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神净光庄严杖仗要怎么合成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华严经(PDF X页)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华严经(PDF X页)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9:07:1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华严经(PDF X页)
官方公共微信《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七 - 张秉全居士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七
 [点击:2057] 
您的浏览器禁用了脚本功能,无法支持繁简体切换和编辑字体大小。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七
丙约化他劝流通中。二勖受法弟子。有两品经。一妙音品。二普门品。丁今先释妙音品。
妙音菩萨本事品第二十四
如来放眉间白毫光相召,妙音菩萨从东方净光庄严国土现来。而品称本事者,因华德菩萨之问,具明(菩萨)往昔以伎乐宝钵供养云雷音王佛因缘果报,今生净华宿王佛国故有是神力。又明菩萨其身在此,而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住现一切色身三昧,故能在所变现,得饶益无量众生之大用。故云本事品也。又药王品,但明本行,不明游化。普门品,但明游化,不明本行。今品则具明之。又,药王普门两品由问故说,今品由光召故说,彼此互彰,并显圆行,非谓有优劣也。
品文分六。初放光东召,二奉命西来,三十方宏经,四二土得益,五还归本国,闻品进道。戊初放光东召
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过是数已,有世界名净光庄严。其国有佛,号净华宿王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无量无边菩萨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释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国。
佛是究竟人,故名大人。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相相皆是法界,故名为大人相。肉髻,白毫,即大人相二种。肉髻,表圆极妙果。白毫,表中道妙因。意显妙音菩萨果后行因,与文殊不轻药王观音普贤等无不同也。问,如地涌(菩萨)及药王等足可流通妙法,何必远召妙音。答,妙音亦与此土有缘。此土众生,宜从妙音而得四益,是故召之。问,十方菩萨能令此土众生得四益者,理必甚多,何必此但东召妙音,西说观音,不及馀八方耶!答,此有二意。一者遍召遍说,于事无妨印土法华,积至八里,安知无此文也。二者召东说西,于理亦足。东表于始,西表于终。始表发心,终表毕竟。发心毕竟二不别,何所不该。
戊二奉命西来二。初发来之缘,二正明发来。己初中五。初经家叙德,二被照辞佛,三彼佛寄诫,四菩萨受旨,五先现来相。庚今初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净德三昧,宿王戏三昧,无缘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净三昧,神通游戏三昧,慧炬三昧,庄严王三昧,净光明三昧,净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
德者,福慧二种庄严也。供养诸佛,叙其福慧之由。甚深智慧,叙其即福之慧。诸大三昧,叙其即慧之福。略列一十六名,并是圆道妙定也。实相妙体,高显无上。无相而无所不相,名妙幢相三昧。因果不二,权实不二,本迹不二,名法华三昧。离三惑垢,证本净性,名净德三昧。权智照机,盈亏巧现,名宿王戏三昧。(月名宿王)平等大慈,不缘假名,不缘实法,名无缘三昧。一心三智,印一切法,名智印三昧。十界语言,并是因缘生法,解其一一即空假中。一切语言即一语言。一语言即一切语言。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名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住一三昧,一切三昧功德悉入其中,名集一切功德三昧。六根清净,互用自在,名清净三昧。自在化物,游诸世间。幻事傀儡,普摄一切,名神通游戏三昧。平等大慧,普照昏衢,名慧炬三昧。性具万德,缘了融通。随举一法,统一切法,名庄严王三昧。三智圆净,照法无遗,名净光明三昧。一念慈心,含摄万德,名净藏三昧。七方便人所不能入,名不共三昧。实智照理而无所住,名日旋三昧。庚二被照辞佛
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净华宿王智佛言:‘世尊,我当往诣娑婆世界,礼拜、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及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宿王华菩萨,上行意菩萨,庄严王菩萨,药上菩萨。
庚三彼佛寄诫
尔时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汝莫轻彼国,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亦小。而汝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万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轻彼国若佛菩萨及国土,生下劣想。
妙音菩萨,本迹燎然。何烦佛诫。所将眷属,或有未达。故寄上以规下耳。佛证平等法性。为众生故,脱珍御弊。示卑小身,及秽恶土。只此卑小秽恶身土,体即法界。何大何小,何净何秽。当知非小现小,非秽现秽,忍辱衣也。小原非小,秽原非秽,法空座也。以小以秽,曲顺众生,慈悲室也。佛既如此,菩萨亦然。故应了达三轨,勿存胜劣情见。问,既是胜妙眷属,何得有未达(而存胜劣情见)者,答浊轻福胜,故土净。位权智浅,故须规(诫)。
庚四菩萨受旨
妙音菩萨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诣娑婆世界,皆是如来之力。如来神通游戏,如来功德智慧庄严。
彼佛既以三法寄规,妙音亦以三法受旨。皆是如来之力者。总推功于佛力,不敢轻也。神通游戏者,脱珍御弊,长者之身不改,忍辱衣也。功德庄严者,大慈悲室也。智慧庄严者,诸法空座也。仗此如来三力,方能往诣娑婆。然妙音自有分证三力,令彼眷属不起轻心。
庚五先现来相又六。初遣莲华。二文殊问,三释迦答,四文殊请见,五释迦功推多宝,六多宝命来。辛今初
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崛山,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P,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辛二文殊问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见是莲华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缘,先现此瑞。有若干千万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问,若文殊位下,则妙音辞彼佛时,不应云及见文殊。若文殊位高,则此(瑞)相来,何得不识。答,纵使(文殊)位高,未阶妙觉,此相不识,亦无所妨。纵使(妙音)位下,别有他长。远来求见,亦复何失。况虽同一位(等觉位)有始中终(不同),虽始中终亦同,而所得三昧境界,亦容有互未达者,彼此互资,互相得益。(何必问二菩萨孰高孰下)若同是古佛(示现)则无复高下。妙音为众生得利益,故辞云求见。文殊为大会(见瑞)无敢问故,发起令知也。
辛三释迦答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是妙音菩萨摩诃萨,欲从净华宿王智佛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而来,至此娑婆世界,供养亲近礼拜于我,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辛四文殊请见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萨种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愿为我等说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见是菩萨色相大小,威仪进止。惟愿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萨来,令我得见。
辛五释迦功推多宝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此久灭度多宝如来,当为汝等而现其相。
文殊虽问功德三昧,而意在请见,故推功多宝以召其来。下文因华德重问,乃答功德及三昧也。推功多宝者,应是多宝如来昔日弟子。
辛六多宝命来
时多宝佛告彼菩萨:‘善男子来,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
初发来之缘竟
己二正明发来七。初与眷属经历,二叙相登台,三问讯传旨,四请见多宝,五释迦为通,六塔中称善,七问答往因。庚今初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来,所经诸国,六种震动。皆悉雨于七宝莲华。百千天乐,不鼓自鸣。
昔奉宝钵,今得菩萨法器相随。昔奉音乐,今得天乐相随也。
庚二叙相登台
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正使和合百千万月,其面貌端正,复过于此。身真金色,无量百千功德庄严。威德炽盛,光明照曜,诸相具足,如那罗延坚固之身。入七宝台。上升虚空,去地七多罗树。诸菩萨众恭敬围绕,而来诣此娑婆世界耆^崛山。
庚三问讯传旨
到已。下七宝台。以价值百千璎珞,持至释迦牟尼佛所。头面礼足,奉上璎珞,而白佛言:‘世尊,净华宿王智佛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否?四大调和否?世事可忍否?众生易度否?无多贪欲嗔恚愚痴嫉妒悭慢否?无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邪见,不善心,不摄五情否?世尊,众生能降伏诸魔怨否?久灭度多宝如来在七宝塔中,来听法否?又问讯多宝如来,安隐少恼,堪忍久住否?
庚四请见多宝
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惟愿世尊,示我令见。
辛五释迦为通
尔时释迦牟尼佛,语多宝佛:‘是妙音菩萨欲得相见。
庚六塔中请善
时多宝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为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听法华经,并见文殊师利等,故来至此。
称善,即是相见已竟,不必开塔也。
庚七问答往因又二。初问,二答。辛今初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种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妙音,即是净德夫人后身。华德,即是妙庄严王后身。本是宿世大善知识,故为众请问,显其功德也。
佛告华德菩萨:‘过去有佛,名云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现一切世间。劫名喜见。妙音菩萨于万二千岁,以十万种伎乐,供养云雷音王佛。并奉上八万四千七宝钵。以是因缘果报,今生净华宿王智佛国,有是神力。华德,于汝意云何?尔时云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萨,伎乐供养,奉上宝器者,岂异人乎,今此妙音菩萨摩诃萨是。华德,是妙音菩萨,已曾供养亲近无量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二奉命西来竟
戊三十方宏经二。初正明现身说法,二问答所住三昧。己今初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其身在此。而是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或现梵王身,或现帝释身,或现自在天身,或现大自在天身,或现天大将军身,或现毗沙门天王身,或现转轮圣王身,或现诸小王身,或现长者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宰官身,或现婆罗门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或现长者居士妇女身,或现宰官妇女身,或现婆罗门妇女身,或现童男童女身,或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T罗伽,人非人等身,而说是经。诸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众难处,皆能救济。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华德,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是妙音菩萨,如是种种变化现身,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于神通变化智慧,无所损减。是菩萨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众生,各得所知。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若应以声闻形得度者,现声闻形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现辟支佛形而为说法。应以菩萨形得度者,现菩萨形而为说法。应以佛形得度者,即现佛形而为说法。如是种种,随所应度而为现形。乃至应以灭度而得度者,示现灭度。华德,妙音菩萨摩诃萨,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示现三十四凡身,四圣人身。结成六道十法界耳。此明菩萨以难思力随类通经。
己二问答所住三昧又二。初问,二答。庚今初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深种善根。世尊,是菩萨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变现,度脱众生?
深种善根,领(解)前宝钵伎乐供佛之事。住何三昧,正问现十界身宏法之由也。
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三十方宏经竟
戊四二土得益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皆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无量菩萨,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三昧及陀罗尼,体一而用异。寂用名三昧,持用名陀罗尼。又,色身变现名三昧,音声辨说名陀罗尼。只是圆定圆慧耳。既能现身,必能说法。谓(三昧陀罗尼)无次第亦可。据药王品中,先得三昧,焚身供佛,乃得总持(即陀罗尼)。谓有深浅亦可。(指所得三昧陀罗尼有深或浅)今约二土言之。俱来菩萨是净土人,福胜于智,故但得三昧。此界菩萨是秽土人,忍智力强,故兼得总持。
戊五还归本国
尔时妙音菩萨摩诃萨,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多宝佛塔已。还归本土,所经诸国,六种震动。雨宝莲华,作百千万亿种种伎乐。既到本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至净华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饶益众生。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多宝佛塔,礼拜供养。又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及见药王菩萨,得勤精进力菩萨,勇施菩萨等。亦令是八万四千菩萨,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戊六闻品进道
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
得无生忍,开佛知见也。(入圆初住位也)得法华三昧,增道损生也。华德正是当机,故得益倍深。天子先已根净,今悟圆因。(证圆初住)故知正说、流通,节节皆有种熟脱益。功用不殊也。释妙音品竟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观者,能观之智,即一心三智也。世音者,所观之境,即十法界机也。境智双举,感应合标,故名为观世音。菩萨义如前释。普者,遍也。门者,能通义也。用一实相,开十普门,无所障碍,故称普门。略明十义:一慈悲普,二宏誓普。三修行普,四断惑普,五入法门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说法普,九供养诸佛普,十成就众生普。普门之义,何可穷尽,略举十义,以示其端耳。但观现前一念心性,法尔具足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正是无作四谛妙境。缘此妙境而起慈悲,慈悲则普。立宏誓愿,宏誓则普。依此修行,一行一切行,故修行普。依此断惑,一断一切断,故断惑普。依此入法门,一法门一切法门,故入法门普。依此而起神通,即是无记化化,故神通普。依此而起方便,遍逗十界权实顿渐种种机缘,故方便普。依此说法,一音遍报众声,故说法普。依此供养诸佛,三世诸佛悉受其供,故供养普。依此成就众生,法界群机皆得四益,故成就普。一切众生心性无减,是理即普门。闻而生解,是名字即普门。圆伏五住,是观行即普门。清净六根,是相似即普门。开示悟入,是分证即普门。法界洞彻,穷源尽性,是究竟即普门也。释名竟。
此品因昙摩罗谶法师教河西王沮渠蒙逊诵之除病。所以流通别行。良由观音大士与此方尤有缘故。智者大师亦别说玄义及义疏各有二卷。玄义亦作五重。谓人法为名,灵智合法身为体,感应为宗,慈悲利物为用。流通醍醐味为教相也。
普门品入文为二。初问答,二闻品功德。
戊初中二。初长文,二偈颂。己长文有两番问答。庚初番为二。初问,二答。辛今初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尔时者,说东方菩萨竟,次应说西方菩萨时也。无尽者,境也。意者,智也。即一心三智也。(此菩萨)智契于境,境随于智,名无尽意。而作是言者,具(福德智慧)二庄严,故能问也。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者,若就众生(边言),则以善恶两机为因,圣人(菩萨)灵智慈悲为缘。若就菩萨(边言),则以观智慈悲为因,众生机感为缘也。
辛二答三。初总答,二别答,三劝持名答。即大佛顶经所明十四无畏也。今初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标十法界种种机也。受诸苦恼,明别业所感果报各不同也。自有一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多人受一苦。多人受多苦。今显人多苦多,并为菩萨与拔之境也。遭苦由于二世之恶。闻名即是二世之善。一心称名,有事有理。如此善恶,合为机感也。即时观其音声者,应之速也。皆得解脱者,应之普也。一心称名,即思修二慧。事一心者,谓念念相续,不起杂想。理一心者,了知此心,非自他共。亦非无因。(即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能称所称,体是法界也。(所谓以法界心,称法界名也,)事一心,解脱事难。理一心,解脱理难。随感必应,如啐啄同时。若夫称唱累年,不蒙寸效者,只由未臻事一心故。然亦能作未来得度因缘。故虽散心一称名号,功无虚弃。但效有迟速耳。
壬二别答三。初约口业机明应,二约意业机明应,三约身业机明应。癸初中二。初明七难,二结叹。子初又七。初火难至七怨贼难。丑今初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持名是善,入火是恶。善恶合为机感。威神力故,火不能烧,即是应也。果报火,下从地狱,上至初禅,皆论机应。恶业火,下从地狱,上至非想(天)皆论机应。烦恼火,下从地狱,上至等觉,皆论机应也。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水漂是恶,称名是善。以此为机,得浅是应也。果报水,下从地狱,上至二禅。恶业水,通三界。烦恼水,通九界。并论机感。
丑三罗刹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此罗刹难,亦是风难。果报罗刹,在欲界。恶业罗刹,遍三界。烦恼罗刹,通九界。又,果报风,至三禅。恶业风,遍三界。烦恼风,通九界。各论机应,并可例解。
丑四刀杖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鬼难例前罗刹可解。言大千满中者,假使之辞。意显烦恼恶鬼,弥满(其中),唯称名能降伏之。
丑六枷锁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有罪,是现世恶,无罪(蒙难),是过去恶。在手曰。在足曰\。在头曰枷。连身曰锁。封名为检。缚名为系。果报枷锁,在欲界。恶业枷锁,遍三界。烦恼枷锁,通九界也。
丑七怨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大千满中,亦假设之辞。夺命曰冤。劫财名贼。果报冤贼,在欲界。恶业冤贼,遍三界。烦恼冤贼,通九界。观心释者,大千满中冤贼,无始烦恼种子,集在第八藏识中也。有一商主,第六识也。诸商人,遍行、别境及诸善心所也。重宝,出世三乘法也。经过险路,诸对治法与诸烦恼相遇也。其中一人,或是胜解,或是善慧,或是信也。一心称名,四教闻思修慧也。俱发声者,心王与诸善心所决相应也。即得解脱者,证于四教所诠理也。又此七难,即表众生身有六大。火即火大。水即水大。风即风大。刀杖枷锁,皆即地大。三千大千,以表空大。罗刹冤贼,以表识大。观音菩萨观此六大,皆如来藏,一一即空假中。自既解脱,故能令他解脱。众生迷此六大之性,枉受果报恶业烦恼诸难。然正迷时,性德无改,原与菩萨体同。故闻名称念,随其解有偏圆。行有浅深。所得四教四益,亦有差别。究竟终得一切种智,则无别也。初明七难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巍巍者,高显也。(菩萨)功超九界故高。名彰三土(同居、方便、实报)故显。初约口业机明应竟。
癸二约意业机明应二。初明三毒,二结叹。子今初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多欲恚痴,是恶。常念、恭敬,是善。此二为机,得离(三毒)即是应也。事欲事恚,局在欲界。事痴,皆通三界。理三毒者,二乘以耽真为欲,畏俗为嗔,不了生死涅如幻为痴。出假菩萨以游戏神通为欲,诃厌二乘为嗔,不达中道为痴。地前菩萨以中道似爱为欲,双舍二边为嗔,无明未破为痴。乃至等觉后心,犹有微细无明未破,即有微细欲恚未除。今由大悲菩萨从初发心,观此贪嗔痴等烦恼,皆是因缘生法,一一即空假中。即空故,离凡夫三毒。即假故,离二乘三毒。即中故,离菩萨三毒。成就不可思议三种善根。亦是成就不可思议大贪大嗔大痴法门。故令常念恭敬之者,随解偏圆,随行浅深得离,亦有种种差别,究竟归于无差别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二约意业机明应竟
癸约身业机明应二。初明二求,二结叹。子今初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求男求女,独标女人者,女人以无子为苦。夫主所弃,并妇(同伴)所轻,旁人所笑故也。礼拜供养,是机感。便生男女,是普应也。法门解者,四教未证实理,皆名女人。四教各论慧男定女。良由大士先证权实男女,故能为增上缘,令诸行人各得成就诸定慧也。又欲界有慧无定,是狂男。无色有定无慧,是痴女。四禅定慧均平,如福德男端正女也。然男无破惑之功,女无出生无漏之力,此亦无用男女。藏通两教二乘,慧能断见思惑,是事之男。定能发生无漏,是育嗣之女。然慧不能破无明见佛性,则男而不男。定不能怀中道子,则女犹石女。故大经云,二乘定多慧少,不见佛性。菩萨慧多定少,亦不见佛性也。唯别教初地,真明慧发,无缘慈成,乃名真正男女。圆教初住见中道时,定慧具足,男女相满。故男名福德,是有定之慧。女名端正,是有慧之定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唐捐,谓虚弃。此句兼释疑也。亦有礼拜不得男女者,唯由机浅(诚心不足)故所求未遂。而礼拜之福,终必不失也。二别答竟。
壬三劝持名答三。初劝持,二格量,三结叹。癸今初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上说观音得名因缘,其力广大。既不辨形质,但是述名论德。若欲归(依)崇(敬),宜受持名号,故结劝持名也。良由万德洪名。称实所召。只此一名一字,法尔具足三千性相,三谛妙理。法尔圆收顿、渐、偏、圆、权、实妙智。法尔理智本自不二。不二而二,理智宛然。举一假名,则一切假名,一切实法,一切国土,无不归趣此假名中。(所谓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是也)是故闻名功德,已自不可思议。受持功德尤不可思议也。持名既尔,想彼正报依报,亦复如是。故知阿弥陀经,观无量经,与此妙经,同一圆顿甚深希有法门。无有优劣。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文有四意。一格量本,二问,三答,四正格量也。格量本中,共举四多:六十二亿恒沙(菩萨),是福田多。受持,是持名多。尽形,是时节多。饮食等四事供养,是(福德)种子多。以此四为格量本也。问答可知。(即佛言,是善男女功德多否?无尽意答,甚多之文。)正格量中,还举四少以格(量)四多。但一观世音,则福田少。持名亦少。(仅持一名)乃至一时,则时少。礼拜供养,不言四事,则种子少。而功德正等无异。良由真如实际,一多无性,本自平等故也。观音证此实际故,一则非一,与多正等。六十二亿(菩萨)证此实际故,多则非多,与一正等。一中解无量,故说六十二亿(菩萨)。无量中解一,故说观世音耳。占察经云,能闻我名者,即为闻十方佛名。亦是此意。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初番问答,明众生三业显机为境。(菩萨)法身灵智冥应。境智因缘,名观世音竟。
庚次番问答亦二。初问,二答。辛今初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问有三意。一云何游(化),是问身业。二云何说(法),是问口业。三方便云何,是问意业。即是(菩萨)三轮不思议化。亦名三不护三无失也。不思议化者,化作佛身,亦即化作佛口佛心。乃至化作执金刚神,亦化作金刚心口。虽屈曲(无微不至)利物,而于法身智慧无所损减。故净名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不动而动,名不思议化也。不护者,住不思议圆普法门。实不作意计校筹量,次第经营。(此为菩萨无作妙力)譬如明镜,随对即现。无有分别,亦无前后。无失者,众生根机不同,浅深有异。观音虽不作念逗机,而逗机无失。契当前人,冥会事理也。(菩萨久证妙觉极果,故得同佛三业无失也。)
辛二答三。初别答,二总答,三劝供养。壬今初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各)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T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应以(何身得度)之言,&&&答意业方便,能知机宜。现身,答身业。说法,答口业。三业本不相离也。此中别明三十三身。若并人及非人,则是三十五身。总而言之,止是(现)十法界身耳。不言菩萨身者,正就菩萨法界,广明现馀九法界像。以显十界互具,重重无尽也。若有国土众生者,实报方便同居三种国土十法界机也。实报土中,纯以菩萨而为众生,唯有一佛界机。方便土中,有九种众生。谓藏教二乘无学,通教三乘断通惑人。别三十心,圆教十信也。有二种机,一是佛界机,二是菩萨界机也。同居土中,具足九界众生及十界机。对机设应,具须十界佛身。既现梵王,理应亦现光音遍净二王。既现帝释,理应亦现夜摩兜率化乐三王。自在,即欲界主。大自在,即四禅主。既云毗沙门,(四王天之北方天王)亦必现馀三天(王)。既云小王,亦必应现四种轮王。既云人非人等。言人,则老少贵贱,何所不收。言非人,则地狱鬼畜,何所不收。故下文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但可意知,岂可言尽。为说法者,随其所堪,(受)或权或实,或顿或渐,或显或密。令得权实四益,究竟终归一实益耳。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前别答三十五身,文广而意狭(略)。此总答如是功德,文狭而义广。以种种形,则不止三十五身。游诸国土,则不局娑婆世界明矣。
壬三劝供养二。初劝,二受旨。癸今初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既名观世音,亦名施无畏者,从德受名。德既无尽,名亦(应)无尽也。
癸二受旨六。初奉命,二不受,三重奉,四佛劝,五受已转奉,六叹结。子今初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众宝珠璎珞者,众宝间珠,共为严饰也。(珍宝璎珞而言)法施者,财即是法。财是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一心,一切具足。于法平等,于财亦等。如此施者,即是法施也。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约事,则无尽意奉命供养,(谓白佛供养)我未奉命,故不肯受。礼应逊让也。约表法,(菩萨无作妙力)则不受三昧广大之用,故无所受。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我为四众故施,仁(者)愍四众而受。以无所受而受诸受。(受亦何妨,故重奉也)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T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佛言):正以(无尽意)菩萨为物故施,(汝)亦应为物故受也。
子五受已转奉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只一法施璎珞,分作二分,表一实相,举体作事理二因也。奉二佛者,表以二(圆)因趣二果也。理圆即法佛,事圆即报佛。还以二佛表二果也。(多宝佛塔表法佛,释迦表报佛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己二偈颂。什公不译,故旧本皆无。文句义疏亦皆不释。续高僧传云,偈是A那掘多所译。今流通本既并增入。故科]中。依慈云师所分之科而消释之。大科为三。初双颂两问,二双颂两答,三双颂两劝。庚今初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初句,叹佛德。次句,双含二问。(初总问,二别问。)后二句,别颂初问也。
庚二双颂两答二。初加颂总叹行愿,二别颂两答。辛今初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宏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初二句,经家叙辞。次六句,佛正答也。汝听者,诫令生(闻思修)三慧也。观音行者,一心三智,观十界音。令无量苦,一时解脱。即已成利他行也。善应诸方所者,不动真心,垂形三土,(同居、方便、实报)三十二应,处处现往。即普门神通力也。此二句,总叹所w(证)真应二身也。宏誓深如海者,明其初发心时,缘于无作四谛。故横该十界,竖彻三谛,广且深也。历劫等者,明其中间以行填愿,所经时久,所侍佛多,所发愿大。故得成今真应二身。譬如水涨船高,泥多佛大也。
辛二别颂两答二。初颂前答,二颂后答。壬初中二。初颂总答,二颂别答。癸今初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略说者,举要而言也。闻名故称,口业机也。见身故礼,身业机也。心念,意业机也。诸有,二十五有也,(合之,即为三界也)
癸二颂别答二。初颂七难,二颂三毒二求。子初中十二。初第一火难至十二加颂雷雨难。丑今初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念彼观音者,若就佛说,观音为彼。即约师弟,假分彼此。若就众生念彼观音,即约感应,暂分彼此。师弟感应,无非法界。能所宛然,能所斯绝。众生念自心中之彼观音,观音应自心中之彼众生。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丑二颂第二水难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丑三加颂堕须弥难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约事,即是假设之辞。设使从须弥堕,尚不损伤,况馀山耶。
约观解者,本在中道实相性德须弥山王。无明恶人,推堕二死海中。念彼观音三智三德,便同诸佛住无所住。
丑四加颂堕金刚山难。例须弥难可解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丑五超颂第七冤贼难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丑六追颂第四刀杖难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丑七追颂第六枷锁难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丑八加颂咒咀毒药难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咒使鬼神往杀前人。若前人有种种福德所护,不可杀者,法须还著本人。密部明之甚详。须知还著本人,亦复具有(欢喜、生善、灭恶、入理)四悉檀益。
丑九追颂第五鬼难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丑十加颂恶兽难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丑十一加颂蛇蝎难
W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丑十二加颂雷雨难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正颂七难,加颂有五,共为十二。皆须具约果报恶业烦恼六道四教释之(文广义繁从略。)若约所表,不出六大。须弥金刚,亦是地大,雷电,火大。雹雨,水大。兽蛇咒诅,皆表识大。菩萨因中观此六大,即空假中。今住六种如实之际。故遍法界救诸苦恼。初颂七难竟
子二颂三毒二求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界内界外,皆有三毒之苦。皆有无男无女之苦。故无量也。初颂前答竟。
壬二颂后答二。初正颂示现,二加颂显机显应。癸初中三。初明身业普应,二明意业普观,三明口业普说。子今初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具足神通力者,百界千如全体之妙用也。广修诸方便者,权实二智照性以发通也。(十方国土,无刹不现)故知菩萨具现十法界身也。
子二明意业普观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初一偈,明所证体。次一偈,明所起用也。真观者,证不思议空也。清净观者,证不思议假也。广大智慧观者,证不思议中也。悲观者,以不思议三观,与众生同一悲仰也。慈观者,以不思议三观,与如来同一慈力也。同慈力,故云常愿。同悲仰,故常瞻仰。由深证此一心三观,故发无垢清净光明。名为慧日。能破十界三惑暗之集谛,能伏十界二死灾风火之苦谛。能与十界道灭而普明照世间也。
子三明口业普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欲说大法,必依身意以为授法之本。为度众生,现身说法。故所现身,名为大慈悲体。与下(句)慈意,互举一字,相影略耳。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无不(惊)肃。故云悲体戒雷震也。拔苦与乐,名为大慈悲。意无缘而被,名之为妙。物无不覆,譬如大云。故云慈意妙大云也。诸天甘露,服之不死。所澍法雨,亦复如是。闻者悟道,证常住命。三惑烦恼苦焰灭除。与拔同时,十界皆得度也。(故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也)
癸二加颂显机显应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长文三十二应。应虽属显,机则或冥(感)或显(感),不可定判。今颂云念彼观音,则灼然是显机也。诤讼怖畏,亦须果报恶业烦恼三释。或此亦是加颂七难偶错简耳。但云众冤退散,或仍是冥应也。二双颂两答竟
庚三双颂两劝二。初劝前番持名,二颂后番劝供养。辛初中二。初明境智深妙以劝常念,二明感应难测以劝勿疑。壬今初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此明菩萨有种种德,具种种名。一一名字,并诠法界圆融不思议德,故须念也。即权而实,名为妙音。即实而权,名观世音。契本净性,名为梵音。契十界机,名海潮音。权实不二,自他不二,故胜彼十法界世间音也。所以观音一名,即与(持)六十二亿名号功德正等。(故须常念)
壬二明感应难测以劝勿疑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疑去则念成(就)。念成则二死可脱。故劝勿疑。初颂前番劝持名竟。
辛二颂后番供养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顶礼,即是三业供养也。初问答竟
戊二闻品功德二。初持地叹证,二经家述益。己今初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自在之业,谓于七难,三毒,二求,(菩萨随感赴应)皆得大自在也。普门示现,谓现十法界身方便说法也。闻者功德已自不少,况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者乎。然非通别释题,(通释谓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称菩萨名,即皆解脱。别释谓脱七难,离三毒,遂二求等。)安令闻者获大功德。故须持地菩萨而叹证之。(持地菩萨因地)大佛顶经云,毗舍浮佛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悟无生忍。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盖既悟地大本如来藏,即悟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皆如来藏,即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既悟阴入处界皆如来藏,即悟七难三毒乃至(现)十法界身皆如来藏。故能证此闻品功德也。
己二经家述益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等等者,无上菩提,无与等者。得此理已,等一切法,皆成无上。如世仙丹,无与等者。能点他物,亦成仙丹。此约开显之圆,横收一切,皆归一实也。又,究竟佛果,无与等者。初发心时,即便等之。如转轮王,无与等者,太子初生,即便等之。此约实相之体,竖谈因果,初后宛然也。又心即理,理即心。心外无理,理外无心。心之与理,但有名字。名字性空,俱不可说。将(以)何物等何物,而云无等等耶!不可说而说,说此心等此理。是故言无等等。此约双遮双照,非横非竖,而横而竖(而言)也。发心有三。一观行发心,二相似发心,三分证发心。今必是分证也。约化他劝流通中。二勖受法弟子竟。释普门品竟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陀罗尼,此翻总持。持恶不起,持善不失(世界)又翻遮持。能持善(为人),能遮恶(对治),遮边恶,持中善(第一义)。众经用法不同。或专治病,如疗痔等。或专护法,如此文。或专灭罪,如方等。或通用治病、灭罪、护经,如请观音(经)等。或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此唯明心)则非治病非灭罪非护经。又密部共有三种,一佛部。自分五部,即五佛所说也。二菩萨部。三鬼神部。一一部中,各论上中下三法。成就增益,名上法。禳灾摄召,名中法。降伏,名下法。于上法中,又分三品。各有行仪,各有观法,各有严禁。而通以无上菩提心为主。若无师传,则名盗法。若违行仪,则招恶报。若犯严禁,辄以功效向他人说,则招奇祸。并是如来不可思议四悉益物。切须依经,幸勿乖教。旧名为咒。新译名为真言。亦名为明。或是鬼神王名,故能降伏鬼神。(世界)或如军中密号,唱使相应。(为人)或如密默治恶。(对治)或是如来密语。如王索先陀婆,群下不晓,唯有智臣,乃能知之。洗时奉水,饮时奉器,食时奉盐,游时奉马。陀罗尼亦尔。只是一法,遍有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第一义)故存本音,不翻译也。恶世宏经,每多恼难,故以真言护之,使道流通也。
丙三咒护者,恶世宏经,每多恼难。故以真言护之,使道流通也。文为四。初问持经功德,二答甚多,三请以咒护,四闻品得益。丁今初
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华经者,若读诵通利,若书写经卷,得几所福?
丁二答甚多
佛告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八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于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宁为多否?’‘甚多。世尊。’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是经,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解义,如说修行,功德甚多。
丁三请以咒护五。初药王,二勇施,三毗沙门,四持国,五罗刹女。戊初中四。初请,二说,三叹,四印。己今初
尔时药王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与说法者陀罗尼咒以守护之。’
咒是华言。谓禁咒,咒祝,咒愿也。秘密不翻,乃以此名目之。今华梵双举,故云陀罗尼咒。
即说咒曰:
安尔(一)曼尔(二)摩祢(三) 摩摩祢(四)旨隶(五) 遮梨第(六) 赊咩(七) 赊履多玮 (八) 帝(九)目帝(十) 目多履(十一) 娑履 (十二) 阿玮娑履(十三)&桑履(十四) &娑履 (十五) 叉裔(十六) 阿叉裔 (十七) 阿耆腻(十八) &帝 (十九) 赊履 (二十) 陀罗尼 (二十一) 阿卢伽婆娑簸蔗毗叉腻 (二十二) 祢毗剃 (二十三) 阿便哆逻祢履剃 (二十四) 阿哆波隶输地 (二十五) 欧究隶 (二十六) 牟究隶 (二十七) 阿罗隶 (二十八) 波罗隶 (二十九) 首迦差 (三十) 阿三磨三履 (三十一) 佛驮毗吉利帝 (三十二) 达磨波利差帝(三十三) &僧伽涅瞿沙祢(三十四) 婆舍婆舍输地(三十五) 曼哆逻 (三十六) 曼哆逻叉夜多 (三十七) 邮楼哆(三十八) 邮楼哆x舍略 (三十九) 恶叉逻(四十)恶叉冶多冶 (四十一) 阿婆卢(四十二) &阿摩若那多夜(四十三)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六十二亿恒河沙等诸佛所说,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时释迦牟尼佛赞药王菩萨言:‘善哉,善哉。药王,汝愍念拥护此法师故,说是陀罗尼。于诸众生,多所饶益。
戊二勇施三。初请,二说,三叹。己今初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说陀罗尼。若此法师得是陀罗尼。若夜叉,若罗刹,若富单那,若吉蔗,若鸠荼,若饿鬼等,伺求其短,无能得便。
富单那,热病鬼也。吉蔗,起尸鬼也。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痤隶 (一) 摩诃痤隶 (二) 郁枳 (三) 目枳 (四) 阿隶 (五) 阿罗婆第(六) 涅隶第 (七) 涅隶多婆第(八)&伊致 (九) 韦致 (十) 旨致 (十一) 涅隶墀 (十二) 涅犁墀婆底(十三)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恒河沙等诸佛所说,亦皆随喜。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戊三毗沙门三。初请,二说,三叹。己今初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愍念众生拥护此法师故,说是陀罗尼。
即说咒曰:
阿梨 (一) 那梨(二) 【少/兔】那梨(三) &阿那卢(四) 那履 (五) 拘那履(六)
世尊,以是神咒拥护法师。我亦自当拥护持是经者,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
戊四持国三。初请,二说,三叹。己今初
尔时持国天王在此会中,与千万亿那由他乾闼婆众,恭敬围绕,前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罗尼神咒,拥护持法华经者。
即说咒曰:
阿伽祢 (一) 伽祢(二) &瞿利 (三) 乾陀利 (四) 旃陀利 (五) 摩蹬耆 (六) 常求利 (七) 浮楼莎(八)&O底(九)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四十二亿诸佛所说。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戊五罗刹女五。初列名同请,二说,三叹,四誓,五印。己今初
尔时有罗刹女等,一名蓝婆,二名毗蓝婆,三名曲齿,四名华齿,五名黑齿,六名多,七名无厌足,八名持璎珞,九名w帝,十名夺一切众生精气。是十罗刹女,与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属,俱诣佛所,同声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师短者,令不得便。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伊提履 (一) 伊提泯 (二) 伊提履 (三) 阿提履 (四) 伊提履 (五) 泥履 (六) 泥履(七) &泥履 (八) 泥履 (九) 泥履 (十) 楼醯 (十一)楼醯 (十二) 楼醯 (十三) 楼醯 (十四) 多醯 (十五) 多醯 (十六) 多醯 (十七) 兜醯 (十八)【少/兔】醯(十九)
宁上我头上,莫恼于法师。若夜叉,若罗刹,若饿鬼,若富单那,若吉蔗、若毗陀罗、若犍驮、若乌摩勒伽、若阿跋摩罗,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热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七日,若常热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梦中,亦复莫恼。’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
如杀父母罪,&亦如压油殃。&斗秤欺诳人,&调达破僧罪。
犯此法师者,当获如是殃。
毗陀罗,赤色鬼。犍陀,黄色鬼。乌摩勒伽,乌色鬼。阿跋摩罗,青色鬼。阿梨树枝堕地,法尔破为七片。杀父杀母破僧,是五逆之三。压油殃者,西国压油,捣麻使生虫,然后压之,汁多而肥。此杀业之尤。斗秤欺诳人者,出用轻小,入用重大,此盗业之尤。罪恶亦不轻也。
诸罗刹女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当身自拥护受持读诵修行是经者,令得安隐,离诸衰患,消众毒药。
佛告诸罗刹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拥护受持法华名者,福不可量。何况拥护具足受持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幡盖伎乐,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苏摩那华油灯,UN华油灯,婆师迦华油灯,优钵罗华油灯。如是等百千种供养者。w帝,汝等及眷属,应当拥护如是法师。
三请以咒护竟
丁四闻品得益
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释陀罗尼品竟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因缘出他经。昔佛末法,有四比丘,于法华经极生殷重。始则研求未悟,结契(结为同参)入山。既又助道(资粮)艰难。不能专志(修道),其一人云,吾等四穷(比丘),尚不(能衣食)存身,法将安寄(怎能安心道业)。君三人者,但以命奉道(尽命修道)莫虑朝中(二餐)难以为继,我当舍此身力,誓给所须。于是三人,得展其诚于道业,功超累劫。而此一人,以筹措资财故,数涉人间。道力未固。偶逢王车驾于道。仪从甚伟。(动念)羡彼风光荣华。福力所资,随念受报。从此人中天上,常得为王。享受既久,渐起过患(贪嗔痴等)。三人以道眼见之,议共济度。知其著欲,兼复邪见。若非爱钩,无由可拔。故一为其妇,二为其子,具如今经所明。妇即妙音菩萨,王即华德菩萨,二子即是药王、药上(菩萨)。妙音处处宏经,药王说咒护法,流通妙典。四圣功深,说彼前缘,故名妙庄严王本事品也。(世界)又,妙庄严者,妙法功德庄严六根也。此王往日,与妙法有缘,道熏时熟,诸根应净。生虽未未获,其理必臻。(至也)故灵瑞感通,(指见二子现通,即心净信解)嘉名早立。(名妙庄严王)下文云,八万四千岁精进修行妙法华经,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以是义故,名为妙庄严也。(嘉名早立,是为人。精进修行,是对治。得三昧,是第一义。)
本迹者,迹则当时一凡(妙庄严王)三圣(净德夫人、净藏、净眼)。本则四人皆是大菩萨,为欲引导彼时眷属及诸众生故也。
观心者,于诸见不动而通达正见,统御无外,名为妙庄严王。
丙约化他劝流通中。四明人护六。初明事本,二双标所化能化,三明能化方便,四明所化得益,五结会古今,六闻品悟道。丁今初
尔时佛告诸大众:‘乃往古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o劫。有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
丁二双标所化能化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其王夫人,名曰净德。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达。又得菩萨净三昧,日星宿三昧,净光三昧,净色三昧,净照明三昧,长庄严三昧,大威德藏三昧,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王是所化,夫人二子是能化也。别显二子功德,大神力是如来衣。大福德是如来室。大智慧是如来座。六度加方便为七。或于权慧开出方便、愿、力、智,则为十度。今但云方便,即摄馀三(度)。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三十七品,有经名为正道,以其是慧行故。此中指为助道,以七科竖入故(依次修进入)意指十度以为正道。然圆教十度四等(四无量心)三十七品,并是称性无作妙道。非正非助。一往随义(立)名正助耳。禅中具有三昧,道品中亦节节有三昧。今更标七三昧名,皆是随用立名,其理不异也。圆离三垢,名净三昧。实智如日,权智如星。权实不二,名日星宿三昧。性净发光,名净光三昧。普现色身,名净色三昧。性净光明,照了诸法,名净照明三昧。示现庄严,长时不灭,名长庄严三昧。十力威德,含摄诸法,名大威德藏三昧。
丁三明能化方便三。初时至,二论议,三现化。戊今初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及愍念众生故,说是法华经。
彼佛出世,常宣正法。观于王及众生机熟时至,乃说是法。说是法华,即王得度时至故也。
时净藏净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愿母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我等亦当侍从,亲近供养礼拜。所以者何。此佛于一切天人众中说法华经,宜应听受。”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罗门法。汝等应往白父,与共俱去。”净藏净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见家。”母告子言:“汝等当忧念汝父,为现神变。若得见者,心必清净。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子白母时至,(共往佛所,听受法华)母让令化父。子怨生邪见家。母责令忧念父。此约化仪,机缘既熟,应须发起故也。若据其本,则子母元知(彼此本地)。若附世情,则母慈先白。若约利他,则慈复居先。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虚空,高七多罗树,现种种神变。于虚空中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小复现大。于空中灭,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现如是等种种神变。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三明能化方便竟
丁四明所化得益十。初信子伏师,二白母求出家,三重催见佛,四叙叹功德,五俱诣佛所,六佛授王记,七出家修行,八称叹二子,九佛述行高,十赞佛自誓。戊今初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师为是谁,谁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今在七宝菩提树下法座上坐。于一切世间天人众中广说法华经。是我等师,我是弟子。”父语子言:“我今亦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
王昔信受外道。所睹邪变,不过或一或二,狭而且陋。故今见子所作(神变),信伏其师而求见也。
戊二白母求出家
于是二子从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为父已作佛事,愿母见听,于彼佛所出家修道。”
尔时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愿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门。&诸佛甚难值,&&我等随佛学。
如优昙钵华,值佛复难是。&脱诸难亦难,&&愿听我出家。
母即告言:“听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父王已信,宫中八万四千(之机)又熟。故白母称庆,(父已信解)愿求出家。而母亦听之也。
戊三重催见佛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愿时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亲近供养。所以者何,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当听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一眼黾者,约事只是譬难值耳。若约表法,凡黾鱼之眼,两向看之。既云一眼,则所见非正。在生死海而又邪见,何能值于佛法浮木实谛之孔。
戊四叙叹功德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八万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华经。净眼菩萨于法华三昧久已通达。净藏菩萨已于无量百千万亿劫通达离诸恶趣三昧。欲令一切众生离诸恶趣故。其王夫人,得诸佛集三昧,能知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乐佛法。
法华三昧者,摄一切法,归一实相。离诸恶趣三昧者,九界三惑以为能趣,二种生死以为所趣。圆道正定,乃能离之。即二十五王三昧,圆破二十五有也。佛集三昧者,三德秘密之藏,佛集其中,唯佛行处也。
戊五俱诣佛所。闻法供养见瑞欢喜
于是妙庄严王,与群臣眷属俱。净德夫人,与后宫榕焓艟恪F渫醵樱胨耐蚨司恪R皇惫惨璺鹚5揭眩访胬褡悖品鹑眩醋∫幻妗6北朔穑跛捣ǎ窘汤病M醮蠡对谩6泵钭贤跫捌浞蛉耍饩闭嬷殍螅壑蛋偾б陨⒎鹕稀S谛榭罩谢伤闹μāLㄖ杏写蟊Υ玻蟀偾蛱煲隆F渖嫌蟹鸾狨术米糯蠊饷鳌6泵钭贤踝魇悄睿骸胺鹕硐∮校搜鲜馓兀删偷谝晃⒚钪!
成就第一微妙之色,犹龙女所赞“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也。已悟色之实相,故佛旋与授记。
戊六佛授王记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四众言:“汝等见是妙庄严王,于我前合掌立否?此王于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习助佛道法。当得作佛,号娑罗树王。国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罗树王佛,有无量菩萨众,及无量声闻。其国平正,功德如是。”
戊七出家修行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与夫人二子并诸眷属,于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于八万四千岁,常勤精进,修行妙法华经。过是已后,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
戊八称叹二子
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变化,转我邪心。令得安住于佛法中,得见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戊九佛述高行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妙庄严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王,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见此二子否?此二子已曾供养六十五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诸佛。亲近恭敬,于诸佛所,受持法华经。愍念邪见众生,令住正见。
善知识有三。一外护,二同行,三教授也。又有三。一诸佛菩萨,二道品六度,三实际实相。六种知识,皆能作于佛事。教授及佛菩萨二种,则能示教利喜。教授同行及诸菩萨三种,则能化导令得见佛。实相实际,则能令入菩提。此六(善知识)并有全力,并不可缺。故云是大因缘。
戊十赞佛自誓
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来甚稀有。以功德智慧故,顶上肉髻,光明显照。其眼长广,而绀青色。眉间毫相,白如珂月。齿白齐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频婆果。”尔时妙庄严王,赞叹佛如是等无量百千万亿功德已。于如来前,一心合掌。复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来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教诫所行,安隐快善。我从今日,不复自随心行。不生邪见x慢嗔恚诸恶之心。”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深达实相。故外钦佛德,内革己(邪)心。如悟冰水同一湿性,以汤消冰,永不凝结也。四明所化得益竟
丁五结会古今
佛告大众:‘于意云何?妙庄严王,岂异人乎,今华德菩萨是。其净德夫人,今佛前(时放)光照(于东方所召之)庄严相菩萨是。哀愍妙庄严王及诸眷属故,于彼(光明庄严国土)中生。其二子者,今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是。是药王药上菩萨,成就如此诸大功德,已于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所,植众德本,成就不可思议诸善功德。若有人识是二菩萨名字者,一切世间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丁六闻品悟道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八万四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于诸法中得法眼净,即遍照三千相性假实诸法,通达无滞无染著也。或是分证。或是相似后心。二约化他劝流通竟
乙三约自行劝流通。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梵音输T陀,大论观经皆译遍吉。此经译为普贤。普即遍义。贤即吉义。等觉菩萨居众伏之顶,(伏道者。伏即潜伏之义。谓普贤能伏初起微细无明,居等觉位,在众菩萨之首,故云伏道之顶。)伏道周遍,故名为普。断道将尽,(断道者,谓断初起微细无明)所较(差也)无几,(谓唯生相无明耳)位邻极圣。(邻者,近也,极圣者,佛也。)故名为贤。如十四夜月,邻似十五夜月也。大佛顶经云,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今言劝发者,恋法之辞。遥在彼国,具闻此经,始末既周。欲令自行化他,永永无已。故自东而来,更请正说,劝发自行。更请流通,劝发化他。复以誓愿而总劝发。文具四悉檀意。我为供养法华经故,自现其身。若见我身,甚大欢喜,世界悉也。以见我故,转复精进,即得三昧及陀罗尼。为人悉也。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复不为女人惑乱,对治悉也。刹尘菩萨具普贤道,第一义悉也。以此四悉檀因缘,故来劝发。上来判流通文为三:神力嘱累二品,正明付嘱流通。药王下五品,(药王、妙音、观音、陀罗尼、妙庄严)举菩萨化道力大以劝流通。今此一品,举普贤誓愿力大以劝流通也。文分为四。初发来,二劝发,三述发,四发益。
丙初发来三。初上供,二下化,三修敬。丁今初
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所经诸国,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无量百千万亿种种伎乐。
自在是理一。神通是行一。威德是人一。名闻是教一。又,自在是常。神通是乐。威德是我。名闻是净。(分而)言说如此,即一而四德无不备也。威德故震动。名闻故雨华。神通故作乐。自在故,随(震)动、随雨(华)随作(乐)。譬如大龙飞行,云雨流起。此是心力,法力,众生力,应化力,不思议力所致。以此四德妙力,远来劝发四一。所经历处,(地动雨华作乐)自行上供,其事如此。问,华严明普贤菩萨依真(如法性)而住,非住国土。今何故云,从东方来。答,彼经显示(菩萨)所证自体。此经且据应迹所从(来)。夫真如法性,初住已能分证,何况普贤应迹所从。多宝亦云东方(来),又何况普贤。若知真性之外无国土,则知国土之外,亦非别有国土可住矣。
又与无数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T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各现威德神通之力。
随他所宜,现八部像。主伴并具四德,举二摄二。(举威德摄名闻,举神通摄自在。)故云各现威德神通之力。当知所随(大菩萨及八部)皆法身也。又,与大菩萨,是示现实功德。与诸八部,是示现权功德。权实并具四德,并有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二意。
到娑婆世界耆^崛山中。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
丙二劝发二。初请问劝发,二誓愿劝发。丁初中二。初问,二答。戊今初
白佛言:‘世尊,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诸菩萨众,共来听受。惟愿世尊当为说之。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当为说之,更请正说、流通之要旨也。云何能得是经,谓得正说流通之妙解也。请正说,是劝发自行。请流通,是劝发化他。欲令妙法光流无极(无有穷极),乃恋法(敬法)无已之极思也。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普贤菩萨既双请正说、流通。今佛亦以四法而双答之。先答正说者,开权显实也。佛于众生,虽复大慈平等普度。而诸众生迷背法性。如覆盆之下,自隔日光。若能远恶,(世界)从善(为人)返迷(对治)归悟(第一义)开众生知见,显佛知见者,则称可圣心,是为诸佛护念。(法身)若佛知见开,则般若照明,是为植众德本。亦即不(散)乱不味(著),不取不舍,是为入正定聚。(般若)亦即上合慈力,下同悲仰,是为发救众生之心。(解脱)当知四法,只是开权显实,证圆三德也。又,诸佛护念,是开佛知见。植众德本,是示佛知见。入正定聚,是入佛知见。发救生心,是悟佛知见。迹门之要,此四收矣。又,迹则有本,从本三德,故有迹中三德。从本开示悟入,故有迹中开示悟入。今开迹显本,本迹无二无别。故以四法答其请正说也。次答流通者,流通之要,唯三唯四。(三即室衣座,四即身口意誓愿安乐行。)今诸佛护念入正定聚,即著如来衣。植众德本,即坐如来座。发救生心,即入如来室。又,诸佛护念,即身安乐行。植众德本,即口安乐行。入正定聚,即意安乐行。发救生心,即誓愿安乐行。故以四法答其请流通也。一答酬其两请(正说、流通)举四(即诸佛护念等)冠罩(覆盖)一经。远来劝发,其义如此。能行四法,必解经体。故云必得是经。此结成正说之请也。能运此解,传与他人,他人得此信解,成初依人。若得真解,成第二第三第四依人。此结成流通之请也。初请问劝发竟
丁二誓愿劝发二。初誓愿护人,二誓愿护法。戊初中六。初攘其外难,二教以内法,三覆以神力,四示胜因,五示近果,六总结劝。己今初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荼,若毗舍^,若吉蔗,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韦陀罗,主厌祷鬼也。此番善妙。
己二教以内法又三。初行立读诵,二若坐思惟,三三七精进。庚今初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庚二若坐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
旋者,旋假入空也。百千万亿者,旋空入假也。法音、方便者,二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也。
庚三三七精进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惟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咒。’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阿檀地 (一) 檀陀婆地 (二) 檀陀婆帝 (三) 檀陀鸠舍隶 (四) 檀陀修陀隶 (五) 修陀隶 (六) 修陀罗婆底(七)佛驮波祢 (八) 萨婆陀罗尼阿婆多尼(九) &萨婆婆沙阿婆多尼 (十) 修阿婆多尼 (十一) 僧伽婆履叉尼 (十二) 僧伽涅伽陀尼 (十三) 阿僧o (十四) 僧伽波伽地(十五) &帝隶阿惰僧伽兜略阿罗帝婆罗帝 (十六) 萨婆僧伽地三摩地伽兰地(十七)&萨婆达磨修波利刹帝 (十八) 萨婆萨事ネx舍略阿【少/兔】伽地(十九)&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二教以内法竟
己三覆以神力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己四示胜因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行普贤行,同未来佛得脱也。深种善根,于过去佛(所)得种也。手摩其头,为现在佛所(善根成)熟也。
己五示近果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著七宝冠,于榕杏槔挚炖帧:慰鍪艹侄了校淠睿馄湟迦ぃ缢敌扌小H粲腥耸艹侄了薪馄湟迦ぃ侨嗣眨Х鹗谑帧A畈豢植溃欢槎袢ぁ<赐德侍焐厦掷掌腥C掷掌腥腥啻笃腥冢参啤S邪偾蛞谔炫焓簦谥猩S腥缡堑裙Φ吕妗
但能书写,近生忉利。具五法师,能生兜率。得为补处眷属也。问,何不生安乐土耶!答,若发净愿,则随其观行浅深,生四种安乐土。不发净愿,则随其(圆)五品功成,生兜率也。
己六总结劝
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
初发愿护人竟
戊二誓愿护法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丙三述发二。初先述护法,二述护人。丁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善哉,善哉。普贤,汝能护助是经,令多所众生安乐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久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我当以神通力,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闻法华经,受持法华,皆是普贤神力。闻普贤名,受持普贤名字,皆是如来神力。即兼述护人中第三覆以神力也。
丁二述护人五。初述第二教以内法,二述第四示胜因,三述第五示近果,四述第一攘外难,五述总结劝。戊今初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见释迦佛,不但见六牙白象普贤身也。从佛口闻,不但普贤共读诵也。佛赞善哉,手摩(其头)衣覆(其体),不但普贤咒护也。赞善是(法)空座行成。手摩是慈(悲)室行成。衣覆是忍(辱)衣行成。
戊二述第四示胜因
如是之人,不复贪著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复不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戊三述第五示近果
普贤。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作是念:“此人不久当诣道场,破诸魔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轮,击法鼓,吹法螺,雨法雨。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当诣道场,必成远果,何止忉利兜率之近果耶。虽不贪著四事,亦于现世得其福报,何止命终方生天耶。
戊四述第一攘外难
若有人轻毁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终无所获。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若有供养赞叹之者,当于今世得现果报。若复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若有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疏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眼目角睐,身体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
佛广示毁者之罪,令知过必改,不相恼乱。非但持经者难灭,亦乃欲毁者福生。无毁无难,彼此安乐。旷济无偏,慈之至也。
戊五述总结劝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丙四发益二。初闻品益,二闻经益。丁今初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恒河沙等无量无边菩萨,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
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只是法界差别智耳。具普贤道,是满足十地。(十地后心)邻极至圣也。
丁二闻经益
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舍利弗等诸声闻。及诸天龙人非人等。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三事欢喜,如前说。此中云何犹称声闻,乃经家存其本位耳。又,经家称其为大乘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也。
普贤劝发品竟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第七卷 终
上一篇:下一篇:
&&&&&&&&&&&&&&&&&&&&
-     -
& & & & & & & & & &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系列站点
佛教艺术欣赏
佛教音乐-MP3下载
金刚经专辑
大藏经-在线阅读
佛教日历[佛历]
万世佛香 佛骨舍利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
天眼佛教网址大全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乘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