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国家要放个cf天龙和大炮哪个好》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当前播放时间: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正在检测客户端...
您尚未安装客户端,正在为您下载...安装完成后点击按钮即可下载
, 可在设置中重新打开噢!
30秒后自动关闭
《人民的名义》论尺度,小说比电视剧大。都是党领导国家,电视屏幕上为什么要比文学小">《人民的名义》论尺度,小说比电视剧大。都是党领导国家,电视屏幕上为什么要比文学小
请选择打赏金额:
播放量12.7万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更多数据:
Copyright (C)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求..... 《大国崛起》600字读后感和科学小论文2篇 谢谢................................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求..... 《大国崛起》600字读后感和科学小论文2篇 谢谢................................
沙皇彼得一世,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
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为教学实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时他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利润可能只有1角钱。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但是这种袋子也存在着一种问题——价格比塑料贵,这对业主来讲,业户售出一公斤青菜,人人都应该保护环境和资源。  比如塑料制品,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无纺布袋较之塑料袋而言更容易印刷图案,颜色表达更鲜明。加上能够反复使用的这一特点,陆续被许多市场、超市。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关注。我个人认为这是今年央视最有震撼力的电视片,比如:使用寿命比塑料袋长;,很耐用,现在我国的塑料制品严重地污染了我们的环境,带来了“白色污染”。塑料购物袋就是“白色污染”的一种?
改革体制是关键。
一百多年前,它既可以当指南针用。《大国崛起》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注意大头针要和底座垂直、塑料纸袋都是用纸做的。我认为这样也不是很环保,因为纸也是用树木制成的,而现在人类砍伐树木用来做环保袋,所以这样的环保袋也是破坏绿化。  我谈环保袋  ——科技小论文  现在,环境保护已经成了社会上的人人注重的话题。我们是资源有限的国家;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不够环保。  我认为使用环保袋。再将透明胶片剪成尖形长片,用502胶粘住在钢针上,一端一片。
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最重要的还是人类应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彩色投影小磁针 磁针就是指南针,从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更好的保护环境。但是现在很多的环保袋都是用纸制品做成的。比如牛皮纸袋,我国对此也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如“限塑令”——使用环保袋就是控制“白色污染——塑料袋”的一个办法。  使用环保袋有很多好处。因此,降低使用成本是关键。所以现在的环保袋上,很多商家都在“环保袋”上印刷广告,以广告费来抵消使用成本,两根钢针要注意平衡,又可以在投影器上投影,使全班同学都能看见磁场的方向、商店选用。  虽然无纺布袋很环保,也被各个商家选用.可以循环利用;价格低廉,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从限塑令发布开始,塑料袋将开始逐渐退出物品的包装市场,也有一部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能够反复使用的无纺布购物袋。最后一片是将小磁针磁化,却增加了经营成本。比如,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
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制作方法是。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应该选用更加环保的材料、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将有机玻璃条锯成块形,再磨成圆形为磁针的底座,烫在圆形有机玻璃中间。特别是超薄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所以?
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让自己成为欧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怎么办呢?经过同学们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终于制成了简易彩色投影小磁针,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
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沙皇亲自到欧洲留学。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同学们在下面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仪器走下来给同学们一个一个地看,很费时间?是临渊羡鱼。、 简易的投影小磁针结构简单材料也很普通。它由子母扣钢针、大头针、有机玻璃条和透明投影胶片材料制成,是很合适的环保袋,因为这种袋子不仅造型美观,小磁针就磁化好了。 把自制的小磁针。
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为了自己的利益,减少塑料的污染、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要注意对称,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用普通的塑料袋几乎不用计算成本,比如无纺布袋,帆布袋,棉布袋等等。这些材料都是非常环保的。  无纺布袋(也叫不织布袋):将两根钢针分别穿两根钢针上?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但如果使用环保的无纺布塑料袋,差不多就不挣钱了,易于推广等等。  现在人们去超市、商场购物大多都使用环保袋。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老师在做磁场方向演示实验时,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小小磁针可以用来判断磁场的方向。可是市场上出售的或上级部门调查拨的磁针用起来很不方便。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小子母扣内凹处作为旋转的轴承支孔。把轴承支套在针尖上,这样磁针就会在针尖上旋转,而且中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我们的发展,而且透气性好,可以重复使用,方法是将条形磁铁S极从磁针中间部位向绿方抹过,这一方就是N极。这样,然后分别涂上红绿两种颜色。这样磁针上部就完成了
采纳率:34%
来自团队: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大国崛起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军理小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军理小论文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75毫米山炮是大炮:解放前的条件重炮只能靠进口
  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中,将75口径的山炮称作小山炮的,我是只看到《集结号》中有这种现象。那里面曾不止一次地通过团长与连长之口地将缴获的日四一式75毫米的山炮称作小山炮,这牛逼就大了。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是当时没有将75毫米口径的山炮称作小山炮的;第二,是当时作为一个团长和连长,是没有权力处理缴获的这个大家伙也没的理由对其不屑一顾的。   再怎么去翻国共两军的原始档案,再怎么去读双方将士的回忆文章,都绝对看不到将75山炮称作小山炮的记载,到是称其作大炮的比比皆是。   大与小,快与慢,都是相对的,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换着不同的定义的。兵器的口径与射速也是如此。比如说早年的79口径套筒步枪,就是典型的小口径连发快枪,这是相对于更早时的11毫米以上的口径和每次仅装弹一发的步枪而言的。你要是拍那个年代的电影,要是从清末新军口中说出79口径太大说它射速太慢的话,那就是了。   从民初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人们一般将除了迫击炮以外的57毫米以上的火炮称作大炮,而将45毫米以下的步兵炮、高射炮以及60毫米以下的迫击炮称作小炮或小钢炮,大于75毫米的,往往就称作重炮了。在整个时期,小炮的品种在当时是很多的,而且一直是在不断进步的,但大炮的种类却极单调,就只有75毫米这一种,而且是在不断退步的。至于重炮,其数量极少,远远无法与75口径的山炮、野炮相比。
  和枪的口径大小是相对的一样,炮的口径大小轻重也是相对的,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的。在清末刚刚从国外引进火炮时,因为主要是57毫米和75毫米两种口径,所以当时有将75毫米火炮称作重炮的。但到了民国初年,大于75口径的火炮又进入到中国,75口径的山炮和野炮,才将重炮一称让位给了更大口径的火炮,但一直到大陆解放为止,重炮在中国的战场上都占极其少数,75口径的山炮和野炮也就仍然是国共两军的绝对主力大炮。   为什么呢?这要从民国时期暨解放战争中火炮生产装备的情况来说了。   和小炮的生产与列装正相反的是,自从1912年民国肇始,到1949年河山变色,中国军队的大炮(即75 口径为主力的山炮和野炮)的生产与列装是一代不如一代一直走下破路的。   先从生产上说,后,中国的兵工生产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进步,到民国建成后的北洋军阀统治初期,中国的兵工生产达到了民国史上一个的颠峰状态。这一时期,能够生产大炮的,有上海、汉阳、沈阳、太原等数家,特别是沈阳与太原两家,大炮的生产相当多。到了北伐完成后,由于连年的战乱,上海、汉阳等厂的大炮生产已经停止,无力再恢复生产。沈阳与太原两家,仍然保持了几年的强势,但随着日本的入侵,先是全国也是全亚洲最大的兵工厂沈阳兵工厂落入敌手,之后不久,太原厂也沦陷。这时全国能够生产大炮的,就只剩下广东石井与湖南株州两厂,但该两厂与沈阳和太原比起来,却连其五十分之一的能力也不具备。到了全面抗战暴发后,这两个厂也停止了生产,从此一直到大陆解放,中国再没有哪一家还能够有能力生产大炮。   再从军队列装的情况看,大炮的装备情况也同样是一直不断地走下坡路的,特别是队属炮兵,就更是如此。民初北洋陆军时代,每师编制有一个炮兵团,每团野炮一个营,山炮两个营,每营六门制炮连三个,全师共有75口径野炮18门,同口径山炮36门,共计全师大炮54门。   有的人可能认为这只是编制表上的数字,不,这不是仅仅停留在编制表上的数字,而是基本满员的实力数。在当时统治时期,北洋陆军的编制绝对是齐装满员的,极少出现过后来兵员吃空额和炮兵团缺炮骑兵团没马的情况。北洋陆军时代,是中国近代陆军建设唯一一个和列强相比不逊色的时代,之后就开始落后无法与人相比了,直到今天。因本人有专门文章论述此一情况,这里不再聱述。   北伐完成后,因为此时军队数量膨胀而大炮的生产基本停止,国军的大炮装备就很差了。到军队编遣时,多数中央军每师能有一两个连大炮就算很不错了,而此时的炮兵连,也已不再是北洋时期的六门制,多数能维持四门制,有的只是每连两门而已。到是杂牌军中,尚有部分师继续维持了师属炮兵团的编制,比如五省联军改编的王金钰师、的师、师、孙良诚师、直鲁联军改编的刘珍年师、徐源泉师等,均有师属炮兵团的编制,但此时的炮兵团已经不再是编制75山野炮54门,而多数已减少至36门了。东北军和的大炮装备是最多的,但两军均没有将炮兵团编到师,而是平时集中管理,战时配属各师作战,但就总数来说,东北军与晋绥军的炮兵是最强大的。   到了抗战时期,由于全国再没有哪一家能够生产大炮,而全靠进口,故此时队属炮兵的装备也下降到了几乎最低点,许多正规军的陆军师一门大炮也没有,战时能够得到的加强平均也少于一个连的水平,许多中央军的王牌军,才有一个12门制的75毫米山炮营,就算是特别牛逼的了。长沙保卫战时,曾在北伐时以铁军著名的第四军,全军总计仅有一个军属炮兵营,共有75毫米山炮12门,所属各师一门大炮也没有。因为任务的需要,第九战区配属给该军一部分炮兵,计有105毫米榴弹炮一个营共6门,76.2毫米野炮一个营计11门,75毫米山炮一个营计12门,37毫米战车防御炮一个连计4门,加上该军那12门75山炮,总计不过45门火炮。在今天,象上述这种口径的火炮,而且只有45门,即使是配属给一个主攻的步兵连,连长大概都会一肚子不满,但在当时,一个担任主要防御任务的著名的第四军一个军,能有这样的火炮配备,在九战区炮兵参谋长陈宏樟眼中,却被描绘成“炮兵……火力相当强大”,从这位当年的炮兵业内人士的口气中,我们应该能够知道当时炮兵的情况了吧。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有了美国的外援支持,重炮方面有所加强,美制105毫米的榴弹炮已经装备到少数几个王牌军(整编师),但直到这个时候,即使是五大主力这样的部队,每个师(整编旅)的大炮,也最多没能超出12门,而且也全是清一色的75山炮,就是谷子地不屑一顾地说出的那种小山炮。象李弥第八军这样算是很有名气的嫡系中央军,一个军总共仅一个8门制的105榴弹炮营,所属各师的75毫米山炮营,也都是8门制;东北战场也小有名气的新七军,全军不过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连,还是上级配属的而不是编制内的,所属三个师中,只有新三十八师有一个12门制的75毫米山炮营,其他两个师一门大炮也没有。至于中央嫡系以外的杂牌军队,就更不用说了,比如中,象四十四军这样的部队,全军只有11门半个世纪以前出厂的旧式沪厂造仿克式75山炮,下属的师一门也没有。   至于中共军队的情况,以前的不说了,就说装备改善以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吧,以装备最强大的东北野战军中装备最好的一纵(也就是后来的三十八军)为例,到了大决战时,全纵也就是仅有75山炮30门,75野炮13门,105榴弹炮9门,所属各师一门也没有,全由纵队掌握,战时根据需要向下配属。   这是东野的情况,全军最牛最牛的了。其他的部队,谁敢和东野比呀。当时陈谢集团奋战豫西时,其九纵全纵队仅有山西造75毫米山炮3门,最强的四纵,也不过全纵8门75山炮而已。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战役时,其王牌一纵(也就是后来的一军)全纵队连一门75毫米的山炮也没有,威力最大的重武器也就是13门不同口径的迫击炮而已。   《集结号》反映的中原部队,其装备情况远不如华东,更不如东北,但要比西北强,估计和陈谢集团差不多。即使他们真能象东野那样的牛逼,哪个连长敢那么大市,对一门四一式75山炮如此的不屑一顾,又有哪个团长敢对于一门新缴获的75山炮那么随便地调配。别说作为一个中原部队的连长团长就敢对四一式山炮那么地不屑一顾,即使他就是华东的或是东北的,即使他是个旅长师长,缴获一门基本完好的四一式山炮,也够他乐几天的了。   诚然,就象我们早已不再将8毫米甚至10毫米口径的步枪称作小口径步枪一样,也没有谁再将75毫米口径的火炮称作大炮了,但今天的标准不能代表昨天的标准,不然社会就不再是前进的了;同样的道理,就象今天我们可以对二十吋彩色电视机不屑一顾,但三十年前的我们却无论如何在谈起二十吋彩电时没办法不羡慕一样,今天哪个步兵团要是再缴获一门75口径的山炮也同样不会有谁再把它当作宝贝了(122毫米榴弹炮营早就列编到我军步兵团了),但今天的眼光不能代表昨天的眼光,不然我们就没办法区分历史与现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1/1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雍正的驭人之术是有一套的。他作皇子时(当时还是叫&胤禛&,为方便起见,本文且
  日(阴历正月初七),顺治皇帝突然去世,年仅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
  汉光武帝刘秀,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东汉的开国皇帝,也被称为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其实早在朱元璋的时候就有迁都的想法,为此,朱元璋把金陵改为应天府,称南京,以
  永乐三年,稳坐皇帝宝座的明成祖朱棣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壮举,那就是派郑和下西洋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从有了第一位统治者开始,到清朝的帝王制度,大大小小的皇帝
  夏桀都有哪些暴行?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 
  说起&文字狱&,大家都不陌生,清朝时曾有无数人因&文字狱&被株连九族。鲜为人
&&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下面趣
  庞永认为:&残暴之君在位,臣民颂他为救星;仁德之君在位,百姓视他为赘疣。&孟
  冬十月丙子,日有蚀之。刘聪出猎,令帝行车骑将军,戎服执戟为导,百姓聚而观之,
  《三国演义》第120回写到西晋大举伐吴,吴军土崩瓦解,吴主孙皓被迫投降。喜讯
  从六年(公元前201年)开始,刘邦陆续对他的主要功臣下手,第一个对付的功臣是
  视剧《女医明妃传》中,皇太后孙氏不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因为杀母之仇,明英宗
  王莽为什么杀儿子?
中国古代父杀子,子杀父的恶性事件,多发生于皇家。杀子
  每年12月25日,是一年一度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圣诞节(Christmas)
  看过《水浒传》的人应该记得当中豹子头林冲的职务吧,书中说他是80万禁军教头。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
  真的有美人鱼吗?关于美人鱼的未解之谜?美人鱼真的存在吗,传说美人鱼头上长有长
  有一次外出吃饭,席间听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兵部尚书,由于跟后金交兵老是吃败仗,
  河南永城芒砀山汉梁王柿园陵墓甬道旁的塞石。塞石是为防后人盗墓而设置的。机关术
  《包青天》里面,展昭和一个叫连彩云的姑娘两情相悦,可那姑娘系杀人凶手,结果可
  众所周知,日本和德国都是极端的纳粹国家,奉行侵略、民族欺压、甚至种族屠杀政策
  日  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每年公祭前夕
& & & &景陵是康熙帝的陵寝,在清东
  清朝攻城水平还真是一般化,尤其是入关以前的清军,首先满人不重视火器,因为不够
  明朝的火器现在是被传的越来越神,各种言论都层出不穷,比如吹捧的最多就是大明朝
  蒙古地处草原地区,畜牧业是其主要生存方式。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人
  在清朝的时候,可能有的人认为满清和蒙古的关系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清朝一直提防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领导者是唐朝将领
  在古代战争史上,大家对长平之战应该不会陌生。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一
  古代战争都是以冷兵器为主,而冷兵器时代的交锋都是肉搏战,极其残酷。纵观整个古
  鲁迅先生用&吃人&来形容封建的旧社会来表达其罪恶,其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真正的
  王莾的新朝覆灭以后,刘秀分庭更始政权,并先后消灭赤眉、更始以及其他的割据地方
  刘焉当过冀州刺史,但没有当过幽州刺史。不过,当时还没有天下大乱,地方官权轻,
  公元225年,曹魏宫殿,寂静无声。  魏帝曹丕端坐龙椅,紧张的望着站在大殿中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写到诸葛亮因魏延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在于为后世提供历史的镜鉴,以考察当今的得失,故而
  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历史开始新的篇章,这次的主角是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军事集
  提到霍去病,人们都知道他是西汉最年轻、最有名的抗击匈奴的将领,对于这样一位抗
  据《东京梦华录》称,北宋时京师汴梁的&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之万数&。打个大
  话说各位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应该没少刷过古装剧和古风小说吧?在这些影视剧和小说里
  昭君出塞的原因如下。  王嫱,字昭君,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秭归县昭
  当年看《西游记》,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三打白骨精,也不是盘丝洞里的几个美艳的妖
导读:今天是传统的&腊八节&,随着这一天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旧历年年俗随之拉开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长安杜陵人士也就是如今陕西西安市,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对画画和声乐也极具天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山水田园诗和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
  崔鸿是生活在北魏时期的人,他的老家在齐州的清河地区,祖辈人曾经在山东淄博地区
  大家都知道&黄花闺女&这个词,那么黄花闺女到底从何而来?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
  严助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辞赋家,著有很多不错的文赋比如《相儿经》《严助赋》等等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
  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
  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造诣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都
  日前,小编看到了一个奇葩言论,台湾独派人士洪耀南称李白是突厥人,并且借此嘲讽
  西汉刘向,是皇室的宗亲,因此在朝为官几十年,期间因为上疏弹劾宦官乱政而被免官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论炮兵》 关于一、二战炮兵战术的好文章
我的图书馆
《论炮兵》 关于一、二战炮兵战术的好文章
这是很久之前的老贴了,不知道现在SC还有没有存着。看到有人问起一战到二战的炮兵战术,从电脑里又翻了出来这个老帖---------------------------------------------------------------《论炮兵》第一章在色当的阴影下欧洲炮兵在年普法战争的阴影下进入了二十世纪。对于战术家来说,那场战争中有关于如何部署运用新一代加农炮的教训多得学不完;对武器专家来说,胜利者在野战炮兵科技上整整领先战败者一个世代的事实,引发了接下来长达五十年的武器竞赛。当死亡贩子与军火商人们在这场武器竞赛中大发利市的时候,战术家们却得面对一个接着一个的新问题,他们才刚刚在普法战争的教训与炮兵科技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战术观念,却马上发现他们的想法已经追不上科技的进展。虽然在这段期间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那些远离西欧文明中心的远方──战火仍然持续,也为新武器、新战术提供了许多线索与经验,但真正「该如何运用新一代火炮」这个问题,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还是没有定论。从二十世纪末的「后见之明」看来,普法战争中激烈的炮兵战斗根本就是一场在科技上完全不对等的竞赛,普鲁士军所使用的后膛装填火炮无论在射程上、准确性上,更重要的在引信可靠度上都远远超越他们的竞争对手,法军的前膛装填火炮。一门标准80毫米口径四磅普鲁士军野战炮的炮手们,可以将炮弹投射到3,800公尺之外,并且确信他们的炮弹会开花;相对的他们的法国对手们使用口径86.5毫米的四磅野战炮,最远可把炮弹射击到3,150公尺之外──但只有在1,400~1,600及2,650~2,950两个射程范围炮弹的引信才能正常作用,当法军炮手们将炮弹射击到其他距离的时候,他们通常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射出了一颗大铁球──一颗价格太贵、重量不足的空心铁球。法军炮兵科技低落的弱点被普鲁士军炮兵强大的组织能力更进一步地凸显,在色当会战中普鲁士军的五个步兵军可以同时集中90门以上的火炮组成一个「大炮兵连」──甚至可以排成一列在一个炮兵指挥官指挥下战斗。甚至在色当会战的关键时刻,普鲁士军一次将540门火炮──全德军火炮的80%──集结成一个「大炮兵连」进行战斗。但当谈到步兵武器时,普法两军的科技优势就逆转了。法军的步枪无论在机械可靠性上、在弹道的平伸上、在射程上都远远的优于普鲁士的追希式撞针步枪,而在实际的战场上处处可以见到的景象是,普鲁士步兵在法军步兵的火力下寸步难行,而当法军步兵获得了几门野战炮在近距离用榴散弹支援时,对普鲁士步兵完全就是一场灾难。面对这样的问题,普鲁士军将困境拆解成两个部份来解决。首先是是「炮兵决斗」阶段,既然普军炮兵射程远较法军来得远、引信也更可靠,因此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在远处将法军炮兵阵地撕成碎片;接着进入「近接战斗」阶段──在消灭了法军炮兵之后,「大炮兵连」随即打散成个别的炮连、炮队甚至是一门一门的单炮,直接推到火线上用直接射击支援步兵前进。这样的「近接战斗」常常要花极高的代价,尤其是当普军炮兵还没有完全歼灭法军炮兵,却又急着前进支援步兵战斗的时候。军事史学家与准则写作者很快地在普法战争的经验上重新组织起他们的学说,而1870年两国间在科技上的不平衡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列在书籍最后面的参考资料中。享受了1871年到1914年间四十多年和平的欧洲军人们在这场把整个欧洲权力平衡上下翻转一圈的战争中学到了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是「野战炮兵火力必须集中」,要尽可能地在一个区域中集中最大量的火炮,并且置于单一的指挥官指挥之下;第二是「在战斗开始前必须先消灭敌人的炮兵」,两支部队间的战斗必须以炮兵决斗拉开序幕。「两阶段炮兵战斗」最重要的支持者、普法战争的炮兵老兵,德国的Hohenlohe-Ingelfingen亲王在1880年代发表了下列的文字,强烈地指出虽然火炮的射程不断增加,但是炮兵战斗的本质与1870年并没有不同:炮兵战斗的性质与之前并没有不同,只是炮兵决斗时的距离增加了。现在在炮兵决斗阶段我军需要在距离敌军5,000公尺的时候开火,虽然效率会下降,但是我军炮兵还是要开火来吸引敌人炮兵的注意力,藉此来阻止敌人炮兵阻碍我军步兵前进。…接着指挥官会决定何处是真正要发动攻击的地点。当指挥官下达决心时,炮兵部队必须前进到敌人榴散弹最大射程边缘附近(大约3,500公尺),然后用他们的炮弹取得最大的战果。炮兵部队必须在指挥官下定决心后尽快地向前推进,而这个时刻也就是我军从与敌军间决定性炮兵决斗脱离的时候,而为了达成这样的运动,我军炮兵必须以梯次跃进的方式前进,在前进时不但不可以停止开火,也要善用一切的地形地貌来掩护。如果敌军炮兵在这样的炮兵决斗中沉寂下来,这就是指挥官发起步兵攻击的时刻…也就是说步兵会在30分钟后攻击到敌人的阵地──步兵们会在我军炮兵掩护下前进1,500到2,000公尺──而这段期间敌人步兵将会受到我军榴散弹无情的打击。每个国家对于普法战争的经验有着不同的结论,大部分的炮兵们都在教训中学到了必须尊重步兵步枪的威力,因此反对将炮兵将火炮推到敌人步枪的射程范围内。德军对于炮兵人员的死伤比较不那么计较,反而把让步兵孤独地放在火线下去承受敌人步枪子弹这件事情看得比较严重。「这必需成为炮兵的信仰与坚持」在德军的准则中写道「我们的步兵绝对不可以没有炮兵的支援,也就是说在决定性的时刻,炮兵官兵们必须有觉悟去直接面对敌人步兵强烈的火力」。各国炮兵们观念上的差异并非那样的巨大,「大炮兵连」与「炮兵决斗」很快地变成欧陆强权们炮兵准则中的两大支柱。在德国,1876年版本的炮兵准则中明白地列出了这两点,同时该时代的炮兵理论家们也不断地在各式各样的出版物中重复这样的观点;在法国,这样的观念立刻写入了战后第一本的野战教范中;在奥匈帝国,这样的观点成为1878年版炮兵军官手册的核心。在当时的欧陆强权中,只有帝俄丝毫不受到普鲁士胜利的影响,仍然采取老方法来发展他们的炮兵战术。「大炮兵连」与「炮兵决斗」的观念不但影响了各国的准则与战术家们的著作,同时也让各国陆军重组了他们的炮兵组织。由6到8门野战炮组成的炮连──传统上认为这是最大的炮兵战术单位──开始与其他的炮连组成更大的战术单位。不管是在法国被称为「炮兵群」还是在德国被称为「炮兵师」,这些由2、3、4个炮连组成的单位很快地不再像前辈一样享有「独立番号」、「特殊单位名称」的尊容,而是被无聊地以系列的数字命名,最后甚至连独立的数字番号都没有,直接用上级的步兵单位番号为自己的番号。德国是最早开始尝试将炮兵单位从「连」扩大到「营」的国家,接着他们又更进一步式着将两个营组成一个团,然后将两个团组成一个旅,并且以炮兵旅作为一个步兵军的建制单位。从部队人事的角度,德军的做法提供了资深炮兵军官更多、更高的职务;而从战术的角度来看,现在军长不仅可以指派一个军官去指挥所有的火炮,更可以将手上两个炮兵团直接配属给步兵师以提供火力支援。虽然编装表与准则的作者消化了普法战争中各式各样的教训,但值此同时科学家、工程师与发明家们仍然持续不断地在炮兵科技上提升火炮性能。冶金学上的发展意味着更轻巧的火炮可以发射更大的弹丸,火药上的突破让射程更远也让敌人更难发现火炮的位置,弹匣式炮弹的发明──将推进药放置在一个金属罐子里并且与弹头结合──加上炮膛机构的改进,让发射速度提升了三到四倍之多。集合了上述各项发明创新的武器被称为「速射炮」。比先前的火炮轻上至少70公斤,速射炮同样地在由六匹挽马牵引的条件下,比前一代的火炮更具有机动力。速射炮的口径比前一代野战炮小(由原本的87毫米下降到75毫米),但是射程却大幅增加(由原本的4,000公尺上下增加到5,000至8,000公尺)。前一代的野战炮每分钟可以发射两发,速射炮每分钟则可以发射六到七发炮弹。在弹种选择上速射炮的首选是榴散弹──在十九世纪初发明但是直到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种可靠的弹药。弹头由一层薄薄的金属包覆,里面塞满着8到10公克重的金属弹丸与些许的火药,榴散弹可以在敌人头上数公尺处爆裂,像一支超大散弹枪一样,向敌军步兵撒出一片金属弹雨。榴散弹所使用的定时引信是一根简陋的引火索,炮手可以利用剪短引信长度的方式来控制榴散弹爆炸的时间。速射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在欧陆每一个强权的炮兵营区之内──无论是购买新武器还是把原本的火炮修改成为速射炮──但是要让战术家们发展出可以与这种划时代武器相匹配的观念与战术却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速射炮的长射程与榴散弹的威力让步兵更难以接近敌人,而在步兵发起攻击前有效地消灭敌人炮兵变成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在此同时,速射炮的高爆弹射程比榴散弹射程多出1,500到3,000公尺的这个事实意味着,只要炮兵愿意放弃他们最有效的杀伤武器,然后愿意花费大量的高爆弹,他们还是有机会可以解决任何已知位置的敌军炮兵单位。但是问题来了,在普法战争中双方使用的大部分是黑色火药,在射击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不但会暴露阵地的位置,持续发射后的浓烟也会干扰后续的射击,对目标观测、测距、射击修正与损害评估都有严重影响,而当火炮的集中程度愈高,影响就愈严重。但随着无烟火药的普及,再多的火炮集中也不会影响到观测作业,更不要说要发现敌人炮兵阵地位置有多么困难。因此当二十世纪到来时,「集中大量炮兵」变得更容易,而要进行「炮兵决斗」则变得更困难。没有任何一场战争的教训在瞬息万变的科技发展中可以成为永远不变的真理。当欧洲各国陆军正大量投资在速射炮的时候,设计家们又在埋首设计下一代火炮。当火炮已经够小、够轻,而在冶金学、化学、弹药设计甚至装填机构上都难有大幅突破的时候,改良火炮的复进机构是大幅提升火炮性能最好的选择。从中世纪开始利用火炮摧毁城堡起,直到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影响火炮发射速度的不是如何更快地把炮弹放到火炮中,而是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每一次火炮发射都会让整门炮退离原本的位置,这也意味着如果任何炮手想要修正弹着的话,不仅要花费力气把火炮推回原本的位置,更要想办法让火炮尽可能地恢复到原本的姿态,而这些费力的工作远比装填火炮需要更多的时间。从1880年代起发明家们就开始设计出各式各样复杂的机构,以吸收火炮后座力,而早期可以吸收后座力的火炮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大型的火炮如舰炮或要塞炮可以装置又大又重的缓冲机构来吸收后座力,而小型火炮可以利用弹簧、金属片甚至利用炮手们的体重让炮架停留在固定的位置上。但对野战炮兵来说,就算把重量减到最小,在大口径火炮上有用的装置也无法由马匹拖曳进行野战机动,而在可以有效吸收后座力的最大口径的小口径火炮,也无法将4公斤重的炮弹射到35,00公尺之外。不过解决吸收后座力的问题不过就是需要时间罢了,既然在那个时代汽车与飞行器都已经发明出来了,各国的发明家不约而同地开始试图解决野战炮的后座力问题。德国的HeinrichEhrhardt在1896年提供了他所设计的速射炮给德军,在俄国Pulitov也提供了帝俄陆军另外一种设计,而真正超越时代的产品出现在1897年。在德军开始接收新型77毫米口径速射炮的一年之后,法国陆军开始接收一种由一位后勤军官所设计的新型75毫米口径速射炮。当德国人夸耀着自己新型的77毫米速射炮每分钟可以发射8发6.85公斤重炮弹时,法国的新型火炮每分钟可以发射30发7.2公斤炮弹。在完美的「长行程复进系统」协助下,法国1897型速射炮在弹重更重、射速更高的情况下仍旧可以完美演出。更重要的是,虽然射击速度是如此之快、后座力是如此猛烈,整门火炮在持续射击下几乎不会产生位移,因此炮手可以轻易地在每一次射击间,调整射击诸元以修正弹着点。在精心保密下,欧陆各国强权直到1901年之前都不知道法军已经获得了这样惊人的武器。法国缜密地计划了各式各样的欺敌活动,甚至故意在媒体上发布假消息,指称新型野战炮是采用「短行程复进系统」,让德军深信他们正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科技。直到法军在中国战场上使用1897型速射炮来对付义和团时,德军才恍然大悟自己与潜在的敌人间差距已不可以道里计。在中国战场上,一个「半连」的法军与两门1897速射炮开始攻击一个由2000名拳民防守的村落。首先法军推进到距离村落1,500公尺处,两门速射炮以交叉前进的方式──当一门前进时另外一门射击掩护──前进到距离村落600公尺的地方。接着两门速射炮停止前进,以最大射速掩护该半连法军进行次刀冲锋。义和团的拳民们在这样压倒性的火力下完全没有抵抗能力,在仅有一名受伤的情况下法军轻易地占领了村落。在法国的「75小姐」威名远播下,欧洲各国──俄罗斯、丹麦、瑞典、挪威、葡萄牙、瑞士、荷兰甚至美国──都在恐惧下拼命地想办法弄到同级的产品。只有英国自外于这股疯狂潮流中,因为在英军的观念中口径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们采用了83.8毫米口径的18磅速射炮,每分钟也可发射20发以上。而巴尔干、拉丁美洲与亚洲的政府也掀起了一场军备竞赛,想尽办法在他们的邻居获得速射炮前,付出大笔经费取得这种革命性的武器。在这场速射炮军备竞赛中唯一的输家是德国陆军,当1905年到来的时候德军野战炮兵的武器性能不仅在面对他们北边邻居时显得过时,甚至连克鲁柏公司与Ehhardt公司外销到海外的武器也比不上。面对这种窘境,德军迅速试图去修改他们手中的1896型速射炮──虽然这些武器是依据生产计划刚刚送到部队的新品──利用Ehrhardt公司实验中新型野炮的复进机构,新的Feldkanone96neuerArt每分钟可以稳定地发射20次。迟到总比缺席好,德军终究还是赶上了这波速射炮的浪潮,在武器慢了敌人一步的情况下,德军的智囊们现在开始拼命地找出新武器在战场上最佳的运用方式。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战术研究家们很快都同意了新型的速射炮必须加上钢制防盾──在传统的炮兵操典中都非常强调炮手们在火炮发射时要尽可能地远离火炮,在复进机构还不发达的时代,炮手被后座中的火炮打中可是非死即伤的,在这种情况下替火炮装上防盾是非常不合理的事情──但是当速射炮可以稳定射击而不是东奔西冲的时候,在速射炮上装上防盾,让炮手们可以躲避敌人榴散弹与轻武器射击就成了件非常合理的事情。防盾的效益很快在实验与实战中得到证明。丹麦陆军在1909年进行一项实验,从2,000公尺距离外对一个占领阵地的炮连射击270发榴散弹,虽然在实验中防盾不断被击中发出可怕的声响,但最后只有5发散弹(其中还有整颗的未爆弹)打穿了防盾。而同年发生于君士坦丁堡的兵变中,一个速射炮连推进到距离叛军阵地仅有500公尺的地方,而即便叛军的步枪火力是惊人地旺盛,但直到战斗结束仅有一名探头出防盾观察的士官被子弹击伤。丹麦陆军的实验与鄂图曼帝国内战的经验并非偶然,更进一步的实战经验──包括快速射击与快速装填──在第二次波尔战争()、日俄战争()与巴尔干战争()中一再地获得证明。虽然在这些战争经验中并没有办法对「如何最有效地运用速射炮」这个问题提出解答──这主要肇因于那些欧陆强权战场观察家们带着偏见作报导,而阅读报告的家伙们常常有个更强的偏见──但仍然令世人对速射炮的威力有了更多的了解。从炮兵们的观点来看这几场战争,其中波尔战争可以说是三场战争中交战双方炮兵火力最不平衡的一场,在Colenso战斗(1899年3月)中英军有44门火炮、波尔人有5门,在PietersHill战斗(1900年2月)中英军有70门、波尔人有10门,到了Paardeberg战斗(1900年2月)中英军有91门对抗波尔人的6门。但是英军这样压倒性的火力并不表示在大不列颠的炮口下,波尔人就会像火鸡一样被打着玩。虽然波尔人手上的速射炮如联合国一般,有法国货、德国或甚至英国货,不过全都是1896年后制造的新型武器,虽然不见得都能像法国的「75小姐」那样剽悍,但是射速还是远远超过英军手中的老式15磅炮。在波尔人掌握最新科技的情况下,让许许多多只看武器数量的人跌破眼镜。举例来说在日的Brakfontaine战斗中,波尔人虽然只有3门75速射炮,却打得拥有36门火炮的英军步兵旅动弹不得;英军的老式火炮射程远不及波尔人的速射炮,因此真正的「火鸡」是英国人而非波尔人。虽然最后英军的死伤只有34人,但是英军步兵旅的攻势最后却成为一场退却。「如果波尔人愿意的话可以把我们杀光」英军步兵旅指挥官在报告中写道「我军的火炮完全过时,在面对波尔人火炮的时候完全无能为力」。波尔战争中英军炮兵的僵化让双方在炮兵上的优劣差距更明显,在南非的土地上英国人坚持依据他们的准则在步兵进攻前进行冗长的炮兵决斗,问题是波尔人炮兵根本完全把自己隐藏起来,偶尔两三发来自波尔人的炮弹就可以让英军朝着无人的荒野轰上大半天,而英军榴散弹引信的可靠度更让许许多多的炮弹最后只能在土地上打出一个洞来。而英军步炮间的不协调更让波尔步兵的生活更为惬意。因为英军的高爆弹装填的火药威力不足,波尔人在英军炮兵进行长距离射击的时候仍然可以大摇大摆地在阵地上闲逛,甚至在英军的报告中记载着波尔人在英军炮击的时候煮饭泡咖啡,除了正好倒霉被英国高爆弹直接命中外,波尔人很难因为英军的高爆弹射击而有伤亡。等到英军依据他们僵化的作战时间表开始推进到榴散弹射程内,波尔人很快就发现他们不能继续在空旷地上煮咖啡,但是只要找个有顶盖的掩体,他们就可以慢慢在掩体内享用咖啡。如果英国步兵与炮兵之间可以多一点点合作能力的话,波尔战争也不会打到三年之久。如果英国步兵懂得趁着炮兵进行反炮兵射击时前进的话,波尔炮兵就必须从隐蔽阵地中现身,暴露在英军压倒性数量的火炮下;而波尔步兵也无法继续躲在掩体里面,而必须在被榴散弹击中与被步兵冲进阵地两者间做个选择。在少数英军可以完成步炮协调的战斗中,1899年12月的Colenso战斗可算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这场战斗中4,500名波尔步兵在5门75速射炮、1门120毫米榴弹炮支援下占领山丘上的阵地,控制了Tugela河上的铁桥;而英军方面则包括了4个步兵旅18,000名士兵、5个野炮连30门15磅炮、14门移至陆地使用的长程舰炮与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英军的企图是打通铁路,而波尔人则负责阻止他们。6门舰炮打开了战斗序幕,由于英国海军的引信比陆军的好上许多,波尔人阵地所在的山头很快就笼罩在硝烟中。英国军官很快地发前一天还活蹦乱跳的波尔人完全都不见踪影。基于波尔人过往的战术常常造成英国步兵严重伤亡,这次英军炮兵指挥官谨慎地先派遣了两个炮连前进;到距离波尔人阵地1,000公尺处时英国炮兵被步枪与榴散弹阻止了,证明之前英国指挥官担心的事情──波尔人的战斗意志还是没有因为英军的高爆弹射击而有任何减损。英军炮手在开阔地上勇敢沉着地与波尔人缠斗了一个小时,而每90秒就有一名英国炮手被击中。虽然波尔人并没有留下任何正式纪录,但这群勇敢的英国炮兵获得了回报,随着时间一分一分流去,从波尔人阵地飞来的子弹也慢慢减少。当英军野战炮弹药用尽后,炮手们退到了附近一处掩蔽中,而就在炮兵们担心留在空旷地上的火炮会被波尔人夺去的时候,英国指挥官为了避免耻辱而发起步兵攻击。在英国步兵前进的时候舰炮还持续射击波尔人阵地,虽然高爆弹多半落在波尔人第一线阵地后方,但后来却证明了歪打正着,有效阻止了波尔人预备队从后方掩蔽阵地进入第一线阵地。胜利从波尔人手中偷偷溜走,当英国人浑然不知他们正在进行一场完美的步炮协同作战的时候,波尔炮兵被他们的经验所制约,没办法实时地集中他们的火力来屠杀暴露在空旷地上的英国步兵。英国人与波尔人在「战斗」的基本性质上有相当认知差距,过度强调防御作战让波尔人习于把英军阻挡在最大射程,而非寻觅机会给英国人沉重的打击。这种习惯来自于长久与来波尔人与非洲原住民间的战斗──在近距离面对装备贫弱的祖鲁人时,波尔人并不需要在作战层面思考如何消灭祖鲁人──当祖鲁人承受不了损失退走时,战争就结束了。几个世代以来的经验让波尔人对手中弹匣式步枪的性能与自己的射击技巧非常自傲,但也因此很少把他们手中少数的几门火炮看成是对战斗有决定性影响的武器。波尔人很少把火炮集中运用,更常见的状况是把火炮直接交到步兵单位中那些被推选为领导人的手中。在Colenso战斗中唯一一门正常作战的的火炮是因为正巧位在步兵指挥官的旁边,而这门火炮安置在该处原本的目的是拿来当作指挥官的「信号炮」之用。主要是因为敌军的无能而非自己优越,英国人赢得了在遥远非洲战场上的胜利。英军不是那么光彩的胜利刺激了英军上上下下重新思考要如何作战。对步兵来说,波尔战争的教训让他们更加强调射击技巧与射击纪律,同时也更重视野战工事;对炮兵来说则是加速淘汰他们过时的武器,并且重新检讨所有的准则与教范。到1914年战争爆发前,英国野战炮兵部队已经可以列入欧洲最先进炮兵部队之列。他们的主战武器是18磅速射炮──欧陆强权中口径最大的速射炮,所射出的炮弹几乎比法国「75小姐」多出1公斤──这也是从波尔战争中得来的教训,只有够重的炮弹才足以把敌人步兵从掩体中挖出来。在英国炮兵准则中更充满了来自交战双方的各种宝贵经验,例如英军从波尔人身上学到,当敌军炮兵比自己强大时就不要跟对手进行炮兵决斗,而是想办法尽量把自己手中的炮兵拆成2炮或4炮的小单位;同时尽量不要集中自己的炮兵,而是想办法偷偷地把这些小单位推进到步兵攻击发起线的两侧,掌握战机利用「侧射」或「纵射」协助步兵在敌军阵地上打开突破口。而当英军炮兵享有数量上优势的时候则要尽可能集中火炮,当步兵进攻时集中火力在突破点上。强大的火力必须一直持续到可能误伤己方步兵时为止,而此时炮兵需要将目标从敌人第一线阵地转移到后方接近路线,以阻止敌方后方部队增援。在英国炮兵眼中敌人的炮兵不再是己方炮兵最优先的目标。当敌军开始进行反炮兵射击时,英军炮兵准则中指出此时炮兵绝对不可以退怯或是开始跟敌人炮兵决斗,而是要持续施加最大的压力在步兵攻击目标上。炮兵不可以与敌人炮兵决斗,除非敌人炮兵开始射击己方的步兵。没有任何一个陆军把炮兵看成是这样纯粹的步兵支援性武器,但在英国军官们的脑袋中,步兵被敌人步枪火力钉死在地上的画面远远比炮兵们的伤亡来得强烈许多──这纯粹是从波尔战争得来的印象。现在英国炮兵只剩下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让步兵得到火力上的优势。第二章速射炮革命即使英国陆军相当满意于他们在波尔战争中学得的教训,随即爆发的日俄战争()証明了英国陆军的经验并非放诸四海皆准的。更进一步来说,虽然日本与俄国的战争发生在遥远的东方,但是在战争的规模与形式上,更接近于即将可能发生在欧陆上的战斗。在南非所发生的战争每次应用到的部队都少于一个满编的步兵师,而在中国东北上日俄双方所动用的兵力可是远多于整个波尔人人口的两倍;此外波尔人的指挥官几乎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至于日俄双方的领导人们,无论是从最高指挥部直到步兵排排长、炮兵班班长,可都是受过完整的军、士官养成训练。撇开人员因素不谈,在满洲发生的战争双方所使用的炮兵武器没有太大不同,日军的标准野炮是经过精心减重设计以利于野战运动的Arisaka75毫米速射炮──高效率的炮架缓冲设计可以吸收绝大部分的后座力,因此仅需要两名士兵在射击后将火炮推回原位即可维持每分钟六到七发的射速。相对地俄军所使用的是M1900Putilov76.2毫米口径速射炮──在复进系统设计上有极大缺的武器,以至于任何的炮手都无法在使用这种武器时同时兼顾到射速与准确性。不过虽然PutilovM1900有着这样的缺点,它却可以在瞬间有着喷出极大火力的能力──PutilovM1900可在六秒中发射20发炮弹。相较于Arisaka75毫米速射炮,PutilovM1900还有射程上的优势。PutilovM1900在发射HE弹时的最大射程是6,400公尺、发射榴散弹时最大射程为5,600公尺;相对而言Arisaka75毫米速射炮HE弹的最大射程为5,500公尺、榴散弹仅有4,500公尺。PutilovM1900还有另外一项优势就是比较重的弹重──有7公斤重,整整比它的日本对手多出2公斤。不过这样的优点却被俄军后勤补给的缺失所抵销──俄军几乎只有提供炮手们高爆弹。不过无论如何,绝大多数的战场观察家甚至连日军本身都承认PutilovM1900的性能是远远超过Arisaka75毫米速射炮的。不过历史清清楚楚告诉我们,拥有较佳武器的一方并不能保证在战场上的胜利,再怎么优良的武器都无法抵销掉战术上的拙劣。虽然在整个战场上俄军炮兵都有着性能与数量上的优势,甚至在每场战斗中俄军的火炮数量也都多于日军,但是日军还是能藉着战术上的灵活性,在每一个决胜点上集结压倒性的炮兵火力摧毁俄军。日军得以在战术上集中火力有很大必需归因于日军是进攻的一方,可以自由选择战斗的时间与地点。而日军发现战斗机会的能力则必须归功于他们的准则。不管是来自于日本武士的传统或是新近从他们德国导师那里习来的,年的日本官兵非常强调在战斗中主动作出决心与自我牺牲的精神。综合了这些因素,日军迅速地将他们的炮连集中起来运用。日军迅速地将每个步兵师中的六个炮连(每连六炮,共36门火炮)集中起来一体运用,而在重点突破方向上的步兵师会进一步得到总预备队的炮兵增援(日军总预备队中共有两个炮兵旅,每个炮兵旅有18个炮连),以获得更大的火力优势。而在战术运用上,日军预备队的炮兵旅甚至常常将其所有的18个炮连同时拿来攻击单一的俄军炮连。日军大量集中火力的意愿相当程度根植于之前的准则。如其他当时一流陆军一般,日军火力运用的核心观念来自于普法战争的经验;而实际上让日军得以集中这样庞大火力的原因,是相较于他们冥顽不灵的对手,日军在组织文化上有着更高的弹性。更清楚地说在那个时代中的日本军官的独断独行与强烈的个人企图,让大规模的火力集中成为可能──这样的人格特质也是二十世纪初期日本军官的重要特征。在那个没有无线电、甚至还没有有线电话的时代,要组职大量的火力并且详细律订整个火力支援计划细节是不可能的。高司单位能做的最多不过是指定一个目标区,同时说明希望达成的火力支援效果,而所有的执行细节都必须由炮兵营、炮连的指挥官自己见机行事。在这种作战条件下,炮兵营与炮连的指挥官都仅能在清楚上级意图后,自己想办法在几乎没有任何横向协调的情况下发挥个人创意,去想办法与邻近单位联系并且完成目标。这种「无声的火力协调」默契,甚至可以让散布在不同地区的大量日军炮连集中他们的火力在某一个点上,有时阵地相距甚远的两个以上炮连甚至可以将一个小小的俄军阵地至于交叉火网之下──在以榴散弹为主的年代,不同方向的榴散弹交叉火网可以对躲在掩体中的步兵产生恐怖的效果。相对而言,俄军很少可以同时使用一个炮连以上的火力。俄军会这样运用火力有许多的原因:首先俄军的炮连比较大(每连八门火炮),可以投射的火力远多于他们的对手;其次俄军并不像日军一样受到德国准则影响,在俄军的观念中将火炮控制在预备队里以备不时之需,远较将所有火炮集中在一个决胜点上来得重要得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俄军指挥官严重缺乏如他们日本同行一样的主动积极精神,以至于横向的组织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技术上来说,相对于他们的亚洲对手,当时的俄国炮兵连已经每连配备有一具野战电话,而炮兵旅的指挥官也可同时对最多六个炮连下达命令,但是有电话可以下命令的俄军,还是无法在战术上达到没有电话的日军所可达到的层级。面对这种窘境,俄军的解决之道是干脆把每个炮连中的火炮数目大幅增加,到了战争快结束时,俄军的炮连中甚至有30到60门火炮──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为俄军无法让这一大堆火炮同时射击。在双方优势消长之下,日军指挥官在整个战争期间几乎都可以享受到火力上的优势。虽然俄军炮兵一直都可以造成日军可观的损失,也常常可以阻止日军步兵的攻击,但是俄军炮兵完全无法证明他们可以做到日本同业可以完成的任务。这并不是说日军可以有效地压制俄军炮兵,事实上大部分的俄军炮兵阵地都是由日本步兵所摧毁,而非像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炮兵火力将法军炮兵撕成碎片。这样的结果并非意指日军炮兵能力的低落,而是由于在日俄战争中双方的炮兵愈来愈强调将阵地设在隐蔽的地方利用曲射火力,而非数十年前普鲁士军与法军都将炮阵地设在直接而明显处,互相利用直射火力射击。俄军很快地发现他们的炮兵无法再开阔地上存活,即便是将炮兵置于野战工事中,日本炮兵也可轻易地消灭俄国炮兵,因此迅速地将他们的火炮隐藏在山谷与反斜面中。面对俄军不再出现在明显处,日军在很快地发现要找出俄军炮兵阵地是件不可能的任务。在搞清楚自己困境之后,日军也很快地放弃了执行反炮兵任务的打算而专心地支援步兵攻击──因为在当时俄军的炮兵准则中,压制敌人炮兵是最重要的工作,而射击敌人步兵只是次要任务。因此只要日本炮兵可以吸引愈多的俄军炮火,日本步兵就可以在愈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执行攻击。不过当俄军火炮忙于压至日军火炮时并不表示日本步兵就没事了,事实上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步兵常常必须通过开阔地面对躲在坚固工事中的俄军,而偶尔俄军炮火不再对准日本炮兵阵地的时候,令人害怕的事情就会发生了。面对着来自各地武装冲突的报告,欧洲各国陆军的决策者有机会可以自由地决定「速射炮」这种武器所带来的影响。但事实上各国的决策者并没有真正地重视从满洲传回来的报告,而是带上有色眼镜,用各国自己的立场来解读在东方发生的事情。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战略地位塑造了各国不同的用兵思想,而来自远方的战争经验则让各国进一步地从原本的观点上修改既有的炮兵准则,这在欧洲最重要的两个陆军强权──法国与德国──身上特别明显。在速射炮出现之前,法国与德国两军的炮兵准则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在普法战争法国大败之后,法军几乎照抄了他们对手的炮兵准则──法军从最基本的从德军身上学会了「试射」与「效力射」的分别,直到集中多个炮连的指挥方法,到「先进行炮兵决斗,再进行步兵火力支援」的作战步骤。如果硬要找出两军间炮兵准则的不同,就是德军炮兵比法军炮兵更有意愿把火炮推到战线前缘,在敌人步枪火力所及范围下提供直接火力支援。法军开始接收他们名震天下的75毫米速射炮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他们原本比较退缩的准则修正为鼓励炮兵采取更具有侵略性的姿态。在高射速与钢铁防盾的保护下,法国陆军的理论家设计出了四炮炮连的战术──炮连在防盾保护下推进至距离敌军防线1,000公尺左右的距离,直接支援步兵营级、团级、旅级单位战斗。这种战术有个响亮的名字──「飙风」(Rafales)──强调炮手必须能够在敌军躲入掩体前,用最短时间内将三发以上的炮弹投射在敌人头上。法军相信这样的飙风式袭击,可以让敌军丧失抵抗意志,而无法抵挡法军步兵最强调的「密集刺刀冲锋」。速射炮不会每次发射就跳离原位的特性让速射炮成为一种非常好的直射武器,也让炮手在每次射击之后得以微调水平与高低方位,使曲射的准确性更高。这些优点法军在1897年的实验中就发现了,不过一直要等到日俄战争的经验引入,法军才将原本强调将炮兵推上前线的准则修改为尽量占领隐蔽阵地。1910年的法军准则中就清楚地指出,炮兵直接射击支援只是种「例外战法」,炮兵应该尽量利用曲射,在精密计算下摧毁敌人。法军与德军炮兵最大的差异在炮连的组成──法军是每连四炮、德军是六炮。法军的四炮炮连比较容易选择阵地、比较容易隐藏,但也相对比较脆弱,只要一门炮退出战斗就会对整个炮连的战斗效能产生严重影响。相对地德军炮连需要比法军大50%的阵地,也因此要找到够大的隐避阵地更为困难。不过由于德军炮连比法军对手多了一半的火炮,持续战斗的能力也更为坚强。每个陆军的准则也同时反映出了该国军官养成教育的差异。法国军官几乎都是法兰西军工学院──法国一所结合了MIT与西点军校两者优点的名校--的毕业生,而他们的德国同行则多半出身军官预备学校或是体育学院。德军军官对数学不见得在行,但是他们的法国同业可是相当地悠游于数字之中;但相对来说,德军军官可以说是「先成为战术专家」才成为「技术专家」。因此德法两国准则中最大的差异来自于两国军官如何看待他们所指挥的部队。在对自己部队的牺牲决心与主动精神感到自傲的情况下,法军军官倾向于把自己界定为「在战场上提供分析架构与指引以避免混乱」的人;相对来说德军军官则把战场上的混乱视为必然发生的情形并且乐在其中,德军军官唯一担心的事情只有「部下在战场上不愿主动去解决问题」。这种深层的歧异反映在不同的指挥哲学上。虽然法军口口声声说他们的部队多么具有主动精神,法军准则中仅给予了炮兵指挥官非常小的权限。在法军理论中炮兵存在的目的只是支援步兵作战,因此炮兵指挥官必须接受步兵指挥官的控制。相对来说,德军给炮兵指挥官更大的自由,在德军中炮兵与步兵间是合作的关系,而非从属。在1910年法军准则中包括了两种炮兵火力控制的方法:第一种是「高层联系」(High-levelConnection),也就是将一个炮连、炮营、炮兵团置于步兵连、步兵营、步兵团、步兵旅的作战管制下,以遂行特定战斗任务;另一种方式是「低层联系」,也就是步兵指挥官直接对配属的炮兵指挥官下令,此时炮兵指挥官只是步兵指挥官的幕僚,提供各种所需的建议与资讯,而无论官阶步兵指挥官必定优位于炮兵指挥官。法军在一次大战前更进一步地拆解了他们的炮兵单位,好让每一个小单位专精于某种特殊的作战任务。例如设置了专门的步兵火力支援炮兵连,以便充分满足步兵指挥官对于火力的需求;设置了专门的反炮战连,除了接受反炮战训练外完全不接受任何其他形式的炮兵训练。甚至在这样的工作划分下,不仅连炮兵团中各炮连都做了详细的任务划分,甚至在作战时都要求紧密地占领阵地,以便单一的指挥官可以就近指挥各种不同专精的炮兵连进行各式不同的炮兵作战。德军没有这样极端的作法,他们仍然紧守着拿破仑战争以来的传统,把作战视为一门艺术,他们认为限制一个指挥官在战场上调整组织与部署兵力的自由,是作战时最危险的一件事情。在德军的看法中,在长距离战斗阶段──这通常指步兵接战前的阶段──炮兵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压制敌人炮兵;而当步兵开始接战后,炮兵最重要的任务则是协助排除一切阻挡在德军步兵面前的障碍。而目标的优先级与任务的选择不是依照距离,而是完全依据当下战况发展的综合状况来决定。在德军的用兵哲学中最重要的还是简单一句:「形成重点(Schwerpunkt)」──在决胜点上累积足够的重量,以便在决定性的时空获得决定性的成果。当战斗进行时,步兵师长会形成决心、决定师作战的「重点」;当指挥官重点决心下达后,师炮兵指挥官──炮兵旅旅长──就必须根据师长的决心,集中最大的火力,以最有效达成决心的方式,安排火力支援计画,以协助师长达成其决心,获得最后决定性的胜利。换句话说,师炮兵旅的「重点」系依据师长的「重点」而产生。「如果师长的决心与重点方向已经下达」一位退休的德军将军在1910年写道「炮兵必须想办法在该重点上洒下足以摧枯拉朽的火力」。基于这些原因,德军在两个不同兵种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是法军炮兵准则中所谓的「视讯联系法」。师炮兵指挥官必须综观整个战场,对于接下来即将发生的战况做出一定的判断,最后下定个人的决心来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情来安排各个炮连的射击计划,以影响整个战局到个人期望的方向上去。同样地,不仅仅是师炮兵指挥官,甚至连团、营、连,甚至一门炮的炮长都必须对整体的战术企图有充分的了解,以便能主动积极地根据全般意图发挥个人影响力。不过在一次大战前法军与德军炮兵准则中都同意同样一件事情,那就是炮兵间的决斗对于整场战斗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早在1890年代,法国与德国的军事理论家们就同意两个势均力敌、同样处于掩蔽阵地中的炮兵部队间的决斗,除了造成周遭严重的损坏之外,并不存在着任何决定性的结果。而在1905年之前,两国都在实际的演习中发现,利用野战炮兵企图去歼灭敌对的野战炮兵,除了浪费大量弹药之外,并无法真正地消灭敌人的炮兵。这样的观点同时记载在1910年德法两国的炮兵准则中。在这样新的理论中,虽然两国的军事理论家都承认炮兵的反炮兵射击并无法「摧毁」敌人的炮兵,但采取攻势的一方仍应进行反炮兵战斗,以干扰敌人炮兵从而降低我己方攻击部队的损失。持续地在敌人炮兵阵地上空洒下榴散弹弹雨虽不见得能够破坏敌军火炮、杀伤敌人炮手,但却可以严重地干扰敌方炮兵射击作业──弹药搬运、移动炮位、下达射击指令、观测等等。如果军官、马匹或炮车驾驶人员因此而受伤、阵亡,可达到更大的效果。一切的反炮兵战斗,目的都是在己方步兵可以展开战斗前,尽可能地降低敌人炮兵的战斗效能。描述这种概念所使用的术语并不相同,在法国这种反炮兵战斗称之为「中和」(Neutralization),甚至当时更激进的理论家宣称应该完全放弃「反炮兵」这样的概念,而用「干扰射击」或「妨碍射击」这样的名词。德军军语中则没有如法军将名词特殊化,而是以单纯的「炮兵战斗」与「压倒性火力」来描述。从法国军事理论家的观点来看,干扰敌军炮兵应该由多个接受过专门训练从事反炮兵射击的炮连,以持续不断的火力来达成。德军倾向于弹性地运用手中可用的诸般炮兵火力,而非运用特业部队;德军认为反炮兵射击是与其他炮兵任务同时执行的,而在某时刻需要多少火力进行反炮兵射击、多少火力担任其他射击任务,则全看当时的战况发展决定。就如同反映在准则与炮兵组织中一样,德法两国在指挥管制哲学上的差异同样反映在两国高层炮兵单位组织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法军有两种野战炮兵团编装,第一种编装为步兵军属炮兵团,每团4营共48门火炮;第二种为步兵师属炮兵团,每团3营共36门火炮。在两种炮兵团中炮兵营的编制相同,皆有3个炮连、每连4门75毫米速射炮。两者间的差异在于任务控制的方式,师炮兵团属于前述的「低层联系」,完全听令于师长命令进行战斗;军炮兵团则是作为军长的炮兵预备队,并在战斗中常常会由一到二个陆军总预备队重野战榴炮连加强。同样地德军也在军属炮兵与师属炮兵间有差异,1914年的德军步兵师炮兵旅拥有3个77毫米速射炮营与一个105榴弹炮营,至于军属炮兵营则是由4个150重野战榴炮连构成。相较于法军军长将军炮兵控制在手上当做预备队,德军军长多半直接将军属炮兵营配属给重点步兵师,由该重点步兵师炮兵旅统一管制运用。德军将军属炮兵直接交到步兵师手中的目的,是考量在重点作战方面直接由重点步兵师依据师长意图制定火力支援计划,最能够满足重点方向作战需求。而从法军的设计来看,由于军长与师长手中都有足够的火力,确保了双方都可以有足够的工具来影响战斗的发展。从文件上来看,这样的安排并不影响法军军长将军内所有火力掌握在手中的权力。根据十九世纪以来的传统,当时是由步兵军负责战斗中野战炮兵作战,因此在军设有一位炮兵旅旅长,虽然随着时间的演进,野战炮兵战斗的权责已经渐渐地移转到步兵师手中,但是军炮兵旅旅长仍然是步兵军中所有野战炮兵名义上的指挥官,也是惟一有权限可以同时指挥一个以上炮兵团作战的人。总归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法军与德军在野战炮兵组织上相当程度反映了传统与新思维间的差异。德军采取了保守的作法,缓慢地从普法战争经验中一步一步改进,而法军则采取了激进的作法,在当时法军科技的优势下采取各种新观念、新想法,以试图同时在军事科技与组织、战法上同时达到极限。在此同时,德军愿意去进行榴弹炮实验,并尝试着将他们的重炮兵机动化,而法军则相信他们的75速射炮是天下无敌的,而拒绝对他们其他的炮兵部队进行创新的实验。这样差异都不是凭空发生的,德法两军依照不同的战略战术想定,在炮兵上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就如同克劳塞维茨与约米尼之间的差异一样,而两国在基本观念上的差异透过了准则与组织,决定了两军炮兵部队最后在战场上的表现。第三章榴弹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三个月中,每当德法两军战斗开始故事的发展都差不多,法国炮兵可以发射得更远、更快也更准,有的时候碰巧可以让德国佬的进攻暂时停顿下来,但是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中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是一点用处也没有。德国炮兵在火炮性能上赢不过法国对手,不过他们却有一个优点──在战场上有这个优点就够了──就是德国炮兵总是能把他们的炮弹送到战场上最关键的地方,而他们的法国同行却总是找不出一个好方法,让自己与步兵间协调合作。德国人除了证明了他们的准则优越与训练札实外,在火炮科技上其实并非一无是处,所有的观察家都必须承认一点,那就是德军在榴弹炮科技上的创新,正一步一步改变着炮兵发展的潮流。在1914年的机动战中,德军榴弹炮多半可以在「75小姐」射程外把法军打得毫无招架之力,而即便是进入了法国人的射程内,德国炮手也多能把握住隐蔽阵地与钢制防盾的优势,对法兰西的榴散弹攻击几乎可以免疫。相对来说法军75速射炮的弹道比德国榴弹炮更平直,更难利用反斜面阵地或躲在地形地物后面来保护自己。而当1914年秋天来临时,西欧战场运动战阶段结束转而进入静态阵地战阶段,此时德军榴弹炮的多才多艺与庞大数量让战场上的天平日益倾向德国人那一边。榴弹炮最显著的优势是「弹头重/全炮弹重」比例,其次是不那么重要但是更容易被发现的是「射击远距离目标的准确度」。炮身装设在炮架上,而在使用相同炮架下,装置榴弹炮时口径可以更大。举例来说在1916年时美军所使用的3吋速射炮(76.2毫米口径)炮架与3.8吋榴弹炮(96毫米)两者炮架的重量几乎相同;但是前者所发射的炮弹重14磅,而后者为30磅,整整多出前者一倍。同样地美军4.7吋加农炮与6吋榴弹炮两者的炮架重量也相似,但是前者的弹重为60磅、后者为120磅。炮弹重量更大意味着炮弹的体积更大,可以装更多的火药、更可以破裂出更多的碎片,不仅在直接命中的时候破坏性更强,就算没有命中只是接近弹时,更强烈的暴风与震波也能造成壕沟与工事更多结构上的损害。即使在一次大战时榴弹炮的射速没办法赶上速射炮/加农炮,但是战场上的法则很简单,谁可以最有效地打击敌人、谁就是最有效的武器。榴弹炮射击精确度的实验结果在1916年的「野战炮兵期刊(FieldArtilleryJournal)」中有清楚的描述。在相同距离下美国陆军利用3吋速射炮与4.7吋(120毫米)榴弹炮射击相同大小的目标(目标是一小段战壕),看看从开始射击起到两者「直接命中」目标的数量相同时为止,两者平均要使用多少发炮弹──答案是速射炮所需要的炮弹数量平均值是榴弹炮的两倍以上。榴弹炮最有效的距离是2,000~3,000公尺,在这个范围内速射炮击中目标所需要的弹数是榴弹炮的2.5倍。在1916年秋天美国陆军公布上述实验结果之前,欧洲各国陆军早就在大战的第一个冬天的艰苦胜利中得到类似的经验。虽然大家都知道手中的速射炮在战场上不堪用,但是受限于战前各国的战术思想与工业实力,没有人有能力换掉手中大量的速射炮来追寻德国人的脚步。在1914年10月,法国战争部部长第一次公开地承认他们需要一种更具威力的武器来取代75速射炮,但是在法国陆军守旧派势力的影响下,法国人的策略居然是大量生产19世纪末设计一系列「deBange」加农炮与榴弹炮──那是老旧过时的、专门设计来法国人正在生产着性能超过德国设计的155与105口径榴弹炮,但那居然是要外销给保加利亚的。法军对榴弹炮的抗拒心理可以追溯到法军引入75速射炮,由于75速射炮优越的性能,在法军炮兵中形成了一个学派认为75速射炮足以因应步兵师、步兵军可能面对的所有状况。至于德军105榴弹炮优异的表现,此学派认为不过是德国人的77速射炮性能太差,不得不引进此种武器来弥补本身炮兵火力的弱点。早在1911年法国的「反榴弹炮学派」就已经发行了本小册子,详列出所有速射炮的优点与榴弹炮的缺点。其中最重要的主张是由于速射炮的射速高、弹道平伸,是所有武器中最好的榴散弹发射工具。当对抗敌人炮兵的时候,速射炮更可以有效地压制敌人。而就算是敌人榴弹炮阵地躲在反斜面后面,这本小册子中指出只要山坡的坡度小于9度,速射炮就可以有效地击中目标。让榴弹炮支持者吐一口怨气的第一个实例发生在年的巴尔干战争中,当时法军观察家发现隐藏在隐蔽物后方的速射炮阵地通常可以有效击溃部署在空旷地的速射炮阵地,而只要速射炮部署在挖掘好的野战工事,几乎就可以完全抵挡敌方榴散弹炮火。另外一个重要的观察结果是榴弹炮的优点在炮弹威力,而不是在于榴弹炮较高的弹道。当法军高层阅读这些报告后,结论并不是他们需要榴弹炮,而是想办法让75速射炮炮弹的威力加大。在一时间无法克服技术问题的情况下,法军先将原本分散在要塞炮兵部队中的各种155、120口径的加农炮、榴弹炮们──除了一种155榴炮属于新式设计外,其他都是19世纪留下的古董──凑在一起,组成5个重炮兵团。在来自德国的情资与巴尔干战争经验影响下,法国战争部在年度预算中编列经费打算采购轻榴弹炮,以组成一支专业的「反榴弹炮炮兵」。在任何民主国家中要采购武器都必须经过国会这一关,而传统上法国国会对于军方采购武器的要求都是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但是这次不然──「反榴弹炮学派」的游说赢了,法国国会拒绝拨款采购新型的轻榴弹炮。「反榴弹炮学派」更进一步说服了国会拨款将大量库存的75毫米炮弹进行改良,以便进行高角度射击。法国的盟友比利时与意大利同样拒绝采用轻榴弹炮,受到法国的观点影响,他们同样只把榴弹炮部署在军团炮兵中。不过在比利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比利时国会最后同意了让陆军采购榴弹炮,却为了要采购哪种口径的榴弹炮辩论不休。其他第一流及第二流的强权,如塞尔维亚与希腊则完全不受法国影响,毕竟战场是现实又残酷的,赶快把手中的法制75速射炮换成口径100到122毫米的轻榴弹炮才是合理的做法。俄国人自己在日俄战争中尝到了榴弹炮的甜头,但是受限于国家财政没办法一下子采购足够数量的榴弹炮,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才勉强能够在每个军团中设一个有12门122轻榴弹炮的炮营。另外一个重要的国家──英国──则是从来没有忘记榴弹炮,基于之前在南非的经验,到1911年的时候英军在每一个在法国的远征军步兵师中都部署了18门新式的4.5吋(114公厘)榴弹炮。英国远征军并没有向本土防卫军般有着军团炮兵的组织,因此也就没有本土防卫军炮兵的60磅(127毫米)榴弹炮。在战争爆发前夕只有德国陆军在师及军的层级都拥有完整的榴弹炮部队,在当时德军步兵师全部拥有的3,300门火炮中有954门为轻榴弹炮,占了1/4强。之后随着德国开始动员,但榴弹炮生产速度赶不及步兵师数目大量增加速度,轻榴弹炮在德军步兵师火炮中的比例稍有下降,到1914年战争爆发时约占总数的1/6。在轻榴弹炮上的优势由德军在重型榴弹炮上的优势增强。德军在1914年拥有416门可与法军最新式榴弹炮匹敌的150榴弹炮,虽然这些火炮名义上属于要塞炮兵部队,但德军把每四个炮连编成一个重榴弹炮营、让他们机动化,并且在每一个现役的步兵军中都部署了一个。在1914年的时候德国现役步兵军中并没有设置军炮兵指挥官,因此这些个重榴弹炮营都直接配属给步兵军中两个步兵师某一师的炮兵旅。轻榴弹炮满足了德军炮兵军官想要摧毁躲在掩体中敌人步兵、炮兵的渴望,造在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德国观察家就发现到,就算速射炮发射高爆弹也无法消灭躲在掩体中的敌人。经过长久实验德军在1898年采用105口径的轻型榴弹炮,而在1909年进一步改良了这种武器的制退机构。当轻榴弹炮首次被引进德国陆军时,战争部的计划是将当时德军步兵军所属的8个炮兵营中的一个改成榴弹炮营。但在1905年德军仔细分析了1897年希土战争、波尔战争、八国联军及日俄战争的战例,深信增加榴弹炮的数量将为德国在未来战争中带来极大的利益。自此德军开始了榴弹炮倍增计划,让每个步兵师都能拥有一个由18门榴弹炮组成的炮兵营。德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重榴弹炮的领导国家,很大部分必须归功于德军内部不同学派的论战。早在1891年希里芬担任参谋总长的时候,由于希里芬计划中的一个关键性成功因素是克服法国与比利时境内要塞的速度,因此要塞炮兵势力在希里芬的刻意培植下大幅扩张。而基于要塞炮兵的专业背景与希里芬计划的需要,大量重型的长程加农炮与榴弹炮走出了要塞,成为希里芬脑海中「加强右翼力量」的重要一环。而为了有效地将这些大家伙搬到前线去,希里芬计划中甚至规划了详细的动员计划,以便征用足够的民间马匹来拖曳这些火炮。虽然希理芬与他的要塞炮兵支持者们想尽办法增加火力,各步兵军的军长们还是不断地试图在德皇面前进言反对这样的计划。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与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德军胜利都是靠着他们优异的作战机动能力。这样的机动能力一方面要归功老毛奇所率领的参谋本部优异的铁路后勤作业能力,另一方面则需归功给步兵的双脚与马匹们,德军倚靠着他们强健的体魄与坚忍精神,永远可以在离开铁路终点站之后先敌军一步运动到敌军到不了的地方。德军军长们担心大量的重型火炮不但会让士兵与动物们丧失过多的体能,更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拖曳重炮时消耗大量体力的马匹需要更多的饲料,也会让轻炮兵与骑兵部队的马匹没有东西可吃。在实兵演习中发现拖曳重炮的马匹更会流失大量汗水,让急行军中的部队需要不断地寻找、运输清水给这些可怜的动物。不断的兵棋推演与实兵演习让德皇体会到真正会让德军速度减慢的不是重炮,而是法国人可恶的要塞。在1900年一次实兵演习的讲评中,德皇亲自下令陆军需要在野战炮兵中装备105毫米口径「轻榴弹炮」,在要塞炮兵单位中装备150毫米口径「重榴弹炮」。受到要塞炮兵传统的影响,德军重榴弹炮使用高爆弹作为主要的武器。在配备了延迟引信后,这种炮弹可以有效地穿透攻势的水泥顶部后在工事内部爆炸。虽然这种炮弹主要是为了摧毁物资而设计,但是其震波对一定距离内的人体有着相当强的杀伤效果。在对付空旷地上的部队时,德军最初为各种口径的榴弹炮配发了榴散弹。同时德军也为105榴弹炮设计了「通用弹」──减少高爆弹弹体内的火药量,并且加入了一些金属散弹。这种炮弹可以使用定时引信空炸、利用触发引信表面炸,或利用延迟引信来穿透炸。而自1905年起,这种「通用弹」是一次大战前德军轻榴弹炮唯一的炮弹弹种。就像历史上在承平时期设计的各式各样通用武器一样,德军的「通用弹」在一战爆发后也被证明是完全失败的一种武器。在高爆弹里面加装金属散弹让整枚炮弹造价高昂且加工不易,而减少火药后让炮弹的高爆效果大幅下降。想要同时得到两种效果的结果是两种目的的成效都很差,因此在1918年8月战争爆发后,德军很快就恢复生产高爆弹与榴散弹两种炮弹,而不再生产这种通用弹。虽然有着这样炮弹上的缺点,但却丝毫不减损德军105与150榴炮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的事实。当俄国人忙着与奥匈帝国纠缠、比利时人退守国家的中枢要地、英国人忙着重建他们的迷你陆军,法国人则忙着沿着德军前线筑起战壕──这意味着德国人独享着榴弹炮所带来的一切好处。当德军的榴弹炮把法国人的壕沟开肠破肚的时候,法国人的75速射炮只能勉强骚扰壕沟中德军的好梦。榴弹炮惊人的威力让法军在被炮击时常常惊慌失措地逃离他们浅浅的壕沟──只可惜德国人没有足够的炮弹来歼灭法国部队,或是把局部的胜利扩张让战场恢复机动。战场上的胜利让德国领导人们更坚信榴弹炮的力量。举例来说,当在1914年10月德国建立他们战争爆发后第一个新的步兵师的时候,这个步兵师──没有足够的骑兵、没有足够的机枪、没有足够的运输工具、没有足够的火炮──但是在这个步兵师中榴弹炮与速射炮之间的比例,由战前步兵师的1:3提升到了1:2。而等到战争爆发后成立的第二批步兵师──1914年12月成立──这个比例更进一步提高,不但在步兵师中105榴炮与速射炮的比例提高到1:1,每个步兵师中更多了一个由8门150榴炮组成的建置重榴弹炮营。要生产足够榴弹炮来装备新成立的步兵师比较容易,但要生产大量榴弹炮来取代数百个既有步兵师中的速射炮比较困难,1915年3月德国战争部重整了所有的步兵师,在新的编装表中每个步兵师有一个炮兵团──由两个速射炮营与一个轻榴弹炮营组成──而在经过了两年的拼命生产,德军终于可以让每个步兵师中105轻榴弹炮与速射炮数目的比例达到1:2。直到1917年下半年之前,在每个德军步兵师中重炮兵──包括重榴弹炮──所占的比例都还不显著。从战争开始起,每个月德军高层可以临时配属给各步兵师的重炮数量都不断地增加,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军总共有148个重炮连,其中104个是配属给各步兵军的重榴弹炮连,其他的则是210毫米榴弹炮与280、305、420毫米口径臼炮及原本希望可以用来摧毁敌人要塞的100毫米口径加农炮。在战时动员生产之下,到1915年底德军重炮连的数量已经从原本的148增加到了1,380个炮连,成长到了10倍。法国人在不断挨打之下也展开了他们自己一系列的炮兵扩张计划。在战争的最初两年法国人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把所有库存的重炮都拖出来编组成为新的重炮兵连。即便这些库存火炮的口径(95~155毫米)足以与他们的德国对手匹敌,但事实上这些火炮是旧式火炮,在涉及速度上远远不及他们的日耳曼对手;更重要的是,这些库存火炮都是加农炮,而非德国人所使用的榴弹炮。账面上法军重炮的数字增加了,但事实上从直到1916年下半年,法国重炮兵虽然不断英勇奋战,但在面对德国重炮兵时通常是以悲剧收场。如果法国按照他们一次大战前的准则继续把所有赌注放在速射炮上,结果将是一场严重的灾难。根据战前德国要塞炮兵进行的实验显示,只要150榴弹炮射击80~100发,就可以完全歼灭一个法军75速射炮连──占领100公尺宽80公尺深的标准速射炮连阵地,将会损失30~50%的人员、60~65%的火炮、炮车、弹药、行李及其他物资。这场灾难没有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法国炮兵们迅速放弃了他们战前的一切想法而且逃得彼步兵还要快。在恐惧心理影响下,法国炮兵在步兵战壕后方2,000~3,000公尺处放列──而非原本准则中的500~1,000公尺──而德军炮兵则依据准则在步兵后方2,000公尺处,因此双方炮兵现在的距离是4,000~6,000公尺,而非依据双方原先准则计算时的2,000公尺。4,000~6,000公尺听起来不算远,但是在法国东北部起伏的环境中,这样的距离意味着德法两军炮兵间至少隔着一个山头。如同战前许多炮兵专业文章所预测的,这样的间隔让两军炮兵间要侦察到彼此位置非常困难。盲目射击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从山脊后面射来的炮弹可能意味着敌人炮兵在山脊后、山脊后方3,000公尺、或是在两者之间的任何一个位置。而当时炮兵在选择优良阵地能力上的低落,让炮兵指挥官可能将他的火炮放在任何一个奇奇怪怪的地方;而在反炮兵科技上的低落,更让当时只能在教堂钟塔上、山头上或是热汽球上的观测人员更难找到敌人炮兵的位置。停滞的战线不但炮兵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掩蔽他们的阵地,更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把他们的马匹、行李、炮车等藏到让人找不到的地方。炮兵射击技术上的障碍让反炮兵射击更为困难。在战前各国炮兵都不强调间接射击训练的情况下,各国不约而同地将炮兵部署在后方;这让所有战前有关于反炮兵射击的理论与准则都成为空谈。面对这样的困境,各国陆军都征召了大批的科学家到炮兵部队中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段期间,对于欧陆各强权炮兵来说,真正的伤害多半是由敌人步兵造成的,而非敌人的炮兵。这样的关系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第一、步兵与炮兵之间发现他们缺乏彼此间联络的工具──现在我们把这种状况称为友军火力伤害──德国炮兵射击德国步兵,法国炮兵射击法国步兵;第二、指挥官们现在对所谓的「炮兵决斗」失去了信心──既然反炮兵射击击中敌人炮兵阵地的机会跟买彩券差不多,唯一可以消灭敌人炮兵的的方法就是让己方步兵冲入敌人炮兵阵地。在这种不幸的情况下,榴弹炮更证明了自己在反炮兵战术上的威力。由于榴弹炮的威力与准确性都比较高,此时的指挥官可以集中榴弹炮火力迅速地消灭某一地段战壕中的敌军,同时掩护己方步兵提枪快跑前进,占领这段战壕并且迅雷不及掩耳地冲到敌军后方屠杀手无寸铁的敌军炮手们。但这种战术等于是与时间赛跑,如果步兵们不能在短暂的空档内打开突破口并消灭敌人炮兵阵地,这些担任突击任务的步兵就会被地狱般的敌人榴散弹炮火消灭。在这些战术条件限制下,大战的第一年成为争夺壕沟之战。当敌军攻占了第一线壕沟时,炮兵为了避免误伤我军都会停止射击──因此德法双方都会把绝大部分的兵力部署在第一线──第一线壕沟的陷落通常也意味着后方炮兵阵地被敌人蹂躏。而只要第一线壕沟可以守住,炮兵就可以轻易地消灭停留在无人地带中的敌军。只要步兵们坚持这种战法,炮兵的工作就会很轻松。而对攻击方来说,只要炮兵可以不断地压制第一线壕沟中的敌军,步兵就有足够的时间冲锋进敌人的阵地。只要炮兵可以破坏更多的工事、可以让敌人步兵有更多的时间躲避炮击,我军的攻击就愈可能成功。既然战场上现实的状况是如此,在战争爆发时有最多重炮兵以及有最多榴弹炮的一方可以主宰战场,就一点也不令人惊奇了。第四章 炮兵征服、步兵占领在各国陆军还来不及察觉或吸收1914年西线德军炮兵榴弹炮胜利的教训前,面对着壕沟战的残酷,各国更重要是重新思考如何在这样大规模战争中应用炮兵。在这革命性环境中,长期倾向于提出创新想法的个人或组织通常对环境能较快适应。而那些在法兰德斯平原与香槟区的山丘上幸存的生还者们,更拼命地找出可以让他们早日迈向胜利、避免死亡的方式。而不同国家的军人们适应壕沟战的方法,通常也反映出他们准备进行运动战的方法。在法军这头最早推动炮兵战术改变的一个人是1914年时最初担任步兵团长后来出任师长的贝当将军(PhilippePetain)。长年主张在步兵攻击前应该先系统化地组织炮兵攻击,贝当相当不受到当时法军中主流的「红裤子学派」(RedTrouser)的欢迎。早在1900年,详细阅读来自南非的报告让贝当养成了仔细研究敌军阵地的习惯,并且主张应该由特别的部队来对付在特别地形中的敌人。在1914年秋天贝当的主张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小吃三大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