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获得的强化叫什么强化

分类/强化理论
斯金纳箱斯金纳区分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 positive reinforcement,又称积极强化)和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 又称消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 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学习理论/强化理论
理论内容开始斯金纳也只将强化理论用于训练动物,如训练军犬和马戏团的动物。以后,斯金纳又将强化理论进一步发展,并用于人的学习上。他强调在学习中应遵循小步子和及时反馈的原则,将大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循序渐进;他还将编好的教学程序放在机器里对人进行教学,发明了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当一个操作发生之后,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时,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概率)就增加。这里所增加的不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为操作不需要特定的激发性刺激),而是使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性增强,即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强了。他认为在学习中,练习虽然是重要的,但关键的变量却是强化。练习本身并不提高速率,它只是为进一步强化提供机会。不过,他对强化的解释与巴甫洛夫的解释不同。他认为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这可叫做条件的、二级的、后继的或派生的强化物。这后继的强化物可以在它同反应重复联合而无原始的、一级的强化物时归于消失。他认为,后继强化物容易发生泛化,后继强化物同原始的强化物发生联合时,就可以引起种种不同的活动。例如金钱可以使各种行为起到强化的作用。在斯金纳看来,教育就是塑造行为,成功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强化过程的技术。他说:"只要我们安排好一种被称为强化的特殊形式的后果,我们的技术就会容许我们几乎随意地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强化理论B.F.斯金纳在《语言行为》一书中以对动物进行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为基础,认为儿童获得言语主要靠后天学习,也与学习其它行为一样,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来实现的。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筑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连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如婴儿在咿呀学语时,父母或其他人总是高兴地对着他们咿呀作答,就强化了他们的言语行为;当婴儿发出接近成人的语音时,成人又会对这些发音强化,使这些声音逐渐在儿童发声中占优势,于是婴儿就逐渐从没有含义的咿呀学语过渡到富有意义的言语。E.L.桑代克把这种学习称为“咿呀学语侥幸成功”。强化论者莫勒(O.H.Mowrer)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强化的模式来学习语言的。儿童模仿成人的发声常常与需要得到满足和愉快相联系,模仿就得到强化。强化理论还认为,儿童掌握语言结构是按照刺激-反应的公式产生的行为。儿童可通过一类言语反应的类化建立起某种语言结构与言语反应类别之间的联系。如一个孩子习得了"宝宝的鞋"、"宝宝的糖"、"宝宝的枪"这类反应后,他就理解了并能使用"宝宝的--"这种语言结构,以后能把新词填入已习得的这个语言结构中去。强化物体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率下降,则是惩罚。强化又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强化还可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两类。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包括社会强化(社会接纳、微笑)、信物(钱、级别、奖品等)和活动(自由地玩、听音乐、旅游等)。如金钱,对婴儿它不是强化物,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糖时,它就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效果。再如分数,也是在受到教师的注意后才具有强化性质的。在强化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原则——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如“你吃完这些青菜,就可以去玩。”如果一个儿童喜爱做航空模型而不喜欢阅读,可以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之后去做模型,等等。强化程式强化的程式是指反应在什么时候或多频繁地受到强化。每一种不同的程式都产生相应的反应模式。连续程式的强化在教新反应时最为有效。间隔式强化又称部分强化,它比起连续程式具有较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定时距式由于有一个时间差,随之以较低的反应率,但在时间间隔的未了反应率上升,出现一种扇贝效应(见图)。学生在期终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就证明了这一点。定比率式对稳定的反应率比较有益,而变比率式则对维持稳定和高反应率最为有效。在实际教育中,不想要的行为常常不明智地受到了强化。一个教师可能正在作间隔式的强化,一次侥幸就会使学生永远记住这个行为,学生认识到如果他们一直恳求教师,教师就会最终答应他们的要求。程式原则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即时反馈有两个作用:首先是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其次它增加了反馈的信息价值。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强化不希望的行为。程序教学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当主体学习时反应速率就增强,不学习时反应速率则下降。因此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的变化。在他看来,学习是一门科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则是一门艺术,是把学生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的艺术,是安排可能强化的事件来促进学习,教师起着监督者或中间人的作用。斯金纳激烈抨击传统的班级教学,指责它效率低下,质量不高。他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对教学进行改革,设计了一套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方案。教学机器是一种外形像小盒子的装置,盒内装有精密的电子和机械仪器。它的构造包括输入、输出、贮存和控制四个部分。教学材料分解成由按循序渐进原则有机地相互联系的几百甚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每一个步子就是一个框面,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框面的问题,就能开始下一个框面的学习。如果答错了,用正确答案纠正后再过渡到下一个框面。框面的左侧标出前一框面的答案,成为对该框面问题的提示。一个程序学完了,再学下一个程序。斯金纳认为课堂上采用教学机器,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较有许多优点。第一,教学机器能即时强化正确答案,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动力。而在班级教学中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时间很长,因而强化效果大大削弱。第二,传统的教学主要借助厌恶的刺激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学习是为了不得低分,不被教师、同学、家长羞辱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机器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力求获得正确答案的愿望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第三,采用教学机器,一个教师能同时监督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第四,教学机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循序渐进地学习(即使一度离校的学生也能在返校后以他辍学时的水平为起点继续学习),这能使教材掌握得更牢固,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心。第五,采用教学机器,教师就可以按一个极复杂的整体把教学内容安排成一个连续的顺序,设计一系列强化列联。第六,教学机器可记录错误数量,从而为教师修改磁带提供依据,结果是提高了教学效果。第七,学习时手脑并用,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采用机器教学必须把教学内容编成程序输入机器,因此,机器教学就是程序教学,但程序教学不一定要用机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有五条。第一,积极反应。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小的步子。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第三,即时反馈。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第四,自定步调。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第五,最低的错误率。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程序的编制模式分直线式和分支式两种。斯金纳创造的是直线式程序,其基本模式是①→②→③→④……即学生学了第一步后作出回答,不管答案正确与否,机器接着呈现正确答案,然后进入下一步,依此类推,直到学完一个程序。随着对程序教学研究的深入,其他流派的心理学家对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原则提出了不同看法,并用不同方法编写程序教材,出现了由美国心理学家克劳德提出的分支式程序,也叫内在程序。克劳德认为,人的学习途径是多样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根本不可能编制一种能完全避免错误的程序。他把学习材料也分成小的单元,但步子比直线式大,学生学习一个逻辑单元后就进行多重选择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学习。如选择正确,可引入下单元的学习;如选择错误,则引入补充分支程序给予补充说明,纠正错误。斯金纳顺应时代潮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开辟了道路。程序教学问世以来对美国、西欧、日本有较大影响,被广泛用于英语、数学、统计、地理、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但它在策略上过于刻板,注重对教材的分析,把教材分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程序教学着重于灌输知识,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探讨,不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程序教学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程序学习一、制订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即事先决定你想完成的学习任务。你必须非常具体地制定出你的学习目标。这种目标能中止你顾此失彼的做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大大提高你的学习能力。计划内容一般分五个部分:l 、全学期学习的总目标和时间安排。2 、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在制定分科计划时要注意二点:( l )要重视基础学科的学习,例如中学生的语文和数学等。二因为学好基础学科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 2 )既要有重点,又不能偏科。学习要有重点指的是三个方面:一是主要学科(如中学生的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二是在某一学习阶段,主要学科中学得比较差的学科;三是某一学习阶段非主要学科学得较差的学科。防止偏科是因为各门功课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偏废了哪一门学科都必然影响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防偏科绝不是说要平均使用学习时间和精力,在总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应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主要的学科上,特别是用在主要学科中的薄弱学科上;另一方面也应抽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其它学科上;要从各学科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使各学科都能得到它应得到的学习时间和精力。3 、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需要系统自学的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往学过的课程中缺漏的部分;二是教材本身.可以不受老师教学进度的限制,提高自学;三是配合新教材学习的有关读物。这三方面的自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4 、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其它学习活动,以及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5 、坚持身体锻炼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制定方法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过程中,还要制定月计划和周计划。由于周计划最常用,现说明其制定方法:1 、统计非学习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总量(确定必不可少的时间)。· 如吃饭、睡觉、上课等时间;· 家务及其它活动(用于尽职责的)· 由于时间冲突,不再用于学习的时间。如周六、星期天晚上或还有其它一些时间,很有可能用于社会或娱乐活动,从自我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个步骤非常重要。你不心甘情愿让自已失败,因此,不要把这些时间安排学习,学习之外的活动诱惑力肯定会占上风。2、计划可用于学习的时间及其分配把计算出的学习时间分散到一周的每一天当中去,安排在适当的学习时间里,并列出一星期活动及学习时间表。在安排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确定一天之内哪段时间你的感觉最好,大脑最敏捷,用这段时间学习。· 要避免连续学习超过2 小时而无中断,安排半小时的休息时间。研究成果表明,人们采用工作---休息---工作的方式比工作---工作---工作的方式效率高。· 如果你想在一段时间内学习两个科目,请选用不同类型的科目,它们之间的不同会增加你的兴趣,并帮助你记住所学内容。· 努力做到课后马上安排复习,因为这段时间很特殊,你的思路仍然围绕在这个课目上,上课的内容对你还很清晰,解释和例子还记忆犹新。这是学习效果最佳的黄金时间,你必须抓紧这段时间学习和做作业,尤其是数学和理工科作业,公式和技巧很容易记住并易于应用,理解力和记忆力也能加强。3 、检查制作并运用下页自我督促表,并把这张表贴在墙上或夹在笔记本里,至少应保存三个星期,分析一周时间安排是否严格执行了计划。一周时间表的执行情况是否在第二、第三周有了注步。二、预习技巧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优良成绩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预习,上新课时就会仓促上阵,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老师讲,自己吞,平均用力,难以消化,以至于对接受新课丧失信心。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不懂,主要精力应集中解决哪几个问题上)。对新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自己弄不懂的问题,配合教师讲授,及时消化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预习方法· 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和难易程度,确定预习的内容和时间。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前一星期自学下星期要学的新课,也可以先初学一遍新教材,然后在上新课之前(一天或一星期)再自学一下即将(次日或下星期)要学习的内容。预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完成当天功课之后的自习时间内。· 课前自学要讲究质量,不要有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的思想,力争在老师讲课以前把教材基本或大部分弄懂。实践证明:这种指导思想可逐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反之,如果带有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的思想进行自学,就会失去自学信心,自学能力就不容易培养起来。· 反复阅读新教材,运用已学的知识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发掘新旧教材的联系,尽力弄懂新教材中的每一个新概念,找出重点和难点,掌握新课的基本内容,明确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题。· 将新教材中弄不懂的问题和词语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记号,使自己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为接受新知识作好思想准备。只有通过学生的大脑进行有效的独立思考,才能转化为学生本人的精神财富。· 不懂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包括运用参考资料)后,仍然得不到解决,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 结合课前预习,做些自选练习题,及时验证自学效果。还可以进行一些必要而又可能做到的某种实际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以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如利用课馀时间制作数学和物理的模拟模型、小实验,参观各科展览等,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手脑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效果和兴趣。· 新教材与学过的旧教材是连续的,新知识是建筑在对旧知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课前自学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有关的旧课弄懂。补习旧知识,可以结合某一个不懂的问题进行。如果旧知识的缺漏太多,也可以利用课馀时间,系统地补习。三、听课技巧听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基本技巧如下:· 带着新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在课前预习中弄不懂的问题与词语,有目的地认真听讲和做试验,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力争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当堂课理解。· 将自己通过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新教材的理解与老师讲解的内容相比较,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主观理解的错误。通过比较,如果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是一致的,甚至有的学生的理解比老师的看法还要深入一些,这时学生都会感到学习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如果学生的理解与老师的理解在某些方面不一致,或有时完全理解错了,这时就会促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分析错误的原因,自觉地求得问题的解决。学生将自己通过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新教材的理解与教师讲解的内容比较,就是师生的思想交流,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的过程。这一点认真做了,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积极发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不敢发问。这类学生多数是学习成绩中等和较差的。这样的学生一般拿不准问题,怕问题提错了或提得太简单了,引起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笑话。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即使问题提错了,经过老师的指点帮助,也知道错在哪里,并且印象深刻。如果有问题又不敢问,就不可能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问题闷在心中,长期得不到解决,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严重的知识缺陷。不敢提问是许多学生功课不好的重要原因。二是乱发问,这类学生多数是成绩差的。所谓乱发问,就是不经过自己独立思考随便发问。有的问题提得特别大,有的问题提得特别小,结果课文的哪一部分都说不懂。乱发问是学生在学习上不刻苦,不严格要求自己的一种表现,这种发问老师很难回答清楚,就是耐心作了回答,对于不肯开动脑筋的学生来讲,也是听不懂的。值得提倡的发问应该是,不仅准确地提出问题,而且能带分析性地向老师谈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且说明自己的哪一点或哪几点上还存在着问题。另外,课堂听讲时会出现下列问题:问题一:思想开小差。实验表明:大部分人愿意接受每分钟175 个字的说话速度。尽管这个速度比较适宜,但仍有空闲让你的思想开小差,因为人加工语言的生理能力比这个速度还要快。你喜欢这个速度是由于你能够听清楚说话,但这并不意味你理解这些话所代表的含义。因此,作为教师,要放慢速度,让学生完全理解。这就要求说话速度不超过100 字,并辅之以各种图表,当然,如果老师放慢速度,学生就更有机会思想开小差。可以应用下列办法来集中注意力:----选择一两项听课动机,这可以帮助你在课堂上集中思想,注意听有关内容,这一动机内容越具体越好。― 课前预习,找出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注意听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者提问请老师解释清楚。---- 要知道,你很快就会忘记听讲内容,因此你应对重要的部分作些记录,记录的过程也会提高你的兴趣,并提高听课效率。---- 眼睛注视老师,这样做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并使你从教师的眼神中得到很多东西。问题二:挑剔听讲。你个人对教师的一些看法会妨碍你学习。对自己喜欢的教师会通盘接受,这似乎很轻松,但从理智上来说是错误。对你喜欢的教师,听课时也要有鉴别能力,反过来你不喜欢的教师也讲正确和重要的学习内容同样应该认真听讲。弥补办法:努力做到不事先判断一位教师。不管是谁上课,你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来提出疑问。当然,你可以毫无主见地接受和反对一些你不理解或与你不一致的观点,但这样做就失去了上课的意义。问题三:分心。在以下场合,你常分心:① 坐在课堂的后排,容易分心去做小动作、讲费话,向前面的同学扮鬼脸;② 靠窗坐。弥补办法:自己想一些措施。你应该选择哪一个座位为好呢?可以试试坐在教室的中间靠前。四、课后及时复习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复习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理解能力确定。按下面的方法进行课后复习:· 反复阅读教材,反复独立思考,多方查阅参考教材和请教老师与同学,使通过课堂教学仍然弄不懂的问题尽可能得到解决,达到完全理解教材的目的,以便用所学的新知识,准确地指导独立作业。· 抓住新教材的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所作笔记,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弄懂新课中的每一个基本概念,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在复习过程中,对一些重要而又需要记住的基础知识、基本事实,应尽可能通过理解加以记忆。经常与学习新知识结合起来,反复复习有关的旧知识,是系统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一边复习,一边将自己的复习成果写在复习笔记本上。勤动脑和勤动手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五、独立作业强化理论独立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使知识具体化的过程。掌握原则· 解答每一个问题和做每一项实验,都应该是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结果。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才能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些学生自己不动脑做作业,照抄别人的;有的学生做实验时自己不动手,怕拿错了仪器或配错了药品出笑话,只在一旁观看,等成绩好的同学做完实验,就把实验结果或报告照抄一遍,这样都不好。学习成绩愈差的学生,越要勤于动脑和动手,在动脑和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时间有限的条件下,不是练习题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应该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做,那样做一题,就等于做了很多类似的题,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种办法既可以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提高单位时间的练习质量。按照教学进度,在不影响正常学习任务的条件下,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选一些难度较大的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做,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技能。对于难题,要反复阅读教材(包括与解题有联系的旧教材)和听课笔记,认真钻研参考资料,加深对难题的理解,促成问题的解决。经过独立思考后,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与老师和同学开展问题讨论,是打开思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基本评价/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的贡献1、为预知与控制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操作性的角度。斯金纳之前的心理学理论皆关注于心理现象的内在方面,将心理现象看做一个“暗箱”,都认为心理现象是不可预知或难以预知的;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描述了行为的可操纵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预测和控制有机体(从老鼠到人) 的能力。但强化理论试验本身屡次遭到当时与后人的置疑,即使其自己在最后也不得不承认:“新奇的成果, 第一是由于类似的意外, 并不是什么夸张的话, 近来重温五年来的研究结果, 发现许多是由于继电器和真空管的失误而碰到新的发现。”强化理论2、为社会及工作行为的培训、教育以及人类社会化因素的培养形成,提供了心理学理论上的依据。比如新加坡的社会治理效果、比如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人性格上的传承、印度种姓制度的顽固等等,都是强化理论在社会制度实践中的实证。3、强化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因为,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后果,而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将来是否重复发生。那么,与其对这种行为和后果的关系采取一种碰运气的态度,就不如加以分析和控制,使大家都知道应该有什么后果最好。这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而是使职工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因而,强化理论能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的改造上。强化理论的谬误强化理论将凡有结果的行为, 都归之于强化的作用, 即使找不出直接的强化作用, 也可以用间接的、二级的甚至更高级的、继发性的强化作用来解释,但即使如此其理论往往也难以尽然解释很多心理现象。特别是强化理论认为人们工作行为都是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奖惩措施而学习、训练与社会经验的结果,因而其也就难以解释以下问题:1、人们某些天生的行为能力,比如婴儿天生会吮吸母奶、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比如婴儿能通过自动和人动等去推理出动物和其它事物的区别)、在言语技能上超于其它动物的学习掌控能力、天生的美感追求等等近乎本能的行为都是怎么来的?2、人们为什么既会有一些对真理的坚持(比如布鲁诺对日心学说的坚持)、自我实现(比如司马迁作史记)、坚守信念(比如红军长征)、追求公正公平(比如很多舍家弃业的上访者)、对科学真理的探求研究(比如爱迪生对灯泡的研究过程)等等不计代价、百折不挠的行为?又会有一些赌博、吸毒、网瘾等等屡教不改的恶习?3、为什么有些人在某种状况下会有一些以抑止克服自我心理冲动为特征的、计较得失的、非习惯性的,甚至违背其日常性格行为特点的纯理智性的行为?而相反另有一些人会有一些不计利害得失的、具有性格色彩的非理智性行为?在我们肯定了理智行为和非理智行为这两种相互矛盾状况不可能都是强化的结果前提下,那么到底理智性的行为和非理智性的行为那一个才是强化的结果呢?强化理论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忽略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如果我们不加批判地将其奉为真理,那就等于承认“守株待兔”精神的正确性,将某些偶然性当做必然性来对待;否定“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训诫,将磨难不是当做财富而是作为负担来看。而实践也表明:强化理论对某些简单的操作反应, 如在驯化动物、知识学习、儿童行为教育、弱智及在特定的条件下的行为矫正中, 可以得到相当的效果;当应用到常态的成年人行为干涉中, 当人们思维中的对成败因素的主观思维判断、预期期望意识、本能欲望倾向等占了上风时, 强化理论往往便无法适用了。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读与写(下旬)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4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46:03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化政治理论学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