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县的集是初几唐二里镇地图周边的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 国历史故事(二)-文学教育读本.pdf 16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会昌灭佛14
黄巢起义18
五代十国的分裂21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25
陈桥兵变与北宋统一29
杯酒释兵权34
杨家将抗辽39
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44
王小波、李顺起义 48
庆历新政与庆历党争51
王安石变法56
女真族建立金政权 62
方腊起义66
靖康之变70
岳飞抗金75
钟相、杨么起义80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83
红巾军起义85
张居正改革88
郑和下西洋91
戚继光抗倭94
郑成功收复台湾99
明末农民起义 101
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 105
平定三藩之乱 108
康熙帝抗击沙俄 112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117
平定准噶尔叛乱 122
清代各族人民起义
禁烟运动与虎门销烟 130
三元里抗英斗争 135
《南京条约》的签订 140
火烧圆明园 144
太平天国运动 150
捻军起义 153
辛酉政变 155
中国历史故事(二)
这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755 年至763 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
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
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
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
制。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之家,分给其土地,定
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
统兵驻守。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
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
时轮换,长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统治者被迫改为“募兵制”,召募兵
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
为“节度使”。
“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
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
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
阀。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 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
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来越无力控制。
以唐玄宗为首的贵族官僚,营私舞弊,不问政事,
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
把朝廷外事推给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去应付,内事交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搜作品集&&&&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九
  山川二西安府/
  西安府長安縣
終南山一名/南山在縣南五十里東接咸寧西接鄠縣界太
 乙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即終南之異名縣/志南山一名
 終南在縣南七十里連乾祐縣界宋敏求長安志安/乾祐縣今屬鎮
 東西連亘藍田咸寧長安鄠盩厔五縣境府/志太乙山
 在終南山南二十里明一統志名詳見圖考按山水/有屢易其
者名稱岐出每易
 混淆兹凡山水有别名皆注於本山/本水之下庻一覽可晣後皆倣此
龍首山 在縣北十里賈/志規龍首撫未央杜篤論/都賦未央
 宫因龍首制前殿三輔/黄圖蕭何因龍首山營未央宫山
 長六十餘里頭入於渭尾達樊川頭高二十丈尾漸
 下高五六丈土色赤而堅云昔有黒龍從南山出飲
 渭水其行道因山成跡山即基闕不假築高出長安
 城水經/注山首在長安故城中自漢築長安城及營宫
 殿咸以堙平其餘即今宫城之太倉以東是也括地/志
 山在長安城北禁苑西偏胡氏/鑑注京城後枕龍首山唐/書
 地理/志山之餘尾城南皆已堙平坡陀北出復見於唐
 大安宫東西横亘迤邐而去今宫城及内苑後墻含
 元殿臺一帶俱在山上下去平地可六七丈長安/圖志長
 安城南鼎門西南北附城有土嶺可二三百步隠然
 如城俗名曰土蛇嶺即此山之餘土也雍大/記龍首山
 西北高處為秦長樂漢未央稍東南六坡為隋城唐
 西内其東為唐南内興慶龍池之所其北為唐東内
 大明宫含元宣政紫宸蓬萊金鑾諸殿南内東南引
 滻水入城為龍首渠入東苑為龍首池龍首殿皆以
 是原得名名山/記隋以長安城狹小作新都於龍首山
 遷焉明一統志餘按凡敘山有名山為境内之鎮者/則以冠首
則以方位循次敘之其自北而西
 而南而東以地勢西北多高東南多下而水/道因之取其與諸水相比附也後皆倣此
故市坡 在京坡西即舊西市市廢其坡號為故市云
高陽原 在縣西南二十里接咸陽界雍大/記故渠有二
 流合於高陽原水經/注
畢原 在縣西南縣/圖畢文王墓近鎬也尚書/注周公葬畢
 在鎬東南杜中史記周/本紀畢終南之道名也毛詩/注李竒
 曰畢在岐周之間裴駰/集解汲郡古文曰畢西去豐三十
 里臣瓉/注畢原在長安縣西南二十八里雍大記據長
 安志云屬咸寧與咸陽縣界接非矣葢在宋屬咸寧
 今屬長安而今之咸寧固不與咸陽界接也雍勝畧/
 武陵周公墓今俱/在渭北咸陽境
細栁原 在縣西南三十三里别是一細栁非亞夫屯
 軍之所元和/志在舊昆明池南縣/志
少陵原 在縣南四十里東接萬年縣界西入縣界五
 里宋敏求志今詳見咸寧/縣萬年縣
石鼈谷鼈一/作壁在縣南六十里長咸以此分界縣志寧詳/見咸
豹林谷 在縣南石鼈谷西种放隠居之地城南/記近子
 午谷雍/録在終南山麓宋种放隠此山東明峰府/志
子午谷 在縣南百里長六百六十里縣/圖張儀說趙曰
 秦一軍塞午道戰國/?長安有子午谷北山是子南山
 是午則午道秦南道也鮑氏/注平帝元始五年王莽通
 子午道從杜陵直絶南山徑漢中漢書王/莽傳延光四年
 罷子午道後漢書/順帝紀建興六年魏延謂丞相亮曰願假
 竒兵五千當子午而北不十日可到長安三國/蜀志子北
 方午南方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今京城直
 南山有谷通梁漢道者名子午谷顔師/古注子午谷長安
 正南山名三秦/記子午嶺在府南四十里至東杜甫村
 景祐二年置闗雍大記入按漢高帝紀云元年就國/從杜南
蝕中如淳注云蝕入漢中
 道川谷名今此谷正當杜/南疑子午谷即蝕中也
 附/考長安記曰長安城西北有武將山即漢辛孟隠處
 雍大記相按武將山不在縣境今在/醴泉縣
去甚逺疑長安記之誤
渭水 在縣北三十里自咸陽界流入又東入咸寧界
 禹貢/錐指渭水自合豐水又東北與鎬水合又東北逕渭
 城南沈水注之又東分為二水其瀆東北流逕郭淮
 碑南又東南合一水逕兩石人北又逕陽侯祠北渭
 水又東注此水水上有渭橋又東與沈水枝津合又
 逕長安城北又東合昆明故渠又東逕霸陵縣水經/注
 詳見圖考渭城今屬咸陽霸陵今屬咸寧按凡敘水/有大水為境内之滙者則以冠首而以所入之水附
 焉其所入之水則不拘大小以入之先後/為次庻源流可一覽而晰也後皆倣此
豐水豐一/作灃在縣西南四十里自鄠縣界流入又北至咸
 陽入渭縣/冊成帝時王商穿長安城引内灃水注第中
 大陂以行船漢書元/后傳大興中劉曜命於水上起酆明
 觀尋省酆水囿以與貧户晉書/載記豐水出豐溪西北流
 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為支津一水西北流又北交
 水自東入焉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又北逕靈臺西又
 北至石徼注於渭古水/經注灃水今名賀蘭渠東北流注
 交水括地/志鎬在豐水東豐在鎬水西相去二十五里
 三輔决/録注豐水自鄠縣界來由馬坊村入咸陽合渭水
 宋敏/求志子午谷水源出長安縣秦嶺北得萬陽三川水
 西北經子午谷得折腰嶺水又西入豐谷水水出豐
 谷口北流其西高觀太平二谷水入焉其東則雪谷
 龍驘西和白石羅什諸谷水入焉為西交河又北則
 有東交河水入焉雍勝/畧
潏水即沈水一名高/都水一名漕水在縣南二十里自咸寧縣流入又
 西北入渭縣/志沈水自逕下杜城又西北與昆明故池
 ?又北逕秦通六基東又北逕堨水陂東又北合陂
 水又北逕長安城西與昆明池水合又北逕鳳闕東
 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一水北逕神明臺東又
 北逕漸臺東又北流注渭亦謂是水為潏水也又謂
 之高都水又沈水枝津上承沈水東北流逕鄧艾祠
 南又東分為二水一水東入逍遥園注藕池一水北
 流入渭水經注咸下杜/城今屬
寧漕水即沈水也東自萬年界
 流入亦謂之潏水寰宇/記潏水在縣南十里東自萬年
 縣界流入交水又漕河在咸陽縣南十五里自萬年
 界來經咸陽界五里入渭宋敏/求志丈八溝在縣西南十
 五里即漕河岸最深處賈/志皂河自牛頭寺入縣境西
 北流至丈八溝一分流為通濟渠一西北流逕三橋
 鎮入渭縣冊河按皂河/即漕
交水交一/作郊郊河水在縣南三十二里自萬年縣界逕本
 縣三十里合豐水圖/經交水一作郊水水經注曰交水
 又西南流與豐水枝津合其北又有漢故渠出焉又
 西至石碣分為二水一水西流注豐一水北逕細栁
 諸原北流入昆明池又坈谷水在縣南二十七里自
 萬年縣界流逕本縣五里合交水又楩梓谷水出南
 山北流合潤國渠又西北豹林谷水入焉又西北至
 縣東南三十里入交水其豹林谷水出南山北流三
 里有竹谷水自南來?之又北流二里子午谷水自
 東來?之自此以下亦謂之子午谷水合入交水又
 有龍驘谷水太和谷水皆流合於交水宋敏/求志
鎬水鎬一作鄗又作/滈一名鎬池在縣西南縣/圖長安西南有鎬池史/記
 孟康/注昆明池北有鎬陂徐廣/注廟記曰長安城西有鎬
 池周匝二十一里三輔/黄圖鎬水上承鎬池于昆明池北
 周武王之所都也又北流與滮池水合又北逕清泠
 臺西又逕磁石門西北注于渭水經/注滈水源出長安
 縣西北滈池今按鎬池水北流入永通渠不復入渭
 括地/志鎬池一名元阯在昆明池北始皇毁之十道/志鎬
 水或作滈出縣西北十八里鎬池圖經云水在縣西
 四十里自鄠縣界入本縣界十里入清渠宋敏/求志鎬池
 在咸陽縣西南二十五里長安/圖鎬水在豐東二十五
 里源出太乙山西谷中北流迤西得七姑谷水又西
 得漆谷磻谷鴻興竹谷桐梓石鼈豹林諸谷水過御
 宿川北香積寺南西合潏水為東交河又西入豐水
 雍勝/畧水源亦出南山谷中北流經故長安城西南注
 昆明池又北為鎬池又北入於灃水自唐堰入昆明
 池而灃鎬之流絶今則昆明池亦涸為民田矣縣/志
御宿川宿一/作羞在縣西南四十里縣/志武帝元鼎二年置御
 羞禁圃令丞漢書百/官表御羞地名在藍田如淳/注夏遊蓹
 宿漢書元/后傳即今長安城南御宿川也不在藍田羞宿
 聲相近故或云御羞或云御宿耳顔師/古傳武帝開上林
 東南至御宿揚雄羽/獵賦序御宿苑在長安城南御宿川中
 漢武帝為離宫别館禁禦人不得出入往來遊觀止
 宿其中故曰御宿三輔/黄圖樊川一名御宿川三秦/記樊川
 御宿皆上林苑地城南/記御宿川北岸之西潏水來?
 為東交河南岸之西為西交河又西為豐水又北至
 定昆池為豐鎬之間又北為鎬入豐處御宿之地盡
 矣其形逶迤自東南而西北故杜甫詩曰昆吾御宿
 自逶迤是也馬/志
聖女泉水即滮池一/名氷池在縣西北二十里縣/志滮池北流浸
 彼稻田詩經/小雅滮流貌毛/傳豐鎬之間水北流也鄭/注長安
 縣有滮池水魏書地/形志滮池水出鎬池西而北流入於
 鎬世傳以為水名水經/注滮池一作滮沱説/文氷池在長
 安西三輔/黄圖氷池在縣西北十五里圖/經滮池一名聖女
 泉葢氷滮聲相近而訛也舊/圖聖女泉出昆明池北平
 地上周十步西北流五十步與牧豬泉合宋敏求志/
 凡溝池泉澗之無所流注者並附諸水後其流衍而/入於他水者則以所入之序為次而加一水字别之
 後皆/倣此
布政司井 在城中布政司庫内相傳即昊天觀水是
 否未詳咸寧/縣志李徳裕在中書喜飲常州惠山泉因置
 水逓有僧詣徳裕曰京師一眼井與惠山泉脉相通
 李笑其誕曰井在何方曰昊天觀庫後是也李乃以
 惠山一甖昊天一甖雜以八瓶遣僧辨析僧因啜嘗
 取惠山與昊天餘八乃同味徳裕大竒之因停水逓
劉公井 在城中按察司署内扶溝劉自强蒞官時鑿
 時旱甚城内外渠井皆涸既穿味極甘冽因名劉公
 井咸寧/縣志
  咸寧縣
終南山 在縣南五十里縣/圖終南山東自藍田縣西入
 縣界石鼈谷以谷水與長安分界東西四十里長安/志
 終南山東接藍田西接長安延四十里南界鎮安袤
 二百里又秦嶺在縣南南山峰脊也江河水由此分
 南流皆謂江北流皆謂河屬邑界者東西約七十里
 縣志東詳見圖考按三秦記云秦嶺東起商洛西盡/汧隴
西八百里則秦嶺即終南也乃今多指商藍
 之界為秦嶺亦因其地為唐/韓愈所經而遂專目之耳
金鑾坡 在縣北郭外縣/圖金鑾坡者龍首山之支隴隠
 起平地而坡陀靡迤其上有金鑾殿故殿旁之坡亦
 遂名也坡在蓬萊山正西微南雍/録京兆元武門外龍
 首坡上出三稄人呼為三稄坡府/志三稜坡西亘長安
 又有龍首坡在金鑾坡東縣/志
草塲坡 在縣南郭外縣/志坡在永樂坊即横岡之第五
 爻也宋張禮/城南記在朱雀門外乃舊草市有坡府/志
臙脂坡 在縣治東南董子祠後即翡翠坡或云與翡
 翠相接在宣平坊南縣/志
開元坡 在縣東興慶池西為明皇藩邸後廢為坡縣/志
石鼈谷鼈一/作壁在縣西南五十五里谷口大石如鼈咸長
 以此分界内有景陽川梅花洞九女潭仙人跡宋吕
 大防曰隋築都城南直南山石鼈谷縣/志谷口有白圓
 石其巨如屋?鼈雍大/記谷有廣惠神祠其西有百塔
樂遊原即樂/遊苑在縣南八里賈/志亦龍首杜原之横岡隨地
 異名也縣/志
塔坡 在縣南二十里縣/冊坡在韋曲西以其地有浮圖
 故名唐何将軍山林也杜甫有遊何将軍山林詩長/安
勲?坡一名牛/頭山在縣南二十五里牛頭寺下賈/志今牛頭
 寺之坡也寺即牛頭山遍照禪師之居又有龍堂坡
 在牛頭寺西地甚平衍中多植杏謂之杏花坪城南/記
 勲?坡在樊川北隈為韋杜故里縣/志
杜坡即杜固一名馬塴/崖一名鳳凰嘴在縣南即杜固也唐杜正倫執
 政建言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鑿川流如血今所鑿
 處崖塹尚存俗曰馬塴崖或曰鳳凰嘴城南/記在神禾
 原東北縣/志
神禾原 在縣南三十里賈/志原上有蓮花洞唐鄭駙馬
 所居杜甫詩主家隂洞細烟霧指此長安/圖說原在御宿
 川北樊川之原上東西三十里雍大/記原在縣南下臨
 樊川其原南起竹谷東西北行三十里入長安為潏
 水界斷其南為御宿川劇談録云晉天福六年産禾
 一穗重六斤故名縣/志
高望堆一名高/望原在縣南少陵原北一名高望原縣/志憑高
 望之陽隈潘岳西/征賦高望堆在延興門南八里長安/圖
鳳棲原 在縣南少陵原北賈/志少陵西北三十里皆此
 原長安/志栁宗元為伯妣志曰葬於萬年之鳳棲原雍/大
 記在萬年故/城
縣東北漢神爵四年鳳凰十一集杜陵故名在
 唐為安化里其東南有鮑陂縣/志
少陵原即鴻/固原在縣南四十里賈/志少陵原即漢鴻固原也
 寰宇/記少陵原南接終南北至滻水西屈曲六十里入
 長安縣界長安/志鳳棲少陵其實一本因地異名耳漢
 總謂之鴻固原城南/記杜甫取以為號者此迤西為鮑
 陂其北為鳳棲原迤西北為鴻固原其下有鴻固陂
 馬/志宣帝許后葬於此故名少陵府/志
朱坡 在縣南四十里賈/志在御史荘東華寺城南/記坡瞰
 南山之勝少保杜公池亭在焉雍大/記在華嚴寺下為
 丞相朱博故里縣/志
杜原一名杜陵原/一名東原在縣東南十五里漢宣帝以杜東原
 上為初陵置杜陵縣謂之東杜雍勝畧縣杜陵/故城在
 在潏水東滻水西即杜伯國地故名杜原以在秦漢
 隋唐都城之東又名東原宣帝以為已陵又名杜陵
 原馬/志杜原為終南之麓故南高至樂遊原視秦川猶
 云如掌其高可知至秦杜縣處漸卑則原之尾也其
 西即韋杜二曲縣志縣杜縣故/城在
白鹿原 在縣東南二十里自藍田縣界至滻水川盡
 東西十五里南接終南北至灞川盡南北十里亦謂
 之灞上又荆谷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長安/志霸水上地
 名在長安東三十里應劭漢/書注霸水歴白鹿原東霸川
 之西是謂霸上水經/注霸上即今所謂霸頭顔師/古注白鹿
 原亦謂之灞上元和/志灞水所從來高故能中白鹿原
 為道而行乎其上文帝嘗欲馳車下霸西峻坂因袁
 盎諫而止即白鹿原西坡也雍/録原在縣東南滻水東
 灞水南南接南山自藍田縣西五里入縣境雍勝/畧原
 高逾龍首居民鑿井深數百尺汲引甚艱荆谷神谷
 其西南二壑也原半有湧泉味甘冽釀酒甚美唐以
 神策軍禁守謂之神谷日以駱駞運水大明宫醖造
 御酒又有孝子嶺在原西北俗呼鷂子嶺又有七里
 坡在高橋路亦達於白鹿原縣志田亦/見藍
郊谷 羊谷 錫谷 俱在縣東南六十里錫谷有路
 至舊歸安鎮合義谷路長安/志郊谷在炭谷東谷口有
 遇仙橋其上為仰天池又土門谷在郊谷東又羊谷
 在土門谷東又小義谷在羊谷東其内有仙人潭又
 白道谷在小義谷東谷内為嘉五臺山有蒼鷹嶺縣/志
大義谷 在縣東南八十里東南至乾祐縣及金商等
 州西南有路至興元府長安志今乾祐縣今屬鎮安/金州即
興安興元府即今
 漢/中義谷錫谷東南至舊歸安鎮合路通漢中谷在
 白道谷東有路通興安龍首原發脉於此周庾信
 有義谷銘又有庫谷在義谷東又谷之内有大興
風涼原風涼一/作豐梁在少陵原東南西為□川東為焦戴
 川縣/志山北縣有風涼原魏書地形志東山/北故城在縣
南少陵東接
 豐梁原滻水出焉東北對白鹿原荆谷水出焉二
 水合流入渭杜甫詩所謂天髙素滻源是也城南/記
 詳見藍/田縣
北五臺山 在縣東三里縣/志
龍首原 在縣東縣/圖龍首原起自南山東義谷滻水
 西岸至長樂坡西北屈曲至長樂古城六七十里
 隋唐宫殿皆依此原三秦/記隋大興城西據龍首原
 宇文愷營都之初謂横坡六條可象乾爻者正龍
 首山之支脉也唐六/典狗脊嶺在京城東市葢龍首
 山之支隴唐書地/理志龍首原俗呼小兒原或曰今原
 有西番塔元季武元中所建其下有古冡塹之得
 石槨有篆文曰小兒塜雍大/記龍首山北行之勢垂
 坡東下以為平原是為龍首原雍勝/畧杜陵鴻固鳳
 棲諸原皆其横岡宜春芙蓉曲江諸苑池皆其窪
 下東界滻水西界樊川延六七十里又狗脊嶺在
 縣城東南明張治道詩嶺東在城外嶺西在城中
 縣/志狗脊嶺在城東門外唐勝業坊即隋之宜仁坊
長樂坡 在縣東北十里即滻水西岸雍勝/畧舊名滻坂
 隋文帝惡之改今名漢長樂宫在其西北十道/志
銅人原 在縣東北縣/圖魏明帝欲徙銅人詣洛載到霸
 城重不可致今在霸城大道南關中/記在霸陵東北十
 五里雍勝/畧即薊子訓與老父摩挲銅狄處府/志
渭水 在縣北三十里自長安界流入又東逕髙陵界
 入臨潼界縣/圖渭水自合昆明故渠又東逕霸陵縣北
 霸水合滻水從縣西北流注之又東?成國故渠又
 東與髙陵分水又東逕王譚墓北水經注故詳見圖/考霸陵
 縣在今/縣東
潏水一名泬水一名沈水一名髙都/水一名石壁谷水一名坑河在縣南三十里西
 北流入長安界縣/圖上林苑有淹潏子虚/賦潏水在杜陵從
 皇子陂西北流逕昆明池入渭三輔/黄圖沈水上承皇子陂
 於樊川其水西北流注杜縣之杜京西又西北逕杜伯
 冡南又西北逕下杜城又西北枝合故渠又北與昆明
 故池?亦謂之潏水水經注東下杜/城在縣
南潏水今名泬水説/文
 潏水又名石壁谷水括地/志義谷水自乾祐縣下流入
 山一百里至谷口西北流二十里合錫谷羊谷水入
 坑河西流十五里入長安界又郊谷水北流十里合
 錫谷水自谷口北流十里為坑河入長安界又石鼈
 谷水北流十五里復西流十里入長安界又漕水由
 縣界坑河分水約五里西流長安/志潏水今名沈水一
 作坑水自南山流至皇子陂今潏水不至皇子陂由
 ?洲村附神禾塹上穿申店而原愈高鑿原而通深
 至八九十尺俗謂之坑河潏水上源西北流合御宿
 川水是名交水在香積寺西南城南/記潏水源出南山
 石壁谷東得東西二義谷水錫谷水北流西得羊谷
 水又西得土門谷炭谷太乙谷水為河西逕杜曲樊
 川南又西過韋曲華嚴川南又過下杜城南神禾原
 北折而過神禾原西至香積寺西南與鎬水合為東
 交河今按潏水自南山下分為二一西北流?鎬水
 為交河一自東岸北流入城為通濟渠馬/志其字或作
 傍穴與沉字相似俗因名沈水括地志名高都水漢
 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高都水入長安城字書潏音
 述人力作曰潏今按其水西北流經申店西有香積
 堰鑿神禾原西南流至香積寺投鎬入灃也縣志經/按水
 注則交水為上源而潏水為下流按長安志則潏水/為上源而交水又為下流然二水本為一水無庸區
 别因水經注各有名/目故亦兩存之也
交水一名福水/福一作湢在縣南三十里西流至石堨遂分為二
 一注灃水一入昆明池賈/志交水故渠有二流合於高
 陽原而北逕河池陂東而北注沈水水經/注萬年縣有
 福水即交水也上承樊川御宿諸水出縣南山石壁
 谷南三十里與直谷水合即子午谷水也寰宇/記樊川
 御宿之水交流故名交水城南/記
樊川一名後寛川/一名華嚴川在縣南三十五里一名後寛川一名
 華嚴川即潏水所經也雍勝/畧樊川即杜陵之樊鄉漢
 高祖以樊噲灌廢丘功賜噲食邑於此故曰樊川十/道
 志/長安正南秦嶺額根水流為秦川一名樊川三秦/記
 樊川在潏水河北渠南西北為杜曲又西北為韋曲
 又西為華嚴寺寺西有雁鶩陂陂西北有第五橋又
 迤北為鎬池而樊川之地盡矣其地之東原為杜原
 城南/記樊川有杜佑别墅故裔孫牧目其文為樊川集
 雍/録自義谷西北四十里至塔坡川入長安界縣/志
滻水 在縣東十五里自藍田界流來合灞水縣/圖長水
 亦謂之荆溪自白鹿原西北流左合狗枷川水又北
 入霸縣有温泉入焉水發自原下入荆溪水亂流注
 於霸水經/注滻水在萬年即荆溪狗枷之下流括地/志滻
 水在縣東北流四十里入渭又庫谷水北流二十五
 里合採谷水下流入荆谷水號滻水又下流二十五
 里合灞水又北流二里入渭又採谷水自藍田縣西
 北流三十里入縣界又二十里合庫谷水為滻水又
 北流四十里入灞水又石門谷水自藍田縣北流十
 里入縣界合採谷水又北流十五里合庫谷水為滻
 水又荆谷水一名荆溪自藍田流至康村入縣界西
 流二十里出谷至平川合庫谷採谷石門水為荆谷
 水一名滻水長安/志□川在城東南三十里焦戴川自
 東南來□川自西南來兩川相合為滻與樊川御宿
 號為三川府/志
灞水 在縣東二十一里自藍田縣來合滻水北流入
 渭長安/志霸水自逕藍田縣又左合滻水歴白鹿原東
 又北合長水又北?兩川又北故渠右出焉又北逕
 王莽九廟南又北逕枳道其北左納漕渠又北逕秦
 虎圏東又北入渭水經/注往時霸水為畿南大川唐貞
 元四年霸水溢溺百餘人自唐以後經流葢多遷徙
飲馬池 在治西京兆驛後相傳明嘉靖中正一張真
 人宿此驛惡蛙聲聒耳以法鎮之其後蛙聲遂絶池
 今廢縣/志
通寺井一名八/角井在長樂坊趙景公寺前俗呼為八角井
 元和初有公主夏中過令從婢以銀稄碗就井承水
 誤墮井中經月餘出於渭河縣/志
二龍寺井 在縣治北寺之佛殿中稍南宋咸淳癸酉
 釋曇延設無遮?登座說法有二人冕服執簡自井
 出侍立座側曇問之曰弟子井之二龍也欲聽師法
 言訖不見後人有疾飲此水即愈明成化間旱都御
 史陳鎰禱此立應井今存寺僧覆以石葢縣/志井在永
 寧坊唐開元時剏府/志
曹氏井 在叅政曹韓别墅以水味甘名甘泉書院後
 廢為民馬氏有一夕變為鹹鹵人皆異之縣/志
氷井 在縣西一里許水寒冽如氷故名縣/志
湧珠泉 在縣東南白鹿原半泉濶數丈深不見底湧
 水如珠流百步落高崖為瀑布下有大石龕水濺如
 雪名為噴雪崖其水下流入員庄縣/志
鳴犢泉 在縣東南六十里鳴犢鎮賈/志泉在少陵東岡
 下滻水西岸城南/記
  咸陽縣
畢原即畢郢一名畢陌一名池陽原一名長平阪一名/石安原一名咸陽原一名咸陽北阪一名洪瀆原
 在縣北縣/圖文王卒於畢郢孟/子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
 封之於畢史/記文武周公葬於畢劉向/傳咸陽縣北五里
 有畢原左傳/杜注三秦記曰長安城北有平原廣數百里
 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水經/注畢陌在長安西北四
 十里顔師/古注文王武王周公皆葬畢陌南北三輔/故事畢原
 在咸陽縣西北十五里括地/志初王季都之後畢公高
 封焉通/典畢原即咸陽縣所理左傳畢為文昭即此原
 南北數十里東西二三百里無山川陂湖亦謂之畢
 陌元和/志闗中記云高陵北有畢原秦謂之池陽原漢
 名長平阪又名石安原寰宇/記咸陽原在渭水北九
 山南雍大/記西起武功東盡高陵其上文武成康周公
 太公及秦漢君臣陵墓多在焉亦曰咸陽原又謂之
 咸陽北阪又有洪瀆原在縣北二里畢原之趾東西
 一岡濶七里許縣/志今按其地有潦池故曰洪瀆實即
 畢原地分言則其名有七實一原也舊志分見誤馬/志
短隂原短一/作矩在縣西南二十里元和/志渭水與豐水?於
 短隂山内水?無他高山異巒惟原阜石激而已水/經
 注/短隂原即短隂山也秦中諸原?皆有山體故或
 謂之山不必峭?也禹貢/錐指
高陽原 在縣東南二十里秦始皇作阿房宫依此縣/志
 與長安接界馬/志
鮮原 在縣東二十里賈/志度其鮮原詩經/大雅文王既克密
 須於是相其高原而徙都所謂程邑也蘇氏/注其地於
 漢為扶風安陵今在京兆咸陽縣朱子傳今按安陵/故城在
 十一里地理志云右扶風安陵闞駰以為本周之程/邑朱傳本此然史記正義又云周王季宅郢郢故城
 在咸陽東二十一里則所謂文王之程即王季之郢/也既為舊都奚以云徙又考通鑑外紀云西伯自岐
 徙鮮原在岐山之陽不出百里鄭箋云鮮原在岐山/之南渭水之側竊意鮮原當去岐山不逺而文王程
 邑恐不得云/在咸陽也
渭水 在縣南一里自興平界流入逕縣南合豐水又
 東逕鄠縣界入長安界禹貢/錐指渭水東?于灃書經/禹貢渭水
 自合甘水又東與豐水?于短隂山南又逕太公廟
 北又東北與鎬水合又東北逕渭城南沈水注之水/經
 注故詳見圖考渭/城
城在縣東北
澇水 在縣西南二十里源自鄠縣來北流逕縣境入
 渭縣志縣詳/見鄠
泥渠水一名/扈水在縣南十五里一名扈水出鄠縣化羊谷
 流入縣境又東北逕釣魚臺入渭縣/志
灃水 在縣東南三里源自鄠縣終南山豐谷流入長
 安界又逕縣境北流入渭縣/志渭水與豐水?于短隂
 山水經/注豐水在縣西十一里自長安界來流至宋村
 入渭其水縁南山郊水合流又有祥谷水白谷水俱
 合於灃水長安/志
涇水 在縣北四十里畢原下流至咸涇之交曰鹿臺
 東注高陵秦中八水咸陽有四焉縣志考詳/見圖
野韭澤即牛/首池在縣南八里其地坦鹵不樹五榖惟野韭
 自生東西平開一道濶十步長五六里獨可耕史記
 曰秦上林苑傍牛首池有自生韭即此縣/志即漢牛首
 池也長安/志
陳濤澤即陳濤斜/濤一作陶在咸陽縣東斜者山澤之名故又曰
 陳陶澤通鑑/注陳濤澤名其路斜出故曰斜胡三/省注
雙泉 在縣北二里其水甘冽有藥王廟縣/志
要册泉 在縣北八里其水極凉取汲不竭馬/志
李村泉 在縣西北十里又縣西北十五里有下村泉
竇氏泉 在縣西北今堙縣/圖成國故渠逕平陵故城南
 渠南有竇氏泉水經注興平陵/縣今屬
平石安縣有竇氏泉魏/書
 地形志縣石安/故城在
馬跑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長安/志相傳唐太宗獵此馬
 跑地泉出因名其水旱不竭澇亦不溢縣/志
  興平縣
黄麓山一名黄山一名始/平原一名北芒巖在縣北一里或謂之黄山即
 始平西原也縣/志北繞黄山瀕渭以東揚雄甘/泉賦序茂陵富
 人袁廣漢於北芒巖築園東西四里南北三里西京/雜記
 黄山舊繞漢宫斜唐王/維詩長安城北有始平原長數百
 里其人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漢時謂之北芒巖何
 武葬於北芒龍薄阪三秦/記黄麓山一名始平原東西
 五十里南北八里東入咸陽北阪西至武功界武水
 東岸雍勝/畧
馬嵬坡 在縣西二十五里即楊妃葬處縣/志馬嵬人名
 於此築城以避難孫景安/征途記
渭水 在縣南二十里自武功縣流入與盩厔分界又
 東入咸陽界縣/圖渭水又東合雍水又東合洛谷水又
 東合芒水又東過槐里西城南又東與芒水枝流合
 又東北逕黄山宫南就水注之又東合田溪水又東
 逕槐里縣故城南有漏水北入之又東合甘水水經/注
 詳見圖考槐里故城在縣西又洛/谷諸水俱在渭水南詳見盩厔縣
川河即雍/水在縣西南渭河之北自武功縣川口流入有
 三支其自武功西北來者曰漆水俗名遊豐河源出
 麟遊其自武功東北來者曰沮水亦名浴水俗名沐
 浴河源出永夀其自武功西南來者曰湋水俗名渾
 水河源出鳳翔縣漆沮二水合流於武功縣東五里
 其下流又合湋川水經川口東流入本縣界胡浹橋
 又東至清化坊東南入渭縣/冊
馬牧澤 在縣東南二十里南北廣四里東西二十一
 里元和/志明時其地屬於秦藩縣/志
浪井 在縣西三里耿祠鄉唐貞元五年自然湧出有
 疾者飲之多愈逺近取汲朝夕如市賈/志
湯臺泉 在縣西十五里縣/志
板橋泉 在縣西十七里縣/志槐里縣有板橋泉魏書地/形志
 在興平縣西北十七里深百尺長安/志
龍泉一名温泉又/名姜子泉在縣西十七里一名温泉又名姜子
 泉周數十步深不可測長安/志始平縣有温泉魏書地/形志
 始平故城/在縣南成國故渠東逕龍泉北水經/注涇龍泉新泉
 相去十餘步在縣西馬/志
馬嵬泉俗名娘/娘泉在縣西二十五里今俗名娘娘泉馬/志在
 縣西周數十步深百尺流入白渠長安/志史家泉在縣
 西三十五里又馬嵬鎮西北有五龍泉縣/志
清水泉一名徐洪泉/又名永濟泉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胡浹橋舊有
 泉堙廢順治十五年知縣徐開熙開濬典史洪廷憲
 共勷之因名徐洪泉又曰永濟泉縣/志
醴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數十步深不可測長安/志興
 平縣有醴泉金史地/理志舊圖經曰泉在扶風鄉唐貞觀
 十二年自然湧出其味如醴飲之療疾今涸縣/志
靈寳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數十步長安/志舊圖經曰
 漢邊韶得靈寳符於此泉祈禱有應因名縣/志
玉女泉 在縣東五里高店寨縣/志
  臨潼縣
驪山 在縣南里許即藍田北山縣志考詳/見圖
普陀原即奉/政原在縣北二十里縣/圖五丈渠逕藕原東東南
 流注於渭水經/注普陀原在渭河北岸即高陵之奉政
 原或以為即藕原也縣/志
荆原一名/斷原在縣北八十里即荆山脉盡處自三原縣迤
 ?而來至富平臨潼二縣之交為漆沮水衝斷因名
 斷原縣/志
銅人原 在縣西南二十里接咸寧界縣志寧詳/見咸
新豐原一名/青原在縣東南二十里雍大/記泠水歴隂槃新豐
 兩原之間水經/注新豐原一名青原西接隂槃東至零
 口蜿蜒二十餘里與渭南縣接皆新豐原也縣/志
慶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雍大/記垂拱二年新豐露臺
 鄉有山涌出武后名之曰慶山唐書五行志東新/豐故城在縣
 應縣有慶山地理志今昭應/故城即
治山高二百餘尺長安/志
種金原 在縣東縣/志
鴻門阪 在縣東十七里新豐南原之上西臨小河縣/志
 鴻門在新豐古城東未至戲水道南有斷原南北洞
 開也史記/索隠新豐縣故城東三里有坂長二里餘塹原
 通道南北洞開有同門状謂之鴻門水經/注鴻門在始
 皇陵北十里即沛公?項羽處闗中/記漢舊大道北下
 坂口名也即亭尉呵李廣處長安/志在麗山北十里雍/録
 北有鴻陂南有坂口故曰鴻門雍勝/畧坂距戲水十里
 潛確類書里按縣志有項王營在/縣東十五
葢即古之鴻門也
渭水 在縣北十五里自咸寧縣流入又東入渭南縣
 界禹貢/錐指渭水自合涇水又東逕鄣縣西又東得白渠
 枝口又東與五丈渠合又東逕新豐縣故城北東與
 魚池水?又東逕鴻門北又東石川水南注焉又東
 戲水注之又東泠水入焉又東合首水水經注在鄣/縣故城
 東/北渭水與涇水合至臨潼而益大每水漲瀰漫不可
 渡縣志考詳/見圖
水碓河碓一/作磑在縣西五里長安/志水磑河源出磑子谷至
 縣西北流入渭縣/志
石澗河一名/冷水在縣西二里源出驪山南澗謂之冷水以
 别温泉也縣/志
潼水 在縣西半里源出驪山南谷中即飲濟泉也流
 至縣西門外數百步合縣東之臨河入於渭縣/志
新豐河即魚/池水在縣東十五里新豐鎮縣/冊魚池水出麗山
 東本導源東流後始皇葬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
 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汙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池
 在始皇陵東北五里周迴四里池水西北流逕始皇
 冡北又西北逕鴻門西又逕新豐縣故城東其水際
 北城世謂是水為隂槃水又北絶漕槃溝注於渭水/經
 注/魚池水在始皇陵東北五里又隂槃河水在縣東
 北十四里源出縣北陽村社長安志即按水經注則/隂槃水
魚池水下流
 而長安志又以隂槃魚池為兩/水今據縣冊則果屬兩水也
戲水 在縣東二十七里雍勝/畧戲在新豐東今有戲水
 驛其水出藍田北界横嶺至此北流入渭顔師古/漢書注戲
 水周幽王與襃姒遊於此故以為名水至濁兩京道/里記
 今新豐東北十里有戲水當古道即周章軍至處史/記
 正/義隂槃縣有戲水魏書地形志東隂/槃故城在縣戲水出麗山馮
 公谷東北流又北逕麗戎城東又北右總三川逕鴻
 門東又北逕戲亭東又北分為二水並注渭水經/注
市谷水一名玉/橋河在縣東三十里流入渭長安/志玉橋河即
 市谷水下流縣/志
漆沮水漆一作柒一名石川河俗/名張家河又名交口河在縣東北四十里渭
 水北自富平縣流入又南入渭縣/圖渭水又東過漆沮
 入于河書經/禹貢萬年縣有漆沮水魏書地形志東萬年/即櫟陽在縣
 沮水自絶白渠東逕萬年縣故城北為櫟陽渠闞駰
 曰櫟陽西有涇渭北有小河謂此水也其水又南屈
 更名石川水又西南逕郭城西與白渠枝渠合又
 南入於渭水水經/注石川河在櫟陽縣東三十里自華
 原富平兩縣界來入縣界合渭水長安志耀華原/縣今屬
 川河在縣東北永豐鄉通富平縣河水雍大/記石川河
 在縣東北八十里水中多圓石故名自富平縣流逕
 斷原入縣境東逕康橋受葡萄河水又折而南至相
 橋與清河合流西南至交口入渭其葡萄河發源富
 平之温泉至康橋西流入漆沮其水微温冬月不氷
 中多蟹蛤縣/志交口河北經張家村又名張家河馬/志
清谷水一名清河一/名五丈河在縣北五十里自高陵界來東流
 合石川河入渭縣/册清水東南入萬年縣謂之五丈渠
 又逕藕原東東南流注於渭水經/注即冶谷水下流也
 自三原高陵界來入白渠至縣界合渭水長安/志清河
 在縣北自三原界隨荆山東下至黑?橋折而南至
 櫟陽鎮一名五丈河復折而東至相橋入石川河縣/志
泠水一名百丈水/一名零水在縣東四十里接渭南界縣/圖泠水南
 出胏浮山北?三川統歸三壑歴隂槃新豐兩原之
 間北流注于渭水經/注泠水别名百丈水寰宇/記泠水一
 作零水長安/志源出渭南縣南山北西北流逕新豐原
 之右又北逕零口鎮入於渭縣/志
温湯 在縣東南驪山下縣圖蹟詳/見古
煮鹽澤 在縣北三十五里縣/册櫟陽縣有煮鹽澤唐書/地理
 志/在櫟陽縣南十五里澤多鹹鹵苻秦時于此煮鹽
 元和/志今走馬村水多鹹或即其地縣/志
鳴犢泉 在縣西北十五里今西泉已涸惟東泉有水
 縣/冊泉在縣西北獨孤村有二泉東西相隔俗云東泉
 一犢没泉底牛母悲鳴其犢自西泉出故名雍勝/畧縣
 西北十里有響泉厓下有聲如笙簧縣/志
八角井 在縣西十五里窰村縣/志
灥澄泉灥從縁切雨而/泉出也一作淼在縣西南五里長安/志
石墖泉 在縣東南十五里縣/志
平泉 在縣東五十里縣/志
喝吽井喝吽一作蝎/蚌疑字誤在縣東北上七里官道側井傍有
 環道縈繞及於水次長安/志
阿姑泉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縣/志
飲馬泉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今堙縣/冊
  高陵縣
奉政原政一作正又/名降駕原在縣南十里周漢隋唐王侯将相
 多葬於此府/志東西長三十里南北濶三里長安/志原自
 涇陽來過縣境盡於臨潼長幾百里高者四五丈涇
 渭之不能北徙者此原障之也一名降駕原相傳漢
 文帝自代來次高陵毘沙鎮四日或云原上有崇皇
 寺唐明皇兩幸之故名縣/志
鹿苑原亦名奉政原/一名鹿臺在縣西南三十里東西長十五里
 南北濶一里長安/志原上有鹿臺祠嵗旱百姓祈禱輒
 應號為鹿臺将軍寰宇/記原自咸陽縣來當涇渭二水
 之間亦名奉政原陽陵之所在也縣志縣陽陵故/城在
渭水 在縣南十里自咸陽縣流入與咸寧縣接界又
 東入臨潼界縣/冊渭水又東?于涇書經/禹貢渭水東逕霸
 縣北與高陵分水又逕平阿侯王譚墓北左則涇水
 注之又東逕鄣縣水經注縣霸縣今屬/咸寧鄣
今屬臨潼渭水來自咸
 陽又流入櫟陽界長安志臨櫟/陽今屬
潼渭水在縣南每遇泛
 漲瀰漫十餘里然皆南徙其北岸即數年一圯不過
 一二丈故曰高陵縣志考詳/見圖
涇水 在縣西南二十里縣/圖涇水自涇陽入縣境至上
 馬渡入渭縣/志自入境東行十里至船張村入渭縣冊/
清水 在縣東北自三原縣流入又東南入臨潼界縣/冊
 清水東南入高陵縣逕黄白城西又南絶白渠又屈
 而東流謂之曲梁水又東南逕高陵縣故城北又東
 南絶白渠枝瀆而東南入萬年縣水經注臨萬年/縣今屬
蓮池 在縣治東偏元至元中縣令王珪引昌連渠水
 入城注之今廢縣/志
渭北溝 在縣南奉政原上縣/志
御井一名八/角井在縣西十里唐高祖時龍躍宫中井也今
 龍泉寺八角井是賈/志
飲馬泉 在縣西十五里相傳漢文帝飲馬於此今堙
終南山 在縣南東接長安西接盩厔界縣/圖鄠縣有終
 南山隋書地/理志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元和/志終南山在縣
 境隨地異名逺者三十里近者二十里皆終南也縣/志
澇峪 在縣西南二十里接盩厔界縣/圖宣帝時鄠縣有
 勞谷五牀山祠漢書郊/祀志澇水出南山澇谷水經/注去澇
 峪二里有支鍋潭潭南有卧龍石桃花溝磨石溝瓦
 統溝十八盤銀洞溝朝陽洞沿峪兩岸則西盩東鄠
 分界也張士竒曰峪内苦竹溝八里坪犁轅坪土田
 並肥美縣志是按峪音欲爾雅釋水注谿曰峪或从/山則
峪與谷通故秦地於谷多謂之峪凡
 谷峪字並從原本非/互異也後皆倣此
栗峪 在縣西南二十里其相近有馬峪縣/圖栗峪内有
 馬連岔車轅坡石牆溝東夾溝西夾溝山口至黒龍
 大王嶺約三十里縣/志
皂峪 在縣西南二十里其相近有直峪縣/圖皂峪内有
 東平溝西平溝子房洞兵溝鐵樓溝黄土坡又石門
 有仙人跡将軍石山口至上銀洞三十里縣/志
牛首山 在縣西南縣/圖牛首之山澇水出焉山海/經今長
 安西南有牛首山郭璞/注繞黄山而欵牛首西京/賦甘泉
 宫有牛首山三輔/黄圖牛首山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南接
 終南在上林苑中澇水所自出元和/志南有萬仞層山
 而有小洞在其下宛若牛伏左右兩泉相傳為牛乳
 首東鎮清流尾西蟠胡嶺又東為牛心嶺樊家山嶺
 上有晉王池又華陽峪在牛首山西其最高者曰将
 軍山縣/志
白雲山 在縣南二十里縣/冊山與縣治對其下有白雲
 觀老子泉其相近為檀峪又有五里坡李靖泉縣/志
曲峪 在縣南二十里曲峪之内有蓮花山石灰洞蒿
 平潭石青洞班鳩嶺上至一碗泉嶺又相近有黄栢
 峪内有土地嶺又有烏桑峪内有長仙洞觀音淬赤
 干嶺縣/志
圭峯 在白雲山東與重雲寺相對其形如圭又有小
 圭峯其相近為太平峪有長嘯洞縣/志自高冠谷入太
 平谷山水益竒絶石道甚險入長嘯洞過虎溪西南
 下至重雲閣訪鳳池觀雲頂凌霄羅漢三峯登東嶺
 望大頂積雪復東北來雲際遂宿大定寺晨登上方
 北望大頂重巒無際下山縁東澗復憩于重隂下院
 出閣遊太平宫故基而歸宋程頤鄠/山詩序
丫髻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山分岐似髻故名其相近
 有?壁崖縣/志
鷄頭山一名小/武當山在縣東南三十里長安/志秦苻生棄長安
 欲西上隴山士卒散盡遂入鷄頭山十六國/春秋形似鷄
 頭故名俗呼為小武當山雍勝/畧在太平峪西縣/冊
高冠峪 在縣東南三十里峪内有高冠潭老軍渴倉
 頭岔縣/志高冠峪在紫閣東城南/記
萬花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冊在太平峪中又有藥王
 洞黄崖洞草坪其外即隋太平宫唐避暑宫遺址縣/志
紫閣峯 白閣峯 黄閣峯 俱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圖
 紫閣峯隂入渼陂唐杜/甫詩東望白閣雲半入紫閣松岑/參
 詩/紫閣峯有瀑布景特竒絶王九思終/南山記紫閣峯在縣
 東南旭日射之爛然而紫其形上聳若樓閣然白閣
 隂森積雪弗融雍勝/畧三峯相距不甚逺又大頂峯凌
 霄峯羅漢峯俱在三閣東明道先生嘗遊此賈/志内有
 羊圏崖魚盤嶺又子房山在紫閣峯北有黄石洞相
 傳為張良辟榖處縣/志
神水峪 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冊峪内有睡佛洞縣/志
雲際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有大定寺長安/志夜半月歸
 雲際寺杜甫/詩山東接長安界縣/圖
渭水 在縣北三十里自盩厔縣流入又東入長安界
 縣/圖渭水自合漏水又東合甘水又東豐水南來注之
 水經/注渭河自興平界流來至縣之元村東北十五里
 入咸陽境縣冊考詳/見圖
耿谷水 在縣西接盩厔界縣/圖耿谷水在縣西南三十
 里甘谷水在縣西南二十二里皆北流入興平界入
 渭水長安/志馬融云甘有扈南郊地也又水名今在鄠
 縣西書孔/傳甘水出鄠縣南甘谷書曰啟與有扈戰于
 甘之野即此地也至甘河鎮合於渭雍大/記
澇水澇一/作潦在縣西二里又流入咸陽界縣/志牛首之山澇
 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山海/經上林苑有潦潏子虚/賦潦
 水即澇水也李善/注潦音牢出鄠縣西南山潦谷顔師/古注
 澇水出南山澇谷北逕漢宜春觀又東北逕鄠縣故
 城西際城北出合渼陂水又北流入于渭水經/注鄠縣
 有澇水隋書地/理志澇水出扶風鄠縣北入渭許氏/説文澇水
 至縣北之元村入渭長安/志澇水合渼陂水流至長安
 縣界入潏水賈志襲按今澇水入渭不合潏水賈/志殆
山海經之說而未之考耳
渼陂水一名五/味陂在縣西五里元和/志渼陂水出宜春觀北
 東北流注澇水水經/注鄠縣有渼陂唐書地/理志本五味陂
 陂魚甚美因誤名之十道/志渼陂在鄠縣周十四里北
 流入澇水説/文渼陂出終南山諸谷合胡公泉為陂唐
 寳厯二年勅渼陂令尚食使收管不得雜人採捕其
 水任百姓溉灌勿令廢碾磑之用文宗初詔並還府
 縣長安/志山谷之水並胡公白沙諸泉合而北注渼陂
 受之自陂頭南至曲抱村可數里許高岸環隄一泓
 蕩漾層巒叠嶂影落數百頃波濤半陂以南純浸山
 此實際語也劉士龍/渼陂記陂在縣西又有錦繡溝即渼陂
 之上游自?牛臺北而下至渼陂二里許元季以陂
 魚可治痔漏遊兵决陂取之陂遂廢其地皆為水田
 明末知縣張宗孟重加障築其胡公泉在縣西南十
 里丈八村泉上有陳胡公廟又劉士龍云白沙泉色
 如銀而加湛味如飴而加冽在割耳庄縣/志
吕公河一名白/公河在縣東縣/圖檀谷水出終南山檀谷即長
 樂渠上源寰宇/記栗峪口水源出清凉山與皁峪口水
 俱入於澇明萬厯中知縣吕仲信引潭谷皁谷及阿
 福泉諸水經縣東闗北折而西入澇水人謂之吕公
 河知縣白應輝復加疏濬又鑿栗谷直谷諸水為新
 河引流入吕公河人亦謂之白公河後漸堙廢明末
 知縣張宗孟復濬深廣引澇水自白雲山逕天和村
 羅什寺至南闗外入新河及城壕民享其利後仍淤
 塞康熙間知縣康如璉重濬治之又縣北有三里河
 自南澇店迤南引澇河水逕澇店鎮至龍臺坊入渭
扈陽谷水扈陽一作化羊即泥渠水/一名扈水又名馬腹陂在縣東二十里北
 流入咸陽界縣/圖扈水上承扈陽池古水/經注一名扈水今
 名馬腹陂十道/志鄠南化羊谷有水出焉或本名扈陽
 訛為化羊也其水流至咸陽縣為泥渠之上源縣/志
豐水豐一作酆/一作澧在縣東三十里流逕長安入咸陽界縣/圖
 灃水攸同書經/禹貢漆沮入渭灃水所同同之於渭孔/傳豐
 水東注維禹之績詩經/大雅堯時洪水豐水亦汜濫為害
 禹治之使入渭東注河毛/箋豐水深十仭而不受塵垢
 金鐵在中形見於外老/子灃水出鄠縣東南北過上林
 苑入渭漢書地/理志灃水出鄠縣南山豐谷漢書/音義豐水自
 縣東南終南山發源北流逕縣東二十八里又北流
 入渭元和/志豐水一作酆又作灃出長安縣西南五十
 五里終南山豐谷源濶十五步其下濶六十步水深
 三尺長安/志自紫閣而下逕秦渡鎮北入渭縣/冊
太平谷水即清渠水一/名林谷水高冠谷水冠一/作觀俱在縣東南三
 十里太平谷水濶七步深二尺高冠谷水濶三步深
 一尺其底並碎沙石北流入長安縣界合豐水長安/志
 太平谷水一名林谷水源出終南山即清水渠之上
 流寰宇/記太平谷中有鳳池即水之源也高觀谷水源
 出高觀谷谷有石穴石潭潭最靈旱禱輒應縣/志
滿池濼即滈/水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周三里長安/志即滈水
 上源東北流入長安縣馮席村縣/志
八部澤 在縣東南十八里長安/志在縣東南五里周迴
 五十里元和/志
龍臺澤一名/觀水在縣東北三十里周迴二十五里澤中有
 馬祖壇元和/志龍臺澤一名觀水在豐水西北寰宇/記
冷泉 在縣東南雙荘縣/志
没豬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孫谷村縣/志在縣東南俗傳
 有野豬没而為泉圖經曰按說文豬亦瀦也水所停
 曰瀦禹貢雍州有豬野今鄠實終南之隈没汩没也
 葢泉澤即水所停耳俗神之非也長安/志
丹陽井 在縣東三十里相傳為元真人馬丹陽取水
 煉藥處賈/志
 附/考阿姑泉水甚甘冽有阿姑廟縣志入按此泉無考/疑即
澇水之阿福
  藍田縣
終南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與咸寧接界縣志考詳/見圖
秦嶺 在縣東南接商州界明一/統志藍田縣有秦嶺通/典即
 南山别出之嶺凡入商洛者必越嶺而後達東出即
 藍田闗也今嶺上有昌黎公祠縣/志
横嶺 在縣北三十五里自臨潼之驪山東入縣界横
 接華州界長安/志嶺下有水名横河縣/志
阿福原 在縣北四十里世傳為太白神祖居今有太
 白祠又相近有下駕原秦昭王冡在焉一云以當時
 葬時執紼者名也縣/志
白鹿原 在縣西二里許袤廣百五十里半入咸寧境
 雍勝/畧霸水合滻水歴白鹿原原東即霸川之西故芷
 陽矣是謂之霸上水經注咸芷陽/縣今屬
寧藍田縣有白鹿原
 魏書地/形志驪山西有白鹿原昔文帝至霸陵居北臨厠
 指新豐路示慎夫人韋昭曰高岸夾水為厠今斯原
 夾二水也三秦記寧霸陵/今屬咸
縣平王東遷之後有白鹿遊
 此原以是名則秦運之象也寰宇/記在縣西五里其原
 南接南山西北入萬年界長安志寧萬年/今屬咸
縣白鹿原者
 南山之麓東西二十五里南北四十里霸水行於原
 上至於霸陵皆此原也雍/録鹿走溝在白鹿原去縣西
 十里俗名盧子溝又有鳬峪亦在白鹿原去縣西十
 五里又獐坡在縣西二十里又龍鳳坡在縣南二十
 里葢白鹿原之尾也接咸寧界縣/志
輞谷谷一/作峪在縣西南二十里又採谷在縣西南三十里
 二谷並有細路通上洛長安志商上/洛今屬
州商嶺水流至藍
 橋復流至輞谷如車輞環凑落叠嶂入深潭有千聖
 洞細水洞茶園栗嶺唐右丞王維荘在焉所謂輞川
 也雍大/記輞川口即嶢山之口去縣南八里兩山夾峙
 川水從此北流入灞其路則隨山麓鑿石為之計五
 里許甚險狹即所謂匾路也過此則豁然開爽此第
 一區也團轉而南凡十三區其勝漸加計三十里至
 鹿苑寺即王維别墅縣/志
石門谷 在縣西南四十里即唐昭宗所幸處長安/志狗
 枷東川出南山之石門谷水經/注谷有湯泉舊圖經曰
 唐初有異僧止此見雪融不積曰必温泉也掘之泉
 果湧出府/志
風涼原一作涼/風原涼風原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南接石門
 山北入萬年縣界長安/志開山圖曰麗山之西川中有
 阜曰風涼原在磈山之隂雍州之福地水經注志磈/山長安
庫谷 在縣西南五十里長安/志藍田縣有庫谷唐書地/理志
 峪有嶢闗縣/志
七盤山 在縣南十里?坡即其近地雍勝/畧貞元七年
 刺史李西華自藍田至内鄉開新道七百餘里回山
 取塗人不病涉謂之偏路唐書地/理志七盤十二?藍田
 之險路杜佑/通典七盤山延亘綿逺西接終南東通商洛
 險峻紆迴即所云七盤十二繞縣舊/志
蕢山 在縣南十里其下即輞川口縣/志漢高帝引兵踰
 蕢山擊秦軍即此賈/志
虎坷山 在縣南十五里許即輞川之北垞縣/志
悟真谷 在縣南十五里相傳昔有高僧寫湼槃經羣
 鴿自空中含水以注硯今其地為藍田絶勝處人多
 遊眺於此縣/志
嶢山一名嶢嶺又/名青泥嶺在縣南二十里嶢闗葢因此山而名
 亦謂之嶢嶺長安/志山在上洛北藍田南武闗之西漢/書
 注/嶢山又名青泥嶺故水經曰嶢桞城俗謂之青泥
桓公堆一名愁思堆/一名韓公堆在縣南二十五里縣/志桓温征闗中
 苻健遣子生弟雄等屯嶢桞愁思塠以拒温晉書/本傳韓
 公堆上?馬時迴望秦川樹如薺唐李商隠詩公按/愁思塠即桓
 葢以桓温而名後/乃訛桓而為韓耳
錫水洞 在縣南三十里相傳昔有高僧以錫杖自藍
 橋山下通之其水遂由山穴經洞前流入輞谷河縣/志
全山 在縣南五十里峭?天表樹木森欝與碧仙洞
 對峙洞在藍橋東高數十丈相傳為韓湘子脩真處
 又名韓湘子洞縣/志
王順山一作/望舜在縣東南二十里長安/志舊圖經云昔道人
 王順隠此山得道因名俗呼望舜山音訛也其相近
 有藍谷縣/志
藍田山一名玉山一/名覆車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玉山雍勝/畧
 藍田縣山出美玉漢書地/理志藍田山形如覆車又名覆
 車山述征/記藍田縣有覆車山唐書地/理志玉山高並兩峯
 寒唐杜/甫詩縣西北四十里有驪山即此山之北阜括地/志
 按後魏風土記云山巔方二里仙聖遊集之所霸水
 源出此又西有華胥氏陵尊盧氏陵次北有女媧氏
 谷則知此地是三皇舊居寰宇/記山有唐公主洞青葱
 綺麗俗傳唐時有公主好道闢此居之又山下有玉
 漿井深丈餘本無水有疾者?禱之懸瓶井中即得
 水色白味甘如玉漿飲之輒愈縣/志
倒回谷即藍/田谷在縣東南五十里灞水出此谷内通商州
 洛南界葢即水經注之藍田谷也長安/志霸水出藍田
 縣藍田谷所謂多玉者也水經/注鴉谷在縣東南即白
 鵶谷也杜甫詩盤剝白鵶谷口栗即此縣/志
銅谷銅一/作同傾谷即輕/谷俱在縣東縣/圖藍田谷西北有銅谷
 次東有輕谷水經/注傾谷在縣東五十里又銅谷在傾
 谷西長安志輕按同/傾即銅
阜兒山阜一/作鳯在縣東六十里俗傳有鳳棲此因名鳳兒
 山訛鳳為阜也長安/志
元象山即倒虎山/倒一作側在縣東接渭南界縣/圖側虎山一名元
 象山在覆車山北寰宇記縣詳/見渭南
金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昔風后逐蚩尤有功後世封
 為金山之神土人立祠祀焉今縣南五里有蚩尤嶺
 附/考藍田縣有虎候山漢書地/理志虎候山在縣境地道記/
灞水灞古作霸即滋/水一名藍谷水在縣南又西北入咸寧界縣/圖灞水
 出藍田谷北入渭漢書地/理志灞水亦名藍谷水即秦嶺
 水之下流史記封/禪書注南有元灞素滻潘岳西/征賦霸水古曰
 滋水秦穆公更名霸水以顯霸功水出藍田縣藍田
 谷西北有銅谷水次東有輕谷水二水合而西注之
 又西流合渥水又北歴藍田川逕藍田縣又左合滻
 水歴白鹿原東水經/注藍田縣有滋水隋書地/理志灞水東
 南自商州上洛界流入又西北合滻水入渭元和/志闗
 内道大川白灞水唐書地/理志源出縣東南秦嶺倒回谷
 西北流九十里入萬年縣界騫村岸濶六十尺圖/經十
 道志云灞水為荆溪狗枷二水之下流今接□川焦
 戴川及湯谷石門諸谷水皆?焉不獨荆溪狗枷二
 水也咸寧/縣志商州牧?闗水發源秦嶺西出藍田即灞
 水之源商州志秦按言灞源者其説不一葢南北水/道皆由
嶺而分其東南入商境者為丹其
 西北入藍田者為灞即牧?闗水也大約秦嶺/西北諸谷之水皆注於此故其説不免岐出也
劉峪水一名泥水又/名青泥水在縣東南縣/冊劉谷水一名泥水又
 銅谷水出縣東銅谷合輕谷水西注泥水長安/志水出
 藍田山東谷俗謂之劉谷西北與石門水合古水/經注一
 名青泥水水經注云青泥水歴嶢桞城南杜甫詩云
 飯煮青泥坊底芹即此雍勝/畧
藍谷水即藍水一/名清河在縣東南三十里府/志藍谷水發源秦
 嶺北逕藍闗藍橋過王順山下西北流入灞水杜詩
 藍水逺從千澗落即此雍勝/畧藍水逕悟真寺一名清
白馬谷水一名土/膠河在縣東半里以其混濁不清一名土
 膠河源出石鼓山?里峪諸澗水西流入縣界縣志/
 圖今訛為/土橋河白馬谷水出縣東白馬谷南流逕縣南又
 西北流入灞水長安/志
輞谷水即渥/水在縣南八里縣/圖渥水西繞嶢闗北歴嶢桞
 城又西北流入灞水水經/注渥水即輞谷水雍大/記輞谷
 水出南山輞谷北流入灞又有蓼子澗水在縣南三
 里出南山西北流入輞谷水又岐谷水出縣西南岐
 谷南流入灞水長安/志縣南八里至川口兩山壁立其
 下即輞谷河明陳文燭/輞川記輞川在縣南嶢山之口其水
 淪漣如車輞然故名賈/志
渏水 在縣北三里又注水在縣北五里源出青岡凹
 又沙河在縣北二十里其水並流入于灞縣/志白牛谷
 水出縣西北白牛谷西南流入灞水長安志即按白/牛水疑
 等水然/無可考
滻水一名/沂水在縣西南縣/圖終始灞滻司馬相如/上林賦南陵縣沂
 水出藍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漢書地理志陵按此/即滻水也南
 屬咸/寧滻水自藍田谷西北流與一水合水出西南莽
 谷東北流注滻水滻水又北歴藍田川又北流注于
 霸水水經/注闗内道大川曰滻水唐書地/理志滻源出藍田
 縣境西稍北行至白鹿原西即趨大興城直至霸陵
 乃始合灞其力比灞差小而與之對行故言灞者多
 舉滻而與之俱也雍録屬大興/城今
咸寧滻水出藍田南山谷
 西北流至咸寧界得荆谷廣谷水又得採谷石門庫
 谷水過白鹿原西又過省城東合灞水北入渭雍勝/畧
狗枷川水 荆谷水 俱在縣西南五十里縣/圖狗枷川
 水有二源西川上承磈山之研槃谷次東有苦谷二
 水合而東北流逕風凉原西右合東川水東川水出
 南山之石門谷次東有孟谷次東有大谷次東有雀
 谷次東有土門谷五水北注西北歴風凉原東又北
 與西川?又北逕宣帝許后陵東斯川於是有狗枷
 之名又北逕杜陵東又北注荆溪長水出杜縣白鹿
 原西北流謂之荆溪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北入霸
 縣水經注並杜陵杜縣/霸縣今
屬咸寧山北縣有苦谷滻水出魏書/地形
 志屬山北縣/今
咸寧狗枷東川水出縣西南終南山又有石
 門谷水採谷水俱自秦嶺出北流三十里入萬年縣
 界又有庫谷水亦自南山出北流入萬年界又有金
 谷水出終南山金谷東北流注滻水又北流入灞長/安
 志經按金谷水即/水
注之荆溪也韋述兩京記曰長水以避姚萇諱
 改名荆溪因此失其本名雖以顔師古之博而不能
 正雍/録荆谷水自藍田來至咸寧平川合廣谷水入滻
 馬/志荆谷水一名荆溪本名長水自藍田至康村入縣
 界下流合採谷石門水為滻咸寧/縣志荆峪水發源秦嶺
 荆峪西北合廣峪庫峪石門峪諸水經白鹿原東流
 入滻又庫峪水在縣西南五十里又□川在縣西南
 又石門湯泉在縣西南四十里俗名湯峪有泉五曰
 玉女曰融雪曰連珠曰潄玉曰濯纓人病風濕者浴
 之多愈又焦岱河在縣西三十里採谷水在縣西南
 三十里其水俱北流合滻入灞縣志今按荆溪即長/水也
考霸水之西
 咸寧之東惟荆溪狗枷二水源流差逺可與灞匹故/魏志以苦谷為滻源而括地志長安志諸書又合荆
 溪狗枷諸水為滻而長水之名遂隠竊意滻水狗枷/荆溪皆異源而同流自魏志之苦谷後人不知確屬
 何谷故滻水之源無可指而遂以其/下流當之也或云苦谷即今庫谷
木峪溝水 雙溪水 俱在縣西二十里縣/志木峪溝水
 下流入堰兒溝經咸寧界入滻河雙溪水自獐坡流
 來入鯨魚溝經咸寧之高橋入滻河縣/冊
氷池 在縣東南六十里唐鑿氷之所長安/志
蓮花池 在縣東五里縣/志
淹池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縣/志
咽瓠泉 在縣北十五里即李筌遇驪山老母處縣/志
氷井 在縣西近咸寧界縣/冊霧巖玉案二峯之間有氷
 井長安夏則取氷於此城南/記井深數丈水落井中輒
 作氷經夏不消長安不藏氷於此井取之潜確/類書
桂泉 在縣東北四十里泉畔舊有桂一枝因名長安/志
  涇陽縣
嵯峨山一名嶻嶭山/一名慈峩山在縣北五十里一名嶻嶭山賈/志嶻
 嶭山在池陽縣北漢書地理志西池/陽故城在縣
北泥陽縣有慈峩
 山魏書地形志州泥/陽縣今屬耀鄭渠東逕嶻嶭山南水經/注嵯峨
 山在雲陽縣東北十里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
 山上有雲必雨人以為候元和志縣雲陽/故城在
北崇陵在雲
 陽縣北十五里嵯峨山唐書地/理志慈峨山今土人謂之
 嵯峨山音黄帝鑄鼎於此雲陽/宫記山東北屬三原西北
 屬淳化西南屬涇陽雍勝/畧山在縣北東抵清谷西抵
 冶谷上有三峯其東曰鉢盂臺旱禱多應中曰大臺
 峰頂有仰天池冬夏不涸其西有穴曰石窟深五六
 里風從内出昔金元之季人多避亂于此其西又有
 二小峯山左故有潦池窪今涸縣/志
豐稔原一名/北原在縣北二里所謂北原也自仲山之麓蜿
 蜒東南至高陵始盡縣/志
西城原 在縣北四十里東自天井渠抵洪門監東西
 四十里南北十五里縣/志
覆車原覆一/作輿在縣西北三十里自仲山之麓東至冶谷
 口或訛為輿車原縣/志
百頃原 在縣西北六十里東連嵯峨西抵冶谷東西
 十里南北五六里高數百丈縣/志
冶谷即寒門一名谷/口又名東谷口在縣西北六十里縣/圖申公曰所謂
 寒門者谷口也史記封/禪書寒門黄帝仙處服?/注冶谷去
 雲陽宫八十里封禪書所謂谷口其山出鐵有冶鑄
 之利因以為名入谷便洪潦沸騰清泉激射兩岸皆
 峭壁孤豎橫盤坎谷凛然凝冱常如八九月中朱明
 盛夏當晝暫暄凉秋晚候緼袍不暖所謂寒門者也
 王褒雲/陽宫記小顔云谷口中山之谷口也今呼為冶谷去
 甘泉八十里索/隠冶谷亦曰東谷口與涇水所出之谷
 口東西相去二十餘里有巖曰鄭巖泉曰鄭泉即鄭
 子真隠處縣志泉辨/見醴
仲山即中山一/名小仲山在縣西北七十里縣/冊武帝獲寳鼎於汾
 陰将薦之甘泉迎至中山曣?有黄雲葢焉史記封/禪書
 山在馮翊谷口縣西近九嵕山索隠屬谷口/縣今
醴泉闗中有
 中山徐廣/注鄭國鑿涇水自中山西河渠/書鄭渠東逕中
 山南俗謂之仲山非也水經/注宫南三十里有仲山山
 有竹箭生焉俗謂高祖兄仲所居今山有仲子廟積
 旱祈之圍此而射獵則風雨暴至廟有泉雲陽/宫記山在
 雲陽縣西十五里括地/志小仲山在雲陽縣西北四十
 里長安/志山東北接嵯峨西麓中隔冶谷西南連九嵕
 山涇水逕其中故曰中山或曰以山在冶水西涇水
 東也相傳山巔小峯舊有中山二大字四周有仲山
 小字數十白如堊若鐫刻者故又名小仲山中仲二
 字互稱乆矣山半有泉曰小師泉葢即雲陽宫記所
 稱仲子廟之泉也又山之麓有虎坪縣/志
石蛇山 在縣西北縣/冊古石蛇在雲陽縣西北四十里
 寰宇/記臨江潭上有古石蛇頭在山上因名鄭巖在其
甘泉山一名石鼓原/一名磨石嶺在縣西北府/志雲陽縣有甘泉山唐/書
 地理/志在雲陽縣西北九十里周六十里長安/志甘泉山
 俗云磨石嶺漢書單于烽火通於甘泉即此雍大/記甘
 泉山在涇陽亦曰石鼓原甘泉水出焉甘泉宫在其
 上即揚雄作賦夢吐鳳於楮上者潜確類書山按甘/泉山石蛇
 屬淳化境/詳淳化縣
石安原即畢原又/名南原在縣西南七里長安/志苻堅攻張琚於
 宜秋還登石安原而歎曰美哉斯原悵然有終焉之
 志崔鴻前/秦録原在縣南七里高二十丈東西三十八里
 南入咸陽界元和/志即畢原也又謂之南原西自武功
 東訖高陵在涇渭之間綿亘二三百里晉時石勒置
 石安縣以此縣志屬石安/縣今
咸陽其北陲傍涇者入縣境東
 西三十八里縣新/志
長平坂一名眭城坂/又名長平坡在縣西南十里縣/志武帝上甘泉至
 長平坂有蟲盤而覆地色如生肝頭目口鼻皆具上
 令東方朔視之還對曰必秦故獄地也按地圖果然
 問何以去之曰積憂者得酒而釋洒之立消東方/朔記長
 平坂在池陽南上原之坂有長平觀去長安五十里
 漢書如/淳注今涇水南原眭城坂是也顔師/古注坂在縣西南
 亦名長平坡元和/志
金錦峪錦一/作線在縣東南二十里南原縣/志峪東南有臺即
 唐學士所遊瀛洲故址東西相向府/志
清涼原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又豐樂原在縣東北五
 十里清谷西岸東西十五里南北五六里與百頃清
 凉三原俱逶迤嵯峨山前宜黍稷縣/志
涇水 在縣南自醴泉界流入又東入高陵界縣/圖侵鎬
 及方至于涇陽詩經/小雅雲陽縣有涇水隋書地/理志涇水在
 雲陽縣西南二十五里又逕涇陽縣南七里又東南
 入高陵界秦人毒涇即此處元和/志水經注云涇水東
 流歴峽謂之涇峽又東南逕口鄭白二渠出焉寰/宇
 記/涇水在涇陽縣西北界長安/志涇水自縣西北仲山
 嵕山之間出谷口始落平壤又東南逕縣南入高陵
 界縣以此名縣志考詳/見圖
五龍谷水 在縣西北自淳化界來其流入涇縣冊淳/詳見
焦穫澤一名口一名/洪門又名洪口在縣西北六十里縣/冊整居焦穫
 詩經/小雅十藪周有焦穫爾/雅今扶風池陽縣中是也郭/璞
 注/韓水工鄭國說秦令鑿涇水自仲山西抵口為
 渠漢書溝/洫志夕宿口之元宫班彪北/征賦即焦穫也本/注中
 山西有口所謂中也水經/注焦穫藪亦名口元/和
 志/焦穫藪在涇陽縣北外十數里寰宇/記谷口下涇水
 出山東南流兩岸阻大原中衍為川迤?而開其形
 如一名洪門又名洪口縣/志
冶谷河一名臨/江潭在縣西北五里自淳化縣流入又東南
 入三原界賈/志鄭渠自中山又東逕捨車宫南絶冶谷
 水水經/注冶谷河自淳化縣界來逕雲陽縣嵯峨武康
 青龍等鄉長安/志冶谷河當仲山東嵯峨山西出谷處
 為臨江潭在縣西北六十里瀑布飛流噴薄激盪俗
 呼為龍潭稍南流即折而東至縣東北辛管滙東合
 清谷水縣/志文川水在龍潭東北接百頃原水村花卉
 望之甚麗故名府/志
清谷水一名/靖川在縣東北自三原縣逕嵯峨東麓出谷南
 流逕清凉原至竇村乃折而西四里謂之靖川唐李
 衛公故居也又折而南至辛管滙後謝家村合冶谷
 水縣/志自耀州界來東南流入高陵縣雍大/記
龍泉陂 在縣南三里周迴六里多蒲魚之利元和/志今
 堙縣新/志
流金泊 在縣東北三十里峩山之南大石仙里之北
 東接李家庄西接仇家村今堙縣/志在雲陽縣東北十
 里寰宇/記
 附/考雲陽縣有蒲池水魏書地形志/按此水無考
  三原縣
嵯峨山一名嶻/嶭山在縣西北四十里縣/冊嶻嶭山在三原縣
 西顔師/古注嵯峨一名嶻嶭山長安/志在天齊高原之上特
 出雲表登其巔則涇渭黄河皆在目前雍勝/畧天齊原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山東峯屬縣界賈/志山分三
 面西南涇陽西北淳化東北屬本縣秀拔蒼翠三峯
 並列隠然若筆架葢邑之主山也上有靈湫旱禱輒
 應其東麓即天齊原縣志見詳見涇/陽又
孟侯原 清酆原一名/豐原白鹿原 俱在縣北四十里又
 有浮山在孟侯原西縣/圖三原?軍以其地西有孟侯
 原南曰豐原北曰白鹿原元和/志西連嵯峨東至斷原
 四十里中分三原曰孟侯清酆白鹿終縣東西界故
 縣以此名豐原在舊縣北濁谷口東一名清酆原孟
 侯原在舊縣西白鹿原在舊縣東又浮山在縣北二
 十里縣志今三原故/城在
清峪一云即/鬼谷在縣西北一名鬼谷昔蘇張師事鬼谷先
 生即此寰宇/記晉太康地記池陽縣有鬼谷今三原縣
 即古池陽也裴秀雍州記亦云在池陽而司馬彪乃
 云鬼谷在嵩山未詳孰是也十道/志
堯門山一名石/門山在縣西北三十里縣/志堯門山俗名石門
 在三原縣西北上有路其状若門故老云堯鑿山為
 門因名之括地/志三原縣有堯門山金史地/理志堯門山在
 三原上有唐徳宗陵潛確/類書
清谷水即清水一名曲/梁水今名清河在縣南北兩城之中自耀州流
 入又東南逕涇陽復逕縣境入高陵界縣/圖清水自祋
 祤縣歴南原出謂之清水口東南流絶鄭渠又東南
 入高陵縣水經注耀祋祤/縣今屬
州清谷水在縣西北自華原
 縣流入寰宇記耀華/原今屬
州清谷水亦名清河自耀州界來
 至縣西北十五里許出谷口西南冶谷水自淳化來
 與之合又東逕縣北門外東流至臨潼界入石川河
濁谷水一名樓/底河在縣北自耀州流入縣/圖濁水上承雲陽
 縣東大黒泉東南流謂之濁谷水又東南出原注鄭
 渠又東歴原逕曲梁城北又東至太上陵南原下北
 屈逕原東與沮水合水經/注濁谷河自縣西北華原界
 來逕縣西十五里東流長安/志濁谷近九嵕山麓葢亦
 濁水歴原南出之處謂之濁谷也胡氏/鑑註濁谷水南至
 三原曰樓底河又東至張村分數渠灌田至唐村無
 復河道耀州/志在縣北清谷水東自耀州界來出浮山
 峪口南下東流其水峻急渾濁故名縣/志
趙氏河即澗/谷河在縣東北其上源曰澗谷河自耀州流入
 下流至富平界科子頭與石川河?縣/志
焦穫澤一名口又/名三渠口在縣西名口雍勝/畧焦未詳所在
 郭璞以為中今在耀州三原縣朱子/詩傳口即今
 三渠口在縣西五里縣志傳詳見涇陽縣按焦/穫所
與涇陽縣志各異
五龍泉 在縣東北三十里五龍村池方一里許五泉
 合流縣/志
神泉一名白馬泉/又名白龍泉在縣東北四十里府/志一名白馬泉其
 泉澄泓旱禱即應縣舊/志涇渭之北漆沮之西池陽之
 間有白龍之谷神白龍居之白龍之水出焉南流注
 於田其上多斥其下多濫有物焉四足而負甲其色
 正元其状如龜下塗之所潛也見則數雨崇禎七年
 秦大旱邑令張縉彦籲祀於神白龍乃决下塗有神
 瀵之水出焉其浸千畝獲元介焉雨三日秋乃大熟
 明焦源溥/白龍泉記泉在后土廟東溝内有雲氣覆其上縣/志
  盩厔縣
終南山一名太/一山在縣南三十里雍勝/畧盩厔縣有太一山
 隋書地/理志亦名南山東接鄠縣西接郿縣界其枝峯别
 嶺隨地異名縣志考詳/見圖
韋谷一名/泥谷在縣西南五十里俗訛為泥谷與郿縣接界
掃帚嶺 在縣西南韋谷南三十里縣/志
安樂山 在縣西南韋谷東五里又韋谷之北十里為
 倉谷長安志云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其東文王廟有
 玉女泉人傳與岐山文王廟之水相為消長其北有故
 縣谷又韋谷之東七里為底保谷今名車谷在縣西
 南三十五里又車谷南十五里為翠峯其巔有唐仙
 姑祠谷東三里為强弩谷今名强谷在縣西南三十
 八里又東五里為稻谷又東四里為耐山又東四里
 為駱谷縣/志
駱谷 在縣西南三十里又南八十里為十八盤又南
 十里至河底為故駱谷闗通洋縣縣/志駱谷口在盩厔
 縣西南二十里括地/志駱谷道漢魏舊道也近代廢塞
 武徳七年復開元和/志自縣西南入駱谷出谷入洋州
 興勢縣界寰宇記洋興/勢今屬
縣駱谷在長安西南二百里谷
 長二百四十里地理/通釋
黒鳳山 在縣西南駱谷東二里又東三里為新口谷
 又東二里為熨斗谷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又東二里
 為虎谷又東五里為黒水谷縣/志
黑水谷即芒/谷在縣南二十五里縣/圖芒水出南山芒谷山
 側有石室世謂之玉女房水經/注玉女洞在縣南三十
 里洞門崇四尺濶三尺長安/志芒水色黑因以芒谷為
 黑水谷其南三里仙遊潭北有玉女洞又潭傍為羅
 漢洞東側有馬融讀書石室又南一百八十里即秦
 嶺也又芒谷口内三里為韓谷口外稍東為黄谷又
 東四里為團標谷有石笋卓立如塔可十丈餘其頂
 有雙栢樹又東五里為馬岔谷又東二里為就谷
沈嶺一名姜/維嶺在縣南五十里一名姜維嶺元和/志自駱谷
 北出扶風隔以終南山其間有三嶺一曰沈嶺近芒
 水一曰衙嶺一曰分水嶺胡氏/鑑注即姜維出駱谷經沈
 嶺之地後遂呼為姜維嶺雍大/記
就谷 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圖就水出南山就谷水經/注其
 西有吾老洞石穴深邃莫測聽有風聲相傳中有玉
 匣即老子墓洞上有殿奉老子石像谷之東三里為
 飛昇谷又東二里為西觀谷有佛塔俗呼為塔兒谷
 又東二里為東觀谷又樓子山去塔峪三十里唐大
 慧禪師父為武功令武三思欲交之因隠於此其上
 有洞縣/志
東觀谷 在縣東南三十里其東為卧牛池相傳老子
 入闗駕車牛徐甲牧之曾卧此其西為化女泉相傳
 老子植杖化一女子以騐徐甲之心拔杖泉湧故名
 泉下又有晒丹石縣/志
太微峯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東觀谷東一里形勢嵯
 峨直接太虚相傳老子飛昇于此其下有煉丹峯又
 有上善池在説經臺之麓池上有趙孟頫?書碑又
 東側為聞仙谷其東崖為吕公洞相傳為唐吕嵓隠
 處谷之東二里即田谷縣/志
田谷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縣/圖田谿水出南山田谷水/經
 注/谷南五里為仰天池在山頂池廣二畝餘水深數
 尺旱禱有應又南五里有十老洞洞中有石像十故
石樓山一名樓/觀山在縣東南三十七里山形重叠如樓雍/勝
 畧/一名樓觀山以上有樓觀也縣/志
五福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五峯高峙秀麗賈/志其南鳥
 道縈紆可通洋縣縣/志
赤谷 在縣東南五十里縣/圖漏水出南山赤谷水經/注谷
 南五里曰迎陽洞相傳為鍾離權脩煉之所又谷東
 過嶺為牛谷今名牛角岔又東三里為檀谷今名大
 渠谷谷之南有紅石洞檀谷之東三里為耿谷縣志/
 一作壇/又作潭
耿谷耿一/作景在縣東南六十里縣/圖耿谷水出南山耿谷水/經
 注/今訛為景谷又高山嶺在耿谷南六十里有池周
 五里縣/志
甘谷 在縣東南七十里縣/圖甘水出南山甘谷水經/注甘
 谷在耿谷東十里其東為望仙坪其西為遇仙觀有
 老子石像甚工緻縣/志
五泉嶺 在縣東南八十五里嶺北十里有石鏡谷在
 甘谷東四里嶺半有石方丈餘明瑩如鏡逺照長安
 谷之西為佛骨堆又東為清凉山又東四里為澇谷
 接鄠縣界縣/志
渭水 在縣北五里自郿縣流入又東逕興平入鄠縣
 界禹貢/錐指渭水自逕郿隖又東合洛谷水又東芒水從
 南來注之又東逕槐里西城南又東與芒水枝流合
 又東北逕黄山宫南就水注之又東合田溪水又東
 逕盩厔縣北又東逕槐里縣故城南東有漏水北注
 之又東合甘水水經注興槐里/縣今屬
平渭河由郿縣青化堡
 入境東流逕鳳泉里四十里過縣北為武功界又東
 流歴辛庄落城西寨臨川諸里計六十里入與平界
 縣志考詳/見圖
韋谷水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下至青化店
 入渭長安/志源出韋谷其正流西逕郿縣境支流東引
 為韋谷渠散没縣界又韋谷東之尋羅溝水瓦廟溝
 水及馬跑泉水合流至閙左子又北至油房頭合於
 鳳泉水又安樂山東之火爐山溝水紅崖溝水北至
 鴨口合流又合海子溝水又合鳳凰泉水至油房頭
 合閙庄子水經啞柏鎮之西北入渭縣/志
强谷水一名陽/化河在縣西二十里源出强弩谷北流五里
 合稻谷水又北逕陽化舖為陽化河東北入渭縣/志曲
 河在縣西五里其水合亂泉北流入渭長安/志煖泉在
 縣西南二十里逕南旺里流三十里入渭又耐山寺
 前有泉至閆家舍合煖泉水縣/冊盩厔縣有温湯隋書/地理
駱谷水駱一作洛/一名沙河在縣東二里府/志洛谷水出南山洛谷
 北流逕長城西入渭水經/注沙河在縣東自終南山北
 流逕縣界三十五里入渭長安/志駱谷水正流為沙河
 至人逺村南合新口谷水又北逕縣東二里尖角村
 北入渭其支流北至西闗引為城壕東西分流又合
 馬家河北入渭又有清凉寺泉下流至滹沱寨合時
 家山泉入於沙河縣/志
黑水河即芒/水在縣東十六里縣/圖芒水出南山芒谷北流
 逕玉女房又北逕竹圃中分為二流一水北流注於
 渭其支流自竹圃東北流又屈而西北入於渭水經/注
 黒水源出黑水谷即芒水也水色黑俗呼為黑河合
 韓谷黄谷諸水流至紅崖頭分為盧家河又東北至
 沙谷堆分為泥河又東北逕司竹局阿岔村黒河灣
 北入渭其盧家河自紅崖頭北流又有熨斗谷水北
 流至馬召村北合虎谷水至東火燒庄北合新口谷
 枝水又逕高店子西北入盧家河又東北入于渭其
 泥河則自沙谷堆北逕紅花舖東北入渭縣/志韓水在
 縣南三十里出南山蒲澗北流二十五里入渭長安/志
 按此疑即/韓谷水也
就谷水今名/沙河在縣東縣/圖就水出南山就谷北逕大陵西
 歴陵北與黑水合水上承三泉就水之右三泉竒發
 言歸一瀆北流左逕就水又北流注于渭水經/注就谷
 水北流至三清殿軍寨之東為沙河又逕焦家巷西
 合飛昇谷水逕大谷村北合西觀谷水又逕大堅社
 入于黑河縣/志
田谷水一名萬/里河在縣東二十里縣/圖田溪水出南山田谷
 北流逕長楊宫西又北逕盩厔縣故城西又東北與
 一水合水上承盩厔南南泉北逕其縣東又北逕思
 鄉城西又北注田溪水又北流注于渭水經注在盩/厔故城
 東/田谷河出終南山下北流入黑水河長安/志田谷水
 自田谷北流逕界上鋪之東二里至大堅社為萬里
 河入于黑河其西支流為磨渠至樓觀村合聞仙谷
 水又至省村合東觀谷水北流至辛庄入黑河其東
 支流為金水渠北逕吕馬村東又北逕終南里東入
 黑河縣志入按縣圖田谷水/今各
渭不合於黒水
赤谷水即漏水一/名澗河在縣東南縣/圖漏水出南山赤谷東北
 流逕長楊宫東又北逕葦園西又北逕望仙宫又東
 北耿谷水注之又北逕思鄉城東又北注渭水水經/注
 赤谷水即漏水也自赤谷北流牛谷水注之水出牛
 谷東北至南集賢合檀谷水又逕馬蓬頭合赤谷水
 至南寨澗為澗河北入渭縣/志
耿谷水一名白/馬河在縣東五十里縣/圖水發南山耿谷北流
 與桞泉合東北逕五柞宫又北逕仙澤東北又逕望
 仙宫東又北與赤水?水經/注耿谷水在鄠縣西南三
 十里濶三步深一尺其底並砂石北流入興平縣界
 合渭水長安/志耿谷水一名白馬河其正流逕槐道村
 東過石橋又逕胡家村晉家庄東又至臨川寺五里
 入渭縣/志
甘谷水一名沙河一/名瑞福河在縣東六十里接鄠縣界縣/冊甘水
 出南山甘谷北逕萯陽宫西又北逕五柞宫東又北
 逕甘亭西又東合于澇水水經/注水在鄠縣西南二十
 二里濶三步深一尺北流入興平縣界合渭水長安/志
 甘谷水北流至李家寨分二支其西支流逕雙溪鎮
 西為沙河至原馬店宋村東北入渭其東支流逕雙
 溪鎮中為瑞福河至成道宫史家莊入渭縣/志
澇谷水 在縣東七十里谷岸西為本縣境東為鄠境
 北流至澇店入興平界縣/志
仙遊潭一名五/龍潭在縣南三十里即黑水潭濶二丈其水
 黑色號為五龍潭宋時每嵗降中使投金龍以祀之
 嵗旱禱雨多應潭上有石壁峭絶謂之蘓章石壁相
 傳宋蘇軾章惇同遊惇履險以漆墨書壁處又仙遊
 澤在縣東南十五里周十二里今淤不知其處縣/志
望仙澤一名/仙澤在縣東南三十七里寰宇/記漏水又北逕葦
 園西亦謂之仙澤水經/注澤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中有
 龍尾堆元和/志望仙宫南澤中有石盤龍兩所鱗甲動
 有雲氣聲如鳴鐘周地/圖記澤周十里長安/志檀谷南有紅
 石洞洞中有止泉洞口有石盤龍其東有富谷堆疑
 即龍尾堆也縣/志
白龍泉 在縣東北一里北流三里入渭長安/志
没底泉没一/作莫在縣北一里北流三里入渭長安/志及夕照
 之日見水中謂之夕陽晚照縣/志
永女泉永一/作湧在縣西七里舊方七分乆塞後浚為小泉
玉女洞泉 在縣西南三十里縣/冊在中興寺下玉女即
 秦弄玉也洞有飛泉甚甘冽飲之者愈疾蘇軾嘗愛
 其水既致兩瓶恐後復取為使者見紿因破竹為契
 使寺僧藏其一以為徃來之信戲謂之調水符縣/志
金井一名/御井在縣南三十里賈/志有東西二井俱在馬召村
 相傳隋文帝嘗飲此人呼為御井縣/志
鹹泉 在縣東南三十里今淤不知其處縣/志
六耳泉 在縣東南六十五里惟一存五淤塞矣縣/志
  渭南縣
元象山即倒虎山一/名倒獸山在縣南七十里縣/冊首水出倒虎山
 水經/注倒獸山一名元象山在縣東南五十里王子年
 隠處元和/志在鳳凰山南其峪曰倒獸峪相傳晉周處
 殺白額虎於此亦名大峪峪之西又有小峪山縣/志
神川原一名/小原在縣城東南俗名小原有東西二坡其附
 城盤折而下曰西坡其附泰寧宫而下者曰東坡坡
 底有井清冽縣/志
豐草原 在縣城北秦村西南其土潤其植蕃故名西
 北扺富平之石川河東南至龍背寨縣/志
梁店坡 在縣西二十里又西十里為城店坡又東為
 駒兒嶺在馬峪東縣/志
灰塠 在縣西南縣/冊在縣西南五里崇三十尺周百步
 長安/志俗傳為始皇焚書之所府/志灰塠之西為羅家坡
 又西曰雙城坡又西曰芝山又西曰沈家坡有杜化
新豐原一名青原/又名豐原在縣西南縣/冊在縣西南二十里一名
 青原長安/志泠水歴隂盤新豐二原之間水經注今長/安志云
 水經此/原之右豐原在縣南小原之南其地水旱嘗豐故名
 原東西亘縣境接臨潼界南抵靈臺元象諸山湭水
 經其中水東曰東原有五指山其巘凡五如人指然
 西曰西原西原即新原也縣/志今以東原為豐原西原
 為青原湭水經其中不相接連縣新志潼按新豐原/本與臨
 潼在西茍以西原别為青原則是豐原不與臨潼接/矣此葢後人因湭河之隔遂以豐原之名屬東青原
 之名屬西其實東/西本為一原也
羝□坡羝□一/作羝在縣西南縣/册在縣西南二十里東西三
 十里南北接山三十里長安/志羝坡在青原東坡之
 下即清澗頭縣新/志
石鼓山即石/樓山在縣西南五十里縣/志酋水出縣西南石樓
 山元和/志
分水嶺 在縣西南五十里馬鞍嶺西南嶺東北麓之
 水入于湭嶺西南麓之水入藍田故名又相近有堠
 子嶺其西北曰牛思嶺其東北麓曰嚴坡有嚴峪俗
 傳漢嚴光隠處嚴峪之南即馬峪也縣/志
龍尾坡 在縣南五里縣/册在胡城坡東北上有朝元洞
 又上有秦女峯西當湭川口曰風門縣/志風門在新豐
 縣東南兩阜相對其中多風三秦記南新豐縣今屬/臨潼又
新豐在縣東
胡城坡 在縣南縣/册在縣南十五里東西十五里南北
 接山三十里長安/志以地有胡城故名縣/志坡在豐原西
 北隅縣新/志
蜯蛤塠 在縣南縣/冊在縣南二十里崇三十尺周二百
 步長安/志
黄狗峪 在縣南六十里縣/冊黄狗峪在小峪西小峪在
 大峪西由黄狗峪入折而東南有二山曰南月圓北
 月圓清水河經其中南月圓山四面懸崖僅通一徑
 山上有仰天池池傍有田千餘畝其西南有馬鞍嶺
 縣/志嶺在黄狗谷口西南縣新/志
孟家塠 在縣南縣/冊在縣南六十里崇百尺周四百步
阬峪 在縣南七十里縣/冊在分水嶺東南峪東南有南
 古庄北古庄峪之中曰白楊溝曰鐵洞岔曰松栢岔
 又南古庄之南曰七嶺踰嶺即大嶺之南北川也縣/志
大嶺 在縣南七十里縣/冊自青岡坪至東西川之南曰
 大嶺其東南曰小秦嶺嶺南屬商州界縣/志
明光原 在縣東南四里即後魏置南新豐縣處其東
 北有倉堡嘴縣/冊明光谷在梁泉東谷之東曰三娘坡
 坡之北曰倉堡嘴以舊有倉堡城故名縣/志
廣鄉原 在縣東南縣/冊在縣東南十里長安/志鄭縣有廣
 鄉原魏書地形志州/鄭縣今屬華東陽水西陽水並南出廣鄉原
 北垂水經/注王嘉在東陽谷口鑿岸為穴而居之諸從
 學者人各一穴遂至數百穴車熲/秦書原北有西陽東陽
 二谷東谷即王嘉隠處縣/志
柳侯坡一作/侯柳在縣東南縣/冊在縣東南十五里東西十里
 南北接山三十里長安/志在胡城坡東縣/志
釣魚峯 在縣東南縣/冊在縣東南十七里長安/志峯東濱
 赤水相傳王嘉嘗釣于此賈/志在露臺坡南縣/志
鳳凰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縣/冊
箭峪嶺 在縣東南四十里葫蘆峪東與華州接界有
 嶺曰箭峪嶺其東南曰青岡坪縣/志南通商洛一帶其
 東南與武闗通府志州詳/見華
靈臺山一名七/星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山頂髙而平四面方
 整其西南有曹峪縣/圖渭南縣有靈臺山金史地/理志上有
 七星塔又謂之七星山雍勝/畧上有宋仁宗曹皇后所
 建靈臺寺賈/志靈臺山稍西而低者曰半截山其東曰
 羊峪又東曰黑掌峪又東曰葫蘆峪靈臺之北曰寺
 峪峪口有泉凡十故其村曰十泉村又有坡曰霧子
 坡靈臺之西南曰曹峪又西北曰伴紅坡曹峪水經
 其右又靈臺之相近者曰塌山又有望竿嶺在花園
 川西縣/志
杜原一名/仕原在縣東北五十里縣/冊在故下邽城西自三原
 界迤?至此後以冦萊公準葬此改名仕原其西南
 曰杜橋嶺縣志縣下邽故/城在
渭水 在縣北四里自臨潼界來東逕縣北又東入華
 州界禹貢/錐指渭水自合泠水又東得首水又東得西陽
 水又東得東陽水又東逕下邽縣故城南又東與竹
 水合水經/注渭水自臨潼交口渡東入縣境東折至縣
 城北曰上漲渡又東南流至倉堡嘴曰下漲渡又東
 北折而流至大李渡入華州境縣新志考/詳見圖
泠水 在縣西四十里又流入臨潼界縣/冊泠水發源馬
 峪老池頭北流逕南雒底又白庄溝水出駒兒嶺北
 西北流與泠水合又西北合三岔河流逕臨潼之零
 口鎮北入于渭縣志臨泠水/詳見
杜化谷水 在縣西南十里馬/志杜化谷水出縣西南零
 谷長安/志零谷口水在縣西步髙宫東歴新豐原北入
湭水即首水湭/一作酋在縣西門外府/志首水南出倒虎山南總
 五水單流北注逕秦步髙宫東歴新豐原東而北逕
 步夀宫西又北入渭水經/注酋水出縣西南石樓山北
 入渭元和/志湭水古首水也源出石鼓山麓與武渠小
 峪羊峪曹峪清水石泉諸水合流于清澗頭迤?而
 北逕邑城西北二門東注于渭朱可衧湭/水橋記湭水出石
 鼓山北流逕石泉嚴峪又逕望竿嶺西武渠溝至清
 澗溝頭有羊河源出元象山之大峪又有小峪河源
 出小峪山流逕花園村東合于清水河清水河一名
 花園川以曹后花園名也在縣南三十里花園村西
 一名清澗源出黄狗峪逕南北月圓山之中合于小
 峪水又有曹峪水源出曹峪流逕伴紅坡俱北流入
 于湭水又北逕豐原北麓之口又北逕密畤臺之右
 循縣城西而北入渭縣志訛按酋與首疑因字之形/似而
然考字書湭水名在雍
 州則其來已乆/又渞亦音湭也
明光峪水 在縣東三里源出明光峪相傳昔時崖畔
 有光出現故名其水北流入渭縣/志
西陽水 在縣東八里源出西陽谷其東為東陽水源
 出東陽谷縣/志西陽水東陽水並南出廣鄉原北垂俱
 北入渭水經/注陽谷水在縣東其水北流至官路南北
 突如脊名分水嶺故其水分東西流北入渭縣新/志
大赤水即竹水一名箭峪/水又名清水河在縣東二十里華渭之界賈/志
 竹水南出竹山北流逕郿加谷歴廣鄉原東俗謂之
 大赤水北流注于渭水經/注大赤水一名箭谷水寰宇/記
 赤水一名清水河相傳晉周處斬蛟於此又縣東南
 有羊峪水又東有黑掌峪水葫蘆峪水俱東北流入
 于赤水縣志灌按水經注赤水有二竹水為大赤水/在西
水為小赤水在東寰宇記以大赤水
 為箭峪水葢以其水出竹山而竹可為箭故名華/州志以小赤水為出箭峪混二水為一水誤矣
大嶺川 在縣西南百五十里縣/冊自青岡坪至東西川
 之南總謂之大嶺川縣/志
萬夀渦 在縣北渭河北縣/冊在下邽縣南四十里古來
 此渦或興霧起雲時有牛馬猪羊變見形状遊沙渚
 還入其渦今涸寰宇/記
王尚澤 在縣西縣/冊在縣西十五里長安/志
齊家灘 在縣東北十里龍背寨東北縣/志
吕家溝 在縣東南二十里霧子頭坡東姚堡北縣/志
靈池 在縣東南縣/冊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後魏永熙元
 年水自湧成池周八十步長安/志池在?底村府/志
古湫池 在縣東北五十里交斜鎮今涸縣/志
鹽池即古/鹵中在縣東北六十里縣/圖宣帝嘗困於蓮勺鹵中
 漢書宣/帝紀蓮勺有鹽池縱横十餘里其鄉人曰鹵中如/淳
 注在蓮勺故/城
縣東北鹵者鹹池也今在櫟陽縣東顔師古注/
 屬臨/潼蓮花池在縣東北來化鎮今涸即蓮勺縣故址
 縣志城詳/見蒲
湧泉 在縣城北蒔蓮百餘畝五六月臨眺芳氣襲人
 頗稱佳境縣新/志
袁公泉 在襟湭門外官路北縣新/志
梁泉 在縣東南縣/冊在縣東南百五步長安/志龍尾坡底
 之東有梁泉其西有姜泉縣/志
甘泉 在縣東南神川原東南縣志内按長安志甘泉/在城
以故城在今縣
 東南故泉昔在城/内今在城外也
蔡泉一名蔡順井又/名蔡孝子井在縣城東亦名蔡順井神川原北
 麓有井凡九曰魏王井相傳西魏都長安時所甃者
 此特其一餘皆堙塞莫可考縣/志在甘泉東又名蔡孝
 子井縣新/志
龍泉 在縣西南四十里清澗頭東原之下縣新/志龍泉
 在羝坡東麓又靈源泉在龍泉西南即西魏置靈
 源縣處縣志縣靈源故/城在
石泉石一/作十在縣西南五十里縣/冊在馬峪口其村曰十泉
瑞泉 在縣南五里風門西阜之坳當龍尾坡之半懸
 流如練旱禱多應故名縣/志
東西鹹井 在縣東北四十里縣/冊在甘泉社其井有二
 水味頗鹹縣/志
  富平縣
荆山一一名强梁原/名掘陵原在縣西南十里賈/志導岍及岐至于荆
 山書經/禹貢荆山在岐山東孔/傳黄帝鑄鼎于荆山下鼎成
 上天因名其處曰鼎湖史記封/禪書懷徳縣禹貢北條荆
 山在南下有强梁原漢書地理志西懐/徳故城在縣
南禹鑄鼎于荆
 山在懷徳縣南今其下有荆渠是帝王/世紀富平縣有荆
 山隋書地/理志荆山今名掘陵原括地/志在富平縣西南二
 十五里元和志治唐富平/縣在今
東北山下有渠曰荆渠近渠即
 强梁原也耀州志與按雍勝畧以嵯峨為/荆山頗
地理括地諸志不合
黄金塠 在縣北二十里長安/志即通闗以西雷村以東
 山也又有黄金阜即土山之隆起者縣/志
龍泉山一名屏風山/一名鳳凰山在縣北三十里一名屏風山府/志富
 平縣有龍泉山唐書地/理志中宗定陵在龍泉山元和/志山
 有五泉湧出故名耀州/志一名鳳凰山賈/志後周太祖成
 陵在鳳凰山南縣/志
月窟山 在縣北四十里有泉深數仞旱禱必應府/志萬
 厯癸未秋有僧夜聞空中絲竹聲漸逼泉所近視則
 無其南三十步有王石洞世傳為王仙隠處又右有
 玉女洞左有仙人洞深俱不測山東有古蜂洞在懸
 崖中蜜流如瀑縣/志
甕金山甕金一作金/甕一名虎山在縣北五十里月窟山東府/志富平
 縣有甕金山唐書地/理志山有順宗豐陵元和/志一名虎山
 状如虎踞賈/志
東西女學洞 在縣北縣/冊定陵後通闗鄉入谷二十餘
 里有二洞一名東女學一名西女學東女學洞崖壁
 懸絶躋攀不及夜往往聞讀書聲相傳山前有神鵰
 常?洞門人或犯者神鵰擊之西女學洞有一石室
 秉炬可行一二十里近閉不通人又山頂有天井直
 下深二丈許底傍有崖龕梯磴而上屈曲甚廣龕内
 有道經置栢床上有石人俛首憑案而坐形如生又
 北行二十餘里有三泉山谷内有三石盆各廣丈餘
 光滑殆非人工泉水常滿古老云時有仙人浴此大
 都此山有犯者即立致雷雹傷稼録異記同三泉/山又見
鐵牛山一名老/君山在縣北七十里其相近有牡丹山耀州/志
 錦屏山東南十里為蟠桃山其上有三泉又折而東
 北三里為老君山山南有鐵牛洞即鐵牛山也又北
 三里為左眼山山之右有老君洞又東二里為石窩
 山山之北有盆傾峪車輞窰又西一里有牛窰又東
 二里為底店山一名立地山其下有三泉峪峪之北
 為中嶺其下亦有泉流止一里又東二里為龍眼山
 其下有藥泉峪縣/志
北陸原陸一/作虜在縣西北縣/圖北虜原在縣西北十里長安/志
 其下為北虜川即張浚戰處府志縣按魏書地形志/頻陽
有南鹵原疑即
 此頻陽故城在今縣東北故謂為南原然魏/志作鹵當以有鹽而名不然則非一原也
天乳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府/志兩峯相對如乳唐文宗
 章陵在焉雍大/記
檀山檀一/作壇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府/志富平縣有檀山唐書/地理
 志/有代宗元陵元和/志檀山傍為邑子山有馬跑泉耀/州
 志/在檀山西以北有邑山此山小若子然故名縣/志
錦屏山一名將/軍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其傍為髙陽峯耀/州
 志/山上有王翦廟其下即錦川賈/志一名將軍山府/志髙
 陽峯一名走馬嶺在邑子山東一里縣/志
紫金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長安/志虎頭山在縣西北五
 十里有唐懿宗簡陵葢即紫金之支隴也耀州/志
椅子山一名/邑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其形如椅府/志一名邑山
 山後有目蓮塔又東五里為五龍山山之隂五泉合
 流為小河縣/志
萬户塠 在縣西三十里長安/志
迤山一名瓦/窰頭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俗名瓦窰頭山縣/志秦
 襄公列為諸侯其封城東至迤山鄭氏/詩譜
盤龍原 在縣南石川河所經縣/志
中華原一名石婆泉/一名華原頭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石婆原其
 髙處曰華原頭後周中華郡以此名有元魏孝文帝
 陵縣志在中華/故城
羊蹄原 在縣東南三十里長安/志自賀蘭觀東至髙堂
 村為羊蹄原縣/志
八公塠一名八/公原在縣東四十里府/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其塠兩畔各有小谷象八字中心有堆象公字因以
 為名亦謂之八公原寰宇/記即賀師範與金人戰處耀/州
浮原一名/浮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又名浮山縣/志
土門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山豁如門耀州/志頻陽城北
 有頻山水經/注土門縣有土門山魏書地形志北土/門故城在縣頻
 山在美原縣西北十一里山有二土闕状似門後魏
 以此名縣元和/志我經華原來不復見平陸北上唯土
 門連天走窮谷杜甫詩耀華/原今屬
州頻山一名明月山其南
 麓有頻山神廟中有髙阜僅數畝許九山環抱若拱
 向然其西北麓一小山陡出曰堡子山其北麓曰千
 尺崖壁立百仞鳥道可通下有千尺泉其東麓曰趙
 老峪又玉鏡山一名金絲山兩傍峪如兩門葢即古
 土門山也山巔之陽鑿其半東西二百步南北半之
 世傳秦苻堅作離宫于此縣/志明月山在美原縣西北
 二十里寰宇/記山南有頻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霸县的集是初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