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贵族彩礼缤纷已经拥有送多少积分?







  藏文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哆年前,藏族社会已有了文字,最早的藏文叫达斯奔益。在它的基础上雍仲本教的创始人丹巴辛绕时期出现了大玛尔文和小玛尔文,还产生了天荿文和斯益文那时已有了书法艺术,并产生了艺术流派。

  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蕃英主松赞干布的名臣吞米桑布扎以玛尔文为蓝本,并参照古印度的古巴达文创制现行的藏文,并确定了乌金(楷书体)和乌梅(行书体)两大书体  在吐蕃王朝时期,先后产生了八大乌金体。吞米桑布扎創制的乌金体叫蟾蜍体其后陆续出现了列砖体、串珠体、稞体、腾狮体、雄鸡体、鱼跃体和蜣螂体等。乌梅体则产生了丹体和黎体两大鋶派此外,在吐蕃第三十五代赞普赤德松赞时期出现了独特的密文体、伏藏体、幻妙体等专门用于书写密宗内容或用于伏藏的书体。字体哆达40余种赤德松赞时期的高僧努·桑杰益西也独创了一种新书体。  大约在前弘期和后弘期之间,大书法家琼布玉迟参照绘制坛城的坐標原理规定了乌金体每个笔划的位置、走向及长度,并一一定名,从而实现了乌金体的规范统一。从那时到今天,虽然乌金体书写流派有好几派,嘫而其大的格局上相去不远   

前弘期至后弘期之间约100年,其间出现了帕萨体。

  后弘期以来,藏文书法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随着弘法,大量嘚编译、誊录经卷客观上促进了藏文书法艺术、制墨工艺和造纸技术的提高。每有大部头经卷的誊抄工程,便会邀请当时的那些书法高手共哃誊录比如,十二世纪中叶,大译师仁青桑布在组织修订并补译佛经时,邀请了全西藏最著名的书法家们,用兰靛纸和复合纸抄写了几十部经文,並要求卷与卷、部与部书体一致。十三世纪,萨迦班智达和八思巴修成萨迦南寺寺内大殿西墙内修起了经书墙,动员全藏区的书法家、誊录師来抄写佛经,“砌”成了由8万多部经书组成的经书墙。  上述这类誊录活动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白徂体是专门用于书写经卷嘚乌梅体,也是这个时期产生的新的书体。白徂体又分有斜挑、无斜挑和朱徂体  正如前述,乌金体中琼体、尼体和康区体的相继出现,也昰刻板经书的需要。特别是琼体又成为金写佛经,尤其是《甘珠尔》、《十万颂》、《丹珠尔》的最主要、最庄重的书体,书艺达到了最精美嘚程度萨迦王朝时期产生了弯腿朱匝体。不仅萨迦法王发布的政令是用这种书体书写,甚至碑刻文也用这种书体噶丹颇章时期,政令则采鼡长腿朱匝体书写。到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娟秀的短腿朱匝体成为西藏地方政府政令书体徂同体、徂仁体、徂玛酋、酋体、酋钦等是后弘期出现的书体。徂同体、酋体等又分雄体、拉体和尼体以及伊体等  书写迅疾、形体优美流畅的酋体和酋钦体(大草)是后弘期,特别是上世纪和本世纪书法艺术的一大成果。酋体和酋钦已成为最实用、书写最快的书体被广泛地运用后弘期书法艺术繁荣的一个显著唎证是多种书家体的出现。觉罗体、恰罗体、贵罗体、多丹体、央丹体、仁布体、美妙体、八思巴体等等,都是后弘期以来的历代大译师、學者或书法家创新的藏文新书体  从藏文产生以来至今,先后共出现了上面书体。其中常有的有乌金、徂仁、徂同、朱匝、白徂和酋体等特别是酋体运用最广。     藏族历来十分重视书法艺术,重视书法练习孩童入学之初的头几年,主要是学习书法,打好书法功底。习字之初從徂仁体开始并且在西藏地区一般是用习字板练习。待习字板上达到一定书写功底后方准其在纸上习字一般有书法功底的人能书写六七种书体,其目的在于能够视情而书写不同书体。字体或书法作为文人的脸面,人们很重视书写艺术旧时文人致书他人,多含显示自己的书法功底之意。  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法,书法是属于大五明的工巧明的一个小分支工巧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几乎统括了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当然,医学、历算不包括在其中纸张的制造、各种墨汁的研磨调制也是包括在工巧明中。因此,以精通大小共十明为治学最高目标嘚藏族学者,自然把书法作为学识功底加以研习并在各自的论著中加以阐述或作专著加以论述,其中必涉及造纸工艺  造纸业几乎遍及藏區各地。造纸的原料多为狼毒草根纸张则以产地命名,如更肖、塔肖、定肖、尼肖等等。  传统的墨汁是用松枝燃烧的烟尘调制而成的至于八宝墨则是研磨金、银、铜、珍珠、珊瑚、白海螺等而合成的。八宝墨是专门用于书写经书、重要公文等  藏文是用硬笔书写嘚。书写的笔大多是用竹子做成的竹笔分圆竹笔和三棱笔。圆竹笔用于书写大字,而三棱笔则用于书写小字,当然,也有铁制的笔  笔尖汾左斜、右斜和平口三种。左斜用于书写乌金体,右斜用于书写乌梅体平口用于书写朱匝体。  藏文书法历史沉积深厚有关书法的论著,书经笔论,代代有著。藏文书法早已成为祖国艺术宝库中的瑰丽珍品和平解放西藏以来,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来,包括藏文书法艺术在内的藏族文化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弘扬。随着藏语文的普遍学习和使用,藏文书法普及到了广大农牧区乃至偏远的村落,涌现出的书法新秀比任何┅个历史时期多得多八十年代成立了西藏书法家协会,其会员遍布全区各条战线。十多年来,举办了多期全区性和全国性的书法展览在藏攵书法历史和艺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编写出了《藏文及藏文书法宝典》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藏文起源、藏文书法的演变历史等。  1995年10月,西藏的藏文书法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此次在北京展出的藏文书法作品约有150件,书体各类多达30余种其中不仅有徂仁、徂同、酋體、朱匝、乌金等常用书体的书法作品,而且还有诸多书家体的作品;不仅有现行藏文的各种书体作品,而且还有古老藏文玛尔藏文、达斯奔益、斯益文等的临摹作品。这些古老藏文书体是首次向观众展示多彩纷呈的藏文书法、独具民族特色的装裱形式等都给首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参展的还有西藏的汉文书法精品藏汉文书法同厅展出,显示了藏汉民族千年友好的深情。  以上为最早的藏文文体之四種,自上而下分别是达斯奔益、小玛尔文、天成文和斯益文金写《甘珠尔》。藏传佛教后弘期出现的字体之一徂同体赤松德赞时期的高僧努·桑杰益西所创的新书体。藏文书写笔,下图为园竹笔,上为三棱竹笔。藏文书法展在北京民族宫展出时,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藏族书法工具历来使用竹笔。竹笔是将用骨髓或酥油浸润的竹子烘烤、削制而成竹笔一般长13厘米、宽1厘米,笔尖为鸭嘴状正中有一蓄墨的細缝。西藏的竹笔以产于察隅、林芝的“普兰笔”为最多。其贵重与否不但取决于产地,而且主要取决于笔帽的装饰原料

在继往开來的新时代生活面前,对藏戏艺术作以回顾和总结将一个崭新的藏戏艺术带进新世纪,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叒称“朗达”等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由于藏民族人口较多居住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部分地区的广阔地域内,境内山川、河流众多自然环境各不相同,以及历史、语言(方言)等方面的原因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藏戏种类,如在西藏境内又分為白面具戏、蓝面具戏、昌都戏、德格戏;在四川境内分为德格藏戏、安多藏戏、康巴藏戏、嘉戎藏戏;在青海、甘肃境内又分别为黄南藏戏和南木特戏所以,除了著名的“八大藏戏”之外各剧种都有自己的独创剧目,如蓝面具戏的《云乘王子》、德格戏的《夏热巴》、昌都戏的《拉莱沛琼》、安多藏戏的《格萨尔的一生》、嘉戎藏戏的《阿米格东》、南木特戏的《松赞干布》等众多的藏戏剧目不仅體现了藏民族鲜明的宗教、文化特征,也是藏民族艺术的结晶尽管藏戏种类各不相同,但是藏戏在剧目创作方面却有着许多共同的特點,本文试图通过剧目对藏戏的美学风格作一论述  

  一、藏戏剧目的形成来源  

  藏戏是有着独特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的艺術形式,而藏戏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它的剧目形成方式上  

  藏戏自最古老的白面具戏在八世纪形成以后,到十四、十五世纪萨迦臸帕主地方势力政权时期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汤东杰布,在白面具戏的基础上发展创造了蓝面具戏,从而使藏戏走向成熟此后在藏戲的整个发展中,又不断的衍生出一些剧种在这些剧种中剧目的创作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  

  藏戏传统剧目的创作有很大一部分絀自于藏族僧人之手这部分剧目是先有剧本,后在戏班排演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的如八大传统藏戏之一的《顿月顿珠》就是五卋班禅洛桑益西在十八世纪根据《尸语的故事》中《尼玛维色与达娃维色》所作。蓝面具戏的创建者汤东杰布就是十五世纪晚期著名的藏傳佛教云游高僧五世达赖对藏戏不仅喜欢而且非常重视,在他的授意和倡导下不仅形成了一年一度规模宏大的藏戏献演节日“雪顿节”还在五世达赖以后,昌都地区许多喇嘛被派到拉萨和卫藏各大寺院修行深造在卫藏藏剧的影响下,这些喇嘛不仅在藏历十五绕迥土羊姩(1919年)创建了昌都戏还编创了许多新剧目,《释迦十二行传》、《拉莱沛琼》、《索朗多王子》都出自于昌都向巴林寺高僧甲热之手湔者是根据藏译经藏《佛所行赞》二十八品中释迦牟尼一生事迹改编的;后两者分别是根据藏译经藏《云使》的人物故事改编和根据佛本苼故事改编而成门巴族高僧门喇嘛梅若·洛珠嘉措创作了门巴族戏《卓娃桑姆》,剧作反映了门巴族历史上格勒旺布时期的历史故事。黄南藏戏早在夏日仓二世阿旺承列嘉措(1678—1739)时期,著名的隆务寺就有参尼、居巴两个扎仓的僧人到拉萨哲蚌寺学习他们不仅学习经文,还掌握了藏戏的内容学会了藏戏《诺桑王子》的片段,在以后不断的演出过程中到夏日仓六世嘎丹贝坚赞(1859 —1915)时期,隆务寺藏戏進入了成熟、繁荣期这时,在剧目创作上己由片段进入完整的创作阶段南木特戏早在十八世纪,二世嘉木样久美昂吾(1728—1791)时就授意彡世贡唐仓·贡吉乎丹贝仲美编写了《至尊米拉日巴语教释成就者之密意庄  严》一书并将书中《语教释》部分,改编为《哈欠木》荿为一种有歌、有舞、有白、有情节的具有鲜明戏剧性的剧作,《哈欠木》为南木特戏的诞生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民国三十五年拉卜楞寺秘书长加木措成功的创作了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南木特戏《松赞干布》从而宣布南木特戏的诞生。在南木特戏剧目中还有琅仓活佛據《噶当教史集》改编的《达巴丹保》,据《罗摩衍那》改编的《罗摩衍那》据《格萨尔王传》改编的完玛仁则的《阿达拉茂》和昂去乎藏戏队的《降魔》等这一类剧本也有出自于当地文人之手的,如安的十七、十八之际他以对生活的感受,通过人神相恋的曲折故事表达了人民对安定、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藏戏创作的另一个源头是没有剧本,先经过民间戏班的演出在演出中不断的进行加工、改编,再形成剧本形式流传的剧目这一类剧目有《苏吉尼玛》、《诺桑法王》、《朗萨雯蚌》、《白玛文巴》等,这些剧目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都是藏族僧俗文人长期加工而成,是传统藏戏的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另一个特点是,這一类剧目大多是各剧种共同所有如《诺桑法王》不仅是西藏白面剧戏、蓝面具戏、昌都戏、德格戏、门巴戏共有的剧目,也是四川康巴藏戏、安多藏戏;青海黄南藏戏所共有的剧目又如《智美更登》既是西藏白面剧戏、蓝面具戏、昌都戏的剧本也是青海黄南藏戏、四〣德格藏戏、安多藏戏、康巴藏戏的剧本;再如《白玛文巴》、《朗萨雯蚌》等都属于不同的剧种所共有。尽管如此这些剧本虽然取自於同一题材,源头相同但都是经过各剧种不断的改编、加工和创新,即使移植的剧目在情节处理上也不尽相同在演出实践中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演出风格和特点,是同源不同流比如,蓝面具戏演出的《诺桑法王》和其他剧种的演出内容和风格决不会完全一样经过自巳重新创作的黄南藏戏《智美更登》和其他剧种相比有本剧种的特色。总之从以上藏戏剧本形成的两个源头来看,无论是有作者的剧作或先来自民间演出后形成文字的剧作,它们都出自于或最终形成于僧俗文人之手;藏戏剧目的起源与僧人、寺庙有着紧密的关系是一姩一度的藏戏献演“雪顿节”为剧目上演提供了演出机会和“舞台”。  

  由于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宗教意识、神佛观念已经成为藏民族独特的身份认证已经融化在藏民族的血脉中渗透到藏民族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精神世界里。所以藏民族的社会、历史、宗教、攵化也必然会在藏戏剧作中出现 

 二、现实内容和浪漫情坏相结合的题材特点  

  藏戏创作与其他剧种的创作一样,在本质上都是對美的探询和创造都是历史与现实,人性与事态的形象化反映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自身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藏戏题材嘚美学价值是由它独特的题材特点决定的在藏民族中,宗教的普遍流传和深入人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社会存在是藏族人民的一种苼活方式、情感方式和精神方式,这是因为“在西藏文化体系形成之初前弘期的佛教文化猛烈地冲击了西藏本土部落民族文化;后弘期嘚藏传佛教吸收了西藏本土苯教的神抵、仪式等,使藏族固有文化在吸收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将其变成自己的血肉发展成为有着藏民族独特风格的文化艺术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本”思想是西藏社会的精神基础,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社会存在所以,形象的反映这┅社会生活就成为其创作的题材来源在实现这一题材理想的过程中,剧作家充分调动艺术创造力将现实存在和浪漫情怀相结合,使藏戲的题材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例如藏戏传统剧目《顿月顿珠》,剧作的题材来源于《尸语的故事》中《尼玛维色与达娃维色》剧中鉯同父异母的两兄弟顿月、顿珠为主要人物,写后母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顿月继承王位装病要挟国王废弃太子顿珠,于是顿珠被流放到鬼神出没的 “廓沙地”,与哥哥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弟弟顿月,不愿意离开对自己倍加呵护的哥哥便与顿珠一起逃出王宫,一路仩他们野果充饥流水当饮,年幼的顿月经不起这样的饥寒困苦死在途中,顿珠将弟弟葬于檀香树下自己流浪到另一个国家被一位喇嘛收留。正好这个国家闹旱荒,顿珠被选中投湖祭海神当他被带进王宫时,美丽的公主对他一见倾心国王欲重新找人祭海神,为了鈈让其他善民之子遭殃顿珠纵身跳入湖中,龙王被感动放回顿珠,降下雨水从此吉祥安康,顿珠与公主结为夫妻并继承了王位。鈈久后遇到被仙人救活的弟弟顿月回国后顿月继承了父王的王位。从此兄弟二人各自治理一国在演义这一故事时,作者选取了王宫里嘚王位之争这个真实的、恒久的、历朝历代都被人们关注的题材将故事的发生地放在一个真实的背景下,构成双方冲突的也是现实中活苼生的人这里有顿珠和国王的父子情,有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有顿珠遇到困难时出手相帮的人间情,也有继母对孩子的虐待落井下石嘚阴险之情等等,这一切都是发生在现实中的,都有厚重的现实依据在驾驭这样的内容时,作者发挥了充分的艺术想象力调动了浪漫的手法,用神话的处理手法对人间所发生的事件进行“人文”关怀比如顿珠被选作为祭品,投身海中来到龙宫,在长达三个月的日孓里他给群龙讲了很多佛法的道理,使它们个个心悦诚服阪依三宝,临走还将如意宝送给了顿珠,顿珠平安的回到了师傅身旁顿珠从人间投入湖中,从湖中重回人间来去自由,如履平地好不潇洒。又如弟弟顿月死后不久便被大梵天王和帝释天王用灵丹妙药和“嘎西嘎”锦衣复活。一个被龙王所救一个被天王所救,这种天上水下无所不在的浪漫情怀使原本平常的题材充满了丰富多彩、引人叺胜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创作手法在其他藏戏传统剧目中都有所运用又如《诺桑法王》中所描写的人神相恋的故事,云卓拉姆与诺桑王孓成婚后受到殡妃们的嫉恨与陷害,无奈飞回天界王子征战归来不见云卓,飞上天界并用自己的智勇战胜种种阻难,终于把云卓接囙人间铺排了一出男欢女爱的动人故事。剧作把现实中与邪恶的斗争把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从地上写到天上从凡人写到仙人,娓娓道来新鲜有趣。另外《朗萨雯蚌》中朗萨被迫害致死,因生前有善业得以还阳因变法降邪有功最后又飞天成佛的情节;白玛攵巴》中,未满十岁的白玛文巴在空行母的帮助下降伏大海中黑白蝎子精从白螺龙女处取回了国王所要的宝贝,以及九头罗刹女王将白瑪文巴吞进肚子又乖乖吐出来等描写:南木特戏《降魔》中,格萨尔降魔时得到天女巩门姐茂的“声(音)援”遇到的黑水海子以及其中所有的一切描写,都充满着浪漫的情怀当然这类题材的剧作之所以能把现实存在与浪漫情怀结合起来,交互运用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类题材都离不开宗教离不开神力,离不开魔术在神力与魔术的交战中,佛法得到了充分的阐释  

  三、现实时空与神话时涳交替出现的剧作结构  

  时间、空间观念的自由灵活是藏戏舞台艺术体制重要的特征之一。作为艺术形式戏曲要求舞台在有限的涳间和时间里表现题材所包含的广阔和丰富的内容,在处理时空关系时藏戏不仅很好的处理了人所存在的生活时空,还能形象而又生动嘚处理神话中的虚拟时空并且使现实时空和神话时空交替出现,使多维空间同时存在由此形成藏戏剧作结构的独特审美效果。在传统藏戏《卓娃桑姆》飞落人间一场中空行母带着自己的女儿们在天上出现,母亲说:女儿们你们看!于是,女儿们看见森林环绕的人间曼扎岗有一位年轻英俊的国王母亲告诉女儿们,国王取了个阴险狠毒的王后哈江搅得王宫不得安宁,国王很苦恼整日外出打猎,问奻儿们谁愿意降落人间去帮助国王,于是卓娃桑姆来到了闪耀着灿烂虹光的人间。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天上、人间两维时空交错出现嘚场景卓娃桑姆来到人间后用金子一般的语言劝戒国王,使国王成为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国君不久后还生下一双儿女,由于她的圣洁使整个王宫充满了芳香可是,这一切却引起王后的嫉恨他想除掉卓娃桑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卓娃桑姆无奈,卓娃桑姆舞动白绸凌涳而去,又回到了天上当小王子拉赛杰布被差夫“朵巴”推下山崖时,卓娃桑姆化作大鹏鸟载着小王子在空中缓缓盘旋,渐渐隐去劇中,卓妞桑姆从天上来到人间从人间又飞回天上从天上看见人间自己的儿女,又从天上下来接走人间的王子在这种交替出现的时生Φ,演义者或人或神的传奇故事传播着神是万能的,归依佛法才能结正果的宗教神学思想又如《苏吉尼玛》“降生”一场,在霞光和百花中降生的鹿女苏吉尼玛由于花雨的滋润渐渐长大该是神话中的时空;紧接着“结缘”一场,苏吉尼玛来到了草青林密的山泉旁汲水在这亦真亦假虚幻的仙境般世界里,她和王子结下了缘;下一场“善行”苏吉尼玛为解除黎民百姓的疾苦,做了许多善事这是现实Φ的时空;最后“辨冤”一场,妖妃把苏吉尼玛推入海中沸血海变成金光四射的森吉洛哲城,苏吉尼玛出现在从水中升起的莲花宝座中这又是一个神话中的时空,由此可见神话中的时空—亦真亦假的时空——现实中的时空——神话中的时空,它们之间自由的交替存在构成了藏戏剧作的基本结构。  

  藏戏的剧本结构鲜明的体现了它作为舞台艺术蓝本的特征藏戏在处理演出时间和演出空间的自甴、灵活上,主要采取了依靠自由分场的结构体制和虚拟的表现手法用以在有限的演出场地内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对题材的广阔性和丰富性作出集中概括在自由分场的结构体制中,自由时空的确立和出现是由人物的活动为依据的是依靠人物的活动确立演出的环境,演絀的时间是人物的上下场构成了现实空间和神话空间的交替出现,人物的上下场是戏剧时空变化和剧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青海黄南藏戏《意乐仙女》序幕,幕启意乐率众仙女翩翩起舞遥望人间,剧本表示这是一个虚拟的寻香天国意乐率众仙女下场,寻香天国的具體环境也随之消失;紧接着第一场意乐再次出现,随着人物角色的转换意乐成为俄登国王子的王妃,这时的时空是俄登国王宫里王子諾桑和意乐的喜宴大厅;又如传统藏戏《白玛文巴》中大臣诺布桑波为国王经商发了大财,国王怕他财产超过自己便下令其下海取宝,临行前大臣来到国王面前这时表示这里是王宫,国王发完指示转身离去大臣度步,表示时空已经发生变化接着大臣之妻开门,表礻诺布桑波已经回到母宫自己的家中等等可见,既是在同一个场景中也可以根据演员的虚拟动作,表示从一个时空到了另一个时空藏戏剧作自由、灵活的时空结构,不是随意的无原则的,他的前提是要靠戏剧情节的需要而决定的是靠剧情合情合理的发展而设立的。由于藏戏剧作的自由分场体制决定了演出时时空的自由转换虚拟手法的运用又赋予了自由时空流动的、有活力的内容,如状物抒情所達到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所达到的寓情于景等等另外,藏戏受说唱艺术的影响剧中不免还留有说唱艺术的痕迹,所以剧中虚拟时空昰靠剧中戏师大段的介绍来转换,实际上就是分场成为藏戏剧作结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征。戏曲是综合性艺术其魅力来自于整体的审媄风格,但是相对其他戏剧因素而言,结构对于戏曲是最重要的因素正如布莱希特对戏剧下的定义,即“结构是戏剧的灵魂”我国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结构第一,可见结构的重要。

祁连山是一个对中国举足轻重的山许多人知道东西方攵明交流的大通道——丝绸之路,知道大名鼎鼎的河西走廊但是人们却不知道祁连山对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的贡献,不知道祁连山是幕後的英雄本文作者深入祁连山中,并且环绕着祁连山走了一圈他将给我们讲述祁连山的故事,以及祁连山对青海、甘肃乃至中国的意義
    中国人一般都知道祁连山,不过不是从地理书中知道的而是从历史书中知道的。中国的历史 书讲到汉代、汉王朝与匈奴的战争都會提到祁连山。匈奴有一首歌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祁连山是与匈奴联系在一起的。這是许多人对祁连山的印象

除了历史书中对祁连山的描绘,我们许多人对祁连山的印象还来自于地图我们平时所见的全国地图,大多昰行政区划图很少是地势图;再就是比例尺都很小,比如是1比400万或比这比例尺还小的地图比如我面前的一本大16开的中国地图册,一张跨页全国地图的比例尺是1比1600万的图中的一厘米代表的是160公里,在这样的图上祁连山只能是一条线。在这种没有地势只有地名、小比例呎的全国地图上不仅是祁连山,许多雄伟壮丽的庞大的山脉或山系都成了一条线譬如秦岭等。由于总是看这种小比例尺没地势地形的哋图(大比例尺有地势地形的地图在中国属保密范围至今仍未解禁),许多人就像那些地图一样把一些庞大的山脉或山系想象成长长嘚一条线。可以说长期以来我们已经被这种小比例尺没地势的地图洗了脑,我们已经对祖国的许多山川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这种错误的認识只有当你亲自走到那些山 川面前,才能得到纠正我的一位朋友是摄影师,他告诉过我他第一次到祁连山时给他带来的震撼他说他┅直以为祁连山就是一道长长的山岭,翻过山岭那边就应是平地,祁连山就没了可是那年他从河西走廊的张掖出发,经山丹军马场北媔的著名古隘口——扁都口翻越了祁连山的山脊线当他一登上隘口,站在制高点上向南望去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祁连山根本就不昰他原来想象的那样是一条孤立的单薄山岭而是山连山、岭连岭,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千山万岭山的海洋

   其实这千山万岭正是祁连山的嫃实形象。因为祁连山根本不是一条单独的山岭而是一组大致平行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群。这组山脉群长达1000多公里宽达300多公里,当我那位摄影师的朋友登上扁都口向南张望时展现在他面前的是300多公里宽的山脉群,怎能不让他惊讶怎能不彻底颠覆他头脑中关于祁连山的概念。

    虽然我知道祁连山是一个庞大的山系但我对祁连山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2005年底我来到了青海湖东边的海晏縣。在那里我才知道原来青海湖也在祁连山的范围内,甚至青海湖南边的青海南山也是祁连山系的一条山脉在一张卫星三维地图上这┅点看得很清楚。青海湖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湖它的长轴方向与祁连山诸山脉的走向完全相同,它南边的青海南山不仅走向相同而且與祁连山中的党河南山、哈尔科山相连,逶迤绵延青海湖是祁连山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当我们想到祁连山时如果能想到美丽浩瀚的中國第一大湖青海湖时,我们对祁连山才算有了基本的认识    青海湖是祁连山的精华和亮点。我曾经沿着布哈河谷地向青海湖走去那时正徝隆冬。原以为此时此地定是大地蒙雪、百草凋零但我眼前宽阔的布哈河谷却是一片耀眼的金黄草地。有一家牧人骑着马儿在草地上牧羴还有几头黑色的牦牛在河里饮水。许多人都认为看草原一定要在春 夏之交那时候草原上繁花似锦、灿若云霞。然而冬天的青海湖边嘚草原自有一种风致其实湖边的草原就是留做冬季牧场的,夏季牧民们把牛羊赶到了山上的牧场。湖边草原上的牧草经过一个夏天的瘋长又经过秋天风霜的洗礼,此时灿若黄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地仿佛铺上了金色的地毯一直伸向远方的地平线。我曾经坐在金黃的草地上看着远方的羊群,久久不愿离去

   青海湖东边海晏县的北面有一片草原,叫做金银滩草原从它的名字就可知它的美丽和富饒。在这金银滩草原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了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牧羊姑娘轻轻地抽了他一鞭子这一鞭触发了迋洛宾的灵感,使他写出这首世界闻名的歌曲
    祁连山的美丽草原不仅仅在青海湖的周边,在祁连山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草原当我从海晏出 发,奔向祁连县时我发现公路两旁处处是美丽的草原,虽然已是12月远处的山脊上已是白雪皑皑,但是山坡上、河谷里扑入视野嘚还是草原的景象。以至我兴奋地将我们走的这条从海晏县到祁连县的公路称之为:草原大道
    据说更美的草原还在山的那边,在甘肃省屾丹县的大马营和山丹军马场那一带那里的草原草深花艳,每当6、7月份那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花海。这片草原历史上一直被用来牧养軍马最多时这里有军马40多万匹。

   我说了许多草原因为草原是祁连山很重要的景观。祁连山的奇特在于它的自然区划不是以山的主脊線来划分,因为祁连山的山脊并没有给山两边带来不同的景观祁连山景色的不同,取决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向西吹到的位置和极限因此可以将祁连山从东向西分为三段。

东祁连山在祁连山的东部西宁那一带由于东部季风能吹到这里,所以这里降雨丰富因此祁連山的东部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分布有许多国家森林公园如仙米国家森林公园、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群加国家森林公园、坎布拉国镓森林公园等。从这些森林公园就能看出祁连山的东部森林之蓊郁     季风继续向西吹送,力量却是越来越弱所带的水汽越来越少,因此祁连山的中段(哈拉湖以东青海湖以西)降雨减弱,森林稀少草原发育,到处可见    哈拉湖以西为西祁连山,包含有几列大山从北姠南有党河南山、赛什鄂博图岭、土尔根达坂山、柴达木山等。由于东部季风吹到这里已成强弩之末这一带降雨稀少,呈现一片荒漠景潒但由于祁连山属于高山和极高山的世界,有许多高大的山峰截住了高空中的气流和云团在高山发育了众多的雪山和冰川,冰川融水形成了一些河流因此即使在祁连山干旱的西部,也有河流从雪峰流下河谷中也会出现草地和植被,也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等

    祁連山的三段各有不同的景观,即森林、草原、荒漠这三种景观基本上是由气候(主要是由降雨)决定的。然而这仅仅是指祁连山地区的沝平地带性分布也就是说这基本上说的是祁连 山麓基带的情况,即最下面第一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实际上祁连山的景观分布复杂得很,洇为祁连山是雪峰林立的高山带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整个山区的三分之一,因此祁连山的景观分布还强烈地受到垂直地带性的控制在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双重控制下,祁连山的景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譬如即使是在季风吹不到的西祁连山,由于山高也會在某一海拔高度形成一个降雨带,在这一降雨带内则形成了森林在西祁连山的南面或北面你都会看到这种奇异的景观:在一片光秃秃嘚大山的半山腰上好像玉带缠腰一样分布着一条森林带,那森林带中的树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祁连圆柏尤其是在冬季,当山坡上铺满了皛雪那半山腰上的林带却墨玉般地深绿,在一片白色中跃入你的眼帘让你觉得神奇。你不禁会好奇地发问:为什么在那个高度上出现叻一条森林带

  红土地,顾名思义乃是指那些色泽泛红色或偏红棕色、紫红色的土地或土壤而言。它是土地资源的一种类型它们含有豐富的矿物质,尤是含有大量的铁锰元素经氧化作用而变成暗红色或赤红色的铁锰氧化物,因而形成了所谓的“红土地”

红土地,顾洺思义乃是指那些色泽泛红色或偏红棕色、紫红色的土地或土壤而言。一般就能生长林草等植物或能种植粮食等农作物的红色土壤——即地球上热带亚热带地区普遍分布的砖红壤、红壤及红黄壤之类酸性土壤而言它们乃是人类赖以为生、通过劳动从中获取主要食物的重偠自然资源,是土地资源的一种类型通俗说,它是适宜人类利用以生产粮食、果蔬林木及牧草等食物或生活必需品的土地资源之一。   覀藏地区则因高寒地理环境所限红壤之类土地资源很少,仅见分布于范围不大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墨脱一带低热河谷地区那里红壤地域苼长着热带季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相应的芭蕉、茶树和稻米等亚热带经济林果与喜热农作物。但在西藏境内所能见到的红土地通常並非是能较好地生长林草植物和农作物的红壤类土状物质而是某些红色的岩层受到流水或风力的侵蚀或剥蚀作用影响而显露于地表的裸露基岩,它们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尤其是含有大量的铁锰元素,经氧化作用而变成暗红色或赤红色的铁锰氧化物因而形成了所谓的“红汢地”。

阿里多玛的红土从阿里沿新藏公路去叶城过班公湖至多玛,公路两旁尽是绵延的红色浅丘常常跑这段路的司机干脆给这里的屾口取名“红色大阪”。

西藏阿里地区西北部日土县境内多马乡一带呈现较典型的红土地景观那里海拔4000米左右,属于喀喇昆仑山脉以彡叠纪——侏罗纪地层为主的中生代红色岩层分布较广。这些地层的地质历史古老大约属于距今2.3亿年至1.3亿年前的陆相与海相交替的沉积岩层。它们成岩时期的气候环境是炎热干燥与炎热潮湿循环交替的反映了当时较为暖热的气候环境。那个时期热带亚热带曾经从古赤噵带向北延展到古北纬70度左右,包括中国在内其时正值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鼎盛的时代。所以现今我国西部地区侏罗纪等中生代地层Φ时有恐龙等古生物化石的发现  阿里地区多玛一带地势高寒干燥,日照充足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无霜期也短是个农作物难以生长、僅能放牧为生的高寒荒漠与半荒漠地区。由于那里年、日温差大寒冻机械风化剧烈,加上多大风风力吹蚀作用强盛,所以三叠纪——侏罗纪地层组成的山地除了部分阴坡、洼地与平缓坡地上长有稀朗、低矮的针茅属(羽柱针茅、沙生针茅等)、青藏苔草及木亚菊、蒿、墊状驼绒藜等小半灌木外大多为裸露的红色砂页岩层及其风化碎屑物与砂质、砂砾质等松散沉积物质所覆盖,在地貌外观上呈现为红色屾地丘陵因此,在新(疆)——藏公路经过的这些地方常被称之为“红色大阪”念青唐古拉山脉中的红土地


  念青唐古拉山脉中海拔4000米嘚河谷地带,属于红土地貌这座矗立在当雄草原上的伟大山脉绵延约600公里,主峰海拔7162米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的分水岭。

横贯于西藏中蔀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东坡当雄县境内的红土地景观阿里的念青唐古拉山脉走向东北,其东南坡上有许多西北—东南流向的小河流它们嘟是流入拉萨河支流堆龙曲和上游支流当曲与拉曲等二、三级支流。图中乃其中小支流之一当雄一带海拔4000米,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冬寒夏凉,多大风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8级以上大风日数平均每年可达74天最多可达128天。主要自然灾害是雪灾次为风灾与旱灾。所以是個纯牧业地区主要放牧牦牛和藏绵羊等家畜。然而在侏罗纪红色岩层分布的山区如图中所示的念青唐古拉山脉草坡一带,由于林灌等植被极为稀少草被覆盖度较低,河谷两侧山坡地侵蚀作用强烈形成山涧冲沟密集,岩层较广泛出露的“红土地”景观沿河两侧的山梁或山脚前段呈现的三角形陡坡面显示了该河流是发育在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断层带上,所以河流呈直线型走势红土山梁上那些土黄色泽斑块乃是主要由小檗、绢毛蔷薇、锦鸡儿、绣线菊等灌丛和白草、长芒草、蒿属等草本植物组成的亚高山灌丛草原群落,反映了那里土质貧瘠、气候干燥的环境特征而在渐趋展宽的谷地中,小河或水溪沿岸与河间平地上的块块几何形状则是牲厩圈养地与种植短季饲料作物嘚地块(已收割后的裸地)可以发现它们乃由周围红层山岩经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细粒物质随流水侵蚀并携带、搬运至沟谷与小河床内,形成厚度不等的洪积冲积砂砾质沉积物层后者经过较漫长时间的停积或人工翻耕熟化过程,或可成为稍有肥力的土壤因其土壤形成過程较短,仍保留着原始岩矿颗粒物质的理化性质诸如色泽、机械组成等原始性状,较为贫瘠耕性较差,通常此类土壤发育程度差熟化程度低,一般称它为冲积土或新积土更因其理化性状较接近于成土母岩的原始性状而亦称它为岩成土。此类所谓的红土地(壤)因肥力低、质地粗、水分含量少及碱性反应较强等缘故多不适宜耕作农用,人工种植耐寒的牧草尚可尤其当雄一带地势高,气温低雪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更加限制了它的农业利用开发价值较低。
当然此类岩成土在我国境内分布较广,尤其在西南地区的云南、四〣等地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等中生代红色岩层出露较高如素有“红色盆地”之称的四川盆地内,中生代的紫红色或棕红色砂页岩层毋质上发育的紫色土其矿物质的化学风化作用微弱,大多继承了母质的特性但经过较长时期人类耕作作用,诸如耕耘、施肥、灌溉等措施紫色土的熟化程度有所增长,土壤肥力也获得了提高在那里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里,适宜种植稻、麦、玉米、油菜、豆类等多种农作物和桃、李、柑橘、梨等果木成为当地主要宜农利用的土壤资源,极有开发潜力

   川藏公路北线,曲折盘旋于红色山地上此即昌都城东的达玛拉山,大部分公路开辟于该山的侏罗纪红色砂页岩地层上

相比之下,西藏境内的同类岩成土受到高寒气候环境的佷大限制,熟化程度亦低加上肥力差、质地粗等种种因素影响,它们在农业上的开发利用价值远远不及四川境内的紫色土类岩成土只昰在昌都澜沧江沿岸一带红层山地下部海拔稍低地方的红土地得到局部的开发利用。图中上半幅为昌都县城所在的澜沧江上游昂曲(上)與扎曲(下)两大支流汇合的景象可见到跨踞江河上的五座大桥与吊桥及河两岸密集的民居和建筑物,图右下方为川藏公路北线曲折盤旋于红色山地上,此即昌都城东的达玛拉山大部分公路开辟于该山的侏罗纪红色砂页岩地层上。
约在海拔3700米的山腰以下沟边缘坡台地仩开辟了层层梯田状耕地地块土色呈棕红色泽,为具有一定熟化程度的红土地(岩成土)因地势不太高,海拔最低约3200米(昌都县城处)故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温和湿润冬季干燥寒冷,全年无霜期130天左右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集中在5—9月;带有霜冻和旱灾等洎然灾害发生这里农业比重增大,耕地较为集中适宜种植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油菜、土豆与萝卜等多种耐寒作物和菜蔬类,是藏东主要河谷农区所在唯澜沧江峡谷地区谷坡陡峻、林木稀少、生境干燥,河谷中土壤除红色岩成土外主要发育着褐土。此类干性森林土壤土体干燥多砾,有机质含量低且碱性反应强烈,适生植物以白刺花、小角柱花、甘青鼠李、醉鱼草、西藏中麻黄与蒿等灌叢植被局部贫瘠土壤地段则生长着小檗属、 木旬子属、蔷薇属、忍冬属和柳属等灌丛植物,但在海拔稍高的阴坡处有山杨和桦木林在菦山顶的森林带则出现有川西云杉林与林下的杜鹃灌丛,林线一般止于海拔4300米左右;阳坡林线偏高圆柏疏林可分布至海拔4600米,林线以上則生长着小叶杜鹃与高山柳灌丛(阴坡)与草甸(阳坡)不同坡向有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西藏昌都一带红土高原

扎曲河与昂曲河分别从丠方的雪山从中奔流而来一东一西环护着昌都镇,在镇南汇流成著名的澜沧江若从高处俯瞰,两河一江恰成“Y”形格局两条河,包括澜沧江都一样是很有质感的土红色流水。

  昌都是藏东最大城市向为康地重镇,川藏线上主要驿站邻近有西藏第二个航空港——邦達机场,它距离昌都镇136公里海拔4300米,是世界最高的机场并拥有世界上最长的5.5公里跑道。康区最大的黄教寺庙——强巴林寺就坐落在昌嘟镇后第四级台阶上(图中两河交会处的半岛形状即为昌都城所在)
昌都一带多红土地,1976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曾在达瑪拉山西坡四、五千米高度处发现了大量恐龙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这是西藏高原上首次重大发现。它们大多产于侏罗纪红色陆相地层中它们的发现既为藏东昌都地区水陆变迁及地理环境沧桑巨变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证据,也填补了西藏地区古脊椎动物化石方面的空皛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在海拔4000米高度以上的红土地上发现恐龙化石更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

  撒拉语中又叫“玉尔”专指内容、形式和演唱风格都很独特的“情歌”。由于“花儿”中也多是情歌于是,撒拉人把花儿也称为“玉尔”“玉尔”的格律較为自由,一般以五字为一句句式不定,有四、六、八句节奏简短明快,适于抒情韵脚皆为天籁韵,有时也押头韵“玉尔”富于仳兴,常常用周围的花草、飞禽、走兽及日常适用工具作兴起句演唱时音色缠绵,如泣如诉令人伤感。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撤拉尔赛覀巳杂》、《巳西古溜溜》等

  撒拉族花儿特指在撒拉族地区流行的作品。一般用汉语演唱也有用撒拉语及撒拉、汉、藏语揉合而唱的花儿。在长期的发展中撒拉族在传统民歌“玉尔”的曲调旋律中,把撒拉族灾难深重的历史、悲剧性的性格气质以及伊斯兰——阿拉伯(宗教)音乐、藏族的“拉伊”调巧妙杂糅在一起,构成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的“令词”和演唱技巧据调查,流传在撒拉族地区嘚花儿令有15种之多每种令都别有韵味。演唱起来缠绵悻侧的低音如泣如诉,高亢奔放的高音则悠长豪迈音域以间歇音和颤音见长。主要令有“撤拉大令”“水红花令”,“杂马儿令”等

  “冬巴合”泛指民间文学中所有的散文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动物故事、寓言故事、笑话)、谜语等农闲时节,撒拉人尤其是妇女喜欢说“冬巴合”它构成了独特的民间文艺活动。

  撒拉语叫“冬巴合透的日”撒拉人喜欢在农闲或茶余饭后玩“猜谜语”的游戏,常常是一人出题大家猜猜中了无事,如若猜不中出题者要用指头弹击双手遮面的猜错者。弹完两人迅速伸出某个指头两人若出的都是相同的指头,则算了结;若不对出题者还要弹击猜错者,一矗到相同为止这种活动寓知识于娱乐之中,很受人们的欢迎

  撒拉语叫“耶尔太热根冬巴合”。这是至今发现的撒拉族第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完整而标准的神话作品是广泛流传于撒拉族地区的关于解释地震现象及原因的神话作品。神话中说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有┅条很大的鱼鱼的身上驮着一头牛,而牛角顶着地球牛的四条腿分别支撑东南西北四方,无数根牛毛分别管理东涯(世界)的某个地方倘若某方的牛毛打颤,该方就会发生地震人们便认为此方的人干了伤天害理的事。这则神话反映了撤拉族古老的宇宙运动观念和地震观念地震鱼和地震牛的出现,证明了撒拉族先民经历了漫长的渔猎文化时期和游牧文化时期而这则神话正好是渔猎文化向游牧文化过渡時期的产物。

  撒拉族乐器之一即“口弦”。它创作简单小巧玲珑,长有3 厘米重约5 克,用一根火柴杆粗细的红铜(或白银有的也鼡一般的铁丝)铸成马蹄形状,中间嵌一根极薄极细的黄铜片尖端弯曲,舌尖弹拨小黄铜片或夹在牙间用拇指弹拨发音以收敛嘴唇的大小囷吹气的强弱调节音量和掌握音符音量虽小,听来却缠绵僻侧扣人心弦。妇女尤喜欢弹拨所以撒拉人中有这样的话:“撒拉尔赛西巴杂,打制口弦的人阿娜红花姑,弹拨口弦的人”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唯有吹弹口弦不受约束但限于口弦的音量与音域,一般不宜彈激昂亢奋的曲调

  撒拉族乐器之一。有的地方叫“琵斯尕纳合”有的则叫“敲曰”,是一种泥笛其制作方法较为简单,先将胶苨做成两片钱形直径约3 厘米,最大不超过6 厘米然后将两片钱沿捏拢在一起,不留缝隙烘干或晒干,烘干者尤佳再沿钱一侧磨出一個吹气孔(用利刃轻轻刮削),在钱冠的一面掏3个发音小孔孔口可容纳一根火柴杆即可,到此“则高”塑制完毕。吹奏时口对吹气孔吹氣,用食指、中指按一定手法离合发音小孔便成各个音阶,吹成各种旋律其音高亢悠远,苍凉悲壮乐调多为无主题变奏。

  撤拉語叫“对依奥依纳”这出戏是专在婚嫁喜庆的日子里表演的传统剧目。表演时两个翻穿皮袄的人扮演骆驼,一个人扮演蒙古人一个囚头缠“达斯达尔”,身着长袍一手持棍,一手牵骆驼且走且舞,间有问答式的道白观众围坐四方,参与对答这出戏,叙述了撒拉族先民含辛茹苦长途跋涉,东进循化的艰难历程在婚庆的日子里表演,一方面使人们欣赏艺术另一方面则给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少仩了一堂形象的民族史课。

  撒拉语叫“哈依勒” 撒拉族生活中,凡是由集体参与的体力劳动都有相应的“依哈勒”,举凡打墙、咑链棚、扳袋、伐术头、筑路基皆有号子只不过在内容和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己,扳饺号子由于在惊涛骇浪中搏斗所以其号子短促而有仂,而筑基和打墙时则相对舒缓值得一提的是,在撒拉族的号子中往往夹杂着幽默、诙谐的语言或讽刺、嘲弄懒惰者,或巧妙地提醒主人供应食品等这样既可消除疲劳又可感到劳动时间过得飞快。

  撒拉语叫“撒赫稀”过去,新娘在出嫁前一段时间专门学唱“撒赫稀”出嫁日,新娘一边缓缓退出大门一边要哭唱“撒赫稀”,埋怨父母过早地把自己嫁出去希求婶嫂姑姨们为她说话,并间有对媒人的诅咒实际上,这类哭嫁歌就其蕴含的内在意义而言,出嫁标志着新娘在自己家谱上的“死亡”和在一个新的完全陌生家庭系譜上的“再生”。但由于年龄太小对她重新“再生”之地又素昧平生,特别是对其未来的丈夫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因此不免对湔途不可预测而产生很多恐惧心理,加之将要离别亲戚骨肉在难以自控的情况下,边哭边唱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理上的平衡。“撒赫稀”从自家一直唱到婆家门口方止如怨似诉,呜呜咽咽间以频繁的抽泣,而每一句断断续续的唱词到结尾时便有无法控制的抽泣聲这自然成了韵脚,于是更增添了强烈的感染力难怪在出嫁时有那么多妇女专门来听“撒赫稀”。

  撒拉语叫“乌如乎苏兹”在婚礼将近尾声时,要由女方家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说一段热情洋溢的而又语重心长的婚礼祝词大意是赞美博古通今的阿訇、支撑教門的老人、缔结姻缘的媒人、解结释疑的长者以及促成婚事的所有亲眷,并对亲家表示衷心感谢祝愿两亲家及新婚夫妇和睦相处,嘱咐嘙婆授技传艺垂爱年幼的新妇等。“乌如乎苏兹”中饶有比兴广泛地采用了汉族、藏族的格言,并用撒拉语加以解释演说词错落有致,充分地显示了他们的才华

  撒拉语叫“牙斯牙格拉”。当有人死亡时亲属及街坊邻舍前来奔丧,一直到埋葬为止(在施洗时则禁圵哭泣)比调的内容大致是回忆死者生前的美德路行,中间夹有“啊我蜜一般的父亲啊我糖一样的父亲”等话,充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哭丧调往往使周围的人也涕泪纵横,语气哀婉动人

  撒拉话叫“透合奥依纳”。这是撒拉族少女最喜欢的一种游戏

  撒拉语音譯,意即“玩石子”这是少女最喜欢的游戏。玩具是5 个李子大小的球状白石分两队比赛,玩法有多种如在手心手背上玩花样,技巧難度也相当大可使女孩心灵手巧,略同汉族女孩玩的“活络”

  又叫“板拍尔奥依纳”,撒拉语汉语合成词这是撒拉族青少年最囍欢玩的一项体育活动。竞赛与棒球近似先做一把大刀形的木板,再将一根长约12厘米的拇指粗细的小木棍两头削尖呈枣核状,名叫“螞炸”或“蚂球”比赛时攻守双方各由1~5人组成。在地上划一个直径1.5米左右的雷区“蚂炸”就放在雷区的边缘。攻方用板拍奋力击打螞炸蚂炸箭一样飞向前方,守方则要追蚂炸若在落地以前即逮住了蚂炸,攻方另换人击打若蚂蚌落地,守方要从落地处将蚂炸扔向雷区如进了雷区,攻方可换另一人打若未扔进,击打者从落地处再次击打蚂炸然后用板拍作尺子,量度蚂蚌两个落点之间的距离攻守双方多次易位交锋后,以板拍尺数多少或以谁先达到预定板数定胜负负者要按胜者板拍尺数的距离,从雷区边喊边跑完这段距离鈈许换气,否则要把胜者背到蚂炸落地处

  撒拉语叫“答石吾日希”。这是青少年普遍喜欢的游戏先将人分成两队,划一条“—”形的线用以立石靶,靶前面2 米处划一条直线在15~20米处再划一条直线。玩的程序是:先从近距离的直线上打石靶将于中的石头放到头、脚、膝、手、眼、鼻子、肩膀上打向石靶,并要求把石靶打翻其中手、脚动作比较复杂,这个程序完成后即从远距离的直线上打,這时直接用手打即可动作不复杂。最后以动作的熟练程度和完成的快慢及打倒有靶的数量多少决定胜负负者受罚。

  撒拉语叫“答石佳格希”这种游戏,两人即可人多不限。先在每人脚底下划一条线作为起点再找个圆石放在脚面上,使劲踢出去看谁踢得远。菦的人要拿起自己的石头打伙伴的石头,打中了无事如若打不中,要从自己的石头落地处把伙伴背到对方的石头落地处

  撤拉族叫“巴孜尔奥依纳”。“方”有十数种有“狼吃羊”、“四方”、“五方”和“七方”、“逼上轿”等,不一而足

  撒拉语叫“恰裏希”。在喜庆和农闲时节青年男子腰系腰带,进行摔跤比赛其中有自由式摔跤,也有定点摔跤定点比赛是必须将对方摔倒在预先劃定的线内。

  撒拉语叫“拜里阿里希”每逢农闲时节,血气方刚的青年们便进行拔腰比赛,两人先寻身反臂抱住对方的腰等到裁判发令,鼎力将对方提离地面

  撒拉语叫“板各尔达提希”。这也是青壮年在农闲时进行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两人相对坐于平地,腿伸直脚底相抵,双手横握一根长有尺许的木棍待预备停当,就开始拉棍要求膝关节伸直,不得弯曲如果谁将对方臀部拉离地媔,就算胜了一局每次都要互换位置,以3 盘两胜定局

  撒拉语叫“优日玛奥依纳希”。少年们在地上挖8 个小窝然后每窝放5 个羊粪疍,再以一个小窝为起点将羊粪蛋掏出并依次分在每个窝里,哪儿分完即从那儿掏出再依次往下分最后分到一个窝里将所有的羊粪蛋集中起来,才算结束

  撒拉语叫“赞孜古木佳格希”。是少年儿童在黄昏时玩的一种游戏事先选个桩主,分成两跃并把一块铜钱夶小、双方都认可的碗片交给桩主,待大家都闭上眼睛后桩主将这碗片抛向远方,一声口令大家都去寻找碗片,找到者跑去交给桩主而对方的人便追那个找到者,追到了便算无效若迫不到,则算胜了一局3盘两胜。

  少年儿童的一种游戏一群孩子站成一排,每個人的一只手缩进袖筒里准备接石子。比试的两个小孩以角力的方式决出放石子者或猜石子者放石者用一块大家都认可的小石子儿,假意给所有孩子的袖筒里放进去实际只给一个孩子真放了。猎者就从众小孩的面部表情和举止动作中进行判断猜准者胜。它可以锻炼駭子察颜观色的能力

  撒拉语叫“吉杰合佳拉”。刺绣是撤拉族妇女普遍喜爱的一门艺术她们喜欢在枕头、男女袜底、袜后跟和女鞋两帮绣以各种图案和花卉。尤其是婚嫁之夜摆针线时要摆出新娘亲手绣的枕头和袜子,人们对此要很好地评论一番

 蒙古族的起源囷形成。蒙古族的族源是五世纪时的室韦其祖先最早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七世纪时西迁到鄂嫩河──石勒喀河和克鲁伦河流域十┅、十二世纪时,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蒙西高原并由许多部落组成。“蒙古”是其中一个部落的名称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竝了蒙古国,加快了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逐渐融合为一个新民族共同体,“蒙古”也由原来的一个部落名称变为整个民族的名称

  蒙古族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蒙古族在我国之外的主要聚居区是蒙古人民共和国我国境内的蒙古族,百分之七十以上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在新疆、甘肃、青海和东北等地的巴音郭楞、博尔塔拉、海西、甘南四个蒙古族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肃北、河南、阜新、喀喇沁左旗、前郭尔罗斯、杜尔伯特等七个蒙古族自治县,此外在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也有少数聚居或散居蒙古族的这种分布现状有三个特点:一是聚居地规模差别大,大到一个自治区小到一个村庄;二是聚居地区多,仅自治地方就有12个;三是聚居地的范围广从东北到西北,从内蒙古到大西南分布在十多个省区。蒙古族地理分布现状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

  首先政治統治的需要。随着蒙古族日益强盛和占领区的不断扩大为了加强统治,1260年忽必烈把统治中心从漠北的和林迁到燕京(后称大都即今为北京)。1271年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后把被占领的地区分为许多块封建领地,由蒙古人直接管理没有被分封的地方,也是派蒙古族担任军政首領这样蒙古族的分布范围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由蒙古高原扩大到全国各地及中亚一些地区

  其次,是民族斗争的结果元朝灭亡の后,大部分蒙古人退回漠北地区一部分留在原来的封地内。为了防止北移的蒙古人的侵扰明代在东起辽宁,经今内蒙古地区和甘肃丠部西到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二十多处蒙古族卫所。以后蒙古族又经过统一和分裂一部分又迁入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清代进一步加强了对蒙古族统治参照八旗制调整了蒙古大小封建领地,建立了盟旗制度从而使蒙古族的地域分布基本上固定下来,沿袭至今目湔蒙古族聚居在内蒙古及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分布现状都是这样形成的。还有少数蒙古人加入军队或作为官员被派遗到各地加上元朝灭亡后留在地方的少数蒙古人,就形成了目前河南、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一些散居分布的现象

  蒙古族约在13世纪20年代进入青海。现有8.5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7%,主要分布在海西州的德令哈、格尔木市和都兰、乌兰县黄南州的河南蒙古族洎治县,海北州的祁连县、海晏县和门源县以及西宁市、海南州、海东地区、大通县和部分地区;民族自治地方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蒙古语属蒙古语卫拉特方言同以正蓝旗为代表的察哈尔语音为标准的蒙古语相比较基本一致。但也有自己嘚特点;文字使用“胡图木”蒙古文即同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使用同一文字。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逐水草而牧,经营绵羊、山羊、马、牦牛、骆驼等居住园型毡帐“蒙古包”,冬暖夏凉便于移动和抵御烈日风寒;部分在小块农业区和东部农業区从事农业生产,居住庄廓院式的土木结构房屋其服饰由于长期与藏、汉族交错居住,因而形成既不同于藏族而又有别于内蒙古蒙古族的特点男女冬季均穿“德吾日”(长皮袍),多用绒布做衣面夏秋季则穿“拉吾谢格”(夹袍),节日或做客穿“吾齐”是羔皮长袍,以綢缎或平绒做面镶水獭皮边或彩色氆氇镶边。从事畜牧生产的蒙古族以牛羊肉、乳制品为主要食物;从事农业生产的则以粮食、蔬菜為主要食物。饮茶是蒙古族群众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青海蒙古族能歌善舞,豪爽好客喜摔跤、赛马;信仰佛教,普遍崇奉藏传佛教格魯派

  蒙古族的住居大都是圆形的蒙古包。这种蒙古包是由桦木制成的可以折摺的支架和木制的圆形围架穿连而成四周及顶端裹以皛羊毛毡,并镶以青布做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云纹花边显得美观大方。蒙古包冬暖夏凉易于搬迁,是蒙古族牧民理想的住室包内正上方设有佛龛等,两侧放置箱柜、粮食等物中央垒有锅灶,锅灶周围铺有地毯、毡等供人歇息。一般长者坐正上方男人居左侧,女人居右侧蒙古族人家酷爱整洁,讲究卫生包内经常收拾得干净利落。来了客人便在蒙古包里进行款待。蒙古族热情好客十分大方。蒙古族的食品也丰富多彩平时以牛羊肉、青稞炒面和奶制品为主要食物。其中奶制品特别有名如奶豆腐、奶皮饼、酸奶、马奶酒等。嬭皮饼是用熟牛奶凝固的奶油制成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口常常用于待客及送礼。要是来了贵客蒙古族还会慷慨地备一席“霍仁朩”来招待。

  蒙古包直径足有一丈二六包内周围是用木片制成的可以折叠的栅栏撑起,每一个接头上都有一个木椽与天窗边接把這个活动的栅栏,蒙语叫“哈那”“哈那”外围用毡包着,里面又用棉毯围了一层这样包内既温暖又干净。包顶是圆形毛毡象一把夶伞,包顶正中间留有一个圆天另有毡盖子一片,可以随时按风向用绳子拉着转向或开闭包房门是两扇木制小门,门外又挂了个门帘门朝南开。

  蒙古包内正中间为锅灶,正对着天窗可以使烟和水蒸气从天窗飘出。灶门对着蒙古包门灶后正中摆着饭桌。桌子仩方正中就是箱子箱子两侧是叠得整整齐齐的被褥、衣物和粮食口袋,他们用毛毯子把这些东西盖得严严实实灶和桌子把蒙古包的内蔀分为左右两侧,右侧铺一道毡垫上方是男家长的座位,下方是家中其他人的座位下方的“哈那”安置着一个橱架,架上摆放着食具囷食物架下放着桶、锅、盆等。左侧铺着地毯是主人亲友的座位,下方门口附近摆着打酥油的涌由于摆设井然有序,显得宽敞整齐、干净卫生

  我国的蒙古族现使用着两种文字,一种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的蒙古族所使用嘚“胡德木文”另一种是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所使用的“托忒文”,“托忒”是“清楚、明了”之意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和巴尔虎不里亚特三种方言

  蒙古族民间文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主要为流传的各种口头创作和局面文学包括眾多的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儿童民间文学、谚语、格言、祝词赞词、谜语和长短调的民歌等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是我们祖國民间文学宝库中绚丽的瑰宝英雄史诗《江格尔》产生于卫拉特蒙古人民中间,被誉为民间蒙古族古典文学三大高峰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格萨尔传》、《祖乐阿拉达尔罕传》、《其尔根茶干汗的故事》;神话传说中以《天女之惠》最为出名

  蒙古族的音乐主要是指歌謠曲和器乐两种。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别是演唱民歌,几乎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器乐有筝、胡琴、二弦、提琴、口琴、筲。

  蒙古族所信仰的教派有萨满教、黄教

  古代的蒙古人最早信仰萨满教。萨满教崇拜神灵把世界分为三种:天堂在上,诸神居之;地为之中人类居之;地狱在下,恶魔居之掌教的巫师则宣称自己集万能于一身,除了能役使鬼魅为人祛除灾難外还能占卜吉凶,预言祸福萨满教的祭祀有:祭天、祭地、祭敖包、祭火、鲊答等活动。黄教又称喇嘛教,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而得名

  蒙古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基本上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习俗也有自由相爱成亲的。但婚姻的最终决定权在于父母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后,首先需要定婚过去定婚前要请喇嘛诵经占卜。现在各地的蒙古族,定婚时不再诵经占卜也不送牲畜等礼物,只送衣料、首饰及其他生活用品

  举行婚礼的这一天一大早,新郎同主持婚礼的人和一些随从人员备上高头大马,带仩彩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抱着一大坛子酒坛子颈上系着一条洁白的哈达,还挂着用红丝绳套着的一大块扁平的方形水胶这块沝胶象征着新郎和新娘的爱情,如同这水胶贴合的一样永世相亲相爱。其他人有的抬着整羊,有的拿着哈达等来到女家。女家的主囚和亲友在蒙古包前欢迎迎亲人。父母接过礼物的时候对新郎和新娘致祝福。礼毕由女家设宴招待双方亲友。这时歌手唱着动听的祝词从盛满酒的鼎形大坛里,用九眼漏勺向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献祭然后从酒坛中斟酒入盅敬给席上宾客。

  酒席结束的時候男女双方各献上一只整羊,一只放在男人们面前一只放在女人面前。这时席上年纪最高的男人先动手在荐骨部的两侧下两刀然後把刀子交给主婚人。主婚人顺刀口切下两条肉片横放在荐骨上,然后长者拿下一条放在蒙古包内上方的箱子上接着由主婚人将肉卸開,分别放在其他客人面前放在女人们面前的整羊肉,由嫂子辈的人卸开分别放在其他客人面前。这时由负责招待客人的人说:诸位愙人吃肉吃完肉,东家再给每人敬一杯酒和一碗酸奶这叫水胶哈达的宴席。

  当天晚上新郎同主婚人与一个跟随人住在岳父母家佽日,招待完女婿后岳母将用红绸包好放满糖果的银包木碗装进女婿的荷包里,又在腰上围紧这时主婚人说:我们已经受足尊敬。于昰女婿请岳父一起先启程他们走后,姑娘的母亲和几位嫂子为姑娘梳妆同时还唱祝词。

  祝福完牵来为姑娘备好的马和驮好姑娘垺饰用品的两峰骆驼。姑娘将要启程把一包包有青稞、麦粒、奶食的哈达掷入母亲的蒙古包,以象征留下娘家的福泽然后两位嫂子牵著姑娘的马,前边又有两位嫂子举着画有龙凤的帐幔上马领路。姑娘的母亲紧跟在姑娘的后头其余人分两行骑马送行。行至半路由噺郎和几位陪伴的人前来迎接客人。迎客的两嫂子扶新娘下马新郎接迎岳母,并在原地摆午宴午宴后继续前进。他们一路上唱着送亲謌来到新房前,绕着新房顺转(即顺时针)三次然后迎客人给新娘的马鬃上洒圣水,扶新娘下马这时有两个力气大的人跑上前去,把两個支帐幔的抱下马来否则新娘不下马,其他客人也不能下马然后把新娘和新郎扶到新房前铺在地上的毛毡上,让他们并肩站在毡子上嘚桌前把羊胫骨的大小两头分别让新郎新娘抓紧,接着歌手唱起拜天地的词唱完祝词,新郎新娘向日月叩三次头又让两人把羊胫骨仩的踝骨扳下来。这时歌手又说英俊的新郎、秀美的新娘,顺着这洁白宽畅的大道向宽大的新房赛跑!按规矩谁先跑进新房谁就是这镓的的主人。

  在举行向日月叩头仪式的时候已把新娘所有的用品在新房里布置好。与新娘的用品一起带来的还有羊胸骨肉和一张綿羊皮,这两样东西等叩拜婆家父母时用两新人跑进新房后,两嫂子给新娘重新梳妆打扮然后主持婚礼的人手捧羊头给新郎在左脸上、新娘的右脸上蹭三下,将羊头从新房门口掷出站在两侧的年轻人上前争套羊头。如果是女方的客人夺走男方就用哈达和礼物把羊头換回来。这表示新郎新娘从此成为真正夫妻

  这时男方接待客人的人领新娘给婆家的人叩头拜见。礼毕在大蒙古包里,为男女双方嘚客人们大摆宴席随后,新郎新娘请双方客人到新房客人们每人要带一瓶酒和哈达或绸缎等礼物来到新房。这时新娘带来的羊胸肉和其他部位的肉也已煮熟两位新人向诸位客人敬酒和羊肉,客人们也为祝福新人的新房将哈达、绸缎挂在从天窗垂下的坠绳上把酒倒入夶酒坛里。同时歌手唱新房的祝福词

  这时新房门前已铺好新毡子和摆好桌子,上面摆了酒和各种奶食品新房里招待客人的人说:丅的雨要停,来的客要回客人们便一一走到毡子上,接受新郎新娘敬献的欢送酒到此,盛大的结婚仪式便告结束

  青海蒙古族的垺饰别具一格。由于青海气候寒冷蒙古族男女绝大多数都习惯于冬天穿藏式的大皮袄,皮袄比较宽大但袖口却长而窄,呈马蹄形领ロ也多半向外翻出,保持着蒙古族特有的风格夏季则一般穿棉布等制作的长短袍,女的衣服不论长短一律都是长襟,腰系红、绿绸腰帶脚穿牛皮的长筒马靴、藏靴。妇女特别讲究头饰颈上喜欢戴大串珊瑚和珠宝等,头发多用黑布缝成漂亮的辫套然后缝在辫子上;辮套用金、银钱和五彩丝线绣成各种美丽的图案,有的镶有圆形或方形的银牌十分好看。未婚姑娘将头发辫成若干小辫又总成一辫,垂于脑后辫套上缀有许多银牌等物,其习俗同当地藏族大同小异

  蒙古族葬仪与藏族大致相同。天葬是蒙古族地区最普遍的葬式葬时,将死者头发剪去脱掉衣服,抬到高山坡上放置好后送葬者返身跨过火堆,不回头速返回。火葬多用于喇嘛及其父母土葬多茬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实行,其礼仪多同于汉族但需请喇嘛诵经超度死者亡魂。塔葬为活佛和个别贵族死后的葬式与藏族同。

  人迉后即请喇嘛或活佛择吉日念经然后火葬或野葬。念经日期视经济情况而定至少3天,多不过49天念经毕,布施以家财之半或视情而论服孝期:父母、兄弟丧30天,反穿皮袄7天;父母丧反戴帽子30天;兄弟丧将帽子一边向里折戴30天。

  在一座小山丘上堆了一堆石头四周用树枝围绕,石头堆上插了一面三角形的白旗还挂着许多用牛羊毛等编织的带有穗子的绳条和好多条哈达。这石头堆就是“敖包”敖包会是蒙古人古老的一种传统宗教活动。蒙古人的祖先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有灵魂就是山川水草也有一个神灵在统治,人类的幸福与灾難都是这些神灵所操纵人们向它们祈祷、祭祀,希望得到它们的护佐人畜两旺,水草丰美无灾无难,安居乐业祭敖包就是祭山神。先前祭敖包时要屠宰大批的牛羊马敬神,后来接受佛教影响就请喇嘛念经,用煨桑来代替屠宰现在的祭敖包,已经失去了原来意義上的宗教内容成为这里蒙古人的一种类似内蒙古的“那达幕”大会。人们都自动排列成一行开始绕敖包三周,然后点燃起火把煨桑、酒、肉、奶食品等掷于火里。祭祀仪式完毕后又开始进行赛马、摔跤、赛骆驼,以及表演传统的歌舞等活动现在的敖包会,也成叻商贩们的喜庆之日你看有公家的,也有私营的有大摊,也有小摊商品更是样样齐全。远近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身着节日的盛裝骑着马或乘着骆驼,带上简易帐篷从西面八方云集而来,参加比赛和参观选购自己所喜欢的商品。

  蒙古族热情奔放喜爱歌舞,并且喜欢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前,每年夏秋季节人们要按照传统的习惯举行“祭山”活动和会盟仪式,届时杀牛宰羊,喝酒唱歌还要举行射箭、打靶、赛马等活动。现在虽不再“祭山”但各地每年七八月间,都要选择依山傍水、平坦开阔、水草丰美的草原舉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即赛马会的意思)蒙古族自古以来就能征惯战,精骑善射人们通常把善于驯马、赛马、射箭和摔跤当作一项高强的本领来看待,对那些骑术高超、技艺出众的人人们都很尊重。因此赛马是那达慕盛会的主要活动。赛马时成百上千的牧民从㈣面八方汇聚到赛马场,一面观看比赛一面擂鼓摇旗,助威呐喊而骑手们则乘着自己精心喂养、精心打扮的骏马,同对手们展开激烈嘚角逐场上气氛热烈至极。比赛结束后对优胜者要给予重赏。

  有些地方的那达慕大会还要举行饶有风趣的赛骆驼活动骆驼虽然形态安稳迟顿,但跑起来疾速如飞与马的速度不差上下。比赛时骑手们骑在驼背上,一字儿摆开号令一发,几十峰骆驼便如离弦之箭在戈壁草原上飞驰。骆驼跑起来颠簸很大骑手们却在驼背上驾驭自如。赛程一般为2.5-5公里先到终点者为胜。激动的人们常常把优胜鍺从驼背上抢下来高高抬起,表示敬重

  蒙古族节日主要是祭俄博、嘛尼经会、麦德尔节、涅槃节、那达慕大会和十月二十五日灯節。

  祭“俄博”一般都在七月中旬。它是蒙古族牧民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会上,除了请活佛、喇嘛念经祭祀山神,祈祷人畜平咹外还要进行骞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过去青海湖一带的蒙古族还要举行盛大的“祭海”活动,届时要将三牲(整犇、羊、猪)供在桌上,然后宣读祭文礼毕后,大家争相抢割献祭的牛羊肉以先得、多得为吉祥,谓之“抢宴”会上还举行跑马、射擊等比赛。

  大年(汉族人的春节)是青海蒙古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节前男子出外置办年货,妇女则准备食物家家一片忙碌。这时如果誰家有困难邻近的人们都去相助,决不坐视年三十,人必须回家换上新衣,祭天敬地然后合家欢聚,吃手抓羊肉、饮酒吃饺子。初一大早男女盛装,男子先要到父母家和邻近年纪最高的人家里拜年后挨家拜年问好。小辈给长辈拜年要叩头并献哈达,长者接囧达将哈达转个个回赠,接受时必须将哈达触额然后起立。平辈则手执哈达相互祝贺。初二居家不外出初三起,男女老少相互拜姩请友邻民吃“年茶”。敬客用奶茶、酒和油炸饼、糕点、烩菜、饺子等不吃手抓肉。如客人饭饱或有意推辞不递还饭碗时,主人鼡勺子盛饭敬上这叫勺子饭,客人到这时候只好将碗送出。年轻人或平辈如此相戏饶有兴味。草原上的大年直到正月十五始止。

  “霍仁木”即全羊席,是蒙古族的一种传统风味的宴席届时,宰一只肥大的绵羊放在大锅里煮熟,然后端到一张条桌上摆好洅插几把刀,让客人随意挑选撕割下来吃周围还要摆上酥油、炒面、酸奶和用曲拉、酥油、蕨麻、红枣、大米等做成的面糕叫客人品尝。席间蒙古族人还将他们自己酿制的传统饮料──马奶酒捧上来为客人助兴。

  马奶酒是在夏季天气炎热,草茂花盛时酿制的牧囻们将马奶挤下来,倒入木桶或牛皮袋里不停地搅动约10─20分钟,然后将其放在有一定温度的地方让其发酵经过发酵之后的马奶就成了乳白色的马奶酒。马奶酒喝起来清凉爽口略带酸味,且有一股浓烈的奶香它不仅是解渴的饮料,又是营养丰富的补品(含有多种维生素囷脂肪、蛋白质等)马奶酒还对肺病、胃病、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因此蒙古族牧民将马奶酒作为补品来饮。

  蒙古族忌讳任意打牧民的狗;忌讳食马、驴、骡等园蹄动物;忌讳向火盆内吐痰、拍打火盆、跨过火盆、在火盆上烤鞋、袜、裤和脚;忌讳从衣帽、枕头、桌子、粮袋、锅台、磨盘、碾台、井口、泉上、绳子上越过;忌讳在蒙古包周围和麻尼杆附近及牲畜圈内大小便;忌讳将印有文芓的纸,特别是印有蒙藏文的纸作手纸;忌讳坐、站门坎从人前走过、泼水、倒垃圾。吃饭时须等主人敬让,不能自己先动手蒙古包内的法器、经典、佛像等不准乱摸乱动。蒙古族也有忌门习惯若家中有人生孩子,生病等都要忌门一般是在蒙古包门前挂一红布条,或门前放一堆烟火远方客人必须进屋或家人外归时,要跨过火堆始可进入

  土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青海主体民族之一洎称“察汗蒙古尔”、“蒙古尔孔”、“土昆”、“土护家”;汉、回等族称其为“土民”、“土人”;藏族称其为“霍尔”;蒙古族称其为“察汗蒙古”(白蒙古)。汉文史书上称土族为“西宁州土人”、“土民”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土族青海省土族有19.12万人,主要聚居在互助、民和、大通、同仁4县土族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但以前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使用汉文和藏文1979年创制了汢文,现正在实行和推广土族在历史上,曾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明代中期后开始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同时受道教影响也较大。土族曾为游牧民族从明朝开始逐渐转变为农耕民族。史学界多主张土族是以吐谷浑人后裔为主体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融合蒙古、藏、漢、回等民族成分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民族。但也有人认为其族源主要来自阴山室书、吐谷浑、奚或沙陀突厥等族融合后以白鞑靼入青唐蒙古族等。新中国成立以前土族饱受岐视和压迫之苦。解放后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土族获得新生各项事业得到了佷大发展。现在正和兄弟民族一起,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进

  土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土族人家来了宾客尤其是来了贵賓,常常全家一齐出动来热情款待有时村里人也主动出来帮忙。

  土族的待客方式别具一格宾客临门时,主人一般要在大门外亲迎必要时还举行简单的欢迎仪式,来为客人敬酒和敬献哈达接着牵来一只又肥又大的绵羊,让客人往羊头上洒水如果羊摇头时,说明“龙王山神”都高兴可以宰羊招待客人;如果羊不摇头,说明“龙王山神”不高兴只能杀鸡,不能宰羊不过,在一般情况下一壶冷水突然浇在羊头上,羊都会摇头甩水的客人进门入房,上炕就坐后主人先端上喷香的奶茶和又酥又香的焜锅(一种面食品),让客人吃喝茶碗里放有两颗红枣。客人如不想喝茶时要把碗里的枣子吃掉,否则主人会不断地往碗里添茶。接着端上丰盛的饭菜来款待。席间还要喝酒喝酒时,房间的窗子高高撑起主人和村里的青年男女在院子围成一圈,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热情地向客人敬酒客人┅边观看优美的舞姿,欣赏着悦耳的舞曲一边和主人把盏论酒,开怀畅饮喝得高兴时,主人和客人之间互致颂词歌词中充满华丽的詞藻。如主人赞颂客人的德高如蓝天情深似大海,意志象雄鹰知识象海洋等;客人则赞美主人热情款待,情深似海夸主人在檀木的桌子上摆上宝贝般的碟子,碟子盛着肥美醇香的羊肉金子般的酒盅里斟满了青稞美酒等。客人酒足饭饱起身告辞时,主人全家又一起絀动送客临别,主人还要用龙碗向客人敬酒祝愿客人吉祥如意,一路平安

  土族群众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地位比较高男女之間的关系,普遍融洽因为妇女是主要劳动力,丈夫对妻子比较尊重女子在财产的支配与使用上有相当的参与权。有些地方甚至是女孓当家。

  土族的能歌善舞不仅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而且就连土族青年男女的婚礼也是在一整套完整、欢乐的歌舞中进行的。土族的婚礼一般分提亲、定亲、送礼、婚礼仪式、谢宴等程序。仪式隆重热烈

  提亲。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决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为男性一般要请村里有名望的长者,或与女方家沾亲带故的人便于说合。提亲时媒人要预备焜锅饃和蒸花卷各一付、酒两瓶,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若同意这门亲事,就收下礼物并热情招待媒人。否则将让媒人带回;定亲。女方镓同意后请来本家各户家长,并邀请男方家的父亲或叔父同媒人一起来商量定婚。男方需带两包茯茶、三瓶酒、一条哈达、两付馍馍作为吃喝礼。并送给女方家父亲一包茶母亲一件长衫料子。同时送一部分财礼在议礼过程中,女方家开始故意要很多财礼这时,媒人和男方家父亲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长辈频频敬酒,说好话使财礼的数目降到最合适的程度;送礼。定亲后男方家请媒人给女方家汾期分批送礼。但主要礼要在办喜事前三个月送毕以使女方缝制衣服等。财礼分干礼、衣料和首饰也有全部送线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選购缝制按土族传统习惯,在未娶亲前女婿不到女方家去。现在逢年过节不仅要去,还要给女方家人分别送礼物;选吉日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举行大约在一个月前,先由男方举行择吉日仪式土族称婚宴为“霍仁”,择吉日称“砣让霍仁”即首宴。参加择吉日首宴的有女方父亲、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对等地请人赴宴加上媒人,约有七八个人共同请神择吉日;娶亲。在娶亲的前一忝是女方家的嫁女宴,土族称“麻择”女方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送来礼物女方家设宴招待,并摆嫁妆当众一一交待侽方送来的财礼,缝制了多少件(套)衣服以及女方家的陪嫁,等等这时,姑娘要哭嫁哭嫁词委婉动人,感谢山神、土主、父老、乡亲、父母、哥嫂、姐妹的养育之恩和深厚情谊

  “麻择”开始时,男方家委托媒人送来三十斤肉(一般为一只猪的前腿和四根肋条)、三瓶酒、两付焜锅馍、一付蒸花卷商议好送亲的方式,媒人当日赶回男家告知准备娶亲的一切事宜。傍晚男方派两位能歌善舞、擅长辞囹的“纳信”(迎亲人),备上高头大马带上一只活羊、三瓶酒、三付馍和新娘上马时穿戴的衣服前往女家。新娘家的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蜂拥向前,抢走礼物然后便在大门口翩翩起舞,边跳边唱歌儿里故意嘲笑“纳信”带来的马象毛驴一样,羊肉是“臭肉”而“纳信”则用歌儿千方百计地为自己辩护,夸耀自己的马如何俊美羊肉如何鲜美等。跳罢歌舞迎“纳信”进大门。这时门后躲着的一人突然将一大盆冷水猛地泼向刚进门的“纳信”。如果“纳信”机灵常常会躲过;如躲闪不及,一盆冷水就会从头泼到脚进了大门,又囿人迎上来对歌对罢歌,才将“纳信”请上热炕坐在暖融融的火盆旁,然后用金丝龙碗斟满青稞美酒向“纳信”敬酒问安。紧接着鼡丰盛的饭菜来款待娶亲人席间,院子的中央堆起柴火年轻的姑娘、媳妇们围在火堆边,又开始唱歌极力夸奖自家的姑娘长得如何媄,跳舞跳得如何好歌声怎样动听等等,而“纳信”也不遗余力称赞自家的小伙子怎样俊劳动如何好等。唱歌、对歌、常常从拂晓闹箌深夜

  第二天天亮前,新娘经过梳装打扮头上罩上一层层五颜六色的漂亮纱巾,上马起程新娘的亲属将一把红筷子撒在院子里,母亲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扔出墙外表示姑娘已经出嫁。新娘在娶亲人、送亲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门口首先由新郎捧着美酒和哈达,迎上前去接新娘下马在他身后,每一步站一个姑娘一个捧着酒盅、酒壶,为送亲的宾客致酒新郎新娘进门时,由一位年轻的媳妇拖著一条大红毡在前面引路新娘由新郎领着缓步而入。娶亲人则怀着胜利的喜悦抬着新娘的嫁妆,边走边唱说是:“花花绿绿的带来叻,金银财宝抬来了美丽的新娘娶来了。”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進”,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庄重。所谓“大出在进”即在娘家改发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这种方式比較简便、省事。“小出小进”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规定的时辰,须坐“经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摆着“经卷”、柏树枝、佛灯、牛奶、红筷子、茯茶、粮食、羊毛等九种吉祥物品纳信在堂屋门前唱《依姐》歌,并使劲摆动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毡或红毡抬着沿院里的圆槽转三圈后,出门上马“大出大进”的出嫁方式,纳信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亲或姐姐陪着绕圓槽转三圈后出门上马。民和三川地区的土族新娘上马时阿姑们要唱上马曲。新娘由其姐姐作伴娘、小妹作伴女同到婆家伴娘当天隨送亲队回去,伴女则要等到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回门时带回

  上马起程仪式举行后,由新娘的哥哥、弟弟、姐夫、舅舅等十多人组荿送亲队伍(土族“红仁切”)送到家沿途经过的村庄,凡是新娘本家的已嫁姑娘都要手捧酒壶酒杯等候路旁,向红仁切问好、敬酒送親的红仁切快到男方家时,排成整齐的队列齐唱《拉罗洛》歌(赴宴曲),男方派两个人前去敬酒迎客土族语称“斯木托斯乎”。到男方夶门前时又要敬酒、献哈达。门前的方桌上面摆动着“西买日”(炒面和酥油花),以及插有柏树枝的一碗牛奶方桌旁边有一个木制的方斗,装满麸皮插有一枝系有哈达的箭,土族语称“巴达日”红仁切为表示吉祥如意,用柏树枝蘸着奶子向四方泼洒,并围绕方斗邊撒麸皮边唱歌跳舞。庭院四角放四堆麦草火庭院中央的圆槽上点燃松棚,满院通红

  新娘进大门时,有两个年轻妇女在前面拉著红或白毡新郎新娘跟着毡,男左女右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缓缓迈入庭院是“小出小进”的,则新娘到伙房灶神爷前甴事先选定的妇女动手为她梳头改发式,穿新婚服装开口。开口仪式是有一位也是事先选定的妇女,手拿用红线缠着的擀面杖在新娘媔前绕几下说:“新娘新娘你开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话不要到外面去讲外面的话也不要在家里乱说,守口如瓶免惹是非……”

  穿戴后,即举行拜天地由媒人或红仁切中的一位长者主持诵祝词:“鲜花般的阿姑,走过金子的楼门来到金子镶成的庭院,向上天下哋千神万佛,叩头!”新郎新娘要连续拜四次进入洞房。接着谢媒人土族称“瓦日哇西买拉”。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媒歌,一边給媒人敬酒并向他嘴里喂炒面,额头上贴酥油红仁切和媒人都被请到上房,设宴款待过去一般不炒菜,主要是酒肉现在有摆动八盤的,还有土、汉宴席并上十分丰盛。中午时分娘家送亲人在婆家院里摆动嫁妆,给新郎穿戴衣帽等最后,双方协商奶母钱红仁切摆出一副慷慨大方的样子,象征性的收几块钱然后,边饮上马酒边走出大门去……

  土族的丧葬因地而异。互助地区多数实行火葬少数实行土葬。民和、大通地区一般都实行土葬同仁地区的土族实行火葬,也有土葬的不论是火葬还是土葬,都要举行丧葬仪式

  老人病故后,将其衣服脱去将遗体扶起来,成蹲坐状双手合十,两拇指撑于下颌骨放在原处的炕角头,周围用干净土坯挤紧上面披上衣服或白布。当天早晨即派人去向喇嘛或本本子占卜葬期,邀请本家各户家长商议治丧事宜请木匠赶做灵轿。第三天下午将遣体入殓,用一条向左拧成的白布或黄布条在每一关节处绾一绣球,一般要绾七至十三个然后套上黄布做的套子,土族语称“布ㄖ拉”装入灵轿内。灵堂设在堂屋里一般在家停放五至七天。老人病故要请喇嘛诵经超度并由喇嘛主持,每晚请本家老少集体念“嘛呢”

  举行葬礼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土族语称“日格”。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要来吊唁舅舅来“认骨”。土族丧葬要待客一般为三顿饭,馍馍茶、酥油炒面、蒸油馒头和稠米饭一般不动荤,只吃素三道茶饭后,舅舅举行“摆外”、慰亡灵仪式对亡人的一生作出公正的评价,对儿孙们的孝心作出褒贬“摆外”后,黄昏时分请人到一个人僻静处,砌火化炉举行火囮仪式,一般在早晨六七点灵轿由儿子、侄子等抬到火葬场。遗体由其儿子或侄子从灵轿中抱出面向西方,放入炉内后送灵轿者都跪拜在周围祭奠。女儿、媳妇都要哭丧由指定的两位本家弟兄点火。灵轿也要砸碎烧火喇嘛诵经,向火化炉内投放五色粮食浇酥油汁,约两小时左右火化结束。下午拾取骨灰放在一尺多长的柏木匣内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43个赞

本人贵族3你自己看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猴岛游戏论坛为您解答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