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德忍耶杨门所有的拱北汽车客运站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宁夏海原县九彩坪嘎德忍耶拱北
10:33:47 【来源:】 点击:
&&& 九彩坪嘎德忍耶拱北
&&&& 九彩坪拱北位于宁夏海原县九彩乡九彩坪村南疙瘩山巅,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民国九年(1920年)大地震时被毁,后经修复,&文化大革命&中建筑物被破坏殆尽,1980年后经过多年修复,基本恢复原貌。现有建筑物均以水磨砖雕装饰,重现了当年建筑风格。拱北建筑占地面积25亩,是中国&尕德忍耶苏菲门宦&五辈道祖冯老太爷、七辈道祖杨保元老太爷、安老太爷、丁老太爷及八辈当家人[即九彩坪拱北第一代主事人]安宏雄、九辈当家人[九彩坪拱北第二代主事人]杨枝荣等十六位上人金骨葬地之处,亦是回族教民墓葬陵园地。
&&& 拱北前院照壁背面,镶嵌三块石碑,上刻嘎得忍耶门宦道统史所记载的各辈道祖的功行,石碑两旁有对联。
&&& 二院内建有砖木结构的过道,东西两侧为客厅。
&&& 三院为水磨砖雕砖面的山门,其中门任何人不得通过;左壁为砖雕牡丹花,右壁为砖雕海莲花;背面有海水朝阳,月照松林砖雕图案;山门两侧是墓室,八辈当家人[即九彩坪拱北第一代主事人]安宏雄、九辈当家人[九彩坪拱北第二代主事人]杨枝荣的陵墓就在其中。
&&& 四院为中和堂,是拱北的主体建筑,由大卷棚、东西小卷棚、八封亭组成。大卷棚后的中八封实为六封,习惯称八封,内为道祖之墓。亭下端有砖雕基座;中部左右各有一圆形窗,其图案由阿拉伯文字组成;窗上方四周有吊垂牙子板,如意彩、飞椽、滴水、琉璃瓦等构件;顶部为钻天顶,上置宝瓶、新月。左右小卷棚里有安老太爷、丁老太爷之墓。
&&& 清光绪十五年间(1890年前后),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先后派出二至上品顶戴钦差到拱北慰抗,亦给七辈道祖杨保元老太爷题词帷屏12扇。民国时期(1935年前后),国民党高级将领、著名回族人士白崇禧、马鸿宾、马步芳、马鸿逵、马远亭等给九彩坪拱北赠匾留言,立碑撰文。解放初期,毛主席、朱总司令派人赠送软匾一面,题词为《各民族大团结万岁》,该匾在文革期遗失。
&&&& 现拱北是在十辈当家人李德贵主持下,于年陆续重建。共分为山顶拱北区、七祖静室道堂区、山下拱北礼拜区、堡子区女客住宿区、山洼绿化区、加工及其它区六个部分。
&& 疙瘩山下有古堡疲乏堂,门额上书&清真古教&四字。建有教室、经室、过庭、客厅、水房、库房、灶房等数十间屋宇及十辈主事人居住室一座。如今,拱北在四周群众中颇有名望,每年逢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八月十五日,嘎得忍耶门宦的教众云集于此,盛况空前,教众主要分布于宁夏西海固、青海西宁、化隆等地。
责任编辑:May
热门关键词:韭菜坪门宦
相关工具书解释
宁夏回族伊斯兰教苏非主义尕德忍耶教派门宦所属支系门宦之一。因以宁夏海原县韭菜坪为传教基地,故名。该门宦是青海后子河杨门门宦的支系,创建人安洪维(? ~1920年)。回族。甘肃平凉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是尕德忍耶后子河拱北第六代道祖安裕和的族孙。10岁离家,跟随后子河拱北第七代道祖杨保元学习尕德忍耶派学理。杨保元逝世后先葬于化隆县,后迁葬于后子河,安洪维为他修建了拱北,并以“老人家”身分主持后子河拱北教务,在青海大通和...
(本文共559字)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中国伊斯兰教噶德忍耶大拱北门宦太师祖祁静一生平史略
一、噶德忍耶大拱北门宦的历史渊源
  伊斯兰教是七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的麦加人、先知穆罕默德所昭示的,与佛教、基督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噶德忍耶是阿拉伯语,意为“大能”,是伊斯兰教苏非派的一个比较大的教团。它在阿拉伯,中亚和北非等地都有广泛传播。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原无教派之分,清初以后,“圣裔”来中国传教,或中国去麦加朝觐、留学的“哈智”接受某教派指点,回国后进行传授,遂在我国逐步形成了噶德忍耶、虎夫耶、库不忍耶和哲赫忍耶四大门宦。
  “门宦”属于伊斯兰教中的神秘派。在国外称为“苏菲”(阿拉伯语),在新疆称为“依禅”(波斯语),在甘宁青称为“门宦”。名称虽异,意义相同。
  中国的伊斯兰教噶德忍耶教派是由穆罕默德二十九世后裔,阿拉伯麦地那人舍赫·穆乎印迪尼·布尼外法,道号华哲阿布董拉希,于清康熙初年来中国传授的。噶德忍耶具有浓厚的苏非神秘主义和苦行禁欲主义的色彩,旨在研究和传播《古兰经》和“圣训”的真旨奥义,探求“三乘”妙运、性命双修、真一还真的唯理哲学体系。大拱北门宦是噶德忍耶在中国的主要承受和传播者,是由甘肃河州的祁静一创立的,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大拱北是一个教徒较多、流传较广的门宦,也是在中国形成的一个独特的伊斯兰教派别。大拱北门宦的教徒散布全国各地,尤以四川、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为多,主要包括回、东乡、撒拉、维吾尔等民族。
二、祁静一的身世
  静一姓祁(公元1656年——1719年),经名希拉里,阿文道号卯俩纳·希拉弄迪尼(意为主道的新月),中文道号静一,回族。其先祖系大食人,因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后落籍长安灞桥。明时,因避乱迁居甘肃河州(今临夏市)小西关。静一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阴历九月十九日出生于临夏市八坊。他出生之前,其父苏来曼巳去世了,三岁时慈母法土默也离开了人间。兄弟二人由祖母拜格亚抚养,全家祖孙三人,孤苦伶仃,相依为命,苦度光阴。
  静一年方七岁,即在河州小西关城角寺入阿文小学,十二岁升入阿文大学,习业于大教长马天龙(经名易司玛伊来)门下,攻读伊斯兰教经典,兼学汉文诗书。静一“秉赋聪慧,过目成诵,师不能难”,年少时,即以“明心见性,修己育人”为其夙愿。对于主命、圣谕恪遵不渝,讲经论道,令人悦服,受到马大教长的赏识。年甫十五,即挂帐穿衣(毕业仪式)。他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造诣亦颇深,且品学兼优,才华出众,时人钦其才,称之力“神童”。他勤奋好学,深悉经典奥义,及其所注释者无非是“格致穷物,认主归一”。尝与知己同学阿卜都热哈玛尼·马宗生(即后来之毕家场拱北始祖)互相砥砺,立志朝觐圣城麦加,访求名师,溯本穷源,以获得伊斯兰教真旨奥义。
三、湟中访师未果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2年),穆罕默德第二十五代圣裔华哲阿法根·曼什胡勒·希达耶通拉希,从阿拉伯启程东行来中国。他取道中亚,经新疆抵达青海湟中,驻足凤凰山,传行“虎非耶”教理。马宗生、祁静一相约往见,冀聆教诲。静一回家征得祖母同意后,偕同宗生等赴往湟中。希达耶通拉希传命:“让年龄最小的祁静一先入静房会见。”静一拜见了舍赫·希达耶通拉希后,舍赫“喜形于色,有相见恨晚之慨”。但云:“余非尔师,故吾道不可传尔。尔师由东海将临东土,尔速返家,庶遇名师于乡里。”静一大失所望,疑师不肯赐教,自怨缘分菲薄,伤感啼泣。马宗生谆谆慰勉说:“你要坚信舍赫之言,你的导师不久将至,你是原当有‘约会’的人,将来你的情份定会比我至高,你不必悲伤,先我一步回归乡里等待。”次日,两人洒泪而别,静一一路凄凉寂苦,心灰意冷地回到了家乡。
四、尽得师传笃志履行
  1、红水河沿受真道
  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代圣裔舍赫·穆乎印吉尼·布尼外法,道号华哲阿卜董拉希(公元1574——1689年),系阿拉伯麦地那人。“其诞生也颖异,其成立也纯修,其讲论者性命,其修省者身心,所归宿者成己成人,所研究者天道人道是也。”
&&&&他在圣城麦加阿里噶德忍耶道堂中执掌大印,代先知开传教授道之门,受教诲者甚众。一日浩然曰:“赤尼(念suini,系指中国)有异才,吾将趋而造就之。”乃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初,他以“期颐”之年远涉重洋,由海道“三履中原”,行抵广州,次及三江两湖,辗转陕甘。
&&&&同年五月驾临河州,侨寓于八坊西关科陀园穆有林家,寻访希拉里(祁静一的经名)其人。穆有林受命三顾城角寺,传唤希拉里。八月间,静一应命竭诚拜见。华哲阿卜董拉希大喜曰:“此吾心目中之人也。”遂相约赴河州城西郊之红水河西岸沿头净地,口传噶德忍耶大道,指点清真之奥妙,造化之玄机,并示以修养之苦功。当时,穆有林在侧,同聆教诲。时静一年方十八。
&&&&自此,静一受命于小西关城角寺开始习静。腊月间,华哲阿卜董拉希叮嘱静一:“噶德忍耶教门的特点是‘单独的’,你必须抛家离乡,超尘脱俗,入山僻谷,慎独静修,首先至陕西汉中府待我三年。”静一遵命并回家告知了祖母。祖母含泪慰勉:
“这是你的头等大事,定要遵命前往,我有你胞兄侍奉,不必惦念。”静一将祖母托于胞兄达吾德奉养后,随即料理行装,准备奔赴汉中。
2.陕南修真养性
  清庆熙十四年(公元1676年)正月十六日,静一受命偕同师兄马纯——(华哲阿卜董拉希的弟子之一)负笈启程。临行前导师又谆谆教诲,叮嘱三事:第一要早晚临近“买斯吉德”(意即礼拜寺),第二要时刻认主拜主,第三要守侯我来。并吟诵真主在《讨拉提》经中谕示先知尔撒“饥则见,孤则合”的一段经文,勉其牢记体行。临别时,静一的亲朋、邻里、同学及穆斯林群众在马天龙大教长的率领下,聚集在河州市郊四家咀石碑湾为其饯行。其同学马宗生躬身伏地,啼泣不止,敦请静一踩其脊背乘上坐骑,以表知己之情。静一盛情难却,遂含泪如其所愿。经过千里跋涉,风餐露宿,历尽艰险,终于抵达陕西省汉中府。遂即与马纯一两人觅得小店居住,每日虔守师训,笃志清修。当地穆斯林群众视其“勤慎教门,知其非常人,咸生敬意”。乃邀其安榻于清真北寺内,并另辟专房,为静一习静之所。在门楣赠挂“一净室”三字匾额一面,以示敬重。三历寒暑,华哲果如期而来,静一详述别后情景及静修情况,师甚为满意。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夏初,华师再命静一住留坝县紫柏山修真养性三年,并嘱:“非我之命,不许出山。”又传授其进一步功修时应遵守的条件和注意事项。静一肩挑褐衫、棕蒲团拜垫等,翻山越岭进入紫柏山,栖身于黑安金板洞中修真养性。其导师寓居汉中府清真北寺,就近导其修静之功。静一在紫柏山岩洞隐居潜修三年,受导师之秘传,蹈先知之遗迹(穆圣曾在麦加郊区希拉山山洞中隐居潜修),渐悟妙境。
  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夏,静一第三次受命改让至距陕西西乡县城六十里之滴水崖隐居,继续修真养性,约期三年。该处深山幽林,古洞长天,苍松翠柏,奇花异草,人迹罕至,真乃高人修炼之所。静一驻足后,
“惟闻水声潺潺,鹤鸣猿啼,顿感心旷神怡,万虑消忘,不知此身之有无,不知是何境界!若非名师指引,焉能至此乎”?
&&&&不久,华师也由汉中移居西乡县城清真北寺,亲予指导。至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夏初,静一面壁滴水崖,已历三秋,师命其于县城北寺相见。至则师隔户问:“来者何人?”答曰:“是我。”师曰:“这里没有说‘我’的地方。”训其“己私尚未净尽”。又命其赴西乡县沙河坎蔡家岭习静四十日,再来相见。静一益笃志清修,“出则箪食瓢饮,屡空晏如;入则僻谷绝尘,慎独静修”。至此,静一已隐居潜修历时十年,前后静修六十三次(其中大静三十六次、小静二十七次),已到“天人无二,性命合一”、“人极大全,真—还真”之境。
&&&&静一习静完满后,又受命相见,至时恭立窗外,师问:“门外何人?”答曰:“胡大的帅格勒米斯克尼(意为真主的至清穷、至赢弱的人)拜见。”其师始允其入室,静一谒拜,感谢调养化育之恩。华师对其静修之功大加赞赏,并欣然抚其背曰:“我已奉主命将伊斯兰教尕德忍耶大道根植于东土,于愿遂矣。你的功修全美了,达到了圣品,从今后有你无我了。你要肩负起承前启后,脉脉递传,以彰明斯道之重任,我将远游,完成未尽之使命。”遂将“天人之奥,性命之微,理道之旨,修静之功”,尽传于静一,让他在中国传播和发扬伊斯兰教尕德忍耶教理。
五、传授噶德忍耶教理三十五载
  1、修特理论和功修实战
  祁静一的修持理论和功修实践是“尽性复命”、“修真养性”。他认为,至圣之教,原为宣示真道,道为教之精髓,教为道之肤表,有本有源,有表有里,注重身心性命之学,三乘之外复有超乘,达到复命归真,真一还真之境。他主张重视道乘修持,但并不放弃教乘,且坚持身体力行,因为道乘修持的基础是教乘的遵守。三乘是分言的修真养性,尽人合天的法则,是磨炼己私的砺石,是一贯持久的功夫,是完整的思想体系,绝不是分开而独立去干的。所谓“身不修不能明心,心不明不能显性,性不显现是己私所遮蔽”,不遵守教乘的“五功”、“五典”,不坚持六大信仰,就不能修持更高一级的道乘。教乘是口念,道乘是心念,真乘是意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缜密关联的。常道如人之身,中道如人之心,至道如人之命,有身无形谓之木偶,有心无命谓之行尸。因此,他的传教方式是在严格遵守教乘的基础上,苦干道乘修持,惟根据不同条件则有所侧重而巳。至于道乘修持的真旨内容,是由行高功深的继世道统后裔负责单独“觌面指点”、“耳提面命”,秘密授传,一般人不便理解。
2、艰辛的传教活动
  静一静修功满后,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在其“而立”之年,遵其师命,开始传教授道。他备尝艰苦,历时三十五年,足迹踏遍我国西南和西北等广大地区。他以虔诚的信仰和遵行,渊博的宗教学识,清贫、禁欲、忍耐和苦修的传教生活,受到广大穆斯林的尊重和拥护。他恪遵导师的教诲,不断阐扬伊斯兰教尕德忍耶教理,同时,教人恪遵《古兰》,履行《圣训》,敦五时参拜之典,重七日朝向之功;坚持“四纲”(即顺主、顺圣、顺国家,顺国家执政者)、“四要”(即要孝顺父母、接续骨肉,要兄弟友爱、要扶弱济贫、要和睦邻里),阐明今世后世,先天后天之要义,开人自新,引人迁善。他主张“绝尘僻谷为人道之门,消心寡欲为修道之功”,故凡入其门者,皆以“淡泊持其志,宁静守其身”。他才华横溢,虚怀若谷,立身如乔岳泰山,发论似万里长江。因此,慕名而来拜谒者络绎不绝,改宗皈依者也为数众多。他一生培养了许多优秀弟子,发展了大批教徒,其中有达官显贵,也有平民百姓。
  (1)以西乡、保宁为中心传授尕德忍耶教理
  静一以汉中之西乡和川北之保宁(阆中)为中心,先后向陕西,四川、云南等省传授噶德忍耶教理,教众日增,名震遐迩,竭诚谒见,冀聆教诲者风集云涌。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阴历三月二十五口,其导师华哲阿卜董拉希归其,静一闻讣后,立即由陕西西乡县星夜赶赴四川保宁奔丧,与其师门弟子,时任川北镇总兵官左都督的马子云等,遵嘱安葬于城东北蟠龙山之阳,且哀悼守制一年,以报教养之恩。次年,与马子云为其师建造墓庐,依山立亭,以静一的著作《久照亨》为墓庐命名,以表“清光之照,常风不巳耳”。同时,以阿拉伯语“巴巴”一词(祖先,师祖之意),尊称其名曰:巴巴寺。并亲植松柏于墓旁。迄今树杆挺拔,枝叶云蓊,松柏上时有仙鹤栖息,蔚为壮观。在静一的主持下,马子云和陕南教众还分别撰立了《先师碑记》和《师祖上人碑记》。之后,让其师弟马慎一负责看守墓亭,自己仍往返于川、陕之间进行传教。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静一息影于保宁,时有马腾翼阿旬(河州东乡黑泉沟人),在保宁清真大寺开学。他闻静一讲道于川、陕间,人多趋附,遂生嫉垢,拟出十个问题,要求与静一讲经辨论,如不能回答质疑,将迫使其出走他方。静一闻之大喜曰:
“吾道中又得一健将矣!”遂命徒弟洒扫庭院,待迎阿訇。腾翼率领寺内高才学生八人,昂然而至。静一欢迎于道左,乃拍其肩呼其道号曰:“曼俩·奴勒·穆罕默德,你所问者非某某条件乎?”就坐后,和颜悦色,一一解释其所问及怀疑的经中要义。当讲至第三个问题时,马腾翼突然拜倒,谢罪称师,“愿执弟子礼,追随左右”。时静一提出几个条件,腾翼阿訇愿全部遵行并向静一执弟子礼。一时川、陕两省三百六十坊清真寺阿林(即伊斯兰教学者),议论纷纭。腾翼乃以阿、波文给他们写信,阐明尕德忍耶教理,劝其抛弃偏见,趋向正道。此信以后被镌刻于碑,立于大拱北、台子拱北等(后毁于兵燹)。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前后,静一带领门徒马如垣、马长清、马腾翼等,在青川蒿溪为其师兄马纯一建修墓亭,名曰:广惠亭。之后,又辗转至川西北之松潘、阿坝和金沙江流域以及云南、贵州一带传教,除当地许多穆斯林追遵噶德忍耶教理外,还有一些羌族、藏族群众受到感化,也皈依了伊斯兰教。当时收纳的二名羌族弟子,在静一的培育下,其中一名成为精通汉文、医道,又有武功的人。这个羌族弟子(人称官府太爷,姓名已佚)在漫游北京时,与康熙皇帝邂逅相遇,遂邀至宫内,为皇帝和宫内人治病,出入禁宫。因其久居宫廷,故以“官府太爷”称之。他于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阴历八月归真后,安葬于四川保宁拱北。
  (2)以河州为据点向西北地区广泛传播
  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冬,祁静一率其弟子马如垣、马腾翼等,由陕西省西乡县回故乡河州传教。路经东乡椒子沟,涉足鱼池滩。该地依山临水,苍松翠柏、阡陌纵横,风景宜人,居民均系信仰伊斯兰教之杨、妥两大姓族,民风淳朴、信仰虔诚。静一留恋此地,遂驻足于此。杨妥家是杨、妥两姓共居之村庄。其先祖原为唐时落籍广州羊城、后迁居长安杨树巷的波斯人后裔。明洪武时,迁来河州八坊杨家巷和大西关居住,后落业于河州城东南郊之鱼池滩,农耕为生,因子孙繁衍,人丁兴旺,成为当地大族,遂将鱼池滩称为杨妥家。
  静一恪遵主命,宣扬教旨,遐迩闻名,教众敬仰。抵鱼池滩后,该地清真寺教长、老人杨敬宇、杨长福、杨哈三、妥麻赞、妥尕毛等聚众盛情欢迎,并应其所愿,在妥家村妥尕毛的果园内建造茅庵,作为静一习静养性、传教授道之所,杨妥家人朝夕以师礼事之。不久,全族一致改奉了他所传授的尕德忍耶教理,同时,选送当时正在清真寺求学、又品学兼优的子弟妥化清、杨昭清、杨洁清、妥玉清等为他的弟子,并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从此,静一以杨妥家为据点,向河湟地区乃至甘肃、宁夏、青海等省进行传教活动。他的平易朴实的态度,高深渊博的学识,长年苦修的精神,受到了广大穆斯林和好道者们的敬重和爱戴,前来求教拜谒者争先恐后,络绎不绝。遂声名远扬,誉满河湟。
3、不遗余力地培养弟子
  祁静一在长期的传教活动中,不遗余力地访贤授道,培育弟子、“各地闻风来游者,屡满户外,化育涵濡,名流相望。”他共授传弟子约二十多名,能继承其衣钵者约有十人,即马如垣、马长清、妥化清、沙明清,王再清、马腾翼(后名明清)、穆再清、陈水清、安定川、康兆民等。其中,较大影响者有:
  马如垣,回族,甘肃省临夏市王寺街人。自幼出家陕西西乡,辗转四川保宁,由华哲阿卜董拉希替代静一扶养五年,并赞誉为:“吾道中又一辈人”。自小“不愧屋漏”,笃志清修、品德高尚,侍奉静一数十年如一日。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阴历四月二十六日归真,享年六十五岁。安葬于河州大拱北西侧,即大太爷拱北。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墓庐被毁,迁葬于杨妥家红山拱北。
  马腾翼,东乡族,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平庄黑泉沟人。精通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典学识渊博,门徒众多,曾被静一赞誉为“吾道中一健将”。他是静一的坚强支持者和噶德忍耶门宦的主要开拓者,教众称为阿訇太爷。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日归真,享年八十八岁。安葬于大拱北西侧,称台子拱北。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墓庐被毁。1985年恢复拱北,重建墓庐。
  马长清,回族、甘肃省临夏市人。学识渊博,行高功深,擅长汉文和医道。他往返于川、陕传教,门徒较多,曾长期住守四川保宁巴巴寺(华哲阿卜董拉希之墓庐)。归真于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6年)阴历十一月十八日,安葬于巴巴寺西侧。
  妥化清,回族,甘肃省临夏市杨妥家人。学识渊博,笃志清修,擅长汉文,医道精湛,深孚众望,随静一辗转川、甘、陕三省,始终如一。静一归真后,负责护送灵柩回归故里,并倡修大拱北,是首任当家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六月初十日归真,享年八十一岁。安葬于大拱北南侧之陵园,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迁葬于杨妥家红山拱北。
安定川,汉族,江苏人,康熙初年进士,任职翰林,四川保宁知府。他为政清廉,德高望重,因受静一感化,辞去官职,挂冠从游,并在青川县华街河岩洞静修养性。归真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阴历七月二十日,安葬于后溪徐龙山,并修建基庐,称安太爷拱北。
六、深厚的中文造诣
  静一除通晓阿拉伯文、波斯文外还有深厚的中文造诣。他喜读诗书,擅长书画,尝赋诗填词、撰写论著,受到社会上较高的评价。如为阐扬伊斯兰教尕德忍耶教理,将其一部名著取名《久照亭》,寓光辉永照宇宙之意。他的诗词、论著,几经兵燹,毁之殆尽,保留下来的甚少。但有些诗词、对联和一段《遗训》迄今仍在流传。现将搜集到的部份论著分录如下:
  1、《遗训):
  忆余自西而来,感为主之生成,于今二十七载矣!始而安榻寺中,南北社之雅爱堪志,继而建庵城西,数十家之深情难忘,亲戚之所为者,无非至教,道末所图维者,亦是清真。可恋者碧山绿水,可慕者朴素淳风,人谓余观妙入微,则吾岂敢?余且思淡泊宁静,乃其所愿。叨蒙垂顾,莫酬分毫,虽浩浩之量,庶或见原;然区区之衷,多有抱愧。良夜思之,无由报人以德,我重思之,切愿赠人以言。先民有言:饶一着,添子孙之福寿,退一步,宽驹隙之易过,忍一言,免驷马之难追,息一怒,养身心之精神。善哉言乎,良可忆也。大凡非礼之加,唾面自乾者为贤,倘有横逆而来,存心忍耐者为贵。否泰皆有命,何必争长兢短,得失总在天,不须论是说非。休掉三寸舌,只陷七尺躯。鹪鹩争巢于林,祗借一枝之栖,所占无多,鼹鼠竞饮于河,不过满腹之水,所求有限。来来往往,终属幻境,行行走走,到底成空。独不见绿鬓末几,而白发早侵,又不见贺者才临,而吊者随至,想及于此,良可慨也。夫今者,余年向衰,辞气渐觉颤动,鄙性事懒,容止殊多不恭。况躬届岩阱狭道,稍即偏倚,恐为所陷,且身驾汪洋扁舟,微起风波,必为所坠,聊具荒谈,奉恳诸亲,凡有公务,自度为高,若以私言,贻咎不少。开口神气散,所以因箴自警,舌动是非生,是故座右常铭。伏维鉴照,原宥是祷。
2、诗词、对联:
  (1)真主无形,先天先地,一气浑沦,究竟处原来这个“|”(阿拉伯字母“艾立夫”),圣人有教,至正至中,万缘寂寞,归根处只是些儿“。”(阿拉伯字母“哲曾目”)。
  (2)绝尘僻谷为入道之门,清心寡欲为修道之功。
  (3)真主之道,善身善世,至圣之教,成己成人。
  (4)天人浑化至精学问在无我,复命归真第一人品要如他。
  (5)性命合一灵光普照万古,天人无二妙理包罗千秋。
  (6)读书得妙意理合天经三十部,功修践三乘道统古圣百千年。
  (7)明心见性足微主圣渊源,承前启后阐发天方道统。
  (8)学祟五典胸怀八方,法备三乘理原一本。
  (9)抱璞归真之功自备三乘内,建纲认主妙悟常存七日功。
  (10)敦五时参拜之典,重七日朝向之礼。
  (11)心恒存乎守巳,身正方能化人。
  (12)大道根本通西城,真传流传蟠龙山。
  (13)一清峰云月,道传永世芳。
  (14)一真清峰贯乾坤,云月映照万古同,道传永世归原体,芬芳馨馥满春浓。
  由于静一喜读汉文,爱好诗词、书画,对后来之大拱北门宦出家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学习经典和功修之余,把研读汉文诗书作为一门必修的功课。各地拱北自兴建以来均设私塾,民国以后开办小学,以培养拱北青年弟子为主,兼收拱北附近的回、汉、东乡、撒拉等民族群众的儿童入学读书,经费全部由拱北资助。如大拱北所设“临夏大拱北小学”招收拱北内外的各族学生曾达一百多名,其中拱北满拉有三十多人。培养了大量既懂伊斯兰教经典又懂汉文知识的人才。人文蔚起,代不乏人。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马长清、妥化清、陈永清、穆再清、祁瑞峰、吉峰洲、马碧峰、常瑞云、高祥云、马能云、妥庆云、马德功、马真元(以上两人为峰字辈)、祁升月、马印月、锁道林、杨道静、沙道凝、喇道德、祁道和、拜道元、王道发、杨茂传、苏宗传、米性传、穆嘉传、曹应传、马恩传、王永贞、喇永贵、马永绪、祁永衡、杨世润、陈世绪、马世学、刘明芳等。同时,各代弟子中还有些人爱好研究和收藏历代名人书画、诗书,古玩,玉器、善于培植名贵花卉、果木,饲养禽鸟、金鱼等。
  此外,大拱北出家人一贯坚持种田务农, 自食其力,尽量减轻群众负担。
七、高尚的医德医风
  静一不仅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学者,而且从其导师华哲阿卜董拉希处学得精湛的医术,是一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他所到之处,乐善好施,治病救人,施舍药物而不取分文,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患者的尊重和称赞。如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585年),静一与其师漫游四方,路经太原城时,见城门上张贴康熙皇帝悬赏求医的“诏谕金榜”。师徒商定后,伸手揭下榜文,地方官署将他们二人护送至北京,为康熙皇帝治好了背痛。康熙帝深为感激,谢曰:“两位祖长,真是华陀再世,扁鹊重生。”欲留京封官,但他们婉言谢辞,扬长而去。一时传为佳话。
  在静一的言传身教下,其历代弟子都将祖上秘传医道也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学习中医理、法、方药,炮制丸散膏丹,不少人还擅长针灸等。因此,名医辈出,代不乏人,甚至“妙手回春”者也大有人在。如妥化清、祁瑞峰等,医术精堪,驰名遐迩,韩映峰、杨云峰、吉峰洲、常瑞云、高祥云、妥庆云、马能云、祁升月、沙道凝、锁道林、马道宁、祁道和、王道恒、周道兴、马恩传、穆宗传、杨茂传、拜允传、曹应传、马承传、马永超、陈永安、马永绪、马世德、苏世昌、马世荣(桐生)、杨世衍、杨世俊、马联芳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受到群众和患者的好评。特别是大拱北用祖传秘方配制的三仙丹、七仙丹、九龙针、万灵丹、椒羚丸、风明散、鹿茸丸、虎骨丹等成药,疗效显著,声名远扬。如曾任甘肃省和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协委员的马联芳(后名为莲舫),用大拱北秘传万灵丹曾治愈了不少脉管炎患者,赢得了社会上较高的声誉,为祖国医学增添了光彩。
八、一代教宗与世长辞
  祁静一在河州传教历经十八年后,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阴历正月十六日,在鱼池滩静室召集杨妥家教众,拜认“杨妥家人为娘家”,并谆谆告诫要时刻认主拜主、爱国守法。同时还嘱托:不久他归真后,希望娘家人将他迁葬凤凰山(即今之杨妥家红山)。之后,静一率弟子马如垣、马腾翼、妥化清、杨照清、妥玉清、杨洁清等,再度去陕西西乡县,继续静修和传教。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6年)初秋,静一已知不能久留于世,加之,门徒多不在侧,乃撰写《遗训》一文,嘱示遵循。同年阴历九月十一日,在西乡县城西郊狮子山麓之静室内溘然归真,享年六十三岁。其弟子马如垣、马腾翼、妥化清、杨昭清、祁遇先、祁瑞峰等,偕同地方绅耆、门徒穆敬安、罗永贵、马玉桂、糜廷瑞、陈继虞、撒自福、锁道德等,将其安葬于西乡县城西郊静室东侧,即后来之鹿龄寺拱北。祁遇先、妥庆云受静一生前面嘱,建修墓庐,依山立亭,题名:悠久亭。并以修建墓亭时,见一对梅花鹿伏松下,群众认为“鹿龄千岁”,是吉祥之兆,且寓有伊斯兰教尕德忍耶教理千秋万代永存之意,故又名曰:鹿龄寺。并雕翠玉鹿一对,置于悠久亭垣门两侧,以作纪念。汉中府、县信徒及穆斯林群众,感念其德泽,由敕授奉政大夫、五品衔兼中书衔咸阳县谕穆在涵、汉中府侯铨训导锁城、邑庠增广生员穆敬安分别撰文并领衔立碑,以记其传教始末。
九、兴建大拱北始由
  l、扬妥家人搬骨回河州
  静一归真后,河州教众闻讣莫不哀悼。杨妥家信徒一再集议:“始祖生长吾乡,生荣死哀为吾辈份内事,决定遵嘱誓死迁骨。”随在举行“百日纪念”后,于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腊月,推选两姓精壮子弟四十八人,由清真寺大教长杨敬宇、妥哲马率领,前往陕西省西乡县。他们乘除夕之际,潜入西郊静室,掘洞临穴,盗出静一灵骨,于次日,即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正月初一日凌晨抬骨返临。西乡县信徒闻之,手持刀枪剑戟,星夜穷迫。至县城二十里之石硖,“见一老者,童颜鹤发,器宇玄昂,阻其前日:‘汝等何事如此仓惶?’答曰:‘河州人盗我师骨而逃,吾人誓不与俱生也!’老人曰:‘汝等勿草草,且归而视之,汝师骨果盗去乎?’众归而视之,先师宛在其穴,如笑如生,事乃平息。”
  河州杨妥家人自西乡县拼死搬骨,昼夜兼程,长途跋涉,历尽艰险,于同年正月十六日,行抵河州城南郊之四家咀石碑湾。该处有八坊与杨妥家等地信众和其他穆斯林群众,正在备饯候迎灵柩。至时,八坊信徒乘众人赴饯不备,劫持静一灵柩于八坊。杨妥家与八坊信众双方各持一词,互不相让,乃讼于官。河州府台王全臣为息事宁人,指出:“杨妥家信徒千里迁骨,理属劳苦功高,而八坊信徒劫走灵骨已成事实。我意不葬八坊,也不葬杨妥家,你们的始祖既是上品人,愿安葬何处,由其自定。”遂将静一灵柩起抬前行,府台乘轿殿后,经八坊至城西郊红水河湾处时,不意竹制灵柩软轿架杆受震作响,府台趁机公断:“你们的始祖愿安葬于此。”遂掘墓安葬于即今之大拱北墓庐基地。当时,还提出:“杨妥家是祁静一的娘家,搬迁灵枢所用的竹制软轿架杆及生前所用的背夹、棕蒲团拜垫等遗物,由他们带回保管,作为永久凭证。”这些遗物遂保存于杨妥家静室,直到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事变中被焚。
2、兴建大拱北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由其高足即后来大拱北首任当家人妥化清负责倡修大拱北,建造三层八卦墓庐,题名曰:永久亭。取其尕德忍耶“大能”之意,称之为大拱北。自此,四川保宁之巴巴寺、陕西西乡之鹿龄寺、甘肃河州之大拱北,成为中国伊斯兰教尕德忍耶三大传教中心。
  清康熙皇帝闻悉静一归真后,敕赐“真一”两字金匾一面、加盖玉玺的白鹦鹉画—帧,以示悼念。河州教众用中、阿、波三种文字镌刻石碑,略述静一传教始末,立于碑厅。大拱北历经十数年的经营,拓地增修,不断发展,有墓亭、礼拜寺、讲经堂、静室、碑厅、客厅、对厅、照壁、牌坊、住宅院、花园等。楼台水榭、亭阁走廊,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它融我国古典建筑艺术和伊斯兰建筑艺术于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格局,典雅肃穆、庄重宏伟,成为当时河州名胜之一。
3、大拱北几经沧桑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董福祥率部镇压河湟回民起义时,策使西军总统马安良行使其“以回制回”和“以教派制教派”的主张。马安良以与大拱北等门宦讲经辨沦为名,行取缔大拱北等门宦之实,因此,引起社会上极大的关注和回汉群众的不满。大拱北信徒杨农甲、杨三二、妥五金、杨克力、杨麻卜都等,聚集杨妥家两村群众于清真寺诵经祈祷,大家一致手拍清真寺金柱,表示誓死保卫大拱北,领取“舍希德”(意即为教殉难者)。开学阿旬妥明道、举人杨占奎、妥文玉等则率领两姓男女老少四百多人,一路哭泣,涌向河州城八坊马安良的住宅——大公馆门口,焚香哀求。时西军帮办、马安良的二弟马国良(马全软的父亲),西军分统、马安良的叔父马占魁(马丕烈的父亲)以及西军帮办马梅臣(和政县人,大拱北门宦信徒)等极力劝谏马安良,说明杨妥家人哲与大拱北共存亡,如不改弦更张,势必激起民变。况穆民统属一脉之根,绝不能轻举妄动,导致内部相残,做亲痛仇快的事情。马安良受到感悟,始作罢论,董福祥所谓“以回制回”的阴谋遂彻底破产,大拱北免遭厄运。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午)阴历六月二十八日,时任何州镇守使的赵席聘,借口剿灭马仲英起事,纵兵抢劫拱北财物,砍杀满拉(学生)马七九,继而又亲登西城,令炮兵对准大拱北炮轰,大拱北、台子拱北(马腾翼陵墓)、大大爷拱北(马如垣陵墓)和国拱北(陈一明陵墓),顿成一片火海,使典雅肃穆、宏伟壮观的建筑群,以及历代名人书画、匾对、古玩、贡器等文物,悉化为焦土。两位耄耋之年的知名出家人马恩传、王道发也同时罹难。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由大拱北当家人王永贞、马永观负责开始修复,按原有遗址分年重建。至1941年完成了重檐八卦形的墓亭,并建为五院。另外,拱北院北至红水河畔辟为农舍、林院。拱北内外,苍松翠柏林荫蔽日,风景幽雅。大拱北恢复后的规模,虽不及当年,但与附近其它拱北比较,还是十分壮观的。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临夏南关清真大寺开学阿訇马云(马步芳堂叔),凭籍“三马”势力,极力主张取缔“拱北门宦,废除老教,统一教权”。当时,老教受压,大拱北首当其冲,新老教派斗争形成一触即发之势,城乡广大群众惶惶不可终日。大拱北教义会(即后来的董事会)为了保护大拱北门宦和老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经研究,由拱北教义会副会长、临夏宿耆喇世俊(曾任甘肃省政府委员兼实业司长等职),撰书请求上峰保障大拱北门宦、老教群众信教自由的呼吁书,并推选知名老当家人杨永孝、马承传以及新任当家人马联芳等,分赴青海、宁夏、甘肃三省及河西走廊,拜见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马鸿宾、杨德亮(国民党42军军长,回族,云南人)和朱绍良等军政首脑,上陈呼吁书。同时由当时任职军政界的大拱北门宦信徒和同情者从中斡旋,多方说情,并通过各种关系转饬和敦促临夏军政当局切实给予保护。马步青遂电令所部驻临夏步兵旅长敏得魁,“要确保大拱北的安全,不准任何人侵犯”;马步芳责成秘书长马绳武,对大拱北呼吁书拟写批文,内容主要是,强调信教自由,各教派应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并劝勉各教各派,值此抗战时期,要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穆民内部求同存异,不要强行一致,致生事端,影响后方安定。
  与此同时,由临夏大拱北派驻四川松潘拱北的当家人杨世俊,偕同大拱北门徒、清末拔贡、时任四川省参议会副议长的马贡三前往重庆,拜见了国民政府立法院长孙科、监察院长于右任、国防部长白崇禧,及中国回教协会负责人员孙绳武、唐柯三,面陈临夏地区教派斗争的严峻局势,请求依法给予保护。他们遂电令兰州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兼甘肃省主席朱绍良“要确保国民信仰自由和大拱北门宦的安全”。朱绍良接奉令后专门发布文告,大意谓:“法律治其身,宗教系其心……大拱北者为国内清真尕德忍耶主要圣地,有三百年之历史,信徒遍布全国各地,是伊斯兰教文化名胜古迹之一,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并提出保护条例:
一、依法保障国民信仰之自由,各教各派应一律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
二、依法保护大拱北的建筑设施、宗教活动,不受任何侵犯;
三、大拱北内不准驻扎军队;
四、凡拱北所属,任何党政社会团体或个人不准占用……等。”
(这张文告,大拱北曾张贴在约一米见方的木牌上,外涂油漆,长期悬挂于拱北内,直至1958年反封建斗争时被毁。)至此,这场斗争便告解决,大拱北门宦在社会公正舆论的支持和官方的同情保护下,得到不断的发展。
  1958年的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十年内乱”,大拱北与其他寺庙一样,又一次遭到严重的破坏。静一的灵骨被迁往杨妥家红山,历代弟子墓群被夷为平地,拱北被关闭,出家人有些被管押,其余被遣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全面落实,大拱北遂恢复开放,当家人杨世俊被安排为省、州伊协委员和州政协委员。各地广大教众及穆斯林群众无不欢欣鼓舞,衷心感激党和政府。1981年以后,由大拱北当家人杨世俊主持,广大教众慷解义囊,捐输资力,重建大拱北。重建的祁静一墓亭为三层重檐翅角八卦形,亭顶中央金鼎宝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融民族风格与古代建筑艺术于一体,颇为壮观。
  祁静一在经历了孤苦的幼午时代,艰辛的十年寒窗和十年静修,特别是三十五年的传教活动,圆满地结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毕生爱国家、爱人民、爱伊斯兰教事业;他是一位虔诚信仰和严格遵行伊斯兰教义的忠实信徒,也是—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布道者,和乐善好施的医学家。他在中国的广大土地上奠定和发扬了伊斯兰教尕德忍耶的教理,创立了大拱北门宦,受到了广大信徒和穆斯林群众的尊重和敬仰。时至今日,三百年来,他和他的导师华哲阿卜董拉希的陵墓成为信众朝参瞻仰的圣地。每年在他们诞生和归真的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九月十一日和十九日,教众隆重集会,进行纪念活动。同时,这些陵墓也成为我国西北、西南地区伊斯兰教名胜古迹之一,正在吸引着大批的中外游人。
  我在撰写这篇材料的过程中,参考了多年珍藏于大拱北的《清真根源集》、《先贤史略》及陕、甘、川、青、宁、新等省(区)尕德忍耶历史概况(简介)、碑记、论著、族谱等,并两度赴上述地区进行考察,搜集资料。同时,得到临夏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马今明、州政协常委马效融、州伊协副主任马智寿等同志的热忱关怀和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谢意。因我学识浅陋,水平有限,对静一不平凡的一生,不能翔实尽述,挂一漏万,错讹定多,望知情者给予补正。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九日初稿
一九九零年九月十一日修定
————————————————————————————
下文系网友“奋斗”发布,本博转载时,修改两处错讹(红色字)。
&&&&中国伊斯兰教戛迪林耶学派大拱北门宦创始人。经名希拉勒,道号希拉伦丁(即宗教的新月)。回族。甘肃省河州(今临夏)八坊小西关人。自幼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
&&&&7岁入清真寺经堂就学,攻读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伊斯兰教经典,聪明好学,成绩优异。
&&&&清康熙十一年(1672),即随毕家场门宦创始人阿卜杜·拉赫曼等去西宁向来华传教的和卓·希达叶图拉·阿法格求教,未得其传。康熙十三年(1674),来华传教的和卓·阿卜杜拉到河州传教,收祁静一为徒,向他传授苏菲派戛迪林耶隐修学理,并要他“抛家离乡,独自静修”。
&&&&祁静一遵师命从此绝尘离俗,潜心道乘修炼,先后在河州杨妥家、陕西西乡县北寺、滴水崖、沙河坎的蔡家岭及陕西留坝县的紫柏山等山岭幽僻之地静修达9年之久。和卓·阿卜杜拉对其虔诚修行大加赞赏,说“吾道东矣”,遂将“天人之奥,性命之微,理道之旨,尽性之功”传授于他,并赋予他在中国传播戛迪林耶教理之责。&
&&&&祁静一受师命后,往来于四川阆中、陕西西乡、甘肃河州等地,筚路蓝缕,择幽僻之地,结庐静修,广收门徒,传播苏菲主义学理。他“遵五时参拜之典,重七日朝向之礼”,谨守教乘,并以“今世后世、先天后天”、“明心见性,修己安人”之义,传播戛迪林耶隐修学理,使大拱北门宦在河州、西乡、阆中等地得到传播和发展。
&&&&祁静一坚持“以绝尘俗为入道之门”、“清心寡欲为修道之功”,他身体力行,教其弟子“以淡泊持其志,宁静守其身。”弟子遍及四川、陕西、甘肃等地。著名弟子有马如恒、马腾翼、马长清、妥化清、沙明清、王再清等,他们都以其师为榜样,抛弃家室,在各地拱北修行养性,收徒传道,使大拱北得以延续和发展。
&&&&为使大拱北门宦师承道统连续,他亲自拟定了大拱北前10代的命名次序:“一清风云月,道传永世芳。”清同治年间,其门弟子祁道和又加续了10代“敬诚先哲远,克念悟真常”,合起来共20字,即20代。
&&&&祁静一把苏菲派的遁世隐修思想与中国老庄哲学的“清净无为”思想相结合,他在《遗言》中说:“来来往往,终属幻境,行行走走,到底成空”,视世事为空幻。进而论到“鹪鹩争巢於林,只借一枝之栖,所占无多,鼹鼠竟饮于河,不过满腹之水,所求有限”。他还要求教众在现实生活中“饶一着”、“退一步”、“忍一步”、“息一怒”,以“养心神之精神”。
&&&&康熙五十八年(1719)农历九月十一日,祁静一殁于陕西西乡县鹿龄寺,后迁葬于甘肃河州八坊之西,故两地都建有其墓庐,前者为纪念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珠海拱北汽车客运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