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游戏午夜蝴蝶分集剧情介绍最午的游戏

回顾电子游戏暴力发展史 从真实到艺术的演进_电视游戏-文库_新浪游戏_新浪网
不再自动弹出
回顾电子游戏暴力发展史 从真实到艺术的演进
14:09:35& &来源:
  【新浪电玩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时间是1962年,地点是麻省理工大学著名的20号建筑中,这是铁路模型技术俱乐部的大本营,黑客们交流技术的最佳场合。此时2个年轻人正紧盯着屏幕一脸严肃,周围的同龄人在用窃窃私语形式向他俩提供着建议:你该立即开炮改掉他!不不不,赶紧变向绕到他背后去!从这样的对话中,你不难想象出这是一款充满暴力意味的游戏,但实际的游戏体验会告诉你,这种暴力的画面需要建立在丰富脑补的前提之下。这款游戏就是《space war》——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可供娱乐的电子游戏,当然,它也是第一款双人游戏。
  脑补的暴力
  《space war》的规则十分简单:它通过阴极射线射电管显示器来显示画面并模拟了一个包含各种星球的宇宙空间(《无人深空》的前身?)。在这个空间里,重力、加速度、惯性等等物理特性一拥俱全,而玩家可以互相用各种武器击毁对方的太空船,但要避免撞上扑面而来的星球。所以《space war》其实根本没有暴力倾向,这个游戏唯一可以嗅到的暴力气味大概只能残存在它的名字上。
《space war》
  实际发生的历史也这样,自从《space war》问世后的十几年间,电子游戏虽然逐渐摆脱了身形巨大的运行载体,画面也越来越倾向写实,但从内容上说却和暴力一点都不沾边。真正开始有暴力因素,或者说劳烦一脸庄严、心怀担忧之心的老学究、聪明政客开始心怀不满的指责“电子游戏为什么总是宣扬暴力!”的时代,要等待FC主机的降临,那是电子游戏的最为光明的青年时代,也是电子游戏开始背负暴力骂名的黑暗时代。
  卡通化暴力
  1987年底,一份名为《电子游戏,暴力代言人》的议案被提交到了日本国会,内容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了近2万字,最后的实际意图落在了加强对电子游戏从业企业的监管力度、对所有电子游戏产品进行层层审核的建议之上。这份议案很快就被否决了,其迅速的程度让提交议案的议员们有充分理由怀疑:国会压根就没认真看完整个议案!否决的理由甚是简单:国家没有权利去干涉企业的运行,特别是“根本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些企业生产制造的产品已经对社会造成了切实的危害之下”。但嗅觉灵敏的媒体还是捕捉到了所谓的“热点”,大谈特谈这份议案的轰动效应,并刻意的忽略掉了国会否定的理由。
  一时间,日本的父母们开始皱起眉头打量着FC主机以及海量的卡带,“电子游戏容易诱发孩子暴力倾向”的观点,在他们的脑中生根发芽,当然青年一代也不能全身而退,当时一个热爱电子游戏的成年人常常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或者“不务正业的职场逃避者”。
从FC时代游戏就开始因“暴力”而受指责
  其实1987年对于电子游戏产业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大年”,在那段时光里,我们拥有了《绿色兵团》、《双截龙》以及《魂斗罗》等等后期被誉为神作的作品,电子游戏在那一年令人惊喜的茁壮成长,眼看一座将娱乐和视觉艺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超级大厦将要拔地而起,但“导致暴力”的阴影却悄无声息的动摇着这座大厦的根基。随之而来的各种指责也是花样繁多,好在拜当时图形技术相对落后的客观情况的所赐,无论是《魂斗罗》被击中的敌人如烟雾般消失,还是《双截龙》里被击倒的敌人卡通化的倒地,都将“导致暴力”的中伤程度,降到了最低,真正将电子游戏送上“导致暴力,必须取缔”耻辱柱的时间是呼啸而来的90年代,被当做典型标靶,犯了众怒的作品非《午夜陷阱》莫属。
FC的机能还不足以表现真正意义上的暴力
  现实化暴力
  《午夜陷阱》于1992年在美国首发,平台为MDCD,具体的游戏体验就是玩家通过游戏中的录像来保护女主角的同时,通过陷阱将若干吸血鬼绳之于法。《午夜陷阱》的剧情和灵感脱胎于风靡一时的B级电影,所以在当时来看该作的故事水准只能算是中等偏上一点儿,但它最大的特色是运用真人演绎的“电影片段”方式,贯穿游戏的玩法和整个剧情本身,结合当时的电子游戏仍是2D的图形表现形式,《午夜陷阱》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制作技术和制作观念的革命。所以,该作问世不久,便吸引了大批玩家加入,它稳居当时游戏排行榜榜首的时间长达4周,掀起了一阵《午夜陷阱》的流行风潮。
  不幸的是,这股流行的味道,同样被一个名叫利伯曼的参议院员所嗅到,他饶有兴趣的买了一盘《午夜陷阱》游玩之后,顿时发出“电子游戏诲淫诲盗”的感叹。他于1993年在康涅狄格州召开盛大的记者招待会,矛头直指《午夜陷阱》,他的理由是“该作别有用心的美化暴力,让青少年变成暴力的奴隶!”,并煞有介事的举出一段游戏过程,作为自己强有力的证据之一。
  在这段流程中,《午夜陷阱》的女主角被一群身着黑衣的吸血鬼捉住,用力挣扎的同时发出凄厉的呼救,但黑衣吸血鬼们却狞笑着将女主角按倒在某个古怪的仪器之上,然后仪器伸出了针管——在女主角脖子上取一小管血之后,就走了……其实这段流程除了有些一惊一乍的悬念铺垫之外,和暴力血腥毫不沾边,好吧,我承认一帮黑衣人绑架女主角这事儿是有点暴力,但程度绝对不到利伯曼所称的那种“惨绝人寰,恶心变态”的地步。其实问题的关键真正出在利伯曼议员自身,他光看见了黑衣人把女主角按倒,却没看到黑衣人最后做了什么以及女主角安然无恙的样子,因为他根本没了解《午夜陷阱》的游戏机制,简单点说,就是他压根就不会玩儿!所以,利伯曼根本就是凭着自己的一叶障目就断定《午夜陷阱》是在颂扬暴力,《午夜陷阱》纯属躺枪命中!
  不过即便是《午夜陷阱》的冤情是源自利伯曼议员的“无知式执拗”,但仅凭着它自身遮遮掩掩的暴力水平,还不值得利伯曼大批特批,和它一起被送上道德绞刑架的还有另外一部作品《真人快打》,该作才是所有偏见者可以稳稳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超级垫脚石。
乔·利伯曼
  《真人快打》于1992年发售,最初的登陆平台为街机,它的英文名翻译过来其实应该叫做《致命格斗》,但《真人快打》这个名称却是最能一针见血的指出该游戏特色的名字。和《午夜陷阱》一样,《真人快打》也是利用“真人”的噱头来争取玩家,不过它的所谓真人画面其实是依赖传统2D画面的投影,经过渲染之后呈现出3D真人的假象。但即便是这样,《真人快打》的实际画面还是让所有玩家眼前一亮,尤其引人的卖点是游戏中人物的一系列终结技,不是掏心挖眼,就是将对手烧成一堆白骨,满屏的残肢鲜血简直是家常便饭,将脊椎骨一把掏出的伎俩频频在这部游戏中上演。其实《真人快打》的制作初衷还是为了还是迎合当时风靡的B级片风潮,但它的风头远远盖过了电影。
《真人快打》的暴力远比《午夜陷阱》直接
  利伯曼先生当然不会放过《真人快打》,他连带《午夜陷阱》一起,将这两部作品作为“歌颂暴力”的典型,召开了多次记者招待会并向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提出禁止游戏发售的议案,事件最终的结果,是促使了ESRB审核评级机制度被建立,日本也出台了相应的分级制度并给《真人快打》和《午夜陷阱》贴上了限制级的标签。当然,《真人快打》和《午夜陷阱》也因祸得福,两部作品的销量一路飘红不说,还被其他游戏平台多次移植,而且有了分级制度之后,电子游戏的暴力因素没有越来越少反而越来越多,这实在是出乎利伯曼先生以及簇拥者们的意料。
  科幻化暴力
  日,晚上10点左右,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计算机房内,6个青年人在紧张的忙碌着,他们一边紧张的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进度条,一边不停的键入这样一句话:请大家不要在涌进校园网了,服务器快要瘫痪了!可这样说根本不起作用,直到网络管理员下定决心狠狠的踢走了一部分人,网络才算恢复了正常。
  接近午夜时分,进度条终于走到了终点,就在结束传输的一刹那,又有上万人拥挤了服务器,网络迅速瘫痪,好在数据已经上传完毕,6个年轻人相互击掌庆贺,网络管理员惊讶的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人为了一个游戏,而涌进同一个网络!是的,这是电子游戏史上前所未有的时刻和前所未有的作品——《DOOM》发售了,而且是通过网络,此时距离伯里曼先生举行“声讨暴力电子游戏记者招待会”的日子,仅仅过了一天。
无论对于FPS还是暴力 《DOOM》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DOOM》的伟大之处不言而喻,它的影响甚至渗透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比如它成为“在1993年圣诞节里,你最想得到的礼物”排行榜第一名,它还是诸多公司明确禁止上班游玩的第一个电子游戏作品,它甚至还有两部由玩家出版的纪念诗集以及一个同名摇滚乐队,它的名字也是在那一年登上所有报纸头条最多的词汇。——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DOOM》强劲的表现能力之上,尤其是对暴力场面的描绘。
  阴森的场景、可怕的怪物,刺耳的惨叫,强力的武器,再加上类3D式的游戏画面和高超的特效,这一切都让所有玩家的肾上腺素迅速分泌,无法自拔。按说《DOOM》如此强劲的暴力表现一定会招致更加猛烈的批判,但有关《DOOM》的评价,却陷入了一种势均力敌的交锋之中,而且对于《DOOM》的支持者或者说较为理智者来说,已经不仅仅限于玩家群体,很多的报刊杂志以及专业期刊都对《DOOM》现象进行了科学化的解读,比如当年的《心理学期刊》就分析道:《DOOM》的风靡不仅是虚拟世界的盛宴,更是对人们——现实世界中日益被制度化、角色化人们的心灵按摩,这样的作品是如此的稀少,所以才会如此有力。类似的评价还有很多,多的像负面评价一样,这也许就是《DOOM》另外一个伟大的意义:使人们开始较为认真的近距离观察电子游戏,并争取不带有色眼镜。
  艺术化暴力
  进入21世纪之后,电子游戏无论是制作技术上还是制作观念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种进步不光体现在画面越来越逼真,剧情越来越引人入胜,更体现在作品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严肃,当然,对暴力的表现手法也是如此。
  其中的姣姣者当然非《GTA》系列莫属,它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强烈的批判现实意味,所以它的暴力表现更加直接更加现实,它看似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无法无天,金钱至上的虚拟社会,其实有关这个社会的点点滴滴我们都能在现实里找到明确的对象。这样的结果是《GTA》系列的每一作都大获全胜的同时,都会遭到空前批判,但《GTA》系列的办法是通过游戏内容对这种现象冷嘲热讽,甚至不惜涉及政治、文化等等敏感的方面。
《GTA5》经常因暴力元素而被批判
  同样采用这种暴力“现实化”的作品还有《使命召唤》系列,比较突出的场面是普通士兵在核弹爆炸后的垂死挣扎,以及恐怖分子在机场进行屠杀的场面。从技术角度上来说,这些场景并没有太多突出之处,但它们对于心灵上的震撼却是其他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和《GTA》以及《使命召唤》系列不同的是,还有很多游戏作品对于暴力的描绘采用着更加另类更加刁钻的角度。比如《死亡空间》系列,它的“断肢”系统被很多人认为是充满了策略和美学混合的风格;而《战争机器》系列则是恰恰相反,它引以为傲的“电锯终结”完全就是死亡摇滚乐的电子化再现。
COD的机场屠杀带给人们的反思 其价值早已远超暴力本身
  最为另类的作品中应该有《疯狂世界》的一席之地,这个由世嘉发行,wii平台的作品,其暴力表现的程度几乎达到了直白的程度:黑白的画面,飞溅的鲜血,嗡嗡作响的电锯,以及目露凶光的敌人,这一切都仿佛是在催促玩家:去吧!赶快把周围的世界用鲜血染红!当然也不能忘了《战神》系列,它的暴力手段直接作用于伟大的神明,这种做法当然引起了无数宗教人士的强烈抵制,但玩家依然被奎托斯那种反抗传统、反抗世俗观念的作风深深打动。
  纵观电子游戏的暴力史,其实也是电子游戏的发展史,更是电子游戏抗争史和生存史,其中的精妙之处是电子游戏并没有日渐衰落,而是愈发成熟,愈发有力。当然,我不否认电子游戏中还是存在为了暴力而暴力,为了杀戮而杀戮的作品的,但就像不能因为几部烂片就否认电影艺术的伟大一样,电子游戏同样应该享受更加科学和公平的待遇和评价。
  在此,我并不准备阐述电子游戏正面的意义以及伟大之处,因为这些内容早就是不争的事实,只是那些批判者一直在刻意忽略罢了,他们的作风在我看来和种族主义者别无二致:所有的偏见都归结于你的肤色和我们不同;电子游戏的错误,就是在于它是电子游戏本身。我不禁想问:到底是电子游戏里那些虚拟化的暴力场面让我们的道德底线逐步降低?还是家教的缺失、社会的冷漠、世界的不公让一颗颗温暖的心逐渐封闭之后变得残忍?
  (作者:果其然 编辑:okami)
  电玩君长期征稿!一经录用将给予丰厚现金报酬,文章将会在新浪网、新浪新闻APP、新浪游戏APP、微博@新浪单机电视游戏、微信公众号:电玩前线等渠道同时发表!
  投稿请加群:
  或邮件至sunchu@.cn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游戏排行榜(China Game Weight Rank)是由新浪游戏推出的国内最全面、最专业、最公正、最客观的多平台游戏评测排行榜,包含了目前市场上所有的手游、端游、主机游戏、VR游戏、智能电视游戏及H5游戏,力图为中国玩家打造最值得信赖的游戏推荐平台。
评天下游戏、测产品深浅—新浪中国游戏排行榜CGWR!
新浪游戏APP
新浪游戏APP为广大玩家提供最及时、最个性化的聚合订阅游戏资讯,以及业内最丰富、最具价值的游戏礼包资源,首测资格、稀有道具,成为高玩就这么简单。新浪游戏APP论坛力求打造一个属于所有玩家的超大朋友圈,为玩家的生活增资添彩。新浪游戏秉承为玩家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不断优化创新,让我们一起创造快乐!
全民手游攻略
全民手游攻略”是新浪游戏为全球手游玩家量身打造的一款手游攻略大全及专业游戏问答社区APP。“全民手游攻略”涵盖Apple Store游戏畅销榜前150名手游,网罗最新手游通关秘,帮助玩家畅玩手游;打造最全手游攻略资料站,帮你用最省钱方式吊打土豪。最火爆专业的游戏问答,让众多大神带你开启不同手游人生,寻找志同道合小伙伴一起并肩作战。
新浪游戏大事记
16年01月14日
16年01月14日
15年12月15日
15年11月19日
15年11月16日
15年01月08日
14年12月27日
14年12月17日
14年03月27日
14年01月09日
13年12月27日
13年12月07日
13年10月11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微信朋友圈一款六年前的游戏,让我哭着又笑着度过了最美好的下午 - 推酷
一款六年前的游戏,让我哭着又笑着度过了最美好的下午
如果一个人注定死去,那么在临死之前,改变他的记忆,满足愿望让他安乐的在另一种回忆中长眠,那是不是一种解脱?
再如果,这个临别老人的愿望是——去月球,又要怎样帮他实现这个愿望?
这就是《To the Moon》所开启的故事,一个在穿越+记忆移植的外壳之下,讲述爱情、友情和亲情的故事。我很难在不剧透的情况下告诉你它有多美,它让人忽略掉并不精致的外观,告诉我们一件事:如果你回忆自己的一生,哪怕仅仅是在梦里完成自己的愿望,也会是件美好的事情。
孤独与陪伴,遗憾与时间交织的故事
躺在病床上的 John 奄奄一息,他临终前的最后一个愿望,是希望能够借助科技的力量,完成「去月球(To the Moon)」的梦想。而来自 Sigmund 公司的发明恰好能够帮助人们,通过「修改记忆」的方式,让人完成心愿。
两位雇员 Eva 和 Neil 在接受委托之后,通过在 John 的记忆迷宫里来回穿梭,跨越他的老年-中年-青年-少年时光,希望能修改 John 的记忆,却意外发现一些细节之中封藏的秘密。
John「去月球」的想法究竟从何而来,他深爱的 River 为何行为怪异,一座灯塔里为什么有很多很多折纸兔子,跟随者 Eva 和 Neil 的层层深入探寻,你会发现各种让人意想不到但却泪点十足的情节。
(如果我们都迷路了,那就在月亮上见吧,傻瓜!)
严格来讲,在今天大行其道的各种 3D 游戏,各种开了挂一样的光影特效「游戏大作」前,《To the Moon》显得相当「粗糙」和「复古」,它像素风格的画面很不起眼。但就像是一张不起眼的糖纸包裹的酒心巧克力一样,当你细细品尝时,才发现它是那么与众不同。
这个故事里,情节的推动并非我们平常所见到的 RPG 游戏那样,通过时间线的推移而推动剧情。相反,它把故事设定在了已经知道「结果」的条件下,向过去寻找藏在「结果」之下的「原因」,故事中「梦境」和「记忆」的界限变得模糊。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含义。
通过不断回溯 John 的过去,我们在故事中看到了他充满欢喜与忧伤的一生,看到了那么深爱他的 River 怎样痛苦又执着的与他共度一生,像一场欢喜一场梦,当我们尝试改变它,剧情又变得像《盗梦空间》一样,开始充满不确定与潜在的危险,虚幻和真实之间,John 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某个朋友身上,那么简单,又那么让人动容。
剧情之外,游戏的另一特色是它的音乐,通过在各种剧情交织的变化中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制作者的充沛感情传达到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像是看一场电影一样。厉害的是,主题曲《To the Moon》和《Everything is Allright》等一系列音乐都是制作者独立创作完成,尤其是在高潮中的音乐渲染,让整个故事有了一种温情又伤感的意境。
《To the Moon》的「操作性」并没有那么强,主要以解谜为主,像我这种笨拙的玩家用了多半天就通了。游戏也没有分支剧情,但制作者也并非一味的讲故事,你可以在其中发现传统的 RPG 元素,还有游戏厅「打地鼠」的影子,甚至还藏着对《植物大战僵尸》和《飞屋环游记》的致敬,剧情中还有当年的经典电影《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感觉,它们不是单纯的一锅乱炖、拿来就用。制作者选择了自己需要的内涵加工再造,让所有的感动都那么自然,那么恰如其分。
一个孤独游戏创作者的自白
作为提名 Steam 2016 年「我没哭,只是眼里进了点沙子」奖(The「I』m Not Crying, There』s Something In My Eye」Award)的游戏之一,《To the Moon》讲述了一个关于孤独和交流,回忆和温情的故事,它在 Steam 上的评论数超过三万,直到现在,好评率依然高达 97%。
可是你知道吗?这款游戏实际上在 2011 年就在 PC 平台推出,而它的制作者高瞰(Kan Gao),却是一个在童年时受到孤独困扰的人,正是他特别的经历,才让游戏变得异常感人。
11 岁时,来自山东的小男孩高瞰,跟随父母移民到了加拿大多伦多,环境变化让他非常不适应,他想要和周围的人交流,却不知道怎样开始,在搬到加拿大的最初岁月里,他度过了人生中最抑郁的一段时光:
很多人都是有过这么个关的,但是我过这关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内向。在我 11 年级的时候,上历史课,整个学期我一句话都没说,下课也不怎么说话,像滚雪球似的,语言不好就不想跟人家交流,不想跟人家交流又练不了语言,最后越来越恶劣。
在这样一段折磨人的岁月里,高瞰的脑海中很多想法不能跟外人表达,他开始创作故事,还迷上了钢琴,他说「钢琴是有合声的音乐,所以不会让人觉得孤单。」他尝试一边编写故事,一边加入自己弹奏的音乐,在利用了两年大学的课余时光后,他终于制作出了《To the Moon》。
游戏推出后非常成功,它获得了 GameSpot 2011 最佳独立游戏奖,并且被评价为「你一定要玩的一款游戏。」在 2013 年 GDC(Game Developer Conference)上,《To the Moon》获得了最佳原创音乐提名,GamePro 说它「简单、深刻,又充满真情。」
高瞰也因此被很多游戏爱好者和开发者认识,他的世界不再那么孤独,还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 Freebird,游戏让他走出了曾经的痛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它(游戏)给我很多机会,逼着我撑开自己。」
现在,高瞰正在进行新游戏的制作,我相信,下一次当我们再看到他的作品时,也会收获到一些不一样的感动。
好故事历久弥新
玩《To the Moon》的这个下午,我好像回到了小时候,一段最漫长平静的午后,好像在听着一个老头在讲他年轻时候的故事,它让我感到一种慰藉,这是种不同于每天玩《王者荣耀》或者《阴阳师》的感觉,如果可以,我能听着游戏音乐度过一整天(实际上,网易云音乐就有「To the Moon」的歌单),这才是游戏的魅力。
《To the Moon》的故事,包含有高瞰对自己童年时那段难过而又难忘的经历的回忆,他也想要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出对于那些身边孤独人群的关心。即便故事注定以悲剧收场,过程也应当拥有欢乐,这样即使一切结束,它仍然是美好的。
我很喜欢独立游戏,看到开发者绞尽脑汁想要用意想不到的故事征服玩家的时候,我会感觉,我们是多么幸福的玩家,所以即便这款游戏在 App Store 的价格是 30 元,我仍然把它推荐给你,因为它值得。用一位玩家的评价结束本文:
「这是一个辣鸡游戏,因为你根本无法透过眼泪看到屏幕。」
参考资料:
已发表评论数()
请填写推刊名
描述不能大于100个字符!
权限设置: 公开
仅自己可见
正文不准确
标题不准确
排版有问题
主题不准确
没有分页内容
图片无法显示
视频无法显示
与原文不一致中国时尚网
时尚界高端时尚门户网站
Running Man史上最搞笑的15期大盘点!RM经典游戏回顾
Running Man史上最搞笑的15期大盘点!RM经典游戏回顾
来源:中国时尚网
摘要:看过Running Man的小伙伴们,一定会对刘在石的印象十分深刻,有“国名MC”之称的刘在石是如何hold住全场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Running Man搞笑片段推荐盘点
  15. 气象厅追击战(刘在石1:8)
  嘉宾:金希澈(Super Junior)
  胜利:刘在石、金钟国、Gary、HAHA、Lizzy、金希澈
  惩罚:穿热裤在公园慢跑
  14. 找到东方神起吧
  嘉宾:郑允浩、沈昌珉
  胜利:全员
  13..1 花样中年特辑(上)-釜山假期
  嘉宾:李钟原、孙秉浩、高昌锡、申正根、林河龙
  绿队:李钟原、Gary、HAHA、宋智孝
  紫队:林河龙、刘在石、池石镇、孙秉浩
  红队:金钟国、李光洙、申正根、高昌锡(胜利)
  2 花样中年特辑(下)-爸爸与黄金蛋
  嘉宾:李钟原、孙秉浩、高昌锡、申正根、金泰妍
  蓝队:刘在石-高昌锡(胜利)
  绿队:金钟国&池石镇
  紫队:宋智孝&孙秉浩
  红队:HAHA&申正根
  白队:Gary&李钟原
  橙队:李光洙&金泰妍
  12. 伙伴特辑(上)-女高生竞赛
  嘉宾:裴秀智(miss A)、朴智妍(T-ARA)、Luna、崔雪莉(Fx)
  刘在石&崔雪莉、HAHA&裴秀智(胜利)、池石镇&宋智孝、
  李光洙&Luna、金钟国&朴智妍、鬼:Gary
   伙伴特辑(下)-可怕的大姐们
  嘉宾:梁静雅、安文淑、金淑、申凤善
  刘在石&金淑、金钟国&申奉善
  Gary&宋智孝、HAHA&梁静雅(胜利)
  李光洙&安文淑、池石镇
  11.3 美女与野兽
  嘉宾:申世京、卢士燕、刘俊相
  黄队:宋智孝、金钟国、池石镇(胜利)
  红队:Gary、HAHA、申世京
  蓝队:刘在石、李光洙、卢世燕
  7 平江公主和傻瓜温达
  嘉宾:卢士燕、金宥真(After School)
  蓝队:宋智孝、Gary、HAHA
  绿队:刘在石、金宥真、李光洙(胜利)
  红队:金钟国、卢士燕、池石镇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关注中国时尚网官方微信公众号【D-SHISHANG】!
本文由中国时尚网整理报道,如需转载请务必加本文链接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
更多精彩内容搜搜看:
未经授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镜像转载本站内容,违者必究!
投诉与建议:
中国时尚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16 MSHISHA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支持: 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 刘云海律师。
粤ICP备号 粤公网安备 22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午夜蝴蝶分集剧情介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