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之炎绯红不归之穴的辟邪灵符符怎么弄

辟邪的常用方法有哪些?_百度知道
辟邪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唾液。人阳气最为鬼之所惧,人之阳气最重在于唾液,古代驱魔师常用此法击鬼。
缺点:但威力不大,对厉鬼不太管用。但仍是必不可少之物。
大蒜。此物烈性,气味香烈,百虫不招。且有避鬼妙用,西方人更是把它和十字架并列在一起避鬼。
缺点:威力对猛鬼效果不太显著,仅对一般的鬼有效。而且大蒜的气味并不是所有人可以接受。
狗牙。狗儿夜间狂吠,必定看到了人看不见的东西,狗却可以保身而退,关键在于狗牙有慑邪之威气。
缺点:同上,对付一般鬼有效。威力对猛鬼效果不太显著。
桃木剑。古代驱魔师的必备用具,桃木有辟邪之气,且有正运气。大的桃木剑,小的剑形桃木饰物都具有辟邪之用。
缺点:容易失效,(受潮,弄脏等)威力中等。
钟馗像。钟馗乃捉鬼圣人,百鬼见此人,如同小偷见警察,不敢近身。要请人专门画的才行!印刷品无用,废纸一张。
缺点:携带不方便,而且容易被人说迷信。威力中等。
父母所赐之物。必为父母(只能是父母!!!如于父母不和则无用或失效。亲情越浓,正气越大)曾经经常戴过的东西,然后赠与你佩带。贴身衣物,饰物都可(妈妈的项链,爸爸的皮带,年轻时穿过的风衣等)。亲情的盛阳之气可抱做一团,化为烈火,令鬼胆寒。
缺点:偏偏就有人和父母关系不好,甚至反目成仇。此招只对相濡以沫,相亲相爱的家庭管用。
玉。越是天然的纯玉,其品质越为高贵,在地底埋藏多年,集浩然君子正气于一身,此物之威力,可保人畜平安。令众鬼胆寒,不敢近身。但但市面上用塑料和玻璃假冒的不在少数。
缺点:价格昂贵,而且易买到假品(玻璃的,塑料的。汗~~~~)。
玳瑁。辟邪之不可多得极品!乃龟科动物“玳瑁”之精血凝固而成,和玉有不相上下之地位。古代富贵人家必佩带。在我国海南盛产,但市面上用塑料和玻璃假冒的不在少数。
缺点:价格昂贵,而且易买到假品(玻璃的,塑料的。汗~~~~)。
阳光。没有哪个鬼敢在烈日之下肆虐的,鬼遇阳光,必定叫它形神俱灭,化为乌有!!!阳光之烈,令全部的鬼魂飞魄散。并且增加人的阳气,驱走邪阴之。所以平时要让屋内多进阳光,引正气避邪气。
缺点:但因受时间限制,不可能24小时有阳光,所以有局限性。
阳刚正气。自古邪不压正,正气乃烈性,避鬼。尤其是刚正之人血气更为阳刚,为鬼之所惧。所以古人云:“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所以平时多做善事,便积累一身正血。相反若是做伤天害理苟且之事,内心发虚,阳气自损。还有,身体越是健康,心情越好,人越精神,阳气越旺。很多人半夜过坟地,走荒山,住阴地,一点事情没有,就是因为此。一个人气正了,心里就亮堂,问心无愧,鬼见了也敬畏。是不敢近身的。一身正气是可以陪你一辈子的,这是其他辟邪器物远不能及的,当之无愧排名第一。
缺点:不正之人大有人在,心不正气则虚。气虚则阳弱,鬼也欺软怕硬,你气虚,它自然欺负你了。
辟邪方法一个“四”字+个“正”字 是“罡”GANG字右手申出“剑指”(舌指和中指并合伸直,为剑指)写“罡”字在左手手掌(左手为掌)然后 写好了之后 左手握拳,最后左手又变掌 向前面推出或向你觉得邪的地方推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狮而带翼。《急就篇》:“射鬾辟邪除群凶。”唐颜师古注:“射鬾、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小尔雅·广言》:“辟,除也。”可见辟邪之义,是驱走邪秽,被除不祥。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钟纽等物,常用辟邪为饰,《博古图》有辟邪车。南朝陵墓前常有辟邪石雕。据考古界研究“辟邪”即“符拔”。现都统称“辟邪”。1.避凶“辟”即“避”,“邪”即“凶”、“不好”。辟邪是一类铭记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的信物。广义而言,民间使用的辟火、辟水、辟兵、辟车等都可称为辟邪。辟邪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特怖符号,是禁忌的对象,与图腾相对。不同部落形成的背景不同,图腾和禁忌的对象也是不同的。商周时期,饕餮纹饰在青铜礼器上广泛应用,是一类常见的辟邪。传说饕餮是一类猛兽,贪婪狠毒,食人未半而死。商代和西周以此为禁忌,将其图案铸在青铜礼器表面,祭祀时,下面以炭火焚烧、上面以热水蒸煮,使其倍受折磨和煎熬,以示惩戒。东汉时,人们又常以龟为辟邪,已见有龟形炉灶、龟形水壶等文物现世。传说龟为龙之九子之一,龙生了九个儿子,但没有一个成龙,尤其令人难堪的是,其中一个竟是乌龟,是“龟儿子”。为了表示对“龟儿子”、“王八犊子”的惩治,汉人使其陷于大苦,或做成器物受烘煮,或令其驮碑负重,以示镇压。雷台汉墓中,有八只石龟分别置于两具棺椁的四角,即是“镇压”的意思,表达了雷台汉墓主人对不肖子孙的忿忿之情,其情形无异于破口大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是民族英雄,但被秦桧夫妇陷害,获“莫须有”之罪而死。岳坟遂以秦桧夫妇为辟邪,铸像于岳坟旁边,以示纪念。现代的辟邪除了保留传统之外,种类更趋于多元。在我国东北,多以日本战刀为辟邪。一件品相好、工艺精、又见过血的日本战刀特别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市价每每过万。厅堂之上高高悬挂杀我同胞的日本战刀,以示永志不忘,表达了东北人的勇气和尚武精神。2.神兽辟邪辟邪南方人称貔貅又名天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古时候人们常也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现在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3.招财进宝话辟邪   中国文物学会监制发行了“中国历代名玉”系列复原品。10件历代名玉,件件精美绝伦,每件都有其不同来历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中一件是汉朝时期的辟邪。  此次复原选取的辟邪高15.1厘米,长21厘米,采用上等的新疆玉雕刻而成。据悉,作品出自苏州琢玉大师之手。  辟邪,又名天绿,貔貅,是中国古代文化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也是龙的第九子。它龙头、马身、麟角,貌似金蟾,外形似狮子,全身披鳞,甲形如麒麟。龙生九子,神通不一。传说辟邪胜其父千倍,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有辟邪挡煞,镇宅护院之威力。  传说辟邪喜食金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嘴无肛门。据说是因为曾经触犯天条而被玉皇大帝惩罚,因此只能进不能出。除了以财为食,辟邪还食各种猛兽,邪灵,且护主心强,有镇宅辟邪的作用,所以称为辟邪。于是,辟邪在人们眼中就成为吸财纳宝,辟邪挡煞,有着特异神通的神兽。  辟邪以财为食,广纳四方之财,所以生意人喜欢的不是龙,而是辟邪。很多人都喜欢在桌上摆放一个辟邪,或随身佩带。在东南沿海地区,人们更相信辟邪有镇宅作用。当地经常台风肆虐,人们祈求神灵庇佑。辟邪是龙的九子中最威猛的一个,并且从不主动发起攻击,而是坐等对手上门,人们觉得它既勇猛又稳健,最适合守家护院。在汉代,汉高祖刘邦曾命名辟邪为帝宝,列为皇帝专用之物。  玉制的辟邪多为人们随身携带的护身挂件。玉制品能护身辟邪的理念在中国源远流长。玉,在山川孕育几千甚至上亿年,玉石中含有大量矿物元素,人们也常说“人养玉,玉养人”。  传说中辟邪生性懒散,平日总喜欢睡觉,收藏者每天最好把它拿在手里把玩一番,就为要叫醒它,这样财源就会滚滚而来。所以民间有“一摸辟邪运程旺盛,再摸辟邪财源滚滚,三摸辟邪平步青云”的说法。如此看来,辟邪成为人们喜爱的收藏品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具体查看 , ,谢谢观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辟邪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绯红 辟邪之符,前行之暂 是啥【永恒之焱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7,759贴子:
绯红 辟邪之符,前行之暂 是啥
绯红 辟邪之符,前行之暂 是啥
诅咒符。。一族貌似有携带。。。。。。。。。
诅咒封印符,我是在冰洞里抓的雪妖女身上取下来的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口袋妖怪永恒之炎仓蓝二周目火焰之源和雷电之源在哪拿?_百度知道
口袋妖怪永恒之炎仓蓝二周目火焰之源和雷电之源在哪拿?
我有更好的答案
火焰之源就是木炭(商店买)雷电之源就是磁石(商店买)注意放进去之后不要改变场景(出山洞之类的)否则得重新放一次
请问在哪个商店买?我到超级商店买都看不到
这我也记不住呀。。。。。我很久以前玩的,你可以试一下去用小偷偷一些精灵身上的装备,卡蒂狗应该有木炭吧,磁石一般在小磁怪身上
卡蒂狗身上没有,我找找看先
反正火系精灵身上应该是有的多找找吧
请问辟邪之符是什么?
采纳率:61%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雷电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X1594_85 佛祖纲目 (41卷)〖 不 详 〗
佛祖纲目 (41卷之卷一至卷三十三)
编辑:管理员 来源:南普陀在线 时间: 11:00:36 浏览次数:
  佛祖纲目  No. 1594-A 佛祖纲目序  余不。浮沉史局。垂五十年。而知古今事。无更难于史者。无论正史难。即偏记小录亦难。无论稗史难。即F语杂簿亦难。若更进而史天史地。又进而史仙史佛。自非以山河为法身。以人天为手眼者。未有能撮其要而荟其成者也。心空居士。以三十年精力。汇为佛祖纲目一书。于是梵网有总持。法门有纪载。宗教有源流。废兴有考核。而合之则曰。此七佛以来。一部大史也。宋元徽中。王俭为七志。仅以佛书。附图谱之末。梁初。命任P等。于文德殿。列藏众书。于华林园。另集释典。其后阮孝绪。博采经籍。独尊佛录。于七录之外。然亦不过资博览示瑰异而已。唐宋以来。宗学炽盛。枝叶各分。自景德传灯录出。续之者至。合为五灯。于是曹溪之后。思让再分。马祖以来。五宗各显。至宋僧法。别立教宗。以法华为经。天台为统。止观为门。此佛祖统记所繇作也。迨元僧智常。复作统载。名依统记。而立例则殊。始用史家编年之法。其意以宗为主。以教为辅。凡净行神足。性相义观。无所不备。而识者摘其漏误。至不可置辨。盖史之难如此。居士宿身了了。自谓明教嵩再来。故于定祖正宗大义凛凛。巨纲细目标识精详。至其略化迹而重机缘。合宗乘而归净土。则又善诱曲导。无非融和水乳。吹亮薪传。俾见性成佛之旨。人人开卷。直下领会。将居士显化。报恩之愿。于是焉毕矣。何至如小师诤士。横分正闰。妄划南北。始以病史而究。为宗教戈矛哉。嗟乎。韦昭仗正书落窖坑。崔浩触讳族冤骈覆。至使贞臣节士。默标张俨之文。私存孙盛之本。木天金马阱厕盈途。岂如旃檀林边。可以逍遥撰述。大圆海畔。从无意外风波。人鬼天龙俱供笔削。闼城鹿苑倚作直庐。如居士之肩史责。谁谓极乐国中。珥毫簪笔。无其位。无其人也。  皇明崇祯岁在甲戌仲秋吉旦 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 实录副总裁董其昌撰  No. 1594-B 佛祖纲目序  余辑是书。窃有深愿。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曰发心正以求其自觉。曰应世正以满其初心。心之未形。杳杳冥冥。不见一物。无佛无祖无纲无目者。此性之纤尘不立也。心之已形。浩浩荡荡。不遗一物。有佛有祖有纲有目者。此性之万法朗然也。故曰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离四句。绝百非。如空里栽花。如波心踏月。无汝凑泊处。无汝拟议处。毕竟如何。以佛祖遣佛祖。以纲目夺纲目。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是书草创于万历三十八年之庚戌。卒业于崇祯四年之辛未。呕心枯须者。历二十有一年。遂成佛祖纲目四十一卷。一时莲社行人。相与谋付剞劂。作人天眼目。余乃欢喜踊跃。而说偈言。偈曰。 我述此书  不为名闻  事理俱备  权实双行 庶几观者  了如镜明  开卷展读  发无上心 不愿佛子  耽着句味  但愿反求  直下便是 剪葛藤根  伐无明树  不愿佛子  瞥生知解 但愿穷源  扫开奇怪  赤手归家  尘尘出碍 不愿佛子  贡高我慢  但愿知非  灵光显现 佛不柰何  魔军自散  不愿佛子  轻忽毗尼 但愿性戒  无犯无持  赤肉团上  出摩尼珠 不愿佛子  沉空枯坐  但愿明心  了无退堕 管甚蒲团  破与不破  不愿佛子  虚度光阴 但愿精进  拳拳服膺  万年一念  大地平沉 不愿佛子  ザ彬 〉肝虺埂 』魉橐赏 竿头进步  桶底踢穿  不愿佛子  浮饰外护 但愿实心  圆修六度  法海无边  刹那涉过 我作此偈  诸佛证明  沧海可竭  须弥可崩 而此愿力  与佛长存  No. 1594-C 附刻原疏  伏念。时恩博地凡夫。渺无福慧。四十余载。虚度光阴。幼承父母教育。窃佩孔圣遗言。既而母氏先亡。遂慕佛门教典。当其步趋乎儒也。几欲效颦而攻乎佛。及其归依乎佛也。又因尝鼎而薄乎儒。皆缘不汇大圣之渊源。遂致下同流俗之轨辙。往岁万历丁未。正当四十四岁。发无上心。勤求妙道。晨夕参叩。不敢怠遑。梦𥧌之间。默蒙印可。始信千古法道。匪从人得。河沙妙用。总在心源。度生为急。僧俗何拘。愚者自迷。妄分儒释。原夫  世尊说十二部经。而人天瞻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苟可开世间眼目。岂复爱一己发肤。今恩窃不自揣。思报佛恩。照依历代年号。编辑佛祖纲目。意仿乎孔子。名同乎紫阳。须以十年。或可卒业。顾孔子圣人也。春秋犹世谛也。当时且冒罪我之嫌。况恩何人。斯所编年而载者。皆天中天。圣中圣。非古佛现身。即菩萨救世。上自天魔外道。下至拘儒曲士。能无恼乱。或多谤毁。用是投诚恳求 三世诸佛十方诸大菩萨天龙八部护法善神。被无量之神力。多方护持。假莫大之灵通。曲垂方便。苦心思索。智慧脉脉自流。殚力仇。精神奕奕长旺。或奇书古帙。或断简残编。奚所求而弗获。或助以刻赀。或牖以知识。将善士之必逢。数年汇集。无异刹那。千叶词章。如出一气。帙成。而鹫岭芳规。俨若未散。展毕。而龙华胜会。预掇目前。无论后有作者。相续不断。化为无尽之灯。即今有志禅那。一览无遗。触目菩提之路。 明主收入藏中流通。并天长地久。鬼神不忘遗嘱呵护。同玉䇿金函。天魔外道拱手归降。曲士拘儒回心向道。自非大慈大力。何以成始成终。谨当发心纂集之。初不胜祈祷款诚之至。时万历庚戌四月八日。弟子朱时恩谨疏。  时恩既于如来像前。发弘愿已。屡获瑞梦。不一而足。或梦三教后圣人。私感之。私服之。或梦明教嵩禅师再来。后圣者以是书所载。乃先圣化迹。读是书而兴起者。皆三教后圣人也。私者。非佛非祖。以一俗士。而编辑佛祖纲目。即孔子所谓。其义则丘窃取之者。虽公而亦私也。感之者。因是书而明心见性。自应铭感之不忘也。服之者。因是书而惑断执空。自应佩服之无疽病C鹘淘倮凑摺N粢员惹鸲糯ㄕ诩恰=褚跃邮慷欧鹱娓倌俊G昂笕舫鲆蝗艘病W允嵌7鹱婕颖晃乙印K渌崖尬淳 6ゲ淮轮肌3鲇镅晕淖种庹摺R讶艉敉掠谑鞘椤9诺略啤=松钚姆畛旧病J窃蛎ǚ鸲鳌  佛祖纲目凡例佛祖 福慧两足。正觉无上。故名为佛。明佛心宗。行解相应。故名为祖。现在贤劫第四尊佛。号曰释迦。王此五浊大千世界。释迦传迦叶。二十八传至达磨。是谓西天二十八祖。达磨传慧可。六传至惠能。是谓东土六祖。嗣后五宗继兴。法法相传。无忝祖位 教门则有瑜伽宗南山宗天台宗慈恩宗贤首宗。纲目 纲者大纲。目者细目。儒书纲目。为世间法。善恶俱陈。以备法戒。故有褒有贬。佛祖纲目。为出世间法专为托彼已成之佛祖。显我自性之佛祖。故无褒无贬。卷帙 如来示生印度。大教渐被支那。则此方著述。断以释迦为主。今不论篇数多寡。以一甲子。周为一卷。起周康王二年甲子。止洪武十六年癸亥。总计四十一甲子。成四十一卷。仍编字号以便查考。年号 西土东土。不同世法。道法亦异。今每卷纲目前。先将此土年号。注入甲子内。然后专书佛祖机缘化迹。庶不混杂。五时 如来示现有五时。一降生。二出家。三成道。四说法。五涅。如来说法亦有五时。一华严。二尘苑。三方等。四般若。五法华。机缘 教外别传。才出母胎。便已漏逗。何待拈花纲目。于涅后。纯录机缘者。良有深意。上流之士。若于此处U得破时。一千七百则公案。不消一捏。化迹 神通变化。虽佛祖。亦时藉以折伏魔外。实则正法不系乎此。如沩山云门。道满天下。未闻以三世国王失通之故。而少贬其宗风。故纲目虽不削化迹。亦不滞化迹。宗教 教是佛语。宗是佛心。但愁心不作佛。不愁佛不解语。然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故是书以传法正宗。为主而教。尤不可不看。净土 佛开净土一门。实救世之良方。亦参禅之捷径。达磨未来。远公始创莲社。教人一心念佛。要其归极与直指单传。毫发无异。近世云栖宏师。古佛再来。俨然德山临济而不用棒喝。单提念佛话头。可谓善学柳下惠。不师其迹。读纲目者。直须识得此意。宗派 调字号第三十一卷。马祖石头会下有二道悟。不可不辨。一道悟嗣石头。东阳张氏子。初参国一。后谒石头。顿悟。住荆州城东天皇寺。弟子三人。一慧真。一文贲。一幽闲。协律即符载撰碑。一道悟嗣马祖。渚宫崔氏子。初谒石头不契。次谒忠国师。后谒马祖。言下大悟。授记返荆门。节使以天王嗔责。造天王寺于府西供师。弟子一人龙潭崇信。荆南节度使丘玄素撰碑。据此则龙潭嗣天王。天王嗣马祖无疑。传灯乃误列于石头法派。而宋景濂护法后记。亦因之。何也。况唐闻人归登南岳碑。圭峰答裴相国宗趣。权德舆马祖塔铭。皆以天王嗣法马祖。而佛国白达观颖吕夏卿张无尽。亦皆着辨证传灯之误。纲目查明。一一改正。辨讹 腾字号第三十四卷。乾v庚戌。吴越王以诞辰饭僧。王问永明。今有真僧降否。曰长耳和尚。乃定光佛应身也。王趋驾参礼。称为定光出世。长耳但云。永明饶舌。遂跏趺而化。令参号。永明与长耳。同嗣雪峰。初住翠岩天福。丁酉王请住龙册。即所问之永明也。显德甲寅。王始建永明寺。请道潜居之。宋建隆辛酉。道潜化王。乃请延寿住永明。自辛酉溯至庚戌。凡十有一年。此时寿未出世。永明寺亦未建。安得谓王所问之永明乃延寿之永明哉。佛书中如此类者颇多。而遗漏处亦不少。姑俟博雅详订再续。序文 纲目卷首。除自述愿文及原疏外。止录宋景濂序传法正宗记及护教编后记二首。更不敢乞文名公以相粉饰。  (此书业已镌成于癸酉。乃甲戌秋。思翁 予告南还。一见欣然。愿序洪博典要。遂为此书冠冕)。  佛祖纲目凡例(终)  佛祖纲目总次  全部纲目内所载。虽西方圣人为大千教主。实遵东土帝王花甲。编年纪号。自序文起至末卷助赀姓氏。止分列四十一卷。共成十二䇿开后。   第一䇿 董序 (黄引许䟦) 自序 凡例 宋序  七佛偈 首卷至十八卷 第二䇿 十九卷至二十八卷 第三䇿 二十九卷至三十一卷 第四䇿 三十二卷 第五䇿 三十三卷 第六䇿 三十四卷 第七䇿 三十五卷 第八䇿 三十六卷 第九䇿 三十七卷之上 第十䇿 三十七卷之下 第十一䇿 三十八卷至三十九卷 第十二䇿 四十卷至四十一卷 自䟦 善信  助赀数目  佛祖纲目总次(终)  No. 1594-D 佛祖纲目缘引  刻分灯录既竣。则诸善信夙生种子已苏苏发动矣。然心空氏弘愿深慈。增进无已。且其一生精力。注之佛祖纲目一书。盖搜辑全藏纂要钩玄。而用编年法诠次焉。以迦文为教主。以西竺东土诸祖一花五叶为正宗。以经教义观净行神足为旁翼。洎宰官长者诸善知识。靡不赅摄。虽仿通载之例。而尽刊七误之短。采撷参订。功兼劳倍。洵可谓贝笈之巨筏。法印之金q。令学人薰习。其中不待遍阅三乘十二分教。而心知眼孔一时洞开。如渴饮天浆。如饥餐王膳。又如东海狂。且忽游众香之国。负兹孱子扶筇百药之肆。其踊跃欢喜。又讵可量哉。卷凡四十。而嬴汇为十二䇿。将托重十二大法力人。流通演化。业有独任之者。不则谓。末法凌夷。尽大地人。迷却向上一着。与其独为君子。宁若善与人同。于是乃有分募之脱。悉照径山规式。各刻姓名卷后。庶几财法二施。一雨普润。即半满功德。不且平等无二乎。莫道心空居士特特漫天顿网打凤罗龙也。  崇祯五年壬申四月 佛示生日黄廷鹄澹志甫题  No. 1594-E 传法正宗记序  宋 濂  表大法之真传。起群生之正信。宜莫如书。然而真丹身毒。相去绝远。梵言华言。重译或殊。况屡遭灭斥之祸。生乎其后者。必搜罗坠逸。遍观会通。然后能定是非之真谀。闻之士苟获窥其一偏。遂执为确然之论。斯亦过矣。呜呼辟邪说之谬。固伸正议于千载之下。不有先觉学者。将何所从哉。昔者濂读涅经。及智度论。颇知释迦文佛以正法授迦叶。世世相传。具有明证。故自前魏支强梁楼至洛邑。译续法传。自七佛至二十五祖婆舍斯多而止。东晋佛䭾跋陀罗至庐山。所译禅经。自迦叶至二十八祖达摩多罗而止。逮夫后魏之时。崇道屏释。而沙门昙曜苍黄逃窜。单录诸祖之名。匿岩穴间。仅及二十四祖师子尊者而止。佛运重启。昙曜进为僧统。吉迦夜等遂因之。为付法藏传。其去前魏已一百九十余年。东晋亦六十二年矣。东魏那连耶舍至邺。复备译西域诸所传授事迹。其次第与禅经不差毫发。则全阙之分。有不待辨而自明矣。唐兴曹溪。大弘达磨之道。传布益盛。义学者忌之。而神清为甚。乃据法藏传所列。谓师子遭难。绝嗣不传。犹以为未足。诬迦叶为小智。不足承佛心印。指禅经实。后来传会。难以取征。而好议论之徒。纷纷而起矣。宋明教大师契嵩。读而病之。博采出三藏记。洎诸家纪载。释迦为表。三十三祖为传。持法一千三百四人。为分家略传。而旁出宗证继焉。名曰传法正宗记。复画佛祖相承之像。明其世系。名曰定祖图。申述禅经。及西域诸师为证。以辟义学者之妄。名曰正宗论。共十二卷。其卫道之严。凛凛乎不可犯也。濂窃闻之。太平真君之七年。魏太武用崔浩言。宣告征镇佛像胡书皆击破焚烧。当是时诸种经论。多煨烬之末。屋壁之深藏。盖至于久而后出。以此观之。昙曜之流。固未必能见禅经。至于诸师之论义。学者亦未必能尽闻之。顾执一时单录不全之文。而相为诟病。犹将十指而掩日月之光。一口而吸沧溟之水。多见其不知量也。大师之辨析。夫岂得已者哉。甬东祖杲禅师以诚笃契道汲汲焉。惟恐法轮不运。合众缘重刻以传。呜呼。书不流通。与无书等。大师固有功于宗乘。而杲公之为。则又有功于大师者也。皆不可以不记。因追序其作者之意于首简云。  No. 1594-F 释氏护教编后记  宋 濂  西方圣人。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自从鹿野苑中。直至于䟦提河。演说苦空无我无量妙义。随机钝利。分为顿渐。无小无大。尽皆摄入萨婆若海。既灭度后。其弟子阿难陀。多闻总持。有大智慧。结集为修多罗藏。而诸尊者或后或先。各阐化源。优波离集四部律。谓之毗尼。金刚萨省S谂谀乔啊G资荑べの宀俊N街孛苷戮洹N拗烨灼瞪闾旃W刹未仁稀O嘤朐炻邸7⒚鞔蟪恕N街ㄊ蹲谥肌N黧昧ぁR运门拗ā:肫渚N街泄勐邸l阑投欧ㄋ场I钊牖喜凰家榫场4笮肌N街戏绻邸E嶂āN杭纹匠酢j伎侣奘汲稚o戒本。至洛阳。而昙无德昙谛等。继之立羯磨法。唐南山澄照律师道宣。作疏明之。四分律遂大行。是为行事防非止恶之宗。萨室澡べな诹汀C褪诹恰V鞘诮鸶罩恰L瓶小V鞘祭粗泄4蠼杪薹ㄊ隆4笾堑离场4蠡垡恍屑安豢杖亍O淌ψ鹬J俏べの⒚蠲孛苤凇L普旯廴辍H匦释饔蛑罟;峤湎陀谀抢纪铀隆R蚴芪ㄊ蹲谥家怨椤J诖榷骺;送蘧伤怠9阒剖杪邸J俏朔ㄏ嘞岳碇凇A撼轮洹1逼牖菸拧R蚨林泄勐邸N蛑肌K煲@窳のΑ?占僦腥壑构鄯拧R苑谥肌J诨鬯肌K际谔焯üχ顷椤j槭诠喽ァ6ナ谥峭V峭诨萃;萃谛省@适谡咳弧J俏慕谭ㄐ怨坌兄凇K迥┧骋苑绻凼谥琴病Y彩谙褪追ú亍V燎辶勾笸彻Τ喂邸W纷谄溲АW呕鲜杪凼偻蜓浴9绶遄诿芗讨6浠惚晃鞣健J俏荒钤踩诰叩轮凇hべぞ猛觥D仙揭嘟龃妗F涫⑿杏诮裾摺Nㄌ焯ù榷飨褪锥选4嗽蚴乐浇陶咭病J雷鸫蠓āW藻纫抖舜V疗刑岽锬Α4锬ΡХ鹫卟斡谥癫洹D撕虢掏獗鸫肌2涣⑽淖侄猿煞稹4锬Υ劭伞?纱病h泊佬拧P糯肴獭H檀芟蠹菽堋6浞ㄌ厥D苤茏印;橙眯兴肌=陨钊肫溷桶隆H么酪弧R恢А=髯谥F浯澈!:4T恕T舜偌没壅沾笫σ逍P⑷拧2呃餮健J俏偌弥凇:V猿觥N砩酱笤察α榈v。v传仰山智通大师慧寂。父唱子和。微妙玄机。不可凑泊。是为沩仰之宗。思传希迁。迁之学。湖南宗之。其传为道悟。悟传崇信。信传宣鉴。鉴传义存。存传云门匡真大师文偃。偃之气宇如王。三句之设。如青天震雷。闻者掩耳。是为云门之宗。玄沙师备。偃之同门友也。其传为桂琛。琛传法眼大师文益。益虽依华严六相唱明宗旨。迥然独立。不涉凡情。是为法眼之宗。迁之旁出。为药山惟俨。俨以宝镜三昧五位。显三种渗漏。传昙晟。晟传洞山悟本大师良价。价传曹山元证大师本寂。而复大震。是为曹洞之宗。法眼再传。至延寿。流入高句骊。仰山三传之芭蕉彻。当石晋开运中。遂亡弗继。云门曹洞仅不绝如线。唯临济一宗。大用大机。震荡无际。若圣若凡。无不宗仰。此则世之所谓禅者也。呜呼。教之与禅。本无二门。依教修行。盖不出于六度梵行。而禅定特居其一。繇众生根有不齐。故先佛示化。亦不免其异耳。柰何后世各建门庭。互相盾矛。教则讥禅。滞乎空寂。禅则讥教。泥乎名相。籍籍纷纷。莫克有定。是果何为者耶。此则教禅异涂。犹可说也。自禅一宗言之。佛大胜多。与达摩同学禅观。达摩则远契真宗。胜多所见一差。遂分为有相无相定慧戒行无得寂静六门。非达摩辟之。安能至今廓如也。慧能与神秀。同受法于弘忍。能则为顿宗。秀则别为渐宗。荆吴秦洛各行其教。道一神会又同出于能者也。道一则密受心印。神会则复流于知解。一去弗返。而其末流若大珠明教慈受辈。尚何以议为哉。自教一宗言之。慈恩立三教。天台则分四教。贤首则又分五教。粗妙各见。渐圆互指。终不能归之一致。可胜叹哉。此虽通名为教。各自立宗。犹可说也。自夫本教之内言之。律学均以南山为宗。真悟智圆律师允堪着会正记等文。识者谓其超出六十家释义之外。何不可者。至大智律师元照。复别以法华开显圆意。作资持记。又与会正之师殊指矣。不特此也。四明法智尊者知礼。孤山法慧大师智圆。同祖天台。同学心观。真妄之异观。三谛之异说。既已抵牾之甚。川仁岳。以礼之弟子。又操戈入室。略不相容。谏书辨谤之作。逮今犹使人凛然也。其他尚可以一二数之哉。呜呼。毗卢华藏圆满广大。遍河沙界无欠无余。非相而相。非缘而缘。非同而同。非别而别。苟涉思惟。即非圣谛。又何在分教与禅之异哉。又何在互相盾矛业擅专门哉。又何在操戈相攻遽背其师说哉。虽然适长安者。南北异涂。东西殊辙。及其所至。未尝不同。要在善学者慎夫所趋而已。比丘永寿。尝以闽僧一源所著护教编示予。自大迦叶至于近代诸师。皆有传赞。文辞简古。诚奇作也。寿独惜其不着教禅承传同异之详。请予为记。以补其阙略。予因以所闻。䟽之如右。文繁而不杀者。欲其事之着明。盖不得不然也。  王忠文公丛录中。载佛学一篇。与此文同。末一段云。佛之为道。本无二门。自去圣既邈。源远而流益分。于是师异指殊。各建户庭。互相矛盾。禅则讥教。为滞于名相。教则讥禅。为溺于空寂。若律之为用。虽禅教所共持。而取舍各不同。至于为教禅之学者。又各立异以取胜。一彼一此。不相出入。自教宗言之。慈恩立三教。天台则分四教。贤首则又为五教。自禅宗言之。慧能与神秀。同受法于弘忍。能则为顿宗。秀则为渐宗。道一神会同出于能。道一则密契心印。神会则复流于知解。其不同如此。至若天台教宗之一也。而四明知礼。孤山智圆。性善性恶之说。如冰炭之不相投。临济禅宗之一也。而或以棒或以喝。至横川珙。则复以声偈。其示人之要。如枘凿之不相合。支派乖错。论说纷纭。殆不得而悉数也。忠文与文宪。同里同门。故其问学之相合如此。  No. 1594-G 叙七佛  传灯录云。古佛应世。绵历无穷。难以悉数。现在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案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士。登松山嘈械馈8衅叻鹨啊N雍蟆=裰觥6献云叻鸲隆  毗婆尸佛(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  长阿含云。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盘头。母盘头婆提。居盘头婆提城。坐波波罗树下。说法三会。度三十四万八千人。神足二。一骞茶。二提舍。侍者无忧。子方膺 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  长阿含云。人寿七万岁时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耀。居光相城。坐芬陀利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二十五万。神足二。一阿毗浮。二婆婆。侍者忍行。子无量 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浮佛(庄严劫第一千尊)  长阿含云。人寿□万岁时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善灯。母称戒。居无逾城。坐婆罗树下。说法二会。度人一十三万。神足二。一扶游。二郁多摩。侍者寂灭。子妙觉 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现在贤劫第一贤)  长阿含云。人寿四万岁时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礼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树下。说法一会。度人四万。神足二。一萨尼。二毗楼。侍者善觉。子上胜 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贤劫第二尊)  长阿含云。人寿三万岁时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大德。母善胜。居清净城。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三万。神足二。一舒那。二郁多楼。侍者安和。子导师 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叶佛(贤劫第三尊)  长阿含云。人寿二万岁时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梵德。母财主。居波罗柰城。坐尼拘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罗婆。侍者善友。子集军 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尊)  长阿含云。人寿一百岁时出世。本在一万岁时。为观众生。无机可度。至百岁。劫末苦逼。故出乎世。种刹利。姓瞿昙。父净饭。母大清净。居舍卫城。坐菩提树下。说法一会。度人无数。神足二。一舍利弗。二目犍连。侍者阿难。子罗T罗 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幻寄居士瞿汝稷曰。始予录指月录。七佛第书其偈。阿含化迹皆削焉。既见世之人。粗闻即心即佛者。率多拨无报化乃悟。昔人载此之妙密。盖偈阐法身之极致。阿含示化迹之大略。可谓断常俱遣。事理两融者矣。传灯成于道原。而裁定于杨大年。其旨不苟也。因具录之。此录稍录神通亦以此。  佛祖纲目叙七佛卷(终)  No. 1594  佛祖纲目卷第一(天字号)  甲子(周康王二年起)己丑(周昭王元年)癸亥(周昭王三十五年止)  周姬姓。起武王己卯。止赧王乙巳。三十七主。合八百六十七年。世尊乃第四主昭王二十六年示生。故今断自昭王甲寅起 世尊生时。此方江河泛涨。泉井溢出。大地震动。有五色光。贯太微宫。王问群臣。是何祥瑞。太史苏繇奏曰。西方有圣人生。王曰。于此何如。繇曰。此时无他。一千年后。声教被及。王令刻石。埋于南郊。志之云。  (甲寅)释迦牟尼佛示现受生  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佛也。然灯佛所为善慧仙人。尝买莲花供佛。又见地湿。脱衣布地解发覆之。佛记善慧。汝过阿僧祗劫。于五浊恶世。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贤劫第三尊。迦叶佛时。为护明菩萨。命终往生兜率陀天。为诸天主。说补处行。亦于十方国土。现种种身。为诸众生。随宜说法。乃至作佛期运将至。即观今阎浮提诸众生。皆我初发心来。所成熟者。堪受妙法。余国边地。皆不应生此世界。迦毗罗国。最为处中。往古诸佛出兴。皆生于此。诸族种姓。刹帝利第一。瞿昙苗裔。圣王之后。净饭王过去因缘。具足清净性行。夫妻真正。堪为父母。既作此观。遂集诸天子。告言。我今不久。舍此天宫。生阎浮提。出家学道。成一切种智。设大法会。广利人天。汝等亦当同受法食。诸天子欢喜踊跃。各心念言。菩萨不久。当成正觉。时菩萨乘六牙白象。发兜率宫。降神母胎。净饭王夫人摩耶。于寤寐间。见菩萨腾空来。从右胁入。影现于外。如处琉璃顾。见自身。如日月照。菩萨在胎。晨朝为色界诸天说法。日中为欲界诸天说法。晡时为诸鬼神说法。夜三时亦复如是。成熟无量众生。甲寅四月八日。日初出时。摩耶手攀无忧树枝。菩萨从右胁出。时树下生七茎七宝莲花。菩萨堕莲花上。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言。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无量生死。于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天人。说是言已。四天王接置宝几。龙王吐清净水。灌太子身。王以太子生时诸瑞吉祥。遂名萨婆悉达。(此言顿吉)时香山有一梵仙。名阿私陀。具足五通。能断疑惑。以神通力。腾空而来。相太子已。忽然悲泣。王惊问故。仙人答曰。太子具三十二相。年十九为转轮圣王。若出家者。成一切种智。然王太子决定成一切种智。转无上法轮。我今年已百二十。不久命终。生无想天。不睹佛兴。不闻经法。故自悲耳。太子生七日。摩耶命终。生忉利天。王嘱姨母波^波提养育 太子初生。口称独尊。言已便默。如诸婴孩。七岁王令学书。访国中第一聪明婆罗门。名曰选友。为太子师。婆罗门授以梵书伊羰椤L游省Q指√嶂杏屑钢质椤Jδ弧S治省0⒆趾我濉Jτ帜弧<创幼稹N试弧L映跎薄W匝蕴烊酥凶钭鹱钍ぁ4搜圆恍椤N┰肝笛指√岱灿屑钢帧L釉弧Q指√嶂小h笫椤伊羰椤;ぶ谑椤<布崾椤A硎椤=蓓澈褪椤0⑿肼资椤B孤质椤L旄故椤W椤W凼楣劭帐椤I闳∈椤>哂刑斓匕瞬克闹弈袷薜纫羯钍椤S腥缡堑攘闹帧S职⒆质氰笠羯4俗忠迨遣豢苫怠R嗍俏奚险嬲酪濉7踩绱艘濉N蘖课薇摺F怕廾虐淄酢L邮翘烊说谝恢ΑT坪斡钗医桃8戳钊烫旖瘫āL幼阅芡ù铩H烫旆蠢裉印  佛祖纲目卷第一d续藏 第 85 册 No. 1594 佛祖纲目  佛祖纲目卷第二(地字号)  甲子(周昭王三十六年起)庚辰(周穆王元年)癸亥(周穆王四十四年止)  (壬申)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  佛年十七。王娶婆罗门女耶输陀罗。为太子妃复增二妃。一名瞿夷。二名鹿野。太子虽有三妃于静夜中。但修禅观。一日白王游观。初出东门。净居天化作老人。头白背伛。拄杖羸步。太子乃念。日月流迈。时变岁移。老至如电。身安足恃。我虽富贵。岂独免耶。云何世人而不怖畏。复游南门。净居天化作病人。两人扶掖。在于路侧太子又曰。如此身者。是大苦聚。云何世人不知觉悟。王闻切责诸臣。有婆罗门子。名优陀夷。聪辩绝伦。王令与太子友。具说世间乐事。令其心动。太子复出城西门。净居天心念先现老病。举众皆见。令王嗔责。我今现死。惟令太子及优陀夷见耳。即化死人。四人舆之。室家大小号哭共送。太子与优陀夷二人。独见太子。问此为何人。优陀夷先受王敕。默然不答。如是三问。净居天威神之力。不觉答言。是死人也。何谓为死。答曰。死者刀风解形。神识去矣。四体诸根。无复所知。此人在世。贪着五欲。不识无常。一旦舍之而死。又为父母亲戚爱念。命终之后。恩情好恶。不复相关。诚可哀也。问惟此人死。余亦当然。答曰。一切世人。皆应如是。无有贵贱得免者。太子曰。世间乃复有此苦。云何于中而行放逸。又出北门。到彼园所。止息树下。除去侍卫。端坐思惟。时净居天化作比丘。法服持钵。手执锡杖。视地徐行。太子前问。汝是何人。答曰沙门。何谓沙门。答曰。三界兮扰扰。六趣兮昏昏。识心达本源。故名为沙门。又曰。一切皆无常。惟我所修圣道。永得无为。到解脱岸。言讫。腾空而去。太子喜曰。天人之中。惟此为胜。我当决定修学是道。太子年十九。自知出家时至。诣王言曰。父王恩爱集会。必有别离。惟愿听我出家学道。一切众生爱别离苦。皆使解脱。王流泪曰。汝今宜息此意。国未有嗣。而便委我。曾不怀顾。太子遂还。时有相师白王。太子今不出家。过七日已。必得转轮王位。王即往告太子。我闻阿私陀说。汝必不乐处世。惟愿为我生一子。然后不复相违。太子答曰。如敕。即以左手指其妃腹。耶输陀罗便觉有娠。二月七日。净居天人。白太子曰。无量劫来修行。今正成熟。太子曰。如汝等语。但内外严卫。欲去无从。诸天白言。我等自设方便。即以神力。悉令熟卧。至于后夜。诸天充满虚空。同声白言。今者正是出家时。太子往至车匿所。语之曰。汝为我牵b陟来。犍陟太子所乘马名。车匿泣曰。后夜之中。欲何所之。太子曰。我今欲为一切众生。降伏烦恼。汝不应违我。车匿号哭。欲令王宫觉知。以天神力。昏卧如故。于是诸天捧马四足。并接车匿。帝释执盖。从北门出。其门无声自开。太子又曰。我若不断八苦。终不还宫。我若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转法轮。终不还与父王相见。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波^波提及耶输陀罗。行至天晓。已三繇旬。诸天便没不现。太子至闲静林。即便下马。抚犍陟背而言。所难为事。汝作已毕。又语车匿。世人富贵。竞随奉事。我舍国来。惟汝一人。独能随我。甚为希有。我今既至。汝与犍陟。俱可还宫。车匿悲不自胜。犍陟屈膝䑛足。泪落如雨。太子即就车匿。取七宝剑。自剃须发。而发愿言。愿共一切。断除烦恼。及诸习障。净居天又化猎师。身服袈裟。太子喜曰。汝所著衣。是寂静服。我今以此宝衣与汝。贸易吾服。此衣为欲摄救一切众生。断其烦恼。答言善哉。遂脱宝衣贸之。太子前行。车匿即还。太子入檀特山修道。始于阿罗逻迦蓝处三年。复至c头蓝弗处三年。又至象头山。于尼连河侧。静坐思惟。宜六年苦行。以度众生。天献麻米。净心守戒。或日一食。或七日一食。不避风雨。不起经行。鹊巢粪污。亦不弃去。  (癸未)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  佛示六年苦行。自念。非正解脱。我当受食而后成佛。即沐浴于尼连河。天为偃树。挽之而出。时彼林外。有二牧牛女。一名难陀。二名波罗。见地中生千叶莲花。上有乳糜。取奉菩萨。即便受食。复念过去诸佛。以草为座。成无上道。帝释因化凡人。执净软草。菩萨问。汝何名。答名吉祥。菩萨喜曰。我破不吉。以成吉祥。即便受草。向菩提树下。而取正觉。菩萨坐阎浮树下。四十八日。观察思惟。眉间白毫。光蔽魔宫。魔王波旬恐惧。召会诸魔。及道未成。当往乱之。长子商主泣谏。不听。乃率众作难。悉现可怖可欲诸境。时菩萨身心寂然不动。以指按地。地大震。魔闻怖惧。还归本宫。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释迦牟尼佛示现说法  佛自二月八日成道。九日至二十九日。为寂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有无量无边法身大士。普贤文殊观音弥勒等。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一时围绕。如云笼月。尔时世尊现毗卢遮那身。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三七日满。二月三十日。从菩提场座起。诣波罗柰国。行至阿^波罗水侧。日暮止宿。入定。风雨大至。有大龙王。名目真邻陀。以其大身。七重围绕。龙有七头。罗覆佛上。以为障蔽。至三月六日。四七日满。雨止出定。龙王化作年少婆罗门。稽首问讯。受三归五戒。诸旁生中。最先见佛。三月七日。受提谓长者食。三月八日。至鹿野苑。初世尊成道。观树思惟。一切众生。处五浊世。三毒所覆。薄福钝根。无有智慧。云何能解我所得法。今我若转法轮。彼必不信。生诽谤心。当堕恶道。受无量苦。我宁不说。入于涅。时大梵天王。心怀忧恼。众生长夜。沉没生死。今当往请转大法轮。欲界六天亦同劝请。世尊默然受之。遂以五时设教。第一华严时。第二鹿苑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第五法华涅时○世尊至鹿野苑。x陈如摩诃那摩跋波阿舍婆^跋陀罗^五人。见佛心大欢喜。求佛出家。佛为说法。成阿罗汉。于是世间始有三宝。如来是佛宝。四谛是法宝。阿罗汉是僧宝○有长者子。名曰耶舍。中夜睡觉。见诸妓女不净。生厌离心。于不净中生净想。忽见空中光明。寻光而去。趣鹿野苑。佛为说法。成阿罗汉。天明耶舍父为寻子故迹。至佛所。佛受三归。为最初优婆塞。又耶舍朋类五十人。共诣佛所。俱成沙门○迦毗罗国。有婆罗门子。名富楼那。具解韦陀等论。与佛同日生。本性厌离世间。见佛出家。即与朋友三十人。往雪山专心学道。获四禅五通。以天眼。遥见世尊在鹿野苑说法。遂共三十人。来到佛所。求佛度脱。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南天竺有婆罗门。姓大迦旃延。第二子名那罗陀。其父令习韦陀诸论。不久通解。长兄忌之。欲害其命。父令往阿私陀仙人处。洞解诸论。得四禅五通。仙人命终。那罗陀贪世利养。不信三宝。有伊罗钵龙王商伊酢N共娼鹌胙浴1顺窍扔幸毁试啤T谟诤巫栽凇H局尽1嗽坪吻寰弧T坪蔚贸彰3杖撕喂拭浴T坪蚊侨恕:位岜鹄胍选C痪∫蛟怠A踔聊锹尥酉伤N蚀速室濉2荒芙饬恕D锹尥幽艘璺稹7鹞狻K抵种址āI蠡断病K烨蟪黾摇R蚱渲肿灞拘铡C箦褥寡印B垡榈谝弧鹉咛峁S杏怕テ德蒎纫丁P值苋恕QЧ畔傻馈M醭脊樾拧7鹨璞俗〈ΑO种钌裢āV种值鞣O榷扔怕テ德蒎纫丁<拔灏俚茏印S侄饶翘徨纫跺汝^迦叶。各有二百五十弟子。俱证阿罗汉。有一外甥。螺髻梵志。名优波斯那。在阿修罗山。共二百五十弟子。修学仙道。亦投佛出家。成阿罗汉。王舍城频婆娑罗王。见三迦叶为佛弟子。叹曰。呜呼。如来有大神力。智慧深远。不可思议。乃能伏如此之人。以为弟子。佛为说法。得法眼净。王敕诸臣。于竹园起诸堂舍。请佛及僧。住彼竹园。诸王见佛。频婆娑罗为首。诸僧伽蓝竹园为始○王舍城有二婆罗门。具大智慧。一名舍利弗。一名目b连。各有一百弟子。往诣竹园。佛为说法。成阿罗汉。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摩竭提国。有婆罗门。名曰迦叶。具大智慧。诵四韦陀论。日夜勤求无上道法。旋复出家。修杜多行。会空中有神。告曰。佛已出世。请往师之。迦叶便趣竹园。佛知其当来。躬自往迎。到多子塔前相逢。迦叶合掌言曰。世尊实是一切种智。实是慈悲济众生。实是一切所归依。即五体投地。而白佛言。世尊。是我大师。我是弟子。如是三说。佛言如是。迦叶。我是汝师。汝我弟子。若人实非一切种智。而欲受汝为弟子者。头裂为七分。复为说法。成阿罗汉。以此迦叶有大威德。天人所重。故名大迦叶○净饭王闻佛得道。已经六年。思欲一见。令梵志优陀夷。请佛还国。优陀夷见佛。为诸天释梵归化。亦愿为沙门。佛为说法。得罗汉道。即遣优陀夷。先现神变。发起道心。于是神足飞行。经游虚空。往到本国。现十八变。报言。却后七日。佛当来降。王出四十里。迎佛。见佛大喜。选宗族五百人为沙门。侍佛左右。斛饭王二子。一名摩诃男。一名阿那律。摩诃男言。诸释多出家。而我一门独无。当一人营家。一人出家。那律以家事烦碎。遂与释种跋提。各白其母。恳求出家。过七日。释子等八人。出迦毗罗城。脱其宝衣象马。付所使优波离令还。优波离思惟。人身难得。佛法难值。诸尊贵者。皆弃世荣。我身卑贱。何所贪乐。即以宝衣等。悬着树上。遂便共至佛所。白言。我父母已许。愿听出家。乞先度优波离。以除我等x慢心故。于是世尊。先度优波离。次度那律等○世尊从弟阿难。以成道日生。故名阿难。(此云欢喜)举国欣庆。又名庆喜。八岁出家。弟子中多闻第一。年三十一。佛命给侍左右。阿难言。愿如来与我三愿。一者不受如来故衣。二者不随如来受别请。三者听我出入无时。佛言善哉。具足智慧。预见讥嫌。何以故。若有人言汝为衣食。奉给如来。是故不受故衣。不随别请。出入有时。则不能广利诸部。故求出入无时。我为阿难。开是三事○佛子罗T罗。年已九岁。佛遣目连。往迦毗罗城。白父及耶输陀罗。放罗T罗出家。修习圣道。目连受命到彼。以种种方便晓输。耶输不听。时佛起化人。空中告言。耶输陀罗。汝颇忆念往古世时。誓愿事不。我当尔时为菩萨道。以五百银钱。从汝买得五茎莲花。上定光佛。时汝求我。世世所生。共为夫妻。我不欲受。即语汝言。我为菩萨。累劫行愿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尔者。听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国城妻子。及与我身。随君施与。誓无悔心。而今何故爱惜罗T。不令出家学圣道也。耶输闻已。霍然还识宿业因缘。事事明了。知昨所见。爱子之情。自然消歇。时净饭王。即集国中豪族。各遣一子。有五十人。随从出家。佛使阿难剃头。舍利弗为其和尚。目连为阿^梨。授十戒法。便为沙弥○舍卫国王波斯匿。有一大臣。名须达多。家巨富。赈贫乏。时号孤给独。因欲为儿娶妇。躬往王舍城中大臣护弥家。既到已。见其家内。大张供具。须达多问故。答言。请佛及僧。问云何名佛。云何名僧。护弥具告所以。须达多闻之。毛发俱竦。寻到佛所。见佛相好。过于护弥所说。心大欢喜。佛为说法。成须陀洹。须达多愿起精舍。请佛降舍卫国。度彼众生。佛许之。辞佛还家。佛命舍利弗。与俱至舍卫国。案行诸地。惟王太子o陀有园。正得处所。须达多乃白太子。太子不肯。须达多殷勤再三。太子曰。若能以黄金布地。令无空者。便当相与。答曰诺。乃使人象负黄金。八十顷中。须臾欲满。略欠少地。太子念言。佛必大德。能使斯人轻宝乃尔。遂令止勿更出金。园地属卿。树木属我。共立精舍。须达多共舍利弗。经地已竟。起立精舍。启知国王。请佛及僧。佛言。须达买园。树木o陀所有。可名o树给孤独园○佛再还迦毗罗卫国。王问。云何修行。当得诸佛之道。佛言。一切众生皆即是佛。父王当念西方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当得佛道。王言。一切众生云何是佛。佛言。一切法无生。无动摇。无取舍。无相貌。无自性。王当于此佛法中。安住其心。勿信于他。王与七万释种。闻说是法。信解欢喜。悟无生忍○初佛还国。姨母大爱道(即波^波提)白佛出家。三请不许。及佛再还国。如前重请。佛亦不许。佛既出国。大爱道与诸老母等。追佛顿止河上。复求出家。又亦不许。退住门外。[欷而啼。阿难自外回。问故。答曰。我以女人故。不得出家。自悲伤耳。阿难乃白佛。大爱道以至心。欲受法律。愿佛听之。佛言止止。若听女人出家者。令正法不得久住。阿难复曰。过去诸佛。具四部众。如来独不具耶。佛言。若大爱道修八敬法。尽寿行之。可入法律。阿难出告大爱道。便受大戒。为比丘尼。遂得应真○楼至菩萨。请立戒坛。为比丘结戒受戒。于是创立三坛。佛院门东。名佛为比丘结戒坛。佛院门西佛为比丘尼结戒坛。外院东门南。置僧为比丘受戒坛。戒坛从地而立。三重为相。以表三空。为入佛法初门。时天帝施以覆釜。置于坛上。大梵王施无价宝珠。置覆釜上。供养舍利。是为五重。表立分法身坛时。十方诸佛。无量菩萨。天龙八部。悉皆云集。诸佛登之。共议结戒轻重持犯等相。及度尼。灭正法相。诸佛通议曰。古有四部。今何独无。初虽正法减半。今尼行八敬。还住千年。故此二坛。惟佛所登。共量佛事。外院戒坛。乃僧为四众受戒坛也。  佛祖纲目卷第二d续藏 第 85 册 No. 1594 佛祖纲目  佛祖纲目卷第三(玄字号)  甲子(周穆王四十五年起)乙亥(共王元年)丁亥(懿王元年)壬子(孝王元年)癸亥(周孝王十二年止)  佛灭时。此方暴风忽起。损舍折树。地动木阴。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连夜不灭。穆王怪问群臣。太史扈多对曰。西方圣人。入灭之相耳。  (辛未)释迦牟尼佛传法大迦叶  佛说法华经。凡二处三会。始在灵山。次升虚空。后复还灵山。有大梵王。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汝。汝当护持流通。毋令断绝。听吾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说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黎衣。传付与汝。转授补处慈氏。勿令朽坏。并敕阿难。副贰传化。迦叶礼足。白佛言。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故。  (壬申)释迦牟尼佛示现涅  辛未十一月既望。佛念四众懈怠。不将侍者。如屈伸臂顷。独至忉利天欢喜园。三月安居。佛告文殊。汝诣母所。道我在此。摩耶既至。佛言。身所经历。与苦乐俱。当修涅。永离苦乐。摩耶闻法。得须陀洹果。是时人间久不见佛。优填王等。至阿难所。问佛所在。阿难报曰。我亦不知。时优填王。渴仰如来。遂敕奇巧工匠。作如来形像。毗首羯磨天。化身为匠。不日而成。三月将尽。佛令鸠摩罗。告阎浮提。如来将下。欲入涅。于是佛化宝阶。从天而下。优填王载像来迎。为佛作礼。佛三唤三应。乃云。无为真佛。实在我身。又语像言。汝于来世。大作佛事○佛姨母大爱道。将欲灭度。告众曰。吾不忍见世尊泥洹。遂与五百比丘尼。白佛。佛默可之。大爱道便还精舍。各现神足。同时灭度○舍利弗目犍连。不忍见佛泥洹。遂先入灭。七万阿罗汉亦同时入灭。四众惶乱。佛以神力。化二弟子。在佛左右。四众稍定○壬申二月十五日。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䟦提河边。娑罗双树间。临涅时。说涅经。告大众言。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时诸比丘劝请如来。惟愿久住。不入涅。佛言。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犹如如来。复告文殊。阿难给侍我来。二十余年。闻法受持。如泻水置器。我今欲令受持是涅经。为诸魔所恼。汝可持是大陀罗尼。救护阿难。文殊受已。至阿难所。魔王闻咒。即放阿难。归至佛所。佛于是三入禅定。三出三告。乃云。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乃于宝床。右胁而卧。于其中夜。寂然无声。便般涅。迦叶远来奔讣。金棺自开。即现双足。出于棺外。众礼足已。还自入棺。尔时棺从座举。高七多罗树。往返空中。化火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诸王争取。有婆罗门。以石瓶涂蜜。即共三分。一分诸天。一分龙王。一分八国○天上四塔。忉利城东照明园。佛发塔。城南粗涩园。佛衣塔。城西欢喜园。佛钵塔。城北驾御园。佛牙塔。人中四塔。生处塔。在迦毗罗卫国林微园中。成道塔。在摩竭提国元吉树下。转法轮塔。在波罗柰国鹿野苑中。涅塔在。拘夷那竭国力士生地秀林双树间。  ○阿难尊者结集三藏  佛灭度后。诸天王等。请迦叶言。法城欲颓。法幢欲倒。当以大悲建立佛法。迦叶受请。往须弥顶。击大楗槌。诸圣弟子。得神通者。皆来集会。迦叶告言。佛法欲灭。众生可愍。待结集竟。随汝入灭。诸来圣众。受教而住毕钵罗窟。迦叶以天眼观。惟有阿难烦恼未尽。遂于大众中。牵出阿难言。汝结未尽。不应住此。阿难悲泣。告迦叶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为侍佛。以阿罗汉者。不能给侍。故留残结。不尽断尔。迦叶复告阿难。汝有六种罪。应于僧中悔过。是时阿难。长跪合掌。依六种罪忏悔忏悔已。迦叶牵阿难出。语言。汝漏尽可来。言讫身闭窟门。阿难涕泪悲泣。求断结惑。靡不精诚。至于后夜。疲极偃息。头未至枕。朗然得悟。三明六通。作大阿罗汉。却至窟击门曰。我漏已尽。迦叶言。汝若漏尽。可纵神通。于户钥孔中入。阿难腾身入来。礼拜僧足。迦叶手摩阿难顶。而告之言。我欲为汝令汝得道。汝勿嫌恨。时大众请阿难升座。结集法藏。阿难既升座已。未发言间。感得自身相好如佛。是时大众疑佛重起。或疑他方佛来。或疑阿难成佛。及发声唱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处。与某众俱。三疑俱遣。  ○释迦牟尼佛机缘  世尊初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他。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定。文殊白椎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世尊一日升座。默然而坐。阿难白椎曰。请世尊说法。世尊云。会中有二比丘。犯律行。故我不说法。阿难以他心通观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还复默然。阿难又白。适来为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已遣出。世尊何不说法。世尊云。吾誓不为二乘声闻人说法。便下座○世尊一日升座。迦叶白椎曰。世尊说法竟。便下座○世尊示随色摩尼珠。问五方天王。此珠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世尊藏珠。复抬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便强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总不知。时五方天王悉自悟道○世尊因黑氏梵志献合欢梧桐花。佛召仙人。放下着。梵志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曰。吾今两手俱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放身命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世尊因普眼菩萨欲见普贤。不可得见。乃至三度入定。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于是普眼才起一念。便见普贤向空中乘六牙白象○五通仙人问。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仙人应诺佛曰。那一通。你问我○世尊一日敕阿难。食时将至。汝当入城持钵。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钵。须依过去七佛仪式。阿难便问。如何是七佛仪式。世尊召阿难。阿难应诺。世尊曰。持钵去○世尊因比丘问。我于世尊法中。见处即有。证处未是。世尊当何所示。世尊曰。比丘某甲。当何所示。是汝此问○世尊因耆婆善别音响。至一冢间见五髑髅。乃敲一髑髅问耆婆。此生何处。曰此生人道。又敲一曰。此生何处曰此生天道。又别敲一问耆婆。此生何处。耆婆罔知生处○世尊因七贤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在甚处去。一女曰。作么作么。诸姊谛观。各各契悟。感帝释散花曰。惟愿圣姊。有何所须。我当终身供给。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具足。惟要三般物。一要无根树子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叫不响山谷一所。帝释曰。一切所须。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实无有。女曰。汝若无此。争解济人。帝释罔措。遂同往白佛。佛曰。x尸迦。我诸弟子。大阿罗汉。不解此义。惟有诸大菩萨。乃解此义○世尊因地布发掩泥。献花于然灯佛。然灯见布发处。遂约退众。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刹。时众中有一贤于长者。持标于指处插曰。建梵刹竟。时诸天散花相赞○世尊尝与阿难行次。见一古佛塔。世尊便作礼。阿难曰。此是甚么人塔。世尊曰。过去诸佛塔。阿难曰。过去诸佛是甚么人弟子。世尊曰是吾弟子。阿难曰。应当如是○世尊因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迦叶欲白椎摈出。才拈椎。乃见百千万亿文殊。迦叶尽其神力。椎不能举。世尊遂问迦叶。汝拟摈那个文殊。迦叶无对○城东有一老母。与佛同生。不欲见佛。每见佛来。即便避。虽然如此。回顾东西。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乃至十指掌中。总皆是佛○世尊因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处。惟有一女人。近于佛座。而入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得近佛。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托至梵天。尽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过四十二恒河沙国土。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作礼世尊。世尊敕罔明出。罔明却至女子前。鸣指一下。女子于是从定而出○殃崛摩罗。因持钵至一长者门。其家妇人。正值产难。长者曰。瞿昙弟子。汝为至圣。当有何法。能免产难。殃崛语长者曰。我乍入道。不知此法。待我回问世尊。却来相报。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速去报言。我从贤圣法来。未曾杀生。殃崛奉佛语。疾往告之。其妇得闻。当时分娩○世尊一日因文殊在门外立。乃曰。文殊文殊。何不入门来。文殊曰。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我入门○无边身菩萨。将竹杖量世尊顶。丈六了又丈六。量到梵天。不见世尊顶。乃掷下竹杖。合掌说偈云。虚空无有边。佛功德亦然。若有能量者。穷劫不可尽○世尊因乾闼婆王献乐。其时山河大地。皆作琴声。迦叶起作舞。王问迦叶。岂不是阿罗汉诸漏已尽。何更有余习。佛曰实无余习。莫谤法也。王又抚琴三遍。迦叶亦三度作舞。王曰。迦叶作舞。岂不是习。佛曰。实不曾作舞。王曰。世尊。何得妄语。佛曰。不妄语。汝抚琴。山河大地木石尽作琴声。岂不是。王曰是。佛曰。迦叶亦复如是。所以实不曾作舞。王乃信受○世尊在第六天。说大集经。敕他方此土人间天上一切狞恶鬼神。悉皆辑会。受佛付嘱。拥护正法。设有不赴者。四天门王。飞热铁轮追之令集。既集会已。无有不顺佛敕者。各发弘誓。拥护正法。惟有一魔王。谓世尊曰。瞿昙。我待一切众生成佛。尽众生界空。无有众生名字。我乃发菩提心○世尊因调达谤佛。生身入地狱。遂令阿难问。你在地狱中安否。曰我虽在地狱。如三禅天乐。佛又令问。你还求出否。曰我待世尊来。便出。阿难曰。佛是三界导师。岂有入地狱分。调达曰。佛既无入地狱分。我岂有出地狱分○世尊因文殊忽起法见。佛见被世尊威神摄向二铁围山○世尊因灵山会上五千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见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尔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如幻。于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于是五百比丘。同赞叹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世尊因波斯匿王问。胜义谛中。有世俗谛否。若言无。智不应二。若言有。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义云何。佛言。大王。汝于过去龙光佛时。曾问此义。我今无说。汝今无听。无说无听。是为一义二义○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世尊曰。说定法。外道曰。今日说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说定法。今日何说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世尊因有异学问。诸法是常耶。世尊不对。又问。诸法是无常耶。世尊亦不对。异学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对我。世尊曰。汝之所问。皆为戏论○世尊尝在尼俱律树下坐次。因二商人问。世尊还见车过否。曰不见。还闻否。曰不闻。莫禅定否。曰不禅定。莫睡眠否。曰不睡眠。商人乃叹曰。善哉善哉。世尊乃觉而不见○世尊因长爪梵志索论义。预约曰。我义若堕。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有省。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人天二乘。不知我义堕处。惟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我法中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投佛出家。证阿罗汉○世尊一日坐次。见二人舁猪过。乃问。这个是甚么。曰佛具一切智。猪子也不识。世尊曰。也须问过○世尊临入涅。文殊大士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耶○世尊于涅会上。以手摩胸。告众曰。汝等善观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后悔。若谓吾灭度。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度。亦非吾弟子○世尊至拘尸那城。告诸大众。吾今背痛。欲入涅。即往娑罗双树下。泊然示寂。复从棺起。为母说法。并说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时诸弟子即以香薪。竞茶毗之。烬后金棺如故。大众即于佛前。以偈赞曰。凡俗诸猛炽。何能致火k。请尊三昧火。^维金色身。时金棺从座而举。高七多罗树。往返空中。化火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  ○诸菩萨罗汉机缘  文殊菩萨。一日令善财采药曰。不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遍观大地。无不是药。却来白曰。无不是药者。殊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遂于地上。拈一茎草。度与文殊。殊接得。示众曰。此药亦能杀人亦能活人○文殊问庵提遮女曰。生以何为义。女曰。生以不生生为生义。曰如何是生以不生生为生义。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未尝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随其所宜。是为生义。曰死以何为义。女曰。死以不死死为死义。曰如何是死以不死死为死义。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未尝自得有所离散。而能随其所宜。是为死义○庵提遮女问文殊曰。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为何却被生死之所流转。殊曰。其力未充○文殊尝谓善住意天子曰。汝今若能违背诸佛。毁谤法僧。吾即将同汝如是梵行。天子曰。大士。今何故复如是语。殊曰。天子。如汝意者。以何为佛。天子曰。如如法界。我言是佛。殊曰。天子。于汝意云何。如如法界可染着乎。曰弗也。殊曰。以是义故。我如是说。汝今若能背毁佛法僧。吾将同汝如是梵行○善住天子白文殊。可共俱往如来之所。咨受未闻。亦同此时如法问难。殊曰。尔莫分别取着如来。天子曰。如来今在何所。令我莫着。殊曰。o在目前。天子曰。若如是者。我何不见。殊曰。尔若一切不见。是名真见如来。天子曰。若见在前。云何戒我莫取着如来。殊曰。尔今见前何有。天子曰。有虚空界。殊曰。如来者虚空界。是故虚空界者。即是如来。此中无有一物可分别者○维摩会上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文殊曰。我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菩萨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又问维摩。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文殊赞曰。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菩萨真入不二法门○善财参五十三员善知识。末后到弥勒阁前。见楼阁门闭。瞻仰赞叹。见弥勒从别处来。善财作礼曰。愿楼阁门开。令我得入。弥勒寻至善财前。弹指一声。楼阁门开。善财已入阁。门即闭。见百千万亿楼阁。一一楼阁有一弥勒。领诸眷属。并一善财而立其前○须菩提尊者。在岩中宴坐。诸天雨花赞叹。者曰。空中雨花赞叹。复是何人。云何赞叹。天曰。我是梵天。敬重尊者善说般若。者曰。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云何赞叹。天曰。如是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须菩提一日说法次。帝释雨花。提问。此花从天得耶。从地得耶。从人得耶。释曰弗也提曰。从何得耶。释乃举手。提曰。如是如是○无厌足王入大寂定。乃敕有情无情。皆顺于王。若有一物不顺于王。即入大寂定不得○舍利弗因入城。遥见月上女出城。舍利弗心口思惟。此姊见佛否。知得忍不得忍否。我当问之。才近便问。大姊往甚么处去。女曰。如舍利弗与么去。弗曰。我方入城汝方出城。何言如我恁么去。女曰。诸佛弟子。当依何住。弗曰。诸佛弟子。依大涅而住。女曰。诸佛弟子。既依大涅而住。我亦如舍利弗与么去○舍利弗问须菩提。梦中说。六波罗蜜。与觉时同异。提曰。此义深远。吾不能说。会中有弥勒大士。汝往彼问。舍利弗问弥勒。弥勒曰。谁是弥勒。谁名弥勒。○舍利弗问天女曰。何以不转女身。女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女自化身。如舍利弗。乃问言。何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云何转面。而变为女身○鸯崛魔罗尊者。未出家时。外道受教。为x尸迦。欲登王位。用千人拇指为花冠。已得九百九十九。惟欠一指。遂欲杀母取指。时佛在灵山。以天眼观之。乃作沙门。在鸯崛前。鸯崛遂释母。欲杀佛。佛徐行。鸯崛急行。追之不及。乃唤曰。瞿昙住住。佛告曰。我住久矣。是汝不住。鸯崛闻之。心忽开悟。遂弃刃。投佛出家○障蔽魔王。领诸眷属一千年。随金刚齐菩萨。觅起处不得。忽一日得见。乃问曰。汝当依何而住。我一千年。觅汝起处不得。齐曰。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无住而住。如是而住○那叱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广额屠儿。于涅会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自云。是贤劫千佛一数。  (丙辰)初祖大迦叶传法阿难  摩诃迦叶。摩竭陀国人。姓婆罗门。父号饮泽。母号香至。过去世。为锻金师。善明金性。使其柔伏。尝于久远劫中。毗婆尸佛入涅后。四众起塔。塔中像面上金色。有少缺坏。时有贫女。将金珠往金师所。请饰佛面。既而因共发愿。愿我二人世世为无姻夫妻。繇是因缘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及此世与紫金光尼。复为夫妇。梵语迦叶波。此云饮光胜尊。盖以金色为号。然夫妇皆清净自居。无世间想。旋复出家。冀度诸有。佛于众中。称叹第一。后因拈花因缘付法。有外道问。如何是我我。迦叶曰。觅我者是汝我。外道曰。这个是我我。师我何在。迦叶曰。汝问我觅。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弥。问尊者。何得自为。迦叶曰。我若不为。谁为我为。佛涅时。迦叶告众曰。佛已茶毗。金刚舍利非吾等事。宜结集法藏。无令断绝。结集既毕。迦叶自念衰老。宜入定于鸡足山。以待弥勒。乃召阿难言。我今不久世间。今将正法。付嘱于汝。汝当护持。听吾偈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偈已。阿难作礼奉命。迦叶念。如来舍利皆在诸天。凌虚遍至塔庙。礼已而还。复以夙约。往辞阿^世王。遂杳然入鸡足山。席草而坐。自念。今我被粪扫服。持僧伽黎。必经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至于弥勒出世。终不致坏。乃语山曰。若阿^世王。及阿难来。汝当为开。去已复合。阿^世王。知迦叶已入鸡足山。乃请阿难同往。山果为开。见迦叶入定俨然。王礼拜讫。欲以香薪茶毗。阿难曰。未可燔也。大迦叶方以禅定持身。俟慈氏下生。乃般涅。王闻惊叹。与阿难礼辞。山合如故。当此土周孝王五年丙辰也。  佛祖纲目卷第三d续藏 第 85 册 No. 1594 佛祖纲目  佛祖纲目卷第四(黄字号)  甲子(周孝王十三年起)丁卯(夷王元年)癸未(厉王元年)庚申(周共和元年)癸亥(周共和四年止)  (癸巳)二祖阿难传法商那和修  阿难。王舍城人。姓刹帝利。父斛饭王。实佛之从弟也。多闻博达。智慧无碍。世尊以为总持第一。尝所赞叹。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传器。乃命为侍者。一日白佛言。今日入城。见一奇特事。佛曰。见何奇特事。阿难曰。入城见一攒乐人作舞。出城总见无常。佛曰。我昨日入城。亦见一奇特事。阿难曰。未审见何奇特事。佛曰。我入城时。见一攒乐人作舞。出城时亦见乐人作舞。阿难一日问迦叶曰。师兄。世尊传金缕袈裟外。别传个甚么。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刹竿着。阿难一日入竹林。闻比丘诵偈曰。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阿难因为正之曰。不然。佛云。若人生百岁。不解诸佛机。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于是比丘以闻其师。其师曰。阿难老昏矣。吾语是也。异日阿难复经竹林。见比丘诵偈如前。阿难诘知其故。因念愚痴难化。入三昧。求尊圣为之证。于是地为之动。光明遽发。俄有一圣宿大士示现。而为之说偈曰。彼者念讽偈。实非诸佛意。今遇欢喜尊。而可依了之。彼师弟子竦敬。寻得二果。后阿^世王白言。如来迦叶尊胜二师。皆已涅。而我多故。悉不能睹。仁者般涅时。愿垂告别。阿难许之。后自念言。我身危脆。犹如聚沫。况复衰老。岂堪长久。又念。阿^世王与吾有约。乃诣王宫。告之曰。吾欲入涅。故来辞耳。门者曰。王𥨊不可以闻。阿难曰。俟王觉时。当为我说。时王梦中。见一宝盖。七宝严饰。千万亿众。围绕瞻仰。俄而风雨暴至。吹折其柄。珍宝璎珞。悉坠于地。心甚惊异。既寤。门者具白上事。王闻语已。失声号恸。哀感天地。即至毗舍离城。见阿难在恒河中流。跏趺而坐。王乃作礼。而说偈言。稽首三界尊。弃我而至此。暂凭悲愿力。且莫般涅。时毗舍离王亦在河侧。复说偈言。尊者一何速。而归寂灭场。愿住须臾间。而受于供养。尔时阿难见二国王咸来劝请。乃说偈言。二王善严住。勿为苦悲恋。涅当我净。而无诸有故。复念。我若向一国而般涅。诸国争竞。无有是处。应以平等度诸有情。遂于恒河中流。将入寂灭。是时山河大地。六种震动。雪山中有五百仙人。睹兹瑞应。飞空而至。礼阿难足。胡跪白言。我当于长老而证佛法。愿垂大慈。度脱我等。阿难默然受请。即变伽河。悉为金地。为其仙众。说诸大法。复念先所度脱弟子。应当来集。须臾五百罗汉。从空而下。为诸仙人。出家受具。其仙众中。有二罗汉。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阿难知是法器。乃告之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迦叶入定而付于我。我今将灭。复付于汝。汝受吾教。当听偈言。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说偈已。复以正法眼。嘱累商那和修。而谓末田底迦曰。昔佛记云。佛灭度后。后五百岁中。汝当于Y宾国。敷宣大法。言已。踊身虚空。现十八变。入风轮奋迅三昧。而分身四分。一分惠忉利天。一分惠娑竭罗龙宫。一分惠阿^世王。一分惠毗舍离王。各造宝塔而供养之。当此土周厉王十二年癸巳也。  佛祖纲目卷第四d续藏 第 85 册 No. 1594 佛祖纲目  佛祖纲目卷第五(宇字号)  甲子(周共和五年起)甲戌(宣王元年)庚申(幽王元年)癸亥(周幽王四年止)  (乙未)三祖商那和修传法优波鞠多  商那和修。摩突罗国人。亦名舍那婆斯。姓毗舍多。父林胜。母x奢耶。在胎六年而生。西域有九枝秀草。名商诺迦。(此云自然服)出则圣人降生。和修生而此草出。昔如来行化。至摩突罗国。见一青林枝叶茂盛。语阿难曰。此林地名优留荼。吾灭后一百年。有比丘名商那和修。于此转妙法轮。后百岁。果诞和修。出家证道。受庆喜尊者法眼。化导有情。及至此林。降二火龙。龙受三归。遂施其地。以建梵宫。和修化缘既久。思付正法。寻于叱利国。得优波鞠多。以为给侍。因问鞠多曰。汝年几耶。答曰。我年十七。和修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答曰。师发已白。为发白耶。心白耶。和修曰。我但发白。非心白耳。鞠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和修知是法器。后三载。遂为落发。受具。告曰。昔如来以无上正法眼藏。付嘱迦叶。展转相授。而至于我。我今付汝。勿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说偈已。即隐于Y宾国南象白山中。后于三昧中。见鞠多有五百徒众。常多懈慢。乃往彼正之。鞠多见和修至顶礼次。和修以右手上指。即有香乳。自空而注。问鞠多曰。汝识之乎。鞠多不测。遂入三昧观察。亦不能测。乃请曰。是果何三昧耶。和修曰。是谓龙奋迅三昧。如是五百三昧。汝皆未之知。复曰。如来三昧。辟支不识。辟支三昧。阿罗汉不识。吾师阿难三昧。而我不识。今我三昧。汝岂识乎。是三昧者。心不生灭。住大慈力。相恭敬。其至此者。乃可识之。于是鞠多弟子。皆伏而悔谢。和修复为说偈曰。通达非彼此。至圣无长短。汝除轻慢意。疾得阿罗汉。五百比丘闻偈已。依教奉行。皆获无漏。和修乃现十八变化。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建塔于梵迦罗山。当此土周宣王二十二年乙未岁也。  ○阿育王造塔缘起  巴连弗邑国王。名频头婆罗。生子阿育。(此云无忧)身体粗湿。不喜见之。后值边国恒V尸罗反。诸子中独命阿育往伐。仅给朽钝甲兵数十人。从者难之。阿育曰。我若应王。自有来应之者。作是语时。忽然兵甲从地涌出。即将往伐彼国。俱闻空中宣示。阿育王子。当王此天下。汝等勿兴逆意。于是诸国悉平。至于海际。适王卧病。诸臣共扶。阿育将至王所。欲立为王。王闻不乐。即便命终。阿育心念。我若应王。诸天自然水灌我顶。素缯系首。言讫。铁轮飞降。王阎浮提。领一天下。阿育王如法葬父。王已即立。阿㝹楼陀为大臣。时诸臣自持策立功。高心生轻慢。王知其意。乃敕诸臣。伐花果之树。而植刺棘。三敕不从。即持利剑。手杀诸臣。阿㝹楼陀劝王。宜立屠杀之人。时有𠒋恶耆黎子。自夸其能。王便为起屋舍。仅开一门。中作种种治罪之法。状似地狱。𠒋人启王。若入此中者。不复得出。王许之。尔时有一商主之子。厌世间苦。出家学道。游行诸国。次第乞食。误入屠舍。遥见舍中火车炉炭等。恐怖毛竖。便欲出门。𠒋主前来。执捉比丘。比丘心生悲悔。涕泪满目。乞延一月。不听。如是渐减。至于七日。乃听。比丘勇猛精进。坐禅息心。至第七日。适王将一宫女。送付𠒋主。𠒋主取着臼中杵捣。须臾便成碎末。比丘见已。极生厌恶。我身不久。亦当如是。断一切结。成阿罗汉。𠒋主语比丘言。期限已尽。比丘答曰。我心得解脱。断除诸有尽。今此身骸。无复吝惜。𠒋主即执比丘。着铁镬油中。使者燃火。火不能热。及至自燃火即猛盛。既开镬盖。见彼比丘。坐莲华上。生希有心。即以启王。王便严驾。率众来看。比丘身升虚空。犹如雁王。示种种变化。向王说偈曰。我是佛弟子。逮诸漏已尽。生死大恐怖。我今悉得脱。阿育王闻已。于佛法所。生大敬信。白比丘言。佛未灭度时。何所记说。答曰。佛记。大王于我灭后。过百岁时。于巴连弗邑。有三亿家。彼国有王。名曰阿育。当王此阎浮提。为转轮王。正法治化。又复宣布我舍利。于阎浮提。立八万四千塔。王今造此大地狱。杀害无量。宜应承佛所记。如法修行。阿育王合掌作礼。我得大罪。惟愿佛子受我忏悔。勿复责我愚人。比丘度阿育王已。乘空而化。时王欲出𠒋主留之。王曰。汝欲杀我耶。答曰如是。王曰。谁先入此中。答曰我是。王曰。若然者汝先应取死。即敕左右。将𠒋主着胶舍中。以火烧之。又敕坏此地狱。施众生。无畏王乃至王舍城。取佛塔中舍利。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梨箧。又作八万四千四宝瓶。敕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耶舍尊者舒指。放光八万四千道。令捷疾鬼。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各立一塔。在震旦国者。一十九所○初世尊与诸比丘。循邑而行。时有二童子。一名^耶。二名毗^耶。共在沙中嬉戏。遥见世尊。三十二相庄严其体。^耶心念。我当以麦上佛。仍手捧细沙。着世尊钵中。毗^耶亦合掌随喜。时童子发愿言。以惠施善根功德。令得一天下一伞盖王。即于此处生。得供养诸佛。世尊微笑。告阿难曰。我灭度百年之后。此童子于巴连弗邑。统领一天下。转轮王姓孔雀。名阿育。正法治化。又复广布我舍利。造八万四千塔。阿难汝可取此钵中所施之沙。舍着如来经行处。阿难如教奉行。  ○阿育王参礼优波鞠多  时巴连弗邑。有上座。名耶舍。阿育王深生礼敬。立鸡雀精舍。请耶舍主之。至是复诣鸡雀。白耶舍曰。更有比丘。佛所授记。当作佛事否。我当往诣。供养恭敬。耶舍答曰。佛般涅时。游行至摩偷罗国。告阿难曰。于我般涅百岁之后。当有长者子。名优波鞠多。出家学道。号无相佛。王曰。今已出世不。答曰。已出世。住在优留荼山中。王闻已。便欲诣彼。令使者告报。鞠多思惟。若王来者。无量侍从杀害微虫。答使者曰。我当自诣王所。鞠多遂至王国。王大欢喜。至尊者前。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言曰。我今领此阎浮提。受轮王位。不以为喜。今睹尊者。如睹于佛。踊跃无量。如来弟子乃能如是。又曰。尊者颜貌端正。而我形体丑陋。何也。鞠多说偈曰。我行布施时。净心好财物。不如王布施。以沙施于佛。王又白言。愿尊者示我佛所说法。游行处。并佛记。诸大弟子塔所。当礼拜供养。鞠多曰。善哉善哉。遂将王至彼所。一一指。示供养讫。至示阿难塔曰。此人是佛侍者。多闻第一。撰集佛经。王遂舍百亿珍宝。供养是塔。告诸臣曰。如来之体身。法身性清净。彼悉能奉持。是故供养胜。法灯常存世。灭此愚痴冥。皆繇从彼来。是故供养胜○王复诣菩提树下。手持香炉。向四方作礼。愿如来贤圣弟子。在诸方者。悉来集会。时三万大阿罗汉。王见第一座无人。问其故。海意尊者曰。此是宾头卢位。此人亲见佛来。王曰。今在何处。海意曰。且待须臾。言讫。宾头卢从空而下。王请就座礼敬。宾头卢不顾。王乃问。承闻尊者亲见佛来是否。宾头卢以手策起眉曰。会么。王曰不会。曰阿耨达池龙王。曾请佛斋。吾是时亦预其数。  佛祖纲目卷第五d续藏 第 85 册 No. 1594 佛祖纲目  佛祖纲目卷第六(宙字号)  甲子(周幽王五年起)辛未(平王元年)王戌(桓王元年)癸亥(周桓王二年止)  (庚子)四祖优波鞠多传法提多迦  优波鞠多。叱利国人。(一名优波崛多。一名邬波鞠多)姓首陀。父善意。十七出家。二十证果。随方行化。至摩突罗国。得度者甚众。繇是魔宫震动。波旬愁怖。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鞠多即入三昧。观其所繇。波旬复何便。密持璎珞。縻鞠多颈。及鞠多出定。取人狗蛇三尸。化为华N。软言谕波旬曰。汝与我璎珞。甚是珍妙。吾此华N。以相酬奉。波旬大喜。引颈受之。即变为三种臭尸。虫蛆坏烂。波旬厌恶。大生忧恼。尽其神力。莫能移动。乃升六欲天。告诸天主。又诣梵王。求其解免。彼各告言。十力弟子所作神变。我辈凡陋。何能去之。波旬曰。然则柰何。梵王曰。汝可归心尊者。即能除断。乃为说偈。令其回向曰。若因地倒。还因地起。离地求起。终无其理。波旬受教已。即下天宫。至鞠多所。礼足哀忏。鞠多曰。汝自今去。于如来正法。更作娆害否。波旬曰。我誓回向佛道。永断不善。鞠多曰。若然者。汝可口自唱言。皈依三宝。波旬合掌三唱。华N悉除。乃欢喜踊跃。而说偈曰。稽首三界尊。十力圣弟子。我今愿回向。勿令有劣弱。说是偈已。作礼而去。鞠多一日。因访一老比丘尼。才入门。便触撒钵盂。比丘尼曰。佛在日。六群比丘甚是粗行。数来我舍。尚不如是。尊者绍祖位人。得与么粗行。鞠多乃休去。鞠多在世化导。证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于石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肘。充满其间。最后有一长者子。名曰香众。来礼鞠多。求出家鞠多问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鞠多曰。不为身心。复谁出家。答曰。夫出家者。无我我故。无我我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然。鞠多曰。汝当大悟。心自通达。宜依佛法僧。绍隆圣种。即为剃发。授具足戒。仍告之曰。汝父尝梦金日而生。汝可名提多迦。复谓曰。如来以大法眼藏。次第传授。以至于我。今复付汝。听吾偈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付法已。乃踊身虚空。呈十八变。却复本座。跏趺而逝。时号无相好佛。提多迦以室内筹。用焚其躯。收舍利建塔。当此土周平王三十年庚子岁也○有着身见者。求度于鞠多。鞠多曰。求度之法。要信吾言。不违吾教。其人曰。既来投。师固当闻命。鞠多乃化一险崖山耸乔木。令其上树。又于树下。化作大坑。深广千肘。又令放脚。其人受教。即放二脚。令放一手。便放一手。令复放手。其人答言。若复放手。便堕坑死。鞠多曰。先约受教。云何违我。是时其人。身爱即灭。放手而堕。不见树坑。即证道果。  佛祖纲目卷第六d续藏 第 85 册 No. 1594 佛祖纲目  佛祖纲目卷第七(洪字号)  甲子(周桓王三年起)乙酉(庄王元年)庚子(厘王元年)乙巳(惠王元年)癸亥(周惠王十九年止)  周庄王十年甲午夏五月五日。恒星不现。星殒如雨。乃西方文殊菩萨。于雪山化。五百仙人而归本。国光明掩于常星。不现也。  (己丑)五祖提多迦传法弥遮迦  提多迦。(此云通真量)摩伽陀国人。初名香众生。时父梦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前有大山。诸宝严饰。山嗳俊d桡牧鳌:笥鼍隙嘧鹫摺N庵弧1ι秸呶嵘硪病H空叻ㄎ蘧∫病H沾游莩稣摺H杲袢氲乐嘁病U找斓卣摺H曛腔鄢揭病R蛭衩L岫噱任刨室选S辉臼鲑试弧N∥∑弑ι健33鲋腔廴;匚娣ㄎ丁D芏戎钣性怠>隙嘁嗨蒂试弧N曳ù谌辍5毕执笾腔邸=鹑沾游莩觥U找谔斓亍L岫噱任刨省I枥穹畛帧:笾林杏《取1斯邪饲Т笙伞C终阱任住N盘岫噱戎痢B手谡袄瘛N教岫噱仍弧N粲胧ν筇臁N矣霭⑺酵酉伞J谖蚁煞āJΨ晔Φ茏印P尴办恰W源吮ǚ质馔尽R丫佟L岫噱仍弧VЮ肜劢佟3显詹恍椤=窨缮嵝肮檎R匀敕鸪恕C终阱仍弧N舭⑺酵酉扇恕J谖壹窃啤H耆春罅佟5庇鐾А;裎蘼┕=褚蚕嘤觥7撬拊狄T甘Υ缺A钗医馔选L岫噱燃炊瘸黾摇C钍ナ诮洹F溆嘞芍凇J忌衣L岫噱仁敬笊裢āS谑蔷惴⑵刑嵝摹R皇背黾摇L岫噱饶烁婷终阱仍弧N羧缋匆源蠓ㄑ鄄亍C芨跺纫丁U棺嗍凇6劣谖摇N医窀度辍5被つ钪D怂蒂试弧Mù锉痉āP奈薹ㄎ蕖7欠ㄎ蛄恕M次蛭蕖P囊辔薹āK蒂室选S簧硇榭铡W魇吮洹;鸸馊痢W苑倨淝C终阱扔氚饲П惹稹M丈崂S诎嗖枭街小F鹚┭5贝送林茏跷迥昙撼笏暌病  佛祖纲目卷第七d续藏 第 85 册 No. 1594 佛祖纲目  佛祖纲目卷第八(荒字号)  甲子(周惠王二十年起)庚午(襄王元年)癸卯(顷王元年)己酉(匡王元年)乙卯(定王元年)癸亥(周定王九年止)  (甲申)六祖弥遮迦传法婆须蜜  弥遮迦。中印度人。既得法于提多迦已。游化至北天竺国。见雉堞之上。有金色祥云。叹曰。斯道人气也。必有大士。为吾法嗣。乃入城。于a_间。有一人手。持酒器。迎而问曰。师何方而来。欲往何所。弥遮迦曰。从自心来。欲往无处。彼曰。识我手中物否。弥遮迦曰。此是触器。而负净者。彼曰。师识我否。弥遮迦曰。我即不识。识即非我。复谓之曰。汝试自称名氏。吾当后示本因。彼说偈答曰。我从无量劫。至于生此国。本姓颇罗堕。名字婆须蜜。弥遮迦曰。我师提多迦说。世尊昔游北印度。语阿难言。此国中。吾灭度后三百年。有一圣人。姓颇罗堕。名婆须蜜。而于禅祖。当获第七。世尊记汝。汝应出家。彼乃置器。作礼侧立。而言曰。我思往劫。尝作檀那。献一如来宝座。彼佛记我曰。汝于贤劫释迦法中。宣传至教。今符师说。愿加度脱。弥遮迦即与披剃。复圆戒相。乃告之曰。正法眼藏。今付于汝。勿令断绝。乃说偈曰。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弥遮迦说偈已。入师子奋迅三昧。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却复本座。化火自焚。婆须蜜收灵骨。贮七宝函。建浮图置于上级。当此土周襄王十五年甲申岁也。  (丁巳)震旦国李耳示生  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日。老子生于楚国陈郡苦县赖乡曲仁里。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在母胎八十一年。剖左胁而生。生即皓然。故号老子。生于李树下。故姓李。黄色美眉。长耳大目。鼻有双柱。耳有三门。释迦会中。老子为迦叶菩萨。经云。迦叶应生震旦。示号老子。设无外之教。以治国。假神仙之术。以治身。佛灭至老子生。凡三百四十六年。  佛祖纲目卷第八d续藏 第 85 册 No. 1594 佛祖纲目  佛祖纲目卷第九(日字号)  甲子(周定王十年起)丙子(简王元年)庚寅(灵王元年)丁巳(景王元年)癸亥(周景王七年止)  (辛未)七祖婆须蜜传法佛陀难提  婆须蜜。北天竺国人。姓颇罗堕。常服净衣。执酒器游行里\。或吟或啸。人谓之狂。及遇弥遮迦。宣如来往志。自省前缘。投器出家。受法行化。至迦摩罗国。广兴佛事。于法座前。忽有一智者。自称我名佛陀难提。今与师论义。婆须蜜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难提知婆须蜜义胜。心即钦服曰。我愿求道。沾甘露味。婆须蜜遂与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辟邪灵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