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王国新手攻略的新座上客

  还有几天才春节,我用了年假,洗手不干了  十多天的时间,除了喝喝酒,看看球,陪陪闺女外,打算多看看书,开帖记录之,省得偷懒  小书,意思是少于十万字的书,日,意思是天,白天
楼主发言:45次 发图:
  春节适宜读小书,等着读关兄妙文。  祝关兄阖家幸福,春节快乐!
  大部头的书,需要憋一口气读下去。  小书最好!
  先把书目开出来吊吊胃口
  跟着看您写的。
  粉儿弄个题目把人家骗进来,却没啥内容,快更:)
  一、《经典常谈》  三联自年出了一套《中学图书馆文库》,约五十本,我四年前买过三本,周有光的《语文闲谈》,曹伯韩的《国学常识》和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合著的《文言读本》,两个月前又选买了十三本,其中之一便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这是朱先生七十年前所作,他在本书中用十三篇文章,并多采用近人新说,要言不烦地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他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还明白地说本书并无他的创见,只是编撰罢了。但我们知道这类“编撰”能做好并不容易。  以下是本书篇名: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这并不是朱先生的排序,只是按“经史子集”而来,在序里他说“并照传统的意见把‘小学’放在最前头”,我基本赞同,但我所基于的理由是“识字”的重要性,而不是学习传统文化便要从《说文解字》入手。胡适在《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里说得好“我起初也学着老前辈们的派头,劝人从‘小学’入手,劝人先通音韵训诂。我近来忏悔了!那种话是为专家说的,不是为初学人说的。”但《说文解字》应自有它的妙处吧,周作人说“读字书,看《说文》,都很有意思,就只是入门为难耳。”反正我是不会看,但我曾好几次开读“新华小字典”,虽然都是半途而废,事实上远没到“半途”就废了:)看字典的原因主要是不识的字太多,记性又差到聊胜于无,顺带训练一下,字都不认识,哪还好意思读什么书?  前不久看《谷林书简》,在给书话网友沈胜衣的一封信里,他提到把字书当做闲书放在一侧,随时翻看闲览的那种情趣,这怕是另一境界了。  这十三篇中,《诗第十二》篇幅较长,从汉乐府讲到宋诗,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不把词曲记进来,至少捎带着讲一下词,题目都没必要变,词可谓“诗馀”嘛,总之按我的意思,“经典”里总该有“词”的一席之地。
  期待粉兄的书单,我也学习一下!
  @关粉儿 周作人说“读字书,看《说文》,都很有意思,就只是入门为难耳。”反正我是不会看,但我曾好几次开读“新华小字典”,虽然都是半途而废,事实上远没到“半途”就废了:)看字典的原因主要是不识的字太多,记性又差到聊胜于无,顺带训练一下,字都不认识,哪还好意思读什么书?  ---------------------------------  出于好奇,翻翻从未见过的某些字典,是正常的;极少数专业人士,必须强忍住乏味感觉一头扎在各种字典中,也是正常的;普通人试图与众不同整天拿本字典当书读,那一准儿有神经。必须半途而废。:)
  @关粉儿 6楼
21:49  一、《经典常谈》  三联自年出了一套《中学图书馆文库》,约五十本,我四年前买过三本,周有光的《语文闲谈》,曹伯韩的《国学常识》和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合著的《文言读本》,两个月前又选买了十三本,其中之一便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这是朱先生七十年前所作,他在本书中用十三篇文章,并多采用近人新说,要言不烦地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他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还明白地说本书并无他的创见,只是编撰罢了。但我们知道这类“编撰”能做好并不容易。  以下……  -----------------------------  刚翻这本书,特觉得自己没文化,看不进这类书  
  二、《门外谈红》  2011年黄裳结集谈红文章的小书,很多文章在别的集子里也发表过,这是黄裳的特点,跟董桥一样的“不检点”:)  自序里说“此后,‘红学’渐成‘显学’。门户、壁垒森严。我的厕身‘门外’,不但是幸事,也是值得高兴的预见,堪以自喜。”这确实值得高兴,一入红门深似海,陷得深了,出来都难。  它和周汝昌是中学同学,读书时就经常在一起聊红论曹,书中有几篇是关于周汝昌的。在为他的《献芹集》做的序中写到“回想当年热烈讨论、争辩的光景,还依稀如昨。可是汝昌经过了长期艰难的跋涉,却已很跨出了几步。自然不能说他是笔直地前进的,人间又哪能有这等事。但终于走出了一段路,基本的方向也没有大错。”看得出来,不尽是赞词。  黄裳认为做一些文本外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要有个度,他讽刺全国大小出版社,无不以曹雪芹为“衣食父母”,还说不少个人也加入这个行列,话是不错,不过从他嘴里说出来感觉怪怪的,你“门外”谈红都能结集出版,别人又有何不可呢?  关于刘心武的“秦学”,他说“不妨‘大胆假设’,但在‘小心求证’时,他做的就不那么理想了。”说到他那篇“探佚小说”,尤其不客气——“不必说,离开《红楼梦》原书笔墨相距太远了。当然不该做如此过高要求,但总该比高鹗高明些吧,好像也并不尽然。”刘那篇小说确实不堪卒读,一无是处,但说“总该比高鹗高明些吧”,似乎也不是易事儿。
  @关粉儿
周作人说“读字书,看《说文》,都很有意思,就只是入门为难耳。”反正我是不会看,但我曾好几次开读“新华小字典”,虽然都是半途而废,事实上远没到“半途”就废了:)看字典的原因主要是不识的字太多,记性又差到聊胜于无,顺带训练一下,字都不认识,哪还好意思读什么书?  ---------------------------------  @郑午然
08:24:01  出于好奇,翻翻从未见过的某些字典,是正常的;极少数专业人士,必须强忍住乏味感觉一头扎在各种字典中,也是正常的;普通人试图与众不同整天拿本字典当书读,那一准儿有神经。必须半途而废。:)  -----------------------------  如果普通人一心扎到古籍堆里,研修一下说文尔雅,这很正常  我记性太差,很多字看了多遍,查了多次还是记不住,有专门看字典的打算,确是无奈之举  我提到谷林那种随时翻看闲览字典的情趣,兄弟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关粉儿
周作人说“读字书,看《说文》,都很有意思,就只是入门为难耳。”反正我是不会看,但我曾好几次开读“新华小字典”,虽然都是半途而废,事实上远没到“半途”就废了:)看字典的原因主要是不识的字太多,记性又差到聊胜于无,顺带训练一下,字都不认识,哪还好意思读什么书?  ---------------------------------  @郑午然
08:24:01  出于好奇,翻翻从未见过的某些字典,是正常的;极少数专业人士,必须强忍住乏味感觉一头扎在各种字典中,也是正常的;普通人试图与众不同整天拿本字典当书读,那一准儿有神经。必须半途而废。:)  -----------------------------  @关粉儿
11:38:48  如果普通人一心扎到古籍堆里,研修一下说文尔雅,这很正常  我记性太差,很多字看了多遍,查了多次还是记不住,有专门看字典的打算,确是无奈之举  我提到谷林那种随时翻看闲览字典的情趣,兄弟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  普通人,非专业人士,在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之中“一心扎到古籍堆里”——尤其是专挑那种旁门左道,也可能有神经。我是说可能。:)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关粉儿悠然自得“待日长”
  @绝对不主流
12:00:35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关粉儿悠然自得“待日长”  -----------------------------  我看你们那边吵得挺欢实的嘛,咋样,这次见到真正的儒之大者了吧:)
  嗯嗯,涨姿势了,“待日长”  
  三、《致D》  作者安德烈·高兹,法国左翼思想家、萨特的学生,记者,最后的“存在主义者”。  这是高兹写给她妻子的“情书”,那时,身患绝症的妻子已医治无望,很可能会先他而去。84岁的他写下“我们都不愿意在对方去了以后,一个人继续孤独地活下去。我们经常对彼此说,万一有来生,我们仍然愿意共同度过”这句话后,与83岁的妻子开了煤气,双双离开了人世。  译者袁筱一在序言里说“《致D》中的爱情不是文学的爱情,也不是哲学的爱情。它离文学中所擅长的暧昧、罪恶、背叛、金钱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冲突很远;它与哲学所擅长的(也是高兹所擅长的)抽象也很远,没有所谓的伦理、道德以及解释的方法。它是生活的,是两个人走了58年,社会变迁,两个人也在不停地游走和变化,但维护‘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决心始终未变。”诚如斯言。  他们的故事有一个美妙的开始,算是一见钟情。但高兹一开始在婚姻面前犹豫不决,他问D“什么能够证明,在十年或二十年后,我们历经变化,而这种生活的契约仍然能够满足我们的欲望呢?”  D的回答令他无法阻挡:“如果你和一个人结合在一起,打算度过一生,你们就将两个人的生命放在一起,不要做有损你们结合的事情。建构你们的夫妻关系就是你们共同的计划,你们永远都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强、改变,重新调整方向。你们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高兹六十岁退休陪伴得病的D,他说“我已经到了思考一生都做过些什么,原本是想做什么的年龄。我觉得我并不曾真正地生活过,我总是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观察我的生命。只拓展了自己的某一个侧面,作为个人,我是贫瘠的。而你一直以来都比我富有。你在所有的空间里盛开。你与你的生活处于同一水平;而我却总是匆匆地奔赴下一项任务,仿佛我们的生活永远只能在稍后才真正开始。”  之后他们一起在乡间生活了二十三年,期间他出版了六部书,但还是没能够完成三十年前的心愿:能够与现实生活处在同一个平面上。  这本小说的开头是“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幽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  最后一段的开头也这么写的。
  四、《药堂语录》  周作人著作,初于1941年5月天津庸报社出版,2012年止庵校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后记中云:“读一部书了,偶有一部分可喜,便已满足,有时觉得无味,也不甚嫌憎,对于古人何必苛求,但取其供我一时披读耳,古人云只图遮眼,我的意思亦止如此。读过之后或有感想,常取片纸记其大概,久之积一二百则,有友人办日报者索取补白,随时摘抄寄与,二三年来原稿垂尽矣。《庸报》社索去者有四五十则,日前来信云拟搜集为一册,亦便答应。此种文字新陈两非,不入时眼,印成书本亦少有人读,恐终辜负报社的好意。”  原序记到“本来照儒释两家的老规矩,语录是门人弟子所记师父日常的言行,扬子云王仲淹自己著书,便很为后人所菲薄,我们何必再来学步呢?这是该得说明一下的。我不懂玄学,对于佛法与道学都不想容喙,语还只是平常说话,虽然上下四旁的乱谈,都没有一个宗派,假如必须分类,那也只好归到杂家里去罢。我最初颇想题作常谈,因为这说话如或有百一可取,那就为得其中的一点常识,只可惜刘青园已有常谈四卷,李登斋有常谈丛录九卷,延荔浦又有诗话曰老生常谈。已经三缺一,便也不好意去凑数,这回固然还是雷同,但名同而实异,无甚妨碍。”  这本书和1944年出版的《书房一角》类似,文白夹杂,每篇几百字,近似古代的“题跋”一类,现代“书话”的前身,基本都是对中国古籍尤其是笔记作品的摘录评读。以“疾虚妄”和“爱真实”为主旨,对传统文化有较系统的批判,彰显他的人道精神。  内有谈张林西《琐事闲录》一篇,引其一则:“先叔祖幼不读书,而聪明颖悟,古近体杂作颇富,惜皆散遗,游幕江南日,与袁太史往来,正值《随园诗话》开雕之时,薄其行止,终不肯出稿以相示也。曾云:袁某好相人阴,两三次晤叙之后,必设法窥验,殊为可鄙。”  周作人评说“随园身后是非甚多,窃意关于诗文方面,蒋子潇游艺录中所说最为持平,若论其人,则只凭著作想望其丰采者与曾经面接者两方可以有很大的距离,亦可以说都各有道理者也。林西的叔祖弼亭,据闲录中所记,曾向兄索钱不得,携纸锭来焚化,则其人似亦非君子。惟所云随园陋习,当未必尽虚,盖士大夫中常有此等事,尚不如续编食性一则中记嗜痰与鼻涕者之尤为少见也。张君记此琐事,虽意在非袁,却亦可贵。”  他说的“可贵”,指其“振笔直书,留为后世人作谈资,则朴直处不逮前人远矣。”  《洞灵小志》篇周氏言道“为说鬼而说鬼,第一必须说得好才行。文章宜朴质明净,六朝唐人志怪最擅胜场,传奇文便已差了,则因渐趋于华丽雕饰,《阅微草堂》与《聊斋》之比较亦正是如此。第二必须无所为,即不讲因果以至譬喻。讲到这里,《聊斋》却又要胜一筹,盖其记狐鬼艳情中有别无用意者,而《阅微草堂》于此全无是处,只是文尚佳,故或可一读耳。”  印象中在《书房一角》某篇中,周氏就对《阅微草堂笔记》略有微词,这篇批得更直白了。  这两书都是他落水后所作,读来难免有“卿本佳人”之叹。
  五、《书店风景》  台湾1997年出版,三联于1999年出简体版,之后又有多种版本面世,是华文世界第一本介绍西方书店的书。  作者钟芳玲九十年代末既已逛过世界各地的一千多家书店,现在据说已达数千家,《书店风景》之后她还写了类似的《书天堂》和《书店传奇》两本书。  本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五家“地标书店”,第二部分是特色鲜明的“主题书店”,第三部分是二手书店,最后讲的是美国的大型连锁书店和独立书店的对立。  第一篇介绍的就是巴黎久负盛名的“莎士比亚书店”。32岁的美国女子丝薇雅·毕奇1919年在巴黎开了一家书店专卖英美书籍,海明威、乔伊斯、庞德、劳伦斯等等都是书店的座上客,《尤利西斯》就是由“莎士比亚书店”出版的。后来二战爆发,纳粹进占巴黎,书店于1941年关闭,但二十年后又重现巴黎,一个美国文艺青年乔治·惠特曼在50年代开了家书店,1964年在莎翁诞辰400年时易名为“莎士比亚书店”,为了纪念丝薇雅·毕奇,他还将女儿起名为丝薇雅·毕奇·惠特曼。书店延续了当年的人文气质,同样有一些大作家经常光顾,他还发展了一些新特色,比如提供了一些床位免费供文化旅人休息。钟芳玲九十年代末去这家书店时,乔治·惠特曼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还在掌管这家书店。  译林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似是故书来》里,有篇文章也介绍了这家书店,说乔治已于2011年去世,现在是他的女儿经营。但里面说那些床位并不是免费的,条件是每天为书店工作三四个小时,还必须每天读一本书。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所介绍的二手书店里,我最喜欢的是一家专门经营有关书的书的旧书店,范围涵括了图书史、藏书、目录学、出版、印刷、装订、书店、藏书票、私人印制、图书馆、字体、制纸术、书籍设计等主题。  在这一部分里,我最神往的是一个 “书镇”。60年代初,毕业于牛津的布斯在威尔士的一个小镇里开了家旧书店,并决意将这个小镇发展成以二手书为主的世界第一书镇,到九十年代末,镇子上已经有了三十家书店,有的以量取胜,有的以善本为主,有些则以低价为号召,还有各种类型的主题书店。布斯认为“即使99%的人觉得某一本书无趣,终究还是会有人需要它;而当一个小镇拥有形形色色的旧书时,即使这个小镇地处深山老林,终究还是有人会不远千里而来。”  最后一部分作者对独立书店被超级书店逐渐蚕食表达了一丝担忧,也意识到了网上书店即将与其“三分天下”的形态,二十年过去了,像她这样的爱书人更担心的估计是电子书吞噬纸质书了吧。  据说在中国大陆,常提到的“独立书店”这个词就是从这本书里传出来的。  2014年,钟芳玲在广州参加的一次访谈中说她问过好些美国书商,“独立书店”这个词大量地出现和使用,实际上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超级连锁书店急速扩张后,造成个别小书店的消失或者是生存困难,“独立书店”就是特指这些小书店。而这个词传到内地后,却似乎被文艺青年们过度神圣化了。
  这是高兹写给她妻子的“情书”,那时,身患绝症的妻子已医治无望,很可能会先他而去。84岁的他写下“我们都不愿意在对方去了以后,一个人继续孤独地活下去。我们经常对彼此说,万一有来生,我们仍然愿意共同度过”这句话后,与83岁的妻子开了煤气,双双离开了人世。  --------------------------------------------------------  动人
  六、《乡土中国》  很多大名在外的书都没读过,这很正常,都读过才不正常。  在1984年的重刊序言里,费孝通谦虚地说“这书出版是在1947年,离今已有37年。三联书店为什么建议我把这本小册子送给他们去重刊,我不知道。我同意他们的建议是因为我只把它看成是我一生经历中留下的一个脚印,已经踏下的脚印是历史的事实,谁也收不回去的。”  但他同时也认为“现在把它作为一件反映解放前夕一些年轻人在知识领域里猛闯猛攻的标本,拿出来再看看,倒另有一番新的意义。至于本书内容所提出的论点,以我现有的水平来说,还是认为值得有人深入研究的,而且未始没有现实的意义。”  社会学,人类学咱是一窍不通,好的是这本书没什么专有名词,较浅白,但或许也失之笼统,里面的一些细节也或有可商,但大体说的不错,态度端正平和,对传统中国社会给以足够的理解,不像柏杨《丑陋的中国人》那样“义愤填膺”式的神经质,毕竟是学人。
  不错  
  七、《书衣百影》  三联1999年出版,姜德明著,编辑,著名藏书家。  本书主要反映从年三十年间书籍装帧的发展脉络。  作者说“我没有资格研究美术或书籍装帧艺术史,至多是个旧书摊上的常客,一个普通的爱书人而已。说的无非一些平常的见识,可能还有外行话,再加上所见有限,全凭个人的藏书来编这本画集,实在过于唐突了。但是,不如此又往何处去寻觅这些绝版多年的版本?图书馆不借阅,不准拍摄,即使可以拍摄,我也出不起资料费。何况书被‘保护’得早已不见庐山真面目。或被牛皮纸包装得严严实实,或在书衣上盖满馆藏大印,面目全非了。因此,遗珠之憾肯定会有,没有提到某些先行者和有功之臣亦在所难免,希望大家谅解,并不吝赐正。”  贴十幅自己喜欢的:                    
  《猛虎集》的封面最现代
  《春水》封面典重大气;《故乡》寓目-(大红袍)最具视觉冲击
  四季随笔,樱花集,从左。其他,从右。有解释吗?  -----------------------------  《四季随笔》出版于1947年,应当是时间愈晚,改变左右书写习惯的可能性愈大。当时的改变还可能具有“先锋”、“探索”性质。对不对。:)
  孽海花第二本的 弟 字挺有讲究。。。
  《书衣百影》没看过,不知姜先生发现了些什么。  就粉儿君所选数帧,我以为版式的最大特点是继承了线装书的最基本风格。在一些细节上又……
  @高隐 老弟是否对这种旧书影、小情调的东西,了无兴趣?:)
  八、《干校六记》  吴学昭的《听杨绛谈往事》里记载,丁玲说“《班主任》是小学级的反共;《人到中年》是中学级;《干校六记》是大学级。”诚不虚也,毕竟是文艺干部,见识还是有的。  此书还提到杨绛回忆《干校六记》的创作经过——“干校回来,我很感慨,想记下点干校的事。《干校六记》是从干校回来八年后才写的,是读了《浮生六记》才决心写的。我的题目和六记都照《浮生六记》的样。我是费了好大一番心思写成的,自信这部《六记》,超出我以前的作品,所以我动笔前告诉钟书,我要写一篇《干校六记》,他泼冷水说:‘写什么六记!’他说没用,我还是把我想好的写了出来。我写完后给他过目,他不声不响,立即为我写了一篇‘小引’,我就知道他这回是真的觉得好,不是敷衍。平时他矢口否认敷衍,我总不大相信,因为他经常敷衍人,我对他的称赞都不相信了。他对我请看文章,总很为难。他若说我好,我不信;如果文章不好,他批评不好,又怕伤我。”  在那篇“小引”,里,他说“《浮生六记》——一部我不很喜欢的书——事实上只存四记,《干校六记》理论上该有七记。”他说的这个第七记是“运动记愧”,意指该为那些旗手,打手,鼓手们“记愧”。  《干校六记》写完后,大陆不敢出,托三联的范用寄到香港,他一开始喜爱得不肯寄出。香港出版后,胡乔木开了绿灯,马上就在大陆出版了。胡乔木评价此书“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在第六篇《误传记妄》里,杨绛说“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  在杨绛的《我们仨》里,她也说“郑振铎先生、吴晗同志,都曾劝我们安心等待解放,共产党是重视知识分子的。但我们也明白,对国家有用的是科学家,我们却是没用的知识分子。我们如果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搁前几年我看到这些后,必然会为之唏嘘一番,现在却满是感动。  昨天看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他和杨绛还有些往事,他们是中学同学,一直暗恋杨绛。1974年,钱钟书和费孝通一同出国考察,同处一室,钱钟书每天为杨绛记下详细的日记留待面交,所以不寄家信,费老却主动送邮票让他寄,免得杨绛等。后来钱钟书跟杨绛开玩笑说“我们是‘同情人’。”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曾去拜访杨绛。杨绛送他下楼时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呵呵,文坛这些风雅事儿还不少,什么金岳霖林徽因了,卞之琳张充和了,悲催
11:04:22  孽海花第二本的 弟 字挺有讲究。。。  @郑午然: 11:19:26   讲究或笔误。:)  -----------------------------  这是不是要看《说文》了?:)  
12:11:35  《书衣百影》没看过,不知姜先生发现了些什么。  就粉儿君所选数帧,我以为版式的最大特点是继承了线装书的最基本风格。在一些细节上又……  -----------------------------  姜德明的序言  
  @郑午然
17:00:37  @高隐
老弟是否对这种旧书影、小情调的东西,了无兴趣?:)  -----------------------------  老高在   11:44:21  说“下午睡一觉再跟你掰考证”  不觉已过去两天半了,睡得好长:)
  九、《书衣百影续编》  姜德明说《书衣百影》问世后,读者反应不错,还想多看一些,于是有了这个“续编”,感觉成色比初本差了不少,而且“左气”稍重。  还是选几幅吧                    
  高卧东山有一个帖子,其中有个封面用绿线条勾画了满纸叶片,是我見过的最美书影,好象是陈梦家的,好象是常任侠的,昨晚想翻出来看看,居然没找到
  粉兄新年快乐!
  十、《情趣·知识·襟怀》  止庵说近年来只喜欢两个人的文章,一个是杨绛,一个是谷林,前者朴素后者精致。读过谷林的书信集和2014年海豚出版的选集《觉有情》,《情趣·知识·襟怀》出版于1988年,应该是他最早的集子,不过也是成书于古稀之年了,他是做会计的,近六十的时候才调到“历史博物馆”做整理文献的工作。以读书为终身乐趣,1995年出《书边杂写》,2004年《答客问》,2005年《淡墨痕》《书简三叠》,2009年逝世,同年出《谷林书简》,2010年出《上水船甲集》《上水船乙集》。他的书我只有两本和几个电子版,我要想办法都买来,他是读书人的典范。
  十一、《论宗教宽容》  本书是洛克所写的论宗教宽容的一封书信,做为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理论的奠基人,洛克在本书中充分阐述了政教分离和信教自由的主张。  他说,对于那些在宗教问题上持有异见得人实行宽容,这与耶稣基督的福音和人类的理智本来完全一致。  他认为,必须严格区分公民政府的事物与宗教事务,并正确规定二者之间的界限。公民政府的全部权力仅与人们的公民利益有关,并且仅限于掌管今生的事情,与来世毫不相干。而教会不应、也不能受理任何有关公民的或世俗财产的事物,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行使强力。因为强制权完全属于政府长官。  他说,使教会会员忠于职守的唯一手段是规劝、训诫和勉励。教会最大也是最后的一项权威只能是把没希望挽救的顽固者逐出教会,但不得对被其使用粗鲁的语言或行动,使他们的身体或财产以任何方式蒙受损失。  另外,任何私人都无权因为他人属于另一教会或另一宗教而以任何方式危害其公民权利,也就是不得使用暴力,他的理由是,如果有谁误入歧途,那是他自己的不幸,并未有损于你。你既然相信他将要在来世受罚,也就无须在今世对他进行惩罚。  也就是说,不论是个人还是教会,甚至连国家也在内,谁都没有正当的权利以宗教的名义而侵犯他人的公民权和世俗利益。  但他同时也认为,长官应当小心谨慎,不得以维护公民利益为借口,滥用职权,压制教会。  最后他说“那些否认上帝存在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被宽容的。诺言、契约和誓言这些人类社会的约制对无神论者是不可能具有约束力的。”  也就是说本书论述的基础是有神论,他所谓的“宽容”不是对“无神论”宽容,而是多元的宗教选择。  我们甚至都不能说这是他的“局限”,在当时,就以上已经是石破天惊了。
  @关粉儿   新年快乐,阖家幸福,顺心如意,事半功倍。
  粉儿读书,一群人期待着,加油更啊??。  祝新年大吉万事胜意!
  粉儿猴年吉祥,阖家幸福快乐!
  十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王力主编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通论性著作,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十四个主题论述。很多方面咱一无所知,有的有些认识,比如科举、姓名,有些仅了解点儿皮毛,比如天文、乐律、礼俗、历法。  谈谈“历法”,以太阳运动为依据的历法是阳历,也就是现在通行的公历;以月亮运动为依据的历法是阴历,比如伊斯兰地区使用的回历;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运动的历法是阴阳历,也就是我们的农历。尽管平日多用公历记事,但一些传统节日按的都是农历,比如中秋、春节等等,所以“农历”不会消失。基于此,我认为学习些历法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我们农历中的“月”是纯粹的阴历,完全以月亮运动为依据,但这样的话十二个月的长度为354多天,比太阳年的365多天要少,而十三个月的长度又要多,为了和太阳年统一,所以要设置闰月,《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就是这么个意思。但这里的“岁”并不是“年”的意思,后者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一,而“岁”表示的是从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的某一节气。王力说古人很重视置闰,三年一闰不够,五年要闰两次,但这又太多,后来确定十九年闰七次(弄不清具体是什么时候),但安排在那一个月闰,他又说“这在古代是重要的课题,这里没必要叙述”。  但之后他介绍了古人很早就掌握了的二十四节气,这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制定的,跟月亮完全没关系。这二十四节气中,单数的叫“节气”,偶数的叫“中气”,比如立春是节气,雨水是中气,以此类推。虽然前面他没介绍古人如何置闰,但在介绍节气的一个小注里也说明白了,一般来说每个阴历月都有节气和中气,当某个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时候,这个月就“置闰”,所以古人说“闰月无中气”,但这个规则什么时候才确定的他没讲,我也不想知道了。  我查了一下万年历,明年鸡年闰六月,阴历六月十四是“小暑”(节气),六月二十九是“大暑”(中气),下一个月的十六是“立秋”(节气),但下一个节气“处暑”(中气)却要在再下一个月的初二了,所以这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是为“闰六月”。  唉,这他娘的就是学习的乐趣吗?大初一的:)
  十三、《西游记漫话》  林庚著。  几年前和朋友吃饭,有人问谁读过四大名著,好像就我一人儿,很多人差的是《西游记》。大概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不知道弟弟从哪儿弄来一本,我零零散散地读完了。  猴年看本谈西游记的书也算应景。  这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篇较早的小文,1956年发表。50年代初,张天翼写了一篇有关西游记的论文,认为书中前七回所描述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农民起义在神魔小说中的反映。林庚这篇《关于“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就是反驳这类观点的。他的学生吴小如在序言里说在那个年代,发表这样的文章,需要一点儿勇气。但那个年代正是“双百方针”“引蛇出洞”的时候,也不见得需要什么勇气,这是题外话。  那篇小文提到这么几个问题  一、大闹天宫的起因是什么?是由于花果山民不聊生吗?或者说是天宫对花果山的猴子们强征徭役,加重税负吗?好像都没有。  二、有人认为孙悟空与天兵天将的对抗是反应了农民起义的,可是孙悟空是一个单干户,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单干的吗?  三、对于有人说的“没有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的那样规模巨大,以至使得封建统治者不能维持或者几乎不能维持的农民起义战争,孙猴子大闹天宫这样的情节是不可能虚构出来的”这个观点,林庚用同时期的类似的一篇俄罗斯小说反驳了这一点,那时候俄罗斯并没有多少农民起义,他们既然能虚构出这样的作品,我们为什么不能?  还有些别的,不赘了。  本书的重点是第二部分,既通俗又学术。作者提到在十年动乱期间,阅读西游记是其精神上难得的愉悦和消遣,不知读了多少遍,很多细节甚至都能背诵,即便如此还是百读不厌。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一些体会,有一些话要说,再加上其他人的鼓励,在他晚年的时候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专著,当时,他由于手颤已不能书写。  作者先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西游记杂剧》做了一下对比,认为西游记之所以前几回写大闹天宫,是为了把孙悟空推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从而成为无可争议的主角。然后论述孙悟空这个生活原型是怎么创作出来的,通过与当时的一些市民小说中的大闹京都、市井小偷等细节的比较,得出了在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创作中借用了大量的市井素材。当时的市井商人在商旅生活中多崇拜江湖好汉的传奇生涯,孙悟空在我们心目中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自觉性,这些也可以得到解释。但是英雄传奇历来多悲剧色彩,而西游记却有浓重的喜剧色彩,这怎么解释?作者提到了当时的市民戏剧中的喜剧传统,他是想说这个西游记的风格与此有些姻缘,这有助于理解孙悟空猪八戒戏谑的言行,但他同时认为这并不能解释孙悟空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从何而来?于此他挖掘到西游记的童话精神,并做了详细的论述,这种精神与明代中后期李贽的“童心说”所反映的寻求内心解放的社会思潮相一致,孙悟空所表现出来的无限活力,他无拘无束自由解放的人生都成为一颗“童心”的真实写照。《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属于市民小说中英雄传奇的类型,它的特殊之处是孙悟空成功了,这一点,可能就是寻求内心解放的童真精神的深刻体现。
  十四、《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很差劲的版本,只是节译,书脊设计很烂。
  祝 @春江沐雨 @真希望快乐 两位大姐以及阿湄 @清扬婉兮阿湄 新年愉快!:)
  十五、《书籍装帧设计》  这是一本教材,简要介绍了书籍装帧的历史、功能及原则和书籍的开本。  详细介绍了书籍的外部设计,包含封面、封底、书脊、护封、腰封等等;书籍的零件设计,包含环衬、扉页、目录页、章节页、勒口、附录、版权页等等;再加上书籍内部的版式设计及插图设计。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书籍的开本,可惜本章浮皮潦草,只得查找了些别的资料学习一下。  所谓“开本数”就是将一张全开纸裁切成多个幅面相等的张数,这个张数就是书籍的开本数,一般是按2的级数裁切的,比如4开,8开,16开,32开,64开等等,这些我们大概都不陌生。目前我们的标准全开纸尺寸是787mm*1092mm,另外还有一些别的尺寸,以下两个图片一个是最常见的尺寸,一个是较常见的尺寸。  在书籍的版权页上常见到类似“开本:787x”的字样,意思就是全开纸尺寸为787mm*1092mm,开本数为32,这也是最常见的开本类型。在第一张最常见尺寸图里,其它三种全开尺寸都比标准尺寸要大,相应的就有大16开,大32开等说法,这是书籍介绍里常见到的术语。  随意找了几本大小不一的书,对照了一下,还是有些疑问。  以下按照实际尺寸由大到小排列  让路给小鸭子:635x965
1/8  十万个为什么:889x  电影艺术:787x  众说钟叔河:720x  也无风雨也无晴:680x940
1/16  萨特小说选:640x960
1/16  爱的进程:880x  父亲的眼泪:890x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787x  无计花间住:710x  我说的实际大小是就书芯而言,因为有的精装书封皮比书芯要大,当然,版权页注明的“开本”本就指的是书芯大小。  可以看到《十万个为什么》《电影艺术》《爱的进程》和《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的开本属于最常见的尺寸,剩下的甚至都不在较常见的开本列表里,可见书籍开本之繁多,根本难以类数。  虽然《爱的进程》实际比《父亲的眼泪》要大(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从标记的开本来看,后者却要大一些,这也可以看出开本的标记并不太严格。  我主要的疑问是,比如《爱的进程》属于大32开,这没问题,但是《萨特小说选》呢?以我早前的看法肯定也称之为大32 开了,但实际上它标的是16开,比标准的“787x”小很多的16开,这又怎么说?总不能说小16开,没这说法嘛。
  《书籍装帧设计》
补图  最常见    较常见  
  我也在春节期间抽闲将《乡土中国》读了,不然老见大家提及此书心虚。
  谷林先生的文字不多,最初被关注,也最受赞赏的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俞晓群主编的“书趣文丛”中出版的《书边杂写》一书,前后又有《情趣.知识.襟怀》、《淡墨痕》、《书简三叠》、以及《上水船甲集》和《上水船乙集》等,篇幅都不大。先生的书话文章风格,就象我母亲最拿手的清蒸蛋花,清淡而滋润,难怪在书话读者和作者中有一批“谷粉”。我至今还有所遗憾,没有在当年的“书趣文丛”中关注到他。但又想,我一个小小的青年工人,几乎用了一种偏执狂的爱好去购书去阅读,力所能及地去发现最优秀的文字,甚至因为源于童年没有好好读书,造成此后对书籍的过份贪婪,几近陷自己和家庭于贫困,又有何遗憾呢!就是这套 “书趣文丛”,那些最喜欢的书籍又何曾遗漏,第一辑中施康强的《都市的茶客》、扬之水的《脂麻通鉴》 、金耀基的《剑桥与海德堡——欧游语丝》,第二辑中金性尧的《伸脚录》、谢兴尧的《堪隐斋随笔》,第三辑中周劭的《清明集》、谢国桢的《瓜蒂庵文集》、杨泓和孙机的合集《寻常的精致》等。第四辑仅买了王振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此后的文丛也就日薄西山了。不要说当年,就是今天,我也实在是能力有限,勉力而已,因此选择就尤其重要。而在一个知迅呈核子裂变的后现代社会,读者与一本书、一个作者的相遇,又何尝不是一场难以预料的古典艳遇。  此段文字曾单独从购书日志中摘出发表在家乡小报上,与关兄互勉!
  十六、《无计花间住》  今儿陪闺女媳妇去商场,提前就想好了,我只在商场的书店喝茶看书,闺女在书店写作业,写累了就陪她妈逛商场。  书籍自备——扬之水的《无计花间住》,七万字的小书,尽管第一部分在《脂麻通鉴》上读过多半,尽管在书店里看了六个多小时,尽管回家后又看了三个多点儿,但也只是粗读,里面考证功夫做得太足,实在是细看不起,细看不能。  书中第一部分“无计花间住”多选自《脂麻通鉴》,算是词书书评,后记中说“自以为读书有得,便草成几行文字”,也太过自谦。  第二部分“有美一人”是两篇名物考证,属于作者近二十年来的专业研究,草草翻过。  第三部分“采蓝集”,跟她的书《终朝采蓝》没关系,是词评,主要是周邦彦的词,还有几首温庭筠的。我读过俞平伯的《清真词释》,深知周邦彦的词不易欣赏,叶嘉莹也说过他不以感发取胜,而以思力取胜。王国维不喜欢他,但咱明白人家那是兴趣所在,而自己完全是欣赏无力。  这本书还有太多生字,真是后悔带它了,这哪里是“闲读”,分明是“添堵”,聊以慰藉的是装帧棒极了,是我最喜欢的大红色,而且几乎是纯色,做不了读书人,只得做个“鉴赏家”了:)    
  :)好看。
  这才是正宗书话。
  @关粉儿
03:00:08  。。。今儿陪闺女媳妇去商场。。。  -----------------------------  闺女-就是令爱啦。  这里的媳妇稍稍费解,莫非粉儿是男士么?  好奇一下^-^
  @喝咖啡的贝勒 52楼
12:47  @关粉儿
03:00:08  。。。今儿陪闺女媳妇去商场。。。  -----------------------------  闺女-就是令爱啦。  这里的媳妇稍稍费解,莫非粉儿是男士么?  好奇一下^-^  -----------------------------  关版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女子呢,原先的理解是关起门在家施粉黛。呵呵!  
  不看了,不写了,准备上班了,又一年!
  被编辑删帖了,修改一下敏感词补上  十七、《慢》  真是烦透了昆德拉自以为是的指指点点,去死吧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克王国新手礼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