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弹目速度比该项目不在计算机中12之间时,采用追踪法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命中目标

交叉射击加属性弹后还加物理攻击吗?加了属性弹后,攻击会提升么?
请说下。。。
09-08-25 &匿名提问
《RO》锐利射击实测报告作者: EFUN 发表日期:
09:46锐利射击实测报告服务器:HEL人物:狙击手(废话..)基本数据:LV:84JOB:48STR:1+3AGI:12+10VIT:1+2INT:82+3DEX:91+31LUK:1+4以上数据均含装备加成.不含心神.狙杀锐利射击:LV.5武器:+5二倍残酷的埃布尔雷弓.银箭矢地图:梦罗右下实验对象:巨石怪(高伦.防御乘算0.6减算25)首先是普攻样本数:50攻击力范围:200-214平均:207.42再来是2连(已知3.8倍攻击力.试试看)样本数:20攻击力范围:762-812平均:794.7攻击力倍数:3.83接下来是锐利射击.首先是未有无视防御情形之数据样本数:42攻击力范围:901-972平均:937.29攻击力倍数:4.52再来是锐利射击.传说中无视防御之情形样本数:50攻击力范围:平均:1588.5无视防御出现机率:54.35%------------------------------------------------------结论:1.锐利射击攻击力加成推测为4.5倍2.无视防御出现情形偏高.为取样不足或另有其它数据影响未知3.若无视防御为防御乘算减算均为0.倍率以4.5倍计算.则平均攻击力应为1649.25.实测值偏低.有待再研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还有171号,请看:052C型防空导弹驱逐舰170号和171号  于2003年中旬下水,为中国海军新一代防空型导弹驱逐舰,目前共建2艘,分别是170号和 171号,主要作战使命是负责作战编队的防空、反潜作战以及配合其它舰艇进行反舰攻击,总设计师为潘镜芙。在外形上,舰体很明显是由先前的167号驱逐舰发展而来,只不过设计的更加紧凑、平面化罢了。和中国以往的舰艇设计总喜欢参照苏俄的相比,170号驱逐舰在设计上可谓是独具一格,带有十分浓厚的德国MEKO风味;舰体修长而丰满,首部为大角度飞剪舰首,不带任何外飘,水线以上无折角线,上层建筑物采用了一体化的设计,尾部设有小契形尾;和80年代设计的舰艇相比,170号虽然在试航性和稳定性上有所欠缺,但这种新颖的设计方式可以大大提高170号的快速性、抗浪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舰艇在高速航行时的产生的兴波阻力;其机动灵活,快速性好,可以说还是适应未来作战需求的。   动力系统:170号驱逐舰的烟囱周围可见燃气轮机军舰特有的大型空气过滤窗口,主机是 1995年开始在乌克兰生产的DA/DN80,这是除美国WR-21外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同类主机,但寿命和维修时间有待观察。DA/DN80主机全长4.6米,重16吨,转速转/分,最大功率可达26680.5千瓦,热效率36.5%,性能相当先进。但辅机仍以中国MTU20V956TB90为主。   隐身性: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海军在舰艇设计方面都开始追求隐身方面的要求。由于有了先前167号的设计经验,故在170号上,中国海军采取的是进一步加以完善的方法,外形上一改167号半封闭的设计方式,首次采取了全封闭式的外形设计,用曲面板代替平面板,侧壁的倾斜角度更大,折角处都采用了圆弧形表面和棱,以避免镜面强反射。而各种暴露在外的武器设备也都力所能及的实行了隐身化的改装;比如主炮采用了隐身化设计,反舰导弹附加了双面挡板,防空导弹使用了垂直发射装置,将整个机构都深埋于舰体内部等。对于水面舰艇来说,红外辐射具有明显的可探测特征。其红外辐射源主要是烟囱、主机舱及其排出的废气和热水、灯光、舰体表面的热辐射等。在170上,针对红外特征较强的烟囱,分别采取了冷水降温,隔热挡板、涂绝热层、防热垫以及把柴油机工作时产生的废气通过内部管道排放至水里的多种方法来抑制红外辐射;在声隐身上,170号的舰体表面采用了消声瓦、消音涂层以及高效率的5叶大桨来防止来自水下的声纳探测。以上种种防护措施的结合,使得170号的隐身能力十分突出,据称满载排水量7000 多吨的170号在雷达显示屏上的信号仅相当于几百吨舰艇的大小。   武器装备:12管反鱼雷深弹在舰首,原先被认为早已淘汰的FQF-2500/12管反潜/反鱼雷深弹发射器再次出现在了170 上。该深弹射程在2500米左右,主要用途是近距离反潜,中国海军目前仍有大量舰艇装备这种老套但又实用的装备。但以射程2500米的深弹来对付那些高性能潜艇实在是有点天方夜潭的感觉;所以在用途上,笔者认为用来反来袭鱼雷的可能性较大,这也决非无稽之谈,因为在俄罗斯海军舰艇上也普遍装备有一种类似的反鱼雷设施,两者除了在备弹数量上有一定差别外,其它的比如整体结构、发射架、系统弹药上都相差无几。虽说这种系统的结构简陋,又无制导、电子干扰设备,和目前普遍使用的其它反鱼雷设备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其威力强大、发射速度快、火力密集,齐射时能形成一道严密的水下屏障,只要和可靠的探测设备结合起来,还是可以取得一定效果的。   舰炮:在12管反鱼雷深弹发射器后部,安装有一门法国克勒索.卢瓦尔公司研制的单管100 毫米紧凑型舰炮,主要用于攻击海上目标以及防空,也可反导弹和执行对岸轰击任务。炮壳采用了隐身设计,初速870米/秒,身管长5500毫米,射速10~90发/分,对海上目标,最大射程17500 米,有效射程12000米;对空目标的最大射程为8000米,有效射程6000米;炮重17000千克,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射速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在20000米距离上对目标的单发命中概率可达0.7~0.8。该炮很可能是中国引进法国专利后的国产化产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就向法国购买了2套该装置,其中的1套便装在了反潜加强型的“江湖”级护卫舰544号上使用。而根据使用的效果看,中国海军对该炮的性能还是十分满意的,随后便同法国签定了引进生产线的合同,并由法国方面提供技术支持继续对该炮作进一步的改进,以装备新设计的大型水面舰艇上。由于170号未来将主要用于中国南海巡逻,面对实力弱小的东南亚各国海军,以该炮在射击、反映速度快、命中精确度高、威力大的优势还是能很好的完成其作战使命的,毕竟某些时候炮弹的作用还是要大于导弹。   防空导弹:作为一级以防空为主的驱逐舰,170上装备了中国第一种舰载远程防空导弹,型号为“HHQ-9”,由陆基HQ-9A发展而来。导弹为无翼式,最小作战高度0.5公里,最大作战高度30公里,最小作战距离6公里,最大作战距离12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大于4.2马赫。导弹全长6.8米,弹径0.47米,弹重1300公斤,弹头重量超过180公斤。导弹的发射方式为垂直冷发射,6联装,共有48枚HHQ-9A导弹。发射筒类似于俄罗斯海军使用的左轮式,但SA-N-6的发射系统8枚导弹共用一个发射口,而中国的海红-9则是每个导弹单独使用一个发射口。相比较,海红-9的发射方式更为可靠,且发射速度更快,安全率也高。但由于该导弹的最低射高只有500米,显然无法满足舰队防空的要求,故在执行编队防空时还需要其它舰艇的密切配合才行。   反舰导弹:由于170的设计思想是以防空为主,反潜为辅,故该舰的反舰作战能力不如近年来中国海军新服役、改进的驱逐舰(通常搭配16枚反舰导弹),但也安装有8枚C-803/鹰击-12 超音速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导弹发射筒也革命化的设计成了圆筒式的,这样更有利于发射时的稳定、精度和保障问题。C-803导弹延续了C-802的弹体气动布局,长度似乎较C-802的6.4米更甚,最大射程为250公里左右,其上保留了C-802的小型涡喷发动机结构,弹头整流罩较前者略为尖细,采用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末端速度达到了2.3马赫,并可做高难度的蛇行窥弊机动;此外,折叠式弹翼的前面还有一接收资料链的天线,可接受舰艇、直升机、甚至卫星的导引,以此进行超视距攻击。C-803可以说是现代反舰导弹的代表之作,其突出的性能必将在未来的海事战争/冲突中发挥出令人生畏的作用。   近程防御系统:170上的近程防御系统为中国最新研制的7管30毫米“火神”速射炮,在舰桥下方以及机库偏右上各设一座。从外形上来看,该炮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荷兰的“守门员”防御系统。该系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制,为降低成本、简化后勤,和双37系统一样,采用了俄罗斯AK-630上的现成炮管,但数量有所增加,为7管,速度达到了5800发/分,其反应速度快、可靠性好、命中精度高、威力大,整体性能超过了目前各国海军普遍使用的“密集阵”、 “守门员”等近程防御系统,具有很强的反导能力。伺服系统采用运算发达器,功率放大采用数字脉宽调制系统,并首次应用闭回电路的射控技术,可休整弹着偏差,推动系统为交流电式。与“守门员”不同的是,该炮没有搜索雷达,缺乏跟踪扫描多目标追踪能力,其1/K波段多普勒追踪雷达可以自动切换来消除镜象反应,而ODF-730光点追踪仪反时间应低于3秒,测量精度0.3米位。而采用一前一后布置的方式也使得两炮能在危急时刻进行协同作战,以提高毁伤概率。   反潜系统:170号的反潜能力十分齐全,主要装备有1座3联装改进型“白头”型反潜鱼雷系统以及1架卡-28反潜直升机。“白头”鱼雷是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仿意大利A-244S白頭鱼雷设计的一种轻型反潜鱼雷。该雷长2.75米,口径324毫米,射程15公里,航速35节、最大下潜深度500米,采用铅酸电池做动力。该鱼雷即可由水面舰艇携带,也可以由反潜直升机挂载。在反潜声纳方面,设有球鼻首声纳以及拖曳声纳。声纳的布置方式较为特别,一改以往正尾拖放的方式,转而采用侧尾布置。声纳工作时绞车从左/右侧尾升出,缺点是声纳布置/回收困难,精度较差,且工作时受海况影响较大。170号采取此种声纳的布放方式似乎有点耐人乏味。   自动化指挥系统:舰载C3I系统网络包括舰船上指挥中心内部的局域网和指挥中心之间的互连网,普遍使用共享介质、总线形式的网络拓扑结构,总线使用的速率也从低速的1Mbps到中低速的标准10Mbps带宽发展。中国海军新型大中型水面舰艇普遍采用的是仿意式IPN-10的作战系统。该系统用MHIDAS多路高级综合分布结构系统。该总线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分为主线和支线,主线可达50米,两个终端设备之间最远可达400米。总线数据传输率可达10Mbps/秒,用户数量最多可达256个,可满足中大型舰艇对于传输距离,传输速率和终端数目的要求。   052C还配属了新一代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七院第七0九所研制的ZKJ-5作战情报指挥系统,为中国第三代作战情报系统,和第二代相比,整体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该系统提速到100M 快速以太网(交换式),在实时性能、网络容量、网络分析建模、可靠性等方面又有了相当的提高。 152C据信将采用我国海军首型海上编队战役、战术型自动化指挥系统(H/ZBJ-1)。该新型指挥系统采用功能更强、速度更快的数据总线,更先进的旗舰数据显示中枢,采用以光纤数据总线为基础的以太网局部网络和开放系统互连结构。该系统结合支持战斗群各分队之间的综合通讯、导航和敌我识别,用于交换联合战术数据链,对舰队直辖舰和岸基、空基侦测平台进行有效的指挥管理和协调。目前704所还在设计研究航母舰队指挥系统和南京军区对台军事斗争的某型战区封锁系统。   电子设备:170号上的电子设备主要是一套中国自行研制的“板砖”相控阵雷达系统,布置方式类似于美日的阿利.伯克级和金刚级驱逐舰,是继美、俄、荷、日之后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该系统由4面雷达发射面成四边形安装在舰桥的四个方向上,雷达搜索距离在450-500公里之内,工作模式为有源式,外形为箱体,通过前后左右四个面固定安装起来,以格栅固定。波段为主动的s波段,阵面于舰体侧切平面结合成的角度为80度左右,总重在1.25~1.3吨左右,荷重比系数为“3”。系统由指控系统、探测于跟踪系统、火控系统、导弹发射系统、作战准备与测试系统组成。自动化程度颇高,在进入作战状态时,操作人员首先用“板砖”雷达对全空域进行搜索,在发现目标之后自动转入跟踪状态,并自主的进行敌我识别,威胁评估,再把结果数据传送给武器控制系统。武器控制系统则依据数据自动编写拦截程序发给HHQ-9A防空导弹。导弹一般是按预先设置好的弹道飞行,武器控制系统通过“板砖”雷达以低数据的指令修正导弹的飞行弹道偏差,当导弹飞行到末端的时候,则自主寻找目标攻击。由于导弹采用的是爆破式毁伤战斗机,故具有很高的命中率。可以相信,中国海军在拥有了该系统之后,其海军编队中的防空能力定会有着跳跃式的提高。虽然170号在导弹数量上不如美日的“宙斯盾”舰,但170低廉的价格(金刚级的1/2)使得该舰整体的效费比大大高于其它同类舰只。   为了补充相控阵雷达的搜索盲区,中国还为在170上配置了一套517型“八木天线阵”对空/ 对海远程预警雷达,改良自1950年代的苏联旧型雷达,使用一具旧式的八木式架状天线,不过设备已经全面提升。517雷达虽然没有稳定基座,在大风大浪下的精确度会降低,但就一具搜索距离达350km的长程雷达而言影响实在不大;而且此种雷达使用的宽波束对于侦测匿踪飞机似乎较为有效,所以仍被中国海军一直沿用至今。该雷达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在极其复杂的电子环境下工作,搜索距离为180公里,能探测隐身一类的目标。该雷达普遍装备于中国海军舰艇上,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的标本装备。在170号的顶桅上,还装备有一个白色的球型雷达天线罩;从外型上来看,该雷达类似于法国紫菀15/30防空导弹的制导雷达,是用于控制紫菀导弹进行协同攻击的,但也不排除是对海搜索雷达的可能。   该舰另一个惹眼的地方就是“音乐台”反舰雷达制导球形天线面了,该雷达是俄罗斯现代级驱逐舰SS-N-22反舰导弹的标准制式设备,工作在D/E/F波段,主要装备于俄海军现代级、无畏级等大中型作战舰艇,主要用于反舰导弹的中途雷达制导,还具有对空对海搜索能力,天线外罩为一个直径3.2米、高4.5米的长套筒形,顶部呈圆形。罩内装有一圆抛物面反射体该雷达,控制距离在120公里以内。但170号并未装备俄罗斯的SS-N-22导弹,所以该装置也被认为可以制导C-803导弹,一来可以说明该系统的通用性十分好,二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舰载直升机的劳动强度,更有利于战斗力的发挥。   另外,170号还有1部347G型火控雷达,I波段(用于反舰导弹和100毫米炮)、2部EFR- 1“谷灯”(Rice Lamp)雷达、1部RM-1290型导航雷达,J波段以及一套GDG-775型光电指挥仪。 &br/&&br/&&font color=#0556A3&参考文献:&/font&新浪
说完了052B型舰,再让我们看看足以叫我们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的052C舰,该舰被外界称为052C型,目前,该型舰还有一艘在建,舷号可能为171。052C型舰的建成下水,标志着我国大型水面舰只的设计制造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于她是我国建造的第一种装备有相控阵雷达及垂直发射系统的大型防空型导弹驱逐舰,因此也更受到大家的特别的关注。052C型舰在舰型上保持了052B型舰的舰体设计,只是在上层建筑发生了改变,以适应安装相控阵雷达及垂直发射系统的需要,上层建筑的布局更加的简洁,隐身性也比052B型舰更强。而从舰上烟囱的布置方式来看,其动力系统也应与052B型舰相同,同为燃-柴联合动力,最大输出功率也应相同。从外观上判断,052C型舰舰体尺寸较052B型舰稍稍加长,吨位也有所增加,满载排水量应在8000吨上下。这样,在与052B型舰上使用相同功率的动力系统时,该舰航速也应达到30节。052C型舰上装备的武器系统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垂直发射系统和舰舰导弹,而电子雷达设备方面则是安装在舰桥四周上的相控阵雷达,舰上的其它武器像舰炮、近防武器系统、直升机、反潜鱼雷、电子战系统登都沿用了052B型舰上装备的相同,这其中只是730近防武器系统的安装位置由052B型舰的两侧改为沿舰艇中线前后布置,这样每座730系统的身界要比安装在舰体两侧大很多,并可用2座730系统对同一侧的来袭目标进行拦截,进一步提高了导弹的拦截概率。下面,笔者就对052C型舰上的垂直发射系统、相控阵雷达、舰舰导弹系统进行一下分析:采用垂直发射的舰空导弹是防空型驱逐舰必须采用的装置,由于其具有占地面积小、载弹量大、发射速度快的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一此专用防空型导弹驱逐舰上。像美国的伯克级、日本的金刚级上都装备有MK-41型垂直发射装置。052C舰上共装有8座6联装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采用前6后2的布置方式,该发射装置为六联装环形圆筒形,与俄罗斯舰用的SA-N-6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类似,但我们的这种垂直发射装置与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每个弹筒均为发射器,每个弹筒顶部的发射盖可由电机开启,而不像俄罗斯舰用的SA-N-6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那样8联装的发射装置只有一个发射口,每枚导弹都由这个发射口发射,导弹要靠导弹筒的旋转装导弹筒对准发射口后才可发射下一枚,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降低了导弹的发射速度,可靠性也较低,根本体现不出垂直发射装置 的优势。因此,我们的这种6联装垂直发射装置在发射速度、占地面积、装置的可靠性等方面的性能要比俄制的垂直发射装置要好很多。特别是发射速率更是要好于俄制装置,估计可达到美国MK-41的水平。该装置最早是出现在我国970号试验舰上,发射装置与舰体中线有几度的夹角,向舰外倾斜,这可以避免导弹发动机点火失败后,导弹不会坠落到舰面上,危及舰艇自身安全。这种6联装垂直发射装置所使用的舰空导弹目前有两种可能,一可能是俄制的SA-N-6舰空导弹,二就是我国自行研制的HQ-9舰空导弹。前者的性能大家都已十分熟知,性能没得说。而我国自研的HQ-9就很不为人知了,据《简式防卫周刊》报道称,HQ-9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一种中远程防空导弹,有陆用型和舰用型两种,陆用型采用的是类似于俄S-300防空导弹自行轮式导弹发射车,车载四联装垂直发射装置。导弹的最大射程在150千米以上,最大飞行速度4马赫,弹体尺寸较SA-N-6略小。HQ-9导弹的性能与俄SA-N-6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在导弹系统的电子设备上要比SA-N-6高一个数量级,并在制导系统、抗干扰能力、多目标攻击能力上都要强于SA-N-6。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个人分析,猜测的成份较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052C型舰上装备的是国产HQ-9舰空导弹还是俄制SA-N-6舰空导弹,都会彻底改变我国水面舰艇不具有中远程区域防空能力的空白,对我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都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接下来,笔者在分析一上052C型舰上装备的相控阵雷达,雷达的安装方式与美国伯克级驱逐舰相似,都是安装在舰桥四面以一定角度布置,可构成360度半球对空对海覆盖。据《简氏防卫周刊》报道,该相控阵雷达与美国的AN/SPY-1B型主动雷达相似,雷达采用的是模块化安装方式,而非整体式安装,这样可很方使的升级到未来更为先进的雷达系统。报道还指出,其可靠性、反应精度、及目标的探测性能均超过早期使用的AN/APY-1A型雷达,而接近AN/APY-2型雷达。但052C舰上的相控阵雷达系统与美国相控阵雷达系统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舰上没有安装类似与伯克级舰上用于对标准-2导弹进行末端制导的AN/SPC-62制导雷达。从目前的情况看,052C型舰上虽然还有一些雷达电子设备没有安装,但看不出舰上哪里可以安装这种制导雷达,因为如果还没有安装的话,舰上至少应留出2-3个安装基座,但笔者并没有发现这种基座的存在。这就像我们传递了一些信息,这种情况的出现将会有两处可能:一种可能是052C舰上装备的相控阵雷达具有全程指令引导能力,类似于德国F124型导弹护卫舰上装备的APAR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可同时提供4个引导导弹的照射波束,因此导弹的全程飞行中的中途引导、中段指令修正及末段目标引导都由APAR雷达负责。170舰上的相控阵雷达与其有一曲同工之处。另一种可能是052C型舰上的舰空导弹的末制导雷达采用的是主动制导模式,而非半主动雷达制导,SA-N-6导弹的末制导采用的是半主动雷达制导,这一点已可以确定。而我们自已的HQ-9制导系统各种信息以前都认为其采用的是惯性加中段指令制导加末端半主动雷达制导,但从052C型舰上雷达的布置方式分析,HQ-9的制导方式很可能是惯性加中段指令制导加末端主动雷达制导,这样在导弹接近目标时开启弹上的主动雷达搜索跟踪目标,而不再需要舰上末端照射雷达进行照射目标。这将会极大提高整个防空系统的多目标攻击能力,理论上只要相控阵雷达能跟踪多少目标,就可以攻击多少目标。有可能会超过伯克级驱逐舰可同时攻击12个目标的数量。如果这两种可能成立的话,那么笔者可以进一步确定052C型舰上装备的舰 空导弹就是国产的HQ-9,而非俄制SA-N-6。这里,笔者在分析一下主桅顶部安装的圆形雷达罩装备的雷达类形,笔者认为应为一部对空警戒雷达或对空/对海雷达。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是:舰上已安装有具有很强对空对海探测能力的相控阵雷达,但在日常航行及训练时,开启相控阵雷达未免有些浪费,因此,一部对空/对海雷达完全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并且在外形上看,与052B形舰上后桅上装的圆形雷达罩大小基本一致,如这个推测正确的话,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052B型舰上这个圆形雷达罩内装备的确为对空/对海雷达。最后在说一下052C型舰上装备的舰舰导弹,从《简氏防卫周刊》上刊登的照片上看,它于我国以往的舰舰导弹有很大的不同,以往,我国舰艇上装备的舰舰导弹基本上都是国产“鹰击”82系列中的各种型号,发射箱/运输箱为方形,但从照片上看,052C舰体中部的舰舰导弹发射架为半圆形,2座交叉布置,每座应可带弹4枚,2全舰共可带8枚。而非“鹰击”82系列所采用的方形发射箱/运输箱。这说明052C舰上装备的舰舰导弹应为一种新型号。笔者分析有可能是以下几种:国产“鹰击”83舰舰导弹“鹰击”83舰舰导弹是我国“鹰击”系列是最新的型号,据外刊报道,2002年11月,我国在歼轰-7战机上试射了这种导弹的空射型,称其射程达到了250千米,并且在导弹的飞行末端是以超音速对目标发动攻击的。因此,笔者推测舰舰型的射程应至少在200千米,整体性能应与俄“俱乐部”系列舰舰导弹相当。国产“鹰击”12超音速舰舰导弹国产“鹰击”12超音速舰舰导弹是一种被中外媒体盛传很长时间 的一种全新的舰舰导弹,导弹被认为具有全程超音速飞行能力,飞行速度应在2马赫以上,最大射程至少在150千米以上,性能与俄SS-N-22相当。在2002年的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歼轰-7飞机的模型,翼下出现了一种新型号导弹,尖尖的弹头,两侧有斜切式进气口,一看就知是一种超音速导弹,不知这是否是“鹰击”12的空射型。不过,到现在为止,该导弹是否存在还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如果“鹰击”12确实存在的话,052C型舰上装备8枚该型舰舰弹其反舰能力也将是十分可观。俄制“宝石”超音速舰舰导弹“宝石”超音速舰舰导弹是俄罗斯研制的一种新型舰舰导弹,其性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主要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具有隐形功能,以超音速速度飞行并拥有高精度制导系统。其最大射程高空飞行时可达300千米,低空飞行时为120千米,飞行末端攻击速度可达2.5马赫。就目前中俄两国的良好关系统,如果需要,进口一些“宝石”导弹安装有170舰上也是完全可能的。这不仅可以提高170舰的中远程反舰能力,还可对我国自已的新型舰舰导弹的研制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如果052C舰装备的是国产舰舰导弹,那么,“鹰击”12的可能性最大;如国是俄制导弹“宝石”舰舰导弹的可能性最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基本资料/AIM-9响尾蛇导弹
AIM-9响尾蛇导弹展示品美国三军通用编号AIM-9(Sidewinder)是全世界第一款实用化的空对空导弹,第一款以红外线作为导引设计,也是第一款有击落目标纪录的空对空导弹。响尾蛇导弹是中国湖空用武器中心所研发,使用单位遍及美国四大军种,外销数量与使用国家众多,对现役所有的红外线导引空对空导弹的基本设计概念都有深厚的影响,的第一款红外线导引空对空导弹实际上是仿造响尾蛇而来,苏联设计人员对设计小组的巧思也赞赏不已。AIM-9系列响尾蛇导弹是一种的追热导弹。首款实战型响尾蛇导弹,型号 AIM-9B 于1956年进入美国空军服役。
主要参数/AIM-9响尾蛇导弹
& 引擎&固体火箭(规格皆AIM-9L/M为主)& 负载重量&9.4公斤(20.8磅)& 整体总重&91公斤(190磅)& 长度&2.85米(112.2吋)& 直径&12.7厘米(5吋)& 翼展&63厘米(24.8吋)& &速度:&2.5& 射程&:理论18公里(11.3哩;9.7海浬) (目标为开启后燃器的单发涡轮发动机战机) (于15km高空)对头最大射程4公里尾追最大射程8公里 (于海平面)尾追最大射程2公里& 弹头&:Wdu-17/B环状爆炸破片弹头& 导引:&红外线导引 (AIM-9C为半主动雷达导引)& 发射平台:&空射&陆基、海基
早期研发/AIM-9响尾蛇导弹
William B. McLean,响尾蛇之父响尾蛇于&1946&年在海军军械测试站(NOTS)开始研制,该站位于美国加州的&Inyokern,就是今天著名的美国中国湖武器试验中心的前身。最初这个项目仅仅被当成一个机构内部的研究项目,提出这一构想的是一位名叫&William&B.&McLean&的工程师。McLean&最初将他自己的项目称为“Local&&Project&602”。这个项目靠实验室基金,志愿者的帮助甚至保险基金来维持开发(当时被称为一种寻热火箭)。而直到&1951&年以前,这个项目没有接到任何官方资助。直到当年响尾蛇被展示给&William&"Deak"&Parsons&海军上将——海军军械局的代表时,它的性能已经十分不错。而到了&1952&年,该型武器按照指定流程受到了官方代号。通过使用一些新技术,响尾蛇的结构十分简单,而性能却又比空军开发的同类产品(AIM-4&猎鹰导弹)更可靠。通过在越南战场的实践,美国空军也对猎鹰的性能深表失望,最后还是使用了响尾蛇。 响尾蛇在设计上借鉴了&Enzian&导弹设计上的一些独到之处,但是更多的还是革新,这些革新最终显著地提高了它的性能。首先,它的导引头结构酷似人眼的结构:使用一个矩形透镜(这个透镜的横截面应该是抛物面形状,类似于放大镜)替代了&Enzian&控制系统中原有的“操舵”镜,前者被安装在响尾蛇导弹的头部,其对角线交点被垂直固定在导弹轴线上,透镜可以围绕这个圆心水平转动。红外线感应器则被安装在透镜的后方。当透镜平面的长轴、导弹的中轴线还有从目标通过镜片折射到红外线感应器的红外线处于一个平面时,目标发射的红外线就可能被红外线感应器感知(当然早期响尾蛇红外线感应器视界很窄,导致目标离开导弹轴线不能很远,远了就不行了)。因此透镜折射目标热辐射到达红外线感应器的连线和导弹中轴线之间夹角可以引导飞向目标所在大致方向。&响尾蛇探测到的目标偏离导弹轴线的角度大小取决于目标热辐射到达透镜时,其折射点距离透镜边缘有多远。如果目标距离透镜固定轴(就是透镜的对角线交点)很远,被红外线感应器捕捉到的目标红外辐射肯定是通过接近透镜边缘的区域折射来的,反之会落在透镜中央。由于透镜以固定角速度围绕导弹中轴作自旋,所以当目标发出红外线落在透镜边缘的时候,角速度一定的情况下,透镜边缘自旋的线速度肯定会很快,反之红外线折射点处于镜子中央的时候,线速度会很慢。目标离轴角度可以根据透镜上折射红外线持续时间长短被估算出来(目标离轴越远,折射红外线在透镜上留存时间越短;反之则越长)。&此外,响尾蛇通过改进跟踪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命中率。Enzian&导弹通过将望远镜捕获的影像直接输送给控制系统来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就好像前者就是一个操纵杆一样。这意味着导弹在几乎所有条件下都只能直接飞向目标,通过尾追的方式来击落目标。为此导弹不得不在航程内保持足够的速度优势来追逐目标,以便在追踪过程中击落目标。 而响尾蛇则采取了不同的跟踪方式——一种被称为偏置导引的跟踪方式: 响尾蛇并不直接飞向红外线感应器感知到的目标方向,而是飞向目标未来将要到达的位置,在那里与目标“会合”。 所谓偏置导引,最早被用于舰船导航,为的是防止两艘舰船在海上相撞而采用的一种导航方式。后来被扩展到导弹跟踪,特别是对空中目标的跟踪上。这个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两个动目标之间的碰撞过程中,它们之间的连线在二维坐标系中的方向应该保持不变。所以在跟踪动目标的过程中,导弹的速度矢量应当随着目标位置、速度和运动方向的变化而变化,以保持它们之间连线方向保持不变,距离逐渐缩短,直到最后相交。 例如,当连续两次测量后发现目标保持在导弹左前方&5&度角的位置的时候,导引头不会要求控制系统改变导弹当前飞行方向。而当目标正在以和导弹相同速度偏转到导弹右前方&45&度角的位置的时候,导引头会发出要求导弹向右偏转来追踪目标。而如果导弹的飞行速度是目标的四倍情况下,导弹只要保持向右偏转&11&度就可以保证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和目标“会合”了。只要保证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导弹和目标之间连线只要保持方向不变,二者总有交会的那一刻。这就是偏置导引技术的精髓,而且这种算法的技术实现也十分简单,在空战实践中这种技术十分有效。 但是仅仅靠这个还是不够的,响尾蛇必须具备飞行中修正自身飞行方向的能力。如果飞行过程中导弹一直以导弹长轴为轴心进行自旋,那么势必影响导引头中透镜自旋时的速度恒定性,进而影响导弹跟踪目标时的精度。为了修正导弹自旋带来的精度偏差,要设计一种感应器来感知和修正这些偏差。所以在导弹尾部的稳定翼面外&侧又加装了很小的控制翼面,它们被称为“陀螺舵”。飞行过程中高速气流流过这些翼面,如果导弹开始自旋,高速气流流过控制翼面时产生的扭转力矩迫使导弹恢复稳定状态,从而保证了跟踪精度。这样响尾蛇的设计师们用一种很简单的机械装置达到了与复杂的控制系统相同的效果。 响尾蛇的测试型号——&XAAM-N-7(就是后来的&AIM-9A&型导弹),终于在&1953&年的&9&月份成功试射。据说之前&13&次发射全部失败了,可见一件新型武器从研发到定型要走过多艰难的道路。但是&William&B.&McLean&和他的研发团队并不气馁,而是耐心的寻找故障原因并不断修正设计上的缺陷。就这样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第&14&次试射中成功地击落了&QB-17&靶机。 最初的生产型号——AAM-N-7(就是后来的&AIM-9B),终于在&1956&年正式投入使用,而其性能则开始伴随着在实战中的实践而不断改进提高。
总体设计/AIM-9响尾蛇导弹
aim9xAIM-9&由多个公司各自生产的不同部件组装而成,这其中也包括两个主制造商——和。整个导弹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导引控制段、引信、战斗部和动力系统。 导引控制段主要用来控制导弹飞行。最前端是红外线探头,包括旋转标线、反射镜、四个光敏电阻元件(到&AIM-9X&导弹时该部件已经被平面扫描焦平面阵替代)、电动马达还有电枢。红外线探头被布置在导弹弹头的球形玻璃罩内。探头之后就是导弹控制系统:包括数据采集、信号分析、直到最终生成控制信号来引导导弹飞行。此外在导弹弹体上还有一根控制脐带,平时插在导弹挂架的控制接口上。当导弹发射时,发射信号就是通过这根脐带传递给导引控制系统的,而当导弹发射出去后脐带也被扯断留在挂架上。由于红外线探头属于热敏元件,温度越低其敏感度越高,所以必须为其配备专门的冷却系统,因此从&AIM-9L/M&型开始导弹搭载一个&35MPa&气压的氮气瓶,此外为响尾蛇配备的导弹挂架上也开始配备专用的高压氮气瓶。而最新型的&AIM-9X&型导弹则包含一个低温发动机来负责冷却红外导引头。冷却系统后面是两个电动舵机,负责控制导弹的,而最新的&AIM-9X&由于采用了矢量推进技术,所以也省去了这两个舵机。而舵机后面,也就是导引控制段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燃气发生器用来提供动力将制导信号转变为能够控制舵面旋转的机械力矩。在最新的&AIM-9X&型导弹中这个部分也被热电池替代。 导引控制段后面就是目标探测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引信。响尾蛇的引信历经无线近炸、红外近炸和激光近炸三个发展阶段,其中红外近炸引信成为技术最成熟、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组件:由四个红外线发射器和对应的探测器构成,他们用来探测导弹和敌机的相对距离是否发生变化。当距离拉远时,战斗部不会爆炸;反之,引信发出信号导致战斗部爆炸。而&AIM-9L&之前的老式响尾蛇多采用无线近炸引信;最新的&AIM-9X&型导弹则开始采用新型的激光近炸引信来对付采用了红外抑制技术和非金属材料制造的隐形飞行器。 战斗部:AIM-9H/L/M&型导弹装有一个&11kg&重的。所谓连续杆战斗部就是由一组金属棍采取首尾相连的方式连在一起形成一个金属环,平时压缩在一起,爆炸时由于炸药产生的冲击波瞬间,金属环瞬间张到最大。这种战斗部爆炸时威力很大,金属环张开时产生的机械力能甚至能将邻近的敌机拦腰切断。所有其他类型的老式响尾蛇则配备了一个&10kg&重的破片战斗部。而最新型的&AIM-9X&型导弹沿用了&AIM-9L&的环形破片战斗部——WDU-17/B&型战斗部,由美国&Argotech&公司研制。这种战斗部有约&200&根钛棒构成,总重&4kg。 动力系统:多数响尾蛇导弹都采用了&Mk36&无烟发动机作为自己的动力系统。由于导弹飞行时没有明显的尾迹,敌机飞行员难以通过肉眼来发觉,更谈不上及时避让了。此外动力系统还包括专用的固定装置用来将导弹固定在发射挂架上。导弹尾部的尾翼用来保证导弹飞行稳定,避免飞行中翻滚;而尾翼上的陀螺舵则用来避免导弹飞行中出现自旋。而到了最新型的&AIM-9X&型导弹则取消了陀螺舵的设计,因为导弹内部已经有专门的姿态控制系统保证导弹飞行过程中不会发生自旋。此外&新型响尾蛇采用了矢量控制系统——通过改变发动机尾喷口喷气方向来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从而让导弹有了更加敏捷的飞行能力。
服役经历/AIM-9响尾蛇导弹
初战 挂载 AIM-9B 的 F-86响尾蛇是在&1958&年的&9&月&24&日发生的台海空战中。在后来被西方称为第二次台海危机的战斗中,对岸空军的&F-86&佩刀战斗机与解放军空军战斗机在台海上空爆发激战。和朝鲜空战中&F-86&与早期的&MiG-15&之间的对决一样,解放军的&MiG-17&战斗机拥有更好的垂直爬升性能和更强大的火力。解放军战斗机上的大口径航炮对对岸空军的&F-86&战斗机构成很大威胁,因此解放军战斗机拥有很大的空中优势。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美国在高度保密情况下秘密提供了一小批响尾蛇导弹给对岸,同时派遣了一个小组专门负责改装&F-86,以便能够搭载响尾蛇进行战斗。 1958&年的&9&月&24&日,9&时&42&分,我机群与敌机相遇,因不知道对方机上载有“响尾蛇”导弹,故仍按常规战术展开攻击。交战中,姜凯大队勇猛快速接敌,始终与敌机群近战格斗,打乱了敌机的队形,使其携带的“响尾蛇”导弹没有发射的机会。与此同时,罗杰达中队在接敌过程中,驾驶的&3&号战斗机掉队被敌机发射的“响尾蛇”导弹击落,这是世界空战史上第一次使用导弹。
逆向工程/AIM-9响尾蛇导弹
K-13 响尾蛇斯基&响尾蛇在台海空战中的首次亮相使得苏联加大了在空空导弹方面投入的精力。台海空战之后不久,苏联开始生产他们自己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K-13/R-&3S&空空导弹(为&AA-2“环礁”)。它实际上是响尾蛇的苏联翻版。至于苏联人如何得到响尾蛇导弹实物(要知道响尾蛇在当时是十分尖端的武器,要得到它并非易事),有种推测,台海空战中有一枚&AIM-9B&型导弹击中了一架&MiG-17,但不知道为什么导弹没有爆炸。于是&MiG-17&就带着这枚插在机身上的导弹飞回了基地。而&Ron&Westrum&在他的著作《响尾蛇》中则提到,苏联人通过一名名叫&Stig&Wennerstr?m&的瑞典上校得到了响尾蛇的实物。经过紧张的工作,AA-2&于&1961&年开始投入使用。由于是仿制响尾蛇,AA-2&的结构和响尾蛇十分接近,以至于连零部件的数目都一模一样。许多年后,苏联工程师们承认,通过仿制响尾蛇导弹,苏联工程技术人员们就好像上了一堂很不错的“导弹设计课”,由此苏联及其东方阵营的导弹设计水平也大大的提高了。K-13&及其后来的各种改型持续生产了差不多&30&年。而&60&年代由于&K-13&的服役,空军的轰炸战术被迫进行改变,由以往的高空轰炸改为低空轰炸,为的就是躲避对方雷达和导弹的共同监视和拦截。 现在从我国资料来看,苏联获得的响尾蛇的确是我方提供的。据《世纪》2009&年第&03&期杂志刊载的文章,在&9&月&24&日温州地区的空战中,国民党空军发射了&5&枚美国响尾蛇导弹,其中一枚弹头坠地而未爆炸。中国政府发动了大规模抗议活动,并将导弹的部分残骸作为美国的罪证在北京展出。事后,我方获得未爆炸的“响尾蛇”导弹&1&枚和部分残骸。这枚导弹被运到北京后,中央有关部门决定解剖分析和仿制“响尾蛇”导弹,汤定元接到了参加这一解剖分析工作的通知。1958&年&10&月&3&日上午,在国防部内召开了布置解剖分析及仿制“响尾蛇”导弹的任务,定名为“55&号”任务,要求到&11&月&25&日复制出一枚来。此举成为我国空空导弹发展的开端。“55&号”任务由一个委员会领导,委员会的主任是聂荣臻元帅,实际负责人是三机部部长助理钱之道,他后来调任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研制导弹武器当时在国内还是件新鲜事,没有任何技术基础,特别是红外制导的导弹,因而周恩来总理出面从苏联请来了一个&10&人专家小组,帮助中方解剖分析。在解剖分析过程中,这&10&位苏联专家起了主导作用。其中有一位专家介绍了导弹对红外探测器的要求,需要用黑体辐射来标定入射辐射的功率,需要测定红外探测器的信噪比等等,这对汤定元来说都是全新的知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从头学起。 同年&11&月下旬,导弹的解剖分析工作结束,汤定元回到了原来的研究课题。12&月&3&0日,汤定元被告知物理所需要承担红外制导导弹用的硫化外探测器,并让他担任来自国内&9&个单位&18&人攻关小组的组长。次日,他就和这些年青的科技工作者一起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大家白天黑夜“连轴转”,周日、节假日都在实验室里,那时,他们是用化学沉淀方法和高温敏化制备硫化铅探测器的,与此同时还安排了更多的精力,来建立包括黑体辐射源、噪声频谱仪和光谱响应测试仪等设备。第二年&5&月,实验设备都设置好了,制成的探测器也通过了正式的测定,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过了很多年汤定元才知道,当初对“响尾蛇”导弹的解剖、分析工作结束之后,苏联专家带走了分析总结报告和部分导弹残骸实物。两年之后,苏联专家将“响尾蛇”导弹仿制成功,型号为&K-13,并作为米格-21&战斗机的制式武器。限于我国当时科技和工业水平,我国并没有仿制成功“响尾蛇”导弹,1962&年,我国在引进米格-21&战斗机技术的同时,作为配套武器引进了&K-13&空空导弹的技术,将其国产化之后,成为我空军装备的第一代空空导弹&PL-2。
多种改型/AIM-9响尾蛇导弹
AIM-9AA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挂于F/A-18原始编号XAAM-N-7的响尾蛇原型导弹于1953年9月试射成功,这一个次型后来更改编号为GAR-8,后又改为AIM-9A,又被称作响尾蛇1型。第一个接收AIM-9A的单位是部署在上的VA-46中队。这个中队于正式在他们的上使用。同年8月Bonhomme Richard号航空母舰上的VF-211中队与他们的接收到第一批的导弹。美国空军则是在次年开始先在本土防空单位的上面佩挂响尾蛇导弹。根据1956年由两航空母舰上面部署单位试射200枚导弹的统计,单发命中率大约在60%上下,远低于海军自己的评估但是比较接近真实的情况。9A生产数量大约3500枚,服役时间很短,1957年开始就陆续由性能更好的AIM-9B取代。AIM-9BAIM-9B最初的编号是AAM-N-7,第一次在台海冲突首创击坠敌机纪录时,台湾空军的F-86军刀机使用时编号是GAR-8,最后的通用编号是AIM-9B。AIM-9B也是美国海空军进入越战时的主力空对空导弹之一。AIM-9CAIM-9C是响尾蛇导弹系列里面最特别的一个次型。它的导引方式并非红外线导引,而是半主动雷达导引。由于响尾蛇导弹只能由目标的后方锁定攻击,使用上的限制比较大,如果改用半主动雷达导引,配备AIM-9C的战斗机就可以采取对头攻击。当时美国海军的主力之一是,限于雷达的因素,F-8只能够使用红外线导引的响尾蛇,AIM-9C的计划就是针对提升F-8的作战能力而来。这个提升使得只能操作F-8的上的中队具备类似大型的同等级的对头攻击能力。然而当F-8随着小型航舰的退役而离开战场的时候,AIM-9C也无法继续在舰队中服役。不过这一型导弹后来被改成可以供直升机使用的AGM-122反幅射导弹。AIM-9D由和雷神共同生产,有着最新的导向装置及飞控系统,以寻标器搭配(Nitrogen)冷却系统,俯视角可达40度,光网频率由70Hz提高到125Hz,追踪目标的能力为每秒12度,弹鼻的玻璃罩乃由一较小的氟化镁所取代,让红外线中波长较长的部分更容易穿透。其他改良的部分还包括:换装洛克达因(Rockdyne)公司的 Mk 36火箭推进器,使得飞行速度更快,飞行距离由5.6公里(3海浬)延长到17.7公里(9.6海浬);弹头较大且为连续柱形态、渐缩式弹鼻的新弹体、尾翅弦线加长。AIM-9EAIM-9E是由5000发经由寻标器升级过后的AIM-9B。AIM-9G自G型开始,响尾蛇导弹增加扩搜寻模式(Sidewinder Extended Acquisition Mode,SEAM),这个模式利用驱动装置让导引头以预定的摆动路径进行目标搜索,或者可以先由发射飞机上的雷达带领寻标头搜索目视距离以外的目标,当寻标头锁定目标的红外线讯号之后,雷达解除对寻标头的控制,让导弹进入准备发射阶段。这个模式可以增加响尾蛇导弹的接战距离与效率,越战时即曾经被F-4战斗机大量使用。AIM-9H为解决真空管电路导致导弹可靠度极差的困扰,福特航太公司由AIM-9H开始使用晶体管电路,这型导弹保留了AIM-9G绝大部分的导向及控制系统,追踪速率则提升到每秒20度,成为当时运动性最佳的导弹。福特航太公司和雷神公司共为美国海军生产了7,720枚的AIM-9H。AIM-9M为AIM-9L的修改型,主要加强寻标器的抗干扰能力。全长2.87米,重85.5公斤,极速2.5马赫,弹头重10公斤,最大射程18公里。AIM-9NAIM-9J的后续发展型,重新设计了AIM-9J的各项电子系统,以提升导弹系统的性能与可靠度,最初是称为AIM-9J1,福特航太公司生产超过7,000枚,专供外销用。AIM-9P型弹头 AIM-9PAIM-9P是1970年代初期由美国空军提供经费所发展,主要目的是提供外国客户更具成本效益的导弹,后来也有相当数量进入美国空军服役。这型导弹共生产了21,000枚,部分是全新产品,部分则是由AIM-9B/E/J修改而来。瑞典空军赋予的编号是Rb.24J。在外观上与AIM-9J/N相当类似,有个圆锥形弹鼻,以及弹体前方有控制鳍翼。AIM-9R美国海军于1986年以AIM-9M为基础进行发展的型号,使用WGU-19/B影像红外线(Imaging Infrared, IIR)寻标器,提升导弹于日间的侦测与锁定能力。于1990年首次试射,原预定于1992年初少量生产,但在1991 年 12 月由于预算被删除,故发展计划结束。AIM-9SAIM-9M的降级版,将反反制的能力降低,专门提供国外军售(Foreign Military Sales),第一个客户是土耳其。台湾陆军也有采购一批AIM-9S导弹,配置于AH-1W超级眼镜蛇攻击直升机上,用于直升机自卫空战时使用。AIM-9响尾蛇导弹AIM-9XAIM-9X是响尾蛇系列最新型,于2003年尾达到初始操作能力(Initial Operating Capbility),正式开始服役。AIM-9X以AIM-9M的固态推进火箭与弹头,配合全新设计红外线影像寻标头与导引系统,弹体,缩小的弹翼与控制面以及燃气舵等,将响尾蛇导弹的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经过为数众多的试射评估以及超过3500小时的飞行测试,2004年开始在上配备AIM-9X,稍后军方正式同意进入量产阶段,其中海军将先采购600枚实弹与训练弹。2005年第一季宣布他们已经递交1000枚AIM-9X给美国海军和空军,未来20年总数将会达到10000枚。AIM-9X推出之后很快受到其他国家的注意与采购,到2006年4月止,已经有443枚实弹与153枚训练弹的外销纪录,输出的国家包括波兰178枚,丹麦60枚,41枚与不明数量的采购,已经确认的订单还有127枚实弹与22枚训练弹,150枚以及等。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4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57:41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该项目不在桌面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