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战僵尸十五突围第十五级目标完成二百次双杀怎样通过

[转载]海洋谋略大系
&海洋谋略大系
一& 吞金还是吞智
美国军事史家T·杜普伊曾说:“成吉思汗几乎每次都能战胜兵力占优势、武器占均势的敌手。与汉尼拔不同,他的军团总是在训练和纪律上压倒对手。但光凭这些尤不足以取得那样辉煌的胜利,真正的原因是他以无与伦比的天才在作战组织和指挥上发展了新的军事思想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才华。换言之,正因为成吉思汗具备对手意料不到的新的军事思想,所以无往不胜。”
&在今天的高技术时代,舰艇造价昂贵惊人。一艘海狼级攻击核潜艇近20亿美元,一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本身近40亿美元,加上舰载机及战斗群编队中的舰艇达150亿美元。为了维持一个战斗群在大洋上的存在,基地中还要保持一个战斗群,并留有训练船只。空间还要有侦查、监视、预警、通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包括它们的研制、发射、指控系统)。海军过于依赖技术的结果,必须供养一大批后勤、情报、科研、预生产、试验机构、教学院校和专业人员,其成果较难民用化,造成大量资金套牢和滞留。这一切的结果,就使海洋战略变成一种“吞金战略”。令许多有志于“绿水”、“蓝水”的有才华有抱负青年,面对金海银洋,生出几多遗憾,几多无奈。
&难道海洋事业真的必须有天文数字的投资?难道真的需要建造和多造昂贵的巨舰?难道在几个世纪中发展和完善的海军战略就那么无懈可击,需要被奉为至尊?难道弱势装备的海军就无法打败优势装备的舰队?
&其实,还是有很大的疑问、商榷的余地。
&这就需要有新的思想。《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意为:用兵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要打。)既然是一种“诡道”,就要靠智谋。体现在舰队和海战上的,不妨称之为海战智谋或海战谋略,体现在海洋战略和海军战略上的,不妨称之为海洋谋略。或者干脆统称之为海洋谋略。
&下面举几件海洋谋略的史实:
&在公元前264~前241年古罗马和迦太基的布匿战争中,迦太基海军历史悠久,无论战舰、桨手和作战经验都远胜于罗马人。罗马人开动脑筋发明了一种叫做“乌鸦”的机械装置。它是由一根长杆悬起一块顶部有巨钉的5.5米长的木板桥,能灵活地左右摆动,置于侧舷。“乌鸦”一旦搭到敌船上,就能把它钩牢。罗马步兵训练有素,极为悍勇,一旦接舷跳入迦太基船上,就能扬长避短,歼敌至胜。公元前260年的米莱海战(位于今西西里岛北部的米莱角以北)、公元前256年的埃克诺姆海战(西西里岛埃克诺姆角外)和公元前241年的爱加特海战(西西里岛以西的爱加特岛附近),罗马舰队三次大败迦太基舰队,取得了地中海制海权,奠定了罗马帝国的基础。一项简单装置的发明和使用,就能把陆上的步兵优势转化成海上作战优势,后来居上,甚至影响历史,“乌鸦”的故事引人深思。如果当年罗马海军统帅摹仿迦太基海军,大造与迦太基同样的战舰,训练同样的桨手,结果又怎样呢?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失败是海战战术性谋略的一例。西班牙征服美洲之后,富傲天下,用大量金钱建造了庞大的舰队,他的舰载步兵在接舷中尚无敌手,1571年对土耳其的雷班托海战胜利后,更加不可一世。但它先犯了战略错误,在判断欧洲局势时认为荷兰起义者是主要敌人,忽视了英国。等梦醒时分,英国德雷克等海盗已经坐大,海战能力大为提高。英国的海洋谋略高超之处,就是将皇家海军(当时只有女王陛下象征性的34条船)和海盗袭击舰结合起来,以善在大西洋上吃风饮浪的海盗舰为攻击矛锋。试想如当时的伊丽莎白女王也按西班牙国王菲力二世的游戏规则,搞一支自己的无敌舰队,不但人力、物力、财力支撑不起,时间拖不起,即便搞成了,那种高尾楼的大帆船只是携带陆军的海上浮动堡垒,甚至还保留了古代的撞角,在步兵接舷战和纯粹的海战间摇摆,尽揽弊而尽失其利,根本无法保卫英伦。海盗袭击舰海战功能强,它的侧舷炮重在摧毁敌舰,而不是攻占敌舰。它的水手既能开炮又能执矛挥剑,节省了陆战士兵。在海战战术和队形上,德雷克等也富于创新,甚至进行了夜战。而西班牙舰队十分保守,摆成象陆战一样方阵,而最终连一艘敌船也未登上。战争的结局,是来自实践实战的海洋智慧和谋略战胜了大陆色彩浓厚的保守谋略,英国一崛而起,从而称霸海洋。
&即便在使用相同武备的水面舰艇作战中,劣势一方利用谋略击败优势一方的战例也很多。二战中所罗门群岛争夺战,美日双方投入几百艘各类舰艇、上千架飞机,反复厮杀,大小海战和海空战上百次,留下了大量的谋略“遗产”。我选出其中的塔萨法隆加海战(简称塔战),与读者一同研讨。
&日发生的塔占是瓜达尔卡纳尔六大海战中的最后一战。当时美军已获得瓜岛海域的绝对制空权,日舰只能在夜间航行和作战。夜战中,美国占有雷达技术优势,日军全凭目视。几次大海战之后,日军重型水面舰艇损失很重,退出瓜岛水域,而美军大舰倚仗雷达和大口径远程火炮,有恃无恐。战术上,美军以SG雷达舰为核心重新编成两队:驱逐舰前卫鱼雷攻击编队(驱逐舰4艘)和巡洋舰炮击编队(5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日军只有田中少将的8艘驱逐舰,还要承担投放1100个补给品浮鼓和少量增援部队的任务,航行作战颇受牵制,加上美军享有的空中侦察便利(事实上美侦察机也的确提前发现并通报发现田中舰队),无论图上作业还是战力评估,美方均占优势。
&这套战法在瓜岛前几次海战打日军大舰时颇有效,但对付日军吨位小、机动性好、雷击凶狠的驱逐舰编队就显得相当笨拙。美驱逐舰的鱼雷齐射未能命中敌舰,死板地按战前设定的方案过早撤出战区,未能继续给敌方有效打击。美巡洋舰编队在炮击时,未作防鱼雷的转向,结果炮口闪光反而成了日舰鱼雷瞄准的良好目标。田中事先严令:“美舰发炮的闪光可以作为发射鱼雷的瞄准点。”“尽量用鱼雷攻击敌人,攻击后迅速撤退!”“除非绝对必要,不使用舰炮射击。”沉默的日舰降低了美炮火命中率,射击的大吨位美舰提高了日鱼雷的命中率,一降一升的结果,使结局一边倒:击沉美重巡洋舰1艘、重创巡洋舰3艘,日方仅损失1艘驱逐舰。
&我注意美军习惯于把驱逐舰队和巡洋舰队进行混编。在瓜岛诸海战中多次引起误伤(如萨沃岛海战),后来为防止误伤又让驱逐舰射鱼雷就跑。从未想过单独使用驱逐舰编队进行夜战。日军本来同美军一样(此战术来自一战,而且在海战中相延成习已数百年了),仅仅是大舰损惨损怕之后,才有田中的单独编队一举,竟大获成功。直到1943年8月,即塔战整整9个月之后,由于美军遇到临时性兵力不足的原因(纯系偶然,而非主动设谋并操演),威金逊少将才答应美海军第12驱逐舰分队长弗里德里克·穆斯布鲁格中校仅用驱逐舰一试身手。由于穆氏集思广益,汲取历次驱逐舰作战经验教训,战前技战术预研得当,战时指挥果断正确,以6艘驱逐舰对抗日军4艘驱逐舰,击沉3艘,自己无一伤亡,创下所罗门历次海战全胜记录。尼米兹上将喜出望外,从此以后,才改弦易辙,采用了单独驱逐舰编队战术,果然连连获胜,而且出现阿利·伯克上校这样优秀的驱逐舰指挥官,创下了击沉击毁多艘敌舰的记录,现在美海军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以他命名。这说明,即便在海军这种仰赖技术、专业知识、协调组织的军种中,仍然有发挥人的指挥和谋略的很大空间。
&劣势兵器制胜优势兵器的典型战例是朝鲜战争中的元山雷战。美军仁川登陆后,在朝鲜海域和半岛峰腰部享有绝对的制海权、制空权和地面部队优势。朝鲜人民军在前线遭到严重挫折,但海军正确地判断出敌军在东海岸元山港登陆的可能性,从1950年9月初到登陆日(10月10日),镇定地布设了各种水雷3000余枚。雷场致密规范宽阔(400平方海里),并有海岸炮保护。美军虽于D日扫出一条仅300码的水道,但船仍无法接岸。斯波福特上校率领的30余艘扫雷舰艇(包括护航航母“莱特湾”号、“菲律宾海”号和英、法、新西兰、南朝鲜的扫雷舰艇),在49架舰载机(炸弹扫雷)和直升机(雷场观测定位)、蛙人的配合下,用了15天才扫清主航道水雷(共清扫沉底雷225枚、漂雷600余枚)。在岸炮配合下,朝鲜海军击沉炸沉扫雷舰艇12艘(美军“海盗”号等6艘,南朝鲜6艘),毙伤敌200余人,登陆大部队被拖滞在海上达10天之久。直到南朝鲜第一军团从陆上攻占元山港后,登陆的美第10军仍未完全上岸,其战役战术价值已经丧失。
&特别值得研究的是:朝鲜人民军竟然没有在美军威胁最大的西海岸仁川港布雷。诚然,仁川无论从潮汐、泥滩、飞鱼峡航道、月尾岛阻击、岸炮火力、城市巷战、抗登陆兵力、兵器补充等方面,均极不利于登陆作战。难怪谢尔曼海军上将说:“如果把地理上和海军作战上可能遇到的不利条件开列清单的话——仁川港全部具备。”人民军决策层也许会同样判断,但从海洋谋略角度讲在如此系关国家存亡战争胜负的要害部位未置一雷(顺便提一下:飞鱼峡航道又窄又浅,且一头不通,航道流速仅5节,真乃水雷战和沉船阻塞的天堂。)于情于理都难讲通,只能认为其过于自信大意,对海洋谋略理解肤浅。难道真以为在太平洋战争中,进行过上百次两栖登陆的美军,其中仅麦克阿瑟就大举登陆10余次,竟会自动放弃仁川?相反,麦帅反其道而思,以为仁川奇袭可乘,障碍可克,“将挽救10万士兵生命。”其海洋谋略可谓深矣!但他也怕对手中有高人识破,巧设陷阱,故气壮之余,又很心虚,有“仁川登陆的取胜希望非常渺茫,然而我习惯于赌博。”云云。
&无独有偶,中国的毛泽东研究朝鲜战局后,谈到人民军后方空虚,在接见朝鲜代表李相朝时,凭着他百战百胜的战略直觉,指着朝鲜西海岸的3个港口(其中一个是仁川)说,要防止美军从海上迂回到人民军背后,在这几个地点登陆。他又再三叮嘱李:请你马上回国,告诉金日成同志要赶快部署防止美军登陆的措施。毛泽东不但提出警告,甚至预感到朝方不理解、不执行,提前预设重兵于东北边境,适时渡江,方有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的几个大胜。假如金从毛意,把布在元山水雷的三分之一布在仁川,朝鲜战争史想必要重写了。我不禁为陆战谋略的最高水平(毛泽东和麦克阿瑟)竟然与海洋谋略相通而惊讶不已。
西班牙帝国的海上兴衰&
15世纪末,葡萄牙航海家发现绕过非洲到印度的航线后,西欧以海上商路取代古“丝绸之路”,造成了阿拉伯和威尼斯商业的衰落,而沿大西洋沿岸的一些欧洲国家则随之振兴。其中,西班牙占据的有利因素最多,成就十分显赫。但统治集团谋略失当,把本应顺势而为的局面化成贪梦和愚蠢的倒行逆施,痛失好局,千古扼腕,令人深思。
&人口仅100万的葡萄牙历经数代艰苦牺牲,耗尽国力得到的只不过是一条稳定的航线,而它们千辛万苦运来的东方香料完全被西班牙和安特卫普(当时也属西班牙)商人买断,大部分利润净入西班牙之手。西班牙利用宗教和与哈布斯堡的政治联姻,控制了西西里、撒丁、那不勒斯,继承了勃艮第、尼德兰、卢森堡和法兰西—孔德的统治权。1519年教皇逝世,西班牙国王查理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35年又从土耳其手中夺取突尼斯,成了无人挑战的欧洲之主。除了寒冷的北欧和贫弱的东欧之外,中欧、西欧、南欧大片膏瘐之地,尽在它旗下。一位政治家说道:“西班牙的实力独霸欧洲的时代,是伊比里亚人的炽烈想象为国王、骑士功勋和世界君主国的灿烂幻景抽迷惑的时代。”
&西班牙的制造业、运输业、进出口贸易也非常繁荣。纺织、呢绒、丝绸、皮革、武器制造、造船都相当发达。集市如林、帆樯如云,吸引了全欧洲羡慕的眼光,上帝又通过哥伦布之手把美洲献给了西班牙国王。科尔特斯和皮萨罗交替使用奸诈和暴力将墨西哥、秘鲁、智利相继强占,使王室得到了比本土大几十倍的海外领地。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积累的金银和矿藏,通过船队运往欧陆,一个世纪竟达1.34万吨。难怪后人称西班牙患了“贵金属积攒过多症”。在当时,财富就意味着舰队。西班牙人勇敢、坚韧、耐力好、守纪律,是第一流的步兵队伍,在流行接舷战的年代,舰队+步兵=制海权。在政治、领土、金融、商业、贸易、军事、宗教诸方面都占尽优势的西班牙,如何一步步丧失优势,一步步衰落,最后沦为徒具外形的老朽帝国,个中原因,颇值探讨。
&西班牙是欧洲最专制的极权国家。早在1215年,英国大宪章运动已使国王和贵族分权形成共识。面对早期的政治民主,西班牙王室从政治、宗教、经济、法制上反其道而行之。当卡斯蒂利亚这个西班牙最富裕的城邦同盟议会宣称:“君主,你应知道,国王不过是人民用薪金雇佣的仆人而已”时,国王回答以坚决的镇压。在血腥中巩固的封建王权,严重阻挠了民间和城镇的早期资本主义机制。本来,伊比里亚半岛三面临海,一面有比利牛斯山天堑,易守难攻。但几代国王一心夺取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染指欧洲事务。尼德兰(即今荷兰)爆发新教起义时,西班牙统治者使用最残忍的方法镇压屠杀起义者。1560年,菲力二世向低地国家派出了欧洲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地面部队,甚至不惜放水冲淹并掠夺重要的商业金融城市安特卫普,结果反而破坏了自己的出口贸易。西班牙国王以天主教会作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在尼德兰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加尔文教新教徒“男的杀头,女的活埋。”造成尼德兰一片萧杀。尼德兰税收占西班牙国库总收入一半,杀鸡毁蛋,人民对西班牙总督阿尔法公爵的仇恨和反抗如野火般蔓延。不但税收大损,还要支付高昂军费,耗尽西班牙朝廷及美洲殖民地历年的税收。尼德兰的溃疡渐渐毁掉了西班牙帝国。
&除尼德兰外,西班牙的大陆政策冥顽不化。1580年,西班牙军队攻陷里斯本,合并葡萄牙。1589年,菲力派兵打入巴黎,干涉法国胡格诺宗教战争,历时10年,兵败被逐。浩大的军费使菲力二世两度拒付国债,等他死时,国债已上亿。
&在财政、金融、货币、产业和贸易政策上,西班牙王室也没从新兴资产阶级那里学到点东西,依然保守落后,僵硬死板。美洲金银流入,并没有增加西班牙的生产力,反而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5倍),破坏了生产力。金银骤增,在拜金的西班牙引出一系列政策:开始采用严格措施把金银留储在国内,禁止出口;由于金银过多,导致物资相对短缺,又把原因归于向殖民地输出货物。垄断性的殖民地贸易禁止向殖民地输出西班牙货物。这样一来,西班牙的商业和工业便失去了市场,也失去了竞争,反而促使英国、法国、尼德兰的加工工业振兴,占领了西班牙国内和殖民地的市场。到后来,西班牙干脆放弃了产业发展,只用美洲金银来购买外国货物。西班牙获得新世界的结局亦如葡萄牙获得新航线一样,它从西印度群岛经过长距离的、长时间的、危险的航行之后所带回的一切,以及他们用鲜血和劳动所获得的一切,都被外国人舒舒服服地运到他们本国去了。
&当整个西欧都由于西班牙金银而陷入通货膨胀时,当时称之为“价格革命”。英、法等国的经济学家和政府集中智慧和精力搞货币调整、控制外汇比率,制定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鼓吹采用航运、海上保险、银行事物等方法,进行非货物的劳务、服务等“无形出口”,这样使早期资本主义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走向完善。最终使英、法、荷都成为超越封建主义西班牙的资本主义强国。
&由此,我们得出了一个清晰的结论:海洋谋略的正确和错误,必须依赖大陆谋略的成败。大陆谋略,也不仅是单纯的政治军事谋略,而是融合了经济、金融、产业、商业、意识形态、宗教……等多种谋略的复杂综合体。
&单纯从海上谋略讲,西班牙也有一系列失误。东印度航线和美洲航线的发现,已经证明大西洋正在成为新的海上争霸舞台。保卫美洲的利益和运宝船队安全,都要求建立一支适合在风急浪高的大西洋上航行、作战的远洋型船队。必须将能征惯战、由骑士和战士组成的陆军部队改造成由舰长和水手构成的海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设计、建造新型大西洋型军舰和远程毁船火炮(而不是陆战杀伤步兵的近程大口径火炮);当先是法国、后为英国的海盗舰公开抢劫运银船队时,大西洋上的挑战如此明显,王室上下混然不觉,竟然反其道在地中海同渐趋没落的奥斯曼土耳其争霸,真令人有舍本求末之感。1571年,雷班托海战大胜土耳其,更使步兵接舷战的海战模式和高尾楼船船型固定化,古典海战的落日余辉被加以误牍,隐伏着巨大的危机。
&本来,西班牙王室尚有几次纠正战略战术判断的机会。1587年4月和5月,女王支持的英国海盗德雷克两次袭击西班牙港口和海岸,击毁数十艘西船,引起极大的恐慌。西班牙王室并未从中引出教训,应该学习有大西洋劫掠和海战中锤炼出来的英国船型、炮型、队列和海战战法,尤其应请注意到英军早已以炮击为主的事实。然而一切都未加改变。庞大的战争机器已经僵硬老化,容不得异端和改革,径直向失败的悬崖撞去。不禁使人联想起鸦片战争后的大清帝国,同样的臃肿、自负和僵化,直到甲午之败。
&16世纪中叶,由于政治、金融、产业、贸易、宗教和尼德兰政策的失败,西班牙已经走向衰落,徒剩下外强中干的虚架子。痴迷不悟的国王菲力二世,竟悍然入侵英伦,更是错上加错。无敌舰队失败,他也未汲取教训,却说:“感谢上帝,使我有这样大的权力。只要愿意的话我可以轻而长的。正因为此诸事均极难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伊比里亚半岛上古典的,不思变革的西班牙……易举再建立一支舰队。只要源泉不断,一道流水固然有时被阻止,究竟无碍大局。”极权的独裁者顽固到这份上,你拿他有什么办法!
&后来的几个世纪里,西班牙果然单独或加盟反英,在历次海战中屡战屡败。君主制的独裁色彩也没有多大改变,1975年佛郎哥去世,独裁统治才垂下大幕。雷班托海战的老兵塞万提斯在他的名著《唐·吉柯德》中描绘了那个落后于时代却追求梦幻的西班牙骑士,他也是暮色茫茫中的封建西班牙的水中倒影。把绝对的王权分股于平民是尴尬的,把挥霍奢糜的消费变成咬紧牙关的竞争性生产是痛苦的,把天主教教皇的威严换成新教的宽容是难以做到的,把陆上英雄变成海上豪杰之路是漫长的。正因为此诸事均极难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伊比里亚半岛上古典的,不思变革的西班牙……
三荷兰海权的命运&
&欣赏西班牙文艺复兴时代画家格列柯和维拉斯贵兹的作品:你会注意到他们所表现的浓厚的宗教和王室主题。反观荷兰画派的卢本斯和伦勃朗,就有一派民俗和小人物的风情了。这两种画派的风格就象西班牙与荷兰的政治、经济与海权的主调。
&在反抗西班牙统治的血战中诞生的尼德兰北方诸省,叫作荷兰。它采取的与西班牙封建专政对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并且以新教(加尔文教)抗衡天文教,国家有三级会议决策,贵族和资产阶级以联邦式的共和制执政。原来尼德兰就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商业,独立以后更加日益繁荣。毛麻纺织、冶金、渔业、金融一片兴旺。荷兰造船业居欧洲第一,西班牙的大帆船,英国内河的平底船、运煤船、渔船均为荷兰所造,造价仅及英国一半。荷兰自己的商船吨位占欧洲总吨位3/4,达1万余艘,全世界货物都在那里集散。因而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荷兰的生产发展、民富国强来自于较合理的和平发展和自由竞争的政治经济策略。较广泛地调动了市民阶级的积极性,基础牢靠。海洋谋略上也提倡以合作来代替竞争,以欧洲贸易为主不插手其他海上强国的势力范围,赢得了段宝贵的发展时间。但随着国力日渐强盛,荷兰海上力量就露出尖利的獠牙。开始,它由一些投机冒险的商人采取股份制的集资方法。1594年,4艘装备良好的航船组成远洋船队,扬帆驶往东方的爪哇。这是一次蓄谋已久并精心准备的航行,表明后起的荷兰不再满足于充当欧洲水域的商运霸主,而要到被葡萄牙控制了一个世纪的印度洋航线去一展身手。&
荷兰船队一进入东方,发现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早已不堪一击,东方香料及香料群岛唾手而得。当富饶东方的神秘面纱揭开时,被利润迷住了心窍的荷兰资本主义,抛掉了半个世纪的隐忍和韬晦,露出了赤裸裸的贪婪嘴脸和凶残本性。1602年,股本比英属东印度公司成立,它以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为中枢,先后占领爪哇、锡兰、毛里求斯,在印度、缅甸、马来亚、澳洲建有殖民据点,1624年侵入我国领土台湾,1648年在南非排挤下葡萄牙,并创办西印度公司夺取北美大陆和加勒比海岛屿的一些殖民地。连马克思也指责荷兰这个“标准资本主义国家,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画图……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变得一片荒芜,人烟稀少。”
&这时候,荷兰的大陆谋略和海洋谋略都出现了与它的国力和地缘政治严重的背离。当时尼德兰人口只有约300万。西班牙为800万,英国500万,法国1600万。它的国土面积仅2万平方公里,陷入几个欧洲强国的包围之中,几乎无地形障碍可守,却要经营、保卫万里之遥的海外殖民地。即便一时有钱,兵力、人力、后勤也严重不足。它走在当年葡萄牙(只有100万人口)失败的险道上了。如果荷兰人意识到这种险情,采取理性而明智的结盟政策,或许能缓和冲突,增加海权的稳定性。但这必须放弃商业贸易垄断,让利他国。让利对荷兰资产阶级简直不能接受。这种利令智昏终于使它从兴盛走向衰败。荷兰的毫不留情的垄断,终于把它的竞争对手变成了敌人。敌人一旦崛起,荷兰的虚弱性就显现无余。
&首先,它绝对依靠海运事业生存。而英国则控制了通向荷兰海岸的水域,欲保障生存,必须选择与英国结盟或交战。交战,就必须利用政权力量建立强大的非生产性职业海军,并且不断发明和采用最新的海军战术技术。其次,荷兰的陆疆紧邻法国,欲保卫国土就要动用大量人财物建造要塞并保持常备陆军,这迫使它的军费浩大,加重了税收和社会矛盾。第三,荷兰海军船数虽多,但多为两用型商船,体型小、船底较平,难以操纵实施新式海战,它们多为适应荷兰的浅水港湾而建造的。荷兰人几乎是天生的商人,因而对英国的海战能力和潜力估计不足,英国人是是天生的水手,热爱并肯于实践一切与海战有关的新技术和新战术。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决策的失误,决定了三次英荷海上斗争的基本结局。
&英荷第一次海上战争发生于年,残酷的大小海战达9次之多。初期,英荷海军实力相等,但荷兰舰队由各省分舰队组成,不如英军指挥统一。战略部署上,荷兰海军在次要的地中海战场集中了优势兵力,虽然取胜,由于在国运攸关的英吉利海峡地区舰队处劣势,又要护航商船队,战斗结果败多胜少。最后招致英国舰队封锁荷兰海岸,荷兰的贸易、工业、财源枯竭、百业凋零,忍辱签订城下之盟。
&败战之后的荷兰上下总结教训,重整军备,立誓复仇。荷兰海军名将德·赖特上将改革海军,声威大振。荷兰趁英国内乱外扰之际再次宣战,史称英荷海上战争()。德·赖特几乎纠正了荷兰海军的全部错误。反观英军,却犯了兵力分散、战术陈旧的毛病。荷兰舰队在“四日海战”(日到4日)中获全胜,并于日溯泰晤士河而上夜袭伦敦,击毁并俘虏了许多英舰。英国从未遭此惨败和损失,终于意识到对手已非昨日吴下阿蒙,被迫签署布里达和约。荷兰赢得了体面的和平。
&第三次英荷战争(年),荷兰面临的局势远较过去复杂和险恶:法国历史上最富雄才大略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联合英国陆海军夹攻荷兰。德·赖特上将的舰队虽然与英法联合舰队打成平局,无奈脆弱的荷兰陆军远不是强悍众多的、经验丰富的法军对手,陆域相继失陷,最后不惜决大堤以海水淹阻法军,双方损失十分惨重。
&三次战争,尽管荷兰人奋勇作殊死斗,但终因其固有的不利因素而耗尽了民族和国家的底气。人员、物资、金钱的消耗都非常惊人,最后连庞大繁荣的商业和海运体系也因战争和失败而一蹶不振。真象金黄色的郁金香一样灿烂,也象郁金香花一样短促。
&西班牙和荷兰的海上兴衰史给了我们很多的教益。一个国家的陆上兴盛也好,海上称雄也好,往往由许多因素促成。一旦形成,就如同在暴风雨或多礁石海域中行船一样,难以驾驭,危机四伏。表面上的强盛、富有、强有力的支配权,民族自信心的高涨,往往使统治集团和决策群低估了风险和变化。在冲突中往往把局部失败认为是技术、战术、兵力不当,殊少从战略整体评价,灵活地做出大的改革和转变,等意识到了,为时晚矣。任何强国,包括海上强国,都有弱点,根本之处,就是它的实力与它的雄心(或曰野心)背离脱节。因此,如何稳定和延长权力与优势,将是对人类智慧和谋略最苛刻的考验与挑战。
四大英帝国的海洋霸权&&
多少世纪以来,英国商业的发展、领土的安全、富裕帝国的存在和世界大国的地位,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145万公里,人口5616万。其北部为平缓的山地和丘陵,东南部是青葱的平原,南部遍布港湾,终年多雨雾。就这样一个中等岛国,偏居西欧一隅,却在近代和当代历史上,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工商贸产业、金融制度、军事、科学、工程技术、文化、语言,及至整个文明,投射出巨大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会如此呢?我们能从中汲取哪些有益的东西呢?当英国皇家海军在三个半世纪中,扬帆于世界海洋上,我们对英国的海洋霸权与国家的兴衰成败,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感悟呢?
&历史的机遇 —— 君主立宪制
立宪制议会民主,无论它采取何种形式——在英国是两院制政党制和舆论监督——都大大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与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分道扬镳。它保障了各个地区阶层和政治集团的权益,避免了独裁的国王——象法国的路易十四、德国的腓特烈大帝、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和俄国历界沙皇那样,为了一己之好恶,动则倾举国之力发动连年战争,开征新税,破坏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安定,一旦战败,人财土三空,国家处于动乱和内战中,国力大衰,长期难以恢复。
英国长期称雄海洋,从1588年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起,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止,一直垄断了全球性的制海权。其间,权力起伏较小。这一事实决不是偶然发生,或有多少运气的因素。而是英国举国上下齐心努力和审慎决策,实施长年一贯的海洋战略的结果。
英国权力决策的结构十分复杂,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沿革。各派政治力量经过激烈的、往往是流血的角逐,终于在国家权利的大饼中,稳定地分享住自己的一份。
亨利二世统治时期(),英国的封建王权相当强大,按通常的历史演进,英国可能成为类似欧洲大陆其他主要民族国家那样的专制集权性封建国家。但历史突然准确转折,亨利二世死后的两代君王“狮心王”理查()和国王约翰(),不是长期生活在国外,就是残暴无能,使王权大为削弱。教皇、贵族、骑士、市民群起联合而攻之——英国这种各个阶层的公民敢于用抗争甚至流血来捍卫自己利益和权益的传统,确属世界罕见。日,国王约翰在刀光剑影下,不得不签署“自由大宪章”,把国王的权力分割出给予教会、贵族、骑士和市民。
&分权等于剜了国王的心头肉,约翰和他的继承人亨利三世()多次收回权利,撕毁宪章,但遭到广泛激烈的抵制。经过三个世纪的反复斗争、较量、撕毁、再订、破坏和重建,这种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的权力格局渐渐趋于定型。其间,为这种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英国发生过多次的动乱、起义、兵变、政变和内战,包括极为残酷的达30年之久的“红白玫瑰”战争。大批贵族、骑士、市民和皇室人员在内战中被杀,财产毁损,争得的一份权力浸透了鲜血。骠悍的英国人渐渐认识到,无论再怎样争夺,自己的那一份权力和利益毕竟是有限的,应该进行某些妥协,并用法律的形式把它们固定下来。它终于成为一种经历了长时期风风雨雨的考验,至今仍在英国运作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国力、国势就这样在一段较稳定的政治结构中逐渐积累,由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河,终于达到鼎盛。即使如此,英国在军队组建、军事装备采购、战争等国家安全上的政策和决策依然十分谨慎。它遵奉亚当·斯密(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国富论》著者)的经济学原则,认为武装力量本身是“非生产性”的,不能象工厂、农场那样给国民财富增加新价值。因此,它们应减少到国家安全相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1830年,英国兵员25.5万人只占法国的约2/3,俄国的约1/6;到1880年,英国兵员共24.8万人,只法国的一半,俄国的1/4。而这点兵力却要保卫分布在全世界的3000余万平方公里疆土,并有效统治全世界1/4的人口。它的军费在19世纪中期,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整个中央政府预算也只10%,这种“以小搏大”的策略,对于一个设法统驭四海、并且在欧洲有巨大利益以至于随时准备为之战斗的国家来说,其背后的深谋远虑、功于心计、反复盘算、苦心寻找最低成本、最佳效益,军事行动一定与经济利益、殖民利益、商贸、金融利益挂钩等长期战略,实在值得人们注意和研究。
&举世无双的 ——
舰队-商贸-金融三角循环
&英国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理解舰队—商贸—金融三角循环并使之获利的民族。自拿破仑战争到19世纪中叶,英国海上商船队稳定在220—240万吨,约1.9万艘,遥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一半以上。
&从1689年到1815年,英法之间共进行了7场大战。除地面战争外,皇家海军组建强有力的分遣舰队,在封锁法国海岸的同时,深谋远虑有计划地夺占法国海外帝国属地及其卫星国。在特拉法加海战之前,英军占领了法属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圣卢西亚、多巴哥(均在加勒比海);荷属几内亚;在印度取得了新的进展;1806年占领马鲁古群岛(今印度尼西亚境内)的几个岛屿;1809年占领法属圭亚那的卡宴、法属圭亚那、圣多明各和马提尼克岛(在南美洲和拉美);塞内加尔(非洲);1810年攻占法属瓜德罗普岛、毛里求斯(在印度洋);1811年攻占爪哇。这些海军行动因其分散和遥远,并没有因重大利益的得失而激起欧洲列强的一致反抗,也没有影响欧洲均势。但对英国来讲,它以微不足道的代价,仰仗海军优势,在以上地区取得了重大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商贸利益。
同时,英国每逢战胜,必借助条约割地索款,使重大敌手不断削弱,尤其是经济上产业上丧失竞争力,无力与之争霸。
在英法七年战争中(),英国重用赋予战略眼光的威廉·皮特任国务大臣。皮特从一开始就把世界形势当成整体一盘棋,谋划各种战略战术行动。他充分充分了英国的海军优势、舰队的机动性和打击力,在魁北克攻克城堡;在加勒比海击毁舰船并攻占古巴哈瓦那;在西非塞内加尔夺取法国贸易站;在马尼拉一举击败西班牙殖民政府军(当时西班牙是法国盟友);在拉克什湾海战和基伯隆湾海战中大败法国舰队;真是想在哪里打就在哪里打,每次作战胜率都非常高,每次胜利都带来大片的殖民地国土和海军战略要地。等1763年“巴黎和约”签订时,英国已占有加拿大、美国中西部、印度、西非、加勒比海上最富饶最重要的许多岛国(如马提尼克岛),得到比本土大几十倍的殖民地和全球性的重大商业利益。
&难怪一位当代的英国学者霍勒斯·沃波尔关于这次战争写道:“我告诉你,皮特的雄辩之才征服了马提尼克岛……罗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们征服只经过三次战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罗马时代大了一倍。”
&英国依靠海军力量从七年战争中获取了巨大的殖民地商业利益。首先是印度和西印度群岛(加勒比海)的商业性殖民地——原来的印度商业利益大部由法国人控制——持法国特许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成了印度次大陆的太上皇,掌管一切政治、经济行政事务。印度和西印度群岛提供了大量的棉花、羊毛、亚麻、大麻、咖啡、糖、粮食、染料、皮革、矿产品,它本身又成了英国棉布、呢绒、丝绸、印花布、亚麻布、靴子、钢铁制品、军火、船舶、蒸汽机、火车的巨大市场。一位经济学家说道:“没有印度,英国那些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将毫无用处。”1851年时,英国人口为2100万,各种纺织印染及相关产业的工人竟达100万人。低价原料、高价产品给英国带来巨大利润,这些利润用来启动工业革命,由技术进步再积累更高的利润。现代产业基础由此而奠定,实在仰仗皇家海军奋勇作战和皮特谋划的功劳。这些工业和金融基础反过来投资于海军舰队和装备改造,又进一步加强了英国无人能挑战的制海权。
&英国国力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达到顶峰。当时的经济学家杰文斯骄傲地认为它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北美和俄国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奥德萨(今乌克兰)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也流入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也遍及印度群岛(即西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成了我们的果园;我们长期占有美国南方的棉花地,现在正把它推向地球上所有的温暖地区……”
&海上霸权的后盾 ——
商贸殖民和产业革命
&没有英国这些规模巨大的产业、商贸、金融、海运、新技术支撑,根本无法长期维持一支世界第一流的海军舰队。即便下狠心造出来,由于无力追赶技术革新步伐,支付庞大的军费开销,已有的舰船也会腐烂和锈蚀掉。俄国沙皇们几度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之一——利用西伯利亚的大批木材造舰很容易,但最后都落个朽烂的下场。反之,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握有机械领域的绝对优势。
&英国通过战争、外交和其他手段获取殖民地后,并没有象西班牙王室那样进行王室政权强化和宗教改宗(即必须放弃本地宗教而改信天主教)。由于军费由议会拨出,战事由内阁决策,战利品的利用就必须反映出各阶层的利益。它主要是进行商贸性殖民,即:开发殖民地农业资源和矿业资源,生产大量经济型农产品和矿产品以供应英国市场和欧洲市场,或在全世界买卖;同时把英国的加工产品:工业品、纺织品、钢铁及其产品销往殖民地。这样的双重获利,促使英国本土的商人、工匠、水手、银行家和企业家人人热衷于全球贸易和殖民地开发,有才干、技能、知识和勇于开拓的人们积极进取、获利甚丰,国家也从税收中获利。用一位英国学者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的话来讲,就是“由于把制海权、财政信用、商业才能和结盟外交巧妙地结合起来的缘故,这种重商主义的斗争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产业革命就是加强这一地位,逐渐把它(指英国)变成另一种(指不同于欧洲传统意义上的)强国。
&英国产业得到所带来的变化步伐是渐进的,但非常稳健。以平均每年2%的增长率,一百年间的结果令人吃惊。从年,它在世界制造业生产中的份额从1.9%上升到9.5%。在以后30年,又使这一比率上升到19.9%,1880年达到了22.9%。尽管从英伦三岛开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渐渐扩散到其他西文国家(开始英国对知识产权和产品控制极其严,国会曾通过法律严禁任何机器出口),英国的领先地位和增势依然不减。在1860年,英国国势极盛时期,它生产了全世界铁的53%,煤和褐煤的50%(依靠蒸汽机抽水和机械化提升,火车运输、运河、港口快速分散),几乎加工消费全球原棉产品之一半。当时英国人口占世界的2%,占欧洲1/10,但它的工业能力和潜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45%,相当于欧洲的55—60%。它的能源消费是美国和普鲁士德国的5倍,法国的6倍,俄国的155倍。它单独占有全世界商业的1/5,但却占有世界制成品贸易的40%。全世界1/3以上的商船飘扬着英国旗。到1900年时,按人口计算的工业化水平,英国为100,法国39,俄国15,日本12,中国和印度分别为3和1。
&巨大的贸易量和工业产量激发英国人去发明和采用任何能提高效率并带来效益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机器,哪怕它们在地球上闻所未闻。
&英国人在工业革命第一阶段——煤、热机和机械阶段所做的发明和贡献无人能出其右。1767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埃德蒙·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纽科姆和瓦特发明蒸汽机(1769年);约翰·威尔金森于1774年发明气缸钻孔-镗孔法……对近现代邮政制度、现代公路、蒸汽机车和铁路、近代企业财会制度、各种轻工机械、近代化学工业等等方面都为世人开了先河。
&这些新机器和对新机器的追求,几乎铸成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性格。一位英国爵士在1880年感慨地说道:“铁的气质……已经把我们的英格兰变成了一个带铁面具的人。”1865年英国铁产量481.9万吨,遥居世界第一。这些钢铁被用来制造它的工业机器、运输机器和战争机器。正是深刻理解英格兰海上力量的源泉,拿破仑在1806年针对英国皇家海军的海上封锁采取大陆封锁,封闭英国在欧洲市场的策略虽然打击了英国工商业,但对法国打击更大,激起了所有它的盟国的反对,最后为拿破仑的失败挖好了墓穴。
&从硬件着手 ——
革新武器装备
&中国发明的火药,曾引起西方战争和武器的许多改进。然而西方人又将武器革新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地推进。英国海陆军是这场革新的先锋之一。
&在美国独立战争(年)期间,法国海军改革较快,英国海军一度落后。1782年,查尔斯·道格拉斯爵士改进了火炮射击法。他采用楔形驻退架和大型驻退簧,并增大了闭锁装置重量以吸引减弱火炮后座力,使火炮快速复位。他采用绒布制作装药袋和湿炮塞,清除炮膛里的火星和火药残渣,缩短了重新装填时间;用空鹅毛管内装火药,直接插入火炮的导火孔,并使用类似滑膛枪的燧发机出发,以代替老式的引火绳点火。这一系列小改革综合起来就大大提高了英舰的火炮射速。在当时法舰进行一次舷侧齐射的时间里,英舰一般能进行2—3次舷侧齐射。到特拉法尔加海战时,这一射速又有提高,最后达到了法军的4—5倍射速。使一艘英舰的火力相当于4艘法国或西班牙军舰。另外,英军采用短射程大口径的68磅加农炮也给对手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19世纪前半期,军事方面有两个发明:雷管火帽和圆锥形弹丸。雷酸汞、雷汞底火装药,黄铜制雷汞底火帽(年)组合起来,能使枪炮完成撞针击发、后膛装药、使用现代弹药、半自动和自动射击,大大提高了火器发射速度并改进了射击条件;1823年英军诺尔顿上尉设计出圆锥型子弹,法国人米尼设计出使用这类子弹的来复线枪,英国军队使用了米尼来复枪。炮兵大炮的发展略显迟缓,但也跟了上来。后膛装药火炮和来复线火炮早已有之,到1845年终于合而为一,成为一种后膛装药的来复线火炮。它的射程、命中率、射速、机动性都大为提高。装备这种新式火炮和相应弹药的英法海陆军,在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获得了对俄军统帅纳西莫夫海军上将权衡利害后,忍痛将曾骄视黑海、屡败土耳其舰队的俄国著名黑海舰队主力战列舰,沉入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港(黑海舰队基地)的航道上作了堵塞船;英国皇家海军利用技术优势而坐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利。
&从“软件”入手 ——
强化训练军人素质
&仗是靠人打出来的,再好的武器,如果没有象样的士兵使用,没有优秀的军官指挥也不行。英国海洋称霸从某个角度说得益于有这样一批骁勇善战的海上精兵。
&在帆船时代,皇家海军官兵的舰上生活和训练都十分艰苦。军官住舱阴暗而肮脏,它位于甲板下,空气混浊,充斥着腐败食品和污水的恶臭。吃饭的餐桌同时也是军医手术的工作台。军官候补生中的软弱者,经常受人欺负和威胁,睡觉时吊铺被割断、食物被偷。但他们必须忍受这一切艰苦生活。
&至于普通水兵,那承受的艰苦就更大了。天刚亮,水手长的哨音就把他们叫起来,先将吊铺用复杂的方法捆扎好绑成舷墙,战时可以挡小型炮弹,平时一个捆得结实的吊铺还可以临时充当救生浮具。
&这类军舰生活并无多少吸引力。英国人有的被爱国号召的广告扫墓到舰队,有的干脆被强募队抓来强迫服役。所幸英国四面环海,而北大西洋的恶风险浪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传统海上人家,始终能“招”到各类水手,其中不少是富有经验的海员。这些人可以在桅端进行高空作业——在大风浪和颠簸的船上,在几十英尺高的桅杆上从事复杂准确的技术操作实非易事。
&就是这些盎格鲁人和萨克逊人,这些北欧海盗丹麦人的后裔,这些诺曼骑士的后裔,这些布立吞人和罗马人后代,这些苏格兰高地人和威尔士山地人,这些极其骁勇强悍能吃苦耐劳尤其能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吃苦耐劳并生存下去的人,一旦出海,就被训练成为真正的水兵。
&广设基地网 ——
耐人寻味的财政支持
&无论在大西洋、加勒比海、还是印度洋、地中海和太平洋,英国政府、海军间、皇家海军舰队经过几个世纪的经营、实践和战争考验,建立了一系列海军基地网。它们包括港口、码头、后勤基地、锚地、仓库、岸上防御措施等等。这些基地网用良好的海底电缆网联系起来,平时供军舰、商船远航补给,战时就成为该地区最重要和强有力的火力支撑点。有时敌方运用巨大的兵力和物资力量,但无法解开这些关键的“海洋钥匙”,最后竟稀里糊涂被英国打败。
&毫无疑问,长年维持占世界第一的舰队和海军基地网是要消费大量金钱的。历史上不只一个帝国就是因军费吞光财政收入,引发动乱而导致衰落和解体的。
&英国财政对其制海权的支持,是复杂而耐人寻味的。早在1588年击退西班牙“无敌舰队”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就纵容海盗德雷克、霍金斯大肆掠夺西班牙的美洲运银船队,分享了大量的海盗脏物。这次海战中,真正由女王支付饷钱的皇家海军分遣队战舰,约占总舰数的1/5,其余为海盗船、渔船、商船和各种临时改装船。英国海军更把掠夺西班牙运输船当成日常勤务。以后就形成传统格局,但凡对某国宣战,先行海上封锁,将该国所有商船、民船一律俘获。
&1803年,英国政府对拿破仑法国宣战前,皇家海军强行夺占了在英属各港和公海上的1000余艘法国商船及船上货物,气得拿破仑大骂:“这个背信弃义的阿尔比翁(英国之古称)”。1812年英美宣战,英国海军掠夺了3000余艘北美各类船只。一次大战时,德国商船的命运几乎与此相同。而1940意大利加入德方参战,则共有121.5万吨船舶被英海军封锁在国外各港口,占意大利商船总数的1/3,其中相当大部分被英军夺占。
&如何保持一支强大的海军 ——
极其英国特色的谋略
&在帆船时代,除战列舰外,军舰和商船区别不大。夺占的商船或改造、或拍卖,货物也变卖,都成了皇家海军的一个财源。但光靠劫掠是无法保持一支强大的海军的。英国海军实施是一整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建军思想。
&军舰预备役制度:全部军舰都航行在海洋上,和平时期既费钱又费人力。但一逢战争军舰造少了不够。英国海军采取预备役军舰制度。把军舰分为二线,最重要的军舰,如战列舰,通常巡航和预备役比例为1︰2;次要但常用军舰如巡洋舰,巡航和预备役比例为2︰1。这样既保证了在辽阔海域的巡逻,又保证有足够的威力强大的军舰可以投入战斗。如在1803年1月英法宣战前夜,英国一线军舰为:战列舰30艘,巡洋舰和“50门炮船”86艘;预备役军舰中战列舰76艘,巡洋舰和“50门炮船”49艘。主要的海上力量处于预备役状态,节省了大量人力金钱。第一次世界上战结束后,英军大批战列舰、巡洋舰、甚至驱逐舰并未报废,而是油封后待用。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不小作用。这些预备役军舰尽管随着时间推移有些过时,如:烧煤型军舰等,但在关键时刻和执行次要勤务时仍然很有作用。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老战列舰“厌战”号,在二战中多次出动并立有战功。
&后来,美国海军也沿习这套制度。二战战列舰“密苏里”号和“新泽西”号,在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中仍然开炮作战。正因为美国曾保有一战时的大批驱逐舰,二战中丘吉尔曾用加勒比海一些小岛和海军基地(英国手中这类筹码很多)换取50艘退役驱逐舰,来为英国船队护航,解决了当时反潜战的燃眉之急。
&计划:建造各种现代军舰,并精心使之配套,再配以海军基地网,要花大量的钱。尤其重要的是:到底造什么型号的军舰?造多少艘?怎样配置型号?什么时间造?大造还是中造、小造?实在颇费思量。
&英国的海军政策是仔细分析现实和潜在的对手,密切注意对手的造舰计划。英国幸运的是它的历次对手多为濒海国家,往往奉行陆海双强的军事战略,因而给海军拨款颇受限制。即便拨款充足,雄心勃勃,却由于自身地理限制,在舰种舰型比例上难得优化,减杀了海上威力。如拿破仑法国和一战时的德国。另外,英国周密地研判对手的海外殖民地商业利益,打击时既准又狠,以削弱对手经济贸易基础为目标。
&1897年,德国海军少将冯·提尔皮茨就任德意志帝国海军发展部大臣,他奉行一条发展海军的战略。次年,德国国会通过扩充海军法案,建立一支包括38艘战列舰和20艘装甲巡洋舰的舰队,以抗衡英国海军。英国立刻意识到未来的挑战。当时的温斯顿·丘吉尔声称:“大陆上最大的军事强国决心同时成为至少占第二位的海军强国,这是世界事务中一个具有头等重大意义的事件。”针对德国造舰计划工作,1905年,英国第一艘无畏级战列舰下水。它的排水量为1.8万吨,装有10门305毫米巨炮,航速21节,小线部分、炮塔和指挥中心装甲厚度279毫米。“无畏”舰问世,迫使其他国家海军主力舰种舰型过时,重新武装,军费极其高昂。后来虽然德国急起直追,但到一战开始时,英德主力舰比例为67︰40,巡洋舰58︰7,驱逐舰等301︰144,潜艇78︰28,英国占相当大的优势,再考虑德国军舰绝大部分被封锁在北海沿岸,调动不便,英国的优势就更大。当时最重要的战列巡洋舰,英国占有9︰4的压倒优势。正是这种优势,保证了它在一战大多数海战中大胜德国(潜艇战除外)。
&贷款和公债制度:17世纪以来,欧洲列强经常发生战争冲突。在解决战时的高昂军费问题方面有两条基本途径:贷款制与公债制。贷款制是以国家名义向银行和银团借贷,国家承诺还本付息。法国在17—19世纪中多采用此法。但战争有胜有负,一旦遭到战败,国家不但还贷无门,还要付出许多赔款和各种有形无形损失。其结果造成该国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国家动乱。英国往往采用公债制,即发行国家战时公债,将战争费用分摊到私人、公司、机构和殖民地。这些公债往往由政府的海外投资利息逐年支付。1913年英国各种海外投资资本值约40亿英镑,年息约2.1亿英磅。这部分钱支付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部分费用。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克拉潘指出:英国的战时适应力“完全依存于对海洋的控制——而不仅靠英国经济制度本身——只要把敌人水面舰艇(和潜艇)逐出海洋,以后的战时经济就简单得出乎预料……
&运往英国及其盟国的供应品大量运到。在美国和其他各地所需的特殊开支只需将海外投资的一部分换成战债(即战争公债)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与战争公债相比,英国政府在战争中借款通常占总支出的33%(年平均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国际金融中心,曾大量认购英国战时公债和战争贷款,为英国的战争输血。1694年创建的英格兰银行(它也是股份制,最初作为战争的应急措施)通过各种方法,保证了信用。英国历届政府、议会和政治家殚精竭虑使银行家、保险商、证券商、外国金融家和英国公众相信他们毫不例外地也是按照金融准则行事,是节俭的政府。只要皇家海军保护着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经济利益,英国的金融信用就坚不可摧。反过来,正因为信用稳定,国势兴旺,英国就能在较长期的、费用浩大的与强大对手的战争中最后取胜,赢得可观的战利品支付战争费用及其利息。
&据统计,年,英国的战争收平均占战争支出的2/3,欧洲未曾有哪个强国打得如此仔细,收入如此丰厚。正如一位英国外交官总结道:“我们在做士兵之前必须先做商人,贸易和海军力量互相信赖。而且吾国的真正资源财富仰仗于它的贸易”。法国在加勒比海的贸易中转站马提尼克岛,曾占它美洲贸易总额的3/4。在英法七年战争中,英国精心谋划,一举夺得,成了自己外贸税收的摇钱树。法国首相史舒瑟尔针对英国的舰队、金融势力哀叹:“决定欧陆均势的是殖民地贸易和海军力量。与英国相比,其他大国没有它的津贴就无法打仗,因此,奥地利王室、俄罗斯王室和普鲁士国王不过是二流的君主。”
&只有永远的利益 ——
&由于英国财大气粗,所以它在维持欧洲均势上可以自由结盟,拉拢其他强国,打击对它威胁最大的敌手。在反抗西班牙时它用金钱赞助荷兰起义者。在削弱荷兰时它与路易十四的法国结盟;七年战争里它联合普鲁士反法;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先后组成7次反法同盟;一战二战先协约后同盟,均取得了重要的胜利。结盟表面上花了些钱,实质上却利用盟友的军队军费影响力,保障了英国的长远利益,使其能按经济法则运转,反过来又加强英国的国家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结盟谨慎,一旦结盟覆约有信,最后往往成为赢家。它的一些盟友曾经是它过去的敌手,为与之和好,英国乐意放弃一些次要利益,把自己庞大帝国和经济体系中的各种筹码运用得得心应手。真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五法兰西在海洋上&&
&&&&&&&&&&&&&&&&&&&&&&&&&&&
海军初创(年)
法国海上力量的诞生、成长、挫折、重振、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一、路易十四时期;二、相持时期;三、革命和拿破仑时期;四、现在。本文介绍第一时期。
&它的起始端较为模糊,远溯可及1453年,该年英法百年战争(年)结束,法王路易十一统一国家,在大陆上战胜英国。近溯可定位1598年,该年宗教战争结束(年)。
经过百年战争和宗教战争,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生气勃勃的民族国家。法国的政治结构和法兰西民族精神,经受了剧烈的动荡和重振。国王的威望和权力大增,成为法兰西国家的化身。新教运动在法国全国范围的失败,使荷兰式的议会民主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都未能在法国扎根。恰恰相反,17世纪的法国,走向了另外一条中央集权的强国之路。
传统陆上强国的崛起通常要靠几代贤明的君主接力来完成。法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显赫地完成了这一连续跳跃。路易十三(年在位)在枢机主教黎塞留的鼎立相助下,确立了法国政治哲学的神圣准则既“国家利益”,国家的需要和国王的专制权利是一致的,缺一不可。必须加强中央官僚机构,选拔和培养一批忠于职守的可信赖官僚。法国的这套文官制度无论从效率还是延续性上,都大大胜于西班牙帝国的贵族制度,黎塞留限制大贵族作为顾问对国王的影响,禁止贵族世袭特权。这保证了法国的统一和强大,使之在欧洲舞台上以前所未有的气概和活力演出了一出出戏剧。
1697年,法国人口达1900万。工业革命、农业革命、商业贸易,增加了政府税收,国库充足。在对西班牙的三十年王位继承战争(年)取胜之后,整个欧洲大陆上已经没有哪一个国家堪于法国相抗衡。
&&&&&&&&&&&&&&&&&&&&&&&
&&&&&&&&&&&&&&&&&&&&&&&&&
成也萧何:雄才大略的路易十四
当法国政体的总设计师,枢机主教黎塞留于1642年去世时,他已经建立了一套可供后人使用的运转有效的方法和政策。次年,路易十三出世,他的继承人路易十四年仅5岁,大权落在贪婪腐败的枢机主教马扎兰手中。旧有的矛盾不断爆发,法兰西动乱不休。
路易十四是历史上少见的雄才大略的君王。枢机主教马扎兰死后,国王在1661年全部掌握了王权。他发誓不让孩提时代目睹的动乱重演,内心深处,他想作为理查曼大帝的继承者,重建神圣罗马帝国。作为国王,他每日勤奋工作,事必躬亲,决不依赖大臣,决策时充分体现了他自身的威严。他修建了壮美绝伦的凡尔赛宫,在宫廷中以整个欧洲惊讶的方式培养出社交礼仪和时代风尚。
全欧洲都在效仿法国皇家的风范。欧洲每个国王、小王候、贵族们模仿凡尔赛宫来建造自己的宫殿和别墅。制造精美的针织品和家具摆设的工业发展起来了。奢华的工艺品贸易买卖兴隆。雪花石膏雕刻、彩色陶瓷、镀金木器、金属制品、印花皮革、丰富悠扬的音乐、诱人的烹调、醇香的葡萄酒,在家具和镜框边上彩绘的“绅士”、假发、紧身裤子、鲸骨架长裙,高跟鞋、高发髻……,这一切,在今天和当时都被称为“路易十四风格。”“太阳王”的影响远及寒冷的斯德哥尔摩和封闭的莫斯科。
路易十四创建法兰西科学院奖励文学、艺术、科学。他常把诗人、剧作家、哲学家、科学家请到宫中,影响了欧洲王室的风气。
&&&&&&&&&&&&&&&&&&&&&法国海军的缔造者:财政大臣柯尔培尔
路易十四幸运地获得他的财政大臣吉恩·柯尔培尔的鼎力相助。
柯尔培尔聪明绝顶,在财政上既严谨又巧妙,深知财政不仅是预算,而且更在于正确的财政和经济政策。他把法国经济从重农转型到重商,引进外国工匠,开设手工工厂,并予以减免税收。从此,法国不再需要花重金进口威尼斯的水晶珠宝、意大利丝绸、西班牙武器、荷兰纺织品,反而大力向欧洲出口。他创新了国王垄断的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北方公司(波罗的海)、中东公司,产品远销海外,为国王积累了无数金钱。
柯尔培尔本人富于理性,并不热衷于扩张,但国王喜欢。于是,他便成为法国海军的缔造者。在他的资助下,法国舰船的设计工作完成了科学化和规范化,远远超过了当时英国那种相当随便地按实践经验实施的舰船设计,并达到当时欧洲的最高水平。
在世界海洋上很快便出现了276艘挂着百合花旗帜的王室战舰,它们是标准化的。而当时英国军舰则大小不一,规格不整。到1683年柯尔培尔去世时,法国海军可以在公海上与任何强国的海军相抗衡。6年后,柯尔培尔的良苦用心终于开花结果,法国战舰在数量上已赶上英国和荷兰联合舰队。由于铸炮业、火药制造业技术的改进提高,当时法国制造的大炮被公认为欧洲最好的大炮。法舰的火力、速度往往优于英舰。
即使如此,法国海军也达到了增长的顶峰,并开始了不可逆转地向下滑落。因为它始终有两个不可克服的天然障碍。后来,德国和俄国海军兴起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首先,法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在军事发展中,海军经费永远受到陆军的竞争。它的双重国家利益(陆地和大洋)使它不得不偏重大陆,求得陆海的一个大体平衡。因此在一个长期的战争或发展过程中,海军肯定得不到它的战备需要的足够物资和人才、兵源。
其次,法国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它同时面临大西洋和地中海,这两海又被西班牙所分割。历届巴黎政府都必须将其海军分为大西洋舰队和地中海舰队,分别驻扎在西岸的布勒斯特和东南岸的土伦。
&&&&&&&&&&&&&&&&&
&&&&&&&&&&&&&&&&&&&
败也萧何:联英攻荷而不是联欧抑英
英国王位继承战争,勾起了英法世仇。此后几近两个世纪,英法一直处在战争和对峙状态。英国海军的战备完全针对法国这两个致命特点:首先与法国在欧洲的敌人和对手结盟,迫使法国连续地保持在欧洲大陆花耗巨额军费,弄得民穷财尽,导致社会动乱,政府虚弱;其次分别打击法国的两支舰队,并阻止它们联合起来。为此,英国一直占领直布罗陀,并在那里保持兵力和舰队分割法国海军。在大部分时间,英国人达到了这个目的。
作为一个领土大大膨胀的帝国,如何保守并消化这些成果,并长久地保住霸主地位,路易十四面临着许多帝国的前车之鉴。他必须审慎地选择盟友,确定敌人,一步之差,足以成千古之误。在这个国运攸关的大事上,路易十四犯了一系列错误。错误的核心是:联英攻荷而不是联欧抑英。
国王的政策反映出他个人的贪婪、近视、实用主义和典型的大陆主义,没有长远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谋略。这些错误政策的后果,将一个集几代人之功而勃然兴起的法兰西帝国主义渐渐地葬送掉了。
表面上看,与强大的英国结盟,反对相对弱小的荷兰,都属利多弊少。路易十四利用英国的海权野心使之加盟,当英舰队击败荷海军后,法国陆军就进攻人数少、训练装备差的荷陆军和民兵,夺取荷兰领土,把荷兰削弱到二流国家的地位。从此,在欧洲将永远无人与法国争霸;一旦此目的达到,法国将联合整个欧洲力量向英国挑战,如果战而胜之,法国将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帝国,重温昔日罗马帝国辉煌之梦。
此如意算盘看似合理,其致命之处在于重犯当年西班牙王室的错误:对英国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英国在欧洲大陆政策上,几百年始终奉行一条原则:永远反对欧洲大陆上最强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可以改变,但原则永远不变。
然而,“狡兔死,走狗烹”。路易十四联合英国摧毁荷兰,就使自己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必然成为英国攻击的目标。法国毕竟是一个陆上强国,与英国在大洋上争霸力不从心。而且英国将联合欧陆上其他反法国家(由于路易十四东征西讨,奥地利、西班牙、荷兰、瑞典和几个日尔曼国家早想联手抗法,欲灭之而后快)组成反法同盟。法国再强大,在长期对抗中,也打不过众多反法国家的联盟。而且一旦失败,裂土丧权,赔偿战费,就很难有翻身之日。
如果路易十四有一个长远的眼光,能对欧洲政治军事局势的纵横捭阖发展变化洞视先机,采取与他的军事外交政策相反的路线,即:以盟主身分,联合荷兰,提携日尔曼诸国,与奥地利平等相处,对瑞典保持警觉,取得教皇和西班牙支持,形成一种联欧洲以自重之局面,法国将从欧洲的和平发展中获得巨大的工农业红利。进而逼迫英国签订一种双方均有利可图的商贸、金融等一揽子协定,将法国的文化中激情和创新性与英国的政治民主、工业革命等兼收并蓄。那么,路易十四将以法国和欧洲的英雄被载入史册,成为名符其实的“太阳王”。迟至20世纪60年代,法国才作到了这一点。
但路易十四贪婪而近视,先是联英攻荷,招致荷兰的长期憎恨,后来以自己最好的舰队和雄厚的财源来对付反法联盟——奥格斯堡反法联盟(由奥地利、西班牙、瑞典和几个日尔曼国家组成),接着,插手英国王位继承战争(年),迫使英国贵族和商人迎来荷兰奥伦治王室的威廉亲王和他的妻子玛丽(原英国国王詹姆士之女),于是英荷两国携手抗法。
法国不得不应付两条消耗巨大的战场:大陆战场和海洋战场。路易十四巨大的个人声望、庞大而高效率的行政和军事机器、西欧任何君主都不曾享有的专制权利,以及他对权利的独特理解,加上许多积累的成就和胜利,使他误以为能同时应付两个战场而有余。
这种两线作战的错误,拿破仑、德皇威廉、希特勒、日本军阀们也一再重犯,最后皆以大失败而告终。
总之,法国的谋略应取联欧制英,以经济发展取得综合国力优势,不战或少战而屈人之兵。所谓“上兵伐谋,次兵伐交。”
路易十四当然看不到这些,他的指挥和谋略也难以融入东方色彩。他沿着自己的好战之路走下来,把一个兴旺发达雄踞西欧的法国,弄得民穷财尽,成为爆发1789年大革命的火药桶。
其实,路易十四时代的英国海军,处于相对衰弱时期,联欧抗英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
&&&&&&&&&&&&&&&&&&&&&&坐失良机:自酿上百年的苦酒
英国自克伦威尔于1658年去世后,王朝复辟,穷于应付国内局势,渐渐放弃大海军思想和海上炫耀武力,许多战舰废弃腐朽,最富有经验的一些海军将领先后去世,几乎没有什么海上雄心和报复,是皇家海军最虚弱的一段时期。日到4日,英荷海军主力在北海南部激战,此役又称“四日海战”。荷兰海军先后投入3万兵力和装备6000门火炮的大舰队,击沉“皇家查里士”号等17艘英舰,英海军阵亡官兵8000余人;日夜,海军上将赖特率领的荷兰海军在夜黑风高时,乘潮水大举突入泰晤士河,火烧英国舰队,使英人蒙受奇耻大辱。
将近一个世纪,英国饱经战乱,国王、议会不断分权,皇室、党派、贵族、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一己利益纷争不休。这时的英国,既无雄心,亦无金钱去争霸于世界海洋。在整个近代史上,是最虚弱的时期,为它的竞争对手们,尤其是法国提供了一次又一次可乘之机。
英国海军不利之处还在于它的战术呆板而保守。在侧舷实心弹火炮帆船时代,舰队应取何种海战战术争议颇多,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混战”,即有利时机不应受纵列队形的束缚,集火歼敌;另一派即所谓:“正规派”,坚持在整个战斗中保持纵列队形。
这种“正规”派和“混战”派的争论贯穿在长期英法战争中。在英国王位继承战争期间,英国在比奇角海战(1690年)中使用了“混战”战术,结果失败了;法国在巴夫勒尔角海战(1692年)使用了“混战”战术,也失败了;在接着发生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军在直布罗陀防卫战中使用“正规”战术,保住了直布罗陀。
根据这三次战争,皇家海军正式确立了“正规”战法,并把它载入海军部《永久战斗条例》中。条例规定,在任何战斗中,英军指挥官必须以编列形式作战,而且要以纵列队形与敌舰交战。《永久战斗条例》由军事法院严格监督执行,违者严惩。一些英军海军高级军官曾在实战中权宜处置,没有严格遵照《条例》,结果不是丢官(海军上将托马斯·马修斯在1744年土伦战役中,因此被免职),就是丧命(海军上将约翰·宾在援助梅诺卡岛之战后因此被军法处决)。
英国虚弱时,不去想法抑制它;等它恢复强大,不去与它平等相处,反而愚蠢地向它挑战,路易十四种下的失误种子,法国要在几百年啃它的苦果和酸汁。
&&&&&&&&&&&&&&&&&&&&&&&
七年战争(年)
路易十四死后,法国政府经历了一段较长时期的衰落。英国乘机利用其海上力量优势,在全世界到处扩张殖民势力。1726年,红衣主教弗勒里主政,采取了一系列明智的外交和内政政策,加工工业革命、生产力增长、商贸繁荣,仅年间海外贸易额就增加了5倍。1780年,法国商船队已有2000余艘船只,人口也增加到2600万人,法国渐渐恢复了实力。同时,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瑞典等国崛起,欧洲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列强之间的角逐又开始了。1756年,英法重新开战,这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因时间而被称为“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期间,法英之间爆发了多次海战,因而也涉及到许多战略战术和谋略问题。作为一个陆上强国,必然存在国家安全问题。这个问题又分成两方面:国土防卫和领土诱惑。
以18世纪中叶法国的实力,防卫国土富富有余。那么,富余的精力如何作用,就是系关国运长远的战略问题了。法国在实业商贸兴国方面,有所作为。然而终究抵挡不住欧洲的领土诱惑,加强陆军以参与欧洲列强角逐战争。它的国家利益、国家战略、海洋谋略就产生了巨大深刻的偏差,这一偏差终于导致法国从1750年至今的两个半世纪中,无论作出多少努力,只能屈居欧洲二等强国的地位。
对此,象威廉·皮特一类的英国政治家,象马汉一类的海洋战略家,真看得得一清二楚。
法国应取的方针是,利用难得的“弗勒里和平”,进行国家利益、军事战略的大调整,把扩土殖民的外延扩张战略,有步骤地转变成内涵式结构强化战略。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产业兴国,科技兴国。
法国军事战略的调整要把单纯陆军转型为陆海军平衡发展。而在海洋谋略上,针对英国皇家海军士气高昂、技术熟练、战斗力强的特点,而应发展海军武器装备技术。当时,法国拥有欧洲第一流的大科学家和实验室。如数学家拉普拉斯、化学家拉瓦锡等,只要政策得力,完全可以发明或改进完善当时或稍后流行于世的各种海陆军新武器。如水雷:美国独立战争中已经使用;蒸汽机船:1690年法国物理学家就曾提出设想,被造船师当成无稽之谈。1783年,法国的达班候爵曾造出一艘明轮蒸汽机船。1807年,美国富尔顿制造成功并实用化;螺旋桨推进:19世纪已有各种形状的螺旋桨和试验游水池;潜艇:18世纪有几十条不同的试验潜艇下水,富尔顿还专门为拿破仑造了艘潜艇;线膛炮技术:虽然发明者实用在19世纪,但18世纪就有人提出构想;开花炮弹(即爆破弹):虽然法国炮兵军官亨利·佩克桑实用于1824年,但18世纪就有许多类似发明,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标准化武器加工:这本来就是法国人之特长;后膛装药的枪炮:法国人有此发明,但未能实用实战化;铁甲舰:虽然在年美国南北战争中首次使用,但一个世纪前,法国工业和造船业完成铁甲包覆木壳舰不会有任何困难(当时广泛采用包铜皮船底);此外还有旋转炮塔、鱼雷、先进蒸汽机等也是如此。
以法兰西民族的聪明才智,以当时法国的工业技术力量,用并不很多的投资,就能装备和改进一支全新的海上武装力量。这些新装备新技术足以使英国独有的海上操船技术、炮术、坚韧性和勇敢,以及那些费用昂贵的旧式木质风帆战列舰完全过时形同废物。如果法国走上这条道路,以它的综合国力,将能傲视天下。英国能与之比肩就相当不易了,更谈不上赶超。这种政策和战略,只要积累30年,整个欧洲的形势和列强游戏规则都将为之大变。但很可惜,新技术、新装备在当时的保守军方和保守政治家看来,多少有点可笑,象个小孩子,前途未卜,远不如传统的技术、政策、谋略能给他们带来荣誉和权利。富于幻想的法国精英们,在这方面显得相当缺乏想象力和实战精神,远不及他们在建筑、宫殿、舞会、轻喜剧、服装和装饰、家具、文学、艺术、绘画……那样灵气十足,勇于创新。其结果就是让比法国人略显呆钝的英国人、普鲁士人、美国人,甚至奥地利人和瑞典人占尽先机,采用先进技术、战术、装备。用一位英国议员的话,“英格兰如果不是这些机器,必败无疑。”
一位传统的基督教的欧洲君主,一位在路易十四辉煌成就阴影下的法国国王,周围有那么多那么复杂的官僚、贵族、利益集团,欲想挣脱统治欧洲数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羁绊,欲作出大的战略调整,困难太大了。路易十五只能信马由缰地随波逐流,半是被迫,半是情愿地参加了“七年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在海洋上与英国打了一些败多胜少的战斗,眼看着机会渐渐从他手中流走,最终把世界海洋的制海权拱手交与英国人。
“七年战争”由北美战役(在今加拿大地区)、诸圣群岛海战(在加勒比海)、梅诺卡岛之战(地中海)、印度之战、拉古什和基伯龙湾海战(欧洲大西洋水域)等陆战和海战组成。
除去梅诺卡岛失败之外,英军在其他战场上大都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胜利。在北美,英军在舰队配合下,于魁北克击败法军,占有了加拿大;在欧洲水域,取得了拉古什湾和基伯龙湾的海战胜利,消除了法国舰队对英伦本岛的威胁;在印度沿海的作战中双方打成了平局,但法军失去了陆上后勤补给和军舰维修基地,最终放弃了印度;英军在加勒比海群岛上投入了相当大的陆海军力量,旨在获得这些岛屿的经济利益。经过长时间战斗,英军击败法军,占领了法属诸岛,并与西班牙交战,进而占领了古巴;1762年,英国又从西班牙手中抢到了菲律宾。1763年“巴黎和约”签定时,英国已经实现了皮特深谋远虑的计划,达到了它帝国事业的巅峰。这座巅峰的基石,就是它航行在世界海洋上的皇家海军舰队。
&&&&&&&&&&&&&&&&&&&&&
美国独立战争(年)
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战胜法国后,它所处的地位与法国来了一个交换。它变成了一个包袱越背越重拥有全球利益的世界性帝国。它的战线大大延伸,薄弱之处时时显现。北美十三洲的独立战争就爆发在英国脆弱的统治链条上。
美国独立战争中,乔治·华盛顿的陆军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英国依仗海军把军队调来调去,机动作战,并未被打败。英军转移到南方,取得了一些战果。华盛顿无能为力,十分悲观。1779年初,德·拉斐特候爵从美洲殖民地战场返回法国,力劝法国政府出兵援美。希图复仇的法国政府终于决定派出陆军和海军舰队赴美参战,支援殖民地抗英。罗香波将军和德·格拉斯海军上将分别统率陆海军。在“七年战争”中,法国丧失了许多海外殖民地,饱经耻辱。但卸掉这些海外包袱后,经过10余年调整,法国的军事力量反而有了增强,尤其是海军,火炮射程也在英军之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军终于涌现出一批如德·格拉斯那样堪与英将匹敌的优秀高中级军官。英国海军在全球海洋上的分散和削弱,与法国海军整军经武后的崛起,一弱一强,在北美独立战争的过程中就明显地体现出来了。
1781年9月,法国舰队在德·格拉斯海军上将指挥下,掩护华盛顿陆军部队,在切萨匹克湾与英军舰队展开了激战。英将格内夫和胡德死守“战术条令”,队形呆板,法舰指挥灵活,兵力也占了上风。英舰队被迫撤回纽约,抛弃了约克镇上的英陆军康华里思部队。在美法联军的猛烈攻击下,英军投降,华盛顿取得了独立战争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胜利。北美13州终于获得了独立。这也是数世纪法英海上斗争中,法国取得的最有意义的一次胜利。
此役之后,英国海军作了深刻反省,后来在加勒比海诸圣群岛海战中渐渐突破了《条令》,舰队司令获得了实战自由,在肯彭费尔特战术查信号系统实用化后,海战指挥更趋灵活。
反观法国,它始终不缺乏一流的战舰和海军武器装备,它缺的是象英国海军里那些代代相传的各级优秀军官。英国地处岛国,它的水手渔民素来剽悍,招募选拔提升海军军官较为容易,而法国就缺乏这种条件。这个客观差距只有建立专业化的海军院校才能弥补,曾设立法兰西科学院和许多工程技术和高等师范院校的几位法国君王,竟然从未想到设立海军学院,等到19世纪,虽然也成立了著名的波尔米克海军学校,但为时已晚,各种补救措施都难以挽回大势了。
&&&&&&&&&&&&&&&&&&&&&&
拿破仑时期(年)
法国大革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内战和外战频繁,政府无暇顾及海军和海外事业,法国的海上力量急剧衰落,几乎没有象样的舰队,海军形同虚设。到督政府时期(年),政局渐渐平稳,法国又象它历次表现的伟大生命力,火中凤凰般地重建了海军,并且恢复了一定的实力。
拿破仑·波拿巴获得政权(1799年)后,开始了一系列的陆上征讨,并接连获得胜利。法国大革命造就的士气高昂的平民士兵和军官,加上拿破仑的天才战略战术,使法国陆军几乎成为欧洲大陆上所向披靡的常胜军队。拿破仑巧妙地使用军事和外交手腕,所取得的领土、权利和财富,使路易十四只能望其项背,整个欧洲都在拿破仑的大炮下发抖。拿破仑又一次处在如何征服古罗马帝国旧有疆土,进而称霸世界的战略选择的门坎上。
拿破仑明智地认识到,他征服欧洲和世界的最大障碍不是别人,而是英国。英国最强大之处,就是它的皇家海军。
在当时,处于鼎盛时期的风帆战舰经过多年改进,已经发展出“战列舰”这一特殊舰种。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装有纵帆设备的高大船楼被淘汰了。军舰降低了重心,提高了速度。船帆也大大改进。首部纵向三角帆和桅杆之间的支索帆因效率而大大增加。横帆的驱动力也因增加了翼帆而加强。满帆时,一艘大型军舰可以挂36面帆,以10节航速前进。采用铜包船和铜抓钉阻滞海洋生物在木壳上的附着,提高了船速。“战列舰”真正成为海战中的王者。它长80米,舱面甲板下面的巨大舰体上有三层火炮甲板,共装有100余门大炮。单旋转火炮齐射一次能发射半吨炮弹。弹种有实心铁弹、葡萄弹、链弹(专门射击帆樯索具)、火箭、灼热弹和各种铁钉铁片。火炮设有挡水炮门。每艘战列舰乘员约600名官兵。除装载大量弹药、粮食、淡水、酒、咸肉等补给品外,还常运载活牛、活猪羊、活鸡鸭。
英国在19世纪初是真正的海上霸主。到1803年1月,它拥有第一线战列舰30艘,巡洋舰和50门炮船86艘。此外,预备役中还有战列舰76艘,巡洋舰和50门炮船49艘。而拿破仑累遭重创的法国海军只剩23艘战列舰、25艘巡洋舰,17艘相当于50门炮船的中型巡洋舰。
拿破仑解决英国问题的方法是登陆英伦,利用步兵炮兵优势直接打击英国陆军,占领英国,彻底解决后顾之忧。多佛海峡边的布伦兵营是入侵英国的前进基地,拿破仑大军长期驻扎的那里,法国皇家扬言:“只要下三天大雾,我就可以成为伦敦、英国议会和英格兰银行的主人。
但英吉利海峡和多佛海峡仍然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尽管半个欧洲的造船厂都在为拿破仑建造军舰,但他却没有身经百战的海军上将和大批富有经验的舰长和军官。大革命造就了最优秀的陆军,并未能造就与之相称的海军。
值得注意的是:拿破仑利用他的卓越陆战谋略,企图象指挥陆战一样调动指挥海军。这就出现我们一再提到的陆战谋略与海洋谋略的相容和相异问题。
拿破仑的海上作战计划从纸面上看相当出色,显示了他的军事天才:针对法军舰队相对较弱的现状,法军采取分散诱敌的机动战术。以维尔纳夫为统率的法军土伦舰队突破封锁,从地中海前出到大西洋;米赛西指挥的罗什福尔舰队(大西洋舰队)也实施突围,与土伦舰队在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海域会合,骚扰那里的英国殖民地,诱使英军主力西调加勒比海,分散英法海峡区防务。然后法国舰队利用时间差杀回海峡,袭击数量上占劣势的英国海峡区舰队。只要调虎离山成功,去集在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西部港口的千百艘平底船将运载拿破仑大军渡过海峡在英国登陆。天下无敌的法国陆军将击败英军,攻占英伦。
这个计划在执行上有致命的弱点,尤其是它的后半部。由于法国海军已近20年未在大洋上与英军进行过成功的战斗,无论是单舰还是编队的战斗力都令人怀疑。1789年以来,英国政府敌视法国千方百计破坏法国海军,长年将法国舰队封锁在海港中,使之得不到实战机会,而海战的炮术和驾船技术在战斗中至关重要。即便一切执行顺利(在无线电发明前的通讯手段下,协调几个月时间和上万海里空间的舰队是非常困难的),维尔纳夫和米赛西的联合舰队能否全歼一支单独的英军舰队(它们在海峡地区有好几支),全歼单独一支英国舰队之后是否意味着取得海峡区制海权?如果其他几支舰队联合起来,或纳尔逊的追击舰队及时返航投入战斗,冒险在英国登陆后,英舰队主力会不会在海峡区或港口消灭航渡后的空船,把法国陆军困在滩头?(象1798年埃及阿布基尔战役一样,该役中纳尔逊几乎全歼了拿破仑的登陆舰队,害得拿破仑远征军孤军留在埃及)。对这些疑问,拿破仑全然不顾。他自己一贯冒险,在众寡悬殊的劣势下屡打胜仗,他甘愿去冒险希图侥幸取胜。无奈海上不比陆上,冒险的结果就是特拉法尔加海战。
特拉法尔加海战以英军大胜和法军惨败而告终。事实终于证明了法军战斗力远逊于英军,连18世纪中叶的水平也没有达到。法军曾多次出现好机会,由于维尔纳夫害怕纳尔逊,未能在加勒比海区拖住英军纳尔逊舰队,他的返航,又带回英军主力,并使英军正确地判断出拿破仑的登陆意图。拿破仑战略意图被识破,绝大部分英舰船集结在海峡水域,登陆的航渡几乎不可能,海战爆发前,它早已失去其战略战术意义,成为一种流血惨重的浪费。日维尔纳夫与英将考尔德分舰队在维哥湾附近打了一场接触战,法方兵力绝对优势(20︰15),却有2艘法舰投降,说明法舰被长期封港,无法操练并获得实战经验,因而无力破敌。英军炮手操炮熟练,平均每门火炮射速为法军的两倍。舰船在战斗中以一顶二,而且射击精度、指挥能力、技战术协调和士气均远高于法军。维尔纳夫在日记中写到:“在浓雾中,因为我方舰长,对战斗和舰队战术完全缺乏经验,除了紧跟前面的船只以外,并无其他良策。在此,我们已成欧洲笑料。”
维哥湾海战后,维尔纳夫继续北上,竟然误将与他会合的阿里曼德舰队(原米赛西舰队)当成敌人舰队,调头南逃,放弃了合兵一处兵力暂占优势的良机,连拿破仑也不胜遗憾地说:“维尔纳夫丧失的机会实在太大了!”——他只需要一个短时间局部的制海权就敢进行航渡登陆英伦,可惜连这个运气也让维尔纳夫丢掉了。法军统帅怯敌畏战信心若此,海战的后果就一清二楚了。
特拉法尔加海战及其前期的战略战术行动充分说明:海上霸权只能在长期实战中打出来。不经过许多小型、中型的战斗,光以军舰、火炮数量来衡量海军力量,只能误军误国。
惨烈的特拉法尔加海战发生在日,英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的33艘战列舰中,12艘被俘,1艘烧毁,7艘彻底丧失了战斗力,法西联军死伤被俘1.4万人;英军只死伤约2000人,但纳尔逊在该役阵亡。正是他,该役中创新了陈旧的英国海军队列战术,采用分段机动队列才取得了辉煌胜利。
特拉法尔加战役对拿破仑的打击非常巨大。他无法克服征服世界的障碍英国,只得又到欧洲去开疆拓土,进行一场又一场血流成河的战争,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激怒并招致一个又一个敌人。法国陆军无论多么骁勇,统帅本人无论多么富于智谋,迟早会在全欧洲的重压下崩溃,重走路易十四的旧路。正如老马汉所说:“英国这些遥远的、遭受风吹雨打的舰船,拿破仑的‘大军’是不屑一顾的,但是这些舰船挡住了他们统治世界的道路。”
一个平衡的陆军和海军,一个平衡的大战略,善于从海洋战略角度看待战略问题,是特拉法尔加海战留给世人和法国人的深刻教训。
拿破仑战争之后,法国王朝复辟,国家动荡,政治软弱。1870年普法战争之后,已不再是欧洲头等强国。由于经费不足,再也无法维持一个象样的海军舰队。随之而来的是海外殖民地渐渐被别国蚕食,政治、经济、商贸利益都受到削弱。自豪气盛的法兰西,终于无法在全球舞台上全力施展自己的抱负。回想自查理曼大帝(768~814年在位)以来,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工程、哲学……不知出了多少巨大明星,然而在海洋事业上,不免常常让人要鞠一捧英雄之泪。
301618164817121786
17121786186636
1849193018971906
179001030525279212
191894191419.2%14.3%2.3641.16820029401905
192018971879189918841899188418911898
19094819101/101/3
20009002700
1006003000400070012000123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僵尸目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