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教我说松阳县教育 名师管理的土话啊?

您现在的位置:&>>
你会教孩子说山西话吗?(图)
山西晚报-- 02:03
漫画牛力方言大家谈之一 前言会说纯正老家话的年轻人不多
前些日子,新浪微博上有条消息,说面对中国日渐消失的方言文化,美国人Kelen Parker和Steve Hansen以录音的形式保护了一批原生态的方言,并绘制出方言地图,在2009年就开办了个中国方言网站“乡音苑”。
在“乡音苑”的方言地图上,标有很多不同颜色的图钉,绿色系表示普通话,黄色系表示客家话,蓝色系表示闽语,橘红色表示吴语,棕红色表示湘语,玫红色表示赣语,紫色表示粤语,棕色表示晋语。点击这些图标,便可播放相应的方言音频。
乡音苑里的方言种类繁多,接受录音采访的人从几岁顽童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多达数十位,他们操着浓郁的家乡话,说得蛮激动,语气里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和骄傲。
我们对自己的方言是怎样的态度呢?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2年对1045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5.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怯于说老家话的年轻人,37.1%的人表示身边能说纯正老家话的年轻人已经不多。这意味着,在年轻一代中,方言已经面临着普及不足、甚至沦落的危险。
不少人呼吁“保护方言,学说方言,应从娃娃抓起”。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说方言土,不利于交流。你有什么意见,来一起聊聊吧!
参与方式:@山西晚报(新浪、腾讯微博均可)、热线、邮箱支持方:山西话增进孩子和家乡的感情态度1:乐趣无限孩子运城话说得好,回老家没有陌生感
读者袁波:我老家在山西运城,孩子每年寒暑假都要回去。平时在家和孩子交流,我只说运城话,孩子学得很地道。回到老家,他完全可以和爷爷奶奶还有其他亲戚交流,根本看不出是个“外来户”。假期里因为经常和村里孩子一起玩耍,学会了不少本事,爬树、捉蛐蛐、收庄稼等,游戏和农活都体验了,这给他的成长带来不少好处。家乡话,让孩子与老家有了深厚的感情。
当然孩子在学校不说运城话,因为同学之间都是用普通话交流。孩子说两种方言很快乐
读者丁阳:老妈老爸讲一口太原话,老公讲一口大同话。平时,老爸老妈看孩子,双休日我们接回来。所以,我的孩子会讲两种方言,很有意思。这儿和他姥爷一口一个“做甚呢”,老公喊一句别总缠着姥爷,孩子又“日哄”他爸了。我们经常会被孩子的这种情形逗得前仰后合,孩子的转换自如给我们的家庭带来很多乐趣。幼儿园小朋友跟孩子学阳泉话
读者O(∩_∩)O哈哈哈:我儿子在老家阳泉长大,3岁来太原上幼儿园,讲着一口浓重的阳泉话,有的话幼儿园小朋友听不懂,觉得他在说外国话,可儿子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在幼儿园,他管小板凳叫小床床,小朋友们还跟着他学得挺带劲。在交往中,儿子逐渐学会了普通话,可这并不影响他说阳泉话。我觉得和孩子说些方言,还是有好处的。态度2:利于交际说当地话,孩子以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交圈子
读者橘黄橙绿:我就是普通话说得太顺了,以至于连一点方言都不会说了。有时碰到老乡,为了融入气氛,我经常用普通话的语调说方言,常被大家笑。不能让孩子再这样了。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圈子,有些圈子是有地域性的,入乡要随俗,学着说当地话,生活上方便不少,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对孩子来说,方言学得越早越好,大了反而不好学了。态度3:传承文化不会方言,在山西点不了菜
读者湿乎乎:不管生活在什么地方,都应该教孩子说方言,不然孩子怎么融入这个地方呢?
就拿生活在太原的人来说,逛街饿了吃顿饭,不知道山西话点不了菜。山西的面食全国有名,但好多名字是用山西方言称呼的,像猫耳朵、擦圪蚪、搓鱼儿、栲栳栳……有一次,我儿子上街吃饭,他看着菜谱上的搓鱼儿很好玩,但不知是什么,我讲了半天,他才弄明白搓鱼儿的来历和做法。打那以后,我就教在城里长大、一直说普通话的儿子说太原话。就是平时再忙,也不敢偷懒,亲自动手给他做山西的各种面食,通过讲解让他知道老家的风俗习惯。不教孩子说方言,就是忘祖
读者犀牛角:我家的小丫头,普通话讲得特溜,晋南的老家话却是听得懂讲不来。我小的时候,听长辈说一套一套的民谚,现在想起来依然亲切。
民谚一般都是用当地方言总结的,不仅幽默有趣,还有很强的实用性。“大雨到,蛇挡道”,诸如此类的民谚在山区里很应验。民谚里保存着当地方言很多原生态的记录。除此之外,这里面还有民俗文化。如果几千年的文化,因为讲了普通话而断层的话,也是比较可惜的。往极端了说如果不教孩子说方言,算不算忘祖?反对方:孩子说方言影响正常交际和生活态度1:影响普通话学习方言只在当地有用,不用教孩子
读者无厘头的春天:我不会教孩子说老家话。普通话是大众交流的语言,走到哪儿都能与人沟通,而方言只是当地人的交际语言,没必要大面积普及。况且孩子将来也不呆在老家,学方言用处不大。方言多了去了,说普通话最好
读者鸿雁:普通话就是一张通行证。我们在家里就要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尤其让孩子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就跟当年秦国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和货币一个道理。我们国家每个地方都有方言,大家都说方言,谁能听得懂?老家那土话不好听
读者深紫色:孩子老家是盂县的,可我从不让老公教孩子说那里的话。带孩子回老家,看着老家人满脸笑容,非常热情,可他们说当地话时声音特大,语调很不温和,我搞不懂是欢迎我们还是不欢迎我们。反正感觉怪怪的,声音一点儿也不好听,和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没法比。态度2:影响交流小学孩子满口老家话,受到同学嘲笑
读者小猪班纳:可别提了,我儿子现在还满口方言哪,就是从小在乡下和姥姥学的。都回省城上了两年小学了,在学校上课回答问题,下课和同学说话,还没有学会用普通话说。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儿子觉得普通话不好学,前鼻音、后鼻音根本搞不清楚。他的普通话经常夹杂着方言,常常被同学们笑话,调皮的同学偶尔还会跟在他屁股后面学舌。这让儿子很自卑,一直埋怨我们把他送到乡下去。
奉劝有孩子的家长,教孩子说家乡话的时候,一定要三思。孩子上高中不提倡他说方言,担心和外界交流受影响
读者黑胡椒:现在国外的一些大学专门开设汉语课程,一些外国人说的汉语非常正宗,光听声音压根听不出来人家是外国人。如果作为中国人,自己普通话都讲得不好多没面子。我在高校工作,经常有和外国朋友交流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汉语说得很好,而我说话却还带点方言的音儿,人家有时听不懂,还以为自己汉语没学到位。我就是小时候在家里说方言说得多了,时间一长,把方言变成一种说话的习惯了,结果影响到现在。
我儿子上高中了,他普通话还挺标准的,我特别高兴。所以,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我都不提倡他用方言和人交流。否则像我一样,出门连个话也说不好,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孩子说土话,上幼儿园后很孤单
读者Pipo:我一听见女儿说老家话就晕!和公婆说过多次了,孩子上幼儿园了,拜托他们不要再和孩子说方言了,可他们总不听。
我专门请教过幼儿专家,问孩子说方言会不会影响说普通话,专家说孩子正处于说话的学习期,有些方言的发音确实影响普通话。女儿不是天生特别爱与人交流,上幼儿园后,她还说老家话,小朋友们开始很好奇,后来经常听不懂就不爱跟她玩了,她好像变得越来越孤单了。态度3:影响语言思维三种语言表达,造成宝宝思维混乱
读者自由的风筝:我家三种语言并存,有说这样话的,有说那样话的,宝宝一直在这种“混乱”的语言环境中长大。
由于语言多的原因,最近我觉得宝宝都到了该开口说话的月份还只是默默地观察。比如,每天晚上我用普通话给宝宝讲故事。同一个故事,爷爷奶奶白天用各自的方言讲,故事里的叫法也不同。我再给宝宝讲故事让他指认其中的东西时,宝宝的眼神满是疑惑。我担心多种口头表达,造成了宝宝语言思维的混乱。本报记者 郭志英教你说黄山黟县土话
查看 (800)
黟县语言独具特色,是丰富的中国语言中的文物。 &&&&黟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是山越族人聚居的蛮荒之地,随后,由于中原战争频繁,大批北人南迁,来到这块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改造了山族人的生活方式。而山越人也以自己独特的语音,顽强地改造了中原人的语言特色。此后,在黟县这块土地上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方言。由于历史上交通闭塞,使得这种方言一直得以延续,而未被强大的北方语音完全同化。&&&&黟县方言具有很多特色。一种是,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诸如:黟县方言管太阳叫“热头”;晚上为“夜高”;黎明为“蒙蒙光”等。而另一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外人根本不知原句的意思,因为音译后的与原句意思,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如黟县方言把挨骂,说成是“驮段”;称撒娇为“为奇”;称少见为“奇数”;称正中下怀为“倒板一十六”。&&&&黟县方言的另一特色是,保留浓郁的古文化特色。诸如:黟县方言把妇女称为“老孺”,而“孺”是明、清时期,对妇人的尊称;而把打扰了、谢谢,说成了“聒噪了”,而“聒噪”是宋、元时打招呼的习惯用语;还有,黟县方言把窗子称作“槛”,把腌菜称着“盐齑”。这种带有古文化色彩的语言,曾使许多外人处于尴尬境地。传闻,一位黟县人因外地朋友仓促来访,准备出门张罗酒菜时,被朋友一把拉住,坚持只须家常便饭就行。主人解释说,不巧家中没别的菜,只有“盐齑”,客人听说大为高兴,连声说道:“嘿,有‘腌鸡’还不行吗?,不瞒你说,我平生最爱吃‘腌鸡’。”谁知上菜时,主人端出了一碗腌菜,客人顿时感到受到了捉弄。后来,过了很长时间,他才从别人那里了解到,黟县人就是这么文诌诌地把腌菜称着“盐齑”,让人听成是“腌鸡”,造成诸多误会。&&&&黟县方言还有一种特色是,同一语言,由于发音的微弱变化,使别人能准确领悟到你所言的物体大小、高低。诸如,山、屋、路、刀、碗、盘、桌、凳等等,道地的黟县人,完全能从别人的发音判断出它的体积、容积。这种发音的些微变化,很难使用拼音来注解,只有亲耳聆听,才能加以区别。&&&&黟县方言还能举出一些特色。比如:一些动物的名称是根据其声音来确定,黟县人把蝉叫成“嗯知”,纺织娘叫成“蜡箭”;而一些动作名称又是根据其形象来加以创造。比如,黟县方言中把打哈欠称之为“卖花也”,是因为打哈欠时的口型,像是在喊“卖花也”。能将打哈欠这样一种疲惫、乏味的动作,蒙上一种鲜明生动的色彩,冠以一个动听的名称,不能不说黟县人在语言上还是很有创造力的。&&&&黟县方言因其独具特色,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语言专家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1924年,中国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就曾与魏建功、白涤洲、舒耀宗等合著了《黟县方言调查录》,着手黟县方言的研究,开创了黟县方言研究之先河。近年来,一些语言学者,竟发现黟县方言发音,与日本话有近似之处。这些都足以说明,黟县方言,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吃早饭,在家我们叫,吃天光了吃稀饭说,吃饭茶吃中饭,说吃点心.或者说吃钟点吃晚饭,说吃老昏.月亮叫月光睡觉说困搞学会说黟县话,可是黟县所有景点门票免费进哦.不过是很难学会的,上面的都是把它翻成了普通话了,真正土话不知道怎么打出来.
顶一个!黟县话“南供”(难讲)
我学了一句:搞毛吊......,还真得蒙了人家,混进了景点。还没有帐号? 赶紧
用户版块帖子
我教闺女说土话
UID:743081
八爪团级别金牌会员
八爪团勋章:
楼主土生土长的文登人,说一口标(土)准(掉)的(渣)方言,经常被同事,朋友,老公笑话说话土那要不我们就都说普通话好了,说土话不就是土么!&先从昨晚上说起,闺女吃着饭她奶来了,我问闺女,是不哈水?她指水杯表示要喝。她爸就递给她说,呢,哈水!然后婆妈受不了了,纠正:喝水(用的普通话)。我和她爸都没放声。婆妈也是文登人,这搬到威海二十来年,她平时不说哈水,也不是喝水,是huo水。老公在威海的姨妈和舅舅都说huo水,在文登的姨和姥爷都是说哈水。嗯,有点乱,我想问问土生土长的威海人都是说huo水的么?&闺女现在正是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今早吃饭我问她,你得chyi(吃)啊?请本地同学自行翻译我的拼音,哈哈。然后闺女就开始学我的发音,chyi,chyi。我先是高兴她又学会说个字,然后意识到她拷贝了我地道的土话,再然后二思了一下就坦然的跟她用土话继续交流。以后她上幼儿园了肯定就会说普通话,看看现在的小孩哪个不是?但是这些方言土语已经在没落的边缘了吧。
有那功夫,学门外语如何?
楼主 加油!
在威海本地说么普通话啊,在外地说普通话可以,怎么都忘本了?装什么啊
UID:428598
八爪团级别银牌会员
八爪团勋章:
海辰一口琉璃的普通话 就是zhichishizicisi不分&再老说mi
UID:795113
吃饱了撑的,孩子学话第一句最关键,发音不准以后改都改不过来,有你后悔的时候
UID:865467
八爪团级别金牌会员
现在都说普通话,说土话的越来越少,我在威海几年,说话都变了,跟爸妈都不一样了
(女) [楼主]
UID:743081
八爪团级别金牌会员
八爪团勋章:
菜豆美,我也说mi,哈哈
(女) [楼主]
UID:743081
八爪团级别金牌会员
八爪团勋章:
公老虎,有么好后悔的,上幼儿园了上学了大语言环境在那,特自然就说普通话了,又不是说了土话就不会普通话了。像咱们普通,土转换的不都溜溜的,且是标准的普通话,外地人听我说普通话都说没有口音,听不出来是本地的
(女) [楼主]
UID:743081
八爪团级别金牌会员
八爪团勋章:
三楼,肯定的,潜移默化就变了
UID:733942
八爪团级别二钻会员
八爪团勋章:
我说了二十多年的羽扇土话,上班以后就改成普通话了,跟第一句话没有关系呀,楼上有啥后悔的,将来我滴娃娃我就教土话,我不能叫羽扇土话没落,
UID:890739
在家里当然都是说土话,上学自动就学会说普通话,土话又不丢人为什么不说,支持淼淼。不过大部分的普通话也都是土话味的,基本很少有标准的,下次听听淼淼的普通话!
UID:415504
八爪团级别金牌会员
我儿子幼儿园前就是土话,上幼儿园老师都乐了,说哪练的这一口标准的小土话。不过去了后自然而然就变成威普了。现在去我家也说威普,村里人都说,艾玛,上几天学怎么还说腔了?
UID:588618
八爪团级别银牌会员
八爪团勋章:
文登话是qi(起)饭吧
UID:340686
=700) window.open('http://file.iweihai.cn/club/user/user_file/1/8.jpg');" style="max-width:700" onload="if(is_ie6&&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
UID:652131
八爪团级别金牌会员
八爪团勋章:
:海辰一口琉璃的普通话 就是zhichishizicisi不分再老说mi & 羊亭的吗, 羊亭人zhichishizicisi不分,这个俺承认
UID:674469
我们家太乱&爷爷奶奶是南方的&姥姥姥爷是东北的&&妞从小听普通话,说普通话。结果偶尔爷爷奶奶说说家乡话,或者姥姥来句正宗的东北话,妞反应不过来。
UID:717410
八爪团级别银牌会员
八爪团勋章:
不用刻意教啊&& 上学就好了&& 我说了20年文登话&& 上大学普通话自然就标准了&& 普通话考证的时候 还是甲级二等呢&&&上学了就知道了 山东省 就威海烟台这边说普通话没怎么有口音&& 济南淄博捏边说普通话真有口音
UID:566922
八爪团级别银牌会员
这也算从小就会多种语言了吧。好羡慕!
UID:530013
八爪团级别铜牌会员
我孩子小的时候我也担心过这个问题,现在上幼儿园了说话有点儿威普,一般情况下我会及时给她纠正,有的时候我们说土话,她也会很认真的给我们纠正(例如:书(xu),我闺女就赶紧给我纠正说妈妈这个不叫xu,叫shu) ,我觉得再大点儿就好了,小孩儿学东西快.
UID:893023
&&&&方言随着外界的变化也是在变的,我们现在说的方言也绝不是爷爷辈那时的方言了。所以不要去挽救什么,因为在现在的洪流里,我们抵挡不住的,伴随着媒体的多样性,像威海话这种小区域里的方言,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UID:173840
八爪团级别银牌会员
八爪团勋章:
哈水。。。
UID:123414
八爪团级别铜牌会员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Powered by & Copyright Time now is:01-17 17:31 &
版权所有 Gzip disabled考试&&&&&&
校园&&&&&&
服务&&&&&&
深读&&&&&&
教育我帮你:7\0597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松阳:大东坝镇中心学校用方言吟诵“国学经典”
&&&&浙江在线?教育频道&&
浙江在线?教育03月12日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经典《三字经》里的句子,如果用当地的方言来吟诵,又会是怎么一番“味道”呢?在大东坝镇中心学校每天早上的自习课中,学生就用当地的方言――“汀州话”来进行诵读。婉转动听的诵读声如同百鸟同时鸣叫,优美动听,腔韵十足。经过方言的吟诵,传统的经典著作被赋予了独特的色彩。
  汀州话,又称百鸟朝凰调。据材料记载,汀州话是大东坝镇的一种独特方言,最早从福建传入我县,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目前会使用这种方言的人也主要集中在大东坝镇当地。
  “在我校700多名学生中,会说汀州话的就有300多名。同学们除普通话外,平时交流最多的语言就是汀州话。”大东坝镇中心学校徐伟俊校长告诉记者。为开展“国学经典吟诵”活动,学校于2009年尝试把汀州话引入学生课堂,组建了汀州话吟诵团,进行专门的诵读,没想到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汀州话原本就是我们的家乡话,父母等老一辈人都用汀州话来交流,如今在校园里也可以用汀州话来吟诵,更让我们热爱它、喜欢它。”学生曹露云说。
  汀州话吟诵团负责人叶徐燕介绍说,学校组建汀州话吟诵团后,立即就有40多个学生争着报名参加。学生用方言吟诵经典著作的兴趣十足,氛围浓厚。
  在社团老师的带领下,一篇篇传统经典著作用汀州话吟诵出来,师生都乐在其中。该校继2009年被评为“中华吟诵示范学校”后,2011年又获得市“经典诵读暨传统美德教育试点学校”称号。日,该校社团选送的百鸟朝凰调吟诵节目获得全国第一届“中华吟诵传人选拔赛”决赛三等奖。
  “把汀州话与传统国学经典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把汀州话很好地传承下去,保护汀州方言文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国学吟诵的创新,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徐伟俊说。
中国松阳新闻网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教育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电头。
总监:徐嫣嫣 7
副总监:吴文建 2
内容主管:何俊 7
活动主管:成竞 50
编辑:裘竹如 7
编辑:余新花 2
记者:原野 50
策划:茹亿 9
传真:0\1029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社联系合作!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 | 浙ICP备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松阳方言_百度知道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有诗云,或者说得更严厉些,就是故乡人骂你“不会说人话”,叫“离土不离腔:“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友鬓毛衰”。倘有个别浅薄之人在外面待了几年,自恃见多识广。松阳方言不仅涉及地域还涉及文化。就是说先有语言然后出现文字。六十多年前、考证、分析,对松阳方言的挖掘和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抛砖引玉的效果。当前有学者提出,松阳话就是松阳人的原始身份证。又因为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松阳县地处浙西南山区,自然也属其中,他们保留的北方南来的上古的语音就愈多,而松阳县属此例。松阳地处山区、生动和幽默。近些年。因为战乱和灾荒、教育界的不少热心人士,开始从语言学,古时交通甚不方便,人员流动性小,但仔细考证一番后,发现松阳话里有许多如今已很少听到的上古时代的发音,自我生发,俨然世外桃园、谚语、唱词,而因为它的随意。经过数千的发展。语言是文字之源,操着带松阳腔的“外路话”和人交谈,准会被人戳背脊心、古汉语学、声韵学等角度,即“语言身份证”。相信通过非遗申报,也就保存了很多上古代的特色,取得了不小的学术研究成果,松阳方言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全社会各界的认同,而口头交流却依旧用当地的语言,于是文字和语言不再合而为一了,决定了松阳可以自居一隅,兼之当地松古盆地的丰富物产、或是居于与外界少有交往的深山地带的南迁之民,松阳方言的价值与魅力,更能得到展现,嗤之为“半舌猪儿”,文字用以记录语言表达的意思,这种交和中又出现了种种的特殊,也即愈是居于远离中原的岭南之地的。传统农业自己自足的生产方式,外地人听松阳人讲话简直就象在听“鸟语”,离腔不象相”,就跟北方人说的“宁卖祖宗田,不改祖宗言”是一个意思。但凭你走到天涯海角,但凭你出外十年八载,故乡的话是不会忘记的,与外地的接触交流少。夏、小调、故事等、极大的丰富了松阳方言的内容,在特定情境之下,用松阳方言能比“普通话”表达的更为准确、鲜明、商,叶梦麟先生在《松阳方言考》里说道:“松阳僻处浙南万山之中,语方殊异,对松阳方言进行了收集、整理,松阳文化界、周三代。它不像“官话”那么讲究。然细考之,实多唐虞三代之遗音。”就是说,文字初成,当时语言和文字是相一致的。周代以后,中原文化往四方衍播,黄河流域以外的先民们也渐次接受了中原文字,让它的表现力很强,很有趣。松阳人有句话,中原地区的先民频频南迁。因此,在松阳方言中,北方的方言也同时随之南下,而且一次又一次地与南方的方言交和,百里之处即不可通,人或疑其为南蛮鸟夹舌之言,老百姓又创造了许多生动的词汇、短句浙江为古百越之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松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松阳教育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