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现在的绿色.区硬件检测绿色版不到挂了是吗

想做一下孕前检查请问到医院要挂哪个科呢?我听说现在的医院有优生优育科的,是不是挂这个就可以了?_百度宝宝知道当前位置: >>
绿色呼唤―― ―中国环保 NGO 启示录陈金陵长 篇 报 告 文 学113 编者按: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以保护环境为己任为平台,默默在祖国大地上与环境污 染的罪恶搏击,与忽视环境安全的陋习抗争。 他们是介于公众和政府官员之间的 第三种力量,有着老百姓的身份,建立着组织起来投身环保事业的功绩。 从上世纪 初开始的一两个组织,直到今天遍布祖国各地 3000 多家民间社团;从大西南的长 江源区、大西北荒漠高原,到首都北京、紫金山下、黄埔江边;从保护单一物种黑嘴 鸥、藏羚羊,到关注生物多样性。 他们是一群有着特殊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人,为着 祖国大地天蓝水清地美,为着民族的美好家园。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环境保 护非政府组织,老百姓叫他们民间环保组织,简称环保 NGO。绿 色 呼 唤陈 金 陵 2010 年 6 月 2 日,著名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创办者廖晓义女士的新书 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这本书名为《东张西望―― ― 廖晓义与中外哲人聊环保药方》的新书,记录了 近几年来廖晓义与 20 位中外哲人关于探索中 国式环保道路的对话。 《东张西望》开篇言道 : “危机,似乎是这个 时代的身份证, 就连最不可一世的西方经济也 危机了。 而最致命、最不可逆的危机就是生态危 机。 ” 生态危机紧紧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充 满诱惑和私欲, 中国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迅速 分流,有的转回书斋不再理会“窗外”之事,有的 深陷欲望不可自拔, 有的则挺立时代潮头履行 着社会责任。 后者中有这样一些人, 他们以保护环境为 己任, 默默在祖国大地上与环境污染的罪恶搏 击,与忽视环境安全的陋习抗争。 他们有一个共 同的名字―― ―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 简称环保 NGO。 半年多的时间里, 我接触了近 40 位环保 NGO 人士,采访了国内最为活跃、有一 定 代 表 性的 20 家环保 NGO 组织, 忠实地记录下了他 们深一脚浅一脚,却清晰、令人起敬的足迹。一、开拓者的脚步中国环保 NGO 历史上,有一个经典的“会 议”,民间环保人常提到它,政府环保部门说起 民间环保力量时更是由衷地赞叹。 这就是令环 保 NGO 圈里人敬重的“玲珑塔会议”。 正是这次 会议,中国第一家综合性的、也是目前国内最大 最有影响力之一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酝 酿成立。 1993 年 6 月 5 日 ,世 界 环 境 日 ,北 京 西 郊 京密引水渠边一座荒废的古塔下, 青青野草散 发浓郁的清香,旁边的渠水早已不再清澈。 人们 担忧,被经济快车卷起的物质贪婪,将对原本已 经稀缺的自然资源带来极大的危机, 给早已不 堪重负的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他们要做些什 么, 他们不愿等酸雨落到自己头上才去呼吁治 理,森林毁灭了才想起植树,大部分物种灭绝了才担忧人类自己的命运。 梁从诫先生是主要发起人,他和梁晓燕、杨 东平以及其他对中国环境问题忧虑已久的人 士,集合在京密引水渠边的玲珑塔下。 梁先生以 他一贯富于激情和号召力的演讲, 深深撼动着 周围的人们。 他呼吁中国公民必须尽快肩负起 环境保护的重任,树立爱护大自然的新理念,履 行抵制、监督、举报环境破坏者的社会职责,中 国决不能再走其他发达国家走过的以牺牲环境 求发展的弯路。 在“玲珑塔会议”上,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追 求的传承文化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环境严重污 染的现实相碰撞,为国为民做实事的愿望,溢满 在座每一位公民的心扉, 流淌激荡在他们的血 管里。 他们报国为民的夙愿终于在中国环境保 护这一全新领域找到新的突破口。 梁先生朴实 真挚的“公民意识”,使他成为当时这一领域的 精神领袖。 虽然明知坎坷, 虽然在中国绝无先 例, 但梁先生率领的这群中国民间环保先知先 行者,前途可以探寻,坎坷可以征服。 后来者,从 此将以梁先生为骄傲, 以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 组织“自然之友”的成立而骄傲。 会议结束时,梁先生建议,我们拉钩吧,一 定要把民间环保组织做起来。 大家围拢过去,庄 重地伸出手指,于是,梁先生和他们手手相连, 拉钩明志,“我们拉钩,我们承诺”。 然而“自然之友”的成立却是一波三折,应 了“好事多磨”那句老话。 按照民政部门的规定, 民间组织必须有挂靠单位。 梁从诫等发起者本 想挂靠在当时的国家环保局, 但国家环保局没 有接受民间组织的先例,只得婉言拒绝。 在随后 的一年里,他们跑了许多单位,人家一听“民间 组织”4 个字,都是慌不迭摇头。 后来,还是国家 环保局的一位同志给他们出了个主意, 可以挂 靠在某一协会或学会,做一个“二级组织”。 最 后, 凭借梁从诫先生的威望,“自然之友” 拴靠 “中国文化书院”有了正式称谓“中国文化书院 ? 绿色书院”。 至今,“自然之友”会员名片上,两片 绿色斜搭起的徽标旁, 还是这个多少有些无奈 的称谓。 据说,直到现在“自然之友”也没有放弃 正式以“民间环保组织”注册而“正名”的努力。 “绿色书院”就“绿色书院”吧,只要能开展 工作就行。 梁从诫先生的身影开始出现在首都 乃至全国各大院校的讲台上。 他在为北京的中长 篇 报 告 文 学115 “自然之友”玲珑塔会议,前面站立者为梁从诚先生绿 色 呼 唤陈 金 陵学教师作报告时特意绘制了三张图表, 一张中 国人口分布图, 一张全国自然生态植被分布示 意图,一张汉代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图表。 梁先生 以这三张图表告诫人们, 中国绝大多数人口拥 挤在东部狭小的土地上,人口不断增长,特别是 新中国初期 30 年形成陡然激增的态势;而同时 期大面积天然绿色林带在人类侵蚀下骤减,已 退居中国版图的边缘地带。 面对如此脆弱的生 态环境与现状,难道我们不应该忧虑吗? 难道我 们不应该奋起做些保护环境的事情吗? 简单的 图表数字,朴实低沉的话语,轰雷般地击中了台 下无数听众的心, 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的社会 责任感。 云南大学一位学生在给梁先生的信中写 道:“您的报告,我们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听完的, 又是怀着沉重的责任感反思的。 在您的报告之 前,我们都还未想到要去做什么,所做的及所想 的仅只是‘自律’而已。 在此之后,我们已经深刻 地领悟到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以自身去影响周 围的人们。 听完报告的当天,我们就在讨论具体 的行动。 于是,云南大学这群年轻的志愿者去公 园捡拾垃圾, 去电台直播做宣传, 筹划成立社 团,以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换来我们 洁净的生存空间。 ” 北京科技大学一位教师听了梁先生的演 讲, 忍不住把心里话告诉梁先生:“您的演讲及您的人品、 生活态 度、简朴无华的生活 方式促使我想到这 样 一 个 问 题 ,‘ 当 给 学生们增加传统文 化课程时,须用一种 现代精神、未来意识 教育他们’。 我很感 激您给了我和我的 学生们这么多的启 示,这么一种崭新的 视野。在今后的工作 中,这种启示会融入 行动。 无论是做人, 关关水龙头,捡拾废 弃物……还是做事, 搞研究搞教学,我 想,我都获得了一种 新的价值依据。 ” 奔波于各大院校的同时, 梁先生凭借自己 和家族在海内外的影响, 请来众多国内外知名 环保人士, 美国著名环保人士珍妮? 古道尔,在 内蒙古恩格贝沙漠种树的年近 90 的日本治沙 专家远山正雄等。 梁先生还请来坚守可可西里 无人区保护藏羚羊的第二任“野牦牛队”队长扎 巴多杰,致力保护三江源的杨欣,并亲自陪他们 到首都各大学作报告。 他们的报告震惊了众多 学子,听到藏羚羊大批被偷猎残杀,学生们点燃 蜡烛,为死去的藏羚羊追悼默哀。 藏羚羊被《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为最 需要保护的物种之一, 到上世纪 90 年代初,国 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总数不到 6 万只, 种群 在急剧减少。 由于国际非法交易市场藏羚羊绒 制品价值极高, 欧洲一条藏羚羊绒围巾卖到两 万美元, 国内不法分子在暴利驱动下对藏羚羊 疯狂盗猎。 国家林业局做过统计,盗猎最疯狂的 年份,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竟达两万只,眼看藏 羚羊即将彻底灭绝。 青海玉树州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 第一批倒在盗猎者罪恶的枪口下, 他的妹夫扎 巴多杰接过钢枪,带着“野牦牛队”接着冲上去, 不久竟惨遭毒手。 盗猎分子没想到,一个索南达 杰, 一个扎巴多杰的倒下, 竟有无数中国环保 NGO 人士站出来。116 环保 NGO “绿色 江 河 ”创 建 人 杨 欣 是 上 世 纪 80 年代“长江漂流队”队员,一次去长江源考 察时, 无意间听到当地牧民传诵着索南达杰的 事迹。 玉树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在一 次与猎杀藏羚羊的罪恶份子枪战时壮烈牺牲, 零下 40 多度的严寒,他跪立射击的身姿被冻成 冰雕。 这一雄姿,永远屹立在可可西里荒原,永 远屹立在后来者的心中。 杨欣后来告诉记者,正 是索南达杰的牺牲,唤起他保护藏羚羊,保护长 江源的信念。 身在四川成都的杨欣,从此把目光 投向可可西里,投向长江源区。 杨欣和当地保护藏羚羊的 “野牦牛队”一 起,在可可西里出生入死与盗猎分子搏斗时,发 现“野牦牛队”那些可敬的人们,在方圆几百公 里的荒野战斗, 连一处可以休息调整身心的地 方都没有。 杨欣决心以索南达杰的名义,在可可 西里筹建一处保护站,让“野牦牛队”队员们在 身心极度疲惫之时,有一个可以歇脚的地方,让 来这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志愿者们, 有一个温 暖的家。 建站要筹款,杨欣两手空空。 他到深圳等地 到处演讲,讲索南达杰,讲 可可西里可怜的藏羚羊, 讲“野牦牛队”在野外多么 需要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 屋子, 讲长江源头那些需 要都市人们关注的生态环 境。可惜,大都市人们漠视 的态度, 冷得让杨欣心里 发抖。 一位朋友劝他, 把自 己踏遍长江源探险的经历 写成一本书, 既宣传保护 长江源, 又能卖书筹笔款 子。当年杨欣参加“长江漂 流 ”,冲 峡 谷 越 险 滩 ,历 尽 惊险,身边数 十 位 “漂 友 ” 永远留在了那条母亲河 中。活下来的杨欣,从此把 热血和理想奉献给了长江 母亲河, 奉献给了长江源 头的青藏高原。 《长江魂》写是写出来 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中间大胡子者为杨欣了,但卖书得“忽悠”,得有场地有人捧场才行。 等杨欣“闯进”时任国家环保局副局长王玉庆的 办公室,说明来意后,主管自然保护的王副局长 当即拍板, 决定在国家环保局新办公大楼会议 室举办售书会。 卖书的规格真高! 王玉庆副局长亲自到现 场,国家环保局宣教司王耀先司长,自然保护司 王德辉副司长等一众官员, 一群记者以及众多 民间环保人士前来捧场。 刚刚成立不久的“自然 之友”梁从诫会长等人都早早来到会场。 售书开始, 王玉庆副局长站起来说:“昨天 杨欣来找我给他提供会场,我提供了。 他送我一 本《长江魂》,我每年都会收到不少作者送的书, 我都笑纳了,唯独今天这本书我不能笑纳。 这是 义卖,我得花钱买。 ”说罢,他掏出 100 元放到捐 款箱里。 梁从诫先生走上前,掏出 100 元,啪地拍到 桌上:“这本书,就这价! ”会场气氛顿时热烈起 来,来宾纷纷解囊,你一本我一本,都以百元的 价格买下原本标价 23 元的《长江魂》,不少人买 了许多本。 买到书的人笑着说,今天王副局长和 梁先生可是“哄抬物价”啊!长 篇 报 告 文 学117 当天卖书所得的钱全都捐给了筹建中的索 南达杰保护站。 直到今天,杨欣创立的“绿色江 河”还在不断售书,《长江魂》、《亲历可可西里十 年》等环保书籍影响着更多的人们。 这些售书款 全部用来维护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以及即将在 长江源区筹建的第二座自然保护站。 “不久,一座红白相间的轻钢结构活动房童 话般地凸现在楚玛尔河畔的荒原上, 屋顶上挂 着‘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一排大字,像烈士生 前一样屹立在无际的旷野中, 深情而警惕地守 望着。 纷飞的雨雪仿佛在为这完全靠个人的资 金和力量建立起来的中国第一座民间自然保护 站洗礼, 而远处银装千里的昆仑山宛如献给她 的一条洁白的哈达。 ”一位参加建设保护站的志 愿者, 在回忆文章中用洁净的如同可可西里蓝 天般的语言,描绘着所有志愿者的心声。 保护站成了 “野牦牛队” 队员休养身心的 家, 成了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保护长江源区 生态家园的大本营。 稍早些时候, 和可可西里遥遥相望的祖国 东部辽河边, 有一个身影奔波在盘锦郊区的一 块湿地上, 吸引他的是另一种国家一级保护动 物黑嘴鸥。 刘德天是《盘锦日报》的摄影记者,在盘锦, 在中国环保 NGO 人心目中,他“黑嘴鸥保护神” 的名头远远超过“无冕之王”的记者身份。 上世 纪 80 年代的一天,刘德天陪同一个外国专家去 盘锦郊区的湿地考察。 辽河西岸一片 2.8 平方 公里叫做南小河的湿地上, 生活着全球近一半 的黑嘴鸥,是黑嘴鸥重要的繁衍栖息地。 外国专 家走后,他陷入沉思。 外国专家嘴里不时提到的 “生态”、“濒危物种”等字眼深深刺进他的心里。 刘德天承认,当时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盘锦这样 一个相对闭塞的小地方,接触到这么“时新”的 字眼,既新鲜,又震动。 他开始萌生创建一个保护家乡的黑嘴鸥的 民间组织。 他真的没想到,一不小心,一个“狂 想”,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祖国大地上,成就 了中国第一家环保 NGO。 我还是老老实实地记 下创建的过程, 因为在网上不会找到比我如下 的文字更详尽的资料了。 刘德天自称有足够的“生态智慧”,来成就 他成为“中国民间环保第一人”的荣誉,我却觉绿 色 呼 唤陈 金 陵得他有点东北人的“狡猾”。 创建协会过程中,他 的“狡猾”放大成了“智慧”,做到了许多别人做 不到的事。 要成立协会, 刘德天异想天开想请副市长 出席大会并做协会会长。 副市长没拒绝,只说太 忙太忙,没工夫出席大会更不可能当会长。 刘德 天想,得请些更高层的官员过来,成立大会造大 声势,就不怕副市长不捧场了。 记者出身的刘德 天认识的人多, 拐弯抹角地托人给时任农业部 的一位副部长递了封信。 这位老首长可是当年 南泥湾响当当的人物, 现在又是辽宁省委省政 府顾问,在当地颇有影响。 几天过去了,递上去 的信毫无音讯。 也是,人家那么大的首长,怎么 会为一个小小的黑嘴鸥跑到小小的盘锦来,给 一个根本不相识的刘德天捧场呢? 他有点为自 己的鲁莽忐忑。 成立大会召开的头天晚上,刘德 天彻底失望了, 就在此时突然接到北京电报: “请予明早 5 时 30 分到沟帮子火车站接站。 ”那 时没有北京直达盘锦的火车, 要到沟帮子换乘 汽车。 刘德天兴奋极了,顾不得已近半夜,他跑到 副市长家使劲地砸门。 副市长一听老首长要来, 马上表态, 就在市政府大楼三楼会议室开成立 大会,叫政府车队派车去接站。 刘德天趁机请他 出任会长,副市长一口应承。 之前的筹备工作很 紧张,成立的头一天,会长居然还没有敲定。 刘 德天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市政府不出面,自己 掏钱把老首长送回北京。 他说,这一招靠的是东 北人的“贼大胆”,我用副部长压了副市长。 环保 NGO 注册是大问题,刘德天却说, 我 注册只用了两个小时。 他去民政局社团科注册, 科长不在, 别人不敢办。 两天后就要开成立大 会,请柬都发出了,注册不下来就无法开会。 刘 德天急了, 闯进他认识的民政局一位副局长办 公室,说了一大堆理由。 副局长把社团科副科长 叫来,你去办。不到两个小时,注册完毕。刘德天 说,也就是做记者时间长了,认识人多。 当时有一位外国专家来,听说协会成立,提 出要看注册的副本。 刘德天很是得意,我可以给 你看正本。 1991 年 4 月 20 日下午, 辽宁盘锦黑嘴鸥 保护协会即将成立。 大约 1 点 30 分的时候,嘉 宾和协会工作人员基本就位, 就等着老首长和 市领导。大家高高兴兴,大声喧哗。突然,民政局118 社团科科长闯了进来,大声喊:“谁叫刘德天? 叫 他来见我。 我没有签字,你们协会就是非法的, 我要报公安局! ”全场一下子紧张起来,所有人 都用怀疑、惊讶的目光看着刘德天。 刘德天脑袋嗡地一下炸了, 他使劲对自己 说,不能吵架,不能还嘴,更不能求他。 他慢慢靠 近科长,一边说话一边“拱”,慢慢把科长挤到会 场门口,拱到楼梯口,再拱到一旁,让出上楼通 道。 正在这时,副市长陪着老首长上楼了,刘德 天一闪身跟着领导们走进会场, 把科长一个人 晾一边。 市领导面前,省政府顾问面前,科长什 么话都不说了。 辽宁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正式成立, 中国 第一家环保 NGO 诞生。 当初刘德天根本想不到,盘锦这样的“小地 方”,成立一个保护单一物种的“小协会”,后来 会遇到数不清的“大问题”。 有一年的繁殖季节, 当地农民为养殖对虾 把渤海水引入这片湿地, 一下子淹死了几百只 刚出壳还不会飞的黑嘴鸥雏鸟, 刘德天心疼极 了。 几年前他们刚组成协会时,整片湿地仅有不 到 2000 只黑嘴鸥, 这些年在他们精心保护下, 眼看着黑嘴鸥数量一年比一年多, 一下子淹死 这么多雏鸟, 刘德天和保护协会的会员无法接 受这个现实。 刘德天找到一些媒体,集群式地报 道了这一事件。 他还亲自给盘锦市长写信,给时 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写信, 呼吁领导 们一起来保护黑嘴鸥这一濒危禽鸟。 终于有领 导出来说了话,虾塘工程下了马。 这样的冲突数不过来,一会儿是虾塘,一会 儿又有人打起养殖海参的主意。 刘德天带着他 的队员冲到第一线, 用尽各种办法为黑嘴鸥争 得栖息之地。 盘锦地方太小,人们差不多互相都 认识,所谓“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小地方,做这种 事肯定要得罪不少人。 刘德天说:“我是自投罗 网,要找到我报复我太容易了。 ”我追问下去,他 不愿再说。 他话题一转高兴地说,协会成立十几 年来,在他们的努力下,南小河湿地成了市政府 划定的保护区,在这片珍贵的湿地上,黑嘴鸥从 不到 2000 只,繁殖到现在的 8600 多只。 丰硕的成果让刘德天和志愿者们欢欣,一 个小小的盘锦能做到保护一个濒危物种, 如果 更多的人们加入保护濒危物种的行列, 每个人 都伸出手做点实事, 生物多样性的传承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发扬光大。 刘德天笑称,这是他 的野心。 黑嘴鸥保护协会地处盘锦, 主要项目又是 保护单一物种,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 没有很大的社会影响。 “自然之友”的创立,虽较 刘德天的协会稍晚,但它从组建之初起,把发展 方向定位在广泛宣传教育提升公民环境意识 上, 后来又扩展到更多项目, 他们面向整个社 会,逐渐拓展到全国相继成立上海、南京、武汉 等很有影响的地区工作小组。 很多媒体和公众 从“自然之友”开始认识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在 他们心目中,“自然之友”便成了中国环保 NGO 第一家。 《南方周末》在评选“改革开放 30 年年 度有影响力人物”时,1994 年“自然之 友 ”成 立 那年的年度人物,便是梁从诫先生,理由是“绿 色中国的推动者”。 然而“自然之友”创立初期,并未得到广泛 认可, 尤其在政府部门及社会民众层面, 环保 NGO 的身影还是相当陌生, 甚 至 有 着 某 种 迷 雾。 正在这时,一位政府官员主动站出来。 牟广 丰, 现任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正司 级巡视员, 一位资深环保官员, 他在中国环保 NGO 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他们眼中,牟司 不仅仅是环保部政府官员,更是朋友、挚友、诤 友,是自己人。 尽管为此牟广丰曾付出过一些代 价,但他至今不悔,仍活跃在环保 NGO 人中间。 走近环保 NGO,牟广丰是从结识梁从诫开 始的。 牟、梁两家上一辈是朋友,到了他们这里, 自然成了忘年之交。 梁从诫创办“自然之友”初 期, 受到许多压力, 牟广丰认为在当时的环境 中,环保 NGO 必须有高层认可,有官方表态,才 有其发展空间。 当时牟广丰在国家环保局法规司任处长, 主持编写当时主管环保的宋健副总理在 “第四 次全国环保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国务院关于环 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起草这两个文件时, 牟广丰有意把“发挥民间社团作用”等字样加进 文件。 正是这几笔文字,使“公众参与”意识较早 地出现在政府文件中。 其实,牟广丰仅仅是起草者,文件最终通过 正式发表,还有一道道关口,司里审,环保局审, 宋健副总理办公室审,还有国务院秘书局,领导 加领导,部门叠部门,哪一道关口都有删除的权长 篇 报 告 文 学119 力和删除的可能。 然而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 每道关口都顺利放行。 采访当事人听到这段佳 话时,我不禁为牟广丰叫好,同样为环保局司局 级领导、为宋健副总理叫好,为一路绿灯的各位 领导各级政府部门叫好, 是他们达成了对中国 缺少不了环保 NGO、环境保护缺少不了公众广 泛参与的共识,第一次在政府声音中,奠定了环 保 NGO 在中国的地位。 那几段文字是这样的―― ―宋健副总理说: “环境保护事业需要群众团体(那时还未提民间 组织―― ―笔者)和广大公众的关心和参与,所有 的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环境保护。 建 立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参与和监督机制, 是强 化环保执法的群众基础。 各级政府要保护公众 参与的积极性,提供参与的机会。 ” 随即颁布的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 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 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 作, 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 行为。 ” 牟广丰后来告诉我, 起草这两个文件讨论 中也有不同意见, 他能做的只能是 “力陈”,是 “说服”。 他不可能预料最终结果,“讲话”要首长 点头,《决定》需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都不是他 一个小小处长说了算。 值得庆幸的是“讲话”和 《决定》终于通过,白纸黑字,板上钉钉。 中国环 保 NGO 庆幸的是,队伍里从此添加了一位忠心 民间环保事业的政府官员。 此后数十年间,我们 还可以在很多场合看到牟广丰的身影, 现在他 是 “自然之友”终身名誉理事。 十几年前, 中国环保 NGO 在起步阶段,除 了做“种树、观鸟、捡垃圾”等老三样外,主要精 力放在环境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上。 上世纪 90 年代,梁从诫从《大百科全书》编 辑部辞职,和杨东平、梁晓燕等人创办“自然之 友”;刘德天把保护黑嘴鸥当作责任担在自己和 协会身上;杨欣为索南达杰的事迹感动,走上保 护长江源的道路; 国外留学回来的廖晓义创建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记者汪永晨做“绿家园”。 中国改革开放关键时 期, 这群人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环境 保护, 投向那个年代还有相当多的人误将 “环 保”当做“环卫”的这一超前领域?梁从诫给了“公民”的解释,刘德天给了“社 会责任”的说法,环保改变了梁从诫、廖晓义、刘 德天、杨欣、汪永晨,以及那个时代第一批跨进 绿色保护队伍中的人们的一生, 而且正在影响 着一代又一代人加入环保 NGO 组织成为环保 的志愿者。 绿色,环保,在多数人并不认知、并不理会, 以为远离自己的生活, 远离自己视野的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绿色,环保,被这些先知先觉的中 国知识分子捧在心里、高扬头顶,挥舞一面面绿 色大旗,以自己点滴言行,慢慢融化广大民众心 中无知环保无视保护生态的坚冰。 绿色,环保,成了他们报效祖国、服务民众 的最恰当的“切入点”,热血和精力,在这张雪白 的纸上泼洒出绚丽的图画,在这面大旗下集结, 走出一条让人仰慕的公众参与、社会发展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道。 尽管坎坷、崎岖,他们走 着,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无数后 人紧紧相随。二、两位创会者的故事中国环保 NGO 人的心中,有两位“教父”式 的人物,他们同时也是创会者。 上个世纪 90 年 代初,民间组织特别是环保 NGO 组织初露萌芽 之时, 这两位老先生开始了民间环保力量积蓄 的创会。 至今,所有环保 NGO 人谈起他们时,无 不以敬仰的口吻,发出心底的赞叹。梁从诫: 绿色中国推动者 2008 年年底,《南 方 周 末 》 评 选 梁 从 诫 为 “改革开放 30 年间 1994 年度代表人物”, 给予如下说法:“人是历史的刻度, 我们一如既往关 注那些推动中国进步及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 影响的人,向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物致敬。 ”“梁从 诫 1994 年创办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 之友’,成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精神源头。 ”评选 理由,“梁从诫:绿色中国推动者”。 1994 年,梁从诫领衔,梁晓燕、杨东平等几 位志士仁人, 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最有影响力的 全国性民间环保组织―― ―“自然之友”。 这些环绿 色 呼 唤陈 金 陵120 梁从诫先生坐在环境宣传的“羚羊车”里保志愿者怀着对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 深深忧患,倾注自己一腔热血,在中国土地上舞 动环境保护志愿者的大旗, 开创着中国民间环 保组织 NGO 的神圣事业。 1995 年梁先生得到一个坏消息,云南德钦 县原始森林被大量砍伐, 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的 生存栖息地受到严重威胁, 他立即和其他志愿 者们一起加入保护滇金丝猴的行动。 他通过媒 体朋友报道这个事实, 又利用自己全国政协委 员的身份,直接上书中央领导。 很快,姜春云副 总理做了批示。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初步制止 了这里的大肆砍伐。 然而两年后, 人们意外发现那里的野蛮砍 伐并没有真正停止。 梁先生气愤之极,再次联络 各地媒体纷纷曝光。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补 贴到手,斧锯出手”为题,将此事真相向社会公 开。 那年夏天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 特意安排在桂林与 7 位中国民间环保人士座谈 环境保护问题,梁从诫受到邀请。 座谈会那天,梁先生带了一幅“自 然之友” 会员奚志农拍摄的滇金丝猴 母子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 会场 的中方保卫人员出于安全考虑阻止他 拿着东西进会场, 梁先生非常生气地 说,“不让我带进这份礼物, 我也不进 去了”。 场面一下子紧张起来。 最后在 有关人员协调下, 梁先生终于如愿带 着“礼物”走进会场。 他必须坚持。 他很清楚,保护滇金 丝猴的重任远远没有完成, 今天保住 了这片原始森林, 明天后天说不定又 会有人以这样那样的借口垂涎这块珍 贵的森林资源。 他必须不断呼吁,让更 多国人更多国际知名人士携手共同保 护珍稀动物滇金丝猴, 保护其他濒危 物种。 克林顿看着 照 片 饶 有 兴 致 地 问 : “这种金丝猴数量还有多少? ” “不足 1200 只。 ”梁先生说,“据我 们所知, 这是灵长类中除人类之外唯 一的红唇动物。 ” 克林顿认真端详照片上的滇金丝 猴两母子:“哦,这是我的表亲。 ” 众人畅怀大笑。 和滇金丝猴一样,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在梁 先生心中分量十分沉重。 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一 天,梁先生接到邀请,参加英国大使馆为布莱尔 首相访华在古观象台举行的酒会。 梁先生利用 这个机会, 亲自用英文给布莱尔首相写了一封 信。 信中写道:“我愿利用您访问中国的机会,提 醒您注意藏羚羊的悲惨处境, 并请求您对我们 保护这种濒危物种的努力给予支持。 ”对于早已 列入《国际野生濒危动植物贸易公约》严禁贸易 物种名录的藏羚羊, 它的羊绒制品在欧美上流 社会十分时尚, 高达数万元人民币一条的藏羚 羊绒围巾, 每只羊身上只能取绒 125 克―150 克,每年至少近两万只藏羚羊惨遭屠杀。 任其下 去,十几年内藏羚羊将面临灭绝。 梁先生恳切地 写道:“我请求您, 运用您个人和你们欧洲同事 在国内的影响, 使公众更好地了解藏羚羊悲惨 的处境,并和我们一道,来阻止这种珍稀动物因长 篇 报 告 文 学121 绿 色 呼 唤陈 金 陵‘致命的时尚’而被灭绝。 ”酒会上他把这封信直 接交给布莱尔首相。 第二天布莱尔首相就回了信:“你对非法猎 杀藏羚羊的憎恶和你对这一物种前景的忧虑, 我深怀同感。 我一定会把你的要求转告给联合 王国和欧洲联盟的环境主管当局。 我希望将有 可能终止这种非法贸易。 ”布莱尔热情地祝福, “祝你在保护中 国 环 境 的 重 要 工 作 中 获 得 成 功”。 不久英国苏格兰场保护野生动物的负责人 给梁先生来信, 赞扬他为中国环保事业呕心沥 血的行为,并表示在布莱尔首相亲自关注下,苏 格兰场将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后来一次会议上, 梁先生遇到国家环保局 王玉庆副局长。 王玉庆说:“你的亲笔信引起英 国首相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你们民间环保组织 做了我们政府部门想做又不便直接出面去做的 事情,你办了件大好事。 ” 为了保护可可西里高原上的藏羚羊, 梁先 生出过一次车祸。 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一天,梁先生携夫人方 晶以及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葛芮女士, 同北京 人民广播电台康雪、北京电视台颜莹、北京青年 报严竣、钱冰戈、中国绿色时报康勇军、精品购 物报徐安等多家媒体记者, 前往可可西里索南 达杰自然保护站。 用梁先生的话,“去烧了一把 火”。 当地“野牦牛队”从盗猎分子手中缴获了近 400 张藏羚羊皮, 梁先生及众位此次前去要处 理这批东西。 “野牦牛队”队员把近 400 张藏羚羊皮和几 张沙狐皮堆放在保护站前的空地, 浇上汽油点 燃火把烈焰腾空的刹那,四周一片静寂。 几年前 为保护藏羚羊牺牲的索南达杰在沉默注视,后 任“野牦牛队”队长同样惨遭毒手的扎巴多杰在 沉默注视,队员们在沉默注视,梁先生和一众人 等在沉默注视。 此刻的沉默,既是无尽的哀悼, 无言的控诉,也是无声的告慰。 同去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康雪回忆 说,他们返回西宁机场的路上,越野车在一个拐 弯处突然猛地打弯, 坐在最后排中间的她一下 子被摔到最前方司机旁边,轰地一声,她什么都 不知道了。 康雪慢慢醒来时,四周一片洁白,梁先生关 切的目光注视着她。 康雪吃力地问, 我伤的重吗? 梁先生摇摇头,轻轻为她掖好被角。 康雪这 才发现,梁先生右臂活动不大自然,“您,您受伤 了? ”梁先生仍然摇摇头说,没什么,没什么。 后 来才知道,同车的人都不同程度受了伤,梁先生 右臂脱臼,头部轻度外伤,夫人方晶老师腰肋间 软组织挫伤,康雪伤的最重。 采访时康雪一再讲, 当时梁先生不告诉我 伤势如何,总是安慰我。 后来大家见面“集体庆 生”时,他也不愿多提这次车祸,但康雪和其他 人都能感觉到,车祸给梁先生带来的心理重创, 远远超过身体的伤害。 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同 去的朋友、同事受伤而深深自责。 康雪第一次说出“梁先生改变了我的一生” 时,我并没有太在意。 梁先生是个充满人格魅力 的人,儒雅谈吐,气度不凡,性情率真,几乎让所 有接触过他的人们都会不由自主流露出崇敬和 仰慕。 采访康雪一个多小时内, 她居然重复多 次,我忍不住问:“改变一生,有这么沉重? ”康雪 认真地说:“一点儿也不过分, 梁先生改变了我 的一生。 ” 和她周围许多朋友一样, 康雪曾以年轻热 情、为民承担、为国分忧的赤诚踏入社会。 然而 一些不尽人意的社会现象令她非常失望, 一度 把自己封闭在小家庭里, 精神和追求全部凝集 在几十平方的狭小空间里。 偶然的机会,她参加 了“玲珑塔聚会”,渐渐地被梁从诫先生的演讲 吸引了。 梁先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环境 问题的独到见解,公民必须承担的道义,公众必 须组织起来,让每一个人的“小我”在环境保护 这一神圣的社会平台上, 尽情放大成为祖国为 社会为民众的“大我”。 那一刻,一面纯洁的镜子 照耀所有参加聚会的人们, 康雪只觉得热血沸 腾冲出胸膛, 寻觅已久的精神向往飞出囚困空 间。 那刻起, 康雪认定后半生做一名环保志愿 者, 义无反顾地跟随梁从诫先生从事民间环保 这一高尚神圣的事业。 梁先生家的客厅墙上有一幅尺大的水墨 画,清淡的笔墨描绘出幽静的江南农舍。 这是梁 先生的母亲林徽因女士的亲笔画。 旁边是她的 半身侧面画像,清秀、端庄、沉静、大气。 “清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化”,“星子在 无意中闪烁,细雨点洒在花前”,“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母亲林徽因把这 首华美而纯净无暇的著名诗句, 送给刚刚出生122 的小从诫。 父亲梁思成则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对儿子的 爱。 倡导“维新吾国,维新吾民”的祖父、中国近 代史上著名的“大儒”梁启超,信奉维新改革必 不能做空谈。 他送给儿子梁思成一本古代李诫 写的《营造法式》,鼓励儿子在建筑领域做些实 事。 梁思成后来果然成了中国著名的建设大师, 并借用“李诫”,为儿子取名“从诫”,希望儿子像 祖父期盼的那样,为国为民做更多的实事。 梁先生的一位忘年之交说, 梁先生敢于以 耳顺之年抛开已有的学术地位和安逸的生活, 去开创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原因有三:其 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 等家族传承的中国士大夫精神, 在他心里深深 扎根,梁启超父子为国为民未尽的种种遗憾,流 淌在梁从诫的血脉里;其二,欧美国家先知先行 者 们 无 不 将 环 境 保 护 当 作 一 种 放 大 了 的 “时 尚”,崇尚这种益于国家民族的“大爱”,这种时 尚精神埋进梁先生心里;其三,梁先生有鲜明顽 强卓尔不群的极强个性,一旦认准,决不回头, 朝着自己和同道者选定的方向,哪怕坎坷,哪怕 艰辛,哪怕困境,也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三个 原因组合成梁先生的信念、追求,乃至行动,缺 一不可。 走到梁从诫先生家门外的时候, 我刚从不 远处“自然之友”办公地点出来。 在那里,我填下 志愿参加“自然之友”的表格,我承认受了梁先 生的影响,希望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 梁先生患了“老年性痴呆”,已经无法接受 采访了。 为了写好先生,我只得寻找他的同事、 朋友以及他的亲人。 采访时间拖得很长,及时找 到各个采访者不太容易。 采访的最后,终于要来 见梁先生本人了, 虽然他无法开口讲述对中国 环保事业的“大爱”,讲述对当今环境污染现状 的忧患,但我还是走近他,倾听他的呼吸,感觉 他的传奇。 我拿出刚在“自然之友”买的梁先生文化随 笔集《不重合的圈》,翻到印有他图像的第一页, 试探性地问,梁先生,能为我签个名吗? 保姆连忙制止,先生不会写自己名字了,上 次送来快递让他签名, 他怎么也写不出最后一 个“诫”字。 梁先生没说话,接过笔,慢慢地一点一点、 清清楚楚写下“梁―― ―诫”。 ―从――唐锡阳: 永远走在民间环保的路上荣获菲律宾国家大奖“麦格赛赛奖”的消息 传来时,唐锡阳正和他带领的第十二届“中国大 学生绿色营”的年轻营员们,在美丽的长白山自 然保护区考察。 这一届的成员来自全国 36 所大 学的 40 名学生,以及以荒野保护协会创会主席 徐仁修先生为首的来自台湾的 4 位老师。 听到 获奖的消息, 所有营员们都为尊敬的唐锡阳先 生欢呼起来。 郁郁森林之中,朗朗明月之下,他 们站立成圆圈,在欢歌笑语中,一个个上前和唐 锡阳拥抱表示祝贺。 中国大学生绿色营,十二届的心血,无数热 爱环保事业的年轻人为年长的创始人唐锡阳老 师感动,毫不犹豫加入这支队伍,加入中国环境 保护事业的大军, 汇入全球保护大自然保护人 类生态环境的巨流。 这一切,唐锡阳和他已故的 美籍妻子马霞期盼了 12 年。 这一年,唐锡阳 77 岁。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 唐锡阳经历过祖国 的艰辛岁月,当不堪回首成为过去,唐锡阳却已 经失去完整的家。 和许多人一样他曾经在很长 一段时间陷入深深的困惑烦恼之中, 与更多人 不同的是他选择了行走和思索。 一个人,一支笔,一架相机,一个背包。 最简 单的行走,最丰富的思想。 武夷山到藏边草原, 滇金丝猴到朱q。 大自然吐露美丽景致的同时, 也向这位年长的行者倾诉自己所遭遇的痛苦。 污浊的江河水, 被砍伐的原始森林, 旱化的草 海,失去水土佑护的裸露山石。 人与自然矛盾冲 突的显现,一次次震撼唐锡阳。 他的思考越来越 集中于人类在不断发展中, 如何与大自然和谐 相处。 正在这时, 一位美籍文教专家马霞女士出 现。 这位传奇女士注定要在唐锡阳后半生出现, 在他从事的环保事业中,落下浓重特殊的色彩。 热爱大自然的共同情趣,让两个素不相识、语言 不通、生活习俗、人文背景截然不同的异乡人走 到一起。两个人相携行走。他们不仅共同考察了 中国许多著名的自然保护区, 还共同行走在前 苏联、德国、瑞士、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 50 多个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探 胜》、《天鹅之歌》、《黄石国家公园的火和大兴安长 篇 报 告 文 学123 唐锡阳和夫人马霞在天池岭的火》、《荒漠和荒漠植物》等文章发表,直到 《环球绿色行》, 成就了一个平和的行者与大自 然的激情对歌。 1996 年初,昆明一位读到《环球绿色行》的 年轻人向唐锡阳反映, 云南德钦县为了解决财 政困难,准备砍伐 100 平方公里原始森林,林中 还生活着 200 多只稀有珍贵的滇金丝猴。 唐锡 阳愤怒了。 他马上协助当地有关方面积极向当 时主管环境保护的宋健副总理反映情况, 竭力 制止这种反人类文明的野蛮行为。 在上下共同 努力下,终于制止了那里的野蛮砍伐。 唐锡阳清 楚个人力量终归有限, 环境保护应该成为更多 人的行动准则,他和身染重病的马霞商量,组织 一些年轻人参与到制止砍伐原始森林和保护滇 金丝猴的行动中去。 他们共同为新成立的组织 起名“中国大学生绿色营”。 大学生们动员起来了,队伍组织好了,躺在 病床上的马霞拉住唐锡阳的手, 要他不要顾忌 自己的病,亲自带队,率领青年学子奔赴云南原 始森林。 马霞用自己最后一点点的力量,给予唐 锡阳和第一届中国大学生绿色营最真挚的祝 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你们为了一个共同的 目的,如此自觉自愿地彼此合作,相互关心,而 这正是此次远行所必备的精神。 你们向大自然 学习,希望不只是看看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和美 丽风景,更重要的是体验大自然,感知大自然。 ” 她身边的唐锡阳此刻早已老泪纵横,无法自己。绿 色 呼 唤陈 金 陵本来当天绿色营的 孩子们精心设计了一个 送给马霞阿姨的特别礼 物, 营员们出发时准备 让大轿车绕行医院门 口, 孩子们要送给马霞 阿姨一个大花篮, 祝她 早日康复出院。 在车上 他们兴致勃勃猜想马霞 阿姨看到花篮时一定非 常惊喜, 一定会减轻病 痛带来的折磨。 唐锡阳 慢慢踏上汽车, 沉重的 目光顿时压抑住满车的 欢笑。 就在刚才清晨 6 点 30 分 , 医 院 来 了 电 话, 热心关注中国环境 保护的马霞女士刚刚去 世。 说什么? 能说什么? 此时此刻所有的语言都 显得苍白无力。 年轻学子们早已从唐锡阳老师 凝固的神态里读懂了一切。 几个女孩子失声痛 哭,哭声中夹杂着阵阵叹息。 唐锡阳声音嘶哑地下令,“开车”。 背负妻子的遗愿, 背负一代人对中国环保 事业的职责, 背负大自然生态环境对中国年轻 学子的重托,唐锡阳继续行走,带领中国大学生 绿色营继续行走。 第一届中国大学生绿色营,云南原始森林, 身边是终于保住自己“领地”的滇金丝猴。 第二年,也就是 1997 年,中国大学生绿色 营为了保护原始森林,奔赴西藏东南部高原。 第三年是保护湿地,奔赴黑龙江“北大荒”。 下一年是新疆, 学子们实地探讨了生态旅 游和保护大自然的关系。 南疆, 沙漠化以及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 境保护问题。 云南思茅, 协助 IFAW 做缓解当地人与野 生大象生存矛盾的环保项目。 渤海湾, 那里有海岸滩涂湿地需要格外关 注。 四川若尔盖, 探索人文传统和自然保护的 关系。 海南,“珍惜热带植物资源,关注海洋生态” 的主题,情系每位年轻的营员。124 16 届 绿 色 营 ,16 批 年 轻 学 子 的 实 践 与 探索,除了特殊原因缺席了五六期外,唐锡阳以古 稀之年的高龄, 和年轻人共同奔赴各个环境问 题的焦点地区。 他以一位老者的阅历和智慧影 响着年轻人, 又从这些可爱的年轻人身上获得 新的希望和力量。 绿色营营员们主要由一些热爱大自然关注 环保的全国在校大学生组成, 也包括一些来自 中国台湾、港澳地区以及在美国、芬兰、俄罗斯、 日本等地的年轻人。 他们在唐锡阳的带领下,深 入环境敏感地区搞调查研究, 把考察的结果向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汇报, 尝试着解开一个个生 态环境问题症结的同时, 年轻的心也在大自然 中得以澄清。 第一届的营员谢蕾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南宁 工作,组建了南宁市第一个学生环保组织“绿色 沙龙”。 第二年组织了北京地区以外第一个大学 生绿色营,发现了广西地区最大的一片红树林。 “绿色沙龙” 后来获得地球奖和福特环境奖,南 宁也成为历年参加中国大学生绿色营营员最多 的地区之一。 绿色营的第一届营员龙勇诚现在是研究滇 金丝猴的专家; 沈孝辉还写了一本绿色营专著 《雪山寻梦》,现在已是著名的环保作家。 来自绿 色营的奚志农、郝冰、郭沛源、赖芸等,现在都是 国内环保活动的骨干……什么是绿色营, 什么 是星星之火,什么是绿色网络,心心相系中,北 京营,广西营,上海营,厦门营,西安营,等等,一 颗颗年轻的心围绕在唐锡阳身边, 吟诵着马霞 女士写给营员们的信,跟随长者唐锡阳,一起在 宏伟壮丽的大自然里尽情放飞。 唐锡阳把自己 20 多年来的这些思考,凝练 成 16 个字:“物我同舟,天人共泰。 尊重历史,还 我自然。 ” 他把这 16 个字,称作自己的自然观。 他利 用一切机会,向年轻人,向周围可以宣传的所有 人们,认真讲解这 16 个字的深刻含义。 “物我同 舟”,“我”指人类,我们人类和地球上的所有动 植物在同一条船上, 必须同舟共济。 到目前为 止,宇宙间只有这么一条船。 “天人共泰”,“天” 既大自然, 我们人类和大自然必定应该是一种 和谐的、协调的、共泰的关系,不是人类疯狂掠 夺自然资源, 大自然再来猖獗地报复人类的尖 锐冲突。 “尊重历史,还我自然”,字面上好理解,真正做起来非常困难。 黄河是一部历史,长江是 一部历史,原始森林是一部历史,大熊猫是一部 历史。 人类尊重这些历史吗? 人类破坏了黄河, 能还一条黄河吗? 破坏长江,能还同样一条长江 吗? 砍伐原始森林,破坏了它的历史,还能还吗? 从这 16 个字出发,唐锡阳整理出自己绿色 文化的基本理念,他用最简单的语言总结出:用 大自然的观点,用生态的观点去看问题。 下一步的行走,下一步的思考,在一位年近 八旬的老者脑海里,依然不断泛起波澜。 坐在海 南三亚的海边,畅游清澈的海水,椰影里,月光 下,波涛畔,一个个计划渐渐明晰,一个个安排 清楚梳理。 他要为自己争取时间,更多的时间, 为了心爱的环保事业,为了心中片片绿色。 电脑前,唐锡阳击键歌之:“写书天下事,奋 斗是人生。 历史千般写,但求一个真。 人生崎岖 路,走笔更艰辛。血泪萧萧下,痛苦又斗争。残年 拼残力,坦荡绘人生。 ”三、怒江:让我自由地奔腾怒江, 或者说怒江保卫战, 在中国环保 NGO 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自此,环 保 NGO 以公众参与的气势,大踏步迈进社会发 展决策层面中,与各方利益集团的博弈,令环保 志愿者、广大公众欢欣,令政府有关部门开始重 视这支来自民间的力量, 令某些利益集团以牺 牲环境为代价追求利益的步子不得不放缓,甚 至裹足。 环保 NGO 人心中,怒江保卫战是他们挥之 不去的永恒情结。 2003 年 3 月 14 日, 华电集团与云南省签 署了 《关于促进云南电力发展的合作意向书》, 云南省政府表态支持华电集团开发云南水电资 源,支持开发怒江。 这一天恰是“世界水日”。 就在那一天,一个环保 NGO 专为保护怒江 而设立的网站 www.nujiang.ngo.cn“情系怒江”进 入公众视野。 各方力量的博弈,渐渐浮出水面。 2003 年 8 月 12 日至 14 日,国家发改委召 开有关怒江开发的研讨会。 会上,华电集团、云长 篇 报 告 文 学125 绿 色 呼 唤陈 金 陵南省政府乃至国家发改委一些官员, 几乎一致 同意,怒江开发、发展当地经济、移民脱贫、提升 GDP,响亮的理论在与会人员口中源源而出。 此 时,一个不同的声音突然出现,刚升格为正部级 的国家环保总局参会人员提出异议, 生态环境 保护在怒江水电开发中要不要得到重视, 应该 占据什么样的战略位置。 虽然仅仅是一个人的 发言,却震动了全体参会人员,惊动了当时主管 环境保护的曾培炎副总理。 论证会召开前几个月,2003 年 4 月 3 日联 合国有关组织刚刚正式批准包括怒江在内的三 江并流区域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 大规模开 发怒江水电, 将直接对自然遗产保护地产生巨 大威胁。 国家发改委论证会后仅仅 20 天,国家环保 总局针对怒江水电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组织了一个专家研讨会,9 月 9 日中 国 环 境 报 以重要位置大篇幅报道了此会。 又过了几天,国 家环保总局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怒江及西南水 电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报告, 详尽阐述如果 在大西南大规模无序过度开发水电, 可能会对 那里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极大威胁。 此 时,来自环保方面的意见已经十分明确。 又过了几天,云南省有关部门召开“怒江水 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专家论证会,主要是云 南的一些专家学者出席, 针对国家环保总局组 织的专家论证会提出针锋相对的意见。 此后双方各有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前往怒 江实地考察、争执,观点完全相左。 北京“绿家园”的汪永晨、云南省大众流域 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简称“绿色流域”)主任于 晓刚, 是关注怒江水电开发的北京和云南当地 环 保 NGO 的 代 表 。 怒 江 保 卫 战 中 国 内 环 保 NGO 很多组织及志愿者、 专 家 学 者 都 参 与 进 去, 而在前头冲锋陷阵的就是他们两位和他们 所在的组织。 怒江,古称黑水,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 麓,自西北向东南纵贯西藏东部进入云南,沿高 黎贡山南流,出境入缅甸后称萨尔温江,最终注 入印度洋。 怒江所在的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 金沙江)区域,有绵延千里、气势磅礴的高黎贡 山等四大山脉, 与奔腾不息的江河平行相间形 成“四峡夹三江”的奇观。 怒江最高点海拔 1400 多米,最低点海拔 760 米,落差大,水急滩高,两岸多危崖,有“水无不怒古,山有欲飞峰”之称。 山高、谷深、奇峰、秀岭,水资源极为丰富,又是 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天堂。 就是这样的地形地貌, 吸引了水电集团的 目光。 按照他们制定的怒江水电开发规划,将建 设以松塔和马吉为龙头的水库,加上六库等,形 成 13 级梯级开发的阵势, 总装机容量达 2100 多千瓦,年发电量 1000 亿多度,其中包括一个 300 米高的大坝,号称世界最高水坝。 工程兴建 意味着国内最后一条从源头到入海干流上无人 类工程的河流将从此消失。 人们疾呼:“为子孙 后代保留最后一条生态江河吧! ” 这里的生态环境复杂脆弱, 每一个物种对 河流的变化都非常敏感, 任何一个生物链条的 改变都直接影响到众多物种的生存。 人们担心 怒江水电开发, 对当地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以 及生物多样性,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那里少 数民族文化积淀,也将随着大量移民而消失。 怒江州是贫困地区, 全年财政收入仅一个 亿多一点儿, 而 1000 亿的怒江水电工程投进 去,未来的税收可能翻若干倍,而 GDP 的提升, 对任何一级政府官员都具有极大的诱惑。 那移民呢? 于晓刚和其他一些环保 NGO 组 织力量深入到怒江州的深山区考察, 有了他们 和村民的对话: 知道怒江要建大水电站吗? 知道,政府说了。 你们要离开家乡下山了。 政府说给补偿。 补偿多少,你们算过吗? 迁移后的生活会比 现在好吗? …… 当地村民只知道要建坝,但未来的生活,谁 也说不清。于晓刚看着、听着,心疼。一年多前在 漫湾电站修建时,移民得到的安置费极少,甚至 无法达到迁移前的生活水平。 于晓刚他们不知 道水电开发公司给了多少钱, 只知道水电移民 “返贫”的现象绝不是少数。 他利用自己在亚洲 理工学院留学时学到的社会影响评价理论,长 时间实地调查收集大量实情后, 给有关部门写 出有份量的调查报告, 最终为当地移民追加了 7000 多万元的二次移民安置费。 怒江州一位官员曾是于晓刚的同学, 他特 意去拜访这位官员, 对他说, 如果你保住了怒126 动,向社会传递着更多信息。 江,不但是当地百姓的功臣,更是全国人民的大 功臣。 2003 年 11 月,于晓刚和“绿色流域” 请来 这位同学苦笑了,我也要管老百姓吃饭啊, 专家学者和许多市民,在昆明举办了一个“怒江 不开发水电,那里的老百姓怎么脱贫,怎么解决 对话”的水之声论坛,对话的主题就叫“让我自 温饱问题。 由地奔腾”。 有网友后来写道:当看到这句话时, 他的想法代表了当地相当一部分官员的意 我几乎泪落。 这句话出现在当下,有着为某种事 见, 他们把怒江开发当做提升 GDP 的唯一出 业而献身的冲动。 它触动了我隐藏的热情和奉 路,当做发展经济的唯一出路,而当地的生态环 献精神,我似乎听到了江河的沸腾,听到了“黄 境保护似乎和他们离得很远很远。 官员中也有 河交响乐”的旋律。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充分展现 不同声音,一位“扶贫办”主任表示,水电开发不 它的美和力量。 美和力量不只外在,更是内在的 是唯一,至少还有旅游等好几条路可走。 可惜他 精神! 的声音太小太弱太“不协调”,不久,他被调离, 几天后,“绿色流域” 在泰国举办的东南亚 安排个闲职。 说服不了官员,环保 NGO 转向舆论转向民众。 “绿家园” 创办者汪永晨 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 记者,她利用自己在首都媒体 圈子的影响,利用创办的“绿色 记者沙龙”,在首都各大媒体间 奔走呼号展开宣传。 她组织记 者前去参加当年 9 月国家环 保总局召开的“怒江流域水电 开发活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专家座谈会”, 并给予广泛报 道。 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第 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汪永晨 慷慨激昂地大讲怒江水电开 发将带来生态环境的无穷后 患,她呼吁在场的各界人士联 于晓刚在长江上游考察 合签名: 保留最后的生态 水论坛上作了“保护怒江,协调国际河流”的演 江―― ―怒江! 在场会员大多是社会知名人士,大 讲。 7 天后,联合国开发署和瑞典国际发展署在 家一拥而上,纷纷表态签名。 62 人的签名送到 曼谷,专门为怒江问题联合举办讲坛,在曼谷的 国家环保总局,甚至惊动了国务院领导。 所有比较大的国际发展机构都参加了,“绿色流 光做媒体工作不够, 汪永晨拉上 “自然之 域”就怒江水电开发作了专题发言。 友”和其他几家有影响的环保 NGO 组织,联合 再过几天,“绿色流域”联手“绿家园”、“自 举办讲座,去街头散发印刷品,让更多人了解怒 然之友” 共同在泰国世界河流与人民大会上呼 江水电开发, 争取对其进行全流域环境影响评 吁保护怒江, 众多国家的民间环保机构纷纷响 价。 汪永晨是个精力极旺盛的人,白天本职工作 应。 之外还要联系各家环保 NGO, 组织各种活动, 这年年底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到云 夜里开始写稿,宣传保卫怒江,经常熬到凌晨三 南采访了于晓刚,对他说,我们也听说怒江水电 四点,第二天又精力充沛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朋 开发大势所趋,挡不住,看来怒江是保不住了, 友惊呼,汪永晨疯了,整个一环保疯子。 我们想做一个历史存档 的 片 子 ,10 年 或 20 年 紧接下来的几个月,环保 NGO 组织密集行长 篇 报 告 文 学127 绿 色 呼 唤陈 金 陵后再看这个片子,告诉人们当时环保 NGO 有不 同意见。 后来这个专题片在第二年“两会”期间 播出, 引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广大公众的强 烈反响。 于晓刚后来听说,2004 年 2 月 5 日, 怒江 水电开发环境影响评价通过了评审, 但没有向 外界公布。 三天后,中国社科院、“绿色流域”、四 川地质学会、 移民研究中心等联合在北京举行 了“水电工程与社会、经济、生态影响”研讨会, 其中怒江问题是会议最热点话题之一。 会议记 录最后通过私人渠道,递交国家最高决策者。 一周后,“绿色流域”携手“绿家园”“自然之 友”,参与了一个 TOM 网站的访谈,大讲保护怒 江自然形态的重要性,形成南北环保 NGO 之间 的高调呼应。 2004 年 2 月,云南省“两会”期间,“绿色流 域” 协助一些云南政协委员正式提交了保护怒 江以及开发怒江要审慎的提案。 那位政协委员 发言后,全场热烈鼓掌。 这一期间汪永晨带领“绿家园”也组织了一 批首都媒体记者和专家学者深入怒江沿岸,查 看地形地貌生态环境,访问当地村民,倾听少数 民族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的声音。 他们去了一些 支流上已经开建或勘探初期的电站坝址, 眼前 片片人为剥离的山崖, 因上游截坝而已经断泾 的河流,满目裸露的卵石,河流两岸植被破坏严 重,泥石流、滑坡随处可见,生态环境惨遭破坏 的情景,给各位记者留下惊心动魄的印象。 回到 北京,集群式的报道见诸大小报纸刊物网络,远 在几千公里以外的首都人, 更加关注云南边陲 那条可怜的怒江。 从此,大西南地区尤其长江上 游的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岷江等流域水电 开发问题,进入民众的视野。 一些生态环境学科以外的专家学者也挺身 而出, 从自己专业角度对怒江水电工程提出质 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 长、博导王浩教授提醒头脑发热的人们,过去最 大的失误是忽略了生态环境对水的需要, 而一 味追求人类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 来自四川成都的著名地质学家范晓在接受 媒体采访时, 从怒江所在的三江并流区域的地 形地貌、物种分布、少数民族文化风情以及移民 问题等多方面提出“要谨慎”的建议,发出“怒江建坝后患无穷”的担忧。 社会呼声渐高, 媒体掀起一波波质疑。 终 于, 云南省政府决定召开一次由各方人士参加 的怒江开发论证会,请来云南大学、中科院的一 些院士、专家、教授,请来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的 何祚庥、方舟子等人,同时也邀请了云南当地环 保 NGO 人士一同参加。 一位副省级官员亲自坐 镇,省政府有关部门官员众多,阵容强大,颇多 权威。 此次论证会前,水利部门组织了一些院士、 权威人士及专家学者, 请他们到怒江两岸走了 一趟,让他们做好发言的准备。 接到会议邀请后,很多人劝于晓刚不要去, 该说的已经说的够多, 媒体轰炸式的报道也做 了不少,你们几个民间人士位卑言轻,根本影响 不了政府决策,这样的会议不去也罢。 于晓刚很清醒,以前几个月做的工作再多, 也没有机会和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直接对话,既 然现在有这样一个平台,给了环保 NGO 一个机 会,我们就一定要参加,而且要充分说明我们的 意见。 我们代表的不是个人,不是个别组织,而 是中国环保 NGO 人的声音,要珍惜这次对话。 当时正好“自然之友”总干事薛野和著名环 保人奚志农都在昆明, 于晓刚便邀请他们一起 参会。 于晓刚、薛野做应答发言,奚志农则做了 论证会场录像并拍摄了大量照片。 会议进行了许久, 各方意见都已经基本阐 明,真正的“对话”开始了。 一位权威人士以居高临下的口吻责问环保 NGO 人: 你们认为怒江水电开发是好是坏,是 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如果利大于弊,你们为 什么反对,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懂,还乱说 话。 于晓刚作答:关于利和弊,不同人有不同视 角,不同声音,不同看法。 对你有利的事,对别人 不一定有利。 怒江工程对水电开发公司有利,当 地政府可以收税也有利, 为这个工程做项目设 计的单位同样有利,承包工程方的利更不用说。 但国家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出发, 未必有 利。 对当代人有利,对子孙后代不一定有利。 当 地大量移民失去世代生存的家园, 失去民族文 化传承的土壤,也不一定有利。 利和弊绝不是简 简单单的问题。 他的话音刚落,全场震动了。 众声议论,有128 人公开叫好,有人大声支持。 面对面的碰撞总是真理越辩越明, 对话是 沟通的方式,更是阐明立场的平台。 环保 NGO 人抓住这个机会, 把自己保卫怒江的决心传播 得更远更远。 所有的论证、意见、舆论、声音,最后集中到 国务院,集中到国家高层领导人那里。 2004 年 4 月 2 日 ,有 媒 体 披 露 ,温 家 宝 总 理在国家发改委《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上 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且有环保方 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 决策。 ” 一度箭在弦上的怒江水电开发工程, 被紧 急叫停。 正带着一批媒体记者、 学者奔走在怒江边 的汪永晨听到这个消息,竟放声痛哭,大家都劝 不住。 谁解其中味,谁解其中味啊。 怒江保住了,怒江保卫战胜利了,虽然很可 能只是暂时。 中国的事情有时候很微妙,一些人 在台上,有他们的方针,一旦转换到台下,台上 演出的剧也许就是另一种风格。 写到这里,我还是要尊重采访,怒江水电开 发确实有不同的声音。 中国环境伦理学开创者 余谋昌研究员谈到怒江时,心情很复杂。 他曾经 随水电部门组织的考察团亲自去过怒江。 他说, 不开发水电资源, 也不一定能制止那里的生态 破坏。 关键在于怎么开发,要有相应的生态保护 工程,比如人工干预、人工生态修复。 很多环保 人士坚决反对这种意见, 生态修复在怒江两岸 环境大规模破坏后, 根本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 甚至几百年内自然修复, 而人工生态修复的争 议一直没有明确结论。 中国河海大学社会学系 高燕副教授也去过怒江, 她更对那里村民生存 状态担忧。 怒江开发带来大规模迁移,让那些村 民迁移到山下,可能会生活得更舒适更富裕。 他 们的意见多是从自己本专业出发, 关注的角度 和环保人士自然不会完全相同。 而他们说的话, 站的角度, 应该是整体考虑开发怒江综合性规 划中的一部分。 环保政府官员以及环保 NGO 并不完全拒 绝建坝,也许将来在某一时期,光凭环保人的力 挽,根本挡不住怒江的水电开发,他们只是希望 “审慎”、“再审慎”。 比如全流域的规划环境影响 评价可不可以做呢, 比如审批水电项目必须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机制的建立, 比如建坝 要 有 “度 ”有 “序 ”,不 要 一 哄 而 上 ,不 要 过 度 开 发。 “审慎”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科学,有了科 学,有依据,事情会透明,会好办的多。 尽管如此,在这场艰难的战役中,中国环保 人的力量第一次不再分政府官员还是民间组 织,团结的如此紧密,配合得相得益彰。 环保官 员功不可没,于晓刚、汪永晨以及“绿色流域”、 “绿家园”、“自然之友” 等环保 NGO 功不可没, 公众及舆论的力量同样功不可没。 怒江之战是政府和民间组织一次成功合 作, 在后来长江上游水电开发项目的论证中达 到高峰。 谁也说不清,后来出台的《环境影响评 价公众参与暂行规定》 以及环境信息公开等法 规条例,是否与这次成功合作有关。 怒江保卫战让全国民众突然意识到江河水 资源绝不是无限无竭,同样是地球上极为珍贵、 需要人类共同保护的资源。 也许就从这时起,更 多人家备上水桶,洗衣洗菜的水再不是“废水”, 用来冲厕、洗涮、浇花草;很多人因此而有意识 紧缩龙头水流, 轻轻地慢慢地享受流水带来的 生活愉悦。 怒江之战告诉人们, 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 话语权,都可以参与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 虽然 位卑言轻,只要愿意,都可以站出来,为保护自 己生存的家园,说句话,出份力。 怒江之战开启了中国环保 NGO 的一个崭 新阶段,如果说在此之前,很多环保 NGO 主要 工作方向是做项目、搞宣传,甚至停留在“种树、 观鸟、捡垃圾”阶段。 怒江保卫战之后,中国环保 NGO 开始介入社会利益集团的力量抗衡,对其 监 督 ,对 其 说 “不 ”,任 何 人 ,任 何 集 团 ,任 何 一 方,再不能轻视环保 NGO 的力量。 这力量来自 智慧、科学、审慎,来自常年奔波在一线的考察 探索,来自对国家、民族、公众永远怀揣的忠心。四、为中国找水的人2005 年 5 月,四川成都省水科院一间会议室里, 有关人员正兴致勃勃介绍南水北调西线 工程的宏伟蓝图。 按照一些专家提出的两个代 表方案,西线工程将向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长 篇 报 告 文 学129 江、大渡河流域调水,并需要在这些地方修建一 系列大型蓄水水库,以穿山越岭的磅礴气势,凿 穿近千里的隧洞,引长江上游之水济黄河,以解 华北地区干渴之急。 数百亿立方的水库群和近 千公里的输水隧洞将坐落在海拔 3500 米以上 的高海拔地区。 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工程规模 最大的调水枢纽。 西线调水预算 4000 多亿人民 币,工程一旦开工,还会追加预算,已是不争的 事实。 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 民间探险者杨 勇和一些环保志愿者们震惊了。 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才有份量, 杨勇决定自 筹资金组织科学考察队, 对南水北调西线的各 个关键地区做详尽考察。 越是艰险越是一般科 考队去不了的边缘荒凉之地, 越是杨勇他们科 考的重点。 立下这个决心时,他们谁都没想到, 这番科考一做就是三年。 说是“横断山研究会”,其实没什么工作人 员,单枪匹马的杨勇,以及从“长江漂流”时起, 就聚集在他身边的一群志同道合的探险科考朋 友,他们中间有学者、探险家、摄影师、记者,还 有杨勇刚刚 20 出头的儿子。 我曾问他,为什么 不像其他环保 NGO 似的搞个“正规”队伍,声势 浩大,兵强马壮。 杨勇话语很慢,我没钱养活工作人员,每次好不容易筹集的一点钱,都用来探 险科考了。 这次为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他们组 成一支民间探险队,以普通百姓的名义,打出为 国家分忧解难的旗号。 2007 年 1 月,杨勇和其他五位志愿者离开 成都,第二次踏上考察西线工程之路。 此行的目 的是为了和头一年夏季考察结果进行比对,看 看不同季节里的长江源调水区可用水量的分 布。 两辆越野车顶装上尽可能多的罐装燃料,车 里装着几台简陋的水量测量设备、 一部数码相 机、几张西藏音乐光盘、一台野营炉、一个电饭 煲、一些肉罐头,还有 60 多瓶四川人须臾不离 的辣酱。 长江源区山地过于艰险, 志愿者们无法沿 着坡道行驶,只得冒险在冰冻的河道上开车。 大 年三十,正是亲人们团聚的时候,他们却依然在 冰河上蹒跚而行。 杨勇坐在驾驶座上,紧张地盯 着前面的冰层,车轮缓慢滑过冰面。 突然一声巨 响,冰面洞开,杨勇驾驶的越野车陷入河中,幸 好河水不深,车子没有被淹太多,后座上的人们 赶紧爬出来。 第二辆车赶来, 牵引绳拴好保险 杠,车子被慢慢拉出冰河。 所有人身上的衣服都 被冰水浸泡,不一会儿冻得硬邦邦,寒风袭来, 瑟瑟发抖。绿 色 呼 唤陈 金 陵杨勇带领的考察队在长江源区冰河翻车了130 深夜,他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人家,正在过藏 历新年的旺堆一家警惕地看着这群不速之客。 杨勇拿出乡上开的信, 旺堆这才把快要冻僵的 一行人迎进家。 杨勇他们真想喝口热水吃口热 饭,可旺堆家已经没有多余的水了,旺堆连忙让 弟弟骑上摩托车去找水。 过了好久,旺堆弟弟才 带回一塑料桶水。 一问才知道他赶了几公里夜 路,跑到另一人家弄来水。 这里的人们冬季最远 的要跑到 30 多公里外拉水,缺水的严峻程度令 杨勇他们心惊。 这里可是长江源区啊,冬季居然 无水可用。 用了近三年的时间, 杨勇他们终于发现一 些令人担忧的实情―― ― 西线工程的水源地近几年降水量和河径流 量都呈下降趋势。 在长江源区的控制站直门站, 曾经高达每年 300 亿立方的流量,2002 年以后 基本上都只有 100 亿立方,最少的年份仅有 80 亿立方。 而按照西线工程设计调水规划,每年调 水量至少 170 亿立方。 长江上游分布在几条江河的大小数百座水 电站, 虽然建设初期都打着发电和调节水量的 双重作用,但出于发电的需要,水电站往往在水 量匮乏时期因需要蓄水, 导致下游水量大幅减 少。 这个问题在今年西南地区大旱时愈演愈烈, 上游蓄水发电赚钱, 下游百姓眼巴巴渴望水电 老板们发发善心放下点水。 2010 年春天这场西 南地区大旱,老天不长眼,也有“人祸”闹灾啊。 有人后怕地说,假如当年西线工程按计划上马, 假如西线调水已成事实,遇上今年这样的大旱, 真不知道水电站和西线工程抢水的局面, 会造 成多少更加危险的后果。 杨勇他们发现, 西线调水区大多数冰川严 重退缩,雪线不断上升,湖泊面积减少盐碱化严 重,高原沼泽退化为草甸,沙化活跃且有不断扩 大趋势。 夏季可调水量不足,冬季河流冰封时期 长,根本无水可调。 长江源调水区水资源状况如 此严重,南水北调 4000 多个亿真砸进去,后果 不堪设想。 他们的报告送到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办公 室,送到中科院,送到有关部门,直至国务院。 三 年来,专题报告、综合概述、科学论证,这样的文 字直达“天庭”,却来自杨勇这些民间草根的一 步步走出来的探险考察。 终于有了消息, 据权威部门透露,2009 年度西线几千万的研究经费没有如期下发, 南水 北调西线工程已被搁置, 而且有无限期推迟的 说法。 南水北调西线下马,西线无水可调,可是干 涸的西北、华北大地求水的呼号越来越激烈。 杨 勇把目光转向大西北。 去年夏秋“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和杨勇他 们一起奔赴大西北, 调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受 水 区 (西 北 、华 北 )水 资 源 ,一 路 写 下 几 十 篇 文 字,其中 7 月 2 日的记录中写道: “正是雨季,我们要走出高原草甸,进入青 藏公路到沱沱河。 上路前知道今天会有挑战,但 没有想到, 刚一出门我们的帕杰罗越野车率先 陷在了泥里。 这辆车是每当陷车就充当拉车的 呀。 大家一起往外拉时,大风夹着冰雹一起向我 们袭来。 每个人被砸得都成了落汤鸡。 “可是, 就在我们刚刚把帕杰罗拉出来时, 杨勇开的车的一个轱辘又进了泥里。 “这一天, 我们的车在海拔
米 绕着长江的另一支流莫曲行驶。 出发后一次次 地被陷在泥里,水里。 觉得已经走了不少时候, 可不经意地回头一望, 早上吃羊肉的那顶帐篷 还在视线之中。 ” 一天在返回大本营的路上,著名环保人士、 “绿家园”组织负责人汪永晨落了“单”。 为了拍 摄到冰川退缩的照片, 汪永晨没有听从大家的 劝说,一个人离开回大本营的“主路”,离开大部 队,向远处的冰川走去。 白天她已经走了 10 多 个 小 时 ,走 向 “岔 路 ”的 时 候 ,已 经 是 下 午 4 点 多。 年轻志愿者小周实在不放心, 远远跟在后 面。 天色渐暗,朔风已起,夏秋之际的西北冰川 地区,已经飘起雪花。 杨勇看着一步步远去的汪 永晨十分着急, 他恨自己不能说服汪永晨改变 主意跟大部队一起回营地。 回到大本营, 杨勇立刻叫来随行考察的儿 子扬帆,让他和另一个年轻人去援救汪永晨。 天 已全黑,风雪更紧,完全看不到周围群山,看不 清道路。 意味着距大本营还有几个小时路程的 汪永晨和小周,已经完全失去行走的标志物,很 可能摸不到回来的路。 雪夜风大,万一迷路,会 冻死人的。 此刻杨勇和大部分志愿者已经走了十几个 小时的路,极度困倦,极度劳累,他多想和其他长 篇 报 告 文 学131 人一样,放平身子舒舒坦坦躺在温暖的帐篷里。 杨勇没有躺下,他强迫自己多吃东西,喝些水, 然后一动不动坐着,蓄养精力,等待,等待。 他给 自己定的时间是夜里三四点, 到时候还等不到 汪永晨他们,就自己去寻找。 时间飞速流逝, 谁也不知道下一刻等回的 将是什么。 风雪中,汪永晨、小周、去找人的扬帆 和另一位年轻人,4 条生命,4 个鲜活的面庞,跃 动在杨勇和所有志愿者眼前。 快到 4 点的时候, 越野车里眺望着的人终 于看到远处隐隐点闪的头灯,越来越近,越来越 清晰。 4 个人! 是 4 个人! 一个也不少! 人们雀 跃着奔进风雪中, 把几尽衰竭的汪永晨他们拥 进帐篷。 有人悄声问杨勇,派儿子扬帆去救援,你就 一点儿不担心? 杨勇依然用极平稳的声音回答, 我只能派 他去。大西南水电开发之战 2009 年 6 月 11 日, 有一条环境新闻震动社会,环境保护部对两大电力巨头―― ―华能、华 电,开出了历史上最严厉的环境影响评价罚单, 同时暂停审批两家企业除新能源及污染防治项 目之外的建设项目。 环保部的通报指出,云南华 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 华能龙开口水电有限 公司未经环评, 擅自在金沙江中游建设两座电 站,并已经开始截流,严重违反了国家环境管理 有关法规。 消息震惊之处有三:其一,两大项目已经投 资数十亿元, 工程未来命运如何成了问号;其 二,对两大公司同时叫板,喝声巨大,惊动其余 各大电力巨头;其三,民间质疑早已呼声一片的 大西南水电开发项目, 政府最高职能部门有了 鲜明的态度。 金沙江中游的鲁地拉、龙开口,和之前叫停 的其他水电开发项目,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成了环保 NGO 监督水电企业保护生态环境,保 护当地民族文化的热点。 大西南地区尤其长江上游金沙江以及大渡 河、雅砻江、岷江、澜沧江、怒江干流及支流的水 电过度开发, 早已像一块块巨石, 压在环保 NGO 人心头,成了他们难解的心结。绿 色 呼 唤陈 金 陵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水电建设进入前所 未有的迅猛发展时期, 特别是大西南几乎所有 河流呈现大小工程同时启动,以及集群、无序、 失控开发的态势; 出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集团 化、布局密集、高坝大库、装机超限、手续不全、 环评滞后,以及生态、移民、民俗文化等众多问 题。 其中最大的风险之一,是西南水电开发主要 都在地震断裂带、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无 可修复的复杂地段修建水电工程。 作为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的杨勇,以 及四川地质大队总地质师范晓等人, 常年奔走 在大西南、横断山地区,对这里的大小河流、冰 川河谷,这里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生物多样性 及生态环境平衡等等,有很深刻的认识。 那里的地质状况令人不安, 横断山位于青 藏高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接、至今地壳运 动仍然最剧烈最复杂的造山带上。 这里的河谷 如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河川的 强烈下切, 形成了高山峡谷和滩多流急的河谷 地貌景观。 区域断裂构造复杂,河谷两侧高陡斜 坡地上大规模的山体崩溃、滑坡屡屡发生。 如此 地形地貌丰富的水资源, 吸引了众多水电开发 集团,同时带来很多潜在的地质威胁。 有一组数字令人担忧。 金沙江水电开发将 由 19 个梯级组成,中下游河段的 6 个梯级为近 期工程,截止 2008 年年底,中游的三个电站已 经开工,其余也都在加紧前期准备,一两年内上 马。 同时,长江上游主要支流的集群开发也已经 大规模启动,“密如繁星” 的梯级开发态势令人 忧虑。 岷江干流都江堰以上的上游河段, 已规划 10 个梯级电站,中下游还规划了 7 个,大渡河 流域 24 梯级, 雅砻江干流 21 梯级, 乌江干流 12 梯级,嘉陵江干流 17 梯级。 这只是一部分电站的清单, 支流加上支流 的支流, 大山里河谷中还有更多的大小水坝大 小电站。 河段干涸,鱼道阻塞,两岸崩岩,植被毁 坏。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共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 12 处,世界遗产地三处,国家风景名胜区 13 处。 其中金沙江中游水电密集梯级开发,已经深 入到“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区域内。 汪永 晨、杨勇、马军,很多环保 NGO 人拍摄了大量照 片,看了让人心惊。 长江流域的鱼类淡水种类达 338 种, 接近132 全国淡水鱼类总数的三分之一, 特有鱼类 162 种,占中国鱼类特有种总数的 60.36% 。 很多鱼 类都有自己的洄游通道,大坝截流,阻断鱼类洄 游通道,必然带来种群的灭绝。 公众环境研究中 心负责人马军担忧地对媒体说:“流水生境一旦 被破坏, 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和繁衍将会 受到严重影响, 即便是为保护珍稀鱼类划出自 然保护区,也是名存实亡了。 ” 面对大西南尤其长江上游地区疯狂的水电 开发大趋势,环保 NGO 人大声喝道:且慢! 现在已经无法用数字列出有多少环保 NGO 组织和人士关注这场保卫战。从首都北京有社会 影响力的“自然之友”、“绿家园”、“公众与环境研 究中心”等,到云南、四川、重庆地区的“绿色流 域”、“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重庆绿色志愿者 联合会”等,甚至远在几千里之外的“辽宁盘锦黑 嘴鸥保护协会’、“绿色汉江”、“河北绿色知音”、 “淮河卫士”等,都加入了战斗序列。 他们用自己并不强大的声音, 集群式发出 自己的建言, 在社会上放大了对长江上游水电 开发的密切关注。 和大水电集团相比,他们根本 够不上势均力敌,但毕竟出现了,毕竟博弈了, 毕竟让政府有关部门、 让广大公众听到了与利 益集团不同的声音。 这是一种进步,一种公众参 与的崭新方式。 历史听到了。 2009 年 6 月 11 日, 环保部对金沙江上的 鲁地拉、龙开口电站叫停,坊间流传两座电站没 有进行环评就开工,据说引起了温总理的震惊, 震 怒 之 中 他 说 了 8 个 字 :“没 有 规 矩 , 没 有 王 法! ”还有传温总理说,没有进行环评,一个企业 竟敢擅自把一条大江截断! 在如此“大胆违规” 的事实面前,一向温和的总理愤怒了。 “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吴登明和 北京中军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夏军, 一起向环保 部和国家发改委提出“行政复议”,他们认为两 部委在处理鲁地拉、 龙开口电站叫停事件上还 有很多不足, 希望两部委对水电集团环保违规 问题追查到底,限令改正,并进行严厉处罚。 环保部环评司领导亲自和他们对话, 说明 事情远没有结束还在调查之中,环保 NGO 提请 “行政复议”,环保部有压力,但很欣慰,来自民 间的声音给他们增加了动力和信心。 对话很诚 恳很实在,夏军律师代表“联合会”撤出提请要 求,表示理解环保部的态度。 这是一起“行政复议”受理后主动撤回的成功案例。 国家发改委的回应是“不受理”。 环保 NGO 人并没有罢休,他们把国家发改 委告上法庭, 北京一中法院一位好心的法官悄 悄地劝说, 你们要告也得找一位金沙江边的村 民,“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 和水电开发没直 接利益关系,告不下来啊。 夏军和吴登明又到武 汉法院,告华电、华能两个水电公司,要求他们 在两电站停工期间对当地环境进行人工生态修 复,可是直到现在毫无音讯。 值得欣慰的是, 去年叫停的两电站至今尚 未开工,而其他有些被叫停的水电开发工程,一 两个月后都悄悄开工了。 鲁地拉、龙开口被叫停 一年没开工,也算一种胜利吧。 环保部刚刚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 项目几天后,“自然之友”、“绿家园”、“云南大众 流域”等 17 家环保 NGO 组织,地质学家杨勇、 范晓,生态学家徐凤翔,媒体人于晓燕、刘鉴强、 陈宏伟,志愿者萧远,企业家李晨晔,金沙江边 的农民葛全孝等 21 位个人,以“金沙江开发决 策须对历史负责”为题,联名呼应了环保部的通 报。 他们呼吁,“这是金沙江江段呈现明显过度 开发甚至恶性开发的形势下,采取的紧急措施, 对于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如果今天的过度开发得不到制止,不出 10 年, 许多特有、 珍稀鱼类赖以生存的流水生境就将 毁灭,壮丽的峡谷景观将黯然失色,沿江人民世 代居住的田园就将大量被淹, 同时在这一地质 构造不稳定地区建设高坝大库引发的潜在风险 也令人担忧”。 呼应环保部的同时, 也提出他们的建言, “我们建议政府对水电工程审批与建设程序作 出调整”,“我们建议将环评前置到工程预可研 阶段,在环评审批之前不允许进行三通一平、导 流洞施工等实质性的工程建设活动”,“两家开 发公司应严格履行相应法规, 在完成环评报告 并报请批准前,向社会公开环评报告;同时环境 主管部门应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为当世和 后代守住环境底线”。 大西南水电开发之战中,环保 NGO 和政府 主管部门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成了战友。 但愿这 种“战友”式的精诚合作,能出现在更多场合;但长 篇 报 告 文 学133 愿能在更多场合环保 NGO 和政府部门步调一 致去夺取保护生态环境的胜利, 避免出现更严 重的生态危机。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仅属于政 府主管部门,不仅仅属 于 环 保 NGO,更 属 于 全 国公众,甚至更大范围的民众。水电开发到底是好是坏水电大坝到底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 突然 变成问题了。 有媒体做过调查,中国环保 NGO “反坝”开 始于 2002 年的都江堰杨柳湖水电项目,以及几 年后的怒江、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 争议越演越 烈。 环保 NGO 和各方利益集团,在水电开发尤 其长江上游地区开发问题上碰撞,再碰撞。 环保 NGO 人士非常清醒: 水坝之争的背 后,是如何看待河流、看待大自然、看待文化的 基本世界观。 人类对能源无度扩张的贪欲,和保 护自然生态环境,哪个更重要? 经济发展和保护 多元文化存在的人文地理基础,哪个更重要? 答案极其复杂。 环保 NGO 人士并不一味反对建坝开发水 电资源,水电毕竟是比较清洁的能源。 他们都清 楚,怒江干流开发只在早晚,金沙江中上游开发最终能否挡住根本没有定论。 他们要求的其实 很简单也很合理更合情更科学:就是“有序”,就 是一个“度”。 开发也好,利用水资源也罢,总要 有科学规划,总要有个“度”,决不是一拍脑袋想 出来的。 比如一条河流,干流支流到底能建多少 梯级水电站,才能既发挥水资源优势,又能解决 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问题。 政府几个相关部门 和专家学者、当地居民、环保 NGO 以及水电集 团几方面能不能坐在一起结合实际认真探讨, 让公众参与的话语权真正放大,而不是作秀。 报载, 今年云南大旱几条河流不同程度来 水锐减,一些外来“炒电团”开发的电站发不出 电,或者发了电输不出去,再或者有人说大旱之 灾一赖“老天”,二赖“人祸”,当发电和灌溉发生 矛盾、当水电集团利益和百姓生计发生矛盾时, 孰轻孰重,当地居民说了算吗? 当地政府说了算 吗? 有消息传来,近期西南地区有人又打开水电 大坝的主意, 说大旱之时更觉应该加大修建大 坝的力度 水电大坝是脆弱的,气候变化风吹草动,几 乎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盯着它们。 此时水电大坝 承载的就不只是水资源通道, 不只是下游当地 居民的祈盼,不只是投资方的焦虑,还有道德底 线的拷问。 当所有这一切压来时,大坝凝重了。绿 色 呼 唤陈 金 陵汪永晨拍摄到的水电工程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134 水电开发问题从上世纪 50 年代三门峡电 站,到上世纪末的三峡大坝,到几年前怒江,再 到金沙江中游集群式梯级电站建设, 已经引起 不少人的反思,包括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环保 NGO 人士。 当年修筑三门峡电站时, 学者黄万里挺身 而出力陈弊端,还是没能挡住大坝合拢。 不出一 年,泥沙问题吓退前苏联专家,令中国建设者措 手无助,让共和国领导人担忧,至今仍给渭河流 域老百姓带来无穷水患。 沈坩卿, 原水电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总工程 师,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 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当年参加了三门峡 设计与建设工程。 如今 80 多岁的沈老提起当年 那段历史,只觉得不堪回首。 他说,当年我是持 建“高坝大库”观点的,反对的仅仅黄万里先生 和一个年轻人,他们是少数,受到我们这些多数 派的压制,现在回过头来看,是我错了。 在沈老 后来主持的三门峡工程总结中写道: 三门峡工 程是苏联专家按照清水河流的规律来搞规划来 搞设计的,黄河是多沙河流,由于工程设计忽视 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规律,导致工程失败。 他沉痛 地说,如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压制不同意见, 不让人家讲话,一意孤行,就难免重犯当年我们 在三门峡工程中所犯的错误, 在大自然面前碰 壁。 前水利部部长钱正英退休后反思新中国水 利战略方针中的一些问题时说, 我过去主持水 利部工作, 犯了一个错误, 只注重社会经济用 水, 没认识到首先需保证河流的生态与环境需 水。 老部长的话语重心长,今天一味强调开发水 电资源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人们, 该悟出些什么 呢? 说到水坝“好与坏”,不能不提一本书,严格 讲是一份报告。 2000 年 11 月,世界水坝委员会 发布一个长篇调研报告,题目是《水坝与发展: 一个新的决策框架》。 报告以长达 480 页,从经 济、生态、环境、社会、人类发展等多角度阐述大 坝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 的负面影响。 报告一出来就引起各方强烈反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后来资助成立了一个专门推 广《水坝与发展:一个新的决策框架》的项目小 组,在全球力推此报告,但推行过程并不顺利, 各国不同利益集团之争,更加激烈。《水坝与发展:一个新的决策框架》可能有 些观点不能为我们所接受, 但它提出的警示却 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报告明确指出,“在 造成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的诸因素中水坝是主要 威胁”,“生态系统的改变不仅发生在河流的上 游、中游和下游,具有复杂生态系统的河口地区 也会受到影响”,“人们建造水坝以提供农业灌 溉、生活和工业用水,发电或者控制洪水。 但是, 大坝同时也改变和分流河水影响人们对河流水 资源的既有权力和取水, 并对人们生计和环境 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人们知识与经验的增长 和新技术的发展,随着决策越来越公开、广泛和 透明,建设水坝的决定越来越受到质疑”。 时任世界水坝委员会主席的卡德尔?阿斯 莫尔教授呼吁:“在听取水坝建设的雄心和规划 时,在听取人们的质疑时,我们都时刻联想到人 类发展的需要。 ” 直接参与这本书翻译校对工作的云南 “绿 色流域”主任于晓刚说,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 等已经被折腾得面目全非, 生态环境破坏得不 成样了,中国只剩下唯一的怒江,只剩下雅鲁藏 布江大峡谷等少数“安静”的地区了。 这些地方 可是“亚洲水塔”,可是祖国的西南生态屏障,保 护着中原大地中华民族的生存安危。 他们毁得 还不够吗,还要毁坏我们子孙后代的家园吗? 这 代人太贪心了, 连给子孙后代留下的这点东西 还要去摄取,中国生态危机已经退到底线,最后 的底线了。 于晓刚说到这些时很无奈, 他并没有为自 己所在的“绿色流域”和其他环保 NGO 保住怒 江而取得的一点儿成绩而兴奋。 他心里很明白, 我和大多数公众都明白,怒江保卫战胜了,只是 暂时。 以后呢? 不变的是环保 NGO 人保护生态 环境忠心耿耿的态度, 还有那些极少的侥幸现 在还能自由奔腾的江河。五、水啊水,还是水一位台湾记者问我,为什么大陆环保 NGO 关注最多的是“水”的问题,无论是西南地区水 电开发还是《中国水污染地图》、“淮河卫士”、滇 池地下水保护、江河十年行、长江源头生态保护长 篇 报 告 文 学135 等,都围绕“水”做项目,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垃 圾处理、电磁波辐射及其他污染物。 “水”的问题在各级政府环保部门职能范围 内,在环保人心中,尤其在广大公众眼里,真的 是我们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第一重大课题, 第一 关注要点,第一沉重的话题。 由不得他们挑选, 严酷的环境污染现状, 一步步把他们引进这个 阵地。 当一条条江河的水污染造成沿岸众多老 百姓吃水困难,甚至因污染出现“癌症村”,当一 股股五颜六色泛着臭味冒着白泡沫的河水包围 村子包围城市, 当一个个企业为着私利向母亲 河长江黄河甚至近海偷排污水、 偷排管道口十 几条几十条恶魔手臂般伸向清洁的江河大海, 环保人必须向水污染发起冲锋。 上世纪未国家环保部门确定以治理 “三河 (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 为重点的战略目标,开展一次次“零点行动”,把 偷排污水的企业曝光在大众面前, 把它们一个 个钉在污染环境的“耻辱柱”上。 然而,环评风 暴、 环保重拳在那些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严重污 染环境的罪恶者身上, 并没有多大作用。 就连 “环境影响评价”这么好的法规,都挡不住一个 个污染企业丛林般仰首挺胸大模大样地排放污 水。 老百姓无奈,环保 NGO 人心焦。 唯有行动, 前赴后继斗志昂扬的一次次行动, 与水环境污 染作坚决的斗争。 这需要一支大军,从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到 环保 NGO,还有老百姓。“淮河卫士” “莲花模式” 与 2010 年 3 月的一天,北京“绿家园”联合中 国青年报“绿岛”举办的“绿色记者沙龙”如期在 中国青年报记者之家 10 层会议室举行。 汪永晨 带领“绿家园”创办的“绿色记者沙龙”已经 10 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色通道检测设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