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蟠老成,尸居余气,白衣折扇翩翩少年年,是什么意思

请问这诗是什么意思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_百度知道卢梭与幼稚教育
卢梭与幼稚教育
作者:徐志摩
&&&&我去年七月初到康华尔(Cornwall英伦最南一省)去看卢梭夫妇。他们住在离潘让市②九英里沿海设无线电台处的一个小村落,望得见“地角”(Land’sEnd)的“壁虎”尖凸出在大西洋里,那是英伦岛最南的一点,康华尔沿海的“红岩”(Red
Cliffs)是有名的,但我在那一带见着的却远没有想象中的红岩的壮艳。因为热流故,这沿海一带的气候几乎接近热带性,听说冬天是极难得冷雪的。这地段却颇露荒凉的景象,不比中部的一片平芜,树木也不多,荒草地里只见起伏的巨牛;滨海尤其是硗确的岩地,有地方壁立万仞,下瞰白羽的海岛在汹涌的海涛间出没。卢梭的家,一所浅灰色方形的三层楼屋,有矮墙围着,屋后身凸出一小方的雨廊,两根廊柱是黄漆的,算是纪念中国的意思。——是矗峙在一片荒原的中间,远望去这浅嫩的颜色与呆木的神情,使你想起十八世纪趣剧中的村姑子,发上歇着一只怪鸟似的缎结,手叉着腰,直挺挺的站着发愣。屋子后面是一块草地,一边是门,一边抄过去满种着各色的草花不下二三十种,在一个墙角里他们打算造一爿中国凉亭式的
卢梭,通译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除学术研究外,他一生直接涉身许多社会活动,包括和平主义运动和核裁军运动等.他的
一些谈论社会与人生的文章,铰人们视为优秀的散文作品,故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他曾于1921年来中国讲学.
② 潘让市,通译彭赞斯,英国最南端的一个城市。
小台,我当时给写了一块好像“听风”还不知“临风”的匾题,现在想早该造得了。这小小的家园是我们的哲学家教育他的新爱弥儿①的场地。
卢梭那天赶了一个破汽车到潘让市车站上来接我的时候,我差一点不认识他。简直是一个乡下人!一顶草帽子是开花的,褂子是烂的,领带,如其有,是像一根稻草在胸前飘着,鞋,不用说,当然有资格与贾波林②的那双拜弟兄!他手里擒着一只深酱色的烟斗,调和他的皮肤的颜色。但他那一双眼,多敏锐,多集中,多光亮——乡下人的外廓掩不住哲学家的灵智!
那天是礼拜,我从“Exeter”③下去就只这趟奇慢的车。卢梭先生开口就是警句,他说“萨拜司④的休息日是耶教与工团联合会的唯一共同信条”!车到了门前,那边过来一个光着“脚鸭子”手提着浴布的女人,肤色叫太阳晒得比卢梭的紫酱,笑着招呼我,可不是勃兰克女士,现在卢梭夫人,我怎么也认不出来,要是她不笑不开口。进门去他们给介绍他们的一对小宝贝,大的是男,四岁,有个中国名字叫金铃,小的是女,叫恺弟。我问他们为什么到这极南地方来做隐士,卢梭说一来为要静心写书,二来(这是更重,要的理由)为顾管他们两小孩子的德育(tO
look after the moraleducationOf our kids)。
我在他们家住了两晚。听卢梭谈话正比是看德国烟火目的神奇,不可思议的在半空里爆发,一胎孕一胎的,—彩绾一
爱弥儿,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卢骚的小说《爱称尔,中的主人公,—育示范的富家孤儿。这里的“新爱弥儿”指接受合理教育的孩子们
贾波林,通译卓别麟(),英国电影演员,长期在美国电影界从业。Exc赡,,通译埃克塞特,英国南部城市。
萨拜司,即安息日,英语sabbath(day)的音译。正统的基督教徒把星期日称为安息日,这一天除了上教堂做礼拜和祈祷之外,别的什么也不做.
彩的.不由你不讶异,不由你不欢喜。但我不来迫记他的谈话,那困难就比是想描写空中的银花火树;我此时想起的就只我当时眼见的所谓“看顾孩子们的德育”的一斑。这讲过了,下回再讲他新出论教育的书——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Early Childhood,By Bertrand
Russell,Published: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①
金铃与恺弟有他们的保姆,有他们的奶房(Nursery)白天他们爹妈工作的时候保姆领着他们。每餐后他们照例到屋背后草地上玩,骑木马,弄熊,看花,跑,这时候他们的爹妈总来参加他们的游戏。有人说大人物都是有孩子气的,这话许有一部分近情。有一次我在威尔思②家看他跟他的两个孩子在一间“仓间”里打“行军球”玩,他那高兴真使人看了诧异,简直是一个孩子——跑,踢,抢,争,笑.嚷,算输赢,一双晶亮的小蓝眼珠里活跃着不可抑遏的快活,满脸红红的亮着汗光,气吁吁的一点也不放过,正如一个活泼的孩子,谁想到他是年近六十“在英语国里最伟大的一个智力”(法郎士评语)的一个作者』卢梭也是的,虽则他没有威尔思那样彻底的忘形,也许是为他孩子还太小不够合伙玩的缘故。这身体上(不止思想——与心情上)不失童真,在我看是西方文化成功的一个大秘密;回想我们十六字联“蟠蟠老成,尸居余气;翩翩年少,弱不禁风”』的汉族,不由得脊骨里不打寒噤。
这是罗素的一本著作的书名:《论教育——尤其是孩童的早期教肯》。
威尔思,通译威尔斯(),英国作家、历史学家,着有《时间机器》、《隐身人》等。
我们全站在草地上。卢梭对大孩子说,来,我们练习。他手抓住了一双小手,口唱着“我们到桑园里去,我们到桑园里去”那个儿歌,提空了小身子一高一低的打旋。同时恺弟那不满三岁的就去找妈给她一个同哥哥一样。再宋就骑马。爸爸做马头,妈妈做马尾巴,两孩夹在中间做马身子,得儿儿跑,得儿儿跑,绕着草地跑,跑个气喘才住。有一次兄妹俩抢骑木马,闹了,爸爸过去说约翰(男的名)你先来,来过了让妹妹,恺弟就一边站着等轮着她。但约翰来过了还不肯让恺弟要哭了,爸妈吩咐他也不听,这回老哲学家恼了,一把拿他合扑着抱了起来往屋子里跑,约翰就哭,听他们上楼去了。但等不到五分钟,父子俩携着手笑吟吟走了出来,再也不闹了。
妈叫约翰领徐先生看花去,这真太可爱了,园里花不止三十种,惭愧我这老大认不到三种,四岁的约翰却没一样不知名,并且很多种还是他小手亲自栽的,看着他最爱的他就蹲下去摸摸亲亲,他还知道各种花开的迟早,哪几样蝴蝶们顶喜欢,哪几样开顶茂盛,他全知道,他得意极了。恺弟虽则走路还勉强,她也来学样,轻轻的摸摸嗅嗅,那神气太好玩了。
吃茶的时候孩子们也下来。约翰捧了一本大书来,那是他的,给客人看。书里是各地不同的火车头,他每样讲给我听,这绿的是南非洲从哪里到哪里的,这长的是加拿大那里的,这黄的是伦敦带我们到潘让市来的,到哪一站换车,这是过西伯利亚到中国去的,爸爸妈妈顶喜欢的中国,约翰大起来一定得去看长城吃大鸭子;这是横穿美洲过落机山的,过多少山洞,顶长的有多长——喔,约翰全知道,一看就认识!卢梭说他不仅认识知道火车,他还知道轮船,他认好几十个大轮船,知道它们走的航线,从哪里到哪里——他的地理知识早就超过他保姆的,这学全是诱着他好奇的本能,渐渐由他自己一道一道摸出来的;现在你可以问他从伦敦到上海,或是由西特尼到利物浦,或是更复杂的航路,他都可以从地图上指给你看,过什么地方,有什么好东西看好东西吃,他全知道!
但最使我受深印的是这一件事。卢梭告诉我他们早到时,约翰还不满三岁,他们到海里去洗澡,他还是初次见海,他觉得怕,要他进水去他哭,这来我们的哲学家发恼了:“什么,卢梭的儿子可以怕什么的]可以见什么觉得胆怯的!那不成!”他们夫妻俩简直把不满三岁的儿子,不管他哭闹,一把揿进了海里去,来了一回再来,尽他哭!好,过了三五天,你不叫他进水去玩他都不依,一定要去了!现在他进海水去就比在平地上走一样的不以为奇了。东方做父母的一定不能下这样手段不是?我也懂得,但勇敢,胆力,无畏的精神,是一切德性的起源,品格的基础,这地方决不可含糊;别的都还可以,懦怯,怕,最不成的,这一关你不趁早替他打破,他竟许会害了他一辈子的。卢梭每回说勇敢(Courage)这字时,他声音来得特别的沉着,他眼里光异样的闪亮,竟仿佛这是他的宗教的第一个信条,做人唯一的凭证!
我们谁没有做过小孩子?我们常听说孩子时代是人生最乐的时光。孩子是一片天真没有烦恼,没有忧虑,一天只道玩,肢体是灵活的,精神是活泼的。有父母的孩子尤其是享福,谁家父母不疼爱孩子,家里添了一个男的,屋子里顶奥僻的基角都会叫喜气的光彩给照亮了的。谁不想回去再过一道甜蜜的孩子生活,在妈的软兜里窝里,向爹要果子糖吃,晚上睡的时候有人替你换衣服,低低的唱着歌哄你闭上眼,做你甜蜜的小梦去?年岁是烦恼,年岁是苦恼,年岁是懊恼:咒它的,为什么亮亮的童心一定得叫人事的知识给涂黯了的?我们要老是那七八十来岁,永远不长成,永远有爹娘疼着我们;比如那林子里的莺儿,永远在欢欣的歌声中自醉,永远不知道:
&& The weariness,the fever,and
the fret here,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①
这句英文的意思是:“疲倦,扛躁和烦恼;坐下来互相叹气。”
这是我们理想中的孩子时代,我们每回觉得吃不住生活的负担时往往惘怅光阴太匆匆的卷走了我们那一段最耐寻味的痕迹。但我们不要太受诗人们的催眠了,既然过去的已经是过去;我们知道有意识的人生自有它的尊严,我们经受的烦恼与痛苦,只要我们能受得住不叫它们压倒,也自有它们的意义与价值;过分耽想做孩子时轻易的日子,只是泄漏你对人生欠缺认识,犹之过分伤悼老年同是一种知识上的浅陋,不,我们得把人生看成一个整的;正如树木有根有干有枝叶有花果,完全的一生当然得具备童年与壮年与老年三个时期;童年是播种与栽培期,壮年是开花成荫期,老年是结果收成期,童年期的重要,正在它是一个伟大的未来工作的预备,这部工夫做不认真不透彻时将来的花果就得代付这笔价钱——
&&&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①
真的我们很少自省到我们的缺陷,意志缺乏坚定,身体与心智不够健全,种种习惯的障碍使我们随时不自觉的走上堕落的方向,这里面有多少情形是可以迫源到我们当初栽培与营养时期的忽略与过失。根心里的病伤难治;在弁髦时代下的斑点,可以到斑白的毛发上去寻痕迹,在这里因果的铁律是丝毫不松放的。并且我们说的孩子时期还不单指早年时狭义的教育,实际上一个人品格的养成是在六岁以前,不是以后;这里说的孩子期可以说是从在娘胎时起到学龄期止的径程——别看那初出娘胎黄毛吐沫的小囝囝正如小猫小狗似的不懂事,它们官感开始活动的时辰,就是它来人生这学校上学的凭证。不,胎教家还得进一步主张做父母的在怀胎期内就该开始检点他们自身的作为,开始担负他们养育的责任。这道理是对的;正如在地面上仅透乃至未透一点青芽的花木,不自主的感受风露的
这是一句英国谚语岁看到老”.样可以吸收他们思想与行为的气息,不论怎样的微细。
影:自,禀承父母气血的胎儿,当然也同但孩子它自己是无能力的,这责任当然完全落在做父母的与及其他管理人的身上。但我们一方面看了现代没有具备做父母资格的男女们尽自机械性的活动着他们生产的本能,没遮拦的替社会增加废物乃至毒性物的负担,无顾恋的糟蹋血肉与灵性——我们不能不觉着怕惧与忧心;再一方面我们又见着应分有资格的父母们因为缺乏相当的知识或是缺乏打破不良习惯的勇气,不替他们的儿女准备下适当环境,不给他们适当的营养,结果上好的材料至少不免遭受部分的残废——我们又不能不觉着可惜与可怜。因为养育儿女,就算单顾身体一事,仅仅凭一点本能的爱心还是不够的;要期望一个完全的儿童,我们得先假定一双完全的父母,身体、知识、思想,一般的重要。人类因为文明的结果,就这躯体的组织也比一切生物更复杂,更柔纤,更不易培养;它那受病的机会以及病的种类也比别的动物差得远了。因此在猫、狗、牛、马是一个不成问题的现象,在今日的人类就变了最费周章的问题了。
带一个生灵到世界上来,养育一个孩子成人,做父母的责任够多重大;但实际上做父母的——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一—够多糊涂!中国民族是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句话给咒定了的;“生儿子”是人生第一件大事情,多少的罪恶,什么丑恶的家庭现象,都是从这上头发生出来的。影响到个人,影响到社会,同样的不健康。摘下来的果子,比方说,全是这半青不熟的,毛刺刺的一张皮包着松松的一个核,上口是一味苦涩,做酱都嫌单薄,难怪结果是十六字的大联“蟠蟠老成,尸居余气;翩翩年少,弱不禁风广尤其是所谓“士”的阶级,那应分是社会的核心,最受儒家“孝”说的流毒,一代促一代的酿成世界上唯一的弱种;谁说今日中国社会发生病态与离心涣散的现象(原先闭关时代,不与外族竞争,所以病象不能自见,虽则这病根已有几千年的老),不能归咎到我们最荒谬的“唯生男主义”?先天所以是弱定了的,后天又没有补救的力量;中国人管孩子还不是绝无知识绝对迷信固执恶习的老妈子们的专门任务?管孩子是阃以内的事情,丈夫们管不着,除了出名请三朝满月周岁或是孩子死了出名报丧!家庭又是我们民族恶劣根性的结晶,比牢狱还来得惨酷,黑暗,比猪圈还来得不讲卫生;但这是我们小安琪们命定长成的环境,什么奇才异禀敌得过这重重“反生命’’的势力?这情形想起都叫人发抖,我不是说我们的父母就没有人性,不爱惜他们子女;不,实际上我们是爱得太过了。但不幸天下事情单凭原始的感情是万万不够的,何况中国人所谓爱儿子的爱的背后还耽着一个不可说的最自私的动机——“传种”:有了儿子盼孙子,有了孙子望曾孙,管他是生疮生癣,做贼做强盗,只要到年纪娶媳妇传种就得!生育与繁殖固然是造物的旨意,但人类的尊严就在能用心的力量超出自然法的范围.另创一种别的生物所不能的生活概念,像我们这样原始性的人生观不是太挖苦了吗?
就为我们生子女的唯一目标是为替祖先传命脉,所以儿童本身的利益是绝对没有地位的。喔,我知道你要驳说中国人家何尝不想栽培子弟,要他有出息,“有出息”,是的!旧的人家想子弟做官发财;新的人家想子弟发财做官(现在因为欠薪的悲惨做父母的渐渐觉得做官是乏味的,除了做兵官,那是一种新的行业)动机还不是一样为要满足老朽们的虚荣与实惠,有几家父母曾经替子弟们自身做人的使命(非功利的)费一半分钟的考量踌躇?再没有一种反嘲(爱伦内①)能比说“中国是精神文明”来得更恶毒,更鲜艳,更深刻!我们现在有入已经学会了嘲笑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所代表的理想与习俗。呒,这也是爰伦内;我们的开化程度正还远不如那所谓“菲力士挺②’哪!我们从
① 爱伦内.英文 irony一词的音译,意即“反讽”。
② 菲力士挺,Philistine的音译,现通译啡力斯人,巴勒斯坦西南岸占国腓
力斯的居民.又.Philistine一词另指庸人、市侩和不懂文学、艺术的低级趣味者。
这近几十年来的经验,至少得了一个教训,就是新的绝对不能与旧的妥协,正如科学不能妥协迷信,真理不能妥协错误。我们革新的工作得从根底做起;一切的价值得重新估定,生活的基本观念得重新确定,一切教育的方针得按照前者重新筹划——否则我们的民族就没有更新的希望。
是的,希望就在教育。但教育是一个最泛的泛词,重要的核心就在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古代斯巴达奖励儿童做贼,为的是要造成做间谍的技巧;中世纪的教育是为训练教会的奴隶;近代帝国主义的教育是为侵略弱小民族;中国人旧式的教育是为维持懒惰的生活。但西方的教育,虽则自有它的错误与荒谬情形,但它对于人的个性总还有相当的尊敬与计算,这是不容否认的。所以我们当前第一个观念得确定的是人是个人,他对他自身的生命负有直接的责任;人的生命不是一种工具,可以供当权阶级任意的利用与支配。教育的问题是在怎样帮助一个受教育人合理的做人。在这里我们得假定几个重要的前提:(一)人是可以为善的;(二)合理的生活是可能的;(三)教育是有造成品格的力量的。我在这篇里说的教育几乎是限于养成品格一义,因为灌输智识只是极狭义的教育并且是一个实际问题,比较的明显简单。近代关于人生科学的进步,给了我们在教育上很多的发见与启示,一点是使我们对于儿童教育特别注意,因为品格的养成期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出娘胎到学龄年的期间。在人类的智力还不能实现“优生”的理想以前,我们只能尽我们教育的能力引导孩子们逼近准备“理想人”的方向走去。这才真是革命的工作——革除人类已成乃至防范未成的恶劣根性,指望实现一个合理的群体生活的将来。手把着革命权威的不是散传单的学生,不是有枪弹的大兵,也不是讲道的牧师或讲学的教师;他们是有子女的父母,在孩子们学语学步吃奶玩耍最不关紧要的日常生活间,我们期望真正革命工作的活动!
关于这革命工作的性质、原则,以及实行的方法,卢梭在他新出《论教育》的书里给了我们极大的光亮与希望。那本书听说陈宝锷①先生已经着手翻译,那是一个极好的消息,我们盼望那书得到最大可能的宣传,真爱子女的父母们都应得接近那书里的智慧,因为在适当的儿童教育里隐有改造社会最不可错误的消息。我下次也许再续写一篇,略述卢梭那奉书的大意与我自己的感想。
&&&&&&&&&&&&&&&&&&&&&&&&&&&
(原刊日12日《晨报副刊》)
&&&&&&&&&&&&&&&&&&&&&&&&&&&&&&&&&&&&&&&&&
① 陈宝锷,未详。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徐志摩的前世今生 : 第二部分 一个信仰感情的人 重晤罗素_若凡_在线阅读_九九藏书网
& 第二部分 一个信仰感情的人 重晤罗素
第二部分 一个信仰感情的人 重晤罗素
第二部分 一个信仰感情的人 重晤罗素7月13日徐志摩返回伦敦,准备到恩厚之新婚燕尔的达廷顿庄园与其相聚。14日,接到了陆小曼催他回国的急电。徐志摩也不等泰戈尔了,也不去找恩厚之了,匆匆过海到巴黎等候苏联政府的旅行签证。15日,徐志摩就从巴黎启程回国,月底到北京。为了爱,徐志摩无奈远行;又为了爱,徐志摩匆匆结束了这场长达5个月的伤感之旅,回到了他心爱的陆小曼身边。1925年7月,第二次来到欧洲的徐志摩赴英见到了罗素。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赴欧,最后一次见到罗素。他们两人对坐长谈,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两点。徐志摩在罗素家住了两晚。身体上(不只思想与心情上)不失童真,在徐志摩看来,是西方文化成功的一个大秘密。一想到“蟠蟠老成,尸居余气;翩翩年少,弱不禁风”的汉族,徐志摩不由得打了个寒噤。九*九*藏*书*网但最使徐志摩印象深刻得是这样一件事。罗素告诉徐志摩他们夫妇到这里时,约翰还不满3岁。有一次,他们到海里去洗澡。约翰是初次见海,非常害怕,让他进水去他就哭。这样一来,哲学家恼了:“什么,罗素的儿子可以怕什么的!可以见什么觉着胆怯的!那不成!”他们夫妻简直是把不满2岁的儿子,不论他如何哭闹,一把按进了海里去。来了一回再来,随他哭!过了三五天,不叫他进水去玩他反而不依,一定要去!现在他到海水里玩就好比在平地上走一样,不以为奇。东方做父母的一定不舍得下这样的手。徐志摩也懂得,但勇敢、胆识、无畏的精神,是一切德性的起源、品格的基础。在这上面绝不能含糊,懦怯是最要不得的。做父母的必须让孩子勇敢,如若不然的话,会害了孩子一辈子。罗素每回说到“勇敢”这个词时,他的声音就变得特别沉着,他眼里闪着异样的光彩,仿佛这是他宗教的第一信条、做人的惟一凭证!99libonet99libonet徐志摩到英伦最南端的康华尔去看罗素夫妇,他们住在离潘让市九英里沿海设无线电台处的一个小村落。那天是礼拜天,徐志摩坐着罗素这奇慢的车,来到了他的家门口。那边过来一个光着“脚丫子”手提着浴布的女人,肤色叫太阳晒得比罗素还紫酱,笑着招呼徐志摩。那可不是勃兰克女士,现在罗素夫人,要是她不笑不开口,徐志摩是怎么也认不出来的。进门后,他们介绍了他们的一对小宝贝,大的是男4岁,有个中国名字叫金铃,小的是女叫恺弟。徐志摩问罗素,他们为什么要到这极南的地方来做隐士。罗素说一来为要静心写书,二来(这是更重要的理由)为顾管他们两小孩子的德育。99lib.net徐志摩和罗素一家全站在草地上。罗素对大孩子说,“来,我们练习。”他抓住了孩子的一双小手,唱着“我们到桑园里去,我们到桑园里去”那个儿歌,然后提空了小孩的身子,并且一高一低地打旋。不满3岁的恺弟就去找她妈妈,她也要像哥哥那样。接下来是骑马,爸爸做马头,妈妈做马尾巴,两个孩子夹在中间做马身子。哒哒地跑,哒哒地跑,绕着草地跑,一直跑到气喘吁吁才停了下来。有一次兄妹俩抢着骑木马,两人闹了起来。罗素就过去说约翰(男孩的名字)先来,骑过了就让妹妹骑,恺弟就在一边站着,等着轮流到她。但约翰骑过了还不肯让给他妹妹。恺弟委屈得要哭了。罗素夫妇吩咐约翰,他也不听。这次老哲学家恼了,一把抱起约翰就往屋子里跑。约翰就哭,徐志摩听见他们上楼去了。但不到五分钟,父子俩就携着手笑吟吟地走了出来,约翰也不闹了。99libonet罗素那天开了一辆破汽车到潘让市车站来接徐志摩。他戴着开花草帽,穿着烂褂子,领带像稻草飘在胸前。这副乡下人打扮,让徐志摩差点儿认不出他来。不过,从他那敏锐的双眼中还是看出了哲学家的灵智。努力加载中...&#x6B63;&#x5728;&#x4E3A;&#x60A8;&#x8DF3;&#x8F6C;&#x5230;&#x8BBF;&#x95EE;&#x9875;&#x9762;......&#x5982;&#x679C;&#x60A8;&#x7684;&#x6D4F;&#x89C8;&#x5668;&#x6CA1;&#x6709;&#x81EA;&#x52A8;&#x8DF3;&#x8F6C;&#xFF0C;&#x8BF7;&#x68C0;&#x67E5;&#x4EE5;&#x4E0B;&#x8BBE;&#x7F6E;&#x3002;(1)&#x8BF7;&#x786E;&#x4FDD;&#x6D4F;&#x89C8;&#x5668;&#x6CA1;&#x6709;&#x7981;&#x6B62;&#x53D1;&#x9001;Cookie&#x3002;(2)&#x8BF7;&#x786E;&#x4FDD;&#x6D4F;&#x89C8;&#x5668;&#x53EF;&#x4EE5;&#x6B63;&#x5E38;&#x6267;&#x884C;JavaScript&#x811A;&#x672C;&#x3002;(3)&#x82E5;&#x4F7F;&#x7528;IE&#x6D4F;&#x89C8;&#x5668;&#xFF0C;&#x8BF7;&#x4F7F;&#x7528;IE9&#x53CA;&#x4EE5;&#x4E0A;&#x7248;&#x672C;&#x300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妾是翩翩少年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