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几个人围成圆圈坐在板凳ipad上面的圆圈怎么弄朝外听口哨喊第几个板凳视频

湖南古村镇古民居
当前位置:&>&&>&&>&
边城民俗探微张忠献
  边城原名茶洞,古人为选择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传说,祖先们是十分慎重的,领头人将贵阳坝(曲乐村)、水井湾(水井村)、塘讲湾(隘门村)三处地段的泥沙黄土,分别装进斗内,通过秤平斗满后验证,以土重斤两多者为佳,故而才定为建城地址。加之地理分析,茶洞地势特别,好似一张君王太师靠椅,江山稳坐,故此,茶洞成了最好的建城地区。&
  该城,后有雄伟的摧龙山(大坡)为靠背,前有滚滚奔流、财源不断的酉水河作前倚,隔河对面是一排连缩不断的群山环抱,视野特别开阔。按照“坟打尖山屋打坳”学说,这里正是一处龙脉极好的地域。加之,城左有天王庙小山为扶手,右有马鞍山为拐杖,按左青龙、右白虎测定,都十分可观可靠。另外,左边有金水八排小溪,右边有银浪隘门小河,长年环流不断,汇入大河,更显得风水特别优美。加之,古镇东有香炉山,南有摧龙山,西有九龙坡,北有风鸣山四大主峰,确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实属人杰地灵的龙脉之区。&
  于是,古人在此大兴土木建筑,修起了城墙,建起了庙宇、庵堂。从此,成了古人生息和古文化繁衍的基地。同时,又以风光独秀,景色迷人,而成了旅游胜地。&
  由此,茶洞既是旅游胜地,又成了商贾云集的湘、川、黔、鄂之边的贸易中心,曾一度被誉为“小南京”,属湘西“四大名镇”之一。&
  30年代,著名湘西籍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写下了名著《边城》,享誉世界文坛。从此,茶洞又被誉为“边城”。&
  居住在这块风水宝地的边城人,特别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在美化家乡中,其风俗民情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浓浓的乡情、亲情、恋情为边城增添了不少闪光的色彩。&
  一、信仰崇拜&
  (一)讲圣谕&
  信仰儒教的边城老年人,喜欢讲圣谕,每天晚上在自家门前,架一高桌,桌边挂着红布帐,桌上供一木牌,上书“圣谕”二字。讲圣谕的老人,穿着长袍马褂,头戴顶子帽,先将3个小茶杯倒满清茶,放好贡果,点燃清油灯,作揖参圣后,唱道:“弟子把神敬来,请神落下天梯哟!”再走上桌旁高凳宣讲台,如讲书样开始讲起圣谕来。他一时讲,一时唱,绘声绘色,有板有眼,招来不少听众。&
  圣谕的内容多系三纲五常、五伦八德以及其他劝文和民间传说故事,一天没完第二天继续,听众多系主妇、老年人和孩子。&
  喜爱讲圣谕的老人有宋子清、杨光熊(大号杨辉记)、罗云丰等。&
  (二)基督教&
  1938年左右沅陵温女教士在此城传教,当时是租屋坐,1944年许才买了一栋两间木房,成为正式教堂(设在北门外)。后又由湖南神学院毕业生傅仲贤任传教士。由于他宣传得力,赢得了众多信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停办。&
  (三)神龛&
  边城人家,对祖宗恩德十分尊敬。于是,家家户户都在堂屋正中板壁上安有神龛,又名家仙,是专门供祖宗上坐的。&
  安神龛并非一般人能完成,要请先生(法师)敬神,奉请列位祖宗就位,不然,祖宗没法上座。&
  神龛安好后,便要天天、月月、年年烧长香,但不化纸钱。&
  边城人家家户户安家仙,主要是祭祀敬奉祖宗,教育一代一代不忘祖宗恩德,牢记祖宗来自何方,来自什么祠堂。于是,神榜上书写着:天地君亲师位。其规定是:天不盖地,天字上面一笔不能长;地不分家,土旁和也字不能分开和脱节;君不开口,口字要封不能开;亲不闭目,见字不能封口;师不戴帽,师字不能加上一飘;位不离人,人旁和立字要连接笔画,写位字时先生必须端正地坐在凳上,恭敬地写完这颗字。神龛两旁写道:是吾宗之,普同共养,江西佛祖许仙之神位以及其他写榜等。其中,标志祖宗来源根基最明显的是:什么堂。如姓张的就写上清河堂,来源于山东临清县东北境地。客人进到家门,便一目了然知道你家姓什么,发现同姓、同祠堂,便会亲热起来,是同辈认家门,是长辈按辈称谓。&
  一副对联道出姓张的真情:&
  百忍家声传万代,两铭世泽振千秋。&
  其意是张公百忍,客人就会详情尽知。&
  (四)敬神&
  边城人对求神灵、菩萨保佑特别相信,也十分虔诚,于是,便形成了一道习俗,众人遵照行动。&
  他们敬神,又叫敬菩萨。在家里兴烧长香和短香,烧长香是一年365天早夜不断,天天不断,早烧香叫烧早香,夜晚叫烧夜香。先作揖烧香,神龛上香3炷,大门外上香3炷。烧香人必须先洗手才燃香,以表诚意。烧短香是月到十五或过节时同化纸一块。&
  边城人敬神,除烧香化纸外,桌上必须摆上敬茶(新泡的茶)、敬酒和刀头及其他荤菜和白米饭,饭菜、刀头上必须摆上筷子,敬请祖先进餐过节。&
  除此,他们喜爱敬庙神,敬高坡菩萨,敬土地,敬古树,敬水井等,在庵堂里饱吃一顿斋钣后,便能求得一时消灾免祸。&
  (五)祭祖&
  居住在这方土地的人,对祖宗特别尊重和孝敬,这是牢记祖宗恩德之情的一种表现。&
  一年中祭祖的次数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特别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在未进餐前,应先敬祖先。&
  春节从腊月二十八开始敬家仙,三十夜必须将团年饭菜、茶酒先摆上大桌,燃烛烧香化纸,作揖磕头后,一家老小才能动手吃年饭,从初一到十五,天天必须装香。&
  二月过社,吃社饭前要向祖先贡饭。&
  三月清明,都要上坟踏青扫墓,在坟前拜敬死去老人,清明粑应背上坟地敬祖先,在家也行,先敬祖后才能吃。&
  五月端午、六月登高、七月半、八月中秋、九月重阳,都要先敬祖先,这成了边城人自觉的行动,数百年如此,至今还兴。&
  边城人除逢年过节祭祖外,结婚、嫁女、生儿育女、起房迁居、祝寿、病愈、出狱等重大事,都十分讲究敬祖先,又叫敬家仙,敬菩萨。&
  祭祖,是一种寄托和自我安慰,是记恩的一种长期表现,为的是求祖宗保佑一家人万事如意,平平安安。&
  (六)赈济&
  这是边城乡亲父老对死亡者的一种追祭和安慰,也是救济亡人家属的一种祭奠方式。&
  赈济分陆上和水上赈济两种。&
  法事是:选一宽敞坪院,在晚上9时许,设一高架乐台,坐上吹打乐手和主师,桌上燃香点烛,摆上刀头酒礼和贡果,桌架挂上红布帐,道士身着法衣,十分威严。&
  法事开始,人声如潮,甩粑粑,抢粑粑,烧茅人,放孔明灯,烧纸糊篾扎金童玉女、魔王、四大功曹、灵官、韦陀。&
  水上赈济不同之处是多一法事——放河灯。&
  (七)还愿&
  这是供傩神的人家驱逐瘟疫的迎神赛会。&
  还愿人家,供有傩神——傩氏公公、娘娘神像(雕塑)。3年两还,如若不还,家庭就会不吉利。供有傩神人家经济有困难的,还不起大愿必须还小愿,又叫勾愿。&
  还愿有烛愿敬24诸天菩萨,有霄愿敬奉金霄银霄二女神,另一种叫傩愿,是供奉傩神。还愿以贡奉傩神为主,统称傩愿。没有供愿神的人家,就不还愿。&
  还愿者,事先请“地理”先生择定黄道吉日,堂屋中摆一大方桌,桌上供傩氏公公、娘娘穿法衣雕像,像前设香炉、烛台、酒杯、贡果。堂屋两边挂神像,像前设香案,大门扎成禁门,贴上对联、纸花,勾画龙凤图画,巫师白天按程序举行法事,晚上扎台演傩愿戏,时间3至7天。&
  (八)解疫&
  谁家死了人,帮忙人等、亲属好友进出都很自如。夏天,很多人害怕那股难闻的疫气,法师必须行法避掉疫气,但并非一般人所为,没有神道也枉然。&
  亲属好友,为了避疫、解疫,边城人的风俗是:有病之人,身心欠安者,可以不要去孝服人家,以免粘上疫气,招来不幸。在丧堂川流之人,回自己家去,要先在门外用水洗脸洗手后才回到家中,特别是送葬回来的一定要洗手。有的是用茶叶水擦脸洗手的,这样才不粘疫气,免去病痛灾难。这是边城人代代相传的习俗,至今还保留着。&
  (九)扛仙&
  扛仙者,是妇道人喜欢的一种信仰和追求,为的是了解死去的人是否平安,家中有无灾星。具体扛法是:&
  仙娘(巫婆)烧香化纸,头蒙青丝帕,两眼蒙在帕内,在香烟上熏得流口水、鼻涕、泪花后,便痴迷了起来。她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时而哼,时而走,时而跳。此时,出钱扛仙人便可问话,你问什么,仙娘答什么,倒也有些奇怪,往往仙娘答得很让扛仙人满意,于是,便成了边城人追求思想平衡、寄托思念的一种神话活动。&
  (十)看水碗&
  不信者无,信者有,虽说是一种迷信,但谁也没法道破,由于显得十分神秘,于是,边城妇道人家便成了一种求解脱、访预测的习俗。&
  操作是:巫婆烧香化纸,口念咒语,将一瓷碗装满清水,念念有词地比划着3炷燃香,在水碗上划来划去,这叫法水。然后,将初燃的纸钱放进水碗内,纸灰慢慢浸入水中,她便按主人提问回答。她可以胸有成竹地请你往水碗里看去,你会看到你要求得到的实物影子和人像,一般能准。但有一种说法,火焰高的人看不见,只有火焰低的人才可看见。据目睹者介绍,只能见到的是:似像非像,信不信让人自愿。&
  (十一)看地&
  地理是一门知识,一部学问。居住在边城的人对地理学的研究有很大的爱好,他们钻进去并很有些水平,于是很多人都懂点地理学知识。就古代人选定茶洞建镇而言,对看地找风水就有很高的水平。茶洞发现数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址,足以说明祖先的地理知识水平。古人在此修城、建庙、设协台衙门,足以说明,他们早就看准了这里是有一方风水的宝地。&
  后人在老一辈人的传教下,看地成了边城人起房造舍、安葬坟墓不可少的风俗习惯。&
  看地,必须请行家——地理先生亲自上山或到屋场测定,查看来龙去脉,地势好不好。他将罗盘放在米包上,找准方向,明确入门指向即:修门、死门、伤门、杜门、开门、景门、生门。其中修门、开门、生门最好。定门后,再看风水,其意是查看龙脉是否占有主龙,紧接着查右边白虎、左边青龙地势长得是否像扶手一样在环抱着主脉。最后测定志向即指的方向,按坟打尖山、屋打坳,定好志向,即朝哪个方向,尖山太正可稍歪一点或打小山,坳太平可移一点选一最佳向位。一切看妥,还要再看风向,能否藏风避气,边城就具有这个特点。看路,看水,路和水只能环绕,从左从右都行,但不能直冲前方和后方。&
  看地,是信仰者的一种追求,主要目的是若屋场没选好,坟地埋差了,对后人不利,求的是心理平衡和安慰,是一种求安宁、防事故、消灾难的心理寄托。&
  然而,有人不信这一套,却也有受苦非浅的,时常发生的事有:木房已竖起在盖瓦时倒塌的;取名犯了倒山煞,也有连续死人的;取名犯重丧,出现家破人亡、病痛灾星特别多的人家也不少。于是,边城人对看地十分重视,很讲究,很爱好,已成一大习俗。&
  (十二)忌讳&
  边城人生产劳动或出门做生意买卖,走亲访友,都很讲究动步时辰,一般是早晨,有—个好的兆头。于是,他们忌讳的习俗也较多。&
  屙屎听见阳雀叫,俗话叫不死也要脱层皮,这是很不吉利的。便不等屎屙完就很快离开茅坑,但心里却有很大的疙瘩,好久还会埋怨自己运气太差,甚至外出乞讨3天,以消灾灭祸。&
  出门听见老鸦叫,有忧无喜,他就不出门了,改在第二天另一个时辰再出门。因为老鸦叫声凄凉,又是黑鸟,同喜鹊形成强烈反差。于是尽管它口臭心好,但人们都不喜欢它。&
  出门碰上了妇女,说是要奈财,男人心里很不舒服,会当场骂道:“老子今天起来早了,碰上了披毛鬼。”女人会奉承恭维地说:“你碰上我,今天一定发财。”这是安慰,但男的心里总有点不喜欢。特别是打牌人,他会一天不去摸牌,因为他十有八九会输。&
  行船走水三分忧,忌讳讲翻、打、倒、扑、沉字眼。意思是:行船时不能翻船,打船……的,为何口臭呢?忌讳得很的船老板,他会停船靠岸改时再行。&
  做生意买卖的人,早晨没开张,他是绝对不会赊账,不借钱给别人的。第—桩生意求个开门红,尽管分文不赚也愿成交,这叫开张大发,大吉大利。主人对爽快的顾客特别喜欢,反之,将会吼你出店。求得是爽快,开张不麻烦。&
  有秤的人,一般在没开张前是不借秤给别人的,忌讳是怕生意不好,东西难卖掉。&
  坐月的妇女必须满40天才能踏进别人家门槛,否则要请法师给别人家进行雄鸡打扫。&
  男人头,女人腰,只准看,不准捞。男人头最忌讳女人摸,摸了要背时。女人腰是不准人捞的,但夫妻之间就不介意。&
  烧香敬神,男人必须首当其冲,忌讳女人烧香点烛。&
  吃酒宴,办红事,最忌讳打破碗盘,以防兆头不好。&
  设在堂屋里的大小方桌,不能将木板相缝的一方直指神壁或大门摆设,其摆的正确方法是:横摆,木缝朝两档山头。这样才能财喜不外流。&
  猪娘生崽,要挂竹筛隔邪,忌讳“四眼人”看,看了猪儿不长个,毛长嘴尖卖不出去。&
  蒸糯米,做甜酒,打糍粑,忌讳闲人多嘴,屎少屁多,不准乱放野火说蒸不熟,要讲—炉旺火肯定熟等奉承话。的确,有时发生火大也难蒸熟糯米的事。于是,谁家蒸糯米都是悄悄的,很少让外人知道或防着自家人多嘴多舌。&
  逢年过节,清早忌讳讲鬼,特别是正月初一。做什么事,忌讳人打破嘴,以奉承为佳。&
  田姓人不吃狗肉,手艺人(指法师或走江湖者)不吃五厌,即狗、豹、虎、狼、兔、团鱼等五个爪的动物。&
  (十三)吉数&
  数字,本是一个很平常的事,然而,边城人对数字却特别讲究它的吉数。他们把1至9这些数都看得很重,各有评价和用处,编成民谣是:一品当朝,二进宫,三进士,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位高升,七子团圆,八仙过海,九长九(久)远。&
  但用起来又有忌讳,不论男女最怕过36岁,又忌男怕三六九,女怕二七十。红白喜事用礼簿记账,人人怕碰上36号,礼簿司必须空一格才继续往下登。但牲畜就与人不同,关猪、牛、羊的栏,必须在宽方长方都要有六,即六畜兴旺。他们请本匠做桌子离不开八,即三八桌子(2.4尺)二八凳(1.6尺),做床不能离半(伴),即长6.25尺,宽3.65尺,其意是久长久远,天天有半(伴)。竖屋不能离八,即木屋中柱高,不论一丈二或一丈五,都要加一个八,即1.28丈,1.58丈,有八才能发。他们爱四,能四季发财;爱八,要得发不离八;爱九,遇好事能久长久远。&
  (十四)美德&
  边城人信仰佛教,但也很讲究精神文明,爱清洁,爱卫生,爱劳动,爱交友,爱打抱不平,爱待客,爱走亲,爱打富济贫,爱儿女,敬老人,爱手足,爱妻室,敬男人等,是这里人最好的风尚。&
  腊月送灶神,家家户户把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打扫阳尘,让一家人清清洁洁过个闹热年。他们虽然坐在河边,但大都不吃河水,特别喜欢吃井水。天天打扫房子也成了自觉行动。天天洗澡更衣,特别是热天最为盛行。东西不卫生,不干净,他们是不会乱尝的。学拳练武,人人喜爱。他们虽信神,求菩萨保佑,但也很从自身自爱下工夫。保住性命安全,处处小心注意,这才算是他们最大的追求和信仰。例如:六月六敬高坡菩萨,九月九重阳登高,实质上就是一种健身运动。他们提出: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不离父子兵。家有贤妻,胜过百米万担。男人是顶梁柱,女人是聚宝盆。亲戚不走不亲,朋友不行难热。为国尽忠,为家尽孝。家有一老,如同一宝。敬老尊贤,爱老携幼。牢记当年苦,不忘伤疤痛。人是铁饭是钢,三餐不吃饿得慌。家有万担。不如节省米一粒。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社会不好,人民难安。家中无水多挑担,哪有工夫累死人。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些美德,这些主张,这些教导,这些信仰,这些追求,说明边城人在信神中,却自有主张地选择自己唯物主义的人生之道。从而,百岁老人之多,高寿人群之广,不能不算是边城的一大奇观。&
  (十五)公德&
  公德好坏,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边城人由于长久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就十分讲究公德,讲行善、不作恶、爱家乡、爱故土一草一木,以公共利益为重,形成了良好的风俗习惯。&
  古镇,古物古迹甚多,是生财之道,但谁都不去侵犯,谁也不拿来占为私有。香炉山古森林、树木非常值钱,但谁也不去砍伐,就是一例。&
  此外,街道破烂了,他们自己掏钱修,桥梁年久失修,他们出钱修复,说这样做是修阴功、积阴德。&
  边城人讲公德,不搞损人利己,情愿自己苦点,累点,吃亏点,绝不占他人便宜,克扣别人分文。拾得钱财必退,多钱必找,算错账不讲妄话,做买卖童叟无欺,称东西秤平斗满,不弄手脚,不搞花样,不骗人。他们讲道义,以仁义、礼貌为重,不做缺德事,他们记住“害人终害己”的格言。这些,都是边城人的好作风。&
  (十六)俗规&
  俗规,这里记叙的是大部分边城人习惯了的一些规矩。如:孩子吃不得猪脚叉,吃了讨不到婆娘,这成了边城人的忌讳。另有吃鸡吃鸭,男人吃头——家之主当好领头雁,吃爪子——好抓钱。鸡鸭腿让给小孩子,吃了长得肥肥胖胖。炒狗肉不能上灶,狗肉不能上席,它属五厌。不能在家炒蛇肉,怕掉阳尘在锅里。团鱼不能让蚊子叮。炒蛤蟆要放紫酥叶、杠豆叶。做羊肉要带皮。南瓜叶要用米汤煮。吃鸭子时要放冷。以上有的是忌诫,有的是科学,于是,成了俗规。&
  除吃以外,也有不少俗规约束着很多人。如:男人可以打赤膊,女人不准穿短衣短裤;男人随处可睡,女人睡觉必须进房;男人可以下河洗澡,女人只能在家蹲脚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今天,女人下河洗澡却特别开心。&
  (十七)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边城人家规是严格的,不论穷富人家都各有各的家法、家规、家教。&
  晚辈对长辈必须有礼有节,敬老尊贤,按辈分大小称呼,切不可没家教,丢父母丑,让别人骂:有娘养无人教,亏你父母在世上为人。于是,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先有老,后有小,做到礼多人不怪。&
  对老人要奉养,绝不能亏待老人,更不能让老年人受罪,这是边城人的美德。&
  夫妻之间,除了互相尊重外,女人必须侍奉男人,以男人为大,一切听男人主张,但也兴男人听女人的,这是少数,指那些不像男人的男人,当然应该归女人管。&
  按照这一习俗,女人必须给男人倒洗脚洗脸水,泡茶装饭,递烟到手。若夫妻一旦发生争吵,女人要让,做到“好女能解金腰带”,切不可火上加油。男人一旦丧命,女人要守节。&
  翁媳之间,强调来往甚严,媳妇给公公办事,婆婆不在房间,媳妇不能逗留,礼节要分明,尺寸要把紧。公公是不准进媳妇房的,有事、有话需在门外交代。&
  婆媳之间进出房间很自如,尽管儿媳早床未起,婆婆也可推门而入,绝无闲话。&
  这里兴长哥为父、长嫂为母,老弟在嫂嫂面前可以撒娇,哥哥在弟媳面前就一点也不能乱来,必须规规矩矩。&
  一家老小,谁出外办事,都应互相通告,绝对不准姑娘姊妹在外就宿,男儿夜深人静必须归家。&
  父辈家教从严,他们对小孩小偷针大偷金以家法为重。对女儿不学好,在外鬼混者,一般采用沉水等办法进行自家处决。对大姑娘管理,一般不准出阁游玩戏耍,需安心绣楼做针线活。&
  家中来了客人,必须先宾后主,做到客人先坐,随即烟茶到手。一般在男客面前女人不插话,若是女客,女主人要陪坐,客人去了要送客。&
  竹子分上下节,家庭分老少大小,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柱不正倒下来,老一辈的一举一动是榜样,前有样子后有比子,家庭教育,严肃家规,是边城人治家之道。&
  (十八)契约&
  边城人卖田卖土、卖房屋以及租房、租田土耕种,都习惯以契约为凭。契约签订,在民间有很高的法律效应。买卖双方事先达成口头协议后,便举行写字仪试(签契)。其做法是:买卖双方当家人在场,另请一名代笔人、一名证人或两名证人,由代笔人将其买卖双方口头协议按条款正文书写在夹皮纸上,格式是:契约。正文是:某某自愿将×××卖(租)给某某,前后左右界线写清,价钱写明,生效期写死,最后写上买卖人、证人、代笔人姓名和年月日即成。&
  代笔人朗读契约后,买卖双方画押,签名或盖章和手指印,一切就绪,当场交钱,一式两份交买卖双方保存,在场人会餐,契约正式生效。若以后双方发生官司,契约便是最有效的凭据。&
  二、婚丧喜庆&
  (一)婚配&
  边城人婚姻十分传统,讲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儿女婚姻由父母做主,俗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送岩头抱着守。”要想夫妻和睦,心投意合,只有凭命去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旧俗逐渐得到了改变。&
  这里人在婚姻上,同姓是不能结婚的,尽管是五服之外的也不准,男女双方不能同姓。&
  虽然父母之命当尊,但八字不合、属像相冲也无法成婚。&
  古时,也兴讨三妻四妾,但多数是一夫一妻。&
  边城老表可开亲,也开扁担亲,—般就地开亲,很少远娶、远嫁。&
  男女双方一旦成婚,便成终身伴侣,如果丧偶,男方去世,女人必须守节,女方去世,男方可讨二房。男女年龄只能男大女小。像这样的男女婚姻不平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所根除。&
  (二)嫁女&
  新娘出嫁前夕,由父母邀请亲友的姑娘们陪席吃花圆酒。酒后,姑娘开始哭嫁,一般哭两三天,也有五六天甚至半个月的。在哭嫁的哭声中,多数是叙述些难分难舍的话语:“妈呀!妈!我拿了人家碗,要服人家管,我拿了人家筷,要服人家派,女儿怎么舍得您呀!妈哩!”当然还有更富有情义的,人人听了,谁不痛心,燕子长大各自飞的离别之情,往往弄得很多姑娘陪着哭起来,数起来。&
  女方嫁妆,视母手实和男方开礼价多少而定。正酒这天,应将嫁妆全部摆出来,并造册写好清单,由男方押礼先生点数后,便一一交给迎新人抬着、背着,主人鸣炮后,迎亲人即可上路。&
  女方嫁妆,有正酒时发,也有同姑娘出门时一起发。&
  新娘上轿前出大门时,要兄弟背出大门上轿。这时,亲人要将事先准备的烂鞋子、筷子从新娘头上抛出大门,示意是:出门的女儿从此都吃人家、穿人家去了,一切安心如意,再不是娘家的人了。&
  新娘上轿,背姑娘的哥兄老弟要抓住花轿杠子送一程才回家。陪新娘到男方家的人,有男送亲客和女送亲客及姑娘的姐妹。男送亲客在男方家有当天到当天回,也有住3天后才回的。送亲客到男方家,不能同时与新姑娘一齐进屋,应稍后一步,待缘亲娘相请了方可进屋就座。&
  (三)结亲&
  首先要办的事是行好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纳彩、问名:是媒人往来男女双方的第一招,一次未明第二次,把基本情况先弄清。&
  纳吉:问名之后,男方可请八字先生把全家人年庚八字同女方八字合一下,是否吉祥,不克不伤任何人,如吉祥如意,男方可具礼品通告女方父辈,婚姻可以确定,反之婚姻就不能定。&
  纳徵:又叫纳钱或纳聘,派人送钱到女方,表示男方愿意娶女方姑娘为妻,女方收礼后,婚事可成。&
  请期:由男方请人选择结婚佳期,通知女方,女方同意后,结婚日期即定。&
  以上俗话叫合八字、放话、装香,都是在订婚中完成的。&
  迎亲——结婚,俗话接嫁娘子,接新姑娘。头天是男方帮忙酒,女方家正酒。第一天下午男方家发轿,有当天迎嫁妆的,有第二天早晨迎嫁妆和新姑娘一起迎的。新姑娘花轿抬至新郎家大门外停下,新郎长衫马褂,头戴礼花、博帽,肩披红彩球,亲自出门迎接。&
  在此前,男方帮忙酒的前一天,要将女方彩礼:肉、酒、烟、新衣、露水衣、丝帕送去。其中露水衣、伞、丝帕可在迎嫁妆这天送去。&
  花轿停在男方家门口要回喜神:道师在轿前设一香宴,燃香点烛化纸后,道师手持菜刀一把,将一只雄鸡颈项割开,让鸡滴出鲜血,绕花轿一周,口念咒语,将鸡从轿门前猛向轿后抛去。轿夫用手将轿端至大门,前低后高,开了轿门,由主人请夫妻健在、儿孙满堂的两位迎亲娘搀扶新娘下轿。这时叫进洞房,迎亲娘搀扶新娘下轿,由一人手端筛盘,盘内贴上大红喜字和纸花,上放一盏青油灯,灯盏碗口粘上莲花,走在新娘前,一人扶着新娘,踏着事先在堂屋地面上铺好的柏子树枝,漫步进入洞房,此时吹鼓手必须奏大乐。&
  在新娘进大门、进洞房这一瞬间,新郎必须抢站大手(左边)迎接。当新娘坐床时,新郎要抢大手先坐。&
  此间,由儿孙满堂的女人铺床。床铺好了放帐,床上要放红包,男送亲客取得红包后便才开帐,否则帐子不揭,无法进行下步婚礼。&
  新娘在洞房里被新郎揭开蒙帕后,休息一会儿开始梳妆打扮,在缘亲娘陪同下出洞房举行拜堂仪式。&
  堂屋正中设一高桌香宴,燃大香、花烛,摆刀头酒礼,桌前设磕头作揖跪垫,新郎新娘站立,施礼者执事呼:奏大乐,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四拜亲长。此刻,只见他手拿一个精致的书盒子,笑容满面地喊道:伯伯某某受新娘新郎一拜!受拜者必须送红包表示爱意,新娘新郎一一磕头表示谢意。&
  拜堂时,新郎新娘都必须披红戴花。&
  酒席开完毕后,天已黑了,便是年轻人闹新房的最佳时刻,按3天不分大小的习俗,除父母、叔伯以上至亲老辈不进新房外,其他人员可进新房一观。&
  小孩进新房,新娘要送手巾和瓜子糖果,大人在茶盘里抓吃瓜子、花生、糖烟。新娘新郎要给吸烟人装烟、点烟,支数必须是双数,代表新人成双成对,美满幸福。&
  参加闹新房的男女,以取乐为主,想尽办法让新郎新娘开心。其中有交杯酒,咬水果,敲打金戒指、碗、针、筷子、落花生,让新娘敲一样念一样后,接着连接念,其意是“今晚真快乐”,惹得满堂人哄堂太笑。有的要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若新娘大方,样样依允,一笑了事没有一点味儿,最有味的是那些羞羞答答的姑娘会惹得大家最为开心,如碰上酒鬼,深夜难以收场。&
  闹新房人散后,新娘新郎才含情脉脉地关紧洞房门,轻悄悄地放下红罗帐。&
  第二天,新娘要早起进厨房开水烧茶,打扫清洁卫生,见父母起床后,便将洗脸水端到父母跟前请安。&
  这里需提到的是:接新娘进屋那一瞬间,父母必须躲起来,不与新姑娘相撞,以免以后发生口角言语,不让谁克了谁。&
  3天后,新郎新娘背上背笼,内装礼品,手持新雨伞,一路嬉笑,一路情话,一路歌声去丈母娘家,这叫3天回门。待母亲将原送嫁妆时扣留的一只花碗打发给新郎新娘后,夫妻二人便可回家了。新婚期结束,新娘要投入到家务中去,或务农生产,或做生意,从此,成了男方家中正式成员,变成了日后能上家仙的人。&
  (四)踩生&
  谁家生儿育女后的第一天清早,第—个走进屋的外姓人叫踩生。&
  俗话说,对那些动作缓慢,做事迟钝的人,若是哪家遇上他踩生会背万年时。意思是他太慢了,姑娘等不起,挨不了痛。由此主人就特别喜欢轻手快脚、爽快的人踩生。谁第一个进屋,主人必须招待他,吃碗甜酒蛋才准走,其意是:小孩吃口长口,又好引,又好带,少灾星。&
  一般人不喜欢踩生,意味着运气不好,是自己投生。但碰上了没法,只好为难而受,吃完蛋扫兴而离去。&
  (五)报喜&
  生孩子是件特大喜事,这是经历十月怀胎,儿奔生娘奔死的痛苦磨炼才得到的一朝分娩的大快人心事。于是男人必须向姑娘后家去报喜。&
  孩子落地第二天,男子必须抱一只活的鸡去到外公婆家报喜,生男孩抱公鸡,生女孩抱母鸡,外公外婆看了鸡不用问便知详情。&
  后家得信后,要组织亲人过门看月,叫送祝米,又叫吃满月酒。&
  如果谁家生儿育女不报喜,后家会装痴不理不问,这是生孩子人家失礼。&
  (六)寿木&
  寿木是棺材的俗称,也叫寿屋、棺木。&
  边城人活到花甲时,便准备了棺木,有的是老年人自己准备的,有的是女儿晚辈给老人准备的。他们认为,人生到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并不奇怪和害怕,先准备了棺木,对老人是个安慰,以免老人发愁,以免众人笑话。另外,也是一种节俭,有多余钱时先办,以免以后无钱抓难。于是,几乎家家户户木屋中的阴暗角落里都摆有棺木。有人会觉得屋内阴浸,然而,这里的人一点也不介意,他们认为这是一笔财产,是种行孝安顿老人的美德和行动。于是,谁也不认为是一种不吉祥。&
  边城人准备的寿屋分大小、高低,分内棺、外棺,常以自家手实而定和人的喜爱而定,但都必须大一点,高一点才能气派。寿屋要用土漆漆好,防朽防蛀,延长入土保存期。&
  家有老人备办寿屋是一件大事,边城人特别重视,提前给老人选最好的杉树筒子,清手艺最好的木匠做成才了却心愿,这已成了敬老爱老的风俗习惯。&
  (七)孝帕&
  孝帕,是“当大事”人家子女孝敬老人的一种戴孝标志。戴孝,分家孝,即自家内戚给死者戴孝;普孝,除自家亲戚戴孝外,给帮忙人等、法师先生及亲朋好友送人情者都散发孝帕。&
  孝帕的规格,兴七父八母,即死者是男的,家孝孝帕长7尺,是女的,家孝孝帕长8尺。因为女人在盘儿养女、操持家务是最辛苦,所以给女人戴孝帕要长于男人1尺。普孝孝帕长度只有3尺6寸。&
  家孝,戴孝很有讲究。男人戴孝的方法是:将孝帕一头卷起包一根青麻丝线,用麻线捆紧孝帕两角,直接盖在孝子头上,其余部分孝帕吊在背后。为了不让孝帕拖地被脚踩,特在腰间捆一稻草索,将孝帕折叠捆在腰间。如果是孝子,就在孝帕上贴一个红纸团;是孝孙,就贴一个绿纸团;是重孙,就贴两个绿纸团。女人孝帕包得是窝窝帕,不能露出头发,贴纸方法与男孝一样。&
  普孝,随人喜欢,只要把孝帕包在头上就行。&
  男孝子的孝帕,在老人入土时都派上了用场,用来垫棺,一是敬孝,二是莫让弄脏棺木。待棺木入井后,又用孝帕或孝衣接法师撒的富贵米。&
  孝子除戴孝帕外,主孝还得穿孝衣孝裤,一直穿到老人上山才能脱下。&
  孝帕,选用白家机布,市场卖的白布,以平布为佳,不用斜纹布。&
  (八)丧葬&
  边城人对待在家死亡与在外死亡的人很有讲究,在家死亡属正常死亡,有权上家仙享受祖宗等级待遇,停柩在屋内,时间三、五、七、九天,甚至十天半月不等;在外死亡,属亡魂野鬼,不得上家仙,只能停柩在门外院坝,时间也较短。&
  人死后,要请法师超度。给死者削发成光头,洗澡,穿上粘铁铜扣子的内白衣、外青衣、单棉衣裤后,抬至堂屋放在硬门板上待后装棺。&
  棺木,要请木匠先打子孙钉,规定钉子必须用柏木做成。棺木内铺皮纸,多少岁多少张,灰包12包至24包。灰必须是多家邻居干净的草木灰或柴火灰,将灰铺撒在棺木内底上,还用小酒杯按上杯口印,即死者多少岁打多少印,一切就绪,才将死者入棺,周围用死者生前旧衣扎紧,将死者手上捏紧纸钱,面部盖好纸钱,便可盖棺,但不能盖严,必须留一斜缝。若死者是晚辈,上有父母、公婆,死者头上还要包白孝、贴红绿纸团,俗称戴孝。&
  盖棺后,请道师开始超度法事,其程序是:&
  1、开路请水 其意是给死者当向导,一路招抚着死者不受折磨,平安走过土地庙,直达城隍庙,一路顺风到达阎王殿。请水,用意是给死者一个清洁卫生的身子,表示敬意与祝福。&
  2、封净 用土罐子装上干净水画符念咒语,用纸加盖罐口,捆好青线,密封罐口。其意是把一切不好和不该发生的事避免而去,求得一度平安。&
  3、绕棺 法事有诵经、礼忏。诵经属超度,礼忏属忏悔过失。具体法事有:烧灯——敬贡之意;对案——判案之争辩;散花——超度亡人在美化中升天;解结——解脱罪状和冤孽。在绕棺法事中又分别为女死者打血湖绕(血盆绕),男死者打十亡绕。&
  4、招魂 其意是解脱,莫让阳魂盖着阴魂,以后死者难得起死回生。&
  5、辞灵 其意是亲人与死者进行告别,与死者饯行,祝死者一路平安。&
  6、发驾 向阴间招呼,在路上一路无阻,清清洁洁。&
  7、入土 呼龙唤雨,安详入土,是活人给死者的祝福,法师向丧家的奉呈。死者入土,长孝要跪在棺木头部,挖三锄,喊三声亲人的尊称:爹!(妈!)等。法事过程中,在上山前要选一个好日子好时辰,对死者进行最后一次告别,名叫闭殄,即将棺盖敞开,让死者再同亲人见最后一次面,便进行快速关棺。棺关后,用桐油石灰或荞糊将缝口粘紧。&
  在死者上山前一两天内,有女孝的,女孝要上猪羊祭,表示一片孝心和敬意。&
  整个丧葬法事有:修建、无上、中天正教、请佛、证盈、诵经、礼藏、拜疏陈清、资冥、绕棺、号狱、安方、巡游十殿、呈进、冥王、演案、解结、散花回鸾、返驾、法事、一供,若死者是女的,不用巡游和十殿法事,但要加上请狱、挑灯、寻母、演案。&
  (九)避撞&
  居住在边城古镇的人家,办红白喜事即迎亲或埋人,其风俗是要严加注意碰撞。&
  迎亲,如果碰上对面迎亲队伍,应马上采取避让措施,以防对撞。于是,有路可走的要绕路面过;如果是一条独路,各队应火速抢上高地——俗名叫抢高,其意是怕姑娘八字不合,克命,遭到不幸。&
  埋人,一般很少相碰,因为上山日子测定后,双方会事先通气联系,但一般发丧时辰相同,路线一样,两家都得采取回避措施,否则,都有不祥之兆,对自家当家与今后子孙都不利,让人后悔一辈子。&
  (十)请客&
  边城人请客送礼,很讲以礼为先,习俗有吃白事酒、红事酒之分。&
  红事酒有:结亲、嫁女、竖房、祝寿、开张、满月、春酒、乔迁、入学、参军等。&
  一般习俗是不请不到。请客人家,必须在设宴前10天半月发出请帖报客,由主家相请,还要提糖食果品或酒登门请客。请客单必须写清被请者的尊称,以示礼貌和尊敬。被请者必当按时赴宴,至于送礼多少,可按“手长衣袖短,见人莫见礼”进行表示。礼品以钱为主,也兴送物品。如结亲,可送彩、匾、大镜屏、米谷;嫁女,可送床上用品如被盖、床单还有鲜花、米谷等;竖屋,舅子要送挂梁布,老表、姑娘姊妹可送彩、匾;祝寿,送长寿面、长寿酒或鸡或鸭或鱼肉、寿屏;开张,放鞭炮送暖水瓶、挂镜、招牌、纸画等;满月,送毛线、娃娃衣裤、帽子、鞋袜、童车、玩具、摇篮等;春酒,一般不送礼品或钱,也兴带点见面礼——一瓶酒、香烟、水果;乔迁,以送钱为主。&
  白事酒有:死人、道场、还愿等,一般不请都要去,特别是死人,丧家响了爆竹,告诉众人,屋里已当大事了。其亲朋好友、街邻父老都得主动去安慰和帮忙,其风俗风情是:记生不记死,尽管有仇有冤,也要不看僧面看佛面,死者为大,不计前嫌,照顾影响和大局。&
  祝寿酒,一般上60花甲才兴聚众祝寿。&
  开张酒,做生意开张,好朋友放鞭炮热闹一场。&
  满月酒,生儿生女户,请送有礼的人吃一餐,一般是女人赴宴。&
  春酒:你请我吃,我请你来。&
  (十一)喜宴&
  边城人在操办喜宴时,都很讲究品位高低,这是做人的气势问题,小气与不小气,大方与不大方,舍得与不舍得的人格大事。&
  居住在城里的人家,喜宴讲究排场些。&
  居住在农村的人家,喜宴办得随便些。&
  于是,便形成了城里人或办四大六小,即四大碗荤菜、六小碗素菜搭配;或四盘四碗一汤,即四盘鸡鸭鱼扣、四碗全是荤菜、一汤为三鲜汤或母鸡抱蛋、鱿鱼、海参汤等;或十大盘,即十个大盘荤素相配,还兴碟子。按此,又分海参席、鸡鸭席、糕点席。&
  农民和城里的一般人家请喜宴都大有不同,兴的是对子碗,即四样主菜装成八碗,一样两碗,也有五样菜装十碗的,这样的席面叫做“对子锣”,可不上鸡鸭,以猪牛肉为主,小菜也有一定的比例。&
  不论城里或农村设宴,区别红事和白事的席面主要是汤,红事是粉条汤,三鲜汤,白片豆腐汤等;白事是上菜豆腐汤,红事不能上菜豆腐。于是,边城人对死了人,通常叫“吃菜豆腐了”。&
  边城人设酒宴,红白喜事兴帮忙酒、正酒、扫厨酒,有三天五天七天或更长一点。正酒是最后一天,在这以前是帮忙酒,以后是扫厨酒。祝寿酒兴早面夜酒,其他一样。&
  边城人设酒宴,不论席面大小和好差,坐席都特别讲究。开席时,必须先开堂屋正中外公舅爷老一辈席(白事不兴),此席上菜后,再给一般席上菜。坐席时,年长者、老辈人必须坐“上把位”,又分男左女右排位。在家设小型宴席,女人不得入座(指男客席)。&
  坐席进餐时,都必须搭上一个“请”字。一般由长者先请菜或请酒,谁想吃饭,还得将碗筷端着说:“请大家原谅,晚辈少陪用饭了,得罪得罪。”谁先吃完饭,还得将筷子规矩端正地放在空饭碗上静坐等候,待大伙都吃完了饭,再同大家一块端碗筷说:“得罪了。”撤桌后与主人见面理套后才能回家,若是上亲,主人要放炮送客。开席中,办喜人家最忌讳的是打破碗、盘,于是,人人都得提防。&
  三、岁时节令&
  (一)春节&
  旺火辞旧岁,明灯迎新春。边城父老乡亲,最为讲究的是过一个喜气洋洋、万事如意、合家欢庆的春节,本地人叫过新年。&
  边城人过春节有对联写道:“辞旧岁辞去灾难辛苦,迎新年迎来欢乐幸福。”家家户户从冬至后就忙开了。&
  冬至后,是腌腊肉、灌香肠最好的时令。于是,家家户户便去肉行挑选皮薄肉嫩的前腿和后腿,腌起腊肉香肠来。同时,他们必须先将糯米买好,这是打糍粑、做阴米、蒸甜酒的主要原料。&
  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又名谢灶,各家各户要准备好敬茶、红包、香烛,便有一青衣小帽法师,双手捧着小钹来到你家,他边敲着“哐、哐、哐”的小钹,边唱着送歌,边作揖约十来分钟便将灶神送上了天,他将红包收下又走下一家。&
  腊月二十八,杨姓等人家有过青菜年的习俗,吃了青菜年饭,表明一年清平安康。&
  腊月三十,包括已过青菜年的人家都得过大年,地方叫吃团年饭。家家都少不了十来个以荤为主的菜,尽管贫寒人家也不能过斋年。这天,有过早年的,天麻麻亮就吃团年饭;多数人家兴过晚年,在下午三点后进行。过年时要摆三牲:猪头、鱼、鸡。贡饭先敬祖先,作揖磕头后方可开餐。不论大小,人人都必须上桌共吃年饭,分大小方位坐好后共同请酒祝福。&
  吃团年饭前,必须把对联、门神、喜钱都贴好,将桌椅板凳贴上押岁纸钱。吃年饭敬神一定要燃大烛大香。&
  夜幕降临,一家老小便忙着烧起旺火来,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谈家常谈国事,长者给晚辈送押岁钱,大班也给小班送。&
  时过半夜,一家人在睡觉前都必须洗一个热水脚,以后逢好事、喜事,生财有道,走路才快。地方俗话:“三十夜洗得好脚”,这才有口福。&
  初一,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不起早床,因为大年初一不能开财门。一家人起床早餐后,便蹲在家里谈心或做家务。早饭后,晚辈要给长辈作揖磕头拜年,长者要给晚辈送红包。&
  大年初二,只能开边门出行,到街邻父老、亲朋好友家拜年,是亲要带礼品,朋友也要带礼品登门,在路途上碰上熟人,互相得拱手拜年,晚辈见长辈还得下跪磕头。从这天起,各家各户要背猪头、鱼、鸡三牲和贡果茶酒香烛去敬庙神。&
  初五开始赶开年场,又叫拜年场,生意人开始做起生意来,从这天起开始玩灯了。但,玩灯队只敬庙神,俗名开光、挂红,这样的灯给别人家拜年别人才肯接灯。否财,接灯人家可以拒绝。这里还有一习俗:白事人家不接灯,玩灯队也不去拜年。白事人家的标志是看门上是红对联或是绿对联,绿者说明此人家有孝服在身,是3年后才能接灯的人家。&
  说起玩灯,这是边城人最大的爱好,爱得入迷,爱得入痴。家家户户几乎都在门前挂彩灯,品种有:宫灯、竹编圆形灯、扇子灯、走马灯、京瓜灯等;玩的灯有龙灯、花灯、狮子灯、蚌壳灯、高脚灯等。几乎村村寨寨有灯,每巷每街有灯。十五元宵节,古镇成了灯的海洋,灯的世界。&
  正月十六,烧灯送神后,玩灯队大伙打一个大大的平伙取名叫烧灯,这才算是完年了。&
  (二)二月社&
  在二月社日时举行,家家户户都要做社饭、社菜粑粑。&
  做社饭,原料是洗净焙干剁细的社菜、胡葱、大蒜末、花椒粉、腊肉,加糯米、黏米。操作是:将腊肉等事先炒好,配料待用;大锅加火将水烧开,先煮黏米,后放糯米,八成熟时过滤千米汤,入锅或入筛内拌和好腊肉配料,用锅焖或蒸都行。锅焖社饭有锅巴特别香,蒸的社饭没锅巴,由人喜爱。其意是吃了社饭无灾无难,清清洁洁。&
  社粑粑分白粉粑、菜粑粑两种。他们很讲究包芯,一是包肉,即将肉和大头菜、花椒、食盐、香葱、味精炒熟做包芯;二是包糖,用黄豆、糖、芝麻做包芯。吃起来都十分可口,成了边城人小食品中的有名品牌。&
  (三)三月清明&
  清明早上,家家户户带上扫墓要用的香纸蜡烛、青菜、白酒、刀头、贡果,扶老携幼上坟踏青。坟上插上清明吊,示意此坟后代有人。大伙烧香化纸,放鞭炮,作揖磕头表示对死者一片敬意和孝心。&
  清明节挂清扫墓,兴前三后七,可让人选一个好天气好日子。&
  过清明也兴春清明粑(同社粑),糯米与黏米的比重以三比一为佳,粑粑才糯才好吃。&
  (四)五月端午&
  端午节,家家户户喜爱在这天吃早餐夜酒。门前挂菖蒲艾叶,将白酒、雄黄、大蒜泡成雄黄酒,一是吃二是撒在屋角地上杀虫虫蚂蚁。&
  男人们酒足饭饱后,大伙你邀我、我邀你下河划起龙船来。孩子们穿上新衣不约而同看热闹,老年人也参加乐一乐。&
  划龙船要进行比赛,看谁输谁赢,赢者高兴,败者丧气。赢了的船,桨板打水打得“啪啪”响,龙船头手便高兴地倒立在船头随水随船而到终点。鼓声、锣声、鞭炮声、笑声、喊声连成一片,闹得龙宫也难安宁。&
  边城人划龙船喜爱的是抢包子、抢猪尿泡、抢鸭子,真是乐趣横生,让众人笑得合不拢嘴。&
  包子少有人抢,这是当粽子敬神。&
  众人喜欢抢猪尿泡,因为尿泡内放有一块光洋。猪尿泡浮在水面,因其光滑,抢起来难度很大,在你夺我抢中,有时候尿泡会飞上天空,叫人见了笑得弯腰,当然自有能手把它抢在手里。&
  抢鸭子更是乐趣无穷,因甩鸭子的人事先将鸭子头上抹上花椒,鸭子头痒便不停地往水里钻,或往水上飞,这抢的难度就大大地超过了猪尿泡,看着有人快得到手了,鸭子闻声却钻进水里或飞在水面上,水手好费力,观众好一阵笑,河岸全沉浸在欢乐的笑声中。&
  端午要吃粽子,当地人叫吃“角角粑”。包粽子要放土碱才香,有全糯米的,也有拌绿豆的。&
  (五)六月六&
  古历六月初六这天,边城人家有一习俗是晒龙袍——把冬天的衣被、压柜子的好东西全部翻晒一次。在这天,男女老少便邀着上香炉山、八排洞、大坡、马鞍山上去打平伙,吃伏羊,敬高坡菩萨。&
  (六)七月半&
  七月半,古历七月十五,这天叫鬼节,家家户户都要给死去的人烧包封。&
  (七)八月中秋&
  中秋吃粉粑,吃月饼,吃鸭子,赏月,送瓜。&
  吃鸭子炖调办法大致相同,但各有技术。在炒法上有黄焖鸭、麻辣鸭、卤鸭、子姜鸭等。他们都喜欢吃火锅,鸭血滴进糯米里切片煮进鸭肉中很有味儿,黄豆子焖仔鸭更是一大特色品牌,“边城鸭子”被称一绝。&
  送瓜,瓜必须是偷来的老冬瓜,送瓜者将冬瓜有蒂一头切一小口,将瓜肉瓣取出,口上放柚子一个,柚子好似人头——用刀挖成或用墨笔画上鼻子眼睛嘴巴,再在冬瓜下方挖一小眼眼,插上一只红辣椒成为“小鸡公”,瓜内装水,便可给没生崽的人家妇女送去,一般是在晚上趁人不备时偷偷将瓜放在床上,将“红公鸡”抽动,水便“尿”湿了床铺,乐得大伙捧腹大笑。&
  这天,兴煮瓜。大伙四处偷瓜,主要是偷冬瓜、南瓜,在屋外院坝街道架起锅灶煮起瓜来,瓜熟瓜香,大伙抢着吃得津津有味。&
  晚上赏月,这是很有诗情画意、文化品位极高的一项习俗。&
  (八)九月重阳&
  古历九月初九重阳,这天主要是登高望远。老年人邀着去庵堂、庙宇,登山游玩,与好友闲谈聊天,或屹一餐斋饭。边城人,不论城乡内外,都十分注重这个“重阳不舂粑,老虎呷你妈”的习俗。于是,家家户户都舂重阳糯米粑。&
  (九)打扫阳尘&
  阳尘,是屋里的灰尘,边城人习惯在腊月二十三以后开始打阳尘,为的是清清洁洁过一个干干净净的闹热年。&
  家家户户在这几天便自觉行动起来,用新买的竹扫帚把阳尘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人家还用水洗板凳、柱头、大小门和窗户。&
  边城人对打阳尘看得很重,一般将搜集的阳尘用筛子筛去粗渣后保存下来,待下秧时撒进秧田,即能做肥料又能杀虫。&
  (十)放河灯&
  河灯,是放在水面上浮起漂动的灯。&
  放河灯,大多数是庵堂、庙宇做斋或地方上做道场时放,其意是超度孤魂野鬼,祈求吉祥,确保地方平安。&
  河灯是用切成片的生柚子做漂浮物,每个柚片上插4根香棒成四方形,用红黄绿纸做灯罩,内点红烛,便成了河灯。放灯下河时要请道师坐在高台上做法事,如孔明借东风那样,站立高台,燃香点烛,口念咒语叨叨不绝。河岸上还要摆若干斋粑、豆腐和毛人(用纸扎的毛人),烧长钱、放鞭炮祭咒后,才能将灯点燃放进河里,让它随水随风飘去。&
  如今,边城镇街道老年协会把这古老的习俗取其精华,废其糟粕,一反常态地放起了富有更新意义的集政治、文化艺术、体育等以观赏性为主的新式河灯,很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在河灯中,有莲花灯、串串红灯、标语牌灯、爱我边城虹桥灯、白蜡灯、小河灯、大河灯、龙灯、宝塔灯、旋转灯、吊脚灯等10多个品牌,亮了大河,亮了对河两岸,边城水上成了灯的世界,灯的海洋。&
  四、传统工艺&
  (一)焰火&
  焰火,是边城人的独家文化品牌。其工艺、技术高超,很少有人会扎,只有李天保有这一特长,他扎的焰火架美丽壮观,不会发生任何差错和事故。&
  焰火是纸糊篾扎的产品,其式样是:用篾条扎成一个6尺见方的圆桶,用竹架固定方位,桶用红黄绿彩色纸糊成桶箱,上封顶下不封口,内安装数台故事,有喜庆春节四个圆牌,三打白骨精中猴子纸像、白蛇传纸人像、花鸟、奔马等,分台装在纸桶内,由数十根引线交错连接。安装必须精细,计算必须精密,第一台故事燃完后,引线自动下落到第二台,这台燃完了再落第三台、四台、五台,一台台燃烧,井然有序。引线绝对不能安错,否则就会全部一齐烧掉,像一场“大火”,将故事一火了之,观者过不了瘾。&
  一台焰火需工上百个,桶内最后安装只一人完成。李天保安装时,任何人也莫想偷艺,显得十分神秘和深奥。&
  边城人喜欢在春节放焰火,也有在打醮时放焰火。每到放焰火时,会迎来成千上万人观看,以饱眼福,其场面特别热闹壮观。&
  (二)孔明灯&
  孙明灯,是用清明纸糊成的纸桶能放上天空的灯,传说三国时孔明用计点灯,故得名叫孔明灯。边城人很爱放这灯上天逗乐。&
  说来简单做来难,孔明灯能飞不能飞,能飞多高,取决于工匠手艺。&
  其式样是:用篾条捆成一个3尺许直径的大圆圈,圈内捆好十字架把篾撑圆。再将清明纸或双夹连纸,一张张连接贴紧成一个人高的纸筒,将纸粘牢在篾圈上。其工艺关键是:纸不能通丁点眼。纸筒糊成,在十字架上捆上草鞋板油捻纸(用羊油和松香榨成),或用柴油布条,便可点火。点火时,灯要端平,当火势燃大,气也充足,便可松手,孔明灯就飘飘然飞上了天空,越飞越远让你只能看到一点火星,十分有趣。这是边城老小都喜欢观看的一种天空灯。&
  (三)灯笼&
  边城人喜爱灯笼,品牌也不少,有宫灯,外形有四方和六方两种,还有地球灯、金瓜灯、扇子灯、走马灯、方形灯、菱形灯、长方灯、五星灯、蛤蟆灯、螃蟹灯、鱼灯、虾灯、蚌壳灯、马灯、粑粑灯、腰子灯、冬瓜灯、南瓜灯、京瓜灯、串串灯、荷花灯等数十种。&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喜爱扎一个红绿彩灯挂在门口,灯内点上蜡烛或青油灯,白日夜晚都亮着,给人一种喜悦,一片光明之感。于是,扎灯成了边城人一大爱好,一种喜闻乐见的习俗。&
  (四)风筝&
  “杨柳活打波螺,杨柳青放风筝”,这是当地民谣。三月桃花,春风得意,早夜都会有习习春风吹动着柳枝摇晃,百花飘落,人们迎着春意便放起风筝来。风筝种类有蜈蚣、燕子、一块瓦、红太阳、白月亮、蝴蝶、美人等,往往会集中不少人观看,大家在笑声中得到了难得的春天乐趣。&
  边城人放风筝,多数是一家人如春游般走出门户,朝宽敞的坪坝、野外走去,多数人喜爱在吊脚楼群外河沙坝上放风筝,这便成了一道少见的风景:风呀!习习地吹;水呀!荡起了发光的涟漪;人呀!吹飘了头发吹动了衣衫,鸭儿在戏水,花瓣在飘落,柳枝绿了,人在笑了,眼望着自己的风筝飞上了天空,远远地、远远地飞进了重庆、贵州边界,多美呀!多耐人寻味哟!&
  这里人放风筝,板眼也不少,有放一炷香的,即天空风筝与放风筝人成一条垂直线,风筝就在头上。有放鹞子翻身的,即风筝可以翻筋斗但不落地。有放稳坐渔船的,即风筝纹丝不动。其放法繁多,花样百出,真放出了不少名堂。扎蜈蚣风筝是边城传统工艺一绝,属边区少有。&
  放风筝是闺女出阁游春的好机会,陪着家人一道观看桃红柳绿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与男人小伙是不乱接触谈心聊天的。&
  (五)木屋&
  木屋,是边城土木建筑史上工艺最为悠久、最受边城人喜爱的房子。它夏凉冬暖,通风透气,常年居住不会遭受风寒潮湿侵入体内,加之成本低,受益时间长,便于维修,故此,竖木屋也成了边城代代人的追求和风俗时尚。&
  木屋结构看来简单,其工艺却特别精细和繁杂,并非一般木匠可造。一栋木屋需多少柱头,多少柱子,多少撑方,多少挂扣,多少檩子,开多少眼,锯多少榫头,需多少钉闩,采用几分水水面,用多少瓦角,怎样翘檐,如何钉檐口等等,全部装在木匠心里和他那根最为神秘的竹篙篙上,经过他无数次的比划。花上几十个工日,便才能进入排扇(合架),经过竖屋后方成一栋崭新的木屋。然而,竖成的木屋一个眼子不错,一个榫头不松,这才算是真本事好功夫。&
  边城木屋有高有矮,有单问、双间、3间、5间或7间,有正屋,有厢房,有平屋,有楼房,特别是吊脚楼显示出木屋工艺的高超。要说有更高超的是他们的雕花工艺,雕龙成龙,雕凤成凤,雕得鸟儿飞,雕得花儿香,雕得鱼儿跳,雕出来的飞禽走兽,活灵活现叫人称绝。&
  边城木屋不论多少间,中间一间定为中堂又叫堂屋,尽管是两间也要按大小定一间为堂屋。堂屋大门要开六合门,中间两扇宽,边上四扇窄。六合门分两节,下装木板,上雕花板。两厢间房只开半截花窗一个,有雕花的,打格子的,格子花样的多少,由主人选择。&
  木屋装板壁十分讲究,装神壁、大门都要先请师傅敬神,以求大吉大利。安装多在夏天,因木料干燥,少出现裂缝,结构才紧,加上油上桐油,板壁就更牢实耐用而不会变形。装屋有全装和半装之分,也有装楼和不装楼之分,这主要是根据自家钱米是否宽裕而定。&
  边城木屋兴盖青瓦,以厚为主。除此,他们为了防火、防盗,喜爱竖风火墙和围墙。&
  风火墙,墙高超过瓦面,分高低采用平台,或放低尺码成八字形,每台前后墙角封成翘檐,又叫搬鳌。&
  围墙一般只封齐楼口,起保护作用,主要是防盗,但不防火,这多数是单家独户人家喜建。&
  边城木屋,修四合院的也不少,院内有天井,分干天井和湿天井。干天井有亭子,湿天井露天。四合院分正房、厢房,各又分成几进。&
  (六)印花布&
  边城印花布,曾远销国内各大城市,他与机染不同,是最为传统的民间染房技术加工而成的印染花布。&
  边城有多家染房,但能印花布的为数不多,因为它工艺太复杂。就制花版而言,是一般粗心人不可能完成的,花自欺欺人版上雕的龙凤、花鸟、虫草或野兽,图案要精细,雕刀特别讲究细腻,花版讲究硬中有软,软中有硬,韧性好不会折断或刺破,一张花版可用数十年不坏,这才符合标准而又降低成本。&
  据染匠透露,刷印版的浆,其配料和操作工艺都要求很严,一点都不能失误,否则就会使图案变形,哪一道环节不到位,花布就会成废品。因此,这门手艺很难学到手,很少有人会,只有少数人家成为独行。&
  边城印花布,多用于生产门帘、帐檐、桌布、床单、铺盖面子、包布、褡裢子等。&
  (七)土布&
  土布又名家机布,传统工艺是:将山花(当地生产的棉花)选去渣子后进入除花机去籽,用弹花机弹松,用粽粑叶杆杆做轴芯一条一条将棉花搓成条,再进行纺纱。纱纺够了,用米糊上浆,晒干后将纱捌在竹筒上,即可牵线上机。织布用的是木机,土纱牵线后,在木机上手丢车梭,脚踩踏板,一梭一梭织成土布。&
  土布特点是结实、暖和。边城妇女除了织土布外,还织麻布。热天穿麻布凉快。她们喜爱麻布帐子,睡在帐内没有蚊子叮,比较凉快。在没有机织布以前,边城土布在市场上很受人们喜爱,销售量之大是很惊人的。&
  (八)纺纱车&
  纺纱车,是边城妇女织土布的主要工具。纱车,由车座、摇手、车头、车带、车锭子、车轮子等组成。&
  纺纱人讲究心灵手巧,慢中求快,右手摇车要快慢适中,左手送棉要随时跟进,一进一退,一送一收都要恰到好处。车带讲究松紧适度,车亭子绝对不能弯,只有很高技术的铁匠才能打好车亭子。亭子轴芯正、直、不软,这样才能不跳筒、不摇动,纺出纱来才一根色。&
  (九)刺绣&
  边城姑娘最爱好刺绣,当地人衡量姑娘是否聪明能干,往往要看姑娘鞋脚麻亮和挑花绣朵的手艺如何,这也成了姑娘们好学的一门家庭工艺。&
  她们由于继承了传统工艺,刺绣品也成了地方一大品牌,销往长沙、武汉、贵阳、重庆、四川等省市。在抗日战争时期,边城便有“刺绣之乡”的美誉。1954年,由张桂枝、刘红庆、莫兰珠、姚金珍4姊妹组织刺绣的《民族大团结》彩幅,被湘西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收藏。&
  (十)饭箩箩&
  边城饭箩箩,是篾匠工艺中的一种,它以造型美观、质地优良、经济适用而得到众人喜爱。用精竹、水竹、桂竹、楠竹编的饭箩箩,成为山城人祖祖辈辈装饭的最好食具。编饭箩,必须选老竹为原料,用快刀破篾、割篾,精心编制,没有扎实的篾活功底是编不成器的。&
  (十一)背笼&
  品种多,特色浓。有用绵竹编的大眼子羊背背笼,是专供割牛草人用的;有用精竹或水竹编的花花背笼,是供女人背小孩用的;若织成细背笼,则是专供女人洗衣、买米买菜等用的;有用精黄篾条编的上坡背笼,专供劳动生产人背东西、打猪菜用。&
  背笼背东西十分方便,于是人人都喜欢它,特别是妇女,不论上坡、赶场、走亲,都离不开背笼,人到哪里就把背笼背到哪里。&
  边城妇女背小孩,都用花花背笼。她们聪明地将背笼底部高6寸左右处织上布条,便成为小孩软坐,后方是坐垫,前方是漏脚的两个大眼,小孩在背笼里站或坐都方便。背笼背小孩与妈妈靠得很近,当妈妈要给孩子喂小食品时,只要转手伸去小孩就可用小嘴接住。孩子随妈妈四处游玩倒也亲切、开心。&
  五、文化体育&
  (一)地方语言&
  边城与四川邻近,边城人讲话带有少量的川音。据专家们测试,边城人讲话与北京人普通话十分相近,故此,不论是南方北方人都能听得懂。&
  边城人心直口快,直来直去、快言快语是这里人的一大特点。&
  边城人语言特色是文也来的——讲话文质彬彬,土也来的——讲话粗野古朴。他们习惯讲歇后语,当地人叫“展言词”。于是,人人说话特别风趣,耐人寻味。如买米,他们说的是买“安安送”(出自古戏高腔名剧“安安送米”)。骂人做错了事上了别人的当,说是叫花子背不起米——讨得的。表扬别人做事好,就说土地佬儿咳嗽——无谈(痰)。事情做得毛手毛脚,他们批评说是狗尾巴裹酱钵——毛搞。朋友初相见,他们说麻布洗脸——粗相会。老人在一起,会说记得少年骑竹马,不觉又是白头翁;人老无用,树老脱皮;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喝酒说是拿太白来。请菜说请便。穿衣说更衣。洗澡叫解凉。睡觉叫宝怪(苗语)。吸烟叫呼烟,闷两口,过过瘾。玩耍叫溜达。感谢叫多谢。注意走路叫好生走或慢慢走。请主人莫送客叫留步。主人要客人常来叫请君多动步。问家有几个儿女,称尊兄有几位太宝,几位千金?问对方年龄称贵庚几何,高寿几何?买灯草,说叫花子弹梦脚——蹬草。要人做事停下来说花姑娘轿子——压住一手。人死叫吃菜豆腐。某人过生说猪头三——生。接亲叫抬嫁娘子。嫁女叫出闺。解大小便叫方便。饿了叫篮子稀了。饱过头了叫发蛮肚风。酱油叫龙油。盐巴叫海沙子。醋叫小酒。面叫梭梭。辣椒叫海椒。猪叫拱槽子。羊叫顺手牵。鸭叫扁嘴。鸡叫尖嘴巴。麻子打哈欠叫总动员。老庚叫老碰。寄崽喊干崽。爱人喊婆娘。男人喊老崽。岳父母称家公婆婆。岳母娘叫亲妈。老公岳父叫亲爹。火烧眉毛叫事当紧急。说远叫扯耳朵不得到口。冒险叫拿碗进茅室——讨屎。说人快死了叫茅室打铺——隔屎不远。诸多这类话无法记清,初听不以为然,细听细品之后,其乡土味就特别浓,耐人寻味,妙趣横生,不时会让人捧腹大笑。&
  (二)礼仪礼貌&
  边城人人讲礼貌,事事讲礼仪,代表着这个地方人们文化修养的水平。早晨出门初见面要先拱手向对方请安问候:您老早晨好或您老人家早安。一家人进进出出见面,不能不喊不叫没有俯仰。晚辈出门回家,要向长辈先请安祝福。晚辈不能从长辈或客人面前乱穿过,必须绕道而行,女人就更要注意。一旦逼着要路过,必须先讲“得罪大家,得罪长辈,真不好意思,有劳长辈让一让。”&
  尊老爱幼是边城人的美德。长辈叫孩子为宝宝崽或宝宝孙,叫媳妇叫妹或者叫女,或叫小名,心疼晚辈爱晚辈溢于言表。没有伤透脑筋时,从不在晚辈面前发肝火,骂丑话,做到老有老样,一举一动很注意分寸。老人受人尊敬,但也尊敬别人,“你乖,你在行”成了老人对小辈的口头禅。晚辈给长辈装烟、倒茶、装饭、送洗脸洗脚水等等,都必须用双手,以表示恭敬。反之,用单手这表现出没有礼貌更没有孝敬。凡遇老人坐车、行船、过河过渡、上下码头、上坡下坡,都要让老人走先,或者手扶老人,让老人安顿后才能动步离开。在家里,晚辈要给老人搬凳子,不能无礼先坐让长辈站着。起坐后,晚辈要候长辈。总之以礼为先,以孝为本。&
  边城人待客很讲礼仪,为人很讲仪表,非务农人不打赤膊,男人在女人面前不亮内裤,女人在男人特别是在长辈面前必须收脚正坐,男女都不拖鞋扎袜。客人进屋,主人先搬凳让座,递烟上茶,客人坐上手,主人坐下手,做到礼多人不怪。客人出门,主人要亲自送出大门还要送上一程,分手时,必须打拱或挥手致意或握手告别。&
  边城人办喜事或参加集体活动,男女都要衣冠端正,讲仪表,讲礼貌,讲清洁,讲卫生,讲文明,很注意人前人后自己的形象,虽有人因家庭贫寒衣着比较差,但笑破不笑补,只要勤洗更换缝补是无人指责和耻笑的。&
  (三)诗歌&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由于受古文化的熏陶,咏诗作对成了一大爱好,尽管是地道的黄泥巴脚杆子也能在山里、田坝唱几首动听的山歌。&
  文人有诗道:“凤凰山顶飞,九龙坡尖腾,酉水绕绿洲,马叫万物春。”这是老辈人见了凤鸣山、九龙坡、酉水河、马岩雕的一首即兴之作。&
  农人山歌,但歌词编得特别生动而富有人情味和地方特色,真叫文人也难写出那样的好歌词。例如一首情歌,男人唱:“我郎想妹想得呆哟/一夜烧了三捆柴哩/从黑烧到天光亮呀/岩板烧破妹不来。”女人答唱:“我妹想哥想得呆来/天黑等哥哥没来哟/只因爹妈门上锁/没哥开锁我无法来。”&
  边城人爱家乡,爱一草一木,对家乡风光美景特别眷恋,他们便唱出发自肺腑的歌声:“边城美哟边城美来/边城的风光惹人醉/青是山/绿是水/山花烂漫鸟声脆/吊脚楼上姑娘笑/笑羞鱼儿钻水底/美的边城/美的人/叫我无法离开你/叫我怎么舍得你。路弯弯/水曲曲/车水马龙游客挤/站在香山极目望/一脚踏进三省里/美的水/叫我无法离开你/叫我怎么舍得你。”&
  有人看到长达数十丈长的古朴典雅的吊脚楼,诗兴大发,便泼墨写下这首歌:“一排排吊脚楼/如画似绣/一排排吊脚楼/伸在水里头/楼上姑娘笑呀/楼下鱼戏游/楼在水中摆/水中映倒楼/春风吹动柳枝摇/水中摇晃柳和楼/楼上长廊美如画/扇扇封火墙鳌头/人在吊脚楼上望/喜在画中游/笑在心里头/楼呀楼/边城吊脚楼/迷了你/迷了我/难分又难舍/难离吊脚楼。”真是声情并茂,把大自然的风光与人融在一起,写得如此耐人寻味,让人陶醉。&
  另一位文人写下这样的好诗:“水陆洲,绿水滔滔水行舟。顺顺驾船沅江去,一去不回头。翠翠盼郎回,不见顺顺船调头;等呀等,愁呀愁,人愁狗也愁,只盼听到纤声喊,人同黄狗一齐走,把话埋在心里头。”&
  (四)戏曲&
  边城人对戏剧、曲艺特别喜爱,早有汉戏、阳戏、高腔、傩戏、唱小曲、哼小曲、打渔鼓等流传至今。&
  古镇曾建有辰河汉剧团,取名叫同乐社,他们除唱汉戏外也唱辰河高腔,曾在万寿宫庙里戏台上演出过七七四十九天大戏——连台本《目连刘四娘打叉》,一度轰动了3省4县18乡镇几万观众。&
  汉戏是地方剧种,是边城戏剧文化中的一大品牌,颇受人喜爱,多数人平时都能唱出一两个段子。常德名角,宋福隆大花脸,夏胡千生角,陈华龙烂棉絮,鼓手唢呐手杨松林等曾在古镇传艺教徒。于是,汉戏在古镇便有了悠久的历史,剧目之多、大戏小戏之广难以数计,如连台本《杨家将》、《白蛇传》、《梅开二度》、《定军山》、《马武碰宫》、《空城计》、《岳家将》、《梁祝姻缘》等生旦净末丑戏样样俱全,唱念做打门门都有。边城人最爱的是唱功戏,每逢演出,上座率爆满,几乎挤倒了戏台和破庙。&
  节日,同乐社有戏必唱,平时就爱圈桌坐唱围鼓。哪家有红白喜事或聚会,同乐社会被人请去打围鼓。主人在堂屋或在大门口设大方桌3张,长凳若干,桌上放上香烟、茶、水果、白糖、香米贡果。唱戏人围坐在桌边,由鼓司烧香化纸后,便启动擂鼓。当锣钹响时,主人放一封鞭炮,本地人叫打闹台。鼓手把各种鼓牌如“八哥洗澡”、“洗马”等尽情打完,然后协议唱某戏。他们虽然没上台表演,但同样聚精会神,唱念都十分认真,字正腔圆也很到位,故此得到众多人家喜爱和欢迎。散戏了,他们除了得包香烟,吃点消夜外,一文不取。&
  边城人唱傩戏,这是供傩神人家举行的一项敬神活动,当地人叫唱愿戏,根据供傩人3年还两愿而举办。一唱便是3至5天。唱愿戏比较粗犷,戏文很丑,地方人习惯说:“越粗越丑才敬到菩萨。”一般姑娘们是不看愿戏的,但也很逗人喜欢,让人看了笑口常开。愿戏也分生旦净丑,但没有汉戏衣着漂亮,化妆也差,本地人称这戏叫“洋盘戏”。&
  边城人除爱戏外还很爱曲艺。如:打渔鼓、打金钱板、打三棒鼓、说书、演双簧、扯道琴、演花灯、蚌壳灯等。&
  边城渔鼓是地方独一无二的品牌,由一人自打自唱,方法是:艺人手捧渔鼓(鼓是楠竹筒做的,长约两尺,一端蒙上猪尿泡,一端敞着,中间竹节打空,便成了渔鼓),左手揣鼓外,还在手上捏两块竹板尺,板尺长约2尺,一长一短,尺上挂两支小铃铛,尺板上方将竹块烤成半圆形,艺人用右手打鼓,左手拨着竹尺便唱起渔鼓来:“渔鼓咚咚我敲响,众位听众听端详,别的事情我不唱,专唱那二十四孝敬孝郎……”一唱就没完没了,听众久久舍不得离开。&
  打三棒鼓来自农村,武艺也很高强,三把亮晶晶的刀,三把红红的叉,在他们手上抛来抛去,一时落,一时升,真叫人看了有些胆战心惊,肉麻心跳,众人会怕手叫绝。只听他们边耍边唱道:“打起三棒鼓,学呀学得苦,抛刀耍叉是功夫,要谢呀,感谢好师傅。”&
  这里,还有人兴卖唱,一老头和一丫头,手拿二胡走街串巷到店铺或茶馆卖起唱来。他们唱的多系民间喜闻乐见的小曲小调。例如:“春节里相思,鸳鸯花儿开哟……”让人听了特别舒心又觉得心酸。她们只要得到几个铜板便另走一家……&
  正月玩花灯,古镇城乡内外都有表演队,其表演艺术各有所长,水平各有高低,城乡味儿不同,各有特色,各有乐趣。&
  跳花灯,一般都是在院坝敞坪上玩,而边城街上人玩的花灯,却是在高桌上,当地人叫高台花灯,这是远近少有的文化艺术独具一格的品牌。&
  城里花灯是骑着马走街串巷玩到各家各户,乡下花灯是走路到各家各户。乡下花灯也有个别村骑马的,只是旦角骑,癞花子小丑就走路了。&
  城里人跳高台花灯,是在收灯人家堂屋或大门前坪场两张大方桌上跳。为了让旦角和小丑表演得更精彩些,跳花灯的主人给大家散香,给两个主角送点心或泡白糖阴米,主角吃罢便开台锣鼓。跳灯的旦角和小丑都是小孩表演,童趣横生,让人喜欢。&
  边城城内与乡下花灯不同之处是:城里花灯文静幽雅,调门柔和,一板一眼,耐人寻味;乡下花灯粗犷,山野味特别浓,调门高亢激昂,当地人分别称二者为文花灯和武花灯。&
  花灯的装扮城乡内外差别也很大,主要是在衣着上。城里的花灯旦角扮成像穆桂英挂帅样,头戴紫金冠,插野鸡毛,身穿缎子,很威武、漂亮;乡下花灯旦角是小打扮,如小放牛戏中的妹娃。城里花灯丑角穿武小生打衣戴锣帽;乡下花灯丑角穿便衣戴草帽。除此,在乐队上也有不同,城里花灯有乐队,乡下花灯只有小鼓小锣,一架二胡。在灯具方面,城里花灯有牌灯、花钵灯、马灯、煤气灯,乡里花灯只有牌灯和少量花钵灯。&
  跳花灯,动作有难有易,不论城里或乡下都多数用了捉蝴蝶、扑蝶、扯扇、合扇、抱腰、下矮桩、站单腿、逗惹、舞眉、弄眼等,城乡有细腻和粗犷之分,各有长处。&
  (五)摇风打扇&
  边城人夏天解暑,除乘凉、洗冷水澡外,习惯的是摇风打扇,美其名为“公子少爷把扇摇”。&
  扇的品种较多,有青折扇、花折扇、纸折扇、绸折扇,又分宫廷扇、油纸扇、羽毛扇、蒲扇、棕叶子扇、鹰翅扇、篾编扇、布折扇等。&
  摇扇人身份不同,用扇品牌区别也很大,富豪人家男的用花折扇、青黑色扇,扇骨是牛骨的;女的多数用宫廷扇、羽毛扇。老年人多数喜爱用蒲扇。一般人家不分男女也用花折扇,扇骨是竹子的。贫寒人间,多数用油纸扇、棕叶扇、篾编扇,一是经济,二是耐用,三是即能扇凉又可垫坐。此外,摇扇人手中的扇,一收一合,一张一开是很有文人气派的,特别是一些绅士穿着长袍马褂,一把扇子在手,显得文质彬彬;务农人一把扇子在手就显得特别粗放,他们是真正为了解暑。而文人却是玩扇。但这里风气最好的是,不管用扇好坏,质地高昂或低贱,谁也不笑话谁。 
  (六)盘花养鸟&
  边城人盘花,喜爱兰草、菊花、牡丹、杜鹃、紫金花、月月桂等,少有人家栽钵子花,多数人家喜欢小花园,将花栽在园里。&
  养鸟,边城人喜欢养八哥、沙和尚、皇帝鸟,喜欢八哥、沙和尚学人讲话,爱看皇帝鸟打架。其他鸟如画眉等他们不喜欢。&
  (七)打牌下棋&
  边城父老茶余饭后,闲着无事的人喜爱打打纸牌,下下象棋,为的是消遣解闷。&
  玩牌有条条牌、扑克、麻将、骨牌等。他们都用筹码计数,但输赢不大,叫消磨日子。打麻将叫摸几圈,味道在于用手摸牌。&
  棋类有裤裆棋、田字棋、人东棋、打山棋等。这些棋随时随地可玩,乡村人务农小憩时,在地上划成棋盘,用岩石子或禾秆掐成小节做棋子就可下棋了。输赢时有打手板、刮倒鼻子、扯耳朵等处罚。排场大点的是下象棋,双方对战,三打二胜,不兴处罚,只是输者下马,一笑了之。若棋逢敌手,一盘棋要下好几个时辰,大伙为的是动脑筋,比智谋。&
  (八)打秋千&
  边城姑娘,最盼望走出闺房玩玩的,是过年打秋千。这是父母和哥嫂允许的。&
  秋千分单人秋、双人秋、还有四人秋和八人秋。&
  八人秋是苗家姑娘和小伙最喜欢的一项文体活动,上秋后唱苗歌,当地人叫对歌,歌词情意绵绵,男女之间歌通了,情牵了,从此走上结识之路。&
  汉族姑娘不打八人秋,只打单人秋和双人秋,多数是在自家后院或屋当头少有人看的地方,大家有讲有笑免得别人嘲笑或指责。&
  (九)捻子踢毽&
  小姑娘、大姑娘都喜欢捻子儿、踢毽子,这成了姑娘的比赛项目。她们边捻子儿,边唱着童遥:“三子归,归三子,撮二撮,二撮落。捡小子,小子落,一起撮。”又有:“麻雀头,抓四子,四子舍,抓三银,三七对,七一对,打把金锁,金吃一颗,银吃一颗,张古老儿请进洞。”还有:“一蔸树子十八桠,又结葫芦又结瓜,又结青山油板栗,又开桃源芝枝花。”打起毽儿来唱道:“里归,外归,八千过百,九九一百。”她们边捻子儿,边踢毽子,边哼着歌,累得满头大汗,一脸通红,这时苹果脸蛋带着笑容,让老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姑娘们踢毽花样不少,有正面踢、反回踢、鹞子翻身踢、铜钱落地踢、双人踢、矮踢、高踢、蹦脚踢等,她们边踢边数个数,赢家打输家手板或刮倒鼻子。&
  (十)打陀螺&
  这是小男孩喜爱的一项活动。他们找来最好的柚子树,锯成直径约5公分的木陀,将一头削尖,钉下一颗小钉子,便成了陀螺;另外做一根鞭子,当地人叫鞭杆,是用细竹条做的,在一头捆上撕破的棕叶子。大伙邀着在院坪或石板街上来玩这一游戏。双方将陀螺打迷后进行对撞,谁的陀螺被撞翻在地便是输家。输者要被赢的人刮倒鼻子和打手板。有童谣道:“杨柳青放风筝,杨柳落打波螺。”儿童在柳叶落时玩得最为开心。&
  (十一)舞龙&
  边城人喜爱舞龙,有着悠久的历史。舞龙有两个季节,即春夏交接时因久旱无雨要玩秧龙,当地人又喊“狗求雨”。活动方式是:某村寨组织好队员敲锣打鼓玩起龙来,龙前用夹杠抬一条黄狗,狗头戴一个柳条做的头圈,并给狗穿上红色或黄色布褂,两人抬着走在龙的前面绕城一周。在绕城时,街道两旁的居民,都必须烧香化纸,燃放鞭炮。最为奇特的是,各家各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摆上缸、盆、坛子,内里灌满水,待龙过路时,将水泼在龙和狗身上,于是满街满巷便成了龙的世界,雨的海洋,目睹那瓢泼大雨般的水珠浇在玩龙人和狗的身上,真是有趣极了,乐得众人合不拢嘴。&
  狗求雨是否起作用很难预料,但这是地方人的一种追求和寄托。&
  这场面十分壮观,不次于云南的“泼水节”。&
  春节舞龙纯属喜庆和好玩,因为龙是吉祥物,谁都愿请龙进屋打扫瘟疫,给家庭驱走灾难,送来吉祥和幸福。&
  舞龙有不少规矩,各村寨舞龙队在正月初二后,如果龙没有敬庙神开光,谁家也不愿接它进屋。到了一个寨,寨里所有人家都必须玩到,切不能丢某家不玩。礼品送多送少,由主人随意。&
  当地童谣唱道:“龙灯口喳喳,进屋讨粑粑。”主人送红包,送糕点,送香烟,送糍粑均可。龙进屋必须点灯,当地人叫玩亮龙。若龙没点灯,主人拒绝龙进屋。龙到某家,主人要烧香化纸,燃放鞭炮迎接。龙要先打中门进,点三下头,意在拜年。龙离家时,主人要燃炮送龙。玩的时间长短,取决于主人发红包的快慢。&
  正月十五,边城成了龙的世界,灯的海洋,成千上万人浸泡在欢乐的笑声中。这天晚上除玩花灯、蚌壳灯等外,他们最爱的是玩龙——烧龙灯,地方上叫烧花。&
  烧花是由有钱人家或街道邀伙组织,有的在庭院,有的在街道举办,声势浩大,热闹非常。&
  主持人事先发出通告,当地人叫放风声,把烧花时间和地点都公布于众。知情的各队舞龙人便作好充分准备,准时出发参加。一般舞龙都不请自到,因本事和面子问题,谁也不愿让人挖苦嘲笑,这表示了边城人的勇敢、胆大。&
  晚上,主持者便将鞭炮准备的充充足足,并自制了花筒——用火药等做成,但有规定花筒内不准装糯米稀饭和铁砂。除了花筒外,还要做黄焰,在院里或街道燃香点烛,张灯挂彩。各个舞龙队到达后就开始烧花——放花筒、黄焰、鞭炮不停。舞龙人赤膊上阵,不停地吼呀!喊呀!闹呀!舞龙迎着火炮四处乱拱,这些人多数是酒鬼,天不怕地不怕,尽管鞭炮燃着落在身上也不胆虚。不时他们还大声叫唤:“要花哟!要花咧!多放点炮嘛!少了不过瘾,老子死也不怕烧,怕烧的就不是玩龙人,烧呀!烧嘛!”。&
  虽然大家在喊叫,但是,鞭炮、花筒如瓢泼大雨般落在他们身上也怪难受,难招架。他们太热了,吃亏了,炸痛了皮肉,大伙便邀着将龙从场里拉出来,举着龙跑到河边,迫不及待地“扑通扑通”跳进水里,在水中打了几个滚后又举起龙奔向火场。&
  烧花太热闹了,太壮观了,吸引了满城观众,笑声、喊声、吼声、锣鼓声、花炮声汇集一起,给边城奏起了元宵通夜难眠的夜鸣曲。&
  这一活动至今还保留着,叫人难以放弃。&
  正月十六,各舞龙队要烧灯,当地人叫送龙下海。把龙抬到河边,烧香化纸,燃放鞭炮后把龙头龙尾火化一净。这天,各个舞龙队都要打平伙,当地叫龙灯饭,男婆妇女,大娃细崽都去吃,吃得有味,吃得笑合,吃得团结。从这天后,生产又忙开了。&
  边城人舞龙有两个品牌,一是舞高把龙,从9节以上到13节;二是舞板凳龙,只有3人舞,好似醉汉在打醉拳,是一项体力消耗很大的体育活动,往往累得舞龙人喘不过气来。它比舞高把龙粗放,当地称它为“痞子龙”。边城人一经参加舞龙队,必须连续玩3年才能退出。&
  边城人的舞龙活动,以金龙上桌最享有盛名。&
  舞龙上桌,属国内外罕见的特技表演,这套舞龙绝技充分表现出边城人的文化素质和他们那种敢于拼搏、勇敢、勤劳、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本色和聪明才智。&
  舞龙上桌的表演是:事前选一较宽的场地,场内搭起大方桌成宝塔形,有7张、9张、12张至32张之分,舞龙人在锣鼓声中从地面舞着穿、滚、绕、盘、旋、爬、跃等不同套路,将龙舞上高桌,绝不让龙停步或打绞、倒扇。他们在不到两平方米的高桌上,把龙舞得活灵活现,真算是技艺高超,让人看了大饱眼福。&
  舞龙上桌并非一般邀伙的舞龙队可以完成,队员必须精干,人人都能胜任。因为,这一集体艺术除了靠好的龙头带路外,每一节都是关键,谁也不能马虎,一环扣一环,步步紧跟才能做到不出差错,不出洋相。&
  边城舞龙上桌属大型文体活动,一般只在春节元宵由大富人家组织,龙的长度一般只有13节,约30米长。&
  当代老艺人把这一绝技献了出来,培训了一条长达199.9米的百节长龙舞到北京。在天下第一城赛场10张大方桌上,一举夺得了国家文联和民协主办的“国安怀”百龙大赛最高奖——山花奖金杯。&
  (十二)舞狮&
  舞狮也是边城人的一大爱好,但比舞龙人少,因为难度大,技术高,很难选入舞。&
  边城人舞狮与我国南狮、北狮舞的套路和方式不同,南狮舞2重1的3叠桌,北狮舞两桌1凳。这里人舞狮可上一炷香高台3张桌和24张宝塔桌,当地人称之为西狮,它是大山里的狮,湘西的狮,真称一绝。&
  他们舞狮要配上武术队,耍叉的,舞棍的,弄枪的,耍刀的,还有戴着面具的猴子、罗汉和舞宝的。&
  舞狮的惊险和技艺的高超,充分表现了大山里人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创业精神,实属传统文化精华。&
  (十三)划龙船&
  每年的端午,边城年青壮士吃罢节日酒后便你邀我、我邀你自发地走下河划起龙船来。几乎爱划船的人家都自备有桡板,集体出资修有长达12对人划的龙船,船上装有木雕的龙头龙尾,活似水上蛟龙,专供龙舟竞渡使用。&
  端午,河里十分热闹,晚饭后,成千上万人云集在上码头对河两岸观起战来。&
  一只大船停在河中,当地人叫“花船”。船上用柏树枝扎成敬门,挂着彩旗,捆上纸花,成为竞渡的指挥船也是记分船。未赛船时,船上便打起围鼓还兴吹唢呐,哼高腔,唱汉戏。&
  边城划龙船除了分输赢外,特别有趣的有以下三种:&
  一是倒立天树。这是赢船上进行的表演,谁赢了,龙头手便倒立天树在船头上,船在飞驰人却不倒,真算一绝。&
  二是抢鸭子。他们先将鸭子头抹上食盐、花椒,让鸭子痒得难受,在水里乱钻。谁抢得,谁拿走,自家吃或大家打平伙,听其自便。&
  三是抢猪尿泡。先将猪尿泡放在草灰里打滚,用脚踩干踩薄,除去油腻吹涨晾干。用时,将一至两块光洋放在尿泡里,吹涨封口,严严实实,将尿泡蒂蒂剪平,让谁也没法用手指轻易扣住。猪尿泡在水上滑溜溜的让人抓不着,抱不着,往往累坏了不少“水鹞子”。只见那飘在水面上的猪尿泡一时飘东,一时飘西,有人抓住却又从他手中滑走,真是好看极了。这真是水上人没着急,岸上人却闪断了腰。有的人为了抢位置看过瘾,一不小心掉进水里——成了落汤鸡,更惹得人大笑不止。&
  端午划龙船这天是看热闹的人最喜欢的一天,他们几乎都穿新衣服,打花伞,本地人喊打样,又喊亮相,谁有心意,喜爱上谁,便可请媒上门求亲,平时,大姑娘是不出闺阁绣楼的。&
  六、饮食起居&
  (一)饮食习惯&
  边城人饮食,实行两餐制,早饭在上午10点左右,晚饭在下午5至6点。多数人家爱好粗茶淡饭,以大米为主,但常吃包谷、红苕和豆豆饭,很讲究营养。菜以蔬菜为主,少吃荤菜。他们都喜欢吃用铁锅煮的锅巴饭,喜爱吃锅巴包酸辣面和酸菜,还爱将锅巴晒干炸香当菜吃,取名叫“晴天一声雷”。&
  他们夏吃凉拌,冬吃火锅。夏天吃冷饭的大有人在,冬天几乎天天都吃火锅,他们说“一汤有三鲜”。&
  吃火锅,除有钱人家讲排场坐大方桌子外,绝大多数平民百姓都喜欢吃矮火锅,蹲在地上随便吃,特有乡土味。大伙蹲着夹着菜喝酒,频频上口,津津有味,二两包谷酒进肚,语长话多,笑声朗朗。&
  他们吃杂粮,为的是增加营养。当地人总结的经验是:吃包谷饭经饿,吃红苕饭容易消化,吃豆豆饭好打屁(排气)。他们爱吃菜豆腐,说是菜豆腐下酒一饱二醉;爱吃新鲜豌豆绿豆稀饭等。因讲究营养,长寿老人,大有人在。&
  他们吃菜花样繁多,板眼十足。吃蔬菜讲究吃生一点的,除爆炒外,喜爱吃下在火锅里打过滚的菜,讲究蔬菜的鲜、嫩、脆。&
  说起吃火锅,其特色特别多。猪肉火锅有:红烧猪脚、清炖猪脚、红烧坨坨肉、杂烩、爆肚肥肠等,最有特色的是小猪肉火锅。羊肉火锅最有地方特色的是羊肉酸汤火锅,作法是:先烧好五味俱全的酸汤备用,羊肉切成薄片,放入欠粉食盐,火锅与羊肉人桌,待酸汤大开时下少量羊肉,吃完又下,边吃边下,闲谈中能嚼出美味来。鱼火锅有黄焖鱼、炸鱼、泡菜鱼、腌菜鱼等,角角鱼煮豆腐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一道鱼火锅。这里的狗肉火锅更是一绝。炖狗肉必须专用砂罐,其方法是:砂罐放汤,再放入花椒、颗颗辣椒、五香大料、姜片、蒜子、食盐,将汤烧开再放入事先用开水煮了片刻的狗肉坨,将罐盖密封,置于文火上煨熟,揭盖上桌即可食,真是原汁原味,清香可口,还少不了一碗用生茶油做的酱油辣椒作为卤料。牛肉火锅有红烧、清炖,其味各有特色。吃牛肉火锅必须用牛铲皮来炖,但少不了一碗香辣椒。香辣椒的制作方法是:将颗颗辣椒放在火里烧焦,切细放进食盐、味精、蒜末、葱末、花椒粉和几滴香油即成,其特色是五味俱全,特别香辣。吃鳝鱼火锅离不开腊肉拌炒,吃蛇肉多数在野外,吃狗肉不能上桌。&
  在边城人生活中,饮酒喝茶也是少不了魄,他们对饮酒喝茶特别喜爱,也特别有讲究。&
  饮酒,他们只饮本地产的包谷烧。这酒分半花酒和满花酒两种,检查办法是:将包谷烧倒入瓷碗里,看酒花多少,巴不巴碗和散得快慢而区别为半花和满花;其次是烧,燃起绿火是好酒,燃不起绿火是水酒。商号和有钱人喜吃小杯酒,劳动人吃大碗酒,某些嗜酒人肯吃站台酒。这里人饮酒都喜欢划拳,文人有文人味,粗汉有粗汉味,各有千秋。于是酒成了交朋友的媒介,当地人说:“无酒不成礼”。对那些嗜酒如命的人也告诫说:“酒是灌肠毒药”。其利弊靠人掌握,量度是很为重要的。&
  喝茶,边城人只喝当地产的绿茶。当地绿茶叫细茶。茶的品种有白毛尖、清明茶、社茶、谷雨茶、颗颗茶、棒棒茶、糊米茶、救兵粮茶等。细茶多系商号和富裕人家品味。其中清明茶、白毛茶、社茶、谷雨茶属细茶;颗颗茶、棒棒茶、糊米茶属粗茶。茶的香味各有千秋,粗茶味浓,细茶味淡;粗茶颜色深红,细茶颜色清绿。&
  他们泡茶,细茶用壶,粗茶用钵。吃细茶的人用细料茶杯,吃粗茶的人用粗料碗和瓢。这里也有人吃盖碗茶,用铜壶烧水,也用铁锅烧水。有部分人爱吃浓茶,肯将茶缸或茶罐放在火上煨,煨的茶浓呀浓,苦呀苦,他们说这样才能喝化油腻,滤尿。&
  吃细茶的人,最爱的是喝二道茶,茶才泡出味道来。头道茶味淡,他们往往将水倒掉再上二道水泡。很讲究选好的井水烧开水泡茶。他们很注意烧茶,当地人叫“打火”,将茶摊在白纸上置于文火上烧。又兴用锅子焙,当地叫“焙茶”,但锅内绝对不能有油。烧过的茶,摊冷后装入瓷坛内加盖封严。&
  (二)醋坛醋罐&
  醋坛醋罐是边城家家户户泡醋菜、腌酸菜必备的容器。走进边城农户或居民家中,放置在屋内阴凉处的醋坛醋罐高矮不齐,如士兵站队般在迎接着主人和来客,真成了一道风景。当你闻到那喷鼻般的香酸味,你牙齿会痒,口水会流,佩服边城人那善于加工家常菜的过硬手艺。&
  醋坛,有扑水坛,有倒扑坛。扑水坛,坛口有盛水的坛檐,加盖后,坛内便成了真空,耐装各种泡菜、腌菜。倒扑坛,将坛内装上酸菜、盐菜等,用包谷壳将坛口阻紧,倒扑在一个能盛水的岩盘或浅口钵子上,储菜作用与扑水坛一样。边城人用两种醋坛,能装很多很好吃的盐菜、酸菜、酸辣椒等。他们泡有酸萝卜、蒜薹、蒜果、刀把豆等,香味独特,堪称地方小吃一绝。其味是酸中有咸,咸中有酸,酸中有甜,甜中有酸,香脆可口。拌上辣椒,更耐人寻味。于是,泡菜成了边城人一大嗜好,特别是年轻人和有孕姑娘就更离不开它。&
  酿制醋坛,边城人十分讲究,醋水必须用冷开水,雪水更佳,加食盐、花椒、麻糖或冰糖酿成。千万不能用有油的筷子去夹泡菜,因它属斋菜见不得一点油荤,醋水沾油就会坏,若醋水起了白色表液,要用烧红的铁夹烫两三次,白色表液菌才会被杀死。其次,千万不能让坛口檐中断水,这才能保证酿泡质量。&
  (三)杠子面&
  边城人开的面馆,最为讲究的是用传统工艺擀的杠子面。&
  其工艺是:用桐壳碱水和面,面要搓熟,揉透,再用竹篙(杠)擀面,通过压、擀由厚到薄,反复擀来擀去,直至面皮如薄纸一张后用滚面棒将面皮圈成面筒,再叠成分层次的面皮,便可切成面条。在以上工序中随时随地都要补上欠粉,以免面皮黏合。&
  杠子面的特点是:筋丝好,脆薄经煮不混汤,胃口好,比机子面好吃,这也成了地方传统工艺特产食品。&
  (四)盘猪养狗&
  这里不论穷富都有养猪习惯,他们有句俗话:“发财不要算,养个猪儿看。”只要养的猪肯吃,长得快,不丢病灾,一家人就定是有了红运又叫财运。&
  有的人家盘猪卖,有的人家盘猪是为的过年。能杀年猪的人家,别人会称赞他家妇人肯做有财运,于是家家户户都愿意盘猪,都不愿让别人骂:“他家鸡无毛,狗无骚,猪圈砍来做柴烧。”谁愿让人咒呢?&
  养狗,这里人养狗为的是守家防贼防盗,上山撵肉。因为狗通人性,故此大家都喜欢养。他们喜欢养本地山狗,体质好,少生病,饲料不分粗细都吃,不一定喂肉和杂烩。若养了一条好山狗能上山打野兽撵肉,更让主人喜爱。养狗主人自家不打狗,更不吃自家养的狗肉。别人不受主人委托,不能将狗打死,否则叫“打狗欺主”,双方会发生吵架或打架,甚至动枪刀。&
  (五)喂鸡养鸭&
  喂鸡养鸭反映了边城人勤劳持家的一种美德。他们除了有鸡鸭吃以外,想得多的是喂鸡鸭才有蛋吃,吃不完就卖,或做盐蛋、皮蛋,或作礼品。&
  (六)竖屋&
  竖屋人家,事先要请风水先生测定一黄道吉日,再请木匠发墨——木匠用主人买的墨斗线弹第一线墨之后,便选日子动工。&
  木匠将竖屋树料——柱头、瓜筒、穿枋排列好,按照师傅传艺,找一根竹子划好尺寸——名叫开篙,将柱头等用篙比划后,便可开眼,割好榫头,择好日子进行排扇,扇排好后第二天便可竖屋。&
  竖屋前晚上要敬鲁班。&
  第二天一早立扇,合好穿枋便举行上梁仪式,由木匠敬菩萨,将梁木安放在屋顶上,此时,开始讲梁,讲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都汇朝外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