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缘燃冰焚炎是什么冒险岛技能书是什么

  第二部还得加紧出版呐,第一步太好看了,大开眼界、物超所值。
101301楼 |
  @滚滚浓烟001
15:28:52  第二部还得加紧出版呐,第一步太好看了,大开眼界、物超所值。  -----------------------------  可惜出书终究还是分散了楼主的精力,影响了更新速度。连公众号的打理者都慨叹“一周一更,大把空挡干点啥呢?”
101302楼 |
  顶一顶以表敬意
101303楼 |
  2009年的时候,恐怕大家做梦都没想到我兔会把几个礁石变成岛,仅仅不到10年的时间,强国梦强军梦就在一步一步的变为现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厉害了,我的国!
101304楼 |
  @nnqiswc-18 22:35:10  楼主,我终于看的还是剩三页了。冒个泡。哈哈哈哈。。。  -----------------------------恭喜恭喜,是一楼一楼爬还是坐电梯(看楼主)的呀
101305楼 |
    【关键词:麦哲伦,潘帕斯草原,巴塔哥尼亚高原,安第斯山脉,焚风,圣胡利安的“大脚人”】  在葡萄牙人的大航海事业中,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是最大的挑战者。相比后来直接侵蚀葡萄牙势力范围的荷兰,一直在伊比利亚半岛给予葡萄牙巨大压力的西班牙,反而要好应付些,最起码罗马教廷还能够居中为这两个天主教国家做调解,并为之划出一条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线”。作为地理大发现的先行者,有足够的利益让伊比利亚双雄分配,是两国能够大体上相安无事的重要原因。至于那些后来者,就只能通过一场场战争(而不是教皇的谕令)来强行插入了。  然而教皇子午线并不是一条完美的分割线。事实上,无论是最初的版本,还是调整后将巴西大部切割给葡萄牙的版本,本质都只是在大西洋上划出了分割线。西班牙的扩张方向被限定为大西洋以西,葡萄牙则取得了从非洲进入东方的垄断权。只是一旦其中一国,从自己的扩张方向完成了环球旅行,势必会引发新的矛盾。  最终率先打破僵局的是西班牙。1519年,麦哲伦率领着一支由五条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了环球探险之旅。讽刺的是,这一机会原本是属于葡萄牙的。以麦哲伦的本意来说,本来是希望能够由西向东,完成横穿太平洋的环球探险的。坚信地球是圆的探险家认为,在横穿这片未知海域之后,将从新大陆的另一面登陆,并与哥伦布发现的大西洋航线对接。  优先选择葡萄牙的原因,在于麦哲伦是一名葡萄牙贵族。其本人甚至亲身参与过葡萄牙在印度的战争(1505年),并前往马六甲考察过。然而任何试图从外部获得经济支持的探险活动,都需要有给予投资者一个经济上的理由。对于已经绕过好望角,打通前过印度、香料群岛,乃至更遥远中国航道的葡萄牙王室来说,并不认为还需要把资金注入新的探索活动中,有限的精力应该用在经营教皇已经划分给自己的巨大市场中。  这不是葡萄牙第一次犯类似的战略错误,意大利人哥伦布从西班牙领命开启横穿大西洋之旅前,同样曾经向葡萄牙提交过计划。只是葡萄牙人认为向西航行并不能到达“印度”。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哥伦布发现的确实不是印度,但却为西班牙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并为后来从东向西穿越太平洋的设想提供了基础。  事实上,就麦哲伦的计划来说,葡萄牙人并非不相信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已经是个比较普遍的共识了。葡萄牙的决定说到底是个“机会成本”的问题,然而葡萄牙人仍然会担心,一旦麦哲伦和西班牙成功的完成环球探险后,会侵蚀自己在亚洲的利益。因此在西班牙批准麦哲伦起程后,进行了一些阴谋干扰活动。只不过即使麦哲伦无法成行,相信很快也会有其它探险家来完成这一新地理发现的。  公元日,世界上第一支环球探险队,从西班牙启程。利用东北信风与赤道洋流,麦哲伦和他的船队用了70天时间,从西班牙航行至今天的巴西海岸。不过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毕竟之前哥伦布以及发现巴西的葡萄牙人(1500年),就已经验证了穿越大西洋的可行性,包括发现了可以利用的风向与洋流。真正的挑战,是在抵达南美洲海岸之后。  相信地球是圆的理论,同时意味着相信所有的陆地本质是镶嵌在大海之中。通过开辟海洋航线,则可以把这些陆地连接起来。遵循葡萄牙人当年探索非洲海岸线,以及发现好望角的经验,麦哲伦相信如果沿巴西海岸线一路南行,他亦将发现一个能够绕过这片大陆的岬角。当然,理论上如果一路向北也是可以从加拿大方向做同样的尝试的。只不过在欧洲大陆的生存经验,足以让他们明白,如果一路向北的话,迎接他们的将是一片冰雪世界。  虽然麦哲伦坚信,新大陆的南方一定存在一片海洋,能够帮助他打开通过亚洲的大门,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未知世界挑战的,大多数人对此只会心存恐惧。与哥伦布那场横穿大西洋的未知世界探索之旅相比,能够让船员们得到一丝安慰的是,目前的航线还是紧贴着海岸线。陆地不仅能够在心理上降低恐惧感,更能提供淡水和补给(虽然不是每处海岸都能做到)。  不过任何忍耐都是有限度的,哥伦布横穿大西洋的用时与麦哲伦相仿,都是70天。而这段航程对于麦哲伦来说,却仅仅是个开始。让人不安的是,没有人知道还要花费多长时间,才能够绕过美洲大陆。更没人知道,在绕过这片大陆之后,还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回到欧洲。在沿海岸向南探索4个月,还没有寻找到大陆的尽头时,麦哲伦经历了此次航行中第一场叛乱。除了被时间消磨掉的耐心以外,气候、环境开始变得恶劣,并因此而导致的补给困难,是引发叛乱的重要原因。  我们先来看看,麦哲伦船队沿海岸线南下,将面临什么样的气候、环境变化。如果说船队在北半球,是经历一个从温带向热带航行的过程,那么在跨越赤道之后,情况就开始发现逆转了。今天包含整个亚马逊流域在内的巴西大部分领土,都属于热带气候区。就沿海地区的情况来说,这一物种丰富的气候区,一直向南延伸到巴西最著名的城市——里约热内卢(1763年-1960年为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之南的南美大陆,开始明显的收窄,并步出热带气候区。  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影响,南北纬23°26′S——40°区间(23°26′S为南回归线),一般会呈现为亚热带气候状态。东距里约热内卢350公里,紧贴着南回归线的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是南美亚热带气候北部标志点。湿润、温暖的亚热带季风气,覆盖了圣保罗及其以南的巴西领土,以及巴西与阿根廷之间的南美小国“乌拉圭”,并一直延伸到阿根廷东北部的“潘帕斯草原”。  分割乌拉圭与阿拉廷的,是仅次于亚马逊河的南美第二大河流——拉普拉塔河。从流域的角度说,也可以说亚马逊河流域及拉普拉塔河流域,分别代表了南美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对于麦哲伦的船队来说,拉普拉塔河的存在,曾经让他们以为已经到达了大陆的尽头。因为这条大河在河口处形成了一个,类似杭州湾式的喇叭口。换句话说南行的船队在拉普拉塔河口开始转而向西航行。  附图:麦哲伦对南美海岸线的探索  
101306楼 |
  然而在航行至湾区底部时,麦哲伦和他的船员很快明白,这只是上帝跟他们开的一个玩笑。因为接下来帮助船只飘浮起来的并不是海水而是淡水。尽管对于船员来说,没有比淡水更珍贵的资源了,但对于力图绕过这片大陆的麦哲伦来说,淡水的发现意味着“拉普拉塔”并不是绕过大陆的海峡,而只是一条会把他们带入内陆的河流。  虽然未能找到期望中的大陆顶点,但这片包括阿根廷首都布宜艾利斯、乌拉圭首都蒙得维得亚在内的“拉普拉塔河下游平原”草原地带,环境比之我们熟悉的北亚干草原要好得多。在潘帕斯草原上所蓄养的牲畜中,最主要的是对水、草资源要求较高的“牛”,这也使得阿根廷得以成为世界主要的牛肉出产国。后面具体解读美洲地缘结构时,还会对潘帕斯草原及阿根廷、巴西的情况做详细解读。  即使在冬天,包括潘帕斯草原在内的“拉普拉塔河”流域,平均温度一般也不会低于零度特点。参考处于同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国长江流域,麦哲伦船队在这一地区获取物资补给的难度并不大。在生命安全还能得到有效保证的情况下,麦哲伦船队的内部矛盾暂时没有因为这次失望的发现而触发。  除了潘帕斯草原以外,阿根廷大部分的领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中国的西北地区及蒙古高原,便是属于这一气候类型。联想之下,你应该能意识到,这一气候区的温度和降水情况要严峻的多。大部分时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位于远离(或被高地隔离)的大陆腹地。不过凡事也有例外,与海洋距离并不遥远的阿根廷南部地区,同样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并且还是比较糟糕的那种。  观察南美洲的地缘政治结构,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智利在太平洋的海岸线占据了整个南美洲太平洋岸线的一半以上,超过了5000公里,而它的东西平均宽度却只有180公里。抛开智利国土形成的历史不谈,沿南美洲西沿延伸的“安第斯山脉”,是智利狭长国土结构形成的地理原因。换句话说,安第斯山脉分水岭,成为了智利与巴西、阿根廷两国的行政边界。  潘帕斯草原以南,西接安第斯山脉、东临大西洋阿根廷南部地区,被称之为“巴塔哥尼亚高原”。这片高原年均降水量不超过300mm,西向东递减,并且风力强盛、尘暴不断,导致中、东部呈现为荒漠、半荒漠状态。与水草丰美的潘帕斯草原相比,这一地区所饲养的牲畜就主要是“羊”了。以至于我们还能看到一个,与高原同名的地理标签——巴塔哥尼亚沙漠。这种生存条件,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蒙古高原的情况。问题是这条背山靠海、西高东低,总面积为67万平方公里,东西平均宽度不过450公里的狭长地带,看起来并不应该成为一片干旱、半干旱之地。  巴塔哥尼亚高原荒漠化现象,与安第斯山脉及一种特殊的气候现象——“焚风现象”有很大关系。南纬35度以南智利与阿根廷国土,正处在西风带(南北纬35度-65度间)之中。从太平洋和智利方向而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在越过安第斯山脉后会迅速下降增温,使得风力所及之处的气候变得干热。这一现象在很多高大山脉的背风面都会出现,以至于被形象的命名为“焚风”,由此在山脉背面所形象的降水稀少现象,又被称之为“雨影现象”。  当然,焚风只存在于山脉北风面的高地之上,远离山脉主体的沿海平原带,并不处于“雨影”之下。比如拉普拉塔河下游平原属性的“潘帕斯草原”,其南部虽处于西风带,但受到的影响就小得多了。不过如果山脉的背风面紧邻海岸线,风向又常年不变,我们就会看到荒漠与海洋共存的现象了。在巴塔哥尼亚高原的中南部,情况就是如此  最终发生叛乱的地点,位于今天阿根廷东南部的圣胡利安港。麦哲伦船队在1520年3月底到达这个位于南纬49.3度的港湾时,已经在“焚风”影响的巴塔哥尼亚高原沿海,航行了一段时间。一如当日迪亚士的船队,在纳米比亚海岸(纳米布沙漠)所面临的困境一样,沿岸越来越糟糕的环境,消磨掉了船员们剩下的耐心。更为让人担忧的是,这一地区的纬度比纳米比亚地区还要高得多。  对应到我们熟悉的北半球,圣胡利安大体就是库页岛南部,或者中国最东北点的“黑瞎子岛”所处的纬度,受南极洲寒流的影响,巴塔哥尼亚高原尽管仍有四季轮回,但冬季的时间跨度却几乎等于其它三季总和。经行这样的区间,夏季应该是最好的时段。然而由于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且冬季漫长,在北半球本该春暖花开的3月,巴塔哥尼亚高原却已经步入进入冬季了。为此,麦哲伦决定暂停航行,等待气温回升。  沿岸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气温越来越低,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使得由五条船组成的船队中,有三条船的船长站到了反叛者的阵营。一个有利于麦哲伦的消息是,这个向内陆凹陷的“葫芦形”海湾处的小环境相对较好,不仅有大量在此过冬的鸟类、鱼类,甚至还有少量以渔猎为生的印第安人生存于此。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这些土著人会在兽皮包裹的腿脚之外,再穿上一兽皮靴,以至于被发现他们的麦哲伦船队成员称之为“大脚人”,这一标签最终也成为了整个地区的名称(巴塔哥尼亚的意思就是“大脚人”)。  在圣胡利安海湾的发现,不仅让麦哲伦的船队及时得到了越冬补给,更让麦哲伦有理由说服船员,他们进入的并非是一片不毛之地。当然,为了平息叛乱,背叛的船长们自然还是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然而对于一次开创性的环球探索之旅来说,这还仅仅是一系列危机的开端。要想从世界的另一头,接近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并最终回到欧洲,麦哲伦和他的船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101307楼 |
  看到楼主更新,甚是高兴。
101308楼 |
  看了楼主的描述,搜了下《发现之旅》环球航行视频,爱奇艺竟然这么个科普纪录片竟然需要VIP,真心鄙视下。
101309楼 |
  @鄙视抢沙发的
21:12:08  先放张图出来。这张〈中国地缘结构〉图将中国划分为若干区块,并以其中的主要地形特点为标注(还可细分,具体分析时会列出。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先别急)。中国的历史和疆域很大程度也正是在这些区块之间不停的博弈当中而形成的。  附:中国地缘结构图    -----------------------------  看楼主 82
101310楼 |
101311楼 |
  @鄙视抢沙发的
21:32:18  关于上古族群之间的争斗,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是以推断具多。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名人”的争夺,并非始于现代,古人早就在这样做了。这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华夏族早早的确认了自己的正统地们,因此周边的族群无论是否能够入主中原,大都希望为自己找一个华夏族的出身;另一方面是因为,华夏族是一个讲究祖先崇拜的民族,因此格外注重自己的出身。  既然都是推断,以那些相互矛盾的“史书”为主要依据,倒不如从地缘......  -----------------------------  mark 88
101312楼 |
101313楼 |
101314楼 |
  前些日子经友人推荐知道了这天涯第一牛贴,目前刚爬楼到第53页,不知啥时能追上楼主的脚步?
101315楼 |
101316楼 |
  终于看完了!楼主对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着墨较多,对佛教提及甚少,很想了解一下佛教的前世今生。
101317楼 |
  我最近对澳洲大陆比较感兴趣,能否分楼主分析一下澳洲大陆内部的地缘结构,以及澳洲和东亚、南亚、中南半岛、南洋群岛、非洲、南美、北美的地缘关系。
101318楼 |
  先马后看
101319楼 |
  节日快乐!
101320楼 |
  听卯州称
101321楼 |
  楼主节日快乐
101322楼 |
101323楼 |
    【关键词:麦哲伦海峡,火地岛,德雷克,南方大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属南极领地】  叛乱和恶劣的天气并没有影响麦哲伦完成环球旅行的信心。在圣胡里安港湾盘桓了8月底,直到天气开始转暖后,船队再次启航。尽管损失了五个月时间及一条船,麦哲伦的坚持还是很快收到了回报。仅仅三天之后,船队就抵达了日后被以“麦哲伦”命名的那条海峡(二者航程约380公里)。  对于曾经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的麦哲伦来说,困惑在于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水道,而不是一面是陆地、一面是海水的景象。当然,世界上很多海区,就是通过海峡相连的。比如欧洲人熟悉的直布罗陀海峡、土耳其海峡。只是有了上一次在拉普拉塔河口的教训,麦哲伦并不敢轻易断言,已经找到了通往另一片海洋的大门。一个简单的判断方式,是派出先导船去探明,前方的水域是海水还是淡水。  在经历过两天的探索之后,麦哲伦得到了好消息:深入水道之后并没有发现淡水的痕迹。整个船队则花了20多天穿行海峡,进入太平洋水域。这段旅程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整条海峡非常曲折,海峡两侧的陆地,密集分布着无数锯齿状的港湾(海峡整体呈现为“V”字形)。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是在海峡南边的陆地之上,能够经常看到烟火(土著居民燃放的篝火),麦哲伦遂将之命名为“火地”  这片“火地”就是南美大陆最南端的“火地岛”。不过麦哲伦当时并不认为海峡南边的这片“火地”只是一个岛屿。自古希腊时代以来,欧洲一直存在着一种猜想,那就是在世界的南方,应该有一片体量相当的大陆,与欧亚大陆隔海相望。否则这个世界不管是一个平面,还是一个球面,都会处于失衡状态。这片臆想中的大陆被命名为“南方大陆”。麦哲伦相信他所看到的“火地”,就是传说中的南方大陆。只是就西班牙和麦哲伦此行来说,目的并不在于去开发一片未知的土地,而是找到通过富庶东方的航线。一如哥伦布当日的目的,同样不是在于发现“新大陆”一样。  然而不管麦哲伦有没有去探索,火地岛南端的航线都是现实存在的。当然,更准确的话,我们应该把以火地岛为核心的这个岛群称之为“火地群岛”。直观的看,火地群岛无疑在某个地质时期,属于这片大陆的一部分。类似“好望角”的岬角,则存在于群岛南最南端的“合恩岛”南之上。需要注意的是合恩岛西北部还有个奥斯特岛,它的南端岬角曾经被误会为合恩角的所在,因此也被称之为“假合恩角”。  要想发现火地群岛并非一片巨大的大陆其实并不难,麦哲伦海峡与火地岛南部岸线之间的距离,仅仅只有300多公里。在顺风的情况下,大航海时代的帆船,航速一般在10-20节之间。“节”是一个专用于航海的速率单位(后来延伸至航空领域),意为“1海里/小时”,1海里则约等于1.852千米。也就是说,如果借助风的帮助,你甚至有可能只用一天时间,就揭开火地岛只是一个岛屿,而不是一片大陆的秘密。  事实上,在麦哲伦海峡被发现后不久(1525年),就已经有西班牙探险家,完成了从绕行火地群岛南端的探索工作。然而这一发现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可以说是被有意掩盖了。一方面是因为麦哲伦海峡的通行条件不错。虽然有点曲折,但在这种海峡中穿行,比之好望角、合恩角那种“一面是大陆,一面是海水”的绕行还是要安全得多;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这样一条狭长的水道,具备天然的防御优势,控制成本要小得多。  有鉴于此,西班牙人更愿意让世人相信,麦哲伦海峡之南是一片冰冷、黑暗的“南方大陆”,唯有通过西班牙人控制下的海峡,才能够打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航路。这一秘密直到半个多世纪后(1578年),英国最著名的“皇家海盗”——弗朗西斯o德雷克,决心为英国完成一次环球探险之旅后,才被揭开。  海盗德雷克的故事,相信很多喜欢大航海时代(包括游戏)的读者已经知道了,这里就不再细述。在德雷克完成的那次环球探索中,他仍然选择的是从麦哲伦海峡通行。虽然西班牙人肯定是不愿意看到德雷克这样做的,但德雷克之所以成为史上最著名的“皇家海盗”,就在于他以“私掠者”的身份,针对西班牙的利益发动了一系列攻击。在这次环球探索当中,环美洲劫掠西班牙商船及据点,同样是计划的一部分。  火地岛并不是麦哲伦海峡南部岛屿的全部。其它面积更小的岛屿,主要集中在V形水道的西段,包括格拉夫顿群岛、阿格尼斯群岛等。相比东段海峡,西段海峡的宽度要狭窄得多。在经行火地岛之后,雷德克并没有沿正常路线,从西北方向穿出海峡,而是选择了从群岛区西南向穿出。  在大航海时代,这种位于主航海之侧的群岛海域,一直是海盗的最爱。海盗们不仅能够在当中找到隐蔽的藏身处,更能够方便的袭击航行于主航道之上的商船。不过德雷克这次的选择,更多是出于躲避西班牙人的伏击。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对他恨之入骨的西班牙人,又想在这次环球旅行中置其于死地的话,最窄处仅2.7公里、长度约250公里的麦哲伦海峡西段,会不会是最好的选择。  按照计划,德雷克在进入太平洋之后,应该沿美洲的太平洋海岸线一路向北,在劫掠西班牙的沿岸据点的同时,继续他的环球探索之旅。然而大陆南端不稳定的气候,还是跟这位“伟大”的海盗开了个玩笑,他和他的船只先是被风暴吹向了太平洋腹地,然后再转回海岸线时,航向又向东南方向偏移。只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大航海时代,很多重要发现都是上帝在考验航海者决心后所给予的补偿(比如葡萄牙人对巴西的发现),这次也不例外。德雷克的这次错误,让他无意间发现了火地岛并非是西班牙人所渲染的“南方大陆”。这片陆地之南,还是一片冰冷的海水。  附图:麦哲伦海峡及其周边地区地缘结构图  
101324楼 |
  发现火地岛秘密的德雷克相信,即使真的有“南方大陆”存在,那么也应该在更远的南方。一直到19世纪初,人类发现南极大陆的存在,才算正式验证了这一猜测。不过这块冰雪覆盖的大陆,实际不太符合欧洲人关于世界需要一片大陆为维持平衡的想象。对于追求对称的完美主义者来说,南极洲对应的应该是北冰洋。最终“南方大陆”的名头,被赋予了由另一位著名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发现的澳大利亚(1770年)。今天澳大利亚的的英文名称“Australia”在古拉丁语中的便是南方大陆的意思。事实上如果不是欧洲人一直有寻找南方大陆的执念,这个面积仅769万的荒凉岛屿,还真不太有资格成为一个大洲。  鉴于德雷克的贡献,南美洲与南极洲之间的这片海域,被命名为“德雷克海峡”。出于地缘政治目的,英国当然是非常欣喜德雷克海峡发现,并大肆宣传了(在此心痛53年前就做出同样的发现的西班牙船长两秒)。不过德雷克此行的目的是完成环球探索,并攻击西班牙的据点/商船,所以在确定自己已位于麦哲伦海峡入口(东端)的正南方向后,德雷克并没有进一步向东航行,而是回到了对南美洲西海岸探索工作上。这也让他失去了对合恩角的命名权。公元1616年,荷兰航海家威廉o斯豪滕与雅各布o勒梅尔,发现并定位了这块南美洲最南端的陆地。前者以其出生地,荷兰城市“霍恩Hoorn”为之命名(合恩角Cape Horn)。  总得来说,合恩角周边海域的气候条件是非常不理想的。海上终年强风不断,水流混乱,并且经常有浮冰出现。这种情况在好望角同样存在,只是在合恩角表现的更为恶劣,原因在于合恩角离南极洲的距离太近。比较下这两个著名岬角的纬度(好望角:34°21′25‘’S;合恩角:55°59′)就容易理解了。对应我们熟悉的北半球地标,前者相当于连云港的位置;后者则与外兴安岭持平。  如果想尽量接受陆地保护的话,火地岛南端其实还有一条东西向的狭长水道——比格尔海峡,可以帮助航海者完成两大洋的穿越工作。在诸多经行这条位于麦哲伦海峡与德雷克海峡之间的历史人物中,达尔文应该是最知名的一个了。“比格尔海峡”之名,正是源自于他考察过程中(年)所乘坐的船只“比格尔号”。  尽管德雷克海峡的海况情况不佳,甚至有“海上坟场”之称,火地岛秘密的揭开,还是为西班牙以外的国家,打开了一条不受西班牙制约的航道。毕竟这条位于两个大洲之间的“海峡”,宽度达到900-950千米。不管它是不是精准符合“两个水域之间的狭窄水上通道”的海峡定义,有一点都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西班牙人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封锁(即使能把比格尔海峡也封锁起来)。  在后来的历史中,有志于打造全球性殖民帝国的英国、荷兰、法国等国,都曾经派出船队对火地岛及其周边海域进行过探索工作。这些探索工作在地缘政治上带来的一个副产品,是南美洲最大的外岛—— “马尔维纳斯群岛”,成为了英国与阿根廷的争夺对象,两国之间的争端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个西距麦哲伦海峡与合恩岛,都为500多公里群岛,被发现的时间并不比麦哲伦海峡晚多少。英国人认为,这片被英国命名为“福克兰群岛”的陆地,是1592年由英国船长戴维斯率先发现的。不过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荷兰人威尔德于1600年率先发现。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及法国人相继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建立殖民点,更为注重大陆利益的后者,很快又退出了这场争夺,并将定居点的所有权转移给了西班牙。在南美国家相继摆脱西、葡两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之后,阿根廷认为自己应该自然继承西班牙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然而一直以来,将海洋视为自己帝国基石的大英帝国,却一直不愿意放弃福克兰群岛,尽管它在20世纪中期放弃了绝大部的殖民地。  从海权角度看,在南极洲无法发挥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情况下,福克兰群岛将是英国伸到海洋的最南方节点。其战略意义就像英国人在印度洋中央,所保留的的英属印度洋领地——查戈斯群岛一般。在经营海洋的问题上,二战后接棒英国称霸全球海洋的美国,与英国的理念是一致的。二者结成的紧密联盟,使得美国可以使用英国的这些地缘政治遗产。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英国将查戈斯群岛中最大的“迪戈加西亚岛”租借给美国做军事基地。类似的合作在英国与阿根廷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的“马岛战争”(1982年)中亦有体现。如果没有美国提供的卫星情报支持,英国人将很难完成这场代表帝国最后辉煌的远征。  一个比较不为人知的情况,是马尔维纳斯群岛以东1300公里处,还有一处名为“南乔治亚和南桑德威奇群岛”的无人群岛,在英阿之间存在争议。在1985年以前,英国将这个群岛归为福克兰群岛的属地。马岛战争最初的导火索,正是因为在日,有50名阿根廷人登陆南乔治岛宣示主权(无人岛这样做没有障碍),其后阿根廷政府开始跟进,进而出兵马尔维纳斯群岛(日)。  从地理角度看,“南乔治亚和南桑德威奇群岛”算是南美洲最外围的岛屿,其南部岛屿则应归属于南极洲所有。无论是英国还是阿根廷,将之视为马岛/福岛的附属部分,在地缘政治上倒是没问题的。只不过在马岛战争后,为了规避地缘政治风险,英国将之建制为了独立的海外领地。这是因为,鉴于马尔维纳斯群岛距离阿根廷的地理距离太近,英国人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在将来还能够一直保有对它的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未雨绸缪的将“南乔治亚和南桑德威奇群岛”与马岛做一个行政切割,应该说是一个明智之举。   这一切割的另一个理由,在于“英属南极领地”地位的不确定性。1959年12月,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苏联、英国、美国等国家,共同签署了旨在认定“南极洲应仅用于和平目的”的《南极条约》(中国于1983年8月)。在这一条约中,南纬60度以南的陆地被确定为南极洲的范围。然而自19世纪英国政治控制马尔维纳斯群岛以来,就已经在这条红线之南发现了若干岛屿,包括有:南极大陆向南美大陆方向延伸的“帕默半岛”(又称“南极半岛”),以及大陆边缘的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英国人据此建制了“英属南极领地”的行政区。  英国并不是唯一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国家,阿根廷、法国、澳大利亚、挪威等国,也都声称拥有部分南极领土,并成立了相关行政机构。其中阿根廷声称拥有主权的范围,几乎就是对应所谓“英属南极领地”。只不过,无论是出于地缘政治原因,还是环境保护原因,这些领土要求都无法得到国际承认。  另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在《南极条约》限定了南极洲用途的情况下,即使占据这些所谓的“南极领土”,亦没有办法发挥政治、军事,乃至经济上的作用。比如中国的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科考站,就是设立于南设得兰群岛的主岛——乔治王岛之上(另外还有12个其它国家设立的科考站)。在这种情况下,恰好处于南美洲范畴,地理上又远离大陆的“南乔治亚和南桑德威奇群岛”,自然成为了英国在大西洋南端的最后抓手。  附图:南极洲领土声索图  
101325楼 |
  @鄙视抢沙发的
23:12:06  对于喜欢二战史的朋友来说,阿登的知名度要比洛林更高。1944年秋,在盟军藉由诺曼底转入全面反攻阶段的背景下,第三帝国集结了最后的力量,在从德国境内的艾费尔高原,跨越德、比边境,向阿登高原进行一场西线最大规模的反击战——阿登战役。......  -----------------------------  鄙视兄啊,既然写到阿登战役,为何不标出“巴斯通”啊?捎带解释一下为何巴斯通是交通枢纽,所以美第一集团军和101空降师才死守啊?
101326楼 |
  中秋快乐!
101327楼 |
101328楼 |
101329楼 |
  @佛陀的微笑
23:30:09  军政府得了中国多少好处?军政府又是怎么对付她的?她凭什么和中国合作?  颜色革命嘛,还能有我们的好果子?  -----------------------------  佛祖本善,弥陀性急,排排做好,果子多多
101330楼 |
  英国人连苏格兰都快保不住了,还觊觎南极,真是贼心不死啊
101331楼 |
  @hkjamesma-06 09:48:29  英国人连苏格兰都快保不住了,还觊觎南极,真是贼心不死啊  -----------------------------  有道理!腐国都快散架了,还不知道攘外必先安内!哈哈
101332楼 |
  能回复吗?
101333楼 |
  我舅舅推荐俺看的....好几次了...我冒死来看看
101334楼 |
  关于汉外长城(光禄塞),我最近看了一篇由蒙古和俄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对外长城北线的土层中的草料做碳十四鉴定,得出的结论北线是西夏时期的产物,不是汉代!!!  (受降城还是汉代的)  详细可以搜索论文:  蒙古国南戈壁省西夏长城与汉受降城有关问题的再探讨  楼主,如果此事是真,那关于汉匈战争或者漠南战争的很多论述都需要重新架构了。   卢朐山的位置也需重新定位,太颠覆了。。。。科学事实面前,总是有这么多的惊讶!
101335楼 |
  “拉丁姆地区的产出,很大部分并不需要经手他们自己的沿海城市,就可以与希腊人进行贸易了。相比之下,伊特鲁里亚人占据的台伯河以西地区,就要独立的多。他们抵御住了希腊人和腓尼基人的渗透,成功的模仿这些来自东地中海地区的殖民者,沿岸线建立了自己的贸易城市。”  请教楼主,从地图上看,伊特鲁里亚地区的海岸线一带是平原地形,没有高大山脉延伸入海呀?良港从哪儿来呢?反倒是拉丁姆地区看起来地形更合适…
101336楼 |
  @三湘小画家
23:41:09  关于汉外长城(光禄塞),我最近看了一篇由蒙古和俄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对外长城北线的土层中的草料做碳十四鉴定,得出的结论北线是西夏时期的产物,不是汉代!!!  (受降城还是汉代的)  详细可以搜索论文:  蒙古国南戈壁省西夏长城与汉受降城有关问题的再探讨  楼主,如果此事是真,那关于汉匈战争或者漠南战争的很多论述都需要重新架构了。  卢朐山的位置也需重新定位,太颠覆了。。。。科学事实面前......  -----------------------------  光禄塞、居延塞无论是文史还是考古的证据都是现实存在的。蒙古南戈壁省瑙木冈县之南的汉城遗址,是俄蒙专家考证出来的(你转述的论文及后续论文都有考察内容),中国相关学者也去现场考察过。因此汉受降城和卢朐山的位置,并没有太大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居延塞与光禄塞有没有在外蒙境内合龙,从这片荒漠地带发现的城址走向来说,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光禄塞依附的是阴山;居延塞依附的是黑水河及居延泽。这段戈壁长城不靠近地面水源,维护和建造起来会更为困难。今天能看到遗址,质量亦不能与中国境内的汉长城相比。一种可能性是西汉曾在此建筑过质量不太好的长城,历经千年几近消失后,在12世纪前后又重修过。  另外中国境内的汉长城遗址,仅仅延伸至现在的中蒙边境就戛然而止,在逻辑上多少是有些让人生疑的。毕竟“长城”本身在地缘政治上的代表性太强了。当然,如果考证出是契丹、蒙古、党项、蒙古这样的边缘政权,在外蒙筑过城就没什么问题了。综合起来看,还是宜暂时采集中国方面的传统说法比较好。最重要的是,受降城是否成为过东、西两段长城的连接点,抑或是一座战略上承担这一任务,但战术上没有用长城连接孤城,本身都不影响其它关于汉匈之战的论述。
101337楼 |
  千人大军洞朗压阵 中印对峙进入第二回合  新德里时间10月6日,包括《今日印度报》在内的众多印度主流媒体突然公布了一条消息:中国修路队正在500名解放军的保护下拓宽洞朗前沿地堡工事附近的道路,此外,解放军还在前沿十公里一带部署了约1000人的兵力。这一安排无疑令新德里要人大惊失色。  也就在同一天,印度最大反对党“国大党”领袖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已经拿这条消息逼问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要他解释有关中国修路增兵的相关报道。在分析人士看来,中国在8月28日后于洞朗建立永备阵地,准备常年驻守早已成定局,解放军此番大规模调动,可能更已做好了和印度进行“第二回合”对峙的准备。  解放军跃进洞朗  《今日印度报》等印度媒体在10月6日发布了一条让中国和印度都倍感惊讶的消息:在8月28日后暂时平静的洞朗地区突然出现了至少1,500人规模的解放军部队,其中500人保护前方修路的筑路队,后方另有1,000人来应对国境另一侧的印军。当中方在中印边境继续大兴土木而且调动大军时,此前曾欢呼“胜利”的新德里的笑容不免就凝固了。  其实,印度观察人士早就该发现这种动向。也就在9月12日前后,曾有印度报业托拉斯(PTI)等媒体披露,称印军固然仍在洞朗地区边界150米地区驻守,但中方也未曾“应印方要求”离去。报道还称解放军在山脊上修建了“bulk”(地堡)等永备掩体。从这里看去,修路队恐怕只是把从后方到前方的军用公路拓宽一些,以便大部队向前跃进。  毕竟,洞朗已经从原来非军事的季节巡逻区变成了中方驻守的防区。中国不仅铲除了印军在此地修建的两处碉堡,还把补给线路修到前沿,并最终将该地的季节性哨所改为常设哨所。印方对此虽“尽在掌握”,却根本无力改变现状。  说到底,中国对边境地区的有效管控一直是靠加筑工事和辅助设施来维持的。譬如中国在1962年边境冲突的胜利就是靠33个地堡、44个炮兵阵地工事、1,154个步兵掩体以及562公里公路等设施所决定的。鉴于中国总算在可以俯瞰印度东西最窄处“西里古里走廊”的洞朗地带依靠两处永备工事和相关设施站稳脚跟,这意味着中方也终于在南亚地带具备了一定存在感。  新德里预告第二回合  解放军把几乎一个团的兵力调动在了洞朗地区,这无疑令金砖峰会后感觉良好的新德里大为震惊。  北京在莫迪访华之际给其台阶可下。但新德里当局并没有像协议那样撤走军队,反而让印军继续驻守在中国阵地150米开外的区域。那么,中国也只好用增兵、筑路这样的手段给不断蚕食中印边界地带的新德里以警告。  很快,印度最大反对党“国大党”领袖拉胡尔甘地就在10月6日在社交媒体上逼问印度总理莫迪,要他解释有关中国修路增兵的相关报道。  尽管对印度分析人士来说,拉胡尔此举可能只是报此前私会中国大使被莫迪幕僚口诛笔伐的一箭之仇。但当印度政要借此攻讦时,这则消息的重要性也就可见一斑。  事实上,中印两国对于边界军事相关问题都在暗自发力,只不过彼此表现不同。中国在8月下旬调动新型无人机,进而配合军演、增兵等行动。,印方也在9月18日后调动650名内政部直属的“驻边境部队”情报人员前往不丹及尼泊尔方向,用于应对中印边界纠纷后的中印、中尼、中不交界地带。  当印方爆出“解放军洞朗增兵”的情报后,这意味着中印对峙的第二回合即将开始,而北京相对来说就可算做好了准备。
101338楼 |
  三湘小画家: 黑名单 举报
评论  谢楼主的回复,受教。 我本身在看俄国人论文的时候也有疑惑。其论文观点是,汉外长城(北线)是西夏产物,南线则是汉“光禄塞”。光禄塞与居延塞本身没有连接。 根据现有资料,“北线”一路几乎延伸至呼和浩特西北。外蒙段长城与内蒙段北线从线路上看应该是持续延续性成为一体的。  三湘小画家:
评论  如此看来,外蒙段与内蒙北段应该是某一时期一同建造的结果。不知楼主有关于内蒙北段的资料没有,如果能证明内蒙北段的原始建筑材料确为汉代产物,那外蒙段极有可能是西夏补修的产物。因为以西安疆域来看,没有必要把长城修到前套地区,只需要建到后套即可。  ---------------------------------  汉外长城的信息就很多了,毕竟在中国境内。其实光禄城的使用时间并不长,也就50多年。后来南匈奴降了,安置在阴山一线,就没有必要再维护了。毕竟有阴山上的秦长城在,这条草原长城主要是阻滞一下骑兵的进攻速度。  另外环境的影响确实很大。像现在汉外长城的南线,保存相对就好一些,外长城要差许多。很多路段地上几乎都看不见东西了(卫星地图能看见走向),事实上,依现在的考古发现,有些部分很可能都尚未完工。延伸到蒙古国戈壁部分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其实西夏长城,在内蒙古境内也有的。主要是依托汉外长城南段修葺了一下,有些地段汉长城灭失了,会有新修的。包括阿拉善旗境内的西夏长城,同样主要是依托汉长城来构筑防御体系。
101339楼 |
  确实,环境对长城恶破坏很大。GooglEearth仔细研究长城遗迹,相当部分在河谷段落都有被季节性河流冲毁的迹象。而研究那些“障城”的定位也很有意思,一般都在制高点或者山坡的北坡,可能是利用自然坡度建立防御体系。
101340楼 |
  请问伟大的楼主,相关知识点方面的书你都是自己慢慢摸索到的么?有没有做个书单以以俾后学?万分感激!
101341楼 |
  楼主就一个美国中心轮的美狗
101342楼 |
  mark一下
101343楼 |
  @参与努力
16:25:15  千人大军洞朗压阵 中印对峙进入第二回合  新德里时间10月6日,包括《今日印度报》在内的众多印度主流媒体突然公布了一条消息:中国修路队正在500名解放军的保护下拓宽洞朗前沿地堡工事附近的道路,此外,解放军还在前沿十公里一带部署了约1000人的兵力。这一安排无疑令新德里要人大惊失色。  也就在同一天,印度最大反对党“国大党”领袖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已经拿这条消息逼问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  -----------------------------  中国的战略就是靠军备竞赛阻止印度成为第二个中国。印度很像90年代的中国,那时候的中国是韬光养晦,一心一意搞建设,诚心诚意求发展,舆论控制的很严,几乎听不到不同声音,就算大使馆被炸了也就示威了几天。但是印度是所谓的民主国家,中国不停地刺激印度,梦想大印度的民族主义者会沉不住气和中国搞军备竞赛,正中中国下怀;而东印度的分离主义者会受到鼓舞,加速分离倾向。  一个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找不到的洞朗就能牵扯大半个印度的神经,迫使印度不得不加强陆军和空军,海军发展肯定会相对滞后,其实对中国潜在威胁最大的还是印度海军。  从地缘分析,印度相比于中国还是差一点,印度是一个倒立的三角形,印度半岛直插印度洋,好像可以控制印度洋,但是没有强大的海军,东西两个边就是破绽,鸦片战争、
战争都说明有海无防是死穴。而北面的边紧挨西藏,一个洞朗就牵制住了大半精力。中国人声东击西,花钱如流水,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要是象中国当年一样忍辱负重还有前途,要是沉不住气还真的就找不到解决办法。
101344楼 |
  kuma!
101345楼 |
  楼主,央视最近在放 绿水青山看中国。楼主上去应该能拿总冠军吧
101346楼 |
101347楼 |
  嗨,坐电梯!偶尔爬下楼。爬楼其实更多激荡,有条件就爬吧!加油啦。
101348楼 |
    【关键词: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80天环游地球,台风/飓风】  航海是需要点运气的,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是从美洲到亚洲的航行过程中,气候出奇的好,以至于麦哲伦为之命名为“太平洋”。不过老话说:运气只青睐有准备的人。想想麦哲伦之前的坚持,以及所遇到的挑战,就不会有人认为,他是凭借运气被记录进史册的了。麦哲伦幸运避开的风暴,在太平洋上有两个名称:台风和飓风。其中“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称之为飓风、以西称之为台风。在这里,先解读一下 “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产生,因为追根溯源的话,这条时间线也算是麦哲伦环球发现的一个副产品。  太阳可以帮助身处世界各地之人,确定自己身处的时间。然而当一个人完成环球旅行后,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所记录的航海时间,会与原点的时间有一天的误差。麦哲伦的船员是最早发现这个问题的人。从日启程算起,到日剩余船只回到西班牙止,麦哲伦所领导的这次环球探险活动,总计花费了将近3年时间。那些回到西班牙的幸存者,很快就发现自己的航海日志,比西班牙的时间要少一天(船员们认为他们回到西班牙的日期是9月5日)。要知道对于出海船只来说,记录航海日志是一件异常严肃的事。换句话说,是不可能出现一天误差的。百思不得其解的船员们,只能相信这被“偷”走的一天,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毕竟在海上面临绝境时,他们曾无数咒骂过上帝。  关于这一天的时间误差,最广为人知的故事,其实并不是麦哲伦而是凡尔纳留下的。在这位科幻小说家所著的《80天环游地球》一书中,这一误差成为了全书最大的反转点。在全书的最后,主人公本以为自己回到伦敦的时间,刚好超过了打赌约定的时间点,但在确认地球母亲帮助自己多赢得了一天时间后,终于笑到了最后。当然,能够取得这样的喜剧效果,得益于凡尔纳为之设计了一条由西向东,与麦哲伦航线正好相反的路线(欧洲大陆—亚洲-太平洋-美洲-大西洋)。如果作者想成为一名悲剧大师的话,估计就会让主人公由东向西,完成这次赌局了。  《80天环游地球》一书中,设定的时间背景为1872年。这个时间的设定,本身也是有深意的。南北向切割地球的经线是确定时间的依据,地球可以划出无数经线,理论上两个东西向并排站立的人,所处在时间也是不同的。即使以人类日常所用到的最小时间单位“秒”来确定时区,那么地球可以划分为86400个时区。很显然,这样的细分并没有意义。因此在1879年,一位加拿大工程师,提出了将地球每15度归为一个时区,共划分为24个时区的想法,并很快得到了响应。  时区的想法得到普遍认同后,接下来要处理的问题就是,至交将哪条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哪一条经线才应该被定位为最具象征意义的0度线。最终在这场科学之争中,地缘政治之手仍然起到了重要作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经由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被定位为0度经线,并因此被命名为“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的东西两边遂分别定名为为东经和西经。而最不愿意看到英国成为世界中心的法国,则一直到1911年后才不得不承认这个国际标准,在此之前法国人一直坚持,经由巴黎的“巴黎子午线”才是0度线(现为2°20′14.025″)。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0°线在地球另一端对应的180°经线,同时确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条变更线的好处在于,正处在太平洋的中间,能够尽量避免日期变更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试想一下,如果《80天环游地球》故事发生的时间,定在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概念确定之后,以主人公人设对科学的态度,是不可能不事先知晓这一误差的(这件事证明凡尔纳是一位严谨的科幻小说家)。  如果当年法国人坚持的“巴黎子午线”成为了本初子午线,同样不会改变国际日期变更线从太平洋中间穿越的基本事实。事实上,纯粹以减少陆地分割的原则来确定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话,从白令海峡穿越的西经169度线,更适合当成国际日期变更线。当然,这条变更线在实际划分时,并非没有考虑到这点。受地理和地缘政治影响,我们实际看到的国际日期变更线,其实在很多处出现了位移。甚至出现了,太平洋岛国为了争夺世界上第一个迎来新年国家的头衔,而变更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情况(后面会有解读)。  回到我们最初的风暴话题上来。对于实际未能完成整个环球探索之旅的麦哲伦来说,是没有机会思考日期变更问题的。作为整个航行的领导者,他应该没有像大多数船员那样,诅咒上帝将船队一次次置于危险境地,而更应该感谢上帝,让船队在整个横渡太平洋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大的风暴。然而这一切背后,真的是因为麦哲伦向上帝虔诚祷告了吗? 当然不是。  先来谈谈台风和飓风的名称问题。中国人最熟悉的自然是“台风”了,如果要探讨这个名称的来源,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台湾岛。事实也很可能如此,首先台风的英文名称typhoon,的确源自于汉语翻译;其次台湾正是在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开始被大规模开发,并为大陆及世界所认识的。因此周期性从东南方向袭来,影响大陆的风暴,被称之为“台风”是符合逻辑的。  今天“台风”一名在气象学上,已经扩张为西北太平洋上,类似气象的统称了。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以及大西洋地区,此类气象的中文名称则为“飓风”(英文名Hurricane)。虽然气象学家们对于什么样的风力能够被命名为台风/飓风,包括如何为这些“气旋”分级、分类,还会有更细致甚至不同的看法。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知晓上述区别就已经足够了。  麦哲伦之所以能够安然横渡太平洋,受益于他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合适的地点。今天人类仍然没有搞清,台/飓风的生成过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其能量来源于海面生成的水汽,在温度较高、水汽充足的环境中,形成气旋生成的频次相对高,发展和增强也较快;水汽不充足的洋面上则反之。为此,无论被打上什么标签,这些源自海洋的大风本质都为“热带气旋”。  正因为跟温度、水气两大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能够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破坏力的热带气旋(被气象学家认为是台风、飓风级的),基本都发生在南北纬30度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以中国沿海来说,其北限大体就是杭州湾的位置。这意味着台风抵达长三角平原,便已是强弩之末了。以我在上海生活十几年的经验来看,也的确如此。气象台每年关于台风的预警(甚至要求学校停课),绝大多数都是虚惊一场。  从频次上来看,南半球发生的热带气旋数量,要远少于陆地面积更大的北半球。同时,南美洲左右的南大西洋、太平洋东南海区,更是几乎没有此类灾害性气象的产生。不信大家回忆下,每年总会在新闻中听到中国东南沿海、东南亚地区的台风警报,以及美国又遭遇飓风袭击的消息,又何尝在类似新闻中见到过巴西、阿根廷的身影?这意味着麦哲伦不仅在太平洋水域的航行中,没有遇到恶劣气象的挑战,在沿南美大陆东岸南行的过程中,同样不会遭受风暴的袭击。  然而中北美洲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一地区是北大西洋的飓风肆虐的核心区,相比之下,东侧的欧洲所受的影响则要小得多。在哥伦布及后来者的美洲之旅中,欧洲人已经领略过这些飓风的影响了,因此即使麦哲伦在大西洋的航行同样风平浪静,也是没有可能,把这片海洋视为一片太平之海的。  公元日,是麦哲伦和他的四条船离开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的日子。为了给自己一个好兆头,麦哲伦将海峡最西端的岬角命名为“希望角”(Cabo Deseado)。如果从躲避风暴的角度来说,倒的确起了作用。然而要知道,地球上46%的水面都属于太平洋,整片海洋东西最宽处将近20000公里。在不知道终点在哪的情况下,穿越如此广袤的海面,风暴绝不是唯一的挑战。补给和心理上的压力,随时可能酿成另一次哗变。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抵达下一片陆地。  那么麦哲伦在太平洋中所期盼的第一块陆地,究竟在哪呢?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附图:太平洋主要岛屿与热带气旋关系图    大西洋海域热带气旋  
101349楼 |
  先搞清历史演变为1.0版本,现状人口承载力分析是2.0,交通和能源技术革命后的展望是3.0版本。欧亚非哑铃型重心,东亚、南亚哑铃型重心导致欧亚非大陆支离,进而破碎导致了现今以美洲尤其是北美的海权时代。展望比如阿尔卑斯山脉隧道和匈牙利周边山脉隧道对欧洲统一的巨大影响,意大利和突尼斯海峡隧道,意大利和希腊海峡隧道,北非撒哈拉光电设想对欧洲、欧非的巨大影响。但最难的是现状人口承载力和可耕地面积的计算。比如从人口承载力可驳斥可耕地面积的欧洲中心论。需要人口地理学的高清大图,需要超算和人口地理学资料或合作伙伴,需要数字、表格、数据地图做更严谨的支撑。先祝楼主早日完成伟业,这个气旋点点图比过去常见的箭头图直观图直观一些,希望能有更直观的表达方式。帖子也是不断版本进化提高的。
101350楼 |
  虽然现今是以美洲为核心的海权时代,但适合亚洲的终究是陆权,以陆制海,海陆兼备。
101351楼 |
101352楼 |
101353楼 |
101355楼 |
  “地图会说话”系列丛书第二部出版了。    只可惜编辑脑残,生生把“地缘看世界”这个标志性名称给了他人。
101356楼 |
  @威武wave
22:04:09  “地图会说话”系列丛书第二部出版了。    只可惜编辑脑残,生生把“地缘看世界”这个标志性名称给了他人。  -----------------------------  编辑确实垃圾,把这么好的牌子让给两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家伙,肯定是网文拼凑的垃圾。
101357楼 |
  电饭煲
101358楼 |
  @威武wave
22:04:09  “地图会说话”系列丛书第二部出版了。    只可惜编辑脑残,生生把“地缘看世界”这个标志性名称给了他人。  -----------------------------  @梦幻盛唐4
08:20:16  编辑确实垃圾,把这么好的牌子让给两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家伙,肯定是网文拼凑的垃圾。  -----------------------------  这本书的内容一般般,视角不如咱楼里的透彻,更多的是国际语言,读者没啥意思。
101359楼 |
  今天刚定的单  
101360楼 |
  真是个猴子,智商太低
101361楼 |
  @鄙视抢沙发的
17:18:43  在郑庄公平定了“段叔”之乱后的第三年,周平王作出了一个决定,重新重用“西虢”国。当时郑庄公在朝的职位是“卿士”,这个职位和后世的宰相,现在的总理相似。而周平王的想法就是将“卿士”一职分为左右两职,这各后世的左右丞相之法类似,应该说是保持权力平衡的正常做法。只不过春秋之时以“右”为尊,隋唐之后左为尊。而这个“右卿士”的位置,则准备让搬迁至陕县的“西虢”国君来担当(也就是南虢)。  这种想法当......  -----------------------------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一文中产生一个叫做虚左以待的成语。
101362楼 |
  真不错
101363楼 |
  马上就要绕地球一圈了 激动
101364楼 |
  黄奇帆调研江苏南通时的发言实录,把11个经济热点全都说透了  http://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   -----------------------------------------------------  楼主怎么看?
101365楼 |
  楼主是崇洋的
101366楼 |
  还不翻页?
101367楼 |
101368楼 |
  jh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101369楼 |
101370楼 |
101371楼 |
  从位置上看,夏威夷群岛很可能是整个南岛民族迁徙的最后一站。直到公元13世纪,波利尼西亚人才登陆于此,而在与来源地更近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亚地区,人类迁入的时间可以上溯至4-5000年前。不过从北美或者说美国向太平洋延伸控制力的角度来说,夏威夷群岛却是势在必得的第一支点。  在殖民时代,以“发现”澳大利亚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库克船长,同时也是夏威夷群岛的发现者(1778年)。当然,这一说法本身看起来有些政治不正确。最起码澳大利亚土著和夏威夷的波利尼西亚人不会认同这一观点。在库克船长登陆夏威夷之时,拥有”四大四小“八个主岛,以及120余个小岛的夏威夷群岛,仍处在部族分治状态。其中面积占据绝对优势的夏威夷岛,是整个群岛中实力最强者。  白人航海家的到来,为夏威夷群岛的经济及内部整合带来了机会。除了为横穿太平洋的贸易船队提供中继以外,夏威夷还出产名贵的檀香木。以至于后来前往此地谋生的华人,将夏威夷的首府火奴鲁鲁称之为“檀香山”。然而夏威夷群岛的首府“檀香山”,却并不在夏威夷岛上,而是在它西北方向的第三大岛屿“瓦胡岛”上(1574平方千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瓦胡岛的南岸存有两个天然港湾,其一即为火奴鲁鲁;另一个,则是更为知名的“珍珠港”。除瓦胡岛以外,其它岛屿的海岸线都过于平滑,并不适合建港(土著那种独木舟是无所谓的)。  在欧洲航海者到来后不久,来自夏威夷岛的“夏威夷王国”,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将其它岛屿逐步收入版图(1810年完成统一),并且将政治中心迁往最适合开展贸易的瓦胡岛。白人贸易者带来的先进武器及巨大经济利益,是促使夏威夷王国向外扩张的主要原因。这一幕在殖民时代实在是太常见了,为了减少成本,与土著统治者合作是一种常见的贸易线维护手段。而那些愿意与西方贸易者合作的部族,则能够因此对周边部族形成优势。  然而,类似夏威夷群岛这样体量和文明程度的弹丸之地,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基于它独一无二的位置,任何希望称霸太平洋的国家,都会希望将之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在库克船长发现夏威夷群岛120年后(1898年),与之地理最为接近的美国,吞并了夏威夷王国,使之成为了美国的一个州。这一结果出现的如此之“晚”,是因为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北美的地缘政治结构,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  库克船长发现夏威夷群岛之时,北美正处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1775年—1783年)。此时“美国”的概念,还仅限于位于太西洋海岸方向的13个州。独立后的美国,通过购买法属、俄属北美殖民地,以及对西班牙/墨西哥发动战争,将版图向太平洋方向扩张。其得到了西部诸州、获取我们现在看到太平洋海岸线的时间,是在年间(阿拉斯加州则为1867年从俄国手中购得)。此后美国又经历了“南北战争”(年),才算真正完成内部政治统一。  完成内部统一及恢复工作后的美国,开始将战略方向转向海洋,被视为美国后花园的加勒比海,及欧洲殖民势力薄弱的太平洋方向,是美国的扩张重心。1898年爆发的“美西战争”,便是这一战略方向的具体体现。通过针对西班牙的战争,美国获得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及太平洋的所有殖民地,包括:太平洋方向的菲律宾、关岛等殖民地,以及加勒比海的哥斯达黎加、古巴。对原本保持独立状态的夏威夷群岛的吞并,只是这次海洋扩张的一个副产品罢了。  不过美国并不是唯一觊觎太平洋及夏威夷群岛位置的国家,在美国开始治疗南北战争所带来的创伤之时,身处太平洋之西的日本,正在以“脱亚入欧”为目标,开启它历史上第二次战略转型—— “明治维新”(1868年至19世纪末)。而日本的上一次转型,还是在1200年前的公元7世纪中(大化改新)。那一次,将中央帝国推向巅峰的唐王朝,是日本模仿的对象。  说起来,美国可以说是日本脱亚入欧的启蒙老师。1853年-1854年,美国海军两次进入日本江户港,那些冒着黑烟的军舰,不仅让日本人见识到工业文明的威力,更开始决心主动拥抱已经到来的海洋时代。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并崛起为海洋强国的时段,与美国南北战争后,至通过美西战争向西太平洋扩张的时段,几乎完全重叠。换句话说,如果当时的日本没有如此迅速、高效全盘西化,那么它很可能会在19世纪末成为美国的殖民地。当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美日争霸的太平洋战争了。  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一样同样存在人口压力的日本,曾经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也有过外迁移民之举。除了大家熟知的,带有地缘政治目的的,向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行动以外,夏威夷群岛曾经是日本移民海外谋生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以至于在最高峰时,夏威夷群岛中的日本人占比高达40%(目前也有15%,是夏威夷最大的少数民族)。在后来的珍珠港事件中,部分日本侨民曾经承担过重要的情报收集工作。 除了日本移民以外,在那些动荡年代,夏威夷也吸引了不少华人移民前往淘金。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14岁便前往檀香山求学的孙中山。  
101373楼 |
  @鄙视抢沙发的
20:49:00  从位置上看,夏威夷群岛很可能是整个南岛民族迁徙的最后一站。直到公元13世纪,波利尼西亚人才登陆于此,而在与来源地更近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亚地区,人类迁入的时间可以上溯至4-5000年前。不过从北美或者说美国向太平洋延伸控制力的角度来说,夏威夷群岛却是势在必得的第一支点。  在殖民时代,以“发现”澳大利亚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库克船长,同时也是夏威夷群岛的发现者(1778年)。当然,这一说法本身看起来有些...  —————————————————  美西战争美国在加勒比获得的是波多黎各,不是哥斯达黎加。
101374楼 |
  好像丢了一段
101375楼 |
  @坝上来客
22:15:35  好像丢了一段  -----------------------------  补丢失的前半部分。  作者:鄙视抢沙发的 时间: 20:48
  【关键词:太平洋岛屿,波利尼西亚,夏威夷】   以类型来说,岛屿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为位于大陆边缘,在某一个地质时期原为大陆一部分的“大陆岛”。像东海、南海这类边缘海周边的岛屿,绝大多数都属于这种类型。除了在河口处冲积而成的“冲积岛”以外,大多数被归类于“大陆岛”类型的岛屿被归类为“基岩岛”,本质为大陆山脉。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因为原本地势大大高出海平面,也不会在沧海桑田的转换中,有机会变身为岛屿。   除了与大陆相近的“大陆岛”以外,大洋腹地还存在另一种类型的岛屿——大洋岛。,这种岛屿从来在任何地质时期,与大陆相连过。接近海面的海岭或者海底高地,是其形成的基础。 以其形成原因来说,又可分为两类:火山岛与珊瑚岛。顾名思义,前者是因为海底火山喷发而成;后者则是珊瑚虫努力的结果。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上的岛屿也是最多的。其中大部分,又都是紧贴亚洲大陆边缘的“大陆岛”。一般来说,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岛屿都属于“大陆岛”。地理相近,又使得这些岛屿更有机会接受大陆的影响,晋升成为文明之地。日本列岛、马来群岛在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前的开发,便是典型案例。在葡萄牙人已经通过印度洋航线,“发现”亚洲边缘这些大陆岛存在的情况下,麦哲伦此行的目的,可以被认为是,从世界的另一端,重新“发现”这些岛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有一些“大洋岛”,在大洋腹地为麦哲伦的船队提供补给,就再好不过了。   用大洋岛的概念来定义“太平洋岛屿”范畴的话,太平洋上的岛屿大体可以分为三组,分别为: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以及美拉尼西亚。这些岛屿都处在南、北纬30度,东、西经130度之间的太平洋腹地。其中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基本分布于赤道以北、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太平洋西北海区;美拉尼西亚群岛位于赤道以南、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太平洋西南海区;波利尼西亚的岛屿,则大部散布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的海域。   相比其它两组太平洋岛屿,最有可能为麦哲伦船队提供中继的波利尼西亚群岛,结构更为复杂。这组岛屿中面积最大的,同时也最具战略价值的,是位于太平洋东北海区的夏威夷群岛。这个以珍珠港事件闻名于世的群岛,总面积为16759平方千米,大致与北京的面积相当。其中最大岛屿“夏威夷岛”,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   顺便说下,夏威夷群岛属于火山岛。相比珊瑚虫的力量,火山的力量显然要大得多。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珊瑚岛,是位于南太平洋的夸贾林岛,面积不过16.4平方公里。在地图上可以显见轮廓的大洋岛,都属于火山岛。不过造就夏威夷群岛的火山,大都已为死火山,其中位于第二大岛毛伊岛上的哈雷阿卡拉火山,还被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火山。   从地理位置上看,夏威夷群岛似乎与波利尼西亚的其它岛屿相去甚远。如果你是一个追求对称的完美主义者,完全有理由把夏威夷群岛及太平洋东北海区的其它小岛,进行独立分区,并与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三个群岛并立。然而板块的划分,从来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问题。就像我们在南海会看到,与中沙大环礁相去甚远的“黄岩岛”,会被归类于“中沙群岛”的范畴一样。   夏威夷群岛被归类于波利尼西亚的概念中,倒并不是因为现实的地缘政治因素,而是其土著居民的种族、语言分类。波利尼西亚语,属于“南岛语系”(又被称为“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这个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岛屿上的语系,下面可分为四个语族,分别为:印度尼西亚语族、波利尼西亚语族、官克罗尼西亚族族、美拉尼西亚语族。其中南海周边岛屿的主要语言,包括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菲律宾语,以及台湾岛的“高山族”的语言,都属于印度尼西亚语族。   能够归属于同一语系,太平洋岛屿上的原住民,很显然与南洋群岛上的原住民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只不过后者因为人口、经济潜力更大,且处在东西方海上贸易线上,能够较早进入文明阶段。今天能够被归类于南岛语族的2.5亿人口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可以与广义“马来人”重叠的印度尼西亚语族,其它三大语族中人口最多的也不过百万。   关于太平洋岛屿原住民的民族来源,一直以来有很多种说法。不过这些基因上的推导、争议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毕竟这些岛屿孤悬于外洋,对人类文明的进化几乎没有发生过影响。今天亦很难凭借这些种族分类,影响现代地缘政治。相比之下,它们分布的位置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并非所有的岛屿,都有被开发的价值。处在主要航线或者有特殊资源的岛屿,才会优先受到青睐。在整个大航海时代,绝大多数太平洋岛屿并不具备开发、殖民的价值。很多不处在航线上的岛屿被航海家发现后,只是在海图上标注一下罢了。即使是澳大利亚这种都可以跻身大陆范畴的“岛屿”,也只是在18世纪末,才因为被英国认定可以被作为囚犯流放地,才开始被开发。而事实上,在17世纪初,西班牙人和荷兰航海家应该就已经发现澳大利亚的存在了。   一直到日本和美国分别在太平洋两端崛起之后,太平洋岛屿的命运才出现重大改变。由于人类文明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的战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即使在美洲被开发后),所以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岛屿,在现代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地位高得多。具体来说,密克罗尼亚群岛,以及赤道以北,以夏威夷群岛为核心的那部分波利尼西亚群岛,地缘政治价值要比西南、东南两个太平洋海区的岛屿更具价值。   附图1:太平洋三大群岛位置示意图  
101376楼 |
101377楼 |
  黄奇帆调研江苏南通时的发言实录,把11个经济热点全都说透了  刀兄  08.04 14:18  阅读 10万+  关注  以下内容根据黄奇帆在日黄奇帆在南通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上的专题报告录音整理,全文3.3万字,内容涉及供给侧改革、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资本市场建设、去杠杆、招商引资等各领域,本文原发于“浑水调研”微信公众号。  今天很高兴利用全国人大财经委到江苏调研上半年经济形势的机会,和南通的同志交流一些经济方面的情况。按照书记、市长给我出的题,主要是在经济发展当中作为一种动力的投融资方面希望我专门讲一下,我就不展开说别的事,就从中央今年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里边涉及到有效的增长、有效的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消除无效供给这一方面,是在产业方面的,也涉及到去杠杆方面产生的各种资本的融资问题,当然也包括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改革开放创新都属于制度供给上的方方面面。所以我想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大题目,着重围绕和金融去杠杆有关联的内容,涉及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投融资方面的一些情况,跟大家作一个专题的报告。  一、关于西方供应学派相关理论。  从经济学的原理上说,从亚当斯密开始到现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学流派,如果归大类就是三大流派,第一个是纯市场经济,纯自由市场的一种流派,从亚当斯密开始一直到60年代的弗里德曼,这些都是纯自由的市场派,这是一块。  第二个是强化政府调控,以凯恩斯为代表,三驾马车的调控,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这个从40年代战后美国的调控形成了一个潮流,也对全世界经济40年代以后的几十年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个就是供应学派,供应学派其实也是从亚当斯密开始,在西方的经济学里边一直有的,这个供应学派讲的是小政府,他对政府的作用看得比较低,要寻求市场的配置,主要靠市场来配置,另一方面他比较相信供给创造市场,而不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市场,那么供给可以创造市场,供给可以创造需求,在这方面他强调得比较多。  有效的制度供给会产生生产力,这一概念也归在供应学派的重要原理里。主要就这三个。小政府有效的制度供给,低成本,政府收税费少了政府就小,否则大政府如果很少的税收就维持不了政府的正常运转,所以低税费政府一定是简政放权,精兵简政,提供创新。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也包括因为低成本以后产生了更多的中小企业,企业不断创造,又创造出更多的企业,这些企业又创造产品,所以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企业的增长,从这些角度形成了所谓供应学派。  二、关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根本性不同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等于是供应学派的简单拿来。我们提出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西方的供应学派在三个重要原则问题上有根本性的不同。  第一个不同,就是在私有制还是公有制等方面,西方供应学派的原理,供应学派的政策基础一定是推动私有制,认为只有私有制才能把供应学派的原理贯彻到底。所以撒切尔有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在80年代把英国的国有产业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全卖掉了,这是撒切尔干的活,里根那时候也是这么干的,他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搞供应措施。我国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两条腿走路,共同发展,坚定不移地推动公有制国有经济的发展,把它搞活,也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支持它健康发展。所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公有制和私有制混合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展开的,这是和西方供应学派经济基础上一个很重大的原则性区别。  第二个不同,就是西方的供应学派是在和凯恩斯需求侧拉动对立之中产生的一个学派,所以它强调供给,否定需求。我们现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认为市场当中需求有需求侧的作用,供给有供给侧的作用,两侧都少不了,这两个学派中各有它应用的地方,某一阶段需求侧为主,某一阶段供给侧为主。比如现在我们两端都需要,但以供给侧为主,这就是辩证法,不走极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我们世界观、经济学理论里显得非常的从容周全。  第三个不同,就是西方供应学派强调纯市场的作用,强调政府只做经济的守夜人,游戏规则的一些制定,否认政府对经济的一些调控,因为它反对凯恩斯,凯恩斯是讲政府调控的,所以它当然就否认政府的任何调控。我国的经济学是认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的做好服务,在某些情况下政府的有效服务有效调控是可以避免许多市场的盲目的,避免许多市场经济走向极端,闯了很大的祸再进行调控,再进行市场本身的调节,避免更多的损失。我这么讲,就是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西方供应学派有经济学上对应的一面,也有三个根本性的不同。  中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供给侧主要是讲要素,包括资本的要素、金融上融资资金的要素、生产力当中人口红利或者各种劳动力短缺或充分的要素,还有各种土地、能源等经济要素。如果这些供给都短缺,比如人口红利没了,那经济会下来,如果土地的资本搞得很高、短缺、供不应求,那经济也会被拉后腿。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讲供给侧首先讲的是要素供给,而不是常规的千百种商品,讲的是战略性要素资源的供给。其次讲的是结构性,一般来说我们讲动力的结构,是一个产业的结构、动力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上进行改革。还有讲的就是制度方面,结构性改革,改革就改制度,这个制度主要是改革开放当中对生产力直接起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些基本制度,包括税收,国家的法治等等。三、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健全市场化资本补充机制的问题。  我们结构当中要去杠杆,国民经济的负债率太高要去杠杆,企业的负债率太高要去杠杆,有些地方局部地方政府的债务比较高,要去杠杆。那么这个去杠杆里边,同样的债务规模下,如果企业资本金增加了,这个社会的股权增加了,那么负债率就会下降,债务问题杠杆问题就会缓解。所以去杠杆,企业也好、政府的债务平台也好、平台公司也好,要加资本,要补充资本,要增加企业资本的市场化补充的制度安排,不是靠我们一个一个去救活补资本,而是市场化资本补充机制,把这个机制搞起来,资本负债率就会下降,资本就会扩张。  比如美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40%左右,中国企业资产负债率在70%左右,全社会的。所以美国企业的债务总量在GDP里边只占60%不到,中国企业的债务占了GDP的150%,这个债务就很高。原因就是中国企业不管民营还是国有,负债率很高资本金很小,就算大家说的万达、恒大,号称有八千亿总资产,但八千亿总资产中恒大差不多有七千多亿债务,如果把债务跟资产抵消,净资本一千亿都不到,如果房地产跌下,他就坏账了,房地产土地不断上升,那当然还可以活下去。万达也如此,万达也是一年三千亿销售值的公司,听起来也是很庞大,债务也是很高的。讲这些就是说明中国的企业不管大的小的,总的负债率都比较高。  要把负债率降下去扩大资本,最重要的市场化制度是资本市场制度、股票市场制度。不是我们政府看着这个企业资本金不够了给他一些财政补助或者这帮点忙,那帮点忙,没用,应该是一个市场化的资本补充制度,就是上市公司,就是股票市场。股票市场当然不仅是一种市场,它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比如说我们的A股,A股下面有创业板或者有OTC板,美国股票市场有三板、四板等等,但不管哪一种市场都是补充资本金的市场。  大家有时候埋怨,中国的股市好像就是补不了资本金。从90年代到新世纪的十年再到现在27年的股票市场,每次发行新股,发半年一年就被抽血了,股市就趴下来了,趴下来了股民怨声载道,指数跌了百分之二十、三十或者四十,政府部门受于压力也就停发、缓发,停半年一年两年又开始发,发了半年一年恶性循环又来一遍,这样这十几年发新股发了十来次,也停发缓发了十次以上,最近这半年大家又看到停发缓发。有说上市公司筹资天经地义,上市公司如果没有筹资功能没有IPO上市,资本市场还有什么意义呢。还有说维护股市稳定,维护股民利益也是天经地义。其实两边说的都不对,没抓住要害。任何一个股市资本市场不能只吃不拉,只进不出,一定死亡,一定憋死。  中国股市的要害是十年二十年直到现在27年,还没有建立起正常的垃圾股企业退市机制。比如美国的股市2008年的时候道琼斯指数几百个指数对应的纽交所的全部股票,有近三千个,现在纽交所全部的上市公司企业数比2008年还少一点。说明什么,说明他每年退市也有三四百家甚至四五百家,这个退市退出去的是什么,一定是市盈率很高的企业。资本的利润率1%,那市盈率就是100倍,如果0.1%市盈率就是1000倍,所以市盈率越高,企业越垃圾越没效益。如果这个地方一共两千个,每年进去三百个出来三百个,差的三百个出来,好的三百个进去,这一锅菜总是越煮越好,所以美国股票市场的价格从2008年掉到6000多点,现在是22000点。美国人都富了,美国股市市值从2008年掉下来的时候是12万亿美元,现在是20多万亿美元,美国股市增长了10万亿。  我们20年来可能只退了一两个,反正不超过十个,在这种情况下,几百倍市盈率的多年亏损的在里边趴着,长期待在股市里趴着,新的不断进去,那么这一锅汤越煮越没有味道。所以要解决的就是退市,不解决退市制度,注册制也是没用,新股IPO改革上市都是搞不好的。退市无非四种情况,也不是很复杂。第一种,上市公司如果到了破产边上,由法院宣判破产,公司法破产法客观有,本来就可以这么做,一般企业破产还有不稳定,上市公司破产主要是股民不稳定,怕这个。第二种,如果不退市,可以股市重整。比如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都破产了,因为是太有名的汽车也不是简单破产,董事会还是下决心通过重整,包括债务重整,坏掉一批账,银行妥协,给他们坏一批核销一批,同时企业结构也调整,有些东西卖掉,有些东西处理掉,处理了一年多,三大汽车到了2010年以后都恢复上市,这叫做停产整顿。从市场里边停盘整顿,整顿一两年,股民不能运作了,但运作好了又恢复了,大家都高兴。第三种,就是借壳上市,垃圾企业退出,战略新兴产业收购他股权上市。第四种,就是从主板退到二板退到三板,退到OTC市场板等等,企业还是可以交易,不再是股民交易,而是老板们法人企业和企业之间在OTC的市场里交易。所以退市就这四种,把这四种坚定不移地制度化,用不着谁来审核,符合条件了到了该退的自己就划过去了。不会有任何官员我把你退市了,我得罪你了,没有这个事,这是个制度。只要这件事做好了,注册制也能出来了,上市公司也可以上市了,所以这件事的关键在这里。就是说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不了。我们总是绕道走,不解决这件事,结果总在上市公司该不该上市IPO动脑筋,动了脑筋以后大家就解决不了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大家动小脑筋。本来一个企业要上市,发10亿,但是怕你发的太多资金被抽走,只允许你发2亿,但是过了3年非流通股一大堆,法人股都可以流通,那时候也一样是股市里边会有影响。  我讲这一段实际上是为了说明要解决资本市场的问题,解决企业资本金的市场化补充机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融范畴、在资本范畴的最重要的核心的命题,是我们国家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市场化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改革开放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途径。要解决好这件事,不是简单的讨论注册制合理不合理,IPO合理不合理,实际上不是解决吃饭的问题,而是要解决退市的问题。  除了这个以外,市场化的监管问题,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单位对股市、对上市公司的服务和监督的问题,还有各种资本金、各种买股票入股市的资金的合规性问题,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制度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的。如果把这些事都搞好了,那么注册制条件成熟就可以出来了。注册制出来,前面讲的四种条件也都成熟了,企业市场化的资本补充机制就有了,这个机制有了以后,中国的国民经济证券化就会加快发展。这个加快发展最终表现为上市公司的市值跟GDP是1比1,这是国民经济证券化的一个标志指标,就是上市公司的市值和你这个地方的GDP大体1比1。  我们国家GDP现在70万亿,上市公司的市值40多万亿,有时候拼命把300个企业上市,上市以后多了一块市值,但是股市跌了两百点,结果最后300个企业上市了,企业从3000多个变4000个,市值可能从40多万亿变成30多万亿,指数下跌了,所以这里面很重要的要把这件事解决好。如果我们的上市公司市值跟GDP一样,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上市公司的企业的资本金大体等于GDP,那么非上市公司的一块还有资本金,这就说我们工商类的企业、非金融类的企业的资本金,总的资本资产不含债务的股权资产比GDP要多,可能是GDP的1.5倍,如果资本是GDP的1.5倍,债务也是GDP的一点几倍,资产负债率就是50对50,杠杆就下来了。所以这一块如果我们搞不上去,只在银行债务上去杠杆,国民经济被萎缩了,那也是不行的,那会变成恶性循环的。这是我想讲的一部分,有点理论化,实际上跟投融资息息相关。如果这一块不好,想要解决投融资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这是一个宏观投融资的逻辑。
101378楼 |
  第四个方式,是给优惠政策。这优惠政策不是面上一般意义上的,和刚才我说的砍胳膊砍腿、自己伤自己的没道理的优惠政策不是一回事。如果一个事情是绝对有意义的战略性事件,那么市委、市政府或者财政、发改委大家综合研究以后做出集体民主决策,也是值得一试的。比如南京跟台积电在长江边上搞的共80亿美元(第一期30亿,第二期50亿)的集成电路,起步第一期是14纳米,第二期是8到9纳米,都是世界之最的好项目。我去台积电看过,这个张忠谋了不起,在新竹搞了三个150亿美元的企业,全球集成电路供应面他占了很大的份额。所以他到你们这来做集成电路,你们当然会有优惠政策,税收怎么优惠,土地怎么给,资金怎么补助,这个时候一整套综合,该下重手也要下去。这个集成电路项目一摊,你这些优惠政策给他了,如果算帐,5年、10年政府给他的优惠政策差不多会有100亿,这100亿使他产生了几百亿一年的芯片产值,鸡和蛋还是他先有蛋,你才会孵化出鸡给他一块肉,不是你自己把别的地方财政的钱补给他,所以这里边是要明白,要系统集成,我觉得江苏这件事干得非常成功。  第五个方式,是直接收购。现在中国的企业有能力了,想要一个企业索性把他收购了,一下把你控股权买了,买了以后自己给自己决策,把他搬到你这个地方资源优化配置,省得招来招去,讨论来讨论去。我们曾经干过一个事,就是把乌克兰的一个航空发动机工厂给收购了。整机组装都在俄罗斯,发动机都在乌克兰,乌克兰发动机保持供应俄罗斯。四年前他们吵架以后,俄罗斯也不买他的发动机,自己也能做发动机了。乌克兰尽管跟欧洲好,但是欧洲有空客,有自己的发动机,很强大,也不需要他,他这个企业就倒闭了。这个企业50年代、60年代一直是国有,90年代叶利钦变革以后,党委书记、董事长就变成董事长,变成私人老板了,总经理是他儿子。我们十亿美元收购了他的股权,然后花100多亿把他的企业搬到重庆,使重庆形成一个年生产上千个发动机的工厂。这是高科技,乌克兰的发动机水平比国内的发动机高好多倍,提前好多年,所以国内的市场是有需要的,而且我们本来就在采购他们的发动机,现在能本地制造更好。这个案例是收购了他,转为自己使用。当然还有就是有一些企业他到你这来,你也希望他这个产品过来,但他有特殊的需求,比如希望有一些我们国内的某种资源牌照,这个时候政府掌握着牌照或者掌握着某些资源,或者国家掌握,地方政府为他去向国家申请,你帮他解决东面的问题,他给你西面的项目,两边互相投桃报李,这也是一种平衡,当然这种东西都不能权钱交易,都是公开的,政府的合理运作。  第六个方式,是优化投资环境。比如物流,现在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产业如果到了几十亿、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的时候,都要考虑全球化的物流。比如重庆的电子产业之所以大家都能来搞,除了刚才说的垂直整合这些事情以外,很重要的是我们把渝新欧的通道搞起来了。因为在内陆几千万台产品市场分隔,30%在北美,30%在亚洲,40%在欧洲,如果在重庆生产运到上海、广东,再通过船舶运到欧洲,一方面时间要两个月,另一方面成本也很高,至少增加了两千多公里内陆到沿海的距离。  所以我们当时推动了一个重庆到欧洲的渝新欧班列,因为这个铁路本来就通,所以推动它的时候主要解决了三件事。一个是六七个国家的海关要一体化,你如果没有一体化的话,火车开到每个国家都会把你的集装箱拿下来关检,弄的支离破碎,这就不行了,必须重庆检了,沿途任何国家不再重复关检,反过来在欧洲关检的东西到重庆一路不再关检,叫关检互认、执法互助、信息共享,就是自由贸易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做法,我们花了一年多时间跟各个国家谈判,就是要把这种问题解决掉。第二个就是各个国家的铁路部门都有铁路运行时刻表,要统一编制时刻表,不能到哪儿都等别的火车,那就时间浪费了。所以要开各个国家的铁路部门协调会,这个协调会在我办公室里也开过好多次,形成了五定班列,定起点重庆、定终点德国,中间一百个火车站只停12个,哪12个停下来都要讨论的。第三个就是定价格,每个国家都有铁路运费,连在一起的时候哪个国家最高,大家都拥护的话就把价格抬高了。这个铁路价格从2011年是一个集装箱一公里一美元,那12000公里就要12000美元,运输肯定赔,到2012年降到0.8美元,2014年降到0.7美元,2015年降到0.6美元,现在降到了0.5美元,一万多公里就是6000美元,如果我们不管从连云港还是从上海、深圳,一个集装箱运到欧洲一个多月时间,三千美元。如果一个集装箱里面装的货是500万,一个月的利息就要3到4万,就相当于四五千美元,这个时候你三千美元加四五千美元就变成七八千美元,所以大家都愿意用铁路来运。我讲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要把这些具体的事解决,当时为什么会努力的做这件事,就是那些大厂商说我们的东西40%运到欧洲,如果在你这运到沿海再到欧洲不合算,放到你那边不可以,但是如果你能够帮我直接用火车运到欧洲,我把沿海的都装到你重庆来,所以这就叫做战略格局。遇上矛盾、遇上困难,坚定不移地推上去,不能绕道走,我们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四亿台手机、六千万台电脑,还有别的产品,百分之三四十运到欧洲的物流问题就解决了。我讲这一段也就是说,要帮企业解决他特别想解决的问题,他想解决什么,你帮他什么忙,只要这些问题是客观的,是经济的,不是政治上的或者其他无理取闹的,我们都该把它当成自己的事,发挥政府的特有服务功能,把它给配置好。  第七个方式,是争取国家政策。比如自贸区,比如保税区等等这些政策,也是一个方面。重庆有一个好处,我们对任何外资包括实体经济的工商企业,我们的确是给他15%所得税的,但这不是我们违规,西部大开发就是15%的所得税,这还是很重要,因为你去看香港、新加坡、台湾,包括欧洲许多发展地区都是15%所得税,就自由贸易区、自由港、开发区,国际上都15%,那么我们国内,以前特区是15%,现在都是25%,但是西部大开发有一个15%的优惠,鼓励类产业15%,所以我们把这个用上去。国家的一些特别好的新区、开发区、特区或者自贸区保税区,反正各种好的平台的确是有用的,能够对招商引资起到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都是一些措施,根本性的就是政府要有服务于企业的愿望。本届总理最呕心沥血干的事情就是简政放权,帮助企业降低准入门槛,对外资企业同等国民待遇、准入前的国民待遇等方面提高效率,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的各种便利,同时降低服务交易价格、制度价格等,把企业成本降下来。  六、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融资(PPP)的问题。  这是现在各级政府都可能要考虑的一件事。政府的钱总是有限的,要搞更多的项目怎么办,政府要搞的公共服务项目、基础设施项目,自己又一下子掏不出钱来,希望社会上国内外各种企业来帮助投资,这就是PPP。PPP在公平公正、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前提下,很重要的就是做好五个平衡。这五个平衡做好了,PPP一定是真的PPP,就不会有现在财政部、发改委发通知说各地有假PPP,整天防范各地作弊的PPP的事情发生。五个投入产出平衡就是:  第一种,如果一个项目是可以收费的,收费的价格能够平衡投资的,那么就说明这个项目是完全市场化的,是可以用市场化方式招商引资的PPP。比如高速公路,收费20年、25年,可以把前期投资收两三个回来,回报率比银行利息还多了几个点,那么对企业来说只要有能力都可以来争取,所以这类PPP是完全市场化的PPP,投入产出是平衡的。  第二种,就是一个项目也是收费的,但是收费并没有到位,是半市场化,那么如果要收费到位,还要改革还要调价格,但调价格可能有一个过程,但项目又希望现在就启动。所以政府可以部分市场化运作,企业自己收费,缺口的地方政府就作为一个补助、采购,把这缺口补了,补了几年以后政府通过体制改革、价格改革,把这收费标准提高了,那么就平衡了。比如说重庆自来水的价格,重庆老城市里的水价是2块多一吨,污水处理价格差不多8毛钱,所以大体上3块一吨,是平衡的,可以完全市场化PPP,让外资合资企业来搞。但是到了库区,原来自来水是4毛钱,污水费是不收的,现在就算调价,调到8毛调到1块2,离开实际成本还有距离,所以我们内部有一个时间单,每3年库区水价往上调一次,通过3个3年调到和市场平衡,这是一个原则,同样,污水处理价格也是这样,开始是2毛钱,后来是4毛钱,然后到6毛钱。在这个过程中,账算在明处,你处理了多少吨污水,处理了多少吨自来水,给你补贴多少,算个帐,这个就是价格改革的机制,然后补贴是在过渡期间做补贴。这是第二种,就是通过改革最终实现平衡。  第三种,一个项目就该政府买单,将来一直都是政府买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冒险岛技能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