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龙的dnf结婚属性找舞狮的可以吗

&&您的位置:
&&阅读新闻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转贴
字号:大 中 小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
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
今天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优秀文化,正是为创造未来的新文化。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的目标。要让中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化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一件宏伟的事业,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丛书的宗旨。
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品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
本丛书的前身有11O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
对于本丛书的批评及建议,我们将十分欢迎,力求使之趋于完善。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编辑委员会
一九九六年四月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节日之多,难以计数。仅据多民族的贵州省调查,除了大的节日活动以外,平均每天总有若干个村寨在过各种各样的节日。这些节日活动的参加者,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甚至十多万人。每逢节日,人们总要盛装打扮,置办酒宴,歌舞欢庆。有的还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式或宗教活动,其内容丰富多采,情趣盎然。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并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中国各民族特色各异的众多节日,大致可以分为新年节日、生产节日、青年节日、纪念节日、习俗节日和宗教节日等六个方面。这些与自然界季节更迭、祈求丰收、崇敬英雄、谈情说爱、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关系的节日,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尽管各民族的节日在日期、内容、意义、过节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有稳定性、群众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的共同特点。不少民族节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的甚至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成为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文化宝库。
民族节日是人们休养生息、庆贺丰收、欢乐愉快的时刻。岁首年尾,大忙前后,生产空隙往往是过节的日期。各族人民在节日中,一般要打扫环境,改善饮食,纵情歌舞。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自己喜爱的活动内容,使得长期处于辛勤劳动的农、牧、猎民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节日正像生活中的维生素一样,为平凡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乐趣,使劳动者通过节日活动,更加精神饱满地参加生产劳动。
民族节日是了解民族生活方式的窗口。由于民族节日荟萃了民族传统和习俗的精华,通过节日活动可以集中看到这个民族的传统服饰、饮食、歌舞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等,使人们对民族生活有更多的了解。
民族节日也是学习民族传统的课堂。年轻人通过参加多彩的节日活动,对本民族传颂的英雄,崇敬的祖先,适时生产的重要性,以及世代留传的传统文化等,会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参加节日活动,使青年人获得了对本民族传统伦理、悠久历史、应对礼节、人生意义等多方面的教育,学习到平时生活中所吸收不到的内容。尤其在一些过去既无文字,又无学校的民族中,更不能低估节日活动的教育作用。
民族节日还是保持和调节人际关系,增进民族内部凝聚力和加强民族之间亲近感的重要纽带。少数民族群众散居各地村寨,因生产繁忙和交通不便等原因,平时很少联系,一般只有通过节日才能互相走访团聚。这不仅可以增进亲友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增强民族意识,加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由于过节期间也有其他民族的群众前来参加,大家互致祝贺,共同欢庆节日,大大加强了民族间的亲近感,对促进民族团结起了良好的作用。
到了近代,民族节日还是加强我国各民族同海外侨胞与各国人士友好往来的“桥梁”。少数民族欢度佳节,总会吸引众多中外游客观光。他们的到来,不仅有益于扩大相互间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而且对当地的运输、旅游等事业的发展,乃至民族经济的繁荣,也会有所促进。
在民族节日的发展中,共同性越来越多。随着民族间交往的增加和互相影响,有的民族节日已成为附近几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共同欢度的节日。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提高,节日中的消极因素也会不断减少,从内容到形式将更加健康,更加丰富,使民族节日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一& 喜庆的新年节日
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新年往往是各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我国各民族的新年节日,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和汉族一样过农历“春节”;(二)根据原始的物候历,确定本民族新年;(三)根据太阳或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传统的民族历法,由这种历法确定的本民族的新年;(四)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由习惯而形成的新年,其日期一般都在收获季节之后。
汉族的年节是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有不少少数民族也和汉族一样,过农历新年的“春节”。如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1555.6万人)①在农历新年之际,都要停工休息,并杀猪祭祖,置办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初一到泉水、河边“汲新水”回家;初二到岳母家拜年聚会。村中要开台演壮戏,抬土地公巡游村寨,以驱除鬼怪,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壮族过年,家家户户必包粽粑,用当地特产的大粽叶,将十斤糯米、二斤猪肉、三斤绿豆,包扎成大年粽,放在大铁锅中烧煮三天三夜。除夕夜放在供台上祭祖,正月初三或初八日再烧热后全家共食。打开粽粑时有一种清香扑鼻而来,令人食欲大振。这种十多斤重的粽粑,并不是最大的,广西邕〔yōng拥〕宁县壮族的村寨过去在有人中举后,全村要筹集糯米、猪脚等物,包扎巨型粽粑。他们先在两块洗刷干净的门板上横置二三十条新绳索,再摆放好120张大粽叶,然后倒上浸洗过的糯米100多斤,在糯米中间扒出一个长槽,放入脱壳绿豆四五斤,腌制过的猪脚七八只,然后用糯米盖上,捆扎结实,装入直径约一米,高约一米七八的大水缸中,用火熬煮几天几夜。熟后,全村一起享用,作为阖〔hé合〕村人团圆吉利的象征。在壮族聚居的靖西县,每逢过春节,节前要打扫环境,干干净净过年。年三十晚上,各家在堂屋祖先牌位前设供桌,桌前挂一张美丽的壮锦或者刺绣的桌围,桌上置摆大粽粑、年糕、米花糖及鸡、鸭、鱼、肉等供品祭奠祖先。同时在家中火塘内燃烧一根耐烧的大硬木,直到第二天都不会烧尽灭火,以示子孙绵延久长、烟火不断之意。初一清晨,鸡叫头遍,壮族姑娘要燃起火把,提着瓮、桶到井边、泉旁打新水回家。有的要争打第一桶水,以求吉利;有的要先轮流数天上的星星,在群星渐隐的时刻,看谁的眼睛尖、福气大,直数到天色大亮,剩下最后一颗星时,姑娘们便开始捧喝新水,边喝边唱。这时,风和日丽,一片欢腾,预示着来年姑娘们个个心灵手巧,伶俐可爱。贵州省从江县的壮族,历史上是从广西迁来。据说这里的祖公在迁来前,广西的祖公曾要求他们以后每逢春节和七月半要回老家看看。此后这儿人口增多,年年往还,很难周全,所以决定提前到12月初一日过年,以便于分散在两地的亲人团聚,就形成了提前一个月过春节的“壮年”。
此外,像与壮族关系十分密切的布依族(254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满族(982万人),居住在云南省西部的白族(159万人)、纳西族(27万人),主要居住在东北平原的朝鲜族(192万人)、达斡尔族(12万人),居住在贵州省东部的侗族(251万人),华南山区的瑶族(213万人),海南岛的黎族(111万人),以及人口较少的畲〔shē奢〕族(63万人)、毛南族(7万多人)、京族(1万多人)、仡佬〔gēlǎo哥老〕族(43万多人)等等,也都注重过农历的“春节”新年,但是又都各有特点,无论在饮食、服饰、待客习俗和有关禁忌等方面,各族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内容。
布依族在从腊月三十日夜到次年正月十五日(元宵)以前的半个月内,无论男女老少,都要休息。他们饮春酒、走亲访友、对歌谈情,潇洒地称之为“玩年”或“玩春”,体现了希依族人民辛勤劳苦一年后,舒坦欢快的心情。腊月三十晚通宵守岁。午夜后,要将家中柜子、犁耙、碓磨、水车、织机等贴上封条,到正月十五后才能启封,以免财气跑失,也有全家停工,安心休息之意。
满族最晚在努尔哈赤时期已有过春节的习俗。满族民间在除夕之夜,都要上坟烧纸,以大肉、米饭、纸钱供奉祖先。除夕夜忌包无褶的光边饺子,为的是怕以后的日子“过秃了”。在个别饺子中还包入一二个铜钱,吃到的人预示着明年“财路大开”。各家各户还要在门前贴挂自己所属的色(红、黄、蓝、白)旗。色旗制作精美,色彩鲜艳。
居住在中国东北的达斡尔族,把年节称作“阿涅”,即大年之意。正月初一早晨在梳洗以后,要首先向天神、娘娘神、灶神、祖神烧香叩拜,祈求护?,然后向长辈叩首敬酒,接受老人的祝福。初二至初五日外出拜年。妇女们在一起跳民族舞蹈“鲁日给勒”。少女们则摆玩“哈聂卡”(纸人)或“萨克”(羊踝骨),男子们赛马或举行“坡列”(曲棍球)比赛。
居住在云南鹤庆地区的白族要在家屋的天井竖立两棵青松,地上铺垫青松毛,以示干干净净过新年之意。鸡叫头遍,各户要到河边“汲春水”,在家中小男孩喊“财门”以后,打开大门、放鞭炮迎新。早饭只能吃素,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亲友们互贺新年,并结伴到野外游玩。全天吃饵■〔kuài块〕,这是春节必备食品。碧江一带白族,则将一年分为13个月,年节在最后一个月下旬的猪日或蛇日进行,称作“白年”。节日清晨全寨各宗族,由老人带领,拿酒与粑粑到村头大树下礼拜,然后各家杀年猪,并凑交若干猪肉给寨内,共同煮熟后分吃。
侗族过年,除夕夜,每人要喝一碗稀粥,以示来年春耕时,田里有水,泥巴不硬,粮食丰收。初一各家要打油茶迎接客人,并敬达摩娘娘,以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村寨的乐队和歌队互相拜年,要在鼓楼集体聚餐,各家自动带来米酒、酸鱼、腌肉、糍粑等共享。并要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讲“款”,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讲到禁止乱砍树木,不许游手好闲,不能偷摸扒窃等等。湖南通道的侗族姑娘,还要为公鸡送上一束美丽的映山红,让它按时啼叫,以求日月定时升降,四时调顺,天下安定。贵州省榕江县乐里一带侗族,则以农历11月19日至22日期间内的辰日或戌日为侗族新年,有祭祖及吃团圆饭、踩歌堂、斗牛、吹芦笙等活动。吃团圆饭时讲究全家团聚,已结婚但尚未长住夫家的媳妇,必须来婆家一起过年,同时也忌讳外人来访。
居住在云南省西部陇川县等地的阿昌族,有在年三十夜晚围火塘守岁的习俗。据说有一个叫腊福的穷人,过年时置办不起年货,只能抱来一堆麻栎树枝,燃火守岁。半夜时,堂屋上方掉下一根绿色树枝,他将其扔进空米囤,不久,米囤中自动装满了白米,从此他过上了能吃饱饭的岁月。以后,人们都仿效腊福,烤火守岁、祈求粮食满囤的奇迹出现。围火塘守岁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力求摆脱贫困的愿望。
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在初一时要吃素食拜祖坟,初二互相拜年,初三以后祭天,各家轮流主祭,请东巴(巫师)念经,举行射箭仪式,求得人畜平安,庄稼丰收。因为传说古代是狗给人们带来五谷种子,所以各家都要用大米饭、猪肉喂狗。各村当年的新郎要搭建秋千架,新娘结秋千绳,供大家玩耍。居住在宁蒗〔làng浪〕县泸沽湖一带的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盛行着“男不婚、女不嫁”的阿注婚①,正月初一时,各家在主屋中要为满13岁的男、女孩举行“穿裤子”或“穿裙子”仪式。届时,在火塘中燃起旺火。男、女孩分别站在屋中男柱或女柱旁,双脚分别踏在粮袋和猪膘肉上,由舅舅给男孩穿裤,母亲给女孩穿裙,然后祭拜锅庄,由东巴念祝词。此后就可以自由结交异性阿注。初一要在庭院内栽种松树、午饭后全村人聚集在空地,点燃篝火,欢乐歌舞至深夜;初二、初三走亲访友,相互宴请;初五全家带米、酒、肉等到附近温泉沐浴、野餐。
海南岛的黎族在年前要清扫房屋、打柴酿酒、缝制新衣、宰猪、宰鸡、舂年糕或包粽子。除夕夜祭祖,共吃团圆年饭,初一早上给牛棚、猪栏、鸡窝送年糕。挑水时,要在河旁井边放一枚铜钱或一块年糕,以示向河神、土地神买“福水”。初一全家不外出。初三、初四,青年男女外出野游,成年人上山打猎,下河捕鱼,探亲访友。还进行荡秋千、跳舞等娱乐活动。
居住在湘、鄂、川、黔一带的土家族(572万人)把过年称作“过赶年”。虽然也依据农历过年,但比汉族过年要提前一天。即腊月月大二十九日过年,月小二十八日过年。据说这是因为古时候土家族有一年过年前夕,正遇上敌人进攻,所以群众只好提前一天过年。这一天,他们匆匆忙忙地将大块肉拌上小米,与灌肠一起蒸在饭上,将炸豆腐、粉条、胡萝卜、白菜等炒成一锅,又将猪内脏、墨鱼、海带等煮成“合菜”。吃饭时不准大声说笑。次日,打退敌人后,为了庆祝胜利又过一次年。这次因为在前一天过年时已吃完猪肉,故改吃鸡肉,并改蒸饭为煮饭。晚上在火塘里要烧一根很长的大柴禾,以示围火守夜,防备敌人偷袭。以后世代相传就形成了土家族过两次年的习俗。
有的民族除了过农历春节外,还视情况过自己本民族的新年。
居住于四川省阿坝州茂汶县的羌族(19.8252万人),除了过春节外,如果当年没有成年人死亡,于农历十月初一还要过一次羌年。到那时,各家羌民要用面粉捏成小鸡、小羊、小牛等供品,用以祭祖。有的村寨还把羊血撒到树林里,然后把羊肉分给各户。家家都邀请亲友来家共喝“咂酒”,唱歌联欢,在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羌笛、口弦等乐器伴奏下,跳起锅庄舞等,欢庆去岁全村平安,预祝来年全寨幸福。
发展比较缓慢的民族,大都随当地气候的冷暖晴雨,草木的开花结实,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变化而制定的原始物候历,按传统习惯来决定新年日期。
在50年代以前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独龙河谷的独龙族(5800多人),他们把当年的大雪封山到次年的大雪封山作为一周年。全年分作过雪月、出草月、播种月、花开月、烧火山月、青黄不接月、山草开花月、霜降月、收获月、降雪月、水落月和过年月等等。过年月中的卡雀哇节,就是独龙族的新年。但是具体日期各地并不统一,大约在农历正月至二月间举行。他们过去以父系家族为单位,现在以村寨及邻近地区为单位,用刻木、结绳或口信通告四方亲友,约期举行剽牛祭天鬼的活动。到了那一天,接到通知的亲友要备礼物前往祝贺,进寨后,主客要共饮一筒同心酒,欢聚一堂,欢歌祝福。青年人敲锣挥刀到各家去跳牛锅庄舞,祝贺人畜兴旺,庄稼丰收。然后聚集祭祀场,先由巫师牵牛到场绕走数圈,再将牛拴于木桩上。接着由妇女们为祭牛披上漂亮的麻布毯,于是,大家便围着祭牛跳舞,进行祈祷,以求来年丰收与平安。然后巫师饮酒蓄力,持扎枪剽刺牛的心脏,以将牛顺利剽倒在地为吉兆。此时群众欢呼而上,开膛割肉,就地烧煮而食。大家共饮同心酒,辞旧迎新,用欢乐的活动迎接新年的到来。
居住在云南省西北境内怒江两岸的傈僳族(57.4856万人),也有本民族的物候历。他们分一年为10个月,即过年月(一月)、盖房月(二月)、花开月(三月)、鸟叫月(四月)、烧火山月(五月)、饥饿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获月(九、十月)、酒醉月(十一月)和狩猎月(十二月)。由于各地习惯不同,所以新年日期也不一样,大致在农历十二月初五日到次年的正月初十日之间。傈僳语称新年为“阔时”。在节前要备足烧柴和粮食,杀猪酿酒、清扫房屋。将第一臼舂出来的籼〔xiān仙〕米粑放一点在桃、李等果树上,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除夕之夜,严禁去别人家,分家后的父子兄弟也不能来住。初一清晨,各家由年长男子主持祭祀。先以一碗饭、一块肉、两块米饼祭祀为傈僳人从天上带来种子的狗;再依次祭门、房梁和烧火用的三脚架,以及已过世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和未嫁先亡的姐妹,然后盛装赴村中的会场跳舞联欢;晚上聚集一起,由长辈领唱叙事长诗《阔时节歌》,直到次日中午才散。初三这天,举行传统的射箭活动,在百步之外,用木棍夹一大块糯米粑和一块半斤左右的猪肉作为靶子,每人可射三箭。射中猪肉,预兆来年狩猎能得野兽;射中糯米粑则是明年粮食丰收的先兆。有的地区傈僳族在过年时,要先给耕牛喂盐,以犒劳耕牛一年耕作的辛劳。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各县的佤族(35.1974万人),1950年前部分地区还保留原始公社制残余,以刻木、结绳记事,用实物传情达意。他们根据农业生产经验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将一年分为格瑞月、固入安月、耐月、气艾月、阿木月、倍月、嘎扫月、格拉月、阿配月、阿代依月、高哈其月、高哈闹月等12个月。以格瑞月为首月,每月分30天,第一天称“豪格凯”,即一月之初或上升之意,第30天称“凯勒赫”,即月末、降落之意。另有九天记日制,以九天为一周循环计日。部分地区将一个月分为三个“得歪”,每个“得歪”有10天。沧源一带佤族以一年最后一个月的癸亥日为“崩南尼”(佤语,意为佤族春节)。在太阳落山时,所有寨外的人畜都要回家,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各家要泡糯米、蒸熟后春成粑粑。并将新年贡饭送到寨王家中,待寨王与头人诵经念咒,鸣土炮12响后,男人们齐集寨王家共食“南尼饭”。饭后回家向父母、长辈敬拜,并用糯米饭喂耕牛、骡马。天明后,将全寨枪弩武器集中在寨外祭山神地灵的大树下,并用笋壳剪一山鹿形象,头人提白公鸡一只绕武器念咒、杀鸡后将鸡血滴在鹿像和武器上,祈祷来年武器不伤好人和主人,只对坏人、恶兽百发百中。仪式结束后,将鹿像置于前方,进行射鹿比赛。优胜者在以后的狩猎活动中,可担任重要职务。人们互赠芭蕉、粑粑、甘蔗、歌舞欢庆,用充满山区狩猎风情的活动欢度新年。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6965人),过去以游牧狩猎为生,现在转向护(保护珍贵野生动物)、养(人工喂养鹿等)、猎并举的多种经营。由于他们长期以来生产生活与鹿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根据鹿的生活规律将季节划分为鹿胎期,红圈期(又称鹿茸期)、鹿交尾期和鹿打细毛期等。这种划分季节的方法,反映了他们生产活动的特点,但从历法的科学性来说,还显得十分粗糙。因此他们在实际过年时,一般都以农历春节为新年。节前,擅长狩猎的男子要猎捕野味,破冰捉鱼。各户将犴〔hān酣〕、狍〔páo袍〕鹿、野猪的肉与鳇鱼做成美味佳肴,并从野兽身上割下最好的肉送给孤寡老人,或将他们接到家中过年,以表示继承扶困济贫的传统美德。全家共吃年夜饭后,围坐烤火守岁。到半夜时,要拿一个桦皮盒,一边模拟马叫声“木合、木合”,一边围绕马厩转绕数圈,以求乘马繁衍兴旺。初一早晨,要面向正南,燃香九柱,并叩头以示敬天。人们互相拜年请安,并举行跳舞、赛马、摔交、射箭等活动。
居住在西藏东南部洛隅地区的珞巴族(2312人),依据月亮的圆缺和当地生物活动变化的规律,把一年分为12个月。如蛤蟆跳水、桃树开花为一月,“劣耕加令”花开、“八卜”鸟叫为二月,“牙尼”虫叫、“辛基”开花为三月……雪山上白雪向下延伸,高山顶积雪为12月等。依据这种原始的物候历,洛隅西部珞巴人,一般在珞巴历的二月过年,称“旭独龙”节。东部的珞巴人则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过年,叫“洞更谷乳木”(过年的节日)。这都在收获季节之后。他们舂米、酿酒、杀猪、宰牛,将猪牛连皮带肉砍成若干块,分给同家族与母系亲戚,牛头骨则悬挂在墙上,世代留传,作为家庭富有的象征。除夕要在库房内杀鸡,并准备好来年用的种子,举行祈求丰收的仪式。在旭独龙节那天,尼扭布(巫师)在村内群众集会上念经咒,人们围成圈跳舞,并挥动一根粘有多种色彩鸟类羽毛的木棍,发出“哦、哦”之声,以求丰收。墨脱、达木等地珞巴人在初一鸡啼之时,全家要分食油炒鸡肉,以祝愿来年身体健康。他们还要全村欢聚一起,饮酒食肉,欢歌笑语,迎接新年。
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基诺山上的基诺族(1.8021万人),解放前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他们使用一年分为13个月的太阳历,一月为岁始,13月为岁终。新年的月份是固定的,但具体日期由各村的寨父、寨母与祭司卜算而定。事先由家长会议推选出买“过年牛”的三至七人,在过年前一天,将牛牵至村外大树下宰杀。砍下牛尾挂于树上,并将牛的全身分成若干份送往邻寨作为邀请。每寨都出三至七人应邀。晚间,由寨父出酒肉,与选出的买牛人员一起在铁匠家祭祀。祭祀完毕后,寨父擂响木鼓,站在竹楼阳台上等待着各家各户闻声携带食物到寨父、寨母家聚餐。他们将木鼓抬到广场,由妇女敲鼓,男子围成一圈,边唱边跳。除此以外,还开展打陀螺和用粗藤或竹竿举行的拔河赛,以及对打用鸡毛与泥巴制成的毛球等活动。到过年的最后一天中午,全体人员又集中在寨父家,由寨父杀一条狗、两只鸡宴请众人。散席时,全体宾客向木鼓敬酒,寨父以肉干巴、鸡肉、狗腿肉、槟榔等分赠客人,全寨人殷勤送客。之后,开始了一年的备耕生产。
居住在云南省南部哀牢山与无量山区的哈尼族(125.3952万人),他们的历法则将全年分为“曹嘎”、“奥都”、“耶涡”即冷、暖、雨三季。每个月以12生肖记日,一个月共记三轮,即36天,一年10个月,共360天。此外,又有五到六天为空日。哈尼族的支系繁多,所以各地过年的日期与内容也不统一。居住在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以农历十月的第一个龙日①为除夕。紧接的蛇日为元旦,直至申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此时正值农忙已过,五谷瓜豆入库,鸡肥猪壮之际。人们将村寨打扫干净,穿上盛装,准备过年。第一天早晨,各家要在大房门外天井里宰一只大红公鸡,就地煮熟共食。嫁来的媳妇即使已返娘家,也得为她留一块。但已出嫁的女儿,即使在场,也不得分食。人人都到村中荡秋千,以求来年幸福。按传统习俗,年节期间,每家的早、晚饭前,要用一个小簸箕,装一盅酒和三个团子,送到村口倒掉,意为祭献祖宗。并将三个团子及一点肉送到同宗辈份最高之家,以示敬奉长者。娘家将出嫁归来的姑娘及其夫婿奉为上宾,设酒宴款待,讲究用手掌大、半寸多厚的大片肉招待客人。临走时,主人还要送以大块粑粑及用芭蕉叶包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等。哈尼族支系堕塔人年节的第三天至第五天时,全村分为三片轮流作东,用竹蔑席在街上连接起来,摆成一个长达100多米的宴桌,进行“资乌都”活动①。从黄昏开始,轮到作主人的各家男子在?〔máng忙〕锣声中,端来各种佳肴和焖锅肉,供大家在“沙DD收罗”的欢呼声中宴饮。活动开始前,选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为“阿窝”,作宴会的主持人,由他们举杯念诵吉祥的祝词,在击鼓声中“阿窝”耸肩扭臀,跳舞助兴。他们邀约在座的村民,离席成双成对起舞,以各种不同难度的动作,获得大家赞赏。全村团结友爱,兴奋热烈地欢度新年。
藏族(459.3330万人)的藏历年在藏语中称作“洛萨尔”,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地区。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他们就以月的圆缺朔望计算月份。那时的新年初一,大致相当于现在藏历的十一月一日。从公元1027年开始,藏族开始使用现在参酌农历制订的藏历,用天干的五行与地支的12属相搭配计算,从木鼠年算起,每60年一轮回,藏语称为“饶琼”。其每月的日数有重有缺,如果逢到吉日,可以多过一天,如初五是吉日,就连过两个初五。但遇到凶日则予以取消,如初七是凶日,就取消不用,过了初六,就是初八。藏历年的日期因地而异,拉萨等地在藏历正月初一过年,昌都地区则在藏历十一月一日过年,而楚河以南则以藏历十二月一日为新年。届时他们操办年货,煎油果子“卡不赛”,准备手抓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等等;打扫灶房正中之墙,用干面粉画吉祥图案,在大门上用石灰粉写“?”字。在吃团圆饭时,每人要吃九碗,每碗不能吃完。进晚餐时,全家团聚,共食一种名为“古突”的粥。“古”为九,代表廿九日,“突”为“突巴”即粥之意。“古突”里杂有糌粑疙瘩,有的疙瘩中包有小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吃到这些东西,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石子),心里黑(木炭)、嘴巴硬(辣椒)或心地善良(羊毛)等等。凡是吃到这些东西的人,要即席吐出来,引起在场的人哄堂大笑。饭后要将残酒剩饭倒入一个盆里,然后端着盆,打着火把,走遍各房间,以示赶鬼。除夕夜,各家门窗挂上“祥布”,房顶燃起松脂,桌柜上陈列酥油糌粑点心,还有一个内装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的五谷斗,名叫“竹素琪玛”,上插青稞穗、鸡冠花,并陈列用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以示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初一凌晨,主妇要从河旁井边背回一桶吉祥水,供全家洗漱,并喂饮牲畜。老少依次坐定后,母亲端起“竹素琪玛”祝全家吉祥如意,每人要从中抓一点糌粑抛向空中,以示祭神,并品尝少许为母亲祝福。此时长辈要按次序为晚辈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要回贺“扎西德勒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完满),人们吃人参果,互敬青稞酒。从初二日起,走亲访友,互献哈达拜年,歌舞饮宴联欢,尽兴方散。各村乡城镇开台演藏戏、跳锅庄舞、弦子舞、举行赛马、赛牦牛、角力、射箭、拔河等活动。
西藏门隅地区的门巴族(7475人)也使用藏历。错那县门巴族在藏历元月初一至十五日过“洛沙”(门巴语:新年)。节前十二月二十九日要吃用九种粮食熬成的稀粥,以示生活富足,预祝来年丰收。并打扫屋内外,在天黑时将垃圾倒在三叉路口,以示送旧迎新。正月初一清晨,主妇要到河边抢水回家,用新打来的吉祥圣水洗脸、烧茶、煮饭。初二相互拜年时,妇女要走在前面,并先进屋,这样可以送去吉兆,预示猪、牛多生母畜。墨脱县门巴族每年要过三次新年。第一次在藏历十二月一日至三日,称“达娃佳义巴洛莎”(意为“十二月份节日”)。人们走亲访友,款待客人,并唱歌跳舞欢庆节日;第二次在藏历元月一日至七日,称“达娃堂波洛莎”(意为“一月份节日”)。节前要宰杀牲畜、酿酒、煎油饼、用九种粮食熬粥,并有初一抢水等习俗;第三次在藏历二月初一,活动内容比前二次稍简单。
居住在我国北方主要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480.6849万人),早期以草之青、枯为一年的春、秋二季。后按草木、景物、气候的变化才发展为一年四个季节。他们也以12生肖记年,但以虎年为岁首,称虎儿年、羊儿年等。因12年循环一次,周期较短,所以又以蓝(青)、红、黄、白、黑五色分阴阳,与12生肖相配,称青龙年、白马年等,循环周期为60年。喇嘛教传入后,受藏历影响,又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分阴阳,共10数,称阴木马年,阳金龙年等,循环周期仍为60年。蒙古族崇尚白色,以正月为白月,称新年春节为白节。过节前,要清扫蒙古包内外,准备节日食品,调理好马匹。除夕之夜,在家内佛柜供台上用奶食、油食搭成塔形,插上特制的金银花。12个小铜盅中倒满清水,每天更换一次,并点有长明灯。晚饭前先在屋外祭祖先,然后回房内全家聚餐。晚辈向长辈敬酒。饭后,男人下蒙古象棋,听艺人奏艺说书,妇女儿童玩羊骨拐,或纵情歌舞。并互相拜年和举行赛马等活动。
居住在云南西南部的傣族(102.5128万人)信仰小乘佛教,使用一种阴阳合历的傣历,傣语称“祖腊萨哈”,为“小历”之意。以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为傣历元年。年用阳历计,一年分寒、热、雨三季,平年12个月,354天或355天;闰年13个月,384天。傣历的月则以阴历计,即以月的圆缺周期为一个月,单双月相间,单月30天,双月29天;八月一般为29天。隔数年有一次闰月,19年七闰,闰月固定在九月,闰九月有30天。习惯以六月为岁首,月序以六月为始,顺序至次年五月为止。他们也采用12生肖,但没有属猪,却有属象;没有属龙,却有属蛟或大蛇的。傣历规定太阳进入金牛宫的那一天为“多桑刊”(泼水节),即傣族新年,一般举行三D五天,时间多半在傣历六月。遇有闰月时,又常在七月初,即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反复推移。第一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中间有一D二天为两年之间的空白。节日开始,人们采摘野花树枝到佛寺献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聆听佛爷念经。中午在院里担水浴佛,礼毕,即开始游行并互相泼水为戏,以示祝福。人们还击鼓舞蹈,进行划龙船、放高升、丢包、放孔明灯等活动。
彝族(657.2173万人)中有一种十月太阳历,其特征是一年十个月,每月用12属相记日,一月循环三个周期为36天,一年共计360天。剩下五六天为“过年日”,习惯称之为过十月年。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的彝年,其日期因地而异,由“毕摩”(巫师)占卜而定,一般在彝历十月上旬中择一吉日举行,节期三天。如果次年丰收,这个吉日继续使用,否则另行择期。节日清晨,青年人鸣枪、放炮,妇女唱吉祥歌、舂糌粑,做苦荞馍,饭后打扫庭院,杀猪宰羊,做■■肉,迎接祖先亡灵回家过年。并互相走亲访友拜年,举行歌舞、转磨秋、斗鸡、赛马、射箭、角力活动等。据甘洛一带传说,古代汉、藏、彝三族结拜为兄弟,年节时间由大哥汉族定为正月初一。但作为三弟的彝族有古黑、曲尼哥俩,在有一年的农历十月发现农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获贮藏,此后就是农闲,于是决定提前到农历十月或十一月过彝族新年。
居住在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的柯尔克孜族(14.1549万人),有自己的古老历法。他们以新月出现一次为一月,一年分为12个月,用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等12种动物纪年,每12年为一个循环。他们过去信奉萨满教,认为天神为万物之主,太阳是万物的主父,月亮是主母,星神掌握人类祸福,白羊星是造福人类的主神,它的出现使昼夜相等,万物苏醒,羊群产羔。而双鱼星则是人畜的病源。因此他们选择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之时为元旦,过“诺劳孜”节(即新年)。其日期大约在农历的春分,公历的3月22日。这一天黎明,家长首先起床,在屋中烧一堆松柏树枝,再用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为新年祝福。然后,家长率领全家把燃烧的松枝堆移到畜圈门口,让畜群从火烟上走过,以求来年膘肥体壮。由于后来崇信伊斯兰教,所以又加上诵古兰经的仪式。然后家家宰羊,做“诺劳孜饭”。用炒过的去皮小麦与大麦等加上盐、葱、牛肉、羊肉及野生调味佐料等七种以上,煮成稠的“丰盛粥”,表示年年富足有余。过节期间,互相拜年,举行赛马,包括马上拉力、取物、打靶、叼羊等以及摔交、拔河、荡秋千等体育活动。日落以后,家家户户相邀共进晚餐。然后举行歌舞晚会,弹起三弦琴和“考姆兹”,唱起古老的“诺劳孜歌”欢度新年。原来曾信仰萨满教的哈萨克族(111.1718万人)、维吾尔族(721.4431万人)、塔吉克族(3.3538万人)、塔塔尔族(4873人)、乌孜别克族(1.4502万人)等民族,也都过诺劳孜节。
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省(区)的苗族(739.8035万人),按照自己的习惯在农历九、十或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过年。因为老虎是凶残的动物,所以忌在虎日过年。据说这是由秋收后,吹笙歌舞,欢庆丰收演变而来。在黔东南地区,有的是几个苗寨联合一起过年,有的是依次轮流过年,往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陆续过完。苗年活动一般过三天,也有15天的。节日前,苗家要准备鸡、猪肉、酒、豆腐,蒸糯米、打糍粑等等。节日清晨,先祭祖先,然后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敬牛”;并要携带肉、酒、饭、香纸到田头“敬田”,并说“敬田熟谷,敬土收棉花”之类的吉利话。人们还举行踩芦笙(芦笙舞)、斗牛、打年鼓、以及青年男女对歌“游方”等活动。姑娘们带着自己织的花带,当外村来吹芦笙的小伙子吹起讨花带曲调时,姑娘就将花带挂在芦笙上,以示感谢。雷公山山区苗族,还将过年分成“初年”(九月)、“大年”(十月),“尾年”(次年正月十五)三个阶段,以“大年”最为重要,除上述活动外,男子还要上山捕鸟,并带上一坨牛粪和三五根青草到田里,在粪上插青草,并用饭、肉、酒、香、纸祭田,通告田神,准备春季开犁耕种。
居住在贵州南部的水族(34.5993万人),以农历八月为岁终,九月为岁首。在水历的十二月下旬到次年二月上旬(即农历八月下旬到十月上旬)的亥日或午、未日,由各地区各村寨轮流过节,叫“过端”或“端节”。水族认为“亥”是地支的第12位,故以亥日为一岁的终了,新年的开始,按传统习惯,各地水族依顺序的先后过端节,大致是:都匀县的内、外套地区水族在此间内的第一个亥日过节,三都水族自治县水龙区拉古和周覃区的水东等地在第二个亥日过节。周覃区廷牌、恒丰、和勇及荔波、水维等地在第三个亥日,周覃区三洞、水龙区中和、九阡区石牌寨等地则在第四个亥日,周覃区兰领、马场坪、姑其及九阡区水昂、峦董、板甲则在第五个亥日过端节。传说古代水族地区发生洪灾,几兄弟被迫于秋天亥日分别散居各地。为了每年能聚会一次,他们约定在分别的亥日聚集过年,并以兄弟的年龄大小和所居住地区的远近规定在初亥、二亥、三亥……等日依次轮流过节。节日前要打扫卫生、杀猪捕鱼,并取出珍藏的铜鼓和皮鼓,悬在庭中敲击,以示送旧迎新。除夕晚上必须吃鱼,其他都是素菜。端节早晨,家家祭祖,并以清蒸鱼腹内填充韭菜的“鱼包韭菜”为节日必备的美味佳肴。成年人去各家喝年酒,孩子们则尾随去讨糖果、果品、干鱼等,以得到最多的为能干,预示得到健康、幸福。还举行赛马、跳铜鼓舞、拔河、斗牛等活动。夜间,各家围坐火塘边吃糯米饭,喝糯米酒,在喊着“秀秀”(即干杯、干杯)的欢笑声中庆祝新的一年来临。
①本书各少数民族的人口,一律采用日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①阿注婚为通行于该地的男子夜间到女家去过偶居生活,白天返回自己的母系家庭与母亲、舅舅、兄弟、姐妹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一种婚姻形式。男女阿注(朋友)结交时间有长有短,从若干天到若干年不等。一生可以多次变换阿注,所生子女一律归女方的母系家庭。①从每年的正月初一开始,以12属相记日。轮到龙属相的即为龙日,蛇属相的,即为蛇日,以此类推。① “资乌都”是哈尼语。“资”为酒。“乌”是盛大、欢乐之意。“都”为喝。“资乌都”即是全村人合喝欢乐幸福酒之意。
二& 丰收的生产节日
我国的少数民族,除了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以外,还有从事狩猎采集和渔业生产的民族。因此他们的有些节日,常常与生产从业有着密切关系:不是祈求免除兽害虫灾,防止水涝干旱,灭病保畜,就是祝愿或庆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或渔猎丰收等等。这些与劳动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节日,表达了各族人民的愿望和向往,是他们欢庆劳动丰收或预祝来年更加幸福的传统日子。其中既有源于神话传说的,也有源于宗教信仰的,还有一些则是直接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各种各样的民族生产节日,是丰富多采的民族节日的另一个部分。
我国南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有着一些与农业生产密切关联的节日。在农业生产中,担负主要劳动力的畜力为耕牛,因此不少民族除了在过年时要特别饲喂耕牛以外,很多民族都要单独另过一个崇敬耕牛的节日,如牛王节、牛魂节、牛生日、洗牛节等等。
广西龙胜一带的侗族,在立春以前,就要围着耕牛忙碌,修牛栏,制灯笼,准备青草,糯米粑和甜酒等。到立春这一天傍晚,前面要用灯笼开道,后面跟着以竹编纸糊的“春牛”,由两个青年舞动,最后面走着由劳动能手和能歌善说的人扮演的农民夫妇。他们代表全村,舞到每一户农家,便向主人祝贺“春牛登门,风调雨顺”。而主人则燃放鞭炮迎送,并赠给红糖、粑粑等礼物,用迎春牛的节日拉开春耕生产的序幕。在春牛舞队走遍各家以后,就在平地举行歌舞会,不仅演出模仿劳动的舞蹈,而且举行包括农事知识问答的对歌。到农历六月初六,贵州榕江、车江地区的侗族还要过一个“洗牛节”,家家牵牛下河,为其洗身,并杀鸡鸭为牛祝福,愿耕牛清洁平安。据侗族老人传说,耕牛是牛魔王变的。当初,牛魔王受玉帝委派向人类传达旨意,误将“天皇赐你们一日三餐肚子饱”说成“天皇赐你们一日三餐肚子还不饱”,结果害得人们忍饥挨饿。于是牛魔王便下到人间,帮助人们苦力耕作,以作为传达旨意失误的补偿。侗家人为了感谢耕牛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于是便每年过洗牛节。布依族地区也有这个节日。云南省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地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至三十日、九月十日至三十日,也要举行两次“洗牛脚会”。这两段时间正是春、秋农事大忙以后,需要稍事休整,于是人们在上述两段时间内任选一天,全村举行聚餐,并洗刷耕牛、喂它12个麦饼和一捆青草,还要在牛栏上挂一串麦饼以表慰劳之意。
云南省兰坪县的傈僳族认为:在古代时,牛生活在天上,过得十分舒适。后来它见到地上人间傈僳族吃苦涩的野果为生,心中十分不忍。于是在一年春天,背着天神,将藏在葫芦里的五谷种子洒向了人间,使人间开始有了五谷成长,傈僳族摆脱了饥饿的困境。天神因此发怒,把牛驱出天上,来到人间。傈僳族将其养在家中,但牛看到人们耕作劳苦,又主动出来拉动犁耙,帮助种庄稼。天神见人间生活渐渐美好,又放出冰霜、虫灾,进行捣乱、迫害。牛在耕作之余,为了保证作物成长,又上天与天神论理,不让各种灾害得逞,对傈僳族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每年农历六月初五日,这里的傈僳族人民也要过一个“浴牛节”。在这一天,不仅家家要给牛洗澡,并要煮一锅放盐的稀饭,用来喂牛。并由家中最年长的妇女向牛祈祷,希望它在天神面前,多多求情,免灾无害,庄稼丰收。
广西的壮族农家,在新年正月初一日,要让小孩到河滩边牵“石牛”回家。认为凡是有洞的石块,就是“石牛”,可以用牛绳穿着,牵回家中,“养”在牛栏,求得一年中牛只兴旺,免病消灾。到了农历的四月初八,壮族认为是“牛王节”、“牛魂节”或“开秧节”。仫佬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则要在这一天过“牛王节”,用各种形式为耕牛过节。桂西北山区的壮族,认为这一天是牛王诞辰(也有在农历五月初七、六月初六或七月初七过此节的)。他们认为春耕时耕牛受到人的鞭打呵叱而失魂,所以要在春耕后,牛王生日之时,进行慰劳,为之招魂并让它休息。各家要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然后喂糯米饭及甜酒,鸡蛋汤或绿豆汤等,以竹筒灌喂,再喂糍粑。小孩要在牛角上缠以红纸,为其祝贺生辰。大人则要打扫修整牛栏。布依族要做“牛王粑”给耕牛吃。仫佬族要以酒、肉、糯米饭祭牛栏,祭毕将糯米饭喂牛。广西三江、孟江一带的侗族,要采回一种据说能生津发力的树叶,用其汁水沤米,蒸成黑色米饭喂牛,为耕牛增强体质。广西北部山区瑶族也认为四月初八日是“牛头王生日”,因此到了这天,不仅要让牛休息,而且要喂牛吃糯米饭、或以乌拉叶、枫树叶合煮染色制成的黑糯米饭,以酬谢其对人类的贡献,并祝祷牛的健壮。
土家族在过“牛王节”时,人们盛装聚集牛王庙,以酒、肉、米粑上供,还要吹唢呐、放鞭炮、跳摆手舞以娱乐牛王。据说过去土家族刀耕火种,生活艰苦,后来由于牛王下凡,帮助耕作,又与五谷神商议,让谷物每穗结子九九八十一粒,使人间得以饱食。但却因此触怒天帝,贬牛王来到人间,长期耕地,不得食肉和饭,只准吃草,而且还要反刍。但人们却感谢它,不仅为它修了庙,而且定四月十八日为牛王节,届时让它休息,给它披红挂彩,喂以精良饲料,而且杀猪宰羊,到庙里祭祀,真诚地表示感谢之情。四川省阿坝自治州的羌族,则在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牛王会”,有的地方要作日、月形的馍馍,挂在牛角上,并放任其自由活动,在附近山坡草地转悠,充分享受在大自然中休息的乐趣。
仡佬族和黔东南地区苗族的牛王节,是在农历十月初一,又称为祭牛节,敬牛节,敬牛王菩萨等。到这一天,不仅停止役使耕牛,还要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要在两个牛角上各挂一个用糯米做的糍粑,并牵它到水塘边照看影子,使它高兴。同时取下牛角上的糍粑喂牛,为牛王祝寿。在海南岛黎族地区,也以每年七月或十月间的牛日为牛过节。居住在五指山中心的黎族合亩制①地区,到了这一天,亩头要在家中敲锣打鼓,为牛招魂。他们将宝石视为牛魂的象征和牛群繁殖的福气,所以亩头夫妇要在家中用盆洗涤宝石,以求牛的强壮兴旺。人们还在牛王节时跳“总乓”舞,祈求作为家庭财富的牛群的发展。
云南省西北山区的彝族黑话人支系,在每年立冬要过一个“颂牛节”,用以感谢一年来牛的勤劳耕作。到那时,人们用洋芋和萝卜分别制作黄牛和水牛的模型,以玉米穗作尾,荞麦粒或玉米粒作眼,用麦穗尖做角,以荞麦秸或玉米秆作腿,然后将制成的牛模型放入一个大簸箕内,置于牛神崖前的草坪正中。草坪周围竖12根松木,上边挂着有缀着荞子、燕麦、玉米的红绸。由一个老歌手带领,人们牵来挂有红绸的耕牛,绕着簸箕踏歌而舞,歌颂耕牛的辛劳及精心饲养耕牛和获得丰收的农家。最后将牛模型和以荞麦饼、燕麦炒面、玉米糕与切成段的燕麦秸所混合成的精饲料赠送给上述有突出成绩的人家,以奖励对耕牛的爱护和农业上的成就。获奖的主人,当场将得到的饲料喂牛,用彩线编成“牛轿”,载着牛模型,歌舞过寨。回到家中以后,将牛模型供于堂屋,作为传家宝物珍藏,充分显示了对耕牛的重视。
云南省的哈尼族在农历三、四月的犁耙栽插春耕大忙结束以后,要在五月初过“牛纳纳”(哈尼语,意为“牛歇气”)节日。就是让备受辛劳的耕牛在这一天歇歇气,接受人们对它的敬意。到了这一天,人们采摘紫泽兰草煮出紫色水汁,用以染糯米饭,并杀一只公鸡,以供神祭祖。祭毕以鸡肉、肉汤拌糯米饭喂牛,同时进行祝告,并让牛上山自由游牧,啃食青草。另一方面,人们于当天清晨用紫水洗脸擦身,表示洗掉春耕中的劳碌疲惫。还要洗净一套衣服,象征脱净从事栽插时放纵唱情歌的山野习气。就这样,耕牛和人们都欢乐地度过休息喜庆的一天。对于耕牛的重视和为它过节,是我国南方农业民族的一大特色。
在西藏汉当一带的藏族中,吃苦耐劳的毛驴是主要的驮运工具,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那里的藏族要为驴过节。在秋收、打场、送肥结束后的藏历十一月间,举行“娱驴节”,他们要为毛驴卸下笼头和木鞍,将驴身上打扫干净,并在鬃毛或尾上系上红色布条,喂饮好茶水和精饲料,任其在村头田间随意行走,不作吆喝鞭打,使可爱的毛驴获得悠闲自在的一天。
农作物播种栽插以后,必须风调雨顺,驱兽灭虫,才能顺利成长、获得丰收。因此,南方农业民族中又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节日。广西东兰、凤山县一带的壮族,传说古代有一个壮族姑娘,不仅插得一手好秧,而且能歌善舞,十分聪明美丽,名叫秧妹。后来不幸被土司抢去逼她成亲,秧妹坚决不同意,被关在岩洞中。她成天痛哭,眼中血继以泪,染红了红水河。土司无法,只得答应如果她在一天内插完一大块田的秧,就放她回家。被折磨得十分瘦弱的秧妹奋力插了一天,插到最后一株秧苗时,力不从心,倒在田头去世。这一天正是农历四月初四。因此,那里的壮族人民,每到这一天都要祭祀秧田,用一根芒杆插在新插完的秧田边,杆下吊着纸串,下面放一团糯米饭和一个鸡蛋,并焚香烧纸,祈求秧苗无虫无灾,茁壮成长,得以丰收。
云南省哈尼族在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属羊日,则要过一个开秧门节,哈尼语叫作“里玛主节”。传说阳春三月时,布谷鸟秉承天神摩咪的旨意,飞来哀牢山区,向哈尼人告知天气由冷变暖,适宜插秧的信息。因此当地哈尼人便以村寨为单位,各家备办染红的鸡蛋和染成黄色的糯米饭,在四月第一个属羊日里,祭祀天、地神和布谷鸟。用过节来表示秧门打开,可以下田插秧。
传说云南省鹤庆的白族,原来不会农业,生活困苦。后来林音山神派他的24个儿子变成24只候鸟,到村里告诉人们按季节耕种收获。因此人们每到农历的清明时节,要穿上节日盛装,过祭鸟节。这一天禁止捕杀鸟类,不许在山林中燃火煮饭,人们要带着炒燕麦、粟粒、小昆虫、橡子果,上山给鸟类喂食。与此同时还吹奏唢呐,列队对歌,成群飞鸟前来啄食人们抛撒的食物,形成人欢鸟叫的欢乐场面。
湖南江华一带瑶族则有过赶鸟节的习俗。据说过去江华山区鸟雀很多,往往啄光播下的种子。于是瑶胞在正月最末一天,用歌声将鸟雀引上白头山,使它们陶醉在歌声之中。待鸟雀半年后醒来时,人们已获得了丰收。后来有个山主向官府邀功,说是他养的画眉鸟引走了鸟雀。次年的二月末,官府派人来调查,耕山人闭门喝茶、烤火,无人唱歌引鸟,官府人看见鸟雀四处飞鸣,就惩罚了假报情况的山主。第二天,也就是二月初一,耕山人纷纷出门唱山歌,引走鸟雀,鸟雀一醉半年,又使大家获得丰收。从此以后,每年二月初一,瑶族人要穿上盛装,撑着阳伞,到白头山对歌,欢唱一整天,直到夜幕降临,男女青年仍依依不舍,情意绵长。老年人则在竹枝上穿起一颗颗如铜钱大小的糯米粑,称作“鸟子粑”,插在神坛边或大门口让小鸟取食。据说如果鸟雀啄食以后,便被粘住嘴巴,不能再啄食种子谷物,可保粮食丰收。
妨碍农作物成长的,除了鸟雀外,还有昆虫。广西罗城的仫佬族和贵州的仡佬族,在每年六月初二这天,聚集吃虫庙,过吃虫节。传说古代的仫佬族地区,虫灾连年,粮食歉收。有一年六月初二这天,一个叫甲娘的妇女带孩子回娘家,因家贫无钱买礼物,所以只好将孩子在路上捉的蚂蚱、蝗虫作为礼物炒来请大家吃。吃后大家认为清香可口,于是竞相捉来作菜,使虫灾大减,获得丰收。甲娘死后,大家在田峒〔dòng洞〕中立庙纪念,取名“吃虫庙”。所以在每年六月初二过吃虫节时,众人要聚集庙中欢唱歌舞,并捉虫做油炸蝗虫、甜炒蝶蛹、蚜米泥鳅、腌酸蚂蚱等风味菜肴,既增加野味,又消除虫害。而回娘家的妇女,也要在路上捉虫带回娘家作礼物。仡佬族人民在这一天还要排成长队,在田峒间转悠,一面捉虫,一面将洒有鸡血的小旗插在田边,以示对害虫的驱除。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一部分瑶族则在农历惊蛰节日,全家围吃炒玉米粒,边吃边喊“吃炒虫?”,用象征的手法,过一个“吃炒虫节”以此祈求免除虫害。
云南省哈尼族因六月中旬,水稻开始抽穗,易受虫灾,所以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日后的第一个鸡日或猴日要过“阿包念”,即“捉蚂蚱节”。届时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到地里捉蚂蚱,每家要捉满一竹篓,并将每个蚂虾分成头、腿、身、肢、股五部分,各放一堆,置于田埂和排水沟旁,有恫吓其他昆虫的意思。约半小时后,收回入竹篓中,携带到家作为菜肴或拌入粑粑内以供食用。离开田野,人们还要边走边喊:“蚂蚱,蚂蚱,以后三天不捉你,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用这个过节的方法祈求丰收。
广西的河池、百色及凤山、东兰一带的壮族,在农历正月期间,要过一个与农事活动紧密有关的“蚂■〔guǎi拐〕节”(青蛙节)。据说古代这里壮族有一个名叫东林的孝子,他的母亲去世时,屋外蛙声不绝,他怕打扰了母亲灵魂的安息,就用开水浇死了青蛙(蚂■)。结果闹得蛙声断绝,害虫旺盛,人间遭灾,颗粒无收。这时,东林才知道自己不对,误杀了“天女”(青蛙),因此决定给“天女”厚葬,并在每年正月接天女回人间过节。因此每年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盛装,敲锣打鼓到田边地头寻找正在冬眠的成对的蚂■(青蛙)。如果有谁找到后,便鸣炮敬告天地。发现这对蚂■的人被尊为“蚂■郎”,由其主持当年的蚂■节活动,首先由青少年抬着蚂■挨家拜年。夜晚,村民到停放蚂■的小亭为之守丧。正月最后一天,各家宰杀鸡鸭,煮五色糯米饭,午饭后,全村人将蚂■送到坟地入葬。葬前,由蚂■郎打开上一年的葬蚂■棺木,验其骨骼,如见金黄色,则预示当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如遇黑色或灰色,则表示年景不佳,要人们预防水涝旱灾,或作禳解活动,以求丰收安宁。这是一个对青蛙表示尊重的节日。
从春耕开始,直到秋收,有着很多农事环节。贵州镇远县的报京侗族地区,在除夕的早饭后,主管这里农事活动的“活路头”就要在山坳上鸣锣宣告:“从现在起,封农具、封纺车、封碓窝(舂米用),停止挖山种地,停止纺织布……”各家各户也闻声而动。在这些用具上贴好封条,以待来年。到了次年正月的第一个戊日,便是“活路节”。这天清晨,活路头要挖一丛青芽蓬草栽在田坝上面,待三响铁炮过后,再进行象征性的犁田、挖田、栽秧活动。随后,全体村民在栽有青芽蓬草的田坝里歌舞。当天下午,各家扯去农具上的封条,第二天便开始备耕生产,到处响起了吆喝耕牛、舂碓踏臼、纺车织机的声音,表明新一年劳动的开始。
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基诺山上的基诺族,每年农历七月要过“祭大龙”的节日。届时由卓巴、卓生(寨父、寨母)主持,为了祈求龙王的护佑,全寨要举行剽牛仪式,还停止耕作三天,有的地方,全家都不外出,只在家里娱乐。传说莫羊寨有一把能控制天气变化的宝刀,所以各寨长老要带鸡一只、酒一盅、米一升前去祭刀。旱时求雨,涝时盼晴。在鸡头上插三根草后,宰鸡祭祀,然后将鸡燎烧,看鸡腿骨的裂纹,以占卜来年的雨水多少和庄稼丰歉。
云南省碧江县的怒族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也要过祭谷神节,预祝来年丰收。在怒语里叫作“汝为”或“让作为”,意即“买粮食的魂”。这个节日只能由成年男子参加,未成年男孩和妇女都不能参与。这一天清晨,主祭司先将村民们召集起来,再用砍来的金竹、芦苇、青桐栎各一枝插在地上。然后在竹筒里搅拌荞米酒,同时念祭词,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祭后,将大家带来的肉剁碎,拌在饭内,共同用手抓食,边吃边说笑,以预示来年生活幸福。
有的从事农业的民族认为五谷有自己的灵魂,因此每年都有一定的节日,为谷物“接魂”、“叫魂”等等。云南省拉祜族在每年农历二月要择日过节,以接谷神魂。到时,人们要请村寨中12位老人到家中跳饭魂舞。其中一人领舞,一人吹芦笙,一人吹直萧,其余的各持升、斗、甑〔zèng赠〕、瓢、碗、酒、肉块、谷子、玉米等物围着一张桌子起舞,桌上置有饭菜及酒等。舞者先由院中跳入堂屋,又由堂屋升到二楼,这样就认为已将谷神之魂接回,以确保今年丰收。云南省弥勒县的彝族阿哲人支系则在农历三月初三,过“叫五谷魂”的节日。届时先挑鸡酒等食品到田头地边进行祭祀,同时请毕摩(巫师)念经叫五谷魂。有的地区彝族则在秋收时进行祭祀,每收割完一块田地,就要由主人在田头念祷词,叫五谷魂随同收获的庄稼一起回家,以保佑来年丰收。云南省景颇族在秋收时也要选定一天,进行“献谷堆”,即叫谷魂的活动。传说古时候,景颇族所种谷子的谷魂升去天上,人间的谷种不再发芽生长,引起景颇族人的忧虑。后来,家狗望着天空日夜嚎叫,终于叫回谷魂,使谷子重新长势良好。因此景颇族在每年秋收后,过“叫谷魂”的活动,并给狗喂以肉和饭等,以感谢它曾从天上喊回谷魂的功劳。广西大瑶山的茶山瑶人,在农历四月春耕插田时,青年男女要穿上节日盛装,过一个集体插秧的欢乐节日。插秧时,先由金秀河下游的美村开始,一般以家族为单位,由下游往上游插,插完一村再插一村,直到全部插完为止。在此期间,青年们白天共同劳动,夜间对歌作乐,成为互助劳动,尽情娱乐的节日。
云南省剑川、洱源的白族地区,过去有祈求丰收的桃花节。每年播种谷种时,要给谷种打醋炭,即将烧红的铁片、石块放入瓢内,外加艾蒿、柏枝或马桑叶,然后冲水入内,使其与高温的铁、石相激,蒸腾出清香的气味、并在谷种上插桃花数枝,在秧田入口处插一排桃花、柳枝。这就是他们过桃花节的主要内容。白族支系勒墨人的桃花节在农历三月的属猪日举行。他们以氏族为单位,携带供品和数枝桃花,到田边地头祭奠白王鬼、五谷鬼、地鬼、山鬼,以求农业丰收。祭后人们饮酒歌舞,在紧张的春耕开始前,通过桃花节,预祝吉利,祈求丰收。
台湾高山族中的布农人,在每年农历二、三月间,要选择一天过“拔草祭”节日。届时人们酿酒、备办物品,进行祭祀。人们还盛装打扮,来到田头地边,家长弯腰奋力拔草,以求天帝保佑粟苗成长。此后,他们还用拔下的野草轻敲各人的后背,认为这样可以消除腰背的酸痛。祭祀和拔草等仪式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还要用藤和树皮缠成藤球,向周围发射,以示射死一切危害农作物的虫类,保佑庄稼的成长和丰收。
广西环江县的毛南族在每年农历五月,要举行五月庙节,日期各村不一。以铁坳为界,整个毛南山乡分成上下二团,下团庙节为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上团庙节提前五天,即从辰日往回倒数到亥日为节日。有的传说认为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毛南族饲养耕牛和菜牛的创始人冯三界公。因为冯三界公开始使用耕牛,毛南族才有了水田,种上水稻。过去各村寨都有庙田,以其收入购买菜牛,在节日时杀牛祭祀爱吃牛肉的冯三界公。同时还要摘取各种农作物叶子放到土地娘娘神前,求娘娘保佑五谷丰收。到了节日,毛南族人家家要采枫叶、空羊花等将糯米染成黑、黄、红、绿、白等五色米,蒸成色艳而又有香味的五色糯米饭,并做粉蒸肉等佳肴。折回柳枝插在中堂,将五色饭捏成小团,密密地粘在柳枝上,以示农作物硕果累累、获得丰收。还要喂耕牛一团米饭和一块粉蒸肉,慰劳耕牛。妇女们带上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回娘家探亲,青年们则到野外对歌,谈情说爱。
广西苗族和云南省哈尼族在农历六月,分别过“新禾苗节”和“苦扎扎”(哈尼语,又称六月年)。新禾苗节在中稻插完以后的六月初六日举行,节期三五天。第一天煮鲜鱼粥尝新,蒸糯米饭,杀鸡鸭,酿甜酒,招待亲友;第二天斗牛;第三天赛马。山坡上还要举行赛芦笙、跳集体舞等活动,在夏忙间隙,预祝五谷丰登。苦扎扎节在农历六月间由各村寨祭师选定吉日举行,以祭天神和谷神为主。要为天神降临建立揪房,架立秋千。有的地区,在节日期间还要用立寨桩、围绳索的方法隔绝村寨与外界的联系,防止鬼魂害人。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大都在农历六月第一个属狗日至属牛日举行节日庆典,共五天。第一天各户准备;第二天建揪房,立秋千;第三天宰牛分给各家作祭品;第四天举行全寨的祭祀仪式;第五天送天神返天界,各家不外出,默默为天神送行。这既是一个农业生产的节日,又是一个宗教祭神的节日,通过祭神、欢度节日,祈求农业丰收。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仡佬族人民要过一个迎接丰收的“八月节”,或者又叫“迎新谷节”。仡佬族人民很是重视这个节日,要连过两天。大家都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寨中空场上,由几位壮汉将头戴红花的大牯牛带入场中,先诵祝词,默祷五谷丰登。然后由乐队奏起“八仙”乐曲,鸣放火枪、鞭炮,然后杀牛煮肉,并将牛肉平分给各家各户,让家长拿回家供于祖先灵前,有全村全族团结一心之意。民族长老还要以小猪、公鸡、大鸭各一只,作为三牲在菩萨树前作供祭仪式。祭毕,大众聚餐,青年们在月光下歌舞欢乐,尽兴方散。第二天还要从田间采回新鲜谷物、瓜果,用作家宴。宴毕,妇女们各带自己子女,为娘家亲戚送去礼品,以示祝贺。青年们依旧歌舞终日,以迎丰收的到来,节日以后,就开始秋收。
湖南省城步县的苗族传说,古代有一个时期,兵荒马乱,人们四出逃生。有八个姑娘来到这里,见土地肥沃,人迹稀少,就在这里播下了谷种,当年获得丰收。她们定居下来,开发土地,使这个地方成为富庶之地。因此,这里苗族每年秋收后,都要酿制高粱米酒,招待亲友,共同纪念开辟此地荒原的八位姑娘,就形成了一个祝贺丰收的“八姑节”。
除了农业民族的敬牛、祭谷神、驱虫、敬鸟、赶鸟、祭莫一大王、敬三界公、祭天神等节日外,有的节日还与渔业有关。贵州龙里、贵定、福泉一带的苗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九日,要到河边过杀鱼节。传说古代天王爷的公主生病,百药不灵,后来派天神下凡捉一百种鱼煮汤,公主喝汤后病愈。于是天王爷大喜,令雨神多给江河湖海下雨,造成陆地大旱。苗族人民十分忧愁,杀猪、牛、羊、鸡、鸭祭天,都没有用,只得叉鱼祭天。天王爷见救过女儿的鱼被杀,大哭三日,变成雨水降到人间,禾苗万物得救,于是人们每年都要捕鱼祭天。每逢节日,人们群集河边、叉鱼剖杀,架篝火将鱼放进铁锅烧煮,吃鱼饮酒,吹笙唱歌,祭天求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居住在台湾岛以南兰屿之上的高山族雅美人,主要以捕飞鱼为生。他们要举行一连串的招鱼祭、丰渔祭、夜渔祭和昼渔祭等等,形成与渔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众多节日。
招鱼祭在三月一日举行。早在二月二十七日,同一个互助捕鱼组织的成员要在船长家集体住宿,共同检查火把、渔具与船只的准备情况。三月一日早晨,船员头戴银盔,佩挂胸饰,集体将船抬到海边。船长杀鸡,滴血在木盘内,每人以食指蘸鸡血涂于船和岸边的礁石上,祈求飞鱼丰收。并用小竹筒33个,涂上鸡血,以示小船出海捕鱼也获丰收。然后,人们起立,高举盔帽,怪声高呼跳出船外,以示驱鬼。接着将渔船推入海水,作为即将出海捕鱼前的试验。最后拿出已杀的鸡,大家回村煮食。招鱼的祭仪就算完成。
三月二日上午举行丰渔祭。出海捕鱼的人在一起共宿,吃当地特产的芋头和鱼,并求神灵保佑丰收。然后在一位持一根长木棒鱼网,另一位持一把木桨的两个主祭人的带领下,来到船边,各人都抓一把沙投入自己的木船,默祝打到的鱼如同沙子一样多。又以海水洒进大船,祝祷大海将船带到飞鱼最多的地方。各人回家后,还要抚摸专晒飞鱼的竹竿,预示今年要捕很多飞鱼晒在这里。
从三月三日晚开始,进行夜间捕鱼,这一晚上要过夜渔祭的节日。由第一条引领入海的船长为祭司,在船头杀一头猪,让血流进海中。又在船头置一个盛满水的瓮,放入一把船桨,并用小瓢盛粟与清水洒入大海,以祭飞鱼之灵。祭毕开始夜间捕鱼,以这一条船第一次出海的收获多少来卜算今年渔业是否丰收。从此开始,诸渔船每夜出海捕鱼,各船长都要携带一个带鸡血的小竹筒,并将它塞在第一次捕到的飞鱼嘴中,这条鱼放在船上,不带回家中。经夜渔祭后,大家白天集中休息,夜晚出海捕鱼,连续一个月后,给每人分配已捕得的飞鱼,然后分散回家。
五月一日,是举行“昼渔祭”的节日,过了这一节日后,就开始白天捕鱼,用钓丝钓鱼,可以获得除飞鱼外的其他种类的鱼。可见他们的节日祭仪与渔业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
居住在湖南、广西等地山区的瑶族,过去主要以从事狩猎为生。现在滇桂边界的蓝靛瑶人,还经常从事狩猎活动,猎获物按照“见者有份”的习俗进行分配。除枪手多得一份作奖赏以外,其余的全部平均分配,连外寨来的客人也可以得到一份。他们在农历三月初三要过“干巴节”。从二月下旬开始作准备,决定在节日上山打猎的村寨,要烧炭、修枪、春火药、打码子(枪砂)等;决定节日下河捉鱼的村寨也备办有关的用具。家家用糯米制粑粑,酿酒以备节日食用。到节日清晨,男子扛枪上山猎兽,猎得后大家平均分配。妇女在家宰杀鹅鸭,制作五色糯米饭,准备丰盛的宴会。下河捉鱼的也于清晨出发,一天所得的鱼也是平均分配。到夜晚,大家互相走访,饮酒吃肉,将一部分鱼和兽肉制成有特色的佳肴,剩下的就放在火塘上方,慢慢烤干,做成美味的“干巴”,用以招待亲朋好友。这就是干巴节名称的由来。
云南省鹤庆县东、西山区的彝族人黑话支系,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要过一个“巴乌节”,即打猎归来,庆祝猎获丰收的日子。过去这里的猎人每逢猎获野兽以后,都要当即开剥猎物,将兽头交给组织指挥人,兽皮归开枪命中者,兽肉则交给有关的人去烧烤。随后,猎手们拿兽头的在前、披兽皮的在后,其他猎人扮成兽类尾随在后,跳起欢乐的巴乌舞,共庆狩猎的成功。兽肉烤熟后,大家停止歌舞,共享美味。后来逐渐演化为定时举行的节日。届时,以12面木鼓、12面铜锣、12支唢呐(闰年时用13之数)组成乐队,由36名年轻姑娘分别披上虎、豹、熊、鹿、?子、麂子、狐狸、兔等毛皮,或头插锦鸡、鸟雀的羽毛,扮成各种鸟兽,围着火堆起舞,模仿兽鸟叫声,并表现它们的各种姿态。而猎手们则手持钢叉、弓弩,围住装扮成兽鸟的“猎物”,以相反的方向旋转跳舞,边跳边作狩猎的动作。这一天节日,也就称为“巴乌节”。除此以外,还有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表演。
云南的纳西族重视畜牧业生产,每年二月初八,要举行建丹节,即牧童节,主要是慰劳牧童。到了这一天,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代替牧童放牧,而附近的年轻伙伴要拼凑肉食好菜,请牧童在野外欢聚用餐,以示慰劳。同时还要举行祭三朵神(北岳神)的祭仪,以求神灵对牧童和羊群的保佑。居住在泸沽湖边的纳西族支系摩梭人,则要在每年十二月十二日祭祀牧神,过“祭牧神节”。这天一早,家家准备丰盛的早餐,必须要煮一个猪心,在饭前先祭牧神,以求对放牧牲畜的保护。在节日这天,牧人要受到优待,给他们穿新衣,主妇分食时要把最好吃的部分给他们,并要多分一点。此外,还要将一些油煎粑粑、猪舌、猪蹄、香肠、米花糖、水果等食物放在一个大口袋里,够吃七八天左右,让他们带到牧场去享用,以示对牧人的慰问。祭牧神节既祭祀了牧神,又慰问了牧人,是一个畜牧业的生产节日。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的牧羊人也有自己的节日“把志节”。传说古代剑川县沙弥地方的富贵之家到了农历二月初八这一天,都要聚集到魁阁楼看戏。当地的牧羊人也闻讯而来,想看戏休息,但却遭到有钱人的阻挡和戏弄。因此,当地的群众每到二月初八这一天,都做最好的饭食,让牧羊人带去牧场食用,让他身背装有丰盛佳肴的竹篓,赶上羊群,到山沟溪地,共同嬉戏娱乐,在野外聚餐歌舞。年长月久,就演变成为牧羊人的节日“把志节”。
居住在甘肃肃南等县的裕固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每年选一个节日为小马驹隆重举行首次剪鬃的仪式,一般都在农历四月十一日举行,成为牧场上的欢乐节日。剪鬃时,用炒面疙瘩在小盘中垒成一个五至七层的小塔,上面浇以酥油,再在锋利的剪刀上系条一尺长的白色哈达,然后,由两人牵来马驹,请客人中的能手给马驹剪鬃毛。被请的人互相谦让一番,一边唱“剪鬃歌”,一边给马驹鬃毛抹酥油,先剪一绺鬃毛送入帐篷敬神,其他客人也边剪边唱,剪下的鬃毛主人留作纪念。然后,主人以酒肉款待客人。客人也乘酒兴赞美主人家拥有骏马,祝愿今后骡马成群,牛羊满厩。欢宴后,主人还要骑马驹出行,在草原上围绕帐篷串走,以示马驹长大,见到的人都要加以赞美祝福。
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过打铁节,基诺语称之为“特毛且”。这是一个尊重手工业匠人的劳动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期间,由各寨寨父、寨母依据气候节令选择具体日期。届时,每户要出一人持弓箭、背火药枪、到山上捉两只黄嘴老鼠,献给寨父、寨母,作为儿女孝敬寨父母的节日礼物。还要捉竹鼠二只,送给打铁匠,作为新年备耕砍树仪式的礼物和对铁匠的感谢。打铁节起源于这样一个传说:古代有一位基诺妇女怀孕九年零九个月而未生育。她用黑、白母鸡各一只请巫师施法,也未成功。过了若干天,妇女觉得胸肋疼痛,坐立不安,一个时辰后,小孩咬断七根肋骨,从肋间跳出,一手持火钳,一手拿铁锤,出生后立即打铁。从此基诺人便有了铁制工具,也有了敬重铁匠的“打铁节”。
各民族人民经过春季与夏季的辛勤劳动,进入秋收季节。为了欢庆丰收,很多民族都有吃新米,庆丰收的种种节日。这是艰苦劳动得到大自然报偿的欢乐喜庆的日子。
西藏藏族的望果节就是一个著名的祈祷丰收的节日。藏语“望”为“田地”、“果”是“转圈”之意,望果节也就是一个转地头的节日。它没有固定日期,在秋季谷物成熟和“鸟王”(大雁)南飞之前选吉日进行,节期三五天不等。江孜、日喀则约在农历七月中旬,拉萨于八月初一开始。早在1500年以前,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穷洁、乃东一带的藏族还信仰原始宗教。他们把风雨雷电解释为天神降灾作祸。因此,在秋季庄稼快成熟时,成群结队在地头转悠,祈求天神佑护。据说这是本教教主应藏王布德贡贤之请,教农民绕田地转圈,以求丰收。他们以村落为单位,前面由香炉和幡杆引路,接着是教主手举绕有哈达的木棒“达达”和右羊腿领队,以示“收地气,求丰收”之意;后面跟着手持青稞麦穗的乡民。乡民绕完田头,将麦穗置谷包上或神前,以示粮食满仓。然后举行角力、斗剑等活动。8世纪后,宁玛教派当权,“望果”活动又增加了宁玛教派的念咒。14世纪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到西藏后,佛教成为西藏主要教派,格鲁派占统治地位,“望果”节活动又带上了佛教色彩。乡民转地头时,要高举佛像,背诵经文。现在每逢节日,藏民仍身着盛装,高擎彩旗,抬着用青稞麦穗扎成的丰收塔,敲锣打鼓,边唱边转地头。然后涌向林卡(树林地或公园)饮酒、歌舞、赛马、射箭,以预祝丰收。
错那县的门巴族,在藏历七八月间要过和藏族望果节一样的雀可节。节日期间,每村都要请一二个红教喇嘛念经,各家出一个劳力,到所请的喇嘛家中劳动,以示酬谢。全村村民跟着喇嘛绕庄稼地一周,祈求免除风、雪、水、旱、虫灾,迎接丰收的到来。
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珞巴族群众,十分重视农业的收获工作,开镰收割开始,男子都要清早下地,一天三餐都不能与妇女同一个火塘吃饭。因此艰苦的收割告一段落,就要选一天过“昂德林节”,为丰收节之意。节日前,男子们要上山打猎,妇女们则以新收的谷物煮熟后,敬献给老人们尝鲜,剩下的则用以喂狗。节日期间,全村老少共同欢宴,喝酒对歌直至次日天明。歌词内容包括讲解男子开辟田地、妇女发现种子、收获粮食的农业起源故事和酿制美酒等等内容。除了欢乐庆丰收以外,还要祭祀祖先神灵,感谢他们的护佑。
云南省勐海县的哈尼族,从谷子成熟到收割完毕,要举行多次“欧玛楼”(意为“祭谷王”)仪式。以繁缛的节日活动,庄重地迎接农业大丰收的到来。在稻谷基本成熟时,哈尼人要选择吉日,摘回三穗谷子悬在家中祭台上,由家长口诵赞词,感谢祖先、谷王护佑之恩。如果发现有一株双穗的稻谷,就认为是谷王。要在谷王前杀鸡一只,当场煮熟后,用手举过头顶三次,以示祭祀。然后割下谷王,放在家中祭台之上。收割后,如遇谷堆倒塌,认为谷王遇到惊吓,要在谷堆前敲死一只小鸡,并将鸡毛撒于谷堆周围,将新米饭放在谷堆上,以求谷王安居。收割完毕,要用青叶包三包祭品,到留下未割的谷魂塘前,将一份祭品放在谷杆下部,一份扎于上部,并将鸡蛋放在谷杆下面。将全部谷杆捆在一起后,一刀割下装入背包,取回鸡蛋悬挂于谷仓梁上。仪式进行时必须保持肃静,有叫谷魂还仓之意。稻谷正式入仓前,家长要先在仓内放好祭品,用谷箩装一些新谷,上盖衣服,要背着进出三次。每背进谷仓一次,要抓一把新谷撒在仓内。经上述仪式后,收获的稻谷才能入仓和取食。
在贵州苗族山区,要在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的卯日过“诺格利”(即庆丰收的节日)节。届时,要求在一天内收完稻谷,然后捆一把重达四五十斤的大禾把,称为“母禾”,挂在家中禾廊的第三或第五根横梁上。并且以酸鱼、腌麻雀、腌老鼠作佳肴,还杀鸡鸭等来欢度节日。
独龙族在每年秋收时,要选一天作为庆丰收的节日,全村举行隆重的剽牛活动。当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用锋利的竹茅剽入牛的心脏时,围观的人便挥舞弓刀,敲响?锣,跳起欢乐的牛锅庄舞,并分割牛肉。煮熟后喝酒聚餐,以此祝贺农业丰收。
我国南方的不少民族都有在丰收节日喂狗的习俗,传说这是由于狗给人们带来了农作物的种子。它同一些民族在春播前后为牛过节一样,反映了牛、狗等家畜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据云南省哈尼族传说,他们的祖先原来不会种田,只能以野果充饥。天神的女儿俄玛见状恳求天神摩咪送些谷种给哈尼人播种。但摩咪不同意,因此俄玛只能偷一袋种子下界,教会哈尼人耕种。摩咪给予惩罚,将俄玛关禁起来。俄玛逃出天牢,偷了天上77种谷物来到人间,丰富了人间农作物种类。摩咪大怒,将俄玛变作母狗,贬在人间。因此,每到农历八月属龙日,哈尼族要过“车实扎”,即新米节。届时,妇女们先要到田里拔回一兜稻谷,种在自家水井或菜地边,以象征地神。天亮后,再将新谷背回家中,舂出米粒,一部分煮成新米饭,另一部分炒成米花。傍晚吃新米饭前,要先祭祖先,并用米花喂狗,然后才开始吃饭,以示对俄玛将谷物带给人间的怀念和敬意。节日前后,还要请亲友前来聚餐,共庆丰收。
居住在怒江两岸的傈僳族传说,古代垦种十分容易,播下一种谷物,能长出三种不同的粮食。黄谷堆积,生活富足。天王见后,产生坏心,将全部粮食一粒不剩地收回天上,连种子也没给留下。这时通人性的狗,连跑带追,从天上带回三粒种子。三粒种子发芽、生长,人间才获得救命的粮食。因此每逢农历十月下旬,傈僳族要过“杂息杂”,即“新米节”,欢庆丰收,表示对狗的尊敬。到了这一天,要用背篓收新稻谷背回家中,舂成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人们先让狗品尝后,才享受新米饭。认为只有这样才会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云南省的景颇族,则在农历八、九月之间谷物收割前,选吉日祭鬼吃新,称“新米节”。各家主人背回一捆糯稻,放在家里的“鬼门”内,此日不能宰杀家禽,所以青年相约下河摸鱼捞虾,制备佳肴。全寨人集合头领家中,由巫师祭祀。祭祀完毕后每人得一小包新米饭,拿回家过尝新节。传说很久以前,因谷魂上天,所以谷子长得不好。懂事的家狗日夜吠叫,为主人喊回谷魂,才使景颇人的稻谷越长越好。所以饭前要先喂狗和牛,以示对它们的感谢。
彝族的新米节,彝语叫“咱合细”,意即尝新饭。每年在开镰收割之前,他们从稻田摘回谷穗,脱粒去壳后煮成新米饭,并杀一只鸡,煮一砂锅豆腐。然后先祭天和祖宗,再盛一小盆新米饭喂狗,捏两团饭喂牛,之后全家团聚尝新。
布朗族则在农历七月的蛇日过节。他们也是先掐回新谷,经过叫“谷魂”、祭祖,再用新米饭喂狗和牛,然后全家团聚尝新。有些地区的瑶族,在农历八月新谷还家时,也要过吃新节,以新米蒸熟后祭谷娘,并要供狗饱餐一顿。但是他们这样做并不是由于狗给人们带来了种子,而是为了纪念祖先龙犬盘护与公主成婚,繁衍了后代。
在迎丰收、吃新米的时候,除了祭狗和牛以外,也还有祭传说中的谷魂和其他人物的。
云南省梁河、龙川县的阿昌族,传说过去有一个善于农耕的老姑太,乡亲们在她的指点下,也都获得了好收成。她的儿子十分孝顺,但儿媳却经常虐待老人。有一天老姑太昏死在田边的茅棚里。被儿子的哭声惊醒后,老姑太嘱咐儿子说,她死后,每年八月十五日,用她的拐棍捆上一棵新玉米,靠在厅屋,就可以保佑子孙有吃有穿,说完就去世了。从此,阿昌族人民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日都要举行以祭祷老姑太为主要内容的尝新节。这一天,他们先打扫房屋,到地里拔一兜结得又多又大的芋头,砍一根结有双穗的玉米,一起捆在一米多长的竹棍上,然后将它靠在厅屋的左角或右角。并煮上新米饭,杀一只鸡代替老站太生前爱吃的鹧鸪肉。还供上果子、梨子等干鲜果品,全家人站在一起由家长念诵祭词,求得老姑太的护佑。
纳西族秋收后欢度的“请哦美”节,即祭谷魂(五谷神、丰收神)的节日,也有着动人的传说。据说古代这里种下庄稼后不必再行管理,庄稼成熟后会自己跑回家来。但有一年,成熟的谷子回家,到姆美咪家叫门时,因姆美咪正在试穿新衣,就随口答道:仓还满着,没有地方盛装。谷子听说后,就不再来了。后来人们去田头看望,再也不见谷子,造成了很大的恐慌。姆美咪虽然未受乡亲责罚,但见到自己闯祸,造成大家饥饿,于是下决心找回谷种。姆美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感动谷神,让她带着谷种,喊着谷魂回家。到家后,姆美咪因劳累而死,在临死前,她交代了学来的耕种方法,并告诉大家迎谷神、喊谷魂的重要性。从此以后,中甸三坝的纳西族在收完粮食开始打场前,总要点香上供,一边取谷捆,一边唱“哦美来”(即喊哦美)调子,把哦美(姆美咪)请来。打完场后,将谷粒堆成长龙,头朝里,尾朝外,上供品,点香敬“哦美”。晚间,打场的分食供品。这样做,“哦美”高兴,就能连年丰收。
丽江县的纳西族则把这种节日称作“哦美撒”(祭哦美)。扬场以后,他们在堂屋前摆上香案,请老人将特大的谷穗和主要劳动工具供好,述说它们的功劳。然后持青竹杖,唱赞美“哦美”的玛达调,边舞边唱,将谷粒划成一条龙,再到谷仓前赞颂仓神,最后将竹杖搭在门头,以示驱邪。入仓时,从龙头开始,依次收入,象征粮食如长龙一样流入谷仓,把庆丰收的节日活动主要用来作为迎、敬、赞“哦美”的内容。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在秋收以后,也要过一个庆贺五谷丰收的“罢谷节”。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姓氏中使用不同的过节日期,如杨姓苗族在九月霜降以前的未日过节,而银姓苗族则在卯日过节。节日日期与血缘家族有着一定的关系。届时,要杀猪、打粑粑、做糯米酒、祭祀祖先,以示感谢丰收。各家各户还要拿一些粑粑到全村共同的节日坪去进行供奉。在节日里人们举行多种活动,并开怀畅饮,欢庆丰收。
台湾岛上的高山族,每年秋收以后,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要过盛大的“丰年祭”节日,接连举行数日。如遇大丰收之年,节日活动还要适当延长。节日前几天,男子上山打猎,妇女备办食品。到节日那天,每家都要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方法取得火种,任其自燃自灭一次。然后再取火煮糯米饭、蒸糕、做菜。将供品送到社的集中祭祀点,由五名女巫主持祭祖。妇女集中跳杵乐舞,男子携猎具举行狩猎祭祀,庆祝农猎各业丰收。初三夜晚,在广场举行篝火晚会“司马拉”。全社成员围集篝火旁,享用酒宴,边喝边舞。悠扬的歌声响彻夜空。“捕得鹿来,收下稻米。摆出美酒,社众齐来赛戏会饮。黄金为谷白玉棉,家家酿得酒如泉。社中子弟舞欲颠,但愿明年胜今年。”歌声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的期望。
①合亩制是海南岛部分地区保留的带有原始家族公社残余的农业共耕组织。流行于保亭、琼中、乐东三县交界的五指山中心的黎族地区。
三& 欢乐的青年节日
我国各少数民族有不少以青年为主的节日,它们虽然名称各异,含义不同,但都具有青年活动的特点,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尽情欢乐的日子。
云南省金平县的瑶、苗、哈尼、彝等民族,在农历新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期,要过一个“姑娘街”的节日。每逢这一天,各族姑娘都要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涌向金平县城。她们有的在广场上伴着乐声翩翩起舞,或举行打陀螺比赛,有的走进商店,选购心爱的丝线、花边、首饰、食品,黄昏时,她们在回家的途中与男青年对歌,互诉仰慕之情,约定后会之期。
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俄罗斯族,每年农历六月底或七月初,要为男女青年过一个“成年节”,前后要历时四天。由于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所以每当夏季来临,过成年节之际,有刚满18岁子女的父母亲就把孩子送到教堂,举行“坚信礼”。过成年节的姑娘小伙都身着盛装,女孩子一律是白纱衣裙,形似新娘,因为成群结队,所以“成年节”又有“新娘庙会”之称。届时,家家制作美味的传统食物,让青年们欢度节日。
无独有偶,与俄罗斯族远隔千里以外的台湾高山族阿美人支系,每隔七年也要举办一次“成年礼”的节日。时间约在粟收获祭后的月圆之日,即农历八月的中旬举行。届时部落内年满18岁的青年都要参加,并须在节日前的一个月就开始练习长跑和歌舞,节日前两天要进山去捕捉野鸡,准备粟酒,以供长老和节日时饮用。过节那天,青年们先到部落首领家中集合,听长老训话,宣布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以后各个方面要以成人的标准进行要求。然后一起裸身跑向海边的目的地,在那里歌舞欢庆。下午,又穿上盛装,头戴羽冠,耳插耳轴,到村中的青年会所,围成圆圈继续舞蹈。此时,部落首领还要训话,教导他们如何遵从部落礼节规范,在尽情的宴饮中,欢笑达旦。
居住在贵州清水江流域一带的苗族,每年农历二、三月间要过“姐妹节”,又称“吃姐妹饭”。时间有农历二月十三日、二月十五日、三月十三日等等。但大部分是从三月十五日开始,连过三天。传说古代这里有很多勤劳美丽的姑娘,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但由于与外界缺少联系,很多人没有出嫁成婚。因此她们便凑米聚餐,引来不少男青年共同跳芦笙舞,并举行赛马、斗牛活动。姑娘们殷勤招待,用自己的帕子包糯米饭送给小伙子。通过这些活动,互相找到意中人,解决了婚姻问题。因为世代延续,就有了这个节日。届时姑娘们要上山采集花木枝叶,分别泡糯米蒸成红、黄、蓝、黑、白的五色饭,制成香软适口,晶莹透明,颜色鲜亮的姐妹饭,用以招待和馈赠亲友。有的地区由于姑娘的银头饰、颈饰、胸饰分量较重,所以往往由母亲用竹篮挑着,来到跳舞的江边,当场穿戴后参加跳舞。人们围观,盛况空前。当地的各个家庭还分别招待自己熟悉的亲友前来歇息。黄昏以后,青年男女唱起飞歌和游方调,前者高亢飞扬,后者温婉柔美,使大家沉醉在幸福和爱情之中,成为令人难忘的节日。
居住在云南省及贵州省西部,广西隆林一带的苗族,则在农历正月期间,选择一天过“踩花山”的节日。在节日前,先由村中长老在附近山区上选一平坦之地,竖立一根“花杆”作为“踩花山”的标志。届时青年男女盛装而来,有的虽居住较远,也都闻讯参加。有的男青年吹奏芦笙的技艺高超,能够边吹边舞,倒立翻滚,吹奏不息。在芦笙的伴奏下,小伙子携带小阳伞找寻观察自己中意的姑娘,如有目标,就打开小伞,向对象靠拢。姑娘如不同意,就翻身跑入姑娘群中躲藏;如果双方有意,姑娘就半推半就地在伞下与小伙子交谈倾诉。订情以后,再行拜访双方父母,谈论婚嫁。会场花杆顶端,还悬有红布包装礼物,杆身涂有油脂,难于攀登。有技能高者,能够头朝下倒爬登杆,取得红包,就是奖品。此外还有斗牛等活动。
湘黔桂边境的侗族则在农历四月初八过姑娘节。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对古代侗家女英雄杨人?的纪念。有一次她冒死给因造反而被关押在牢中的阿哥送饭。身陷狱中的阿哥吃了药草香花做的乌米饭后,体力大增,挣断镣铐,兄妹二人取出藏在饭篮下的武器,冲破牢门,杀出城外。后来侗家姑娘为纪念女英雄,就将四月初八作为自己的节日。届时,出嫁的妇女都要回娘家,与村内的姐妹们欢聚歌唱,并将带来的节日礼物乌米糍粑分赠给大家。天长日久,就变成为当地人的共同的姑娘节,成为一个充满女青年自强意识的欢乐节日。广西三江自治县小广一带的侗族则在四月初八过“采桑节”,其起源与前述的略有不同,据说古代这里有一个放牛的青年与采桑养蚕的姑娘通过对歌,产生了爱情。因为姑娘养的蚕多,因此该青年就在四月初八这天,在姑娘带领一伙姐妹上山采摘桑叶之机,也邀来不少小伙子上山帮采,大家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姑娘们为了感谢男青年的帮助,就相约下河捕鱼进行招待。这一天成为青年男女最高兴的日子。长久以来,形成为固定节日。男女青年盛装上山,名为采桑叶,实为寻找意中人,通过对歌熟悉,一对对情侣隐匿到林间僻静之处,互诉衷情,直至夕阳西下,才依依惜别,成为年轻人难忘的节日。
湖南省江永县一带瑶族过的阿妹节,也是在农历四月初八日进行。正如瑶歌所唱:“插秧忙到四月八,阿妹洗手做糍粑,麻线织出十样锦,鸡蛋上面画彩画。”这一天,姑娘携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结婚戒指属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