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杀马视频大全充粮的桥段源自哪

红楼‘梦’已完——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3)
我的图书馆
红楼‘梦’已完——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3)
【答疑】宝玉头上的辫子能证明他是满人? 贾宝玉头上的辫子,向来是红学研究绕不开的话题,但这也是个滥觞的话题了,但又不得不说。宝玉的装束打扮,最大的争议就是头上那根辫子。满清爱好者据此认定贾宝玉是旗人,起码是清朝人。 有辫子就是清朝人?首先这个逻辑就说不通。 二则宝玉的辫子和清朝初期的辫子是一样的么? 我们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宝玉的辫子的,分别有两段。 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 (第6回) 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先时怎么替我梳了呢?”湘云道:“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又不带冠子勒子,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说着,又千妹妹万妹妹的央告。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一一梳篦。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湘云一面编着,一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 (第22回) 这两段对辫子的描述相当详细,很显然,贾宝玉头上的辫子与清朝人特别是清初的人,留的辫子是相去甚远。 清初的辫子,发型相当难看,是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通过穿过铜钱即方孔圆钱的方孔检验,才算合格,故名为金钱鼠尾辫。满清一代男子的发式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次的演变 现今大多数清宫戏里满族男子都梳着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这是满清后期的发型了,至少在《红楼梦》写作及其传出的康雍乾时期,满清男子的发型就是 金钱鼠尾头。 贾宝玉明显是一头满发,从鬓角到头顶的胎发,全都还在。在第一段的前面还有个词语描写贾宝玉的头发“鬓若刀裁,眉如墨画”。
如果是像旗人那样的金钱鼠尾头,又何来“鬓若刀裁”? 如果是像旗人那样的金钱鼠尾头,又何来“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如果是像旗人那样的金钱鼠尾头,又何来“周围一圈结成小辫子”? 那在清朝以前,汉人男子有没有留辫子的时候? 据考证,是有的,一般是在男子未成年(弱冠)之前。弱冠之后,头发得束起来,戴帽子,不能披头散发的,否则就是披发左衽的蛮夷了。至于小男孩,偶尔梳个辫子也无伤大雅。 虽然我们知道贾宝玉的辫子非清朝的辫子,但作者两次郑重其事地提到辫子,绝非泛泛之笔,似乎意有所指。 另外,从贾宝玉与史湘云的对话可以得知,史湘云以前给他梳过类似的发型,再对比第6回和第22回,发型贾宝玉的两次发型惊人地相似,甚至可以说就是一样,所以可以得知,贾宝玉说史湘云先前替他梳过的,就是指第6回这一次。 那贾宝玉的辫子,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贾宝玉的辫子,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在当时的历史关头,“辫子”是个异常敏感的话题,关系到无数人的人头落地,是汉人千年未有的奇耻大辱,无论作者是汉人,还是满人,按理说都该尽量避开这个敏感字眼。可是在《红楼梦》两次郑重其事地提到了主角贾宝玉头上的辫子,如果说这是作者的信手随笔,无论如何也说不通。那作者两次详尽地描述贾宝玉头上的辫子,到底有什么用意呢?或许你说,你不是在上一段分析了吗,宝玉的辫子和清朝旗人的辫子是两个概念,此辫非彼辫,你也说了,在汉人未成年之前,偶尔将头发弄成一根辫子,也是不足为奇的。为何你又自己打脸,说这辫子有特殊喻意?宝玉头上的辫子,虽然不是清朝人那种辫子,但终究还是辫子。我们仔细看下两次描述宝玉头上辫子的打扮,完全是个 满汉的综合体。头上的辫子,属满(清);头上的冠,属汉(明);头发用红丝束住,红,属于明 (与红楼梦、悼红轩、怡红院、绛珠草等的红,是一个喻意);辫子的末梢却用金八宝坠角,金,属于清(后金,与金玉良缘、金荣、金钏、金莺、金鸳鸯等金,是一个喻意)红,指大明,指林黛玉;金,指满清,指薛宝钗。这还不算,在贾宝玉身上‘红’和‘金’的概念总是同时出现。同样是在第6回,林黛玉看到贾宝玉的第一眼,书中这样描写: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金 和 红,是不是特别显眼?还有,‘二龙’‘二色’,恰好表现了两股势力在“宝玉”身上争斗:二龙抢珠、二色金百蝶穿花,金百蝶偏偏在大红袖上穿花。这段打扮里,“青”色出现两次,外面的褂子和穿的靴子,都是青色的。“青”不能不让我多心地想到“清”。或许你说我太神经过敏了,可是且慢,贾母让宝玉先去见王夫人,等贾宝玉再回来时,已经换了一身装扮。这次“青”色意外地不见了。书中在描写完宝玉头上的辫子后,紧接着写道: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青”色不见了,“红”色成了贾宝玉身上的主色调:原来的青色倭锻褂子(请注意‘倭’字),此刻变成了银红撒花半旧大袄(请注意‘半旧’二字,贾宝玉在表明自己念旧,而‘红’色就是念旧的颜色);原来的青缎粉底小朝靴,变成了厚底大红鞋。林黛玉一眼见到宝玉,就觉得他如此面熟;贾宝玉也说“这位妹妹好像在哪见过”,显然两人是旧时友相见。宝玉见旧人,当然得穿老朋友喜欢的颜色衣服。别忘了林黛玉本是绛珠仙草啊。 所以 贾宝玉才会穿红色的半旧大袄,大红鞋,绝不会把自己搞得一身‘金光闪闪’,也抛弃了‘青色’。青色,真是喻指满清?很多人依然觉得我对‘青’色的解读太晦涩了,作者信手写个颜色,哪有那么多想头啊。如果只是这里的“孤例”“孤证”,我自然不敢下此断言,但书中多次出现的“青”色,不能不让我怀疑作者的用意。(1)在35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贾宝玉让黄金莺打几根络子,下面的对话,就别有深意。莺儿道:“汗巾子是什么颜色的?”宝玉道:“大红的。”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的,或是石青的才压的住颜色。”莺儿说:大红的,须是石青的才压的住。也就是‘青’是专能压‘红’的!(2)我们再看另一处“青”,第41回,妙玉请宝玉他们喝茶,对林黛玉说了一段话: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如果说那是个青色的花瓮,就说“青花瓮”就好了,何必强调是“鬼脸青”? 再配上前面的玄墓、蟠香寺,又偏偏是梅花上的“雪”(雪,还是血?),总感觉 这杯茶让人瘆的慌吧。妙玉在黛玉、宝钗面前特意强调是“鬼脸青”的花瓮,足见她对“青”的鄙夷。 同时“玄墓”丝毫不避康熙玄烨的讳,也真够胆大的,后期有的版本,则改成了“元墓”。(3)也就是说“金”和‘红’是对头,‘青’和‘红’同样是对头,所谓青红皂白。书中也多次说到“不分(不管)青红皂白”,在明末清初的历史关头,青是指满清,红指朱明,多少人不都是不分民族大义、不管青红皂白吗?(4)在59回莺儿编柳篮子那回,“春燕那里肯回来?急的他娘跑了去又拉他。他回头看见,便也往前飞跑。他娘只顾赶他,不防脚下被青苔滑倒,引的莺儿三个人反都笑了。” 在这里吴祖本有条批语“【吴祖本注:可知“青”字累人也】”被青苔滑倒,批书人却说‘青字累人’。再加上前面的“青才能压住红”、‘鬼脸青’、‘不分青红皂白’……可见作者有多不待见‘青’。综上所述,从宝玉的装扮、发型,他是一个满汉交缠的矛盾体,可以看出 金 与 红、或 青 与 红,两股势力为了他而争斗,这进一步印证了索隐派所说的:贾宝玉代表传国玉玺,金指宝钗,红指黛玉,钗黛争宝玉,乃指 满清朱明争天下。 通灵宝玉,和黛玉是木石前盟,是旧时友,是指大明已经拥有玉玺(皇权)二百多年; 和宝钗是金玉良缘,是新人,但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宝玉心里念的还是木石前盟。对于史湘云忘了辫子怎么梳,吴雪松先生有精彩解读,经他允许,特转摘如下:** 史湘云忘了辫子怎么梳 **(摘自护珠塔主的博客)………………查了一下批评本,在“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庚辰本有一条批语【“忘了”二字在娇憨】,让我为之一振,为何忘了?确实正如沧海客网友所言,在清朝,辫子不能不说是个有特别意义的词眼,作者一再讲这个“辫子”必有深意,从各种描写看,这辫子绝非清人的“金钱鼠尾”“雅制”发束,那么作者在这里,借湘云的口说“忘了”就有非凡的秘密和意义。我以前多次讲过,《风月宝鉴》创作原理,是把人物物格化,事物人格化,宝黛钗湘四个主角,作者是把王权、明清和历史幻化为四个人物,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写出一部流畅美妙的言情小说,同时,把明清更替的历史元素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载入大作,形成一部无形的史书,因此有“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的美誉。在人格化的过程,史湘云就是历史书籍的幻化,因此当她说“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实际就是抨击了剃发易服带来的迫害,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都要渐渐忘记这个伤痛,表达了作者对“梳头”的怀念。换句话说,就是作者悼明思想倾泻在这不为人觉察的“梳头”之中。原来,“梳头”是渐已远去的朱明王朝,《石头记》“骂清悼明”的主旨,时刻贯穿全文。史湘云说“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不是人物真正忘记了当初梳的怎样的头,而是提醒生活着的时人,回想“梳头”的失国之痛。同时,讽刺了剃发易服以后,男人们只留下老鼠尾巴大小的辫子,再也不用梳头了。 (完)按理说,说完了黛玉、宝玉、宝钗三大主角,然后说金陵十二正钗,解读秦可卿,解读了元春,解读了王熙凤,中间又穿插说了晴雯,说了王夫人,这时应该接着解读其他正钗了,但三春、巧姐、妙玉、湘云等人的结局,是明亡后南明的事,只能留到后面说,我们得解读造成明亡的其他角色。早在晚清民国,就有蔡元培等揭示了红楼梦“悼明骂清”的主旨,事实上,红楼梦并不只是骂清,还骂流寇,骂乱臣贼子,骂内部里的奸人,骂家族败家子。明末的历史不也这样吗,明末的历史并不是明清争天下这一条线,更有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后者还直接造成了明朝的灭亡,也就是明末是三股势力在角逐:明、清(女金)、农民军,对应在红楼梦里,就是 风(清)、月(明)、流寇,以及夹在三股势力之间的人——乱臣贼子、汉奸走狗、误国误君的小人庸人…… 本章开始解读 明、清两股势力之外的人物。首先就解读既是明又是清的角色,北静王!洪承畴:溶于水的北静王(87版剧照:北静王的演员与柳湘莲演员是同一人)北静王,在红学家心中中一直是正面角色,87版电视剧说北静王是贾府的大靠山,刘心武也大胆推测日后能救宝玉的非北静王莫属,红学家认定忠顺王府才是贾府的大对头。但在癸酉本里,北静王的表现打了红学家的脸,他竟然是带头来抄贾府的家,其德性与贾雨村一般无二!北静王原本和贾府世代交好,怎么最后对贾府落井下石?因为他影射的就是被后人骂做汉奸的洪承畴。 下面直接列举证据:(1)北静王,北方属水,大清国属水。 静王,谐音金王 —— 女金(后金)的王。洪承畴,降清后,先是汉人大学士,后官拜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绝对是后金里的汉人王。(2)北静王原本和贾府世代交好,几大王之中,唯有北静王战功最大。但后来与贾府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在癸酉本里,北静王直接对贾府落井下石。 洪承畴原本是明朝的大功臣,曾官拜兵部尚书,崇祯帝对他寄予了莫大的期望。洪承畴曾任明清两朝兵部尚书,这也真是个奇迹。在前八十回里,北静王无比风光,在癸酉本里北静王投降了戎羌依然权势赫赫,这完全符合洪承畴在历史上的身份地位。(3)这一代的北静王叫水溶。《石头记》里对其他的王:南安郡王、忠顺王、义忠亲王……这些王的名字都没有说,唯独说了北静王叫水溶。 这名字也古怪得很,总觉得很拗口很怪异。作者弄个这么怪异的名字,想暗示什么? 水溶,乃指他与水相溶也。溶,就是合在一起,共为一体。那 水溶,岂不是“水共”?水共,氵共也,乃一个洪字,洪承畴也。在说文解字里,洪,就是水流汇合在一起,不就是 水溶吗?(4)北静王原本是当朝的世爵功臣,贾府的世交,后来却投降戎羌,(在癸酉本里)还领着外人到贾府抄家——影射洪承畴随清军入关进北京。洪承畴原本是大明的功臣,早年镇压农民军有功,抗清也有大功绩,一度让崇祯看到了希望。谁知道却溶于了水国(清),投降了满清。这对明朝的打击太大了。谁也没想到他会投降。 虽然在历史上洪承畴对于满汉矛盾缓和,在清朝倡导汉文化是有历史功绩的,但在明朝遗臣看来,他是绝对的大汉奸,也光荣入选贰臣传。洪承畴:大明假的文天祥(贾天祥)贾府外的北静王是影射洪承畴,贾府里的贾瑞也是影射洪承畴。 不过要注意:贾瑞除了影射洪承畴之外,更是影射以洪承畴为代表的明末大批投降李自成、投降满清的无骨气的文臣。贾瑞,贾代儒之孙。贾代儒,一代儒生,贾瑞也算是读书人的种子。洪承畴,早在万历年间就中进士,对儒家文化了解很深,可以说是读书的好料子。贾瑞,字天祥。贾瑞,假瑞,假的祥瑞;贾天祥,假的文天祥。洪承畴,开始也被崇祯当做大明振兴的祥瑞,也一度被认为是大明的文天祥,是宁死绝不降清的。洪承畴开始确实是这样,当年与满清交战,在松山被围半年之久,洪承畴是绝食数日、誓不降清。大家都认为洪承畴要做大明的文天祥了,准备是一颗丹心照汗青了。谁知道皇太极大打人情牌,派出了汉臣范文程去招降,还对他礼贤毕至,最终感动了洪承畴。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教导的洪承畴,文天祥没做成,却成了被后世唾骂的贰臣。 就如同贾天祥(贾瑞),其爷爷对他呕心沥血,用儒家那一套对他谆谆教导,谁知道还比不上他在人群中多看了凤姐一眼。儒家最强调修身立命,贾瑞偏偏在这方面出了大问题,以至于淫丧。贾瑞患病,跛足道士送来风月宝鉴。为何他的病非得要用风月宝鉴治疗?风月宝鉴 只在贾瑞的故事里出现过,后来再也没出现。可奇怪的是,《石头记》的书名,一度叫《风月宝鉴》!事实上,全书因为淫邪妄动而死的,好像只有秦可卿和贾瑞 两人,他们的故事也早早结束了,他们也不是书中的主角,特别是贾瑞,连主要配角都算不上,为什么在他的故事里出现的“风月宝鉴”,竟然曾被当做书名? 小说里的绝对主角,贾宝玉以及几大金钗,与 风月宝鉴 (我说这面镜子)完全不搭界,一个镜子,怎么成了统领全书的书名?&这就是风月宝鉴里暗藏的玄机了,这个我前面一个说了,风(風),指 清朝;月,指 明朝。 風月寶鑒,就是 清兴明亡的宝贵历史借鉴,而不是什么男女风月的借鉴(这只是糊弄满清中宣部的表面意思)。&让贾瑞得到风月宝鉴这面镜子,其实是大有玄机。 镜子的正面,是一具白骷髅,这代表的是 月,就代表了大明的山河飘絮、累累白骨; 反面是凤姐,是佳人,向他招手,这代表的 风,是隐喻大清(我不是说凤姐代表大清),是代表了大清的美女佳人、荣华富贵。风月宝鉴的作用是“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风月宝鉴的治疗对象是“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風雅王孙等看照”。贾瑞是看到正面,被吓得一身冷汗,病顿时好了一半。可他偏偏禁不起诱惑,要看反面,并陷于反面的红粉佳人里不能自拔。洪承畴当年看到大明山河破碎,大明儿女尸骨累累,我想他的心里也是很痛楚的; 可他后来置身于大清的荣华富贵里,对汉家儿女的苦难是眼不见为净。 另外那些大明毫无骨气的文人们,不就是跟贾瑞一样吗?见了荣华富贵,就像贾瑞见到了镜子反面里的红粉佳人一样,如蝇逐臭、沉溺其中,哪管什么佳人其实就是粉骷髅,只顾一响贪欢,只求今生富贵,哪管身后骂名、哪管百姓生灵涂炭!贾瑞,算得上是聪明俊杰、风雅王孙。 洪承畴、明朝那些文官高士(如钱谦益之流),自然也是聪明俊杰、风雅王孙。 他们可都是“识时务者的俊杰”啊,也都是潇洒风雅的文人雅士啊。 他们在国难当头仍然不忘买小妾、玩歌姬,大明朝北方是水深火热,他们在江南与秦淮八艳,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好不惬意。 李自成来了,跪着、爬着、哭着、闹着投降李自成,清军八旗来了,剃发易服也要投降满清。【贾瑞两次被戏弄 背后的隐喻】贾瑞两次相会被戏弄,其过程如同大明的文官们先后向李自成和满清奴颜卑膝地投降。1)第一次,王熙凤让贾瑞晚上来 西边穿堂儿等她,说是两边门一关,就没人知道了。 在穿堂儿两边门一关,岂不死路一条?可笑贾瑞色迷心窍,欣然入彀。结果在那里喝了一夜的西北风,回来还被爷爷痛打了一顿,饿着肚子在风里念文章。&这不就是明朝文官第一次向李自成献降吗?李自成是西北边来的,所以是西边穿堂儿。可是文官们向李自成投降什么结果?不但没有得到荣华富贵,反倒是喝了西北风,挨了打,夺了家产,甚至被杀了头。可见这些文官们的道德文章,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2)贾瑞受了这么大的教训,还不醒悟,书中说是“前心犹自不改”。凤姐见他自投罗网,自然要设计教训他下,不过这回换地方了,换成了屋后头小过道里。屋后头一般是北方。这次更惨,结果被贾蓉、贾蔷捉了个现行,不仅被讹去了五十两银子,还被泼粪,遗臭一生。 贾蓉、贾蔷,即蓉、蔷,也就是癸酉本里的戎羌,而戎羌就是隐喻满清。李自成之后,后来洪承畴为代表的明朝文武官员被戎羌(满清)捉住了,纷纷投降满清。可笑他们不吸取此前投降李自成的教训,在满清的荣华富贵和一己安危面前,什么儒家道德、民族大义全被抛在了一边,奴颜卑膝的纳降献忠去了,结果除了极少数被重用,大多是再次被讹诈,很多人丢了身家性命,并没换来荣华富贵。就是洪承畴、钱谦益这样的降清“成功人士”,难免被扣了屎盆子,遗臭后世。另外书中在写贾瑞故事时,特别交代了时间:“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而有心人根据万年历查证,在明末清初,从万历到乾隆年间,“十一月三十日是冬至”,只有公元1642年这一年。 而在1642年这一年,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如疯狗般四处进击,而满清屡屡南下趁火打劫。 也就是在这一年,清军攻克松山,洪承畴、祖大寿被俘。也就是这一年,洪承畴降清。 根据冬至日的推测,贾瑞的故事恰好也发生在1642年,这难道是巧合乎?、从洪承畴降清的过程看,他不过是个假的文天祥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三月,清军应邀夜攻,松山城破,洪承畴、巡抚邱民仰被俘,总兵曹变蛟等将领被杀。刚开始,洪承畴表现得很有节气,大有做第二个文天祥的气概。史书说“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皇太极仍不放弃,特命最受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张存仁等的专业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隔日(五月四日),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这是劝降洪承畴的官方的版本,倒是野史演绎的版本更符合贾瑞犯淫戒亡身的隐喻。野史虽不足信,但也能让人一乐,请看孝庄劝降版。庄妃娘娘的“迷魂汤”民间广泛流传的另一个版本是庄妃劝降了洪承畴,这个版本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洪承畴一动不动地躺在光板床上,忍受着饥渴的煎熬,只求速死。忽然闻到一股奇香扑鼻而来,弥漫在整个囚室中。他精神为之一振,微微张开双眼,面前竟站着一位满洲贵妇人,袅袅娜娜,一头乌黑油亮、光可鉴人的秀发,挽着高高耸起的云髻,衣袖下腕似嫩藕,手如葱白,窈窕的身材如风摆杨柳、出水芙蓉。洪承畴只觉得整个囚室变得亮堂起来,似乎连饥渴也忘了。【楼主按:这不像极了贾瑞病中照风月宝鉴那段?镜中美人是孝庄乎?一笑】庄妃说:“听说洪将军有年过花甲的老母,你若走了,谁来孝敬她?听说洪将军闺房中有结发的妻子,偏房中有娇美的爱妾,你舍得让她们独守空闺吗? ”洪承畴听后酸楚万分,一言不发。庄妃觉得时机来临,连忙从带来的竹篮中取 出 玉壶,两只酒盅,倒满人参汤说:“洪将军已决心一死,我不敢让洪将军坏了名节,这是送行酒,请将军饮下。”洪承畴沉默良久,一口喝了下去,谁知“酒”刚一入口洪承畴便觉出这不是酒是人参汤,心中不由一喜,不禁连饮数杯。庄妃又说:“洪将军已数日未进饮食,身子虚弱,再多饮几杯吧!”说着双手按住洪承畴的双肩,洪承畴似乎被雷电击了一下,不由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了庄妃的手。庄妃故意娇滴滴地说:“洪将军还有什么话吗? ”庄妃的所言所行,唤起了洪承畴对女人的思念,对生的留恋,他决心不再去死……--------------------无论是劝降的哪个版本,洪承畴都一如贾瑞,眼里只有‘美人’,而无视‘白骨’,只看到个人的荣华富贵,哪管汉家子民的累累白骨,贾瑞的故事,正是风月宝鉴,洪承畴的故事,正是明亡清兴的历史给后人的宝鉴。千夫所指洪承畴说到洪承畴,不能不提到吴梅村写的《松山哀》,这首诗,写的是洪承畴战败降清,甘心清军鹰犬,追杀抗清力量。诗中颇含讽刺之意。诗中写道:“出身忧劳致将相,征蛮建节重登坛,还忆往时旧部曲,喟然叹息摧心肝。”由此可见,当时降清变节的洪承畴已为千夫所指。究其原因,在于他降清为满清鹰犬,一路南下给汉家子民带来了无数的惨案血泪。他的罪行,除了现在的清史专家阎崇年等人视而不见之外,历史是不会忘记的。其实他何止是千夫所指,而且还是众叛亲离。他的朋友耻于与他交往,他的至亲人,都不认他。顺治四年,即公元1648年,洪承畴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洪老太太到了北京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便抡起枣木拐杖,劈头劈脸一顿好打,口中不停地骂:“你这个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当时,洪承畴已为满清镶黄旗汉军,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妇必须轮番入侍太后。洪母以入侍满清太后为耻辱。老太太两千里迢迢路程,不辞辛苦,艰难跋涉,借题发挥,就是要为前明遗民出一口恶气。老太太棒打洪承畴一段,是不是会让你想起贾代儒打贾瑞? “发狠到底打了三四十板,不许吃饭,令他跪在院内读文章,定要补出十天工课来方罢。”&这段的批语也耐人寻味:〖庚辰眉批:处处点父母痴心、子孙不肖。此书系自愧而成。〗贾代儒分明是贾瑞的爷爷,怎么是‘父母痴心’? 我看洪老太太棒打洪承畴,倒是‘父母痴心、子孙不肖’。洪府落成后,洪承畴曾亲往家乡叩请母亲前来居住。但洪老太太深明大义,故意穿着出嫁时的明朝衣裳,端坐在堂上,就是不肯住洪承畴所建的府第。洪承畴又去找他的弟弟洪承畯劝说母亲,但其弟痛于国亡兄降,发誓“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在家乡英都修造了一只木船,然后携母亲坐在船里,泛于江上,过着隐居生活。后人为纪念他们的民族气节,在他们孤舟隐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个大字。在婆母的影响下,洪承畴的妻子莲心愧于丈夫的投降变节,愤然削去头发住进了尼姑庵。后来,有人在洪府大门两边贴了一副对联:上联,忠义孝悌礼仪廉;下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联无“耻”,下联忘“八”。这分明是骂洪承畴是无耻王八。书中说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又贪恋女色,王熙凤暗地骂他“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平儿则骂他“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混帐东西,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洪承畴深受明朝厚恩,却无耻降清,给了大明最终一击,虽然他后来也作出过缓解满汉矛盾的事,但明朝遗民始终不肯原谅他。不过到现代,反倒是替洪承畴大翻案:1991年,《求是》杂志副总编、历史学家苏双碧到洪承畴家乡英都考察,挥笔题词:“开清第一功”。1996年,在泉州举行的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到会专家学者及其他人士对洪承畴积极致力于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功绩高度评价,予以肯定。2003年,清史砖家、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治亭推出《清史》,对洪承畴的历史功绩作出了肯定。同年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召开,定位史上洪承畴是开清重臣、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为统一中国作出了贡献。2006年,洪承畴公园在福建南安隆重揭彩开园。多名清史专家从北京赶来参加开园仪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清朝乾隆皇帝鄙视洪承畴而将其列入《清史·贰臣传》的头号人物。当今的专家们不知道怎么想的,洪承畴是一个连妻子、母亲、兄弟,甚至于他所效命的皇上都深为不耻的人物,竟然在当代被捧得这么高。又拍片,又建公园、建纪念园什么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洪承畴是个什么样的民族英雄呢。 当然更让人怀疑的是这些专家们的底细,他们到底是姓满,还是姓汉?【西平王】何许人也相对来说,北静王这个角色无论是性格气质还是身份地位、以及所作所为,更接近历史上的洪承畴。贾瑞更多的是影射讽刺奴颜婢膝先后向李自成和满清投降的明王朝文官们,他们对权势、富贵、以及个人生死的眷恋,一如贾瑞对美色的痴迷,且执迷不悔,眼里只有美人富贵,丝毫无视生灵涂炭、白骨累累的现实。平心而论,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对朱明王朝来说,洪承畴是大汉奸、贰臣不假,他辜负了崇祯对他的圣恩,也参与制造过对汉人的屠杀,但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洪承畴并不是最罪大恶极的大汉奸,在他的位置上,他尽可能地缓和了满汉矛盾,献计献策消灭流寇农民军,对社会安定是有历史贡献的。比起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些“三藩”武将亲自南下追杀明皇室、屠杀汉人同胞,洪承畴的形象好多了。如果作者真是吴梅村,那将洪承畴写成北静王这样的形象完全可信的,吴梅村曾写了《松山哀》来讽刺洪承畴,但吴梅村更痛恨的是 吴三桂这样的大汉奸和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流寇。那《石头记》里有“吴三桂”的形象吗?有,当然有!肯定有!《石头记》里的人物便是明末清初的众生相,怎么少得了大人物吴三桂!在癸酉本里查抄荣宁府的是堂官赵全、西平王和北静王。这个西平王在前八十回里并没出现,而在癸酉本九十一回查抄荣宁府时突然出现。至此四大王全部出现:北静王、西平王、忠顺王、南安郡王。 在癸酉本里北静王、西平王 一直是得势的“反面角色”,忠顺王是正面反面不得而知,反正他后来也被锦衣卫抄家了,最受益的是蒋玉菡,从此独享紫檀堡,再没人干涉他了。南安郡王显然是明势力的,但“南安”二字突出了“南方偏安”自顾不暇的境地,只能是苟延残喘,惶惶度日。在癸酉本里南安太妃认探春做干女儿,以代替她们家远嫁海疆和亲,这就是后来探春如风筝一样坐船出海远嫁一去不归的缘由。比较困惑的是西平王,他只在癸酉本的九十一回里出现,实在不好做更多解读。但 西平王三字,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想很容易让人想到 平西王 吴三桂。西平王是影射吴三桂吗?我不敢断定,但有一个人显然更像吴三桂!汉奸吴三桂 VS 情毒夏金桂夏金桂,薛蟠之妻,在情榜里的封号是“情毒”,有个陪嫁丫鬟叫宝蟾,宝蟾也是个蛇蝎女子,情榜里封号是“情魅”。夏金桂怎么和吴三桂对上号了?1)先看名字。夏金桂,对于这个名字,批语耐人寻味,〖庚双夹:夏日何得有桂?又桂花时即(節)焉有得又雪,三是(事)原系風马牛〗 是啊,夏天怎么有桂花?八月桂花香,丹桂飘香于秋季;姓夏的、带桂字的女子偏偏嫁给姓薛(雪)的,看来注定是悲剧。夏日何得有桂? 看来不该叫夏金桂,得叫 夏无桂 才是。无桂,吴桂,乌龟也。岂不是讽刺汉奸乌龟吴三桂?2)桂,属木,原本《红楼梦》里属木的,大多属于林黛玉这一派,也就是大明势力的人。可偏偏夏金桂姓名中间是个“金”字,前面我们反复说了,“金”影射的是后金满清。那夏金桂到底是属金还是属木 (大明的人还是后金的人)?结合她的夏姓,夏天无桂,可见她这个“桂”是子虚乌有,她的“金”倒是实实在在的。 如同吴三桂,早年是大明的人,崇祯一度对他充满幻想,封他为平西伯。可他后来投降了后金满清,一跃成了平西王。所以说到底,吴三国是大明的叛徒,是大清的功臣。3)书中特别交代夏金桂嫁过来那年是十七岁,即十七岁成为薛家(金家的人)。 十七岁,乃十七年,即崇祯十七年(1644年)。这一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杀殉国,这一年吴三桂正式彻底投降满清(女金),与多尔衮一道击败李自成。 为什么说是正式彻底投降满清呢?4)夏、薛两家当年就是通家往来,‘原是老亲’。 其实在这之前,吴三桂已经动过投降满清的心思。他的舅舅祖大寿,早在好两年前已经投降了皇太极(就是松山被破,他和洪承畴投降)。吴三桂给祖大寿写信,祖大寿将信给皇太极看,皇太极特地回信给吴三桂“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 也就是吴三桂和后金满清的勾搭由来已久。 反映在书中,就是桂花夏家和薛蟠家“原是老亲”,早已是亲戚往来。&香菱进一步解释夏金桂和薛蟠的关系:“当年又是通家来往,从小儿都一处厮混过。叙起亲是姑舅兄妹,又没嫌疑”。 对吴三桂来说,其舅舅祖大寿早已投降满清,那他和后金满清也算得上娘舅表亲。5)夏金桂和薛家貌合神离。另外我们再看夏金桂和薛家的关系,虽然夏金桂在79回出场,80回重点描写,但遗憾的是我们熟知的红楼梦到80回就戛然而止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看出了夏金桂和薛家的关系并不好。这反应在吴三桂身上也是如此,吴三桂和满清一直貌合神离,互相利用,最后还是自立为王、反叛满清。6)夏金桂“若论心中的邱壑经纬,颇步熙凤之后尘。” 也就是说夏金桂和王熙凤一样,也是个机关算尽的角色。凤姐机关算尽,最后误了卿卿性命,看来这夏金桂的结局想必也是如此。& 癸酉本里夏金桂想设计害死薛姨妈,却被薛宝钗将计就计,最后引火自焚,这便是癸酉本104回“毒中毒薛姨妈添病 计上计夏金桂焚身”。 吴三桂也绝对是个善于投机钻营、机关算尽的角色。当年他在李自成和满清之间摇摆不定,降清后一直不安分,最终还是起兵反清,可他机关算尽,却不是小皇帝康熙的对手,很快就被镇压了。(夏金桂和香菱)书中更多的是写夏金桂如何迫害香菱,夏金桂分明就像地狱里派来专门毒害香菱的使者。夏金桂为何独独跟丫鬟香菱过不去?香菱对她又敬又畏,又丝毫威胁不到她的地位,薛蟠也天天和她与宝蟾腻在一起,早就冷落了香菱,完全没理由吃香菱的醋,可夏金桂偏偏跟香菱过不去。为什么有这么不通情理的女子?这就关系到香菱究竟影射的是谁了。****** 香菱:桂王偏逢吴三桂 ******香菱,本叫甄英莲,江南甄士隐的女儿,三岁时被拐子拐走,在那场著名的葫芦案中,薛蟠打死了冯渊,抢走了英莲,就这样随着薛家来到贾府,并改名香菱。在贾府,香菱度过了一段短暂的美好时光,但后遭遇一生之敌夏金桂,不仅被迫改名秋菱,还受尽欺凌,根据判词判断,香菱是死于夏金桂之手。癸酉本里,香菱是被夏金桂勒死。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写她和其父亲甄士隐的故事,她是仅次于金陵十二正钗,排十二副钗首位的,她的身世也几乎最悲惨的,解读夏金桂,就绕不开香菱。那香菱影射的是谁呢??没错,就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被吴三桂勒死的桂王永历帝。永历皇帝朱由榔,第一代桂王朱常灜的第四子。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孙子,明光宗的侄儿。1646年-1662年在位。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香菱只是个苦命的丫头,怎么能影射帝王?要说十二金钗正册里的人物影射帝王还说得过去,香菱一个丫鬟,都还没被薛蟠收为小妾就被夏金桂整死了,连夏金桂的丫鬟宝蟾都屡屡欺负她,她会是南明朝那个苦命的永历帝吗?1)首先,香菱虽然不是正册里的人物,但也是十二副册之首。书中开篇就写她家甄家的故事。在交代她父亲甄士隐时,甲戌本有条侧批“〖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 甄家是姑苏望族,香菱本是甄英莲,是大小姐出身,其根基与 正十二钗没有差别,林黛玉不也只是扬州盐课老爷的女儿而已嘛。2)香菱很像东府里的蓉大奶奶。 《红楼梦》梦里多处写到某人像另外某人,比如小红像林黛玉、贾芸像贾宝玉…… 在第七回里,周瑞家的见了香菱,忍不住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 一旁的金钏也说:“我们也是这么说呢。”&香菱的模样品格很像蓉大奶奶秦可卿。 前面我们说了,秦可卿影射的是明光宗朱常洛,如果香菱影射的是永历帝朱由榔,那她像秦可卿就对了,他们是叔侄关系,都是万历皇帝的子孙,“有些像”再正常不过了。3)香菱的判词和画: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画: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画里的“桂花”和“两地生孤木”,都是喻指一个“桂”字,很容易让人想到“夏金桂”。可巧吴三桂也有个“桂”(非巧也,作者故作此设定也)。但别忘了,永历帝也是桂王。那画上的“桂花”是不是暗含有“桂王”之意? 因为从其他的人物的画上,我们大多可以看出,画的图案都是喻指人物身份或命运的符号,比如袭人的画上是一簇鲜花,代表她姓花; 黛玉宝钗画上的玉带、金簪;湘云的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妙玉的一块美玉、落在泥垢……香菱的画上“莲枯藕败”就足以代表她了,为何还画一株桂花? 迎春的画上“有只恶狼追扑一美女”。难道香菱画里的“桂花”就跟“中山狼”一样? 只是桂花,怎么会导致“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有点费解。 窃以为,桂花 固然有代表夏金桂的意思,同时也香菱的另一个符号:桂王。4)吴三桂有个“桂”字,永历帝曾是“桂王”,两桂相逢,真是生不逢时;夏金桂有桂花香,香菱偏偏也有个“香”,难道小小菱角儿比桂花还香?夏金桂认为香菱这名字冲了他,将她改名为秋菱。秋菱,癸酉本里在这有条批语“【吴祖本注:有金陵亦有秋菱?丘陵乎?】”(再次告诉大家,癸酉本不是只有后28回,前80回也是有的,前80回里不仅有别于通行本里的异文,还有通行本里所没有的批注)。 陵,常指帝王陵寝;金陵,当然是金碧辉煌的帝王陵;而丘陵,在古代是指普通的坟墓。 原本是香菱,最后却成了秋菱(丘陵);本来是帝王,本来入葬帝王陵寝,谁知道却托体同山阿、葬身荒郊丘陵。&【史料】清顺治十六年(1659)正月初三,吴三桂数十万大军分三路连通昆明。南明小朝廷只得弃滇都昆明,经保山、腾冲一路败退进人缅甸。虽然南明的大西军战事一再落败,但在此期间却冒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罗姓将领,此人的第十代子孙罗星汉成为后来威震金三角的大毒枭。&据《明史》记载:朱由榔带1500余人由腾越 (腾冲)西逃,进人缅甸瓦城 (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观望形势的缅王慰留贵客于缅北山区。1661年缅京老王驾崩,新士莽白继位,他看清形势,派精兵夜袭,砍死了南明数十名遗臣武将,囚禁了永历帝。这在历史上被称为 “咒水之难”。1662年,吴三桂率清兵十万之众饮马怒江、直抵缅甸瓦城城郊,莽白立即将永历帝及其母、妻、妄送交清军,以免惹火烧身。朱由榔被押解回昆明,囚禁在蓖子坡头的金禅寺(今利民巷)内。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在今称逼死坡的地方勒死,南明王朝宣告彻底结束。&昆明百姓出于对吴三桂叛国降清的义愤,将永历帝遇难地蓖子坡改称为逼死坡。清云贵总督认为有损大清声誉,遂于道光年间将逼死坡改为升平坡,并勒石立碑以宣扬其升平盛世,但民间仍称之逼死坡。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以三迤士民的名义,在逼死坡头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一方。石碑一度失落1983年幸得找回,如今又重新立在坡头。也有人考证:如今缅甸果敢地区,其实就是永历帝南明军队(主要是李定国部队)的后裔,他们一直以汉人自居,世代说的是西南官话,用的是汉字,其长相也是与汉人无异,与东南亚缅甸人迥异。可惜经过200多年的清朝避难,解放后毛时代被排斥,直到现在既得不到中国认可,也不被缅甸政府所容忍,成了最尴尬的一个地区族群。5)香菱的胭脂痣(香菱眉心的胭脂痣,是她苦命一生的象征和渊源)门子:“……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经门子之口,我们知道香菱眉心有颗胭脂痣。这里甲戌本有条批语:“〖甲戌侧批: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宝钗的热毒、黛玉的惊怯、香菱的胭脂痣,都是从娘胎里来的。 宝钗体内有热毒,癞头和尚给她冷香丸的方子,来帮她降火去毒。结合影射关系,皇太极一生致力于攻打明朝,后来建国大清,而明朝属火,他与明朝可谓水火不容,冷香丸是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 配上四时令的雨露霜雪而制成,全是克制火的。再看这些花,除了牡丹是指宝钗自己,荷花是指香菱(英莲),芙蓉是指黛玉(晴雯),梅花指妙玉(薛宝琴、邢蚰烟也可以用梅花代替),可宝钗却是要将这些花研磨当药吃掉!可见宝钗对黛玉、妙玉、香菱、宝琴她们是相克的。黛玉天生不足之症,总是怯弱不胜。这象征着大明朝到崇祯时已经严重先天不足。虽然有人生养荣丸能作为支撑,但依然有致命弱点:听不得哭声。可偏偏林黛玉是今生在还泪的,怎能不哭?香菱的胭脂痣,正在眉心,标准的美人痣,可是红颜薄命。痣,是多余的,是身体病症在皮肤上的反应。痣,谐音志也,是一种标志。胭脂痣,是什么的标志?胭脂痣,红色的,和朱砂痣差不多,为啥不叫朱砂痣?因为“朱”字眼在当时在刺眼。说到胭脂,我们不能不想到宝玉喜欢吃胭脂(蔡元培曾认为,宝玉是玉玺,喜欢吃胭脂,是代表玉玺喜欢红色的印泥),甚至我们还能联想到批书人脂砚斋。 前面我们在解读脂砚斋时,用的是《红楼梦》里常用的拆字法,将“脂砚”二字拆分为“月旨石见”四个字。月旨,是月之旨意的意思。而“月之旨意”二字是赫然出现在癸酉本的最后一回,由史湘云说出:“自古月神掌管人间之兴衰浮沉,月之旨意要你死你就得死,要你败落你就不得荣盛”。(癸酉本在此有条批语“【月之旨意合一脂字,难怪脂粉钗鬟都归神管。】”)因此,胭脂,我们也用拆字法,胭,月之因由;脂,月之旨意(最终的旨意、结果)。胭脂痣,是红色的,又有“月”字,我们知道:红也好,月也好,都是象征着明朝。可以说,胭脂痣,是明朝的标志。香菱眉心有胭脂痣,就是说“月之因由、月之旨意(结果)”都在她身上表现出来。 大明朝最终的因果都集中表现在香菱一人身上,香菱是象征大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至于香菱跟黛玉学诗,写咏月诗,不咏别的,偏偏咏月,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由于‘香菱学诗’,是正式入选语文课本的,敝人不敢胡乱解读,就按照课本上从文学的角度解读最为合适。如果这个故事还做政治隐喻解读,不但误人子弟,而且让年轻学生们无所适从,因为《红楼梦》首先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次才是作者的写作动机。所以关于香菱学诗的故事,我们就抛开那劳什子影射,静静地欣赏其文学上的美吧。**** 香魂返故乡:香菱结局之谜 ****关于香菱的结局,在高鹗续书中,夏金桂服毒而死,薛蟠惹官司出狱后,香菱被扶为正妻,后来难产而死。高鹗的这个续写是完全不符合前面的笔意,尤其不符合香菱的判词。但是高鹗的续写也不是没来由的,他虽是续写、改写,但也或多或少地保留了癸酉本的影子,从夏金桂的故事就可以看出。在癸酉本里,夏金桂确实有施毒的情节,薛蟠也有再次惹上官司、同样又是贾雨村判案的情节。不过不同的是,夏金桂施毒,却被薛宝钗巧妙化解,最后夏金桂是引火自焚(癸酉本104回《毒中毒薛姨妈添病 计上计夏金桂焚身》) 高鹗的续本里想毒死香菱,结果反而自己被毒死了。这显然是从癸酉本104回的情节演化而来(这一回里夏金桂想用薛宝钗的茶毒死薛姨妈、却被宝钗又巧妙的换了回来,想点火烧死薛家母女结果自己被烧死)。 癸酉本104回显然是影射满清智压吴三桂反叛 一事。 高鹗的续本说薛蟠再惹官司坐牢,显然也是从癸酉本的情节里挪来的。所不同的是,判案子虽然还是贾雨村,但这一回,贾雨村已经不帮他了(因为贾府已经垮了),薛蟠被判了斩监候。从薛蟠一家人的故事结局,我们可以得知,高鹗是知道《石头记》80回以后真正的结局的,这个结局很可能是跟癸酉本一样,所以高鹗要改写、续写,但在改写续写时,在不涉及文字狱的前提下,又采用了80回后真本的部分情节。因此高鹗续笔里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但整个大方向已经与真本相去甚远。那香菱的结局究竟是什么样的?有判词为证: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自从有了“桂”(夏金桂),导致香菱魂返故乡了。也就是香菱是被夏金桂害死的,绝对不是什么难产死。在癸酉本81回,香菱就已经死了。其实通行本第80回已经交代了,这回回目是“懦弱迎春肠回九曲 娇怯香菱病入膏肓”。 80回里香菱已经病入膏肓,怎么还可能活到最后难产死? 所以癸酉本里香菱81回就死了,是合理的。不管怎么死的,总之香菱一生很悲惨。从五岁被拐,十三岁被薛蟠买走,受尽折磨屈辱十几年,到最后死于异地,只能魂返故乡,尸体都不知道被安葬在哪。甄家是苏州阊门望族,可她一辈子没过过几天好日子,真是个“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苦命儿。那个南明的末代皇帝,何尝不是如此,出身在王爷之家(父亲是第一代桂王,分封在湖南衡阳),但好日子没过了几年,张献忠打过来了,一家逃难到广西。1646年在广东肇庆被一帮人拥戴意外做了南明的皇帝,但清军杀过来了,又逃回了广西,再后来逃到了西南,被孙可望控制在贵州,后又被李定国拥戴在云南,清军追扑而来,永历帝又逃亡缅甸。吴三桂派军追到缅甸,缅甸王室出现政变,将永历帝献给满清,1662年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在篦子坡,也葬在那里(贵州也有永历帝的衣冠冢)。 也就是永历帝做了16年的末代皇帝,也就颠沛流离了16年,受尽屈辱的16年。做了皇帝后,他是致死都没能返回故乡(父亲的封地衡阳),更没有资格享受帝王陵寝,只能葬身遥远的西南边陲的丘陵(秋菱),恐怕也是只能魂儿返故乡了。那香菱究竟是怎么被夏金桂害死的?癸酉本里写得非常精彩且合理,无奈刘俊俊当时在配合藏家发布时,随意删改了这部分情节文字,在2013年,吴雪松先生与藏家联系补回、补正里面被删改的文字。( 【注】邮箱发给各位版本,关于香菱的死,还是刘俊俊当年抄录的文字,香菱之死的真正文字,以下面吴雪松先生补正的为准)&癸酉本重要文本补入:香菱之死真相作者:吴雪松何莉莉提供《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之初,因考虑不周,对“香菱之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等文字做了删除,又有刘俊俊发布过程的一些无知篡改,直接造成小说寓意的偏差,即日起,连续几篇文章,刊出增补原文和还原篡改。&小说从八十回突然终止传播,与有这样不堪忍受的情节和赤裸寓意是不无关联的,揭示这些删除文字和还原篡改,多认识作品内涵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看第81回被刘俊俊篡改的“香菱之死”原文:刘俊俊发布【话说自从香菱跟随宝钗,把那边的路径一心断绝,住在他那里,日日气怒伤感,形容羸瘦,气血两枯,不思饮食,身上作烧,日重一日。宝钗叫了小舍儿陪他,见他神气昏沉,气息微细,也陪着流了不少泪。香菱自觉将不久人世,这日夜里挣扎着起来,到院子里解闷,听得见远远有人家捣衣敲砧声。抬头遥望天上,却见月色如莹,寒气侵人,想起自己正如那广寒宫的嫦娥一般凄凉孤寂,年幼被人拐卖这里,连父母故乡都记不得了。如今病入膏肓,却少人问津,不禁望月长叹。越想越心酸,早已是泪流满面。良久,才慢慢踱进屋内,只觉两只脚软麻无力,便又躺回床上,不知不觉恍惚睡去,却见隐隐约约面前站立一人,是个暮年道士,上去一把搂住他大哭:“我可怜的有命无运的儿啊,爹爹来看你了,儿将做北邙乡女,为父怎不痛断肝肠。”香菱不解,道:“老先生何出此言?”那人道:“待为父将吾儿身世说明:儿本是姑苏阊门人氏,为父名甄费,当年儿幼小,于元宵佳节被拐子拐去,嫁与恶夫。当初的住地早已烧成一片瓦跞场了。为父三劫之后九十年寿要往那太虚幻境销号,今获悉儿先为父一步而去,故来送儿一程,也解了为父思儿一片心切。”香菱听罢,痛彻心扉,抱着父亲哭道:“女儿受苦了,父亲怎么这时才来看我?”士隐哭道:“为父也是万般无奈啊!”忽然一僧一道飘然而来,推开士隐,拽着香菱要带往太虚幻境销号,香菱同父亲扎挣着伸手互抓,皆被僧道从中阻开。且说小舍儿被香菱哭声惊醒,忙披衣起来,见香菱颜面如雪,两眼发怔,已经没有气息了。小舍见状忙哭着去那屋里告诉宝钗母女知道,宝钗母女也慌忙赶来,见香菱病亡,都悲声大作。】以下是何莉莉吴祖本(癸酉本)原文:话说自从香菱跟随宝钗,把那边的路径一心断绝,住在他那里,日日气怒伤感,形容羸瘦,气血两枯,不思饮食,身上作烧,日重一日。宝钗叫了小舍儿陪他,见他神气昏沉,气息微细,也陪着流了不少泪。这夕金桂见薛蟠多日只在宝蟾屋里过夜,那里还记着自己,又见宝钗同他言语不投,甚是气恼,不免多饮了几杯,迷迷糊糊竟走出院子,到月下生闷气。【护珠塔主按:日依照何莉莉提供文本补入】香菱自觉将不久人世,这日夜里挣扎着起来,到院子里解闷,听得见远远有人家捣衣敲砧声。抬头遥望天上,却见明月如玻璃光,【护珠塔主按:对年前何莉莉指出此处原文为“抬头遥望天上,却见明月如玻璃光”,一开始发布时遭刘俊俊篡改,认为不妥,改为“抬头遥望天上,却见月色如莹”,今按何莉莉文本时隔多年后终得还原。日】,寒气侵人,想起自己正如那广寒宫的嫦娥一般凄凉孤寂,年幼被人拐卖这里,连父母故乡都记不得了。如今病入膏肓,却少人问津,不禁望月长叹。越想越心酸,早已是泪流满面。 良久,才慢慢踱进屋内,只觉两只脚软麻无力,便又躺回床上,不知不觉恍惚睡去,却见隐隐约约面前站立一人,是个暮年道士,上去一把搂住他大哭:“我可怜的有命无运的儿啊,爹爹来看你了,儿将做北邙乡女,为父怎不痛断肝肠。”香菱不解,道:“老先生何出此言?” 那人道:“待为父将吾儿身世说明:儿本是姑苏阊门人氏,为父名甄费,当年儿幼小,于元宵佳节被拐子拐去,嫁与恶夫。当初的住地早已烧成一片瓦跞场了。为父三劫之后九十年寿要往那太虚幻境销号,今获悉儿先为父一步而去,故来送儿一程,也解了为父思儿一片心切。” 香菱听罢,痛彻心扉,抱着父亲哭道:“女儿受苦了,父亲怎么这时才来看我?”士隐哭道:“为父也是万般无奈啊!”忽然一僧一道飘然而来,推开士隐,拽着香菱要带往太虚幻境销号,香菱同父亲扎挣着伸手互抓,皆被僧道从中阻开。香菱不觉哭醒,忽见窗外皎皎月光映着人影团团,不知是那一个,怯生生问道:“是谁在外面?”只见金桂推门进来,冷笑道:“你倒好,躲这里落个清净了,想找人拌嘴都找不到人了,人都说你那宝姑娘多么贤良,我看他却不是好人,横竖你已是没用的人了,不如勒死你,嫁祸你那宝姑娘,却是妙招。”说着,拿着牛筋线扑了上去,可怜香菱挣扎多时,终被勒死。金桂急忙离开。且说小舍儿被香菱屋内动静惊醒,【护珠塔主按:日依照何莉莉提供文本,替换被篡改为“且说小舍儿被香菱哭声惊醒”一句话文本】,忙披衣起来,见香菱颜面如雪,两眼发怔,已经没有气息了。小舍见状忙哭着去那屋里告诉宝钗母女知道,宝钗母女也慌忙赶来,见香菱颈有血印死去,大吃一惊,又不好说什么,【护珠塔主按:此处原来发布被篡改为“见香菱病亡” 日还原】,都悲声大作。补入文字以红色标出,蓝字是补入说明(按:本文增加文字内容,本该更早时间,因找不到何莉莉提供的原稿,一直拖延到十一月,忽然想起“红楼传音”是有心人,曾看过文字,取得联系后,果然从他那里获得上文修复信息)吴祖本(癸酉本)的情节,也一样“一字不能改”,改掉了几行字,却改变了脉络与作者创意。通过原文,香菱之死不但清楚了,最重要的是金桂勒死香菱,折射永历帝被吴三桂处死的惨不忍睹,人物的映射与身份也一下清晰起来,刘俊俊在发布文本时,坚持“曹公”,把《红楼梦》当做雍正乾隆后宫事执迷不悟,所以坚持要改动这些情节,这种无知的做法严重伤害了作品内涵与思想。幸好历尽曲折,还能还原出原文,已属万幸。补入文字的内涵,不需多解释,大家看罢,一切尽在心中。&有些文字篡改,何莉莉也与刘俊俊发生过争执,例如原文“却见明月如玻璃光” ,刘俊俊就认为,哪有有什么玻璃光之说?生生改为“月色如莹”,不管怎样,凭着自己感觉篡改,本身就是不尊重文本,不尊重供稿人的劳动。情节篡改与删除,就不用赘述了。***************** 石 ** 头 ** 记 ** 分 ** 隔 ** 线 ***************【楼主按: 玻璃光,乃是古代对玉器鉴定的专业术语,玩古董玉器的朋友应该知道,玉器界,真正的好玉、好珠子,珠圆玉润,就能发出这种“玻璃光”,明月古代被比作玉盘,所以才有“玻璃光”一说。 当年还只是大学生的刘俊俊误以为“玻璃光”是现代汉语,觉得这样会降低癸酉本的真实性,于是擅作主张改成了“月色如莹”。我们配合一张图片来说明:(在一个明代勾云扁簪子上体会玻璃光与温润之美)这是明代的一根玉簪,你能感觉到 玉本身发折射发出的那种光,这就是玻璃光。这种光,不会让人感到晃眼、刺目,也不会让人觉得寒森森的,而是一种温和、温润,百看不厌的光。就像午夜的圆月,你可以久久地看着它,一点也不厌倦。 同时圆月最能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香菱在月圆之夜,看到圆月,思念父母家乡,非常合情合理。*** 癸酉本:香菱如何“魂返故乡”的 ***癸酉本(吴祖本)最让人激动的就是解开了所以判词的谜团,比如元春的“望家乡,路远山高”,王熙凤的“哭向金陵事更哀”…… 香菱死后,那她如何“魂返故乡”的呢? 癸酉本为我们解密了,这一段文字真看得令人唏嘘落泪。暂时说不到这里,且说香菱往太虚幻境销了号,警幻仙姑怜他一生遭际堪伤,许他魂归故里与母亲见上一面。香菱谢之不尽,飘飘荡荡往姑苏飞来,看见故乡富贵繁华,人烟熙熙攘攘,更是感叹。当年的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早已不复旧貌,又往大如州去寻母亲封氏。话说封氏在其兄封肃【注:《红楼梦》中为“他嶽丈名唤封肃”显然不对接的,这种不对接凸显《吴石》更早于《红》,如果《吴石》是后人伪造或后续情节,都不会犯常识错误——王熙凤在宁府,封肃不会变成兄长】家勉强度日,这日同兄长往集市上买针线家用,忽见一美貌女子立于身旁含泪痴望与他,以为他在家受了父母的气,便要安慰他几句,却见姑娘泣道:“母亲竟把女儿忘了?”封氏诧然,香菱便要母亲看他眉间的胎记。封氏打量着,猛然想起昨晚丈夫给自己托梦说今日将与女儿团聚,如雷灌顶,不觉搂着女儿大哭起来。 忽见封肃走来,见他二人相抱倾诉,不解发问,封氏便告诉他知道,封肃听罢也不禁泪落如雨。 香菱泣道:“儿今生愚呆,只想待人诚直,便自有善报,却从不曾想世间有妒妇恶夫。儿只后悔心机独缺,落的薄命夭折,如今再多说也无益了!” 封氏听了,痛惜伤心,要带女儿回家。无奈香菱身不由己,不能久待,说话间就要告别。 封氏、封肃不忍分离,拉了衣裳不放,却见眼前一闪,女儿已不见了。两个仰天大哭,却是空空如也,那里还有半点形迹?(癸酉本第81回《惜昵近公子做良媒 讳笞罚丫鬟结恶党》)通行本里封肃是甄士隐的岳父,现在想来也有点疑惑,甄士隐出场已经是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几年后女儿英莲被拐子拐走,等到甄士隐去投奔封氏娘家时,甄士隐都将近六十岁了。 那他的岳父还健在吗? 而且封肃夫妇对甄士隐夫妇的态度也很不好,如果真是封氏的亲父母,想必不会对痛失爱女家道中落的女儿那么绝情。 癸酉本81回告诉了我们真相,原来封肃是封氏的哥哥,是甄士隐的大舅子。大舅子见妹夫一家落魄投奔,难免会有所嫌弃,就算大舅子不嫌弃,嫂子也难免有怨言。这样前面的情节就合理得多。 从这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癸酉本(吴氏石头记)是比较早的本子,如果癸酉本真是拙劣的续作,干嘛自作主张改掉前面的人物关系设定?**********癸酉本(吴祖本)让每个角色死后都去太虚幻境销号,是不是有点像《封神演义》前往封神台报到的感觉? 没错,《红楼梦》一开始就有个神话般的开头,有太虚幻境,有警幻仙子,有赤霞宫,有绛珠草,有开口说话能幻化成形的通灵宝玉…… 癸酉本里后28回多次出现这些神话般的场景和人物,是合情合理的,反倒是高鹗的续本,后面完全没有神话的感觉,读起来完全变了味。这里是警幻仙姑见香菱身世可怜,特意允许她魂返故乡,与母亲见一面。于是才有了判词里的“香魂返故乡”。【香菱篇】夏金桂(吴三桂)为什么非要置于香菱(永历帝)死地癸酉本(吴祖本)补遗文字告诉我们:香菱是被夏金桂亲手勒死的。薛家母女过来一看,脖子上还有勒痕,但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没有抓住现行。 这一情节完全是影射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永历帝的史实了,难怪《红楼梦》到80回就突然断掉了,才有了高鹗从81回开始的续写。因为这样的故情节在当时太刺目了。对于夏金桂,这个人物实在令人费解:直到第79回才突然出场;第80回正式出场,就处处跟香菱过不去,一回功夫就将香菱整得病入膏肓;(癸酉本)81回就亲自把香菱勒死了。难道她真是地狱派来折磨香菱的使者?&《红楼梦》里有四大泼妇:赵姨娘、秋桐、王熙凤和夏金桂,其他三人的泼辣狠毒,都有各自的理由,无非是为了个人利益。只有这个夏金桂,心如蛇蝎、阴险诡诈,却又恶毒得莫名其妙,因为香菱的身份地位,丝毫威胁不到她;香菱完全不是她的对手;香菱还处处讨好她。记得夏金桂嫁过来之前,香菱对她充满了好感,甚至是幻想。说她是“出落得花朵似的了,在家里也读书写字”,并且“巴不得早些过来,又添一个作诗的人了”。 宝玉是旁观者清,冷笑着提醒她:“我听这话不知怎么倒替你耽心虑后呢。” 谁知道天真的香菱反而错怪宝玉是有意唐突她。 从那以后,香菱是 “以后连大观园也不轻易进来。日日忙乱着,薛蟠娶过亲,自为得了护身符,自己身上分去责任,到底比这样安宁些;二则又闻得是个有才有貌的佳人,自然是典雅和平的:因此他心中盼过门的日子比薛蟠还急十倍。好容易盼得一日娶过了门,他便十分殷勤小心伏侍。” 谁知道千念万想,却等来了命中的克星、大魔王。夏金桂对香菱痛下杀手,这么做,到底有什么动机?又能给她带来什么好处?仅从文本看,夏金桂的所作所为完全是没来由的。书中没有交代夏金桂非跟香菱过不去的任何理由。我只能从人物影射的角度去解读。南明永历帝做了十六年末代皇帝,虽然此前是颠沛流离、东逃西跑,但还是过了些自在日子,特别是李定国归顺之后,打了几场大胜仗,一度收复湖南好几个地方。就是偏居于西南边陲的云贵,他也依然享受着皇帝的自在日子。但自从吴三桂来了,他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三桂又以平西大将军职,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攻下云南。顺治十八年(1661年),师出缅甸,擒斩桂王(永历帝)。短短四年功夫,让南明政权彻底消亡。永历帝在这四年,是一年不如一年,最后逃到缅甸都被抓回来勒死。 书中的香菱何尝不是如此?虽说五岁被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但不管怎样,她还是平安地长大成人了,本来卖给冯渊,以为苦日子熬到头了,结果被薛蟠抢走。不幸中的万幸,跟随薛蟠来到贾府,度过了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几年时光,最后却遇到了名利的克星夏金桂。香菱在夏金桂进门之前,对她充满了幻想,还天真地以为“又添一个作诗的人了”。谁成想,夏金桂十足的泼妇,哪有半点读书识礼的大家闺秀模样! 永历帝也可谓是个呆香菱,他也曾对吴三桂抱以幻想,认为不管怎么样,吴三桂父子当年都是大明朝功臣旧将,包括他的舅舅祖大寿,他以为吴三桂会因为当年引清入关而心存内疚,会放他一马。不独是永历帝,就是当时汉人都有这种幻想,甚至满清都有这种疑虑。但吴三桂选择了对满清的誓死效忠、汉奸贼子的路一条道走到黑。其实早在西北剿杀农民军的时候,就早已对朱明皇室是赶尽杀绝,还多次屠城。永历帝被抓后,还没放弃理论上的希望,在悲愤之中给吴三桂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现分享给大家:---------------------------将军新朝之勋臣,旧朝(明朝)之重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崇祯)之于将军,可谓甚厚。讵意国遭不造,闯贼肆恶,突入我京城,殄灭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杀戮我人民。将军志兴楚国,饮泣秦庭,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本衷,原未泯也。奈何凭借大国(清),狐假虎威,外施复仇之虚名,阴作新朝之佐命?逆贼授首之后,而南方一带土宇非复先朝有也。南方诸臣不忍宗社之颠覆,迎立南阳(福王)。何图枕席未安,干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伏诛。仆(永历自称)于此时,几不欲生,犹睱为宗社计乎?诸臣强之再三,谬承先错。自是以来,一战而楚地失,再战而东粤亡,流离惊窜,不可胜数【楼主按:与英莲被拐流离如何?】。幸李定国迎仆于贵州,接仆于南安,自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矣【楼主按:香菱也是个与世无争的】。而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督师入滇,覆我巢穴。仆由是渡沙漠,聊借缅人以固吾圉,山遥水远,言哭谁欢,祗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苟全微命于蛮服,亦自幸矣!乃将军不避艰险,请命远来,提数十万之众,穷追逆族之身,何视天下之不广哉?岂天覆地载之中,独不容仆一人乎?抑对王锡爵之后,犹欲歼仆以邀功乎?第思高皇帝(朱元璋)栉风沐雨之天下,犹不能贻留片地,以为将军建功之所,将军既毁我室,又欲取我子,读《鸱鸮》之章,能不惨然心恻乎?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愁何怨于将军也!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为厚,而反党其薄。奕而后,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也!仆今者兵丧力弱,茕茕孑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矣。如必欲仆首领,则虽粉身碎骨,血浅草莱,所不敢辞。若其转祸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与太平草木,同霑雨露于圣朝,仆纵有亿万之众,亦付于将军,惟将军是命。将军臣事大清,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之大德也。惟冀裁之!------------------------我相信,永历帝这封信必然让吴三桂说得哑口无言,但结果却更加激起了吴三桂的杀心。史书载: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亲自部署和执行对永历的处决。他派纛章京吴国贵率亲兵前往永历囚禁之所,将永历和他的儿子,还有皇室王维恭之子抬出门首小庙中,吴国贵命人出示弓弦,准备用刑。永历知死期已到,既没有求饶,也没有抗争。他的儿子——太子,才12岁,大骂吴三桂:“黠贼!我朝何负于你?我父子何负于你?乃至此耶!”吴国贵等不由分说,用弓弦把永历父子和王维恭之子逐个勒死。永历时年38岁。永历父子死地,原称篦子坡。后因此地逼死永历,遂改称“逼死坡”。勒死永历三人后,吴三桂命昆明县知县聂联甲亲运薪木至城北门外,将他们的尸体烧化,然后尸灰四扬,彻底消尸灭迹。剩余部分就地埋葬。吴三桂也真下得了手!永历帝至死都想不通——“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愁何怨于将军也!” 香菱至死也想不通——我与夏小姐你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一来为何非要置我于死地?《红楼梦》里到79回突然莫名其妙地出现一个狠毒得莫名其妙的夏金桂,她既容不下一个丫鬟香菱,也和薛家母女不睦,癸酉本里她是屡屡给薛家添乱,还去勾引贾宝玉(染指皇权?)。 其所作所为就跟汉奸吴三桂一样,深受明朝国恩,却对明朝赶尽杀绝;身为大清重藩亲王,晚年却又举起反清大旗。如此颠倒反复、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奇葩,,与狠毒的泼妇夏金桂无异。作者将吴三桂比作恶妇夏金桂,足见作者对这个汉奸国贼的鄙夷和愤恨。好了,关于夏金桂和香菱的影射分析到此结束,后面解读红楼梦里的乱臣贼子。**** 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香菱 ****香菱‘香魂返故乡’,注意是‘魂’返故乡,尸身没有回去。这也符合永历帝的最后结局:在昆明被吴三桂‘尸体烧化,然后尸灰四扬,彻底消尸灭迹’,至死都没能回到故乡。当年甄士隐抱着香菱(英莲),遇上一僧一道,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甲戌本这里有段长长的批语:〖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武侯,指诸葛亮;武穆,指岳飞。二贤之恨,是说诸葛亮虽三分天下却未能统一天下;岳武穆一心想雪靖康耻,谁知自己却被冤杀。 按说香菱(英莲)只是个大户人家的小女孩,凭什么将她与诸葛亮岳飞二贤之恨相比?又说什么“家国君父”,说他们三人‘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这哪跟哪啊。但如果甄英莲(香菱)象征着?南明政权,是影射永历帝朱由榔,那他真是个‘有命无运’的人,南明皇帝,虽然有‘天命’做了皇帝,但没有坐天下的‘运’,终究是一场空。南明亡于满清鞑子,有如?南宋亡于蒙古鞑子,都是?有命无运,所以才引得?批语者一顿感叹,其实这是华夏民族的千古之恨、千古之痛。 & & & & & &*** 邢夫人:志大才疏的尴尬人 ****邢夫人,贾赦之续弦,贾琏、迎春的后妈,贾府里都称她为大太太(因为贾赦是贾政的哥哥,所谓贾政的正妻王夫人反而是二太太,或者称 太太)。&她禀性愚弱,只知奉承贾赦,家中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出入银钱,一经她手,便克扣异常,婪取财货。儿女奴仆,一人不靠,一言不听,故甚不得人心。作为贾家的大儿媳,她出身贫贱,又没有生养儿女,得不到婆婆贾母的欢心,也没有当家的权力;作为后母和婆婆,贾琏对她还算尊重,迎春是个百事不放在心上的懦小姐,可邢夫人偏偏对迎春是恨其不争,迎春也不待见她。 最不待见她的是自己的儿媳妇王熙凤,王熙凤一味奉承贾母与王夫人,完全不把她这个婆婆放在眼里,这使她极为不满。书中说她是个“尴尬人”。确实,邢夫人在贾府是足够尴尬,她的丈夫贾赦本是荣国府长子,却当不了家,她作为贾赦的填房,既不讨贾母欢心,也不得丫鬟嬷嬷们下人的民心,娘家全无根基还要靠她接济,她这样的地位却偏偏要争强好胜,一直与王夫人王熙凤这对姑侄明争暗斗。 她唯一的筹码就是长着自己是荣国府长子的填房,为了维持这个筹码她不仅任由自己的老色鬼丈夫胡作非为,甚至还主动为老公要纳鸳鸯为妾的事牵线搭桥,毫无原则和廉耻了。邢夫人一直憋着口气,她一直伺机反扑,不时地要给王夫人王熙凤制造难堪。直到傻大姐拾得的五彩绣春囊时,她觉得终于找到了把柄,马上指使自己的心腹王善保家的送到王夫人那里,并让心腹亲自抄检大观园。谁知道千算万算,抄家抄来抄去,不但彻底和王夫人王熙凤撕破脸,得罪了迎春、探春、惜春、黛玉一干小姐主子们,最后抄家的结果是抄到了自己心腹王善保家的外甥女司棋的头上,邢夫人也觉得没趣,只好称病闭门不出。 除了鸳鸯那事外,邢夫人这个尴尬人又做了件尴尬事。 绣春囊事件,是邢夫人个人的尴尬事,但却拉开了整个贾府悲剧的序幕。如果单看前80回,还不好对邢夫人的影射做一解读,如果结合癸酉本后28回,那影射就很明显了。在癸酉本后28回,贾母和王夫人都在第八十三回去世之后,邢夫人就正式坐大,王熙凤受到冷落。很快王熙凤此前的事情先被赵姨娘抖出,接着来旺被迫招供,秋桐趁机告发,邢夫人便联手贾琏,对王熙凤往死里整。贾政不赞成整得太狠,贾琏也是恼羞成怒将阿凤休了,唯有邢夫人始终对王熙凤不依不饶,全然不顾当时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一致对外、抵御流寇戎羌,而不是内部恶斗。 在前面解读王熙凤“二令三人木”时,我们已经说到了这点。&后28回这样的情节,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崇祯元年,满朝文官对魏忠贤落井下石的情景。崇祯原本是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守陵,但廷臣们哪里放心,生怕有点九千岁咸鱼翻身,当然要以绝后患,在廷臣的不断上本催促下,坚定了崇祯杀魏忠贤的决心。魏忠贤被逼上吊自杀之后,并没有被放过,崇祯帝诏令将魏忠贤肢解,悬头于河间府。一时大快人心,崇祯也赢得了圣明之君的美誉。能够不动声色的一举铲除魏忠贤,一直是崇祯自我标榜的人生得意之作。然而,正是由于过分欣赏自己的才干,过度迷信自己的能力,却让他从自信变得自负,最后变得刚愎自用。更重要的是铲除了阉党,牵连文武大臣、内廷宦官太多,一时间造成朝中无人,而趁势壮大掌权的东林党人,除了斗嘴玩党争,就没干过正事。周延儒和温体仁势力明争暗斗,将崇祯朝弄得乌烟瘴气,两人可谓都是崇祯嘴里的“误国之臣”。面对蜂拥而至的李自成农民军(流寇),屡屡侵犯的满清铁骑(戎羌),满朝文武束手无策,只会打嘴仗,内廷的太监们也没有一个人能替崇祯分忧,要知道这时的崇祯也不过二十几岁,满朝文武、内廷太监(全国的精英)都无计可施,都眼巴巴地看着被他们吹捧起来的圣明之君、二十多岁的帅哥皇帝朱由检,你让朱由检怎么办? 或许他想起了他哥哥临终交代他的:“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或许他在想:如果魏忠贤还在,面对今天的局面,或许有他的法子。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他也确实在治国方面有自己的一套: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延弼,不徇私情、果断罢免宁锦一战中畏缩不出的袁崇焕,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国家、讲求原则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有灾必赈,辽东将领的工资待遇从不拖欠……这层能力、这种魄力、这份功绩,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结果魏忠贤一死,让东林党人等上台了,大明朝的形势是急转直下。东林党人和魏忠贤的阉党斗了几十年,今儿总算如愿了,可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给他们当家了才知道这个家其实不好当。 在经济方面,陕西大旱,大明无力赈灾,导致灾民起义蜂起。更可笑的是,朝廷不想着赈灾安抚民心,还在玩裁汰冗员、精简机构的表面文章,结果裁来裁去,一个官没裁下来,反而把驿站撤了,这一撤,撤出了个混世魔王李自成,作为驿卒的李自成下岗失业了,自然干起了举兵造反的买卖。以前魏忠贤在时,各级军队活得还比较滋润,尤其是辽东将士,毛文龙等在这一点上尤其感激九千岁魏公公。结果崇祯一上台,辽税越来越重,辽饷越来越少,辽东将领待遇差了,其他地方的军队更别提了,很多地方的军队长期饿肚子,来对抗流寇。军人也是人啊,哪受的了这窝囊气,结果纷纷内讧,调转矛头,军人也成流寇了。当时李自成攻打河南洛阳开封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军哗变,是李自成能攻入洛阳、活擒福王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崇祯朝在安抚民心、安抚军心方面不但无能无力,还频频昏招迭出。 袁崇焕因为毛文龙在魏忠贤时期领的辽饷太多,以这个借口杀了毛文龙。杀了之后又怕他的部下反叛,又拿更多的辽饷来安抚他们,结果以耿精明为首的一干人依然不吃这一套,投降满清去了,成了日后满清南下的重要主力。温体仁又因此鼓捣崇祯杀了袁崇焕。 总之是一个错接一个错。 假使魏忠贤在,袁崇焕岂敢擅杀毛文龙?毛文龙不死,皇太极岂能轻易灭了朝鲜?又岂敢轻易发动己巳之变?那些满朝的文官精英比不上魏忠贤,内廷的太监更是没法跟魏忠贤相比。崇祯重用的太监曹化淳又是个什么货色?亲自开门迎闯王入紫禁城。魏忠贤可干不出这事,他对朱家是骨子里的“忠”。天启帝落水,他想都不想以五十多岁的身子跳入水中,入水后才想起自己也不会游水。魏忠贤从来没想过要自己当皇帝,崇祯对他下狠手,他没有丝毫的反抗,或者想发动政变什么的。真想发动政变,他完全可以扶持一个儿皇帝继位,压根不让崇祯上台。书中写邢夫人与王熙凤的明争暗斗,最后王夫人一死,邢夫人是大获全胜,王熙凤被驱逐回到金陵老家,最后上吊于狱中。邢夫人如愿获得了贾府的管理大权,可又能如何呢?她完全驾驭不了局面,下面的丫鬟婆子们,因为工钱被克扣,纷纷偷盗,甚至勾结流寇,整个贾府人心涣散,她却一味地滥发淫威,驱逐了王熙凤,间接逼走了赵姨娘贾环。面对流寇和戎羌,她不但一筹莫展,还在关键时候,闭门不出,理由竟然是“见到血头晕”,而将弱质女流林黛玉推在前面当家。 这样的德性,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崇祯朝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廷臣们?有人说 邢夫人是寓意明朝的刑法,有一定道理,明朝刑罚太滥,动则祖宗家法不知权变,大敌当前,仍然拘泥于礼法,寒了不少人的心。特别是明末,被冤杀错杀的不少,打了败仗就被杀头,传首九边。相反满清则在大力邀买人心,虽不能得天下民心,但却极大地吸引了明朝将领。以至于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耿精忠等纷纷投降。 明末刑罚严苛,一方面与崇祯帝比较极端敏感的性格有关,同时也跟明末那些‘冠冕堂皇’的文官有关,比如与皇太极和谈,与李自成和谈,迁都南京等事情上,崇祯其实心里早想这么做了,但这些文官们,到那种危急关头,还空谈什么大国尊严、祖宗之法,错失和谈与迁都的大好时机,结果强敌真的杀进来后,他们一个个跑得全不见了,甚至奴颜婢膝地去投降了,崇祯帝敲钟上朝,结果只上来一个太监。&书中的邢夫人,志大才疏,拘泥家法,此前是争权争名,对王熙凤一百个不满,最后贾母死了,王夫人死了,真让她当权的时候,她不是想着怎么振兴保护家业,反倒先打击报复、清算王熙凤。本以为她是个怎样大义凛然的人,结果流寇打进来,她竟然说怕见到血躲起来闭门不出,将烂摊子甩给娇弱的林黛玉!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邢夫人更像影射志大才疏的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红楼梦里谁才是“康熙”?长期以来,红学家认定红楼梦是写江宁织造曹家的事,或者是写满清皇室的隐事,如果这样的话,那康熙,必定是红楼梦书里绕不开的角色,于是红楼梦里哪个角色是康熙呢?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贾母是康熙;有人说是王熙凤是康熙,你看名字里都有个‘熙’;也有说老太妃是康熙,老太妃薨了,贾府的人都去守国孝,是影射康熙驾崩;……当然这些解读都不符合“风月宝鉴”的本意,那吴氏石头记里谁是“康熙”?很多人都已知道,夏金桂带来的陪嫁丫鬟 宝蟾,就是‘康熙’!**** 宝蟾 VS 康熙 ****1)宝蟾,蟾蜍,全身疙瘩,相貌丑陋。 康熙幼年因为天花而长了满脸麻子,加之个子不高,据说不到一米六,书中借宝蟾的名字,讽刺康熙是个满脸麻子疙瘩的蟾蜍。2)蟾宫折桂 VS 康熙除吴三桂。 宝蟾本来是吴三桂带来的丫鬟,在癸酉本里,宝蟾进了薛家之后,倒是跟薛家打成一片,处处跟夏金桂作对, 最后还是夏金桂玩火自焚的重要推手。 历史上的康熙除吴三桂的故事,都知道了,吴三桂也不是康熙派人灭掉的,而是他自己在衡阳病死的。3)智除敖小白 VS 智除鳌拜。 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还有好些新角色新人物,其中就有夏金桂的母亲,以及她母亲的干儿子,名字也很稀奇,叫敖小白。 敖小白,不能不让人想到鳌拜。 更有意思的是,癸酉本里,在紫檀堡(薛家当时住在了蒋玉菡和袭人的家),敖小白调戏宝蟾,被宝蟾整死了。康熙智除鳌拜的事,历来是被清粉津津乐道的,这里不赘述。 这影射也太直白了,难怪这样的故事不得流传。4)情魅 VS 康麻子。 在癸酉本最后的情榜里,宝蟾的情号是‘情魅’,还有专门的考语,考语说‘寶 蟾——情似烈火,心如蛇蠍,容若桃花,鄙如流水,因何聚於一身,實乃鬼魅之禍。’难道被清粉列为英明神武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在作者的眼里竟然这么不堪?竟然被比作蟾蜍,被称作‘鬼魅之祸’?所谓千古一帝,乃是现代清史专家的粉饰,在当时,起码在当时的汉人心中,康熙不过是康麻子,不过是鞑子皇帝,何况他大兴文字狱,搞迁界禁海,镇压台湾郑氏、消灭吴三桂势力,将汉人心中最后一点反清复明的希望彻底扑灭,汉人怎么会对他有好感,又岂会将他成为千古一帝?*** 多官、多姑娘 VS 多尔衮 ***多官、多姑娘是夫妻,是晴雯的远房表哥。多姑娘,后面名字又变成了灯儿姑娘,显然是为了避文祸。毕竟多官、多姑娘很容易让人想到他们是姓多。&汉人中,姓多的极少,而在当时的满清皇室里,倒是有多个带多字的阿哥,比如 多尔衮、多铎、多罗贝勒…… 其中最符合影射关系的,显然是多尔衮。多尔衮是摄政王,身兼多职,可谓官多(多官);多尔衮又好色,收蓄美女无数,可谓多女人(多姑娘)。&(多姑娘调戏宝玉,喻指多尔衮想染指玉玺皇权?)书中多姑娘是个荡妇,先与贾琏勾搭,后来当作晴雯的面,想非礼宝玉。&在癸酉本后面多姑娘也到了紫檀堡,再起染指贾宝玉之心。宝玉是传国玉玺,染指宝玉,就是想染指皇位,是影射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完全有机会染指皇位登基。&癸酉本101回说“多姑娘得了素婴風疾”而死,历史上的多尔衮也是有“风疾”。史载: 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入关后病情日重,常常头昏目眩。用豪格诅咒他的话说,他是个“有病无福”之人。加之纵欲无度,终于猝死。 癸酉本对多姑娘的死是这样描写的:“且说多姑娘几次上山闲逛,看薛蟠不理他,又打起薛蝌及下人的主意来,宝钗、宝蟾、金桂都屡次斥骂逐撵,然多姑娘乃厚颜油滑之人,脸上堆着笑脸儿,嘴里也是花腔花调,弄的人不好当面与他生起气来,况当初攻打贾府,他也出了不少力,帮了不少忙,只得随他而为,忽不久,多姑娘得了素婴風疾,不愈而死,大家才松了口气,少了一个障孽。”&多尔衮一生杀戮无数,对汉人来说,他是恶魔; 对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来说,他也是个难缠的障孽,幸亏他死得早,否则顺治母子还要受更多屈辱。 请注意,在说夏金桂的故事时,薛宝钗薛姨妈,不再是影射皇太极,更像是影射顺治帝和孝庄太后了。&(于妈此剧,不只是雷剧,实为满清招魂)可悲的是现在影视剧,先有《孝庄秘史》,后有于妈的《美人无泪》,大肆为多尔衮翻案,将杀头无算、淫乱无耻的魔王多尔衮,粉饰成一个天下第一情种,女粉丝们竟然喊出“嫁人要嫁多尔衮”的无耻口号。 本来觉得在21世纪了,还研究《红楼梦》、纠缠明清那段民族斗争史,没有多大意义,但每次看到这些颠倒历史黑白的影视剧,我陡然又觉得挖掘“红楼梦背后的故事”是大有必要的。)明末“移宫案”在红楼梦的影子明末三大案,分别是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前两件都直接跟明光宗朱常洛相关,最后一件也与他间接相关。梃击案发生在朱常洛做太子的时候,太过久远,红楼梦里可能不会出现其故事影射;而红丸案,秦可卿突然生病,张友士论病开药方,说是挨到开春就没事,谁知秦可卿到九月还是死了,此事便很有些 红丸案或者是朱常洛生病的影子。而移宫案,发生在朱常洛暴毙之后,后宫内廷(李选侍、魏忠贤)和朝廷卿相(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之间的斗争,都是想抢夺对年轻皇帝天启帝的控制权。窃以为,在某些事件上,贾琏的确有影射杨涟的痕迹,特别是 国孝家孝期间,“背旨瞒亲,仗财依势,强逼退亲,停妻再娶”。此事就有影射“移宫案”的痕迹。明光宗登基一个月就突然驾崩,按说在国孝期间,首先得处理好先帝的丧事。可是以杨涟为首的东林党人,在泰昌皇帝驾崩的当天,就哭着直奔乾清宫,要求面见皇长子朱由校。李选侍和魏忠贤(当时叫李进忠,李选侍也并非天启帝生母)有私心,要留下朱由校。 朱由校当然不愿意跟杨涟一帮文官走,相比于廷臣,他自然更信任身边的魏忠贤和后母李选侍。 可是杨涟他们哭着喊着闹着,硬生生地就把朱由校从乾清宫拉走了。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在后面苦苦相求、拉也拉不住,当时的杨涟怎么会把这么个太监放在眼里?&可是这件事成了魏忠贤心中永远的痛,后来他当权时,再将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明末三大案全部翻了出来,指使阉党撰成了《三朝要典》,全面翻案,将涉案的东林党人纷纷打倒,三案成了魏忠贤杀人的口实。其实移宫案也给年轻的天启帝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前三年迫于这些廷臣的压力,他被迫重用东林党人,并且还抖出李选侍害死自己生母的秘闻。但天启四年,朱由校就推翻了自己的说法,反而封李选侍为康妃,并对三大案翻案。六个朝中重臣,其中还有顾命大臣,五个不明不白死在狱中。魏忠贤再权势通天,也不敢如此滥杀。木匠皇帝再糊涂再白痴再不问政事,也不可能对这么大的事不管不问。事实上在明朝,杀文臣武将,哪次不经过皇帝批准? 前面我们说晴雯影射熊延弼时,熊延弼就是朱由校亲自批准处斩,并传首九边。只能说,杀杨涟等东林党人,也是皇帝自己的意思。其祸根,就是在移宫案时埋下的。移宫案,杨涟等人表现得太咄咄逼人,完全不尊重朱由校本人的意思。杨涟后来控诉魏忠贤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在移宫案里的所作所为,何尝不是挟天子以令天下? 杨涟等击败了李选侍和魏忠贤,东林党人如愿得势,可是在那四年,明朝的党争又出现了一个高峰,一代雄杰熊延弼就成了这些党争的牺牲品,在治国上这批官员完全乏善可陈。 朱由校越来越不信任他们,越来越反感他们,心里又勾起了四年前移宫案的屈辱之事。杨涟对此毫无察觉,还想像上次搬到李选侍那样扳倒魏忠贤,没想到反被魏忠贤咬一口。根本原因,是皇帝对他们的态度变了。杨涟在先皇驾崩当天,停尸不顾,而是公然闯入乾清宫,硬生生抢走皇位继承人,虽然嘴上说得冠冕堂皇,但国丧期间如此妄为,当时就有人看不过眼了,希望可以等几天就不迟,但杨涟得理不饶人,非得让天启帝当天就母子分离,限令李选侍搬走。四年后,史书说是魏忠贤矫旨责杨涟“大不敬”、“无人臣礼”,将杨涟革职为民。 其实这何尝不是说出了天启的心里话?“无人臣礼”的杨涟,朱由校已经忍他很久了。在书中王夫人不用贾府里的大侄子贾琏,反倒重用侄儿媳妇王熙凤,也让人费解。有人说,很好理解嘛,王熙凤是王夫人娘家的内侄女嘛,比贾琏更亲。没错,对天启帝朱由校来说,魏忠贤才是他“娘家人”,是家生的奴才,杨涟这些大臣,不过是仗着当年拥戴有功,以顾命大臣自居,其实是将自己当傀儡,天启帝又怎么会喜欢他们? 书中的邢夫人,倒是更欣赏贾琏,而厌恶王熙凤。因为贾琏虽然不是邢夫人的儿子,但是他丈夫贾赦的儿子,她和贾琏算得上是一家人。癸酉本里,王夫人一死,邢夫人马上联合贾琏,开始算王熙凤的旧账,对应在明史,自然是天启帝死后,东林党势力开始翻案,打倒魏忠贤。当然贾琏的品格远远不能跟杨涟相提并论,杨涟的遭遇是让人同情的,杨涟大无畏的精神让人深深敬佩。只能说 贾琏在国孝期间背旨瞒亲、停妻再娶 这事跟杨涟在移宫案的所作所为有类似之处。&我前面也说了,《红楼梦》里的国孝是让人很疑惑的,因为“宫里一个老太妃”死了,竟然全国公门侯府都要服国孝。一个太妃,不是皇太妃,更不是皇太后,怎么能举行国丧?我前面揭秘认为,这个老太妃是影射明光宗的生母王恭妃。明光宗驾崩,朱由校在安葬光宗时,也将自己的祖母迁葬。因为是同时间段举行的,王恭妃迁葬自然会让人想到明光宗安葬庆陵,那段时间,当然是大明朝的国丧国孝期间。可偏偏在那样举国服丧的情况下,杨涟等人不想着为先皇服孝,却大闹乾清宫,闹出了让天启帝和魏忠贤一生不爽的移宫案。杨涟一生,成也是此事,败也在此事。 在癸酉本里,贾琏最后也因为这事入狱处死。误嫁中山狼,一载赴黄粱:迎春 VS 弘光帝贾家的四个女儿,各有特色,性格命运迥异。元春雍容华贵,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烟花之惨烈。 迎春怯懦无争,一生如算盘被人拨弄算计;探春坚毅自强,无奈势单力薄,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惜春年纪虽小,却孤僻冷漠看破红尘,独卧青灯古佛旁,孤苦到老。四姐妹分别影射谁呢?前面已经分析了,元春是影射袁崇焕,也是影射崇祯那个时期的明朝;三春,则是隐喻南明,即崇祯殉国后的明朝。 南明历史几十年,出了几个皇帝还有监国,那她们分别对应谁?我认为,迎春影射的是弘光帝。1)都是一年就死了。 弘光帝称帝一年即被押解到北京处斩,跟迎春一样,是“一载赴黄粱”。2)性格出身相似。 弘光帝是福王的儿子,迎春也‘金闺花柳质’。性格上弘光帝跟迎春也很类似,懦弱没什么才华,生于富贵家不谙世事。他们可谓都是‘二木头’。3)都被人操纵算计。就是看中了弘光帝的懦弱,所以他才被投机之徒、野心家拥立为帝。 当时的史可法、东林党人是坚决反对拥他为帝。弘光帝做了皇帝,其实政权是操纵在马士英、阮大铖等野心家手里,这帮人和皇帝一起,醉生梦死,利用手中的权力鬻官肥家。弘光帝完全像棋子一样被人操纵(迎春最大的爱好就是下棋,丫鬟叫司棋),像算盘一样被人拨弄(元宵灯谜她的是‘算盘’),又被人称作二木头,不管事。4)住在菱洲。 迎春的住处是紫菱洲,在诗社里的别号叫‘菱洲’。而菱洲,是南京皇家园林湖泊玄武湖内的湖心岛之一。 也就是菱洲其实是指南明皇宫,当时弘光帝就是在南京称帝,玄武湖菱洲一带可谓是他醉生梦死之地。5)都遭遇中山狼。清军南下让弘光帝的好日子结束了,先是多铎领军先是攻克了扬州,史可法殉国,后来攻入南京,魏国公徐文爵、保国公朱国弼、灵璧侯汤国祚、定远侯邓文郁,及尚书钱谦益、大臣赵之龙、大学士王铎、都御史唐世济等人剃发降清。弘光帝望风而逃,多铎命降将刘良佐追击。 可恨的“中山狼”出场了。孙绍祖 VS 刘良佐(历史上的刘良佐,就是无情无耻的中山狼)我认为,迎春的丈夫中山狼孙绍祖,就是影射对弘光帝紧追紧咬不放的无情兽——刘良佐!1)同为山西大同府人。 “这孙家乃是大同府人氏,〖庚双夹:设云“大概相同”也,若必云真大同府则呆。〗 ”这批语说大同乃“大概相同”的意思,其实是欲盖弥彰,为了避文祸,免得让人想到孙绍祖就是刘良佐。而刘良佐,正是山西大同左卫人。2)都是军伍出身。 孙绍祖“祖上系军官出身,……现袭指挥之职”。 刘良佐早年出身于李自成农民军,后降明,后降清,戎马半生。3)都是兵痞俗物。 此人名唤孫紹祖,生得相貌魁梧,体格健壮,弓马娴熟,应酬权变,〖庚双夹:画出一个俗物来。〗年纪未满三十。 刘良佐“因常骑一匹杂色马,人称花马刘”。4)都是贰臣、忘恩负义之人。 孙绍祖与贾府算是世交,是贾赦亲自看中他的。“贾赦见是世交之孙,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合,遂青目择为东床娇婿。”谁知道这样的世交一年功夫就害死了他的女儿。 刘良佐是绝对的三姓家奴,早年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后降明,又与黄得功等人拥立弘光帝登基有功,列为四镇之一,被弘光帝封广昌伯。清军南下,他率部投降,掳弘光帝于芜湖,献交清军。弘光帝会不会懊悔自己看走了眼? 总之两人都是忘恩负义、卖主求荣的货。5)都将迎春(弘光帝)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杀马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