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团队合作游戏游戏中的合作介入的词义

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时机及策略
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基本形式,因此,作为教师,除了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之外,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皮亚杰常说:“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并不是教师每一次指导和介入都是有效、可行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指导行为与幼儿的游戏发展、与幼儿的游戏体验并不一定成正比,即并不是说,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众所周知,角色游戏作为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幼儿非常乐于参与的一种自主游戏。笔者就角色游戏的特点,谈谈在该游戏中教师指导的介入时机及几点策略。
一、教师在角色游戏中介入的时机
盲目地介入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会影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及伙伴间的相互作用,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甚至于反感。所以,选择介入的时机是相当重要的。
(一) 幼儿难以将游戏顺利延续的时候
幼儿在游戏中难免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即遇到“认知结”。“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小吃店游戏中,雯雯不停地用橡皮泥做着小丸子,“生意”还不错,但是可以看出,这时幼儿只是一种无意机械活动,游戏情节并没有得到发展。教师就以顾客身份介入,问:“咦,这些丸子颜色怎么不一样,口味相同吗?”雯雯想了想说:“不一样的。”老师又问:“你能介绍一下吗?”雯雯指着不同颜色的丸子说:“这是草莓味的,这是香蕉味的……”老师听了很高兴得说:“哇,有这么多口味啊,真不错!”老师与雯雯的对话引来了很多“顾客”,他们都感到很新奇,争着来买不同口味的丸子,新的游戏主题“多味丸子”便产生了。
幼儿游戏停滞不前的另一个原因是游戏兴趣趋于低潮,游戏与幼儿兴趣密切相关。兴趣受经验和好奇心的制约,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的保持是短暂的,容易转移。所以幼儿对某一游戏从“热”到“冷”是正常的。如果通过调整游戏的材料重新唤起幼儿原来的游戏兴趣,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有意义的。照相馆是开设了很久的一个游戏了,幼儿对此的兴趣慢慢趋于低落。教师在游戏前向幼儿介绍了有关照片的内容,着重介绍照片的大小及画面的丰富感。在进行游戏的时候,特意为幼儿准备了较大的纸张让幼儿随意分割,可以制成大小不同的“照片”。没想到照相馆的工作人员还能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出拍两张大的送一张小的的优惠促销活动,创造性地丰富了游戏,顾客络绎不绝,对该游戏的兴趣一下子又提高了。
(二)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良因素的时候
幼儿游戏中的不良因素包括:出现危险、不安全因素;攻击性行为;游戏主题不够积极健康等。当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的介入。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还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争吵、打架等行为,需要老师的介入调节,使游戏顺利进行。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中有积极的现象,必然也有消极的。幼儿如果在游戏中玩消极内容,会强化其负面效应,教师必须介入予以指导。如在游戏中幼儿出现“祭奠死人,为死人烧纸钱”行为时,教师就必须介入了,因为这是一种迷信的消极行为,是不被社会舆论正面提倡的。
(三) 幼儿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时候
对于幼儿来说,老师是他们最信任、最信赖的人,所以在当其遇到困难、困惑时,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向老师进行求助。这时,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推进游戏的进程,教师就要介入游戏。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幼儿,在抛接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显然这种介入是支持性的,而不是干预性的,千万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
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介入的策略
现实中教师介入指导往往会产生两种矛盾,即情感与认知的矛盾。追求情感的满足必须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可能会产生放任不管的情况;追求认知的发展,必须提出一定的要求,则严加控制,不利于幼儿的自主发展,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细致观察,判断介入需求
实施教育,观察在先。细致的观察是教师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游戏的基础和依据。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掌握各年龄阶段幼儿在该年龄阶段所能表现出的游戏特征。例如,在小班阶段重点在认知方面,要求产生对游戏的兴趣;在中班阶段,幼儿要学会理解角色,表现角色;而大班阶段的幼儿重点是在能否创设游戏的情境,创造性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节。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总是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教师要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幼儿是否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准确判断幼儿的游戏需求,不要过早地介入游戏。
(二)根据游戏内容,选择介入方式
1、语言提示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或是遇到问题无法顺利进行的时候,教师的一两句简单的建设性语言就能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从而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爸爸”小豪、“妈妈”芸芸对塑料地毯显得比较新奇兴奋,只顾自己在地毯上打闹。这时教师就以客人的身份介入,理由为探望“宝宝”,目的是把“爸爸”“妈妈”的注意力吸引到“宝宝”上面,进行语言提示,问:“宝宝肚子饿了,爸爸妈妈有没有准备什么好吃的给宝宝呀?”小豪当即就表示马上去买菜,芸芸开始哄“宝宝”。这时幼儿就进入了自己的角色,保证了游戏的正常进行。
2、行为暗示
行为暗示即利用教师的动作、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及提供材料、布置场地、动作示范等方式来对幼儿游戏行为做出反馈,从而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良好塑造。这种方式比较直接有效,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在理发店游戏中,负责人小迪、小林没有认真工作,把理发工具胡乱往桌上一摊。老师就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作为他们的合作伙伴,一进“店”中,老师就开始“忙”了起来,整理起桌上的瓶瓶罐罐,并说了句:“干干净净的客人才感到舒服啊!”这时小迪和小林也跟着整理起来。可见,在上述的游戏中,教师只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行为示范就起到了一个暗示作用,使原本单调无序的主题进入了情节,使游戏得以深化和发展。
前不久新开设了“回收站”这一角色,角色任务是对破损的游戏材料进行修补。因为是新游戏的缘故,所以幼儿在游戏时显得没有方向,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教师就以回收站人员介入游戏,进行修补材料的示范,并加以简单的语言讲解,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强化游戏主题。
3、 环境的隐性介入
环境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的。对幼儿来说,环境就是一种隐性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幼儿看得懂,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然后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反之,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解释“指示牌”的意思,往往这种解释是一种曲解。在角色游戏中,教师通过观察创设游戏环境,并不断改进游戏环境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发展。还可以创设一些环境“警示牌”。例如在“医院”设置一个“保持安静”标示;在银行中设置“请您排队”的标示等。这样教师不用过多的言语与行动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规范自己的游戏行为。
4、直接干预
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或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因素时,教师就必须以教师的身份直接介入到游戏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否则会影响游戏的正常进行。如在警察的游戏中,小宇小朋友没有真正理解警察的含义,认为警察就是管别人的,在管理动作上也出现了一些攻击性行为,幅度较大。有多个小朋友来告状说“警察”打人。这时就需要老师的直接干预了,跟小宇沟通应当如何当好一个警察,是为人服务而不是去管理别人的。但是这种方式容易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所以对于这一类的介入要认真判断,不宜多用。
(三)观察幼儿反馈,及时退出游戏
当幼儿通过教师对游戏的介入使游戏主题得以深化,能够顺利进行的时候,教师就应当立即退出游戏了。过多的介入便会适得其反,可能会阻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点拨的作用,而不是帮助幼儿完成游戏。幼儿的主体还是幼儿,教师的介入只是让幼儿可以更好更自主地延续活动。
幼儿游戏是幼儿自愿性的活动。游戏的开展也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活动的机会,所以在幼儿自主的游戏世界里,教师应本着尊重幼儿意愿,支持幼儿游戏行为的意念,避免不必要的无效干预,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不速之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摘要:本文针对佛山传统童谣中有代表性的,但在收录时缺乏解释说明的传统儿童游戏词语如:“凼凼转”(“团团转”或“菊花园”"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广府童谣传统儿童游戏词语探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本文针对佛山传统童谣中有代表性的,但在收录时缺乏解释说明的传统儿童游戏词语如:“凼凼转”(“团团转”或“菊花园”)与“点兵丁”、“玩石子”(“拾子”或“拾沙包”)、“界莲子”与“打生打死唔畀你”(或“抢龙”)、“点脚斑斑”(“点脚乒乓”、“点脚趾公”、“点脚彭彭”或“点脚兰板”)等,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并且就每种游戏的来源、不同玩法、游戏的价值意义等方面作详细解读,重现昔日广府孩童的欢乐生活并激发人们对地方传统儿童游戏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中国论文网 /1/view-5190044.htm  关键词:广府童谣 传统儿童游戏 词语探析   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它的叫法很多,如清人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中,把“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等都归入“童谣”一类。此外,其他古籍中还有称“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名称不同,但内容基本一样。广府童谣是指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童谣,佛山童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的佛山童谣素材源于佛山市现辖五区,在年期间,由原佛山市、南海县、顺德县、三水县和高明县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领导小组收集整理而成的儿歌,其中包括《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佛山市区资料本》所收58首儿歌、《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南海县资料本》所收51首儿歌、《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三水县资料本》所收36首儿歌、《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高明县资料本》所收24首儿歌以及《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顺德县资料本》所收15首儿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佛山童谣是用佛山方言创作的,它保留了佛山五区丰富的方言语汇,忠实反映了佛山历史和文化、各种信仰和偏见、各种游戏和娱乐,是研究佛山方言口语和方言文化的重要语料,是佛山文化的“口述档案”。   游戏(古时一般称“戏”、“游嬉”),《现代汉语词典》“游戏”条解释:“①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等。某些非正式比赛项目的体育活动如康乐球等也叫游戏。②玩耍。传统儿童游戏是指世代相传、在儿童中广泛流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游戏。由于时代的变迁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儿童游戏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一些反映早期儿童游戏生活的词语也渐渐被淡忘。但中国传统儿童游戏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它作为儿童游戏的重要分支也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与学习并重的两种儿童基本活动之一,儿童游戏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很早就被古代教育家们注意到了。清人崔学古在《幼训》中明确指出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优而游之,使自得之,自然慧性日开,生机日活。”他认为让儿童自主地活动,自得地娱乐,自然会生机勃发,智力悟性也会得到发展。在佛山五区的传统童谣当中,我们依然可以惊喜地找到反映早期广府儿童游戏生活的词语。针对五区童谣中有代表性的,但在收录时缺乏解释说明的传统儿童游戏词语,我们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并且就每种游戏的来源、不同玩法、游戏的价值意义等方面作出详细解读,希望以此重现昔日广府儿童的欢乐生活并激发人们对地方传统儿童游戏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一、藏猜游戏词语――“凼凼转”(又称“团团转”或“菊花园”)与“点兵丁”   五区童谣里具有代表性的、五区均有记载的传统儿童游戏叫“凼凼转”(又称“团团转”或“菊花园”)如:   凼凼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亚妈叫我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捉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钱。   凼凼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亚妈叫我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捉去卖。卖得多钱籴斗米,卖得少钱买包烟。   团团转,菊花园。炒米饼,做米糍。亚妈叫我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捉去卖。卖得几多银?卖得三百六银,一百打金钗,二百打银牌。剩番六十,买只金镯畀亚妈戴。   团团转,菊花园。亚妈叫 睇龙船,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捉去卖。卖得快,好世界。谷米又平,子女又快大。穿新衣,着花鞋,亚爹同行大花街。   凼凼转,菊花园,阿妈叫我去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捉去卖,卖得几多文,卖得二百文。   团团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去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捉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二分钱,买个大木盆。   团团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去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捉去卖,籴斗米,卖得多,卖得少,买包烟,新抱装烟仔拨扇,家婆快活过神仙。   《凼凼转(团团转)》或《菊花园》在佛山五区既是经典童谣,也是一个经典游戏。游戏基本玩法:人数不限,男女不拘。孩子们手挽手围成一个圆圈,圈的大小由人数决定。参与者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地上所划圆圈内。圈子中间站着个被蒙眼的孩子,当然没有人愿意做这样的“倒霉蛋”,那么就通过猜拳(口诀:“呈沉萝卜叉烧包”),或抽签之类的办法产生。被蒙眼者必须抓到一个人并确认,才能重获光明和自由。游戏开始,孩子们手拉手,一面团团转动,一面高唱歌谣。虽然是捉迷藏,但被捉的对象,没有一个躲起来,反而在欢快地唱歌和逗引蒙目者。蒙目者必须在歌声停止前,捉住一个人。捉人并不难,只要伸出手去就有收获,难的是辨认他是谁。捉人者要使自己镇定下来,先摸摸对方的头来确定性别,然后仔细抚摸对方的脸,试图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特征并说出对方的名字。如果他猜中了就要进行角色互换,由被猜中者站在圈中充当蒙目者,游戏又重新开始。这个游戏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过程,尤其是歌谣给孩子们带来的欢快而温馨的氛围,大家反复咏唱,欲罢不能。   其实,为广府孩童所热爱的“凼凼转(团团转)”或“菊花园”游戏源于藏猜游戏――“捉迷藏”,这种活动进行的顺序是“迷”――“藏”――“捉”。“捉迷藏”在我国历史悠久,唐代诗人元稹在《杂事》诗里如此描述“寒轻夜浅绕回廊,不辨花丛暗辨香,忆得双文笼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五代时花蕊夫人在《宫词》中也记载了“内人深夜学迷藏,绕遍花丛水岸旁,乘兴或来仙洞里,大家寻觅一时忙。”明代刘侗在崇祯乙亥年(1635年)为《帝京景物略》所写的《序》中记载了“摸虾儿”:“绳以为城,二儿帕蒙以摸,一儿执敲城中,辄敲一声,而易其地以误之,为摸者得,则蒙执敲儿,曰摸虾儿。”清人褚人获《坚瓠集》中记载:“儿童以?扎眼相扑捉,谓之‘扎盲盲’。”清代以后,这种民间游戏便在全国大江南北广为流传并各具地方特色。广府孩子喜欢玩的“摸盲盲”和上文提到的“凼凼转(团团转)”或“菊花园”便直接源于此,区别只在于“摸盲盲”不伴随童谣展开活动。
  此外,佛山童谣中提及的另一游戏词语“点兵丁”则是这类“捉迷藏”游戏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个变种,区别在于“点兵丁”是由“凼凼转(团团转)”的蒙目觅捉向“蒙目――躲藏――找捉”的衍变。   点兵丁,点贼贼,点倒边个大佬肥工贼,就好话出?啦!   如今还清楚记得儿时为佛山孩童所喜爱的,与“点兵丁”类似却未被收录记载的另一版本游戏童谣――“点指兵兵”:“点指兵兵,点着边个做大兵;点指贼贼,点着边个做大贼。”游戏玩法:首先,孩子们每人握住一个拳头,竖起大拇指,握拳的手指同时握住他人的大拇指,由下而上排成一座“拳头塔”。其中一个孩子从上面第一个拳头开始往下数,边点数边唱“点指兵兵,点着边个做大兵”,当数到最下面一个拳头就接着向上数,被点中的小孩就做“兵”,并马上把小手抽离;接着再边唱边点“点指贼贼,点着边个做大贼”,被点中的小孩就做“贼”,也马上把小手抽离。如此循环,最终把所有小孩分成“兵”、“贼”两组。之后哨声一响,“兵”先闭上眼睛,让“贼”分头找合适的地方藏好,然后“兵”再分头捉“贼”,最终要把所有的“贼”从藏身处找出来。被捉住的“贼”要求作举手投降状并耷拉着脑袋,集中在一起被“重打二十大板”。“兵”与“贼”一起嘻哈“行刑”,感觉非常开心。值得一提的是童谣“点兵丁”中使用到“工贼”一词,明显带有“文革”烙印,应为“点指兵兵”的衍生童谣。与“点兵丁”(或“点指兵兵”)游戏相似的还有“伏匿匿(又称“捉伊人”或“匿鸡知舟)”,其玩法大同小异,最大区别在于“伏匿匿”游戏(又称“捉伊人”或“匿鸡知舟”)不伴随童谣展开活动。   无论是“凼凼转”(又称“团团转”或“菊花园”)或“摸盲盲”,还是“点兵丁”(或“点指兵兵”)抑或“伏匿匿”(“捉伊人”或“匿鸡知舟”)都是有益的锻炼性的民间游戏,可以促进孩子们的智能发展并活跃其身心。   二、手部游戏词语――“玩石子”(“拾子”或“拾沙包”)   “玩石子”这个游戏在我国许多地方流行,叫法不一:有的地方把它叫做“抓子儿”、“拾石子”,有的叫做“掼沙袋”如此等等。“玩石子”(“拾子”或“拾沙包”)不过是佛山人的说法。南海童谣中记录如下:   桥拱桥,手拈只,何是只?取三双。三双子,两双捉,捉石子一盘埋。   游戏的基本玩法:用七八个或者更多数量的圆形小石子(也可以用别的适合玩具)为道具,随意撒在地上,其中以一颗作为主石子。游戏者先抛起主石子,在主石子落下之前,抓起地上的一把小石子,但同时不能碰到旁边的其他石子,然后接住落下的主石子。如果不能完成,则改为另一个人玩,谁抓起的石子多,谁为赢者。玩游戏时还可以设置多种规则,如第一轮可以是抓起一个,第二轮是抓起两个,以此类推。如果孩童年纪小,为了降低游戏难度,也可设定允许碰到地上其他石子的规则。玩这种游戏的窍门是撒石子时就要讲究布局,石子不能撒得太散也不能太密,抛主石子时要高一些。这种游戏培养孩子眼疾手快、动手动脑的能力。   “玩石子”游戏在我国由来已久,据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记载:“正月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丸用象木银砾为之,竞以轻捷。”《红楼梦》中也有丫鬟玩“抓子儿”赢瓜子的描写。民国二十三年(1933)铅印本河北《沧县志》说,当地叫“拾子”。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天津《静海县志》说,当地这种游戏叫“拾石子”:五块小石子“以手拾之,或掷空中或以手掌承之,变化多端。石子有在手者,有在下者,有在上者,口中作歌,随手势之缓急。偶有错落,则让他人为之”。除了“玩石子”外,佛山人至今还一直沿用着民国时期“拾子”、“拾石子”的叫法。这种传统民间游戏玩法多种多样,其目的是培养孩子手眼协调、手部动作灵活敏捷,活跃孩童身心,为广大少年儿童所喜爱。   三、综合游戏词语――“点脚斑斑”(“点脚乒乓”、“点脚趾公”、“点脚彭彭”或“点脚兰板”);“界莲子”与“打生打死唔畀你”(或“抢龙”)   “点脚斑斑”(又称“点脚乒乓”、“点脚趾公”、“点脚趾斑”、“点脚彭彭”或“点脚兰板”)是旧佛山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游戏,五区童谣都有相关内容的记载:   点脚趾公摩罗斗,问你捉猪定捉牛?捉到黄牛三百两,马尾刁开龙船头。龙船头,龙船尾,猫公偷食赖晒你,唔系你,都系你。   点脚痞痞痞螺窦,问你捉猪定捉牛。捉到黄牛三百两,马尾打归榕树头。榕树车工饮醉酒,梅花跌落井中浮。头对头,鸡公对石榴。麻油捞韭菜,一人夹箸好行开。   点脚斑斑,牛仔过牛栏。牛仔会打鼓,白马会行桥。车公车‘定订',车埋螺壳第一精。咸鱼头,咸鱼尾,猫公偷食赖晒你。唔系你,都系你,闩埋大门打死你。   点脚乒乓,牛仔过牛栏。牛栏会打鼓,白马会行桥。车公车定订,车旗车马第一名。麻油捞韭菜,一人夹箸好行开。   点脚趾斑,射脚南山,南山好地伏,北山好牛蹄,牛蹄牛只脚,除开中间。第一只。   点脚彭彭,彭上南山,南山在中,鲤鱼塞窿。鳍鳍脊脊,缩埋龟仔大半只。   点脚兰板,二妹嫁高山。高山高窿咚,矮山矮过垌。望见观音撑着排,缩手缩脚又一只。点脚柴柴,卖香过籁。香香喷喷。喷到荔香训。先表姐,后表姐,缩手缩脚又一只。   游戏词“点脚斑斑”的历史久远,明代杨慎《古今风谣》中《元至正中燕京童谣》第三首记载:“脚驴斑斑,脚踏南山;南山北斗,养活家狗;家狗磨面,三十弓箭;上马琵琶,下马琵琶,驴蹄马蹄,缩了一只。”由此说明这种游戏早在元代已经在北京流行。周作人先生《读〈童谣大观〉》文章中提到一首儿歌“狸狸斑斑”,并引录了几种变体。针对“变体”问题,周先生在他早年所写的《儿歌之研究》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越中小儿列坐,一人独立作歌,轮数至末字,其人即起立代之,歌曰:‘铁脚斑斑,斑过南山。南山里曲,里曲弯弯。新官上任,旧官请出。’此本决择歌,但已失其意而为寻常游戏者。”对于歌词的不同,周先生解释为:“实即同一歌词而转讹者。盖儿歌重在音节,多随韵接合,义不相贯……儿童闻之,但就一二名物,涉想成趣,自感愉悦,不求会通。童谣难解,多因此故。”所以,对于儿歌不必强作解人。旧时佛山关于该游戏的歌唱内容虽有不同但玩法大同小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玩法有二:
  玩法一:数孩童并坐着伸出自己的双脚,由一人边点边唱,数唱到最后一字时点到谁的脚,谁就缩回一只脚,谁先缩完脚谁就当“大老爷”,如此类推产生“二老爷”、“三老爷”等等,剩最后一人为输。输者要受罚,点唱者此时一边轻轻打着输者手心一边问“大老爷”:“打金狗,过金桥,问你大老爷饶唔饶?”大老爷可以回答“饶”或“唔饶(不饶)”,若“老爷”说“唔饶(不饶)”,则继续一边打一边重复刚才的问题,直到“大老爷”说“饶”为止。按顺序如此类推问遍所有“老爷”。接着再开始第二轮游戏。   玩法二:顺德童谣在《点脚彭彭》后附“简释”:“这是一首游戏歌曲,玩时边点着每个人的脚掌边唱,唱到‘只’字落到那个孩子的脚上,这只脚得往内一缩,它就是龟仔。就这样连续玩下去。”剩下最后一伸腿者即为胜者。   由此我们看到:旧时顺德流行的“玩法二”其实跟老北京孩童们围坐炕上玩的 “点牛眼”游戏玩法相同,只不过歌谣内容不同而已。北京的“点牛眼”游戏唱道:“点―点,点牛眼,牛眼花,一根枇杷两根瓜,有钱儿的买着吃,没钱的,去了它!”   除此之外,“界莲子”游戏与“打生打死唔畀你”(或称“抢龙”)游戏也倍受孩子们青睐。佛山童谣及南海童谣中均有相关记载:   钅界莲子,钅界莲房,钅界开莲子落何方?何方何别子,东西东别藏。今年六月六,上下钅界支木。今年七月七,上下钅界支笔。今年八月八,上下钅界支篾。今年九月九,齐齐?起菊花手。   介莲子,介莲房,介来莲子到何方。何方荷结子,西方西结完。大海摇船过细海,细海摇船过木环。木还木,金还金。打发小姐嫁观音,观音饮醉蟠桃酒。九月九,雷手打亲你只手指头。   介莲子,介莲房,介来莲子到何方。何方何别子,东西东别囊。今年九月九,齐齐洞(?)起菊花手。   “界莲子”游戏玩法有三:   玩法一:儿童们排成一横队,每人双手向后朝上互扣,一人站队前准备猜,一人在队后准备将石子放入横队成员之一的手里。大家共唱歌谣,唱毕,石子早已落入某人手中。此时,大家齐齐高举双手,让站队前的人来猜,猜中则把人抽出行列,然后重来。如此反复,直至猜完。最后所有人按被猜中的次序排列成一条“龙”,最迟被猜中的人站龙头位置,其他人则双手搭在前人肩上,由猜者来抢“龙”。   然后进入“打生打死唔畀你”(又称“抢龙”或“摆龙头摆龙尾”)游戏环节。首先,“龙头”问:“买乜??”抢龙者:“买龙头。”“龙头”说:“十埕油。”抢龙者:“买龙颈。”“龙头”说:“十包饼。”抢龙者:“买龙心。”“龙头”说:“十金。”抢龙者:“买龙尾。”“龙头”说:“打生打死唔畀你。”(《佛山市区资料本》77页《打生打死唔畀你》)当交易失败后,抢龙者就拼命捕捉“龙尾”最后一人,“龙头”则张开双臂奋力保护,“龙头”带着“龙身”和“龙尾”左右摆动、盘旋。在此过程中“龙身”不能脱节。最后被逮者要受罚,抢龙失败者也要受罚。   玩法二:儿童们排成一横队,双手向后朝上互扣,一人在队前准备猜,一人在队后准备将石子放入其中一人手里。大家共唱《界莲子》,唱毕,石子已落入某人手中。此时,大家齐齐高举双手,让前面的人来猜,猜中则把人抽出行列,如此反复直至最后分为人数均等的两队,再进行“扯手仔”一决胜负――把对方队伍扯过来或把对方队伍扯跌倒者为胜,被扯过去或跌下的一方为负。负者受罚。   玩法三:如佛山童谣《莲子》后注:“游戏者横排直立,一人绕着他(们)边转边唱。唱至‘齐齐?起菊花手'时,大家一起举起手。歌声刚落,转至谁手旁,被捉住手者,下次便轮到他出来唱歌做游戏。”   不难看出,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孩子机敏、灵活,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判断能力和动作的灵活性。   我们针对传统童谣中有代表性的,但缺乏必要解释的传统儿童游戏词语作详细的解读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不少孩子终日与电子玩具为伴甚至沉迷网络,性格变得孤僻、缺少合作精神。传统儿童游戏的优点是讲究群体合作性,许多游戏需要大家合力完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学到“有输有赢”的道理,有助于养成谦虚、不霸道的品格;不少的游戏还可以锻炼孩子大脑、手脚肌肉的灵活性与协调性。我们为处于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孩子们提供有益身心的传统儿童游戏文化,在进行民族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同时,给孩子们构筑了一个健康有活力的、丰富多彩的儿童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需要我们用理性的思考与积极的行动去对待。   参考文献   [1]佛山市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佛山市区资料本[Z]. 1987   [2]南海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南海县资料本[Z]. 1988   [3]三水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三水县资料本[Z]. 1987   [4]顺德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顺德县资料本[Z]. 1988   [5]高明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高明县资料本[Z].1988   [6]赵士桢 清刻本艺海珠尘[M]   [7]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8]褚人获 坚瓠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9]周作人 读〈童谣大观〉[A],《歌谣》周刊第10号第1版,1923   [10]甘于恩 邵慧君 论粤语童谣的收集、整理与研究[A].岭南学(第三辑)[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咨询个案介入目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