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位特级战斗英雄雄杨靖宇战斗时的故事和被敌人抓的过程和怎样牺牲

杨靖宇牺牲10年家人才知道_专题文章_百战军事网
您所在的位置: >
> 杨靖宇牺牲10年家人才知道 >
杨靖宇牺牲10年家人才知道
  &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匪心胆惊。纪律严明到处宣传,群众俱欢迎,创造新区号召人民,为祖国战争&&&这几句铿锵有力的歌词,来自一首名叫《西征胜利歌》的歌曲。也许这首歌很多人都没听过,然而这首歌的作者却是家喻户晓,他就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将军。
  &这首歌是我爷爷在1936年创作的,当时为了同北上抗日的红军取得联系,他派部队进行了第一次西征。为了鼓舞士气,创作了这首歌曲。&日,在河南郑州市一个普通的住宅小区内,年过半百的马继先向《法制周报》记者声情并茂地述说起自己&从未见过面&的爷爷的感人故事,&到现在爷爷已经牺牲了70多年,但他却一直活在我们这个家庭里。&
  这时,坐在旁边的杨靖宇烈士的儿媳妇,现年87岁高龄的方绣云老人指着桌子上红布包裹着的一段桦树皮说:&这块树皮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她爸爸(指马继先的父亲、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在世的时候,逢年过节总会拿出来教育家人,后来是我拿出来给家人讲公公的感人故事,以后这个任务要交给孩子们了,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老人的声音不大,言语中却满是坚定。
  为革命两度改名
  说起杨靖宇,大家都知道他是鼎鼎有名的抗日民族英雄,然而说起马尚德、张贯一,知之者却甚少,其实他们是同一个人。
  1905年的2月26日,伴随着清王朝的风雨飘摇,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户马姓农民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马尚德。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打小就调皮捣蛋&的男孩日后会成为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
  &从小就很倔,认准的事儿,谁说也不中。&杨靖宇的大孙女马继先现已经退休在家,关于爷爷的故事,她已经能&倒背如流&,5岁的时候,杨靖宇父亲病逝,孤儿寡母的艰难日子,反而让杨靖宇格外要强与上进。
  &性子里满是正义感&的杨靖宇在1919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年仅14岁的杨靖宇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
  1925年,他在开封(当时是河南省省会)街头演讲学生运动;1926年,他受党派遣回确山老家当农协会委员长;1927年,他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率领5万农民武装占领确山县城,打垮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这一年,杨靖宇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此时,他只有22岁。
  1928年4月,正受警察通缉和搜捕的杨靖宇偷偷回家,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儿子不孝,让您吃苦受累了&&&当妻子抱出刚刚出生5天的女儿让杨靖宇给起名时,杨靖宇无比愧疚地看着妻子,&就叫小躲吧,躲藏的躲。&
  &我姑的名字就叫马躲,后来才改名为马锦云。&马继先回忆说,&我爷爷在我爸刚2岁、我姑出生才5天的那天离开了家。那时候谁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要干什么,我奶奶和老奶奶都不知道。&
  这一次远离家乡,谁也没有想到,竟是杨靖宇与家人的诀别。
  1929年8月,杨靖宇被派到抚顺任特别支部书记,化名张贯一。在抚顺,他因领导当地矿工罢工,曾两次被捕入狱,直到&&事变后才被组织营救出狱,历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杨靖宇的名字也是他后来打日本鬼子的时候改的,为了不连累家人,他在抚顺领导工人运动的时候,用过张贯一这个名字。&已近耄耋之年的方绣云,说起自己公公的事情,如数家珍。
  牺牲10年后家人方知
  1932年11月,杨靖宇被组织派往吉林组建武装部队进行抗日斗争。按照党的指示,杨靖宇结合当地实际,决定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史料记载,在组织&抗联&一事上,杨靖宇采取了写信、发传单、主动联系等手段。孙女马继先说,&爷爷是大高个,一米九多,顶天立地,令人信任。载入史册的是,16支不同的武装力量齐刷刷凝聚在了杨靖宇的游击队周围,共同围攻大兴川、八道河子、破坏吉海铁路&&&
  东北被日军视为征服我国的战略,但东北抗日联军队伍日益壮大,犹如一把尖刀插进敌人心脏。
  &抗联&牵制了数十万侵华日军,使之无法入关,成功配合和支援了全国抗战。因此日本人对杨靖宇&恨之入骨&,下决心一定要除掉这个&满洲治安之癌&。
  从1938年起,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动军警6万余人,&对于捕杀杨靖宇等须全力以赴&,强调&同时遇&抗联&和抗日山林队,专打&抗联&,不打山林队;若是同时遇到杨靖宇和其他&抗联&部队,专打杨靖宇,不打其他&抗联&。&
  &可以说,日本鬼子为了除掉我爷爷,打击&抗联&,真是啥招都用过。&马继先回忆说,&就在这样困难的境况下,他们还是继续坚持战斗,是民族的信仰、抗日的决心支撑着他们。&
  日,日军在吉林省蒙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围了孤身一人的杨靖宇,讨伐队劝他投降,他不予理睬,不停用手枪射击,讨伐队遂猛烈向他开火,杨靖宇壮烈牺牲,终年35岁。&爷爷牺牲后,日军还残忍地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说到这里,看着桌子上祖父被剖腹的照片,马继先数度哽咽,良久无语。
  &我18岁嫁到他们家来,根本就没见过公公,也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方绣云感慨地说,&解放后党组织找到我们,我们才知道公公在东北打鬼子,牺牲快10年了。&
  桦树皮成了传家宝
  杨靖宇壮烈牺牲后,日军用铡刀把他的头颅切下,并拍照片示众。最后他的头颅被送到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用药水浸泡在瓶子里藏匿起来。
  &公公牺牲后,举行过三次公葬,前两次不知道,最后一次我参加了。&方绣云告诉记者。
  据史料记载,在杨靖宇壮烈牺牲后,伪蒙江县政府曾于1940年3月在保安村北门外的山岗上搭建起祭祀灵棚,为杨靖宇主祭安葬。(安葬仪式按日本习俗,在木碑前横拉着两头细中间粗的草绳,上面挂着白色的纸条,焚香供酒,日本僧人礼拜念经。但当时不论在场或不在场的蒙江老百姓却是以此为祭台,默默地真心悼念抗日民族英雄。
  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后,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蒙江县建立了民主政府。新政府在1946年初召开了各界代表座谈会。会上,动员募捐为杨靖宇将军修墓,县政府作出将蒙江县改为靖宇县的决定。
  1948年,长春解放,被日伪军保存长达8年的杨靖宇烈士的头颅也终于被找到。1952年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决定在通化市修建靖宇墓。
  &1958年,我们去东北,当时看到公公的头颅,我丈夫当时都哭昏过去了。&方绣云回忆说,&那次公葬是将公公的头与遗骸合葬在一起,他牺牲十几年后,才能得以全身安葬,实在令人心痛。&
  此后的几十年里,方绣云和老伴马从云带着儿女们,曾多次去杨靖宇墓前祭拜,虽然每去一次,&都要难受好长时间&,但她认为&难受也要去,让后人们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
  1953年,是方绣云第一次和老伴马从云去东北,那一次他们辗转前往公公战斗过的很多地方,并特意带回来一段东北的桦树皮。
  &当时在那里,我和孩子他爸一起还特意尝尝那些草根、树皮的滋味。&方绣云回忆说,&实在是难以下咽,可公公就是靠吃这个打日本、干革命。&
  而这段桦树皮也成了马家的传家宝。
  &打我记事起,每当逢年过节,我父亲都拿树皮出来,给我们讲述爷爷当年的故事。&杨靖宇烈士的二孙女马继传回忆说,&父亲过世后,就是母亲拿出来讲,再后来母亲年纪大了,就是我们拿出来给孩子们讲。想着自己有这样一个英雄爷爷,一定不能给他脸上抹黑,也一定要将他的革命精神告诉后辈,让他们继承先人遗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杨靖宇将军的唯一&遗产&
  日,杨靖宇将军在与日军的战斗中英勇献身后,现场留下的遗物有一身破衣、3支手枪、230发子弹、钢笔、怀表、指南针和现金6660元。
  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并没有给自己家人留下任何遗产、遗书或遗言。1942年,杨靖宇的妻子在老家病逝,临终前曾拉着儿子马从云、女儿马锦云的手说:&好好藏着你爹的照片,将来等红军打回来了,拿着这张照片找你爹去。&而这张照片是这位抗日民族英雄留给这个家庭唯一的&遗产&。
  记者手记
  &红色家书&报道是在传承历史
  《法制周报》记者 赵雪浩
  回想做&情系红色家书&系列报道这3个多月以来,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一份对历史的尊重。
  &你们是在做一件对革命烈士和民族都有益的好事。&我清楚记得,这是5月26日,远在新西兰的邓邦镇通过越洋电话给我说的一句话,他是革命烈士邓中夏的侄子。5月24日,《法制周报》在16版刊登了《邓中夏:仕宦之家走出的革命者》,这是&情系红色家书&系列报道之三。邓邦镇的赞誉之词,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
  其实在这之前,&红色家书&系列已经推出了、夏明翰的故事,也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特别是本报刊发《夏明翰女儿口述一家五烈士红色故事》后,引来不少同行关注,《北京青年报》、山东卫视《天下》栏目、凤凰卫视《走读大中华》栏目都纷纷赞扬这篇报道&有血有肉、饱含深情&。夏明翰女儿、85岁高龄的夏芸老人通过儿子告诉记者:&这是近年来,我看过的有关我父亲报道的最感人的一篇。&
  而对于我来说,采访夏芸,印象最为深刻。
  在江西九江,我特意买了鲜花,带上家乡人的问候,来到了夏芸老人的家。
  已经85岁高龄的夏老,因为年前跌跤一直卧床不起,但听说是家乡媒体来采访,十分热情,要保姆将床摇起,半躺着和记者叙话。
  我明显能感到她的吃力,她有时候会想很久,并不断重复,并多次叮嘱我&对照史料,别出错了&,那种认真让敬佩油然而生。
  &我年纪大了,时间不多了,能多一次机会向媒体说说我们一家五烈士的故事,是我的责任。&采访临近结束的时候,老人拉住记者的手,一再嘱咐,&我们后人没什么,烈士们不容易,要好好记住,别忘了他们。&
  在采访女儿左太北的时候,老人家总是讲着讲着就哽咽起来,采访不得不几次中断。我能切身的体会到,他们作为一个烈士之后,所承担的压力、肩负的责任和被寄托的希望。
  &不能给烈士脸上抹黑。&这是众多烈士后代最为一致的想法。
  事实上,很多烈士亲属都在这样默默践行着。他们都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左权的女儿叫上记者一起去菜市场买菜,黄公略将军的外孙女在一家普通的民营企业打工,而杨靖宇的儿媳与两女一儿挤住在普通的三居室里&&
  这一切都让我感动,感动他们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感动他们平凡的生活,他们没有以烈士后人自居,没有&给烈士脸上抹黑&。
  当一切见面的场景、谈话的内容、追忆的历史成为文字时,读者们的评价才是最好的脚注。
  &为纪念我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法制周报》推出&情系红色家书&系列报道。透过一封封红色家书,读者品出了蕴含其中的希望、乐观、坚强、艰苦奋斗、迎难而上&&&这是5月30日,湖南省委宣传部第63期《阅评简报》给予我们这个系列报道的鼓励。
  &《情系红色家书》的策划报道做得很好,篇篇都是自采的,而且每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也很震荡人心。这期的《女儿追忆&向蔡同盟&铁骨柔情》也是相当的感人。&这是6月8日,来自长沙市开福区的读者刘毅对我们报道的评价。
  看到这些,作为该系列报道的记者,感到自己是在完成一项历史使命,无比自豪。
关键词: 我军 10年 知道 杨靖宇
  据报道,娱乐圈表面的光鲜靓丽,让很多人都非常向往,希望能够踏进娱乐圈,可是娱箭在弦上与承德的战斗故事和战斗英雄
&&&&&&&&&&&&&&&&&&&&&&&&&&&&
《箭在弦上》表现了发生在承德的一段离奇的抗日故事。徐一航姊妹、荣石兄妹、张宏光、吕良彪父子等成为承德的“抗日英雄”。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部署了全面进攻热河的计划。《箭在弦上》剧中,徐一航大婚这一天,荣石识破日寇欲趁徐家举行婚礼之机血洗徐家的阴谋,不料他的消息被徐家内奸拦下,日寇得逞。徐家被灭门,只有徐一航和妹妹徐二航依靠祖传的神箭突出了重围。二弟徐锦川急忙回国。姐弟三人从为家族复仇,走上了为民族而战的之路。一味莽撞、执着的复仇让徐一航屡次陷入困境,幸运的是她总是能得到称霸承德一方的荣家大少爷——荣石明里暗里的帮助。荣石屡次帮助一航,两人逐渐相知,待二人终于放下一切表白时,一航的未婚夫赵华死而复生……
在一次行动中,徐氏兄妹遭伏击,徐锦川和徐一航被捕,幸而被共产党员卧底所救,姐弟三人参加了抗日同盟军,以神箭对抗日军,完成了一次次别人无法完成的任务。国民政府消极抗日,派中央军前来围剿抗日同盟军,抗日同盟军被迫宣告解散。姐弟三人短暂失去了斗争的方向,但是不久之后,他们又杀回了承德,继续以他们的方式,不屈不挠地和日寇周旋,演绎出了一系列爱恨情仇。
&&&&&&&&&&&&
险象环生,引人入胜,神乎其神,欲罢不能。
&尤其是张宏光、吕良彪父子的传奇故事居然和我的家乡梅河口关联。我更是兴致盎然。
笔者好奇,每次看完大戏,都有核实一番。这次更是失望至极。
查无实据,无法认定,现在找出了承德的一些历史故事在这里供分享。
历史上的承德斗争情况
承德人民早期抗日斗争从1933年3月热河抗战失败开始到1937年7月全面抗战暴发。这一阶段的承德抗日斗争应该说主要是由中国共产党组织、指导、影响或发动的。早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并进而企图染指热河的时候,总部设在滦平县金沟屯的中共内蒙特委(管辖热、察、绥三个特区)就积极组织蒙汉民众参加抗日斗争。1932年“九·一八”事变一周年的时候,中共内蒙特委在围场县召开紧急会议,发表《为纪念“九·一八”反对帝国主义进攻热河告蒙汉劳苦民众书》,痛斥“国际帝国主义是一群瓜分中国的恶魔”,号召蒙汉族平民大众:“团结起来,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热河而斗争。”①还提出了组织工人义勇军,扩大民族革命战争等正确主张。12月,中共内蒙特委将其工作中心转移到组织义勇军抗日斗争方面来,成立“蒙汉抗日同盟军军事委员会”,下辖5路军,分别开赴热河的朝阳、建平等抗日前线,同日本侵略军展开英勇斗争。同时,热河的党组织还积极参加到其他义勇军中起领导作用,扩大了共产党在义勇军中的影响,促进了义勇军运动的发展。
热河抗战失败后,揭竿而起的是中华民众抗日救国军。它于日成立,是自发的抗日群众武装组织,总司令李玉麟。1933年4月,正当国民党军队在日军追击下,失地数百里纷纷往察哈尔溃败的时候,中华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一司令黄守忠,率一支2400余人的骑兵队伍,由丰宁大滩出发,挥师东进,连克半截塔、郭家屯等重镇,挺进300余里,毙日军26名,俘伪军300余名,缴获枪炮马匹甚多。13日,收复围场县城,毙敌200余名,救国军也伤亡百余名。并前进到广义城、庙宫一带阻击增援敌军,激战四昼夜,毁坏敌人坦克1辆。继而收复隆化县之唐三营、蓝旗等地。在唐三营战斗中又击落敌机1架。抗日军“深得民众伙会援助,遍地邀击,阻击援军不敢前进”。后来,这支队伍终因得不到国民党政府支援,弹尽粮绝,不得不退回察北。
在承德人民早期抗日斗争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对日伪打击最重的是抗日民族英雄孙永勤创建并领导的抗日救国军。孙永勤是兴隆县黄花川孙杖子村人,他领导的这支农民抗日武装初创于1933年12月,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众多的辽西义勇军严重受挫,热河沦陷,长城抗战失败之后,中华民族面临更大危难的历史关头,由农民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号召和影响下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支抗日队伍高峰期发展到5000多人,在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统治的恶劣环境中,浴血奋战一年半,与日伪军作战200余次,袭击、破坏日伪军据点上百座次,毙、伤、俘日伪军警数千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国内外产成了广泛的影响。虽然孙永勤领导军民顽强的进行抗日斗争,但在1万多日伪军的围攻下,1700多民众官兵大多战死在遵化县的茅山沟。
孙永勤创建并领导的抗日救国军虽然失败了,但却表现了承德人民誓死不做亡国奴的英勇气概,在长城内外播下了抗日的火种,激励了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决心。可以说,孙永勤及其领导的抗日救国军,在中国抗日战争这一特定时期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对孙永勤及其领导的农民抗日武装曾给予高度评价。日,中共中央与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在其联名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列举了11名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其中就有孙永勤这个光辉的名字。并指出他们的精神“都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都证明我民族抗日救国的必然胜利。”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承德地区沦为敌人的后方。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冀热边特委深入敌后,连续发动并领导了三次小型游击战争。这三次小型游击战争,虽然规模不大,没能从根本上动摇敌伪的统治基础,但也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它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锻炼了军事骨干,积累了斗争经验,是冀热边人民武装抗日大起义的先导。
9.18后,日军长驱直入占领沈阳,震惊中国,全国上下呼吁停止内战,枪口对外。
  驻扎在山西阳泉、辽县、沁县一带的国民党第29军也怒吼起来。
  29军由原冯玉祥的西北军改编而成,虽然不是蒋氏嫡系,装备极差,但纪律严明,且习武成风,有很强的战斗力。
  国难当头,军长宋哲元向全军提出“枪口不对内”,以“明耻教战”教育官兵,号召随时准备杀倭立功。
  鉴于敌我装备力量悬殊,在高级将领会议上决定建立大刀队。山西不缺铁,人手一刀没问题,再聘请河北武术名师李尧臣担任武术教官,李根据军队实战特点,创编了一套适用于近身肉搏的“无极刀法”,能劈能刺,简单,易学,实用。
  副军长佟麟阁亲自下军队视察示范,很快,全军的白刃战技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1933年,日寇进犯热河,守军汤玉麟连失承德等地,29军奉命北上御敌。刚到长城指定阵地,汤玉麟又失喜峰口,情况危急!
  29军迅速出击,与敌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日寇见不能取胜竟动用飞机大炮对双方战斗人员狂轰滥炸……。
  29军改变战术,持大刀夜袭敌营,一阵砍杀,大获全胜,斩首日炮兵大佐,夺回喜峰口。29军初显神威!
  这是9.18以来日军首次遭到重创,日本朝野惊叹为明治建军以来的奇耻大辱。
  37年“七七事变”。29军在卢沟桥打响了8年抗战第一枪。大刀队又屡建奇功,试举一例:守在宛平城楼上的某连长眼见卢沟桥西岸的守军在与进犯的日军浴血肉搏中全部阵亡,大怒,不等上级指令便急令一排前去为弟兄们报仇。
  早就憋着满腔怒火的一排将士放下步枪子弹,仅携手榴弹与大刀扑入敌群,刀光血影,声震四野,全歼敌人。其中19岁士兵陈永一人就砍杀13个鬼子,并活捉一个魂飞魄散跪地求饶的俘虏。
  消息传开,举国振奋,热血青年纷纷要求参军杀敌。正在上海进行抗日活动的著名作曲家麦新被29军的事迹深深鼓舞,力作不朽战歌《大刀进行曲》,副标题是: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
&&&&&&&&&&&&&&&&&&&&&&&
&&&&&&&&&&&&&&&&&&&&&&&&&&&&&&&&&&&&&&&&&&&&&
&&&&&&&&&&&&&&&&&&&&&&&&&&&&&&&&&&&&&&&&&&
二十九军大刀队
  《大刀进行曲》的原词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8月,这首歌在上海浦东大厦首演,麦新亲自指挥。现场群情激奋,很快就在全国传唱开来,直至今日,直至将来。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在承德这片热土上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许多先烈为承德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涌现出孙永勤、包森、董存瑞、郅顺义等优秀的典型。解放后,在承德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子弟兵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无论是在生产劳动的现场,还是抗洪救灾的前线,无论是山区还是城镇,只要是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就能见到人民子弟兵矫健的身影。有人说,人民子弟兵是平凡的,是啊,他们在每一件平凡的工作中都注入了伟大的理想。伟大与平凡,理想与现实,就这样,凝聚在一个焦点上——  
民族英雄——孙永勤  1930年代初期,在河北蜿蜒跌宕的长城北侧,有一位与杨靖宇、赵尚志将军同时期举起抗日大旗,为中国人民做出了同样贡献与牺牲的燕赵英烈,他就是孙永勤将军。  孙永勤,1893年出生于河北承德县孙杖子一个富裕农民家庭。  
日,在日军占领东北全境、热河省大部,国民党长城抗战失败,军队撤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南方艰难地反围剿之际,孙永勤率领十六名农民,正式宣告成立民众军。在长城以北的深山大川里与日伪展开了殊死斗争。  1933年12月至1935年5月的一年半时间内,共攻克日伪据点一百多次,毙伤、俘虏日军、伪军一万五千多人,不仅沉重打击了日本关东军的气焰,牵制了日军对平津的用兵,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活动地域内广大人民抗日救国的决心。  1935年5月初,在日本关东军的疯狂围堵下,腿部负伤的孙永勤为解决部队军需给养问题被迫带队入关。5月17日,孙永勤接受了中国共产党人
“华北抗日第一军军长”的委任。这期间,日军和国民党动用飞机、大炮对救国军阵地进行轰击。5月24日,孙永勤被日军飞机子弹击中,壮烈牺牲。救国军官兵除部分突围外,其余全部殉国。  千里击强虏——包森  包森,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三合乡义龙赵家村一户农民家庭,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小名亥娃。包森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块根据地中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冀东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智擒日本裕仁天皇的表弟赤本大佐则令包森更具传奇色彩,他也因此成为日本天皇钦点的“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中国将领。  
1939年以来,日军对冀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为保存实力,包森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老百姓家里。当时,派到遵化执行特殊任务的宪兵队长是赤本,他想找到包森劝其投降。刚刚俘获的八路军战士王振西将赤本诱到遵化东北的孟子院村附近,在村口化妆埋伏的六七个侦察员立即将枪口对准了赤本,这位天皇的表弟还未回过神来,便成了八路军的俘虏。  
1941年7月,冈村宁次出任日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在接连对冀东进行了三次“扫荡”后,因兵力不足,改调四万五千伪治安军来控制冀东。面对治安军的猖狂行动,11月26日包森率领13团一部发动了冀东第一个攻坚战———东双城子攻坚战,全歼敌一营。之后,他又以铺天火龙之势在刘备寨、梁子河等重创来敌。此战俘敌八百余人,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
  日,包森部队与敌人在遵化野瓠山遭遇时,不幸被埋伏在附近的敌狙击手击中,壮烈牺牲,时年31岁。
&&&&&&&&&&&&
&&&&&&&&&&&&&&&&&&&&&&&&&&&&&&&&&&&&&&&&&&&
永远的丰碑——董存瑞  
在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日出生于察哈尔省(今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春,董存瑞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7月参加了八路军。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
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
&&&&&&&&&&&&&&&&&&&&&&&&
&&&&&&&&&&&&&&&&&&&&&&&&&&&&&&&&&&
全国战斗英雄——郅顺义  
郅顺义,出生于河北丰宁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解放战争中,他历任战士、爆破组长、班长等职。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他掩护董存瑞完成爆破任务,立大功一次。  1948年5月,我军攻打隆化。郅顺义率突击组随爆破组攻击前进,掩护爆破,连续炸毁敌人4座炮楼、5座碉堡后,又独自一人掩护董存瑞冲到敌桥堡下,目睹了英雄舍身炸碉堡的最后壮举。  董存瑞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地激励了郅顺义。他英勇作战,先后立过12次战功,荣获“毛泽东奖章”、“勇敢奖章”、“艰苦奋斗奖章”、“模范奖章”等。1950年出席全国英模代表会议,被授予“全国特等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最突出的是在解放昌黎中立下的战功。  1948年9月,郅顺义所在部队担负攻克昌黎、切断北宁线、阻敌增援锦州的任务。晚9时,战斗打响,郅顺义带领3名战士穿过敌火力封锁线,到达炮楼下,连续进行了爆破,炸毁了中心炮楼,保障了连队攻占火车站。共俘敌148人,缴获长短枪百余支。
&&&&&&&&&&&&&&&&
  &&&&&&&&&&&&&&&&&&&&&&&&&&&&&&&
现代花木兰——郭俊卿  
郭俊卿,曾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的光荣称号,并发给模范奖章、勇敢奖章和毛泽东奖章各1枚。
  这位巾帼英雄,1930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子镇北店村一个农民家庭。1945年8月女扮男装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班长、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师司令部政治指导员。
  1945年至1950年,郭俊卿驰骋疆场,屡建战功。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日,郭俊卿同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的英雄们一起,在北京怀仁堂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1948年5月,我四野所属部队在冀热辽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势。这时的郭俊卿所在的突击队同六班一起承担了攻占平泉县城左两道山梁的重大任务。郭俊卿在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胜利完成任务。  &&日,郭俊卿因病逝世,终年53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斗英雄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