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望驱赶恶魔诛杀华士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姜太公兵法 【范文十篇】
姜太公兵法
范文一:〈第一篇〉  《太公兵法》曰:致慈愛之心,立威武之戰,以卑其眾,練其精銳,砥礪其節,以高其氣,分為五選。異其旗章,勿使冒亂。堅其行陣,連其什伍,以禁淫非。壘陣之次,車騎之處,勒兵之勢,軍之法令,賞罰之數,使士赴火蹈刃,陷陳取將,死不旋踵者,多異於之將者也。  將師受命者,將率入、軍吏畢入,皆北面再拜稽首,受命天子南面而授之鉞,東行西面而揖之,示弗御也。故受命而出,忘其國;即戎,忘其家;枹鼓之聲,唯恐不勝,忘其身。〔〈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述此數言,正本之《太公兵法》。又「太公曰:為將者,受命忘家;當敵忘身。」見〈文選.西征賦〉注所引,蓋檃括此文。〕  故必死,必死不如樂死,樂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義死,義死不如視死如歸,此之謂也。故一人必死,十人弗能待也;十人必死,百人弗能待也;百人必死,千人弗能待也;千人必死,萬人弗能待也;萬人必死,橫行乎天下。(待,當也。「乎」一本作「於」。)〔《白虎通義》傳曰:一人必死,十人不能待;百人必死,千人不能待;(「待」,今本作「當陳立」,《白虎通》疏證疑「待」為「得」之偽,非是。)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武侯正議》引後二語作「《軍讖》」,知確係逸文,《後漢書》鄧禹將張宗亦云「一卒畢力,百人不當;萬夫致死,可以橫行。」語意本此。〕  令行禁止,王者之師也。  文王曰:「吾欲用兵,誰可伐?密須氏疑(貳也)於我,可先往伐。」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義。」太公望曰:「臣聞之,先王伐枉,不伐順;伐險,不伐易;伐過,不伐不及。」文王曰:「善。」遂伐密須氏,滅之也。(《呂覽》:密須之人,自縛其主而與文王。)  文王將欲伐崇,先宣言曰:「余聞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長老,聽獄不中,分財不均。百姓力盡,不得衣食,余將來征之,惟為民。」乃伐崇,令毋殺人,毋壞室,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崇人聞之,因請降。(《左傳》: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脩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此即所脩之教也。)  武王將伐紂,召太公望而問之曰:「吾欲不戰而知勝,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為之有道乎?」太公對曰:「有道。王得眾人之心,以圖不道,則不戰而知勝矣。以賢伐不肖,則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雖非吾民,可得而致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問焉,曰:「天下之圖事者,皆以殷為天子、周為諸侯,以諸侯攻天子,勝之有道乎?」周公對曰:「殷信天子,周信諸侯,則無勝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女言有說乎?」周公對曰:「臣聞之:攻禮者為賊,攻義者為殘,失其民制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宋戴埴鼠璞引問周公作《六弢》逸文)武王曰:「善。」乃起眾舉師與殷戰於牧之野,大敗殷人。上堂見玉,曰:「誰之玉也?」曰:「諸侯之玉。」即取而歸之於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於財矣。」。入室見女,曰:「誰之女  也?」曰:「諸侯之女。」即取而歸之於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於色矣。」於是發巨橋之粟,散鹿臺之財,金錢以與士民,黜其戰車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縱馬華山,放牛桃林,示不復用,天下聞者咸謂武王行義於天下,豈不大哉!〔漢劉向〈說苑.指武〉篇)  〈第二篇〉  武王踐阼三日,召士大夫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恆者乎?」諸大夫對曰:「未得聞也。」然後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皇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齋矣。」王齋三日,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東面,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強,怠勝敬者亡。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以上丹書之言)
范文二:边树本
  姜尚,字牙,或尊称子牙,其先人伯夷封于吕,以国为氏,因而也称吕尚。史称他“生而早慧,预知未来”。自幼喜好学道修礼,画阵比战。年长后进一步精研传统推数之术,善于洞察时事,分析形势,应时权变,是西周间的一个伟大政治家、军事家、经济改革先驱人物。为求贤主入西周、周文王拜他为师。他以文韬武略,不畏天命、不惧鬼神、顺势进取,佐周灭纣。以首功封齐,创建了东方大国――齐国的千载业基,受到永世赞誉。  一、周师齐祖  姜尚虽抱补天凌云壮志,但仕途不畅,曾经历了“屠牛朝歌、卖食棘津,” 长期流荡和隐居避世的生活。《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候,无所遇,而卒归周西伯”。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才遇西伯姬昌访聘归周,开始了他佐周文、武两王修德安国、强兵兴邦、兼济天下的宏图大业。  姜尚入周,先是佐文王姬昌表面上做殷的顺民,暗中以德治政、举贤任能、争取民心、联络诸候,强兵以备攻伐。公元前1055年,在经过长期的军事及舆论准备之后,为了预测一下伐纣可以集结的军事力量于武王九年(公元前1133年),太公辅佐周武王在孟津大会诸候,命诸候帝兵前往集结会盟。《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东伐以观集否”。出发前武王依传统先祭兵主天星,申明出兵要义,恳请上苍庇佑;并举起了文王的旗帜,自称“太子发,奉文王遗命伐纣,不敢自专”,以号召天下诸候,祭毕,又把文王牌位车载军中,以镇慑诸候,鼓舞士气。当然这些都是太公的安排,大军出发时称师尚父姜太公为三军统帅,左手举着统帅三军的信物黄钺,右手举着指挥各军行动的令旗,向三军下达命令。要求全军将士,听从指挥,奋勇向前,后到的斩首。军纪严整,号令森严、大军直奔孟津。行军途中,每到一处,无不受到士民欢迎,武王乘船渡河,行至中流,有一条白色的鱼跳入船中,过河宿营,又有火光芒覆于武王帐顶。传说中的这些吉祥征兆大大振作了士气,鼓舞了军心,到了孟津,“不期而会者八百诸候”。检阅车、舟演阵、各诸候军配合默契。攻战自如,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诸候们都主张顺势一鼓,但姜尚却有不同看法和打算,他认为灭殷的时机还未到,让武王诏告会盟诸候,各自回兵待命。  公元前1052年,也就是姜尚八十七岁时,姜尚了解到殷纣王昏乱暴虐到了极点,重臣微子多次谏纣王修仁行义、纣王不听,微子含泪离开了殷都,箕子再次劝谏,纣王把他囚禁起来,王子比于身居相位,看到朝纲紊乱,国王残暴,民不聊生,入宫强谏,三日三夜长跪不起,纣王怒而命人剖挖比于之心。  太公姜尚看到伐纣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向武王提出:“天命勿违,遇时不疑,即刻发兵伐纣。”武王于是通告诸侯,选精兵良将,总计兵车达4000余乘,除内地诸侯外,边远蛮夷邦国,也多半参战,武王与师尚父率周军居中,有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诸路并进浩浩荡荡,直取殷都朝歌。在大军刚出发时术士龟骨、蓍草占卜此大举进军的吉凶,卦兆不吉。又恰遇大风大雨,随军众臣皆生惧心。姜尚面对众人的疑惧,武王的不决,深知大军缓行将失去战机,于是态度坚决地折断蓍草,踏碎龟壳对众臣说:“龟壳朽骨、蓍草枯叶,怎么会预知吉凶呢?”大军至刑丘,大风把武王的车楯折为三截,武王的乘马被雷震死,暴雨三日不停,行军十分困难。武王动摇了决心,产生了疑惑。但太公坚定不移,说服了周公和众臣,他说:“楯折为三,是天示意我们分兵三路进军,大雨三日不停,是在洒我们的军队,而震死乘马,是示意此马不好让我们换良马快行。全是吉兆。应顺从天意安排。”武王听后也坚定了信心,决定照师尚父的指挥安排行动。姜尚为了防止再有人生二心,影响士气,遂采取断然措施,过桥毁桥、过栈烧栈,渡完最后一条河,把船全部沉毁。他向三军宣布:“太子(武王)为民伐罪,为父报仇,我等要怀以死的决心去换取伐纣的胜利,只有前进没有退路。”于是大军个个争先,人人拼命,名路诸侯也效法周军,义无反顾,直扑殷都朝歌。在殷郊牧野,姜尚帅诸侯联军,与殷纣王的17万大军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旷古稀有的大战,姜尚帅领的大军虽不及殷纣军队人数众多,但太公与武王巧用奇谋、分合变化,疾如闪电,猛如鹰虎,使殷军措手不及,冲得阵法大乱,《诗经·大雅·大明》这样记载姜尚在牧野之战中的雄姿:“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原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殷军将士无心交战,有人倒戈,有人逃跑,自相残踏,殷军大败渍散,纣王自焚于主鹿台。太公引武王入殷都朝歌,斩纣王首、妲己头以示众。遂诏告天下,宣布殷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二、首功封齐建国本  周王朝定鼎,武王封赏功臣谋士,师尚父姜太公凭着在兴周灭纣中的首功被封于齐,太公封齐,是武王与太公靖边安周的重大决策之一。当时,齐国地方国林立,势力强盛,其中实力强大者不下十余国,如莱国,杞国、谭国、蒲姑国、奄国,还有熊国、夷维等国,这些地方邦国世居东夷,繁衍生息,根军蒂固,又因他们的居地犬牙交错,而且广交天下,形成了宽缓阔达,尚武崇仁,重地自信的民族性格。殷商曾多次征讨,均未能臣服他们。由于他们不附中原已久,周朝建立以后,他们也仍然因疑忌周王朝的征讨而与周对立不附,这样周王朝的东部边境就难于安宁。因此,让一个熟知东夷地理风土、人情,且又智谋权变之人去镇守东方,那是再好不过了,而太公姜尚出身东夷,熟悉当地方国情况,而且又老谋深算,机智权变、正符合这一要求。况且太公佐武王伐纣兴周,为西周三公首辅大臣、功盖天下,正可以封齐以奖其功,武威慑诸夷以靖边患。  公元前1051年,也就是武王二年,八十八岁的姜尚以兴周灭纣的首功被封于齐,侯爵,都营丘。领封之后,太公带领文武百官,携家人侍从,车乘辎重,浩浩荡荡,东行就国。他们昼行夜宿,走了好几天还有没进入齐地境内。这天他们住旅馆不久,就听店主人说:“有道是机会难得易失,这些人行动不紧不慢,哪象个赴国建都的样子。”太公听了这话中有话,预料前途可能有阻碍,遂即命令一行人,夜衣西行,黎明至国。到达营丘才知,果然已有外患发生,莱人听说太公来营丘建都,急发兵来争。太公先礼后兵,一场大战,击败莱侯,占领营丘,建都称齐。  太公建都营丘后,又遇到了内部“顽民”的阻扰,一个是《春秋繁露》记载的“诛司寇营汤以定齐国”事件,司寇营汤,巧言令色,对太公的政令缓办慢行,对百姓暴虚滥杀无辜。但口才很好,能言善变,且阳奉阴违,惑乱百姓,满口“仁义”。太公劝说他,不听从,太公令人把营汤斩首,以正政令。《韩非子·右经》又载:太公封齐时,当地有被时人称为“贤人”的居士狂矞、华士兄弟,他们扬言:“我们不为天子臣,不做诸侯官,自己耕种粮食吃,自己掘井饮水,自食其力,不求名不求利。”太公入齐后听说此二人有贤名,三次登门拜访,想让他们为国家效力,但二人闭门不见,拒绝聘用。太公为了政令畅通,下令处罚他们。消息传到周公那里,周公派人传话给太公:“听说二人有贤名,处罚贤人恐怕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太公对此回答说:“他们宣扬不为天子臣,不为诸侯做事,不为国家尽任何义务,这是贤人的行为吗?如果所有的人都象他们那样,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无法实行,那么,国还像国吗?这样的人不但不是贤人,而是害群之马,害群之马不除,怎能使群马为我所用?”于是太公下令诛狂矞、华士兄弟,全齐再无违抚命令法规之事发生,局面迅速安定。五个月的时间即向周公“报政”,即汇报封齐定国后的安定局面,使周公十分惊讶,在这样一个民族关系复杂土著人性格难驯的地域,在这么短的时间能使大片疆域安定,确实是一个奇迹。据记载,齐国初封面积已达500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称:“昔吾先君太公,受之营丘,为地五百里。”《毛诗正义》曰:“按大司徒职制,诸侯之封疆五百里,齐虽侯爵,以大功而作太师,当与上公同地等,故知取上公地也。”对此五百里封地,五个月使之安定,周公还问:“退莱罚逆之后,你又是如何做的?”太公回答说:“尊贤尚功,因俗简礼,凡是有德有能的人,不管民族同异,愿为齐出力的,均安排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东夷传统礼俗,允许沿袭使用,若有改变,也是向利于民的方向发展。所以很快就得到士民们的拥护,实现了朝野归心。”周公听了太公的话,感慨地说:“为政简易,便民顺情行政,民人自然乐于接受并为之效力,鲁国的后代恐怕要面北朝齐了。”   太公安定了大局之后,立即着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设,营丘经济自然地理条件并不好,《史记·货殖列传》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而人民寡。” 《盐铁论》则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对经济的发展不利。太公以其超人的谋略智慧,结合当地实际,确立了务实求功的基本指导思想。制定了三大基本国策:“举贤尚功”, “因俗简礼”、“通商工之业,使渔盐之利。”  举贤尚功。就是选拔有才德,有建树人,给爵位授实权,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均用其所长,并督创实绩,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证明,太公这条“举贤尚功”的用人路线,是他超越时代的先进思想的表现,他突破西周“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举贤任能不计亲疏,唯才是举,从而为后来“齐日大至于霸”的业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因俗简礼。就是因东夷土著之俗,简化西周的繁礼,以适应当地的民情。齐地是中国早期开发区,伏羲、炎帝、蚩尤、共工均曾居于此,所以这里虽是农业滞后但都是制造舟车、冶铸兵器的肇始之地,这里有尚武重仁的传统,蕴藏着全面发展的无穷潜力。太公深知,要发挥这一优势,就要调动广大士民的积极性。因此,太公采取了“敬其众,合其亲,因其明,顺其常”(《文韬·文韬》)的策略,要求官使们对民要:“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同上)以争取民心,激发士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周礼,即保持了它的权威性,又简化了一些繁琐程序,从齐地民俗的特点出发,两相结合,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于周礼的新制,从而调动了齐民兴齐建国最大的积极性,开改革开放的先河。  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太公封齐之初,营丘一带原是一片荒凉的草莱之地,虽然齐无膏壤千里,但也有自己的优势,营丘西境有盛产高含量的优质铁矿石的商山,因出铁矿著名又叫铁山、迤东有煤山,储铜矿丰富;北境靠清河临济水,两水入海处构成了天然的鱼盐产区,地潟卤宜种桑麻,纺织品早已知名,从而构成了齐民发达的丝麻纺织业。太公依此制定了有利于发挥这些优势的经济政策,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实行农、工、 商并举。他在注重发展麦、黍、稻生产的同时,又大力发展桑麻种植,舟车兵器制造,劝女工极技巧。《论衡》说:“齐女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说明当时已有规模可观的纺织、刺绣手工业。据《子牙子》、《六韬》载当时已有铁矛、飞钩、锤、戟、斧、刀、耒耜等铁器的制造。与开发矿业,冶铁相匹配的,就是煮盐捕捞、向河海求利,盐是人的生活必需品,市场广阔,因而很快成了齐国的支柱产业。河海之利进一步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农、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太公把“通末业”作为富强民国的根本保障之一。“末”即指工商业,这里特指商业。太公一方面重视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发展桑蚕丝织,发展鱼盐捕捞,积累了大批的商品资源。另一方面,重商业贸易,必使齐国货物遍利天下,“冠带衣覆天下”,发展与各国的通商贸易,以实现财蓄货殖,富民强国的目标。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使一个“地薄人稀”的荒僻之地变成“世为强国”的大齐。  三、平叛安周征四方  太公封齐治齐,正欲大展鸿图之时,接到西周讣告:武王驾崩,太公看罢,十分震惊。刚灭殷二年,天下未稳,世子姬诵年仅十岁,难以临朝执政,若不及时定王权、安天下,新生的政权将吉凶难料。此时可谓西周的存亡之际,事关重大,不容迟缓,太公当时即赴京奔丧。至周宫先见了留朝辅政的周公,二人对王权有所安排后,又与诸重臣商议立王与治丧事宜。大家议定,立世子诵为王,即成王。在其年幼不能摄政期间,暂由周公摄政,待成王年长后还政于王。成王即位,诏告天下,改元更始。夏六月,安葬武王遗体于毕地(今陕西省咸阳市北),大事既定,太公匆匆返齐。  太公返齐不久,就有消息传来,说管叔、蔡叔、霍叔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也就是说周公摄政实为夺权,将来还政于成王,不过是一句空话。这流言景影响极广,使朝野人心浮动。周公于是对太公、召公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行王政,是恐怕天下叛周,没有脸告慰先王在天之灵……所以才辅佐成王。”《齐太公世家》中也记载“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之时,成王曾命太公“五侯九阳,实得征之。”太公深知,管、蔡、霍三人为武王胞弟,因是王室中最可靠的人,才让他们监视纣王子武庚,故称“三监”,他们若对周公疑心并妄动为乱,诸侯有人乘势而起,后果将不堪设想。太公接周公书信,知道事情严重,一面表支持周公、一面部署力量,以备不测。  成王元年,“三监”果然与纣王子武庚内外勾结叛周,由于武庚的乘势而入,这场西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之争,在性质上变成了殷商遗民复仇、旧朝复辟的叛乱了。特别是乱发京畿,外邦诸侯有人响应,形势就更加严峻。武庚起于殷(今河南汲县境)、管叔发于庸(今河南郑州市北),蔡叔发于卫、霍叔起于邶,对周室王城形成三面进攻之势。而南境淮上九伯皆叛,东夷实力强大的“五侯”蒲姑和奄、熊、盈、徐也先后相应起事。而周王朝大战方休,兵疲财乏,而平叛的战机刻不容缓。  太公以其雄韬伟略,与周公兵分内外,两线出击。周公率京畿之兵,伐诛武庚“三监”;太公奉成王诏书讨伐五侯九伯。两线齐击,让叛军不得内外呼应。二年败武庚,诛管叔,流放蔡叔,太公继以齐军降淮上九伯,并迁其君;灭蒲姑平息东夷五侯之乱。武庚残部窜入东海上,靠将领正廉骁勇顽的抗,太公“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孟子·滕文公下》),擒杀了武庚。内外伐胜利之后,太公顺势一鼓作气,又平定了不顺者50余国。从而使周转危为安。正是太公立下了二次安周大功,所以他才应成王诏,使齐成为专征伐大权的东方主盟国家。  军事取得胜利之后,为长远之计,太公与成王、周公共同总结这次祸乱的教训,制定并推行了一套加强王权的得力提施和政策。  首先,把反叛的“三监”与旧殷之上层奴隶主贵族,驱出殷地,迁于成周(今洛阳市境),使他们离开故土,失去原有的权、财、势,以便改造他们。封康叔为卫侯居殷,以监视“三监”之遗民。对全国其他地方,则广封兄弟亲姻,分居四方,以拱卫王室。  其次。对异姓氏族,只要真心拥护周朝,就给他们一定的爵位,如封殷之宗亲微子于宋、名列诸侯,承奉殷祀。八百诸侯,各有安抚。  其三,改殷奴隶旧制,实行分茅裂土封邑赐采的新政策。使诸侯有土,卿大夫有采邑,以使他们相安共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相互间不得以氏族关系相联,相率,只有一切听从王命。至此周王朝八百年基业,始奠牢基。  平叛胜利之后,周成王把蒲姑领地又封给太公,使齐国版图大大超过了500里。而齐专征伐大权,权力所及,“东至海,西至河,南王穆陵,北至于无棣”,大大超过了其版图。这些均为太公提供了发展齐国政治、经济、军事的有利条件,太公二次安周,再次体现他高超的政治军事天才,他在封齐之后,仍能够做到周、齐两地兼顾,既是周天子的良辅,又是齐国人的圣君,为后世千载永垂。
范文三:秘传姜太公算命法
一、姜太公算命术
(一)需要熟记理论知识
人生命运干支代,干支素质有好坏,
好坏就是吉与凶,吉凶就是利和害。
利害区分有标准,先公后私位正摆,
算命若是不讲理,老师就像无心菜。
友星、爱星、恩星、仇星、怨星。简称友爱恩仇怨。
2、干支程式
只排生年干支,生月日时地支。
背熟年干五寅遁歌诀,并知其怎样用,依据生日所值的节气排正生月支。
从生月支起,男顺女逆,用心口推算需知的流年干支,并从年干推十二月建干支。用年干看流年流月干支是哪位星,据以评判吉凶。所求的流年流月干支,要同出生年月日时支合看。是不是属六合、八合,或犯冲犯破。
3、六合是十二地支六种合法,八合是十二地支八种合法。
六合:子丑合己土,寅亥合乙木,卯戌合丁火,辰酉合辛金巳申合癸水,午未合戊土。
八合:寅卯辰合春天乙木局,巳午未合夏天丁火局,申酉戌合秋天辛金局,亥子丑合冬天癸水局。亥卯未合东方甲木局,寅午戌合南方丙火局,巳酉丑合西方庚金局,申子辰合北方壬水局。
人生年月行运逢六合八合地支,是人生运气逢天时、地域、国家大气剧烈变化,而必须随之变化的时空,有先吉后凶,先凶后吉两大类。先,是行运所逢的实际地支。后,是地支与年月日时地支之一(六合)或之二(八合)合后化出的天干。比如作者的命数:丙寅、子、申、未。行运遇丁亥,丁是友星,吉。亥是仇星,凶。但寅亥合乙木,恩星,吉。行运逢甲辰,甲恩星,吉。辰,爱星,吉。但辰合申子成北方壬水仇星局,大凶。
行运逢八合大凶运,作者探索发现,实际检验的避凶知识,是推行运凶支的红三星支,求助避凶,就像一些不同政见的遇祸者,乘飞机逃跑,或找外国大使馆要求避难。比此例行运逢到甲辰,在掌上卯宫起子支逆推,亥支是红鸾星,巳支是天神星,午支是解神星。这亥巳午三支,既是指方位,又是指所寻人的出生年或月地支,也指壬水、丙火,丁火年或月出生的人。
4、犯冲是十二地支有六种冲法,犯破是十二地支六种破法。
六冲:子午冲,丑未冲,寅申冲,卯酉冲,辰戌冲,巳亥冲。
六破:子未破,丑午破,寅巳破,卯辰破,申亥破,酉戌破。
人生年月行运逢六冲六破地支,是人生运气逢国家政策突然改变而惊心、疑心不定,很难适应的时空。有先小吉后大凶,有先小凶后大吉。先,是年干人变化前的情况。后,是年干人变化后的情况。
总的说来,行运逢六冲、六破,年干人及有关直系五代人口,是多凶少吉。遇到这两种凶运,避凶的机缘,一是取冲支、破支的合支求救。二是取冲支、破支的解神星求救。三是看破与冲支的天干,取它的天乙星求救。比如丙寅年人,行运逢到庚申,申是冲星,申支的合支是巳支,申支的解神星是寅支,是自己或
是另一位寅年或寅月生人,庚天干的天乙星午支——午年或午月生人。
5、生年干称为命元,称为我。
行运干及十二支月建藏干称为者。我与者辨相生相克是哪位星,是吉星吗是凶星。
6、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月建藏干表
7、十干五行
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8、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9、五行相生相克产生五星
生我者恩星(印星),我生者爱星(商星),克我者仇星(官星),我克者怨星(财星),同我者友星(比星)。
运支与命支构成六合、八合,要以二合一,三合一化出的干,同生年干辨相生相克,区分是五星的哪种星。运支与生年,月支逢冲,逢破者,按照古人说的“从重者论”,即使是吉星,也要成冲星或破星,并且警惕吉象后边必有凶,避凶趋吉早图谋。
五星相生:友生爱,爱生怨,怨生仇,仇生恩,恩生友。
五星相克:友克怨,怨克恩,恩克爱,爱克仇,仇克友。
五行相生相克术语,五星相生相克术语,必须熟背如流,才能巧准应用。
10、十干五行友爱恩仇怨五星表
算命评判败与成,古人都是重概论。
人事万千很复杂,细说谁也说不清。
五行五星是纲领,纲举目观红绿灯。
一吉一凶严遵守,违规处罚不饶人。
(二)吉命例验证
1、男命。生于清朝宣统六年。七月国民党时期,任国民党区分部书记、青年党区分部书记、乡长、红帮大爷、地主、厂长、宗祠统领。按共和国成立时期镇压反革命政策,此命一定要被捆绑押到临时法庭公审,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但是,全区全乡民众保他,说他是个开明地主,吃国民党饭的闲官,没有压迫人。遇天干水涝,他就开仓救穷百姓。因而只判处无期徒刑。几次减刑,1979己未年,竟然在劳改队办了退休手续,回家安度晚年。改革开放时代,他的三儿二女都成了老板,专业户。乡政府需几万元急用,只有去找他暂借才是可靠的。
1960庚寅年,庚是爱星,寅是仇星,先吉,未被枪决。后凶,判无期徒刑。
1979己未,干支都是友星,在劳改队退休回家。
2、男命,初中文化,空军特级飞行团长。夫人是清华大学高材生。
3、男命,军医大学毕业,营级干部,转业到地方医院任党支书。
命数程式:
4、男命,中学教师
5、男命,初中文化,县委干部。
首婚妻,离。二婚妻,死。三婚妻老年瘫痪。
范文四:花季文苑
本期主持:黄年丰
中国名士,一个耐人寻味的群落。历史上,竹林七贤、江南四才子、扬州八怪等都算是大名士。他们才艺过人,每个人各有自己的谋生本领,但他们的生平大都是一本苦难经;嗜酒、清谈、善辩、逗乐,名
士通常是智力过剩者,是趣味发现者。以下精选了几则中国名士趣味小品供大家欣赏。
姜太公钓鱼
商周时的姜太公姜子牙大概算
是中国最早的名士之一了,他也是
中国五千年来名气最大的隐士之
一。传说中的姜子牙,智谋过人,道
术高深,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本事大得不得了,几乎是神不是人了。相比之下,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倒是人味很足,韵味很深,魅力无穷。姜子牙的真功夫是等待,在寂寞与无望中等待。其实等待不是一
种无为状态,等待是与时间的对峙,
与欲望的相持,善于等待是一种凡
人不敢企及的境界。姜子牙自知也
自信胸有治国平天下的雄韬方略,
可是无识己之人,无用武之地,于是
他决心等待,等待时机的到来。
可是时机迟迟未到。为了糊
口,他借钱贩点面粉去卖,想赚点
钱,可摊子没摆上,一阵无情的西
风竟把面粉扬上了天。那阵西风,
预示着时机还未到来。
还是为了糊口,他尝试做过各
种小生意,却总是以失败告终。
他乐观地把失败看作上天的考
验,但总敌不过肚皮的抗议。
范文五:Legends: Jiang Taigong fishes
11:12 Comments(0) PrintMail
Large Medium Small
The last ruler of the Shang dynasty (16th - 11th century BC) was a tyrannical and debauched slave owner who spent his days carousing with his favorite concubine Daji and mercilessly executing or punishing upright officials and all others who objected to his ways. Jiang Shang had once served the Shang king and had come to hate him with all his heart. He was an expert in military affairs and hoped that someday someone would call on him to help overthrow the king. He waited and waited till he was 80 years old, continuing placidly with his fishing in a tributary of the Weihe River (near today’s Xi'an) using a barbless hook or even no hook at all, on the theory that the fish would come to him of their own volition when they were ready.
King Wen of the Zhou state, (central Shaanxi), found Jiang Shang fishing. King Wen, following the advice of his father and grandfather before him, was in search of talented people. In fact, he had been told by his grandfather, the Grand Duke of Zhou, that one day a sage would appear to help rule the Zhou state.
When King Wen saw Jiang Shang, at first sight he felt that he was an unusual old man, and began to converse with him. He discovered that this white-haired fisherman was actually an astute political thinker and military strategist. This, he felt, must be the man his grandfather was waiting for. He took Jiang Shang in his coach to the court and appointed him prime minister and gave him the title Jiang Taigongwang (Hope of the Duke of Zhou). This was later shortened to Jiang Taigong.
An account of Jiang Taigong's life written long after his time says he held that a country could become powerful only when the people prospered. If the officials enriched themselves while the people remained poor, the ruler would not last long. The major principle in ruling a country should b and to love the people meant to reduce taxes labor. By following these ideas, King Wen is said to have made the Zhou state proper very rapidly.
After King Wen died, his son King Wu, who inherited the throne, decided to send troops to overthrow the King of Shang. But Jiang Taigong stopped him, saying: "While I was fishing at Panxi, I realized one truth- if you want to succeed you needs to be patient. We must wait for the appropriate opportunity to eliminate the King of Shang". Soon it was reported that the people of Shang were so oppressed that no one dared speak. King Wu and Jiang Taigong decided this was the time to attack, for the people had lost faith in the ruler. A bloody battle was fought at Muye (35 kilometers from the Shang capital Yin, now Anyang in Henan province).
Jiang Taigong charged at the head of the troops, beat the battle drums and then with 100 of his men drew the Shang troops to the southwest. King Wu's troops moved quickly and surrounded the capital. The Shang King had sent relatively untrained slaves to fight. This, plus the fact that many surrendered or revolted, enabled Zhou to take the capital.
The Shang King set fire to his palace and perished in it, and King Wu and his successors as the Zhou dynasty established rule over all of China. As for Daji, one version has it that she was captured and executed, another that she took her own life. Jiang Taigong was made duke of the State of Qi (today’s Shandong province), which thrived with better communications and exploitation of its fish and salt resources under
范文六:姜尚(姜太公)封齐
  姜尚,字牙,或尊称子牙,其先人伯夷封于吕,以国为氏,因而也称吕尚。史称他“生而早慧,预知未来”。自幼喜好学道修礼,画阵比战。年长后进一步精研传统推数之术,善于洞察时事,分析形势,应时权变,是西周间的一个伟大政治家、军事家、经济改革先驱人物。为求贤主入西周、周文王拜他为师。他以文韬武略,不畏天命、不惧鬼神、顺势进取,佐周灭纣。以首功封齐,创建了东方大国――齐国的千载业基,受到永世赞誉。
  一、周师齐祖
  姜尚虽抱补天凌云壮志,但仕途不畅,曾经历了“屠牛朝歌、卖食棘津,” 长期流荡和隐居避世的生活。《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候,无所遇,而卒归周西伯”。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才遇西伯姬昌访聘归周,开始了他佐周文、武两王修德安国、强兵兴邦、兼济天下的宏图大业。
  姜尚入周,先是佐文王姬昌表面上做殷的顺民,暗中以德治政、举贤任能、争取民心、联络诸候,强兵以备攻伐。公元前1055年,在经过长期的军事及舆论准备之后,为了预测一下伐纣可以集结的军事力量于武王九年(公元前1133年),太公辅佐周武王在孟津大会诸候,命诸候帝兵前往集结会盟。《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东伐以观集否”。出发前武王依传统先祭兵主天星,申明出兵要义,恳请上苍庇佑;并举起了文王的旗帜,自称“太子发,奉文王遗命伐纣,不敢自专”,以号召天下诸候,祭毕,又把文王牌位车载军中,以镇慑诸候,鼓舞士气。当然这些都是太公的安排,大军出发时称师尚父姜太公为三军统帅,左手举着统帅三军的信物黄钺,右手举着指挥各军行动的令旗,向三军下达命令。要求全军将士,听从指挥,奋勇向前,后到的斩首。军纪严整,号令森严、大军直奔孟津。行军途中,每到一处,无不受到士民欢迎,武王乘船渡河,行至中流,有一条白色的鱼跳入船中,过河宿营,又有火光芒覆于武王帐顶。传说中的这些吉祥征兆大大振作了士气,鼓舞了军心,到了孟津,“不期而会者八百诸候”。检阅车、舟演阵、各诸候军配合默契。攻战自如,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诸候们都主张顺势一鼓,但姜尚却有不同看法和打算,他认为灭殷的时机还未到,让武王诏告会盟诸候,各自回兵待命。
  公元前1052年,也就是姜尚八十七岁时,姜尚了解到殷纣王昏乱暴虐到了极点,重臣微子多次谏纣王修仁行义、纣王不听,微子含泪离开了殷都,箕子再次劝谏,纣王把他囚禁起来,王子比于身居相位,看到朝纲紊乱,国王残暴,民不聊生,入宫强谏,三日三夜长跪不起,纣王怒而命人剖挖比于之心。
  太公姜尚看到伐纣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向武王提出:“天命勿违,遇时不疑,即刻发兵伐纣。”武王于是通告诸侯,选精兵良将,总计兵车达4000余乘,除内地诸侯外,边远蛮夷邦国,也多半参战,武王与师尚父率周军居中,有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诸路并进浩浩荡荡,直取殷都朝歌。在大军刚出发时术士龟骨、蓍草占卜此大举进军的吉凶,卦兆不吉。又恰遇大风大雨,随军众臣皆生惧心。姜尚面对众人的疑惧,武王的不决,深知大军缓行将失去战机,于是态度坚决地折断蓍草,踏碎龟壳对众臣说:“龟壳朽骨、蓍草枯叶,怎么会预知吉凶呢?”大军至刑丘,大风把武王的车楯折为三截,武王的乘马被雷震死,暴雨三日不停,行军十分困难。武王动摇了决心,产生了疑惑。但太公坚定不移,说服了周公和众臣,他说:“楯折为三,是天示意我们分兵三路进军,大雨三日不停,是在洒我们的军队,而震死乘马,是示意此马不好让我们换良马快行。全是吉兆。应顺从天意安排。”武王听后也坚定了信心,决定照师尚父的指挥安排行动。姜尚为了防止再有人生二心,影响士气,遂采取断然措施,过桥毁桥、过栈烧栈,渡完最后一条河,把船全部沉毁。他向三军宣布:“太子(武王)为民伐罪,为父报仇,我等要怀以死的决心去换取伐纣的胜利,只有前进没有退路。”于是大军个个争先,人人拼命,名路诸侯也效法周军,义无反顾,直扑殷都朝歌。
在殷郊牧野,姜尚帅诸侯联军,与殷纣王的17万大军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旷古稀有的大战,姜尚帅领的大军虽不及殷纣军队人数众多,但太公与武王巧用奇谋、分合变化,疾如闪电,猛如鹰虎,使殷军措手不及,冲得阵法大乱,《诗经·大雅·大明》这样记载姜尚在牧野之战中的雄姿:“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原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殷军将士无心交战,有人倒戈,有人逃跑,自相残踏,殷军大败渍散,纣王自焚于主鹿台。太公引武王入殷都朝歌,斩纣王首、妲己头以示众。遂诏告天下,宣布殷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二、首功封齐建国本
  周王朝定鼎,武王封赏功臣谋士,师尚父姜太公凭着在兴周灭纣中的首功被封于齐,太公封齐,是武王与太公靖边安周的重大决策之一。当时,齐国地方国林立,势力强盛,其中实力强大者不下十余国,如莱国,杞国、谭国、蒲姑国、奄国,还有熊国、夷维等国,这些地方邦国世居东夷,繁衍生息,根军蒂固,又因他们的居地犬牙交错,而且广交天下,形成了宽缓阔达,尚武崇仁,重地自信的民族性格。殷商曾多次征讨,均未能臣服他们。由于他们不附中原已久,周朝建立以后,他们也仍然因疑忌周王朝的征讨而与周对立不附,这样周王朝的东部边境就难于安宁。因此,让一个熟知东夷地理风土、人情,且又智谋权变之人去镇守东方,那是再好不过了,而太公姜尚出身东夷,熟悉当地方国情况,而且又老谋深算,机智权变、正符合这一要求。况且太公佐武王伐纣兴周,为西周三公首辅大臣、功盖天下,正可以封齐以奖其功,武威慑诸夷以靖边患。
  公元前1051年,也就是武王二年,八十八岁的姜尚以兴周灭纣的首功被封于齐,侯爵,都营丘。领封之后,太公带领文武百官,携家人侍从,车乘辎重,浩浩荡荡,东行就国。他们昼行夜宿,走了好几天还有没进入齐地境内。这天他们住旅馆不久,就听店主人说:“有道是机会难得易失,这些人行动不紧不慢,哪象个赴国建都的样子。”太公听了这话中有话,预料前途可能有阻碍,遂即命令一行人,夜衣西行,黎明至国。到达营丘才知,果然已有外患发生,莱人听说太公来营丘建都,急发兵来争。太公先礼后兵,一场大战,击败莱侯,占领营丘,建都称齐。
  太公建都营丘后,又遇到了内部“顽民”的阻扰,一个是《春秋繁露》记载的“诛司寇营汤以定齐国”事件,司寇营汤,巧言令色,对太公的政令缓办慢行,对百姓暴虚滥杀无辜。但口才很好,能言善变,且阳奉阴违,惑乱百姓,满口“仁义”。太公劝说他,不听从,太公令人把营汤斩首,以正政令。《韩非子·右经》又载:太公封齐时,当地有被时人称为“贤人”的居士狂矞、华士兄弟,他们扬言:“我们不为天子臣,不做诸侯官,自己耕种粮食吃,自己掘井饮水,自食其力,不求名不求利。”太公入齐后听说此二人有贤名,三次登门拜访,想让他们为国家效力,但二人闭门不见,拒绝聘用。太公为了政令畅通,下令处罚他们。消息传到周公那里,周公派人传话给太公:“听说二人有贤名,处罚贤人恐怕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太公对此回答说:“他们宣扬不为天子臣,不为诸侯做事,不为国家尽任何义务,这是贤人的行为吗?如果所有的人都象他们那样,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无法实行,那么,国还像国吗?这样的人不但不是贤人,而是害群之马,害群之马不除,怎能使群马为我所用?”于是太公下令诛狂矞、华士兄弟,全齐再无违抚命令法规之事发生,局面迅速安定。五个月的时间即向周公“报政”,即汇报封齐定国后的安定局面,使周公十分惊讶,在这样一个民族关系复杂土著人性格难驯的地域,在这么短的时间能使大片疆域安定,确实是一个奇迹。据记载,齐国初封面积已达500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称:“昔吾先君太公,受之营丘,为地五百里。”《毛诗正义》曰:“按大司徒职制,诸侯之封疆五百里,齐虽侯爵,以大功而作太师,当与上公同地等,故知取上公地也。”对此五百里封地,五个月使之安定,周公还问:“退莱罚逆之后,你又是如何做的?”太公回答说:“尊贤尚功,因俗简礼,凡是有德有能的人,不管民族同异,愿为齐出力的,均安排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东夷传统礼俗,允许沿袭使用,若有改变,也是向利于民的方向发展。所以很快就得到士民们的拥护,实现了朝野归心。”周公听了太公的话,感慨地说:“为政简易,便民顺情行政,民人自然乐于接受并为之效力,鲁国的后代恐怕要面北朝齐了。”
  太公安定了大局之后,立即着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设,营丘经济自然地理条件并不好,《史记·货殖列传》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而人民寡。”
《盐铁论》则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对经济的发展不利。太公以其超人的谋略智慧,结合当地实际,确立了务实求功的基本指导思想。制定了三大基本国策:“举贤尚功”,
“因俗简礼”、“通商工之业,使渔盐之利。”
  举贤尚功。就是选拔有才德,有建树人,给爵位授实权,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均用其所长,并督创实绩,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证明,太公这条“举贤尚功”的用人路线,是他超越时代的先进思想的表现,他突破西周“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举贤任能不计亲疏,唯才是举,从而为后来“齐日大至于霸”的业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因俗简礼。就是因东夷土著之俗,简化西周的繁礼,以适应当地的民情。齐地是中国早期开发区,伏羲、炎帝、蚩尤、共工均曾居于此,所以这里虽是农业滞后但都是制造舟车、冶铸兵器的肇始之地,这里有尚武重仁的传统,蕴藏着全面发展的无穷潜力。太公深知,要发挥这一优势,就要调动广大士民的积极性。因此,太公采取了“敬其众,合其亲,因其明,顺其常”(《文韬·文韬》)的策略,要求官使们对民要:“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同上)以争取民心,激发士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周礼,即保持了它的权威性,又简化了一些繁琐程序,从齐地民俗的特点出发,两相结合,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于周礼的新制,从而调动了齐民兴齐建国最大的积极性,开改革开放的先河。
  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太公封齐之初,营丘一带原是一片荒凉的草莱之地,虽然齐无膏壤千里,但也有自己的优势,营丘西境有盛产高含量的优质铁矿石的商山,因出铁矿著名又叫铁山、迤东有煤山,储铜矿丰富;北境靠清河临济水,两水入海处构成了天然的鱼盐产区,地潟卤宜种桑麻,纺织品早已知名,从而构成了齐民发达的丝麻纺织业。太公依此制定了有利于发挥这些优势的经济政策,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实行农、工、
商并举。他在注重发展麦、黍、稻生产的同时,又大力发展桑麻种植,舟车兵器制造,劝女工极技巧。《论衡》说:“齐女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说明当时已有规模可观的纺织、刺绣手工业。据《子牙子》、《六韬》载当时已有铁矛、飞钩、锤、戟、斧、刀、耒耜等铁器的制造。与开发矿业,冶铁相匹配的,就是煮盐捕捞、向河海求利,盐是人的生活必需品,市场广阔,因而很快成了齐国的支柱产业。河海之利进一步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农、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太公把“通末业”作为富强民国的根本保障之一。“末”即指工商业,这里特指商业。太公一方面重视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发展桑蚕丝织,发展鱼盐捕捞,积累了大批的商品资源。另一方面,重商业贸易,必使齐国货物遍利天下,“冠带衣覆天下”,发展与各国的通商贸易,以实现财蓄货殖,富民强国的目标。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使一个“地薄人稀”的荒僻之地变成“世为强国”的大齐。
  三、平叛安周征四方
  太公封齐治齐,正欲大展鸿图之时,接到西周讣告:武王驾崩,太公看罢,十分震惊。刚灭殷二年,天下未稳,世子姬诵年仅十岁,难以临朝执政,若不及时定王权、安天下,新生的政权将吉凶难料。此时可谓西周的存亡之际,事关重大,不容迟缓,太公当时即赴京奔丧。至周宫先见了留朝辅政的周公,二人对王权有所安排后,又与诸重臣商议立王与治丧事宜。大家议定,立世子诵为王,即成王。在其年幼不能摄政期间,暂由周公摄政,待成王年长后还政于王。成王即位,诏告天下,改元更始。夏六月,安葬武王遗体于毕地(今陕西省咸阳市北),大事既定,太公匆匆返齐。
  太公返齐不久,就有消息传来,说管叔、蔡叔、霍叔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也就是说周公摄政实为夺权,将来还政于成王,不过是一句空话。这流言景影响极广,使朝野人心浮动。周公于是对太公、召公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行王政,是恐怕天下叛周,没有脸告慰先王在天之灵……所以才辅佐成王。”《齐太公世家》中也记载“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之时,成王曾命太公“五侯九阳,实得征之。”太公深知,管、蔡、霍三人为武王胞弟,因是王室中最可靠的人,才让他们监视纣王子武庚,故称“三监”,他们若对周公疑心并妄动为乱,诸侯有人乘势而起,后果将不堪设想。太公接周公书信,知道事情严重,一面表支持周公、一面部署力量,以备不测。
  成王元年,“三监”果然与纣王子武庚内外勾结叛周,由于武庚的乘势而入,这场西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之争,在性质上变成了殷商遗民复仇、旧朝复辟的叛乱了。特别是乱发京畿,外邦诸侯有人响应,形势就更加严峻。武庚起于殷(今河南汲县境)、管叔发于庸(今河南郑州市北),蔡叔发于卫、霍叔起于邶,对周室王城形成三面进攻之势。而南境淮上九伯皆叛,东夷实力强大的“五侯”蒲姑和奄、熊、盈、徐也先后相应起事。而周王朝大战方休,兵疲财乏,而平叛的战机刻不容缓。
  太公以其雄韬伟略,与周公兵分内外,两线出击。周公率京畿之兵,伐诛武庚“三监”;太公奉成王诏书讨伐五侯九伯。两线齐击,让叛军不得内外呼应。二年败武庚,诛管叔,流放蔡叔,太公继以齐军降淮上九伯,并迁其君;灭蒲姑平息东夷五侯之乱。武庚残部窜入东海上,靠将领正廉骁勇顽的抗,太公“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孟子·滕文公下》),擒杀了武庚。内外伐胜利之后,太公顺势一鼓作气,又平定了不顺者50余国。从而使周转危为安。正是太公立下了二次安周大功,所以他才应成王诏,使齐成为专征伐大权的东方主盟国家。
  军事取得胜利之后,为长远之计,太公与成王、周公共同总结这次祸乱的教训,制定并推行了一套加强王权的得力提施和政策。
  首先,把反叛的“三监”与旧殷之上层奴隶主贵族,驱出殷地,迁于成周(今洛阳市境),使他们离开故土,失去原有的权、财、势,以便改造他们。封康叔为卫侯居殷,以监视“三监”之遗民。对全国其他地方,则广封兄弟亲姻,分居四方,以拱卫王室。
  其次。对异姓氏族,只要真心拥护周朝,就给他们一定的爵位,如封殷之宗亲微子于宋、名列诸侯,承奉殷祀。八百诸侯,各有安抚。
  其三,改殷奴隶旧制,实行分茅裂土封邑赐采的新政策。使诸侯有土,卿大夫有采邑,以使他们相安共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相互间不得以氏族关系相联,相率,只有一切听从王命。至此周王朝八百年基业,始奠牢基。
  平叛胜利之后,周成王把蒲姑领地又封给太公,使齐国版图大大超过了500里。而齐专征伐大权,权力所及,“东至海,西至河,南王穆陵,北至于无棣”,大大超过了其版图。这些均为太公提供了发展齐国政治、经济、军事的有利条件,太公二次安周,再次体现他高超的政治军事天才,他在封齐之后,仍能够做到周、齐两地兼顾,既是周天子的良辅,又是齐国人的圣君,为后世千载永垂。
范文七:姜太公兴周
案例导读:文王为推翻纣王作准备,其中大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妙的计策,所以后世谈论兵法权谋都推崇太公为鼻祖。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归顺周朝,多半出于太公的计谋。周文王、周武王是如何厚待姜太公的,姜太公为周朝的兴起作出了什么贡献?通过本案例的启示,思考如何激励高级管理人员和下属。
太公望吕尚,是东海一带的人。他的祖先曾经做过四岳的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立有大功。有人说,太公博学多闻,曾经侍奉过商纣王,纣王暴虏无道,太公就离开了他。周游列国劝说诸侯,没有遇到知己的君王,年近七十,不能得到重用。太公曾经穷困潦倒,在朝歌开过餐馆,当过杀牛的屠夫,卖过占卜,当过别人的佣人,被老婆逐出家门。时运不济,事事不如意。在村上卖白面,被大风刮走;回家敲门,手拍在钉子上;张口骂苍天,鸟粪掉在嘴里。为躲避战乱,太公到北方的辽宁隐居了40年,听说文王姬昌贤能,又来到陕西终南山隐居。年近七十,经常到渭河去钓鱼,三年中没钓到一条鱼。鱼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香饵,离水面三尺高。一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钓的不是鱼,我钓的是王与侯。”
周文王姬昌,遵循后稷、公刘的事业,仿效古公、公季的办法,厚重仁义,尊敬老者,慈爱少辈,礼贤下士。文王思贤若渴,为了接待有本领的士人,常常耽误了吃饭,士人大多归顺他。文王将要出去狩猎,命太史编占卜吉凶。太史编占得卜兆说:“在渭河南岸狩猎,将有大收获。所猎获的,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不是罴,而是霸王的辅佐。上天送他来做你的老师,辅佐你成就事业,恩德将惠及你家三代。”文王问:“卜兆有如此吉
祥吗?”太史编回答说:“我的远祖太史畴,为夏禹王占卜,也曾得过这样的卜兆,因此夏禹王得到了珪陶为臣。”文王于是斋戒三日,然后驾乘狩猎车马,到渭河南岸狩猎,终于遇见太公姜尚,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上钓鱼。
文王见到太公,就上前致慰问之意,并问他说:“你乐于钓鱼吗?”太公回答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小人乐于做小事的成功。现在我钓鱼,道理大概与此相同。”文王问:“怎么说与钓鱼之道相同呢?”太公回答说:“设钓,有三种权变之术:掌握俸禄厚薄之权;掌握生杀之权;掌握官爵高下之权。钓鱼是为了有所得,这里的意义实在深远,从中可以悟出大道理。”
文王说:“我愿闻其详。”太公说:“水源深厚则水流畅,水流畅则鱼可以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根系深厚则树木茂盛,树木茂盛则果实繁华,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相处,如果志趣相投,则互相亲近,互相亲近,则事业成功,这也是自然的道理。一般的言语应对,是情感的修饰;说出至真之情,就是事理的极致。今臣所言,乃是肺腑之言,无所忌讳,你听了不会厌恶吧?”
文王说:“只有仁者能接受最直率的规谏,不会厌恶肺腑之言,我怎会厌恶呢?”太公说:“钓丝细微,鱼饵可见,小鱼就会上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丝粗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上钩。鱼要贪吃香饵,就会被钓丝牵住;士人要得到君主俸禄,就会服从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
全部征服。”
太公感慨说:“看起来连绵漫长,聚集一团却迟早要散;看起来不声不响,默默无闻,其光芒最终却要照耀遥远。微妙啊!圣人的仁德,是善于用独特见解诱导人。快乐啊!圣人的思虑,总是遵循事物的本原,决定收揽人心的方法。”
文王又问:“我们将如何收揽人心而使天下归顺呢?”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你若能与天下人同享其利,则可以得天下;你若独揽天下之利,必然失去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与天下共享,就叫做仁。仁之所在,天下归心。免除人们对死的恐惧,解除人们的危难,救济人们的灾患,解人之急困,就叫做德。德之所在,天下归心。与天下人同忧虑、同欢乐、同爱好、同厌恶,这就叫做义。义之所在,天下归心。常人无不厌恶死而喜欢生,爱好德而趋向利,能使百姓得到利益的,就叫做道。道之所在,天下归心。”
文王于是再拜说:“是啊!先生高见!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自从我的先祖太公说‘当有圣人到周家来,周家就会兴盛’。先生果真就是太公所说的这个人吗?我太公盼望先生很久啦!”于是吕尚又被称为太公望,文王就以狩猎的田车载太公一同回去,拜为军师。
文王被纣王拘囚在羑里,太公和其他人合谋,搜求到有莘氏部族的美女,骊戎国的赤色骏马,有熊部族九辆驷车,共三十六匹马,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礼物,献给纣王。纣王非常高兴,说:“这一个美女就足以释放西伯,何况还有更多的礼物呢?”于是赦免文王,赐给他弓箭斧钺,让他有权征伐。文王脱身归来,暗中和太公修行德政,为推翻纣王作准备,其中
大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妙的计策,所以后世谈论兵法权谋都推崇太公为鼻祖。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归顺周朝,多半出于太公的计谋。
文王去世,武王继位,尊太公为“师尚父”。太公为武王鼎立谋划讨伐纣王的战争。牧野之战,太公精选了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整装待发。忽然大风暴雨骤然而至,将中军大旗折断。武王命人烧龟占卜,刚点燃龟骨,火就灭了。据说,周公见出兵屡遇不祥之兆,便劝武王退兵,武王也有退兵之意。太公态度坚决,说:“今纣王将比干挖心,将箕子囚禁,重用飞廉之流的贪官污吏,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能知道什么吉凶?”大军出发。行至刑丘,大风把武王的车折为三截,武王的乘马被雷震死,暴雨三日不停,行军十分困难,武王信心动摇。太公说:“ 折为三,是上天示意我们分兵三路进军;大雨三日不停,是示意我们军队如大雨般铺天盖地;震死乘马,是示意此马不好,让我们换良马快行。全是吉兆。应顺从天意安排。”武王听后坚定了信心。太公为防止再有人生二心,影响士气,登岸后把渡船毁掉;过桥后,把桥梁烧掉,显示不留退路、誓死一战的必胜信念。牧野之战,大败纣王七十万大军,纣王自焚而死。《诗经·大明 》赞扬太公说:“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散发鹿台的存钱,发放巨桥的存粮,用来赈济贫民。扩大比干的坟地,释放囚禁的箕子,迁移九鼎,修明政治。大多是师尚父的谋划。
武王平定商朝而称王于天下,把师尚父封在齐国营丘。太公东行去封国,路过停宿,行进迟缓。旅舍有人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客人寝居非常安然,实在不像是到封国去就职的人。”太公听到这话,连夜穿
衣启程,天亮时到达封国。正遇到莱侯带兵来攻打,和太公争夺营丘。太公到齐国后,整顿政治,简化礼仪,沟通工商,发展鱼盐。百姓纷纷投奔齐国,齐国成为大国。周成王时,策命太公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五等诸侯,九州长官,您都可以征讨他们。”齐国因此有征伐大权,成为诸侯中的强国,建都营丘。
兵法点评:
周文王慧眼识英豪。姜太公胸怀文韬武略,却屡屡怀才不遇,一身穷困潦倒,年近七旬,因钓鱼结识文王。文王与太公一席畅谈,尊姜尚为太公望,拜为军师,周武王尊太公为师尚父。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姜太公为周朝的兴起,出谋伐策,功勋卓著,名垂青史。贾谊说,“无贤佐俊士,能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是以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者。得民心而民往之,得贤者而贤者归之。”“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显昌,失贤者危亡。”(贾谊《新书·卷十》)
“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使立功。”(《鬼谷子·谋篇》)一个具有智慧的谋士,通晓权术,明白事理,所以不能用不诚实去欺骗他,相反可以把事情真相告诉他,请他出谋伐策,建功立业。姜尚是个胸怀奇谋妙策的大智者,文王在长满茅草的河岸遇见垂钓的姜尚,二人从钓鱼谈起,谈到钓人、网罗人才、如何收揽人心而使天下归顺,文王虚心求教,把姜尚的智谋使用得淋漓尽致。
“称帝的人拜贤臣为师,称王的人以贵宾之礼待贤臣,称霸的人以君臣之礼待臣子,亡国之君待臣子如仆役。”(《智囊·卷一燕昭王》)文王不但拜姜尚为军师,而且尊为“太公望”;武王拜姜尚为“师尚父”。文王、
武王不但拜姜尚为师,而且尊为家族长者,情同手足。太公倾其平生所学的奇谋妙策,为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呕心沥血,是周朝第一开国元勋。
领导者要获得下属群众的支持拥护,在激励下属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打出能获得下属群众拥护的道义旗帜。“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篇》)所谓道义,就是要让民众认同拥护君主的意愿,使得他们能够为为君主而生,为君主而死,而不惧怕危险。正如太公所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你若能与天下人同享其利,则可以得天下;你若独揽天下之利,必然失去天下。” “常人无不厌恶死而喜欢生,爱好德而趋向利,能使百姓得到利益的,就叫做道。道之所在,天下归心。”
二、施行仁爱之道。仁,仁者爱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之圣人,谨人事而已。”(《尉缭子》)孔子仁爱之道:“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真心诚心待人
真心诚心,心心相印。将心比己,换位思考。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做将帅的,必须与士卒同甘苦,共安危,才能对敌作战。这样就能使我军全胜,敌军全败。从前,有个良将带兵,有人送他一箪美酒,他叫人把美酒倒在河里,与士卒同流而饮。 一箪美酒虽不能使一河的水都有酒味,但全军将士却因此愿意为之效死力战,这是由于将帅与士卒同甘共苦的缘故。”(《三略》)
(2)视卒如婴儿、爱子
“将军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一样厚爱,士卒就会和他共赴危难。将军对待士卒像对待爱子一样厚爱,士卒就会和他同生共死。”(《孙子兵法·地形篇》)“身为将军,在冬天不穿皮袄,在夏天不挥扇子,在雨天不张雨伞,以示与士卒同寒暑干湿,这就是守礼之将。将军不守礼,则不知士卒的寒冷与酷热。,,,,将军能与士卒同寒暑、共劳苦饥饱,则三军无不愿为其出死力。”(《六韬》)
(4)不用娇子
“将军对士卒厚待但不能使用他们,对士卒厚爱但不能指挥他们,士卒混乱而不能驾驭,就像娇生惯养的儿子,这样的士卒是不能任用的。”(《孙子兵法·地形篇》)
(5)以良好的条件留住人才
以事业留人――给下属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
以待遇留人――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感情留人――以诚待人,以情动人。
三、赏罚有信。信,奖赏和惩罚一定讲究信誉。“百万大军不服从命令,作战时不如一万人的战斗力; 不服从命令的一万人,不如一百人奋不顾生的战斗力。奖赏像日月那样明正,惩罚像四季那样守常,号令像斧钺那样威严,制度像宝剑那样锋利。这样士卒还有不拼死效命的,没有听说过啊!”(《尉缭子》)
(1)奖赏一定讲究信誉
赏贵信。“凡奖赏贵在守信,惩罚贵在坚决执行。信赏必罚,才能收到赏
罚的效果。如果信赏必罚能在大家看得到听得到的地方执行,则未看到未听到的人,自然也会暗中渐渐感化而行善惩恶了。”(《六韬》)“军中没有资财,士卒就不能招徕;军中没有奖赏,士卒就不会向往,,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三略》)
赏贵小。“凡诛杀,都是为施行军威。杀一个人,能使三军震动的,就杀掉他;赏一个人能使万人都高兴的,就奖赏他。诛杀贵在以大人物为典型,奖赏贵在以小人物做榜样。应当杀的,虽然权势显赫,也必须杀,这是刑罚能够制裁上层人物。奖赏分到放牛养马的人,这是奖赏地位卑下的人物。能做到对有罪的大人物以法制裁,对有功的小人物给予奖赏,这是将军的威严。”(《尉缭子》)
赏贵常。吴起提出乐闻、乐战、乐死的奖赏原则。魏武侯问道:“做到严明刑赏,就足以取胜吗?”吴起答:“严明刑赏这件事,我不能说得很详尽,虽然这是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却不可完全凭此道取胜。凡是上面发布命令而人们乐于听命,兴师动众而人们乐于参战,临阵交锋而人们乐于牺牲,这三条,才是君主赖以取胜的决定因素。武侯说:“怎样才能获得上面所说的乐闻、乐战、乐死的效果呢?”吴起答:“您选拔有功人员,举行盛大宴会款待他们,这对无功的人也是一种勉励。”于是武侯设席于祖庙,分三排坐位宴请士大夫。立上等功的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珍贵餐具,猪、牛、羊三者俱全。二等功的坐中排,酒席、餐具较为差些。没有功的坐后排,只有酒席,没有礼器。宴罢出来,又在庙门外赏赐有功人员的父母妻子,也按功劳大小而分差列。对于死难将士的家属,每年派人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表示心里没有忘记他们。这个办法实行了三年
之后,秦国出兵侵犯魏国的西河边境,魏国的士卒听到这一消息,不待官吏的命令,就自动穿戴盔甲奋勇抗敌的数以万计。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一身经历76战,68胜,8平。
(2)惩罚一定讲究信誉
罚贵大。“将军能够诛杀地位高贵的人,则足以立下威严;奖赏地位卑微的人,则足以示其清明。赏罚审慎得当,则令行禁止。所以杀一人足以使三军震惧,则杀之;赏一人足以使三军欢悦,则赏之。”“杀贵大,赏贵小。诛杀位高权重之臣,是将惩罚实行于上层;奖赏牧牛养马服杂役之徒,是为了奖赏通行于下层。惩罚及于上层,奖赏通于下层,则将军之威严自立。”(《六韬》)
罚贵当。“奖赏要像高山那样重,惩罚要像溪水那样深。执行赏罚最好没有过失,其次是有了过失及时纠正,这就使人无可非议了。”(《尉缭子》)
(3)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信著者,与众相得也。”(《 孙子兵法·行军篇》)所以要用怀柔宽仁的手段去教育他们,用军纪军法去约束管制他们,这样就必定会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能够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反之,士卒平素不能养成良好习惯,在战时士卒就不会服从命令。平时命令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
范文八:姜太公六韬
卷一 文韬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大礼第四 明传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国第八 上贤第九 举贤第十 赏罚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农器第三十
军用第三十一 三阵第三十二 疾战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军略第三十五 临境第三十六 动静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绝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卷一 豹韬 林战第四十三 突战第四十四 敌强第四十五 敌武第四十六 乌云山兵第四十七 乌云泽兵第四十八 少众第四十九 分险第五十 卷一 犬韬 分合第五十一 武锋第五十二 练士第五十三 教战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车士第五十六
发启第十三 文启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顺启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王翼第十八 论将第十九 选将第二十 立将第二十一 将威第:二十二 励军第二十三 阴符第二十四 阴书第二十五 军势第二十六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武骑士第五十七 战车第五十八 战骑第五十九 战步第六十
范文九:《追忆姜太公》- 飞天23(田园)
岁运花甲出昆仑,年近稀寿犹不发。
短于谋身穷潦倒,颠沛流离半生寒。
疑将古稀入黄土,孰知耄耋放光华。
周公梦里见飞熊,渭水巧遇钓鱼翁。
拜师聘相昌国运,顷商立周八百兴。
长于治国吞山河,文武奇才治天下。
功成身退封齐侯,五霸七雄占鳌头。
谁言人老无作为,牧野雄风万世夸。
天地阴阳配八卦,太极玄机八大门。
后世贤良出东营,百家宗师稷下宫。
形为神宅重命体,神为形用树精神。
鞭策鬼神封神榜,开坛必敬醋碳神。
姜太公,名尚,亦名望,字子牙,号飞熊。《史记》姜祖上贵族贬为庶人。姜太公出仕前隐居于渭水之阳(今陕西省宝鸡县溪河畔兹泉姜太公钓鱼台)。七十多岁仍怀才不遇,常在渭水边垂钓,鱼钩离水三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意不在钓鱼,不为“谋食”而是行“修身养性” 之道, 安静耐心期待遇到明主,为自己建功立业创造条件。直到有一天周文王出猎前问卜卜辞说:“今天狩猎可获得助你称霸天下的奇物”,文王一行至渭水,发现一白发老者临水垂钓,相谈甚欢,白发老者果然语出不凡,是雄才大略的人才,有治国安邦的才能,著有《六韬》深通兵法,文王大喜,聘为宰相武王之师。文王死后,辅佐武王完成灭商兴周的大业。(他有个女儿,嫁给周武王为妻,他又是周武王的岳丈)。周武王为了酬谢他,封为(山东省)齐侯。姜太公回到齐国注重发挥治国之士的聪明才智,大力推广“修道术、尊贤智、尚有功、降赋税、聚人财的互助合作”,农、工、商、渔、盐全面发展,短短几年齐国便成为首富,五霸七雄独占鳌头,他把齐国治理得很好,为周室江山铸就坚强后盾,后为春秋战国五霸七雄之首。百岁老人再次驰骋沙场,为成王平叛立下汗马功劳,奠定周室江山八百年。后世历代杰出的政治、军事、思想、哲学人才大多数都出于齐鲁与太公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总而言
之,姜太公一生平凡而伟大,功垂千古,世人称颂。
同时以,,修身善事"为宗旨在八大门派(田氏、鱼氏、桑氏、林氏、郎氏、栾氏、杞梁氏、薄故氏)中积极推广“修道术、尊贤智、尚武学、重命体、树精神”之“太极玄学”,培养维持政权恒定持久的骨干力量。后世尊为“百家宗师,玄门始祖,
千古武圣----姜子牙”
范文十:姜太公和他的齐国
齐的建国和它的文化
太公望,姓吕,名尚。据称,本姓姜氏,从其封地,故又姓吕。姜,羌,本是一字,太公的世系当属于西羌人。《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日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曰:‘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耶?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主为师。”西伯即周文王,太公是文王的祖父,后来称作太王。
在文王兴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太公受到了重用,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盟津之会,太公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饰师,武王斩纣的次日,祭社告神,太公牵牲,史佚策祝。周初新政,太公多所参与。《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太公二百二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合计四百六十四篇。这些书当出于后人的依托,然亦可见其权谋兵法及某些方面的论议之为世所重。
殷灭后,太公受封于齐,建国于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这曾经是许多古老氏族部落活动的地方。《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婴与齐景公谈到古乐时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蒯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
这段话说到了齐国以前的各族兴亡史。最初居住在这里的是少皞氏的支族爽鸠氏,后来是虞夏的诸侯季蒯氏,又后来是殷商的诸侯逢陵氏,又后来是殷商的支族蒲姑氏,最后才是齐太公。他们一代又一代地留传下来,有的早被兼并,迁徙,如蒲姑氏,殷亡以后就渡过渤海湾而到了辽东半岛。他们在那里也建立了国家。
据史载,齐初建国的时候,太公到营丘去,行动迟缓。他住在一个小客栈里休息。客栈的主人有意地说:“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非就国者也。”太公听了主人的话,便立刻穿上衣服,加紧赶路。天大亮前,赶到了营丘。莱夷这时也已派兵来到营丘“争国”。这一故事说明齐是在与当地部落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莱夷散布于渤海一带,它们与齐国争雄。姜太公如迟一步,就可能会失掉机会。
齐国处在许多古老氏族部落及殷遗民的包围中,他不能不接受当地的文化,其中包括东夷文化和殷商文化。这里又有一个故事,说太公的儿子吕伋就国后三个月即往宗周“报政”。周公见他如此迅速回来,有些奇怪。吕伋说:“简其礼,因其俗,故疾。“大概他感到要用周的统治方式去统治这一带的居民是不可能的,故不如“简其礼,因其俗,”以迁就他们。由此也可知齐、鲁的统治方式颇有不同。《史记·齐世家》记载:“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这一世系是依庙号记载下来的,是以天干纪名,和殷商相同,而不同于周。据此,也可证明齐接受了殷文化。还有齐国的婚姻状况,也保留了更多的殷商和东夷的习惯。
燕、齐、鲁、宋等国都有祭社的风俗习惯,尤其是燕、齐、宋为最盛行。鲁秉周礼,鲁庄公要到齐国观社和“矢鱼”,遭到鲁国一些大臣的反对。因为这祭社和“矢鱼”的活动,都是有关男女青年幽会的事情,鲁国已经不大实行了,而齐国却仍然还保留着这种殷商或东夷的风习。
齐国男女恋爱和婚姻关系也颇为自由。由于盛行“男从妇居”的婚制,所以女儿往往不出嫁,而是男子来女家生活。后世所谓“赘婿”,也就是这样发展来的。到春秋时,齐国的婚姻关系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群婚的因素。齐襄公的妹妹已出嫁于鲁桓公,但是襄公仍与她幽会。春秋时期,东方诸侯国中男女关系都相当紊乱,但是象襄公这样的行为倒是绝无仅有的。
襄公在位十二年,为公孙无知所害。襄公死后,国内贵族高氏和国氏拥护在莒的公子小白回国。另一派贵族则拥护在鲁国的公子纠。两方经过战斗,公子小白先回国就位。他就是
著名的霸业开创者齐桓公。从他以后,齐国也兴盛起来,成为强国。
齐桓公的霸业
周室东迁后,王室衰微。当时,北方的戎狄,越过太行山向东侵扰,从东北兴起的山戎也乘机扰乱燕齐边境。南方江汉流域的楚国也骎骎北上,在华夏诸侯看来,它也是蛮夷之一。在这样形势之下,中原各国岌岌可危。齐自太公时,始封于营丘,不久迁于薄姑(今山东博兴)。公元前690年,齐灭纪,接着又灭谭(今山东谭城)、灭莱(今山东黄县),它更向渤海以东发展。齐的国势不断趋向强大。这时鲁国常常受到齐的压迫而衰微下去。(公元前681 年齐桓公五年),齐伐鲁,鲁败,迫献地以和。鲁曹刿力争,齐才不得不归还从鲁国夺去的地方。从此齐威震诸侯,桓公始霸。
公元前663 年,从东北方向侵入的山戎攻伐燕国。燕国这时始见于春秋。它求救于齐。桓公救燕,经孤竹而伐山戎。齐桓公打败了山戎之后,便把孤竹也灭掉了。这时齐国的势力向北也有发展。前661 年,北方的狄人已经越过太行山,逼近黄河以北,于是侵卫(今河南淇县),侵邢(今河北邢台县),严重地威胁周王室和中原各国的安全。管仲因此对齐桓公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酖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齐桓公称霸所遵循的政治路线,后人总结为管仲这段话,就是“尊王攘夷”的理论根据,这在当时起了团结华夏诸侯的作用。齐桓公时,江南还有徐楚和一些民族部落,它们都为周王室承认为诸侯,但是它们时叛时服,而被华夏诸侯认为是蛮夷之邦,因此当时齐桓公称霸,除了北抗戎狄以外,还要抵抗楚国。这时楚国的力量强大,陈、蔡、郑、宋等国无不受其威胁。因此齐要称霸,必须付出大力去对付楚国。
公元前656 年,齐桓公以蔡亲楚,讨代蔡园,邀集诸侯在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会师,向楚国问罪,问楚国为什么“包茅不入”(包茅是祭天用的茅草),以致“王祭不供(祭品不齐全)”。又责问其国,周昭王“南征不复”的原因何在。楚使屈完承认“贡之不入”确是楚的错误,至于昭王南征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楚的态度虽相当强硬,但齐能会诸侯伐楚,向楚问罪,迫楚在召陵结盟,这是齐霸业的一个高峰。
公元前651 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县东)邀集诸侯会盟。周王派宰孔来参加,赐给桓公“彤弓矢、大路”,这实际上是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使他获得了“专征伐”的权利。自此开始了“礼乐征代自诸侯出”的局面。原来,在以前所谓“天下有道”的情况下,本应该由天子来召集盟会,发布作战命令的,现在却由诸侯代替了。在戎狄交侵、诸侯相互攻伐的形势下,有一个霸主出现,相对稳定了当时的局面,这是齐桓公的功劳。
齐的内乱与鞍之战
公元前643 年,齐桓公死。诸子之间为了争夺君位而发生不断的斗争,齐国便中衰了。齐桓公的夫人有王姬、徐姬和蔡姬三人,都未生子。另有“如夫人”者六人,长卫姬生无诡,少卫姬生惠公元,郑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春秋时期贵族流行多妻妾制,甚至姊妹二人同嫁一人,而嫡庶未分,诸子之间为君位继承不断发生斗争。桓公生前曾经委托宋襄公为公子昭的保护人,并已预立为太子。但齐桓公又宠卫姬,答应了立她的儿子无诡为太子。桓公病,五公子树党争立。桓公卒,遂相攻杀。易牙、竖刁立公子无诡为君,太子昭奔宋。宋襄公兴师伐齐。齐人恐,杀公子无诡,迎立太子昭,是为孝公。后来开方杀孝公,立昭公潘。昭公卒,弟商人杀太子自立,是为懿公。懿公为其仆丙戌与御潘职所杀害。于是少卫姬的儿子元立,是为惠公。自公元前643 年到前608 年,齐国五子争立。接着齐国又发生贵族之间的争权斗争。
惠公时期(公元前608—599 年),狄人中的长狄鄋瞒部来侵。齐、鲁、卫等国共起抗击。晋获其首领焚如,齐王子成父获荣如,杀之,埋其于北门。长狄鄋瞒部由是遂亡。
惠公时,崔杼有宠。惠公卒后,国、高两大贵族、怕他势大专政,共起逐之。崔氏奔卫。顷公(公元前598—前582 年)即位,很想重振齐国。这时,晋使郤克来齐。他的脚跛,一
拐一拐地来到齐国朝廷上。齐顷公的母亲、夫人、妃子都在帷后偷看,不觉笑出声来。郤克引以为耻。他在回国以后,要求晋厉公出兵为他雪耻,厉公不许。公元前589 年,齐伐鲁卫,鲁卫大夫都到晋国请援,都住在郤克那里。晋于是决定救鲁卫伐齐,开战于靡笄山下(在今济南)。这就是有名的鞍之战。齐顷公亲自指挥,他的手下逢丑父作战很忠勇。晋方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履,仍不停地打鼓,晋军士气大振。晋将军韩厥紧追齐顷公。逢丑父与顷公在车上换了位置,顷公下车逃归。逢丑父被晋俘虏。齐献上宝器,请休战。晋郤克不许,坚持一定要齐顷公的母亲肖同叔子为质,并迫使齐国“尽东其亩”,把田间道路改为东西方向,以便于晋国军队向东开进。齐据理力争,不肯答应,晋最后只好让步。这次鞍之战,齐虽被晋打败,但顷公振兴政治,散积聚以振民,得到国人的拥护。公元前581 年,灵公即位。晋栾书弑其君厉公。公元前572 年晋悼公伐齐,齐师败。灵公走入临菑,城守不敢出。公元前572 年,崔杼立庄公,并杀死了高厚而“取其室”,夺取了高厚的财产、族人和奴隶。从此齐国又陷入了内乱之中。
崔杼娶棠公的遗孀为妻。庄公见了,又迷上了她,和她通奸。庄公把崔杼的小帽赐给手下人。崔杼见了,大为愤怒,企图与晋合谋袭齐。他利用庄公的一个宦者贾举,寻找机会,袭击庄公。公元前548 年五月,崔杼称病不朝。庄公得信,立刻去找崔杼妻棠氏。崔妻引诱庄公先行入室内,庄公欲入而门已被关住。崔杼的徒兵从内杀出。庄公进出不得,登上高台,大声叫喊,请崔杼和解,不许。庄公请自杀于庙,不许。庄公狼狈而逃,正爬到墙上时,被射中股,掉下来为崔氏之徒杀死。
庄公被杀,齐太史在史册上大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很生气,把太史杀了。太史之弟仍旧写上去。崔杼又把他杀了。少弟又写,崔杼无可奈何,只好听他去。史官秉笔直书,不畏强暴的独立精神,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景公在位(公元前547—前490 年)时间最长。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二相恐国人不服,强使国人结盟,曰:“不拥护崔庆者死!”独晏婴不肯结盟,仰天长叹。庆封要杀晏婴,崔杼说:“是忠臣也,不可杀!”因为晏婴是齐国大族,崔杼还是有顾虑的。
在崔、庆捣乱了齐的国政的同时,他们的家族也发生了内乱。
崔杼生子成和疆,其母早死。崔杼又娶东郭女(即原来棠公之妻)为妻,生子明。东郭女使前夫棠公的儿子无咎和自己的弟弟东郭偃管理家政。成因残疾不立,无咎和偃乃立明为嗣子。成要求崔的宗邑为退休之所,崔杼同意了,而无咎和偃不同意。成、疆求援于庆封。庆封假心假意地支援成、疆,成、疆便杀死了无咎和偃。庆封乘机尽灭崔氏。
庆封暴虐,嗜酒好猎,跟崔杼一样。他将大权交给儿子庆舍代理,而自己则到菜地田猎。栾、高、陈、鲍四家趁机攻庆氏。庆封逃奔吴国。这时吴楚正在战争。吴封庆封于朱方(今江苏镇江),让他看守吴的门户。
在齐国长期的权力斗争中,贵族的地位不断增强,国君的地位不断削弱,而在贵族内部也不断有不同地位的升降。田氏家族是最后胜利者。公元前489年,田乞杀害了齐君荼。公元前481 年,田常杀害了齐简公。从公元前480年起,史称“政由田氏”。公元前386 年,田常曾孙田和公开取代了吕氏家族的政权,迁齐康公于海滨。公元前379 年,齐康公卒,吕氏在齐国的历史也就完全终结。田氏取代了吕氏的政权地位,但仍保留了“齐”的国名,史家称为“田齐”。
① 均见杜注。
② 参考徐中舒《西周史论述》下,1979 年。四川大学学报第四期。
① 《左传》,闵公元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公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