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杰克逊大叔说要把年轻的哈默手稿留在庄园里时,哈默手稿说道什么?

阿曼德·哈默
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
去世年月:
商业 企业家
毕业院校:
哥伦比亚医学院
担当重任/阿曼德·哈默
  (Armand Hammer,日-日)又译阿莫德·哈默、阿曼德·哈默、亚蒙·哈默,俄裔美国人,企业家,“商业天才”。哈默传奇的一生从事过许许多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年轻时的药厂生意;作为中间商在俄国的生意,在俄国开设的石棉厂与铅笔厂;古董与艺术品交易;美国禁酒时期投资酿酒业;从事养牛业;在西方石油公司的活动。 此外,哈默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特别是对美国与苏联的外交来往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列宁称为“哈默同志”。 哈默于日诞生于美国纽约市。他的曾祖父是俄国人,曾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时以造船而成为巨富。到哈默的祖父雅各布娶妻生子时,一场引起的把他的家财冲刷得荡然无存。1875年,雅各布带着妻子和儿子朱利叶斯移居美国。20年后,在一次郊游中,朱利叶斯与一个年轻的寡妇罗丝。他们婚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就是阿曼德·哈默。1917年,哈默入读。 一天,父亲找到哈默,告诉儿子一个坏消息:他倾其积蓄投资的制药公司濒临;而且,他本人因身体不好,特别是还想继续行医,没有精力顾及的管理,因此,他要求儿子去当公司的,但不许他退学。 哈默勇敢地迎接了。为了不误学业,哈默邀请一个家境贫困而学习优异的同学和他住在一起,免费供给对方食宿,条件是这位同学每天去上课,晚上把白天的笔记带回给他,供他应付考试和写论文。他重新制订了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推销方法,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并把公司名字也改为响亮的"联合化学制药公司"。原本岌岌可危的公司终于被哈默从破产的边缘拯救过来,产品畅销全国,公司开始跻身于制药工业的大企业行列。
访问苏联/阿曼德·哈默
阿曼德·哈默这时,哈默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去苏联 。 后,哈默的父亲作为 后裔,且又是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苏联十分关注,并向被封锁的苏联红色政权提供过生活必需品。但由于一次 事故,1920年6月,哈默的父亲受审入狱,年轻气盛的哈默决心完成父亲未遂的愿望,到父亲出生的国家,去帮助苏联战胜正在那里蔓延的饥荒和伤寒。
1921年初夏,哈默到达苏联。在看到苏联地区大量的白金、、毛皮卖不出去,而粮食又严重短缺的时候,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哈默头脑中形成。他联想到当时美国粮食大丰收,粮价下跌,便提议:以100万美元的资金,在美国紧急收购小麦,海运到,卸下粮食后,再将价值100万美元的毛皮和其他货物运回美国。哈默的建议很快被苏联高层采纳,列宁亲自回电表示认可这笔交易,并请哈默速抵。 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哈默就受到了列宁的接见。为使年轻的得到,列宁格外重视哈默的提议。从此,他们之间结下了真挚而深厚的。列宁鼓励哈默投资办厂,允许他开采地区的,从而使他成为苏联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 阿曼德·哈默美苏的易货贸易由此开始。哈默组织了美国联合公司,集中了30多家美国公司,他俨然成了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人。 哈默在苏联度过了将近10年,苏联成了这位美国青年从百万富翁变为亿万富翁的发迹地。 但是,哈默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却是1931年从苏联回美国后开始的。哈默返美时,正值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但是,他却认为赚钱的机会到了--他捕捉到一个准确的信息:正在走向总统的宝座,如果他一旦当选,那么,1919年颁布的将被废除。这将意味着全国对和的需求激增,酒桶的市场将会呈现空前的需求,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销售。哈默当机立断,立即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纽约码头设立了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并在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是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 哈默乘胜追击,进军制酒业,开始经营威士忌酒生意。他接连购买了多家酿酒厂;采取大幅度削价和大做广告等手段,很快就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跃而成为全美一流名酒,年销售量高达100万箱。哈默有爱吃的习惯--是这一习惯,把他引入了另一个领域,即养牛业,并大获成功。 哈默闯入养牛业颇为偶然。有一次他埋怨市场上买不到优质牛排,他的一名雇工就建议去买头牛杀了吃。牛买回来了,却是一头怀上小牛的母牛。哈默认为自己还不至于馋到杀怀孕母牛的地步,于是就交代人把牛放养在庄园里。正巧哈默的邻居是一位养牛专家,专门培育安格斯良种牛,他不仅替哈默买回的那头母接产,而且时隔不久,又让这头母牛与他的公牛交配,生下了具有安格斯种牛优良品质的小牛。有了这一事件的启发,哈默头脑中闪现出新的商业脑电波:以酿酒的副产品饲养种牛,岂不是化残渣为黄金之举么? 哈默迅速筹建了一家繁殖种牛的大牧场,并花了10万美元买下了20世纪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在随后的3年里,仅靠"埃里克王子"就繁殖了上千头牛犊,其中包括6头世界冠军,为他赚了200万美元。哈默也从此由养牛的门外汉变为种牛业公认的领袖人物。
凝造帝国/阿曼德·哈默
阿曼德·哈默1956年,哈默58岁。他在商战中积累的 ,多得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他确实打算从商界隐退,安享晚年。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充满诱惑力的石油业又把他吸引住了,他又一跃成为扬名世界的石油巨子。
当时,在有一家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公司,其实际资产只34万美元,还有3个雇员和几口快要报废的油井,公司的股票每股只卖18美分。有人向哈默建议,投资这家石油公司。因为根据美国政府对石油业的倾斜政策,用于尚未出油的油井的资金无须报税。对于想退休的哈默来说,他无意收购这家公司,还借给了西方石油公司5万美元,让他们再打两口井。如能出油,利润由双方对半分成;如果不出油,哈默投入的这笔资金可作为亏损从应缴税款中扣除。意想不到的是,两口井都出油了。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涨到每股1美元,哈默也尝到了甜头,开始涉足石油业。不久,哈默成了这家公司的最大股东,1957年7月当选为西方石油公司的和。 哈默凭着自己多年的,冒着巨大的,开始建立起一个石油王国。他招兵买马,聘请到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最出色的,1961年终于在加利福尼亚钻探到两个巨大的天然气油田。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路上涨到每股15元,公司的实力也足以与那些世界上较大的石油公司抗衡了。197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为60亿美元。到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成为全美第12大工业企业。有人向哈默讨教致富的秘决: "为什么你从制药到制造铅笔,从酿酒到经营,从饲养奶牛到开采石油等都能经营?""生意有其内在的,一件连着一件,抓住机会,把握时机,努力奋斗,你就会取得成功。"哈默同时解释,他的还在于:一个人要有特别敏锐的嗅觉,能把握商业良机,能在不熟悉的领域内抓住关键问题并善于处理。 哈默有3辆罗尔斯--罗伊斯高级轿车和一架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私人喷气式飞机,拥有数艘豪华。在洛杉矶、纽约的格林威治村、、莫斯科等地都有豪华的别墅和公寓。 他喜欢收藏艺术品,"这些杰作使我们得以净化,得以升华"。他的收藏品至少值1亿美元。 他以举办珍藏品展览来扩大外事活动,"在沟通西方与东方的艺术与交流方面,我可以自诩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人了"。 1972年,74岁高龄的哈默与苏联做成了一项长达20年的200亿美元的生意,把美苏贸易推向高峰。 1979年5月,81岁的哈默应邓小平的邀请,成为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美国企业家。此后,美方石油公司与我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其中,年产1533万吨原煤的山西,是哈默与中国内地合作的最大项目,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
世界公民/阿曼德·哈默
日邓小平会见哈默哈默的一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9/10,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位为世界 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和平使者。
在苏联最困难的时期,他是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并沟通了苏美贸易渠道的西方商人。由于他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保持着友谊,便经常奔波于不同的国家传递和平信息、奔走于世界各国首脑之间进行私人外交活动。他曾设法促进美苏两国进行,共同研究“”计划,共同宣布不首先使用的决定。 他是一年一度的“”的发起者和赞助人。他经常慷慨解囊支持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他创办癌病研究中心,担任美国3人癌症研究顾问小组。他亲自率领医疗小组,去苏联核事故的受害者。 不仅如此,他也是人民的老朋友。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盛赞哈默当年对列宁的帮助,并邀请他到中国访问,希望哈默能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80高龄的哈默于当年便应邀访问中国,以后又多次来华,开始为中美贸易铺路搭桥。1982年,他与中国有关部门签订了山西平朔露天煤矿的可行性意向,并于1986年正式破土动工,这是当时最大的一项中外合资项目。此后,他的石油公司投标开采中国海洋石油资源,成为取得中国石油权的第一家美国公司。1982年3月,哈默把他珍藏半个世纪之久的艺术珍品带到中国,在北京举办了“哈默藏画五百年原作展览”,为中美文化交流打开一扇窗口。 像这样的事情,哈默做了很多很多,他一生捐赠出去的钱自己都数不清了,为犹太人,为反法西斯,为和平,为……他永远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日,阿曼德·哈默这本精彩纷呈的书终于合上了最后一页,这位百战百胜的“”、走遍世界各地的公民因病逝世,享年92岁。
哈默定律/阿曼德·哈默
阿曼德·哈默提出者:西方石油公司董事哈默
点评:天下没什么坏买卖,只有的买卖人。&&&&&& 哈默定律的由来犹太人阿曼德·哈默1898年生于纽约,1917年在医学院学习期间掌管了父亲的一家制药工厂。由于经营有方,他成为当时美国惟一的大学生百万富翁。他在20世纪20年代与苏联进行了大量的易货贸易,无论从生意上还在和苏联领导人的关系上(如列宁、、、米高扬、、等)都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后来他又涉足艺术品收藏与拍卖、酿酒、养牛、石油等行业,在每一个领域里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功。无论从哪个方面说,他都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九十岁的高龄仍然在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每年都在空中飞行几十万公里。1987年他完成了,这是他一生成功经验的浓缩,在这本书里,就有。哈默定律说的是:天下没什么坏买卖,只有蹩脚的买卖人。    经典案例日列宁逝世,这对哈默继续在苏联的活动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就在他考虑是否有必要继续留在那里的时候,他随便走进一家商店,想买一枝铅笔。售货员给他拿了一枝德国造铅笔。在美国这种铅笔只值两三美分,在苏联却值26美分。哈默大度地花了一美元买下了这枝铅笔。在他的头脑中,已把这枝铅笔同百万美元的生意联系起来了。他跑去问当时的苏联教育人民委员克拉辛:“您的政府是不是已经制订了要求每个苏联公民都得学会读书和写字的政策?”“当然,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的基本任务之一。”“假如是这样的话,我想要获得一张生产铅笔的执照。”事情就这样办成了,而此时的哈默还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制造铅笔。他跑到德国和英国,花高薪聘请制造铅笔的行家里手,随后哈默回到莫斯科选址建厂。虽然他深切地感到,他在列宁保护下的黄金时代已发生巨大变化,但他历经艰苦,工厂终于办起来了,而且提前几个月开工,以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工厂。 还有一个卖梳子的故事。经理考验推销员,给他们一天的时间去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宣传梳子质量如何好,对头发是如何好,还可以按摩,最后他骗了一个头上长癞的小和尚说梳子可以抓痒,终于卖出了一把。第二个聪明一点,他提醒和尚说香客们的头发被风吹乱了是对佛大不敬,而和尚如果听之任之的话就是一种罪过了,结果他卖出了十把——每座佛像前一把。第三个竟然卖出了三千把!经理问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到了最大的寺庙里,直接跟方丈讲,你想不想增加香火钱?方丈说想。我就告诉他,在寺最热闹的地方贴上告示,捐钱有礼物拿。什么礼物呢?一把功德梳。这个梳子有个特点,一定要在人多的地方梳头,这样就能梳去晦气梳来运气。于是很多人捐钱后就梳头,这样又使得更多的人去捐钱。三千把一下就卖光了。 管理启示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或取或舍显高下,一买一卖见智愚。 要克服与,请保持忙碌。
相关资料/阿曼德·哈默
阿曼德·哈默尊严的含金量--美国石油大王哈默 
8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美国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流亡者。镇长杰克逊大叔给一批又一批的流亡者送去粥食。这些流亡者,显然已好多天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接到东西,连一句感谢的话语也来不及说,就个个狼吞虎咽,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只有一个人例外。当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的面前时,这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问:先生,吃您这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杰克逊大叔想,给一个流亡者一顿果腹的饮食,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这么做。于是他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来做。 那个流亡者的目光顿时黯下去了,他硕大的喉结剧烈地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便不能随便吃您的东西,我不能没有经过,便平白得到这些东西!杰克逊大叔想了想又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后,我就给您派活儿。 不,我现在就做活儿,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那个青年站起来说。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个青年人,但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又走了这么远的路,可是不给他做些活儿,他是不会吃下这些东西的。杰克逊大叔思忖片刻说:小伙子,你愿意为我捶捶背吗?说着,就蹲在那个青年人跟前。青年人只好也蹲下来,十分认真而细致地给杰克逊大叔轻轻地捶背。 捶了几分钟,杰克逊大叔十分惬意地站起来说:好了,小伙子,你捶得棒极了,刚才我的腰还直犯困,可现在,它舒服极了。杰克逊大叔说完,将食物递给那个青年人。青年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杰克逊大叔微笑着注视着那个青年说:小伙子,我的庄园现在太需要人手了,如果你愿意留下来的话,那我可就太高兴了。 那个青年人就留下来,并很快成了杰克逊大叔庄园里的一把好手。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还把自己的女儿玛格珍妮许配给了他,杰克逊大叔告诉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 20多年后,那个青年果然拥有了一笔让所有美国人都羡慕的财富。这个青年人就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 美国企业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称为“经营之神”、“幸运之神”。在大学时就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校的百万富翁,后成为美苏贸易代理人,与东西方政界的领导人都有深厚交情,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他曾经投资过一家要倒闭的石油公司,现在已经世界第八了。&
参考资料/阿曼德·哈默
/dispbbs.asp?boardid=49&id=2130 /question/.html?si=9/imgres?imgurl=/pic/139/64888.jpg&imgrefurl=/1241/viewspace-6031&h=286&w=200&sz=16&hl=zh-CN&start=9&tbnid=9KrFWvqG7P0miM:&tbnh=115&tbnw=80&prev=/images%3Fq%3D%25E9%2598%25BF%25E6%259B%25BC%25E5%25BE%25B7%25C2%25B7%25E5%E9%25BB%2598%26gbv%3D2%26complete%3D1%26hl%3Dzh-CN%26newwindow%3D1%26sa%3DG
显示方式: |
共有201个词条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4次
参与编辑人数:1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19:06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尊严 36尊严ppt 尊严ppt 鱼也是有尊严的 尊严的意思 尊严教学反思 关于尊严的名言 尊严教学设计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从被删除的假课文《尊严》说起
从新世纪到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充斥着反共的“公知体心灵鸡汤”,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政治正确,而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不正确,被删除的假课文《尊严》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如果要是改变这种现状,绝对不能仅仅就个别教师和学生反应强烈的篇目进行替换,而应该重新树立教材的选文标准,即不再把“亲美反共”作为教材编写的政治正确,让几十年来被删除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红色经典与《竞选州长》等西方批判现实主义经典篇目回归教材。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微信公共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前些时候,有教师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歌颂美国资本家少年时代崇高品质的《尊严》一文与事实不符。人教社针对此事回应称,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组织全国一流专家新编写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没有选用该文。新版教材已于2016年9月开始使用,将陆续替换原语文教材,旧版教材不再使用。笔者在这里想就这一事件谈谈自己的看法。
《尊严》究竟写的是什么呢?其主要内容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在青年时期是一个吃不上饭的难民,其在接受救济时强调一定要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因此得到了镇长杰克逊大叔的赏识。20多年后他便从一个难民成了美国顶级的富翁,全文如下:
一个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家家烧火做饭,款待他们,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杰克逊大叔心想,给逃难的人一顿饭吃,每个善良的人都会这么做。于是他回答:“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杰克逊大叔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他是不会吃东西的。思量片刻后,杰克逊大叔说:“小伙子,你愿意为我捶捶背吗?”说着就蹲在这个年轻人跟前。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
捶了几分钟,杰克逊大叔感到十分惬意。他站起来,说:“好了,小伙子,您捶得好极了,刚才我的腰还很僵硬,现在舒服极了。”说着将食物递给了这个年轻人。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杰克逊大叔微笑地注视着这个年轻人,说:“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你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
年轻人留了下来,很快成了杰克逊大叔庄园里的一把好手。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杰克逊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二十多年后,这个年轻人果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
提出质疑的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吴兆华主要是从哈默的人生经历进行批评的。她指出,哈默自小家境优渥,读书期间就接管了父亲的制药厂,并成为美国第一个大学生百万富翁,这与《尊严》中所讲的完全不一样。“一个实业家,什么时候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地逃难要饭?他的前两任妻子一个是俄国的女男爵,一个来自新泽西州,哪一个是南加州小镇镇长杰克逊许配给他的?”然而事实上,这篇课文而更大的问题是价值观的扭曲。其涉及到的事实与逻辑错误也远远不指上述几处。
首先,其塑造了一个美国人善良朴实、热情好客,以致“家家”款待难民的神话。注意,不是大多数人,而是每一家人都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给难民们分享。学习了课文的人必然会对美国人的高素质惊叹。可惜的是,历史的真实却与作者的编造相去甚远。历史上,美国的确有一些人曾经热情的款待从远方而来的人们。那就是原本居住在美国的黄种人印第安人,然而被他们款待的那些英语民族移民的后代却不但毫不感激,而且还对于刚刚帮助他们站稳脚跟的印第安人开展了种族灭绝活动。美国的诞生就恰恰是建立在这种忘恩负义的鲜血与白骨之上的,这与课文中歌颂的美国人“善良而朴实”的崇高品格恰恰相反。
其次,其关于所谓美国难民的说法也是荒诞而又无聊的。因为美国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广袤而又肥沃的国家,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内战,出现饥荒与难民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美国与难民最多的关系恰恰是由于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干涉别国内政,而造成的其他国家产生大批难民。像今天的大量伊拉克、阿富汗和叙利亚等国的难民背后都有着美国的影子。只不过这些无可争辩的事实恐怕也是教材的编者和课文的作者不愿也万万不敢提及的。
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为了解释这个文中的漏洞,有些教师讲授的时候往往根据哈默是俄国移民的后代而胡乱阐发,宣称是十月革命造成了一场灾难,导致大批的俄国人流亡美国。可惜的是,这种说法与事实相去甚远。其祖父是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早在1875年就移民到美国。他的父亲是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支持十月革命,并且在1920年的时候受美国政府的迫害进了监狱。1921年的时候,哈默作为最早和苏维埃俄国合作的资本家而逐渐发财。1979年,81岁的哈默又访问中国与邓小平会谈,其中国合作的山西安太堡露天煤矿成为中国早期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因此,和许多教师们解读的相反,哈默家族恰恰是受到白色政权迫害而与红色政权亲近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教材中体现的指向,即其通过奋斗成为资本家当作人们最高的价值观,并且宣称只要是劳动就能够让人有尊严,就能让一个人从工人变成资本家。这种逻辑无疑是非常荒谬的。世界上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究竟有多少,难道都能变成石油大王哈默那样的亿万富豪吗?甚至可以说,哈默那样的亿万富豪没有一个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赚来的,包括其本人这种和社会主义国家友好往来的亿万富豪也同样是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恩格斯曾经无情地嘲笑了所谓凭借个体劳动能够让工人变成资本家的神话:都去当老板,那谁来当工人?可惜的是课文作者和教材编者们绝不会回答这个最简单的问题,只会粗鲁的咒骂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没有能够成为亿万富豪,是因为他们的劳动不够努力,没有“尊严”罢了。
不过,马克思早已把贫困的原因解释得非常清楚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会导致工人等普通劳动者的贫困化,因为其劳动所得的大部分都被资本的所有者拿走了,资本家们财富的积累,也就是工人贫困的积累。甚至为了剩余价值最大化的需要,资本家们还必然会通过延长在岗工人加班等方式制造出一批剩余劳动力,即失业大军。包括现在世界各地的难民也是如此,并不是他们劳动不努力,而是由于他们丧失了生产资料而不具备摆脱贫困化的条件,甚至不具备维持基本生存的条件。真正让劳动者获取尊严与平等的基本方式并不是像课文中所宣传的老老实实的当一个雇佣工人,而是《共产党宣言》中早就给出的答案: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有人责备我们共产党人,说我们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
好一个劳动得来的、自己挣得的、自己赚来的财产!你们说的是资产阶级财产出现以前的那种小资产阶级、小农的财产吗?那种财产用不着我们去消灭,工业的发展已经把它消灭了,而且每天都在消灭它。
或者,你们说的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吧?
但是,难道雇佣劳动,无产者的劳动,会给无产者创造出财产来吗?没有的事。这种劳动所创造的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只有在不断产生出新的雇佣劳动来重新加以剥削的条件下才能增殖的财产……雇佣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我们决不打算消灭这种供直接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这种占有并不会留下任何剩余的东西使人们有可能支配别人的劳动。我们要消灭的只是这种占有的可怜的性质,在这种占有下,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
实际上,除了以上几点以外,文中雷人狗血的地方也多如牛毛。譬如说,庄园主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手下打工的雇佣工人。这种事件在现实中即使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发生,发生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反倒是现实之中多如牛毛的事是资本家们拿自己女儿还小的雇佣女工当情妇。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
我们的资产者不以他们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女儿受他们支配为满足,正式的卖淫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其实,不言而喻,随着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尊严》一文不仅是彻头彻尾的造假,而且是一篇彻头彻尾的敌视共产主义理想,吹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家的“公知体心灵鸡汤”。
有些朋友们可能奇怪,为什么这样的一篇文章会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呢?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文教材中就开始引入了诸如《爱迪生救妈妈》、《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等等西方国家用来励志的“公知课文”来逐步替换传统的红色经典,到新世纪以后红色经典基本淡出了语文教材,全书几乎都是反共的“公知体心灵鸡汤”了。
就以《尊严》一文来说,作者是1967年出生的河南作家李雪峰,此人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这种胡编乱造的“公知体心灵鸡汤”,主要发表在《读者》、《意林》等著名的“鸡汤刊物”。《尊严》一文与1998年李雪峰31岁时首发于《涉世之初》杂志,这是一个已经停刊的当时比较著名的鸡汤刊物,后经《大众科技》、《意林》等刊物转载,仅仅六年后就于2004年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其虽然是一个不大知名的作家,但是深受中小学教材编者的重视,除了《尊严》一文以外,还有《爱的力学》等多篇文章被选入小学教材。这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们对于这一类文章的赏识。
李雪峰其他的入选课文的文章也与《尊严》一文相似,充满了讴歌资本主义辱骂社会主义的政治段子,比如说《爱的力学》一开头就宣称苏联多次发生鸟撞飞机的事故:
他是一个研究力学的专家,在学术界成绩斐然,他曾经再三提醒自己的学生们:“在力学里,物体是没有大小之分的,主要看它飞行的距离和速度。一个玻璃跳棋弹子,如果从十万米的高空中自由落体掉下来,也足以把一块一米厚的钢板砸穿一个小孔。如果是一只乌鸦和一架正高速飞行的飞机相撞,那么肉体的乌鸦一定会把钢铁制造的飞机一瞬间撞出一个孔来。”
他说:“这种事在苏联已经屡次发生过,所以我提醒大家注意,千万别抱幻想把高空里掉落的东西稳稳接住,即使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石子!”
而事实上,第一次鸟撞飞机的事故是在1912年的美国发生的,后来大多数事故也是发生在西方国家而不是苏联,尤以美国发生的最多。如果要是真的有这么一个力学专家的话,最多只会提“这种事在外国已经屡次发生过”,绝对不会特意突出发生事故较少的苏联,而对最早且发生事故最多的美国只字不提。说到底,还是由于作者带上了政治的有色眼镜,觉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伟光正,而苏联与马克思主义是天然不合理的政治不正确罢了。于是,甚至飞机事故都变成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利”。结合《尊严》等文迅速被入选教材,我们完全可以推测教材的编者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课文,也是因为认同了其反映的内在价值观。诸如《华盛顿与樱桃树》和《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本身就是美国人写的讴歌美国价值观的心灵鸡汤就更不必说了。
遗憾的是,虽然说上述提到这些被教师们提出质疑的课文已经在去年秋天开始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新教材中被删除,但是就整体来看,课文的基本导向并没有改变,甚至进一步“心灵鸡汤”化了。例如,新版教材中选择了大量台湾的“心灵鸡汤”,比例远远超过了以前各版本教材。甚至逃往台湾的反共作家胡适成为了仅次于鲁迅的“现当代经典作家”。在胡适的作品中,不仅保留了原本用来取代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那篇《我的母亲》,而且又新增了一篇《终身做实验的爱迪生》取代小学中被删去的《爱迪生救妈妈》。以“权威人士”之口讴歌这位美国“科学圣人”的伟大:
他在十二三岁时,耳朵就聋了。他一生是个聋子,但他从不因此减少他工作的努力。他在七十八岁时(1925),曾有一篇文字说他的耳聋于他只有好处,于世界也只有好处。他说:
因为我成了个聋子,我就把Sesroit的公立图书馆做我的避难所。我从每一个书架的最后一层读起,一本一本的读,一真读到最上一层。我不是单挑几本书读,我把整个图书馆(的藏书)都读了。后来我买了一部Swoin出版的最廉价的百科全书,我也从头到尾全读了。……
他还说两三个笑话:这是耳朵聋给他自己的恩惠。他还说,他费了多年心力去发明,制造留声机,“别人听了满意了,我总不满意,总想设法改善到最完美的地步,——这也是因为我是个聋子,我能听别人不能听见的音乐声音”。他还说,Bell发明了电话机,他听了总觉得声音太低、太弱,他听不清,所以他想出种种改良方法,把电话改良到他听得清楚才满意。他的改良部分(CarDon Transmitter,炭素传声器)后来卖给Bell,就使电话大改善。
然而事实上,爱迪生之所以成名,并不是因为他的发明水平有多高明,对人类的贡献有多大。而且擅长资本运作,掌握了一个庞大的团队,并且喜欢抢占专利。就以传说中的“爱迪生发明电灯”为例,实际上最早发明白炽电灯的是俄国发明家洛迪根。爱迪生曾经和另一位美国人斯汪就白炽电灯的发明优先权打过官司,当时法院认为洛迪根的发明比他们两个都要早,所以否认了爱迪生的专利权。后来,爱迪生再度抄袭洛迪根的创意改良了电灯,但是由于沙皇政府没有支持洛迪根和爱迪生打官司,所以才让爱迪生骗取了电灯发明的专利权。其他重要发明也大同小异,爱迪生基本上都是依靠资本的雄厚支持打官司获胜的,很难说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有多少贡献。
再比如说,关于外国文学中原有的语文课文虽然大多数是西方国家的文学,但是还有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等少数非西方作品。在新版的教材中,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内容全部被删除了,外国文学部分变成了清一色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学。而在这些课文当中,也删去了全部关于批判资本主义的内容,只有对于西方国家的肯定。譬如说,新教材虽然选了马克·吐温的一篇文章,但不是批判西方民主制度的传统名篇《竞选州长》,而是歌颂西方国家自然环境优美的《登勃朗峰》。
总之,从新世纪到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充斥着反共的“公知体心灵鸡汤”,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政治正确,而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不正确,被删除的假课文《尊严》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如果要是改变这种现状,绝对不能仅仅就个别教师和学生反应强烈的篇目进行替换,而应该重新树立教材的选文标准,即不再把“亲美反共”作为教材编写的政治正确,让几十年来被删除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红色经典与《竞选州长》等西方批判现实主义经典篇目回归教材。
【鹿野,察网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察网是国内领先的民间爱国门户,致力于传播正能量,维护国家利益。
察网官方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迈克尔杰克逊梦幻庄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