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问道装备要求怎么转换无其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是出自于

英语翻译原文: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有阅读答案的也可以写上
应该是这样翻译的:孟子说:“仁是人的(善)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了他的正路而不走,丢失了他的善心而不寻找,可悲啊!有人走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有人丢失了善心却不知道去寻找.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在于找回他丢失了的善心罢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名言含出处大全_百度知道《问说》阅读札记
清朝嘉庆年间有个叫刘开的散文家,写了一篇《问说》,初读后,感到刘开是在模仿韩愈的《师说》,其命题,立意,论证方法,语言风格,与《师说》犹如孪生兄弟。细细读后,又感到刘开模仿得很高妙,他把“师道”换成了“问道”,把“求师”换成了“求问”。师道和问道,求师和求问是一码事。两文的“道”同出一辙,都源于儒家孔孟思想,都主张求师无类,求问无类,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两文都批判当时耻于求师,耻于求问的不良风气。但《问说》的侧重点,论述的角度,论据,选典和用例却另辟蹊径,是模仿加创造,细细品来深感耳目一新。
&& 《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师说》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后,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对比鲜明地论证论点。《问说》的论证方法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师说》对比的对象繁多,而《问说》对比和对象单一,都是“古之人”与“今人”,对比的内容却涉及“问”的各个方面。
  在语言风格上,两篇文章都很古朴。在句式运用上,两篇文章都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是《师说》和《问说》的共同语言特点。《问说》中有些句子,与《师说》的某些句子,连结构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问说》各段简析: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部分:本论。第二──六段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二段先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三种问的人(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都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六段论述怎样才算好问和问应持什么态度。
  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并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第四、五段转入分析今人的错误表现:
  第四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问的内容)和人(问的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在写作方法上将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的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二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以及第三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这段最后提出“有学无问”的危害性。
  第五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作者先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人。
  第六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七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附:《问说》原文——
&&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1]。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者学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2],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3]问,其奚决焉[4]?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5]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6]。《书》不云乎?“好问则裕”[7]。《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8],学即继之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9],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10],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事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11];刍荛之微,先民询之[12]。舜以天子询于匹夫,以大知(通智)而察及迩言[13],非苟为谦[14],诚取善之宏[15]也。三代以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16],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17]乎?
是己而非人[18],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19]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20]。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21]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心术[22]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23]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己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24]之益,求一屈己[25]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26]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27]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28],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29],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屑[30],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31]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32]。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原文注释: [1]致疑:有疑问,碰到疑难。[2]不达于事:不能用于实际。[3]舍:通“捨”,除去。[4]其奚决焉:怎样做出决断呢?[5]就有道而正:向有道的人请教以正是非。《论语学而》:“子曰: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6]审:详查,细究。[7]好问则裕:《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裕:宽,广博,丰富。[8]孟子句:《孟子·告子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放心:求其失掉了的本心、善心。放:放失。意为找回自己散漫放纵的心。并称:提到,提及。[9]子思:战国初期哲学家,孔子之孙,名伋。相传《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是他的著作。《礼记·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德性,恭敬地奉持德行,意为祟尚道德,重视道德修养。道问学:道,通导,从,由。问学,询问及学习,勤问好学。道问学,意为必须通过好问求学来达到。[10]虚中乐善:虚心并乐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中”通“衷”,内心。[11]“狂夫”二句:《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听了,认为这话有可取之处。[12]“刍荛”二句:《诗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刍荛(ch&
r&o除饶):割草打柴的人。先民,古代贤人。[13]“以大知”句:《礼记·中庸》:“子曰,舜其大知(智)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迩:近,浅近。迩言:身边左右亲近的话。[14]非苟为谦:並非随便表示谦虚。苟:苟且,随随便便。[15]取善之宏:广为吸取别人的长处。[16]咨访:咨询,询问。[17]流俗:《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朱熹注:“流俗者,风俗颓靡,如水之下流,众莫不然也。”后泛指世俗或世俗之人。[18]是己而非人:肯定自己而否定别人。[19]狎(xi&匣):亲近,亲热。[20]师心自用:以自己的心为师,只相信自己的意见,只按自己的意见行事。“师心自用”有褒贬两义:褒义为自有主见,不随意附和,不模仿蹈袭;贬义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一般用为贬义。[21]谨护:小心谨慎地维护。[22]心术:《管子七法》:“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心术即心意的动向和性质。[23]异文鄙事:奇特的记载,低级无聊的事情。[24]取善:吸取长处。[25]屈己:指屈躬下问。[26]几于古:接近古人。[27]宜:理所当然。[28]理无专在:真理不能为一人专有。[29]外朝以询万民:到朝门外边去征求民众的意见。语见《周礼小司寇》:“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30]不肖:不贤。[31]惟道之所成:只要对于道德学问有所帮助。[32]孔文子二句:孔文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姓孔名圉(yǔ雨),谥文。《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问说》翻译——
&& 君子治学一定喜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发现疑难,不问就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爱好学习但不喜欢多问,那不是真正的爱好学习。道理明白了,很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宏观大道理,也可能不明白细微之处。除了问又怎么得到解决呢?
问比自己贤德的人,就可以破解疑难,就是孔子所说的“向有道德的人请教以正是非”;问不如自己的人,以希求有所获得,就是曾子所说的“以才能高的人向才能低的人请教,以懂得多的人向懂得少的人请教”;问与自己水平相同的人,以希求相互切磋研讨,就是《中庸》里所说的“相互诘问,详细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爱问,所学知识就会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时,并提及“学问之道”,
“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善问勤学,把“问”摆在了“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是为了求取有益于自己的修养和学业。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向他们询问,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为止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以进修为急务的人并不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之处,却偏偏以为理解了,所持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与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难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没长进,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然的话,那就是他所问的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拿自己已经明白的问题,故意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要么拿非常难解答的问题来问别人,逼使那人难堪。即便不是这种毛病,那么尽管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可以获得教益效果的,需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来求问,那也是做不到的。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千百次,也会有出现错误的时候。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国家的大事还要问到平民。所以高贵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问。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赞扬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问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感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坚持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作者简介——
&& 刘开()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人,散文家。刘开是清朝桐城派诗人。刘开出生数月丧父,母吴氏日耕夜织,尽心抚育。少时牧牛常依塾窗外,傍听塾师讲课,天长日久,习以为常,塾师颇为爱怜,留馆就读。刘开如饥似渴,遍读诗文。十四岁,以文章拜会姚鼐,姚鼐看后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当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坠绪赖以复振,吾乡幸也。”遂收为弟子,授以诗文之法。刘开融会贯通,尽得师传,与同乡方东树、上元管同、歙县梅曾亮并称“姚门四大弟子”。道光元年(1821),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而逝。
刘开生平以教书为业。授课之余,潜心散文创作与文论研究,主张“以汉人之气体,运八家之成法,本之以六经,参之以周末诸子”,“然后变而出之,用之于一家之言”。(《与阮云台宫保论文书》)他还提出:“夫文之本出于道,道不明,则言之无物;文之成视乎辞,辞不达,则行之不远。”(《复陈编修书》)刘开的这些主张和见解,进一步阐发了方苞、刘大櫆、姚鼐诸前辈的文论,对当时的散文创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刘开虽尊崇桐城家学,但不“拘于绳尺”,而能“取精汰粗,化腐为奇”,“集众家之美”,“而得其天然”。他的散文明白晓畅,动宕恣肆,才气俊逸。其诗文多反映贫民疾苦,暴露官场黑暗,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精神。如《食蕨叹》写道:“昔闻力田能免饥,今见老农愁不死。出门回望面石灰,十户七闭三半开。亲里相见各无语,但问何处多野菜。”早年曾游历广东、浙江、泰山、黄山等风景名胜,写下了不少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著有《刘孟涂诗文集》14卷、《骈文》2卷、《广列女传》20卷、《论语补注》3卷。本文选自《孟涂文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学不是求分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