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神灵,桌面地下城 神灵藏只英,

天上有没有神灵?????????_百度知道
天上有没有神灵?????????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有没有真的不确认,太遥远!只要心中有神灵就可以了!无愧于心,自然就不惧神灵!
采纳率:38%
来自团队:
有的。阿弥陀佛。
你认为有,就有了,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天上有没有神灵?_百度知道
天上有没有神灵?
我有更好的答案
耶稣复活升天后赐下圣灵在地上建立了教会神灵就是“神的灵”,在基督教里称为“圣灵”。创造宇宙万物的神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就是降世为人的耶稣、圣子、 圣灵 。凡信耶稣的人,圣灵就住在他心里
采纳率:75%
来自团队:
看你自己的想法了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input type="hidden" name="header" value='' />
欢迎您访问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您在访问过程中对网站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请联系我们。
&&青海发布&&
您的位置:
发布时间:
  民族渊源
  藏族自称&博&或&俄&,意思是居住在&博&地方的人。对藏族的称谓,古代汉文史籍上唐、宋、元称为&吐蕃&;明朝称&西蕃&,称西藏为&乌斯藏&;清朝称&图伯特&、&唐古特&,后改称&藏蕃&、&藏人&。&西藏&一称始于清康熙二年(1663),此前曾称&卫藏&,藏族族称由此而来。
  在青海的世居少数民族中,藏族是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据2011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藏族共有137.5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4.44%,约占全国藏族总人口的1/5。主要分布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西宁地区和海东地区各县也有一些散居。
  青藏高原自古就有土著人居住,西藏是藏族的主要发源地。据考古发现,早在1万到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就有古人类活动。这些土著原始居民。经过世代繁衍,在西藏出现了4大原始氏族,即色氏、穆氏、董氏、东氏,后来又发展成为42个氏族群落组织。这些西藏的土著原始居民,是形成藏族的最早的先民,是藏族先民的主体部分。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众多羌人部落,也是藏族先民中的重要一支。从汉朝开始,原居住于今辽宁和内蒙古地区的东胡鲜卑族秃发部、乞伏部、吐谷浑部进入青海,后多数吐谷浑人成为吐蕃属民,其中一部分被编入吐蕃军中,随军到处征战,逐步融合为吐蕃人,而居住在吐蕃占领地青海境内的吐谷浑人以及原吐谷浑境内的汉人、羌人,也都逐步融合为吐蕃人,成为藏族先民的一部分。藏民族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原始氏族部落到阶级社会的部落集团,再到吐蕃王朝国家政权的建立;由单一的雅隆蕃部到自然融合、兼并吸收和武力征服青藏高原诸羌系统的羊同、苏毗、党项、白兰和东胡鲜卑系统的秃发、伏乞、吐谷浑,以及散居于青藏高原的汉人之后而形成的。因此,藏族是一个多元的民族,是青藏高原众多古代民族经过长期的不断分化组合,多种文化的碰撞、裂变、磨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民族。
  经济生活
  畜牧业是藏族的传统经济。早在藏族的先民时,他们的经济生活即从事狩猎、驯化野生动物和游牧畜牧业。作为以畜牧业为主的藏族,从事为畜牧业服务的种植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藏族先民的一支羌人,早在两汉时期即从采集过渡到种植农耕,在黄河上游的大、小榆谷开垦了大量的田地,并培植了高原寒冷地区的农作物青稞、粟豆等,还发明了&二牛抬杠&的耕作技术。从宋朝开始,定居青海东部农业区的藏族,由开初半农半牧逐渐过渡到以农为主,历经元、明、清、民国,直到现在,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其生产发展水平,与当地汉、回、土、撒拉等民族已完全一样。在农牧交错地区的藏族,有少数家庭从事农业生产或半农半牧。在牧区,只有少数牧户在畜牧间隙的草场谷地种植一些青稞、燕麦等作物,但其耕作极粗放,撒种后即让其自生自长,很少管理,成熟后将青稞或燕麦揉出颗粒炒熟,作成炒面自食。古代青海藏族从先民时候起,与内地商业贸易,都是采取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的,即从畜产品、猎获品和采集品以及手工艺品作为贡品或在官方指定的地方和规定的时间,换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根据史料记载,唐、宋、元、明、清时期,青海藏族同内地的商业贸易,主要分为贡赐贸易、茶马互市和民族民间贸易。
  语言文字
  藏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3个方言。青海藏族除玉树、囊谦、杂多、治多、称多5县操康方言外,其他地区均操安多方言。安多方言虽有农业区话与牧业区话的区分,但差别不大,互相能够听懂。藏语的特点:
  (一)除卫藏方言的少数地区外,皆有复辅音声母,尤以安多方言最丰富;
  (二)单元音韵母较多,复元音韵母较少;
  (三)卫藏、康方言有声调,安多方言无声调;
  (四)基本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形容词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状语在谓语之前;
  (五)词可分为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连词、助词和叹词10种;
  (六)构词方式有词根通过修饰、联合、支配、表述等复合构成新词的合成法和词根加后加成分的附加法;
  (七)有较丰富的借词和仿制词,主要来源于汉语、英语和印度语。
  藏文是有悠久历史的拼音文字,是7世纪是吐弥&桑布札以梵文为蓝本结合藏语实际而创制。此后经过3次修订,其中9世纪初进行的&厘订译语&影响较大,成为古今藏文的分界线。藏文由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构成,每个音节必须包含一个基字,基字可带前置、上置、下置、后置和再后置字母。书写形式印刷体的有头字和手写体的无头字两种;还有一种从无头字衍化而成了草书,它连笔较多,与有头字差别较大。行款自左向右横书,使用专门的标点符号。藏文通行全国藏区。
  文化艺术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藏族文学渊远流长、绚丽多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藏族早期的文学作品,有作家文学,又有民间文学。在作家文学中,文史不分,文学与史学、传记是融为一体的,文学作品中含有藏族历史、人物传记,史学和传记作品中,含有丰富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优美的文学描述。如著名史学著作《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贤者喜宴》、《青史》、《红史》、《安多政教史》、《汉藏蒙史略》、《青海史》、《如意宝树史》,著名志书《塔尔寺志》、《佑宁寺志》、《拉卡楞寺志》、《夏琼寺志》,著名传记《布敦大师传》、《玛尔巴传》、《米拉日巴传》、《萨迦班钦传》、《宗喀巴传》、《夏日仓&噶丹嘉措传》、《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等。藏族作家文学的重点是诗歌,其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诗歌有《米拉日巴道歌》、《萨迦格言诗》、《宗喀巴赞美诗》、索南智华的《格丹格言诗》、《仓央嘉措情歌》。其中最著名的有清乾隆年间出生于同仁的夏格巴&措周然卓,他最著名的是《角贡道歌》和《本传》,清朝末年出生于同仁地区的藏族史学家、佛学家、诗人的根敦琼培所著的《回文诗》、《忆起无常的歌调》,宣扬修行感受,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和宗教上层的欺诈行为,赞美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很受藏族群众的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藏族青少年受教育的普及,藏族文学开始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新纪元,涌现出一批藏族新作家和文学新苗,写出了反映青海藏族现实生活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曲艺等一大批全新的文学作品。这一阶段的藏族作家、文学有一个与藏族古典文学完全不同的特征,那就是一部分翻身农奴出身的中青年,第一次走进了藏族作家的队伍,登上了文学的殿堂,成为藏族新文学的主力军。
  青海藏族民间文学分为民间故事、诗歌两大类,其中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谚语、谜语、歌谣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藏族民间故事浩如烟海,贯穿整个历史长河。其特点是短小精悍,生动有趣,有说有唱,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民间故事又分为神话、传说、故事三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热衷于藏族文学事业的各族知识分子,深入藏族人民群众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进行藏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用藏文或翻译成汉文,印刷出版了不少民间故事集,有《藏族民间故事选》、《藏族动物故事》、《死尸的故事》、《猴鸟的故事》、《藏族民间文学集成》丛书等。
  藏族地区素有&诗歌的海洋&之称,民间诗歌源远流长,多到难以计数,内容极其丰富,在藏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大体可分为传统诗歌、长篇诗歌、史诗、新民歌。史诗,一般是在民族诗歌、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藏族史诗最著名的是《格萨尔王传》。《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塑造了格萨尔为首的英雄群像,描绘出他们同人民一起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壮丽画卷。不仅是一部战争故事集成,而且是一部古代藏族先民生活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它反映了战争、生产、民族、宗教、家庭和道德、爱情、民俗风情所有生活面。它不仅是长期以来藏族人民的生活教科书和文艺大观园;而且为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的角度研究藏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格萨尔》自11世纪以来就以口头形式流行于民间,广泛流传于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区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聚居地区。国外流传于不丹、锡金、拉达克、巴基斯坦、蒙古、原苏候布里亚特蒙古地区,有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蒙文、印度文部分译本,一些国家还成立了研究机构。因此,它被誉为&世界第一长的史诗&。
  绘画雕塑
  藏族的绘画和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这是藏文化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明珠。藏族的绘画雕塑艺术,是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青海是藏语系佛教后弘期的重要发祥地。随着藏语系佛教寺院的建立,需要大量绘画雕塑人才,因此,早在宋元时期,就在青海藏族中涌现出一批全国闻名的绘画雕塑艺术人才,被誉为&热贡画派&.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五屯地区,为热贡艺术的发祥地。民国年间,出生于热贡绘画雕塑世家的夏吾才让把热贡绘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也因此于1984年获得国家授于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热贡艺术也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殿堂。热贡艺术分为:布画、塑像、堆绣、刺绣、木雕、木像、石雕、金鎏以及彩绘等。如今刺绣、砖雕等工艺已失传。青海藏族另一个艺术瑰宝是塔尔寺的酥油花、堆绣和壁画(唐卡),被誉为塔尔寺的&三绝&。酥油花、堆绣、壁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酥油花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前,由寺院艺僧将藏族群众奉献给寺院的酥油揉进各色矿物染料制成塑造用的胚料,然后在寒冷的房间中搭架塑造。酥油花虽名曰&花&,但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佛经故事,诸如《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唐僧取经》、《文成公主入藏》等为题材,塑造佛祖神仙、菩萨金刚、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林树木、亭台楼阁、花卉盆景,形成完整的立体画面,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容纳极多的内容,画面人物和各种动物翊翊如生,形象逼真,比例适度。还有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和民族团结的内容。每年从农历正月十五晚正式开展,届时各族人民成千上万蜂拥而至,盛况空前,令人目不瑕接。
  堆绣是将刺绣与浮雕结合起来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说它是刺绣是因为离不开各色绸缎和丝线,说它是浮雕则又因其人物、走兽、花鸟凸起在平面上,形成了较强的立体效果。现存在塔尔寺的十六尊者显神、蟠桃会、十八罗汉等堆绣,均为绘画艺术的稀世珍品。
  壁画确切名称&唐卡&,它不直接绘制在墙壁上,而以木架为框,上面绷上经过处理的画布,然后再以金碧重彩精工描绘,可以说是&布面壁画&。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吊挂在经堂梁柱之上,呈小型作品,也可装裱成卷轴收藏。二是在寺院经堂墙壁上钉起,为大型作品,画师按墙壁大小,钉起画框在作坊绘制,完工后再挂置墙壁之上。唐卡的绘制,大部由热贡即同仁县五屯地区的画师绘制。藏族的绘画更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无论建筑、帐篷、用具上的图案,多数有表示吉祥的金鱼、宝瓶、胜利幢、法轮、吉祥结、右旋海螺、妙莲、宝伞&八瑞相徽&以及高杆上随风飘曵的经幡等等,无不说明这个问题。
  音乐舞蹈戏剧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至今,藏族人民酷爱歌舞,每当劳动之余,不论男女老少,聚集于宽阔的草地,边歌边舞,抒发他们对劳动、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藏族歌舞大体可分四类:
  第一类,藏语称&谐&,青海称&叶&,即歌舞之意,是以歌为主,歌舞结合,载歌载舞形式的泛称。但要分场合进行;
  第二类,藏语称&卓&,即圆圈舞之意,是以舞为主歌舞结合形式的总称;
  第三类,藏语称&噶尔&,意为乐舞,即乐器伴奏的歌舞。这种歌舞有两种,一种&曲噶尔&,意为宗教乐舞,多用于寺院或民间宗教活动。一称&萨噶尔&,意为世俗乐舞,即民间配乐歌舞,多在官方召集的大型聚会上表演;
   第四类,藏语称&羌姆&,意为宗教法舞,即宗教寺院喇嘛僧众表演的&跳神&。
   除伴舞歌曲外,藏族民间非伴舞的歌曲品类也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勒&即民歌,包括引歌、颂歌、逗乐歌、悲歌、对答歌、劝解歌和吉祥歌等;&拉伊&即情歌,又称山歌,是野外唱的爱情歌曲,唱腔多达40多种;&栋令&即弹唱歌曲,边弹乐器边说唱,多为神话、传说、故事性歌曲;&艾早瓦罗&即劳动号子,在各项劳动中劳动边即兴编词唱的歌曲;&西贝勒&即儿歌,教导儿童如何做人的歌曲和摇篮曲;仪式歌,为家庭生活中的婚嫁喜事而唱的歌曲等。
  藏族戏剧是我国古老戏剧之一,在西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青海藏族戏剧约形成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是由青海藏语系佛教僧人到西藏寺院修习返青时将西藏的戏剧引进到青海。首先在同仁的隆务寺演唱,后逐渐在青海境内各大寺院演唱,而后传入民间。在演唱过程中,吸收了安多地区藏族文化营养,在民歌、民间说唱、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青海藏区特色的藏传戏新剧种。所演剧目,除西藏藏戏八大传统剧目外,还有青海藏戏剧种特有的剧目,如《格萨尔》的系列剧、《意乐仙女》、《雍奴达美》、《松赞干布》、《达巴旦保》、《冉玛那》、《牟尼赞普》等。
  传统体育
  藏族古代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是与藏族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来自生产生活,而又服务于生产生活。凡有节庆、庙会等群众性的活动场合,就有体育比赛,以增添喜庆色彩和欢乐气氛。
  主要传统体育项目有:马上体育,藏族人民是马上民族之一,从少年儿童到老年人,男女老幼都会骑马,放牧、行旅、作战、打猎都离不开马,因此,马上体育运动就成为最主要的传统体育项目。马上体育活动主要有跑马、骑射、马球、套马等。跑马是比速度,骑射是比准确,马球是比配合,套马是比灵巧。这些马上活动,都需要人和马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赛牦牛,主要是赛跑、赛速度,实际是赛骑手的驾驭能力,牦牛表面温驯,但撒起野来,很难按指定的路线跑到终点,这就要看骑手能否驾驭牦牛,因此,各部落在选拔赛牦牛的骑手时特别慎重,赛牦牛奖,往往也重于其他项目;比武,主要项目有射箭、举重、摔跤等;竞技,主要项目有游泳、跳远、抛石、下棋等。
  藏族的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同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对培养勇敢精神、健身强体起到很好作用,因此,从古至今一直常盛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各民族人民的体育活动,在&发展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指导下,重视挖掘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加以整理和规范,纳入民族体育的比赛项目。藏族的赛马、赛牦牛、射箭、摔跤等,均被纳入民族体育比赛项目,有的还被纳入到国家体育比赛项目中,对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发展全民健身体育运动和传统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各地体育部门很重视现代体育的设施建设,并注意从藏族中选拔素质较好运动员,输送到省体工队。
  传统习俗
  服饰文化
  青海藏族世代居住在高寒地区,为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自古以来藏族人民就形成了以能够抵御风雪严寒为特征的服装模式。无论男女长幼,一年四季均以大襟袍服为主。袍服具有长袖、大襟、宽腰、无兜等特点。根据贫富的差别,藏袍的用料有很大区别,可分为羔皮藏袍、皮毛藏袍和布料藏袍。羔皮藏袍为牧主、头人和富户的袍服,用柔软轻暖的羊羔皮作里,用绸缎、呢子、毛华达作面,用水獭皮或豹皮作领和镶边。皮毛藏袍用绵羊皮作里,用灯芯绒、平绒或细布作面,用狐皮或羔皮作领,以氆氇或棕色牛犊皮镶边。棉袍用一般布料,内夹羊毛,以黑布镶边。一般牧民放牧时穿不挂面的白板老羊皮袍,用黑布镶边,用黑色或褐色羊皮作领。穿藏袍时,将衣领提起,腰间系上腰带(节日系蓝或红、黄等色绸缎腰带),使怀与腰背部都形成大行囊,怀中可揣入随身物品。内衣是一种通宽领、短身、长袖的布衫或绸衫,袖子往往长出手指一尺左右,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下身穿棉布大裆裤,便于骑马和进行大幅度的活动。
  藏族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戴帽,天多带羔皮帽或狐皮帽。狐皮帽呈喇叭形圆筒,后开叉,帽沿上翻,皮毛外露。帽顶用各色彩缎做成。果洛地区用大红、黄、绿等色的毛呢做成大小层次分明的圆顶。天热时,无论男女都喜欢带宽边礼帽,少女、少妇则在帽沿上插束彩绸花。藏靴式样不分男女,一般用黑牛皮做靴面,靴腰则用红牛皮或紫氆氇、石羊皮等缝制。毛毡做靴里,也有用双层布料做靴里的。玉树地区靴腰前有中缝,镶以锦缎,中缝两侧用红、黄、绿等色线编制花纹。牧区藏族男女有蓄发之俗。男子发梢续以红、黑线穗子,梳成独辫,盘在头顶,辫穗垂于右耳侧。妇女将长发梳成若干小辫,辫梢用辫套套住,垂于背后,或压在腰带下。辫套镶有银盾、银碗、琥珀等装饰品。无论男女,都喜欢随身佩戴装饰品。男子最主要的装饰品有腰刀、钱包、火镰等,女子的装饰品有金银珠宝的戒指、耳环、项链、护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藏族人民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在服饰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牧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家家户户都添置了美丽华贵的民族服装,作为节日穿着外,也都添置了轻巧、保暖、舒适的现代服饰,诸如毛衣裤、防寒服、皮茄克、羽绒服等,平日很难从衣着打扮上区分出谁是什么民族了。
  青海牧区藏族的食牧主要是牛羊肉、牛奶酥油糌粑。平常吃的肉制作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白煮。煮肉十分讲究火候,即将带骨头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滚沸一会儿,捞出来即可食用。食时,左手抓带骨肉,右手用刀把肉片削下来沾上盐酱等佐料吃。煮肉时,将洗净的牛羊肚子和洗净牛羊肠灌入肉丁、油和豆面、牛羊血、肝子等作成的肉肠、面肠、血肠、肝肠同时煮,与肉同时食。肉汤一般下挂面或面片,吃完肉和肠再吃上一小碗肉汤挂面或面片是非常舒服的。进食肉和肠有一定规矩,由帐房主妇负责按人分配,包括客人在内,每人面前均放一份,品种、数量力求一样,如熟的肉只有一个羊心或牛心,主妇则切成小块让每人都尝到,腰子不分食,只男主人一人吃。风干肉也是藏民的美食,家家必备。风干肉多在秋末冬初制作,选择肥壮的牛羊宰杀后,劈成大块,挂在避光通风处阴干即可食,吃时用刀割下一块就可以吃。牛奶酥油糌粑,即酥油炒面,是牧民的主食之一,也是藏族的风味食品。酥油是牧民用土法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炒面是将炒熟的青稞磨成粉。吃时,碗里放几片酥油,放上炒面,再放入一些白糖和干酪,倒上一点牛奶或奶茶或清茶,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奶茶中,待炒面、干酪、奶茶、酥油拌匀时,就可进食了。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又方便,适合游牧生活,不论走到何处都可食用。藏族的饮料主要有清茶,即将茯茶放入壶中,加点青盐放灶上熬,滚开后即可饮用;奶茶,即在清茶将熬滚时加入牛奶;酥油茶,在饮用清茶或奶茶时加几片酥油,待酥油化后即可饮用;酸奶,将牛奶煮沸,倒入盆中,待晾至不烫手时,将酸奶引子加入搅匀,外面用皮袄包好,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几个小时后,凝固成嫩豆腐状即成。
  婚姻习俗
  在历史上,藏族普遍流行一夫一妻制,同时也曾出现过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在封建农奴制度下,十分重视门第婚,领主和平民,农奴主和农奴之间绝对不能通婚,就是农奴主之间联姻,主要&门当户对&。农奴结婚还得受领主的约束,主人不同意,农奴便不能结婚。藏族还禁止近亲结婚,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之间绝对不能结婚。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藏族青年男女,相互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当互相产生爱情后,双方即向父母表明心愿,得到父母应允后,便由男方家请媒人带上酒、哈达到对方家求婚,讨要女方的年庚,请寺院活佛算命,看属相是否相合,如相合,再送哈达和酒给对方家正式提出求婚。对方同意即把礼物留下,回敬一条哈达。然后,选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向女方父母赠送养育费及聘礼,并向证婚人献哈达,并商定结婚日期。结婚前一天,男方请媒人携带哈达、酒向女家送华丽的婚服、头饰、手镯等物。结婚当天早晨,男方请一德高望众老人和媒人率迎亲之人牵着新娘坐骑的白马到女家迎亲。并在迎亲路上设路席。
  在女方家,女眷们一边为新娘梳妆,一边有节奏地朗诵着吉祥的祝词。当盛装的新娘在辫套上系起一条洁白的哈达拜边家神、祖先和父母后,就被拥上迎亲的白马。虽然新娘心中很高兴,但还必须用袖子捂着半个脸哭起来,送嫁的女眷也哭唱着送嫁歌,并同迎亲人一同上马启程。当走到路席时,送亲的马队中要选出骑手同迎亲人中的骑手比赛骑术,双方歌手比赛唱歌,并敬酒致意,然后共同簇拥着新娘的坐骑向男方家前进。当新娘来到门,两位既年轻又生过孩子的迎新妇女赴上前来拉着新娘的坐骑,按顺时针方向绕喜帐一周,然后才到帐房门前,男方将撒有青稞、羊毛的新白毡铺在新娘马前,向媒人、送亲人敬献哈达、敬酒。妇女们扶新娘下马,用奶汁为新娘洗脸,扶新娘过&燎火&驱邪,入喜帐,僧人颂经祝福,新郎新娘拜天地、家神及父母,然后婚筵开始,并由德高望众的长者祝颂长达百余行的祝婚词。客人们喝着美酒,吃着手抓肉,随后双方歌手对歌嬉戏,欢声笑语直至深夜方散。第二天清晨,新娘在新郎的陪伴下来到父母和亲友住的大帐,用一只在把上缠有白羊毛的新勺,盛起滚开的奶茶,先向灶前洒一点敬献&灶神&,再端奶茶出帐向初升的太阳和蓝天各洒扬一点敬献&天神&,然后从公婆开始,依次给家人敬茶,通过这个仪式,就确定了她在这个家庭中的主妇地位。从第二天起,男方亲属轮换筵请宾客,延续两三日方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藏族人民翻身作了主人,旧的不合理婚姻制度被彻底抛弃,但过去形成的一套婚姻程序即求婚、订婚和婚仪式却基本沿袭下来如今自由恋爱已成为藏族青年择偶的主要形式,只要两情相悦,到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便可结成百年之好。由于婚姻自主,婚礼也不拘一格,有在饭店、餐厅包上几桌酒席,请亲朋好友一聚作为结婚典礼的;有利用假日到风光名胜地区旅游结婚的。总之,婚姻礼俗的形式已多样化,使传统与现代化互相交融。
  生育习俗
  藏族群众世代生活有远离城镇、缺医少药、高寒缺氧的边远地区,人口的出生率、成活率本来就不高,而一部分人还要削发为僧,终身不育,人口的繁衍非常缓慢。所以,藏族群众历来重视生育,把家中添丁、人畜两旺,看成是家庭中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也是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婴儿降生后,婴儿的父亲便把婴儿揣在温暖的怀里,到帐房外面的经旗下,点燃祭坛上用牛粪、炒面、柏枝混合一起的&桑&,吹响海螺,告知天地神灵,在这个帐房里一个幼小的生命降临人间,祈求神灵佑护。接着在帐房门上挂起一绺羊毛,帐房门处点燃一堆&桑&,这是&忌门&的标志,告诉生人不得走入帐房。婴儿出生7天后,便给婴儿洗澡,并抱出帐外晒太阳,亲朋好友和邻里前来祝贺,礼物一般是哈达、红糖、青稞酒、酥油、茯茶和婴儿衣帽等,客人一进屋,先给生母和婴儿献哈达,给生母敬酒、倒茶;然后端详婴儿,说一些吉利、祝福的话。这时,婴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者在马群中选一匹良驹,言明这是孙儿的坐骑。
  婴儿满月后,便选择吉日举行出门仪式。这一天,母子(女)俩都换上新衣服,在亲人陪伴下出门,第一件事便是入寺朝佛,祈求菩萨佑护婴儿成长。朝完佛,便到新朋好友家串门,接受亲朋邻里的祝福。婴儿可以出门后,便得给孩子取名。藏族很重视给婴儿取名,往往请活佛和有威望的长辈取名。活佛取的名字多与宗教有关,诸如平措(圆满)、先巴(弥勒)、卓玛(度母)、仁钦(大宝)、央金(妙音)、丹增(佛学家)等,有威望的长者多以吉祥语和自然物取名,诸如扎西(吉祥)、才让(长寿)、德吉(幸福)、达杰(昌盛)、索南(福)、达哇(月亮)、尼玛(太阳)、白玛(莲花)、梅朵(鲜花)等。孩子长到3-5岁,要举行一个剪发的仪式。剪发仪式一般选在一个单月上半月的单日。届时,得到通知的孩子的舅舅和亲友,携带酥油和酸奶等礼品,来参加这个盛礼,向老年人和孩子说一些表示祝贺的吉利话。孩子由母亲抱着,先由爷爷、奶奶剪发,然后长辈亲戚依次为他剪,边剪边说祝福的话,赠送礼品。
  剪下的乳发放在木盘中,然后缝一只放乳发的布袋,缝在孩子的背上。剪发仪式结束后,即设筵请参加仪式的亲友,众人饮酒、唱歌,气氛异常欢乐。女孩长到15岁时,要举行成人仪式,表示她已经结束少女的生涯,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成年仪式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早晨举行,由寺院高僧主持。届时亲朋好友携礼品前来庆贺。众女眷边唱吉祥如意的歌,边帮姑娘更换新衣,然后由姑娘的母亲解开姑娘的童式发辫,精心梳理,给她编成成人式数十条细发辫,用辫套套上,再戴上达合尼一种镶有海螺等装饰物的长条刺绣饰品,共有3条,中间一条较长且宽,上端接脑后发辫,垂于腰背,两边的短条悬于胸前。分辫后,亲友们都邀请姑娘到自己家做客,并赠送盛有糖、枣等物的龙碗,以示祝贺。
  丧葬习俗
  青海藏族丧葬仪式主要有四种:
  1、天葬这是藏族最主要、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葬式。当人停止呼吸后,有的地区停尸3日或5日或7日,设灵堂、祭台,燃酥油灯,供献各种食品,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亲朋好友前来吊丧。有的地区则很快送往天葬台,煨桑祭祀,请僧人念经,吹法螺,招来鹫群啄食。死者家属和亲属男性都参加送殡。送殡用具多弃置山间,不带回家。
  2、火葬这是一种较理想的葬式,在历史上仅限于活佛、大喇嘛和具有贵族身份的领主采取这种葬式。活佛、大喇嘛和贵族去世后,用占卜方式选一吉祥地,盘起一座圆形土炉,炉下装进柏树木些。当选定吉日一到。便将双手合十、盘膝端坐的尸体安放在炉内点燃,司炉便不断往炉内倾倒助燃的酥油和各色粮食。尸体成灰后,僧侣们把骨灰装在用黄色绸缎缝成的袋内装入灵塔供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提倡火葬,藏族干部和农区藏族去世后,也多采取火葬。
  3、土葬居住农业区藏族群众有土葬的习俗,也有天葬、火葬、水葬等葬式。在牧区,只用于被打死、杀死、暴死等非正常死亡者以及未成年死亡者的葬式,是牧民最忌讳的葬法,牧区藏民认为,土葬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因此,对被打死、杀死、暴死的人一般采取随便打个地方埋掉就算了,不留痕迹,不入坟墓。
  4、水葬这是一种极为简便的葬式,主要盛行于黄河沿岸地区,在其他地区则是因患传染病而死的人。按僧人卜定的时间将尸体投入江河中,三日后,死者家人前往投尸处顺流巡视,若发现尸体浮于水面,或滞尸河岸,重新置入水中。
  藏族人去世后,亲朋好友都要到死者家中吊唁,一般都是送哈达、茶叶和钱。死者家中要取下一切装饰,不高声说话,还要举行&七七&超度,请僧人念经,七日一次,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至,一年之后纪念死者时,要准备饭菜招待亲朋好友。居丧期间,家人不梳头、不言笑、不佩带装饰品、禁止娱乐活动,并在帽子上缝缀白布条为死者服孝。
  藏族从先民时候起,就从事游牧畜牧业,居无定所,经常搬迁,就创造了可以移动的房屋,藏语称&札格尔&即牛毛帐房,汉文史籍《史记》称&穹闾&,《新唐书》称&毳帐&,今统称&帐房&或&帐篷&。青海藏族的帐房多以牛毛制成,且多为黑牦牛毛制成,经久耐用,便于撑张、收卷、迁移。厚约2.3毫米,能经暴雨而不漏,压积雪而不裂,形如四坡折而屋顶,直接覆罩草地。边长约4至7米,呈正方形。帐内用两根3米许的柱支撑一根木梁。帐外顶部及默默用20余条牛毛绳张住,一端固定于帐,另一端牵引四方,拴在地面木桩上。拉绳分上下两周,上周各绳张住帐顶,绳子中部撑一小柱,使帐房向上鼓张。下周各绳张拉帐房下沿。帐房一方设门,门上悬有护幕。帐顶顺脊处开一长形天窗,用作采光排烟,天窗之外有护幕一块,白天翻开,夜间遮盖。帐房四周用片石或草甸砖砌成矮墙,高40至50厘米,以免风从幕脚下吹入。搬迁时,墙仍留存。以备转来时再用。
  帐房中央砌一长方形灶,朝门的一头是烧茶、煮饭的灶口,灶身下两侧开有灶门,用于取火和掏灰。里侧是燃料仓,堆着干牛羊粪,灶糖内需补充燃料,轻轻一拨即入火塘。火塘周围铺有羊皮或毡毯,以便坐卧。火塘后方,是神龛,供有佛像,供桌上供有长明灯和其他供献物。以门、长形火塘和神龛为中轴线,把帐房内一分为二,左侧为待客处和男人们的住处,右侧是厨房和妇女们的居处,不得随便逾越。箱子衣被、各种食物均井然有秩的摆放在帐内四周。藏族的帐房每年最少要搬迁两次,一次是初夏时节,将帐房搬迁&夏窝子&;深秋时节,将帐房搬迁向阳背风的&冬窝子&。迁移帐房也是阖家欢乐的事情,大家齐动手将东西塔在牦牛背上,拆除帐房卷起也塔在牦牛背上,男女老少新衣新帽,骑上骏马,赶着牛羊,欢歌笑语向新牧地进发。到新牧地后,很快就支起了帐房,砌好灶塘,东西搬入帐房,就开始了新的放牧生活。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牧民群众实现了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定居放牧取代了游牧。广大牧民在定居点修了院子,盖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装了电灯和自来水,购置各种衣柜桌椅和家用电器,过上了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生活面貌发生了质的飞跃。
  礼仪习俗
  藏族人民在社会活动中,是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
  1、敬重老人。晚辈骑马见到老人要下马问候,待老人过去后,再骑马行走;就坐,讲究先前辈后晚辈;吃饭、喝茶、饮酒,先要端给老人。每逢节日,先向老人祝贺;向老人赠送礼物或接受老人的馈赠,须双手递接,态度恭敬;与老人饮礼节。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止行为,吃喝方面均有礼节,如家有客人,家里人不争吵,不打骂孩子,不哭穷,不打扫室内卫生;吃东西,食不满口,咀嚼食物不要有声;坐时要端坐,不要东倒西歪,不要随便伸脚;重视馈赠礼品,探亲访友,节庆喜事,都要有礼品互赠,不能空手往还。藏族人民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礼俗,包含有许多优秀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优秀的内容通过发扬和发展,逐步升华融汇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等社会主义道德之中。
  社会习俗
  家庭是有着血缘关系的社会最基层组织。青海藏族家庭大多为直系近亲的小型家庭。只有一个儿女的家庭,儿女以娶妻或入赘等形式结婚后仍跟父母同住一家。家庭有几个儿女,则婚后各立门户,自食其力。藏族的家规较严,主要伦理规范:一是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顺父母的心,把奉养父母作为不可推御的责任;二是友爱兄弟,兄弟是骨肉同心之人,最好的帮手,最能志同道合的亲人,兄要关心、支持、教育弟,弟要尊兄敬嫂,兄弟关系的重心是处理好财产问题;三是夫妻和睦,藏族家庭以夫妻为中心,夫妻和睦是家庭兴旺的关键,夫唱妇随,同甘共苦,夫主外,妻主内,平等商量,同心协力;四是养育子女,藏族对生男生女一视同仁,同样宠爱,并把这种宠爱的重心放在对儿女从小就严加管教上,教育他们爱劳动、重礼貌、尊重人、走正道,长大成为自食其力、有出息、正直的人,藏族认为子女不学好,责任在父母。在财产的继承上,一般由儿子继承,也有女儿继承的。对仍留膝下、已分居或外出的儿子,要分给相等的财物。
  宗教信仰
  藏族早期信仰本教,藏语称&本曲&,又有&本布&、&本波&等音同字不同的译法,简称&本&,俗称黑教。是西藏地区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首先在象雄地方今阿里地区的大小羊同部落中传播,后逐渐流传到雅隆河流域的吐蕃先民悉补野部落、苏毗部落中,逐渐成为藏族先民的自发信仰。本教和其他原始宗教一样,其形成初期是氏族部落的群体行为,以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灵魂不灭为基础,以天、地、日、月、星、冰川、山河、丘陵、山石、树木、动物等为崇拜对象;没有寺庙,划地为坛举行仪式;没有神职组织,仅有称作本波的巫师在民间活动;没有经典,凭着本波念念有词即为神语。本波的主要职能是代替人们祭祀鬼神,请求神灵降福免祸。后来即以&本波&的称谓为教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西藏进入奴隶社会,本教也随之演变为人为的、阶级的宗教,被奴隶主所利用。在吐蕃王朝200多年的历史中本教始终是吐蕃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在王朝中设立&本波&参与朝政。直到821&&822年,吐蕃与唐朝先后在长安和拉萨举行&长庆和盟&,其盟誓碑文还记载了本教抚持吐蕃王朝的贡献。本教在历史演变中,经历过三个发展阶级:1、笃本。意为&原始的本教&是西藏地区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本教,是一种无经典、无主持人、无固定宗教活动场所的自发的崇拜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2、恰本。意?&流传的本教&,是从吐蕃第八代赞普开始到统一的吐蕃王朝初期的本教,吸收了外来人为的、阶级的宗教的某些内容和形式,形成了一套教义、宗教仪式、有了宗教寺庙和专业巫师系统,巫师除主持祭祀、盟誓、葬仪外,还参与朝政、军事行动和日常生活。这个阶段,本教在青海有了较大传播,在吐蕃征服地区主持地方的本波还吸收《周易》、《道德经》的内容充实本教教义,便于本教的传播。3、觉本。意为&改信的本教&,是吐蕃王朝中后期具有佛教色彩的本教,也是本教和佛教生死决斗、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的时期,由此而形成既使本教保存了下来,又为在青藏高原形成藏语系佛教尊定了基础。
  藏语系佛教
  藏族多数人信仰藏语系佛教。它是中国佛教中的重要一支,俗称&喇嘛教&。在历史上,藏语系佛教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对藏族人民生产、生活、伦理道德、风俗习惯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佛教在7世纪传入西藏。松赞干布建立奴隶制吐蕃王朝政权后,为了发展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中原唐王朝和周边其他国家采取建交通好的开放政策,为中原和各国文化,包括佛教传入吐蕃,创造了条件。松赞干布先后与强国联姻修好,娶尼泊尔墀尊公主、唐宗室女文成公主为妃。两妃均信仰佛教,入藏时都带有佛像、经典、法物和随从僧人。松赞干布尊重两位公主的宗教信仰,在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为墀尊公主按尼泊尔的建筑样式修建了大昭寺,为文成公主按唐代的佛殿样式修建了小昭寺,供奉两位公主带来的佛像,安置随从来藏的僧人,施供香火。此为佛教传入西藏的开始。到赤松德赞时,佛教有了较大发展,有一些吐蕃人出家为僧,僧人参与吐蕃朝政,僧人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这就引起本教势力和世俗大臣、贵族的不满和反抗,导致赤祖德赞被不信佛的大臣杀害,&抑佛扶本&的朗达玛继赞普位,开始了灭佛运动,众多僧人离开西藏,逃往青海、西康等地。后来朗达玛被佛教僧人杀死。西藏佛教史称朗达玛以前的佛教为&前弘期&。
  10世纪,佛教在青海藏族地区逐渐复兴,这是佛教&后弘期&的开始。藏语系佛教形成后,即得到河湟地区初建的角厮罗政权的支持,广建寺院,重用僧侣,任用僧人参与军政大事。随后各个藏区的藏语系佛教都迅速的传播发展起来,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这些教派主要有宁玛派,意为旧派,俗称红教。萨迦派,意为灰土派,俗称花教。噶举派,意为教传派,俗称为白教。噶当派,意为教戒等。15世纪初,藏语系佛教格鲁派始祖青海湟中人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博通各派经法,创立格鲁派,&格鲁&藏语意为&善规&。因格鲁派师徒都戴黄色僧帽,俗称黄帽派或黄教。格鲁派戒规严格,要求僧人过严格的宗教生活,不能结婚,修持必须先显后密,循序渐进,显宗必修完五部经论。每年定期举行传昭法会,僧人经过辩论和考试,可取得佛学学位。格鲁派创立后,在藏族地区发展很快,成为藏语系佛教中最强大的一个教派,一直延续到今天。
  民族节日
  藏族的节日活动比较多,有民族传统节日,如藏历年、雪顿节、林卡节、望果节等;有宗教节日,如花灯节、转山节、燃灯节、仙女节等;有中华各民族共同节日如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法定的节日有元旦、五一国际劳动节、十月一日国庆节等。其中最主要的节日:
  (一)藏历年?藏历新年是藏族一年中最主要、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12月初开始,家家户户便准备过新年,打扫卫生,赶制新衣,采购食品,购买鞭炮年画,制作过年的食品。12月24日送灶神,29日驱鬼灭灾。除夕夜,家人团聚共吃除夕饭,然后走出帐房燃放鞭炮,共唱赞歌,互相祝贺。正月初一凌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点酥油灯、煨桑、献净水,叩头拜佛。各家都摆上美酒佳肴,自家人欢聚一堂,先由晚辈给长辈敬酒祝福,然后互相敬酒祝贺,喝酒吃肉,唱歌跳舞。从初二开始,男女老少带上哈达美酒到亲戚朋友家作客拜年,互致问候祝福。节日期间,各地还有各种助兴活动,如演藏戏、跳锅庄、赛歌、赛马、射箭、拔河等,非常热闹。藏历年有时和全民节日春节相合,有时相差一段时间。在两节相合的年份,藏族人民更加兴高彩烈,节日更加隆重,整个草原成了欢乐的海洋。两节不相合时,藏族人民即将两节衔接来过,过一个长长的年节。
  (二)灯花节?灯花节原为宗教节日,经数百年的演变成为藏族传统民族节日,不知何时,藏历正月十五与农历正月十五元霄节相合,从此,在青海地区,灯花节与元霄节就合为一体成为人们共庆的节日。据传,格鲁派宗师宗喀巴于1409年藏历正月十五在拉萨创办传昭法会时,在拉萨八廓街搭起各种花架,高达三层楼高,摆放五颜六色彩色酥油做成各种花木鸟兽的供品,夜晚点燃百盏酥油灯,照得一条街光彩夺目,观赏灯花的藏族群众留连忘返,自发围花灯成圈,高歌起舞,彻夜不眠。从此年年正月十五夜摆放酥油花和酥油灯,称为&摆花节&。制做酥油花的技术传入青海塔尔寺后,经艺僧的精心钻研,逐渐成为塔尔寺一绝,年年元霄节夜都要向群众展览酥油花,形成为酥油花灯节,节日期间,省内外各族人民不顾长途跋涉前来观赏酥油花,盛状空前,成为青海一大盛事。
  (三)欢乐节?这是青海藏族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综合民族传统节日雪顿节(酸奶盛宴)、林卡节(林中娱乐)、六月歌会(赛歌盛会)而形成的新的节日。因为藏族这几个节日在时间上比较接近,活动内容基本相同,短期内连过几个节日,既费时间,又费人力、物力,让人有一种喘不过气的疲劳,所以很多群众,往往放弃其中的一些节日。经有识之士的领导,即受到城乡牧区藏族群众的接受和欢迎。农历六月,是青海的黄金季节,气候温暖舒适,不冷不热,草原上绿草如茵,蓝天白云,百花盛开,羊肥奶鲜;城市乡村,树木郁郁葱葱,鲜花争奇斗艳,茶花飘花。正是青海地区旅游休闲的最好季节,汉、回、撒拉、土族等民族的花儿会,多在这时举行,蒙古族的祭峨博、那达慕盛会也多在这一时期举行。能歌善舞的藏族也在此时举行传统的群众性文艺盛会。届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带上丰盛的食品,在草原上扎下帐房,举行赛马、射箭、歌舞比赛;在城市、乡村、选择茂密地区,札下帐房,进行野游会餐、歌舞表演。有时专业文艺单位也来献艺助兴。活动时间,牧区一般三到五天,城乡一到三天,尽欢而散。
  1、尚白忌红历史上藏族崇尚白色,认为白色是最纯洁、最美丽、最高贵、最吉祥的颜色。因此,藏族的民歌中,把白雪比喻为高贵,用白色的牛奶表达诚挚,以洁白的哈达表达忠诚;在日常生活中,娶亲骑白马,座席铺白毡,献礼用白哈达。把红色视为不吉利和灾难的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观念的更新,藏族虽仍尚白,但对其他颜色包括红色也都喜欢上了。
  2、崇单忌双青海藏族的一节重大活动,一般都安排在单日进行,在单数中特别崇尚三,认为三是最吉利的数字,一切自然之物都分为上、中、下三类,天上有日、月、星三光,宇宙有天上、地上、地下三部分,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佛、保佑平安有佛、法、僧三宝等。表现在生活中,敬酒要敬三杯,吃肉只食偶蹄动物,忌食奇蹄动物。
  3.生活禁忌忌在人前放屁;忌骂人揭短;吵架忌骂对方的长辈;忌在江、河、湖、海、泉中大小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英雄克制神灵武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