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需要凝魂聚气,凝魂聚气的强大的回忆是力量之源源是什么

凝魂聚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07:41:33 &&来源:浙江日报
植根现实,引领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无疑问是观念形态,但绝不是观念王国所固有的,而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以观念形态出现的社会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毫无疑问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思想意识,但这也绝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需要教育、培养和弘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成为引导人们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精神信念。一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引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也就是说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需要和价值追求。具体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引领和激励我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凝聚着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社会理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不难看到,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追求,是贯通融合、相互支撑、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紧密结合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也不难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5年所追求、所奋斗的价值目标,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60多年所追求、所奋斗的价值目标,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后在90多年艰苦卓绝的历史发展中矢志不渝所追求、所奋斗的价值目标,从追根寻源的渊源和命脉来看,又积淀和包含着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在现时代的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之中,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其产生和倡行的现实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现实、植根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引领现实。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成为社会每一个成员内心的信念,成为他们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还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现实,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激励和鼓舞人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在走过的历史中,我们为什么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和考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应对许多难事,办成许多大事,成就许多喜事,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一条重要经验。尤其在当前,我们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形势新任务,更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激励作用。从国内来讲,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维的自主性、独立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需要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强基固本;从国际来讲,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风云变幻、挑战频频,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和考验的压力也在加大,需要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维护我国安全和发展的核心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从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入手,从思想道德层面、法律层面、政策层面给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内化于精神追求,外化于自觉行动,成为支配行为、引导生活、推动实践的强大精神力量。
&&&&&2&&&&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日07:17&&&来源: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戴木才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习近平强调,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
《 人民日报 》( 日 01 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程宏毅)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江再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是当代中国、当今时代的社会和民众发出的强烈呼唤。探索“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现实可行路径,已经成为社会必须面对、民众必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用中华优秀文化来整合人文精神  核心价值观是熔铸在我们思想和行动中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源远流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泉,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教材。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道家的“道法自然”,浙东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等,这些劝人为善的理念虽有瑕疵但沿袭千年、经久不息,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形成了我国文化重要的传统价值观念。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仁爱、民本、诚信、和合的核心理念,用其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培育、融入核心价值观来整合全社会精神力量、弥合社会心态,更容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义入脑入心。  二、以全过程全方位导入来凝聚社会力量  中央提出把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这不是一句口号,也绝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党委政府的导向作用。党委政府就是要充分发挥其对政治经济、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意识的引导作用。对于价值观来说,一方面要将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融入到机关和事业单位“八小时”内外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和廉洁型组织中去, 使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另一方面就是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全社会价值理念的结合、融入、统筹、践行工作,形成党员干部带头做、各行各业分类谈、媒体市民互动议的格局。  公共媒体的引导作用。对于公众媒体来说,开展价值观引导要把握特殊性规律、分析贴近性要求,抓住民众关注关切、提高引导技巧水平;要把核心价值观引导融入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用民众需要的、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表达价值观,让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价值自觉。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不断催生的新传播体系,实现载体从单一性、平面性向多样性、立体性、便捷性转换,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载体的媒体宣传和解读工作,实现联动聚合,发挥共振效应。  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民众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核心价值观产生于民众、价值实现于民众、良好效果惠及于民众。只有依靠民众的自身力量、依托社会民间组织,才能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恒定的虔诚的观念。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包含着对价值观的内涵再拓展、认知再深化的过程,要在民众的生活生产中来感知认同核心价值观,更要在民众生活生产中来培育完善、弘扬践行核心价值观。   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未来,教育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没有好的课堂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配合,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成青年学生精神生活的有序化、合理化和归属感,另一方面要激发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信心和热情。  三、用身边的人和事来感染民众  一个坏的典型能在顷刻之间摧毁一座美丽的道德宫殿;一个崇高的品德、高尚的情操总会给人以精神鼓舞和心灵震撼。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需要典型榜样的示范和引领。在宁波,近年来涌现的大批典型人物和道德模范是推进核心价值观践行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14年如一日、连续捐款超过500万的“顺其自然”,无偿捐肝挽救一个年幼生命的林萍,为“智障孩子有尊严地活着”而努力着的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触动着每一位市民心中那最柔软的地方,温暖着每一位市民最纯净的心灵。  在宁波,己建立起自下而上金字塔式的道德荣誉体系,即做文明有礼的宁波人、双月一评的宁波好人、每年一评最美宁波人、两年一评市级道德模范共四级道德荣誉体系。“入芝兰之室,久而其身必香”。用老百姓身边的鲜活事例鼓舞人、激励人、引领人,营造人心向善、争当好人的社会氛围,这对加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具有鼓舞、激励的巨大作用。  另外,还须构建以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为重点的规范标准和价值导向制度,保障价值观的有效践行。对那些严重违反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予以严厉呵斥和曝光;对于履行道德义务而遭受的合法利益侵害应以精神或物质的适当形式予以补偿。   (作者为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托举中国梦  任春晓  当前,尽管由不同理想追求、不同利益诉求的个人组成的社会显得更加纷繁复杂、良莠杂陈,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意识显得更加多元多样、变化万千,在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的较量显出新态势、新特点,但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语言习俗、共同的传统文化、共同的时代背景总会衍生出一些大致相同的、相对稳定的、绝大多数成员认可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这就是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24个字来的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长期实践凝聚而成的社会共识,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坐标。  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中国梦的目标。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民族复兴梦,中国梦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使百姓生活富裕的人民幸福梦,中国梦是致力于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的改革开放梦。实现这个宏大理想的前提是坚持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需要有一个使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的核心价值观。24字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凝结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因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核心价值观意在树立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弘扬共同的社会理想信念,结牢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核心价值观的层次与中国梦的主体。“三个倡导”体现了三层价值,即社会层面的公共价值、国家层面的权利价值和公民层面的生活价值;“三个倡导”既吸纳了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又继承了丰富的民族传统精神,是民族性、普遍性和时代性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相辅相成三个层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立体框架,这三个层面也明确了三个主体价值取向的不同侧重。而中国梦也有不同的主体,它是个人梦、民族梦和国家梦的协调一致、有机统一、互动共鸣。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正是由每个普普通通中国人做的形形色色的个人“梦”汇聚而成。我们每个人都梦想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优美的自然环境、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让每个人幸福地生活,何尝不是我们民族梦和国家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人梦是整个梦想体系的基础,个人梦的实现,正是民族梦、国家梦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中国梦的实现。在今年的两会上,核心价值观成为一个热词,代表委员们谈到:没有道德底线的娱乐是低俗的,如果作为大众精神食粮心灵鸡汤的文化产品偏离了良心和方向、过于庸俗媚俗,就可能对社会情绪产生误导,从而沦为大众的精神毒品;没有道德修养的官员是危险的,如果作为“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的公务员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民德和社会风气,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中央的铁腕反腐、群众路线教育,就是要使官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没有道德信念的民族是无望的,如果一个社会不讲良心和秩序、藐视人权和法律,只知膜拜金钱、私欲横行,那它就失去了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的内在支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一个源头,是国家无形的软实力。要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转化为日常生活理念,转化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成为民众的行为准则;要贯彻到行政文化和机关作风建设中,体现于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国家治理中。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大众化、常态化,核心价值观才会真正植根于民众的心灵深处,进一步内化为自觉行动。  (作者为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营养  刘士岭  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它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炼和集中表达,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获得人们的心理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营养,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通起来,把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  首先,要认真研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瑰宝。要认真对待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思想财富和文化资源,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弄清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研究好、发掘好、利用好。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思潮的碰撞中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增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  其次,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具有时代价值和普适意义的思想精神和道德精髓,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追求,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普适意义。我们要认真汲取这些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丰富营养,自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真正起到精神导航的功能和助推剂的作用。  第三,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使之更好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好的内容需要好的载体来承载、好的形式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挥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的重要作用,就要不断创其新载体和形式,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滋养国民心灵、陶冶道德情操。当前,要着重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断探索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好形式、好载体,打造一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响亮品牌,推出一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力作。以灵活多样、品位高雅、创意新颖的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培育文明风尚。  (作者为市委党史研究室处长、博士)
编辑:郭同欢
手机随机报
大河客户端
version:3.2
大河报 - 社会89
大河健康报 - 中医47
大河网 - 第一时间47
河南法制报 - 社会与法45
河南日报 - 头版89
河南日报农村版 - 综合新闻38
河南商报 - 社会61
河南法制报
大河健康报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日07:1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办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紧抓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个字,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紧抓住“三个倡导”24个字,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政策制定、制度保障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应总体考虑,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开展宣传教育。
  在国家层面,紧紧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宣传阐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社会层面,紧紧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平等观,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建设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现代社会。
  在公民层面,紧紧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宣传学习先进典型,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形成根基雄厚的崇德向善的人民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我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的,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必然也必须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体现在人们生产生活和日常交往之中,体现在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各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必须在国家发展总的目标下与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推进。如果抓不好结合,就会造成“两张皮”;如果制定的政策法规、设计的具体制度、开展的实际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就会变成“对台戏”。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结合起来,与各项重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广泛的教育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首先要在全社会叫响“三个倡导”24个字,广泛进行宣传、深入研究阐释,使之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同时,要全面系统、分层面、有重点地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分类设计,梳理出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工作重点,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垒石成峰、功到渠成,引导人们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融化在心灵里、体现在行为中。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实践,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包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必须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源泉。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不断提高人们道德水平、提升人们道德境界。
  1.抓好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是美好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是培育助人为乐、团结友善文明风尚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社区为依托,以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为重点,精心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坚持志愿服务活动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推出一批学雷锋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引导人们立足岗位学雷锋、走上社会学雷锋。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制度,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2.抓好孝敬教育。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至今,当代众多的孝敬典范有口皆碑,孝亲敬老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基因。要大力弘扬孝道,培养人们的孝心、爱心,引导人们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念长辈的关爱之情,养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敬老助老的良好品质。家风是无言的教育,家教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当时家风家教的典范。要适应现代社会家庭组织、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强以孝亲敬老为基础的家风家教建设,把中华孝道和敬老之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3.抓好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有害思想观念,导致一些人信用意识淡薄,社会信任感下降,诚信缺失、造假欺诈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要广泛开展诚信教育,精心组织诚信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讲诚实、重信用、守承诺,引导人们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真诚做人、守信做事。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把诚信作为管理的重要原则,推动有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建立“红黑榜”发布制度,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4.抓好勤劳节俭教育。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过去,生产落后、条件艰苦,需要勤劳节俭;今天,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同样需要勤劳节俭。在物质条件好转的情况下,一些人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思想严重起来,一些领域铺张浪费、豪华奢靡现象正在滋长,餐桌上的铺张、舌尖上的浪费可谓触目惊心。懒惰和浪费损失的不仅仅是物质成果,更严重的是损毁了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人的道德情操。要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戒奢克俭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崇高品格。开展全民性的节粮、节水、节电、节约钱物等活动,特别要突出节粮节水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各级各类学校、各个单位抓起,从每个家庭抓起,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在抓好融入上下功夫,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到实处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可以说,融入的程度,反映着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决定着工作的进展和成效。要下力气做好融入这篇大文章,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做深入、做扎实。
  1.融入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各行各业虽然领域不同、性质不同、业务不同,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机关、学校还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无论是生产经营领域还是社会服务领域,都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形成各方面工作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各行各业要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开展行风评议,规范行业行为,彰显正确价值导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行业本领域深深扎根。
  2.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收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们的有效方式。要有内涵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开展有庄严感的典礼,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入学仪式等,同时利用重大纪念日、祭奠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正能量。
  3.融入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着我国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性质和方向,具体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又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做好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各方面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之中,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要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制约,强化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4.创新工作方法手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契合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努力创新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设计载体、搭建平台,不断提高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创新。一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在“微”字上下功夫。现在,网络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要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运用文艺表现形式,在以文化人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推出更好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运用各种形式生动形象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运用先进典型宣传,在示范引导上下功夫。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年,重大典型、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宣传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要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把重大典型宣传与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宣传结合起来抓,形成群星灿烂与七星共明的先进群体结构,产生覆盖全面、远近皆宜的示范效应。四是在公益广告宣传上下功夫。这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要制作刊播一批“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公益广告作品,突出思想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增强传播力和感染力。同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党员干部带头,突出青少年这个重点,发挥好公众人物的作用,推动形成全体人民共同践行的生动局面。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把这项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奋发进取、锐意创新,有力有效加以推进,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增强全社会的价值观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思想道德支撑。
  《&人民日报&》(&日&06&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包剑英力量之源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