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wow血精灵法师幻化可以开门自己传送走,别的职业要跨地区怎么办?表示玩了一个星期连好多路都不认识。

南怀瑾讲金刚经&-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金刚经说什么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讲的金刚经,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
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
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
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
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
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
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一部大经──
华严经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
劝人为善而已。在座的诸位先生女士们,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们今日
研究金刚经,先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
刚经的要点与精神,这样才会得益。
在所有的佛经,以及后世菩萨高僧大德们的著作中,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
归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
叫做般若。因为过去翻译佛经的原则是观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宁可译音再加
以注解。就像现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译气字(气功的气,修道的气)就不能
翻,因为不能译成瓦斯,也不能译成空气,或其他的气。由于外文每一个气都有
一个专有的字,而中国字欲不同,气字上面多加一个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气、煤
气、电气,就是人发脾气,都是气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异,所以单独一个气字只
好翻音,然后再加注解。当时般若不译成大智慧,也是这个原因。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
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
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
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
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
整个含义。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
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
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
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
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
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
金刚经说什么
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并没有说不能思议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挡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推测、
去思想道是什么。假如实相道体能够用思想得到的话,那还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
围。所以说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因为这是修持求证的境界,不是思议
到了后世禅宗,讲一个道字,无所在,无所不在,很难表达。如果讲一个佛字,
又带了一个佛的观念。虽然有时侯佛法里头,佛字就代表了这个道体,但是一般
人一听到佛,脑子里马上想到大殿上那个塑得发亮发光的佛像,不免又着相了。
所以,唐宋以后,禅宗干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
就是这个,反正都是代名辞而已。华严经上说: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
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说了一
大堆,一百多个名辞,反正这些都是代号,代表实相般若道体。世界上很多人都
追求这个东西,找到了这个东西才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实相般若是属
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 这些年来,有许多外国同学研究如何翻译境界两个字,我说
假使翻成外文的话,勉勉强强可翻译成现象,但是那仍属于自然界的观念。境界
就是境界,只能加注解,很难翻译。譬如修道见道的境界,药山禅师就讲:‘云
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在飘,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
那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个境界。又譬如唐人诗说:‘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我们常在讲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时,就会引用到这两句话。天上的月亮只
有一个,照到地上的千万条江河,每条河里都有一个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
千江月。万里的晴空,如果没有一点云的话,整个的天空,处处都是无际的晴天,
所以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禅师们因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个和尚住茅蓬的时侯,就写了一副很好的对子:‘万里青天开笑口,三
间白屋竖拳头’。
像弥勒菩萨一样,哈哈大笑,就是我们喜欢塑的一个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
悟了道,什么都空掉,什么都喜欢。三间白屋就是三间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
那里海阔天空。像这一类的文字,就描写一种境界,但也并不足以代表悟道那个
境界。我们的人生随时有境界,痛苦的时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还没有来的时侯,
脑海中又随时出现痛苦的威胁,这是苦恼的境界。高兴的时侯,又越想越得意。
尤其年纪大的人,不大喜欢想未来,因为前面的路程太远了,没有力气走了,专
门回头想少年时代的事。有时侯自己坐在那里想起来,还摇个头笑一下,回味那
个境界。这些都属于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
此外,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
金刚经说什么
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
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
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
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
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至于我们没有修道的人,有什么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众生所有的苦
恼境界。如古人诗中所讲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烦恼,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头发白了,
这就是人生苦恼境界。所以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
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
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
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
文字般若 我们晓得,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语;因为把
我们言语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文字。中国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叫做中文,英语系
统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是英文,其他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们的思想、
言语的记号。文字有它的境界,我们大家都读过书,都认得字,可是很少有人变
成真正的文学家;因为优美的句子出不来,没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语成章,
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
金刚经在中国,为什么那么吃得开呢?是鸠摩罗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
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调,
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此外还有维摩经的文字,
也都很特别,是另创一格的文字意境。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
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罗什,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所以同样的读书学文字,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同样的修道,有些
只能够成为修行人,而不能够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相关的。清朝有位历史
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侯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
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过这是
指普通人而言,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
学,一个字也不认识,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金刚经说什么
八十年前我的老师见过一个和尚,本来是一个剃头师傅,挑个担子在乡下到
处走,在满清的时侯,剃头的孩子不准参加考试,限制极严。可是这位剃头的大
禅师悟了道,什么都懂,无所不知。他也有一个庙子,是方丈圆寂时侯,护法给
他的。有人叫他杨和尚,有人叫他杨剃头。一般读书人去考他:杨和尚我有句话
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书里?他说:这在第几页那一本书嘛!我老师年轻的时
侯很调皮,故意去问他红楼梦上一句话,他都能回答得不错,那怪极了。有一个
很有钱的人抽鸦片,想戒也戒不掉,后来只有去求这个杨和尚,杨师父啊,你来
帮我剃个头。剃头的时侯鸦片烟瘾发了,鼻涕、眼泪直流,很痛苦,这位杨剃头
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说:‘脱了!’就是解脱,头也帮他剃好了。从此以后,这个
人也再不抽鸦片了。
这些是讲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后自然发生,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聪明是想出
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
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这个话,你们诸位听了,大概觉得很稀奇,的
确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要读书要早读,
这一辈子的书是为来生读的。悟道的时侯,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
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
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
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
就是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佛经上经常讲方便,假使我手里没有纸,请你给我一张方便方
便,这可不是佛学的方便。东汉的霍光大将军,是大元帅,也是大宰相,东汉一
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是历史批评他四个字:‘不学无术’,说他读书太少,
处理国家大事,在知识见解上,没有恰当的方法,所以是‘不学无术’。
术,不是手段,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
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
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
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我们都看到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千只手,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睛,头上有
三只眼睛。这位菩萨代表什么呢?一个人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你说这个人
办法多不多?当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
方便方法才行。像一个会魔术的人,随手抓一个东西,都可以变一个魔术,这就
是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 眷属般若是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我
们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也就是说,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
金刚经说什么
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所谓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
般若的眷属又是什么呢?我们都晓得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
禅定的修证功夫,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这五个相
关的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关于这方面,我暂时不作详细的报
告,因为金刚经的本身内容,就提到了这五样事。
现在我们已经晓得般若所包涵的内容这样多,没有适当的字可以翻译,所以只能
译音了。般若的内容,包含了悟道之愿,换句话说,这个修道的道愿,本身就具
备了这么多的内容。
无坚不摧 现在我们手里的这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什么在般若上面
加了金刚两个字呢?金刚,在金属之中最坚固,就像金刚钻一样,能破一切法。
也可以说,能建一切法,而且无坚不摧,所以叫金刚般若波罗密。金刚经有五六
种不同的翻译,我们惯用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种。有的翻译,上面加‘能断’
两个字,意思是能断世间一切苦痛、一切烦恼,而成圣成佛。所以称为‘能断金
刚般若波罗密’。可能鸠摩罗什认为,这种能断的精神,已经包含在经文里了,
所以经名不需要特别再加上去。
所谓‘波罗密’,一般的翻译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后加一个多字,成为般若
波罗密‘多’。这个‘多’字是尾音,现在的音来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
拿古代的梵音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达’。‘多’就是‘达’的音。我们大
家惯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常常有人把它称为‘多心
经’,因为西游记上,把这两个字与上面切断了,变成多心经。
现在我们讲的这一本经,如果照含意来说明经名,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
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如果我们
照旧式庙子里的讲经方法,这个经的题目,一天讲两个钟头,连续讲一个月也讲
不完。事实上,那一种讲经的方法非常好,解释得非常详尽,由文字教育开始,
什么叫经?这个经字就可以讲一个礼拜。什么叫金刚?又可以讲上一个礼拜,因
此一个题目讲完了,个把月过了,金刚经的边在那里啊?那叫做无量无边。现在
我们不采用那个办法,我个人的个性,也是不大适合那种讲法,所以我们采取简
单明了的解释。
金刚经说什么
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现在说到翻译的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他的父亲是印度一位宰相,出
家当和尚了,他的妈妈是一位公主,逼着这位宰相还俗,跟她结婚,后来生了这
个儿子。以后这位公主自己却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应,我好好的出家当和尚,
你逼着我还俗结婚,现在你却要出家。所以这个故事真可以编写成一部小说。
鸠摩罗什十一、二岁的时侯,已经可以说悟道了,三十多岁就到了中国大
陆。当时是南北朝时代,为了请这位学者来,消灭了三个国家,这在古今中外历
史上,都是桩震撼的事件。研究当时的历史很有意思,鸠摩罗什这样一位大法师,
这么有学问的一个人,各国都在争取他,什么经济、政治,一概都摆在后头不管,
因为争请鸠摩罗什,一国消灭了另一国,第三个国家又消灭了第二个国家,这个
故事讲起来话长,可以讲上一两个礼拜,现在简单说明,向诸位报告到这里为止。
金刚经前面的发愿文等,我们都不加介绍了,由于在坐的女性道友很多,
特别要向女性道友介绍一下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武则天这位女皇帝所作。武则天自己也是研究金刚经的,有人说,云
何梵偈子也是她作的: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以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关于这个偈子,在佛教文学方面,称得上是一个大手笔。写这种大文章不
能够写得轻佻,也不能够写得幽默,要很严谨才行。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如何可以得到清净、长寿,永生不死呢?
大家都希望活得长,究竟怎么样才能真正活得长?长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是提问
题,换句话说,这个经典本身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得到生命永恒不灭的那个本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大坚固力也是我们人类所希望得到的;但
是我们要用什么办法,那一种因缘,才可以得到坚固的力量?人世间的一切都不
牢靠、不坚固。寿命也是不坚固的,顶多活到一百年两百年就要走了。家庭、父
母、子女、夫妇相聚都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经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
金刚经说什么
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发了财,钞票来了,终归有不发财的一天,
钱也有消散的一天。权利拿到手,总会有失掉的一天。房子建筑起来也总会有毁
坏的一天。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东西是坚固不破的?这个大坚固力,倒底有没有?
你们要去找。
‘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我们研究金刚经以后,如何了解其中的方
法,如何能够脱离三界苦海,而到达常乐我净的极乐世界;这些等等的问题,
希望佛能打开最微妙秘密的法门,统统告诉我们。
现在我们看的金刚经,只分为三十二章,金刚经原始翻译的时侯,根本没
有分章分品。原始的佛经是一篇连下来的文章,没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后世所
作。金刚经分成三十二章,是梁武帝时代编辑而成的。这个编辑人是谁呢?就
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有一部非读不可的书,就是‘昭明
文选’,这也是国文系必读之书,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编辑的各种名文。
金刚经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类,以及标题,都是昭明太子的杰作。
标得的确很好,每一节里的重点,都用标题说明。譬如第一章法会因由,就是
说为什么有佛讲金刚经这件事。譬如今天我们讲这本经,也有一个因由,因为
萧先生、崔先生他们这五、六位发起的,我是受别不能不来讲了,这也就是我
们这一次的法会因由。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的秘密,我在读中学阶段,
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练拳运动以后,首先念金刚经。为什么念呢?我一点都
不懂;反正人家告诉我念金刚经很好,我就念金刚经。因为在学校里,也不敢
敲木鱼,怕被人家说神经病,偷偷的弄一本金刚经,到会客室去念。前怕狼,
后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
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那里去了?不知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
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在历史记载中,更有非常
多的感应。抗战八年,出门在外,跟家里父母分离,生死不可知,那时我只有
一个愿力,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一定要给我父母念金刚经、心经。这是我的秘
密,我心中自己的愿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经验上知道,感应力量非常大,
非常大,我只能向诸位报告到这里。至于说,你们要做科学的研究,感应是个
什么道理,我可以跟你讲科学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讲佛学的课,不是讲
科学的课,暂时就不讨论了。
金刚经说什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
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国人读书,就是这样念,如果照念经的方法,要敲个木鱼,嘟嘟嘟……
一路念下去。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着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
动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
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力不停。本经第一章,是说明一切各有因缘不同,佛
讲楞严经时,开头另有不同;说佛有一天刚吃饱饭,他的兄弟阿难在城里头出
事了,佛就马上显神通,头顶放光,那光可大了,化身一出来,传一个咒子,
叫文殊菩萨赶快去把阿难救回来。经典的开始虽都不同,但是只有金刚经特别,
没有什么头顶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字放光等等。金刚经只是从吃饭开始,
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云观有副名对,从明朝开始的一副对子:
‘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在我们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
空而去。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
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
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
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
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同学千万记住金刚经开头佛的这
个榜样,这个精神。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每一本佛经开头都是四个字:‘如是我闻’。涅槃经上说,佛在涅槃的时
侯,阿难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
我是假造的。佛就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
的我是指阿难自己。‘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阿难的头脑,像答录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记得。为表示负
责,他特别说明是‘我闻’,是当时听到佛说的。‘如是’两个字是古文,照
我们中国文字的写法,应该是‘我闻如是’,佛经翻成中文,产生了另外一种
金刚经说什么
文学,用倒装的文法。‘如是我闻’成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种体裁,优美而有
文艺气息,鸠摩罗什译经加上‘如是我闻’,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旧式的讲经方法,‘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又可以讲上两个月。怎
么样叫做如?如者,如如不动之如也,然后怎么样叫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者佛
法之境界也……这么讲起来就没完没了,现在我们就不讲得离题太远了。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
经都是‘一时’这两个字。拿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侯’。那
个时侯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也就是这个时侯,所以这个‘一时’很妙。
我们研究印度的文化及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
历史观念。十七世纪以后,靠着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
史。不像中国的历史,是从古老开始五千年一直下来的。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
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
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有
南印、北印、东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同。我们当时翻译过来的梵
文也有不同,咒语的发音也有不同,这些旧的梵文,现在影子都找不到了。所
以说,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学家,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出来的梵文,追
究少数留下来南传佛教的本子,想探讨整个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话来说:‘缘
木而求鱼’。
当然,这个事情我也很少提到,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
大藏经里。这一两百年来,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东方的佛学,日本人也跟着乱
叫。所以说,花很大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又误人子
弟。你慢慢三大阿僧只劫去找吧!当然,梵文也是一种文字语言,可以去学,
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说,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位观念也非常差,所以
佛经上这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
数的意思。印度人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
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
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
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
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
金刚经说什么
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学上的了解,时间是相对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不是绝对的。痛
苦的时侯,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侯,一万年一百年,也
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因此佛法已经点题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
舍卫国的讲堂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佛由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
岁,在四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舍卫国在中印度,
经济文化发达,财富很多。舍卫国的国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
佛的弟子。那里有位长者,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
长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他到波斯匿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
佛产生了信仰。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佛说:
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
属于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成的叶子,一
片片铺满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爱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帮忙,专门做好事,所
以叫做‘给孤独’。他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侯,
有人报告了太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作?长者说:‘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
人。’太子说:‘我相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
以这个讲堂就是祗树,祗陀太子、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祗树给孤
独园’。楞严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园林是佛的大讲堂,经常在这里说
千二百五十人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每一本佛经,都提到这两句话,不论佛在那里说法,都是与大比丘众,千
二百五十人俱。佛说法的时侯,难道都是出家和尚听吗?它这里只讲和尚,没
有讲居士多少人,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经记载佛说法的时侯,天龙八
部亿万,不可知,不可数,不可说,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说
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那里跟
到那里。拿我们现在的名辞来说,这是基本的学生,基本的队伍,都是出家人。
为什么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来传法以后,第一批招收的学生,拿我们
现在的话讲,最难降伏的学生,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
金刚经说什么
没有出来说法之前,他已经是大老师了,跟他的有一百个学生。还有三迦叶兄
弟(不是拈花微笑那个迦叶),其中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个学生,另一位有五百
个,合起来一千个学生,他们都是影响当时社会宗教的大学者。另外有神通的
目连尊者也在那里,年龄也比佛大几岁,也在传教,他也有一百个基本徒弟。
还有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个,所以佛有这六个徒弟皈依了以后,他们带领出
家修道的学生,一起皈依佛,才变成了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就是经常跟着
佛的;每次说法,他们都是听众。
不过千万记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开
始说法,舍利子年纪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所谓比丘是出家人,
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辞,意思是讨饭的,讨
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
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
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的意思。
世间与大千世界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
尔时,这个时侯。世尊,是佛的另外一个代号,佛经里所称世尊,是指世
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过我们要注意,所谓这个世界,不是只讲这个人世间;
佛学里所谓世间,有三世间与四世间两种概念。所谓三世间是:器世间、国土
世间、有情世间。
器世间:就是国土世界,用现在的观念,就是物质世界,是这个地球上,
有人类、生物存在的世界。
国土世间:就是地球上各个分别的国土,中国、美国、欧洲等,是这个世
间观念里的一个范围。
有情世间:有情就是一切众生,有生命有灵知性的存在,这是一个世间的
观念,等于我们现在讲社会、人类等观念差不多。
所谓四世间,除了前三种之外,另外第四种就是圣贤世间,也就是得道的
圣贤所成就的另外一个范围。拿佛教来讲,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有道
之士所居住的圣贤世界。其他宗教所讲的天堂,是另外一种圣贤、善人所居住
佛学里有净土,有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算秽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
界是净土。所谓土,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常寂光土,这个土已经不是土地,不
是物质,而是说,在那个境界里,永远都是快乐的、清净的、寂灭的。另外一
种观念是指我们这个世间,是凡圣同居土,圣人与凡夫共同居住的地方。这个
金刚经说什么
世界也可以说同时包括了四世间,与各个国土的观念。所以说佛经里所称的世
界,是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以及超过这个地球范围所有世间的世界。
另外一个观念是说,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佛,为了我们
初学同学们的研究,我们再说明一下三千大千世界在佛学上的概念。
在我小的时侯,有一位老前辈就问我,你晓不晓得世界上有一个吹大牛讲
大话的人是谁?我说不知道。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他所说三千大千世界这个
数位,无量无边,谁能够把它对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边,大极了。当时年
轻,听了也是笑笑而已;但是时代到了现在,更加证明佛的说法真实,他的神
通智慧,更是了不起。他对于世界的看法,认为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世界,这
个是普通观念的世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带领了九大行星,中间有一个地
球,就是一个太阳系。
过去物理学天文学称太阳为恒星,现在有人反对,不一定叫它恒星,这个
是科学上没有定论的。在这一个太阳系中,地球是面积很小的,与其他行星的
寿命来比较,也是很短的。可是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不得了啦!这算是一个世界。
佛说,这个地球上的人,以六十岁或者以一百岁为一寿命。这个世界上的
人,认为一昼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上是半个月白天,半个月黑夜。现在人到
了太空,发现果然与佛两千多年前说的一样。佛告诉弟子们说,这个虚空中,
像这样的太阳系统,带领很多星球构成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如恒河沙
一样多;也像中国的大黄河里头的沙子一样的多,数不清的。
一千个太阳系统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
一个中千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他说这个虚
空中,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
不可量那样多。这个说法以前是没有人相信的。
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块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
为什么呢?‘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佛的眼睛,看这一碗水,有八万四
千个生命。几千年前他这样说,也没有人相信,觉得他很琐碎,现在科学进步
了,都相信了。还有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每餐饭后都要刷牙,没有牙刷,用
杨柳枝。所以观世音菩萨净瓶里泡的有杨柳枝,大概一方面洒水用,一方面刷
牙用。把杨柳枝剪下,放在水里泡,然后拿石头把根根这一节一敲就散开了,
用来刷牙齿。这些生活的规律,都属于佛戒律的范围,礼仪都是非常严格的。
拿现在的观念来讲,各种的卫生常识,他早就有了。佛经上所说一个成佛、得
大成就的人,在一个佛国里教化众生,是师道的第一位,所以称为世尊。
金刚经说什么
‘尔时世尊食时’,吃饭时侯到了,这个吃饭的事我们须要说明一下。佛
的戒律是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学把我们人类吃饭,叫做段食,
分段的在吃饭,一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抟食。印度人吃饭用手抓,中
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叉子,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抟食。早晨是天人吃
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
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关于这个吃饭的问题,世界上各个地区不同,习惯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
餐,有些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个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饭外,还有思
食,是指精神食粮。当一个人苦闷到极点,灰心到极点时,如没有精神食粮也
会死掉。另外还有触食,触食就是感受,譬如我们在房间里,衣服穿得不对,
闷得非常难过;或者被埋在土里,感觉气不通了,就是感觉没有气可吃了。更
有识食,阿赖耶识的功能,支援生命的存在。所以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也可说都是人的食粮。
现在本经所讲吃饭的时侯,是佛自己所规定的日中一餐。佛虽然是太子出
家,但是他以身作则,吃饭时间到了,‘着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
娑。其实佛的衣服就是那件袈娑,我们现在出家人所穿的这个衣服,是明朝老
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家人的颜色朴素而已。分别身分就在头发,出家人
是光头,在家人有头发,衣服都是一样的。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称福田衣,
袈娑的横条、直条,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规定。条纹像一块田一样,是为众生
培福的标记,所以叫做福田衣。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热的时侯,膀子统统露
出来。我们读礼记也可以看到:‘仲尼闲居’这一句,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
常不讲学的时侯,闲居的情形,礼记中有描述。我们现在看到释迦牟尼佛的闲
居,是比较自由一点,可是到了吃饭的时侯,着衣,仍要穿好他的袈娑,‘持
钵’,拿着饭碗。这个钵传到中国来有瓦钵,也有铜钵,反正是一个吃饭用的
器具,不过是汤啊、饭啊,放在一起的一个钵。现在看来两千多年前,佛已经
发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着自己的钵吃自助餐。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饭的钵,‘入舍卫大城’,到这个首都。‘乞食’,
讨饭,土话叫做化缘。佛的戒律规定,佛弟子们不但不做饭,连种田也是犯戒
的,一锄头下去,泥土里不晓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准种田。夏天则结夏,弟
子们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不准出来。因为印度是热带,夏天虫蚁特别多,
随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准许。在夏天以前先把粮食集中好了应用,到
了秋凉以后才开始化缘。这是当时的制度,时代不同,慢慢就有所改变了。
乞士生活威仪
金刚经说什么
化缘,规定弟子们不要起分别心,穷人富人一样,挨次去化,不可以专向
穷人化缘,或专向富人化。譬如迦叶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别同
情下层的贫苦社会,所以他都到贫民区去化缘,同时收些弟子也都是穷苦的人。
另外一个弟子须菩提尊者则相反,喜欢到富贵人家乞食化缘,佛曾把他们两人
叫来说:你们这个心不平,不管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化缘的时侯,平等
而去,此心无分别,而且人家给你多少就是多少,这一家不够,再走一家。我
们现在看到出家人站在门口拿个引磬叮叮,那个就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风
说到乞食的制度,泰国还保存着。泰国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饭做好了,出
家人没有来化缘以前,锅盖也不敢开;出家人来了,锅盖赶快打开,用勺子在
饭锅中心挖起装上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给他装满。化缘的走了,自己才吃饭,
这是佛教所遗留的制度。
【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
已。敷座而坐。】
这一段是讲化缘吃午饭的事。我们研究佛经,会发现所谓夜里到白天,昼
夜二六时中,佛都在禅定中,在如来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饭,才打坐休息一
下。大概从下午一两点到五六点钟说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闭起眼睛又入
在舍卫国首都的大城,他挨门挨户的化缘。化好了以后,‘还至本处’,
没有说在路上就吃起来了,不像我们买一根香蕉,一边走就咬了一口,很没有
威仪的。佛把饭碗端回自己的讲堂,‘还至本处’,在规定的地方吃饭,‘饭
食讫’,饭吃完了。‘收衣钵’,再把衣服及碗都收起来。然后有一个动作,
‘洗足已’,还打水洗脚。
所以我说这一本经是最平实的经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样,光脚走路,踩
了泥巴还要洗脚,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实实的就是一个人。
‘敷座而坐’。洗完了脚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铺一铺,抖一抖,弄得整整齐齐,
也没有叫学生服侍他,更没有叫个佣人来打扫打扫,都是自己做。生活是那么
严谨,那么平淡,而且那么有次序。由这一段看来,金刚经会使人觉得学佛要
设法做到佛的样子才好,不像其他经典那样,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像、
看了金刚经,佛原来同我们一样的平常,虽是太子出家,但是他过的生活
同平民一样。当时印度的阶级森严,他却指定一个最低贫民出身的弟子优波离
尊者,执法管纪律,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样处理。所以在现实的生活里,在最平
凡中,建立了一个非凡神圣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金刚经说什么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
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
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
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
世尊。愿乐欲闻。】
善现就是‘须菩提’,是中文的意译,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
善。须菩提表现出来的是长寿,另有舍利子这些人也比佛的年龄大。所以,有
些经典把‘须菩提’翻译为‘具寿’就是长寿的意思。等于我们中国人所称鹤
发童颜,南极仙翁,老寿星。不过须菩提不仅是老寿星,他的道德修持,他的
智慧,以及他生活的仪轨,都足以领导当时佛的弟子们。他年高德劭,威仪气
度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是非常有名的。
佛教一般知道须菩提谈空第一,这一本经就是空和有的研究。后世佛教,
称须菩提为尊者,连中国民间对他也非常熟悉。怎么熟悉呢?大家都看过西游
记,孙悟空大闹天宫及七十二变的本事,都是从须菩提那里学的,这是小说上
写的。孙悟空找到尊者,小说上把六祖见五祖那个故事,影射孙悟空访道访到
了须菩提。西游记中这一段,描写得非常有趣,因此,须菩提尊者的名字,就
在中国的民间十分流传了。
善现须菩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
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一段文字,好像给我们写了一段剧本,描写当时的现场。‘时’就是当
时,就是佛把饭也吃好了,脚洗好了,打坐位置也铺好了,两腿也盘好了,准
备休息。可是我们这一位须菩提老学长,不放过他,意思是你老人家慢一点休
息吧!我还有问题,代表大家提出来问。时长老须菩提,所谓长老,照佛学解
释‘长老’的内涵,还有许多意思。总而言之,就是中文的年高德劭。前面我
们提到过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在心经里,向佛提问题的主角是舍利子,也是
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刚经的主角则是须菩提,另如楞严经的主角是阿难,每
人的问题不同,所以佛的答覆方式也不同。本经是从须菩提问问题开始的,因
为他谈空第一,在大众中,在所有同学里,他要起立发言。我们现在发言要举
金刚经说什么
个手,佛时代的规矩,是从座位上站起来。当时,大家都在坐着,须菩提站起
来,偏袒右肩,这也是印度规矩,披着袈娑,一边膀子露出来。
关于偏袒右肩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右手空着好做事,在跟佛走路时,
可以用这个手膀,把年纪大的扶持过去。另有说法,认为右手是吉祥的手,左
手不是吉祥的手,所以用袈娑盖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杀人等坏事,都是这
右手去做,所以,在佛前上香时,要左手去插,不许右手近佛。但是另外也有
一说,插香要用右手,因为右手是吉祥之手,总之,这些都是后人的解释。上
古的许多礼节,有时代及地区的意义,后世把那些习惯又加上各种解释,有花
招之嫌,我们姑且不管。
现在,须菩提‘偏袒右肩’,披好袈娑,‘右膝着地’,就跪下了。单跪
右腿,‘合掌恭敬’,合掌是印度当时的礼貌,中国也有合掌,也有作揖。印
度是伸开十指合掌,有空心的合法,有实心的合法。顺便给青年同学们也讲一
声,许多人写信给我,有的称我‘南法师’,我不是法师啊!我没有出家。许
多人写信用佛家的规矩‘合十’,合十就是两个手合拢来,合十问讯,也是一
种礼貌。还有些同学来信问‘和南’是什么意思?和南是译音,意思就是跪拜
顶礼,五体投地跪拜,叫做和南。结果有一位同学就对我说:老师也姓南,南
无阿弥陀佛也姓南,拜拜也和南,好像你投胎的时侯,是选一个南字来的。我
说那我不知道,我当时也许选错了呢!这是有关与年轻同学们的趣味对话,由
合掌顺便提到。
现在须菩提合掌,就是向老师先行个礼,‘而白佛言’。白就是说话,古
文叫道白,是南北朝时侯的说法,后来唱戏的也有道白,唱的时侯是唱,不唱
的时侯说几句话,就是道白。‘希有世尊’,佛经上记载印度的礼貌,向长辈
请示以前,要先来一套赞叹之辞。等于我们中国人看到老前辈就说:‘唉呀,
你老人家真好啊,上一次蒙你老人家照顾,你老人家给我启发太多了!’我也
经常碰到年轻人对我这样说。金刚经已经把赞叹的话浓缩成四个字了,其他的
经典中,弟子们起来问佛,都是先说一大堆恭维话。佛是很有定力的,等你恭
维完了,然后才张开眼睛说:你说吧!这里的浓缩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手笔,
只用四字:‘希有世尊’,世间少有,少见不可得的世尊。前面提到玄奘法师
也翻译过金刚经,还有其他人的翻译,我个人的观点和研究,鸠摩罗什翻译的
这一本,扼要简单,妙不可言。
古代翻译的规定是信、达、雅,我们看到很多佛经的翻译,信则有之,很
忠实原典;达,表达的清楚也有,但文字却不大雅。像鸠摩罗什的翻译,信、
达、雅,皆兼而有之,非常难得。所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译本。
须菩提接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现在我们先来解
释两个佛学名辞,一个是如来,一个是菩萨。
金刚经说什么
我们晓得‘如来’也是‘佛’的代号,实际上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是
一种,佛是一种,世尊也是一种。不过,中国人搞惯了,经常听到如来佛的称
法,把它连起来也蛮好。现在我们先说‘如来’,这是对成道成佛者的通称。
释迦牟尼就称释迦如来,或者称释迦如来佛,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阿弥陀、释迦牟尼,那是个人的名字,就是特称。如来及佛是通称,等于
我们中国称圣人,孔子也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文王、尧舜都是圣人。圣人
就是通称,而孔子、周公就是特称。‘如来’二字翻译得很高明,所以,我经
常对其他宗教的朋友说:你们想个办法把经典再翻一翻好不好?你们要弘扬一
个宗教文化,那是离不开文学的啊!文学的境界不好是吃不开的。
佛经翻译的文学境界太高明了,它赢得了一切。譬如‘如来’这个翻法,
真是非常高明。我们注意啊!来的相对就是去,他没有翻‘如去’,如果翻成
如去,大家也不想学了,一学就跑掉了。翻译成‘如来’,永远是来的;来,
终归是好的。佛已成了道,所以就叫如来。金刚经上有句话,是佛自己下的注
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换句话说,不生也不
灭,不动也不静,当然无喜亦无忧,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远存在,这个
道理就是如来。用现在的观念说,他永远在你这里,永远在你的前面,只要有
人一念虔信,佛就在这里。所以后世我们中国有一首诗,描写得非常好:
佛在心中莫浪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只向灵山塔下修
浪字是古文的说法,就是乱,浪求就是乱求。不必到灵鹫山求佛,不要跑
那么远了,因为灵山只在你的心头。每一个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个灵山塔,
只向灵山塔下修就行了。也有人另外一种说法:‘不向灵山塔下求’。总之,
这只是说明佛、道都在每一个人自己的心中,个个心中有佛,照后世禅宗所讲: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以佛法来讲,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
另外一个佛学的名辞是‘菩萨’,这也是梵文的翻译,它的全称是菩提萨
埵。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萨埵是有情。如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那就一点
味道都没有了。采用梵文的音,简译成菩萨,现在我们都知道菩萨啦!如果当
时翻译成觉悟有情,年轻人会以为恋爱经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
所谓的觉悟,觉悟什么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谓自利利他,自觉觉
他的这个觉悟。借用孟子的话:‘以先知觉后知’,就是先知先觉的人,教导
后知后觉的人。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功名富贵看不上,而万事
金刚经说什么
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解
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
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
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
有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说,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
以叫做有情。古人有两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一个人不俗气很难,能够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
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
觉悟有情。‘菩萨’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
佛的出家弟子们,离开人世间妻儿、父母、家庭,这种出家众叫做大比丘
众。在佛教经典中的出家众,归类到小乘的范围,他们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
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这
在中文叫做自了汉,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禅宗则称之谓担板汉,挑
一个板子走路,只看到这一面,看不见另一面。也就是说,把空的一面,清净
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于烦恼痛苦的一面,他拿块板子把它隔着,反正他不
佛教里表现实相叫示现,为表达那个形相,大菩萨们的示现都是在家的装
扮。譬如大慈大悲观世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以及一些菩萨等,
都是在家人的装束示现,除了大愿地藏王菩萨。出家人是绝对不准穿华丽衣服
的,绝对不准化妆的,可是你看菩萨们,个个都是化妆的啊!又戴耳环,又挂
项练,又戴戒指,叮叮当当,一身都挂满了,又擦口红,又抹粉的,这是菩萨
的塑像。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说他是入世的,外形虽是入世的,心却是出
世的,所以菩萨境界谓之大乘。罗汉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
见心不烦,只管自己。
但是菩萨道是非常难的,一般说来约有几个路线,楞严经上说:‘自未得
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前两句说,有些人自己并没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热忱,愿意先来救别人,
帮助别人,教化别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这样的人,自己虽没有得度,没
有悟道,却先去救助别人,这是菩萨心肠,也就是菩萨发心。
所谓‘自觉已圆’,自己的觉悟,修行已经完全圆满了。‘能觉他者’,
再来教化人,‘如来应世’,这是现在的佛,现生的佛。
菩萨是如来的前因,成了佛如来是菩萨的果位,成就的果位。现在我们把
如来及菩萨,大概简单的解释了,我们再回转来看本经的原文。我们不要忘记
了,现在须菩提还跪在那里,替我们来提问题,我们多讲了一下,他就又多跪
了一下了。(众笑)
金刚经说什么
六祖和金刚经
须菩提当时跪在那里,替我们大家跪着,替当时的大众同学们跪着,尤其
为大乘入世的菩萨们,包括那些出家但发心入世的出家菩萨们跪着。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在家有菩萨,出家一样有菩萨,虽然形象是出家,
但是他的发心、愿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萨道,这就叫做出家菩萨。
现在,须菩提替大家请求:佛啊!你老人家慢一点闭眼睛,慢一点打坐,
你看,那么多跟你学的大乘菩萨们,你应该好好的照应他们,指点他们怎么用
功啊!怎么修行啊!
实际上,后来禅宗五祖就曾说过,要成佛悟道,专心念金刚经就可以了。
甚至不识字,不会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行了,这是经题的要
点,是大智慧成就到彼岸的意思。结果,六祖就是因金刚经而悟的;所以后世
的中国禅宗,也叫做般若宗。外国也有称做达摩宗的,这都是因为五祖、六祖
由金刚经直接传承,鼓励大家念金刚经这件事而来的。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后来禅宗兴
盛以后,有一位在家居士,学问很好,要注解思益经,去见南阳忠国师。南阳
忠国师说:好呀!你学问好,可以注经啊!说着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颗米
在里头,再放一双筷子在碗上,然后问:你晓得我现在要干什么吗?居士说:
师父,我不懂。南阳忠国师说: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吗?
你随便去翻译,随便去注解吗?
很多人以为自己佛学搞好了,就开始写作了,可是研究鸠摩罗什的传记,
就知道他是一个到达悟道、成道的大菩萨境界的人,他当时翻译的‘善护念’
这三个字,真了不起。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
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
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
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
一跳就上去了。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你看佛!多么平
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决不是幻想,决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
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善,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有念
佛的,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
坐,照顾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
金刚经说什么
字,金刚经重点在那里?就是善护念。大家要特别注意!
因讲到善护念,我们晓得佛经、佛学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彻大
悟的方法中,有个四念处,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处里非
常重要的,随时念这个心,知道了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我们的这个身心很
重要,念身,此身无常。念心,我们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
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
一秒钟都在变去。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
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譬如,有人坐在这里,尽管金刚
经拿在手上,也在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一个烦恼之念,不高兴。自己也
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自己都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
界,经常都在烦恼之中。
烦恼些什么呢?就是‘无故寻愁觅恨’,这是红楼梦中的词,描写一个人
的心情。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啊!‘无故’,没有原因的,‘寻愁觅恨’,心
里讲不出来,烦得很。‘有时似傻如狂’,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的昏头昏脑境
界,饭吃饱了,看看花,郊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烦,为什么烦呢?
‘无故’,没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叽的……这就是描写人生,描写得也非常恰
当。所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被推崇得那么高,是很有道理的。
西厢记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
东风。’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嗳!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
了,你这风太可恨了。然后写一篇文章骂风,自己不晓得自己在发疯。这就是
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就有
多少?有一万种,讲不出来的闲愁有万种。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
可怨的时侯,无语怨东风,连东风都要怨,人情世故的描写妙到极点。
这是我们讲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间,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也就是我
们的人生。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在行
为上要护念,要随时照顾这个念头,我们研究完了金刚经,看到佛说法高明,
须菩提问话高明,不像我们有些同学:老师,我打扰你两分钟。我说:一定要
好几分钟,你何必客气呢?多几分钟就多几分钟。不老实,说要问问题就好了
嘛!然后,他讲了老半天,他讲的话,我都听了,主题在那里,我不知道,说
了半天不晓得问什么,结果弄得我无语怨东风。
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眼和发心
在须菩提问问题时,事实上答案就出来了,这是本经的精神不同于其他经
典的地方。佛抓到这个主题,答案的两句话也是画龙点睛。所以禅宗祖师,特
别推崇这一本经,因为这一本经的经文精神特别。诸位要成佛,这两句话已经
讲完了,问题与答案都在这两句话中了。‘善护念’,‘善咐嘱’,这两句话
等于许多同学问:老师啊,怎么做功夫呀?我现在还在练气功啊,听呼吸,念
佛,你好好教我啊!还有许多人去求法,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求个法来。法可
以求来吗?有法可求吗?这是个妄想!就是烦恼。法在那里?法在你心中,就
是‘善护念’三个字。‘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圆
满。这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金刚经的一只金刚眼,也就是金刚经的正眼,正法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
这本经翻译的很不同,来个‘善男子、善女人’,分开得清清楚楚。我们
年轻的时侯很调皮,一边念一边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
一边学佛,又到处玩耍的人,所以我们自称‘散男子’,是心在散乱中的天下
这里讲‘发心’,发就是动机,发什么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罗’这四个字是梵文,中文勉强译为‘无上’,至高无上。‘三’这
个音就是正,‘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觉悟,连起来就是说要发:无上正等
正觉的心。
但是文中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义;如果就其意义
翻译成禅宗的大彻大悟,还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
括心地法门,明心见性,由世俗超越而达到成佛的境界;在行为上是大慈大悲
菩萨心,是菩提心,入世救一切众生;在理上是大彻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
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义很多,只能保持这个原文的音,让后世人自
己去解释了。
换句话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个普通人发心学佛。佛
法与其他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
因。其他宗教认为,只有‘他’可以,我们只有等到‘他’来帮忙,然后还都
是听‘他’的,除‘他’之外,都是不对的。
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
因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金刚经说什么
无权威无主宰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
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
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
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
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
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前面
祷告,说声对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西藏的时侯,虽然是佛国,也有做土匪的,抢了人以后,赶快到菩
萨前跪下忏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钱用完又去抢了,抢完又来忏悔,反覆
来去,自心不能净,佛也不会感应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这个道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这才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我经常告诫年轻同学们:你们以为两腿一盘就叫学佛,不盘就不是
学佛,那叫做修腿,不是学佛。打坐不过是修定,是练习身心向学佛路上的准
备工作而已,这个观念一定要搞清楚。
那么,真正的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护念’。这三个字也就是
金刚眼。须菩提说:佛啊,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坏蛋们,因为坏蛋们不学
佛!)这一切好人们,要想明心见性,认识自己生命的本来,求无上大道发的
这个心,有个大困难,就是思想停不了,打起坐来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来,
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爸爸妈妈、儿女、钞票……不打坐还好,一
坐下来,眼睛一闭,万念齐飞。这就是此身烦恼不能断,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
此心如何住
须菩提讲得很坦然,替大家发问,‘云何应住?’这个心念应该如何停住
在清净、至善那个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里乱七八糟,烦恼妄想怎么
能降伏下去?古今中外,凡是讲修养、学圣人、学佛,碰到的都是这个问题。
‘云何应住’这个心住不下去。如果念佛嘛!永远念阿弥陀佛做不到,不能住
在这个念上,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心里想明天要作什么,哎呀,阿弥陀佛,
老王还欠我十块钱没有收回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怎么办……心住不下
去!你祷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还是一样的,坏念头还是起啊!菩萨也
帮不了忙。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这许多的烦恼妄想,如何降伏下去?
这是个大问题。
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一开头,像我们这个照像机一样,什么灰尘都照出来,干脆俐落,
一点都不神秘。不管学那一宗那一派,第一个碰到的就是这个‘云何应住’的
问题,就是用什么办法使此心能够住下来。‘云何降伏其心’,有什么办法,
使这个心的烦恼妄想降伏得下去!这问题问得很严重。
我们年轻的时侯,经常有个感慨,读金刚经,读到这两句,千古高人,同
声一叹!这个问题太难了。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
念;一个英雄可以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
此乃圣人之难成,道之难得也!你说学法,学各种法,天法学来都没有用!法
归法,烦恼归烦恼。念咒子吗?烦恼比你咒子还厉害,你咒它,它咒你,这个
烦恼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么厉害。所以‘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
问题问得非常之好。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听了须菩提的问题,他眼睛又张开了,这个问题问的好,一拳就打到中
心来了。善哉!善哉!就是问得好极了。佛说:‘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
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看佛经应该像看剧本一
样的看,才能进入经典的实况,才会有心得。我说把佛经当剧本看,不是不恭
敬,你不进入这个情况,经典是经典,你是你,没有用。
现在,假设我们当时跟须菩提跪在一起,佛说:好,好,须菩提,照你刚
才问的问题,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释
迦牟尼佛说:‘汝今谛听’,你现在注意啊!好好听。‘谛’是仔细、小心,
也有一点意思是你要小心注意,我要答覆你了。‘当为汝说’,你问的问题太
好了,我应当给你讲。这时须菩提还跪在那里。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
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个人,发求无上大道的心,应该这样把
心住下来,应该这样把心降伏下去。
说完这一句话,他老人家又闭起眼睛来了。须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头一
看,‘唯然。世尊’,经文中说‘唯’就是答应,‘然’就是好。我准备好好
的听,世尊啊,‘愿乐欲闻’,我高兴极了,正等着听呢!他跪在那里瞎等,
佛却没有说下文了。大家看这个剧本写的好不好?经典是好剧本,我们在座也
有写剧本的高手,而写这个剧本的才是真高手呢!文字都很明白,是不是这样
讲?没有错吧?
金刚经说什么
现在我们再回过来看佛说的这句话,善哉!善哉!你问的好啊,须菩提,
照你刚才说的,佛要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啊!
我是问的这个。他说你仔细听着,我讲给你听,当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
的时侯,就是这样住了,就是这样,这个妄念已经下去了,就好了,就是这样
假设我来讲的话,我当然不是佛啦!不过我来讲的话,不是那么讲。如果
我当演员,演这个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侯不是慈悲的,不是眼睛闭下来,眉毛
挂下来,慢慢说:‘善哉!善哉!阿弥陀佛!’不是这样。我会说:‘你听着
啊!你注意,你问的这个问题,当你要求道的这一念发起来的时侯’,说时一
边就瞪住他。
半天,须菩提也不懂,傻里瓜叽的:佛啊,我在这里听啊!换句话说,你
没有答覆我呀!
实际上,这个时侯,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
止住的持名念佛
‘住’就是住在这里,等于住在房子里,停在那里。但是怎么样能把烦恼
妄想停住呢?佛说:就是这样住。
我们都知道,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
上各种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
法虽多,总括起来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
譬如净土宗的念佛,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专一在这一点上。南无
是皈依,阿弥陀是他的名字,皈依阿弥陀这一位佛。说到念佛,有个笑话告诉
年轻同学们知道,有一个老太太,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诚恳,他
的儿子很烦,觉得这个妈妈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有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弥陀
佛,这个儿子喊:妈!老太太问干什么?儿子不响了。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又念起来,念得很起劲。儿子又喊:妈!妈!那老太太说:干什么?儿子又不
响。老太太有一点不高兴了,不过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儿子又
喊:妈!妈!妈!这个老太太气了说:讨厌,我在念佛,你吵什么。儿子说:
妈妈,你看,我还是你儿子呢!不过叫了三次,你就烦了,你不停的叫阿弥陀
佛,阿弥陀佛不是烦死了吗?这个话表面上听起来是笑话,但是它所包涵的意
义,实在是很深刻的,不要轻易把它看成一个笑话。
念阿弥陀佛是持名,等于叫妈,持他的名字。持名念佛有它的意义,不过
现在我们不是讨论这个问题,而是说这一种修持的方法,是要念到一心不乱,
达到止、住的境界。我们大家普通念阿弥陀佛,一边念,一边也照样的胡思乱
金刚经说什么
想,就像一支蜡烛点在那里,虽然有蜡烛的光亮,旁边的烟却也在冒。又像石
头压草,旁边的杂草还是长出来。这种情形不能算一心不乱,因为没有住,没
有止。真要念到一心不乱,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身体,忘记了一切的境况,勉
强算是有一点点一心不乱的样子。作到了专一,一心不乱的时侯是止,念头停
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
百千三昧的定境
我们都听说过老僧入定,真正入定到某一种境界,时间没有了,他会坐在
那里七八天、一个月,自己只觉得是弹指之间而已。不过大家要认识,这不过
是所有定境中的一种定而已,并不是说每一个定境都是如此,这一点要特别注
佛法讲修持,百千三昧的定境不同,有一种定境是,虽日理万机,分秒都
没有休息,但是他的心境永远在定,同外界一点都不相干。心,要想它能定住,
是非常困难的。像年纪大一点的人睡不着,因为心不能定。年纪越大思想越复
杂,因此影响了脑神经,不能休息下来。
等于说,我们脑子是个机器,心脏也是个机器,但是它的开关并不是机器
本身,而是后面另一个东西;那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心里的作用。所
以一切学佛,一切入道之门,都是追求如何使心能定。有些人打坐几十年,虽
然坐在那里,但是内心还是很乱,不过偶尔感觉到一点清净,一点舒服而已。
一点清净舒服还只是生理的反应与心境上的一点宁定,而真正的定,几乎没有
办法做到。
佛学经常拿海水来说明人的心境,我们的思想、情感,归纳起来,只是感
觉与知觉,它们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不断的流,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
流到海不复回,就是那么一个现象。所谓真正的定,佛经有一句话:如香象渡
河,截流而过。一个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
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连弯都懒得转,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了。假
使我们做功夫有这个气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把
它切断得了,那正是净土的初步现象,是真正的宁静,达到了止的境界。由止
再渐渐的进修,生理、心理起各种的变化,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这样,初步
的修养就有基础了。现在金刚经里还没有讲‘定’,先讲‘住’。
‘住’这个字,与‘止’,与‘定’是不一样的,而且很不一样。
先说这个‘止’。止可以说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觉、感觉停止,用
力把它止在一处。等于我们拿一颗钉子,把它钉在一个地方,就是止的境界。
所谓‘定’,等于小孩子玩的转陀罗,最后不转了,它站在那里不动了,
这只是个定的比方。
金刚经说什么
这个‘住’呢!跟‘止’、‘定’又不一样。住是很安详的摆在那里。这
些不是依照佛学的道理来说,只是依照中文止、定、住的文字意义来配合佛学
的道理加以说明。
不管学佛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中文有一句
俗语:‘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
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理由可以讲
很多,追求事业,甚至于有些同学说人生是为了追求人生,学哲学的人说为了
追求真理。你说真理卖多少钱一斤?他说讲不出来价钱。真理也是个空洞的名
辞,你说人生有什么价值?这个都是人为的借口,所以说在人生过程上,‘随
遇而安’就很难了。
例如,好几位学佛的老朋友们,在家专心修行不方便,与修行团体住一起
又说住不惯。其实,他是不能‘随遇而安’而已!他不能‘应如是住’,连换
一个床铺都不行了,何况其他。实际上,床铺同环境真有那么严重吗?没有,
因为此心不能安,所以环境与事物突然改变,我们就不习惯了,因为这个心不
能坦然安住下来,这是普通的道理。
须菩提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开始学佛遭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也就是心不能
安。现在佛告诉他,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住了,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没有
妄想烦恼了。这个意思也有一个比方,当我们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时侯,
就在这个时侯,我们的心是住的喔!像普通讲的楞住了,这一段的住,虽不是
真正佛法的住,但当这个心理现象,受到突然刺激的时侯,好像凝定住了,这
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从这个现象可以了解,心的住确实有‘定’
大家都听过佛教一句俗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
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越来越远了。那天有一个同学说,他也该回去对父母尽
点孝心了,他说这话时是真有孝心,就像佛在眼前。回去以后,爸爸说:你怎
么又回来那么晚!他看到爸爸那个脸色,实在不是味道,这一下与想回家孝顺
那一念相比较,又变成佛在大殿了。爸爸再嘀嘀咕咕训他一顿,结果本来是想
回来尽孝心,现在却到房间躺在床上睡了,那就是佛在西天了。佛法的道理与
普通的心理也是一样的。
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伏你的心。换言之,你问问题的时侯,你的心已经没
有烦恼了,就在这个时侯,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
一个方法。
譬如我们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间要忏悔,这么一宁静的
金刚经说什么
时侯,就是佛的境界,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再没有第二个方法。如果你硬要
想办法把这个烦恼怎么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乱,并不能够使你
安住,这是又进一步的道理。
再进一步的道理,金刚经的内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
教基本不同之处,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这个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
德,一切至善的成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如何住和无所住
现在讲大乘的智慧,‘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个时侯,已经安
住了;不过刹那之间你不能把握而已,因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一刹
那之间的安住,就可以到家了。这个是重点,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就是教我
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须要住。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学佛真正有修持
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几个月,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
积来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可是,此心本来不住。怎么说呢?譬如我现在讲话,从八点钟开始讲到现
在,廿分钟了,每一句话都是我心里讲出来的,讲过了如行云流水都没有了,
‘无所住’。如果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讲几分钟,我就不能讲话了,因为心住
于时计。诸位假使听了一句话,心里在批判,这一句话好,那一句乱七八糟,
你心在想,下一句也听不进去了,因为你有所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
不住即住。无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
明镜,此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
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
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他是学禅的,他的诗文境界高,与佛法、禅
的境界相合。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这是千古的名句,因为他学佛,懂了这个道理。人似秋鸿来有信,苏东坡
要到乡下去喝酒,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了今年再来,果然来了。事如春梦
了无痕,一切的事情过了,像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
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痕迹。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
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老年人常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
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无痕的。
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须要再研究金刚经了。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须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
喜怒哀乐,忧悲苦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侯,一切都没有了,永
远拉不回来了。
金刚经说什么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
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
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
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当你问怎么样安心时,就安心了。佛过了许久,看须菩提还
是不懂,没有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第二步再来讲一讲,因为那个时机过去
了,禅宗所谓机,这个禅机过去了,须菩提没有懂。现在第二步来讲了,佛说:
我告诉你,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的中文意思是大,一切大菩萨们。
古代也有将菩萨翻成‘大士’或者‘开士’,表示是开悟的人。所以我们
的白衣大士就是白衣菩萨。摩诃萨是唐宋以后念的,真正梵文发音是马哈,诃
字念成哈字。在座很多客家的同学,客家话、广东话、闽南话比较接近唐音,
国语反而距离很远了。
佛说菩萨摩诃萨是倒装的文句,就是一切大菩萨们,应如是降伏其心,应
该有一个方法,把自己的心降伏下去。什么方法呢?他说:‘所有一切众生之
类’。现在先解释什么叫众生?佛经里众生这个名辞,庄子先说过,一切有生
命的东西谓之众生,并不是单指人!人不过是众生的一种,一切的动物、生物、
乃至细菌、有生命的动物都是众生。有灵性的生命,有感情,有知觉生命的动
物,就是众生的正报。所以众生不是光指人。佛要教化一切众生,慈爱一切众
生,对好的要慈悲,对坏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化,坏人更要教化。天
堂的人要度,地狱里的更可怜,更要度。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说要度一切众
‘一切’两个字是没有范围的,任何东西都在一切之内。不过讲到众生这
名辞,使我想起几十年以前的一桩事;那次在成都四川大学讲中国哲学,提到
佛法讲众生,有一个学生就提出来问:植物及矿物有没有包括在众生里头?我
说:那是众生的依报,不是正报,依报是附属的,同我们有连带关系。他说:
譬如含羞草,你不能说它没有灵性!我问他学什么的,他说他是学农的,我说
你学农的问这个问题有点奇了。
我那个时侯年纪还轻,比较爱弄玄虚,就说:既然学农的,应该知道,含
羞草根里头有一水泡,人手的热气一接触,水就下降,叶子就像怕羞一样缩下
金刚经说什么
去了。这是机械性,并不是情感,也不是知觉。其实这是头一天晚上,跟一个
学农的教授讨论含羞草听来的,也可以说佛法有灵,知道第二天有人会问这个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现在佛学提出来众生,佛把一切的生命分成十二类。第一是卵生,像鸟、
鸡、鸭等,都是属于卵生。胎生是指人、马、及各种由胞胎里生的。湿生包括
了鱼、蚊子、苍蝇等。化生就是变化的东西,如蝉蜕、蜻蜓、蝴蝶等。又照中
国古老的传说,真假不能确定,海里的鲨鱼活到几百年以上,会跳到沙滩上,
一变就是鹿,长一个头角的鹿,这些都是化生。中国化生的书,几乎没有人肯
去研究;道藏里有一本书就叫做化书,作者是谭子,名谭峭,他学佛也学道,
是有名的神仙。谭峭的父亲是唐朝的官,也就是唐朝唯一大学的校长,地位很
高,只有谭峭一个儿子。
可是谭峭十几岁离家出走,他父亲丢了这个儿子,很难过。后来过了一、
二十年,他回来了,身上穿个道士的衣服,拖个破鞋子,戴个破帽子,怪里怪
气,嘻皮笑脸,就像前几年那种嘻皮的样子。他回来劝父亲一块修道去,这是
著名的道家人物,学问也非常好。谭子着了这部‘化书’,认为宇宙生命的变
化自己可以掌握,人可以永远的活下去。他究竟仍然活着没有?说不定他跑到
我们这里来,我们也不知道。后来因为人家问他,道是怎么样修?他就写了一
首诗,也像是金刚经的偈子一样,很简单的,有禅宗的境界:
线作长江扇作天屐鞋抛向海东边
蓬莱此去无多路只在谭生□□□
他说,整个的宇宙是这么渺小,线就像长江,扇就像天。屐鞋就是古代的
拖鞋,鞋子后跟不拉起来,踢哩踢拉拖起来走。屐鞋抛向海东边不要了,蓬莱
是代表道家的神仙境界,蓬莱此去无多路,他说那个神仙的境界不远,就在这
里。在那里啊?他说,只在谭生,就在我的手指,手里拿个手杖,就在这里。
这个道理也就等于佛告诉须菩提,‘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在这里,
佛不在西天,就在你这里。
不过谭子的化书很奇怪,讲了化生的道理以后,由科学再归到哲学,由哲
学再归到政治学,讲人生的境界,及如何教化别人,改变别人。他认为坏的时
代,坏的世界,是可以变化过来的,他的理论和哲学境界非常之高。所以讲到
金刚经说什么
中国文化,这不能说不是中国文化啊!中国文化的精华,我们不能说连个影子
都不知道啊!
有色无色的众生
除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之外,另有一种生命为‘有色’,是有
形像,有物质可以看见的。另有一种生命是‘无色’,不是我们所知,也看不
见,可是它确实的存在。譬如说鬼吧!到底有没有?当然可以告诉大家确实有
的,并没有什么可怕,那是‘无色’的生命,跟我们阴阳电子不同而已。
我们姑且讲活鬼,大家也许没有看过,如果到贵州、云南的边界,就可以
听到活鬼的故事。活鬼称为山魈,这个山魈,我们拿佛经来解释就很简单了,
他是‘若有色’‘若无色’的众生。他有时侯给你看见,有时侯不给你看见,
高兴给你看见就看见,不高兴就看不见。人走到山里,看到走路的脚印子同我
们相反,脚指头在后面,脚后跟在前面的地方,就知道有山魈。他们非常讲礼
貌,你不要说这是山鬼啊,那你就吃亏了。你要说有山先生在这里!他会觉得
你这个人知礼,就不会找你麻烦。
这些住在山里的山魈,很有意思,他们有事的时侯,要跑到别人家里借锅
子和碗筷。他们的样子很丑陋,矮矮的,就像人倒着脚走来。讲的话我们也不
懂,必须要用手去指要借的东西,那些山里头的人都知道,有些坏心眼的人,
却准备一套骗他们的。准备什么呢?纸做的锅,纸做的碗,他就很高兴的借回
去了,结果火上一烧就完了。可是山魈非常守信用,不知道他用什么方法,有
钱人家的东西就到他那里去了,但是他一百哩范围以内不偷的,他要到外地弄
个锅碗来还你。许多山里的穷人都拿这些玩意骗鬼,所以鬼不可怕,而人是真
正的坏,连鬼都要骗。
有想无想的众生
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有想’,有思想感觉。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无想’,
没有思想、感觉。细分之下,有些生命没有思想,没有知觉,但有感觉。
另有众生是神的境界,照佛学的分类,神的类别太多了,小则分为三十多
种,大则分为六十多种,再细分析下去,有几百种。神也有他的等次,一类叫
‘非有想’,不是没有想,但是看起来没有想。譬如有些人在打坐,你看他好
像不知道,可是他又知道,真知道吗?又不知道。其实,世界上还有更多种类
的生命,不过佛法大致归纳为十二类。
世界上的生命有这么多种类,唯有人很坏,但人也最具备一切。我们不要
认为人类是胎生,在我看来,人类具备了十二类生。我们是胎胞里精虫卵脏的
结合,所以是卵生,胎生。在妈妈肚子里是湿生。要青菜、萝卜、牛肉、洋葱
金刚经说什么
堆起来才能长大,所以也是‘化生’。人也是‘有色’,身体机能有物质可见。
但是讲到人的生命──气,又不是物质了,也看不见,所以是‘无色’。‘有
想’,我们当然有思想,有时侯我们呆住,或者没有什么思想,笨得要死,那
又入于‘无想’。还有许多人到达‘非有想’‘非无想’的修道境界,虽没有
成功,但他已经到达了‘非有想’‘非无想’。
说到‘非有想’‘非无想’,想到大陆上我曾听说一两个地方。在浙江绍
兴的一个小庙子,有一个道士在那里打坐,据说坐了二百多年,还坐在那里。
每到过年的时候,乡下人要来替他剪一次指甲;人坐在那儿没有死,摸摸还有
点体温,据说是入定了。有些修道的人说他不是入定,是在那个定的境界出不
了神,在那个身体躯壳里头,因为修成功了,所以出不来,离不开身体。
另外我还看到过一个学佛的人,据说打坐定力很深,功夫很好,已经坐在
那里七八十年,也没有死,也没有出定,他也不会想什么,似乎等于死人差不
多。他的背拱起来一块,摸摸那个地方,像脉搏一样在跳动,所以有人说他入
定了。不过一般学佛修道内行的人,也晓得他出不了神。你们年轻人怕打坐走
火入魔,像这一类的样子才叫做走火入魔!大家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走火入
魔!所以说,放心啦!还差得远呢!可是,这也不一定是走火入魔,在那一种
情况下,这一个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说是‘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所以
说,在人类这个生命的小宇宙里,所有生物的生命现象,人都具备了,只是大
家没有回转来分析自己罢了。再根据谭子化书的道理,人可以成仙、成佛、成
鬼、成神;人也是可以变化的,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世界上‘一切众生之类’,注意这个‘之类’,佛
把它归成十二类生命。他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发愿,立一个志愿,救世界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
皆在痛苦中,都在烦恼中。有富贵功名的人,有富贵功名的痛苦与烦恼;贫穷
及生老病死等,也都是烦恼。讲恋爱有讲恋爱的烦恼,结婚有结婚的烦恼,生
孩子有生孩子的烦恼,总之,人生随时都在痛苦与烦恼中。所谓烦恼,比痛苦
的状况轻一点,两个名称不同。一个学大乘佛法的人,没有先考虑自己,学佛
是要成就,好去帮助众生,救度他们,使他们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绝对
快乐清净的境界。这个境界叫什么?就是‘无余涅槃’。
涅槃是个名称,不要当成端盘子那个盘。涅槃是梵文音,有人翻译成中文
叫它寂灭,这样翻译不恰当,后来的人随便使用是不对的。因为寂灭好像很凄
凉,只有一个清净,其他什么都没有,灭掉了。‘寂’是清清净净,一点声音
都听不到,学佛结果变成学寂灭,那不是很奇怪吗?那人生又何必呢?人生本
金刚经说什么
来够苦了,再去学寂灭,苦上加苦,又不是吃黄连,何必呢!后来又有人翻译
成圆寂,圆满的清净。清净本来是好,可是有些人,并不认识清净。
我经常说,佛法分两种,走出世间是清净,走入世间是红尘。红尘滚滚,
这个世界上,都市中,都是红尘。人世间为什么叫做红尘呢?唐朝的首都在西
安,交通工具是马车,北方的红土扬起来,半空看见是红颜色的灰尘,所以称
为红尘滚滚。现在汽车是排的黑烟,爬到观音山顶上看台北,是黑尘滚滚。
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对皇帝用的‘洪福齐天’
因为‘洪’字不好意思写,就写个‘鸿’字。其实‘鸿福’这个字不大好,虽
然文学境界不错,但有骂人的味道!因为‘鸿’像飞鸟一样飞掉了,那还有什
么福啊!这个同音字用的不好,一般人不察觉就用下去了。
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
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
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
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所以我常告诉青年同
学们,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
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
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
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说到这里,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明朝有一个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烧香
拜天。这是中国的宗教──拜天,反正佛在天上,神、关公、观世音、耶稣、
穆罕默德都在天上。管它西天、东天、南天、北天,都是天,所以他拜天,最
划得来,只要一支香,每一个都拜到了。这人拜了三十年,非常诚恳,有一夜
感动了一位天神,站在他前面,一身发亮放光。还好,他没有吓倒,这个天神
说:你天天夜里拜天,很诚恳,你要求什么快讲,我马上要走。这个人想了一
会儿,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不会穷,多几个钱
可以一辈子游山玩水,没有病痛,无疾而终。这个天人听了说:哎唷,你求的
这个,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要官做的大,财发的多,
都可以答应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没法子给你。
要说一个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钱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谁做得
到?地位高了,忙得连听金刚经都没有时间,他那里有这个清福呢?所以,清
福最难。由此看来,涅槃翻译成寂灭,虽然包含了清福的道理,但是在表面上
看来,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实际上涅槃是个境界,就是涅槃经里提出来的‘常
乐我净’的境界。也就是说,你找到了这个地方,永远不生不灭,就是心经上
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常乐,永远如此,是一个极乐的世界。那才是
金刚经说什么
‘我’,我们生命真正的‘我’,不是我们这个几十年肉体,卵生、胎生、湿
生、化生,会变去的我,那个真我才算净土,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罗汉的涅槃
涅槃分两类,‘有余依涅槃’及‘无余依涅槃’。
罗汉们得道,证得的是有余依涅槃;大阿罗汉入定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劫之
久,现在很难有人相信这种事了。关于此事,让我们回溯到唐朝玄奘法师到印
度留学路上的一个传说,但他自己的笔记及大唐西域记里没有记载。当他走过
新疆天山以南,到了印度北边,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后面一个雪山地方时,天气
很冷,到处都是雪,但是有一个山顶上却没有雪,雪下来也不积留。玄奘很奇
怪,跑上去看,发现地上有很粗很长的头发。他看了半天,认为这里头可能不
是这个劫数的人,也许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结果真的挖出一个很高大的人
来,玄奘法师发现那是一个打坐的人,就用引磬在他耳朵边叮叮叮,慢慢的敲。
这位先生出定了,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之前迦叶佛末法时代的比丘,出家自己自
修得定,在这里入定等释迦牟尼佛下世来,好向他请教。玄奘法师告诉他释迦
牟尼佛已经涅槃了,他说:那我再等吧!等下一次弥勒菩萨来吧!玄奘法师拖
住他的耳朵说:老兄,你慢一点入定,这样不是办法,你等弥勒菩萨再来就是
要出定找他,谁来通知你出定呢?他说:这也对呀!玄奘法师说:你有办法出
神离开这个身体吗?
出神并不容易,刚才讲那些修行人,坐了几十年都出不来。玄奘告诉他,
自己要到印度取经去,叫他到中国去投胎,将来作自己的弟子。并且告诉他,
到了大唐向那个最大的宫殿去投胎当太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ow法师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