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县鹅塘村因弄自来水与八洞年青人用刀砍人还没被抓什么情况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
该版本已锁定
,自古至今,人杰地灵,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第一”。东与、南与广东、西与江永县 广西 、北与接壤。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北麓,源头,是镶嵌在湘、 粤、 桂金三角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幅员324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1个采育场,人口45万人,其中瑶族人口25.7万人,占总人口的57.1%,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第一瑶城”。   是一块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的宝地。元鼎六年()置县,迄今已历两千多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于此的瑶族先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开发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瑶族文明。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与钟灵毓秀的奇山秀水交相辉映,英才辈出。唐广明元年,农民领袖,扎寨深山,同唐王朝抗争达19年之久。清朝时期,瑶民领袖率部起义,震撼朝野。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英才俊杰,如中共早期党员、中共三大代表、曾任省委书记、主要负责人的烈士,中共早期党员、发起人之一的烈士,中共早期党员、早期工运、农运、学生运动的活动家和组织者、江华革命的播火者、曾任中共
  婚前交友: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在生产劳动,赶圩作客,节日聚会中,多以歌声为媒介,表达爱恋之情。一经双方同意,即可互相往来,父母不加干涉。这种行为,男方称为“交客姑”,女方称为“带后生”。到正式结婚时,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友则必须备一篮子礼物(糖食及梳妆用品),送给女友,名曰“”。女方备一包袱,内装、带子等,作 为回赠,叫做“丢包袱”。   在大山区,盘、赵两姓可同姓通婚,其它各姓一般为异姓通婚。但瑶汉一般不许通婚,民国时期,稍有松动。解放后,民族交往日多,团结融洽,通婚之禁,基本放开。   婚姻形式:主要是“”(即招郎),瑶语叫“纠千”。男到女家落户,通常要写“赘书”,内容为赘后男子的义务和权利、子女承祀、等条款。入赘者一般要改名换姓,按女家排辈,也有少数夫妻换姓的。赘婿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一种叫“”,男方仍用原来姓名,夫妻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第二个承父姓,以此类推;另一种叫“明招暗讨”,这种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小,家里无劳力,一旦上述条件改变,男则携妇归家,所生子女随父姓。女嫁男家的,主要在中,妻保持原姓,子女随父姓。   结婚仪式:男到女家入赘的,婚事由女家操办,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陪送步行,女家鼓乐半路相迎,晚间举行拜堂仪式,并遍接亲友(有的不请自来),“”通宵达旦。女到男家的,出嫁前,女家“坐歌堂”,出嫁日,新娘由父兄或娘舅背负出门,然后,本村姑娘陪送打伞步行到男家,举行拜堂仪式,接受亲友祝贺。   离婚与再嫁(赘):岭东高山瑶,妇女地位较高,婚后双方共同劳动,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都可提出离婚。一般请村寨老人“喝茶”,提出离婚原因,经调解无效,就“判”离婚。夫妻拿一节竹筒到山上,一刀劈为两半,各执一半,,就此分手。入赘男子,如违反“赘书”条约,女即可“休夫”,财产全部归女方。再嫁不受限制,但严禁兄终弟继、姐去妹继的婚姻结合。解放后,瑶族人民按“”规定办理手续。   :姑娘出嫁前,遍接至亲好友及村中姐妹,来家聚会,连续两晚,头晚茶点相待,夜晚设酒宴。宴后齐集堂屋,唱“女歌”、道私情或笑语逗乐,“坐歌堂”。新娘则按依次向亲友“哭嫁”,亲友赠送“红包”。   打新郎:婚后三日,新郎到岳家,女方村中妇女,相约而至,争打新郎,以示今后不可虐待。有的村寨,则是婚后第一个,新郎到岳家拜年,村中青年男女,敲锣打鼓(有时还要耍龙舞狮),向新郎祝贺,新郎则回赠“红包”,这也叫打新郎。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村妇女小孩索取“”钱,否则,便不罢休,有时弄得新郎大为尴尬。
  瑶族都实行,老人垂危时,便为之梳头、淋浴、穿,亲属守候“送终”。死后移置厅堂(),全家举哀,子女前往亲友报哀,安葬。停柩一般三天,请师公做“道场”。家贫者则一碗水为之“开路”。死者若是师公,则要请同等水平的师公念咒,将尸体用红布捆在坐凳楼梯上,法事完后才入棺。   出殡时,师公只引送到门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高山瑶不讲究什么“风水”宝地,只要在离住房不远的山脚,选上一地,即行安葬。   现在,瑶族已经实行,丧葬办法开始试行火葬。
  江华作为两广及沿海大都市郊区的延伸,“大郊区”的前沿,江华县经济一直持续稳步发展。1999年,全县完成7.7亿元,财政收入实现6405万元,均是1978年的10倍。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幅达9%,今年1—9月,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45亿元,比去年8.1%,实现财政收入508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6%。初步核算,2008全年地方生产总值为351604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1923万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85833万元,增长22.1%;增加值143848万元,增长14.1%。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9.0%,二季度增长11.5%,三季度增长13.0%,四季度增长13.4%,波动幅度较小,经济稳步发展。按计算,人均GDP为8576元,同比增长23.7%。
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很高
  江华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很高。在林业方面:已规划实施105万亩,退耕还林4.7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打破了“一根杉木撑天下”的单一林种结构,初步建立10万亩干鲜水果,50万亩脂材两用松木林,10万亩药材和10万亩竹林基地。在农业方面:初步形成5万亩优质烤烟,5万亩商品蔬菜,10万亩吨粮田和90万头良种猪羊基地,得到巩固;“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已建成沼气池4300个,形成一批沼气示范村,为此在全县农村每年可减少近4万立方米的燃料木材消耗。工业方面:烟厂完成建址技改,形成10万大箱的生产能力;组建了以松脂加工为主的荣兴林化公司,并形成年产5000吨的生产能力。特色产品的开发:形成了以瑶家腊味为主的民族食品和以、茶叶、香菇、、山珍野菜为主的绿色食品两大特色产品系列。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快,部分产品逐步向产业化方面发展。在旅游业的开发:重点抓了盘王城的建设,能够通过2—3年的努力,把盘王城开发成为富有特色的旅游胜地。
  非常完备。县乡村网络基本形成,并完成了境内的油化工程、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全面开通。全县已建成35千伏变电站6个、110千伏变电站1个(在建1个)、林区开发完成投资6100万元,开发14处,新建小水电站5个、新增水电总装机0.8万千瓦。林区电网建设正加紧进行,全县大部分村用上了电。城镇建设初具规模,1985年11月,县城从水口迁到,14年来投入城建资金4亿多元,使这座原来只有几千人口的古老小镇,发展成为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3.8万的初具规模的新兴城镇。
  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按照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三化进程”,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Jianghua Yaozu Zizhixian   431121   425500   县人民政府驻   截至日,江华瑶族自治县辖11个镇、10个乡、1个。
乡镇下辖村庄
  沱江镇   辖:、萌堵、阳华、4个;新华、城南、老县、顾远、茫海洲、六子石、双洞、阳华田、、四联、百家尾、班田、、大鹿冲、、、王家、架枧田、鲤鱼井、、德桥河、洞、胡猪口、山寨、沱岭、龙造窝、竹园寨、粱木桥、栋青、小洛坪、地、、下村、荷花田、马鹿洞、、塘头坪、白李38个村委会。      辖:桥头铺居委会;上宅洞、桥头铺、停路、下蒋、蒋家塘、上刘家塘、下刘家塘、万石洞、消家湾、木源、赤竹园、古芝江、东冲江、赫洞、木桥头、下车、鸭脚岩、富足、罗坪、渔古坝、沙帽山、茅坪铺、大干23个村委会;铜矿居民组。      辖:东田居委会;崩塘、赴马营、谢家湾、鹧鸪坝、周家寨、蒋家寨、水东、排楼、茶园、聂家寨、阳华庙、东田、双石桥、的口塘、、泥井、下茶园17个村委会。      辖:大路铺居委会;大路铺、、香花井、美井、洞尾、八百美、仙石、石下、、栗米塘、水晶深、太子井、、神岗、云、起家田、白浪下、邓家湾、、琅下、大斗、五洞、、、虾塘、梁木桥、高岱冲、八洞、鹅塘、大屋地、联城、上门、下门、下王34个村委会。      辖:白芒营居委会;白芒营、联合、、老社湾、新社湾、洪泥塘、东塘、石角岭、角塘、云田、、、、、上中、车下、牛址窝、、黄二塘、石碧塘、鱼苟湾、、新村、五庵岭、隔河、拨石、骥马塘、牛鼻寨、浊水塘、白饭洞、塔岗背、草坪、、、上岗、箭山、、、、牛址田、花地湾、、、蒙家地、柏家、朱朗塘、二坝、瓮水、、白牛山、大塘背、连山脚、塘车、拨岗54个村委会。      辖:涛圩居委会;、水头、石晒、涛圩、、三门寨、、邓家寨、、白竹塘、、大山口、新寨、大塘、山背、黄家、、集力干、刘家、来富、上游、凤尾、西水、新木泽、老木泽、屋下、栎湾、旦久、汉冲29个村委会。      辖:河路口居委会;河路口、山、营、船岭脚、、大岗头、新铺、、岭脚、秀鱼塘、、林家、老车、财塘、招礼、拨岗头、、布里坪18个村委会。      辖:小圩居委会;小圩、荆村、联村、湄溪、寨脚、大坪、三门口、、老屋、金田、新寨、枫源、大石、、塘肚、河湾、茅坪、上大、桥头、茶华园、深冲、陈家、牛塘营、竹才、绣球、青山口、十字、28个村委会。      辖:居委会;大圩、、聂家、汉洞、源头、沟边、大布湾、、木园、宝境、书里、紫岩、东冲、莲花、社贝、、良缘、士林、竹舍、、茅栗木、大村、、庙冲、文明、、和平、幸福、三合、秧地、、寨脚、、大塘、小漕、、山甲口、草皇38个村委会。      辖:水口街、水源、源潭子、第四4个居委会;暗冲、泮水、高滩、山门、大车洞、山马、、金源、得贵9个村委会。      辖:码市居委会;码市、下湾、刘家、大柳、、锦陂、钨龙、后塘、辇江、咸佳、水口寨、沉田、邬陂、所城、、军桥、、杉木、小江、安宁、瓦城、大塘、白石、竹市、竹坪、、瓦窑、饭滩、上坝、棉花坪、坪、金田、大坪源、大寨、、田沟、船渡、新田梗、、民主、香南、斑竹、梅子沟、大塘洞44个村委会。      辖:源田塘、杜家田、界牌、麻芝塘、源、蓬、水口营、大、、木浪、伍家寨、社公湾、、罗塘、洪塘、小源、黄家田17个村委会;界牌居民组。      辖:桥市、镇忠营、猴山、上木园、塘湾、塘贝、源头井、、塘家源、野猪桥、庙湾、大鱼塘、南冲、北冲、深塘尾、、新石岩17个村委会;桥市居民组。      辖:、蒲塘、大祖脚、寨背洞、何家塘、安家、茶园、立口、油渡、井头湾、、四张塘、洞尾、岩口、、牛尾背、岭头寨、中洞、源口、、沙井、、龙广田、沉塘、立下源、坪、金竹冲、洪水、新田、白泉塘、杨家木园、九工岭32个村委会。      辖:李家、贝家、清塘、、开源、矮岩、黄绿、中大、东陂、浮海、蒙家、12个村委会。      辖:两、三卡、庄稼、水子、高岐、猴子脚、灯草、横江、峻山、蕉叶、、苗竹12个村委会。      辖:务江、小朋、漕滩、、天竹、两岔、屯冲、、涔天河9个村委会。      辖:水口寨、大田、黄石、新庆、、新朋、牛角、、群丰、秀马、齐共12个村委会。      辖:桐、湘江、坪冲口、口、腊竹岭、中央河、中央冲、欧菜坪、、庙子源10个村委会。      辖:、向新、合新、大田、、杉木口、茅坪、上梅口、黄沙、毛竹、洋涓、、中星、田坪、鱼晒15个村委会。      辖:、口、黄南寨、、桐安、大、未竹冲、张家洞、冷水、、磨刀、上塘12个村委会。      辖:大中、竹安、、、小锡、、山冲、栗木、茅坪、高凉10个村委会。   江华林业采育场   辖:枫木坪、杉木园、东水营、小边河、麻石、田镫、大龙、芙蓉、、两河口10个村委会。
  江华地处腹地,自古以来被外人视为蛮荒之地,然而它的人文跟它的自然风景资源一样丰富多彩,令人流连忘返。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江华八景”。   “江华八景”之说源于宋朝,其时人类活动集中在岭西一带,所以八景之中没有列入岭东更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随着江华人生存空间的拓展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江华的风景线也在延伸。如穿岩通幽、天河瑶池、豸山、西佛拱秀以及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又岂止八景。江华,以其充满魅力的旅游资源,期待更多的世人认识它,开发它。
之一:阳华胜览
  ? ,位于县城东五公里的竹园寨村回山脚下。岩口向东敞开,洞中,岩下有清泉从石缝流出,泉水晶莹透澈。江华县名就是因为唐朝时县城在阳华岩附近的河边而得名。因风景之胜,历代文人墨客在岩壁留下诗文题刻四十多处。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阳华岩铭(有序)》石刻。这是唐朝大于任刺史时游阳华岩所作,文中赞道:“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也。”并称:“九疑,不如阳华”。铭文由时任江华县令的名用隶书、小篆、三种书写,刻之岩壁。因景绝、诗绝、字绝,一千二百多年来传为名迹。现为江华县唯一的省级。
之二:寒亭秋色
  ? 在县城沱江镇东南两公里左右的老县村蒋家山上,为唐朝县令瞿令问所建,地势险峻,风景秀美,相映,自成一绝。后,著名文学家元结至江华,慕名来游,因感其“大暑登之疑天时将寒,炎蒸之地而清凉可安”,遂为之取名“寒亭”,并作刻在亭背石上。每当秋高气爽之时,入亭眺望,“阶栏凭空,下临长江,轩楹云端,绝顶”,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明朝教谕滕元庆曾到此游览,写下颂寒亭诗云:“乾坤辟混沌,洞口幽。独秀里,清风万古秋。”因年久失修,现寒亭已毁无存,但旧址仍留有历代摩崖题咏碑刻数十处。
之三:暖谷春容
  ? 暖谷,又名,与寒亭同在一山中。位于寒亭西面,相距不过数十米。此地峭壁悬崖,幽林盘绕,即使,游人进入谷中,仍觉温暖如春。四年(1067年)江华知县在一个初春时节与人同游寒亭,在亭旁发现一洞。立于洞前,顿觉一股暖气驱走春寒,不由称奇。于是命人将洞拓宽,并起名“暖谷”。遂名胜景区。历代均有诗词题刻于谷壁,诗曰:“四时代谢咸依序,到此寒暄顿反常。”“我愿天下无冻妥,有如此谷安生灵。”
之四:浪石清流
  ? 此景位于县城南郊原鲤鱼井乡政府驻地。唐天宝元年(724年)在此建浪石寺,相传宋朝蒋永雄在此好道,坐石化去,其身不坏。明朝时此寺毁于兵火。寺旁有一条小溪,溪水之上有座,溪水经桥下流入河。溪内另有一股清泉从石缝中涌出,泉水晶莹透澈。如遇雨季,四周溪水混浊,此泉水独清,溪泉相连而泾渭分明,因此得名“”。现泉水被当地百姓筑围成石井(即“鲤鱼井”)。石井四周成荫,环境幽雅,酷暑漫步其间,凉风沁人心脾,令人心神爽朗,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之五:奇兽虚明
  ? 在距县城东南两公里的喜鹊,与一路之隔的田野上,有一座高不过五十米的石山。山下向东向南有两个相通的洞口,南洞叫奇兽岩(又名),东洞叫虚,合为一景,称“奇兽虚明”。奇兽岩口原有,状如蹲狮。虚明洞内悬一石乳,击之作响,当地人称为“石鼓奇音”。自宋以来,历代有文人来游,留下碑刻无数。其中奇兽岩内有一南宋年间碑刻《狮子岩诗》,石面打磨光滑,平整如镜,书法苍逸,流畅秀丽,可算碑刻上品。明代曾游此地,称“此景三湘绝有”。
之六:洄溪寿域
  大路铺镇附近有一条“”,因溪边盛产兰花,幽香馥郁,士人珍之,谓之洄溪。传说泉水因乳膏所渍,清洌甘甜,宜饮宜稻,常饮可以长寿。唐朝张子厚在此居住,年八十如少壮,自号洄。当时的大文学家元结闻其名造访,题七言古风一首《赠回溪翁》:“长松万株绕茅舍,怪石寒泉近檐下。……语溪石下多泉源,盛暑大寒冬大暑。屠酥宜在水中石,回溪一曲正当时。……勿惮山深与地僻,尚有。”当地人常饮用回溪水,附近长寿老人甚多。故名“洄溪寿域”。
之七:秦岩深处
  ? 秦岩在白芒营镇秦岩村秦山脚下。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有些读书文人避难岩中,故名“秦岩”。有石犀向岩,俗称“犀牛吸”。有阴河自岩腹流出,从岩口下行数十米,称百步险。洞深约五里,行至深处,豁然开朗,可容数百人。洞中岩浆钟乳千姿百态,奇状怪景不可胜记,有犀牛望月、八仙飘海、狗望腊肉、马鹿衔花、老鼠偷桃、吃水、、、杨梅落地、玉岭等最为有名,称为“秦岩十景”,尤以“仙人田”奇特,胜似瑶池仙境。历代刻碑题咏甚多,洞口有“秦岩”二字,相传为汉代大文学家所书。
之八:梧岭南屏
  ? 河路口镇秀一带,与广西贺州市毗邻处,是江华县的西南门户。此地山势绵亘,险阻,有如屏障,南与岭相接,故称“”。高耸入云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峭壁摩空,奇峰连绵。登临远望,可眺广西、富川以及本省、。俯视江华,山峦激川尽收眼底,海天风物一览无余,视野极为辽阔。明朝道州刺史韩子祁曾有诗云:“尽处耸重峦,绝顶眼界宽。屏障三湘雄,道通百粤绕千蟠。”清朝诗人滕元庆也曾赋诗:“为爱青山好,四野横。平分楚与粤,两地倚长城。”
  一:秦岩仙境[七绝]   暴政民遭劫,岩洞天生拯庶危;   仙道慈悲频化难,境如世外不思归.   二:仙人田[七绝]   秦岩深处有仙田,可惜无禾亦妄然;   倘若仙人多播种,庶民足食乐天年.   三:擎天神柱[七绝]   擎天神柱可擎天,免把天灾降大千;   万众安心勤作业,年年期盼乐丰年.   四:望腊[七绝]   玉犬垂涎腊味香,可怜高挂愿难偿;   惜无翅,欲壑难填望断肠.   五:[七绝]   飞鸽传书达四方,灵通信息可传扬;   而今世界皆通电,信鸽安居不用忙.   六:出世[七绝]   龙马飞腾上战场,英雄杀敌保边疆;   昌盛固,如日东升照万方.   七:玉鼠偷桃[七绝]   玉鼠玲珑去,也知吃果寿年高;   可怜世上民间鼠,捣柜翻箱众不饶!   八:[七绝]   轻舟共坐泛阴河,如入幽冥恐惧多;   幸有歌响亮,驱魔逐怪斥阎罗!   九:咏秦岩[七绝]   现在秦岩不避秦,张灯结彩似宫廷;   千姿百态多奇趣,迎得游人来问津!   十:唐僧西行[七律]   唐僧奉旨往西行,取得真经返帝城;   沐雨栉风多苦难,翻山涉水几艰辛!   悟空英勇除妖首,八戒帮忙斩孽精.   昔日佛书源竺国,助民化难乐升平! 江华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江华苏维埃政府主席的烈士曾任特委书记、湖南省委组织部长的烈士,以及曾任院长、中顾委常委的江华同志。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
该版本已锁定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 风光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五岭北麓,潇水源头,是镶嵌在湘、 粤、桂金三角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幅员324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1个林业采育场,人口45万人,其中瑶族人口25.7万人,占总人口的57.1%,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第一瑶城”。
江华瑶族自治县,自古至今,人杰地灵,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第一瑶城”。东与蓝山县、南与广东连州市、西与江永县 广西贺州 富川瑶族自治县、北与道县接壤。  江华是一块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的宝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迄今已历两千多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于此的瑶族先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开发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瑶族文明。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与钟灵毓秀的奇山秀水交相辉映,瑶山英才辈出。唐广明元年,农民领袖蔡结,扎寨深山,同唐王朝抗争达19年之久。清朝时期,瑶民领袖赵金龙率部起义,震撼朝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英才俊杰,如中共早期党员、中共三大代表、曾任满洲省委书记、中央文库主要负责人的陈为人烈士,中共早期党员、省港大罢工发起人之一的李启汉烈士,中共早期党员、湖南早期工运、农运、学生运动的活动家和组织者、江华革命的播火者、曾任中共
  婚前交友: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在生产劳动,赶圩作客,节日聚会中,多以歌声为媒介,表达爱恋之情。一经双方同意,即可互相往来,父母不加干涉。这种行为,男方称为“交客姑”,女方称为“带后生”。到正式结婚时,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友则必须备一篮子礼物(糖食及梳妆用品),送给女友,名曰“拿篮子”。女方备一包袱,内装云头鞋、带子等,作 为回赠,叫做“丢包袱”。   在大山区,盘、赵两姓可同姓通婚,其它各姓一般为异姓通婚。但瑶汉一般不许通婚,民国时期,稍有松动。解放后,民族交往日多,团结融洽,通婚之禁,基本放开。   婚姻形式:主要是“赘婿”(即招郎),瑶语叫“纠千”。男到女家落户,通常要写“赘书”,内容为赘后男子的义务和权利、子女承祀、财产继承等条款。入赘者一般要改名换姓,按女家排辈,也有少数夫妻换姓的。赘婿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一种叫“两边走”,男方仍用原来姓名,夫妻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承父姓,以此类推;另一种叫“明招暗讨”,这种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小,家里无劳力,一旦上述条件改变,男则携妇归家,所生子女随父姓。女嫁男家的,主要在平地瑶中,妻保持原姓,子女随父姓。   结婚仪式:男到女家入赘的,婚事由女家操办,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陪送步行,女家鼓乐半路相迎,晚间举行拜堂仪式,并遍接亲友(有的不请自来),“坐歌堂”通宵达旦。女到男家的,出嫁前,女家“坐歌堂”,出嫁日,新娘由父兄或娘舅背负出门,然后,本村姑娘陪送打伞步行到男家,举行拜堂仪式,接受亲友祝贺。   离婚与再嫁(赘):岭东高山瑶,妇女地位较高,婚后双方共同劳动,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都可提出离婚。一般请村寨老人“喝茶”,提出离婚原因,经调解无效,就“判”离婚。夫妻拿一节竹筒到山上,一刀劈为两半,各执一半,相背而行,就此分手。入赘男子,如违反“赘书”条约,女即可“休夫”,财产全部归女方。寡妇再嫁不受限制,但严禁兄终弟继、姐去妹继的婚姻结合。解放后,瑶族人民按“婚姻法”规定办理手续。   哭嫁:姑娘出嫁前,遍接至亲好友及村中姐妹,来家聚会,连续两晚,头晚茶点相待,夜晚设酒宴。宴后齐集堂屋,唱“女歌”、道私情或笑语逗乐,“坐歌堂”。新娘则按辈份依次向亲友“哭嫁”,亲友赠送“红包”。   打新郎:婚后三日,新郎回门到岳家,女方村中妇女,相约而至,争打新郎,以示今后不可虐待新妇。有的村寨,则是婚后第一个春节,新郎到岳家拜年,村中青年男女,敲锣打鼓(有时还要耍龙舞狮),向新郎祝贺,新郎则回赠“红包”,这也叫打新郎。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村妇女小孩索取“喜彩”钱,否则,便不罢休,有时弄得新郎大为尴尬。
  瑶族都实行土葬,老人垂危时,便为之梳头、淋浴、穿寿衣,亲属守候“送终”。死后移置厅堂(男左女右),全家举哀,子女前往亲友报哀,择吉安葬。停柩一般三天,请师公做“道场”。家贫者则一碗水为之“开路”。死者若是师公,则要请同等水平的师公念咒,将尸体用红布捆在坐凳楼梯上,法事完后才入棺。   出殡时,师公只引送到门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高山瑶不讲究什么“风水”宝地,只要在离住房不远的山脚,选上一地,即行安葬。   现在,瑶族已经实行殡葬改革,丧葬办法开始试行火葬。
  江华作为两广及沿海大都市郊区的延伸,永州市“大郊区”的前沿,江华县经济一直持续稳步发展。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7亿元,财政收入实现6405万元,均是1978年的10倍。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幅达9%,今年1—9月,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1%,实现财政收入508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6%。初步核算,2008全年地方生产总值为351604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1923万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85833万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143848万元,增长14.1%。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9.0%,二季度增长11.5%,三季度增长13.0%,四季度增长13.4%,波动幅度较小,经济稳步发展。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8576元,同比增长23.7%。
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很高
  江华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很高。在林业方面:已规划实施封山育林105万亩,退耕还林4.7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打破了“一根杉木撑天下”的单一林种结构,初步建立10万亩干鲜水果,50万亩脂材两用松木林,10万亩药材和10万亩竹林基地。在农业方面:初步形成5万亩优质烤烟,5万亩商品蔬菜,10万亩吨粮田和90万头良种猪羊基地,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已建成沼气池4300个,形成一批沼气示范村,为此在全县农村每年可减少近4万立方米的燃料木材消耗。工业方面:烟厂完成建址技改,形成10万大箱的生产能力;组建了以松脂加工为主的荣兴林化公司,并形成年产5000吨松香的生产能力。特色产品的开发:形成了以瑶家腊味豆腐乳为主的民族食品和以珍珠椒、茶叶、香菇、磨菇、山珍野菜为主的绿色食品两大特色产品系列。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快,部分产品逐步向产业化方面发展。在旅游业的开发:重点抓了盘王城的建设,能够通过2—3年的努力,把盘王城开发成为富有瑶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胜地。
  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备。县乡村三级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并完成了207国道境内的油化工程、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全面开通。全县已建成35千伏变电站6个、110千伏变电站1个(在建1个)、林区小水电开发完成投资6100万元,开发水电工程14处,新建小水电站5个、新增水电总装机0.8万千瓦。林区电网建设正加紧进行,全县大部分村用上了电。城镇建设初具规模,1985年11月,县城从水口迁到沱江,14年来投入城建资金4亿多元,使这座原来只有几千人口的古老小镇,发展成为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3.8万的初具规模的新兴城镇。
  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按照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三化进程”,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Jianghua Yaozu Zizhixian   431121   425500   县人民政府驻沱江镇   截至日,江华瑶族自治县辖11个镇、10个乡、1个民族乡。
乡镇下辖村庄
  沱江镇   辖:春晓、萌堵、阳华、豸山4个社区居委会;新华、城南、老县、顾远、茫海洲、六子石、双洞、阳华田、白泉、四联、百家尾、班田、茅坪、大鹿冲、白竹塘、山口铺、王家、架枧田、鲤鱼井、大山寨、德桥河、塘下洞、胡猪口、山寨、沱岭、龙造窝、竹园寨、粱木桥、栋青、小洛坪、莲花地、星桥、下村、荷花田、马鹿洞、云梯山、塘头坪、白李38个村委会。   桥头铺镇   辖:桥头铺居委会;上宅洞、桥头铺、停路、下蒋、蒋家塘、上刘家塘、下刘家塘、万石洞、消家湾、木源、赤竹园、古芝江、东冲江、赫洞、木桥头、下车、鸭脚岩、富足、罗坪、渔古坝、沙帽山、茅坪铺、大干23个村委会;铜矿居民组。   东田镇   辖:东田居委会;崩塘、赴马营、谢家湾、鹧鸪坝、周家寨、蒋家寨、水东、排楼、茶园、聂家寨、阳华庙、东田、双石桥、的口塘、牛山、泥井、下茶园17个村委会。   大路铺镇   辖:大路铺居委会;大路铺、断石桥、香花井、美井、洞尾、八百美、仙石、石下、花地湾、栗米塘、水晶深、太子井、高家湾、神岗、香山云、起家田、白浪下、邓家湾、老村、琅下、大斗、五洞、黑山口、牛角湾、虾塘、梁木桥、高岱冲、八洞、鹅塘、大屋地、联城、上门、下门、下王34个村委会。   白芒营镇   辖:白芒营居委会;白芒营、联合、红山、老社湾、新社湾、洪泥塘、东塘、石角岭、角塘、云田、斗光、黄泥塘、西岗、平泽、上中、车下、牛址窝、大山脚、黄二塘、石碧塘、鱼苟湾、上马石、新村、五庵岭、隔河、拨石、骥马塘、牛鼻寨、浊水塘、白饭洞、塔岗背、草坪、羊头山、小贝、上岗、箭山、秦岩、漕渡、神仙洞、牛址田、花地湾、沙井、岩口铺、蒙家地、柏家、朱朗塘、二坝、瓮水、罗山井、白牛山、大塘背、连山脚、塘车、拨岗54个村委会。   涛圩镇   辖:涛圩居委会;龙山、水头、石晒、涛圩、上营、三门寨、小尖山、邓家寨、杉木根、白竹塘、罗家寨、大山口、新寨、大塘、山背、黄家、石头寨、集力干、刘家、来富、上游、凤尾、西水、新木泽、老木泽、屋下、栎湾、旦久、汉冲29个村委会。   河路口镇   辖:河路口居委会;河路口、腊面山、白草营、船岭脚、尖山、大岗头、新铺、白沙塘、岭脚、秀鱼塘、牛路、林家、老车、财塘、招礼、拨岗头、倒水湾、布里坪18个村委会。   小圩镇   辖:小圩居委会;小圩、荆村、联村、湄溪、寨脚、大坪、三门口、沙柳、老屋、金田、新寨、枫源、大石、车田、塘肚、河湾、茅坪、上大、桥头、茶华园、深冲、陈家、牛塘营、竹才、绣球、青山口、十字、练江28个村委会。   大圩镇   辖:大圩居委会;大圩、文海、聂家、汉洞、源头、沟边、大布湾、黄庭、木园、宝境、书里、紫岩、东冲、莲花、社贝、紫螺、良缘、士林、竹舍、西岭、茅栗木、大村、兴仁、庙冲、文明、新圩、和平、幸福、三合、秧地、军田、寨脚、龙岩、大塘、小漕、高寨、山甲口、草皇38个村委会。   水口镇   辖:水口街、水源、源潭子、第四4个居委会;暗冲、泮水、高滩、山门、大车洞、山马、文亮、金源、得贵9个村委会。   码市镇   辖:码市居委会;码市、下湾、刘家、大柳、朝阳、锦陂、钨龙、后塘、辇江、咸佳、水口寨、沉田、邬陂、所城、黄石、军桥、大新、杉木、小江、安宁、瓦城、大塘、白石、竹市、竹坪、横江、瓦窑、饭滩、上坝、棉花坪、小艾坪、金田、大坪源、大寨、龙湾、田沟、船渡、新田梗、荆竹、民主、香南、斑竹、梅子沟、大塘洞44个村委会。   界牌乡   辖:源田塘、杜家田、界牌、麻芝塘、鸭头源、蓬田源、水口营、大林江、贝芝头、木浪、伍家寨、社公湾、马山、罗塘、洪塘、小源、黄家田17个村委会;界牌居民组。   桥市乡   辖:桥市、镇忠营、猴山、上木园、塘湾、塘贝、源头井、罗田、塘家源、野猪桥、庙湾、大鱼塘、南冲、北冲、深塘尾、石龙、新石岩17个村委会;桥市居民组。   大石桥乡   辖:大石桥、蒲塘、大祖脚、寨背洞、何家塘、安家、茶园、立口、油渡、井头湾、鹧鸪塘、四张塘、洞尾、岩口、蕉叶、牛尾背、岭头寨、中洞、源口、东辽、沙井、大莲塘、龙广田、沉塘、立下源、大竹坪、金竹冲、洪水、新田、白泉塘、杨家木园、九工岭32个村委会。   清塘壮族乡   辖:李家、贝家、清塘、田边、开源、矮岩、黄绿、中大、东陂、浮海、蒙家、观音山12个村委会。   两岔河乡   辖:两岔河、三卡、庄稼、水子、高岐、猴子脚、灯草、横江、峻山、蕉叶、南竹、苗竹12个村委会。   务江乡   辖:务江、小朋、漕滩、龙虎、天竹、两岔、屯冲、胡青、涔天河9个村委会。   花江乡   辖:水口寨、大田、黄石、新庆、晓河、新朋、牛角、石田、群丰、秀马、齐共12个村委会。   湘江乡   辖:桐冲口、湘江、坪冲口、樟木口、腊竹岭、中央河、中央冲、欧菜坪、田冲、庙子源10个村委会。   贝江乡   辖:贝江、向新、合新、大田、濠江、杉木口、茅坪、上梅口、黄沙、毛竹、洋涓、天堂、中星、田坪、鱼晒15个村委会。   未竹口乡   辖:未竹口、黄南口、黄南寨、枫木、桐安、大鲁桂、未竹冲、张家洞、冷水、马井、磨刀、上塘12个村委会。   大锡乡   辖:大中、竹安、龙安、新安、小锡、明星、山冲、栗木、茅坪、高凉10个村委会。   江华林业采育场   辖:枫木坪、杉木园、东水营、小边河、麻石、田镫、大龙、芙蓉、安马、两河口10个村委会。
  江华地处南岭腹地,自古以来被外人视为荆楚蛮荒之地,然而它的人文风景资源跟它的自然风景资源一样丰富多彩,令人流连忘返。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江华八景”。   “江华八景”之说源于宋朝,其时人类活动集中在岭西一带,所以八景之中没有列入岭东更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随着江华人生存空间的拓展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江华的风景线也在延伸。如穿岩通幽、天河瑶池、豸山凌云、西佛拱秀以及大瑶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又岂止八景。江华,以其充满魅力的旅游资源,期待更多的世人认识它,开发它。
之一:阳华胜览
  ? 阳华岩,位于县城东五公里的竹园寨村回山脚下。岩口向东敞开,洞中怪石嶙峋,岩下有清泉从石缝流出,泉水晶莹透澈。江华县名就是因为唐朝时县城在阳华岩附近的河边而得名。因风景之胜,历代文人墨客在岩壁留下诗文题刻四十多处。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阳华岩铭(有序)》石刻。这是唐朝大文学家元结于公元766年任道州刺史时游阳华岩所作,文中赞道:“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也。”并称:“九疑万峰,不如阳华”。铭文由时任江华县令的名书法家瞿令问用隶书、小篆、大篆三种字体书写,刻之岩壁。因景绝、诗绝、字绝,一千二百多年来传为名迹。现为江华县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之二:寒亭秋色
  ? 寒亭在县城沱江镇东南两公里左右的老县村蒋家山上,为唐朝县令瞿令问所建,地势险峻,风景秀美,水石相映,自成一绝。亭成后,著名文学家元结至江华,慕名来游,因感其“大暑登之疑天时将寒,炎蒸之地而清凉可安”,遂为之取名“寒亭”,并作《寒亭记》刻在亭背石上。每当秋高气爽之时,入亭眺望,“阶栏凭空,下临长江,轩楹云端,上齐绝顶”,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明朝教谕滕元庆曾到此游览,写下颂寒亭诗云:“乾坤辟混沌,洞口列亭幽。独秀云山里,清风万古秋。”因年久失修,现寒亭已毁无存,但旧址仍留有历代摩崖题咏碑刻数十处。
之三:暖谷春容
  ? 暖谷,又名朝阳谷,与寒亭同在一山中。位于寒亭西面,相距不过数十米。此地峭壁悬崖,幽林盘绕,即使数九寒冬,游人进入谷中,仍觉温暖如春。宋治平四年(1067年)江华知县蒋祺在一个初春时节与人同游寒亭,在亭旁发现一洞。立于洞前,顿觉一股暖气驱走春寒,不由称奇。于是命人将洞拓宽,并起名“暖谷”。遂成江华名胜景区。历代均有诗词题刻于谷壁,诗曰:“四时代谢咸依序,到此寒暄顿反常。”“我愿天下无冻妥,有如此谷安生灵。”
之四:浪石清流
  ? 此景位于县城南郊原鲤鱼井乡政府驻地。唐天宝元年(724年)在此建浪石寺,相传宋朝蒋永雄在此辟谷好道,坐石化去,其身不坏。明朝时此寺毁于兵火。寺旁有一条小溪,溪水之上有座石拱桥,溪水经桥下流入潇水河。溪内另有一股清泉从石缝中涌出,泉水晶莹透澈。如遇雨季,四周溪水混浊,此泉水独清,溪泉相连而泾渭分明,因此得名“浪石清流”。现泉水被当地百姓筑围成石井(即“鲤鱼井”)。石井四周古木成荫,环境幽雅,酷暑漫步其间,凉风沁人心脾,令人心神爽朗,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之五:奇兽虚明
  ? 在距县城东南两公里的喜鹊塘村,与寒亭暖谷一路之隔的田野上,有一座高不过五十米的石山。山下向东向南有两个相通的洞口,南洞叫奇兽岩(又名狮子岩),东洞叫虚明洞,合为一景,称“奇兽虚明”。奇兽岩口原有伏石,状如蹲狮。虚明洞内悬一石乳,击之冬冬作响,当地人称为“石鼓奇音”。自宋以来,历代有文人来游,留下碑刻无数。其中奇兽岩内有一南宋年间碑刻《狮子岩诗》,石面打磨光滑,平整如镜,书法苍古奇逸,流畅秀丽,可算碑刻上品。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游此地,称“此景三湘绝有”。
之六:洄溪寿域
  大路铺镇虾塘村附近有一条“不老泉”,因溪边盛产兰花,幽香馥郁,士人珍之,谓之洄溪。传说泉水因乳石松膏所渍,清洌甘甜,宜饮宜稻,常饮可以长寿。唐朝张子厚在此居住,年八十如少壮,自号洄溪翁。当时的大文学家元结闻其名造访,题七言古风一首《赠回溪翁》:“长松万株绕茅舍,怪石寒泉近檐下。……语溪石下多泉源,盛暑大寒冬大暑。屠酥宜在水中石,回溪一曲正当时。……勿惮山深与地僻,罗浮尚有葛仙翁。”当地人常饮用回溪水,附近长寿老人甚多。故名“洄溪寿域”。
之七:秦岩深处
  ? 秦岩在白芒营镇秦岩村秦山脚下。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有些读书文人避难岩中,故名“秦岩”。有石犀向岩,俗称“犀牛吸月岩”。有阴河自岩腹流出,从岩口下行数十米,称百步险。洞深约五里,行至深处,豁然开朗,可容数百人。洞中岩浆钟乳千姿百态,奇状怪景不可胜记,有犀牛望月、八仙飘海、狗望腊肉、马鹿衔花、老鼠偷桃、麻拐吃水、无字天书、擎天玉柱、杨梅落地、金山玉岭等最为有名,称为“秦岩十景”,尤以“仙人田”奇特,胜似瑶池仙境。历代刻碑题咏甚多,洞口有“秦岩”二字,相传为汉代大文学家蔡邕所书。
之八:梧岭南屏
  ? 河路口镇秀鱼塘村一带,与广西贺州市毗邻处,是江华县的西南门户。此地山势绵亘,高峻险阻,有如屏障,南与苍梧岭相接,故称“梧岭南屏”。高耸入云的姑婆山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峭壁摩空,奇峰连绵。登临远望,可眺广西钟山、富川以及本省宁远、道县。俯视江华,山峦激川尽收眼底,海天风物一览无余,视野极为辽阔。明朝道州刺史韩子祁曾有诗云:“南关尽处耸重峦,绝顶登来眼界宽。屏障三湘雄万仞,道通百粤绕千蟠。”清朝诗人滕元庆也曾赋诗:“为爱青山好,开屏四野横。平分楚与粤,两地倚长城。”
  一:秦岩仙境[七绝]   秦王暴政民遭劫,岩洞天生拯庶危;   仙道慈悲频化难,境如世外不思归.   二:仙人田[七绝]   秦岩深处有仙田,可惜无禾亦妄然;   倘若仙人多播种,庶民足食乐天年.   三:擎天神柱[七绝]   擎天神柱可擎天,免把天灾降大千;   万众安心勤作业,年年期盼乐丰年.   四:玉犬望腊[七绝]   玉犬垂涎腊味香,可怜高挂愿难偿;   惜无彩凤双飞翅,欲壑难填望断肠.   五:飞鸽传书[七绝]   飞鸽传书达四方,灵通信息可传扬;   而今世界皆通电,信鸽安居不用忙.   六:白龙马出世[七绝]   龙马飞腾上战场,英雄杀敌保边疆;   中华昌盛金瓯固,如日东升照万方.   七:玉鼠偷桃[七绝]   玉鼠玲珑去窃桃,也知吃果寿年高;   可怜世上民间鼠,捣柜翻箱众不饶!   八:水晶洞[七绝]   轻舟共坐泛阴河,如入幽冥恐惧多;   幸有湘妃歌响亮,驱魔逐怪斥阎罗!   九:咏秦岩[七绝]   现在秦岩不避秦,张灯结彩似宫廷;   千姿百态多奇趣,迎得游人来问津!   十:唐僧西行[七律]   唐僧奉旨往西行,取得真经返帝城;   沐雨栉风多苦难,翻山涉水几艰辛!   悟空英勇除妖首,八戒帮忙斩孽精.   昔日佛书源竺国,助民化难乐升平! 江华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江华苏维埃政府主席的韦汉烈士曾任湘南特委书记、湖南省委组织部长的王涛烈士,以及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顾委常委的江华同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 江华版 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