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大孢子培养基会自然加倍吗

1688.com,阿里巴巴打造的全球最大的采购批发平台
1688/淘宝会员(仅限会员名)请在此登录
cbulogin.et2Server is OK拒绝访问 | www.renrendoc.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renrendoc.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22b41d9d24743fb-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植物游离小孢子培养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植物游离小孢子培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南农大研制甜瓜属栽培黄瓜与野生酸黄瓜种间杂交成果属――江苏新闻网
新闻热线: 电子邮箱:
南农大研制甜瓜属栽培黄瓜与野生酸黄瓜种间杂交成果属
来源:江苏新闻网
鉴定组专家现场考察黄瓜种质资源和育种基地。许天颖/摄
  中新江苏网南京7月4日电(盛捷 许天颖)4日,记者从南京农业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陈劲枫教授牵头的 “黄瓜种质创新及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利用” 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实地考察了位于南京江浦农场的黄瓜种质资源和育种基地,认真听取了项目组工作与技术报告,审阅了相关材料,经质询和讨论,认定该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甜瓜属远缘杂种的获得和小孢子培养核心技术研究为国际上首创。
  经专家鉴定,在种质创新方面,项目组首次在国际上成功实现了甜瓜属栽培黄瓜与野生酸黄瓜的种间杂交,创制了遗传稳定的异源四倍体新物种,以及异源三倍体和单体异附加系。通过种间渐渗途径结合细胞分子遗传学手段,获得了国际上独有的渐渗系1200余份,鉴定出携带野生种抗病抗逆性状的渐渗系80余份,其中高抗霜霉病渐渗系材料11份,抗蔓枯病渐渗系5份,抗南方根结线虫渐渗系2份,拓宽了栽培黄瓜的遗传基础,为黄瓜育种提供了新的重要种质资源。
  此外,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黄瓜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通过优化培养体系,将子房培养的胚诱导率提高到70%。创制出黄瓜同源四倍体、同源三倍体等不同染色体倍性材料,进一步获得4种黄瓜三体材料,建立了基于细胞工程快速创制黄瓜新材料的技术途径。
  在基因发掘方面,项目组利用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已获得的优异种质材料进行了野生种抗霜霉病、蔓枯病和线虫基因的定位,其中抗蔓枯病基因定位到528kb的范围内。在高抗霜霉病渐渗系中克隆出候选抗性基因CSRGA23和Pto-type RGAs。
  在新品种培育和推广方面,该项目培育出不同类型黄瓜新品种(组合)13个,其中4个通过省农作物品种鉴定;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目前新品种已在江苏省各地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据悉,我国是栽培黄瓜的起源与主要演化地之一,由于遗传基础狭窄,黄瓜育种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种质资源的贫乏也极大地限制了重要性状遗传机制及优异基因的发掘克隆。因此,建立快速有效的黄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体系,发掘优异基因,是促进黄瓜遗传育种发展的关键环节。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陈劲枫教授及团队从1989年开始,以远缘杂交和细胞工程技术为主要手段,以种质创新和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为根本目标,开展了促进黄瓜育种发展的系列研究,研究成果目前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完)
编辑:李华您现在的位置是: &
以体细胞杂种红橘+枳、Troyer枳橙、Swingle枳柚和枳作砧木的‘国庆4号’温州蜜柑幼树为试材,通过大棚盆栽研究了4种砧木对幼树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在不同砧木上的温州蜜柑幼树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相似,均表现出双峰曲线,首峰出现在10:00时,次峰小于首峰,出现在13:00时以后;综合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羧化效率(CE)和表观光量子效率(AQY)等可以看出Troyer枳橙幼树光合性能最弱,枳最强,红橘+枳和Swingle枳柚介于两者之间;可溶性蛋白、比叶重和色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枳表现最优光合特性,另外3种砧木差异不明显;在设施条件下Pn与气孔导度(Gs)、相对湿度(RH)和Tr呈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Ci)呈负相关,与温度(Tair)、叶面水气压亏缺(VpdL)和光照强度(PAR)相关性复杂。
利用气-质联用(GC—MS)及毛细管电泳技术,对‘凯特’杏与‘新世纪’杏及其F。代65个株系的香味成分及糖酸组分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分析的49种香味成分中,有37种为双亲所共有,12种双亲之一具有。在37种双亲共有成分中,有20种在杂交后代中未出现分离,呈连续性变异,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其中有9种为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E)-2-己烯醛、γ-癸内酯、己醛及γ-十二内酯等特征香气成分,其子代平均值明显高于亲中值,说明其遗传不仅存在加性效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加性效应;有17种在杂交后代中出现1:1、1:3、1:7或1:15分离,可能是受一对或几对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遗传,其中有8种为特征香气成分。糖酸总量及各组分在后代中虽然均表现为连续性变异,但各组分的基因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苹果酸、总酸、总糖及蔗糖的子代平均值都低于亲中值,其遗传主要表现为基因的加性效应;柠檬酸、果糖和葡萄糖的子代平均值高于亲中值,其遗传不仅存在加性效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加性效应,通过杂交选育高柠檬酸、果糖及葡萄糖含量的株系或品种具有很大优势。
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柑橘黄龙病病原类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HLB)、柑橘裂皮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CEVd)、柑橘衰退病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的多重RT-PCR技术体系。运用根据3种病原核苷酸保守区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成功的对同一样品中的HLB、CEVd、CTV进行多重RT-PCR扩增,得到1160bp、371bp、273bp3条特异性大小与试验设计相符的条带。就影响多重PCR的主要因素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建立了能同时检测HLB、CEVd、CTV的多重RT-PCR技术体系。该体系最低能从10pg总RNA中检测出黄龙病类细菌和柑橘裂皮类病毒,从1pg总RNA中检测到柑橘衰退病毒。对采自田间37份材料的实际检测表明:存在两种或3种病原的复合侵染。
利用乔化异质型蟠桃(DwdwSs)与矮化型圆桃(dwdwss)或乔化异质型圆桃(Dwdwss)进行有性杂交,培育杂种实生苗,对子代相关性状的分离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乔化对矮化为一对等位基因,且乔化对矮化为完全显性,蟠桃与圆桃为一对等位基因,蟠桃对圆桃为完全显性。在乔化异质型蟠桃(DwdwSs)与矮化型圆桃(dwdwss)的正反交后代中,没有出现矮化型蟠桃和乔化型圆桃,乔化蟠桃与矮化圆桃的比例为1:1;在乔化异质型蟠桃(DwdwSs)与乔化异质型圆桃(Dwdwss)的杂交后代中,也同样没有出现矮化型蟠桃,乔化蟠桃、乔化圆桃与矮化圆桃的分离比例为2:1:1,据此得出以下推论,果实扁平性状与树体乔化性状完全连锁,树体矮化性状与果实非扁平性状完全连锁,即矮化突变与扁平果形突变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两者之间没有发生过交换,不产生dwS配子。
以早熟油桃‘华光’和‘曙光’为试材,对影响其子叶和胚轴再生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组合、培养基、胚发育时期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子叶培养中,华光花后60d为最佳取材时期,其子叶在MS+TDZ2mg/L+NAA0.04mg/L的培养基上再生率为75%;曙光则要取花后68d成熟期子叶,其在MS+BA8mg/L+NAA0.04mg/L培养基上再生率为66.7%。胚轴培养中,上、下胚轴无显著差异,华光胚轴再生以G+TDZ3.0mg/L+KT1.0mg/L+NAA3.0mg/L效果较好;曙光胚轴再生以QL+TDZ2.0mg/L+NAA0.5mg/L效果较好。
以6年生曙光油桃/青州冬雪蜜桃为试材,研究40℃、45℃、50℃高温短时间处理对油桃芽总酚含量、活性氧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和自然休眠解除的影响。结果表明:40℃高温处理对油桃芽自然休眠的解除具有负调控效应(11月30日)或效应不明显(12月10日),其萌芽级数、·OH(羟基自由基)和O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H2O2(过氧化氢)含量及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PPO(多酚氧化酶)活性均低于对照(11月30日)或与对照无显著差异(12月10日),而总酚含量和PAL(苯丙氨酸解氨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对照(11月30日)或与对照差异不明显(12月10日);45℃和50℃高温处理对油桃芽自然休眠的解除呈正调控效应,其萌芽级数、·OH和O2^·-产生速率、H2O2含量及POD、CAT、PPO活性与对照相比明显升高,而总酚含量和PAL、SOD活性显著降低,虽然部分花芽和叶芽因高温处理而死亡,但是在存活芽中短时间高温对油桃芽自然休眠解除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总酚含量的降低和活性氧的迅速增加可能是高温解除自然休眠的原因。
大田自然生长条件下脱毒骏枣幼树叶片的超氧阴离子(O2^·-)生成速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变化规律与对照未脱毒骏枣幼树叶片相应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生长前期脱毒骏枣幼树叶片的O2^·-生成速率、H2O2、MDA含量以及SOD、POD、CAT、GR、APX活性都低于对照,并且随着树体的不断生长,差异越来越明显。后期除O2^·-生成速率、H2O、MDA含量仍显著低于对照外,其它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脱毒幼树叶片的AsA含量在整个生长期都高于对照,前期差异不显著,中后期差异显著。试验结果表明,脱毒骏枣与未脱毒骏枣相比具有较低的活性氧水平和较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在生长后期表现出较强的抗性。
利用Leiea体视显微镜,DAPI荧光染色观察比较大白菜小孢子正常发育为成熟花粉粒与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细胞核的分裂方式,探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及其自然加倍的机理。观察结果显示以B途径为主要发育途径的大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启动机制是热激诱导下单倍体小孢子体积膨大,染色体发生自然加倍,从而激发小孢子进入孢子体发育途径;大白菜小孢子胚再生植株具有较高的自然加倍率,这与小孢子培养热激诱导激发小孢子单核自然加倍为二倍体密切相关。
采用人工光氧化技术对30个常见白菜栽培品种进行光氧化处理,以总叶绿素存留率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划分为5个级别(1~5级)。其中耐光氧化能力强的品种有青优4号、暑绿、抗热605、绿扬青、矮抗6号、华王;不耐光氧化的品种有四倍体矮脚黄、绿星。在此基础上,以耐光氧化品种抗热605与不耐光氧化品种绿星为材料,研究了光氧化过程中活性氧代谢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光氧化条件下,白菜叶片内的抗氧化酶SOD、POD、CAT、APX活性受光氧化诱导升高,但光氧化敏感性品种绿星的酶活性很快下降,耐光氧化品种抗热605的酶活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绿星的O2^·-生成速率、H2O2含量及MDA的积累量均高于抗热605,最终导致品种绿星在光氧化下总叶绿素存留率低。表明抗热605植株内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对提高耐光氧化能力起了重要作用。
以水杨酸处理后的‘苏州青’白菜为材料,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白菜病程相关蛋白PR-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与甘蓝型油菜PR-1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1%,与拟南芥的同源性为78%,与其它植物的同源性为57%~60%。Southern杂交表明该基因在白菜基因组中的拷贝数至少为2个。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2mmol/L的水杨酸处理后12h,该基因的表达量达到高峰。
将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内质网小分子热激蛋白基因导入番茄,比较转基因、未转基因和转空载体番茄的抗冷能力。冷胁迫下,同对照相比,转基因番茄的冷害症状轻,叶绿素含量的损失少,体内积累的丙二醛(MDA)含量少,电解质外渗程度低,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最大光化学效率,并易于恢复由低温所引起的光抑制,表明转基因番茄具有较强的冷胁迫耐性,说明内质网小分子热激蛋白在植物抗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采用辣椒田间(5~10行)边行外各间作1行玉米的方法进行6种不同模式辣椒、玉米多样性种植控制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和玉米大斑病(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小斑病(Helminthosporiun maydis)的病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式的辣椒、玉米间作对辣椒疫病和玉米大、小斑病的病害发生均有显著的控制效果。与单作相比,间作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随辣椒行数的减少由35.0%逐渐增加到69.6%;间作对玉米大、小斑病的控制效果随辣椒行数的增加由43.0%逐渐提高到69.3%。同时,辣椒玉米间作可显著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其中,5行辣椒间作2行玉米的复合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最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10行辣椒间作2行玉米的复合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但经济效益最高。与单作辣椒相比,辣椒玉米间作的总产值增加元/hm^2,增幅达10%-12%。证明利用辣椒玉米间作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强农田稳定性可达到有效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小斑病的目的。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中国株系(ZYMV-CH)是危害我国黄瓜的主要病毒之一。本试验以抗病的‘秋棚’和感病的‘欧洲8号’杂交获得的115份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进行了黄瓜抗ZYMV-CH遗传规律和连锁分子研究。结果表明:病情指数在黄瓜RIL群体呈双峰分布,表明其对ZYMV的抗性是受主基因控制的性状,但也存在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和AFLP技术,获得与ZYMV—CH抗性基因连锁的两条特异性片段(E—ACG/M-CAG-182和E-ACG/M—CAG-180),遗传连锁距离分别为5cM和11cM。将E—ACG/M-CAG-180特异片段转化成共显性的SCAR标记SCAR3-109,与ZYMV-CH的抗性基因遗传连锁距离为11cM。该标记可以作为黄瓜抗ZYMV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
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苦瓜BAG基因仅在心皮、雄蕊、花萼和幼果中表达,花瓣中没有表达。心皮中表达水平远远高于其它组织,为雄蕊的77倍之多;在幼果、雄蕊和花萼中有低水平的表达。因此BAG基因直接参与苦瓜花和果实发育,尤其对心皮的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对来自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蔬菜作物上的8个黄瓜花叶病毒分离物,采用一步法RT-PCR扩增得到CP基因全长片段,分别克隆到pMD-18T载体并测序。结果表明,本研究8个分离物的CP基因均为657个碱基,可编码218个氨基酸,它们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高,达92.8%-99.1%;将它们与GenBank中部分CMVCP基因序列比较,显示出与CMV亚组Ⅰ株系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0.7%-98.0%,而与亚组Ⅱ株系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有75.8%-78.1%。因此,这8个分离物应归属于CMV亚组Ⅰ。
对兜兰宽瓣亚属(Paphiopedilum subgenus brachypetalum)8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兜兰原生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6,二倍体。白花兜兰(P.emersonii)2n=2x=26=18m+8sm,核型不对称系数59.90%;同色兜兰(P.concolor)2n=2x=26=2M+18m+4sm+2st,核型不对称系数56.90%;巨瓣兜兰(P.bellatulum)2n=2x=26=22m+2sm+2st,核型不对称系数56.10%;汉氏兜兰(P.hangianum)2n=2x=26=22m+4sm,核型不对称系数58.64%;麻栗坡兜兰(P.malipoense)2n=2x=26=20m+6sm,核型不对称系数59.41%;浅斑兜兰(P.jackii)2n=2x=26=14m+10sm+2st,核型不对称系数63.00%;杏黄兜兰(P.armeniacum)2n=2x=26=24m+2sm,核型不对称系数55.05%;硬叶兜兰(P.micranthum)2n=2x=26=20m+6sm,核型不对称系数56.91%。除同色兜兰、巨瓣兜兰和汉氏兜兰的核型类型为“2A”外,其它为“2B”。染色体长度变化不明显,主要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未见随体结构。这些核型特征为兜兰属植物的系统进化提供了细胞分类学的理论依据。
以小菊‘七月红’品种为试材,进行了细胞悬浮培养及植株再生诱导的探讨。结果表明,MS+1.0mg·L^-1 2,4-D+0.2mg·L^-1 6-BA培养基适合从试管苗茎段有效诱导生长迅速、质地疏松的愈伤组织。获得的愈伤组织在MS+0.5mg·L^-1 2,4-D+0.2mg·L^-1 6-BA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建立细胞悬浮培养体系。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呈上升的半抛物线型,细胞生长大致分缓慢生长期(0~2d)、对数生长期(2~10d)和停滞期(10d以后);随着悬浮细胞生长,培养液pH值迅速下降。悬浮细胞固液双层培养表明,在培养基MS+0.2mg·L^-1 KT+0.2mg·L^-1 2,4-D上植板率最高;4℃低温2h处理能促进悬浮细胞生长,提高植板率;随着继代次数增加植板率呈下降趋势。培养1个月后,形成了直径约0.2cm的愈伤组织,将其转到MS+2mg·L^-1 6-BA+0.1mg·L^-1 NAA培养基后,继代4次,分化后出芽;分化芽在培养基MS+0.5mg·L^-1 NAA上诱导生根,形成小植株。
研究了塑料温室内CO2加富对紫星凤梨叶片净光合速率(Pn)、植株生长、光合酶活性和花期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加富提高了紫星凤梨净光合速率,CO2(600±40)μmol·mol^-1处理90d时,紫星凤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比对照增加了26.18%,CO2(900±40)μmol·mol^-1处理则增加了43.49%,但CO2加富使叶片的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下降。CO2加富提高了其生长速率,CO2(600±40)μmol.mol。处理90d时,紫星凤梨叶面积、株高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5.01%和11.12%,CO2(900±40)μmol·mol^-1处理分别增加了18.99%,16.98%。此外,CO2加富促进了紫星凤梨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降低了乙醇酸氧化酶活性,提前了紫星凤梨花期。
对菊花脑[D.nankingense(2x)]、甘菊[D.lavandulifilium(2x)]、四倍体菊花脑[D.nankingense(4x)]、‘滁菊’[D.morifolium‘Chuju’(6x)]、‘黄英’[D.morifolium‘Huangying’(6x)]及其部分种间杂种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倍体的菊花脑和甘菊减数分裂中期Ⅰ(MⅠ)每个花粉母细胞(PMC)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0.83Ⅰ+8.58Ⅱ和1.50Ⅰ+8.25Ⅱ;四倍体菊花脑PMC 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为2.64Ⅰ+13.35Ⅱ+1.03Ⅲ+0.93Ⅳ;六倍体‘滁菊’和‘黄英’PMC M 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0.48Ⅰ+26.09Ⅱ+0.33Ⅳ和1.09Ⅰ+25.18Ⅱ+0.18Ⅲ+0.50Ⅳ,是两个已经二倍体化的异源六倍体。菊花脑×甘菊的杂种F1 PMC 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为1.61Ⅰ+8.19Ⅱ;四倍体菊花脑×菊花脑、菊花脑×四倍体菊花脑杂种F1PMC M 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3.42Ⅰ+8.34Ⅱ+1.53Ⅲ+0.58Ⅳ和3.62Ⅰ+8.31Ⅱ+1.50Ⅲ+0.56Ⅳ;菊花脑ב黄英’、‘黄英’×菊花脑和甘菊ב黄英’、‘黄英’×甘菊正反交杂种F1 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0.30Ⅰ+16.45Ⅱ+0.70Ⅳ、0.29Ⅰ+16.07Ⅱ+0.89Ⅳ、0.63Ⅰ+16.32Ⅱ+0.68Ⅳ和0.47Ⅰ+16.38Ⅱ+0.65Ⅳ+0.03Ⅵ;四倍体菊花脑ב滁菊’杂种F1PMC M 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为3.59Ⅰ+18.03Ⅱ+0.98Ⅲ+0.52Ⅳ+0.07Ⅴ。由减数分裂行为可以看出菊花脑和甘菊亲缘关系较近,菊花脑和甘菊及其近缘种可能是栽培菊花的1个染色体组供体;菊属3个染色体组间分化程度较低,彼此亲缘关系较近,且部分染色体可能存在易位等结构变异,或菊属内广泛存在促进配对的基因。
日,“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从事番茄研究和生产的科技人员及有关企业代表60余人参会。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24名常务理事),选举东北农业大学李景富教授为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杜永臣所长、华中农业大学叶志彪教授、辽宁省农科院李海涛副院长、江苏省农科院余文贵副院长为副会长,杜永臣兼任秘书长,推选中国园艺学会名誉理事长朱德蔚研究员为名誉会长。
蔬菜作物的色泽是一个产品的重要特征,也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方面。大白菜是原产于我国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叶片颜色从白色到深绿色表现很大的变异。近几年,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育种单位培育出了黄心,橘红红的大白菜新品种,并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由中国园艺学会主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园艺学会热带南亚热带果树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于—26日在广州召开。来自美国、以色列、新西兰、南非、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北京、贵州、安徽、湖南、湖北、江西、重庆、云南、浙江、江苏、山东、台湾等近30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以2年生分根盆栽‘皇家嘎拉’(Royal Gala)苹果为试材,通过全部根系、3/4、2/4、1/4根系灌水和全部根系干旱5种处理研究了根系分区灌水对叶片内源激素变化及枝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4、2/4根系灌水叶片ABA含量提高,IAA、GA3、ZR含量降低,枝叶生长显著被抑制,并认为局部灌水处理对枝叶生长的抑制是由于根系ABA合成量增加、CTK合成量降低,地上部茎尖和幼叶IAA、GA,合成量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简单玻璃化法为基本方法,研究了影响桃离体茎尖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的因子——低温驯化时间、蔗糖预培养时间、玻璃化液处理时间及化冻后植株再生条件;建立了较为适宜的超低温保存技术程序——选择继代培养30d的试管材料,5℃低温驯化3~4周,在含0.7mol/L蔗糖的固体培养基预培养2d,再经玻璃化液PVS3处理100min后浸入液氮,化冻后茎尖存活率可达60%以上。
以‘土佐文旦’柚成树为材料,探讨了秋水仙素诱导2n配子的方法,研究了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期对获得三倍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前1周用0.25%的秋水仙素处理花蕾,可诱导2n配子自交亲和。经对发芽存活的自交后代植株的叶片细胞核DNA量检测和细胞学鉴定,确定25%的自交后代植株为自交三倍体。通过秋水仙素诱导文旦2n配子是获得自交三倍体的有效途径。
比较了不同生长调节剂及其种类浓度和培养时间对‘富有’和‘次郎’两个甜柿(Diospyros kaki Thunb.)品种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再生的影响。TDZ诱导叶片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再生的能力很强,在含ZT0.5mg·L^-1的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的形成率达96%,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率达80%以上,由0.5mg·L^-1 TDZ诱导形成的富有和次郎愈伤组织,在含有ZT0.5mg·L^-1的1/2DKW培养基培养30d,不定芽分化率均达96%以上,平均芽数分别为7.8和5.4,所得再生苗的生根率近75%。
根据已报道的植物铁结合蛋白基因(ferritin)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用RT—PCR的方法从‘嘎拉’苹果叶片中获得铁结合蛋白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基因cDNA共有1043个碱基,其中编码区834bp,编码27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终止密码子后有209bp左右的3’端尾随序列区。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ferritin基因在‘嘎拉’苹果基因组中至少有7个拷贝存在。0.5mmol·L^-1的柠檬酸铁处理‘嘎拉’苹果试管苗不同时间后的定量RT—PCR分析表明,‘嘎拉’苹果的铁结合蛋白基因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增加,说明该基因可能在转录水平上受铁诱导表达。
无论是树上的苹果果实还是离体果皮,5-氨基乙酰丙酸(ALA)处理均能显著促进果皮花青素积累,而金雀异黄素(GNT)促进离体果皮花青素积累的效应比ALA还明显。光照、ALA和GNT处理均诱导果皮PAL活性短时上升,表明花青素积累涉及到合成酶活性的诱导。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天然油菜素内酯对红富士苹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油菜素内酯处理增加了叶片相对含水量和临界饱和亏,降低了自然饱和亏、需水程度、蒸腾速率、细胞膜透性和伤害率,减轻了叶片的水分损失,提高了苹果的抗旱性。测定结果显示,天然油菜素内酯处理促进了苹果叶片生长,抑制了秋梢的萌生,提高了坐果率和产量,但未降低果实的品质。
以梨矮化中间砧S2、S5和PDR54试管苗为试材,探讨了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梨矮化中间砧试管苗增殖和生根的效应。其结果表明:MS培养基较QL、AS和WPM培养基更有利于中间砧茎的增殖,2—3mg·L^-1 6-BA、0.1—0.2mg·L^-1 IBA和1—2mg·L^-1 GA3组合能有效促进S2、S5和PDR54试管苗的增殖,其增殖倍数达3.71—5.83。综合各品种增殖倍数、茎高度以及茎质量等指标表明,MS+3.0mg·L^-1 6-BA+0.2mg·L^-1 IBA+2.0mg·L^-1 GA3是S2的最佳增殖培养基;MS+2.0mg·L^-1 6·BA+0.1mg·L^-1 IBA+1.0mg·L^-1 GA3是S5和PDR54增殖的最佳培养基。同时,S2、S5和PDR54增殖的试管苗在不同的生根条件下分别获得了67%、50%和86%的生根率。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4C-示踪方法研究了设施桃树果实不同发育时期^14C同化物的运转分配特性。结果表明:在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分配到果实中的^14C同化物最多,随着果实生长,分配到果实中的^14C同化物比例增加。叶片的自留量小于果实获得的^14C同化物量,且随着果实的生长,叶片的自留量逐渐减少。在各器官中果实的放射比活性最强,其次为叶片与根系。说明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是设施桃树对碳素同化物需求和竞争最大的时期。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3个不同成熟期的水蜜桃品种‘北农’、‘白凤’和‘白花’果实的香气成分,分别检测出60、69和73种成分,各占总峰面积的94.41%、96.39%和96.11%。主要成分为酯类、醇类、醛类、内酯类化合物。各品种独有的成分,北农有8种,白凤有12种,白花有16种;共有的成分有43种。白凤的香气最浓郁,白花其次,而北农相对较淡。己烯醛、己烯醇的衍生物和内酯的含量可作为鉴定水蜜桃果实香气的重要指标。
以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幼果cDNA第1链为模板,参照大麦钙调蛋白基因序列(Accession No.M27303)合成5’端和3’端引物,以PCR的方法扩增得到柑橘钙调蛋白cDNA,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并进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柑橘钙调蛋白cDNA全长453bp,共编码148个氨基酸,与大麦和大豆钙调蛋白基因的同源性均高达83%以上,所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7%以上。以该cDNA作探针进行点杂交,得到良好的杂交信号。
通过无核葡萄与中国野生葡萄杂交,获得了4个杂交组合的后代植株,确定了各杂交组合取胚珠培养的最佳时期。1Flame×山葡萄;2红宝石×爱莫无核;3红宝石×北醇;4爱莫无核×山葡萄在授粉后45d取样培养效果较佳;5长穗无核白×山葡萄授粉后30d;6无核白自交在授粉后35d培养效果较佳。以NitSch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0.5mg·L^-1 6-BA+0.5mg·L^-1 GA3+2.5mg·L^-1 IBA+0.1mg· L^-1 ZT,适合于1、3、5号杂交组合;而0.5mg·L^-1 6-BA+0.5mg·L^-1 GA3+2.0mg·L^-1 IBA+0.1mg·L^-1 ZT适合2、4、6号杂交组合;胚萌发培养基为2.0mg·L^-1 IBA+1.0mg·L^-1 6-BA+0.2mg·L^-1 GA3,适合1、2、3、5、6号杂交组合,而爱莫×山葡萄在1.5mg·L^-1 IBA+1.0mg·L^-1 6-BA+0.2mg·L^-1 GA3培养基上表现较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基本培养基添加0.15mg·L^-1 IBA+0.02mg·L^-1 6-BA,它适合1号与5号组合,0.10mg·L^-1 IBA+0.02mg·L^-1 6-BA适合4号与6号组合。
选取经RT-PCR检测确认带葡萄茎痘伴随病毒的‘全球红’葡萄品种。以葡萄叶片、韧皮部作为试材,采用SDS法提取高质量总RNA作为模板,以GRSPaV的特异互补引物引导,反转录合成cDNA,通过PCR扩增,获得830bp的预期目的片段。以线粒体had5基因为内标,建立了GRSPaV与had5共扩增体系,将扩增的GRSPaV特异性片段及had5目的片段分别克隆测序,与NCBI中所提交的核酸序列进行比对,GRSPaV与序列号AF057136的同源性达96%;had5与序列号D37958的同源性达96.67%。
研究了正常成熟、成熟抑制和促进成熟处理的香蕉果实蔗糖磷酸合成酶(SPS)与呼吸速率、硬度及蔗糖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使用乙烯吸收剂不仅极显著抑制了呼吸速率、果实软化和蔗糖的积累(P〈0.01),同时抑制了SPS的活性,与正常成熟果实相比,其SPS活性高峰延迟3d出现,酶活性明显降低。(2)丙烯处理不仅使SPS活性高峰比对照提前9d出现,而且促进了呼吸速率的提高,加速了硬度的下降和蔗糖的积累。表明SPS与香蕉果实的成熟、衰老和糖的积累及果实软化等有密切的关系。
以Ogura改良胞质大白菜(Brassica camperstris ssp.pekinensis)为母本,与羽衣甘蓝(B.oleracea var.acephala)进行种间杂交。结果表明,上述种间生殖隔离严重,常规花期杂交不结实,蕾期多次重复授粉可有效克服不亲和障碍,花粉管生长基本正常。授粉后补充6-BA和NAA无显著效果。种间F1染色体数为2n=19,为预期真杂种。
以‘福山包头’大白菜子叶为试材,以Anti—TuMV—Nib为目的基因,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建立了大白菜再生转化体系,获得转化植株。经PCR—Southern杂交、RT—PCR及ELISA检测,证明外源TuMV—Nib基因已整合到大白菜核基因组中并获得了表达。
以萝卜芽为材料,研究了10~100mg/L3种形态铁盐对萝卜芽生长、产量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铁处理促进了萝卜芽的生长,增加了芽苗产量和干物质含量,提高了可食部分叶绿素、维生素C、游离氨基酸、活性铁和总铁含量,3种形态铁盐以EDTA-Fe处理效果最好,FeC6 H5O7次之,FeSO4最差,3种铁盐均以50mg/L Fe浓度处理较好。在相同处理条件下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测定3种番茄砧木及7个番茄品种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病程度,采用室内盆栽番茄人工接种南方根结线虫法调查番茄植株对根结线虫的抗性指标,结果表明:国外引进的5个番茄抗性品种(Trofeo、Beatrice、1411、Romana、Garry)及两个番茄砧木(Energy、He-Man)均为抗性品种;荷兰的Cairo和国内的耐线虫番茄品种中华一号为感病品种,番茄砧木Beaufort为中感品种。
用携带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CAMBIA1304^+“解除武装”的重组C58C1工程菌转化颠茄无菌苗真叶,发根诱导率达100%。PCR检测证实发根型质粒pRiA4和表达型质粒pCAMBIA1304^+均能整合到颠茄发根基因组内,共转化率达30%。建立了基于颠茄发根的高效外源基因表达系统,为将托品烷类生物碱东莨菪碱的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导入颠茄,实现其次生代谢工程及开展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3个莲藕主栽品种根状茎膨大过程中内源激素、水杨酸(SA)和多胺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素(ZT)在1节期及3节期的第1节段含量最高;GA3含量在1节期即快速上升,IAA和SA则在2节期后才快速升高,GA3、IAA和SA在3节期均达最大值;膨大过程中3品种IAA和SA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ABA含量在3节期的第1节段最高,第2节段最低;成熟期大幅升高。精胺(Spm)和腐胺(Put)在膨大过程中含量高,尸胺(Cad)和亚精胺(Spd)含量较低。
从分子水平用ISSR标记法对南方长茄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100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2个多态性明显、条带清晰、反应稳定的引物,对57个样品DNA共扩增出116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9.67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84个(71%)。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1~0.98之间,表明茄子栽培种内品种间的遗传基础相对较狭窄。利用UPGMA聚类分析,能将57个南方长茄品种划分为6个类群,类群的划分与地方来源没有很大的关系。
采用营养液水培,研究了根际低氧胁迫下Ca^2+对两个耐低氧能力不同的黄瓜品种根系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耐低氧能力较弱的‘中农8号’相比,耐低氧能力较强的‘绿霸春4号’根系LDH活性增加幅度较低,乳酸含量较少,ADH活性增加幅度较大,SDH和IDH活性降低幅度较小。低氧胁迫下,营养液加钙处理能够提高根系SDH、IDH和ADH活性,降低LDH活性和乳酸含量;而低氧缺钙处理表现出相反的结果。这表明,低氧胁迫下,Ca^2+能提高根系乙醇发酵能力,降低乳酸发酵,使植物保持有氧呼吸代谢,从而缓解低氧胁迫对植株的伤害。
以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黄瓜根边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铝毒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黄瓜种子萌发过程中,根边缘细胞有很高的活性。当根长度在25mm,根边缘细胞数目达到最高值5480个,根伸长到10mm时,PME(果胶甲基酯酶)相对活性达到最高值,然后随着根的伸长,PME相对活性逐渐下降。在铝处理的条件下,黄瓜根长及边缘细胞的存活率会随着铝液浓度的升高依次递减,说明铝毒对根的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及危害,而根冠的PME活性却有所提高,说明了PME与植物铝毒胁迫之间存在着相关性。铝毒条件下边缘细胞PME活性的提高,使细胞壁的果胶去甲基化,增加了Al^3+的结合位点,从而避免铝更多地进入细胞内,造成对植物的毒害。
从矮牵牛自交系中获得一个花器官变异突变体,将其命名为blind—like。该突变体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主要表现为花数增多,花瓣顶端出现花药状结构,具有类似正常花药的四分室结构,并产生少量花粉。该突变体与矮牵牛花器官blind突变体相似,通过自花授粉与异花授粉产生种子。
研究了盘叶忍冬及台尔曼忍冬夏季的主要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台尔曼忍冬单叶叶面积较大,但比叶重小,单位面积的色素含量较低。盘叶忍冬的光饱和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低于台尔曼忍冬,两者的光饱和点分别为400μmol·m^-2·s^-1和1200μmol·m^-2·s^-1左右。此外,二者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8:00和10:00。在本研究中两种忍冬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差异较小,但中等和强光条件下盘叶忍冬的实际光化学效率显著低于台尔曼忍冬,而非光化学猝灭显著高于台尔曼忍冬。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在我国北方露地栽培过程中台尔曼忍冬较盘叶忍冬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幅度宽,所以前者可应用于开阔地、林缘及疏林下的绿化,而后者适于栽种在林下等较荫蔽的环境中。
以红叶石楠继代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生长素(IAA、NAA和IBA)、间苯三酚、暗培养、多效唑(MET)以及培养基支持体对红叶石楠生根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NAA0.5mg·L^-1和暗培养7d促进红叶石楠的生根;培养基1/2MS+NAA0.5mg·L^-1+IBA0.3mg·L^-1+MET0.5mg·L^-1的处理使平均每株生根数达6.5条,生根率达到90%;以琼脂、蛭石、珍珠岩为培养基支持体诱导生根,其中以珍珠岩为培养基支持体诱导效果最佳,平均每株生根数达23.8条,生根率达96.6%,移栽成活率达95.9%,根系活力高达576.159μg·g^-1·h^-1,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达到27.08△A470·min^-1·g^-1。
以4个郁金香品种‘凯氏奈丽斯’、‘风流寡妇’、‘检阅’和‘金色检阅’的叶、花茎、花托、子房、鳞片及腋芽等不同器官为外植体,在MS+2,4.D0.1mg·L^-1,MS+2,4.D0.5mg·L^-1。MS+BA1.0mg·L^-1,MS+BA5.0mg·L^-1,MS+BA2.0mg·L^-1+IAA0.5mg·L^-1 5种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花托外植体直接诱导小鳞茎的频率最高,在培养基MS+2,4-D0.5mg·L^-1上诱导率达56.7%,平均每块外植体产生小鳞茎数达10.7个;其次是花茎,直接诱导小鳞茎的频率为33.3%,平均每块外植体产生小鳞茎数达19.9个;鳞片及鳞片中的腋芽诱导鳞茎较难且需时间较长;叶和子房则未能诱导出小鳞茎。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个褐化程度不同的蝴蝶兰品种A1(大白花红心)、B3(迷你型白花黄心)和R4(深红花红心)进行了9种酚酸定性定量分析,并研究了以叶片为外植体的初代培养过程中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绿原酸、邻苯二酚、儿茶酚、咖啡酸及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酸可能与蝴蝶兰褐变相关,苯甲酸对蝴蝶兰褐变影响很小;在褐变过程中,总酚含量越高,褐变程度越严重。
采用AFLP技术对云南省兰属的14个种和3个变种中的38份样本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16对AFLP引物扩增的条带聚类结果表明,云南省国兰遗传多样性非常广泛,相同品种间的不同个体扩增出的条带模式相差很大。依据AFLP数据,在相似系数0.58的水平下,38个兰花样品分成3组:莲瓣兰、春剑、惠兰、寒兰分为第1组,建兰、豆瓣兰、春兰,墨兰、虎头兰、西藏虎头兰、大雪兰、碧玉兰、文山红柱兰、长叶兰和兔耳兰分为第2组,送春和蜜蜂兰分为第3组。
以生长状况、植株观赏价值、花序美感、株高等性状为评价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20个多年生观赏草在北京地区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生长状况和观赏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Anemathele lessoniana和Imperata cylindrica不能适于北京地区生长;Elytrigia repens、Festuca ovina、Eragrostis curvula和Stipa krylovii在春季能产生优良的景观效果,与理想种的关联度达0.80以上;Arundinella hirta、Elytrigia repens、Eragrostis curvula、Miscanthus sinensis‘Variegatus’及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的夏季景观效果很好,与理想种的关联度均在0.70以上;而Miscanthus sinensis‘Variegatus’、Spodiopogon sibiricus、Arundinella hirta及Schizachyrium scoparium在秋季植株色彩变化明显,与理想种的关联度均达0.80以上。
野生马先蒿属(Pedicularis L.)植物花冠奇特且形态变异复杂多样,颇具开发价值。本试验研究土壤条件对马先蒿成苗的影响,为其引种驯化奠定基础。大王马先蒿大王变种、二歧马先蒿和浅黄马先蒿浅黄亚种种子均于月分别采自澄江梁王山、中甸纳帕海和中甸五凤山。栽培试验在迪庆州中甸县格桑花卉公司栽培基地进行。格桑基地和纳帕海的土壤整体肥力较高,梁王山的次之,五凤山的最低(表1)。分别以五凤山和格桑基地自然土(对照)和灭菌(121℃持续2h)土为栽培基质,每处理50粒种子,3次重复。2004年12月播种,之后自然生长。
与其它蔬菜作物相比,茄子(Solanum melongena)的分子图谱构建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利用RAPD技术初步构建了茄子的RAPD标记连锁图。
采用Tandem Repeats Finder4.0软件对来源于Plant genome Network的非洲菊EST序列的微卫星(SSR)进行系统分析。在17559条,总长8.5Mb的ESTs序列中,共有6294个以1—6个核苷酸为基序的SSR序列(长度大于15bp,匹配值大于80%)。其核苷酸总数占整个基因组核苷酸数的1.64%,平均1.4kPR.1b就分布有一个大于15bp的SSR。其中六核苷酸重复序列频率最高,
总结了根茎鸢尾栽培和育种的新进展,旨在推动我国根茎鸢尾园艺学研究的发展。
以番茄为例,对β-1,4-甘露聚糖内切酶EC3.2.1.78在种子发芽、花药花粉发育和果实成熟等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加以综述,进而说明该酶的功能和作用,并阐述了甘露聚糖内切酶参与植物发育调控机理的研究方向和甘露聚糖内切酶基因的应用方向。
‘月光’是从河北省太行山区地方枣种质资源中选育出的极早熟、优质、早果、丰产、抗寒鲜食枣新品种。果实近橄榄形,单果质量10—13g,可食率96.8%,果肉细脆,适口性好。抗缩果能力强,成熟期遇雨裂果较轻。在河北保定,果实8月中下旬成熟,发育期80d左右。大田和设施栽培均宜。
‘磨山4号’是从野生中华猕猴桃中选育出的雄性新品种,花期比其它雄株长10d左右,可与所有中华猕猴桃及开花早的美味猕猴桃品种花期相遇。株形紧凑,宜密植,有效花粉量高,用它作授粉树可增加果实单果质量及维生素C含量。
‘明柳甜橘’是从春甜橘芽变中选育的新品种。经过多点区域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表明,该品种树势生长强健,果实外观漂亮,无籽,清甜化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7%,品质上等,早结丰产性好,抗逆性强,丰产稳产,果实成熟期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
从野生刺葡萄资源中选育出的新品种‘紫秋’,植株生长势强,适应性强,耐旱、耐粗放栽培,抗病性强,适合南方高温、多湿气候条件,而且结果早,产量高,果实味甜,风味好,市场上颇受欢迎。
‘冬宝9号’是以‘立冬本’为母本、‘青壳宝圆’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优良龙眼新品种,经多年多点区试、示范,表现优质、大果、晚熟、早结果、丰产、适应性强。
‘改良奶白’是由YI105和89854两个自交不亲和系杂交而成的一代杂种。植株整齐一致,生长势旺,叶色浓绿有光泽,叶柄洁白且宽厚,抗病,耐热,品质优良,产量高,单株质量达0.12kg。适合北京、河北、广东、福建、云南、海南等地栽培。
‘黄河蜜6号’为中熟一代甜瓜杂交种,完全生育期110d左右,果实发育期55d,果实圆形,单瓜质量2.5~3.0kg,果皮深黄色、中等网纹,果肉浅绿色、肉厚,质地脆、粗细中等、汁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以上,果实极耐贮藏,较抗白粉病、霜霉病。产量3kg/hm^2。
‘热研一号’油绿苦瓜是针对我国热带、亚热带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育成的一代杂种,果实长圆锥形,果肩平整,单果质量400~500g,果长28~32cm,横径5.8~6.5cm,果肉厚1.4cm。果实深绿色,有光泽,瓜瘤粗壮,瓜形美观。耐热,高抗白粉病,较抗疫病、枯萎病。产量52.5t/hm^2。
‘黑优1号’是青皮冬瓜杂交品种,该品种坐瓜率高,瓜形匀称且整齐,果实炮弹形,皮墨绿色,浅棱沟,瓜长58-75cm,横径23~25cm,肉厚5.5~6.2cm,肉质致密,品质优,商品率高。单瓜质量13~18k,抗病性强,耐贮运。
秋海棠新品种‘香皇后’(厚壁秋海棠×大香秋海棠)、‘厚角’(角果秋海棠×厚壁秋海棠)、‘芳菲’(厚壁秋海棠×厚叶秋海棠)、‘苁茎’(角果秋海棠×红毛香花秋海棠)均通过有性杂交从其后代群体中选择培育而成。这是国内首次培育出花具香味的秋海棠新品种。新品种株型好,是一类既可观叶又可观花的室内草本观赏花卉。
[研究论文](胡利明 夏仁学 周开兵 黄仁华 王明元 谭美莲)
(陈美霞 陈学森 王新国 慈志娟)
(丁芳 曹庆 王国平 易干军 钟云)
(牛良 王志强 刘淑娥 宋银花 宗学普)
(韩明玉 张满让 田增胜 孙跃峰 田玉命 王安柱 赵彩平)
(王海波 王孝娣 高东升 李疆)
(刘和 郭艳 宋金龙)
(李菲 张淑江 章时蕃 钮心恪 孙日飞)
(黄俊 吴震 郭世荣)
(王彦华 侯喜林 申书兴)
(赵春梅 王丽 伊淑莹 刘箭)
(孙雁 周天富 王云月 陈建斌 何霞红 李成云 朱有勇)
(罗建华 张海英 毛爱军 张峰 王永健 浦铜良)
(彭书明 唐琳 叶杨 樊哲仁 刘彦君 陈放)
(陈伟 罗静 庄木 李艳红 冯兰香 王晓武 谢丙炎 刘玉梅 方智远)
(杨志娟 朱根发 吕复兵 张显 王碧青)
(陈发棣 蒋甲福 郭维明 房伟民 赵宏波)
(惠俊爱 李永华 李卓 叶庆生)
(崔娜欣 陈发棣 赵宏波 房伟民 汪舟明)
[动态与信息]
(孙日飞 张淑江 章时蕃 李菲)
[研究报告](邹养军 魏钦平 李嘉瑞 王小伟)
(赵艳华 吴雅琴)
(杨晓伶 程舟 李珊 北岛宣 长谷川耕二郎)
(马俊莲 刘恺 张子德)
(叶霞 陶建敏 蔡斌华 章镇)
(王中华 汤国辉 李志强 汪良驹)
(李凯荣 李会科 王健)
(罗娅 汤浩茹 李秀梅 王小蓉)
(范爽 高东升 韩红霞)
(李明 王利平 张阳 王建新)
(岳海林 孟海军 邓秀新 彭抒昂)
(王飞 王跃进 周建锡)
(牛建新 李西平 赵英 张强 马兵钢)
(李雯 邵远志 庄军平 陈维信)
(祝朋芳 魏毓棠)
(于占东 赵双宜 何启伟 王翠花 牟晋华 刘春香 康静)
(高洪波 陈贵林 章铁军 吕桂云)
(韩利芳 曹志平 董道峰 王秀徽)
(杨春贤 陈敏 廖志华 谌容 阳义健 张磊)
(李良俊 潘恩超 许超 叶枝荣 曹碚生)
(毛伟海 杜黎明 包崇来 胡天华 朱琴妹 胡海娇)
(胡晓辉 李娟 郭世荣 李璟)
(周楠 陈文荣 刘鹏 徐根娣 蔡妙珍)
(宁国贵 包满珠)
(田亦平 姜闯道 张金政 刘燕 石雷)
(李际红 韩小娇 卢胜西 孙仲序)
(杨永刚 代汉萍 胡新颖 雷家军)
(印芳 葛红 彭克勤 赵伶俐 周玉杰 李秋香)
(张俊祥 李枝林 范成明 程少丽 赵明富 何月秋)
(武菊英 滕文军 王庆海 孙振元)
[快报与简讯](李爱荣 管开云)
(曹必好 雷建军 孙秀东 陈国菊 孟成民)
(王继华 瞿素萍 唐开学 李成云 陈海如)
[专题综述](郭晋燕 张金政 孙国峰 石雷)
(王傲雪 张丙秀 李景富)
[新品种](刘孟军 周俊义 刘平 代丽 尹兆芳 赵锦)
(黄宏文 张忠慧 姜正旺 程中平 陈绪中 王彦昌 王圣梅)
(曾继吾 彭成绩 易干军 杜观兴 张绍平 冯春添 霍合强 钟云 周碧容 黄永红)
(熊兴耀 王仁才 孙武积 李枝清 欧阳建文 李桂永 刘东波)
(郑少泉 许家辉 蒋际谋 许秀淡 刘友接 陈秀萍 李韬 张泽煌 刘惠玉 黄金松 余东 许奇志 邓朝军 张守梅 黄爱萍)
(赵岫云 徐家炳 张凤兰 余阳俊 张德双)
(张建农 陶永红)
(杨龑 党选民 刘昭华 廖易)
(谢大森 何晓明 彭庆务)
(管开云 李景秀 李宏哲 马宏)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园艺学会
主  编:方智远
地  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
邮政编码:100081
电  话:010-
电子邮件:
国际标准刊号:issn 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924/s
邮发代号:82-471
单  价:15.00
定  价:180.00
金月芽期刊网 201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菌孢子培养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