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精灵宴会服装能和时装一起穿戴吗!

拒绝访问 | www.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ce9-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当前位置: >>
第二讲 服饰民俗1、服饰民俗概述 、 2、中国汉族服饰氏俗 、 3、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 4、外国服饰民俗 、 口 典型案例 口 本章小结 口 关键概念 口 课堂讨论题 口 复习思考题 口 实训题 口 自测题 教学目的: 通过认识服饰民俗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的:通过认识服饰民俗形成的主要因素,比较全面地了解中 外各国服饰民俗特点,掌握服饰民俗的流变以及文化内涵, 外各国服饰民俗特点,掌握服饰民俗的流变以及文化内涵,增强服饰的 鉴赏水平,塑造良好的服饰形象。 鉴赏水平,塑造良好的服饰形象。1 一、服饰民俗概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作为 精神文化,它又是人们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观念的结晶。服饰民俗是 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 化习惯。 1、服饰及构成 服饰是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 是装饰。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见下表: 服饰的种类类 衣着 型 内 容 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化纤、皮革制作的衣、袍、裤、裙、帽、 袜、鞋等 头发的装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装饰物如耳环、耳坠;颈部的装饰物如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项圈、项链;胸腰部装饰物如胸针、腰佩;手臂装饰物如臂钏、手镯、戒指; 脚部装饰物如脚铃等 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牙、束胸 、缠足、纹面、纹身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 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等 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种背兜、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各种扇、伞 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兜等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服饰民俗产生的解释,最早比较流行的是“遮羞布”的理论。它以现存原 始部落的人们,无论男女都用树叶或草或条带物遮蔽自身性器官为证。这在民俗学 中是没有根据的立论, 因为古老民俗对性的崇拜, 是对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原始信仰, 只有加强保护的动机,没有引起羞耻的可能。因此,服饰的保护作用才是第一的。 服饰由最初的遮身蔽体之物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大体 经历了下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时期服饰的特点是:服饰的 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差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 不同而形成。 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 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如游牧民族多穿宽大长袍,以便于骑马放牧,并保护腰 腿不受风寒。水乡渔民多穿短衣短裤,便于撒网捕鱼。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的 变化和社会等级的变化而变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在服饰上有所显示。 。2 黄色衣服是皇家的标志,紫色衣服是达官贵人的标志,灰色、蓝色衣服成了贫民百 姓的标志。 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 的变化。在社会观念、政治观念复杂化之后,服饰的功能也随之产生了某些变化, 遮体蔽身的实用性依然保持, 但服饰的样式、图案、 花纹则涵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 如礼仪伦常、求吉心理及民族自我意识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领域越来越扩大。但服饰的演变却走着相反的道 路,即愈来愈简单,愈来愈大方。在现代服饰上的等级身份界线和行业界限也在逐 渐削弱或消失。许多民族只在节日庆典才穿民族服装。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服饰在世世代代的民俗传承中形成了各种类型和品目,它们又形成了多姿多彩 的民俗风貌,影响这些服饰民俗风貌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见下表: 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 要 点 自古以来,男女性别在民俗上就有重要区别,不仅在信仰习俗中认为:男为天,属阳;女为地, 性别 属阴;就是在服饰上也有重要差别。以周代王室衣服为例,按阴阳之别,男女祭仪之差,把天 子之服定为九种,祭服六,常服三;王后之服定为六种,祭服三,常服三。 年龄 职业 地位 消费生活总是有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或晚年的差别,于是服饰也形成不同年 龄的类型。如男子二十性冠礼,要改服装,戴冠帽,与少年时代告别。 人们穿着衣服都要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便利为要求, 同时, 衣物的构成原料也往往与自 己的职业有一定关系。比如,猎户的猎装,既要方便狩猎,又常常是用猎物的毛皮制成。 人的服装本来不具备这种标志,但是,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阶级等级的分化,身份的尊 卑, 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 形成了不同地位、 等级的人穿戴也对应不同的特点。 穿着打扮经常受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从个人生活需要出发就有内、外衣等区分;从个人活 用途 动需要出发又有便服、常服与劳动服、礼服之分;从社会礼仪需要出发,还有冠、婚、寿、丧 及各种节日的专用礼服。 由民族传统及民族差别形成的装束上的特点, 是服饰的最鲜明的标志。 民族生活和文化传统形 民族 季节 质料 色彩 样式 工艺 成了各民族在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样式、花色都按本民族惯例形成。 不同地带气温产生不同的服饰,同时,春、夏、秋、冬四季所分单、夹、棉、皮四季衣服,也 各有类型,一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 这是和经济生产、 自然地理条件有关系的因素。 由原料的经济价值和质量派生出了服装质料的 差异以及由此而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差异。 色彩的服饰民俗有两种性质: 一种是色彩所标志的装饰美的性质; 另一种是色彩所标志的信仰 方面的性质。两者在民俗发展中往往是结合的。 在发展中根据人体各部位的活动便利及特点形成规格,又不断创新,发展至今。衣服样式的关 键部位在领、袖、襟、带上;衣服的规格在长短、宽窄、肥瘦上。 由编制、印染、绣嵌、裁缝等工艺技巧的传承所构成的服饰习俗。以上各要素融会在一起,在多少世纪中才形成了整个服饰的民俗,因此,服饰3 民俗是综合的,不能从某一项单一要素去考察它的特点。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服饰的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即质、形、饰、色、画。在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 变化主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而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 念的变化,服饰成为观念变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中国服饰为例所体 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崇宗敬祖, 儒家思想在我国各民族中占居重要地位。儒家重礼仪伦常,重视孝行。中国的 宗教信仰最突出的特点是祖先崇拜。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中有很突出的表现: 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 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 念。 (2)求吉心理 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 装饰是其中重要方面。比如,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来源于雄鸡鸣叫吓走恶魔的传 说,认为戴这种帽子可以避邪,缀饰帽上的大小银泡,则是头顶月亮星星的象征, 以示光明永在,幸福长存。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民族的自我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服饰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服饰是各民 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穿着同一 种服饰的人时时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并因此而强调同一民 族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服饰还十分敏感地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历史上实行明治维新的日本人和推 行洋务运动的我国清朝官吏之间关于服饰问题的一场争论,就很能说明问题。日本 明治维新之后,不仅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同时改穿西装。对此,推行洋务运动 的李鸿章很不以为然,他坚持穿清代朝服,其理论根据是“易其器而不易其道” 。 这场争论,实际表明了对于按受西方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比较 彻底的革新;一种是在维持旧体制旧观念基础上的修修补补。 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在历史上,某些重大的历史性变革, 也常常会引起服饰的相应变化。服饰中所包含的各种观念,往往交叉组合,多向延 伸。总括来说,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民族房屋 十分简陋,服饰却十分讲究,甚至不惜花费重金,用很长时间制作各种服饰了。现4 代人崇尚个性发展服饰的个性化是其主要的表现之一,服饰风格是一个人的文化素 养的体现。二、中国汉族服饰民俗中国汉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据有迹可寻的考古发现,迄今至少已有上万年的 悠久历史。在这一过程中,纺织技术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变更、外族服饰文化的冲 击,诱发或促进了服饰的演进与更新。 1、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 1933 年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遗址(距今约 18 000 年)中发现 了一枚长 82 毫米,直径为 3.1 一 3.3 毫米的骨针,后来又在我国贵州省的普定城 外山洞遗址发现了骨椎。同期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人工制作的装饰品,如白 色钻孔的小石珠,黄绿色的钻孔砾石,穿孔的兽牙、鱼骨,刻有沟槽的鱼骨,用鸵 鸟蛋皮及石墨制作的装饰物等等,这些发现表明,早在上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 经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创造了与采猎经济相适应的服饰文化。 进入农耕经济后,纺织业随之兴起,人类的服饰大为改观。考古学家在陕西西 安半坡遗址(距今约 6 300-6 800 年)中发现陶器底部有麻布的印纹,又在江苏 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 6 000 年左右)发现葛藤纤维纺织的葛布残片,浙江吴兴钱 山漾遗址(距今 4 700 年左右)发现迄今最早的苎麻布与以家蚕丝为原料的丝线、 丝带与绢片。这些发现向我们证实,我们的祖先进入了“耕而食”“织而衣” 的 、 时代。 《左传?定公十年》中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 , 夏,有旅章之美,谓之华” ,由此推想“华夏”的称呼是否昭示着我们的祖先就是 一个以衣带冠履华美而著称的民族呢? 进入阶级社会,商代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有关服饰的资料。从河南安阳出土的南 玉雕、石雕及陶塑人像上,我们可以看到商朝人的三种服饰:第一种,免冠,身着 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第二种,头戴平顶帽,身穿翻 领绣衣,腹前有兽头纹蔽膝(围裙)作装饰。据今人研究,商代后期的织造水平已 很高,但能够穿得起丝织绣衣的绝非普通平民,其社会地位不低。第三种,头戴尖 顶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衣襟)交领衣,下着裙裳,这与文献记载的古代上衣下 裳的服制相符。商朝男女均束发。 西周时期,贵族服饰承袭了商朝的上衣下裳,只是腰间的束带渐宽,衣身也出 现了宽博的式样。天津历史博物馆藏西周玉人宽衣大袖,腰束宽腰带,腹前垂斧形 的,可视为后来贵族宽衣博带的端倪。西周人的发式为牛角式的双笄。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服饰风格不同。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 ;楚 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 。但就整体而言,这一时期服饰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5 与胡服的出现。深衣是将原来不相连属的衣与裳连在一起,长至脚踝处,为当时诸 侯、大夫、士人平日闲居所穿的常服。当时妇女服装也多以深衣或曲裙绕缠深衣为 时尚。现藏历史博物馆的贵族妇女帛画,贵妇身穿琵琶袖(袖笼肥大、袖口缩敛) 云纹绣衣,衣体瘦长,底部宽大,腰束宽带,发髻后倾。胡服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 的服饰,他们常年在马背上生活,为适于骑马,多穿紧身窄袖的短衣、裤和皮靴。 春秋战国之际,北方游牧民族常南下中原骚扰,深受胡骑骚扰之苦,中原官兵身穿 长袍,甲胄笨重、结扎繁琐的装束又不便骑马,由此限制了中原骑兵的发展。出于 军事目的,赵武灵王率先引进胡服,提倡“胡服以习骑射” 。 西汉时,上下联体的长衣统称袍,成为贵族的主流,短衣与合裆裤多为劳动者 所穿。汉代服饰的另一变化是冠式,古制“士冠庶人巾” ,没有冠巾同戴的。巾在 西汉末发展成帽箍式的帻(古代的一种头巾) ,平顶的帻叫平上帻,隆起来像屋状 顶的,叫介帻。史传西汉末王莽专权,因为自己是秃头,先戴上包头的帻,帻上再 加冠(一说帻上加冠始于汉文帝多发) 。汉代一般妇女的发式多为椎髻,就是将头 发向后梳掠,在脑后挽一个发髻。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驻中原,胡服大规模向中国传统服饰渗透, 促进了两种服饰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国服饰的重大转变。由于当时中原地区的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为了本民族的强大,曾对本民族的 汉化付出极大努力。他强令鲜卑人改姓汉姓,改说汉话,改穿汉服。民族文化的融 合,往往是相互渗透,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孝文帝反对本民族人穿胡服,在 本民族内推行汉化时,胡服并没有消失,反而被中原服饰文化所吸收、接纳。北朝 的常服有长帽、短靴、合绔、袄子,袍、衫及冠冕等作为礼服保留下来。 唐代服饰吸收了胡服的某些特点,男子在日常生活中穿圆领袍、裹幞头,穿长 (靴或袜子的筒)靴。唐代妇女以半袖衫为时尚,衣袖口窄而裙裾曳(拖、拉、 牵引)地,披帛用轻薄的纱罗制成,是未出嫁女子的饰物。唐代妇女的发式名目繁 多,多插花钗或小梳子。 宋代服饰改唐袍的圆领为圆领内加衬,改小袖为大袖,衣身也较宽大。幞头成 了脱戴方便的展脚乌纱帽。宋代女装改唐代短衫长裙,在长裙外多加旋袄,头饰改 用花冠。宋代服饰较唐保守。 元代,蒙古贵族统治了中国。蒙古族男女均穿宽大长袍,用带子束腰。但女装 左衽,男装右衽。男子头戴笠子帽,贵族妇女必戴 T 形姑姑冠。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朝后,下令禁胡服,恢复唐代的衣冠服饰制度。为粉饰 太平,寓意“六合一统” ,出现了瓜皮帽,由六片罗帛制成。明代女装是上穿竖领、 大袖、对襟袄,下着长裙,以披云肩及比甲为时尚。云肩是绘或绣有花纹的披肩。6 流行假髻。 满族入关建立了清朝,强令汉族改穿满清装束,男装为长衫马褂并蓄长辫。妇 女穿旗 袍,外罩马甲,足蹬花盆鞋。发式有如意头、大拉翘等。 2、近现代汉族服饰的变化 1911 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我国的封建帝 王统 治。男子服饰上的变革首先是“剪辫子革命” ,其次是在长衫队列里,加进 了中西合壁的中山服。 女子服饰仍流行旗袍, 青年学生中流行短衣短裙。 建国以后, 中山装、西裤取代长衫,成为城市男装的主流,但在农村,对襟小褂仍是较普遍的 服装。50 年代后期,我国与苏联外交关系较好,称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受 苏联服饰的影响,女装中曾一度盛行大翻领、双拼扣的“列宁装”“布拉机” 即 , 连衣裙也受到城市妇女的青睐,成为流行不衰的夏季服装式样。文革期间,服饰单 一, 男女一般都穿军服或蓝灰黑服装, 是我国历史上服饰的大倒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接触增多,外来文化的浸透,对我国服饰文化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西装、夹克衫取代了五六十年代的中山装,高跟鞋也走遍全中国。当今服装 款式各色各样,尤其是女装,花样翻新,变化之快,是过去几十年未曾有的,它极 大地丰富了中国服饰文化。 总之, 从第一根骨针到今天的服饰文明, 中国服饰经过了近两万年的发展历程。 服饰 的改变总与传统继承性保持着某种联系,现在式样各异的服饰正是古今中外 服饰文化长期融汇的产物。 补充阅读资料: 补充阅读资料: 汉族服装的特点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 明特点。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 1、五种正色。在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 。不同朝代也各有 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 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2、神秘的中国术。服饰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等。 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享有盛誉。古代染织, 特别是丝织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世界上独有的。古代的染色技术也极为卓越和先进,不仅颜色种类 多,色泽艳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誉为神秘的“中国术” 。其方法大体可分为织花、印染、 刺绣、书花四大类。 3、由抽象到写实的衣服图案。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 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练、概括,7 抽象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明清时期,已 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 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资料来源 中国民俗网。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中华民族共有 56 个,其中少数民族 55 个。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兄弟 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下,形成了本民族的服饰民俗,具有浓厚的民族 特色和地方风格,使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1、东北少数民族服饰 (1)满族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的最具有特色的是旗袍。满族 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 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 花边,而且绣有花卉图案。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不仅留发、结辫,还挽 髻等。满族把深绎色看做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 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顶、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 花草等吉祥图案。 (2)朝鲜族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 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习惯戴 笠, 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 中老年人戴毡帽。 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 “七 色缎”作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 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 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不别具一格。 2、西北少数民族服饰 (1)蒙古族 蒙古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 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 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 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 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瑞、翡翠、珊瑚、 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族的男子,头顶都留有长辫,腰间挂小刀和火镰。已婚妇女梳两个长辫, 用黑布做两只辫套把辫子装在里面吊在胸前,辫套上绣有花纹图案或缀以银质圆牌8 首饰,蒙语叫“哈都尔” 。蒙古族妇女佩带的饰物,除了头饰、耳环、项链、手锡、 戒指以外,还有种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饰物,叫“哈布特格”“哈布特格” , 有时候被作为友谊、爱情的信物,送给朋友或恋人。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 扣的“裕拌”“裕拌”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 , 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 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此服装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 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 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帽上均绣有花纹图案。 (3)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男 子服装主要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多选用白布为原料制作而成。衬衣采用 套头式,青年男子还喜欢在衣领处绣有花纹图案,五颜六色,十分漂亮。妇女多穿 以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缝制的连衣裙,喜欢选用红、绿、淡蓝色。姑娘和少妇的 连衣裙,袖子绣花、下摆缝花边,十分艳丽。妇女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哈萨克 传统的手工艺术是颇具盛名的刺绣,手法有挑、贴、补、钩、刺等,各种美丽图案 处处可见,颜色五彩斑斓。 (4)回族 回族由于散居的原因,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 般是用白布制作,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已 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 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 的。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1)藏族 藏族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 (藏族地区出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可做床毯、衣服等)或哗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 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 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 ,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 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 皮袍以 “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 和 “嘎洛鞋” 。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 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2)傣族 傣族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 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 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9 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 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 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 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3)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 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颜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 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 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 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 或缀有乡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4)纳西族 纳西族过去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 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并用彩 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的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 花边。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 星披肩” ,缀以圆形花片。双肩各有一个大的,背上并列 7 个小的,分别象征日、 月、星辰,表示披星戴月勤劳不息,恶鬼不敢近前。 (5)彝族 彝族服饰款式繁多,一般男女上衣右开襟、紧身,袖口、领口、襟 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身披羊毛织成的斗篷“擦尔瓦” ,颜色多为黑色或羊毛本色。 下装男女有所不同,男子又有 3 种不同大小的裤脚,最大的达到 2 米,最小的仅能 包住脚颈。女子下装为“其长曳地”的百招裙,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布料连接起来 的,缝合处粘贴花边,绚丽多姿,十分漂亮。男子蓄发堆舍于头顶,再缠数丈长的 包头帕,把前面缠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的头帕外,做成勇武的“英雄结” ,左耳 戴缀有红丝线的红黄大耳珠,不留胡须。妇女包绣花头帕,喜戴耳坠、手铜、戒指、 领花等金银饰物。 (6)侗族 侗族男子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 3 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 布为 3 米长的亮布,两端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图形。盛装时戴“银帽” ,并 佩戴其他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 口状的“兜领” ;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 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 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 ,有粗 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7)苗族 苗族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 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10 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 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布依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 下着长裤, 也有穿长衫长裤, ( 8) 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 衣襟、袖口等处镶着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 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 女喜欢佩戴银质的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 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9)壮族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 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 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 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 丽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 花鞋,披戴绣花垫肩。 (10)瑶族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 10) 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裤子,扎头巾、 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 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 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 形、 “A”字形、 “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 达,服装均用自染的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 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11)京族 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男子一般穿及膝长衣,袒胸 11) 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 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衣袖仍 然很窄。妇女染黑齿、结“砧板舍”的习俗依然存在于少数妇女当中。京族最有特 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12)毛南族 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 12) 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 南族的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 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 “顶卡花” (花竹帽)是 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 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防雨防晒,美 丽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11 4 、中南少数民族服饰 (1)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过去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 滚二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 玉质饰物。土家族现在平日着装已没有民族特色,只有喜庆节日、隆重集会或边远 山村,才有传统民族服饰展示风采的机会。 (2)畲族 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 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 穿红色长衫。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番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 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 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蓝色和绿色 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 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 (3)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 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 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 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蓝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 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 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 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5 台湾服饰民俗 台湾的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 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 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 用黑布缠头, 经常戴藤盔或木盔。 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 胸前挂一块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横围一块腰布,冬天用一块方 布自左肩围裹其身,头戴木制八角头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饰物,如贝料、兽 牙、羽毛、兽皮、花卉、钱币、竹管等,全身上下被装点得五光十色。妇女刺绣享 有盛誉。[案例 案例] 案例 女子穿旗袍须注意什么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是中华民族中最具魅力的精华所在。做工考究、面料 高档的旗袍成为正式场合最隆重的选择。旗袍紧扣的高领,给人以含蓄、雅致的感 觉,紧贴的腰身特别是两边或一边的开衩,行走时下角轻微飘动,若闭若开,令人 有轻盈俏丽之感。再加上近年来的中西合璧,旗袍之美真是变化多端、美不胜收。12 遗憾的是生活中一些女性着旗袍,不但没有为自己增色反而糟踏了高贵典雅的 旗袍之美:上穿旗袍下穿旅游鞋;旗袍开衩处穿半截短袜;旗袍里面还穿着踏脚裤 外罩丝袜;上穿旗袍,下面着布鞋;穿旗袍却骑着自行车;穿着旗袍高跟鞋在风景 区游玩; 穿着旗袍翘二郎腿而且还来回乱晃; 穿着旗袍站着迎宾但含胸凸肚…?? ,诸 如此类都是了解着旗袍的礼仪知识的表现。请回答女子穿旗袍须注意什么? 【分析提示】 分析提示】 旗袍是集温柔、典雅、高贵、端庄于一身的服饰,不了解着旗袍的礼仪和不具 备一定的气质风度,就不如不穿旗袍。首先,穿旗袍者要有良好的站、坐、走姿, 行为端庄,动作优雅,腰身挺拔;其次,旗袍应与场合相符,一般是室内的宴会、 晚会、祝贺聚会等。着旗袍应下配肉色连裤袜、中或高跟皮鞋,手拿无带式小坤包, 化淡妆、必要时还应配上首饰。旗袍外应有大衣、风衣、斗篷之类的外套相匹配, 不直接穿在马路上招摇。最后,不宜穿旗袍上班、上下公交车或是骑自行车。若是 赴晚会穿上了旗袍, 最好是让男士到门口叫一部车直接上车。 旗袍是服饰中的贵族, 对气质、风韵有很苛刻的条件要求,酒店员工在穿着时一定要慎重。四、外国服饰民俗对外国服饰民俗的了解,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吸收外来精华的成分 而不流于媚俗,丰富中国的服饰艺术宝库。 1、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1)日本 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它源于中国的唐装,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和服 宽大舒适,端庄文雅,特别是女式和服,色彩和花纹浓淡分明,艳丽夺目,它既是 生活用品,又是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和服种类繁多,因性别、年龄及穿着场合 而异。20 岁的姑娘在成人节穿着名为“振袖”的和服;已婚和中年妇女在参加正式 仪式时穿的和服叫“留袖” ;中年男子参加正式仪式时穿的和服叫“纹衫” (带有家 徽的和服) 。在不同场合穿的和服也不同:探亲访友和出席婚礼、诞辰日、七五三 节、成人节、新房落成礼、新店开张典礼、授奖会等正式仪式时,一般穿访问式和 服。举行婚礼时,无论是新郎新娘还是宾客,既可穿西服也可穿和服。新郎和新娘 则要更换两种服装,即西装婚礼服和和服婚礼服。 葬礼用的和服通常分为正式丧服、准丧服和略式丧服三类,有男女之分,但均 为黑色。另外,穿和式丧服时与穿和式婚礼服时情形不同,着和服者手中不能持扇 子。 日本和服又有南北之分,北方一般用冷色较多,南方则多用暖色。由于和服穿 法复杂,穿在身上不便走路,又加上价格昂贵,不易保存,故已不受年青人的青睐。13 现在一般职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平时几乎全穿西装。银行、百货公司、铁路职工、 警察等都各有特定的制服。中、小学生也有自己学校的校服。 日本妇女在穿和服时,背后总系着一个方方正正的“带包” ,这是妇女和服特 有的一种装饰品,由一条宽腰带结扎而成。这种腰带一般用绢或丝绸织绣,考究的 还要用金银箔和金银线手绣而成,色彩鲜艳,价格昂贵。 (2)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男子,素有穿裙子的习惯,这种长至足踝的纱笼, 俗称“卡因” 。他们上身所穿的,俗称“巴汝” ,是种无领而宽大的上衣,很适应炎 热气候。马来西亚的女装,主要是纱巾、上衣和纱笼。纱巾多为鲜艳的单色,薄如 蝉翼,其长至胸。上衣长袖无领,十分宽,其长至臀,称“巴汝吉隆” 。纱笼多是 单色的,宽大而多有黄色图案,可垂至足。由于马来装过于宽大,多有不便,所以 现代的马来人在工作中多穿西服。 (3)泰国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9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几乎每个人的脖子上 都用项链花鼓挂着一个小佛像,因为人们认为戴着佛像可以纳吉消灾。各种小佛像 制作精细,一般用陶土制作,也有用金银等贵重金属铸造的。用于穿佛饰的项链是 金、银或其他金属的,也有人用一般细绳。小佛饰如经过著名寺院里的主持或高僧 抚摸和念过符咒、祝福过,自然显得格外珍贵,如果能得到出土的佛像饰,那更是 无价之宝。善男信女对佛饰是非常虔敬的。晨起夜寝时,都要把佛饰放在掌心中合 十祷告,祈求保佑平安。购买佛饰时不能说“购买”或“出售” ,只能说“求租” 或 “出租” ,因为对佛饰说买卖就是亵渎神明,也就失去了纳吉避灾的作用。 泰国妇女下装为筒裙,筒裙同纱笼一样,布的两边宽边缝合像一个圆筒状。穿 时,先把身子套进布筒里,然后用右手把布拉向右侧,左手按住腰右侧的布,右手 再把布拉回,折回左边,在左腰处相叠,随手塞进左腰处;也可以用同样的办法, 向相反的方向折叠穿用。 城市居民, 尤其是中上阶层的青年男女流行西方现代服饰, 男人通常穿西式长裤, 短袖上衣, 多数人只在节日或重要场合穿西装或钦定礼服 (高 领、三个口袋的丝料上衣) ;女士则穿筒裙。农村的居民,男人穿长裤和圆领短袖 上衣,劳动时随身带一条深色格子花纹粗布,用来搽汗或洗浴,俗称“水布” ,平 时系在腰上或松散地缠在头上。在农村,无论男女,在家时普遍穿拖鞋或赤脚。 (4)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人的纱笼是一种长 2.5 米、宽 1.5 米的圆筒裙, 印度尼西亚 男女均可穿用。穿时从头顶套人,拉至下身,双手各持纱笼的一端往前伸展,然后 对折,折起的边置向左端或右端均可,最后用一条窄布带系上。纱笼的图案,有的 用蜡染,有的用彩线、金银线织成。亚齐地区的妇女穿纱笼前,必须先穿黑绸长裤, 裤脚饰以金线,脚腕戴上系有小铃的金镯。纱笼从腰部到膝盖的长度约为全部长度 的 2/3,另 1/3 往里折,然后用左手将纱笼往前拉,使后面的右边部分紧贴身子,14 再把左边的纱笼往右折,系上腰带。纱笼还可作其他用处,睡眠时可当被单裹身, 冷时可围身御寒,天热时男子则把纱笼叠起,斜披于身上,以便轻松赶路,还可用 来围住下身到河里洗澡。 (5)印度 莎丽是目前流行最广的服装之一,莎丽只是指一块长方形的布料, 大约 5-6 米长,式样、色彩和质地多种多样,常常可以体现一个妇女的地位、种 姓以及来自于何处。莎丽不经裁剪,却适合任何身材,穿着方式也多不相同,以此 体现穿着者的地位、年龄、职业、地域和宗教信仰。比如说,大多数地区的妇女喜 欢将莎丽搭在左肩上,而来自波斯的帕西族以及一些拉贾斯坦、古吉拉特的妇女有 时则将莎丽搭在右肩上。 绰尼是指和莎丽等服装同时穿着的一件短紧身上衣。传统的绰尼是露背的,此 种式样在拉贾斯坦仍然非常普遍。 勒含卡是拉贾斯坦妇女的传统装束,指和绰尼同时穿着的一件皱韬长裙。穿着 绰尼和勒含卡时,后背小腹暴露,头部则披搭一块叫做杜帕塔的柔软长布。 莎尔瓦克米兹大概是印度目前最流行的装束,它最初流行于克什米尔,现在受 到全印度人,尤其是年轻妇女的喜爱,莎尔瓦是宽松的睡裤形状的长裤,克米兹是 穿在外面的长及膝盖的长袍。 印度人酷爱首饰,依印度人的观点,佩带首饰不光是出于爱美的需要,也是借 助金、银、珠宝所具有的特殊神力,给自己带来吉祥和幸福。他们常佩带界环、手 镯、戒指、脚铃等。2、美洲国家服饰民俗 2 (1)美国 美国人穿衣服比较随便些。美国人对衣服的面料、式样及裁剪等不 太考究,不追求衣服的美观。尤其是现在,马路上西装领带、衣冠楚楚的人已不多 见了。到了热天,男人们都是短袖衬衫,很少穿外衣。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 衣服的要求有三条:一要保暖;二要口袋多;三要耐脏。保暖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口袋多是为了能装上各种必需的随时要用的东西,而且可以分门别类,耐脏是为了 减少洗涤的次数,节约时间。美国现在流行的衣服都是根据这些要求设计制作的。 一种是紧身夹克衫,这种夹克衫的口袋多。另一种是“牛仔裤” ,这种裤子已经有 100 多年的历史了。1850 年, 有个名叫勒维?斯特劳斯的青年眼红别人到西部发财, 只身来到旧金山,开了家布店经营帐篷布,由于无人问津,他便把这些帐篷布做成 裤子,这种裤子档短紧身结实耐穿、深受淘金者的喜爱,人人争相抢购。后来有人 提议在裤腰和臀部装上铜钉和铁扣, 使裤子外观更美, 颇受顾客的青睐, 十分抢手。 在美国除了牛仔裤外, “牛仔靴”“背心式皮马甲”等牛仔服装都很流行。 、 美国人穿衣服也不是随便到无所谓的程度。美国人在一些十分正式的场合大都 是穿西服扎领带,因而西服作为美国人的常礼服是当之无愧的。富贵阶层及一些名15 人也十分讲究衣服的款式及面料,一些电影明星也很注意其衣着,他们的服饰往往 成为最新时装。两天穿同样的衣服会被耻笑。 (2)加拿大 加拿大男子的正式服装为西服,但平时很多人穿夹克衫,冬天男 子穿着式样较多,羽绒服、大衣更普遍。雪鞋、皮靴是加拿大人冬季必备的用品。 加拿大妇女的衣着比男子更为讲究,款式丰富、样式新颖,颜色多种多样。衣服趋 势是宽松方便,重款式,不重衣料。在加拿大,只有政府官员和公司的高级职员的 衣服通常是西服,比一般人讲究。青年学生的衣着最随便。妇女多戴项链、耳环、 手镯等饰物,男子也有不少人戴项链,目前也开始有不少男人扎耳孔、戴耳坠。 土著民族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过去都多穿毛皮衣服,现在仍然保留这种倾 向,但发展趋势已白人化,多穿羽绒服了。这主要是可供做衣服的皮毛来源减少的 缘故。另外,白人文化的影响也起了很大作用。 (3)巴西 巴西是世界上主要的移民国家之一,受外来影响很大。在巴西,衣 帽整洁、着装严肃的人得到认可,诚实而遵纪守法的人受到推崇。尽管巴西大多数 地区处于热带,温度较高,不需穿很多衣服,但巴西人很注意衣着:即使在酷暑, 人们也习惯着长衫长裤,街上很少见到穿短裤的人。在机关、学校工作的人,男士 们总是西装革履,穿戴整齐。与男士不同的是,巴西妇女着装倒是比较随便,一般 穿连衣裙或短裙子, 色彩搭配十分协调。 在各种色彩中, 巴西人忌讳紫色和棕黄色。 也许由于热的缘故,不少年轻姑娘的上衣很短,上衣与下装之间常露出一段腰身。 到商店购物,特别是到银行或珠宝店,人们都装束整齐,一般不穿牛仔服之类的服 装,这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在巴西的一些参观景点,甚至有关于衣着的硬性规 定:如参观总统府“高原宫” 、高等法院“正义宫”等,男士着长衫、长裤,女士 着裙方可入内。 巴西有些地方戴帽子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在拿坚斯城,从女人戴帽子的方式就 可以看 出她的婚姻状况:帽子偏向左边表示未婚,向右则反之,帽子偏向前额表 示她刚刚失去了亲人。 补充阅读资料 注重着装的巴西人有一次,几名美国记者去参加巴西“环球”财团老板举行的午餐会时,困未按通知规定的内容着装 而被拒之门外。在里约热内卢巴黎广场附近的战争博物馆也有着装的规定,穿海滩服装或穿塑料凉鞋者会 被逐出馆外。也许是巴西人特别爱干净的缘故,巴西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设有洗衣店。据说,巴西人每月 洗衣的花销要占去工资的 10%。在里约热内卢等城市,不少人同洗衣店签订洗衣合同,不管洗与不洗,每 隔一段时间都要交付一定的洗衣费。除洗衣店外,还有一些个体的洗衣婆到公寓或住宅揽活儿,价钱要比16 洗衣店便宜,而且免费为顾客钉钮扣儿、缝兜儿等。 资料来源 中日民俗网。3、欧洲国家服饰民俗 在今天的欧洲,人们的穿着服饰已趋于统一,各国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但由于他们各自历史不同、气候环境不同、人们性格不同,加之审美能力和审美观 念的差异,在着装上也形成了一些各自不同的习惯。 (1)英国 英国人的帽子很有特点,这首推英国绅士的圆顶硬礼帽。这种帽子 英语叫“波乐” 帽,是一种硬胎圆顶呢帽,通常是黑色的,但也有深灰或蓝黑色 的。这种圆顶帽为英国所特有,老一代的英国要人、伦敦的富绅名流,可以说都戴 (或戴过)它。近年来,由于服饰的变化,戴波乐帽的人在伦敦街头虽减少,但仍 可时常碰到。 苏格兰男子短裙是苏格兰人的传统服装,当地人称之为“基尔特” 。它形成于 中世纪, 是用花格子呢料制作的。这种仅从腰部到膝盖的短裙,前面带有一小块 椭圆形的垂布和很宽的腰带。今天,苏格兰人的男子平时一般都不穿它,但一到喜 庆节日,男子们都纷纷穿上它,在民族乐器伴奏下翩翩起舞、裙子飘动,裙子的方 格完整地展现出来,十分好看。 英国男人只有在海滨休息或在家闲居时才穿凉鞋。去朋友家作客或与别人会见 时穿凉 鞋,可能被认为礼貌不周。一套西服,系着领带,脚上却穿着一双凉鞋, 则显得不伦不类,让人笑话。 男子穿西服在英国也有一些规矩:平时的穿着如果上下身是不成套的,一般不 系领带;若穿全套衣服,则要系上领带。男子双排扣式近年来已让位给单排扣式。 穿双排扣要将扣子一一系上。单排扣则反之,平时可以不系,遇有正式场合,也只 系其中的一个:两个扣子的系上面一个,三个扣子的系中间一个。如果把扣子全都 系上,反倒显得呆板。衬衫的袖子一般长出上衣袖口少许,这样显得精神利索,但 衬衫袖扣一定要系上。 (2)法国 当今世界,每当人们提起服装,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国,可以说,法 国服装世界闻名,这主要是得益于法国时装。一方面法国时装选料丰富、优异,设 计大胆,制作技术高超,另一方面也由于法国人的服装传统习惯,即女士不穿与别 人一模一样的服装,而对于中上层阶级的人来说,高雅就是稳重,而时装的追求正 好与之相吻合。所以,法国人十分重视时装的款式和牌子,希望通过他们衣服上的 商标来保证他们优越的鉴赏力。17 巴黎时装分高级时装和现代时装两种,法国时装商人的口号是“时装不卖第二 件” 。凡是去过法国的人,很难发现法国女士的服装有重样的。据说,有些法国女 子要是发现自己的时装与别人的重样,她就不再穿这一件衣服了。 由于时装的影响,法国人十分重视社交场合的穿着,男女一般都要穿礼服。男 子的常礼服用于仪式类重要场合穿着, 现多是双排扣全套西服, 这样显得尤为庄重, 色彩多为黑、灰或蓝色三种。纯一色的深蓝则说明有代表官方的身份;黑上衣配条 纹裤说明是注意衣着的。同时必须穿西服背心,因为让人看到衬衫和裤子的结合部 是不雅的。白衬衣要配半软或硬领,系灰色或素花领带;穿黑皮鞋,要配黑色或同 领带相配的袜子。正式场合的晚礼服配白色上浆衬衣,白色领结,白色背心,黑袜, 亮光皮鞋。女子的常礼服为质料、颜色相同的上衣与裙子,可戴帽子与手套。小礼 服为长至脚背而不拖地的露背式单色连衣裙式服装。大礼服则为一种袒胸露背的单 色不拖地的连衣裙式服装,并配戴颜色相同的帽子,长纱手套及各种头饰、耳环、 项链等首饰。但是在法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多数人并不十分讲究,而是只满足于一 般称身合体的服装。 (3)德国 民族特色与时髦时装并不是德国人的服饰特点,穿戴整齐才是德国 人在穿着上最显著的特征。德国人非常讲究清洁,这一优点不仅体现在居室的卫生 上, 也体现在衣着服饰上。 德国人在工作时都要穿上干净整洁的工作服, 下班之后, 非要穿戴得整整齐齐才能上街。 如果是去做客, 穿戴则更要讲究些;如果是去看戏, 尤其是看歌剧,那么女士要穿长裙,男士要穿礼服,如不穿礼服,至少也要穿深色 服装。至于上层社会或社交界的正式宴会等活动,在着装上更有一套讲究。在德国 的大城市,妇女们参加婚礼、葬礼、宴会、舞会时要戴手套,参加正式的午餐或招 待会要戴帽子,晚宴要穿晚礼服,而且不论是服装、鞋帽,还是手套、手袋都要求 在样式颜色上搭配。虽然这些有关服饰的礼节很多,但人们并不觉得它繁琐,相反 倒非常愿意按着规范要求去做,因为人们认为这是有教养的表现。 在德国,男人们一般喜欢蓄连腮大胡子,而且样式还多种多样。人们根据自己 的脸形、发式及胡须的疏密长短经常不断地修整和梳理胡须,通过不同样式的胡须 来体现自己特有的风度和气质。 (4)俄罗斯 “鲁巴哈”是传统的女装,其样式有点像长袖连衣裙。从前,俄 国妇女下地除草时都穿鲁巴哈, 因为长袖能防止稻草扎刺皮肤, 鲁巴哈又被称为 “割 草裙” 。鲁巴哈没有腰身,穿着时须束腰带。最早的鲁巴哈用亚麻制成,不仅样式 单调,而且缺乏色彩。 “萨拉范”为女士连衣裙,是一种在俄国曾十分大众化的服 装,款式颇像今天人们穿的太阳裙或沙滩裙,但用途绝非像太阳裙那么单调,它是 一年四季都可以穿的服装。冬季,萨拉范用厚呢粗毛、毛皮制成,是过去俄国妇女18 的典型服装。人们贴身穿棉麻衬衣,外面穿萨拉范,然后再围上厚厚的大披肩,穿 这一身就可以御寒过冬了。 “淑巴” 即皮大衣, 是俄国人冬季必不可缺的御寒服装。 淑巴有貂皮、裘皮、羊皮、兔皮和狗皮等不同货色,很久以前,俄国人的淑巴主要 为羊皮。由于俄罗斯气候寒冷,淑巴一直是冬季服装的主宰,直到羽绒服的问世, 才彻底打破了淑巴的垄断地位。 俄罗斯头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古时候,通过头饰可看出女人的不同年龄, 一般姑娘的帽上不封顶,发际分两侧露出。已婚妇女要戴帽子,不能露出一丁点儿 发际,凡露 “蛛丝马迹”者,必受到公众的谴责。俄国农村妇女习惯将头发梳成 小辫,盘在头上呈羊角式。在南方,天气一热,妇女们将头发扎成两股,以便在田 间劳动时不受头发的干扰。由于俄罗斯妇女的传统习惯是偏爱裙装,所以在现代服 装市场也以裙装居多,而且往往长度较长,尤其是大衣,一定到腿肚子才算合适, 不应高于膝盖。这里只是指女性而言,而男士不苛求统一的模式。 (5)意大利 意大利服装大致可以分为民族服装、普通服装、正式服装和流行 服装四类。民族服装代表着各民族的传统习惯一直保留至今,只是现代人一般不穿 它。早在古罗马时期,伊特鲁里亚人就学会了缝制一种长袍服装,古罗马人、拉丁 人和萨宾人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意大利历史上曾长期被分割,异族统治时间长, 这对意大利各地生活习惯、服装、服饰和语言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意大利共和国成 立后,按宪法规定,将特伦蒂诺――上阿迪杰、瓦莱达奥斯塔、弗留利――威尼斯 朱利亚、西西里和撒丁五个大区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这对保留五地生活习惯包括 衣着、语言起到很大作用。在阿尔卑斯山及撒丁岛等一些偏僻的村子里,有的人平 时还穿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服装。在其他地方,遇有重大节日、喜庆活动或表演传 统节目时,人们才穿上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增添不少欢乐的情趣。平时,意大利 人都穿普通服装。除了在大企业或政府机关以及重要公共场所工作的人之外,意大 利人的衣着很随意,无拘无束。男士穿各种衬衫、T 恤衫、便装夹克、牛仔裤及各 种长裤,妇女穿绣花衬衣、棉麻丝绸上衣或针织上衣、连衣裙、短裙等。工作之余, 人们爱穿各种运动服装和休闲装。 在意大利,只有参加重要会议、宴会或观看演出以及在政府机关或重要公共场 所工作,男士才穿西服、系领带,女士穿西服套裙,在意大利穿流行服装的人不多。 西班牙 披风也叫披肩, 是西班牙妇女特有的传统服饰, 也是常用的外套, ( 6) 尤其在南部和西部地区,更为妇女所喜爱。披风一般没有袖子,也没有领子,但左 右侧有口袋,可装些零碎东西。披风有长有短,长的延至膝盖,短的只到腰间。传 统的披风讲究面料,且大多绣花,其图案典雅美观,色调也很亮丽,如配上一条色 彩淡雅的裙子,看起来十分协调,完全是华丽与朴实的统一体,极富美感。据称,19 有些地方西班牙女孩子结婚时,母亲都要为其准备一两件做工考究的披风,以示良 好的家风代代相传。现代意义上的披风大多以呢制为主,色彩也较单一,或黄、或 蓝、或紫,这与传统的披风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斗牛裤又称紧身裤,裤腿很短,是西班牙男子一种传统的裤子。这种裤子特别 贴身,将男性粗犷的美显露无遗。古时的斗牛裤大多为黑色或深蓝色,现时的斗牛 裤则带有刺绣的多色花边,做工非常讲究,结实耐磨,有红色、白色、蓝色等,款 式很多。 西班牙现代日常衣着装饰追求自然和舒适,最大的特点是,不管男女老少,都 摈弃了从前那种繁文缛节式的穿戴习惯,不再把自己束缚起来,而是普遍追求宽松 与舒适,完全紧随世界服装潮流,穿戴越来越随便,越来越便服化。从街面上看, 人们的服装不论男女,大多是不系领带的衬衫、夹克衫、运动服、牛仔衣、各式长 裤等。虽然这些服装没有西装革履那么仪表堂堂,但不失自然、滞洒,给人一种无 拘无束、朝气蓬勃的感觉。当然,也有少数人穿西装、系领带和穿套裙,除离退休 的老年人外,他们不外乎是公司企业或政府机关的上班族。 西班牙人在正式场合,如出席宴请、音乐会、报告会时都穿礼服,以示对他人 的尊重和礼貌。王室或政府举行重大庆典活动和宴会时,对着装都有明确的规定。 西班牙人在举行家宴时,则穿便装,显示朋友间亲密的情谊。既然朋友间可以无话 不谈,衣服自然也就随便了。西班牙人在外出旅游时无不一身休闲装、运动服,富 于朝气,充满青春活力。 4 、非洲国家服饰民俗 (1)埃及 埃及人的服饰种类和式样繁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很快。 “米拉叶” 是埃及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服饰,实际上是一 块面积宽大的长方形黑色细布,绣有花边,不剪成固定样式,因此穿法各异。民间 女子穿“米拉叶” 时不衬多少内衣,而是持起抓在手上,穿“米拉叶”是民间女 子显示身体美的方法之一。埃及人崇尚绿色和白色,讨厌黑色和蓝色,用白色和绿 色表达吉祥的意思,用黑色和蓝色表达诅咒的意思。埃及人以右为吉祥,以左为晦 气,如穿鞋时先穿右脚,后穿左脚。 (2)南非 南非绝大多数人口为黑人,在森林中生活的布须曼人,依靠采集和 打猎为生,至今仍处在半原始的生活状态。他们用食肉鸟的头部为冠,或者戴上乌 鸦的头做饰物。 这种习俗源于图腾宗拜。 布须曼人还把图腾动物的齿、 角绕于颈部, 因为颈是连接头与躯干的关键之处,他们认为颈饰可以保全性命。马可洛洛部落的 妇女都在嘴唇上穿洞,挂上叫做“呸来来” 的铁环或竹环做唇饰。波波族妇女在 丈夫离家时把头发留长,直至丈夫回家,才把头发剪短,以此表示对丈夫的忠贞和20 思念。科萨族人一般赤裸身体,但已婚妇女必须把自己全身包裹严实。妇女们都戴 “头巾帽” ,新婚媳妇为表示对公婆的尊敬,要把帽子在前额上压得很低。苏路兰 人没有文字,用项链传递信息,项链用各色珠子、谷粒、植物叶子和茎编成,严格 按次序和颜色排列,表达不同的含义。 5、大洋洲国家服饰民俗 澳大利亚土著人多保留着原始部落的风俗。在炎热的中部和北部地区,人们身 上除了一片遮羞饰物和一些粗糙的装饰品外, 基本是赤裸的。 在南部较寒冷的地区, 他们身披用贝壳刻画出花纹的兽皮毯。所有土著大都佩戴装饰物,像腰带、臂环、 项圈、前额箍和骨 制穿鼻针等,这些装饰物是用动植物的某些部分加工制成的。 蒂威族服饰中有一种叫做咬袋的东西,它是挂在脖子下面的一只纤维制的球,不分 男女都嚼这种球。每逢节日,土著 人会戴上更多的装饰品,有些人还在身上涂抹 红、黄、黑、白等颜色,头戴血红的羽毛。 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妇女都有精心梳理头发的习惯,而男子在梳头方面则要 比女子 简单得多。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却正好相反,妇女的头发任其生长成各种不 规则的形状,蓬散不理,而男子却花不少功夫修整自己的头发。特别是每逢节日, 他们用红色的泥土涂抹在头发上,有时还要加上脂肪,或将头发弄成硬块,像饼一 样,或将头发分结成小指粗细的条束。为了不使头发条束混乱,他们还用人头发或 袋鼠毛编成带子,系在前额作为包头。头上还点缀些鼠牙、狗尾、羽毛和贝壳等饰 物。 文身是土著人流传久远的风俗, 对于土著人来说, 文身常常表示一个人的年龄、 图腾和功绩。文身的颜料是粘土、储石和炭粉。他们平时仅在颊、肩和胸部涂几点 白黄色;参战时在身上涂红色;有亲人与世长辞时徐白色;在欢庆节日歌舞时彩绘 全身。文身图案多为粗线条,有的像雨点、似波纹,还有的像太阳,一方面作装饰 用,另一方面代表一定的含义:或是某部落的标志,或是加人某团体的纪念,或是 结婚以及人生重要阶段的纪念。儿童到一定年龄时需要举行成人礼,并开始文身。 土著人认为,文身不仅是身体装饰用以吸引异性爱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宗 教意义,因而会获得避邪的魔力。五、有关西装和中山装的知识1、西服,起源于 17 世纪的欧洲,至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男士在各种场合 西服 的日常衣装。 西服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 想了解西服文化,就不能不重温一下西服的历史。 (1)西装的由来 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上衣原是渔民的穿着,他们终年在海 上,穿敞领少扣的衣服便于海上捕鱼;中背后开衩的燕尾服,原是 10 世纪欧洲马 车夫的装束,开衩是出于骑马的考虑;硬领则是由古代军人防护咽喉中箭的甲胄演21 变而来;衣袖沿上的三颗钮扣,传说与拿破仑有关;西装裤原是西欧“水手服”的样 式,便于水手捋起裤腿干活。这些原始的衣着,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 现在的西装。法语,意为紧身全体的衣服) 。 (2)西服的始祖:1690 年,究斯特科尔(法语,意为紧身全体的衣服) 西服的始祖 1690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 “贝斯特” (法 语,现代西服背心的前身) ,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法语意 一起登上历史舞台, 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 思是紧身的长及膝的半截裤) 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 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 惯的由来。 克拉巴特。 (3)领带的始祖:1705 年,克拉巴特。 领带的始祖: 1670 至 1675 年间,克罗地亚轻骑兵作为路易十四的近卫兵在巴黎服役,他们 被称为“克拉巴特近卫兵”,其脖子上系一条亚麻布引起人们的模仿而成为男装领口 不可缺少的装饰物,这就是现代领带的始祖“克拉巴特”。当时,如何系好这条带子 是评价贵族男子高雅与否的标准之一,因此,许多贵族专门雇用从事此项工作的侍 从。 (4)长裤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1829 年,庞塔龙 长裤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 1789 年,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者把长裤“庞塔龙”作为对贵族那紧身的半截裤 “克尤罗特”的革命来穿用,最初庞塔龙的裤长只到小腿肚,后来逐渐变长,1793 年 长到脚面。到十九世纪前半叶,裤腿时而紧身,时而宽松,与传统的半截裤并存。 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男裤完成现代造型。 拉翁基?茄克 (5)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1853 年,拉翁基 茄克 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上层社会,有许多礼仪讲究,特别是夜里的社交活动,男 士必须穿燕尾服,需举止文雅谈吐不俗。晚宴过后,男士们可以聚在餐厅旁的休息 室小憩,只有在这里,才可以抽烟、喝白兰地、开玩笑,也可以在沙发上躺卧,这 时那笔挺的紧包身体的燕尾服就显得不和时宜。于是,一种宽松的无尾茄克就作为 休息室专用的衣服登上历史的舞台,这就是“拉翁基?茄克”,约产生于 1848 年前后。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种茄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只限于休息或郊游、散步等休 闲时穿用。 十九世纪后半叶, 这种茄克上升为男装中一个重要品种, 当时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的学生穿的牛津茄克、剑桥外套也都是这种造型。 (6)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 的,徐锡麟于 1903 年在日本大阪与在日本学习西装工艺的宁波裁缝王睿谟相识,22 次年,徐锡麟回国,在上海王睿谟开设的王荣泰西服店定制西服,王睿谟花了三天 三夜时间,全部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出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在当时的情况下,其 工艺未必超得过西方国家的制作水平,但已充分显示出“红帮裁缝”的高超工艺,成 为中国西装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7)英国田园式的流行:1982 年,休闲西服 英国田园式的流行: 八十年代是一个复古的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度复苏,西方传统的构筑式服饰 文化又一次受到重视。七十年代末的倒梯形西服这时又回到传统的英国式造型上 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在这个传统造型中追求舒适感;胸部放松量较大,驳头 变大,扣位降低。单件上衣与异色裤子的自由组合很受欢迎。人们在稳重的传统造 型中追求无拘无束的休闲气氛,以在宽松舒适的休闲味西服中寻找传统美的感觉。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用粗花呢制作的“田园式”非常时髦,从此,休闲西服日渐兴盛。 2、不同场合的着装知识 (1)正式场合的着装:出席正式场合――宴会、正式会见、招待会、婚丧礼、 正式场合的着装 晚间的社交活动,必须穿深色西服,衬衫要求穿白色衬衫,领带要求配戴有规则花 纹或图案的领带,颜色对比不宜太强烈。 (2)半正式场合的着装 半正式场合――上班、午宴、一般性访问、高级会议 和白天举行的较隆重活动,可以穿中等色、浅色或较明快的深色西服,可穿素净、 文雅与西服颜色协调的衬衫,配戴有规则花纹的或是素雅的单色领带。 非正式场合的着装 非正式场合――旅游、 访友等, 穿着可较为随便自由, (3 ) 可选择色调明朗轻快,花型华美的西服,衬衫可任意搭配,领带也可自由搭配。 (4)西服及马夹钮扣要领。上装:有双排扣与单排扣两种。穿双排扣上装一 西服及马夹钮扣要领。 马夹钮扣要领 般要将全部钮扣扣好,有时可不扣下面一粒。单排扣上装可不扣下面一粒或全部不 扣,不要将钮扣全部扣上。马夹:往往不扣最下面一粒钮扣。若扎领带的话,应置 于马夹里面,注意领带尖不要露出。在正式场合应穿三件套或两件套,避免加穿毛 背心或毛衣。 3、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男式礼服的代表性服装。孙中山先生居住日本期 间,看到日本学生所穿服装简单朴素、方便、灵巧、大方,于是他就将这种学生装 的领子和口袋等部位加以改革,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九个扣子,左右上下四个明 袋,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中腰处有一腰带。这就是最早的中山装。辛亥革 命后,关于革命党人该穿什么服装问题曾展开争论,孙中山主张穿广东便服,把直 领改为翻领。服装师就根据孙中山的建议,设计了一种四个口袋的翻领上装。孙中 山自己带头穿。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服装称为“中山服”。23 鞋的由来 鞋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古称鞋为或履。大约在 5000 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 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000 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字。 《诗经》 上“纠纠葛屦,可以屦霜”里的“屦”,就是一种比较简陋的用麻、葛编成的鞋。每一 种鞋,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皮靴是战国时孙膑发明的。孙膑被宠涓敲碎了膝盖骨 后,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然后缝成高皮靴。孙膑就穿着这种皮 靴乘车指挥作战,打败庞涓。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双 2000 余年前的皮靴。 尖头鞋发源于法国。据说,是一个伯爵为了掩饰他那双畸形脚而做的。后来人们就 觉得它的式样新鲜奇特,争相仿效。关于高跟鞋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 源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当时,路易十四苦于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 分显示他高贵的气度,就吩咐手下人为他定制了一双高跟鞋。此后法国贵族男女们 纷纷仿效,并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欧洲大陆。还有一种传说是,15 世纪时威尼斯有个 商人,外出时害怕漂亮的妻子行为不端,就给妻子定做了一双后跟很高的鞋,以防 止妻子外出。可妻子看到这双奇特的鞋后,觉得十分好玩,就让佣人陪着她走街串 巷,出尽了风头。人们觉得她的鞋很美,争相仿效。于是高跟鞋很快就流行开了。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欧洲的秋季街头时装引起的思考 当我们漫步在新千年初秋的欧洲街头,会发现这样的情景:男人们可以穿着 款式经典 的轻质西装,为方便起见三粒扣被悄悄地换成了拉链;可以身穿 T 恤, 脚蹬运动鞋,头戴休闲帽,却套上条挽起了裤脚边的正统西裤;年轻的女士可以穿 着高衩长裙与高跟鞋,挽着恋人的手悠闲地在街头漫步;也可以毛衫短裙配搭海盗 头巾,多余的外套在腰间轻轻一系,手提精致的皮包在街头健步如风,同样不失女 性优雅本色;更离奇的是穿着纯羊绒的修长大衣,居然拎着个黄色塑胶方便袋作手 袋四处闲逛。这种穿着方式打乱了欧洲服饰的传统层次,把以往互不相干的服饰细 节混淆搭配。是一本正经的欧洲人不会穿衣了?还是正装一旦降落街头就变了味 道?你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又是如何看待职业装? (资料来源 中国民俗网) 【分析提示】 其实这正是服饰随着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今的欧洲街头时装正反映了一种 新的趋 势:它既不脱离惟美的传统审美思想,大方得体且具备高级品质;又接受 了年轻化思潮的内涵,尊重个体随和与惬意的选择。正装的界限已开始模糊,更符 合崇尚自由,回归自然的风尚。 但是,办公室的准白领自是不能在上班时间展示都市中正在流行的过于前卫的24 闪光面 料和夸张新奇的颜色款式的。质地上乘、简洁大方的套装还应该是职业人 的首选,如再加上点睛的配饰,优雅干练的风度便在自信和聪慧中得到最充分的体 现。 口 本章小结 本章阐述了服饰民俗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与文化内涵。介绍了中外 各国的服饰民俗。影响服装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 季节、质料、色彩、工艺、样式等。它包含的社会文化观念有:崇家敬祖,强调礼 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中国汉族服 饰的流变体现了古往今来中外服饰文化的融合,是本章的重点。了解找国少数民族 及各国的服饰民俗,在旅游交往中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口 关键概念 服饰 胡服 口 课堂讨论题 1、影响服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服饰民俗有哪些文化内涵? 3、汉族服饰的演变过程。 口 复习思考题 1、汉族服饰是如何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的? 2、比较壮族、苗族、侗族和黎族的服饰特色。 3、欧洲各国服饰的异同点有哪些? 4、亚洲各国特色服饰有哪些? 口 实训题 按国际通用的男女正装着装礼俗,说明如何着装参加一次宴会(或商务谈判) 。 口 自测题 1、服饰习俗产生的第一要因是( A.遮羞 B.装饰 C.保护 2、 中国汉族服饰流变轨迹是: A.袍一胡服一上衣下裳 C.胡服一上衣下裳一袍 3、西装的扣子的系法是什么? 答案:男式单排扣的西装:坐着时全解开;站着时,两个扣的只系上面一个, 三个扣的只系中间一个。双排扣的男士西装和女士西装均要全系上。 5、旗袍作为中餐厅的“国服” ,请分析利与弊。 B.上衣下裳一胡服一袍 D.上衣下裳一袍一胡服 ) 。 D.炫耀25 答案:利是体现中国特色。弊端是行动不便,而服务员的工作要求手脚麻 利、动作快捷 4、鱼皮衣、抱皮衣、七星披肩、凤凰装、银头饰、方格男裙、和服、木鞋、黑 袍等分别是哪些民族或国家的服饰? 5、绣花小帽、白布小帽、花竹帽、瓜皮帽、乌纱帽等是我国哪个民族或朝代 的头饰? 6、简答美国人的服饰习惯。 7、名词解释:A 服饰 B 胡服。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巨灵布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