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离村未来五年的行业趋势发展趋势

未来五年宿州力争“七个翻番”&&宿州农网
农网会员:
当前位置:&&文章正文
未来五年宿州力争“七个翻番”
  1月7日,宿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市长张曙光代表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全市上下共同奋力拼搏努力建设实力宿州、活力宿州、和谐宿州、幸福宿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报告还提到,2013年,政府将在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文化强市等方面扎实苦干,同时再办10件惠民实事。
1月7日,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市政务中心礼堂开幕,图为大会会场。 记者 马峰 摄
  未来五年,将努力建设实力宿州、活力宿州、和谐宿州、幸福宿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奋斗目标是:力争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七个翻番&。生产总值冲刺2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5000亿元。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优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竞争实力更加突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两区&建设为平台,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达700亿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85%左右。
  &&开创城乡统筹发展新局面,城市品质更加优秀,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推进城区、产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三区&建设,城镇化率达到49%以上。主城区实现&双百&目标。2个以上县城建成中等城市,一批特色城镇加快崛起,50%以上的中心村按美好乡村标准建设。全面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内河航道、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申报宿州机场项目,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争创国家和省级园林、卫生、文明城市。
  &&展现改革开放新气象,发展活力更加强劲,发展环境更加优越。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到2017年,招商引资总量达到7000亿元,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释放。
  &&迈出文化强市建设新步伐,文化发展更加繁荣,社会风尚更加良好。大力弘扬时代精神,不断拓展公民道德实践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快速推进,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跨越,生态特色更加鲜明,环境质量更加优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成节能减排省控目标,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5%,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45%,森林覆盖率达到30.5%以上。
  &&提升保障改善民生新水平,社会管理更加有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来源:拂晓新闻网--皖北晨刊)
宿州农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宿州农网”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宿州农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和发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宿州农网”。如有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宿州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该作品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③ 宿州农网是一个公益性的农业类综合性网站,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宿州农网联系。
※ 联系方式:电话:
版权所有◎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局 皖ICP备号
主办:安徽省宿州市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地址:宿州市经济开发区金海南路您当前的位置: &
宿州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宿州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宿州市农业委员会2011年3月&&&&目录&&&&&&&&&&&&&&&&&&宿州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一、“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一)粮棉油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国家一系列扶持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发展政策的激励下,全市农业生产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市通过小麦高产攻关、玉米高产创建片、良种良法、适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多种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提升,粮棉油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宿州市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区域地位日显突出。2009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5万亩,总产380万吨,其中小麦564.6万亩,总产221万吨,玉米300万亩,总产106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人均占有粮食1190斤,高出全国平均64%。埇桥、灵璧、萧县、泗县稳居全省粮食生产大县。(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十一五”以来,宿州市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和资源优势,遵循自然规律,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格局的形成,萧县、砀山黄河故道已形成百万亩水果种植带,埇桥、灵璧县、泗县南部形成优质小麦、优质花生种植带,中部形成棉花、瓜菜种植带。南粮、北果、中部经济作物的农业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三)农产品优质化工程建设与标准化工作初见成效&“十一五”以来,宿州市实施了“五个百万亩”的农产品优质化工程,即实施百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百万亩脱毒山芋、百万亩优质花生、百万亩优质水果、百万亩优质瓜菜建设工程,提高大宗农产品的优质率。通过实施“双百工程”,即重点建设100个标准化种植小区和1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全市已建立了150余万亩、300余万头(只)的农业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20个,其中国家级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县1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县1个,国家绿色食品产业化示范基地县1个,国家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个,省级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5个,市级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16个,基地标准化率达80%以上。农产品优质化工程建设与标准化工作初见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共有17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有19个农产品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21个“绿色食品”使用标志,1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产品认证,三品认证总面积超过60万亩。萧县、灵璧、埇桥区先后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认定,面积超过42万亩。砀山酥梨等标准化示范区的地方特色农产品,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皖王面粉集团注册的“皖王”牌面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以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采取综合措施,坚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增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收,农民收入结构明显优化,增速明显加快。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达到4076元,“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9%,比“十五”时期高12.2个百分点。收入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逐渐下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由家庭经营为主,转变为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并重为主,农民收入步入良性增长新阶段。&(五)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农业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日显突出“十一五”以来,宿州市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把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着力实施“121”强龙工程和“532”产业提升行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围绕粮食、果蔬、畜牧、林木四大产业支柱,以龙头企业建设和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品牌带动和项目牵动战略,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已经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格局,农业产业化工作步入全省先进行列。全市16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营销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59家,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196个,成员15万余人,带动农户60余万户。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800余家,涌现了以砀山水果,萧县面粉,埇桥、泗县板材,灵璧畜禽养殖加工为龙头的企业集群,促进了粮食产业、水果蔬菜业、畜牧业和木材加工业的集群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六)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初步展开,农业和农村经济亮点初现全市围绕粮食、果蔬、畜牧、林木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和提升,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建设,大力发展植保服务、农资服务、农产品物流和运销服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面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已从生产领域延伸到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砀山成为全国水果加工第一县,萧县成为全小面粉加工第一县,埇桥区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宿州市光彩城农资大市场集聚全国知名企业280余家,每两年举办一次的黄淮海地区农资博览会,已成为中原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品牌展会之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体系的发育,有效带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全市先后实施各类农业项目530多个,总投资达104.8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水平,有效地改善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条件。(七)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初具雏形,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十一五”以来,宿州市加大“科技兴市”战略推进力度,充分发挥宿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宿州市农科所的科技创新和示范带动效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新材料、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农业产业化全过程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方式正在向依靠科技进步的方向转化。农作物品种创制、引进创新优势不断提升,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平台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层科技创新载体培育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八)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机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09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88万千瓦,全市机耕7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9.9%;机收面积755万亩,机播面积914万亩,分别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5.3%和79%。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3个百分点。全市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到52个,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服务专业户达1.8万个。(九)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营制度不断创新,新的生产方式不断涌现全市在农村综合改革、农科教结合与产学研协作、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等领域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农村土地流转起步较早,涌现出十七大代表、全国种粮标兵、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王化东等为代表的一批典型,在土地规模化、服务规模化等方面积累了影响全国的经验。全国农民合作组织100个试点县之一的砀山县,在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方面初见成效。作为全省唯一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市,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担保方式等金融工具上取得一定突破。二、“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宿州市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两区两园”、加快宿州崛起的重要阶段,是全面落实“实施农业提升战略,构建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体系”的重大部署的关键时期。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未来五年,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发生重大变化,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市场、资源、环境三大约束进一步趋紧,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宿州市农业将进入传统农业向农业和农村经济加速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市场化程度日渐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先进科技广泛应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动植物育种、畜禽防疫、植物保护等各个领域,农业科研的范围不断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将加速形成;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地位日益显现,粮食安全、清洁生产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农业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将不断提高。准确把握这一趋势并深刻认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对做好“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宿州农业发展既面临着有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有利条件1.中央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三个进入”的基本判断,指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求各地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性,特别指出,“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战略举措;但如何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国家农业部正总结1987年以来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经验,对农村改革作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已决定在全国建设70个农业和农村经济试验示范区。同时,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实施中部崛起重大战略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密集出台惠农政策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为我市实施农业提升战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越的政策支持环境。宿州市既是粮食主产区,又是中部地区,可充分享受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和中部崛起的政策优惠,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政策和项目支持,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争取有力外部支持。2. 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直接支持。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战略决策,并将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这将为宿州、阜阳、亳州三市以及沿淮六县的农业发展提供直接的政策激励和直接支持,必将为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力的外部支持。3.产业梯度转移与“泛长三角”经济圈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格局的形成,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极为有力的发展空间。全球经济一体化使部分产业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以及一国之内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不断转移,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在一个经济区域中的不同地区会在不同产业以及同一产业的不同环节发生专业化分工,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并实现经济区域(经济圈)内的贸易和协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 “长三角”的粮食加工、木材加工、蔬菜加工、畜禽加工等产业正在不断向外转移,作为黄淮海地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宿州市在承接“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加工产业梯度转移的区域优势正日显突出,为宿州市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专业化分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4. 宿州市工业扩张和城市扩容战略的实施将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极为有力的支撑条件。虽然目前我市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相对周边地区不高,我省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通过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略,必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支撑条件。特别是煤炭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皖北城市群的崛起,以及沿淮、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降低农业就业比例,有力促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自身有利条件1.独特的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和参与“泛长三角”经济圈的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区位条件较好。宿州市位于黄淮海和泛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域的交汇处,与苏、鲁、豫3省11个市县接壤,襟江沿海、背倚中原、连东贯西,呼应南北,也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劳力充沛,十分有利于接受“长三角”辐射和承接产业转移,便于积极参与“泛长三角”经济圈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宿州市毗邻我国经济最为发达、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城市群,也临近我国规模最大、最为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市和收入水平较高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使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更容易利用空间广阔、潜力巨大的周边区域市场,特别是上海等大城市的高端市场。2.资源禀赋丰富,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资源基础条件优越。宿州市土地和农产品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素有“果海粮仓”之称。全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较长。光照条件优于南方,水热资源优于北方。土壤类型多为潮土和砂礓黑土,土层深厚,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畜牧养殖业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蛋、果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属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资源基础条件优越。3. 农业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及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条件。涌现了以砀山水果,萧县面粉,埇桥、泗县板材,灵璧畜禽养殖加工为龙头的企业集群,初步形成了粮食产业、水果蔬菜业、畜牧业和木材加工业的集群化发展的格局,并围绕粮食、果蔬、畜牧、林木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植保服务、农资服务、农产品物流和运销服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从生产领域延伸到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种植、加工、销售、储运和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链初步形成,这些都为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良好产业基础。4.初步具备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技术和市场基础条件。宿州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耕种收机械化率达79%;拥有安徽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在皖北地区技术力量雄厚的宿州市农科所,科技示范带动效应明显。核心区范围内的宿州市光彩城农资大市场,集聚全国知名企业280余家,每年举办一次的黄淮海地区农资博览会,已经成为中原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5.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创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近年来,宿州市在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农科教结合与产学研协作、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等领域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农村土地流转起步较早,涌现出全国种粮标兵王化东等为代表的一批典型,在土地规模化、服务规模化等方面积累了影响全国的经验。作为全省唯一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市,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担保方式等金融工具上取得一定突破。作为农业部确定的全国五个“科技入户”试点市之一,年培训农民达25万人左右。同时,煤矿塌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市工作进展顺利,对采煤塌陷地治理和生态环境整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三)外部环境变化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挑战和威胁1. “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将呈次高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日显上升的趋势。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总体看“十二五”国民经济增速会减慢,资源和环境因素已成为发展中的突出瓶颈。“十二五”时期国家更加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走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率、高附加值的集约化发展道路。这就要求宿州市在已有基础上,在“十二五”时期发展中既要保持经济在数量上的持续快速增长,又能在经济增长质量上不断提高。2. 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区域竞争日益显现,发展成本将不断上升。“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长三角”等各大经济圈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各地纷纷加入各大经济圈,寻求有利的区域分工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区域竞争压力将日趋显现。在有限的要素资源和市场空间条件下,各地围绕资本、市场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发展位次频繁变动。徐州、宿迁、淮北等毗邻地区发展的势头异常迅猛,增速普遍高于宿州,加之全市吸纳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土地、原材料、资金等重要要素趋紧,人才、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缺乏,实现要素集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四)宿州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制约因素1.宿州市经济发展仍处于相对较低的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进。宿州市第一产业在就业结构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农业仍然是广大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宿州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农民纯收入与全省各地市以及外省周边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宿州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业发展的滞后影响了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的力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度不够是宿州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2.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依然存在,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深度推进。由于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居民在收入、生活、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的彻底转移。3.种植业经营规模小、农业从业者科技素质较低、农业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严重阻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宿州市农业主体仍然是分散经营小农户,规模依然很小,劳均耕地不足两亩,规模过小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技术无法低成本传播,农村粮油果蔬生产的人力资本无法得到有效积累,农村劳动力兼业化、非农化现象依然非常普遍,特别是随着工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年轻的、有知识和技能的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留下来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存在年龄老化、技能较差、科技素质较低的问题,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规模型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农业产业化处于初级水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的增长方式以数量型、粗放型的较多,农业劳动力产出率、耕地产出率与全省及周边地区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4.农业投入仍显不足,物质技术装备滞后,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仍较薄弱,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深入推进。近些年,宿州市农业基础条件虽有明显的改善,但仍跟不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仍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实行家庭承包分散经营,而新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利益机制尚未形成,降低了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农业投资增长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一些农业设施老化、破旧、失修,物质技术装备相对滞后,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加之,宿州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对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较为强烈,干涝等自然灾害常有发生。宿州市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灾害恢复能力较弱,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5.农业主导产业集群发育不足,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集聚性不强,影响和制约着主导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近年来,尽管宿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为核心的四大产业集群,但集群内企业规模小、产品雷同、产品档次低、分工专业化水平不高,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不少是产业内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向下游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关联性不强,产业集群的集聚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必然导致产品和产业竞争力不高,导致农业大而不强,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6.环境污染呈上升趋势,农业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与环境压力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克服的瓶颈。随着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养殖业的不断扩展,已经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环境污染,过量的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可耕性下降,土壤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失调;另外一方面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造成环境和生态平衡失调,还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矛盾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进将日显突出,因此,如何克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现代发展必须要解决的制约因素。 三、宿州“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一) 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宿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农业提升战略,围绕“粮食、畜牧、果蔬、林木”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现代知识培训农民,通过“三次产业联动、农科教动企互动、项目支撑拉动、制度创新推动”的四位一体发展路子,积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推进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市场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目标,促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二) 发展目标(2010年~2015年)1.总体目标设计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分别达到194%、2550元/亩、21000元/人,为农业现代化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2.具体指标预测到2015年,宿州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以上,达到360亿元;加工产值年均增长19%,达到7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94: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达到9000元以上。——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000万亩。——农产品出口创汇年增长12%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0个,其中年营销收入超亿元企业12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500个。——农机总动力年增长2.92%,达到820万千瓦。四、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一)主要任务围绕粮食、果蔬、畜牧、林木四大支柱产业的壮大和提升,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夯实农业基础,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加快标准化农田建设工程、标准化果蔬基地建设工程、健康养殖小区建设工程、农产品加工企业强龙工程、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建设和原料林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设进程,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着力构建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体系和提升四大主导产业竞争力。——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总产达到90亿斤,其中优质专用粮的比重达到85%;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0家,产值超过亿元50家以上;粮食加工能力提高到600万吨,其中精深加工超过40%,粮食生产产值和加工产值分别达到91亿元和320亿元;专业合作组织200个,带动农户52万户;建设粮食物流园区5个;创名优品牌105个。打造萧县粮食加工,埇桥区、灵璧县粮食产业百亿元大县。——肉类和禽蛋分别发展到56万吨、28万吨,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70%以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05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5家以上;畜牧业生产产值和加工产值分别达到155亿元、141亿元,畜牧精深加工率达到50%;规模养殖场(区)1000个,专业合作组织650个,带动农户27万户;创名优品牌90个。打造埇桥区畜牧产业百亿元大区。——全市果园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其中设施栽培10万亩,鲜食果品优质率、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率均达到80%;瓜菜年种植面积发展到200万亩;果蔬生产产值达到77亿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9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0家;果蔬加工总产值达到98亿元,其中精深加工占60%以上;专业合作组织1600个,优质生产基地200万亩,带动农户33万户;创名优品牌120个。打造砀山水果产业百亿元大县。——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45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设100万亩杨树速生林基地,市级龙头企业达到55家,林业生产产值和加工产值分别达到13.3亿元、125.4亿元、打造埇桥林木产业百亿大区。(二)发展重点1.粮食产业&(1)发展思路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总体要求,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把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大任务,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强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物质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粮食产业链的延伸、粮食加工业的结构升级,努力打造衔接协调、运转良好的现代粮食产业链和现代粮食产业集群,把宿州农业和农村经济核心示范区建成在中部地区和黄淮海地区优势突出的粮食生产与加工示范基地,增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农业抗风险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建设要求——农田标准化。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要求,建设一批水利设施完善的标准化农田,使之成为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为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奠定物质基础。——生产规模化。按照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通过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等方式,使粮食生产由农户生产方式向规模经营和新型农场生产方式转变,扩大粮食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服务专业化。遵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大力发展专业化的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尽快建立专业化的植保、机耕、机播、机收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实现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管理企业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将农村专业大户、种粮大户等粮食生产和经营组织,改造成为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管理规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企业,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物质装备水平、科技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增强其粮食经营企业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进而提升粮食产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经营产业化。以提升产业素质为基础,以提升品牌形象作引导,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龙头企业、知名品牌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重视大企业引进、大项目带动,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粮食产业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和互促发展的良性互动。(3)建设重点萧县、埇桥区、灵璧县整体推进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其它县在主产乡镇突破。重点实施四大工程。——良种研发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发挥市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作用,加强良种的研发与繁育,培育壮大教育、科研、推广、企业等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主体,产学研推结合,实现良种全覆盖。——粮食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工程。以“小麦高产攻关”和“玉米振兴计划”为抓手,不断提升粮食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发展粮食订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推进土地流转。全市每年创建高产攻关核心示范片300万亩,万亩高产片25个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建立原料基地700万亩。——粮食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工程。支持粮食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加快开发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粉、预配粉及功能食品、保健食品、休闲食品;抓好粮食加工附产品的综合利用,开发谷朊粉和小麦、玉米胚芽食品及其它高附加值产品。加快现代粮食企业流通建设,发展粮食仓储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现代粮食物流储运、信息、批发市场和质量检测等配套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粮食产业科技推广、实用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体系建设,以技术转化为核心,强化农业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推广一批粮食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推进良种良法农机农艺有机结合,提高技术到位率。重点扶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配套项目,抓好宿州粮食物流产业园区、萧县和埇桥区的标准粮田、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安徽虹光集团年产30万吨结晶果糖、宿州丰原年产18万吨乙二醇等一批牵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建设。2.畜禽产业(1)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饲料资源充足的优势,以构建现代畜禽产业体系为目标,按照“畜禽向健康养殖小区集中”的思路,以健康养殖小区建设、畜禽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以构筑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控体系、健康化养殖、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为主线,以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培育中介组织和知名品牌的辐射带动能力为支撑,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建设,增强畜产品加工和流通能力,大力引进和培育畜禽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健康化、优质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和养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实现由养殖大市向养殖强市的转变,把宿州市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畜牧业产业化示范市、中部地区健康养殖的先进市,使宿州市的家禽、肉牛、生猪养殖及其产业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建设要求按照“布局小区化,养殖健康化,粪便资源化,营销品牌化”的要求,促进畜禽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按照循环利用的原则,强化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农牧结合、林牧结合、蔬牧结合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优质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和养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实现由养殖大市向养殖强市的转变。(3)建设重点埇桥区、灵璧县、泗县整体推进现代养殖产业体系,其它县在主产乡镇突破。重点实施六大工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繁体系,重点开展优质瘦肉型猪、肉牛、肉羊、畜禽良种的选育、改良与推广,开发利用淮北麻鸡、安徽白山羊等地方优良品种,建立“育繁推”一体的种畜禽集团,实现良种扩繁场到乡进村社,生产基地自繁自养,畜牧全面实现良种化。——畜牧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工程。推广适度规模健康养殖,发展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和现代化养殖场。以埇桥区、砀山县、萧县、泗县的良种猪养殖场为重点,形成年出栏500万头生猪基地;以荷金莱为重点,在灵璧县、砀山县等乡镇建设30万头肉牛繁育饲养基地;在砀山县的强英鸭业、皖北畜禽、灵璧县的兴程鸭业为重点,建设2亿只肉鸭基地;以埇桥区刘老二烧鸡、徽香源食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建设年出栏1亿只麻鸡养殖基地;在埇桥区、灵璧县、泗县建设3000万只蛋鸡基地;以新亚牧业为重点,在萧县、埇桥区、泗县等乡镇建设500万头肉羊基地。——畜牧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工程。以经济开发区、乡村工业园、畜牧产业聚集区为平台,培育一批畜牧精深加工企业,产品由单一屠宰向冷鲜肉、即食食品及皮、毛、骨、血综合利用精深加工发展;鼓励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等形式,建设深加工原料基地、科技应用示范基地和畜产品出口基地,争创名牌。培育各类市场营销主体,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营销组织按照现代流通业要求,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流通形式,建立区域性畜产品专业市场;借助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等平台,促进农超对接,扩大对外开放。——畜牧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程。加强饲料及兽药等投入品监管,提高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能力,加强动物标识、监督监测及可追溯体系建设,实行市场准入和责任追究制度;实施“百场千村万户”监测计划,建立主要畜禽生产监测预警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市、县区、乡镇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完善以政府公益性服务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动物防疫服务组织,推进规模养殖场程序化免疫、农户养殖集中免疫与补栏补免制度。——畜牧生态循环体系建设工程。引导各类畜牧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节能、节水、无害化处理等设施,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模式,提高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重点建设畜禽新品种培育项目、蛋种鸡免疫病检测与净化项目、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建设项目、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安徽省瀚森荷金来肉牛屠宰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宿州雨润公司扩建项目、砀山强英鸭业“孵化—屠宰—熟食”产业一体化和天雨集团“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基地等项目。3.果蔬产业(1)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果业增效、果农增收为目标,加快果树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加快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育,着力推进水果产业化经营;充分挖掘果业的生态旅游功能,积极发展观光果园,推动以果园、果酒加工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努力把宿州市建成在全国区域优势显著、产业特色鲜明的水果产业化强市,建成以果业为主题、以三次产业融合互动为特征的水果产业体系建设先进市。“十二五”期间,着力消除制约水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大力推进果业科技进步,推广安全优质配套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优质水果比例,开展加工型品种示范园建设;加大引进新加工技术及关键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开发果醋、果酒等新产品,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数量、产量,提高产品品质及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增效、果农增收的目标,推动宿州水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优化结构、主攻质量、创建品牌、提高效益”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以“现代标准化的蔬菜基地建设”、“蔬菜加工、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强化龙头带动,培育规模基地,建立健全集基地、装备、加工、销售一体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提升蔬菜园艺业档次,达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经营产业化,实现全市蔬菜产业的大幅提升。&(2)建设要求——“两带”。坚持龙头带动和品牌带动。——“四提”。坚持用科技提升产业素质,用文化提升产业内涵,用生态提升产业品牌,用优质提升产业市场。——“五先”。按照延伸产业链、健全产业体系的方向,转变贪大求多的果业发展理念,实行提升产业素质和发展质量优先,增强区域优势和区域特色优先,发展循环经济优先,健全产业体系优先,促进果蔬业与农牧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优先,推进果蔬菜结构调整和果蔬业优化布局优先;——“六化”。大力推进果蔬业高端化、特色化、标准化、基地化、集群化和体系化,促进果蔬产业化实现由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向优质化、精细化、差异化和品牌化的转变。(3)建设重点砀山县整体推进现代水果产业体系,埇桥区整体推进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其它县区在主产乡镇突破。重点实施四大工程。——果蔬产业生态循环工程。按照“绿色、环保、优质、安全”的果蔬发展理念,建设一批生产规模集中、基础设施完善、示范带动力强的生态果蔬示范区和精品园区,发展果—草—牧—沼—菜等循环经济,提高果蔬质量。——果蔬标准化规模化栽培工程。以黄河故道沿岸及泛区为果业生产优势区域,建设优质梨和优质早熟、中早熟苹果基地,在砀山、萧县主要产区建设优质黄、白桃基地;在萧县东南山区和埇桥北部山区建设葡萄和干杂果基地。形成30~5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砀山县、灵璧县、泗县建立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500万平方米;以萧县孙圩子乡为中心建立15万亩胡萝卜生产基地。——果蔬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工程。依托“海升”、“汇源”等企业在砀山打造水果加工产业集群,提升“兴达”、“紫光阁”等蔬菜加工企业规模实力,结合乡村工业园建设,鼓励种植大户、合作组织和返乡农民工创办果蔬加工企业,加强制汁、制罐、酿酒等加工型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开发果醋、果酱、果胶、色素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快果蔬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发展新型流通业;加快水果气调冷藏、系列成套仓储及冷链配送建设,引导企业发展集清洗、分选、包装于一体的商品化处理系统。——果蔬经营组织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创业主体,以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提高果蔬规模化、集约化、园林化水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四个一”示范社建设活动(一个优势产业、一个好的运转机制、一个合理的分配机制、一个能干的班子),提升农民自我组织和发展的能力。重点扶持砀山汇源、科技食品、熙可、海升,萧县熙可安粮、园艺总场等龙头企业;抓好优质、安全、生态、高效果园改造和果业精品示范园(区)项目,果蔬产品系列开发、批发市场、仓储保鲜和包装等项目。4.林木产业(1)发展思路围绕构建生态特色经济和现代林业发达产业的目标,以木浆造纸为重点,以板材深加工为核心的多系列、多品种的家居装饰用材以及家俱等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为龙头,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升级,打造行业品牌,培育产业集群,建成黄淮海地区重要的林产品加工基地,构建现代林工贸一体化产业体系,实现木材加工产业量的扩展和质的提升,并以木材工业的大发展带动林业产业的大发展,以林业产业的大发展带动绿化造林和休闲体验农业的大发展,实现林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用5年的时间,杨木原料林基地由250万亩提高到280万亩,活立木积蓄量由1200万方提高到1800万方,林木覆盖率由28.9%提高到30%以上,加工总量由70万方提高到300万方,加工产值由18亿元提高到60亿元左右。(2)建设要求坚持生态优先、注重产业联动发展,以二产为突破口,提升一产,激活三产,实现三产联动,协调发展。(3)发展重点埇桥区整体推进现代林木产业体系,其它县在主产乡镇突破。重点实施四大工程:——林木资源培育工程。加快推进速生丰产林培育,建设百万亩优质杨树基地;改造低产低效村片林,提升森林质量;加速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建立森林生态体系;整合森林资源,建设2万亩以上杨树速生丰产示范林,40个农田林网综合治理示范片、80个林下复合经营示范点、800公里绿色长廊示范线。——林木加工产业集群工程。挖掘现有木材加工企业潜力,调整结构,膨胀规模,构建林木加工产业体系;发展年产值30亿元以上、入驻企业300家以上的埇桥区顺河—符离—汴河木材精深加工产业带,做强六个木材加工产业园(砀山县薛楼、周寨,萧县张庄寨,泗县黄圩、大庄,灵璧县大庙—冯庙);在以切片、胶合板等为主的现有初加工基础上,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多层板、科技木以及中高端的刨花板、细木工板,并最终形成以板材为原料的整体家具和钢木家具等深加工产品。——林木三产服务工程。以现有森林生态、旅游和服务资源等为基础,加强黄河故道连片果园、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石龙湖湿地等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树立生态旅游品牌,构建林木三产服务体系。——林木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工程。落实金融支农政策,探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逐步将林木产业纳入国家政策性银行货款范围;探索农户分散经营的经济林果,扩大小额贷款规模办法。重点扶持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带)建设,推进初端产品向高、终端产品转化。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木材交易市场、家具、复合地板、木地板、集成材生产线、萧砀黄河故道、泗县石龙湖湿地保护等一批重点项目。5.新农村建设(1)发展思路根据全市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建设和谐农村为目标,努力塑造生产持续发展、收入不断增加、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2)建设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和基础优势,以“抓点控面、整体推进”为重要方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改善民生作为重要内容,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大任务,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发展方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切入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村向新型农村、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3)发展重点—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工程。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整、整村推进”原则,结合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推广采煤搬迁、集镇改造等模式,加快村庄整治和农民集中区建设。“十二五”末建成高标准新型农民社区个,集聚人口万人。—百村十镇示范工程。围绕经济发展,加快培育示范村主导产业,力争“十二五”末,省市级示范村都成为“一村一品”种养特色村,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元。—农村新能源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和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太阳能、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技术。到十二五末农村能源工程户用沼气达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达处,乡村沼气服务网点达个,新增市级沼气服务项目站个,新增县级沼气服务站个,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达万平方米。—农村清洁工程。按照街道亮化、庭院美化、路硬化、环境净化、整体美化的要求,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垃级处理率达以上,公共道路平整畅通,村内道路全面硬化。房前屋后整齐洁净,村庄绿化覆盖率达以上。农村保暖工程以改革转变农村取暖方式,在全市新农村示范村大力推广安全卫生吊炕和节能民居建设十二五末争取在全市新农村示范村全部推开。五、保障措施(一)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八大支撑体系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1)强化自主创新,构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整合全市农业科研资源,联合省内外科研力量,强化宿州市农科所、宿州国家科技示范园在玉米、小麦等农产品新品种创制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发挥在粮食作物新品种创制等基础性领域和前沿性领域的自主创新优势,提升在这一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2)加强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构建区域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与竞争力提升的科技需求,以宿州国家科技示范园区、宿州市农科所、皖王集团、徽香园烧鸡等龙头企业为创新平台,开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良种繁育、麻鸡等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改良、果蔬良种引育、以及林木产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逐步形成宿州乃至皖北地区的行业科技创新中心。(3)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培育和科技队伍建设,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依托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合理划分政府与社会责任,组建由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实行首席专家、推广研究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等多元创新载体,加强乡镇、村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应用体系;同时,强化农业和农村经济技术培训和服务,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按照“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要求,开展“引智工程”,积极引进和培养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行业科技人才队伍。2.建立健全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围绕蔬菜、生猪、淮北麻鸡、专用小麦等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需求,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主要建设内容,建立起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的农业标准体系;建立起以市农产品监测中心为核心,以县区农产品监测站为骨干,以乡镇农产品质检点为补充,以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和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质检站(点)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市、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以农业投入品、产地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的三级检测网络,实现从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测;建立起产地和产品认证为手段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HACCP、ISO9001、ISO14000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力争建立优质农产品认证中心,基本实行农产品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质量安全的通报制度和追溯制度,实行质量认证与品牌培育紧密结合,标识使用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紧密结合。3.加强农业装备设施体系建设(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构建现代粮食、蔬菜产业体系的发展需求,整合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治理项目、国土部门的土地复垦项目、农业部门的标准良田建设等项目资金,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工程为重点,强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硬件支撑。(2)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围绕粮食、蔬菜、畜牧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需求,重点推进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全面实现机械化作业,全过程、高层次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加快蔬菜生产设施化、畜禽养殖规模化和设施化,突出发展贮运、包装、加工机械化,提高菜篮子产品生产的机械化和标准化程度,全面提高宿州市农业机械化水平。(3)开展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信息化需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需求,以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为主导,以宿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主导产业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或村信息员为依托,整合各类信息平台、信息资源、信息终端,按照“一网打天下”、“平台上移、服务下移”的战略性思维开展宿州市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形成覆盖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的农村综合信息网络体系。4.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1)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促进农业品牌提升。围绕四大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发展需求,以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为目标,重点推进“强龙工程”,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基本实现农产品原料基地规模化、加工产品优质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快推进“农业品牌提升工程”,培育、整合、保护和提升农业品牌,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向品牌农产品优化配置。(2)强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物流工程建设,打造皖北农业物流中心。围绕四大产业的农资、农机供给和产品销售的需要,借鉴国际先进农业物流管理理念,加大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力度,加快培育农业和农村经济物流品牌和农业和农村经济物流企业群,加快建设农业物流配送中心、综合交通运输、农产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及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形成“一网、两平台、四专业、两综合”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物流网络体系,即构建一个服务于宿州市乃至皖北区域的农业物流配送网络、依托交通运输和信息系统两个平台,建设粮食、蔬菜、板材及家具、符离集烧鸡等四个专业性农产品配送体系,建设一个农资综合性服务体系和一个综合性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以及若干个配送站。5.构建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1)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围绕四大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发展需求,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要求,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培育多元化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推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现代农场主、种粮大户和合作经济组织集聚,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2)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营主体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围绕粮食、畜牧和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实行农业向规模化集中,推进“压散户、育大户、抓品牌、促服务”工作,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组织化程度,积极拓展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着力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6. 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进程(1)启动农业和农村经济金融支持政策创新工程。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等使用权抵押贷款;政府扶持成立相应担保公司,为农民提供贷款、种苗、技术,回收相关产品,解决农民在关键季节和关键环节的资金困难;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新增涉农贷款和开展产品创新而产生的风险进行补偿,同时对涉农贷款增加较多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鼓励保险机构拓展农村商业保险业务,将水果业、能繁母猪、奶牛、小麦种植等列入保险范围;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增加农村金融服务软硬件设施,实施涉农税费网上扣缴工程和涉农民生资金直达工程。(2)微观金融服务组织创新工程。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广、拓功能强服务”的要求,组建农村银行、村镇银行,成立农村贷款公司。加快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微观金融服务组织创新。采取“分级负责、统一担保、集合发行”的方式,通过审批,探索发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7.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1)强化农村教育培训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支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加强农村教育培训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依托优势产业、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抓好专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构建多层次农村教育培训人才队伍;加强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职业技能培训关键技术及设备的引进,为农民远程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农民生产、生活、就业、健康、卫生知识等新型课件多媒体技术和产品的引进,为农民提供直观、形象、生动、价廉的可视化的课件和多媒体教材。(2)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培养,充分利用宿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宿州农科所、农产品加工园区等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重点支持、扶持一批能够为农民培训提供仿真环境的实习、实训基地,努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装备水平和科技水平。(3)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基地建设。以农民创业园区为载体,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支持力度,并设立创业孵化器,组织有关专家指导农民创业,鼓励有资金、有文化、有经营能力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创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提供金融援助、技术信息、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等服务,给予税收、融资、用地等综合性政策扶持。(4)探索多元化农村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就业和创业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各具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加大农村就业创业和新型农民培训的投入,抓好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经营者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知识技能培训和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后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创业培训,探索和发展农科教结合的多元化农民培训模式。建立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评估制度。8.农业生态循环体系建设(1)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实现清洁生产。推广标准化养殖小区,把污水处理工程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实现污水达标排放,鼓励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广水产科学养殖,建立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推广养殖用水循环使用、废水处理技术,减少污染。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要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合理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禁止化肥养鱼。(2)加强控制种植业面源污染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实现种植业清洁生产。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提倡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推行秸秆气化工程、沼气工程、秸秆发电工程等,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3)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加强对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二)强化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1.明确规划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为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要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农业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公益性和“弱质”产业的特点,研究制定有关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农业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织织化程度和非农化转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农业投入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一系列的政策,以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政策支撑与法规支撑体系,保障和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2.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为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顺利开展,根据各时期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要有选择地将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指标的纳入要考虑不同级指标之间的协调和一致。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要求,将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性和公益性建设资金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资金和物资综合平衡,体现农业发展的“二个趋向”,积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扶持和激励计划,保障建设项目和资金。3.积极完善政策鼓励和扶持措施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主导、农户参与”的原则,发挥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市内外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激励和扶持体系,以引导和支持良种化、农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科技开发等发展,加大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业基地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农业“走出去”、农业出口创汇、绿色生态农业,制定积极的金融支农政策措施,完善农业信贷担保机制,切实解决农业信贷难的问题。(三)加强组织管理与制度保障1.建立规划实施的组织机构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是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来组织、协调,集中力量抓好落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要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分管农业的领导牵头,农业、林业、财政、科技、国土、金融等部门各司其职,负责对规划的分解、执行、检查、考核、协调和调整。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大力激发市场主体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积极性,按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规划目标,认真组织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施规划,完成规划目标任务。2.健全规划实施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行政管理、监督管理和协调管理。各牵头单位应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实施行使检查和进行各种组织、沟通、协调和服务,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市人大是规划的审议者和规划落实执行情况的监督者,各个规划执行单位应自觉接受人大的检查和监督。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落实工作抓手和载体,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思想工作等,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的工作,特别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重大基础建设和耕地保护等方面,必须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保证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3.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实施的评估和考核工作随着宿州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内容必须适应新的变化进行必要调整。因此,必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变化趋势,研究提出规划内容调整的意见,以便更好地发挥规划行动纲领的作用。通过评估,检查规划任务的落实情况,督促有关部门抓紧落实规划的各项任务。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考核工作,将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列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绩考核内容,按年度制订考核指标、考核分值和奖罚措施。市级农业部门应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定期检查考核规划的落实,检查考核内容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指标、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及资金的落实情况。4.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实施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首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保障和引导作用,更要注重政策的引导,激发和调动各类要素向农业集聚。其次,根据变化了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指标体系,使其能正确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及时发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建立专家咨询和评价委员会,在评估、调整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重大政策和规划内容,确定重要建设项目等方面,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和评价委员会的作用。(四)加大资金筹措与投入保障力度1.积极开拓资金筹措渠道目前农业的投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公共财政、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的投入和农村、农民自身的投资。随着农业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要进一步强化农业投资的主体渠道,尤其要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调动和激励村级集体、农民、农业合作组织和企业自身的投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善于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培育和引导市场,促使各种渠道的资金进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事业,特别要注意调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投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等主要渠道。同时,加强对外合作和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2.建立和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体系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实施中政府投入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农资金、土地出让金和科技三项经费,为此,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来源。一是建立和完善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制度,确保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的增幅高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水平,并且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要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和农业基础性建设;二是完善土地出让金支农基金制度,将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15%用于标准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种子储备基金和种子基地建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粮食科技投入等。三是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全市科技三项经费的三分之一支持农业科技研发,重点向种子、设施农业、科技推广、特色基地等一些基础性、共性和关键性的农业技术倾斜;四是建立农民培训和转移基金,加强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
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宿州市政务公开办公室(政务服务中心) 承办
技术支持:巢星网络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您是第 145251 位访问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来五年的行业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