利于孩子的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人际交往中,你的孩子属于何种类型?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研究表明,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状况,往往与幼年时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是父母们都非常关心的话题。当然,首先我们得找到病根,然后方能对症下药。
  孤独型
  舟舟今年6岁,几乎不注意他人的眼睛,面部表情呆板,对父母不依恋;在则少言寡语,没有明显的交往兴趣,对别人的接近态度冷淡;对玩具不感兴趣,但对不是玩具的东西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兴趣和迷恋,尤其是圆的或可以旋转的物品,会迷恋很长时间不让更换。
  一般来说,这类孩子的父母对待儿女较为冷淡,被称为“冰箱型父母”,通常导致孩子情感上远离父母,甚至采取冷漠的态度对“危险”的外部世界进行逃避,
  自我中心型
  这类孩子偏好独自游戏,与同伴交往时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与兴趣,交往技能差。他们通常自己的玩具自己玩,即使自己不玩也拿在手里,唯恐别的小朋友抢了去,根本没有一点分享的意识。个别孩子还会出现独占玩具,摔别人的玩具进行报复甚至动手打人等行为。
这类孩子在家里地位特殊,家长们的骄纵使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合作与同情。
  偏交往型
  小强在家里能说会道,与邻居的小朋友也能一起玩耍,但一旦出到外面,却显得拘谨胆小。妈妈带他到幼儿园报名时,他怯生生地回答了老师第一个问题,在老师问了第二个问题时,居然转身扑到妈妈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这类孩子大多不常和外人交往,人际交往经验较少,平时只喜欢与某些熟悉的人交往,在陌生人面前则显得胆小和犹豫,而且往往对他人的脸色和言语非常敏感,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受伤。
  被动型
  丁丁其实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可是却从来不敢主动去邀请别人,他常常一个人默默地站在角落里,眼巴巴的看着其他孩子开心地游戏,既羡慕又期待,希望哪个热心的孩子能够发现他,并主动邀请他参加游戏。
  人际交往是一种综合能力,仅有交往的愿望还不够,缺少交往的技巧和经验,幼儿容易在交往中受挫,其实大多数孩子内心都渴望与他人交往,希望自己为他人所喜欢,所以学会一定的交往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能力缺乏型
  方方和另三个男孩一起用几何积木砌宫殿,看得出他非常喜欢这个游戏,卖力地与大家配合着。但他似乎很难从同伴那儿得到经验,又没有自己的主见,所以搭了又垮搭了又垮,最后,方方变得很急躁粗暴,同伴们也不耐烦起来,将他排除出局。
  这类孩子的交往意识较强,行为也很主动,但理解能力较弱,冲动控制力较差,因此交往时常常被排斥或引起冲突。
  典型案例分析
  评点专家:廖渝
  这些规则你都应该知道
  盟盟爸爸对儿子的教育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很是另类,盟盟在院子里开小汽车时,爸爸对他说:“盟盟,开车要系安全带哦。”“什么是安全带啊!”“就是开车时绑着你,不让你左右乱动的带子。”随后居然拿出一条事先准备好的像模像样的“安全带”给孩子系了上去。“喏,盟盟,这是你的驾驶执照,”爸爸说完变出了“驾照”递给盟盟,还告诉他:“如果出门没有带上他,警察把你扣下来的。”
  分析:孩子呱呱坠地,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成长是孩子慢慢地社会化成为一个能独立生活的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逐渐掌握各种规则。盟盟爸爸的未雨绸缪,对帮助孩子理解、规则适应社会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当然,不宜把规则向孩子直接灌输,游戏和联系实际的生活是最为有效的。比如:让孩子观察你购物的过程,并且给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让他掌握“购买”这种最基本的社会行为;大多数父母让孩子体验到的通常只有被满足与被拒绝,如果适时地以“朋友”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有助于孩子学会与他人协商;当孩子既想要“积木”又想要“奥特曼”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作出选择,自己则只在一边提出建议。
  不过要避免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不顾及孩子的心智发展,过早让他接受一些过于复杂的东西会适得其反。比如“善意的谎言”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难以理解,他们可能会因此帮隐瞒偷东西的行为。
  教给孩子文明礼貌
  三岁的豆豆在他六岁的哥哥的教唆下,学会了一个新词:笨蛋。每次他提到这个此,哥哥的朋友们总会爆发出一阵大笑。有一次,豆豆和妈妈在离开一家鞋店时,那位替豆豆试鞋的和蔼可亲的售货员阿姨向他们道别,并送给豆豆一个红色的气球。豆豆满心欢喜,大声说道:“再见,笨蛋。”那位阿姨大吃一惊,脸上的笑容也僵硬了。
  分析:孩子成长过程中,模仿学习是他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他们往往不能区分好坏。孩子刚开始骂人说脏话时如果能及时加以阻止一般是很容易奏效的,相反,如果成人听见孩子骂脏话觉得好玩儿,表现出很开心甚至很欣赏的样子,孩子就会把成人的这种反应视做鼓励,使骂人行为得到强化。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因此父母应注意言传身教。其次,要细心了解孩子为什么说脏话,针对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对孩子不要武断地训斥甚至恐吓打骂,应耐心讲明道理,让他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如果这样做无效可以配合适当的惩罚。注意教育过程中不要重复脏话,以免反面强化。
  让孩子学会提要求
  纯纯是个公认的乖孩子,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家里都特别听话,从不任性耍脾气,老师、同学和爸爸妈妈都很喜欢她。可最近,纯纯的爸爸却感觉不对头了,孩子的过分听话似乎使家中少了一份欢乐气氛――那种因孩子特有的活泼淘气带来的欢声笑语。尤其可气的是昨晚,老师安排了一个和父母一起完成的手工任务,纯纯居然犹豫了很久也没能向爸爸妈妈提出来,直到睡前在爸爸的追问下才嗫嚅着说出来。
  分析:大多数父母都希望把孩子教育得听话乖巧,殊不知过分严厉的管教也能使孩子变得胆小依赖,甚至没有主见。
  家长应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多问问孩子“你觉得怎么办好”“你认为怎么样?”,不一定顺从他的意思,但要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不要过于生硬、严厉,定“死规矩”,尽量避免使用“不许……”“必须……”“给我记住……”等词语;鼓励孩子多和同伴们交往,常带孩子参加一些探索性的活动,既可培养孩子探索精神和自信心,又能让孩子看到父母活泼好玩的一面,减少孩子对严厉父母的恐惧。
  不要过分干预孩子之间的交往
  7岁的丫丫和小伙伴在房间里玩玩具,不一会儿,房间里传来了相互争吵的声音;“这是我的!”“你这个笨蛋!”“我要告诉你妈妈听!”
  越来越大的争吵声让房间外的丫丫妈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想出面劝阻,又怕方式不当让孩子难堪,很是迟疑。正在犹豫不决时,电话响了,等她接完电话,发现房间里的争吵已经变成了欢声笑语。
  分析:在成年人看来,争吵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当孩子们之间发生争执时,父母们总是急于介入并企图平息他们之间的战火。与成人世界不同,孩子们之间的争吵基本上是“对事不对人”的,虽是一种消极行为,却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的忍让和溺爱容易形成孩子的“自我中心”,而争吵却有利于纠正这一毛病。通过争吵,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办,而且从中学会妥协和谦让。
  当然也不要放任孩子争吵。恰当的做法是:孩子们之间的争吵没有升级到谩骂或者打架时,可以不去干预,让他们自己平息。事后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吵架”“不吵架可不可以”“打人、骂人对不对”“应该怎么解决”等。
  但孩子们如果谩骂或者打起架来,则要及时坚决地制止,告诉他们任何情况下骂脏话和打人都是不对的。平时父母要特别注意以身作则,做到遇事冷静、和气。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言行为不一,孩子则难以养成好的习惯――毕竟条款是相对抽象的,而你的行为却是那么形象直观且易于模仿。
  让孩子学会“出风头”
  在美国的幼儿园,每逢周一会有一个“圆圈时间”,孩子们在地毯上围坐一圈,将自己心爱的东西向小朋友们展示,进行几分钟的即兴表演。
  游戏刚开始,5岁的可尼抢着把手中的玩具亮了出来:“瞧,这是火箭!”他按了一下开关,火箭便发出声音,红光一闪一闪的,孩子们大叫:“哗,真酷!”可尼得意地说:“昨天爸爸带我去公园,我乖,爸爸就给我买了它。"
  接着出场的是刚从夏威夷度假回来的罗拉,她腰间系着一片片绿色的“树叶",款步走到大家面前,骄傲地说:“看看,这是夏威夷裙子!”接着边跳"草裙舞"边说:“夏威夷的人跳的就是这种舞。”
  3岁的卡仑犹犹豫豫地站起来,慢慢走到老师面前,有点不知所措。看到他手上什么也没拿,老师轻轻地搂住他,同时"搜索"着可以"展示"的东西。"哦,新运动鞋!"老师对大家说:"看看,卡仑今天穿的新鞋子真漂亮!"同时启发卡仑:"告诉小朋友,鞋子是什么颜色?"卡仑小声地说:"白色。”老师鼓励道:"跳一跳,看看鞋有没有响声?"卡仑不再紧张,跳一下,又跳一下……脸上越来越兴奋。老师带头鼓掌:"谢谢卡仑,让我们分享了你的新鞋子。"
  没错,“圆圈时间”就是这么一个“出风头”的舞台。美国人就是要孩子建立这样的观念:谁有一点小小的“成就”,谁就会引人注目,成为“中心”,获得大家的欣赏,荣誉感就是这样形成的。而且,在“圆圈时间”,孩子们机会均等,谁都有可能在那么几分钟里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让每一个人面对大家来自由发挥本领、表现自己,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同时还能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
  这对提高孩子的,益处也大得很呢。
  快乐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特约专家 刘青 (广州番禺荣达锦绣幼儿学校副校长)
  作为幼儿老师和孩子的母亲,我有一些心得和体会,愿意与更多家长一起分享,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在一种温情而又游戏化的方式中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土壤中快乐地成长!
情景表演让孩子学会处理问题
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景表演,产生尽可能多的相关场景,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孩子玩得起劲的时候,让爸爸扮演一个抢玩具的人,一把抢走孩子手中的玩具。妈妈坐在孩子的身后,指导她用商量的口气问:“你怎么抢我的玩具?你想玩可以和我商量嘛!”在不被理睬之后,引导孩子说:“你可以拿玩具和我交换啊!”爸爸仍然不理会。这时妈妈可以让孩子说:“我不跟你做好朋友了!”然后通过告诉老师或者家长,拿回属于自己的玩具。
  让孩子参与组织家庭聚餐
  利用周末举行家庭聚餐活动,邀请你的邻居或者是朋友参加。当然,选择朋友的范围最好是即不陌生又不熟悉的人。事先和孩子讨论菜谱,然后和孩子一起到菜市场去购买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请孩子帮忙出主意,尽量让孩子还参与择菜的过程,最后由孩子决定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上菜,用餐时让孩子来充当服务员。孩子的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既丰富了生活知识又锻炼了社交能力,也会让孩子们变得更乐意参与这样的活动。
利用每次外出增强孩子自信
  孩子的自信心是培养他们的重要因素,应该利用每一次外出的机会,不断给予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我们要靠自己!我一定行!”比如,在外就餐时,服务员通常不由分说的为每一位客人倒上茶,如果孩子不愿意喝茶,那怎么办?这时,不要急于帮孩子表达。鼓励他通过自己的争取换到一杯白开水,那么以后,他就会勇敢的向服务员表达诸如点菜、找间等其它的愿望啦。孩子的自信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逐渐增强的。
  随时随地以身作则
  尽可能参加社区活动,让孩子在父母带动下有勇气去尝试各种活动。一次,小区举行游泳比赛,我让女儿陪我去报名,想不到她紧张得很:“妈妈,你不要去。”“为什么啊?”“我怕你输!”“你怎么知道妈妈会输啊?”“你是比我游的快,但我怕别人比你快!”不行,为了孩子,我一定要参加,我要让她知道,成败不是绝对的,勇敢地参与本身就是光荣。结果,在孩子地欢呼呐喊声中,我完成了比赛,从那以后,女儿的胆量似乎也一下子“壮”了不少。
辣妈智慧推荐
  “请将我的玩具借去玩吧!”
  互借玩具这一招即实用又实惠,如果你至今还没有这方面的尝试,那么,在看了下面几个实例后,你是否已经动心了呢?那么,就请你跟着做吧!
  情景1:妈妈第一次带3岁的豆豆到巧巧家玩,巧巧拿出一套精致的"娃娃餐具"和豆豆一起玩,豆豆可喜欢那套逼真的餐具了:锅碗瓢盆、土豆面包、甚至煤气灶,一应俱全。两个孩子有滋有味地办起了"家家"。
  临走时,豆豆捧着玩具不肯放手,热情的巧巧妈就征求女儿的意见:"能不能借给弟弟玩几天?"4岁的巧巧不太明白“借”字的意思,妈妈解释说:"这些东西都是你的,不过暂时是给弟弟拿回去玩几天再还给你。"一旁的豆豆也听懂了,迅速拣起他的手枪,递给小姐姐。第一次的"互借玩具"就这样开始了。
  几天后,两个孩子按约定互还了玩具,由于都尝到了"借"的甜头,他们主动开始了第二轮的"互借"。
  情景2:为改变亮亮不爱惜书籍的毛病,妈妈给他买了一套新书,并当着他的面借给了菲菲:"让菲菲先看,亮亮看看菲菲是怎样爱护新书的!"菲菲妈妈叮嘱女儿:"好好爱护亮亮的新书!"
  一个月后,妈妈拿着菲菲还来的书,要求儿子做到:看过之后,一套书6本,一本不少,一本也不能弄坏,看完后再借给其他小朋友。从此,好胜的亮亮也开始知道爱护图书了,他不想输给菲菲,而且他知道别的小朋友还等着看他的书呢。
  情景3:强强找遍了自己所有的玩具,也没有找到一件完整的可以去参加“互借”。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强烈的吸引着强强,于是他要求妈妈为他买件新玩具,并且保证一定会好好爱惜。渐渐的,强强不但养成了爱惜玩具的习惯,有时还会学着修理呢!
  情景4:两岁的红红在与哥哥姐姐的互借玩具中,竟懂得了“两天”的时间概念,她告诉妈妈:"天黑了,睡一觉醒来,再天黑了睡一觉醒来,就是两天,中午的睡觉不算。"妈妈乐得哈哈大笑,没想到参加"互借"后,孩子一下就把这抽象的时间概念解释得这样具体生动。
  "互借"其实就是一种情景教育,它让孩子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学到各种知识,学会想到别人,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
  辣妈游戏推荐
  1、一日之际在于晨
  利用晨练时光,充分调动孩子热情: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锻炼身体;识别不同类型、不同职业的人;了解社区内各种生活设施和服务项目,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需要这些服务。
  2、全家猜猜猜
  妈妈爸爸与孩子坐在一起相互提问题,例如:每天家里起得最早的人是谁?幼儿园里最喜欢小熊泰迪的小朋友是谁?一起猜测家里的亲戚、朋友以及孩子的小伙伴、幼儿园老师等,还可以扩展到家里的物品以及社区的设施,如医院、派出所等。
  3、盒子里的秘密
  参加人数4-5人,大家依次把一个小盒子往下传递。规则:音乐停止时,拿着盒子的人才可以拆开盒子看礼物;音乐再起时,拆开的盒子要被盖好继续传递。一轮传递结束后,遵守规则的人能够能得到盒子里的礼物作为奖励。
  4、结识新朋友
  让孩子说出自己想要交往的对象,和他一起制定暑期交友计划,比如:一个月内认识几个朋友,采取什么方式,达到什么目的等等。与孩子一同设计各种漂亮可爱的便条,便条上有问候语、自我介绍、门牌号码或联系电话等等。让孩子随身携带便条,在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对象时,亲手将便条交给他们,当然,选择对象时要注意安全性,最好将范围控制在下区内。
  5、易子而教  
  为了克服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固有的局限性,有必要扩大孩子的生活环境,变更活动范围。假期里:两个家庭都时,相互交换孩子;在隔壁邻居之间进行短期"易子"活动;有亲戚关系的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互换,到自己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体会不同的生活。
还有疑问?
现在就注册,与同龄宝宝的妈妈们一起交流
登录即可免费抽取
价值500元孕育宝盒,包含奶粉、辅食、母婴化妆品等,应有尽有!
微信扫一扫
孕期知识随时看
宝宝树孕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同伴交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