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亦德亦智才要把德放在前面

 第九十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旄(毛)丘(一)(2014.08.31

各位群友好!我们的讲座增加“国学爱好者交流群”、“古风青梅煮酒闲聊群”、“大参考·时事1”、“水木明瑟”、“闲适斋·时政”五个群,退出“采蘅”群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

讲座文稿已发到我QQ空间日志中以前的所有讲稿嘟在日志的“诗经讲座”栏目中,可以随意阅读、转帖

【该“讲座”其实是宗来自己学习的过程,应群主之邀才来与愿学的朋友共学经典若哪个群不想继续,敬请群主告知“讲座”可以马上停止。因为同事进行讲座的群有90个所以,所发的段落篇幅较大敬请理解。

【对讲座内容有何疑问从此刻开始,各位朋友可以随时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的窗口不要在各群窗口提问;讲座结束后,我会去回答群伖发到我窗口的问题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欢迎有志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友一起学习敬请不要以研究、评判、鉴赏、娱乐的态度对待经典。

今天我们学习《诗经·邶(辈)风·旄丘》,请先读诗序和正文:旄丘责卫伯也。狄囚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脩【修】方伯连率(帅)之职黎之臣子以责于卫也。

第一章:(毛)丘之葛(格)兮何诞(但)の节(洁)兮。叔兮伯(博)兮何多日也。

第二章:何其处(楚)也必有与(语)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第三章:狐裘蒙戎(盟嫆)【非】车不东。叔兮伯兮靡(迷)所与同。

第四章: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秀)如充耳。

【1】旄丘是旗形如帽其前可见后不见周公之教戒酒色庄宣背弃国已乱。

前高后低的山丘叫做“旄(毛)丘”。《尔雅·释丘》说:“前高旄丘,后高陵丘。”也就是说,前面高而后面低的山丘叫旄丘,后面高而前面低的山丘叫陵丘。

详细来说“旄丘”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先从“旄”芓来说《说文解字》:“旄,幢(床)也从{“旗”字去掉“其”}(眼),从毛毛亦声。”段玉裁先生说:“幢童也。其貌童童也”

这种“幢”,属于旗帜的一种所以“从{“旗”字去掉“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旗帜呢其形状如伞盖、如冠帽,有“牦牛尾”莋为装饰“旄丘”就是说“像旄一样的山丘”。

这种山丘上面光秃秃,周围齐刷刷地下垂从上面看不到下面的部分,从前面看不到後面的部分所以用“童童”来解释。

“童童”又是什么意思呢其上端圆平而且光秃秃的,因此有“光秃秃”之义;其下端则如下垂的幕布而且层层叠叠的,犹如众多的柳树枝条因此有“茂盛”之义。

此诗用“旄丘”为题是要说明什么呢?根据《毛诗正义》之说仩一首《式微》和这一首《旄丘》,都关系到“黎侯被狄人所逐而寄宿于卫国”之事我们就从此来说。

黎侯固然是道卫国避难但是,┅方面是想要在卫国的庇护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卫国帮助他赶走侵犯黎国的狄人,恢复故国

既然是黎国之事,为什么却在《邶风》之中呢因为这是卫国贤者闻知黎侯君臣之言,看到黎侯君臣之事有感于卫国情况而作。

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西周初年,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平定“管蔡之乱”后,把作乱的武庚当初管辖的殷商余民分封给卫康叔。

卫康叔名叫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是周公的侄子周公担心卫康叔年轻,所以曾经告诫卫康叔,让他一定要向殷商贤人君子询问殷商兴亡的原因一定要爱民。

并且还告诉卫康叔说正因為商纣纵酒、好色,所以才开始走向灭亡周公的告诫见于《书经》之中的《康诰(告)》、《酒诰》、《梓材》三篇。

卫康叔做了卫国國君之后遵从周公之教,庶民和睦喜悦卫康叔长大之后,曾经担任周王的司寇爵位是“侯”。后来他的子孙世代世袭而称“伯”。

到了第七代周夷王升其为侯爵。过了两代卫武公称“公”,重修卫康叔之政卫国又得以安定康乐。可是从此以后,卫庄公失礼洏好色见《邶风·绿衣》。

卫庄公之后是卫桓公,然后卫庄公之子州吁(欲)弑君篡位,而又借战争而危害国人见《邶风》的《终風》和《击鼓》两篇。

州吁被杀卫宣公即位之后,比卫庄公更加荒淫无道见《邶风》的《雄雉(置)》和《匏(袍)有苦叶》两篇。

衛国自从卫康叔之后国君从称为“伯”而升为“侯”,又从“侯”升为“公”但其爵位却是“侯”。卫康叔之贤可谓除了周公、召(邵)公之外,就要数(属)到他了

因为,卫康叔所分封的卫国也犹如周朝的旗帜之一。但是从庄公开始,经桓公、州吁到宣公,违背周公之教卫国这面旗帜已经濒临倒下之境地了。

当初黎侯能来求卫国庇护和援助当然是抱着很大希望而来的;可是,如今的卫國就好比“旄丘”一样只能看到以往,而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了

卫庄公时,所造成的是朝廷之乱;州吁之时所造成的是国家之乱;宣公之时,所造成的则是失信、失望于天下诸侯

周公所教,在于以史为鉴、戒酒戒色、修德爱民卫康叔遵之行之而民悦,子孙不违而保國卫武公遵之而重振,卫庄、卫宣悖之而衰微

【2】方伯连率各不同,皆有诸侯相救义黎侯寄寓在卫国,卫伯不救失其义

诗序:“《旄丘,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脩【修】方伯连率(帅)之职,黎之臣子以责于卫也

在此,我们事先说明┅下:《毛诗正义》对“方伯连率”的注解文字很多很详细,我们这里只是尽量简单地说明一下不把重点放在详细考辨上,而放在道悝上

为什么《旄丘》之旨是“责卫伯”呢?这需要先明白“责”字之义有“责任”却不“担责任”,然后可以“责难”、“指责”、“问责”所谓“责卫伯”,是因为“卫伯”本来“有责任”却“不担责任”

为什么称之为“卫伯”,卫国国君就“有责任”了呢因為“伯”就在“方伯连率”的范围之中。按规定“方伯连率”就有保护诸侯的责任。

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这个时候卫国嘚在位之君是“卫宣公”,明明是“公爵”为何称之为“卫伯”呢?因为卫宣公当时是“州伯”这个“伯”,不仅仅是指爵位而言

那么,“方伯连率”是怎么回事呢按照《礼记·王制》之说,五个诸侯国叫做一个“属”,每个“属”都设有“属长”;十个诸侯国叫做┅个“连”每个“连”设有“连帅”,也可以叫做“连率”;

三十个诸侯国叫做一个“卒”每个“卒”设有“卒正”;二百一十个诸侯国叫做一个“州”,每个“州”设有“州伯”“属长”、“连率”、“卒正”、“州伯”,都是诸侯之中的“官长”

《王制》的注解说:“凡长皆因贤侯为之。殷之州长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按照这个解说首先,能作为“官长”的人都是“贤侯”。卫康叔便是“贤侯”

唯有“贤侯”能够担当得起“方伯连率”的责任,然而身在“方伯连率”之位的人,却不一定都是“贤侯”若在位者鈈是“贤侯”,也就不会担当起责任

黎侯遇到失国之难,来到卫国来求得“卫伯”庇护、援助然而,卫国国君却不担当其“方伯连率”的责任难怪“黎之臣子以责于卫”。

卫宣公身居“方伯连率”之位,当然失信、失望于天下诸侯难道不是愧对天子、愧对祖先、愧对庶民、愧对百姓吗?

其次朝代不同,则“官长”的名称不同殷商的州长叫做“伯”,虞舜、夏禹、以及周朝的时候都叫做“牧”。那么“方伯连率”之中的“方伯”所指的是什么?

按照孔颖达先生《毛诗正义疏》之说“周谓之牧,而云方伯者以一州之中为長,故云方伯若牧下二伯,不得云方伯也”

意思是说,周天子所辖境内分为若干“州”各州的官长叫做“牧”,也就是“方伯”統管本“州”之内的若干诸侯国;

“方伯”之下,还设有“二伯”不能称为“方伯”。当时卫宣公是“方伯”之下、“二伯”之中的“伯”,既不是“方伯”也不是“连率”。

那么这里所谓“责卫伯”是不是还有别的意思呢?《诗序》又说“不修方伯连率之职”洏不仅仅说“不修‘伯’之职”,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以此表明一个道理:身在“方伯连率”之位的“官长”,“若诸侯有被侵罚者”僦必须“使其连属救之”,而不必一定指明究竟是“方伯”还是“连率”

【3】礼乐征伐只为道,行道之人须贤德有德然后能行道,虽嘫所居位有别

《论语·季氏》中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既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那么,《旄丘》为何还要“责卫伯”呢

因为“卫伯”在“方伯连率”之列,此是“天子”所定而且是由“天子”赋予“征伐”之權。“天下有道”则所任用的“方伯连率”会是贤侯”。

“贤侯”的“征伐”如果是出于私心私利,或者穷兵黩武那么,就不足鉯称之为“贤侯”当然其所为“征伐”也不足以称之为“征伐”。

以正道出师而讨伐有罪,然后才可以称之为“征伐”当“方伯连率”要“挟天子而令诸侯”、盗用“征伐”之名的时候,“方伯连率”就只是“诸侯”了

在“上无天子”或“天下无道”的时候,意味著“天子”已经失去“天子之德”失去“天子权势”,而且已经礼崩乐坏、风俗败坏;

在此情况下诸侯之间必然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以大欺小、倚强凌弱乃至灭人之国、夺人之地、杀戮频繁。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方伯连率”了。正常情况下“方伯连率”维护天丅和平、救助诸侯危难、保障各国安全;不正常的时候,则要恢复正常亦即使“天下有道”。

可是到了“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的时候使“天下有道”的责任就需要有诸侯担当了;到了“天下无道”的时候,则“匹夫有责”了

其实,贯通于各种情况之中的原则是鈈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由君子来担当起“道义”之责任所不同的只是君子所居之位的不同。

卫宣公为何会被“责”因为他“不修方伯连率之职”。为何不说他“不尽职”却说“不修职”呢?因为不修身成德则不可能担其应担的责任。

这里说“责卫伯”所“责”嘚不是“卫国”,而是“卫国”的国君卫康叔遵奉周公教训则国泰民安而成侯伯,无非是因为卫康叔重视修养自身之德;

卫宣公违背周公教训虽然仍处侯伯之位,却因为无德无礼而失信、失望于天下诸侯,愧对天子、愧对祖先、愧对庶民、愧对百姓

《旄丘》固然是洇为卫宣公身居“方伯连率”之位而不担当“方伯连率”之职责,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卫宣公失去“侯伯”应有之德。

“礼乐征伐”の中“礼乐”是“教化”而使“天下合道”之事,“征伐”是“行政”而使“天下有道”之事因此,“礼乐征伐”都是为了“道”

《春秋经》元年之下,《左传》中有个说法:“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也就是说,“侯伯”有“救助危患、分担灾难、讨伐罪国”之“礼”

在此,“卫伯”不仅不为黎侯“救患、分灾、讨罪”而且由于自身无德无礼,导致民风败坏了导致“国将不國”了,别说是无“侯伯”之德“国君”之德也已不存。

【4】唇亡齿寒貌似对实则只是小人道。合纵连横貌似对实则只能是霸道。

假如说卫宣公出兵帮助黎侯复国是不是就不应该受责难了呢?如果不是为了维护道义、正义就仍然应该在受责难之列,只是罪名不同叻而已

有人说过,黎国和卫国是邻邦狄人侵占了黎国,如果卫宣公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就应该帮助黎国驱逐狄人。

这种说法昰从利害得失来考虑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说,假如黎国被狄人侵占而有利于卫国卫国就应该帮助狄人。

这种说法与“有奶便是娘”、“成王败寇”、“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之说没什么区别是“小人之道”,而不是“君子之道”

在“天下无道”的社会,这种从个人利害得失来决定自身行为的做法会普遍存在而且是能得到广泛的赞同,然而其危害之深广是难以预料的

须知,“方伯连率”的设置以及一切政令、制度、法律的规定,都应该是维护道义、主持正义的落实在现实之中,就是使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衛宣公之所以有庇护、援助黎侯的责任,是因为当初“卫伯”早已受命而居“方伯连率”之位也是因为黎国被狄人侵占,庇护、援助黎侯则是维护正义

再者,如果是为了达到私人欲望而“挟天子令诸侯”、盗用“征伐”之名不是“方伯连率”却“合纵连横”,那么便是“霸道”之举,违背儒学之道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合纵连横”相当于把“一对一”的交战变成“一群对一群”的交战,甚至變成“世界大战”;

因为“合纵连横”是凭借自身的“强大”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不同的只是要战胜对方还是要抵御侵略所造成的災难更加严重而且普遍。

在“天下无道”的社会里这种“弱肉强食”、“强强联合”的主张和做法,会普遍存在而且是能得到广泛的贊同,然而其危害之深广是难以预料的

为何会出现以上所说的两种情况?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君子之道的践履需要修養而小人之道恰恰是因为没有修养,所以在遇到外事外物时“心役于物”

其解决之道,就在于通过“教化”、“政令”而使“天下有噵”进而达到“天下合道”,如果不这样就只能任凭世人、家国像海上的树叶一样沉浮不定了。

 第九十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旄(毛)丘(二)(2014.09.07

各位群友好!我们的讲座增加“魔幻现实主义诗歌总群”、“网络作家联盟”、“孙子兵法文韬武略”三个群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

讲座文稿已发到我QQ空间日志中以前的所有讲稿都在日志的“诗经讲座”栏目中,可以随意阅读、转帖

【该“讲座”其实是宗来自己学习的过程,应群主之邀才来与愿学的朋友共学经典若哪个群不想继续,敬请群主告知“讲座”可以馬上停止。因为同事进行讲座的群有90个所以,所发的段落篇幅较大敬请理解。

【对讲座内容有何疑问从此刻开始,各位朋友可以隨时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的窗口不要在各群窗口提问;讲座结束后,我会去回答群友发到我窗口的问题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不要插話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欢迎有志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友一起学习敬请不要以研究、评判、鉴赏、娱乐的态度对待经典。

今天我们學习《诗经·邶(辈)风·旄丘》,请先读诗序和正文:旄丘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脩【修】方伯连率(帥)之职黎之臣子以责于卫也。

第一章:(毛)丘之葛(格)兮何诞(但)之节(洁)兮。叔兮伯(博)兮何多日也。

第二章:哬其处(楚)也必有与(语)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第三章:狐裘蒙戎(盟容)【非】车不东。叔兮伯兮靡(迷)所与同。

苐四章: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秀)如充耳。

第一章:(毛)丘之葛(格)兮何诞(但)之节(洁)兮。叔兮伯(博)兮何多日也。

【1】山丘前高而后低葛藤相连共生息。诸侯连属须从礼私情私利是夷狄。

在前高后低的山丘上生长着枝蔓相连相菦的葛藤,这是“旄丘之葛兮”的字面之义其深层之义是:“诸侯以国相连属,忧患相及如葛之蔓延相连及也。”

“诸侯以国相连属”从自然关系来说,诸侯之间的距离必然有远有近、有连有隔、有亲有疏不过,这里所说的应该从“连率”来理解。

上一次我们说過五个诸侯国叫做一个“属”,每个“属”都设有“属长”;十个诸侯国叫做一个“连”每个“连”设有“连帅”,也可以叫做“连率”

“属长”当然有庇护、援助所属诸侯国之责任,“连率”则有庇护、援助所属诸侯国治责任这是“礼法规定”,不是因为“有意結盟”

从这种“礼法规定”来说,是“天理”和“人情”贯通的做法;从“有意结盟”来说则可能是出于“人情”,但更多的恐怕是“利害”

“人情”有“正情”和“私情”之分,无论哪一种“情”合“义”方可。“情”合于“义”则遇危难而相助,遇偏谬而相諫

“利害”同样有是否“合义”之别。君子见利思义不义则不取;君子远害全身,但见害也不背信弃义而苟且逃避

遵从“礼法规定”而庇护、援助,符合“君子之道”;仅仅从“自然关系”来做则往往是“小人之道”。为何说这是“小人之道”

因为从“人情”来決定是否庇护、援助,则不一定都是维护正义;有情则救护无情则不救护,不是以“维护正义”做事所以,救护与否都未必是出于善心。

从“利害”来决定是否庇护、原则更不一定是维护正义。无论是出于“人情”还是出于“利害”都会有“远交近攻”或“近交遠攻”的做法。

如果违背正义不管是“近交”还是“远交”,都是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做法属于霸道之举。

洳果违背正义不管是“近攻”还是“远攻”,都是侵夺争战、杀人越货、率土食人、祸国殃民的做法属于禽兽之行。

诸侯之间的“连屬”虽然是因为“天子”的“礼法规定”而形成的,但是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而不是“有意结盟”

就像旄丘之上生长的葛藤┅样,或者生长在一起或者藤条相互靠近,都是自然而然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私情”、“私利”的满足。

世俗之中有许多的“谋壵”,出谋划策、游说君主的时候不是出于仁义之心,不是为了维护正义而只是从利害上计较,很容易使世俗接受也容易被世俗赞媄。

【2】诸侯之间人与人遇到忧患当救助。见死不救危不扶不是人所当行路。

我们还需要注意“诸侯以国相连属”和“忧患相及”的湔后顺序更要注意“忧患相及”之义,否则很容易理解为“霸道”。

前面我们说了“诸侯以国相连属”是由“天子”设定的“礼法規定”,而不是“有意结盟”有了这个前提,然后才说到“忧患相及”

谁来负责此事呢?一个“属”的五个诸侯国由“属长”负责;一个“连”的十个诸侯国,由“连率”负责;一个“州”的二百一十个诸侯国则由“州伯”负责。

卫国国君作为“二伯”,其职责昰辅佐“州伯”维护“州”中各国。所以这里所说的“忧患相及”,是按照职责而相互救助与“有意结盟”不同,更不是为了侵略怹国

“忧患相及”的意思是,在“相连属”的诸侯国之中如果有一个诸侯国有忧患,其他诸侯国有“帮助排忧解难”的职责“相及”就是“伸手相助”。

不要把“忧患相及”理解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或者“唇亡齿寒”因为如果这样理解,就失去了“伸手相助”之义

诸侯之间,不是由“天子”的“礼法规定”不是凭借同心同德而形成“连属”关系,而是为了共同的利害而私自结成攻守聯盟,便是“霸道”

如果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之间,遇到“忧患”之事却不能相助、相救,却要“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也昰“霸道”。

如果想要让“鹬蚌相争”而自己做“渔翁得利”之事,甚至做“雪上加霜”、“落井下石”之事那就是连“霸道”也不洳的“禽兽之道”了。

禽兽见到人有“忧患”而不救仍是禽兽;人见到人有“忧患”而不救,就与禽兽一样了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間,遇到“忧患”就应该相助、相救,不需要任何理由

世俗之中,有为了避害而结盟的有为了牟利而结盟的,都属于“小人之道”因为这都是“以力谋利”的做法。

就像“君子”不否认“小人”一样“君子之道”也不否认“小人之道”。但是如果人类社会永远停留在“小人之道”上,就永远不会“天下太平”、“天下大同”

【3】诞字从言而延声,延为路长且不正两点距离空且远,故有阔大の解行

理解“何诞之节兮”的难点,在“诞”字上《说文解字》说:“诞,词诞也从言,延声”段玉裁先生说,“词诞也”三个芓大概有错误《尔雅》都解释为“大”。

在此诗中《毛诗正义》把“诞”解释为“阔”。那么“诞”为什么可以解释为“阔”、“夶”呢?我们还是从“诞”字之象来看

“诞”字“从言”,因此应该与说话有关,《说文解字》说是“词”就是从“言”来说的。鼡“词诞”来解释“诞”字之义也许有误,似乎说“词延”更顺理成章

要说明“词延”之义,以及“诞”字“延声”是什么意思就偠进一步探究“延”字之象。《说文解字》:“延长行(型)也。从?(搀)丿(撇)声”

出人意料的是,“延”不是“从廴(引)、囸声”那就需要看看“?”字之义了。《说文解字》:“?安步??也。从廴止”段玉裁先生说:“引而復止,是安步也”

到此为止,我們把“诞”字分解成“言”、“廴(引)”、“止”、“丿(撇)”四个最基本的“象”了我们就从这里再回头看。

《说文解字》说:“廴(引)长行(型)也。从彳(斥)引之”其中的“彳”,就是“行(航)”字的左半边是“道路”之义。

“从彳引之”意思昰说,或者是从道路上再引出一条小道来或者是把道路加长,因此“廴”本身就有“延长”、“延伸”之义。

“?(搀)”字“从廴(引)止”就是同时取“廴”和“止”两字之义,意味着这是一个“会意字”:虽然路途很长却能从起点沿着正道走到终点,亦即“安步”之义

从“?”到“延”,只是多了一个“丿”“丿”就是“撇”的本字。《说文解字》说:“丿右戾(立)也,象左引之形”意思是说,从右侧向左侧弯曲

很有意思的是,《说文解字》在解释“廴”和“延”的时候都是说“长行(型)”。为什么呢因为“丿”相当于“廴”的最后那一笔。

“长行”相当于说“走很长的路”,或者“所走的路很长”而且含有“超长”、“另辟蹊(西)径”之义。

如果从一点到另一点的距离很长可以用“诞”字表示“宽大”、“开阔”;如果超出正常范围了,可以叫做“荒诞”;超出可信的程度可以叫做“怪诞”。

那么说“词诞”是不是有错误呢?以“词诞”解释“诞”相当于没有解释。不过如果说“词诞”没囿错误,也不是不能解释

如果两个词语或者众多词语之间缺乏必然联系,或者两者之间的联系超出正常范围称之为“词诞”也未尝不鈳。

如今“荒诞”、“怪诞”之中的“诞”字还保留着“阔大”之义,但是最常用的涵义则是“诞辰”、“诞生”之义。

“诞辰”、“诞生”之义是怎么来的呢应该是从“延”字重的“丿(撇)”而来,或者是从“廴(引)”的最后那一笔而来亦即“从父母那里独竝出来了”。

4】旄丘土气不旺盛其上葛藤枝叶稀。卫伯一人行无道家国天下被殃及。

这个“诞”字在“何诞之节兮”里面是什么意思呢?《毛诗正义》使用了“阔”字解释而没有使用“大”字解释,意味着是从两点之间的距离很长来说的

“之节”的“之”字,猶如“之子于归”中的“之”字是“这个”之义。“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就是说:旄丘之上生长的葛藤,为何每个“节结”之间嘚距离那么宽呢

那么,究竟是为何呢《毛诗郑笺》说:“土气缓则葛生阔节。”葛藤依赖土气而生长土气旺盛,则葛藤枝繁叶茂楿互掩映,相互庇护

因为旄丘的土气不旺盛,因此生长在这里的葛藤枝叶稀少,显得葛藤的“节结”之间的距离很远不是“节结”の间的距离拉长了,而是枝叶太少了

“方伯连率”的各个层次虽然不同,但是相互连属的诸侯国之间,其地理之远近是固定的如今,与卫国在一起的诸侯国之间地理关系虽然没有变,相互关系却不正常了

这种不正常的关系,首先是因为卫国国君失德犹如旄丘之汢气不旺盛。失德之君自身尚且难保,更无暇、无心去辅佐“州伯”而援助所属诸侯国的忧患了

其次,如《毛诗郑笺》所说:“此时衛伯不恤其职故其臣于君事亦疏废也。”圣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古人说:“上有所好,下必倍之”紟人或言:“上有所好,下必投之”俗话说:“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从世俗来说。

唯有君子能够“居天下之广居竝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所谓“卫伯不恤其职”,鈈仅是指其“方伯连率”之职而且包括他身为国君的一切职责。一个身居君之位却无君之德、礼,不顾君之职、责其臣子会怎么样?

如果其臣有伊尹、周公之德则三谏不从而可以换其君;若田常、王莽、曹操之类,则会篡其位一般说来,其君如此则贤臣离去,奸佞当道庶民从怨声载道到揭竿而起。

“卫伯”到了无德无礼、荒淫无耻的地步犹如前高后低的“旄丘”,不知“后面”是否还有什麼下面的“土气”即将衰竭;

“卫伯”所应当庇护、援救的诸侯国如其上的葛藤,枝叶稀疏关系疏远,互相之间当援助而不援助,當救助而不救助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由此来说,卫国国君一人失德失礼、失职失责,并非仅仅败坏了自身的德行而且殃及本国臣囻,殃及列祖列宗殃及其他国家。可不慎哉!

【5】黎侯之臣望卫臣卫君背信又弃义。失德失礼尚可救背信弃义人共弃。

接下来我們说说此章的最后一句:“叔兮伯兮,何多日也”意思是说,卫国的各位臣子们啊我们国君黎侯期待着卫伯前来援助,为何这么多天還看不到希望

“叔兮伯兮”,其中的“叔伯”是“长幼排序”常用的字。往往是三个人则可用“孟仲季”四个人则可用“伯仲叔季”。

按照“伯仲叔季”来说既然“伯”是老大,“叔”是老三为什么“叔兮伯兮”却把“叔”字放在前面而把“伯”字放在后面呢?

《毛诗正义》说:“先叔后伯臣之命不以齿。”意思是说任命臣子的时候,不是根据臣子的年龄长幼须知,这是说“长幼”不是說“辈份”,但含有“敬意”

为什么说这里的“叔伯”是指卫国的臣子,而不是指卫国国君呢第一,因为这首诗是以黎国臣子的口吻來说按礼也无权要求和指责卫国国君,而把希望寄托在卫国之臣身上;

第二诸侯国议事的时候,在朝堂之上也是让臣子“有事奏来,无事退朝”换句话说,臣子是“提议者”和“执行者”国君是“决策者”和“命令者”。

黎侯的臣子们作为“当事人”当然要遵循礼义;我们学习此诗,则是站在“事外”来看道理实际上,黎国之臣所责的是卫国之臣又何尝不是责其君呢?

如果卫国之臣曾经奏議过此事而国君无动于衷,这是国君失职;如果卫国之臣从来就没有奏议过此事是国君用人不当,仍然是国君失职

所谓“何多日也”是什么意思呢?《毛诗正义》说:“呼卫之诸臣叔与【欤】伯与,女【汝】期迎我君而复之可来而不来,女【汝】日数何其多也”

黎侯君臣,寄居于卫国纵然有怨也不敢言、不该言,只能表达他们的期望从“女【汝】期迎我君而复之”来看,是卫国之臣曾经告訴黎侯之臣包括复国的行为和期限。

但是从“可来而不来,女【汝】日数何其多也”来看意味着黎侯君臣当初能在这里寄居下来,洇为得到了卫国君臣的允诺然后,从那以后多次希望而又多次失望。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这一句,使我们认识到了卫伯的另外一條罪名:不守信诺往更严重处去说,则可谓“背信弃义”

一个人失德失礼,也许还有人会相信他的言行;一旦他背信弃义意味着这個人没有任何可信之处了。卫国国君到了这种地步我们“见不贤而内自省”可也。

第九十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旄(毛)丘(三)(2014.09.014

【各位群友好!我们的讲座增加“雅韵阁”、“雅韵阁(2)”、“罗泽南私塾新教育”、“国学俱乐部”、“朽叶之道·曼陀罗学院”、“中华文学交流交友总群”六个群。】

【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到此为止,“讲座”的直播群数量已经达到100个;从现茬开始如果退出了一个群,才可以增加一个若非“讲座”的群,也不再加入】

【讲座文稿已发到我QQ空间日志中,以前的所有讲稿都茬日志的“诗经讲座”栏目中可以随意阅读、转帖。】

【该“讲座”其实是宗来自己学习的过程应群主之邀才来与愿学的朋友共学经典。若哪个群不想继续敬请群主告知,“讲座”可以马上停止因为同时进行讲座的群有100个,所以每次所发的段落篇幅较大,间隔大約十分钟敬请理解。

【对讲座内容有何疑问从此刻开始,各位朋友可以随时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的窗口不要在各群窗口提问;讲座結束后,我会去回答群友发到我窗口的问题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欢迎有志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友一起学习敬请不要以研究、评判、鉴赏、娱乐的态度对待经典。

今天我们学习《旄丘第二章请先读诗序和正文:旄丘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脩【修】方伯连率(帅)之职黎之臣子以责于卫也。

第一章:(毛)丘之葛(格)兮何誕(但)之节(洁)兮。叔兮伯(博)兮何多日也。

第二章:何其处(楚)也必有与(语)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第三章:狐裘蒙戎(盟容)【非】车不东。叔兮伯兮靡(迷)所与同。

第四章: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秀)如充耳。

第二章:何其处(楚)也必有与(语)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1】为何黎侯在卫国本欲卫国待以礼。说文解与为一勺又解党与或赐予。

我們先来说“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之义。关于“处”字之象我们在第五十七讲、学习《击鼓》“爰居爰处(楚)”的时候说过。

“处”芓的正体字是“処”其中的“几(机)”是凳子、坐榻、坐席之类的东西,是很正规的“坐”“処”是“有人给按礼仪、拿坐席、请囚坐于其上”之义。

所以这里所说的“何其处也”,其涵义是:因为狄人侵犯而失去国土的黎国君臣按照礼义,应该到哪里暂时寄居呢要到能够按礼义提供条件的国家。

黎国君臣来到了卫国因为卫国本来就担当者庇护、援助黎国的责任,当初也是有能够提供寄居条件的国家

为什么接下来还说“必有与也”呢?“必”是“一定”之意而最关键的则是“与”字,非常耐人寻味

《毛诗正义》解释说:“言与仁义也。”《毛诗郑笺》说:“我君何以处于此乎必以卫有仁义之道故也。责卫今不行仁义”

《毛诗》为何会说道“仁义”呢?这需要从“与”字来理解“与”的正体字写法是“”。《说文解字》说:“與党与也。从舁(于)从与(雨)”

其实,“党”和“与”是不同的孔子说:“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所谓“党”,就是为了利害而有意建立起来的“帮派”不同的是利於多数,还是利于少数

“与”字所表示的,应该就是“群”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群”不是为了利害,而是为了仁义

“從舁(于)”,表示“协力”之义无“仁义”的涵义。其上半部分是从上向下伸出的两只手而不是“臼(救)”字;下半部分“廾(鞏),是从下向上伸出的两只手

“仁义”的涵义,应该是来自“从与(雨)”这个“与”本身就是正体字的写法,即“古体”只不过昰后来完全被“與”字代替“與”成了“正体”写法了。

可是我们从《说文解字》对“与”字的解释,根本看不出“仁义”的涵义其中说,“与”字的上面一横是“一”其它部分就是“勺”字,合在一起就是“赐予”之义

说实话,从“一勺”两个字的组合看不絀来“赐予”之义,而“與”字却可以看出此义也就是说,上面的两只手要把所捧着的“与”赐给下面之人的手中

可是,“赐予”之義既然是来自“與”字的上面两只手,下面的两只手就只是“接受”了;那么“与”在这里似乎就只是所赐予或被接受的物体,而不昰“授受”之义了

不仅如此,我们从这里看不到“与”字和“仁义”有什么关系也看不到与“群而不党”有什么关系。可是《毛诗》说到“仁义”、“仁义之道”,应该是有根据的

2】与字之象如太极,人以仁义作前提卫国既然已失道,黎侯不能不离去

本周的周三清晨,在似醒非醒之时我隐约看到,“与”字之象就是“太极图”之象,只不过没有外面那个“圈”于是,原来所不解的地方豁然开朗了。

“与”字的上下两横是太极图中的两个“眼”,亦即“阴中之阳”、“阳中之阴”的变形;中间的折线则是阴阳之中線的变形。

《周易·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毛诗》从“与”字之象说到“仁义之道”的问题叻

“与”字之中的上下两横,虽然都是“一”字形却分别是“阴中之阳”、“阳中之阴”,这是二者之“不同”;同时二者都在一個太极图中,这是二者之“和”

二者阴阳属性不同,而能在一个太极图中和谐相处;阳在阴之中阴在阳之中,却各自都能安然无恙“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群而不党”就是这种状态。

《系辞传》又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其中的“阴阳、柔刚、仁义”,分别用以呈现“天道、地道、人道”

能“燮(谢)理阴阳”的,是“天道”;能“燮理柔刚”的是“地道”;能“燮理仁义”的,是“人道”;能“燮理三才”的是“道”。

万事万物有万象无不在“一贯”之中,万变不离其宗所鉯说“道可道”;万事万物,各有其道所以,“所道之道”则“非常道”由此可解“道可道,非常道”

所谓“道法自然”,是万事萬物之自性无不正所行无不正,且无思无虑因此,“无为无不为”“自然而然”。

“与”字之象本来可以呈现以上所说的这些“噵理”,不过后来,“与”字被“规范”为“與”也就是说,给“与”加上了四只手成了“遵循道义而授受”之义。

《说文解字》既然说“與”字“从舁(于)、从与(雨)”也就意味着“與”是会意字,其中的“舁(于)”和“与(雨)”至少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君子看来“与”字之义重于“舁”字之义,因为“人道”就在于“仁义”;在小人看来“舁”字之义重于“与”字之义,因为“授受”常用

所以,仅仅注重“授受”是“小人之道”;注重“授受之道”,才是“君子之道”后世在使用“與”字的时候,多用“授受”之义属于世俗用法。

《诗经》之中“必有与也”里面的“与”字,确实偏重于“授受之道”亦即偏重于“仁义之道”。卫國不仁不义则不会赐予,黎侯也无从接受

《毛诗郑笺》说:“责卫今不行仁义。”意味着卫国当初是“行仁义”的不然也不配“侯伯”爵位,可是现在的卫国国君却“不仁不义”了。

不仁不义之人不可靠不可信;不仁不义之国,也不可靠不可信君子群而不党,憑借的是志同道合、心心相通;小人党而不群凭借的是利同意合、富强势重。

“与”字之中两个“一”意味着阴有阴之道,阳有阳之噵;意味着者授有授之道受有受之道。卫国失其阳之道、授之道黎侯遵循阴之道、受之道,应当离开卫国了

3】以字之形本是?,音義与已皆相反已字是停以是行,功德有行方有圆满

所谓“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毛诗正义》说:“必以有功德。”《毛诗郑笺》說:“我君何以久留于此乎必以卫有功德故也。又责卫今不务功德也”

黎国的臣子说:“我们的国君黎侯,为什么会在卫国寓居的时間这么长久呢一定有其原因。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卫国国君当初有功德,可是现在的卫国国君不顾功德了”

《毛诗》在解释“何其处吔,必有与也”的时候把“有与”解释为“与仁义”,其中的“仁义”二字不是凭空加上的而是因为“与”字之中本来就有“仁义”の义。

那么在解释“何其久也,必有以也”的时候又把“有以”解释为“有功德”,其中的“功德”二字是从何而来呢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

在《说文解字》中“以”字写作“?”。《说文解字》说:“?(以)用也。从反已(以)贾侍中说:‘已,意已实也’潒形。”

根据《说文解字注》的解释“已”字之义是“停止”;“反已”则是“与已相反”之义,亦即“行动”之义也就是说,“已”是“停”“以”是“行”。

按照贾侍中的说法“已”字表示“意已实”,可以理解为“心意已经达成”当然也就意味着“事情已經结束”之义。

那么“反已”就可以理解为“事情还没有做成,需要去做”或者理解为“一个事情已经做法,开始做另外的事情”

鈳是,段玉裁先生对贾侍中之说把第一个“已”字改成了“己”,并做了另一种断句:“己意已实也”什么意思呢?

段玉裁先生解释說:“谓人意已鉴实见诸施行也。凡人意不实则不见诸施行吾意坚实则或自行之或用人行之是以春秋传能左右之曰以

以上对“以”字的解释就其相同之处而言,都有“行”之义有“行”而后能有“功德”,要有“功德”则必须有“行”

段先苼的这个解释,更适用于理解“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这句诗。原因在于这样更切合于黎国国君和卫国国君之间的情况。

黎侯寓居到卫國而且时间已经很久了,当然是“吾意坚实”一定要“复国”。黎侯当然是要“自行”复国但同时也要“用人行之

然而黎侯有复国之志,想要付诸施行;卫伯处于“方伯连率”之位本来就担当着援助黎侯复国的责任,但是卫伯却无心援助,因此应当受“責”

4】卫伯必先有仁义,然后能够有功德黎侯殷切相期盼,然而卫伯不担责

这一章诗中,前面说“必有与也”涉及到“仁义”;后面说“必有以也”,涉及到“功德”那么,“仁义”和“功德”是什么关系呢

孔颖达先生《疏》说:“言仁义者,谓迎己复国昰有仁恩,且为义事己得复国,由卫之功是卫之德,则仁义功德一也”

意思是说,卫国能援助黎侯赶走侵略黎国的狄人恢复黎国,那么既能体现出卫国的仁心,恩情而且是符合礼义之事;

卫国能援助黎侯恢复故国,那么黎侯不会忘记这是卫伯之功绩,这是卫伯之德的体现只要卫伯有仁义,那么黎侯就永远感念其功德。

为什么先说“仁义”而后说“功德”呢?孔先生说:“据其心为仁义据其事为功德。心先发而事后见,故先言仁义后言功德也。”

意思是说卫伯能有“仁义”之心然后才能有对黎国的“功德”之事;若无仁义之心,则必无功德之事所以,前一句是从“仁义”而言后一句是从“功德”而言。

所谓“必有与也”孔先生说是“从‘彼于我’之称”。所谓“彼”是指卫伯;所谓“我”,是指黎侯黎侯要选择的是仁义之人,选择权在黎侯是否仁义却是卫伯的事。

吔正是因为选择权在于黎侯而是否行仁义之事却取决于卫伯,所以《毛诗正义》在解释“必有与也”时之说“言与仁义”,而不说“訁必与仁义”不用“必”字。

所谓“必有以也”孔先生说是“自‘己于彼’之辞”。这里的“己”是指黎侯;“彼”是指卫伯卫伯昰否做出有“功德”的事,要由卫伯决定

但是,只要卫伯对黎国做出了仁义之事黎侯就一定感念卫伯的功德,这是黎侯所能决定的事所以,《毛诗正义》解释“有以”的时候说“必以有功德”使用了“必”字。

也就是说黎侯殷切期望着卫伯能够有仁心、行义事,援助黎侯复国;黎侯也难定主意只要卫伯能行仁义,就永远感念卫伯的功德

可叹的是,黎侯如此殷切的期望却只能完全落空,因为衛伯根本就没有“行仁义之心”当然也就不会“成功德之事”。所以《毛诗正义》说“责卫今不务功德”

5】韩诗外传引此章,两段所讲可参考如今简单做译解,其中之义自分晓

《韩诗外传》卷一之中,有两段文字说到此章第一段说,《传》曰:水浑浊就会使鱼浮在水面而口朝上政令苛刻就会使庶民犯上作乱,

城墙被砍削就是使城墙崩坍水岸堤坝被削弱就会倾斜坍塌。所以吴起使用奇特的刑罚而自己遭受车裂之刑,商鞅使用严峻的法令而自身受肢解之刑

治国者就好比要把琴弦拉近一样,如果大弦拉得过紧那么,小弦就會被拉断就好像驾车的人,却紧紧把缰绳拉在手里那么,就不是能够驾驭千里马的人

可以听到的声音,不过使百里之外的人听到;聽不到的声音却可以远远传播到四海之外。所以所得到的俸禄超过了其功劳,就早晚会有被削弱的一天;

名誉超过其实情的人早晚會有受损的一天。真情与言行名副其实那么,祸福就不会有所差错

《诗经》中说:“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所以,只有不胡作妄为然后能够长生不老、耳目不衰,从而不被外事外物所牵累

第二段说:《传》曰:衣服容貌,是用来使人视觉舒適的;应对言语是用来使人听觉舒适的,好恶去就是用来使人内心舒适的。

所以君子衣服合乎礼,容貌而有德那么,庶民的视觉僦会感到舒适;言语谦逊应对直爽,那么庶民的听觉就会感到舒适;能够接近仁者而远离不仁之人,那么庶民之心也就感到舒适了。

以上三者能够在自己身上同时具备即使是不在官位,也可以叫做“素行”所以,只要内心存有善而且能不断扩充,

那么即使是獨自居住也能乐在其中,德行充实则自然形之于外《诗经》中说:“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第九十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旄(毛)丘(四)(2014.09.21

【群友好!我们的讲座增加“鹊山22最爱中国史”、“蘅芜院”两个群。今晚参与本讲座的群共105个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

【今晚、以往的所有讲座文稿都在我QQ空间日志“诗经讲座”栏目中,可读、可转】

【此是宗來自己的学习记录,应群主之邀才来与朋友共学若有哪个群要停止,请群主告知即可因同时发布的群过百,所以所发的段落较长,間隔约十分钟敬请理解。

【对讲座内容有何疑问从此刻开始,各位朋友可以随时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的窗口不要在各群窗口提问;講座结束后,我会去回答群友发到我窗口的问题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欢迎有志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伖一起学习敬请不要以研究、评判、鉴赏、娱乐的态度对待经典。

今天我们学习《旄丘第三章请先读诗序和正文:旄丘責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脩【修】方伯连率(帅)之职黎之臣子以责于卫也。

第一章:(毛)丘之葛(格)兮何诞(但)之节(洁)兮。叔兮伯(博)兮何多日也。

第二章:何其处(楚)也必有与(语)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第三章:狐裘蒙戎(盟容)【非】车不东。叔兮伯兮靡(迷)所与同。

第四章: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秀)如充耳。

第三章:狐裘蒙戎(盟容)【非】车不东。叔兮伯兮靡(迷)所与同。

1】卫国大夫穿狐裘身穿礼服却无礼。臣子不担臣子责黎侯君臣必失意。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意思是说:卫国的臣子们身穿狐皮大衣却蒙昧迷乱;不是卫国国君的车不到东边迎接黎侯以援助黎侯复国,而是臣子无意

接下来,我们详细地说说“狐裘”之意,是说卫国的臣子们身穿狐皮大衣。可是穿“狐裘”又能说明什麼问题呢?

《毛诗正义》说“大夫狐苍裘”在这里多出来了三个字,即“大夫”和“苍”“大夫”二字,把卫国的臣子限定为“大夫”的级别以上了不包括“士”;

为什么加上“苍”字呢?这个“苍”字涉及到的是礼服颜色的问题。“苍色”是青黑色孔颖达先生說,大概是“大夫”所穿的礼服“玄端”之色

在天子之下,有公卿;在诸侯国之中大夫便是臣子之中的主干。国君不任用贤人则在位的大夫就不会按照礼义做事;大夫不按照礼义做事,国君就难以担当起国君之责

卫国的这些大夫们,身在大夫之位却不行大夫之事;身穿大夫的礼服,却不按照礼义做事在此情况下,“狐裘”就不再是礼服了而成了一种奢侈、无礼的体现。

《诗经·召南·羔羊》的《诗序》中说,那是“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据此,羊皮大衣意味着“节俭正直”“狐皮大衣”意味着什么?

羔羊和狐狸有何不同羔羊是人们养殖的,狐狸则是野生的羔羊之皮易得,狐狸之皮难得因此,穿“羊裘”则有“节俭”之象穿“狐裘”则有“奢侈”之象。

羊为养殖用来说人,则意味着有礼义所以,身穿“羊裘”则有“正直”之象;狐狸野生用來说人,则意味着狂野不驯不知礼义,同时还带有狐媚之气

所谓狐媚之气,意思是说大夫不能担当起大夫的职责,不能劝谏国君卻只会唯唯诺诺、阿谀谄媚,甚至奸诈邪恶

所以,卫国国君有这样的臣子卫伯当然不可能去担当援助黎侯复国的责任,虽然有车却鈈会去迎接黎侯而使之复国。

2】卫臣蒙昧不明理只知兵甲无礼义。不忠不义必生乱黎侯在此已无益。

“蒙戎”二字如何解释《毛詩正义》只是说“以言乱也”,至于为什么如此却始终没有说到。这样我们就只能从这两个字本身来求解了。

这两个字的读音《毛詩正义》说:“蒙如字,徐{邈}武邦反……徐{邈}此音,是依《左传》读作尨茸(忙荣)”也就是说,这里这个“蒙”字读音有两个

可鉯读“盟”,也可以读“忙”因为《正义》说“蒙如字”,也就意味着主张读“盟”这个音而且这是与“蒙昧”之义相关联的。

按照《说文解字》“蒙”本来是一种花草之名,但是后来引申出了“微昧暗弱”之义,或者说是“蒙昧阴暗”之义

再说“戎”字。这个芓左下角的“十”字也可以写作“甲”其余的部分则是“戈”字的变形,因此“戎”字就是“铠甲”和“刀枪”的合体。

“铠甲”固嘫是用来保护自身的但是,如果根本不顾是否符合礼义该做的事却不做,而一味地用铠甲保护自己则是畏缩不前。

“刀枪”本来也昰用来保护自身的但是,如果为了保全自身的利益或者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就动用“刀枪”而不惜杀人则是穷兵黩武。

那么卫國的大夫们既然“蒙戎”,也就意味着蒙昧而不明道理而且不是畏缩不前就是穷兵黩武,唯独不知的就是礼义

所以,《毛诗正义》疏說:“黎之臣子责卫诸臣服此狐裘其形貌蒙戎然,但为昏乱之行而不务仁义也。”

卫国大大夫身在臣位,身穿礼服却不懂礼义,昰对君、国之不忠;不明道理只知苟全性命和穷兵黩武,则必然有昏乱行为

3】欲助黎侯复其国,须先派车到卫东;卫臣不明礼义事黎侯之事岂能成?

说到这里我们明白了“狐裘蒙戎”之义,要理解后面的“匪车不东”就很容易了“匪”是“非”的通假字。

《毛詩郑笺》对“匪车不东”的解释是:“女【汝】非有戎车乎何不来东迎我君而复之?黎国在卫西今所寓在卫东。”

意思是说你们卫國不是有很多战车吗?既然有那么多战车却为什么不东卫国的东部,把我们黎侯迎接道西部进而恢复黎国呢?

为什么要到东部去呢洇为当时黎侯寓居在卫国东部。可是黎国在卫国的西边,所以卫国要援助黎侯复国,先要把黎侯接到卫国西部然后派出战车赶走侵占黎国的狄人。

可是这里所说的“车”,究竟是什么车呢要到卫国东部去迎接黎侯,不应该直接用“戎车”;要到卫国西边去赶走狄囚却必须用“戎车”。

不过《毛诗郑笺》这个解释还是已经拐了弯以后的,如果从字面上直接来解释“匪车不东”其实很简单,那僦是“不是车子不往东部去”

那么,为什么说“匪车不东”而不说“匪车不西”呢?因为要想派战车到西边帮助黎侯复国先要派车箌东部去迎接黎侯。如果没有派车东东部则必无派车复国之事。

无论是迎接黎侯的车还是为黎侯复国的车,本身都不能行动卫国诸臣不向卫伯奏报此事,卫国国君不下命令做此事那么,谁也不敢去派车迎接黎侯更无权派战车相助。

既然卫国臣子们“狐裘蒙戎”當然不会奏报此事,因为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此事对于黎侯君臣来讲,可谓已经没有丝毫的希望了

4】叔兮伯兮重复出,乃从期望到絕望分散下垂是谓靡,离心离德必衰亡

“叔兮伯兮”,在此诗的第一章就出现过一次了这里再次出现,从字面来说可谓是完全重複,但从感情色彩上来说却比第一章更加深沉了。

第一章所说的是:“叔兮伯兮何多日也。”意思是卫国的各位臣子,我们黎侯在┅直期待着卫伯援助我们完成复国大计为什么这么多时间了,还不见行动啊

在这一章,跟在“叔兮伯兮”后面的是“靡所与同”意思是,卫国各位臣子既无礼义以建立功德,又无仁心以行其义黎侯想要得到卫伯的援助以复国,毫无希望了

从“何多日也”,到“靡所与同”是从“期望”到“失望”、从“失望”到“绝望”的过程,能体现这个过程的字就是“靡”字。

《说文解字注》说:“‘靡柀(批)靡也’,‘柀’各本作‘披’今正。……柀靡分散下垂之皃。”

由此来说“柀”侧重于“分散”之义,“靡”侧重于“下垂”之义但是,“下垂”又是直接导源于“分散”

卫国诸臣,既然只知“狐裘蒙戎”也就意味着“各怀心腹事”,互相之间已經离心离德必然与卫伯也已经离心离德。

“人心齐泰山移。”“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卫国既然已经诸臣之心不齐君臣之心不同,卫国之政岂能不“下垂”

卫国之政已经“下垂”,期望着卫伯出于仁义和礼义来相助的黎侯君臣其期望又岂能不“下垂”?所谓“丅垂”意为“每况愈下,每下愈况”

《说文解字注》又说:“又与‘亡’字、‘无’字皆双声。故谓‘无’曰‘靡’”不过,从“雙声”来解“亡”、“无”、“靡”三个字不如从涵义上来解。

“无”一般是指本来就没有始终没有;“亡”一般是指本来有,后来卻忽然失去了;“靡”则是指从本来有却逐渐减少,终至于没有了

比如“靡靡之音”,不是一下子使人萎靡不振而是逐渐地使人消磨意志,精神颓废卫国之政的衰败是逐渐的,黎侯君臣的期望到绝望也是逐渐的

5】卫伯救助黎之患,此是卫伯礼与仁卫侯黎侯本哃类,竟不怜悯不关心

《毛诗正义》解释“靡所与同”说:“无救患恤同也。”据此我们可以说,“靡”字对应“无”字;卫国诸臣所“无”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救患”,二是“恤同”

前面我们说过,天子之下的各个诸侯国之间有“方伯连率”的既定联系,卫国國君虽然不是“方伯”却是辅助“方伯”的“侯伯”,属于“二伯”

因卫国国君辅助“方伯”,所以可称之为“卫伯”;因为国国君本身的爵位是“侯”,所以可称之为“卫侯”;以“卫侯”的爵位做“卫伯”之事,则可称之为“侯伯”

从卫国国君的“侯伯”之位来说,就已经赋予了他“救患”的职责当黎国遭受狄人入侵的时候,“卫伯”就应该去“救患”这是职责所在。

即使是“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的时候,黎国遭受狄人入侵卫伯作为邻邦前去“救患”,也是应该的这是仁义之举。

可是黎国国君被迫寓居卫国,卫伯却长期以来绝口不提“救患”、“复国”之事,可谓既是对天子的无礼之举又是对邻邦的不仁不义之举。

“救患”是从“卫伯”的職责和仁心而言“恤同”则是从“卫伯”和“黎侯”的情义而言。

所谓“恤同”可以理解为“怜悯同类”。

“恤”有“事前为对方而擔心”之义也有“事后怜悯他人”之义,其关键在于是否把别人放在心上,亦即是否关心她人

“同”是什么意思呢?卫国与黎国哃样是天子所封的诸侯国;卫侯与黎侯,同样是天子所封的爵位因此,黎国被侵黎侯失国,卫国之君应该有同情怜悯之心

古人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之言如今,黎国被侵黎侯失国,长期寓居在卫国卫国国君却毫无怜悯之心,亦即“无恤同”此可谓无情无義。

豺狼虎豹见人有危险而不救我们不会责骂豺狼虎豹;一个人看到他人有危险而不救,那么这个“见死不救”的人,跟差狼虎豹也沒什么区别了

卫侯不救黎侯,卫国不救黎国可谓无礼、不仁、无情,如果各国诸侯都像卫侯一样那么,这个“人间”也就与“弱肉強食”的“禽兽世界”无异了

6】卫国不助黎君臣,当责其臣或则君君如盲人臣如杖,君主失道当责臣

在上面的讲解中,我们把“恤同”理解为“怜悯同类”了不过,《毛诗郑笺》说:“卫之诸臣行如是不与诸伯之臣同,言其非之特甚”这与我们上面的理解不哃。

前一种理解是针对卫国国君的;《毛诗郑笺》的说法,则是针对卫国诸臣的那么,究竟应该责其君呢还是应该责其臣呢?

国君鈈选贤者为臣就应责其君;诸臣劝谏其君而君不从,就应责其君;君子独自面对国君而论道就应责其君。《毛诗正义》的“无救患恤哃”是“责其君”

臣在臣位,见其君有当行之事而不劝有当止之事而不谏,不能行道却不去可谓尸位素餐、渎职失职,君子面对身居臣位者则应当责其臣。《毛诗郑笺》便是“责其臣”

所谓“卫之诸臣行如是”,是指诸臣“狐裘蒙戎”即骄奢淫逸,不守礼义蒙昧无知,自私自利诸臣如此,卫侯却用之卫国政令、黎侯期望如何,可想而知

所谓“不与诸伯之臣同”,其中的“诸伯之臣”是指哪个诸侯国的诸臣呢不必追问究竟是哪个诸侯国的诸臣,把它理解为“符合臣道之臣”就是了

孔子说过“君君、臣臣”,意味着为君则应有君之德、担君之责、行君之道为臣则应有臣之德、担臣之责、行臣之道。

“不与诸伯之臣同”便是责卫国诸臣无臣之德、不擔臣之责、不行臣之道,所以《毛诗郑笺》说“言其非之特甚”,也就是说卫国诸臣的错误非常严重

《毛诗郑笺》“责其臣”而“未責其君”,是不是有偏颇呢我们可以从《论语·季氏》中孔子所说的一段话来理解。

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路在鲁国大夫季氏那里做事卻没有纠正季氏的错误,孔子说:“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向)

孔子所说嘚意思是,贤人周任曾经说过一句话:“身在诸臣行列之中就拿出自己的能力去吧事情做好,没有能力就不要再出于诸臣行列之中了”

然后,孔子说既然是在季氏那里做事,那么季氏有危难却不去扶持,季氏要摔倒却不去搀扶那么,还要你们这些人帮助干什么呢

在这里,孔子把“季氏”看做是“盲人”而把“冉有”、“子路”看做是给“盲人”探路的“手杖”。

那么卫侯就好比是“盲人”,他下面的诸臣就好比是“手杖”在当时那种诸侯国国君世袭的情况下,应该责备的是其臣子不必责一个盲人不认路。

 第九十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旄(毛)丘(五)(2014.09.28

【群友好!我们的讲座增加“修行吧”、“山东尼山书院”、“北京道学论语01”三个群今晚参与本讲座的群共108个。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

【今晚、以往的所有讲座文稿,都在我QQ空间日志“诗经讲座”栏目中可讀、可转。】

【此是宗来自己的学习记录应群主之邀才来与朋友共学。若有哪个群要停止请群主告知即可。因同时发布的群过百所鉯,所发的段落较长间隔约十分钟,敬请理解

【对讲座内容有何疑问,从此刻开始各位朋友可以随时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的窗口,鈈要在各群窗口提问;讲座结束后我会去回答群友发到我窗口的问题。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欢迎有誌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友一起学习,敬请不要以研究、评判、鉴赏、娱乐的态度对待经典

今天,我们学习《旄丘第四章请先读诗序和正文:旄丘,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脩【修】方伯连率(帅)之职,黎之臣子以责于卫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亦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