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比岛静夜荷塘月色广场舞怎么装扮上

巴士玩――最大的中文网页游戏门户!  | 
当前位置:
发表时间: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  
  笙箫仙子装怎么得;奥比岛笙箫仙子装在哪得;奥比岛笙箫仙子装获得;看看下面小编为各位玩家们带来的介绍吧~
  奥比岛笙箫仙子装,日前在红宝石广场参加活动&好友1+1 充值送惊喜&获得。
奥比岛笙箫仙子装图鉴
何以笙箫默诗句、静夜荷塘月色、笙箫仙子飘逸装、飘逸繁花丝带、引蝶妙音笙箫、笙箫清纯长发、笙箫白莲头饰
日前在红宝石广场参加活动&好友1+1
充值送惊喜&获得。
开始玩:  查看更多:
游戏推荐 >>
部落守卫战
火影忍者OL
新游测试表
神话西游OL
ZAZA超级英雄OL
      
京ICP证070145号 文网文[号 京新出音[号Copyright ,盛世辉天 All Rights Reserved.奥比岛静夜荷塘月色怎么装扮上_百度知道
奥比岛静夜荷塘月色怎么装扮上
领到了的话要么在形象卡服饰里,要么是你没领,要么在魔力时装里。望采纳,谢谢,点击就行了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奥比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热门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荷塘月色(奥比版)
作者:4399小编  来源:  时间:12-04-23 
荷塘月色(奥比版)&& 作者:轩殿
点开那奥比岛的网页,
我的心情就无比舒畅。
观赏奥比岛的好风光,
盼望奥比岛越办越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奥比岛带给我多欢笑。
随着岁月时光的增长,
我依然忘不了奥比岛。
我爱那美丽的奥比岛,
带给我欢乐的奥比岛。
无论随着岁月的增长,
我依然记得爱的奥比岛。
以上为小奥比&轩殿&改版的奥比版荷塘月色哦!希望大家喜欢!
共0条评论,有0人参与,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我与一本书的对话
每当下午闲来无事时,我总喜欢到旧城区的那座不大不小的图书馆去逛逛,顺便看几本书。可由于近来总是阴雨连绵,让我在看书的时候也多有些不自在。只是随便翻一翻,坐着打发一下时间罢了。说来也奇怪,这座建成不久的图书馆由于长时间无人问津,外面的招牌上都裹着一层厚厚的灰尘,整个馆子都看起来灰蒙蒙的,极为符合旧城区的色调。不仅外观如此,即使是馆内也给人一样的感觉,只有那一排排的色彩各异的书籍才让人看到些许&生机&。而今天却不同,由于阳光明媚,使得城区的建筑个个都映照出耀眼的光辉。连我似乎也被这阳光照得有些喜上眉梢。带着这股阳光所赐的兴奋劲儿,我再次走进了图书馆。&&
在这座图书馆的三楼,有一侧的窗户总是半开着的,窗台谈不上干净,但也不至于肮脏。时有灰尘堆积,并沿着窗沿排成一条灰线。尽管窗是开着的,但是却少见有风能透进来。反倒是阳光成了这间屋子的常客,斜晖透过窗子照进来,把窗台的灰尘一次次烘干。有的跳跃在空中,冲进一缕缕阳光里反复舞动着,似乎想趁这个机会让人类看到它们是无处不在的。可是书架上的那些灰尘却一点也不像它们的同类,从来没有飞舞翻腾的机会,甚至有可能永远都不会享受到日光所给予的温暖。他们在每张0.06毫米厚的纸页上排成一个长方形的方阵,顽强地伫立着。从不会钻进去,也不会跳出来。它们时而担心有人会把它们清除出去,但事实上这种担心几乎是没有必要的。&
我静静地走进阅览区,取下一本靠近书架边缘的旧书。书型不大,厚度也适中。只是封面不怎么吸引人,书本侧页的灰尘这时突然开始在阳光中舞动,感觉像是要飞进鼻子里。可我既不想拭去书页上那不厚不薄的灰尘,也无法去清除在阳光中飞舞的粒子。便只顾打开书,以便让我的眼睛直视文字的同时滤掉这些灰尘。我从书架旁走开,找了一个靠窗的椅子坐了下来。&
或许是封面过于朴素,使得里面的文字与之产生强烈的对比。虽然这些文字在形式上并无华美之处,排版印刷也极为普通。但我却在随意翻动了几页之后,寻找到了一些我所认为可看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似乎从未在图书馆有过这样兴奋的感觉。正当我想要对这些内容细细打量时。这本书却突然冲着我说起话来:&
&你在看什么?&&
我对它的突然提问感到惊讶,但还是答道:&
&看书啊,这还用问?&&
&那你干嘛不一页一页地看?为什么要先翻一遍呢?而且翻的那么随意。&&
&难道我见到一本书就要从开头一页页地慢慢看么?我只是想找找看有没有我想要看的东西,看看有哪些是对我有价值的。&我说。&
&那你想要看什么?你随意的翻动就一定能找到你想要看的么?&&
我有些疑惑,不晓得为什么它会这么问我,想了一会儿,我又对它说:&
&我想要看的是这本书中的优美语句,以及它传达给我的意象,或是想要读到那些能让我引起思考的文字。我看到书名,仅仅是带着好奇而打开去阅读。我随意的翻动虽然不一定能让我找到我想要的。但这却是满足我好奇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如果让我从开头一页页地看起当然也可以,但是会耗费我很多时间,我总不能对每一本书都这么做!&&
它没有接着追问下去,而我却突然有点想和它继续聊下去的冲动。在我这么想着的同时,又生起一丝疑惑:为什么我会突然和一本书对话呢?难道是我幻听了吗?可刚才的对话又是那么清晰出现那在我的耳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摇了摇头,又拿起书继续翻动着,不一会儿便在其中的一页停了下来。渐渐地,我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目光沿着字行而移动着,并且还会突然在某个地方停驻一会儿,又在停驻的那个区间内反复地游移。&
&你在看什么?它再次问同样的问题。&
面对它如此简洁的提问,我竟一时语塞,不知从何作答。&
&你看的是什么?&它接着问道。&
&我&&我只是觉得这几句写的很好,所以&&&我支支吾吾了半天,竟说出这么一句来。&
&那你知道这几句是写什么吗?&它又问。&
&写的是人的思想、感情、还有行为方式。&&
&那你为什么会反复地看呢?你不明白么?&&
&恩是的,但不是完全不明白,只是我想加深一下印象,更好地去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那你为什么不接着看下去?你只在意这几句么?&他似乎提高了音调,用一种怪异的语气质问我。&
我没有立刻回答它,却在心中生起了更深更大的疑惑。我不能理解它为什么会对此反应这么强烈。而且对于一本书来说,我已经给予了它起码的尊重。我打开它,认真地阅读它,并对它发生了兴趣。书中的文字正在一点点地满足我的好奇心,可我不能保证对所有的文字都产生兴趣,至少有一部分是废话,还有一部分是有些艰深晦涩的词句。我跳过这些,想要继续寻找下一个&文字兴趣点&,并保持着对刚才那段文字的兴奋度。不料却惹得它这般火急。我从书架上拿下它,本来就是在好奇心驱使下所做出的随意之举。我又凭什么要对它的每一个字都待如上宾呢?于是,我没有回答它,便自顾自地继续翻书。走马观花似地浏览书的内容。虽然有时我的目光也会在某一页上驻足停留,但几分钟后就又转移到新的文字当中。然而我却越看越疑惑,便开口问它:&
&你这本书是讲什么的,怎么连个简介都没有呢?&&
它没有作声,又有几粒灰尘慢慢地飘了上来,像是在替它做着无言的反抗。&
&你告诉我吧,这本书到底是写什么的,想要表达什么呢?&&
它仍旧没有作声,而此时窗外的微风竟偷偷地跑进来,替我多翻了几页。&
&喂!问你话呢?你赌气不回答是想故作高深吗?你不让读者理解书中讲的是什么,干吗还要写这么多字,难道有价值的话就那么几句吗?&&
&我又不是作者!我怎么会知道?&它依然带着那种怪异的语气,颇为不满地说道。&
&是啊,我当然知道你不是作者。可你是作者的孩子,不管怎么说你都和他有着很大很深的联系。再说了,他花这么大力气把你制造出来,不就是想通过你来表达他的观点么?&&
&制造?你怎么知道他是在制造我而不是创造我呢?如果说我的诞生是完完全全带着他的思想而出现的,那么和他自己画的一张自画像有什么区别?我能与人自由自在地说话,有自己的情感,甚至还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虽然我的诞生是他的功劳,但这并不代表我就是他的化身啊!&&
&是,你说的没错。但是你既然是由他而来的,那么你的自由与独立也是有限制的。或许你说的话他不曾说过,或许你想的问题他未曾想过。可归根到底,你的所想所做还是从他那里得来的,你只不过是帮他做了几次思维的延伸而已。其实你还是他的附庸!&&
&什么?你是把我当成他思想的傀儡了么?&它有些惊讶地问我。&
&我可没这么说,他可没有把你当成傀儡。而是把你当成他的接班人。&&
&接班人?你说这话什么意思?&&
&他对你寄予了希望,想通过你来完成他未竟的心愿。虽然你本身也是他心愿的一部分,但是最终他还是希望你能把他的全部思绪表达出来,从而让他的心愿更完满。也许在他平时的生活中,他的这些想法并不能直白地表述,他所想到的东西并不全面。但他认为你可以帮他做到这些,并且坚信一定会有读者能通过你理解他的想法,无论过了多少年。&&
&那他当初为什么没有和我说过这些呢?难道我不是他最亲近的朋友么?为什么你会知道这些?你又没有见过他,而且和他也不是一个时代的。&&
&如果他和你谈了这些,或许你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他希望的是你可以与我对话,然后再去理解他。而你则是一座沟通的桥梁。&&
&什么?你说我是桥梁?难道我就只有这点辅助作用么?&它仿佛有些不高兴地说。&
&嘿!你先别着急,我还没说完呢。你的功能又不只是桥梁,而且还是一面镜子、一样武器、一种信仰、一种&&总之,我不能用这些具象或抽象的东西来形容你,也许用哪一个比喻都不太准确。但是,刚才我说你是桥梁,可绝没有看轻你的意思。你的这座桥梁不仅仅是架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同样也架在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架在每个人的思想之间。难道这样的作用还不大么?难道你不知道你在人类社会中是多么地重要么?&&
它没有继续接我的话茬,似乎渐渐地沉默了下来。窗外的丝丝凉风不挺地掀动着它的页角,可似乎力道太小,无法掀起书页,只让它如波浪般轻轻地拂动着。我继续欣赏着它的文字,用手轻轻地抚着这一张张旧书页。纸张虽然粗糙,但却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舒适触感。被风吹动的那几页书角有些弯折,甚至比书页还要发旧,几处褶皱像是刻在老人额上的一道道皱纹。侧页的灰尘由于我的翻动开始渐渐褪去,而在阳光中舞动着的灰尘则越聚越多,几乎可以在地面上看到它们舞动的身影。我呆坐在那里,凝视书本的眼神似乎也有些游离。我回想着刚才与它的谈话,不觉有些恍惚:我怎么会和一本书在对话呢?而且对话的内容又是那么地丰富,完全不像是简单的聊天,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它与我对话时的表情。可为什么刚才在对话的时候我怎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呢?我低头继续翻着书,只是无法像刚才那样专注地阅读了。&
&你喜欢这本书吗?&它慢慢地问道,语气是那样地平缓,甚至让人耳根有些微微地发痒。&
&嗯&&至少现在看来是挺喜欢的。&我回答道。&
&那你喜欢哪一点呢?你不是觉得挺难懂的吗?为什么还会喜欢这本书呢?&&
它的这句提问让我有些茫然。我的确是对书中的文字感到迷惘,可我仍是打心底喜欢的,只是一时说不出为什么。我正想着与如何回答它,可它的问题又引起了我新的疑惑:为什么它这次问我的时候不说&我&,而要说&这本书&呢?这本书不就是它么?我不知要如何回答,便只好用一句牵强的话反问了它:&
&难道喜欢一本书就一定要说出理由么?&&
它迟疑了一会儿,又接着说道:&
&当然不一定啊,你说不说都可以。你是读者,你喜欢就好。如果那些理由不是发自你内心的,又何必牵强附会,硬是编造出一个读书的理由呢?就算是专家、书评人也不能这么做啊!&&
&嗯,是啊,我也是这么想的。虽然有些文字我读不太懂,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你的喜欢啊,信不信由你。我可不是因为看不懂才有意这么讨好你的。&&
&放心,朋友,我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说的不对,你喜欢的是这本书,而不是我。&&
&可你不就是这本书么?你这话什么意思?&&
&是啊,你说的没错,我的确是一本书。但当我和你说话的时候,我与这本书是不完全相同的。虽然我由作者所创造,并且在创造的过程中带着他的思想。但是当他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却培养出了一个全新的&我&。就像你说的那样,我是他的接班人。我在为他传播思想的同时,我自己也得到了成长。并且在你的帮助下,让我变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新个体!&&
&我?可我只是在阅读你,你并没有因为我而改变你的内容啊?&&
&我的内容当然没有改变,可是在你心中,我已经不同于这本书了。&&
它的这些话更让我感到疑惑,像是在解释一个没有答案的悖论一样。我们的对话似乎变得有些艰深古奥,如同探讨哲学般彼此争论不休。它见我仍有些迟疑,便又说:&
&朋友,你难道不曾记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吗?尽管这本书不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你依然可以寻求得到你最想要和最喜欢的东西,表达出你自己的理解,不是吗?就像我们之间的对话一样,你或许想象不到我会与你对话,但是我们做到了。准确的说,是你做到了。我现在与你谈话时的样子,不就是你心中的&哈姆雷特&吗?&&
我呆呆地望着它,它又接着说:&
&或许从一开始我还不太明白,以为自己只是一个活力张扬的&独立个体&。可是刚才与你争论之后,我这才明白:是作者先创造了我,而你又把我从书中唤醒,并让我从书中飞了出来。也就是说,你赋予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给你了第二次生命?&我疑惑地问。&
&对啊,从我们成为朋友的那一刻,你就已经赋予我了!&&
&你怎么知道我们成了朋友呢?&&
&你都和我聊了这么久了,难道这还不是朋友吗?&&
&和你交朋友难道就这么容易吗?&&
&容不容易,那要看你是怎么想的了。但是你要记得,你一旦和书交了朋友,那么它们将永远忠诚于你。无论你日后抛弃、背叛、置之不理,它们都不会忘记你这个朋友。只要你能再次打开它们,它们就会重新回到你的身边。&&
&这么说,你的朋友应该不少喽?&&
&那当然,你只要从页角和灰尘就能看得出来!&&
&页角当然看得出来,可是这灰尘&&&&
&那是一位朋友为我留下的印记。&它突然说道。&
&什么印记?&&
&对于读者来说,一本书的好坏完全由他自己来判定。当他认为好时,自然会不知不觉地翻破我的书角。当他认为不好时,自然会把我随手扔在一边不再惦念。既然我认定了他这个朋友,那么他对我所做的一切我都会接受。那灰尘便成了他留给我的印记。尽管不见阳光,尽管整日被覆盖,但是我的价值却从没有因此而跌落过。相反,这些灰尘倒是给了我耐心,也让读者有了好奇心。只要有人拿出来,还怕这些灰尘掉不下来吗?&&
我轻叹了口气,望着它发呆,我们谁也没有继续与对方搭话。我抬头望了望窗台,此刻的阳光已经稍稍地偏向了一边,在空中舞成一团的灰尘也开始渐渐地隐匿。我用右手按住了一侧的书页,不再让微风继续替我翻书。我再次轻抚这粗糙的书页,慢慢地合上了它。&
我站起身,把书放在了书架靠近阳光的位置。慢慢地朝外走去,嘴里却不自觉地在嘟囔着些什么。几个刚刚走进来的读者纷纷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又望了望我的身后。我回过头,一个人也没有。只看到一缕缕稀薄的阳光斜照在书架上,一团灰尘仍在那里欢快地舞动。
无法定义的美——《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是一本以&答读者问&的书信形式来探讨美学的。美学家朱光潜一共用了十三封信从美学的各个角度表达了他自己的观点。但是在信中并没有给美下一个十足的定义,而是通过不断地从艺术作品与生活中举例说明来告诉读者们要怎样去发现美,怎样去研究美学。&
词典里对美学的解释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又称之为:艺术哲学。而对&美&的解释词条则更是纷繁复杂了。那么,什么是美,美学又是什么,又要如何去发现和研究呢?书中是找不到任何明确的答案的,作者只是在给你一些寻找美的方向,而路则要你自己去走。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我们常常会用到这么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这&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是人的内心,即我们如何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尽管我们无法为美下一个定义,但是我们有足够的权利和勇气说一个人或物美或不美。书中的标题大多是概念性的语言,但是内容则都是在美学的本源中寻求的。对于读者来说,我们要做的则是用自己的理解来整理我们的逻辑思维,因为每个人对美的观点不同,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位大师的思想深处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美学思维,并让你如饮醍醐。十三个篇章中虽说内容稍有繁杂,但是思路大都是统一的。因而我们既可以顺着大师的思路去进一步发现,又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研究大师的思想,并从中开创出一个新的美学世界。&
一、概念的杂糅&
&&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不同的国家对待美学的态度各不相同。如果说希腊人是以歌颂生活为母题,那么德国人则是以了解现世为基础。亚里士多德的个别观点被后世学者称之为&形而上学&,尽管带着一些唯心主义的影响,但是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美学家们。而到了黑格尔则演变为&绝对精神&,主客观精神的高度统一,并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还有席勒,康德,克罗齐等等都纷纷著书立说,各成一派。尽管各家各派的学术观点看得人眼花缭乱,思绪晕眩。但还是很难形成一个书面上的概念。那么先抛开这些不谈,想想生活中有哪些可以让我们说出&美&呢?无论读书赏画还是饮食娱乐,我们的感官都要告诉我们并命令我们发出美的赞叹。无形中在我们的头脑中就已形成了一个概念。但有些感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知道这算不算得一个抽象概念,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大都属于&体验派&。如果我们用缜密的语言对着我们的朋友把我们品尝大餐的愉悦享受细致到每一种佐料与每一道工序。那么即使你的语言如何精妙绝伦也抵不上你去请他吃一顿来得痛快。&
&无法言喻&,这真的是一个万能的绝妙好词。每当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一件事情时,&无法言喻&似乎是最好的应对措施了吧?但如果每个人都用这四字成语来表达心中的感受。那么何来哲学、美学、心理学?更遑论艺术了。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用文字或是其他表现方式把&无法言喻&拆开并组装成一件全新的礼物。同时这也是一种概念的体现,这是我们每个人每天要做的事。人们绞尽脑汁把美的概念不断地具体化,通俗化,用千百年的争论让美学的种子生根发芽,并大大地为此而得益。然后再反作用于那些&无法言喻&的抽象概念。让我们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而这一切的努力,并不是要求我们在了解这些之后要带着概念的&有色眼镜&去欣赏《蒙娜丽莎》,也不是要用黑格尔的美学模子去刻画出一幢《巴黎圣母院》。概念不是公式,也不是思想的定位。而是对事物的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才是朱光潜先生的本意,虽然美无处不在,但是美并不是在地上横七竖八地乱摆。&
二、主义的滥觞&
在历史的进程中,每个特定的时期总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主义又是什么,让我们再来翻翻辞典:主义是某种特定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简言之就是主导事物的意义。《谈美书简》中大量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作者反复提出要用此主义解决问题。他在第4封信上的题目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由于此书写于&文革&之后,因此作者亟需纠正一些似是而非的主张。说句实话,朱光潜先生对他曾经的美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动摇。且不说那场动乱是如何地折磨学者,问题在于事后很多人都难以解除那副强加上的精神枷锁。而实际上只有勇于探索才能获得真知。就像邓总理说的那样: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弄清是非。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了主流思想,那些唯心主义大师们的立论却渐渐站不住脚。作者承认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奉为圭臬。用两点论和两分法解析并重置了那些统治了他前大半生思想的美学家们。但是我认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是不可能了解那种精神摧残的痛苦。尽管他后来的思想违背了他的美学原则,但是在那样一个时期是可以理解的。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主义,必定多多少少要受那个时代的政治因素影响。书中说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关于美学的专著,但不代表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其实这句话的准确性仍有待商榷。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真有美学体系的话,那也是基于前人的论著并用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加以推敲得出来的。然而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逐渐占统治思想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歧。导致人们对其思想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产生混乱,就如同说了一大通至理名言之后却像什么都没说一样。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不应该是这样的,即使是作为&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也要用实践来探索,用时间来考验。而且,唯心主义就一定是错的么?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么?我们不能把用来探索政治的思想强加在文艺身上。不是不能加,而是不能强加。主义与主义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艺术与生活大都是相通的,当政者的硬性规定撕破了艺术的美感也就撕破了生活的美好。就像样板戏一样,不仅内容样板,连演员的动作都像是被&钉了板&似的。主义不是命令更不是规定,无需设置禁区。美是自由的,美学是在自由的基础之上建立的。而真正自由的美体现在不同的民族与时代所共通的美感。这一点马克思和毛主席都是高度赞扬的。我总觉得我们不应当把政治和美学置于一条线上,只要我们不违背美学的要求,不被某某主义所困扰,不要为了追求某种主义而过分地束缚了美。真正的美是不受局限的,无需用任何词条句式镶嵌。&
三、人本的思想&
美是由谁发现提出并研究的呢?答案是:人。人是有思想的高级生物,感性与理性彼此交织成长。所以说我们的思考不是孤立的,社会生活总是喧嚣的。人们在研究美学的同时还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第5章的谈到的生产劳动与第7章的生理学观点上都提到了人本思想。这也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美学观点,没有之一。&
人们对美学的探讨日渐丰富。进而出现了&审美&一词,对美的观念也出现了雅俗之分。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提到:&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芳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这段话并不是说要把人的审美分等级,排斥俗的美,而是表达出一种感性与理性的探讨,有人会认为高雅艺术普通人难以理解,而民俗艺术又不被&精英&们所接受。但实际上这只是艺术美在表现程度与受众范围上的不同。在美学史上,很多人都倾向于对理性的探讨。诚然,理性的确可以把美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最终要去感受她、理解她的还是感性,并能让我们的思绪高速运转。用席勒的话说就是&&充当一种&潜能的终极表征&;它们起到的作用就像是&源自理想世界的护送人&。我们都说美感有移情作用,触景生情,借物喻人,并在&移情&中出现了&内摹仿&,这也是审美的态度之一。总之,人类发现美,研究美,创造美,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文艺复兴是为了人,启蒙运动是为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也是为了人。所以,美学并不是艰涩难懂的,她就在人们的身边。&
《谈美书简》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学,也没有用高深莫测的学术文字向我们一一解释美的定义,更没有像教科书般按章逐节地讲授。而是用平和的语调,通俗的语体,聊天似的语言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学习美学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上有阳光,也有阴霾,天气时好时坏。路口纷繁,花朵与荆棘长在不同的路畔,正如无法定义的美一样,花朵虽艳,却不知开在何处;前途虽亮,你要自己去探寻远方。
战争中的坚守——《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从,每一个中国人都记得这是一段极为苦难的历程。从抗战八年再到谋求和平建国,每一年中国人都走得万分艰辛。就在这样一个看似短暂的八年中,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道光透过层层迷雾照耀着神州大地。尽管这光并不强烈,时常被硝烟干扰,被山岭阻隔。但是,只要是光的所到之处,无人不为之感慨。
这又是一本关于民国的书籍,只是这一次与国民政府无关。所有人都会记得抗日战争,但未必所有的人会记得西南联大。使得,这座仅存在了八年的大学,却主导了一代青年的思想,更是发掘出了他们的梦想与理想。说起联大,或许会有些陌生。但说到北大,清华,南开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三校的结合让这座大学拥有了学界的权威。接下来,本文就按照此书的目录,逐一写出评论与心得。
1.爱国者的长途跋涉
&& 1937,无论是&张北事件&还是&华北事变&,都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各个阶层的正常生活。就算是美丽优雅的校园也难逃此难。无论是在西山野炊的教授,还是欣赏荷塘月色的学生。当他们听到日军的枪炮声时,有的&两股战战&,有的&充耳不闻&。战争的形势对于当时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其感受是不同的。但不管怎样,迫于战争的形势。中国的三所高等学府将要步红军长征的&后尘&。共产党的长征&胜利&一周年后,中国的学界也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
虽说一路上有专门的组织对师生进行护送,但实际上这&长征&也比红军好不到哪去。虽然没有对抗敌人流血牺牲,也没有爬雪山,过草地那般艰辛。但贫乏的物质条件与战事的愈演愈烈,让三校的师生们几乎没有安身之处。
曾预备在湖南长沙成立的长沙临时大学早就无法继续坚持下去。无奈,三校只能去往云南会合。在选择路途的过程中,多数人选择了乘火车。而部分师生则要步行。这样的长途跋涉无论乘任何交通工具都无法体会到旅行的感觉,因为这根本不是旅行,更算不上迁徙。而是一种类似于清教徒般或是苦行僧式的生活。途径贵州山区,他们会遭遇土匪,住在旅馆,还会听到隔壁的声色犬马,还有眼花缭乱的罂粟地。学生们处于一种&苦并快乐着&的状态。对于这群&中国文化的巨额遗产&来说,他们能够安全而顺利地转移就算是很好地保存文化了。然而也不乏反对者的声音:认为那些走海路的学生没有受到革命熏陶,相反,他们却在灯红酒绿中迷失,以他们的身份引以为傲。这让很多华侨感到愤慨,并辱骂这些学生为&高等难民&,这样的行为,还能被称之为&国宝&?&
&&& 进入云南蒙自之后,联大的师生们做了些许的调整。尽管此地风景秀美宜人,但是&蒙自是一段插曲。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表面上远离战争的纷扰,实际上弥漫着流亡的苦楚。&&
&& 同样是长征,工农红军的跋涉可谓&气势磅礴&。而联大长征的意义并不是不能与红军长征相提并论。除了方向不同(一个北上,一个南下),人数不同外。所承受的辛劳并不比红军少。在战争时期,当经济与文化遭到侵略者恣意蹂躏的时候。那么精英云集的高校就是文化的&活宝&。尽管国民政府的物价飞涨,内忧外患让他们不堪重负,但这支载着&文化生命&的列车还是要义无反顾地开下去,并要让宋子文也敬畏三分。就这么走走停停,漂来漂去,直到祖国的西南边陲才算真正的安定。最终,昆明接纳了这一支文化大军,并给予他们应有的温暖。&&&
2.交互影响&
&& 如果说蒙自颇具&魅力&的话,那么昆明就显得更加&迷人&了。不仅仅是她有&春城&的美誉。而且作为战时的西南重镇,交通便利,远离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虽然时常会拉响空袭警报,但相对来说还是较为安全的。尽管昆明被描述第如此美好,但是在学者和学生们的严重,这却是一座&混搭&的城市。因为&当一个抹着红唇,烫着卷发,穿着高跟鞋的女郎,与一个刚由山上下来的,野性未泯的倮族土人,头顶物品,在一条街上并肩行走的时候,这里呈现出来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时代。&&
&& 在联大&定居&昆明后,不得不提到一位军阀&&龙云。尽管他&变成联大群体的支持者和保护者的动机无疑是很复杂的。&但是在联大定居昆明的这八年中,龙云可以说给足了联大师生面子,甚至面对那些诽谤他的学生们他也能泰然处之。有这么一位比蒋介石开明的省主席,言论当然要自由得多,起码能让学生在昆明自由地呼吸民主与学术的空气。当然,联大的思想走得再远,还是得过蒋介石这一关。学者费正清在《清华教授》中提到:&一方是均有经济后盾,大权在握的国民党和教育部,另一方是决心维护他们所接受的美国学术自由传统的大学教授,双方针锋相对,势均力敌。&因为在战争的特殊时期,国民教育或是精英教育要服从于形势,或者说要&与时俱进&,至于&俱进&,那是中央教育部的观点,在特殊时期对教育政策进行调整也是有理可循的。但对联大的师生们来说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他们认为这是在&假教育之名,行政治之实&。在这样一个群英荟萃的高校中,教授们对教育模式的探索也众说纷纭。他们知道政府的意图是&经世致用&,把学生们引向实用学科以更好地为国服务。(其实这种观点到现在依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可是高校是不乐意出现这种&专才&的气氛的。不仅仅联大反对,其他高校如燕京大学,云南大学等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质疑。在这场对峙中,联大提出了&通才教育&这一理念。但无论怎样争论,迫于政府的压力不得不接受教育部的指示。在这种带有监视和压迫的制度之下,联大的学风与独立思想屹立不倒。即使教育部把课程大纲细化到课时与课程的设置,他们依然能让属于联大的种子生根发芽。&
战时的强制性课程成了教条,&三民主义&(不是孙中山的原版)思想成了学生们的应付作业,军训只是乏味地浪费时间。这些课程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联大是最让教育部头疼的大学,却也是教育部最为关心的大学。为了贯彻政府的指示,当局在高校中加入了训导与控制。而联大的训导处则没有过多的政治色彩,而是更好地为学校的学术与民主自由而工作。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教育部也是没有办法才作此决定。上到蒋介石,下到联大师生,谁不为这动荡的时局感到担忧与无奈?当一个政府受到外在侵略压迫,内在的敌对势力时,除了发动群众,就是发动这些精英分子了,却不曾想他们也难以驯服,那就只好采取高压政策了。除了课程要&改良&之外,政治的渗透也是一道必要的程序。可以说,联大高层几乎都是国民党员,不管入党是否他们自愿,有了这样的政治属性就不得不接受强加的意识形态。无论他们与国民党是怎样的关系,有一点是值得欣慰的:联大还是联大,没有因政治原因聘请或解聘任何一名教授,没有因政治干涉学术工作,联大仍按校规传统办事。联大甚至可以等同与民主,她不靠任何党派与政治关系而自成一派。同样是人才济济的西北联大却做不到这一点,逐渐沦为私人纠葛与机构纷争的牺牲品,西南联大却在宽厚容忍,和衷共济的精神下坚持了八年之久。&
&北大开放,清华严谨,南开活泼,而联大是三者的融合。&并赋予了更为清新的学风。用经济学家戴世光的话说:&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着重实干。&你或许不知道,三所大学不仅在历史上相互纠缠,错综复杂,而且教授们都是串门的客人:冯友兰在北大毕业,后成为清华的文学院院长;北大文学院长胡适既是清华毕业生,还是南开的校董。此外,这里还是兄弟们的&聚义厅&:闻一多(中文),闻家驷(外文);费孝通(社会),费青(法学);冯友兰(哲学),冯景兰(地质)&&兄弟不少,夫妻店也是不缺的:陈梦家(考古),赵萝蕤(翻译),当然,父子兵也是一道风景:数学系主任杨武的儿子&&杨振宁。可见,这俨然是一个大家族,使联大的内核散发出更多的能量。既然是家庭,那么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尽管争吵已是家常便饭,但不至于分道扬镳。整个行政机构精干高效,教育体系秩序完善。&
通才教育在联大,这是联大人所开创的。自民国到解放再到改革开放。教育问题一直都困扰着执政者,也被坊间百姓广为诟病。根据国内与国际形势的变化,陆续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方针与理念: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科教兴国&&总之一个目的:通过实行良好的教育来改变国家的面貌并为之服务。而联大的目的是&使学生接触尽可能广阔的知识世界。&而&通才教育&的具体实践就是体现在选修课与教师的良性竞争方面。联大实际上是以美国的通才教育为楷模,选修课的比例是略高于必修课的。同一门课由不同的老师来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才教育&与&人才教育&&精英教育&等相比,所包容的范围更广。&通&意味着&贯通&,在达到一专多能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的爱好和长处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而现在的大环境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以通才教育为方向的。中国的教育体制曾深受苏联体制的影响并逐渐导致僵化,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的数十年内才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当社会主义体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良教育时,就不得不从西式教育中吸取一些有益的经验。这并不是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而是面对现实必须承认教育的不足,不以优质教育为标杆,何谈改良体制,更遑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了。&&&
3.谆谆教诲,济济良师&
&教授乃大学之中坚&。联大的主心骨正是这些教授们。全才、偏才、怪才、鬼才、奇才全都在这儿扎堆了。要是能描上脸谱,他们都能演一出京戏了。名师云集的大学当然能成就一批名家。他们在名校体现出了更多的价值。这种价值往往体现在精神陶醉与满足上(如向学生宣扬其光荣求学史,所授课程能赢得满堂彩等)。而在物质上他们却是求不到好薪水的。除非像&鸦片哥&刘文典那样吸食成瘾而被开除。为了混饭吃而轻松踱进了云大的校门。这些在现在看来待遇不错的大学教授们,在当时却不如一个小贩。这些精神上的&混血儿&,却在物质上只是一个&乞儿&。因而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只得从精神上寻求慰藉。这一点在联大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研究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联大在这些学科上的优势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上的优势。而对于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工,管,理等学科方面则是一片空白。还好费孝通,吴晗的到来为这道难解的&填空&题填上了最美的答案,让联大的学科更为丰富。&
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学院的数量并不多,但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将课程开设地如此齐全,并在夹缝中生存了八年之久,可见联大的精神财富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在图书馆遭空袭时,陈寅恪可以对着学生口述历史;当实验用的化学物理材料在运输中散落时,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教师们的坚守也是撑起联大的一根无形的柱。杜甫叹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联大的外表或许是一间旧草房,但草房的内部却是美轮美奂的黄金屋。正如梅贻琦在他的演说中提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这座历时八年的&大楼&,让中国的大师们齐聚一堂,让中国的文化&活生生地表现了出来&。&&&
4.联大八年&
八年抗战,八年求学。八年的时间或许只有二到三届毕业生。或许毕业的学生并不多。从当初跋涉到云南,又在日军的战机下跑了八年的警报。再到抗战胜利。就算联大的毕业生并没有骄人的业绩,但仅凭这八年的峥嵘岁月他们就足以拿来当一生的谈资。八年的时间,中国似乎出现了三个小世界: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共产党员的敌后武装、还有西南一隅的&一小窝弄学人&。尽管那时的青年人向往&圣地&延安,但有谁能注意到西南一角的星辉?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城市,长髯乱发的诗人正在荒郊野岭散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正在为考试题而发奋苦读,历史学家在没有灯的屋子奋笔疾书,而《边城》的作者为躲避空袭正在玩命地跑步&&&
八年的时间,磨砺了一代人的意志,也增强了中国人的信心。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校外的&民主墙&就是最好的新闻。在国民党一统天下的时期,三青团和左翼分子正在教室里争的面红耳赤。他们几乎要让&意识决定物质&。在魔鬼般的训练营中,磨练出铁骨铮铮。这是一所大学,一所真真正正的大学,一所用精神铸造的大学。&&&
&& 后记:我用一个月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却拖沓了三个月写这篇书评,或许这真的不是一篇书评。对于联大,想说的话不知从何表达。对于这样一所大学,我们有理由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重新去崇敬她。这是一段不朽的传奇,无法拿她与现在的学校相比。在一所真正的大学里,我们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而大学又能给我们什么?我们有齐全的设施配备,我们有各种学历的老师。而如今,谁能给大学一个准确的,让人信服的定义呢?古有《大学》之书,今有&大学&之谓,历史若是找不到联大的精髓,又如何把崇高的大学精神镶嵌在师生们的心中呢。&
西南联大颂&
联大不怕远征难,硝烟连绵只等闲。&
三校凝聚中华脊,西南一隅俱欢颜。&
青天白日压不倒,枪林弹雨炸不翻。&
八载峥嵘云与月,屹立中华彩云间。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荷塘月色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