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艾诺 位置埃尔诺《位置》一书在哪儿买

& 安妮·莱博维茨的心路历程《安妮在工作》
安妮·莱博维茨的心路历程《安妮在工作》
作者: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责编:王江
    书名:《安妮在工作》(《名利场》杂志首席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多年拍摄心路历程大集结!)     原名:Annie Leibovitz at Work     定价:289元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作者:(美)安妮·莱博维茨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书号:978-7-     尺寸:889mm*1194mm     页数:185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CIP分类号:J433     汉语主题词: 人像摄影-美国-现代-摄影集     译者:周仰     字数: 150千字     版印次:1版1次
    宣传点:     1、“摄影师中的左拉”——安妮•莱博维茨分享如何创造奇迹之作    2、世界上报酬最高,众多大牌明星愿意任其摆布的摄影师展示工作心路历程    3、多次再版,首次引进大陆发行,意大利印刷的经典大师摄影作品    4、90多张经典图片,安妮•莱博维茨亲述图片幕后的拍摄故事、创意和拍摄技巧 
    内容简介:     纽约时报明星作家、畅销书《一个摄影师的生活》作者、世界著名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撰写的这本《安妮在工作》,细致的讲述了她的摄影经历——那些赫赫有名的照片的背后故事。从1974年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到2007年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那具有争议的画像,莱博维茨诚恳而真实的描述了专业摄影师是如何拍摄这一切的。书中记录了精选遴选的90多张经典图片当时的拍摄状态和拍摄技巧(使用了什么样的相机、什么设置,如何照明以及场景设计)。你将随着安妮•莱博维茨的记忆,看到1975年滚石乐队巡演中台上的疯狂和台下的迷茫,被枪杀前的约翰•列侬和爱人小野洋子最后的拥抱,怀孕中的黛米•摩尔全裸着登上《名利场》的封面,萨拉热窝、卢旺达骇人的屠杀,好莱坞明星们充满想象力的奇幻秀……这些照片和故事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的复活着往事,莱博维茨也从胶片迎来了数码时代。在阅读中,你会看到一个摄影师是如何发现故事并捕捉下这些精彩时刻的,这是令人振奋的记录,不仅仅献给安妮•莱博维茨的追随者,更献给每一个热爱摄影的人。
    编辑推荐:    “我带着我的第一台相机去爬富士山,这是我第一次带着相机上路,我把它当做一堂关于决心和节制的课程,或许现在有人会质疑我是否把“节制”记在了心里。但那次经历确实教会我尊重相机。相机将要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必须先充分理解它意味着什么。没有它,就不会有影像。”——安妮•莱博维茨。
    带着对摄影的敬意,安妮•莱博维茨在书中将自己的故事分享给每一位读者。     这不是一本供咖啡茶几上摆设用的装饰书,也不是一本纯粹的摄影画册,它的意义大过任何概念的炒作。书中的每一张经典图片都交叠着莱博维茨的记忆,她梳理着一个个记录下的瞬间,引领你以摄影师的视角重新遇见生活。这确实是一个精彩的时空穿梭,你会身临其境的看到这张照片产生的过程,她的描述简练却细致,还原了拍摄的场景、参与的人物、光线照明、设备参数等等,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走进她的内心看到这位著名摄影师是如何运用灵感并最终实现它的。     书中有很多莱博维茨对摄影、对艺术的感悟,就像她说的“我一直很好奇其他的摄影师怎样工作,想知道他们的照片是怎样拍成的。70年代末我开始系统的收集摄影书,还仔细研究摄影的历史。”她希望将自己所思考的、所经历的献给所有有着同样困惑并努力找寻答案的摄影人。你看到她不断的尝试、讨论、打破、总结,她坦率的叙事方式和慷慨的经验分享,让这本书真实可爱,对于喜欢或者从事摄影的人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阅读之前你可能已经对摄影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当你阅读本书时,你会不断与莱博维茨的想法产生共鸣或发生碰撞,从而生成新的认知。是的,摄影有更多可能性,这些让人兴奋的故事在试图为你提供某种建议和帮助,而你会有更好的表现,或与之前那个你截然不同的表现。
    作者简介:     如果说到可以将全世界最大牌的明星任意摆布的女人,那么一定不能少了美国女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人们熟悉的明星常常会以与众不同的姿态、造型出现在她的作品里,即便有时候她提出的构想怪诞又冒险,但是大多数明星还是会老老实实配合。     这位《名利场》杂志的御用大牌,是世界上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被评论家们称为“摄影师中的左拉”。 她以其独特的人像摄影风格而闻名于世。是第一个在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国家画廊举办影展的女摄影家。     莱博维茨1969年还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求学时,即为《滚石》杂志拍片。以名人肖像摄影享誉摄影界,1983年成为《名利场》杂志首席摄影师,并长期为《VOGUE》杂志供稿。获奖无数,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出版过数本里程碑式的画册,如由苏桑•桑塔格撰文、1999年由兰登书屋出版的《女性》,以及由派蒂•史密斯和罗斯安妮•凯斯撰文的2003年由兰登书屋出版的《美国音乐》等。除名人肖像外,莱博维茨也拍摄战争题材,如战火中的女性、波斯尼亚萨拉热窝和卢旺达等地的军事冲突等。2005年,《美国摄影》杂志称其为“至今仍在进行拍摄工作的唯一的最具有影响力的摄影师”。2006年,美国杂志协会在评选40年来最优秀的杂志封面照时,头两名都属于安妮•莱博维茨——《滚石》的约翰•列侬封面和《名利场》的黛米•摩尔封面;她也曾三度入围《美国摄影》“100位在摄影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 
    目录     11前言     20尼克松辞职     30滚石乐队     44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     48概念摄影     64广告拍摄     74阿尔弗雷德·夏普顿     76阿诺德·施瓦辛格     84舞蹈     91黛米·摩尔     94表演艺术     99运动之巅     102战争     113辛普森案件     121即兴拍摄     122帕蒂·史密斯     127时尚     136人体     142合影     152风度和魅力     158在现场     166我的母亲     168萨拉     171苏珊     172好莱坞     180英国女王     190竞选旅程     195西部之路     200器材     212最常被问及的10个问题     219作品刊登年鉴     232安妮·莱博维茨简历     237致谢
    前言
    我刚出道时为《滚石》(Rolling Stone )杂志拍摄照片,当时它的编辑部在旧金山,还是一个小众杂志。《滚石》的大部分内容是摇滚乐,我对于摇滚乐却不甚了解,但他们依然让我参加拍摄工作并刊发出来,这点让我很感激。对我来说,拍谁、拍什么都不重要,关键是摄影本身。摄影是我安生立命之本。每时每刻,我总在拍摄,镜头中的一切都充满趣味。不同的场面,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活力,每一次都完全不同。你永远无法预料故事会怎样展开。     远在我意识到摄影可以成为终身事业之前,我就已经习惯了从画框中观看世界,这画框是我家汽车的窗子。我的父亲是空军军官,常常被派驻到各个基地,而每次调任,我们六个兄弟姐妹就挤在家用旅行车后座上,车一直不停地开啊开啊……我们没什么钱,所以不会去住汽车旅馆,只能不停向前开。记得有一次,我们从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Fairbanks,Alaska)开往德克萨斯沃思堡(Fort Worth,Texas),所有的行李都堆在车顶上,前边还绑了一对驼鹿角。途中我们只停了一次,是在阿纳海姆(Anaheim)参观迪斯尼乐园。迪斯尼的工作人员让我们把车直接停在了大门口。     1967年秋天我进入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读三年级时我的照片开始刊登在《滚石》杂志上。我进大学的时候父亲在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Clark Air Base)驻扎,那是美国在海外的最大的一个军事基地,也是越南战争中美军主要的后援基地。大一读完后我趁着暑假去了父亲驻扎的基地,还和母亲及几个兄弟姐妹一起去了日本。在日本我买了第一台相机—美能达SR-T 101,有了它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爬富士山。     攀登富士山是每个日本人在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必然会做的事,但真正爬起来比你想象中的要困难得多。当时我很年轻,一开始爬得很快,对爬山的节奏完全没有概念。弟弟菲尔更小,才13岁,一下子就在我前面跑得没影了。相机挂在我身上好像有一吨重,感觉糟糕透了,而且爬得越高相机就变得越重,我一时觉得登顶无望了。就在那个时候,一些穿黑色和服的老年日本妇女排成一列纵队,唱着鼓励的歌调向上走,我便跟在她们的后面。在第七个驿站我们超过了菲尔,他累得直直地躺在地上。     爬富士山的时候,你可以在第八个驿站过夜,这样第二天清早起床后就可以赶到山顶看日出。那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视觉上、精神上都是如此。到了山顶我才意识到只带了一卷胶卷,而爬山时又没想到要节省着用,因此拍日出时只有最后两三张底片了。      这是我第一次带着相机上路,它是一堂有关决心和“节制”的课程,或许现在有人会质疑我是否把“节制”记在了心里。但那次经历确实教会我尊重相机。相机将要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必然先充分理解它意味着什么。没有它,就不会有影像。    那个夏天,我在父亲驻扎的基地周围拍了不少照片,胶卷都是在基地的休闲品店冲洗的。开学后回到旧金山艺术学院我便报了晚间的摄影课程,之后那个夏天,我又参加了一个摄影工作坊,那时便决定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摄影适合我。我年轻,还未决定选择什么样的生命道路却又急不可耐。摄影是立竿见影的媒介,而绘画则太慢了,还得与世隔绝地去创作。摄影让我走出去,让我接触大千世界。摄影课教室让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而画室里则充满了愤怒的抽象表现主义者。我还没准备好接受抽象,我想要的是现实。     在摄影课上我学到了对年轻摄影师来说最重要的一课——学会观看。用什么器材无关紧要,因为相机只是一个可以记录影像的盒子。我记得从没在课上学过什么技术,我们学的是构图、取景,如何填满底片,如何把眼前场面放入那个方框,我们从不裁剪照片。每天清晨大家出门拍摄,下午将底片带回暗房冲洗。我们在公用的水槽里清洗印好的相片,每个人拍了什么大家都一目了然,因此我们都拼命想要拍出好照片。傍晚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各自的作品,这真是一个融洽的艺术团体。    当时我们在摄影方面的偶像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和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布列松的世界》(The World of Henri Cartier-Bresson)一书的出版让我意识到当摄影师意味着什么。照相机给了你一个通行证,让你带着目的独自进入这个世界。而罗伯特·弗兰克大概是对学习摄影的人影响最深远的一个人物,那时他的《美国人》(The Americans )刚刚再版,我一心想像弗兰克那样拍照:开一辆车,出去寻找故事。丹尼·莱昂(Danny Lyon)的《摩托车手》(e Bikeriders)是那个时期另一本重要的摄影书,他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为了拍摄,他与摩托车手住在一起,完全融入他们的生活。我们都效仿他的风格:135相机、黑白胶片、强烈的个人化报道。    回想起来,其中有两张照片正是我想要的感觉——那种浪漫化的过程。其一是《美国人》中最后一张照片:黎明时分,弗兰克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坐在汽车前座,他们停在德克萨斯州一个卡车停车场对面,可以想象他们整夜都在赶路。这张照片是在弗兰克多次驾车横穿美国的过程中拍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想要用“第一次看到美国的外来者的视角”来拍摄自己的国家。另一张照片拍的是欧文·佩恩(Irving Penn)的移动影棚,1967年他的助理在尼泊尔的荒野里拍了这张工作片。那是一顶巨大的长方形帐篷,由钉在地上的绳索支撑着,佩恩的卡车停在帐篷后面。他就是带着这个简易影棚去探索那些遥远的地方,拍摄新几内亚的土著、安第斯山脉的盖丘亚族印第安人以及摩洛哥的部落。    1969年秋天,我带着相机去了以色列,在那儿拍摄一个集体农场,并学习希伯来语,我想留在那里。越南战争正如火如荼,那个时期的美国年轻人都很迷茫。对我个人来说,这种困惑尤其严重。我们是高喊反战口号的一代人,但我父亲多次被派往越南执行任务,我又觉得不该背叛他。后来我意识到,放逐自己不能解决问题,我有家人和祖国。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回到旧金山艺术学院,在学校的暗房里冲印在以色列拍的照片,并继续坚持每天早上出去拍照。     在我离开美国的那段时间里,反战活动的规模和暴力程度不断升级。1970年春天,学生们通过罢课游行抗议美国入侵柬埔寨。抗议者烧毁了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里的后备军官训练队大楼,而国民警卫队则朝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当场射杀四人。而此时已回到美国的我拍摄了旧金山和伯克利的反战集会,男友建议我把这些照片和在以色列拍摄的影像一起给《滚石》的艺术总监看看。于是一张市政大厅前抗议人群的照片被《滚石》用作了“校园暴动”特刊的封面,这就是我摄影职业生涯的开端。看到这张照片出现在各个报摊是我永生难忘的时刻。    大三之后那个暑假我把美能达相机卖了,换成了尼康,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职业摄影师都用尼康。我给尼康相机配了35毫米镜头,这支镜头成像极美。在《滚石》杂志的最初几年我把自己看做报道摄影师而不是肖像摄影师,为了不浪费换镜头的时间,每有任务我总是带三个相机出门,分别装上35毫米镜头、55毫米镜头和105毫米镜头。35毫米镜头与人眼的视域范围差不多,是我的首选;55毫米镜头被称为“标准”镜头,经典、简单而内敛;105毫米镜头被我装在带有测光表的机身上,可以用来测光。那时变焦镜头质量不高,一般没人会用,如果在相机上装变焦镜头的话会被当做业余人士。     我在《滚石》的最初几年,设计部门从来没想过要裁剪照片或者把照片中的人抠出来拼贴在一起。编辑们对文字更有兴趣。1976年,《滚石》用整整一期杂志刊登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拍摄的美国政界人物肖像,我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影像的胜利。那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候选人是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和杰拉尔德·福特(Gerald Ford),《滚石》让阿维顿去做个报道,但阿维顿有更大的野心,《滚石》也放任他去实现,最终阿维顿带回来一系列命名为《家族》(The Family )的肖像照片,《滚石》足足刊登了73幅,包括基辛格、罗斯·肯尼迪(Rose Kennedy)、参谋长联席会议(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拉尔夫·纳德(Ralph Nader)、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调查记者I. F. 斯通(I. F. Stone),还有尼克松(Nixon)的秘书罗斯·玛丽·伍兹(Rose Mary Woods),这位女秘书声称自己无意中擦除了几分钟关于“水门事 件”的录音。   《家族》系列肖像展现了影像和杂志联合起来的巨大威力。杂志是张空白的画布,其中蕴藏的可能性令人遐想,但很少有人有机会像阿维顿在1976年那样将它用到极致。阿维顿清楚这种合作的潜力并且努力争取,而《滚石》很可能是唯一会允许他这么做的杂志,因为当时它还年轻,十分灵活。那时《滚石》与娱乐小报尺寸相仿,类似老的《生活》(Life )杂志大小。阿维顿这组照片是黑白的,风格粗犷,非常适合新闻纸印刷。    阿维顿当时在杂志摄影界属先锋人物,我常常在旧金山和洛杉矶的报摊研究时尚杂志,因此很熟悉他的作品。我对时尚本身不太感兴趣,但我会在报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翻看纽约、伦敦、巴黎以及罗马出版的各种杂志。     那个时期《女士》(Ms . )杂志的艺术总监比伊·费特勒(Bea Feitler)找到我。她在纽约与阿维顿及其他一些摄影师有着密切合作。60年代,比伊接替传奇般的阿里克塞·布洛多维奇(Alexey Brodovitch)和马文·伊斯雷尔(Marvin Israel)担任了《芭莎》(Harper’s Bazaar )杂志的艺术总监。最初马文是她在帕森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学习时的老师,他把年仅23岁的比伊带到《芭莎》工作,两年后,马文离开了《芭莎》,比伊和另一位年轻设计师露丝·安塞尔(Ruth Ansel)接任艺术总监。比伊清楚什么是好照片,以及什么是好故事。她们经常找戴安·阿勃斯(Diane Arbus)拍摄照片。而我认识比伊的时候她已经到《女士》当艺术总监了,后来我们有不少合作。拍莉莉·汤姆林(Lily Tomlin)时,我们把头发粘在她的腋窝里,不过这张照片没能刊出。比伊为艾文·艾利(Alvin Ailey)设计演出海报,与鲍瑞思·考切努(Boris Kochno)合作设计《佳吉列夫和俄罗斯芭蕾舞团》(Diaghilev and the Ballets Russes )一书,还设计了纽顿(Helmut Newton )的《白人女子》(White Women )。比伊有着折中主义的品位。     比伊和阿维顿合作编辑出版了雅克-亨利·拉蒂格(Jacques-Henri Lartigue)的摄影集,并给它起名《一个世纪的日记》(Diary of a Century),这本书包括拉蒂格的日记手写原稿、绘画,以及1904年开始他拍摄的家人、朋友和在法国生活的各种古怪照片。《一个世纪的日记》是我最喜欢的摄影书,后来比伊告诉我里面的叙事实际上是她和阿维顿编纂的,这让我不免有些失望。当然,我明白她的意思,他们只是为拉蒂格数量庞大的照片找了一种合适的呈现方式。      在怎样呈现影像方面,比伊教会我许多东西,但她教给我的最重要的经验却是:一定要自己编辑照片,自己控制照片被使用的方式。我本来只是学艺术的年轻摄影师,只会在心动的时刻按下快门,而现在为杂志社工作,得与艺术总监、编辑和作者合作。我必须学会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拍摄任务,让杂志拍摄利于自己的发展。我总是有一种不安,感觉为杂志工作不是正途,好像背叛了自己,不过罪恶感并非坏东西,我们必须不断质疑自己所做的事。有时候我感到无法做出比在杂志上发表照片更好的事了,摄影对杂志来说是如此强大的一种工具。      早年在《滚石》工作时,编辑从来不给我具体指示,他们也从未想过要给我指示。大多数时候我没什么“必拍清单”,都是根据现场做出反应。去拍摄的路上我从不去考虑杂志版面,开拍之后也只根据现实自己做决定。事件在你眼前展开,这大概是摄影最奇妙、最神秘之处,你只需要决定什么时间把相机瞄准什么地方。这是一个线性的、永不停止的过程,直到今天我感觉还是如此,虽然我不再像患了强迫症一样时时刻刻去拍摄。现在我可以静静地看着事情展开,只是看着。
更多精彩!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蜂鸟网官方微信(fengniaoweixin)
此文是否有帮助:
· 新书速递:《美国125年》上市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加关注
蜂鸟网资深器材编辑
评测资深编辑
论坛帖子14443次23388次32749次42657次51703次61637次71171次81139次91117次101026次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这三个人值得读的书,我要买实体书,介绍一下_百度知道
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这三个人值得读的书,我要买实体书,介绍一下
提问者采纳
四维;安妮的。我不赞成你看:《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清醒纪》《莲花》《素年锦时》《二三事》 四维的都看过,你可以选一些来看;爵迹
韩寒:幻城\他的国 安妮,真的:言情;悲伤逆流成河&#92,你去看《清醒记》最好,因为安妮的文字可能影响你的世界观,而且题材也不适合君王你看。不过。.;小时代\夏至未至&#92:一座城池&#92.,要看的话;韩寒的前两本看过,感觉就是有才;长安乱&#92。.,虽然我除了最后两本都看过...;三重门&#92,不错的散文:梦里花落知多少\岛1~8 魔幻君王你直接问我多好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安妮宝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安妮·埃尔诺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解读--《名作欣赏》2011年33期
安妮·埃尔诺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摘要】:本文从分析安妮·埃尔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和情人形象入手,指出作者借用片段式的,甚至是碎片式的叙述方法和边缘化的表现手段来扩大父亲这一个体的社会维度,体现了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女性文学的美学价值;同样的叙述方法和表现手段也运用到情人形象上,却暗含了作者对男性中心意味浓厚的传统叙事策略的不同态度,体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I565【正文快照】:
安妮·埃尔诺(AnnieErnaux)是法国当代文坛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其作品一直受法国文学批评界的关注。自1974年她的第一部小说《空柜子》问世以来,至今已发表十多部小说。她的小说从文体上可分为以《位置》《一个女人》《耻辱》《重大事件》等为代表的叙述个人成长的自传体小说和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珊;;[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夏天;A;[J];读者(原创版);2011年07期
其马;韩亚;思佳;简竹;方宁;;[J];读者(原创版);2008年04期
徐莉华;唐倩倩;;[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赵建文;;[J];故事世界;2011年16期
余有群;;[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吴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吕晓潇;;[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宫超;;[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龙瑜宬;;[J];书城;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米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友贵;[N];中华读书报;2001年
陈旭江;[N];光明日报;2007年
杨锏 惠州学院中文系;[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孙亚敏;[N];光明日报;2007年
张大春;[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邵敏;[N];文艺报;2006年
沙家强;[N];文艺报;2008年
程巍;[N];北京日报;2004年
唐建清;[N];文学报;2005年
姚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焦小婷;[D];河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翟宁宁;[D];山东大学;2008年
李韶华;[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朱林;[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覃晓霞;[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金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王健;[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殷华;[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王建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王玉华;[D];黑龙江大学;2006年
孙天南;[D];吉林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安妮·埃尔诺:为了拯救而写作--《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安妮·埃尔诺:为了拯救而写作
【摘要】:安妮·埃尔诺是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1940年出生在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在诺曼底的小城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她出身于法国贫民阶层,父母在伊沃托经营着一家小咖啡食品杂货店。为了使她脱离卑微的社会阶层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父母尽己所能,不分昼夜地工作,将她送进大学听教授讲“柏拉图”。然而当她真正地实现了父母亲的“梦想”,上升到人们所谓的“统治阶层”时,她却与父母亲产生了无法调和的隔膜,永远地和那个她出身的世界分离了。于是,这个“社会叛徒”(安妮·埃尔诺对自己的称呼)通过写作来拯救发生过的事情,用作品让它们继续存在,并试着去理解、探究自己经历过的一切。
安妮·埃尔诺采用白描、片段式、无人称的创作手法,以自传体小说或者日记形式,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她写父母亲,童年,秘密堕胎,与社会的决裂,母亲的死,结婚,狂爱,嫉妒,破裂,耻辱,以及社会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的记忆等等。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向我们讲述她的经历与回忆,都是真实的故事或是耳闻目睹的事情。看似是私人生活,我们却能从中窥探到当代法国社会下层人民真实的生活情况以及法国两性间的不平等。
她的作品发表后,曾引起法国文学界不小的争论。有的人批评她是自我中心主义,甚至是恋己癖,因为埃尔诺作品的主题基本围绕着家庭,女性,爱情等个人成长经历。同时也有人批评她的写作太过平实,没有展现一个雷诺多文学奖获得者该有的才能。
她曾于1984年凭借小说《位置》获得法国雷诺多文学奖,并于2008年以小说《悠悠岁月》荣获法国杜拉斯文学奖。然而安妮·埃尔诺在中国的关注度却不是很高,有关她的研究也只不过寥寥几篇,如果在国外的数据库搜索就会有至少50页的结果,这造成了严重的不对等。
正如她自己所言,写作之于她是一种义务,一种让被统治阶层的文化出现在统治阶层语言中的义务。心理学界通过她作品中的事例来研究分析各种心理现象,社会学学者通过她的作品,掌握了第一手法国社会下层人民社会、文化、生活的真实。大众通过阅读埃尔诺的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开始关注曾经忽略的人、事、物。所以,在某种意思上,两个敌对的世界——她出身的那个贫穷、卑微、无知、但勤勉的世界和后来进入的资产阶级世界,通过她的写作交织在了一起。这就是埃尔诺魔力,让两个平行线般的世界在她笔下接连不断地产生一个又一个的交汇点。
本文希望通过对安妮·埃尔诺的介绍引起大家对她的关注,着重分析埃尔诺作品中社会学,人种学方面描述和贡献。希望通过此文为其正名,还原当代法国社会真实的情况,同时也希望和安妮·埃尔诺一样,承受过相似痛苦的人从中获得更多精神支持,更希望我国的作家也能为我们的下一代描绘出一幅广阔的“清明上河图”。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I565.074【目录】:
摘要4-6Résumé6-9Introduction9-11Chapitre Ⅰ Le premier monde:Sa vie et sa famille11-17 1.1 L'origine modeste11-17
1.1.1 La famille11-14
1.1.2 L'enfance et la jeunesse14-17ChapitreⅡ Le deuxieme monde:Son trajet littéraire17-34 2.1 Le debut litteraire avec la mention du roman17-22 2.2 La forme litteraire ernausienne retrouvee22-30
2.2.1 Le recit autobiographique22-28
2.2.2 Le journal intime28-30 2.3 Le journal exterieur et social30-34ChapitreⅢ Les croisées des deux mondes34-59 3.1 La posture d' écriture d'Annie Ernaux34-45
3.1.1 Sa propre forme Iittéraire, d' ou vient-elle?35-41
3.1.2 Le style destine41-45 3.2 Les aspects sociologiques dans les recits autobiographiques45-54
3.2.1 Comportements populaires46-49
3.2.2 Les valeurs49-53
3.2.3 Les scenes negligees53-54 3.3 Sauver et se sauver54-59
3.3.1 L'écriture---une facon d'exister55-56
3.3.2 Les effets inattendus et naturels56-59Conclusion59-62Bibliographie62-64Remerciements6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晓驷;[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王天华;;[J];学术交流;2006年05期
白继艳;;[J];中学俄语;2008年07期
,李志刚;[J];俄语学习;2002年06期
殷钟崃;[J];外语学刊;1979年02期
郎红梅;[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沈伟栋;[J];大学英语;1994年03期
雷凌航;周琳子;;[J];电影评介;2009年08期
高春倩;;[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张洁;;[J];文教资料;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龚莉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归定康;孙静萱;;[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刘士杰;;[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李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沈大力;;[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罗永嵩;;[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王刚;;[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曹开虎;[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本报特约记者
于凤川;[N];中华读书报;2010年
张武明;[N];江西日报;2010年
蔡冲春;[N];长白山日报;2010年
吴晓燕;[N];中国经营报;2010年
杨帆;[N];重庆日报;2010年
陈姗姗;[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李静;[N];东营日报;2010年
丁刚;[N];人民日报;2010年
朱周良;[N];上海证券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鸣;[D];武汉大学;2012年
苏昉;[D];武汉大学;2013年
瞿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王春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侯雪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张璐;[D];南京大学;2013年
陈丽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孙越;[D];武汉大学;2012年
程静;[D];武汉大学;2010年
王吉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吉山;[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黄颖艳;[D];中山大学;2010年
姚小萍;[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陈剑平;[D];外交学院;2010年
韩烨;[D];中山大学;2010年
朱石花;[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吴睆子;[D];湘潭大学;2012年
肖庆华;[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焦德玉;[D];外交学院;2013年
胡博乔;[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妮鲜花图书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